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5年秋季九年级期末文言文课内外阅读复习练习

2015年秋季九年级期末文言文课内外阅读复习练习

2015年秋季九年级期末文言文课内外阅读复习练习
2015年秋季九年级期末文言文课内外阅读复习练习

文言文课内外阅读练习

一、《三峡》

1、《三峡》选自《》,作者是朝的家、家。

2、文中写三峡的山,突出了什么特点?写出相应的原文语句。

3、用原文回答:

①描写夏季水势的句子是。

②描写春冬之景的句子是。

③描写秋季之景的句子是,,,,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阙()襄()曦()溯()

素()巘()良()肃()

空()属()引()

绝:①沿溯阻绝()②绝巘多生怪柏()③哀转久绝()

以:①不以疾也()②可以为师矣()③不以物喜()

5、翻译句子:①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④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对文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三峡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节的特点。

B、文章使用了大量极富表现力的骈散句,语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关于三峡江水的描写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写山,后写水,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险的特点。

7、简答: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8、请你试着自选角度对文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几句简短的评析。

9、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10、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比较阅读:【甲文】《三峡》

【乙文】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

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1.解释下面句中画横线词的意思。

①或王命急宣()②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③天宇晴霁()④久之不散()

2.翻译。

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3.[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

4.[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马说》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 一食.或尽粟一石()

2. 才美.不外见()

3. 不以千里称.也()

4.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 故虽.有名马()

6.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7.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 不以.千里称也() 9、策.之不以.其道

()() 10. 其.真无马邪()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通“”,解释: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解释:

3. 才美不外见:通“”,解释:

4.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解释:

(三)填空。

1.本文是一篇性质的杂文,文章采用的手法,借的故事,提出了“”的见解,通篇以千里马比喻,而伯乐比喻,以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比喻封建社会中杰出人才的受屈辱、被埋没。

2、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

”,“”表现了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

3、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

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

比较阅读:【甲文】《马说》

【乙文】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①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臣之子皆下才也。有九方皋,其于马,非臣之下也。可告以天下之马②。请见之。?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③而黄。?使人往取之,牡④而骊⑤。报穆公,穆公不说,召伯乐,曰:?子所荐求马者,马色牝牡,尚弗能知,又安知天下之马也??伯乐曰:?皋之所观,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马至,果天下之马也。(《九方皋相马》,有删改)注:①姓:指家族。②天下之马:指天下最好的马。③牝(pìn):母马。④牡:公马。⑤骊(lí):纯黑色马。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

B、安求其能千里也又安知天下之马

C、才美不外见请见之

D、鸣之不能通其意其真无马邪

2.翻译。(4分)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②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通过对千里马不遇伯乐的议论,表达作者对贤才难遇明主的愤懑,寄寓着对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希望。

B、乙文通过记叙伯乐举荐九方皋为秦穆公寻找天下最好的马的故事,告诉我们看待事物要独具慧眼,看其实质。

C、甲文中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但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真不知马”。

D、乙文中秦穆公起初不高兴,原因是他看到九方皋找到的马,想当然地认为这不是天下最好的马。

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乙文〕九方皋高超的相马技术,他能够识别千里马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回答)

5、〔乙文〕运用的写法,既赞扬了九方皋高超的相马本领,又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又使故事生动有感染力。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本文选自《》;孟轲是我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后世并称。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百里奚举于市.()衡.于虑()征.于色

()必先苦.其心志()空乏

..动心忍性()

..其身()所以

而后喻.()然.后知生于忧患()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释义。

曾益其所不能同,意思是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意思是

4、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降大任于是人——生于忧患

B、人恒过——国恒亡

C、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重而道远

D、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

5、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所以动心忍性。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曾益/其所不能

C、入/则无法家/拂士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7、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

8、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9、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

10、全文的中心句是:。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用课文词语回答)

11、孟子在两千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12、孟子在选文第1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练。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哪两句?()( )

A、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

B、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比较阅读【甲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文】兽有猱①,小而善缘,利爪。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不休,成穴,虎殊快②不觉也。猱徐取其脑啖之,而汰其余③以奉虎曰:?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虎曰:?忠哉,猱也!爱我而忘其口腹。?啖已又弗觉也。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猱则已走避高木,虎跳踉大吼乃死。(刘元卿《猱》)【注释】①猱náo:古书上说的一种猴。②殊快:很舒服。③汰其余:要扔掉的余渣。汰,扔掉。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必先苦其心志()②久而虎脑空,痛发,迹猱()

③虎首痒,辄使猱爬搔之()④猱则已走避高木()

11.翻译:余偶有所获,腥不敢私,以献左右。

12.甲文中的舜等人成就大业和乙文中的老虎被“啖”脑而死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3.两文阐述同一道理所运用的写各不相同,试作简要说明。

四、《与朱元思书》

1、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和()

A. 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B. 寒: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C.负:负势竞上,互相轩邀——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D.反: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易如反掌

E.蔽:横柯上蔽,在昼犹昏——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2、解释下列句中画横线词的词意。

(1)从流飘荡()(2)急湍甚箭()(3)猛浪若奔()(4)横柯上蔽()(5)负势竞上()(6)在昼犹昏()

3、翻译:

(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争高直指,干百成峰。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游鱼细石,直视无碍”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小石潭记》也有通过“游鱼”描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请默写出其中的一句。

5、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之美,概括为“

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富春江两岸群山之美。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实际意思是什么?它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处世思想。

比较阅读【甲文】《与朱元思书》

【乙文】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6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1、解释画横线词的意思。

①泠泠作响( )

②梅花为寒所勒 ( )

③多于堤畔之草( )

④山岚设色之妙( )

2、下列各组句中画横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B、①猿则百叫无绝②月景尤为清绝

C、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②皆在朝日始出

D、①梅花为寒所勒②歌吹为风

3、翻译。

①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4、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小石潭记》

1、本文作者,字,代著名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曾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下了有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

2、按原文填空。⑴“我”发现并寻到小石潭的经过是

⑵点明小石潭水的特征的句子是

⑶描写小石潭的氛围的句子是

⑷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_________ ______。

⑸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____ __。

⑹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 _____。

3、解释下列加词:

如鸣珮环()蒙络摇缀()( )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水尤清冽()卷石底以出()日光下澈()犬牙差互()斗折蛇行()()佁然不动()往来翕忽()影布石上()凄神寒骨()()以其境过清()隶而从者()

4、解释多义词。

清:水尤清冽()以其境过清()

乐: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

可:潭中鱼可百许头()明灭可见()

游:皆若空游无所依()同游者:吴武陵()

环:如鸣佩环()四面竹树环合()

5、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3)斗折蛇走,明灭可见。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7、全文运用什么写法?抒发作者什么情感?

8、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9、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

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

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

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

比较阅读【甲文】《小石潭记》

【乙文】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僚鱼。

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荚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①渴(he):地名,指袁家渴。②箭:小竹。③庥(xiu):树荫。

1.解释画横线词的含义。

(1)民桥其上() (2)逾石而往有石泓()

(3)北堕小潭() (4)卷石底以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有泉幽幽然——然胡不已乎

B、其侧皆诡石怪木——其真无马邪

C、然卒入于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翻译。

(1)其长可十许步。

(2)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4.甲、乙两段文字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六、《满井游记》

1、《满井游记》的作者是代文学家,作者与其兄、弟被称为“公安三袁”。

2、文中总写春天景物的句子是。

3、比喻春水清澈明亮,水波闪烁发光的句子是。

4、比喻青山鲜妍明媚的句子是。

5、文中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6、下面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B.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C.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D.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7、解释下列画横线词义。

余寒犹厉()局促一室之内()土膏微润()呷浪之鳞()娟然如拭()髻鬟之始掠()柔梢披风()游人虽未盛()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风力虽尚劲()汗出浃背()曝沙之鸟()而此地适与余近()恶能无纪()

8、与“呷浪之鳞”中的“鳞”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锦鳞游泳B鳞浪层层C毛羽鳞鬣D鳞次栉比(像鱼鳞)

9、下列“之”的词性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毛羽鳞鬣之间—局促一室之内

B.城居者未之知也—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C.脱笼之鹄—倩女之靧面

D.曝沙之鸟—髻鬟之始掠

10、下列各项词义相同的两项是()( )

A.山峦为晴雪所洗—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波色乍明—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C.于时冰皮始解—髻鬟之始掠也 D.冻风时作—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E.天稍和—政通人和

11、翻译句子。

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出于匣也。

⑵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⑶始知郊田之外来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12、本文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

13、《满井游记》和《湖心亭看雪》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比较阅读【甲文】《满井游记》

【乙文】虎丘①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②,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③。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④,无得而状。布席⑤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置⑥,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⑦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⑧,寂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⑨;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拍而歌,竹肉相发⑩,清声亮彻,听者魂销。(节选自袁宏道《虎丘记》)

【注释】①“虎丘”山名,位于苏州市西北,有虎丘塔、千人石等名胜古迹。②“下迨(dài)蔀(pǒu)屋”下至小户人家。③“交衢间”指路边。④“雷辊(ɡǔn)电霍”雷鸣电闪。⑤“布席”安设筵席。⑥“分曹部置”分批安排。曹,成对。⑦“妍媸(chī)”美和丑。⑧“瓦釜”比喻粗俗的歌子。

⑨“属(zhǔ)而和(hè)者,才三四辈”随着唱和的就只有三四群人。⑩“竹肉相发”箫管声伴着歌唱声。竹肉,管乐器和歌喉。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髻鬟之始掠也(梳掠) B.风力虽尚劲(猛,强有力)

C.得数十人而已(得到) D.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大约)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于时冰皮始解告之于帝 B.罍而歌者一人缓拍而歌

C.竟以歌喉相斗属予作文以记之 D.郊田之外齐国之美丽者也

3.翻译。

(1)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2)分曹部置,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陈,妍媸自别。

4.文段理解。

(1)甲文写景,以景观为主,重点描绘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等优美景色;乙文绘秋景,以人文景观为主,重点描述了的热闹场面。(2)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取景方式,由面到点,极富层次感。请以乙文为例具体说明(可借用原文语句回答)。

七、《桃花源记》

1、用原文语句回答。

写桃花林美景的句子是

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是

写桃花源社会平静的语句是

写桃花源内人们生活恬适的语句是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欲穷其林()屋舍俨然()悉如外人()便要还家()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寻病终()遂无问津者()

3、解释古今异义词。

(1)交通(古义________今_______ _)(2)问讯(古义____ ____今____ ____)

(3)绝境(古义________今______ __)(4)鲜美(古义____ ____今___ _____)

4、翻译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

八、《岳阳楼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百废具.兴()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备.矣()去.国怀乡()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则有心旷神怡.()满目萧然

..()沙鸥翔集.()

宠辱偕.忘()微.斯人()增其旧制

..

..()迁客

..()岳阳楼之大观

骚人

..()()薄.暮冥冥()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2、解释下列各组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予观夫巴陵胜状()政通人和()浊浪排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春和景明()长烟一空()

)一碧万顷()南极潇湘()

而或长烟一空()长烟一空()感极而悲()

3、翻译下列句子: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文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退”指。

5、由“渔歌互答”,让人联想到《三峡》中“”两句渔歌。6、作者在本文中表达了的豁达胸怀和

的政治抱负。

7、文中“二者之为”中的“二者”,具体指的是(用原文回答)。作者对“二者之为”持

(A肯定B否定)态度,原因是。“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是

8、范仲淹的这一思想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9、范仲淹《岳阳楼记》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议论,阐明自己的政治报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请撰写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的对联(每句填7个字)。上联:范仲淹下联:欧阳修

比较阅读【甲文】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②不充,日昃②始食。遂大通?六经?

之旨。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④,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注】①适:嫁。②饘粥:稀饭。③日昃:太阳过午④重肉:两样以上的肉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解释画横线词的意义。

①或异二者之为( ) ②去之南都入学舍() ③去之南都()

2、翻译。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乙主要运用了表达方式。

4、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

5、从乙文可以看出范仲淹年轻时就有哪些好的品质?

九、《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画横线词义。

山行六七里()翼然临于泉上()太守之乐其乐()云归而岩穴暝()伛偻提携()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宴酣之乐()觥筹交错()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2、解释多义词。

开:日出而林霏开()连月不开()

归:云归而岩穴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吾谁与归()

霏: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霪雨霏霏()

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临溪而渔()把酒临风()而:潺潺而泻出于()朝而往()泉香而酒冽()游人去而禽()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得之心而寓之酒()

乎:颓然乎其间()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秀:佳木秀()蔚然而深秀者()

2、翻译句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3、贯穿全文的主线是__ __,文中共种_____乐,分别是_________、、。

4、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__ ____ 。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 ____。

5、作者放情林木,纵意山水。你认为作者在此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景物特点相关的词语:

《岳阳楼记》四荡着的恢宏之音。

《醉翁亭记》洋溢着的和谐之声。

《小石潭记》弥漫着的凄寒之气。

《桃花源记》飘逸着的理想之风。

【甲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乙文】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③。蒲苇莲芡④,有A之思;椅桐桧柏,有B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⑤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

[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

②余浸:支流。③岩阜:假山。④芡(qiàn):水生植物。⑤富:丰饶的物产。

1.解释画横线词语的含义。

(1)佳木秀而繁阴()(2)修竹森然以高()

(3)以为陂池()(4)果蔬可以饱邻里()

2. 翻译。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3.细读[甲]文第二段文字,各用一个词语概括醉翁亭春秋二季景色的特点。

春季:秋季:

4.根据你的理解,将“江湖”和“山林”两个词语恰当填在[乙]文中的A、B处。

A: B:

5.[甲][乙]两文都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抒发的感情大致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十、《出师表》

1、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①以光先帝遗.德②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 ①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倾颓也②此臣所以

C. ①引喻失义.②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D. ①必能裨补阙.漏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加点词语的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②临崩.寄臣以大事

B.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C. ①此悉.忠良死节之臣②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D.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②不为苟.得

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不宜妄自菲薄()躬耕于南阳()斟酌损益()遂许先帝以驱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盖追先帝之殊遇()恢弘志士之气()陟罚臧否()以昭陛下平明之理()痛恨于桓灵也()咨诹善道()夙夜忧叹()深入不毛()庶竭驽钝()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5. 翻译句子。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6. 阅读理解。

①诸葛亮在第一段中分析当前形势时指出“”的不利客观条件和“”的有利的主观条件。

②诸葛亮从形势出发,向后主刘禅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条建议,其中重点是,理由是,提出这些建议是为了实现的政治愿望。

③诸葛亮在文中插入对往事的追忆,是为了阐明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真挚感情和的决心。7、《出师表》中,句句是肺腑之言,仔细体会,全文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甲文】《出师表》

【乙文】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①,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②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③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④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⑤。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⑥,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⑦国。

【注释】①笃:(病)重。②股肱(ɡōnɡ):股,大腿;肱,手臂。比喻辅佐帝王的重臣。③敕:告诫。

④开府:指建立独立的办事机构。⑤益州牧:总理益州的治安、民政、军事的最高长官。⑥新遭大丧:指刘备刚刚去世。⑦与:结交。

7.解释画横线的词语。

⑴先帝不以臣卑鄙()⑵以彰其咎()

⑶属以后事()⑷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8.下列画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苟全性命于乱世咸决于亮 B.亮以新遭大丧以昭陛下平明之理C.故未便加兵公问其故 D.效忠贞之节以伤先帝之明

9.翻译。

(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10.乙文中“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这一情节与甲文中的哪句话相对应?请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1.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至少说出三方面)

十一、《河中石兽》(纪昀)

1、写出句中通假字的通假情况,并解释。

棹小舟,曳铁钯()

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

②是非木柿(古义:今义:)

③但知其一(古义:今义:)

3、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理:尔辈不能究物理()可据理臆断欤()

②临:一寺临河干()把酒临风()

③如:如是再啮()如其言()

④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众服为确论()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初为霖雨之操()

⑤其:如其言()其反激之力()但知其一()

⑥乃:乃石性坚重()伯牙乃舍琴()乃不知有汉()

4、解释下列活用词的意义。

①棹数小舟()②二石兽并沉焉()

5、解释下列画横线词的意义。

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阅十余岁()尔辈不能究物理()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于石下迎水处啮()从服为确论()石必倒掷坎穴中()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

6、翻译。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③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7、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9、本文选自《》,作者是代的家、学者。

十二、《伯牙善鼓琴》

1、写出句中通假字的通假情况,并解释。

卒逢暴雨()

2、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

游于泰山之阴(古义:今义:)

3、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善:伯牙善鼓琴()善哉()京中有善口技者()

②志:志在流水()子之听夫志()

③之: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子之听夫志()飞何功之有()

④于: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吾于何处逃声哉()求石兽于水中()当求之于水中()

⑤得:钟子期必得之()便得一山()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解释下列活用词的意义。

伯牙善鼓琴()

5、解释下列画横线词的意义。

钟之期善听()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乃援琴而鼓之()更造山崩之音()

6、翻译。

①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②子之听夫之志,想象犹吾心。吾于何逃声哉?

7、《伯牙善鼓琴》选自《》,作者名,相传是时期家的人物。

8、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列御寇著。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道家人。

B本文讲述了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故事来说明两个在音乐造诣很高的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C“吾于何逃声哉?”说明了钟子期对伯牙看破他的想法,内心很痛苦,但又无处可逃的无奈。

D本文描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从而来告诉我们什么叫做“知音”。

9、“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十三、《庄子消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其翼若垂天之云

2、解释画横线词语。

①志怪者也()②去以六月息者也()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④海运则将徙于南冥()()⑤去以六月息者也()⑥其正色邪()

3、翻译。

⑴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⑵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蜩和学鸠为什么讥笑鲲鹏呢?(用自己的话回答)

5、庄子对蜩和学鸠的态度是怎样的?哪句话表现最为明显?

6、你更敬佩鲲鹏还是更敬佩蜩和学鸠?为什么?

7、“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是比喻说理,还是举例说理?

【注释】①冥:亦作溟,海之意。鲲(kūn):传说中的大鱼。②鹏:大鸟之名。③怒:鼓起翅膀。垂:边远,后写作?陲?。④海运:汹涌的海涛;一说鹏在海面飞行。徙:迁移。⑤天池:天然大池。⑥击:拍打。抟(tuán):环旋往上飞,一说拍击的意思。扶摇:由地面盘旋而上的暴风。息:风。?去以六月息者也?可译为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开。

【翻译】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鲲。鲲的大,不知道大到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就叫鹏。鹏的脊背,真不知道长到几千里啊;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这种鹏鸟呀,在海动风起时就随着海上汹涌的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个天然的大池。《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当鹏鸟迁徙到南方的大海时,一扇动翅膀激起的水花就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而起,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而离开北海的。?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动荡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天色深蓝,这是它的本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旷辽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像这样罢了。

十四、《孟子滕文公下》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解释下列画横线的词语。

①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往之女家()③父命之()④无违夫子()

⑤行天下之大道()⑥富贵不能淫()⑦贫贱不能移()⑧威武不能屈()

2、解释多义词。

得:①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②得志,与民由之()

戒:①往送之门,戒之曰()②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3、翻译。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请用原文回答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在为人处世上有哪些具体体现?

5、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孟子的“大丈夫”的理解。(3分)

6、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要坚守什么品质?

【注释】①熄: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②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礼,父亲开导他。③广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释为: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

【译文】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最大原则,是妇人家遵循的道理(公孙衍、张仪在诸侯面前竟也像妇人一样!)。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强权不能屈服他的意志,这才叫作大丈夫。?

文言文课内外阅读练习参考答案

一、《三峡》

1、《水经注》,郦道元北魏地理学散文。

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①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③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阙(通“缺”,断缺)襄(漫上)曦(太阳)溯(逆流而上)素(白色)巘(山峰)良(确实,实在)肃(寂静)空(名作状,在空荡的山谷里)属(连续)引(延长)

绝:①断绝②极高的③消失;以:①如此,这么②凭,凭借③因为

5、①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②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③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么快。④水清、树荣、山峻、草茂,实在有很多趣味。

6、A;

7、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季水势迅急凶猛,春冬景色秀丽奇绝,秋萧瑟凄凉。

8、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泉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作者抓住色彩变化的特点来描绘春冬之时的水。

9、渲染悲凉气氛,表明人们的感伤心情。

10、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

比较阅读:

1.①有时②全,都③天放晴④助词,调节音节,无实意

2.①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②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3.[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4.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二、《马说》

(一)1. 吃 2. 美好的素质3. 称呼 4.助词,调节音节,无实意 5. 即使 6.等同,一样 7. 指千里马 8. 用 9、驱使,鞭打按照 10. 难道

(二)1. “祗”通“只”,只能 2.“食”通“饲”,饲养 3.“见”通“现”,显露,表现 4.“材”通“才”,才能

(三)1.寓言托物寓意伯乐相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封建社会中贤明的君主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安求其能千里也”。 3、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

4、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比较阅读:

1.B; 2.①驱使千里马不按照正确的方法,饲养千里马不能充分发挥它的才能。②秦穆公接见了九方皋,派(他)前去寻找好马。 3.D; 4、人才“不知马”。他能看本质,并不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或忽视次要的因素,使自己的精力集中起来,去抓住千里马的根本特征。 5、欲扬先抑

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孟子》;春秋战国儒孔子孔孟。

2、举(被举用)市(奴隶市场)衡(“衡”通“横”,阻塞)征(征验,表现)苦(使……

痛苦)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用这些来……)喻(明白)然(这)

3、“曾”通“增”,增加“拂”通“弼”,辅佐

4、B ;

5、(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出这样的人(2)用艰苦磨练的方式来惊动他的心,使他变得坚韧。(3)内心忧困,思虑受到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4)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国君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5)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6、C;

7、举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练的观点。

8、治理国家

9、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10、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者。 11、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12、A D ;

比较阅读

10.①苦(使……痛苦)②迹猱(追寻踪迹)③辄(就)④走(跑,逃跑)

11.我偶尔得到一点食物,像生肉这类美食(或美食)不敢私自享用,把它献给您。

12.甲文中的舜等人历经磨难而变得内心警觉、性格坚强、才能增强;乙文中的老虎沉湎于“瘙痒”及美言美食的享受。

13.示例:甲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或通过举例和道理论证),乙文运用借事寓理的写法(或通过讲述寓言故事的方法)。

四、《与朱元思书》

1、A E (A像 B耐寒/使……寒 C凭借/背着 D返/反,翻过来 E遮蔽)

2、(1)从(随着,顺从)(2)甚(比……更)(3)奔(奔驰的马)(4)柯(树枝)(5)竞上(竞相)(6)昏(黄昏)

3、翻译:(1)那些像老鹰一样极力攀高的人,看到雄奇的山峰也会平息追求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忙于经营政务的人,看到幽美的山谷也会留连忘返。(2) (山峰)争着向高处发展,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千百个高高的山峰。(3) (那)湍急的江流比射出的箭还快,汹涌的波浪有如奔腾的骏马。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或“日光下彻,影布石上。”5、富春江山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_”“清”和“急”“奇山”6、其宗旨可能是自明本志,也可能是对朋友婉言相劝,希望他早日离开官场过隐居生活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

比较阅读:

1、①作(发出) ②勒(约束,阻止 ) ③于 (比) ④设 (着,涂)

2、C ;

3、①(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地叫个不停,(山中的)猿猴也一声声不住地鸣叫。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4、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五、《小石潭记》

1、柳宗元子厚唐代文学家《永州八记》

2、⑴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⑵水尤清冽⑶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⑷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⑸佁然不动;俶尔远逝⑹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鸣(使……发出声音)蒙(覆盖)络( 缠绕) 许(左右,上下)空(在空中)冽(寒冷)以(而)澈(通“彻”,穿过,透过)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斗(像北斗七星一样)蛇行(像蛇一样)佁然(愣住的样子)翕忽(轻快敏捷)布(映)凄(使……凄凉)寒(使……寒凉)以(因为)隶(随从)

4、清:(清澈)(凄清,冷清)乐:(对……感到快乐)(逗乐)

可:(大约)(可以,能够)游:(游动)(游玩)环:(玉环)(环绕)

5、(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覆盖、缠绕、摇晃、连结,参差不齐,随风飘荡。(2)阳光向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愚公移山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 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 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下面各组加点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汝心之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C.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D.何苦.而不平必先苦.其心志 2.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3.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局是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 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4.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天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 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5.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6.说明愚公和智叟辩论胜利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写) 7.愚公移山的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未选部分的句子填写) 8.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日:“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 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愚公移山》是一篇故事,选自《》。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C.河曲智叟亡以应。 D.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汝心之固.( ) (2)何苦 ..而不平?(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甚矣,汝之不惠。 (2)曾不若孀妻弱子。 5.因为愚公的年龄将近九十,因此智叟用“”(用原文回答)作为理由阻止愚公移山,他的话句句含有语气。但愚公先斥智叟的“固不可彻”,后智叟的理由,他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其理由是,结果愚公取得了辩论的 胜利,文中的“”一句就证明了这一点。 6.这段文字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从 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而愚公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全段说明了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7.《愚公移山》积极意义是 (二)捕蛇者说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10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练习.docx

2019-2020 年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 练习 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5 题。( 19 分)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 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4 分) ①池非不深也()② 委而去之()... ③寡助之至.()④ 攻亲戚之所畔.() 2.翻译下面的句子。( 6 分)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请用“ / ”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 分) ① 环而攻之而不胜②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请用原文填空( 4 分) ① 文章论证“ 天时不如地利” 时,指出小城易攻的句子 是 。( 2 分),表明攻势之大的短语 是 ②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的重要性,推出了的结论。( 2 分)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3 分) 二、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1~5 题。( 19 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 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以荻画地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为:作为 D、及其稍长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 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 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九年级上文言文阅读练习

九年级上文言文阅读练习 阅读《陈涉世家》一文的节选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A、会天大雨会:() B、等死,死国可乎等:() C、扶苏以数谏故数:() D、陈胜王王:() 2、下面句子中的“之”字没有指代作用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 B、二世杀之 C、楚人怜之 D、固以怪之矣 3、翻译下列句子 A、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4、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胜用“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表明自己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 B、“天下苦秦久矣”说明百姓痛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处处积蓄着反抗的力量。 C、陈胜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寄托了对二人的怀念,并立志替二人报仇。 D、陈胜、吴广派人“置书鱼腹”和“篝火狐鸣”是为起义做舆论准备。 阅读选文,完成下列题目。 陈涉世家(节选)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节选《史记·陈涉世家》) 1、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三处)。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2020-2021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完整版(附答案)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练习完整版(附答案) 一、不死之药 【原文】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yè)者操之以入。中射之士(警卫官)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大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是客欺王也。夫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也,不如释臣。”王乃不杀。 【练习】 1、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的是() A.因夺而食之 B.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 C.臣食之,而王杀臣 D.面山而居 2、“楚王不杀中射之士”的原因是什么? 3、中射之士“使人说王”的主要理由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1)。 (2)。 二、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徐珂 【原文】 蔡璘,字勉旃,吾县人。重诺责,敦风义。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亡何,其友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且父未尝语我也。” 蔡笑曰:“劵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而至之。 【练习】 1、对加点的词注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1)亡.何,其友亡。(2)且父未尝语.我也。 A.(1)wáng 逃亡(2)yì 语言 B.(1)wú 不(2)yù 告诉 C.(1)wú 不(2)yù 词语 D.(1)wáng 死亡(2)yù 语句 2、下面加点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劵。(他)B.安有寄千金而.无劵者?(却) C.且父未尝语.我也。(将) D.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所以)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重诺责,敦风义。 (2)卒辇而至之。 4、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你认为是否还需要“重诺责,敦风义”?请谈谈你的看法。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 1.班昭续《汉书》 扶风①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②之女也,名昭,字惠班。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 (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 [文化常识] 女文史家。班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竞_________②辄_________ 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

2.蔡文姬求情 董祀为屯田都尉①,犯法当②死。文姬③诣曹操请之。时公卿、名士及远方使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之。”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 (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 [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 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 [文化常识] 蔡文姬。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的女诗人,其父即蔡邕(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音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诣_________②徒_________③厩_________④虎士_________ 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 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初中九年级文言文阅读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一、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 …… 又北见燕王曰:“先日公子常约两王之交矣。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秦攻魏,而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注)①孟尝君:即田文,此时在魏国为相。②效:献,呈献。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王闻之闻:听说 B. 寡人愿子之行也愿:愿望 C. 燕王尚未许也许:答应 D. 王且何利利:好处 (2)为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B.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C.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 D. 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3)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得知秦国将要攻打魏国的消息,魏王连夜召见孟尝君询问对策。 B. 孟尝君认为,如果有其他诸侯国的救援,魏国就可以得到保全。 C. 起初,燕王以连续两年收成不好和路途遥远为由婉拒救助魏国。 D. 孟尝君提醒燕王,秦王攻占魏国后马上就会组织联军进攻燕国。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②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1)B (2)C (3)D (4)①(1)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它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②魏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割让土地,将半个魏国(的土地)割让给秦国,秦军一定会离开。 【解析】【分析】(1)B.“寡人愿子之行也”翻译为“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愿”意思是“希望”。故选B。

统编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题训练解析卷一

九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阅读题训练解析卷一 (一)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妾私臣,臣之姜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谏曰:“君饮酒七日七夜,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晏子曰:“幸矣章遇君也!令章遇桀纣者,章死久矣。”于是公遂废酒。 [注]景公:齐景公。废酒:停止饮酒。爱:怜惜。令:假使。桀纣:即夏桀和商纣王,是两个暴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____的确____(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____偏爱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译文: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2)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 译文:像这样听从他的建议,那么(我)就被大臣挟制了。 3.齐威王对进谏的态度是怎样的?(2分) 答:虚心采纳(意思对即可) 4.请为乙段文字拟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 标题:景公纳谏废酒(意思对即可) 5.邹忌进谏的方式与弦章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 答:邹忌委婉进谏;弦章直言进谏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至,留邸一月,见罢④。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②瘳(chōu):(伤、病)痊愈。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 B. 欲/以为御史大夫 C. 上默/然惭 D. 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 ②贤________ ③恐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 (2)这;才能;担心,害怕 (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②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练习(廉洁篇)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练习 (廉洁篇) 吕蒙正拒玩物 吕蒙正为相,有以古鉴献者,云:“能照二百里。”公曰:“吾面不过碟子大,安能照二百里为?(语气助词,表疑问)?” 又有以古砚求售者,云:“一呵即润,无烦注水也。”公曰:“就使一日能呵一担水,亦止值十文钱而已亦止值十文钱而已。。”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有以古鉴献者()(2)安能照二百里为() (3)一呵即润()(4)亦止值十文钱而已。()2、翻译句子。 (1)又有以古砚求售者。 (2)就使一日能呵一担水,亦止值十文钱而已。 3、吕蒙正拒绝玩物表现出怎样的品质? 李恂不受馈 李恂字叔英,安定临泾人也。拜衮州刺史,以清约率下,常席羊皮,服布被。迁张掖太守,有威重名。时大将军窦宪将兵屯威武,天下州郡远近莫不修礼遗,恂奉公不阿,为宪所奏免。后征拜谒者,使持节领西域副校尉。西域殷富,多珍宝,诸国侍子及督使贾胡数遗恂奴婢、宛马、金银、香譏(毡子一类的东西)之属,一无所受。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清约率下()(2)时大将军窦宪将兵屯威武()(3)数遗恂奴婢()(4)一无所受() 2、翻译句子。 (1)以清约率下。 (2)恂奉公不阿,为宪所奏免。 3从李恂的作为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甄彬得金不昧 齐有甄彬者,有器业(高尚的品质和出色的才能)。尝以一束苎(zhù,即苎麻,多年生草本植物),于荆州长沙某肆质钱。后赎苎,于束中得金五两,彬遽送还某肆。道人大惊曰:“近有人以金质钱,时遽未之录,不记录。尔乃能见归,恐古今未之有也。”辄以金之半酬,往复十余,彬毅然不受。因咏曰:“五月披羊裘负薪,岂拾遗者也?”彬后为郫令,将行,辞太祖。时同列五人,上诫之以廉。至于彬,独曰:“卿昔有还金之美,故不复以诫也。”(选自《谈薮》) 1、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1)辄以金之半酬(2)彬毅然不受 2、解释句子中加粗的词语。 (1)于荆州长沙某肆质钱()(2)彬遽送还某肆。() (3)辄以金之半酬()(4)彬毅然不受() (5)辞太祖()(6)时同列五人() 3、翻译句子。 上诫之以廉。 4、文中通过哪三件事情表现甄彬的优秀品德?请概括。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测试题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测试题 第五单元 一、积累·运用 6.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释义。(8分) ①公输盘诎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之 7.文学常识填空、默写。(20分) ①墨子是时期家学派的创始人。 ②《孟子》是家经典之一,孟子,名,战国时期邹人。 ③庄周,时宋国人,是家哲学的代表人物。 ④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惠子相梁》一文中腐鼠比喻什 么? ; 这篇短文表现了庄子怎样的感 情? 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观点体现了孟子的“_________”思想。 8.读下面的文字,从中归纳出一个论点。(4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步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阅读 (一)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曰。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子墨子曰:”荆之地,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9.指出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才美不外见于是见公输盘B.以牒为械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C.子墨子九距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D.楚王问其故彼竭我盈,故克之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6分) ①杀所不足而争有余,不可谓智。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1.选文第一节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4分)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doc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共11题) 1.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 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答案】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2.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 下 ③就明而读④如是者十四 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答案】【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难度:中等知识点:人物传记类 3.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 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答案】【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初三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 《论语》十二章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5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节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

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节选自《论语·子路第十三》)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学而不思则罔( )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3)有是哉( ) (4)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 2.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学而时习之 B.学而不思则罔 C.曲肱而枕之 D.卫君待子而为政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分) (2)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2分) 4.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甲、乙两文的特点。(4分) 曹刿论战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17分)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②成列,楚人未既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⑦,不禽⑧二毛⑨。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⑩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词古文练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诗词、古文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梅岭三章 陈毅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困。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一〕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二〕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三〕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月夜 作者:沈尹默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萧红墓畔口占 作者:戴望舒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待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断章 作者: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风雨吟 作者: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的舵手的心,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统一 作者:聂鲁达 所有的叶是这一片, 所有的花是这一朵, 繁多是个谎言。 因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 所有的树木无非一棵, 整片大地是一朵花。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2017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2017九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第一篇治国为政 1. 莫众而迷 《非子·储说上》 晏子聘①鲁,哀公问曰:“语曰:‘莫三人而迷②。’今寡人与一国虑③之,鲁不免于乱,何也?”晏子曰:“古之所谓‘莫三人而迷’者,一人失之,二人得之,三人足以为众矣,故曰‘莫三人而迷’。今鲁国之群臣以千百数,一言④于季氏⑤之私,人数非不众,所言者一人也,安得三哉?” 【注释】①聘:访问。古代诸侯派大夫访问诸侯叫聘。②莫三人而迷:凡事不和大家商议,就要迷惑。古代以“三人为众”,因此“莫三人而迷”,也叫“莫众而迷”。③虑:商议,谋虑。④一言:都说一样的话。⑤季氏:鲁国执政的贵族季氏。 【练习】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鲁不免于.乱:②故.曰“莫三人而迷”: ③安.得三哉:④一言于季氏之.私: 2.下列句中“一”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 ) A.今寡人与一国虑之 B.一人失之C.一言于季氏之私 D.而或长烟一空 3.晏子和哀公对“莫众而迷”的理解有什么不同?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 4.晏子认为“鲁不免于乱”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答: 5.本文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 2. 灵公好饰

《晏子春秋·篇·杂下第六》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也。公何以不使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勿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②公使吏禁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公何以不使勿服? 译文: ②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译文: 3.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用今天的熟语怎样表述? 答: 4.你从这则小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 3.晏子谏杀圉人 《晏子春秋·篇谏上》 景公使圉人①养所爱马,暴死,公怒,令人操刀,解②养马者。是时晏子侍前,左右执刀而进,晏子止③而问于公曰:“尧舜支解人从何躯始?”公惧然④曰:“从寡人始。”遂不支解。 公曰:“以属⑤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为君数⑥之,使知其罪,然后致之狱。”公曰: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练习(忠直篇)(附答案)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练习 (忠直篇) 孙吴四英将 孙吴奄(覆盖;包括)有江左,亢衡(同“抗衡”)中州,固本于策、权之雄略,然一时英杰,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比喻亲信得力的人),与国共存亡之臣也。自古将帅,未尝不矜(自大)能自贤,疾胜己者,此诸贤则不然。孙权初掌事,肃欲北还,瑜止之,而荐于权曰:“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后瑜临终与权笺曰:“鲁肃忠烈,临事不苟,若以代瑜,死不朽矣!”肃遂代瑜典兵。吕蒙为浔阳令,肃见之曰:“卿今者才略非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蒙遂代肃。蒙在陆口,称疾还,权问:“谁可代者?”蒙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无复是过也。”逊遂代蒙。四人相继,居西边三四十年,为威名将,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虽更相吸引,而孙权委心(倾心;心神专一)听之,吴之所以为吴,非偶然也。1、用“∕”划分节奏。 卿今者才略非吴下阿蒙。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疾胜己者()(2)临事不苟() (3)肃遂代瑜典兵()(4)才堪负重() (5)无复是过也。()(6)曹操、刘备、关羽皆为所挫()3、翻译句子。 如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人者,真所谓社稷心膂,与国共存亡之臣也。 4、短文中四人,孙权能“委心听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列举四人中两位显示其雄才大略的事件。 公而忘私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副将),不相能(互相看不起),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宽恕)妻子。”郭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俱为安思顺牙将()(2)虽同席不交谈() (3)光弼恐见诛()(4)郭子仪趋堂下() 2、翻译句子。 (1)仆岂敢怀私忿哉! (2)因涕泣勉以忠义 3、你如何评价郭子仪?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九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一、(31分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 蹄之。虎因喜。计之曰:“ 技止此耳! ” 因跳踉大阚,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 ]慭慭:yìn yìn ,谨慎小心的样子。阚:hǎn, 虎叫声。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4分 船载以入 ( 驴不胜怒 ( 技止此耳 ( 乃去( 2、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10分 ①然:庞然大物( 然往来视之( ②因:因跳踉大阚( 罔不因势象形 ( ③耳:技止此耳 ( 无丝竹之乱耳 (耳朵 ④且:以为且噬已也( 且焉置土石 ( ⑤益:益习其声 ( 有所广益 ( 3、选出下列各句中“ 之” 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 、孔子云:“ 何陋之有” ? C 、虎因喜,计之曰 D 、稍出近之

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贵州这个地方本没有驴,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进一头驴来。 B、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慢慢学习它的叫声,又试探地靠近它,在它周围走动,但终究不敢向驴进攻。 C、技止此耳。——它的本事不过如此罢了。 D、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咬断驴的喉咙, 吃光它的肉,然后才离开。 6、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 、“ 跳踉大阚” 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 终不敢搏” 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 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7、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 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6分心理活动: 动作: 作用: 8、指出出自这段文字的成语(至少 2个。(2分 9、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你是如何评价虎与驴的?(3分 二、郑人逃暑① (11分 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文言文阅读题含答案

【一】晏子之御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②,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③。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④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⑤深矣,常有以自下⑥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 其后夫自损抑⑦。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⑧。晏子荐以为大夫。 注释:①御:马夫。②驷马:四匹马拉的车。③去:离开,这里指离婚。④相:担任国相。⑤志念:志向和思考的东西。⑥自下:谦虚。⑦自损抑:克制自己,保持谦卑。⑧对:回答。 [译文]:晏子担任齐国之相时,有一天出去。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偷看她丈夫。她丈夫替国相驾车,坐在伞下,用鞭子抽打着车前的四匹马,趾高气昂,很是神采气昂。车夫回来后,他妻子要求离婚,车夫问她是什么原因,妻子说:“晏子身高不满六尺,身为齐相,名闻各国。今天,我看他 出门,智谋深远,态度谦虚。现在看看你,身高八尺,却做人家的车夫,可是看你的样子,好像还觉得很满足,我因此要求离婚。”从此之后,她丈夫处处收敛,谦卑多了。晏子觉得奇怪,就问他 怎么回事,车夫据实相告,晏子就推荐他做了大夫。 1.解释下列短语。 (1)意气扬扬: (2)名显诸侯: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 3.选出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 A.本文是寓言,简短精练,含义深刻,含蓄地表明观点、说明道理,说服力强。 B.本文非常细腻地叙述了一个故事,虽鲜明生动,但读者难以把握作者的真实意图。用这样的手法推荐国家大臣,似乎也不够慎重。 4.晏子是古代名相,结合文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选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答案:1.(1)趾高气扬,得意洋洋,手舞足蹈,得意忘形等;(2)在诸侯各国都有很大的名声。 2.今天我看他出门,虽然志向远大,深谋远虑,却总是显出自己很谦虚的样子。 3.B 4.晏子的标准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二】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与泓(①)。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②)济(③)。司马(④)曰:“彼众我寡, 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 (节选自《》) 【注释】(1)泓:泓水(2)既:尽,完了(3)济:渡过(4)司马:统帅军队的最高长官,这里指子鱼。(5)陈:同“阵”,摆好阵势。 【二】[译文]:宋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子鱼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子鱼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