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艺术(讲稿)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艺术(讲稿)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艺术(讲稿)
新课程与课堂教学艺术(讲稿)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艺术

教师进修校吴国际

教学艺术是一个常常赋予新的含义的命题,各个不同的阶段对其有不同的见解。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知道教学模式不是僵化的,是具个性的、生成的,而生成的最高境界是艺术的境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行为方式、教材运用、评价方法等特点表明,课堂教学呼唤生机与活力,新课程离不开教学艺术。为了帮助大家在新课程的实践中把握这种艺术境界,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对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艺术作一些探讨。

教师在课堂上深挖细掘、讲深讲透,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明白,实际上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层次和价值,造成一种惰性,学生不愿意去思考,也思考不出什么!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是向未知挺进的旅程,是向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

(一)关注学生是上好新课程的基础

每次上完课,教师在说自己的教学设计时,都明显地表达了全面关注学生的愿望,从各个可能的环节来渗透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但是,在课堂现场实施的时候,专家发现,教师仍然不自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身上,这导致了教师在课堂上的紧张和压力。

例如,在学生分小组活动时,老师注意到,各个小组的学习进程出现了差异,小组的讨论也非常热烈,他们甚至提出很多的问题。这时,老师的第一个想法可能是:呀,我驾驭不了啦,会不会说我的课堂太乱了,而不是想,学生在做什么,他们的学习进行得怎么样,他们需要什么,我得想办法帮助他们。如果老师能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就会忙于深人各个小组的讨论,了解他们的认知情况,从而灵活地组织安排下一个活动,紧张感也将不复存在。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关注全体学生这就意味着以往被忽视的学生群体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每堂课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参与者,还会有一些被动的参与者,或者根本不参与者。专家提出,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他们是在认真地倾听、思考、还是神游在外,或者在很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任务是帮助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

课堂中一再被专家提起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老师还没有习惯于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方式鼓励学生的发现创造精神。

例如:科学课中,老师给出一定量的盐,要求学生想办法使土豆在水里浮起来,他们用的方法是不同的,有的是往水里加盐,有的是把盐倒进去,然后再往里面一点一点地加水。虽然看起来只有很细微的差别,而且都达到了目的,但是折射出来的思维方式不大一样。因为前一种方法极容易导致实验不成功。老师却没有观察和注意到,并进行挖掘,作为科学课的关键点——过程和方法的引导机会,就在不知不觉中流失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相当普遍。

与此相反,另一位老师却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教学行为案例。她在上小学数学《测量》一课时,请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测量他们喜欢的东西的长度。老师发现,多数学生是将零刻度对准物体起点,只有一个学生将起点对准刻度20厘米处。“你们是怎么量的?”老师问。学生纷纷站来说,但是这个学生却没有举手。老师直接走到他的身边:“你虽然没有举手,

但是,老师还是要叫你。因为你的方法和大家的不一样。”学生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做法,老师除了鼓励他的做法,还引发其他学生思考:‘有什么不一样?”“他的方法可以吗?”。

实际上,学生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做法时,他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的思维是在接受碰撞,由其是这种挑战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引发这种碰撞,并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阔思维,并引发创新的欲望。很显然,观察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过程,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就成为教师在课堂上必备的能力。

反思一下,这些问题都与教师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有关。尽管在新课程理念上教师都能够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甚至很多细节的问题上,仍难以脱去“单方面教”的痕迹。学生的需要还没有真正地注意和重视,这可能是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专家建议,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教什么,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

(二)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

如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是课改中的焦点和轴点。

毫无疑问,参与课改的教师中,很有一批是对这三维整合有疑问的。教师最大的担心莫过于知识和技能的弱化。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老师仍然感到时间不够用,要想在后两面三刀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给学生讲清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装的价值观,教师也可能要单独化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事实上,以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缘于这一点。

专家认为,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实际上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完全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是三个孤立的板块,而是一个有机整体。

不是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而且由于教学方式、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化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对学习产生极大兴趣,并自觉化。

下面我们看一则如何整合三维目标的例子。

曾经有一位老师尝试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他给学生提供了圆形硬纸板,软布,以及画在黑板上的圆,尝试让学生通过测量后,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通过让各组测量后分别汇报测量、计算的结果。报出的数据差别较大,这位老师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认识到测量是有误差的,而减少误差,一是要有科学的态度,尽可能地认真仔细测量。二要教育学生实验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有耐心多次测量,再取平均值。

我们可以体验到,这节数学课,老师让学生亲自测量,探究,无论是心理上的自我激励,自信心的增强,还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克服,学生体验了全部的过程。

由此例我们可以看出,知识、技能的教学,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学

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交融在一起的。

这说明,三者的有机整合,就目前教师的基础来说,仍然是可行的。真正的困难在于,教师还没能跳出过去传统教学的框架,以及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所以,新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适应起来非常困难。

专家呼吁,教师应该首先看到新课程这一价值追求的生命力和它将带来的长效。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是挫折、失败,也可能是学生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个人价值、人类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与学生的认知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事实上,这就要求,教师要真正地把教育放在一个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上。

在具体的操作中,也许三者之间度的把握还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一定要去尝试,去探索。专家相信,如果教师真的能够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那么,凭借教师潜在的创造力,一定能够形成各具特色的有效的教学风格。对于整个实验区,专家还有一共同的建议,即:教师不能过分地依赖教材,关键是要看到每一课的教育价值,灵活地根据《课程标准》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教研活动要特别注重教师个人的思考和体验;课堂评价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和反应,等等。

(三)新课程的开放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不仅是换一套教材,而且是要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给学生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自由,让人类社会、自然界等都变成学生知识的来源。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让学生去体验丰富的生活世界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什么事情都喜欢去尝试,体验。开放式教学适应了学生这种探求知识的愿望,使他们能够亲自去做许多事情,如果我们再给以适当的鼓励和支持,就会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就能强化学生探究的欲望。新课程强调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资源为教学服务,通过亲自体验使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为学习做了铺垫,而且认识到世界变化的无穷奥妙,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的动机。更重要的是通过体验也认识到课本上的知识就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中,而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

2.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充分的自由

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走出书本、走出课堂,到自然界、人类社会这个丰富的土壤里汲取精神食粮,这是新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没有自由就没有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开放式教学就是要给学生提供生活和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不拘泥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自由的天地里充分地去感知、想象、创造,灵感的火花往往就在自由想象中生成,智慧的种子常常在自由想象中播下。

3.让课堂变成快乐的场所

课堂不是学堂,而是学生探究获取知识的殿堂。教师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友好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唱中学、在做中学。“世界上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授!”知识是人类灵魂与智慧的结晶,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教师的责任就是要精心营造一个学习的乐园,让学生去探究、去实践、去获得,新课程实施中,一些教师课堂气氛一活跃、思维一多变,就感到课堂气氛乱了,纪律不好了等等顾虑,而盲然不知所措。其实这正

是学生思维的火花与灵感突现的时机,教师不要抑制,而应当促使其张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在碰撞中交流、启发、感悟,甚至于没有确定唯一的答案更好!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就行。

4.教师之责任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之责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课堂上学生们的学习不是他们想学,更不是他们会学,而是在教师设计好,监督下的被动学习。而而开放式学习是让学生学习自己想学的,学自己感兴趣的。而兴趣的培养必须让学生们接触客观世界,使他们感到学习了知识,就能解决自己疑惑不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他们产生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逐步使学生达到爱学、会学、学会学习的目的。

(四)开放式课堂教学的三大优点

1.学生能自主学习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经过学生个人亲身探索和发现的过程,要想把知识变成学生的真知是很难的,因为他没有内动。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一改被动为主动,改要我学为我要学,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积极学习、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学习中不断体验和完善。自由开放的课堂还能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态,心灵不受约束,想象不受限制,积极地思考课本并与同伴交流印证自己的见解。这种状态下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会合作学习

在自由开放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和同桌及小组的成员进行有效地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修正自己的观点,达到自我完善与提高。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分析、思考,并以自己的学习方式在进行探究,而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相互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合作学习中又学会听取别人意见,为以后合作学习、合作共事,打下良好基础。

3.学习中获得成功体验

开放式教学不苛求答案的唯一性,学生可以持有自己的观点,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每一个学生的观点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都应受到尊重。这使学生获取一种成功的体验,因为这毕竟是自己学习的结果。开放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

学生评价别人,自己也被别人评价。获得一种学习主人翁的情感体验,更促进学生进一步深人的学习与思考。

(五)有效学习与有效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换一个课程标准,换一套教材的问题。课程改革的核心是通过使用课程标准和教材达到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任何脱离儿童经验的学习,都是低效的学习。”

1.对学生学习的再认识

20世纪80年代认知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奥苏泊尔和布鲁纳,他们认为:“学习是一种理解。”学习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建立实质性联系的过程,教师为理解而教,学生为理解而学。之后,随着研究的深人,认识到这是一个知识建构的问题,认为学习是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交互作用的过程,教材对学生学习有作用,而学生对教材也发生作用。学生用自己的观点解读教材的内容,从而在自己头脑中建构一个新的概念,建构过程与教学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是一自主性的学习,是学生自己在建构。这种学习的方式是理解性、探究性的学习,并将新知识纳人到已有知识体系中,不断地在重建自己的学习结构。

2.有效学习的认识

反复操作练习的效果主要是发展学生的技能,而探索性学习的效果是发展学生高层次的思维。

有效学习是指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高层次思维,其方式主要是自主的、探索的、研究性的学习。有效学习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l)经验。是进行有效学习的基础,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经验不仅是指过去的生活感受,而且指现在教师营造的丰富的教学情境。

(2)思考。有效学习就是要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倡学生自主思考,思考是有效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只有记忆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3)活动。以学生为主的活动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形式。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要考虑怎样教,而且要重点考虑怎样学的活动,因为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参与,也才有体验。

(4)再创造。教学的过程是知识再创造的过程,虽然它没有人类发明创造那样曲折与艰难,但其过程是基本一致的。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变成适合学生学习的材料。学生也进行再创造,把知识纳人自己的建构体系。

3.有效教学的探讨

怎样进行有效的教学呢?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l)一切为了学生。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核心,教师要关注学生,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角,而不是配合老师的角色。只有把学生当成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才能不拘泥于教师,创新思维才能发展。

(2)一切为了发展。这是讲的发展包括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教材只是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一条线索,并非唯一线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教材符合需要就参照使用,不符合可以对其进行完善,甚至改变教材,重新设计,这就是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执行者,而且是新课程的创建者。学生的发展既包括认知方面的发展,也包括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同学生共同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教师要及时反思、总结、研究、探讨自己的成熟之路。也就是说: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

(3)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引导

学生进行有效学习。首先是准备策略。就是备课问题,其出发点是,从学生活动这个角度来进行备课。一堂课有哪几个活动,如何安排,教师在活动中如何指导,师生如何互动,怎样调控和评价活动等,都要。动中有数,详细安排。而且课后要及时进行反思,哪些环节应用的好,哪些还有待改进,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用什么办法解决等等。其次是具体实施策略。这包括了导人、提问、组织教学,选择教法、学法及时处理应变等内容。特别要注重提问的设计,要设计含金量较高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行有效学习。只有有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

(六)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1.培养兴趣,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坚持性也较差,即使优秀学生也是这种心理状态。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学习的材料感兴趣,没有任何兴趣的强迫学习,学生不仅学不会知识,而且会损伤学生上学的愿望,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习探求知识的愿望和动机,就必须把死的知识“活化”起来。用问题和活动来调动学生,设计一段有趣的故事,一幅动人的画面,一则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一次感人泪下的场景,一次有趣的实验操作,都可能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心灵与感情的共鸣,把学生引向“愤’与“徘”

的状态,产生浓厚的探求动机。

2.贵在于导,培养学生参与的方法

学习的过程也是对儿童进行各种思维训练的过程。在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中,他们的思维有时会偏离正常的轨道,这时教师要及时加强引导。即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合作讨论或查阅资料来获得。导还要得法,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指导阅读法、指导观察法、指导操作法、指导质疑法。”

如进行测量教学时,学生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产生了矛盾,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一下各自的测量工具是否一致,学生小组讨论后认识到这时因为测量工具不一致,不标准造成的。教师及时的点拨,拨开了学生面前的迷雾,把学生带人一个崭新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身心合一,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探究事物的道理。

3.创造空间,保证学生参与的机会

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悦。教师要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读一读,比一比,试一试,连一连,画一画,摆一摆,做一做,量一量,折一折,叠一叠”……从不同角度,多提几个为什么,谁还有不同意见,谁还补充,还可以怎样做。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4.营造情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强烈的自信心非常重要。如果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做好、能解决问题,问题一般经过学生不屈不挠的努力就终究会得到解决。教师要用心去营造一个利于学生积极进取的情景,不仅要用激烈的语言鼓励学生,而且容许学生在学习中出错,自己纠正错误,仍给以表扬。使学生体验到老师在关注我,并且在鼓励我,这种期待会产生巨大的情感效应,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会倍增,效率也会极大提高。

5.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

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心理活动的过程,也是人际交往互动,合作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机会,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使学生学会合作,在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更高层次的合作。这是调动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的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七)教师引导学生获得而不是给予

让我们从以下实例开始反思:

一节小学二年级数学课。

老师问:20克是多重呢?

学生回答:不知道。

老师随口就说:相当于20个硬币。(此前老师刚刚让学生称过一个硬币的质量大约是1克)。

老师的回答相当精彩。只可惜是教师说的。

新课程渴望更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的。很可能,经过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知道,但是,经过了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的。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钟,都是有效的。

这就是“引导”的价值。

一个更加深刻的例子来源于一节初中地理课。望着银幕上印度尼西亚巴东镇的民居,学生怎么也猜不出,它的屋顶为什么是尖斗状的。老师提示道:这个地方的年降雨量达到2000毫米。

学生异口同声:为了排水!。

这是个很危险的信号。大学生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学习,怎么去搜集信息,怎么分析,而是揣摩老师要我怎么回答,答完也就完了。学生不需要任何地理方面的知识,也不需要知道如何去联系相关条件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这一知识点。然而,学生得到的也仅仅是这个单一的、孤立的知识而已。可是,如果换一种方法,让学生打开书去查印度尼西亚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气候条件是什么,房屋跟什么有关系,再分析这个地方的阳光、温度、风、雨水等状况,从而得出房屋的屋顶应该是什么形状。这个过程可能复杂了,但是,学生经历了分析的过程,以后再碰到这样的问题,他也能够自己去查找资料,去分析,去创造。

“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关键在于怎么教,怎么去引导。教师习惯直接“给”知识。已经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与教师的交谈中,专家发现,教师还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样的学习才是发现学习,对探究学习的理解过于狭隘。比如,似乎只有科学课、研究性学习或者专门组织的探究活动,才是探究学习的内容。事实上,贯穿于学生的任何一个的学习过程,都可以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就如上述地理课上的一个知识点,也能够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掌握。只不过比起课题性的学习来,它更微观一些。

由此分析,教师其实对于过程和结果的界定还不是很清晰,所以常常将关注学习结果,误以为是关注学习过程,这对教师真正掌握和理解新课程“怎么教”的丰富内涵非常关键。专家称,数师角色的变化,应从教师很平常的语言中发生质的变化开始。

(八)弹性原则在教学中的全面应用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其含义包括“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一切发展”。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是指我们的教育教学总目标,“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是指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所进步和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发展”是指不仅要发展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实施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就要着重使用弹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留下适当的空间和时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1.确定教学目标要有弹性

由于学生有个体的差异,不可能“一刀切”。进行弹性教学目标的设置,其目的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承认差异才能发展。允许没一个学生有不尽相同的成功内容和成功程度。大到学生在不同科目上的成功,小到在同一科目不同方面的成功,善讲的表述,善学的计算,灵活性强的辨别……使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各有发展,体验成功。

2.安排教学内容要有弹性

尽管国家己打破教材垄断的格局,目前采用的人教、北师大、江苏版教材的编写各有特色,但尚未能适应全国各地区的差异和学生个性的差异。因此,“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已成为共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新教材内容时,要有驾驭教材和自由选择的弹性空间,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变成适合自己学生接受和理解的学习材料,而且根据学生的差异,设置不同难度要求的题目,给学生以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学生体验成功。让学生从体验成功中获得自信比让学生做多少题目都要有效。

3.选择教与学的方法具有弹性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千变万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新情况,即时调整教法。以内容定方法,以学生定方法,以过程情景变化,随时调整方法,不要限制学生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进行尝试,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同一学习内容有的学生选择读中悟,有的学生选择做中学。背课文有的整体突破,有的分句、段突破,有的按意思突破,各有千秋,殊途同归。

4.设计教学活动要有弹性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化成一个个有趣的活动。新教

材在此做了大量尝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使活动更适合每一个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空间、探索的空间、创造的空间。例如:要让学生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师设计了一种独特的活动,让学生为这个物体表面包一层纸,想办法计算一下共用了多少纸,这样学生从剪、折、叠、量、拼、贴共占用了课堂一半的时间来活动。学生各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在进行操作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计算物体表面积的方法,认识了表面积究竟是怎么回事,理解了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怎样去学习、探究的方法。尽管这个过程耗时、耗力,但都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索,是值得的,难能可贵的。在学生动手活动的过程中,不但体验、理解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且验证了科学家发明的结果。

5.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具有弹性

过去我们一直沿用的是“班级上课制”,这大而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新课程强调,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提倡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来补充班级上课的不足,发挥学生各种学习方式之所长,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促进。L教师在设计合作教学时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根据学生实际分成人数不尽相等的小组来进行。能力强的同学人数可适当少一点,任务稍重一点。能力弱的同学人数可适当多一点,任务难度小一点。每一个成员都有不同的适合自己能力的任务,便于有效地进行学习。

6.选择教学手段,要有弹性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极大的弥补了学生感性知识的不足。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已成为检验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利用这些手段可以把抽象的变具体,把远古拉到课堂。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情知识,利于学生进行理性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段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或操作、或观看、或显示等方式合理采用,适当、实用、有效是选择教学手段的准则。切不可一哄而上,为使用而使用,为表演而使用。用教学手段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已失去了使用的意见。

7.评价学生学习水平要具有弹性

新课程的评价观是“评价促发展”。对学生的评价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同来进行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既关注学习的水平,更关注学习的态度和情感。评价内容多项,标准分层,方法多样,主体多元化,过程多次化。鼓励学生尝试,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奋斗目标,评价“重激励,不指责”。

弹性原则在教学中的充分使用,能解决尊重差异、面向全体、一切发展的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目标、内容。方法、活动及形式,学生变成学习活动的主人。充分体现教学中的主体性、民主性、合作性、发展性的新要求。

(九)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未来社会中不仅需要获得知识和信息,还需要自如地运用它们,为此人们今天的教学要立足于教会学生正确思维、教会学生学习。

1.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也是学生感知事物。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与非智力个性;动理因素的过程。学习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基本环节。就是说,每项知识技能的获得都是通过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实现的。感知即对教材、讲授语言、直观教具等进行感知;理解即将感性材料简缩化,进行思维加工,上升为概念、法则、规律等;巩固即将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巩固下来;运用即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进行实践,以形成技能和稳固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习惯。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学

习的一般过程,即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乐学、爱学、好学、会学。同时还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首先,学习方法是学生实现学习任务的手段或途径,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明白事物道理和发展品德、智力、体力过程中所采取的基本思路和非智力心理活动,因而学习方法也是多层次。多种类、多样化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指导学生学习,如教给学生记忆知识的学习方法、抽象概括的学习方法、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以及掌握获取信息途径和信息加工的方法等。教师要

把指导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放在重要的位置。另外,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及知识的参与量都是有限的,更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在步人社会后,在工作中学。从这一点说,未来社会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因为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意味着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现实已迫使人们进行反思,学生不可能以结束学校的学习作为学习的终结,学习要贯穿于人的一生,人们正在努力寻求从根本上使学生具有主动、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掌握自我摄取知识并会运用的方法。

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即教的本质是为了学,学生的学是教的基础。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诱导者。组织者、指导者、检查者和总结评定者。可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完成当前学习任务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一生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教师要把教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

2指导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

每一门学科知识,都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们实践认识的结晶。由于各门学科研究的对象不同,各门学科在实践中承担的任务也不同,因而学科特征不相同。即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如理。化、生是实验学科,是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学科,而历史学科中的历史知识则不能实验,它是通过强调历史主义、史论结合等特点,把人和事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同时又将历史事实与研究者自身的观点相结合,实现历史现象与历史本质的统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学科特点,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掌握研究学科知识的观点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学生行为中经常性、稳定性的活动方式。习惯是人们心理内部的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亚里士多德认为“习惯是第二天性”,培根认为“一切天性与诺言都不如习惯更有力量”。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与提高,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智力,并对日后产生积极的影响,受益终生。因此,教学的一个基础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纠正学习活动中的不良习惯,这是掌握学习方法、培养思维品质的前提。影婆红还叹场敬克曼辔呶邀测练。如日常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善思善想的习惯,增强思维能力,不是消极的等待教师“灌知识”,而是主动接受,更重要的是探求知识,达到理解深刻、牢固掌握的目的。要培养学生科学学习及刻苦学习的习惯。要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地安排时间,有计划地支配时间,引导学生学会提高学习效率,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学习的节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高效率地利用时间。总之,教师必须重视培养训练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作自己学习的主人。

(十)课堂教学的四个新境界

1.赋予知识以情感和生命

学生被动学习乃至厌学的原因之一,就是在他们眼里知识是枯燥乏味的、是灰色的,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善于挖掘蕴含于知识本身的情感,并善于艺术性的赋予知识以情感。有了情感,知识就有了生命,学生就会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价值,对于自己感到魅力和价值的

东西,学生怎能不孜孜以求呢?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很重要。让学生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却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访煌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人平日的教育教学,要给学生以足够的。动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人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应该用一颗童心对待学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教师只有怀着一颗童心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也只有这样,师生才会成为朋友,学校才会成为乐园。

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教师还要用微笑来赢得学生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一次轻轻的抚摸,一份小小的礼物,都会使学生如临春风,如沐时雨。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我们还要把富有激励呼唤、鼓舞和关注性的语言当作传递情感的灵丹妙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命令式的、居高临下式的语言转化成商量式的、平等交流式的语言,面对灿烂的生命而笑不起来的老师,应该离开教师队伍。

2.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放得开”是教师不要怕孩子暴露问题,要解放孩子的身心,要尊重学生思维成果。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收得拢”是指在尊重孩子多种答案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

推敲出尽可能完美的答案。

学生能够经常说:“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这是学生投人了自主性学习的又一标志,要达到这样的“愤徘”状态,教师就不能轻易否定学生思维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在教师眼里,学生设计出的办法、方案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都应予以肯定,即使是一些看似错误的回答也可能蕴含着创新的火花。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情绪高昂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试想,如果学生绞尽脑汁思考出的一个答案,虽然言之有理但就是因为不符合老师的标准答案而被一棍子打死,学生怎么在能畅所欲言、积极思维呢?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原则性的错误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应在肯定其合理性的基础上帮助其分析错因,使其在心服口服的前提下走向成功。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在探索中所出现的“闪光点”进行鼓励,正确的探索结论要鼓励,对于错误的观点,教师要婉转地向该生提出他的观点中存在的漏洞和其它错因,这些错误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本人的深人思考。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结论,如果讲得有道理,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即便是与教材中的叙述有所出人,教师也不应该硬将教材中的结论强加给学生,因为任何知识的学习部要经历由不完整到完整的过程。让学生真实的坦陈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思维成果,不轻易否定孩子在认真思维基础上的答案,这样,学生才会“放下包袱、开动机器”,这样,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引导学生相互比较鉴别,把发散的思维再回拢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

3.让学生自由组合、自由发挥

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形式的诞生。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推出许多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歌舞晚会式”、“答记者问式”、“拔河式”……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有利于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

如何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的教学形式,如何使这些形式不流于形式?我们应该提倡“三主”、“三不”的组织原则一—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以“活动”为主、不“锁住”学生;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以“发现”为主,不“代替”学生;让虚弱上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去发现结果和规律,教师不做现成饭喂学生,以“鼓励”为主、不“钳制”学生。这种亲切友善的课堂,少不了该有的条条框框,多了应该有的自由与宽容,多了促进自主学习应该有的自信和勇气,在这种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中,在这样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的手指灵活了,思维的闸门开了,迸发出了智慧的浪花,激荡起创新的激情和成功的欢欣,教师的劳动也涌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4.教师的教育机智拓展教育资源

在传统的课堂,我们的教师唯教案独尊,不敢越教半步。对于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意外情况,要么把学生毫不客气地训斥一顿,要么自己被气得七窍生烟乱了方寸。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要重新确立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瞬时即逝的教育资源尤其宝贵。学《乌鸦喝水》时,学生盛水的瓶子不小心打破了,教师的一句“你帮乌鸦找到了一种新的方法”,消除了学生的恐慌,丰富了课堂内容;学习《小雨沙沙》时,突然下起了小雨,教师及时改变了原来的教学程序,让学生听雨、赏雨、沐雨。读雨、品雨,突如其来的“干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变成了难得的资源。对于那些在设计好的教案外和常规课堂外突然出现的有效教育资源,尤其需要我们积极对待,及时抓取。

(十一)如何构建一个开放、生成、充满活力的崭新课堂

1. 实现课堂教学的四个转化

(1)教学目标:从单一的认知目标向多种目标(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转化,注重教学中“情感场”的建构,以情激情,以情引趣,以情促知,以情育人,实现知与情的统一。

(2)教学结构:从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格式向学生自主学习,多向交流转化。营造师生间、生生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互动交往的场面。

(3)教学方法:从学生被动加人向学生主动参与转化,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学会质疑、学会操作、学会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

(4)教学组织:从学生个体学习向集体共同学习转化,扩大学生的参与人数和参与程度,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功能。

2.创造性地安排教学方式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的角色要转化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安排教学方式,以创造性的教来带动学生创造性的学。

3.适时使用现代教育手段

新课程标准呼唤新的教育教学手段。适时采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有利于在教学中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化静为动,活化教学内容,有利于化繁为简,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一般在以下四种情况下采用现代教育手段:

(1)创设情景,利于导人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

(2)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

(3)设置铺垫,增加台阶,降低难度时。

(4)在巩固知识、检查学习效果时。

(5)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作以对比分析区别时。

(十二)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既能开阔教师的教学思路,又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课堂变成生命生长与成长的沃土。

1.生活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

在生活中学习,在活动实践中学习,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扩大学生自学、实践、思考的空间,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培养自信,能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当学生变成学习活动的主人,他才会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习、思考、讨论,让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才华。宁鸿彬老师在课堂上强调学生使“我认为”、“我发现”、“我补充”等等方式就是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主人的角色来进行学习,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渴求和梦想,去学习、探究,学习就会变成学生生活中的第一需要和最喜欢做的事。

3.充满民主氛围的课堂

教学中的民主是营造和谐课堂气氛的前提。教师与学生地位的平等,是教学相长的关键。只有当学生达到思考不受压抑,他们在自己想象的空间能够自由地想象与思考时,他们的智慧和灵感才得以开发和闪现。这种气氛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民主、和谐、平等与自由,学生的自信心在增强,学习的潜能被开发出来,课堂变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生长智慧的殿堂。

4.从生活中学习,从活动中学习

“一切教学都应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丰富的感性知识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基础,当一个知识内容被学生认识后它就再不是理性的知识,而变成了感性的材料。生活、活动实践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源泉,教师要让学生到大自然、人类社会中去,充分地体验生活的世界,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利于学生学习、思考,利于学生去认识理性的知识。

(十三)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新课程三个版本教材的编写,都一改以往教材面孔的死板和僵化,变得充满生活的乐趣,变得活动化和儿童化。怎样把教材上出原汁原味不变调,这就需要教师彻底转变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学乐。使教学不仅成为学生作为主人探索、真理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体验成功,获得人生乐趣的过程。为此,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进行培养和激发:

1划设问题情景,引发参与动机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引人一种与问题有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迷惑、有不解、也有探索和发现,“情境——探究——思考——发现——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模式。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形成悬念,而使用旧知识又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身去体验,从中发现新知识,学生就会兴趣浓厚,积极主动,肯动脑思考。

2.联系实际问题,提高应用知识能力

新教材明显的特点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学习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指导教学实践。教师要坚持从学生生活的经验和世界引入知识,从知识应用到生活世界升华知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知识就在生活中,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去挖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样学生会感到学习了知识很有用。我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

3.善待儿童的好奇心,珍爱问题的源泉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的第一美德。他们对大自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想去知道为什么有日、月、星、辰,动物与植物的生长特点……这种强烈的好奇心,表现出儿童爱问许多的“为什么”这是探究的开始,也是创新的萌芽。教师要善待、呵护儿童的这种天性,耐心地向孩子解释这许多个“十万个为什么”并把学生引人到具体的探索情景中,让他们去观察、发现、创新。

4.学会联想,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一切教学都是联想的形式”。学生提出问题,首先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分析上b 较与综合。而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就必须教会学生怎样联想,要弓没学生建立新问题与旧知识之间联系的思考,试一试能不能解决问题。如果已有知识不能顺利解决,还可以尝试别的方法和途径。把联想问题与解决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正确现实的联想,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能力。

5.鼓励质疑,增强自主探索精神

学生由于个性的差异,每一个学生都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在思维,不同的方式在学习,甚至有些学生对课本的表述或结论有所怀疑,究竟是不是这样?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的这种求异性思考,不拘泥于古法,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往往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有的学生偏重于感官形象思维,有的学生侧重抽象逻辑思维。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质疑问题,多角度、多思路思考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思考、方法等归纳起来进行总结,使同学们感到“这个是我提出的,那个是我用的方法”等等,使学生有一种努力后的成就感,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知识本身的内在强化,所产生的直接兴趣和动机,要比外在的刺激更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探索。

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的方式和方法,把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的智力性和操作性活动来丰富课堂调动学生创新的欲望,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的智慧和才华就会得到张扬,潜能与情感就会得到挖掘和升华,课堂就变成了学生向往的场所,变成了儿童智慧的乐园。

(十四)新课程数学课怎样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新教材(苏教版)是一套在遵循科学性、思想性的基础上较老教材更注重可读性、实践性、社会性、综合性创造性。新教材力求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同趣味形式及学生熟悉的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对教材、对数学有亲切感,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在这个意义上,数学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而是学生生活的一门“学问”,数学不再是学生额外的被迫学习的负担,而是帮助学生生活的一根“拐杖”,进而发展成为学生的一种追求、一种爱好。所以,新数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学,新数学课堂在注重数学的工具性功能的同时,更强调数学的育智功能和完善自我功能,也就是在注重数学教育的科学价值的同时更强调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该怎样教数学课呢?

1.“找”数学——数学的生活化——现实的数学

新数学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密切数学与牛活的联索_谈到传统的数学教育,人们最直接、最感性的认识是“数学题目’”和“应试”,这种片面性造成了一种数学远离生活、远离大众的错觉。真正的数学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在在、生

动活泼的生活背景。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多从生活中“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身临其境”地学数学,学生不会有一种突兀的陌生感,反之具备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接纳。0理。

便如教学《统计》时,由学生熟悉的过生日导入动物生日会,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提出“我想知道来了哪些客人”等等问题。在放手让学生模仿“客人登记员”统计过程中,有些学生能联系生活经验想到‘排排队”、“分一分”、“理一理”等统计方法。在评价每一个小组展示的各种排法中,有的学生会想到“体育老师叫我们排队时要横排对齐、竖排对齐”的生活经验进行评价;又如教学《认物体》、《认数》、《认钟表》、《有趣的拼搭》等等课时,都可以从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回忆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现实的数学”。

2.“做”数学——数学的活动化——动态的数学

新数学教材的另外两个基本特点是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课程目标将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课程设计将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新数学教材提倡让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验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能对数学的认识持静态的观点,简单地看成是知识的汇集,而应持动态的数学教育观,将数学看成人类文化的开放性的子系统,把数学教育的着眼点由数学的知识作为最终产物扩大到数学活动的全过程。简言之,是将数学看成学生的“再创造”或“类创造”活动。这里所说的“做”数学就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操作的数学教育”,二是“创造的数学教育”。例如们《10的加减法》课中,教师让学生抛出10个花片,然后根据在正反面情况写出算式,学生在操作和交流(同桌交流、全班交流,还可以走下座位自由组合交流冲“创造”出了10的加减法的全部算式;又如教学《十几减九》时,让学生当一回“售货员”,从13个苹果里卖出9个,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得到多种拿法,由此“创造”出多种计算“13—9”的方法;再如《统计》课中,学生在扮演“客人登记员”角色摆动物头像的操作和合作讨论过程中‘创造”出了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横排、从上往下和从下往上竖排和斜排等多种排法。

3.“玩”数学——数学的情趣化——趣味的数学

新课程改革很重要的是改革学生的学习状态:一是学生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情感,二是学生自主和合作的学习方式,三是学习过程和策略的知识形态。其中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已提到首要地位,不再是过去的知识第一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人地学习。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或组织一些游戏性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情境“串联”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的有趣、学的愉快、学的轻松、学的主动、学的深刻。

例如,实践活动课《有趣的拼搭》课首创设“森林运动会”场景,动物们用乒乓板托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奔跑比赛,让学生猜测谁跑不快,引发学生求知欲。然后教师组织了“滚一滚”。“摸一摸”、“猜一猜”(学生编谜语说形体特征)、“堆一堆”、“数一数”、“搭一搭”等学生喜爱的游戏性活动贯穿全课;又如《认位置》课中学生认识了前、后、左、右等方位后,教师在每一小组四个小朋友的桌子中央放一本书并在旁边放一支笔,让学生说说笔在书的什么方位,学生说的不一样,在争执中轮换位置观察,体验到了观察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再如《加和减》等课,在课尾设置一些“对口令”、“钻山洞”、“白兔搬家”、“蚂蚁找窝”、“出题考考大家”等游戏活动,寓知于趣,学生没有了重复练习的单调感。

4.“问”数学——数学的问题化——思考的数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新数学教材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的思维、猜想、探索、发掘,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学启于思,思启于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应多创

问题情境,一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思维,二是引导学生围绕情境提出问题,并利用和重新组织已有知识经验,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要较好地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较充分的思考时间和思考空间发表自己的见解,超出规定的教学时间或教学内容也无妨。

例如《十几减九》课中学生经充分的操作思考得到计算“13-9”的方法有:①13-l -1-l-l-l-l-l-1-l=4;②13-3-6=4;③10-9+3=4;④13-10+l=4;⑤因为9+4=13,所以13一9=4…··又如《分一分》的“想想做做”第4题“可以怎样分”,教师让学生充分思考后得到以多种结果:①按蔬菜、水果分;②按红色、绿色分;③按有柄、无柄分;④按我们吃它们的根、吃它们的叶、吃它们的果实分…··,后几种回答超出了教师预料,虽然不定标准,但闪现了创新的火花。

5.“用”数学——数学的实用化——应用的数学

新数学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传统的数学教育是“考试教育”和“题型教育”,是“就题论题”和“纸上谈兵”,学生遇上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往往束手无策。而新数学关注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说,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去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教师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联系生活的数学实践活动,体验“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例如在《有趣的拼搭》,课后让学生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等形状的材料任意制作一个生活中的物体模型;又如《统计》课后让学生统计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等;再如《3的认识》课后让学生摆3根小棒,学生竟能摆出60多种图形;《认钟表》课后让学生说说星期天每一小时在干些什么……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育将是一种现代化、开放化、素质化、活动化、实践化、个性化和社会化交融的教育,将是一种生动的、活泼的、自主的、合作的、创造的、充满生命力的教育。

(十五)新课程语文课“生活化”的教学法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儿童心理学,充分揭示了儿童主动参与在儿童智慧、思维、认知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采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方法,就让儿童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回归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

1.看一看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直观、生动提供了保证。例如当教学《东方明珠》这篇课文时,播放一段有关东方明珠电视塔的录像,既拉近了学生与东方明珠塔之间的距离,又唤醒了学生已有的对东方明珠塔的表象,为学习课文设置了台阶。又如在教学《看菊花》时,把一盆盆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菊花布置在教室。在课上,让学生走下课桌,与同学(好朋友)一起去观赏菊花。学生通过眼看、手摸、鼻闻等充分领略菊花的美,一个个都发出由衷的赞叹:菊花真美呀;

2.唱一唱

低年级课改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优美的诗歌,课后练习减去了繁琐的问题,仅要求学生朗读、背诵,从而使学生体会诗情,受到熏陶。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如何让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受到情感的熏陶,唱一唱是个好方法。如学习了嫁》这篇课文,配上轻松活泼的《闪烁的小星》的谱子,歌曲《家》就从孩子们稚嫩的口中飞出了。学习了《大海睡了》,选择音乐课上学过的《小宝宝要睡了》

的旋律,把大海也唱睡了……在唱的同时,学生也理解了或热闹、或活泼、或平静的意境下的美景。

3.演一演

儿童是生活在游戏中的。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入境演一演,在学习中玩耍,玩耍中学习,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秋姑娘的信》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秋姑娘、大雁、青蛙、松鼠,演绎课文中的故事。学生在人情人境的表演中,不仅明白了课文所蕴含的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回南方去过冬,青蛙准备冬眠,松鼠准备过冬食物等科学知识,更学习了礼貌语言,体会到了秋姑娘对小动物们的关心,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

力。

4.做一做

新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去动手做一做,可以给学生撑起一片想象的空间。例如课文《云房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创设的蓝天白云情境中,动手也来造一造云房子。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造出了各种各样的房子:中式的、西式的;西瓜的蘑菇的等等,语文教学还有试一试、画一画等都是学生喜爱的方式。

总的说来,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艺术体现出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尊重生命;体现出重思维过程,重学习方法变革,重能力的塑造;体现出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出课程教学评价的新理念。

(由于本人对新课程的理念把握未见全面和深刻,有讲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评比指正。)

(2020年整理)语文新课标解读.doc

《XXXX版语文新课标》解读 崔峦理事长在报告中讲了四个“坚持”、四个“强调”并对所有的语文教师提出了改进语文教学的六点建议,现整理如下: 一、四个坚持 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的融合。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近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 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习。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核心: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 语文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构建语文的目标体系。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允许出现“杂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学习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 王崧舟所在的学校大力开展学生读书活动,组织对学生阅读进行“考级”,小学生小学六年下来阅读量高达1000万字。(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 二、四个“强调” 1.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运用”一词在课程标准中共出现了三十三次。如拼音、识字教学注重实用结合;阅读教学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等,强调运用能力的培养。 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1)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2)为培养良好个性打下基础。(3)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更加强调识字写字的重要性。 阐明了识字写字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1)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课标后附录中,收录了300个基本字表,17个常见部首。300字多数是独体字,是出现频率高的字,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先学这300个字。这300个基本字可覆盖阅读的60%以上。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个常用字,表二1000个次常用字;3500个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识字要求,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会写2500个。 (3)小学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指导孩子写字。要随堂练习,天天练。低年级可指导在田字格中写,高年级可设“小练笔”,在10分钟内,增强练字意识。毛笔字每周一节,日常书写中增加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关注作文书写质量,将作文书写当做练字的过程。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

2011版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刘美林8.29 一、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 1、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摘要 (四)战略主题。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 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 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课标学习讲稿

一、课标的功能 二、课标的结构体系 三、课程多种功能及奠基作用 四、课程性质 五、课程基本理念 六、课程设计思路 七、总体目标和内容 八、学段目标和内容及教学建议、评价建议 一、课标的功能 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的基本依据 二、课标的结构体系 第一部分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一、总体目标与内容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第三部分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 附录1 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附录2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3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4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三、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

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四、语文课程的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五、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

全国教师演讲一等奖稿|教师演讲稿一等奖原创

教师像一棵大树,为咱们遮风挡雨。那你知道哪些全国教师演讲一等奖稿?下面为你整理了几篇全国教师演讲一等奖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全国教师演讲一等奖稿一 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青春因奋斗而闪光。 记得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中有这么一段话"生活赋予我们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和信心的青春。"的确如此,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季节,青春是人生最铿锵的篇章,青春是摧枯拉朽的豪情,青春是旭日东升力量,青春的我们意气风发,青春的我们敢为人先,青春的我们斗志昂扬。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我们,带着对前程事业无限的憧憬,带着年轻人无比的朝气,敢为人先的激情和对教师职业的无限热爱,跨入了刚刚落成的北郊新校园。 漫步校园,看整齐气派的教学楼,艺美楼,实验楼;郁郁葱葱的友谊林,校友林,学子林,朝气蓬勃的莘莘学子孜孜不倦,意气风发的教师队伍兢兢业业……身在北郊校园,面对如此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北郊沃土,怎能不引起我们年轻教师心中那份身为北郊人的荣耀与自豪呢 工作中,同事间团结协作,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生活中,朋友间互帮互助,坦诚相待,其乐融融。身在北郊校园,面对如此充满热情和温情的北郊热土,怎能不使我们青年教师感受到工作的安心,顺心,生活的舒心,温馨 身为北郊新教师,我切身的感受到北郊是一个焕发着勃勃生命力的学校,为年轻教师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舞台,为年轻教师的茁壮成长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地。也切身感受到她对轻教师的那份殷切的关怀。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而且开展新老教师师徒结队和各类教研活动,促进我们年轻教师早日成材。"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这种宗旨和理念,一批年轻教师不断成长,为北郊的繁荣发展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北郊必将生生不息,充满生机。 现在北郊正处于二次创业的关键性时刻,励精图治,百废待兴,新的路子和成功的经验,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吸取。创业是艰苦的,布满荆棘和坎坷;创业是喜悦的,充满着成就和自豪。创业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创业必须勤勤恳恳,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身为北郊的新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必将会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水平,不断进取,爱岗敬业,厚德爱生,以自己的一腔热诚投入到工作中去;把自己的一片爱心奉献给学生,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北郊事业的蒸蒸日上添砖加瓦。 青春是美好的,青春更是短暂的。"羡子年少正得路,有如扶桑初日升。""君不见,高堂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就是最重要得交际工具,就是人类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得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得基本特点。"这里得“工具”就是一种比喻得说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得课程得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得文化功能与课程所具有得人文学科得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就是不妥当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得高度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应该争 取得目标,也就是完全可以实现得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得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学好其她课程得基础,也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得基础。语文课程得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得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得基本理念? ( 一)全面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得基本语文素养得内涵就是丰富得,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与人文性相统一得思想,包含了扎实得基本功得培养与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开发。??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就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得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得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得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得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得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 ?(二)正确把养就是适应生活需要得、整合得、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得语文素养、? 握语文教育得特点??关于语文教育得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得人文内涵。 ?将语文课程与自然科学类得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瞧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得、带有个人情感与主观色彩得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得情感、体验与有独特创新得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得实践性??语文就是实践性很强得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得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得主要途径也应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 ?语文就是母语教育课程,知识得系统与完整。??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 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得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 悉得有利条件,有丰富得学习资源,有大量得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 触语文材料,在大量得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得规律。 4、汉语言文字得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汉字就是平面型方块文字,就是形音义得综合体;汉字得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体育新课程标准解读 1 理念的改变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在上体育课时,更多地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来设计和安排教学,教学过程以“教”为中心进行教学安排,这一切都只是围绕教师为中心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让我们已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技能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提高专业水平,尤其需要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的实验与科学研究,要求我们要具有具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转变我们的思想,改变我们的观念。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个口号,其实也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新理念:3.1.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课程是所有学校课程中唯一与生命延续息息相关的课程,因此理应为促进学生健康,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学校教育课程中都不可能缺少体育课程,这是因为体育课程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方面所起到作用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例如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标准认为:“体育可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以达到中国传统五育并重的教育宗旨。”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锻炼,都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 3.1.2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 兴趣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行为的内部动力,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又特别重要,因此只有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兴趣,并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自己的内部需要,他们才会自觉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因此,体育课程应将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学生有了运动的兴趣才会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才能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也才会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1.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体育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但并不排斥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进行示范和讲解,但并不是要过分强调教师自己的指导作用,也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进行示范和讲解,应该留有尽可能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3.1.4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体育课程是为所有学生所设置的一门课程,体育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因此,体育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都能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和进步。许多国家或地区,特别强调这一问题,例如美国加里福利州的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种种差异,为所有学生规划学习进程,并有利于所有学生的发展,让所有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 要以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我们必须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所关注的是学生如何通过身体活动去实现健康目标;实际上,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在学好体育基本技能与发展身体过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今后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不仅要关注学生课堂的行为表现,更要重视学生在课外坚持锻炼身体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3.2 教案的改变 3.2.1教案的格式

最新整理《病理学》课程标准讲课稿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课程代码:010501506 适用专业:医学检验 总学时:40 其中:理论学时32 课内实践学时8 独立实践学时8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过程与归转,重点是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所出现的组织形态、功能及代谢的变化,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病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桥梁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疾病诊断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因此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常用基本概念。 (2)熟悉常见病的病理变化特点、病变的发展变化规律、临床病理联系。 (3)了解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发病机制。 2.能力目标 (1)学会观察大体标本和组织切片病理变化的方法,能够识别基本病理过程,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应用病理学知识综合分析病理学变化。 (2)能对所学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进行独立分析,做出初步结论。 (3)能够利用运动发展的观点认识局部病变与整体之间的联系,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和特殊规律。 3.素质目标 (1)能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够正确理解机体与环境、内因与外因、局部与整体、形态与机能、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 (2)具有独立自学、主动学习的意识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的工作态度。 (3)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理论教学 绪论 主要教学内容 一、病理学及其任务 二、病理学的内容 三、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五、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教学要求 1.掌握病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2.熟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3.了解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方法及其发展简史第一章疾病概论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一、健康的概念 二、疾病的概念 三、亚健康的概念 第二节病因学 一、疾病发生和原因 二、疾病发生和条件

精品优秀教师演讲稿

精品优秀教师演讲稿 精品优秀教师演讲稿一 尊敬的各位老师们: 随着社会的发展,幼儿园教育也随即跟着发展起来,家长对幼儿园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是一个作为启蒙老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呢? 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有喜欢才能积极主动开心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认认真真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面对孩子时有一颗 挚爱之心,真心的去爱孩子、耐心的去呵护每个孩子、关注每一个 孩子的成长,用爱的语言和爱的行动来换起孩子们的求知欲望、调 动起他们活动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学习、成长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和其他的老师还有区别,其中有一半是教师一半是妈妈的角色,热爱幼儿、尊重幼儿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是评价和检验幼儿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作为一名优秀的 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历史使命,力争使每一个幼儿身 心健康快乐成长,不仅需要为幼儿创建优越的物质环境以满足幼儿生 理需求,同时在创建物质环境的同时也决不能忽视精神环境的创建, 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促进幼儿心身健康和谐发展。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必须懂得:“每一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同样渴望得到教 师的关爱、理解与尊重。我们所做的每一项工作,应努力让幼儿真切 地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关注、理解、赞赏和支持。”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引导幼儿时还要有耐心。孩子的理解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很多事情都要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的 去教育、引导他们。他们才能接受才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见 到老师要问好,不要随地丢垃圾,上课有事要举手说话等等,单单 一遍他们是不会记住的,接受的。只有天天讲,天天说,这样才能 取得好的效果。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此次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变化都很大。如何用好高中语文新大纲,特别是新教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迫切课题。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体会,提出五点建议,仅供使用的老师们参考。 一、更新语文教育观念,整体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新大纲和新教材,在语文教育理念上变化很大。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语文教育观。我认为至少要树立下列的语文教育观: 1、“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 新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既肯定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明确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我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并重的,不应该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否定任何一方。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对语文学科任务的认识存在一些偏颇,如过分强调工具性,热衷于大量的字、词、句、篇的机械、重复的“基本训练”,使学生陷于无边无际的题海之中,这是错误的。但是,绝不能据此就彻底否定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我认为高中语文教育在传授适当的语文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一定要切记:语文不仅是交际工具,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有使用功能,也有教育功能和发展功能。 2、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我们的语文教学,过去走过不少弯路,如:有时侧重思想政治教育,忽略语文能力培养和语文知识传授;有时又干脆不提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教育,这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新大纲根据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语文教学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很有针对性的。我们认为学生的语文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提高思想水平,发展思维能力,丰富文化素养,培育审美观念,锻炼心理意志,扩大知识视野等。新教材的教学中一定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粹。语言和思想、感情,是同时发生的,它不仅仅是载体,实质上它就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我们教学生学习语文,也就是同时在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用中华优秀文化的乳汁哺育着学生的成长,提高他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华民族的母语中流淌着中华的文化,血浓于水,是它,联结着中华民族儿女的每一颗心,它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民族文化之根。 3、语文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字型教育,乃至二十世纪初,则出现了第一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型教育转变为“文字——语言”型教育;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出现了第二次重大转变,即从“文字——语言”型教育转变为“语言——思维”型教育。有人预测二十世纪末与二十一世纪初,我国语文教育将出现第三次重大转变,即从“语言——思维”型教育转变为“语言——人的发展”型教育 .我们认为语文教育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是时代对语文教

全国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稿

全国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稿 歌颂教师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赞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你知道哪些全国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稿?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几篇全国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稿,希望对你有帮助。 全国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稿一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好! 看了刚才的短片《中国梦》,深有感悟,“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近代以来,无数有志青年为了国家和民族,点燃了自己的青春梦,用满腔的热血和激情铸就着伟大的中国梦。 青年作为国家民族建设和发展的栋梁,在各个角落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想到这里,我不禁扪心自问:我的青春梦想是什么? 依稀记得,懵懂孩提,恍如昨日,一算命先生对母亲说:“这个孩子长大后会是一位教师……”记忆中只觉得那位算命老先生“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样子很好笑,熟料,他的这句谶语却成了我一生追逐的梦想。

也忘不了大学的第一堂课,讲授古代文学的王教授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们将来从事的是语文教师的职业,为人师,必有为师之德,也必有渊博的学识,希望你们树立学科自豪感,静以苦读,动以创新,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学问……” 我深知自己的知识水平远远达不到“一盏灯”的要求,为了梦想,我毅然选择了继续学习,在靖江王府的校园里,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读书万卷,知书海之浩瀚。”也深刻体会到了“书声朗朗,恐胸中墨水之匮乏;神思悠悠,急天地奥义之不参。”的心境。 大三的下学期,学校安排我们去洛阳市的各个县、乡进行教学实习,时至今日,回忆起那段与学生们共处的美丽的日子,一种感伤就会飘然而至。此行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我愿做一盏灯,陪伴他们一起成长,去点燃他们的梦想,也成全自己的梦想。 转眼又是金秋,我从一个追梦的人变成了一个要成点燃别人梦想的人,在心底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幸福感的同时,我也感受到了那份沉甸甸的份量。我的课堂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我该以何种方式来教育孩子?又期待孩子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呢?无数个 问号从我的脑海里冒出来,在寂静的夜里困扰着我。所幸的是,生本教育为我指明了方向,我特别认同它的一个教育理念就是:推进阅读。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 解读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解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是新的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和进步。 其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案例】汉语拼音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一年级新生对语文这一抽象概念的认识是从汉语拼音开始的。因此,在教汉语拼音的过程中,我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灌输团结友爱的人文精神。 识记过程中培养爱心。学习汉语拼音的过程是比较单调枯燥的,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启发学生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当学ǖ与j、q、x拼读须去两点时,我问学生用什么好办法来记住时,一个男孩响亮地回答:“j、q、x小淘气,见到ǖ眼就挖去。”说完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挖掉双眼”,是一件多么残忍的事!从孩子嘴中很随意说出尤其让人心颤。这可能是孩子从学前教育获取的知识。于是我也说了几句顺口溜:“小ǖ有礼貌,见到 j、q、x,摘掉小帽,小鱼多可爱呀,挖掉双眼不就死了吗?”“我养了两条金鱼,我可爱它们了。”“是啊,是啊,我还给它们喂食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讨论起来,发言的孩子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听别人说的。”我笑着说:“相信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爱小动物,都爱和它们交朋友的。”同学们使劲点点头。突破难点时凸现团结精神。整体认读音节较难理解,我利用动画课件编了一个小故事:“大y是个热心肠的人,谁有困难就去帮助谁。瞧,小i在家发愁,他自已不能单独出门,大y来了,他们在一起组成了yi,就高兴地出门了。同学们,你们也要向大y学习,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好不好?”“好。”学生齐声答道。 随后,学生们头顶标有字母的小帽,开始自编自演。瞧,编的小故事多精彩:“w、u一开始挺骄傲,谁也瞧不起对方,可他们什么事也干不成。后来他们手拉手成了好朋友,就高兴地跳起舞来……”“小u一开始爱吐口香糖,大y来帮助,小u 就讲卫生了,不再随地吐泡泡了。” 寓教于乐,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团结友爱的意识。指导书写中渗透谦让精神。学生刚学写字,在四线格中的字母往往是“顶天立地”。我通过示范比较,强调说:“同学们,字为什么不能占满格呢?因为写字就如做人,在上要懂得尊敬老人,在下要懂得爱护小弟弟小妹妹。左右为什么要有空呢?”我伸出双臂,大摇大摆走向教室门,问:“老师这样走好不好?”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答道“不好!”“别人就不好出门了!”“对了。和朋友们在一起,要为别人多想一想。”我注意到那些横跨书桌的小胳膊悄悄地收回了。

最新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经验和建议离开”。 (三)实践反思

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

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 篇一:一等奖师德演讲稿《且行且珍惜》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今天我跟大家分享我在成长路上的体会:且行且珍惜 刚刚过去的这个教师节,我收到了学生的小礼物:一个储蓄罐,一朵玫瑰花。负责送礼物的学生太紧张,大声对我说:老师,生日快乐!孩子们善意地哄堂大笑。我在笑声中接过礼物,激动得满脸通红,合不拢嘴。 这是第九次,我收到他们精心挑选的礼物。工作后,我竟已走过了八个年头。 2003年,我大学毕业,拿到了教师资格证。我不敢说我有多么热爱职业,我也不敢说我立下坚定的志向要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我不敢那么说,因为这

个职业,是父母为我挑选的。而他们唯一的理由就是:做老师,稳定。 走上工作岗位,我努力适应着台下到台上的巨大转变。但是,排得密密麻麻的课表、拼命工作不知疲倦的同事,都给我无穷的压力。因为过度疲劳,早读课迟到,面对领导严肃的表情,又怕又愧;因为学生顽劣,无计可施,急得长了满嘴的燎泡;因为食宿条件艰苦,娇生惯养的我,甚至躲在宿舍整夜地哭。 第一次检验我的教学成果,我的班级并不出色。这次考试,像是压在驴子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了我。我开始怀疑父母的决定。他们所要的稳定,适合我么?就在我数着日子盼放假,上班如同赴刑场一样痛苦时,一堂公开课出现在我的生命里。清华附小的窦桂梅老师,借了一个小学二年级的班,讲授课文《落叶》。短短四十五分钟,她让小朋友们从拘谨地面对陌生人,到在课堂上又跳又爬参与互动,再到下课时抱住她依依不舍。孩子们簇拥着她,

告诉她,他们想去北京玩。她站在孩子们中间,身上仿佛闪耀着圣洁的光辉。我坐在台下,泪流满面。 我意识到,我在从事的,是伟大的职业。我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未来。而我父母所说的稳定,我愿把它理解为“稳当做事,定心育人”。 那堂课之后,我的变化,每个人都看在眼里。备课,我废寝忘食;批改,我加班加点;上课,我精神饱满。在县里新教师比武时,我拿了一等奖。期末考试时,我们班语文成绩有了进步。我的学生跟其他班的同学吹牛:我的语文老师最好了! 这种状态坚持了一年多,重复的生活,渐渐让我又产生了倦怠。隆冬季节,有一次被闹钟催醒,看着窗帘外漆黑的天空,我又缩回了被窝。我竟然扔下两个班一百二十多个学生,没有去上早读课。校长那天照例查了老师的到位率。我主动去解释原因。我说:我没起得来。出乎意料,印象中严肃的校长竟然温和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关于去青岛学习“小学语文新课标精讲解读高效课堂 教学引领研讨活动”的汇报 各位领导、各位教师: 本次活动是由国家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聘请北京市各个学校相关特级教师组成培训团到全国各地讲学。参加与会人员有山东省各个市县教师和兴安盟各旗县教师,此次讲座的教师,都是人教版课程标准教材培训团专家。一、二年级是乔亚孟老师主讲的,乔老师是北京市宣武区教育学院小学语文教研员(主要讲新旧课标区别与联系)。三年级:张红教师主讲的,张老师是北京市小学语文教师(主要是作文教学有独特方法)。四、五年级:陈延军老师是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主要讲国际教育方面内容美国教育注重尊重教育、日本个性化教育和生命教育)。六年级:武琼老师是教育部新课程标准语文教材审查委员、北京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主要讲如何把握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实践)以上四位教师都是北京市特级教师。会期2天,27日报到28、29日两天学习,学习地点在青岛市航天疗养院。下面我就把这次学习主要部分汇报一下: 一、2011版课程标准颁布的背景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国家教育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国家教育部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从小学一年级

开始。2011年版的制定实在实验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的,本版主要是占在国际上、国情上、实际上角度来修订的,来进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减轻学生负担、回应社会关切热点、焦点问题背景下出台的。 二、 2011版的出台主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 2、关注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继续推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3、切实落实2011版课程标准中减负的要求。 三、2011版课程标准相比于原有实验稿课程标准,充实与调整的主要内容有如下五点: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 学科的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依据我国的国情,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依据语文学科的特性,突出人文熏陶。需要注意的是,此两者必须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而不是离开语言文字,专谈思想政治。我们提倡教学尽可能做到水乳交融、紧密结合。 2、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十年前启动本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新修订课标增加的内容,目的是尊重学生个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3、集中指向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 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

新课程标准解读方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新课程标准》解读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学校教师的数学学科实施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科教育教学质量水平,根据数学学科的解读要求,特制定此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变传统的教材分析为具有科研意义的课标解读,探索一种高效的课标解读流程和一套评价考核课标解读工作的办法,形成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教学标准,从而增强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建立领导小组 课标解读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具体要求 1、各学科小组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按照学校课标解读共组实施方案制定出各学科课标解读工作计划。并针对课标解读任务作出详细分工。 2、各学科要针对课标解读共组开展研讨,大力借鉴外校在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成熟经验。

3、各位教师要求人人参与,依托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最终目的开展解读。对于工作不积极,承担任务不按时完成的不予评优表先。 4、各小组在开展课标解读工作方面的过程性资料要及时上交学校教导处。 四、解读流程 (1)课标解读的流程包括三个环节: 个体研读——同伴互助——实践反思。 (一)个体研读 在个体研读前,教研组内先进行内容标准的整体梳理,事先让每一位教师有一个宏观的视野。然后进行分工,可以按照教学内容的单元分配,根据教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读。 (二)同伴互助 在自主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们要根据解读的内容在学科小组内相互交流,共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要多提供经验和策略建议,思维敏捷的年轻教师要多提出具有新意的办法和点子,这样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力争做到让组内教师“带着 问题和思考来,带着收获经验和建议离开”。 (三)实践反思

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培训讲稿 太平完小吴小华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由我来跟大家一起学习《2011年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它是在2001年版“实验稿”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修订,今天我主要讲解的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新课程标准要求。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这一次学习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内容并讲读)。首先,我们来看一下: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

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

教师演讲稿一等奖2篇

教师演讲稿一等奖2篇 篇一:教师梦演讲稿一等奖 篇一:教师演讲稿doc 我们教育的全部使命在于塑造生命 法杓小学李光明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朋友们: 大家好! 今天来到这里,我不想以空洞的说教面对大家,因为责任感是一个实在而具体的主题。我也不想作严肃的理论探讨,因为生命这个主题是充满诗意的,所以,我将以对责任的赤诚之心和对生命的无限敬意,向大家作一次诗性的表达:我们教育的全部使命在于塑造生命。朋友们,当你看到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在闪烁着纯洁之光的时候,你是否会感叹,生命原来是这般的干净与无邪?当五月的土地上久旱逢甘露,满眼的绿色

一波一波漾过的时候,你肯定会被生命的本初色泽所感动;当悬崖上的一棵树用裸露的根须紧紧地抓住岩石,笔直的树干直插云霄时,每一个路人都在见证着生命顽强的力量,当那折断翅膀的鸟儿撞死在屋檐下的时候,你是否和我一样痛惜生命的脆弱短暂。当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这些毁灭性的灾难在华夏大地上种下悲痛的种子的时候,一个民族用它坚挺的脊梁,手挽着手、心连着心,共克时艰,战胜灾难的时候,你的心底肯定流淌着一曲悲壮的生命之歌,坚强、博爱、温暖、理解、崇高这些音符让你一次次地向生命致敬。 是啊,生命是纯洁的,不信你去看看那新生的婴儿;生命是自由的,大千世界的万类生灵已经作了最好的明示;生命是顽强的、坚韧的,同时又是短暂的、易逝的,这难以预测的偶然性又为生命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因此,我们说,生命是神奇的,自然的造化赋予了万物的生命,万类生灵共同彰显了生命

的传奇。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工作的全部目的和最终意义就是塑造生命,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毕淑敏女士说过:“人其实就是一根简单的苇草,只不过这根苇草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而人的全部尊严在于会思想。”是的,生命的易逝并不能阻挡生命的高贵,生命的短暂也不能束缚生命的自由;每一根苇草的独一无二性都在暗示着生命的尊严,因此,我们的天职在于教会学生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让每一个生命身体健康,情感丰富,让每一个孩子心灵美好、积极向上,让他们充满智慧、爱心和梦想。朋友们,借此机会我想把我对生命的崇敬和责任的理解化作一首小诗献人大家。 站在五十四朵花蕾的中央 站在五十四朵花蕾的中央 周围荡漾着纯洁而鲜活的芬芳 在这巨大幸福面前 我正享受着职业的荣光

1212新修订课程标准讲稿0929

目录 一、关于课程的理论............................................................................ .. (1) 二、关于课程修订的理论成果理解............................................................................ . (4) 三、关于总体设计修订成果的理解............................................................................ . (4) 四、关于必修模块修订设计的理解............................................................................ . (6) 一、关于课程的理论 什么是课程? (一).课程 一个复杂的概念。 什么是课程?其目的是什么? 它是如何影响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这些基本问题的回答 与讨论表明,对课程的概念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 几种代表性的课程定义: “跑道” ?一是认为课程是一种行动计划,或是一种书面文件。 ?二是把课程定义为对学习者的经验的处理, 认为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取的所有经验”。 ?三是认为课程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选择。 ?四是认为课程存在不同的水平。 课程的不同的水平 代表者古德兰德(Goodlad,1979)提出五种不同水平的 课程是: 理想课程(Ideal curriculum)(愿景、顶层规划) 文件课程(Formal curriculum)(课标、教材) 理解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教师的) 实施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课堂的) 经验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学生的) 2.课程价值: (1)课程价值的涵和分类 关于课程价值的认识有多种,主要争论形成如下观点即:课程价值的工具性与在性; 课程价值的永恒性与流变性。工具性即是课程的工具价值,在性即是课程本身的价值,工具价值在于实现课程目标,进而实现教育目的。课程价值的对象主要是学习领域,影响、决定着学习领域和具体容的选择决策。(什么学习领域最有价值或较有价值;有什么价值;对谁有价值(价值的主体);为什么有价值(价值的论证)。 3、课程的价值取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