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选择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选择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选择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选择

划 师PLANNERS

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的出现是对信息技术的发展造成社区居民交流减少、公众参与弱化以及空间特征丧失,使居民对于居住的社区普遍缺乏归属感、认同感与安全感做出的反应。

新城市主义不仅关注城市局部,同时也涉及城市的整体发展,认为由多样性、步行者尺度、公共空间、有边界的

社区结构等应该在大城市的所有地点得到实施。整个地区也应该参照相似的城市设计原则进行设计。

佛罗里达滨海城(Seaside)—第一座新城市主义城镇的成功,使得许多

发展商参观了滨海城后在别的地点纷纷效仿。同时,设计者也运用新城市主义

的设计原则使美国众多郊区城镇获得新生。目前,在美国已有超过300个新城

镇、村庄和社区应用新城市主义的原则进行了规划和建设。另外,有超过100个小规模新城市主义的填充式开发项目,用于重建适于步行的街道与街区,以恢复城镇的空间机理。关于邻里与社区的布局方式,新城市主义在实践中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开发模式:一种称为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

,即TOD模式;另一种称为“传统邻里开发”模式,

即TND模式。其中比较著名的新城市主义城镇有佛罗里达州的滨海城(Seaside)、加利福尼亚州萨科拉曼多

市的西勒古纳(Laguna West)、马里兰州的肯特兰镇(Kentlands)、以及佛罗

里达棕榈滩威林顿新城(Wellington)等。

在特大城市的层面上,新城市主义已经就大城市中心区如何发展及在哪里

选择发展等问题不断增加影响,较成功的例子有美国罗得岛州的首府普罗维登斯市(Providence)中心区规划、加利佛尼亚的洛杉矶中心区规划等。

2.1多元化的价值观

新城市主义是在当今世界多元化思潮、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它是对传统城市发展与城市设计手法的提炼、修正与升华。它所主张的设计方法与设计原则较多来自于对历史上的城市设计方法的吸收,并修正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与特征,尤其注重对后现代主义设计师关于场所、文脉、符号等设计元素的吸收。它属于多元论,更多表达了对世界多元化价值观包容的态度。

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选择

[摘 要]新城市主义追求多元化的价值观,主张从社会学和行为学、心理学等宽泛的角度去审视城市的物质形态。就我国城市建设现状而言,相对集中的步行化设计、注重场所感的多样化设计、突出个性的体系化设计等原则均值得小城镇建设借鉴。而空间资源的整合、社会网络的重构等原则也须在旧城改造中采纳。。[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小城镇建设;旧城改造

[文章编号]1006-0022(2003)11-0102-03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B

The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election of New Urbanism/LUO Ren-chao

[Abstract] New Urbanism is in pursue of plural values,proposing to look at the material state of the city in terms of sociology,behavioral science and psychology.As far as the present urban construction in China is concerned,the principles of pedestrianization design that i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the versatile design that pays attention to the sense of site,the systemized design that gives prominence to individual feature,etc.are worthy of use for reference in small town construction.And the principle of conformity of spatial resources and reforming of social network must be adopted in old town rebuilding.

[Key words] New Urbanism;Small town construction;Old town rebuilding

□ 罗仁朝

(东南大学 建筑系,江苏 南京 210096)

2003年第11

期 第19卷

2.2开放的视角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这一物质形态更多地从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等更为宽泛的角度去审视。它从传统的系统论、控制论的思想方法上升到更加开放的非线性思维去解决人类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将行为学、社会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城市规划领域;从传统的因果思维转为更多强调随机性事件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性;从传统的效益论转变到更为注重协同全面的发展。2.3现实的指导意义

新城市主义大张旗鼓宣扬自己的观点,理论上给自己树立标签,进行大胆

实践。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价值不仅体现

在旧城更新改造、小城镇规划建设,对

于大城市以及都市圈的规划与发展战略制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新城

市主义理论对推动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和旧城更新改造极具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城市化正处于高速发展

阶段。如何坚持集约化的发展道路是摆

在政府与诸多城市规划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同时,大型市政广场、缺乏人性尺度的城市道路与破旧的老城区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小城镇建设中,这类问题更为突出。如何突出小城镇的地方特色、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集约使用建设用地、保护农业用地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成为城镇建设领域的难题。新城市主义的紧凑型、步行化、混合使用、追求地方特色与文脉的设计原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3.1对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借鉴意义

笔者认为,新城市主义对于我国的小城镇规划设计与建设至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借鉴:

(1)相对集中的步行化设计。由于小城镇的规模一般较小,社区具有集中布置的先天优势。在相对集中的若干邻里几何中心布置社区公共设施—如小

学、幼儿园、日常商店、邮局、中心公

园等,形成社区中心。社区内的街道联接成网,通过提供到达任一目标的多条可选择的人行与车行路线,以疏解社区内部交通。大多数住宅在距离社区中心步行10min的范围内,平均距离大约为800m,从而便于大多数孩子能从家里步行上学,减少居民对机动车的依赖,也保证了住宅区的相对清静,增强社区的安全感。(2)注重场所感的多样化设计。小

城镇建设大多在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集镇进行。对于原集镇的住区应充分加以利用。由于原来的住宅区社会网络多较

为发达,应视之为新社区的财富。将在原有住宅区附近扩建与内部插建结合起来应该是形成新社区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捷径。新社区应允许多层公寓、低层排

屋与独立住宅并存,使社区的原有空间肌理与社会网络得到延续,让原有的文

化积淀在同化迁入者的同时得到发展。(3)突出个性的体系化设计。小城

镇的建设应尽量采用地方材料,形成独

具特色的小城镇建筑与空间的色彩与质感体系。建筑立面的装饰以及公共空间的雕塑、小品等应发掘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并力求形成符号体系,以延续城镇的文脉,让多样性统一于符号之中,形成小城镇的空间特色,提高小城镇的可识别性。3.2对旧城更新改造的借鉴意义

笔者认为,在旧城更新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与建设过程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借鉴应突出以下几点:

(1)空间资源的整合。对于大多旧城区而言,在进行旧城更新改造时必须仔细分析其潜在的空间资源,尤其应注意观察旧城区的公共场所的位置、功能、周边建筑围合的空间关系,建筑的空间肌理,以及小街巷与区外的景观呼应关系。由于这种空间关系多经过长年的“自下而上”的自然形成,已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居民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的重要因素,而贸然进行大规模的旧区改造往往将会造成对传统空间资

源的破坏。梳理空间关系,充分利用现状空间资源,在现状的基础上,以插建(Re-filled)或拼贴(Collage)的方法进行更新往往更容易使居民形成认同感。

(2)社会网络的重构。城市旧城区大多有着良好、稳定的社会网络。但由于经过长年发展,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结构体系。这种社会网络在外界快速发展的冲击下时时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困境。根据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一个系统要持续保持其机体的活力,必须与外界进行能量的交换,不断地从外界输入负熵,才能使整个机体始终处于利于发展的非平衡状态。新城市主义提倡社区的“多样性”正包括了积极吸引区外较高收入阶层的迁入,增加社区活力,带动社区发展。这一发展策略对延续旧城区的社会网络、输入新的发展动力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避免造成城市文化底蕴的苍白感。

(3)街区特征的标识。对于大多数旧城区而言,不同的街区均有着不同的色彩和符号结构特征。相对于小城镇而言,旧城区往往有较多的色彩传统与装饰符号系统。在进行旧城更新改造项目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注意针对该街区的传统用色与建筑立面装饰构件的收集与整理,必要时制作成建筑更新改造设计指导图则,以便于在允许建筑高度、体量、风格多样化的前提下,通过制定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色彩、符号等建筑语汇,使街区形成自身内在统一景观特征,增加街区的可识别性。

(4)人性本源的回归。步行、交流以及其它户外活动不仅是人的生理需求,更是人的心理需要。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得越来越多的空间上的自由,甚至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工作和生活。但生活的封闭感往往使人们陷入了一种无法认定自我存在的茫然之中,孤独的心灵无法得到慰藉。从城市文脉、场所精神的角度来看,旧城区居民尽管面临着设施缺乏、环境恶化、居室简陋等问题,但他们往往对于现状的住区有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秘

划 师PLANNERS

密正在于此。目前,“走出家门、社区互动”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旧城更新改造应对延续社区交往活动的公共场所在空间上给予明确界定,力求形成系统的步行空间。

继新城市主义在美国获得极大的成功进而逐渐发展为独立的一个流派之后,其设计思想也逐渐受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视,并继续产生影响。但它仍然遭到了一些诘难与攻击。如David Harvey就公开指责新城市主义的立场为“空间决定论”。Harvey说道:“新城市主义聚集了许多说辞与政治力量,将对社区的怀旧的魅力作为治疗我们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以及城市病的万能药。……听命于虚构的过去承载今天的重担。”美国南加州大学Peter Gordon和Harry W.

Richardson也认为:“城市中心区投资的亏损、郊区的遍地开花式的无序建设、种族隔离的加剧、收入差距的增加、生存环境的退化、农田与荒地的减少、社会建筑遗产的腐蚀等等社会问题都是密切相关的社会统一体所面临的挑战。不管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和正确性如何,而打算通过物质形态去获得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未免显得过于单纯。……”但笔者认为,无论新城市主义必将对世界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写作得到导师吴明伟教授的悉心指导,深表感谢)

[参考文献]

[1]Peter Katz.The New Urbanism: Toward An Architecture of Community[M]. McGraw- Hill,1994.

[2]Peter Gordon,Harry W. Richardson: A Critique of New Urbanism.Presented at the

November,1998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Collegiate Schools of Planning (Pasadena, CA).

[3]Robert Steuteville.The New Urbanism: An Alternative to Modern[EB/OL].Automo- bileoriented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http://www.newurbannews.com/.[5]阳建强,吴明伟.现代城市更新[M].南京:东南 大学出版社,1999.[6]邹 兵.新城市主义与美国社区设计的新动向[J]. 国外城市规划,2000,(2).[7]沈玉麟.外国城市建设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1998.[8]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1999.[作者简介]

罗仁朝(1972-),男,注册规划师,现为东南大学建筑系硕士研究生。[收稿日期]2002-12-13

(上接第101页)商圈内共享空间是提升商圈价值的重要因素;②从商业贸易额、租金、空楼率等数据分析,大型百货商场和专业市场较平衡,但一般商铺二楼以上空置率过高,沿街铺面受追捧;③市场缺乏先进的街区理念。

住宅开发有以下特点:①住宅总体价位较低,价格梯级未形成;②区位效应是住宅价格的主导因素;③住宅中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不广泛;④2001年至2002年,销售增长约25%,而且仍有持续上涨的空间。

根据以上几种物业市场特征总结,开发项目的规划管理可依据年度、经济总量的平衡,确定正确的土地供应量、项目类型的控制比例、建设时序等。由此根据成本地价推算,武汉市近年来开发应以住宅为市场主力,商务建设还在低谷阶段;但作为建设与使用的错位时段关系判定商务区建设比例不应小于50%;城市近期发展方向延续旧城中心区,因此从房价、区位、产业内涵等方面,近期永清综合商务区比王家墩中央商务区更容

易为市场接受;而根据不同物业的需求关系和开发商的利益导向等方面分析,商务区应采用综合性、一体化的泛定位战略;作为热点区域的年出让总规模应占年销售总额的5%~10%之间,即不超过40万m2。这不仅可以利用市场资金回流启动后续建设,还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地价。 [注释]

①CBD:中央商务区,英文全称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这一概念最先由美国学者提出,对其研 究在20世纪50~60年代已趋成熟,出现了墨菲、万 斯、荷乌德等学者的理论提法;国内学者对其有多种 译法,如“城市中心区”、“中心商业区”、“中心商务 区”等。②墨非指数:1954年美国学者Murphy提出的中心商 务区高度指数(CBHI)和中心商务密度指数(CBII) 作为CBD的界定指标。

中心商务高度指数(全称Central Business Height Index,即CBHI)

CBHI=商务区内商务建筑面积总和/总基地面积 中心商务强度指数(全称Central Business In- tensity Index,即CBII)

CBII=(商务区内商务建筑面积总和/商务区内总建 筑面积)*100%将CBHI>1,CBII>50%的地 区定为商务区。

[参考文献]

[1]吴明伟,孔令龙,陈 联.城市中心区规划[M].南 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王朝晖,等.现代国外城市中心商务区研究与规划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孙施文,周 宇.城市规划实施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J].城市规划汇刊,2003,(2).[4]秦 波,等.重庆市CBD的地域界定研究[J].城 市规划汇刊,2003,(3).[作者简介]

董 菲(1973-),女,城市规划师,现为武汉市城市规划咨询服务中心综合服务部副部长。[收稿日期]2003-10-23

西方新现实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批评

西方新现实主义理论与建构主义批评 刘 永 涛 【内容提要】 西方新现实主义理论一直强调从国际体系的物质结构及自我利益的角 度来解释和说明国际政治现象。9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领域的建构主义则主张研究国际体 系的社会结构,认为世界政治是一种社会建构,国家的行为、利益以及对外政策优先选择的 形成,不仅受制于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物质实力的分配, 而且受到规范、认同及文化的深刻 影响。本文认为,西方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国际关系研究的视角,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关键词】 新现实主义 建构主义 社会结构 规范 认同 【作者简介】 刘永涛,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上海 邮编:200433) 在过去的近20年里,新现实主义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一直占据支配地位。然而,近10年来,西方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新现实主义没有能够充分解释和说明冷战的结束以及冷战后国际生活中的复杂现象。他们谋求在对现存占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进行深刻反省的基础上,重建冷战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90年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活跃着一种称为“建构主义”的新型研究取向,便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建构主义批评新现实主义的理性原则,主张应用社会学视角看待世界政治,注重国际关系中所存在的社会规范结构而不是经济物质结构,强调机构、规则和认同在国家行为及利益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指出行为体与体系结构之间存在着互动依赖关系。建构主义避免囿于当前西方后现代思潮所热衷的国际关系元理论层面的讨论,而是谋求通过对世界政治进行经验分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近年来,建构主义者不断将这些观点和思想梳理成一些日趋成熟的理论命题,在冷战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前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争论”的一个主要支轴是在新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之间展开的。 (一) 国家的行为和利益到底是由什么来确定的?这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不断探索的一个基本问题。新现实主义坚持强调从国际体系层面解释和分析国家的行为及利益。这是它与重视个人及国家层面研究的传统现实主义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新现实主义看来,国际政治是一个充满竞争并极端残酷的场所,在国际政治体系中,所有的国家都是利己的和追求相对收益的。这样的国际政治体系至少存在着以下几个明显特征:第一,在国家主权之上没有更高的政治文化或权威,因此,国际体系始终处于无政府状态;第二,国家是该体系中最为重要的行为体,也是国际政治研究中的基本分析单位;第三,国际无政府状态下的秩序由主要国家之间的物质实力分配来维持,国际体系格局是两极还是多极也由此而确定。①新现实主义认为,正是这类国际政治体系特征决定着国家的行为和利益。新现实主义利用微观经济学理论,认为国际体系如同市场体系,国家行为体如同企业行为体,在这两种体系中,行为体均对国际“市场” ①参阅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麻省:阿丁逊-威斯里,1979年。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 新城市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1991年秋天,美国记者费尔·朗顿(London)在《时代》(Times)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国人的梦想》(The American Dream)的文章,文章提出了三大观点: 1、当今的社会是人的社会还是汽车的社会 2、我们究竟需要多大的城市 3、我们是否遗弃了我们居住地的过去 民间团体委员会组成了名为“新城市者”的小组,开始对朗顿的观点予以实证,由此引发了覆盖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新城市主义思潮。 1993年10月,美国6位建筑师在佛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与会代表有170多位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发商。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思想经过多年孵化终于破壳而出,新城市主义组织的集结成型以及新城市主义运动的正式来临。 什么是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领域内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1、新城市主义并不“新”,而是对城市中心化的回归和提升。 2、新城市主义既是现代主义批判的产物,同时又集中了60—70年代各种建筑和城市研究的成果,如:混合利用、步行尺度、公共空间、密集社区等。 3、新城市主义的“新”的更大意义是媒体和众人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关注,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它的“新”表现在对过去优秀成果的集成。 4、新城市主义的基本理念 针对现行政策法规和规划条例奉行功能分离、汽车占主导、忽视公共领域、漠视人文精神和自然环境的倾向,新城市主义强调: ⊙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审视和解决问题 ⊙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步行生活的支持 ⊙公共价值重于私有价值 ⊙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解析 ——推行两种模式和把握三个尺度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分)

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89 分)1. 本讲认为,()实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闻道”。( 3.0 分) A. 理论自信 B. 文化自信 C. 道路自信 D. 制度自信 我的答案: C √答对 2. 本讲提到,()是最基本、最持久、最根本的自信。( 3.0 分) A. 道路自信 B. 理论自信 C. 制度自信 D. 文化自信 3. ()是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区别的最根本标志。( 3.0 分) A. 谦虚谨慎精神 B. 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 C. 实事求是精神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

4. ()代表延安精神的核心。(3.0 分) A. 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B.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革命精神 C.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我的答案: B √答对 5. 根据本讲,()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延安精神的科学精神、 实效精神。( 3.0 分) A. 谦虚谨慎 B. 联系群众 C. 实事求是 D. 批评与自我批评 我的答案: C √答对 6. ()是中国革命精神之结晶,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集大成。( A. 长征精神 B. 延安精神 C. 红船精神 D. 井冈山精神理性精神、3.0 分)

7. 根据本讲,()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 3.0 分) A. 延安整风精神 B. 抗大精神 C. 南泥湾精神 D. 愚公移山精神 8. 本讲提到,()是延安精神最显著的、最根本的精神。( 3.0 分) A. 为人民服务 B. 理论联系实际 C. 批评与自我批评 D. 艰苦奋斗 我的答案: D √答对 9. 根据本讲,()就是对真理自信,对科学自信。( 3.0 分) A. 文化自信 B. 道路自信 C. 理论自信 D. 制度自信

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注意 关键词:突出失业问题,将普通群众作为表现中心,跟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实现了电影观念上的突破,非戏剧化戏剧结构,景深镜头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兴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个电影创作运动,这一时期的电影人有感于战后社会现实的严峻形势,拍摄了了一系列具有社会进步的影片,这些电影抛弃了好莱坞的电影美学,转而从纪录电影中汲取养料,他们将摄像机搬到大街小巷的实景里。跟随人物在实际空间中运动,实现了电影观念上的突破。他们以失业犯罪贫穷等现实问题为题材,将普通人的生活搬上荧幕,表达了反对法西斯战争、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的主题。 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最早是被“新现实主义之父”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在1942年提出的,而它真正兴起的标志则是在罗西尼里《不设防的城市》。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还有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德桑蒂斯的《罗马十一时》,以及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 其中最典型最突出的作品是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这部电影集中体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以及对真实的追求。影片采用非戏剧化的“日常性”叙事结构,通过一位普通的工人失业、得到工作、丢车、找车、偷车的过程,深刻的描绘了彼时意大利被失业问题笼罩的社会现实。导演大量地运用中景、远景,以及冷静而克制的长镜头,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勾勒了一幅罗马城的众生相,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高潮部分,即主人公偷自行车的段落,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的蒙太奇处理,而是以一个大全景贯穿始终,这种难以言表的距离感,反而给观众带来了极大地心灵震撼。影片的结尾引人深思,偷车不成的工人当成儿子面被抓被打,尊严丧尽,最终儿子理解的牵着他的手,二人逐渐消失在人群之中,这时一个没有结尾的结局,故事还在继续,而问题也仍在发生。在这部电影里,苦难是一个轮回,丢自行车的人变成了偷自行车的人,谁又知道那个遍寻不到的小偷会不会就是主人公的另一个翻版,或者他们都是一个人,都是残酷现实的缩影。 作为一次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虽然结束了,但无论是它的美学主张还是艺术追求都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电影人,特别是在导演创作这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给了传统的制片模式一个决定性的打击,它反对千篇一律没有思想的电影,要求导演要富有创造性,切身实地的从实际出发,在作品中注入自己的情感的和思考,这一点在维斯康蒂等导演一直坚持参与编剧工作上就可以充分体现。 场面调度:场面调度也是出自法文,原义是“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开始用于舞台剧,指导演对一个场景内演员的行动路线、地位和演员之间的交流等表演活动所进行的艺术处理。正是由于电影和戏剧在艺术处理上有某些共同性,场面调度一词也被引用到电影创作中,指导演对画框内事物的安排。 法国新浪潮 反好莱坞信仰危机散文风格迷茫而孤独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审美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审美特征 ——以《偷自行车的人》为例摘要:《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被称为世界电影史上十大不朽影片之一,电影运用实景非专业演员进行拍摄,并用普通的故事展现了二战以后意大利的萧条和底层人民贫困的生活状况,引发人们的思考。 关键词:新现实主义电影真实长镜头

前言 在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的意大利,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电影运动——意大利新现实主意电影运动。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因为战后意大利各个方面都陷入了困境,广大的人民经受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极大伤害并随之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犯罪等。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痛恨法西斯对国家和民族的伤害,所以意大利伟大的电影艺术家,从法西斯主义漫长的统治下和战后的废墟中站起来,想尽办法的筹集资金和设备来拍电影,展现战后人民贫困的生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1948年由维托里奥·德·西卡执导的《偷自行车的人》就是这一个阶段诞生的一部具有代表意义的伟大电影。《偷自行车的人》这个故事来自于一个非常普通的新闻报道,在看之前我没有想到以一辆自行车为题材的新闻事件能拍出这么优秀的作品。 这部影片的拍摄,正值二战后的全世界,百业待兴,意大利也一样,经济倒退,社会混乱,各行各业都进入到了重建期,人们的生活水平降到了最低点,无数的人失业在家,无所事事,人们为了找到一个工作,往往头破血流。影片的主人公里奇非常的幸运的,他等了很多天后得到一个——贴海报的工作,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工作中的要求——必须要有一辆自行车。妻子玛利亚当掉了自己的嫁妆六条床单,给里奇赎回了以前当掉的自行车,如愿以偿的得到了那份工作,生活好像是在朝着美好的方向出发。但不幸的是刚工作的第一天,自行车就被偷走了,他找了几天最后也没有找到,但是丢了自行车就等于丢了工作,最后他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准备去偷一辆自行车但被当场抓获,造就了一个悲剧的结尾。但这影片通过买车——丢车——找车——偷车——被抓的过程来表现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当时人民生活的困难。但这部影片不仅仅表达的是里奇个人的悲剧,它更多的表达的是当时社会的现状,也就是穷人根本没有办法生存。丢自行车在现在看来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但是放到当时这个特定的环境下就成了战后悲剧的折射。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罗马大街小巷的破败,施舍午餐的教堂等等一些场景,电影中这些真实的场景也渲染了影片的背景,使整部影片有一种低沉、悲凉的情调。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用最简单的剧情,最普通的人和镜头,最短的时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永远也无法复制,只有那个社会才能拍出来的辛

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

人类历史中自从有了权力政治理论,也就出现了与此相对应的道德政治思想及理论。于是有了前面我们谈到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三次论战。修昔底德等的古典现实主义和斯多葛学派古典自由主义理论的论战;摩根索、基辛格等的传统现实主义和康德、威尔逊传统自由主义理论的论战;以及以及今天我要说到的沃尔兹(提出“人、国家与战争”三概念)、吉尔平等的新现实主义和基欧汉、罗斯克莱斯等的新自由主义的论战 最早以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对峙来概述第三次论战的是约瑟夫·奈《世界政治》上发表的文章:《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后1993年,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维·鲍德温主编的《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当前的论战》一书是关于国际关系理论第三次论战最系统最全面的总结。鲍德温在书中撷取六个要点对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进行比较分析:(这里我们只大致浏览下。就不做详细介绍了,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看一看) 1.关于无政府状态的性质和结果。2.关于国际合作。3.相对收益与绝对收益。4.关于国家的优先目标。5.关于意图和实力。6.关于制度与机制。 这次论战的主题有许多,这里将主要从人、国家与国际社会这三个层面分析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国际政治观。 首先来总体看下两方的大致观点①新现实主义认为人性是恶的,而新自由主义理论则抛弃了传统自由主义人性善的观点,认为人性并非纯粹恶,人的本质是不完美的。②新现实主义仍然是一种“国家中心”理论,而新自由主义者除了承认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主体作用外,还强调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由于这两种理论对人和国家的看法不同,导致二者在国际关系,也就是③对战争与和平态度的不同,新现实主义持悲观态度,而新自由主义则持乐观态度。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下 一、人。新现实主义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关于人性恶的基本观点,对人的本质持悲观态度,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被欲望驱使的、甚至是残暴的,所以,人一直生活在冲突之中。人类的冲突甚至战争是自然的,是正常的,人类的问题深植于人的潜意识中,远不是人们之间的误解造成的,也远非以理性的对话和劝解能解决的。顽固的问题需要强有力的手段从物质和心理上来解决,也就是说使用强力迫使人屈从。这就是新现实主义对人性及人类冲突的看法●而队于新自由主义,它抛弃了传统自由主义人性善的观点,但又不像现实主义者那样认为人性是纯粹恶的,他们承认人的本质是不完善的,人是有缺点的,有脆弱和半理性的一面,但有潜在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欲望,并在合理的环境下有能力使自己变得有理性。人不是实现集体目的的手段,人本身就是目的,人在群体生活中有能力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习俗、规则及价值观,人可以通过伦理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基欧汉强调人有足够的智慧与别人以任何方式进行贸易交易,人有能力衡量自己的利益和得失并有能力与他人竞争,有能力作出理性的选择。竞争很像游戏或体育比赛,是有规则的,比赛的规则就是公益(公共利益)。确保每一个选手的存在,然而每一个选手并不是为所有的人去竞争,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行为者追求个人的利益,不涉及他人利益,这样则自动地满足了他人的目的。”这种竞赛不是零和博弈而很像非零和博弈(这里要说下,所谓零和博弈,就是指不是一人所得便是所有人所失的博弈,其中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而非零和博弈是一种合作下的博弈,博弈中各方的收益或损失的总和不是零值,也就是说存在双赢的可能)。基欧汉与罗斯克莱斯等新自由主义者都认为非零和博弈的结果导致竞赛者获得绝对利益③,而不是相对利益。 二、国家。新现实主义关于人的概念是与国家概念有直接联系的,新现实主义者认为人自身没有挽救自己的能力,只有在自身以外,在集体中及国家内才能实现这一愿望。国家弥补了人的这一缺陷。人是冲动的,国家则是人格化的,是强大的;人缺乏真正的“人格”,国家则是理性的;人具有理智和愿望,而国家有智能和愿望以求生存,国家是理性主体。这样就形成了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政治观。他们认为人创造国家,而国家也造就了人。新现实主义继承霍布斯的“战争状态”的理论观点,认为国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很难在国家间建立一种有序的、

选题目的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选题目的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无动力集装箱吊具由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位低、摘钩互换迅速等特点,被广泛配置在大型货场通用门式起重机上,用于集装箱的装卸作业。但随着近年来集装箱运输量不断增大,此类吊具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 首先,无动力集装箱吊具占用起升高度较高,而大部分货场受场地的限制要求堆码箱层数增多,普通门吊(加吊具)起升高度不够,难以满足需求。其次,由于该吊具不能实习伸缩功能,在对位及通过门吊支腿时不便,以不适应火场提高装卸效率的要求。随着集装箱运输的发展,现场急需一种作业效率高,能伸缩对位,便于通过门吊支腿的新型集装箱吊具。伸缩式集装箱吊具通过钓具长度的自动改变,可以适应不同规格的集装箱的起吊作业。吊具长度的条街范围一般在20英尺至40英尺之间,便于起吊20英尺和40英尺的国际标准集装箱。伸缩式吊具虽然自重较大,由于它长度调节方便,操作灵活,通用性强,圣餐效率高,因而使用广泛。 二、本课题在国外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1.国外研究状况: 吊具方面的研究已开展许久并取得许多卓有成效的改进。 比如在缩短时间方面,双调式集装箱吊具发展前景广阔。其中Bmmma公司已退出了AS-T6型,清醒BS-T4型,BS-T6型和智能型等对系列的双吊式吊具,特别是在吊具框架转角的圆弧花以及装卸作业中货物重心的调整功能方面作出的改进,使得双吊式吊具得以拥有更广泛的应用范围。 在吊具进行准确定位方面现今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吊具减摇装置,它起初作为司机的辅助装置,是用来协助一般的司机能像一个熟练的司机一样完成工作。据试验,当小车行走速度达180m/min以上,如无减摇装置,在小车制动停止后,吊具及其集装箱的摇摆幅度可达2M,要半分钟左右才能停止。随着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大型化,这样的辅助装置就显的更加重要了,甚至熟练的司机也需要这样的辅助装置,以使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达到应有的高生产率。可逆起重机公司对欧洲三个港口和美国两个港口进行了研究,包括起重机的整个工作循环,重点为起升运行和小车及吊具运行情况。 2.国内研究状况: 国内现在生产的吊具增加吊具减摇功能,同时在制动、转向、液压系统、电气系统等方面也都作了改进。经过20余年的发展,集装箱吊具生产技术逐渐成熟。其总体设计、金属结构设计、部件造型以及液压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接近了国外产品的技术水平。 存在问题: (1)企业设计水平低: (2)生产集装箱吊具业规模小: (3)产品可靠性差、故障率偏高: (4)技术服务不到位,水平不高。 3.发展趋势: (1)轻型化。 (2)高强度耐磨材料的采用。 (3)开发出更高可靠性的液压与电气元器件。 三、研究重点 随着我国制造业和物流业迅猛发展,门式起重机在港口、码头、货场起着不

外国文学-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九章二十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 (一)、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一、历史文化背景 ★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出现; ★20、30年代西方世界普遍的经济危机; ★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自然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也促成了20世纪文化观念的急速变化。 ★哲学流派非常活跃,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另外, 文艺批评新流派如符号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历史主义和后 殖民主义等等所尊奉的思想观念也造成了广泛影响。 二、基本特征 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仍然是作家们的重要思想武器。 作家们始终坚持真实性这一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 频频出现“长河小说”,这种多卷本小说能够较好地反映每个历史时期的变迁。 描写重点的内向性和主观化,艺术形式上的不拘一格和兼容并蓄。 人物塑造上强调性格的多重性,淡化典型性格描写。 三、发展概况 1、英国: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地直面人生的特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高尔斯华绥:(1867—1933)代表作长河小说《福尔赛世家》(1932) 萧伯纳:(1856—1950)英国最有代表性的现实主义戏剧家,代表作《巴巴拉少校》(1925) 戈尔丁:(1911—1993)“寓言编撰家”,代表作《蝇王》(1983) 20世纪上半叶最有创作个性也最有争议的作家:劳伦斯(1885—1930) 跨越两个世纪:康德拉(1857—1924):“航海小说” 毛姆(1878—1965):《人生的枷锁》“英国的漠泊桑” 福斯特(1879—1970):《小说面面观》 讽刺小说:乔治·奥维尔《一九八四》 赫胥黎《奇妙的新世界》 20世纪下半叶新一代作家:格林、艾米斯、戈尔丁 2、法国: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1915 法郎士:《诸神渴了》1921 马丁·杜伽尔:长河小说《蒂博一家》1937 安德烈·纪德:《伪币制造者》1947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心理现实主义大师《蝮蛇结》1952 20世纪下半叶:玛格丽特·杜拉斯:《琴声如诉》、《情人》

现实主义理论及其超越

现实主义理论及其超越 ” 内容提要: 现实主义在国际关系理论界始终保持着其地位。但是,其理论贡献和缺失并存,给予其他学派生存的空间,并使国际关系理论走向新的综合成为可能和必要。 关键词: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 一作为理想类型的现实主义 理想类型是社会科学中以终极的或纯粹的形式阐述事物特性的一种概念,它常常反映出现实的某些方面,人们通常把它当作判断、解释或调查现实的基础。象其他类型一样,理想类型也是一种抽象。在现实世界中即使能够发现这种概念所指的事物现象,也会是很少的。众所周知,“理想类型”概念是由韦伯创立的,后来为其他社会科学家所运用。韦伯最著名的理想类型是关于权威的,即传统权威、超凡魅力式权威和法定—理性权威。韦伯认为,在历史上并不存在这些理想类型所描述的“纯粹形式”,但它们提供了历史上可以见到的不同权威体系的典型特点。据此,学者可以估计社会生活中发现的一种权威体系与这三种类型的相对类似或差异。作为一种启发式设计,它还有助于提出新的研究途径。 政治现实主义也可以视为一种理想类型。在政治生活中很难发现一种“纯粹形式”的现实主义,所谓“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都属于理想类型,而政治生活的实际往往要复杂得多,绝非那么“纯粹”,于是便有人揶揄说,制造这些术语、流派为很多人谋得了在大学里的终身教职。话虽如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理想类型显然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帮助人们理解和考察经验现实中一国行为的逻辑。不可否认的是,经过多年之后,现实主义的生命力依然在延续。 二政治现实主义的理论脉络 在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的论争中,现实主义长期来处于中心地位。在理论史上,它虽屡次遭到挑战,但依然保持着主流地位。国际政治理论中的现实主义具有丰富的思想传统,可谓源远流长,人们一般将其追溯到古希腊的修昔底德及其《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的修昔底德是西方现实主义思想之父,而马基雅维利、霍布斯、卢梭等则延续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传统。在当代,这一思想线索贯穿于E·H·卡尔、莱因霍尔德·尼布尔、汉斯·摩根索、乔治·凯南等人组成的这一脉,其中摩根索是公认的理论上集大成者。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国际关系理论流派的核心观念包括:

新城市主义和新都市主义的区别

Randolph曾经说,“新城市主义”与“新都市主义”是一码事,是翻译的关系,而我印象里在国内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今天把这篇文章找到了,请大家来评判一下。 原文如下: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大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部分城市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扩散和转移的倾向;尽管其扩散方式具有与西方国家城市化晚期的郊区化(Suburbanization)并不完全相同的特点,但人们普遍的看法仍然是,在中国的这些城市,郊区化进程已经开始发生。 与向城市外围拓展的郊区化趋势相对应,近年来国内“新都市主义”(New Urbanism)作为都市住区发展的一种时尚潮流也在悄然兴起,并逐渐成为国内地产界一个颇为时髦的词汇。由于“新都市主义”与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美地区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在英文字面上完全一致,使得许多人将两者混为一谈,认为前者是后者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但事实上,时下国内地产界广为流行的“新都市主义”这个概念似乎更像是一种商业的炒作,与西方“新城市主义”真正的内涵并不相同。 一、西方国家郊区化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早在20世纪初期,在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的影响下,西方国家的城市郊区化现象初见端倪。人们迁往郊区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逃避日趋严重的大城市问题,诸如:恶劣的居住与卫生条件、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种族冲突、犯罪率上升……人们渴望在郊区找到一块净地作为自身的庇护所,以躲避工业化所带来的危害的侵袭。在美国,拥有位于环境优美的郊区的一座被宽敞的花园或庭院所环绕的独立式住宅,成为中产阶级追求的最强烈的梦想。 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由于私人小汽车拥有量的剧增,高速公路网的大规模兴建,政府关于郊区低税率政策的吸引,郊区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伴随着大量人口迁往郊区,许多制造业和零售业也从中心城向外迁移,郊区改变了起初仅作为“卧城,社区的角色,同样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购物和娱乐的机会,使郊区居民对中心城市的依赖性大大减少。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由于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空间因素对人类活动的限制大大弱化。通过远程通讯网络,人们可以获得各方面的大量信息,高效率地完成业务联系而不一定要像过去那样进行“面对面,(face to face)的交流,这为人们在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居住与就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但是,美国近几十年来的郊区化蔓延也存在一系列致命的弊端:首先,过长的通勤距离耗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人们预期要达到的生活质量;其次,对小汽车的严重依赖使许多不能开车的人(如老人和小孩)寸步难行,同时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第三,郊区化的无序蔓延已造成郊区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和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的消失。 而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郊区化模式是以严格功能分区的现代主义原则为基础的,破坏了传统社区内部的有机联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与隔离;对公共空间的忽视减少了人们相互交往的机会,加深了人们的孤独感,缺乏具有识别特征的空间的明确界定,使人们难以获得起初所向往的郊区生活的安定感和归属感,反而陷入一种无法认定自我存在的茫然之中;无所不达的电讯网络虽然为人们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方便,却无法慰藉人们孤独的心灵,也无法满足人们希望把握清晰确定的物质居住环境的需要。 由此人们深深地感到,二战后主流地位的郊区化模式必须进行改革,要寻求新的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一、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1.物质主义的本体论materialism 哲学上强调知识可以经由感官、经验得自现实的自然世界。 政治上强调现实而不是义务,×道德伦理、发动舆论、尊重国际法→世界和平(!安全) √理性、精明、谨慎地面对现实,反对狂热和意识形态2.权力至上,国家利益至上(寻求对其他国家在思想和行为上的控制) 新现实主义大师吉尔平:※地理、资源、工业、战备、人口(国家的本质:垄断暴力)早期现实主义大师卡尔:※军事和经济力量 传统现实主义者摩根索:※主权(意味着平等) 3.物质→权力→主权→平等→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社会 国家主权意味着各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存在超越国家之上的中央权力。 国际社会:水平的、无政府的 国内社会:垂直的、有政府的 4. 如何保证国际社会在无政府状态下正常运转?→有限国家理性 ①有限的 ②基于生存欲望而非自私自利 ③大多数国家都是理性的 5.国际社会→结构(新)现实主义者沃尔兹:国际结构 视角:×个人、政治家,×国家层面,√国际层面 结构关系:实力关系(国际结构)、功能关系(人体结构) 系统论:×单元的简单相加 结构的三个内涵:(无政府状态下,单个国家之间实力对比的状态) (1)国际体系的排列原则(无政府的:暴力冲突难以根除) (2)体系单元的功能分化(单个国家之间:功能相似) (3)体系单元间的实力分配(实力对比:决定国际事件结果的因素) 6.国际结构:单极、两极、多极,三种结构稳定论 国际结构相对稳定:无政府状态难以改变、国家实力对比变化的缓慢 (1)多极结构稳定论: 优点: 联盟具有灵活性势力均衡 缺点: 灵活性必须随时存在,敌我状态不能稳定需要一个强大的平衡者 需要充分的信息 大国数目多,利益关系复杂,误解误判↑ E.g 19世纪欧洲均势:最强大的英国愿意推行“均势”政策 1815-1914 总体保持稳定,但最后导致的结果却是一战(2)两极结构稳定论(↑沃尔兹): 优点: 两个大国相互制约优于单极主导沟通方便,利益清楚 维持体系稳定是两个大国共同利益 缺点: 冷战期间两极格局受核威慑制约 古希腊地区内部两极格局,受外部影响 (3)单极结构稳定论: 先进工业部门产值达到世界一半以上,军力达到世界一半以上 无论多强大也难以控制世界;可以控制或破坏世界稳定;引发其他地区性冲突和战争。

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5120315 张倩金融3班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剩余价值理论也是社会主义有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毋庸置疑,剩余价值理论对历史的贡献是巨大的。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历经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了自动化阶段。机器代替大量工人,甚至出现了“无人工厂”,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抓住这一现象,便鼓吹“机器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公然宣称技术和科学“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不适用于现代资本主义了。 通过对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显然是错误的。但在简单的是非判断之后,我们还需要用切实的现实意义来证明马克思剩余价值论的价值,我们更应该思考: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尽管当代的发展与当时已有加大不同,结合新的实际情况,深化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依然具有适用性,因为它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而且对指导如何消灭剥削,如何更多地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在当代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第一,它明确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即工人的劳动。这能为

提高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提供正确方向。 人力资本的物质投入和财富特别是科技成果的产出虽然有正相关性和相互交叉性,但毕竟是两个过程。对不同的人投入相同的物质资料,他们的不同劳动表现还是会使产出有极大的差别;具有同样人力资本即创造科技成果能力的人,一个人积极工作,另一个什么事都不作,他们的产出也会有很大差别。 自动化生产使用的高科技机器设备的本质仍是机器,而且不能全部代替人的劳动。生产工人的构成不断发生变化,劳动内涵也发生了变化,脑力劳动比重不断加大,劳动的复杂程度和难度日益提高,这种劳动才是创造更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原因。因此,撇开对劳动者创造性劳动的研究,就剩余价值论有关剩余价值生产的这些论述表明,技术进步、知识、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企业家创新等等,最终都要在广大劳动者的劳动中才能发挥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 要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价值与潜力,这也就势必要改变资产家与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第二,剩余价值理论科学论证了竞争规律的作用, 并明确指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在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实现的, 竞争与信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大杠杆。一般而言, 竞争规律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 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所特有的范畴, 而且竞争规律会伴随着传统商品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化而不断发展。尽管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下, 竞争的目的、性质、范围与手段有很大差别, 但作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却是共同的。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外国文学专题之现实主义文学篇 主要内容 第一讲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二讲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三讲美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讲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五讲德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讲法国现实主义文学 第一节概述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客观性,即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认为作家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反映生活”。 第二、批判性,即以人道主义思想为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 第三、典型性,即重视对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法国现实主义由浪漫主义转变而来,又向前发展为自然主义,因此,在法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到了福楼拜时代,现实主义正式打出了自己的旗号,成为一种自觉的运动。 法国文学的特征: 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 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描写了个人反抗者形象 法国现实主义的发展阶段 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现实主义在法国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前期(30、40年代):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批判性和揭露性,对封建时代

的依恋之情,代表作家斯丹达尔、巴尔扎克 二、后期(50年代后):以福楼拜为转折,以自然主义为主体,70年代前后出现了巴黎公社文学这一现象。比较有名的作 家有阿尔封斯·都德。 斯丹达尔 我曾经是谁,现在是谁,我将难以回答。 ——斯丹达尔 你很丑,可是你相貌非凡。 ——加尼翁舅舅 巴尔扎克是个中等身材的人,体格魁梧,双肩开阔,晚年有点肥胖。他的颈脖健壮、厚实,白皙有如女性,是他值得骄傲的地方。头发又黑又粗,粗得像马的鬃毛;那双眼睛像一对黑宝石那样闪闪发光——那是驯狮者的眼睛,这种眼睛能透过房屋的墙壁看见里面发生的一切,能透过人的肌体,洞察人的肺腑,像阅读一本打开的书。他的整个仪表显示出一个劳苦不息的西西弗斯的形象。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 福楼拜 19世纪中期法国的重要作家,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自然主义和20世纪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艺术上,福楼拜提出和实践了一套新主张:一是追求真实性;二是追求客观态度;三是追求艺术美。 第二节阿尔封斯·都德 “五人聚餐会”的成员,他非常接近左拉,崇信龚古尔兄弟和左拉的美学原则。为此,左拉将他归入“自然主义小说家”之列。 创作 都德一生写了13部长篇,4部短篇小说集和一部诗集。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小东西》(1868),主人公为少年爱赛特,是一部半自传性的作品,笔调清淡,带有幽默和含蓄的感伤,即“含泪的微笑”。为此,都德亦有“法国的狄更斯”之称。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是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思潮运动,于上世纪80年代初始于美国。其目标是使城市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并创造宜居和休闲式的街区环境,密集有序地安排住房、工作和商业场所。 新城市主义还有助于推进恢复传统城市规划,如查尔斯顿市区、南卡罗来纳州和华盛顿的乔治敦所实施的规划。这些区域对新城市主义者而言都很理想,因为每个区域都拥有一条方便步行的主要街道、一个中心公园、购物区和一个网格街道系统。 新城市主义的历史 在19世纪初,美国城市发展往往采用紧凑、混合使用的形式,让人想起弗吉尼亚亚历山大老城区。然而随着有轨电车和可负担的快速交通网路的发展,城市开始扩展并布设了有轨电车郊区。后来汽车的发明进一步加速了这种中心城市的分散化,这种分散化后来导致了分散的土地使用和城市扩张。 新城市主义是对城市扩展的一个回应。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这些思想开始流传开来,在欧洲之后,美国的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也开始拿出计划为城市建模。

1991年,当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市的一个非营利组织——本地政府委员会邀请了几位建筑师(包括彼得·卡索普、迈克尔·科贝特、安德烈斯·杜安伊和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等)到优诗美地国家公园开发一套设计规划原则,即针对着重于社区及其宜居性的土地使用规划之时,新城市主义发展得更加强大了。 这些原则以会议召开地优诗美地的阿瓦尼酒店命名,被称为《阿瓦尼原则》。它包括15条社区规划原则、4条地区原则和4条实施原则。然而每一条原则都包括过去和当前的一些观点,旨在使城市尽可能干净、适宜步行和宜居。1991年底,在优诗美地会议上,这些原则被提交给地方民选官员。 此后不久,参与制定阿瓦尼原则的一些建筑师在1993年组成了新城市主义联盟(CNU)。今天,CNU已经成为了新城市主义理念的首要推动者,并已拥有了超过3000个成员。每年它都会在美国各地举行会议,以进一步推动新城市主义设计原则的实施。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理念 今天,新城市主义概念包括四个关键理念。首先是确保城市是适宜步行的。这意味着,任何居民都不需要汽车就可以到达社区的任何地方,而且前往任何基本用品商店或服务区的步行耗时都不应该超过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新城市主义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之我见:以新城市主义为例 xxxxx 摘要:新城市主义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规划思潮。本文从西方现代规划理论的起源与总体认知讲起,首先划分了20世纪规划思想主要阶段,并简要介绍其中的代表思想及代表人物,其次着重介绍了新城市主义,并从其概念、三个尺度及两个模式(TND与TOD)进行阐述,最后综合并筛选了各个文献中对新城市主义的利弊的讨论,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西方现代城市规划;新城市主义;TND; TOD; Abstract:New Urbanism is a ideological trend which born in 1980s. This essay starts from the original and the full view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Previously divided the main thoughts of the modern western planning into 6 parts, then introduced the main thoughts and main person. Secondly, introduced the New Urbanism emphatically, elaborated from its identity, three scales and two modes (TND & TOD), finally, integrated and screened all the literature discussion of the pros and cons on New Urbanism, and gave the views of myself in the end of this essay. Keywords:Modern western planning theory; New Urbanism; TND; TOD 1. 对西方规划理论的总体认识 1. 1.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的起源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多元和复杂的,例如Camp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几个基本事件: (1)田园城市(Garden City, E.Howard); (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1,Burnham); (3)公共卫生改革(Public Health Reform) 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广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而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文(Owen),圣西门(Saint-Simon)。傅利叶(Fourier)、Godin和Cabet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平等等传统的思潮。1 1.2. 对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总体认知 百年来,一系列西方现代城市理论的目的,无外乎便是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开始,各个年代的规划师不论持着什么样的规划主张,虽然其结果各有成败,但其目的无外乎都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说到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便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便是Scott Campbell。他在Green cities, growing cities, just cities? urban planning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一文中提出了“规划师三角”,客观而清晰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与规划师之间的清晰的框架体系。即规划师应致力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1.社会公平、经济机会、收入平等2.综合经济增长与效率3.环境保护)从而使其实现平衡, 而“可持续发展原则”成为实践过程中可操作的行动需要三个“钥匙”——处理“资产、资源、发展矛盾”。通过此“钥匙”, 规划师凭借其自身职业的独特性, 不断协调三角矛盾并解决难题, 成为“善于综合协调的专家”2, 为可持续发展指明较为可行的出路。 (图1 “规划是三角”3) 1.3. 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演进纲要 1吴志强.2000.《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9) 2何兴华. 可持续发展论的内在矛盾以及规划理论的困惑——谨以此文纪念布隆特兰德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发表10 周年[J ] . 城市规划, 1997, (3) : 48251 . 3汝小芳、王红扬、孙明芳,Scott Campbell 理论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影响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6(24/2),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本文由风的羽翼zz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Its Inspiration of the New Urbanism 刘昌寿沈清基 Liu Changshou Shen Qingji 1 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摘要分析了“新城市主义”产 生的起因,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并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生态思想;启示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new urbanism's origin, ecological thinking and finally summarizes its inspiration to urban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in accordance to its condi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sm; ecological thinking; inspiration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

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2.2 社会公众对城市社会秩序的不满工业文明条件下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更多地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理论——强者生存,而缺少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必要关怀。因此,现代城市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公平与公正等问题越来越严重。表现为:①社会经济财富不断地向社会强势群体集聚;②城市弱势群体的生存空间逐渐减小,城市的病态、犯罪现象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