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表面处理工艺

表面处理工艺

表面处理工艺
表面处理工艺

涂料coatings 漆paints

涂料=成膜物质(基料)+挥发物+颜料+助剂

基料:热塑/固性树脂,如醇酸/聚酯树脂、酚醛/氨基树脂、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纤维素、橡胶类。

挥发物:溶剂---有机溶剂或水。(溶解,便于涂覆,然后挥发,基料干燥成膜)

按涂料形态分:水性、溶剂性、粉末涂料、高固体份涂料、UV固化涂料。

按工序分:底漆、面漆、罩光漆(面漆层的最后一道工序涂清漆)

VOC: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UV固化的烯类不饱和低聚物不饱和聚酯/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其它体系

除油(即:脱脂)除锈

锌及锌合金的表面处理:磷化膜(Zn3(PO4)2磷酸锌

铝及铝合金的表面处理:

氨基醇酸、丙烯酸等热固性塑脂涂料(俗称烤漆)

消除面漆层外表的拮皮、颗粒,使漆面达到光亮如镜,可在喷涂最后一道面漆,干燥后用水砂纸400#~500#打磨、擦洗,再喷涂同一面漆,晾干。

金属闪光色:湿碰湿+罩光

抛光使得面漆层具有柔和、稳定的光泽,为达到清晰如镜的效果,在抛光后还要进行打蜡,同时对漆膜起保护作用。

抛光、打蜡仅适用于硬树脂漆,醇酸树脂漆不能抛光。

色彩的运用:冷色、暖色

柔韧性:在弯曲试验后,漆膜开裂和剥落情况

附着力:

光泽:高光、半光。

耐热、耐温、耐水

电泳涂装(电着):针孔、陷穴、水迹

漆膜弊病:处理、咬起、气泡、拉丝、缩孔、齐奏、光泽不良、拮皮、起泡、电务、剥落、褪色等。

涂装方式:手涂、静电涂、电泳涂、粉末涂、喷涂

烤漆容易留下指纹、油渍。有亮光漆、亚光漆。ABS、PC、PBT、AS等可光固化。

家具漆:不饱和聚酯家具漆

木器准备----填毛孔-----涂底漆-----干砂------涂不饱和聚酯漆------干砂-----水砂(600#)-----上砂蜡、打磨-----油蜡抛光。

塑料用涂料:丙烯酸树脂、聚氨酯树脂、醇酸树脂、氨基树脂、环氧树脂。

尽可能不用或用水溶性脱模剂,不用含硅、含氟的脱模剂。

家电漆:

冰箱:高光泽、耐污、耐洗。

洗衣机:耐腐蚀、耐氧化剂、耐洗涤剂、耐柔软剂。

底漆:水性环氧树脂和改性丙烯酸树脂的阴极电泳漆。

面漆:热固性丙烯酸树脂和聚酯的粉末涂料,高固含量或一般固含量涂料。

交联剂:氨基树脂、MF(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树脂

容器罐涂料:要求无毒、无异味。

蔬菜/水果用:酚醛/干性油清漆,改性酚醛树脂清漆或者环氧树脂/酚醛清漆。

鱼类:酚醛树脂清漆

肉类:酚醛树脂清漆+石油蜡—聚硅氧烷。

饮料罐:改性环氧树脂的水性清漆。

外壁:底漆:水性丙烯酸树脂+MF树脂(固化150℃,固化时间20分钟)(作交联剂)干版印刷油墨:长油醇酸树脂/MF树脂可以烘烤

丙烯酸酯改性环氧树脂可以UV固化。

罩面清漆:丙烯酸树脂/MF树脂清漆或水性丙烯酸树脂。膜厚15um.

汽车用:

1:除锈,碱脱脂,水浇,金属磷酸化,软化水处理。

2:底漆:醇酸树脂,环氧树脂

3:面漆:要求有光泽、抗氧化。

醇酸/聚酯面漆(单色漆),热固性丙烯酸树脂漆。

金属闪光底色漆15um,罩清漆35~50um,固化130℃,30分钟,(其含有UV吸收剂和光稳定剂)

飞机用涂料:环氧树脂/氨基树脂为基料。

焊接/粘接/印刷/电镀/烫印/涂布

镀锌板为热镀法;PTFE锡(马口铁)为热镀法。

化学镀Ni:针孔、起皮、脱落;Cr粗糙、脱落。

化学镀要求:

1:塑料制品要求:表面光滑、防止气丝、气泡、划痕,要少用脱模剂;Rib、壁厚、面积、深槽、窄槽,挂位等。

2:电镀外观要求:起泡、脱皮、烧焦、针孔、龟裂。

3:电镀厚度;

4:电镀方式:

5:电镀特性:

挂具:保护阴极(防止菱角、尖顶共建产生不匀、烧焦、镀层粗糙等)/补助阳极(深孔、弯角、凹坑勇)两种。二者不可兼得。

一:表面装饰

(一)表面粗化处理(喷砂)、表面麻坑,以增大表面积,提高结合力。

(二)表面敏化活化处理:吸附易氧化物质及贵金属膜,起催化作用。

SnCl2(敏化)AgNo3活化

(三)沉积导电层:Cu、Ni(更耐腐蚀)

(四)电镀:沉积Cu后先镀光亮Ni 10um(亚光镍2.5um)、再镀Cr0.5um.

真空镀

1:检查外观/厚度/空隙律/结合力/耐腐蚀性/机械性能(硬度、脆性、结合力)

40W日光灯500mm处,无反射光的白色透明光线。

化学腐蚀:金属在介质的化学作用下而不伴有电流通过的破坏,使金属表面生成氧化物,氯化物,形成氧化膜。

电化学腐蚀:金属和电解液接触。

钢铁氧化(发蓝):钢铁通过氧化处理,使其表面生成保护性的厚度为0.6~1.5um的氧化膜(四氧化三铁),呈黑色或蓝黑色。电流过大产生结瘤和枝状结晶,甚至烧焦、发黑。

氧化膜表面发花,除油不彻底。

磷化:钢铁工件在含有锰、铁、锌的磷酸盐溶液中经过化学处理,其表面生成难溶于水的磷酸盐保护膜

的过程。

钝化:将镀锌后的工件在一定的溶液中和适当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处理,使锌层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化学稳定性较高的薄膜。

铝/合金阳极氧化:与基体金属结合牢固,且不导电,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有较高的耐热温度,又微孔。

可作防护,提高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也可作电绝缘层,涂料底层、铝/合金电镀

前作电镀底层。

氧化后可进行染色/蓝色、黑色、黄色、棕色、白色等。而且可多种染色叠加。

钝化(镀锌)起泡、脱落、粗糙、灰暗。

钢铁磷化膜:无锈色绿斑、浅灰至灰黑色。

前处理:去毛刺、氧化皮、划痕、砂眼、锈、气孔、磨光、抛光、除油、浸湿。

发蓝、磷化膜的厚度一般不检测。但需要检测耐腐蚀、耐温、盐雾试验、镀层钎焊性的测试(镀层表面被熔融焊料润湿的能力称为焊接性能)。

耐蚀性试验:用点滴法,观察发生化学反应的时间和颜色。或用腐蚀膏试验。

耐温试验: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2小时,观察是否翘曲、起泡、结合力降低等现象。每次升温5℃。

盐雾试验:目的是1、检验钢的镀锌钝化膜的质量;

2、检验铝/合金阳极氧化膜质量。

3、防护装饰性镀层和钢上镀Cu、Ni、Cr的防护性能。

溶液:3%、5%±0.1%(常用)、20%NaCl溶液,在35℃±2℃,在14小时的沉降量。

试验样品不相互接触。

合格品:钝化镀层:锌:不小于6um;

铜/镍/铬:2+12+0.3um.

氰化物(CN-),铬化物(Cr6+),镉化物(Cd2+),汞(Hg)有剧毒。

厚度检测:无损法(磁性、射线)/破坏法(计时液流法、点滴法)、溶解法用于小工件、简单工件。

测厚仪;(Cu、Ni、Zn、Sn、Ag去除钝化、磷化膜)

孔隙:从镀层表面直至基体金属的大小孔道均称为孔隙。

湿润滤纸贴置法:用于钢和铜合金:检查颜色变化的斑点数和测试面积。

浇浸法:与基体金属或下层镀层金属的化学反应,适用于钢、铜及铝合金。

结合强度:单位表面积的电镀层从基体金属或中间金属镀层分离开所需的力。

试样经受不均匀变形、热应力、外力直接作用后观察。

A:弯曲试验:直径等于试样厚度的轴弯曲180度,不起皮、不脱落。夹在台钳中,反复弯曲至断裂,不起皮、不脱落或至少不分离。

B:锉刀试验:

C:加热半小时~1小时,在水中冷却,不突起、不脱落。(钢:300℃,铜/铝:250℃,锌合金150℃)

D:划痕、磨擦[抛光等。

脆性:

显微硬度计测硬度

热稳定性:剥离法(条状60×40mm)

热冲击试验、高低温循环试验-40℃~80℃,15分钟。

压敏转印、热转引、电化铝烫银箔(包括粘结层、镀铝层、着色层、剥离层、载体薄膜)、烫印温度、压力、时间。

保护接零:不带电金属部分+电网零线

保护接地:可能出现危险的对地电压的金属+大地

桔皮:表面状况通过颜色、光泽、雾影度和表面结构等因素影响视觉效果。光泽和映象清晰度常用于控制涂层的外观。然而即使用对光泽度很高的涂膜,其表面的波动度也影响着整个涂膜的外观,同时认为光泽测量也控制不了波动的视觉效果,这种效应也被称为“桔皮”。

“桔皮”可定义为“高光泽表面的波状结构”,其使漆层表面产生斑纹、未流平的视觉外观。

桔皮或微波动是尺寸大小在0.1mm~10mm之间的波纹状结构。在高光泽的涂层表面,人们可看到波状、明暗相间的区域。可以区分两种不同等级的波动:长波动,也称为桔皮,这是间隔达2~3距离上能观察到的波动;另一种叫短波动或微波动,这是间距约50cm处观察到的波动。

桔皮外观的判断

可以从视觉上或使用外形测示仪的机械方法或通过波纹扫描来评估和比较桔皮外观。

(1)目测法

在此测试中,样板置于双管荧光灯下。通过适当放置样板可获得样板的反射光源。定性分析反射光的清晰度就可以从视觉上评估流动和流平性质。在流动性差(桔皮)情况下,两个荧光灯管看起来模糊,不清晰,而高流动性产品则可获得清晰的反射。

(2)“外形测量法”:

在此方法中,通过高灵敏探针的偏移来记录表面形状。由此可快速区别由缩孔、针孔或脏污物引起的粗糙、桔皮以及流动不佳引起的波动间的差异。

(3)Byk-Gardener“波纹扫描桔皮仪测量法”

通过在表面聚焦,“波纹扫描”设计用来模拟视觉判断。将该仪器在样品表面上移动10cm以上距离,用来扫描样板的表面。此法使用激光光源从60°角照射样板表面,再在相对的同样角度下测量反射光。当光束照射到表面上的峰端或峰谷时,检测到的信号最大;而当光束照射到峰坡上时,记录的信号最小。波纹扫描测量的是人们视觉上能看得见的光学表面光洁度,而外形测量仪测量的是人们触摸能感觉到的机械外形光洁度。

表面张力和熔融粘度对涂膜流动的影响见图2。图中可以看到,太低的表面张力或太高的熔融粘度会阻止涂膜流动,导致涂膜流动性差,而表面张力太高时成膜过程中会出现缩孔。熔融粘度太低会使粉末的物理贮存稳定性变差,施工时边角涂覆性差,且施工于立面时产生流挂。

粉末颗粒大小分布状况也影响着涂膜的表面外观。颗粒越小,由于其热容较大颗粒的低,因此其熔化时间比大颗粒的短,聚结也较快,形成涂膜的表面外观较好。而大的粉末颗粒熔化时间比小颗粒的长,形成的涂膜就可能会产生桔皮效应。粉末静电施工方法(电晕放电或摩擦放电)也是导致桔皮形成的一个因素。

常使用流动促进剂或流平剂来改善涂膜外观,以消除桔皮、缩孔、针孔等表面缺陷。性能好的流动促进剂能降低熔融粘度,从而有助于熔融混合和颜料分散,提高底材的润湿性,涂层的流动流平,有助于消除表面缺陷以及便于空气的释放。

流动改性剂中聚丙烯酸酯系树脂应用最广,如聚丙烯酸丁酯(“Acronal 4F”)、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乙基己酯共聚物和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己酯共聚物等。它们可在浓度很宽的范围内使用。一般聚丙烯酸酯对表面张力影响很小,它们能有助于涂层形成比较恒定的均匀表面。同那些使表面张力降低的添加剂(如硅氧烷等)相比,它们不会降低表面张力,因此可用来加速流平。降低表面张力的添加剂包括表面活性剂、氟化烷基酯以及硅氧烷等。它们对加入量的多少非常敏感。安息香是一种脱气剂,也有降低表面张力的效果,被广泛用于改善粉末涂料涂膜的表面外观。

油漆常见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一、针孔:

1、问题现象:在漆膜表面出现的一种凹陷透底的针尖细孔现象。这种针尖状小孔就像针刺小孔,孔径在100微米左右。

2、问题原因:

(1)板材表面处理不好,多木毛、木刺,填充困难;

(2)底层未完全干透,就施工第二遍。

(3)配好的油漆没有静置一段时间,油漆粘度高,气泡没有消除。

(4)一次性施工过厚。

(5)固化剂、稀释剂配套错误;

(6)固化剂加入量过多。

(7)环境温度湿度高;

(8)木材含水率高。

3、解决对策:

(1)板材白坯要打磨平整,然后用底得宝封闭;

(2)多次施工时,重涂时间要间隔充分,待下层充分干燥后再施工第二遍;(3)配好的油漆要静置一段时间,让气泡完全消除后再施工;

(4)油漆的粘度要适合,不要太稠;

(5)一次性施工不要太厚,做到"薄刷多遍",一般单层厚度不要超过20μm。(6)使用指定的固化剂和稀释剂,按指定的配比施工。

(7)不要在温度和湿度高的时候施工。

(8)施工前木材要干燥至一定含水率,一般为10-12%。

二、起泡:

1、问题现象:漆膜干后出现大小不等的突起圆形泡,也叫鼓泡。起泡产生于被涂表面与漆膜之间,或两层漆膜之间。

2、问题原因

(1)基材处理不合要求,如木材含水率较高,或未将松脂、木材本身含有的芳香油清除掉,当其自然挥发时导致起泡。

(2)油性或水性腻子未完全干燥或底层涂料未干时就涂饰面层涂料。

(3)木材的接合处及孔眼没有填实,有空隙口孔眼等。

(4)油漆粘度过高。

(5)油漆配比不恰当。

(6)刷涂时来回拖动刷子,产生的气泡没有消除。

(7)底材表面附有油污、灰尘、水泡等,这些不洁物周围沾有水份。

(8)压缩机、空气管中有水份,或者有水份溅到施工表面上。

(9)大部分与针孔原因一样。

3、对策

(1)木材应干燥至合适的含水率,除去木材中芳香油或松脂。

(2)应在腻子、底层涂料充分干燥后,再刷面层涂料。

(3)应将木材接合处的空隙和木材孔眼用腻子填实,并打磨平整后再刷涂油漆。(4)最好用干净的碎布清理基材表面的杂物,不要用手触摸,清理干净后的被涂表面,即可上涂料。

(5)油漆的施工粘度要合适。

(6)刷涂时不要来回拖动,先横理,后竖理,最后顺木纹方向理直。

(7)定期排出压缩机中水份,加装油水分离器。

(8)参考针孔的对策。

(9)对气泡轻微的,可待漆膜干透后,用水砂纸打磨平整,再补面漆。对气泡严重的,先挑破气泡,用砂纸仔细打磨平整并清理干净,然后再一层一层地按涂装工艺修补。

三、发白

1、现象:涂膜含有水份或其它液体,涂膜颜色比原来较淡白,涂膜呈现白雾状。

2、原因:

(1)板材含水率过高,日久水份挥发积留于漆膜中导致发白;

(2)环境湿度过高;

(3)施工表面、容器、油漆中混有水分;

(4)稀释剂挥发太快;

(5)底层漆膜中含有的水分没有清除干净;

(6)对于黑胡桃木等深色板材使用透明性较差的油漆,因为透明性问题发白;(7)油漆施工过厚;

(8)固化剂配套错误,与油漆不相容而发白;

3、对策:

(1)板材施工前要经过干燥处理,控制板材含水率在12%以下;

(2)对于深色板材要选用透明性较好的油漆施工;

(3)油漆施工不要一次性厚涂;

(4)不要在湿度高时施工,如必须可加入适当慢干水;

(5)施工表面要清洁干净,不要沾上水分;

(6)涂料、容器中不要混入水分;

(7)使用指定的稀释剂和固化剂;

(8)底层涂膜的水要晾干,特别是用水磨时。

四、咬底:

1、现象:咬底,是指上层涂料中的溶剂把底层漆膜软化、溶胀,导致底层漆膜的附着力变差,而引发的起皮、揭底现象。

2、原因

(1)底漆未完全干燥就涂面漆,面漆中的溶剂极易将底漆溶解软化,引起咬底。(2)刷涂面漆时操作不迅速,反复刷涂次数过多则产生咬底现象。

(3)对于油脂性漆膜以及干性油改性的一些合成树脂漆膜未经高度氧化和聚合成膜之前,一旦与强溶剂相遇,底漆漆膜就会被侵蚀。如底漆用酚醛漆,面漆使用硝基漆,则硝基漆中的溶剂就会把油性酚醛漆咬起,并与原附着基层分开。

(4)前一道涂层固化剂用量不够,交联不充分;

(5)前后两遍涂层不配套。

3、对策

(1)应待底层涂料完全干透后,再刷涂面层涂料。

(2)刷涂溶剂性的涂料时,要技术熟练、操作准确、迅速,防止反复刷涂。(3)底层涂料和面层涂料应配套使用。

(4)对于严重的咬底现象,需将涂层全部铲除干净,待基层干燥后再选用同一品种的涂料进行刷涂。

五、颗粒:

1、现象:涂膜表面附着灰尘、飞絮、异物等。

2、原因

(1)有灰尘、砂粒等杂物混入涂料中。

(2)调配漆料时,产生的气泡在漆液内未经散尽即施工,尤其在寒冷天气容易出现气泡散不开的现象,使漆膜干燥后表面变粗糙。

(3)施工环境不洁,有灰尘、砂粒飘落于涂料中,或油刷等刷涂工具粘有杂物。(4)基层处理不合要求,打磨不光滑,灰尘、砂粒未清除干净。

(5)稀释剂使用不当,溶解力差,不能完全溶解涂料,引起颗粒。

(6)固化剂使用不当,与油漆不相容,引起颗粒。

3、对策

(1)调配好的涂料在刷涂前,必须经过滤布过滤,以除去杂物。

(2)漆油调配好后,应静置10-20分钟,待气泡散开后再使用。

(3)刮风天气或尘土飞扬的场所不宜进行施工,刚刷涂完的油漆要防尘土污染。(4)基层不平处应用腻子填平,再用砂纸打磨光滑,擦去粉尘后再刷涂涂料。(5)使用配套的稀释剂和固化剂。

(6)涂膜表面已产生粗糙现象,可用砂纸打磨光滑,然后再刷一遍面漆。对于高级装修,可用砂纸或砂蜡打磨平整,最后打上光蜡、抛光、抛亮。

六、离油:

1、现象:离油是涂膜表面上出现局部收缩,好象水洒在蜡纸上似的,斑斑点点露出底层的花脸状现象,又叫鱼眼、发笑、缩孔等。

2、原因

(1)被涂物有水分、油份或油性蜡等;

(2)空气压缩机及管道带有水分油污;

(3)工作环境被污染,喷涂设施及喷涂工具不洁。

(4)油漆中不小心混入水、油等不洁物;

(5)擅自加入消泡剂等化学物品;

(6)环境里溶剂蒸汽含量高,通风不良。

(7)底层油漆品质不良,或受到污染;

3、对策

(1)被涂物避免污染,且需要打磨彻底;

(2)使用油水分离器,并定期排水,二小时一次;

(3)作业场所、器具避免污染油污、蜡等,衣物、擦拭布被污染应清洗清洁后,才可接触作业物,施工中注意不让杂物掉入漆桶。保持设施、调漆罐、工具洁净;(4)旧涂膜在涂漆前用溶剂擦拭干净并打磨彻底后再予以施工。

(5)不要擅自加入其它化学物品;

(6)如在刷涂时发现有"发笑"现象,应立即停刷,并用溶剂将"发笑"部分洗净,待表面干后,重新刷涂一遍涂料。

七、不干或慢干

1、现象:涂膜经过一段时间后,仍未干,不硬化

2、原因:

(1)被涂面含有水分;

(2)固化剂加入量太少或忘记加固化剂;

(3)使用含水、含醇高的稀释剂;

(4)温度过低,湿度太大,未达干燥条件;

(5)一次涂膜过厚,或层间间隔时间短。

3、对策

(1)待水分完全干后再喷涂;

(2)按比例加固化剂调漆;

(3)使用厂家提供的配套稀释剂;

(4)在正常室温内喷涂;

(5)两次或多次施工,延长层与层之间施工时间,涂面若无法干燥,则应将涂层铲去或用布沾丙酮清洗掉。

八、失光

1、现象:涂膜成雾状不能获得预期的光泽

2、原因:

(1)被涂物面粗糙多孔,吸油量大;

(2)稀释剂加入量太多,油漆喷涂量太少;

(3)排气不良,喷涂漆雾落在已喷好的膜面上;

(4)选用沸点低的稀释剂,挥发干燥过快;

(5)抛光的涂装,未充分干燥即打磨抛光,或抛光蜡太粗;

(6)施工环境太高,湿度太大,溶剂挥发太快,漆膜白化;

(7)打磨粗糙,或选用粗砂纸打磨,有沙眼;

(8)被涂物表面附着灰尘,漆粉未清除;

(9)油漆加入固化剂后放置时间太长。

3、对策:

(1)选择好板材,或先刷1-2遍底得宝(封闭漆)封闭木眼,刮腻子填补缝隙,并打磨平整;

(2)控制适当的涂料粘度,以正确的方法喷涂适量漆液;

(3)保持良好的排气;

(4)选用厂家提供的配套稀释剂,或添加挥发慢的溶剂;

(5)待漆膜完全干燥后才可进行抛光,并选择蜡的细度;

(6)要有良好的涂装作业温湿度,要适当加入防白水等慢干溶剂;

(7)选用较细的砂纸认真仔细打磨好;

(8)清理干净被涂物面;

(9)调好油漆后应尽快在4小时内施工完。

九、流挂:

1、现象:在被涂面上或线角的凹槽处,涂料产生流淌。形成漆膜厚薄不均,严重者如漆幕下垂,轻者如串珠泪痕。

2、原因

(1)稀释剂过量,使粘度低于正常施工要求,漆料不能附在物体表面下坠流淌。(2)施工场所温度太低,涂料干燥速度过慢,而且在成膜中流动性又较大。(3)选用的漆刷太大、毛太长、太软或刷油时蘸油太多,刷漆太多,使漆面厚薄不一,较厚处就要流淌。

(4)刷涂面凸凹不平或物体的棱角、转角、线角的凹槽处,容易造成刷涂不均、厚薄不一,较厚处就要流淌。

(5)被刷涂表面不洁,有油、水等污物,刷涂后不能很好地附着而流淌。

3、对策。

(1)选用优良的油漆材料和适量的稀释剂。

(2)施工环境温度和湿度适宜。

(3)选用的漆刷、刷毛要有弹性,根粗而梢细,鬃厚而口齐。油刷蘸油应少蘸勤蘸。

(4)在施工中应尽量使基层平整,磨去棱角。刷涂时,用力刷匀,先竖刷,后横刷,不要横涂乱抹。在线角、棱角处要用油刷轻轻按一下,将多余的油漆蘸起刷开,以免漆膜过厚而流淌。

(5)应选择涂料的配套稀释剂。

(6)彻底清理干净被涂表面的磨屑、油、水等杂物。

(7)当漆膜未完全干燥,在一个边或一个面部分油漆有流坠时,可用铲刀将多余的油漆铲除后,再刷一遍。如漆膜已完全干燥,对于轻微的流坠,可用砂纸磨平,对于大面积流坠,采用水磨,效果比较好,但只能手工操作。

十、刷痕:

1、现象:在漆膜上留有刷毛痕迹,干后出现一丝丝高低不平的刷纹,使漆膜厚薄不均。

2、原因

(1)涂料的粘度过高、稀释剂的挥发速度过快。

(2)在木制品刷涂中,没有顺木纹方向平行操作。

(3)选用的油刷过小或刷毛过硬或油刷保管不善使刷毛不齐或干硬。

(4)被涂表面对涂料的吸收能力过强,刷涂困难。

3、对策

(1)调整涂料的施工粘度,选用配套的稀释剂。

(2)刷涂施工时,应先顺木纹方向进行头遍涂料的刷涂。

(3)要选用较软的油刷,理油动作要轻巧。油刷用后,应用稀释剂洗净并妥善保管,刷毛不齐的油刷应尽量不用。

(4)用封闭底漆对基材进行封闭,然后再刷涂底漆和面漆。

(5)刷涂所选用的涂料应具有较好的流平性,选用合适挥发速度的稀释剂。(6)发现有刷纹时,应用水砂纸轻轻打磨平整,并用干净的碎布清理灰尘,然后再刷涂一遍涂料。

十一、桔皮:

1、现象:涂膜表面不光滑,呈现凹凸的状态如桔子皮样

2、原因:

(1)油漆太稠,稀释剂太少;

(2)喷涂压力过大或距离太近,喷涂漆量少,距离远;

(3)施工场所温度太高,干燥过快,漆不能充分流平;

(4)作业环境风速过大;

(5)使用低沸点稀释剂,漆雾抵达涂面时,溶剂即挥发;

(6)加入固化剂后,放置时间过长才施工。

3、对策:

(1)注意油漆配比,注意合理调漆;

(2)充分熟练喷枪使用方法;

(3)改善施工场所条件;

(4)防止在强风处涂装;

(5)使用适当的稀释剂调漆;

(6)加入固化剂调漆后尽快用完。

十二、开裂:

1、现象:漆膜表面出现深浅大小各不相同的裂纹,如从裂纹处能见到下层表面,则称为"开裂";如漆膜呈现龟背花纹样的细小裂纹,则称为"龟裂"。

2、原因

(1)底漆与面漆不配套,涂膜受外界影响(机械作用,温度变化等)而产生收缩应力,引起漆膜龟裂或开裂。

(2)底漆未干透即涂覆(喷、刷、辊涂)面漆,或第一层面漆过厚,未经干透又涂第二层面漆,使两层漆内外伸缩不一致。

(3)室内用漆用于室外或金属表面底漆用于木材。

(4)木质底材含有松脂未经清除和处理,日久会渗出漆膜,造成局部龟裂。(5)木材含水率太高,日久发生变形引起开裂;

(6)固化剂加入过多,或者使用错误的固化剂;

(7)施工过厚;

(8)施工环境恶劣,温差大、湿度大,漆膜受冷热而伸缩,引起龟裂。

3、对策

(1)底漆与面漆应配套,底漆与基材要配套。

(2)底层干透后再涂装下道漆,面漆第一层宜稀宜薄,干后再涂第二层。

(3)选用合适的涂料品种,尤其是室外用漆,要选择耐候性好的涂料。

(4)要将木质底材的松脂铲除,用酒清揩干净,并用封闭底漆作封闭处理。(5)按指定的配比施工;

(6)不要厚涂,总厚度不要超过150μm。

(7)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施工,涂装前充分搅拌油漆。

(8)木材含水率控制在12%以下。

十三、漆膜脱落、剥落、起鼓、起皮

1、现象:由于漆膜层间附着、结合不良,会产生漆膜脱落、剥落、起鼓、起皮等病态现象。

2、原因

(1)底、面漆不配套,造成层间附着力欠佳。

(2)物面不洁,沾有油污、水份或其它污物。

(3)物面处理不当。如木材表面未经打磨就嵌刮腻子或上漆,使面漆的油分被其吸收而造成脱落,木材表面未经有效的封闭。

(4)底层未干透即涂面漆,日久因底层面层收缩率不一致而开裂,从而影响层间附着力。底漆太坚硬或底漆很光滑,未经打磨就直接涂装面漆。

(5)施工温度过低。

3、对策

(1)选择配套的底漆、面漆。

(2)基材表面处理时要把油污、水分或其它污物彻底清除。

(3)基材要经过打磨、修整再嵌刮腻子。底漆须干透后并经打磨,方可涂覆(刷、辊、或喷)面漆,以增加层间附着力。

十四、漆膜粗糙

1、现象:涂料涂饰在物体表面上,涂膜中颗粒较多,颗粒形同痱子般的凸起物,手感粗

糙、不光滑。

2、原因

(1)有灰尘、砂粒等杂物混入涂料中。

(2)调配漆料时,产生的气泡在漆液内未经散尽即施工,尤其在寒冷天气容易出现气泡散不开的现象,使漆膜干燥后表面粗糙。

(3)施工环境不洁,有灰尘、砂粒落于涂料中,或油刷等刷涂工具粘有杂物。

(4)基层处理不合要求,打磨不光滑,灰尘、砂粒未清除干净。

3、对策

(1)调配好的涂料在刷涂前,必须经过滤布过滤,以除去杂物。

(2)漆油调配好后,应静置15-20分钟,待气泡散开后再使用。

(3)刮风天气或尘土飞扬的场所不宜进行施工,刚刷涂完的油漆要防尘土污染。

(4)基层不平处理应用腻子填平,再用砂纸打磨光滑,擦去粉尘后再刷涂涂料。

(5)涂膜表面已产生粗糙现象,可用砂纸打磨光滑,然后再刷一遍面漆。对于高级装修,可用砂纸或砂蜡打磨平整,最后打上光蜡、抛光、抛亮。

十五、回粘

1、现象:涂膜干燥后,涂面部分或全部发生粘结痕迹

2、原因:

(1)慢干溶剂加入油漆过多,溶剂无法挥发出去;

(2)固化剂加入量不足或未加;

(3)涂面受污染不洁;

(4)施工时气候骤变,雨季施工,湿度高;

(5)涂层太厚,层间间隔时间不够,漆膜未干即包装重叠。

3、对策:

(1)选择适当干燥的溶剂,并且不可过量添加;

(2)按比例添加固化剂;

(3)保持被涂面不被污染;

(4)在不良气候施工时,应保证良好的通风,让溶剂充分挥发;

(5)待下层充分干燥后再涂上层,待漆膜干后再包装出货。

常见涂料术语及解释(一)

1.表干时间surface drying time

在规定的干燥条件下,一定厚度的湿漆膜,表面从液态变为固态但其下信为液态所需要的时间。

2.实干时间hard drying time

在规定的干燥条件下,从施涂好的一定厚度的液态漆膜至形成固态漆膜所需要的时间。

3.透明度transparency

物质透过光线的能力。

透明度可以表明清漆、漆料及稀释剂是下含有机械杂质和浑浊物。

4.密度density

在规定的湿度下,物体的单位体积的质量。

常用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 3

),克每立方厘米(g/cm

3

).

5.粘度viscosity

液体对于流动所具有的内部阻力。

6.固体含量non-volatile matter content: solids content

涂料所含有的不挥发物质的量。

一般用不挥发物的质量的百分数表示,也可以用体积百分数表示。

7.研磨细度fineness of grind

涂料中颜料及体质颜料分散程度的一种量度。即在规定的条件下,于标准细度计上所得到的读数,该读数表示细度计某处槽的深度,一般以微米(μm)表示。

8.贮存稳定性storage stability

在规定的条件下,涂料产品抵抗其存放后可能产生的异味、稠度、结皮、返粗、沉底,结块等性能变化的程度。

9.相容性compatibility

一种产品与另一种产品相混合,而不致于产生不良后果(如沉淀、凝聚、变稠等)的能力。

10.遮盖力hiding power

色漆消除底材上的颜色或颜色差异的能力。

11.施工性application property

涂料施工的难易程度。

注:涂料施工性良好,一般是指涂料易施涂(刷、喷、浸等),流平性良,不出现流挂、起皱、缩边、渗色、咬底;干性适中,易打磨,重涂性好,以及对施工环境条件要求低等。

12.重涂性 recoatability

同一种涂料进行多层涂覆的难易程度与效果。

13.漆膜厚度 film thickness

漆膜厚薄的量度,一般以微米(μm)表示。

14.光泽 gloss

表面的一种光学特性,以其反射光的能力来表示。

15.附着力 adhesion

漆膜与被涂面之间(通过物理和化学作用)结合的坚牢程度。被涂面可以是裸底材也可以是涂漆底材。

16.硬度 hardness

漆膜抵抗诸如碰撞、压陷、擦划等机械力作用的能力。

17.柔韧性 flexibitity

漆膜随其底材一起度形而不发生损坏的能力。

18.耐磨性 abrasion resistance

漆膜对摩擦作用的抵抗能力。

19.打磨性 rubbing property

漆膜或腻子层,经用浮石、砂纸等材料打磨(干磨或湿磨)后,产生平滑无光表面的难易程度。

20.黄变 yellowing

漆膜在老化过程中出现的变黄倾向。

21.耐湿变性 temperature change resistance

漆膜经过受冷热交替的温度变化而保持其原性能的能力。

常见涂料术语及解释(二)

1.发混 clouding

清漆或稀释剂由于不溶物析出而呈现云雾状不透明现象。

2.增稠 thickening

涂料在贮存过程中通常由于稀释剂的损失而引起的稠度增高现象。

3.絮凝 flocculation

在色漆或分散体中形成附聚体的现象。

4.胶化 gelling

涂料从液态变为不能使用的固态或半固态的现象。

5.结皮 skinning

涂料在容器中,由于氧化聚合作用,其液面上形成皮膜的现象。

6.沉淀 settling

涂料在容器中,其固体组分下沉至容器底部的现象。

7.结块 caking

涂漆中颜料、体质颜料等颗粒沉淀成用搅拌不易再分散的致密块状物。

8.有粗粒 seedy

涂料在贮存过程中展现出的粗颗粒(即少许结皮、凝胶、凝聚体或外来粗粒)。

9.返粗 pig shin

色漆在贮存过程中,由于颜料的絮凝而使研磨细度变差的现象。

10.发花 floating

含有多种不同颜料混合物的色漆在贮存或干燥过程中,一种或几种产料离析或浮出并在色漆或漆膜表面集中呈现颜色不匀的条纹和斑点等再象。

11.浮色 flooding

发花的极端状况。

12.起气泡 bubbling

涂料在施涂过程中形成的空气或溶剂蒸气等气体或两者兼有的泡,这种泡在漆膜干燥过程中可以消失,出可以永久存在。

13.针孔 pin-holes

一种在漆膜中存在着类似于用针刺世的细孔的病态。

14.起皱 wrinkling

漆膜呈现多少有规律的小波幅波纹形式的皱纹,它可深及部分或全部膜厚。

15.桔皮 orange skin

漆膜呈现桔皮状外观的表面病态。

16.发白 blushing

有光涂料干燥过程中,漆膜上有时呈现出乳白色的现象。

17.流挂 runs ; sags; curtains

涂料施于垂直面上时,由于其抗流挂性差或或施涂不当、漆膜过厚等原因而使用权湿漆膜向下移动,开成各种形状下边缘厚的不均匀涂层。

18.刷痕 brush mark

刷涂后,在干漆膜上留下的一条条脊状条纹现象。这是由于涂料干燥过快,粘度过大,漆刷太粗硬,刷涂方法不当等原因使漆膜不能流平而引起。

19.缩孔 craterring

漆膜干燥后仍滞留的若干大小不等、分布各异的圆形小坑的现象。

20.厚边 fat edge

涂料在涂漆面边缘堆积呈现脊状隆起,使干漆膜边缘过厚的现象。

21.咬底 lifting

在干漆膜上施涂其同种或不同种涂料时,在涂层施涂或干燥期间使其下的干燥膜发生软化、隆起或从底材上脱离的现象(通常的外观如起皱)。

22.渗色 bleeding

来自下层(底材或漆膜)的有色物质,进入并透过上层漆膜的扩散过程,因而使漆膜呈现不希望有的着色或变色。

23.表面粗糙 bitty appearance

漆膜干燥后,其整个或局部表面分布着不规则形状的凸起颗粒的现象。

24.积尘 dirt retention

干漆膜表面滞留尘垢等异粒的现象。

25.失光 loss of gloss

漆膜的光泽因受气候环境的影响而降低的现象。

26.开裂 cracking

漆膜出现不连续的外观变化。通常是由于漆膜老化而引起。

27.剥落 peeling

一道或多道涂层脱离其下涂层,或都涂层完全脱离底材的现象。

28.回粘 after tack

干燥不发粘的漆膜表面随后又呈现发粘的现象。

涂料常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粉化

现象:

膜表面有一薄层粉化物,拭之即掉落。

原因:

1)内墙漆用于户外;

2)过度稀释,漆膜太薄,树脂无法有效粘结颜填料;

3)底材太疏松,树脂过多渗入基底,无法有效粘结颜填料;

4)施工时基底温度过低,成膜不佳;

5)基底及环境湿度过高,重涂时间短,通风差,无法完全成膜;

6)基底碱性过高,漆膜被破坏;

7)测试时未够7天成膜期;

解决方法:

1)铲除粉化层;

2)选用合适的油漆;

3)遵循施工规范,切勿过度稀释;

4)必要时需选用合适的底漆封固基底;

5)保证施工环境符合施工要求

二、光泽不均

现象:

涂膜光泽不均一,明暗分布,常出现于丝光、半光产品

原因:

1)基底疏松度不均一,对树脂的吸附性不同;

2)底漆、面漆施工厚度不均匀;

3)喷涂时局部干喷;

4)同一面墙使用不同施工工具;

5)同一面墙使用不同批号产品;

6)未能有效"湿接",接痕明显;

7)基底温度过高或油漆干燥过快。

解决方法:

1)使用底漆,特别是局部修补处,必须与周边同上底漆后再施面漆;

2)确保各层厚度一致,无漏刷;

3)确保使用一致工具,在同一面墙使用同一批号产品,在分格区内保证湿接。

4)确保施工条件、施工工艺符合要求;

5)根据不同的气候选择合适的稀释剂来调整油漆的干燥时间

三、起泡、剥落:

现象:

涂膜隆起成泡或破裂成皮。

原因:

1)基底腻子以石膏粉、滑石粉、双飞粉为主,遇水膨胀,顶起漆膜,特别是外墙;

2)基底水分过高,向外扩散时其压力把漆膜鼓起,特别是透气性差的产品;

3)土建时防水处理差导致雨水通过裂缝或未上漆基面进入基底,或有漏水,扩散时破坏漆膜。

解决方法:

1)铲除所有起泡、剥落部分,若是由于腻子原因引起问题,铲除腻子并用合适的腻子重刮;

2)遵循施工规范,做好基底防水层,施工前对基底裂缝进行修补,保证基底水分含量符合施工要求,必要时在局部区域增加漆层以保证阻止雨水渗入

四、褪色、变色:

现象:

涂膜颜色发生均匀或不均匀变化,整体发花,尤其红色或黄色。

原因:

1)有机颜料耐候性较差,紫外线照射下变色;

2基底碱性过高,渗出后破坏漆膜中的颜料

3)盐碱在表面析出;

4)深色若漆膜粉化,也会表现出颜色变浅。

解决方法:

1)选用较暗的颜色,通常会有较好的耐候性和抗碱性;

2)遵循施工规范,保证基底碱性符合施工要求,尤其是后修补部分;

3)使用合适的底漆封固基底

五、泛碱:

现象:

涂膜表面出现盐碱析出,在表面形成白色流挂或破坏漆膜附着力。

原因:

1)基底不干净,有油脂、脱模剂等存在;

2)基底水分含量过高,或有盐碱析出;

3)基底严重粉化或打磨后未除尘;

4)选用的底漆与基底不相适应。

解决方法:

1)铲除所有受影响而失去附着力之漆膜,清洁墙面,待干透;

2)若基底严重粉化,则应用合适的渗透性底漆对其进行封固;

3)遵循施工规范,做好基底防水层,保证基底条件符合施工要求;

4)使用合适的底漆。

六、附着力不佳、片状剥离

现象:

涂料施工后,涂膜经破坏后可成片剥离,或局部出现剥离。

原因:

1)鲜红、鲜黄本身遮盖力差;

2)底、面涂颜色反差明显;

3)油漆被过度稀释,漆膜太薄;

4)基底为凹凸面,通常凸面漆膜过薄。

解决方法:

1)使用与面漆颜色相类似但稍浅的中层漆或底漆;

2)控制稀释比例,保证稀释度小于5%;

3)滚筒施工效果较好;

4)对某些颜色或基底应适当增加面漆层数。

七、长霉长藻:

现象:

涂膜表面有灰黑色的霉菌或绿色藻类生长,破坏外观,尤其是在潮湿处。

原因:

1)累积在涂膜表面的尘埃带有养分,在潮湿处有利于霉菌或藻类生长。

解决方法:

1)外墙用高压水强冲洗;

2)用合适的杀霉水或漂白液清洗长霉长藻处;

3)若环境特别恶劣,应用特别配方,适当增加防霉抗藻能力

八、水印:

现象:

侧看涂膜,发现其表面有不规则斑块,光泽较低。

原因:

1)基底水分含量过高;

2)有漏水、渗水;

3)施工时环境湿度过高。

解决方法:

1)确保基底干透;

2)确保无漏水、渗水;

3确保施工时各种条件符合要求;

4)必要时选用合适的底漆封固。

九、污迹:

现象;

涂膜有污迹流挂,破坏美观,通常在窗下及靠近屋顶处出现。原因:

1)污染速度超过了漆膜的耐污性;

2)建筑结构使得雨水容易冲下积累的尘埃,并流挂在墙面上。解决方法:

1)清洁墙面;

2)选用抗污性更强的产品;

3)改变建筑结构设计,窗台有滴水檐,屋顶有女儿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