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杜甫吟

杜甫吟

杜甫吟
杜甫吟

杜甫吟

《新西兰》路易〃艾黎

魏阙昨为天子臣,一朝漂泊走荒村。

山川满目横尸骨,杜甫歌呼万古闻。

笔端万象天工好,诗心众心相通晓。

太息每为忧黎元,鹑衣露膝安足道。

立朝俨然一士夫,江湖不与渔樵殊。

脱却青衫掘薯蓣,秦洲冬日暖脊肤。

稚子戏水小艇前,艇中老子笑眼看。

行遍千山与万水,山水化入胸怀间。

平生每迂残民贼,愤火煎心不能默。

诗中所蕴激情深,至今感动国人心。

杜甫大名无时灭,时移世界光愈烈。

至矣伟大之诗家,诞于伟大之中华。

斯民有此诚堪夸。

路易〃艾黎中文秘书邓光译

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一日于巩县

注释:①魏阙:古代宫门外两边高耸的楼观为阙。说明杜甫以前是宫廷天子的臣子。

②太息:大声长叹,深深的叹息。

③黎元:黎民百姓。

④鹑衣:破烂衣衫。

⑤殊:差别、特别。指杜甫与打鱼拾柴的没什么两样。

⑥薯蓣:多年生缠绕藤本,地下具圆柱形肉质块茎,含淀粉,

可供实用,可入药,也称山药。也可称马铃薯,芋头,甘薯。

⑦默:沉默。指杜甫遇到那些事不会沉默。

⑧堪:经得住。可。指杜甫可夸也经得住夸。

注:《杜甫吟》英汉文碑是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的文章。

他是中国的老朋友,不公开的中国共产党员,在中国居住几

十年,九十年代在北京逝世,大家称他为艾老。来过巩县两

次,1965年到巩县杜甫故里、宋陵、石窟寺参观,1978年

到杜甫故里、杜甫墓、宋陵、唐三彩窑址、康百万庄园、康

店伊洛河大桥参观,并赋词几首。其中一首为唐三彩遗址“在

小黄冶深谷中,一个生产队护卫着精美的唐三彩奥秘,一千

三百多年的古窑址重见天日了”。

此碑为汉白玉石质刻成英汉文,碑高1.3米,宽0.8米,厚0.2米,树立在杜甫诞生窑门口。

杜甫的作品

一.《兵车行》 背景:“天宝十载,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卷216) 天宝八载,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两次战争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解题: 此篇属歌行体。“行”为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古有“从军行”之乐府旧题,本诗未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揭露最高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诗人的情绪已超越感叹而变为怨愤——了解杜诗诗史性质的窗口之一 第一层:如风至潮来,在天地间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云天,震耳欲聋! 有声有色,有物有人。给读者视觉听觉以强烈刺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千万家庭因征战而妻离子散的悲剧。 第二层: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出直接倾诉 名句: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对前两句的形象说明: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何等可怜!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四十,头发渐白,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再次派往前线。 二事连叙,说明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已无以复加。 艺术特色 1.章法严密 形式巧妙 此诗结构方式古称“一头两脚体”。第一段(“头”)共6句(按乐句计算),一韵到底;第二、三段(“两脚”)各14句,并四次换韵。从整体看,节奏整齐而又略有变化;且各段皆自有起结,析之则三,合则为一。 第一段以“牵衣顿足拦道哭”写战士家属,颇有生离死别之意,下面就用“边庭流血成海水”“生男埋没随百草”来证明“行人”此去决难生还;又如第二段以“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写农村生产凋敝,第三段再说“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2、层层推进 答话由“点行频”三字领出,然后通过“行人”答问逐层深入地展示悲剧内容: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这是说丁壮们无限期地超期服役;“边庭流血成海水”──这是千百万战士战死沙场;“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是说全国农村生产凋敝;“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人民连生计都无法维持,而朝廷依旧逼索租税。

杜甫的简单资料(1400字)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过的是登山涉水、高歌游猎的浪漫生活。他在这时期写的诗只有二十几首流传下来,主要是五言律诗和五言古体诗。《望

岳》便写在这个时期。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结下深厚的友谊。 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杜甫“尝困于衣食”,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出入贵族府邸,充当“宾客”,同时,他结交一些与他同样贫困的朋友,也比较广泛地接触劳动人民。他的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了尖锐的社会矛盾这时期流传下来诗约一百余首。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杜甫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后杜甫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受任为左拾遗。八月,完成长诗《北征》。乾元二年春,杜甫往河南探视旧居,归途上亲眼看到人民在官吏们残酷的压迫下蒙受的苦难,写出著名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组诗六首,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展转走上艰难的蜀道,后来到了成都。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大量名作。

杜甫

“诗圣”杜甫 一、杜甫生平: 杜甫生于“奉儒守官”并有深厚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却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后世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但在唐朝当时并未得到人们的重视。杜甫写“初唐四杰”的《戏为六绝句(其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诗人的自比。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杜甫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因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他在此段时间的见闻,成为不朽作品“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至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的资助下,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最后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二、杜甫诗作名句欣赏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3、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4、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8、、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诗歌代表作和赏析

杜甫诗歌代表作和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诗歌代表作和赏析,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杜甫诗歌代表作和赏析(一) 《送远》 【原文】 送远 带甲满天地⑴,胡为君远行⑵! 亲朋尽一哭⑶,鞍马去孤城⑷。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⑸。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⑹。 【注释】 ⑴带甲:全副武装的战士。《国语·越语上》:“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 ⑵胡为:何为,为什么。《诗经·邶风·式微》:“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⑶亲朋:亲戚朋友。唐杜甫《登岳阳楼》诗:“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⑷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此指秦州(今属甘肃天水)。 ⑸关河:关山河川。《后汉书·荀彧传》:“此实天下之要地,而将军之关河也。” ⑹“别离”二句:因为想到古人离别时的伤感,还是会不断想起昨日离别的情景。 杜甫诗歌代表作和赏析(二) 《望岳》 【原文】 《望岳》 作者: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夫如何:怎么样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青:指苍翠的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这里指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 阴阳:阴指山之北,阳指山之南。 割:分。夸张的说法。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荡胸:涤荡胸襟。 曾:通“层”(见人教版《语文》八上)

诗人杜甫简介

诗人杜甫简介 总结归纳精选(1): 诗人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十分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之后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总结归纳精选(2): 诗人杜甫简介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4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官至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有《杜工部集》传世,纪念地有杜甫草堂、杜甫墓、杜公祠、杜甫公园、杜陵桥、杜陵书院等。 杜甫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世称杜少陵,是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时候也称为“大李杜”,以区别于“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死于耒阳市,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杜甫遗愿要归

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还有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总结归纳精选(3): 诗人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祖籍襄阳,出生于巩县(在今河南省),唐朝伟大诗人。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六月至乾元二年(759)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杜甫的后世影响和人物评价

杜甫的后世影响和人物评价 后世影响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甫的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运用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杜甫在他的有生之年以及他去世后的一些年,没有受到多少嘉奖和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他在风格和格律上的创新所导致的,某些评论家认为其中的有些作品仍然很大胆古怪。在世时关于他的资料几乎没有,只有6名诗人共11首诗。而且这些诗关于他的影响这一方面,都没有提及他是诗歌和伦理观点的模范。 公元九世纪时他的作品开始出名,早期的正面积极评价来自白居易,他推广了杜甫部分作品伦理观点,尽管他只在杜甫的部分作品中找到这些观点。除了白居易,还有韩愈,他撰文以此批驳反对李杜的声音,捍卫了他们的美学地位。同时,这两位诗人的诗文中都有杜诗的影子。杜甫就像孔庆翔说的一样是“中国唯一影响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诗人”。 公元十世纪初,五代前蜀诗人韦庄找到了草堂遗址,重新修建茅屋,使之得以保存。这一个时期,中国刮起了“新乐府运动”的狂潮,杜甫作为这一次现实主义诗歌运动的启发者备受推崇。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自白居易后,影响了皮日休、曹邺、聂夷中、杜荀鹤等人的创作,从而形成一个现实主义诗派,在晚唐的诗坛上独领风骚。 到了宋朝,杜甫的声名达到了顶峰,黄庭坚、陈师道等,专门探究杜诗奇峭的一面,形成了“江西诗派”,之后的王安石、陆游、文天祥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杜甫的影响,文

杜甫

一、杜甫生平 杜甫杜甫(dù fǔ)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而“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1]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2]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杜甫的诗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诗风基本沉郁顿挫。 家庭 妻子 杜甫于30岁时,暂时中断了在齐鲁燕赵间的漫游,回到洛阳,在偃师县西北的首阳山下筑就陆浑山庄,然后迎娶了弘农县(天宝年间改灵宝县)司农少卿杨怡之女为妻。司农少卿为主管农业和财政的副部长,与世代为官的杜甫家可谓门当户对。妻子小他十多岁,想来是一位知书达理、聪慧贤淑的女子。遗憾的是杜甫并没有用他的大手笔为爱妻立传,甚至我们连杨氏夫人的名字也无从知晓,但杜诗中却多处提及她,虽然片言只语,一鳞半爪,但从那饱蘸深情的笔墨中,我们对诗圣背后那个含辛茹苦相濡以沫的伟大女性,还是不由得肃然起敬。 子女 育有两子宗文、宗武;一女凤儿。 诗歌成就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代主义诗。

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

杜甫生平简介及诗歌创作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自称少陵野老,在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735)回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写下如《望岳》等诗。 《望岳》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共有三首,故又称“望岳三首”,分别为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第一首《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第二首《望岳》为咏华山之作,流露出作者官场失意之情。第三首《望岳》则咏衡山,流露作者的爱国忠君之情。天宝三载(744),在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白的感人诗篇。 春日忆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①,俊逸鲍参军②。 渭北春天树③,江东日暮云④。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⑤。 作品注释 ①庾开府:指庾信。在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马、司徒、司空),世称庾开府。 ②鲍参军:指鲍照。南朝宋时任荆州前军参军,世称鲍参军。③渭北:渭水北岸,借指长安一带,当时杜甫在此地。④江东:指今省南部和省北部一带,当时白在此地。⑤论文:即论诗。六朝以来,通称诗为文。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诗圣杜甫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

诗圣杜甫流传千古的经典名句 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2、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5、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6、挽弓当挽强,用剑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九首》 7、朱门九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10、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1、昔闻洞庭湖,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2、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1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 1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 16、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7、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8、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9、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20、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 21、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3、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4、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6、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杜甫的代表作有什么_杜甫的生平及代表作_解析

杜甫的代表作有什么_杜甫的生平及 代表作_解析 【--情人节祝福语】 导语: 这位诗人我们并不陌生,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人被称为“诗圣”,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同情人民疾苦,创作了大量的反映下层艰苦生活的诗篇。与李白并称“李杜”,但在艺术上能否与李白相提并论? 闻一多先生的评价: 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闻一多先生我们都很熟悉,是位学者,同时也是个浪漫的富有激情的诗人,他做出如此高的评价,自有他的道理。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下,看一下杜甫能否当得起这句赞语: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生平 以三十五岁为界: 三十五岁前:(712-745) 壮游生活,二十岁漫游吴越;二十五岁,齐赵之游;三十三岁,结识李白,同游宋中,北上齐鲁。

此时杜甫一腔豪气,满怀雄心:“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饮酣视八极,俗物皆茫茫。” 三十五岁后: (一)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年长安生活(746-755)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有时不得不寄食朋友,卖药都市。 (二)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陷安史乱中 四十五岁,授河西县尉,没有接受,不久改任右卫府兵曹参军。 四十六岁,避“安史之乱”,携家北走至鄜州,得到肃宗即位灵武的消息,便只身北向延州,半路被叛军俘虏,押往长安。第二年,冒死逃见天子,在凤翔被授予左拾遗。 因房琯事,几乎问死,后放还鄜州探亲。 在长安过了七个月的安定生活。 四十七岁,房琯被贬,受到牵连,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四十八岁,弃官而走, (三)四十九岁到五十九岁漂泊西南 ①四十九岁,于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 开始漂泊西南十一年(760-770)的生活 公元770年逝于舟中,终年五十九岁。 这就是这位伟大诗人简略而艰辛的一生:四方飘泊穷愁潦倒,忠爱朝廷,忧患苍生。那么,艺术成就究竟如何?还

杜甫诗十首赏析范文

杜甫诗十首赏析范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见证了盛唐逐渐衰落的过程,亲身体验了颠沛流离之苦,他把这些经历写进诗里,其诗歌被称为“诗史”。诗擅各体,均有开创,代表作包括“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一生共写了一千五百多首诗,名篇甚多,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望岳① 岱宗②夫③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④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⑤云,决眦⑥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岳: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一,其余四岳分别为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②岱宗:岱,泰山别称;宗,长。岱宗指泰山是群岳之长。③夫(fú):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 ④造化:指大自然。⑤曾:通“层”。⑥决眦(zì):决,裂开;眦:眼眶。这里极言睁大眼睛远望。 【名家点评】 此诗用四层写,一二句是远望之色,三四句是近望之势,五六句是细望之景,七八句是极望之情。上六句是实叙,下二句是虚摹。(仇兆鳌)

题目是“望”,不是“登”,所以句句从“望”字着想,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感想。全诗大意也就在此。(喻守真) 【精品导读】 这是首游览诗,诗歌通过对泰山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景色的描绘,流露出其豁达的心胸和卓然独立、壮志凌云的气概。 诗歌的开头两句描写了远望泰山所见到的景色,诗人巧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初见泰山时的兴奋之情。 在“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中,诗人的观察视角由远望变为了近观,侧重于写自己走近泰山抬头仰望时的所见所感。“钟”是萃集的意思,而“割”是划分的意思,这两个动词使本来静止的山峰变得灵动起来,为其增添了美感。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在前四句景物描写的基础上,引入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站在泰山之上,泰山的磅礴大气激荡着诗人的心胸,追随着归山的飞鸟,目光可穿透山涧深处。诗人表面上写的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实际上却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震撼人心的力量。 最后两句抒写诗人由望岳而引发的壮志豪情,诗人的这种不怕困难、想要登临山顶的决心在望岳中得以升华。 赠卫八处士①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②。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杜 甫

杜甫 杜甫在诗歌的内容和技法上都有创新,引导后代诗人欣然从之,导致中国诗歌发生新变,具有开创诗歌新天地的重要意义。 一、诗歌内容方面。 1.杜诗在唐代诗歌史上呈现两大转折 一个是变先前诗歌以抒情为主,转而成为以叙事为主;一个是变先前诗歌的歌唱理想转而成为描写实际人生。 通过叙事的手段真实地记录了大唐王朝由盛变衰的历史过程。这是以前任何诗人都没能做到的。杜甫用诗歌记录重大的时局事件,被历史学家看成是信史。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此外,“诗史”还包括: Ⅰ用诗歌书写断代国史。如:《夔府书怀四十韵》。写安史之乱期间发生的史实; Ⅱ用诗歌为故去的人物立传。如《八哀诗》。这首诗是追怀名将王思礼、李光弼、严武,还有贤相张九龄,还有国士李琎、李邕、苏源明、郑虔,这些人的生平经历、功业、德行、才干等等,所记的内容与史书相合。与史书相比传达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Ⅲ杜甫还为生人立传。如:《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这首诗是为唐朝大将哥舒翰立传。 Ⅳ用诗歌记录个人和家庭的乱世遭遇,笔触细腻,连孩子脚上的泥垢、老伴凄苦的容颜,都如实地写出来了,由此反映了人生的种种不幸和乱世的社会人情。 Ⅴ用律诗写时事,实为创举。表现在他对诗歌体式功能的突破性运用上,我们知道五绝、七绝、五律、七律这些体式,历来是用为抒情的,而杜甫却用来记事。如:五律《即事》这首诗,记录了宁国公主惨淡回国,途经秦州的事情。 杜甫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是有其充分依据的。但“诗史”又绝对不同于史书,它不是押韵的史书,史书只是梗概地记录历史事件,而杜诗却展开了丰富而生动的历史画面;史书要求撰写者冷静、客观,而杜诗却在记录事件中表现出强烈的爱憎情感。杜诗的写实做法揭开了诗歌史上的新篇章,从此以后,像中唐诗人白居易、元稹、韩愈、张籍、王建和晚唐诗人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人,以及宋元明清众多诗人,都效法杜甫,创作出大量的叙事性、记实性的作品。 诗歌作为中国文学的先导,它在内容上的这种变化对其他的文学样式的产生或者发展产生了连锁反应。从此以后,唐传奇、宋话本、元杂剧、明清小说,这些叙事文学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学的主流。从这个意义上说,杜诗的叙事性可谓中国文学的主流由抒情到叙事的转捩点。 2.改造乐府诗。 乐府诗歌在汉代产生以后,由于内容上的写实性、语言上的通俗性,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使后代诗人对这种体式深感兴趣;同时,也正是这个原因,后代诗人对汉乐府的旧题目不敢变更,后代诗人或者是用旧题目来摹写旧事情,或者是用旧题目来写时事,常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直到盛唐仍然没有改变,比如李白的乐府诗歌,仍旧是用汉乐府的旧题目来写眼前的事情。 杜甫写乐府诗歌,则敢于摆脱乐府旧题。杜甫根据所写的事情而立题目(创造新题乐府),使题目与内容合为一体,这无疑是个大胆的举动,体现了杜甫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杜甫的这一创举,直接引导了中唐时期白居易、元稹等人的新题乐府的创作热潮。 3.改造七律。 七律这种诗歌体式,其诞生之初,本是表现宫廷生活、君臣活动内容,内容空泛,缺乏真情实感,辞藻华丽。盛唐开始用七律写有朋送别、个人生活感受等,与同时期五律相比题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杜甫生平介绍资料,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杜甫生平介绍资料 杜甫(公元712--770),唐朝著名诗人,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jiaoshi/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 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 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youer/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杜甫

文学历史人物素材之杜甫 一、人物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二、诗歌成就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18],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三、代表诗作及其鉴赏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完整版)三吏三别也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

三吏三别也是杜甫的经典代表作品,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三吏三别原文.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新安吏 原文 作者: 杜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 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 “府帖昨夜才下达,命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如可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可就孤苦伶仃。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著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干,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干了会露出头骨,天地都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终归是无情的。 我们官军(指九节度使)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指史思明已归唐,又支援安庆绪),致使官军溃败。 就去原先营垒就食(因离洛阳不远),练兵也依凭著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指劳役不重),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么悲伤,长官(指郭子仪)本像你们的父兄。” 石壕吏 原文 作者: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译文

关于杜甫简介资料

关于杜甫简介资料 篇一:杜甫简介 杜甫 杜甫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唐代诗人,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襄阳),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国为民,人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杜甫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传世;其中“三吏”为和,“三别”为和。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生平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三别”:为,,。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杜甫人物简介

杜甫 ●杜甫简介 杜甫(dùfǔ)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而“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衡阳市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杜甫的诗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诗风基本沉郁顿挫。 ●诗歌成就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是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代主义诗。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创作经历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