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浅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引言

中央银行的所有职能都与货币政策的制定﹑贯彻以及日常的操作紧密相连。中央银行无论是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还是政府的银行,都是围绕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这一核心问题。因此,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完成其任任务、实现其职能的核心所在。

货币政策的含义

所谓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与信贷数额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政策最终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是货币政策研究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目标

从一个国家的整体来看,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执行其职能的一种手段。因而货币政策所要实现的经济目标与当时社会所发生的经济问题有关。一般来说,货币政策要达到的目标有: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法展过程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着各种形式的金本位制度。在金本位制度下,社会经济具有自动调节的功能,所以维持货币价值的稳定成为当时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30年代经济大危机以后,信用货币取代了金本位制。因而币值的稳定与否,是用单位货币的购买力稳定与否来衡量的,而单位货币的购买力通常以综合物价指数来表示,所以各国的货币政策目标都是物价稳定。

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的物价水平下跌22%,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减少31%,失业率高达22%。于是各国政府开始怀疑黄金的自动调节机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采取货币贬值,建立关税壁垒,加强输出等措施,以促进国内就业水平。具体地将就业正式列入货币政策目标是1946年的美国就业法案。

美国自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以后,通货膨胀形势日益严重。为克服通货膨胀而采取的各种经济措施则带来了经济衰退的威胁,使美国的实际增长率慢与西方其他国家,美国的经济力量在国际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于是追求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成为货币政策的第三个目标。

1958年以后,由于美国长期通货膨胀的影响,美国贸易收支发生赤字,而美国的对外经济援助和军事支出并未减少,从而使国际收支恶化,大量美元外流,降低了世界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使国际货币危机更加严重。要遏制美元外流,就必须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于是平衡国际收支就成为货币政策的第四个目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看我国货币政策目标(摘自2010年9月新华网)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指出,我国央行货币政策目标一直采取多目标制,这次金融危机让我们发现,在一些阶段里多个目标无法同时实现,有时候这些目标相互之间可能发生冲突,关系十分复杂。他建议中央银行应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权重去考虑多个目标,同时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去改变权重,或进行多个目标间的切换。

目前,我国央行货币政策采取“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多目标制,而大多数央行采取控制通胀的单一目标制。

周小川介绍说,在过去多目标制和单一目标制的分歧并不是很大,这是因为在经济平稳时期,只要保持低通货膨胀率,投资就会相应增长,公众预期稳定,对未来也比较放心,所以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目标就能得到实现,多目标的问题也都基本上自动解决了。但通过这次危机我们发现,确实还有一些阶段,这些目标无法同时实现。

周小川认为,不同阶段中央银行关注的重点应有所转变,但总体而言,这次危机得出的一个重要教训是,即便是回到平稳的宏观经济条件下,也需要更加保持谨慎,也需要在情况发生变化时,中央银行所关注的重点以及使用的工具能够适时切换,从而做出应对

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根据央行定义,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准备金、再贷款或贴现以及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等。

从学术角度,它大体可以分为数量工具和价格工具。价格工具集中体现在利率或汇率水平的调整上。数量工具则更加丰富,如公开市场业务的央行票据、准备金率调整等,它聚焦于货币供应量的调整。

(1)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外汇,以吞吐基础货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行为。

公开市场买入提高了银行储备、净国内资产和基础货币;公开市场卖出则减少银行储备、净国内资产和基础货币。公开市场类操作与公开市场

操作的区别是前者发生在一级市场,而后者在二级市场上进行。公开市场类操作可通过政府或中央银行的证券发行进行。票据正的净发行提取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负的净发行向商业银行注入流动性。

公开市场业务的效果:第一,中央银行在市场上大量买进有价证券,相当于向市场上投放了一笔资金,增加了市场货币供应量,如果是流人商业银行手中,可以导致信用的扩张,货币供应量成倍增加。相反,当中央银行大量卖出有价证券,使市场资金流回中央银行,会引起信用规模的收缩,货币供应量减少。因此,公开市场政策可以达到适时适量地按任何规模扩张和收缩信用,翔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比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灵活;第二,公开市场政策比贴现政策具有“主动权”,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要,随时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等待;第三,中央银行可以根据金融市场的信息不断调整业务,产生一种连续性的效果,这种效果使社会对货币政策不易作出激烈的反应,而其他两个政策只能产生一次性的效果,易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应。

公开市场业务的局限性:第一,传导机制较缓慢,其影响需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见效;第二,公开市场政策对各种有价证券的价格和收益率影响很大,需要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多样的证券种类;第三,当商业银行的行动不配合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公开市场政策的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2)再贷款与再贴现。

所谓再贴现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以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票据进行贴现所收取的利息的比率。

通过再融资工具中央银行以向商业银行提供信贷的方式向银行体系注入资金,提高中央银行对存款货币银行的债权,同时增加了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流动资金账户余额。如果商业银行以现金的形式接受中央银行的部分信贷,商业银行持有的库存现金也会增加,使净国内资产、银行储备和基础货币扩张。

再贴现政策的效果包括四方面:第一,可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从而改变其放款和投资活动;第二,贴现政策可以产生告示性效果,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和公众的预期,引导金额市场利率;第三,通过决定何种票据具有再贴现资格,从而影响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方向,起到抑制和扶植的效应;第四,再贴现率的调整,对货币市场具有较广泛的影响。

再贴现政策的局限性包括:第一,如果再贴现利率过高,商业银行就不会去中央银行再贴现,而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资金,中央银行不能强迫商业银行一定要到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第二,中央银行调整再贴现率,只能影响利率水平,不能改变利率结构;第三,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缺乏弹性,因为中央银行如经常调整再贴现率,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性波动,使企业和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3)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范围内,通过调整商业银行交存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比例,以改变货币乘数,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扩张能力,间接控制社会货币供应量,从而影响国民经济活动的一种制度。存款准备金与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调整准备金比率并不是流动性管理的有效手段。在商业银行并不持有大规模的超额储备的条件下,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会使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减小,结果造成利率的提高,而对基础货币的影响是不确定的。短期内,尽管有高的储备率,基础货币有可能扩张,但对银行而言,不可能将资产负债表迅速调整。为了能够履行更高的储备要求,中央银行将不得不向银行体系提供必要的流动性资金,在短期内增加了基础货币。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第一,可以将金融机构分散保管的准备金集中起来,防止存款人集中、大量挤提存款而导致支付能力削弱,对经济金融产生破坏性影响,保证金融机构的清偿力和金融业的稳定;第二,用于调节和控制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能力和贷款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第三,增强中央银行资金实力,使中央银行不仅有政治实力,还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

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局限性:中央银行难于确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时机和幅度,商业银行难于迅速调整准备金数额以符合提高的法定限额,如果少量的超额准备金难以应付,会使商业银行资金周转不灵,因此,这一工具是一件威力巨大但不能经常使用的武器。

(4)外汇操作。

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通过银行体系的一次性操作,影响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改变银行储备和基础货币水平。购买外汇会通过增加中央银行对非居民的债权和银行储备,具有扩张性效果,基础货币上升;出售外汇则通过减少中央银行对非居民的债权和银行储备,具有收缩性效果,基础货币下降。

参考文献:

【1】.《货币银行学》中国金融出版社*周骏王学青编.2010

【2】.《中国货币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上海三联出版社*钱小安编.2000.

【3】.《我国央行货币政策操作与效果分析》时代金融出版社*柳洲源.2011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