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英文名称

(050105)

●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适应性,在科学和管理上能作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

4、本学科要求学生掌握较厚的古代文学和古代文献学底子,并在专业知识上注意相关学科、邻近学科、兄弟学科的研究动向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同时具有较深的知识装备和较广的学术视野。

(二)研究方向

1、中国古代小说Chinese Ancient Fiction(孙逊、李时人、詹丹、顾鸣塘)

2、中国古典诗学Chinese Classical Poetics(曹旭、黄刚)

3、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and Culture(翁敏华、王从仁、赵

维国)

4、断代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of Different Periods(李时人、严明、翁其斌)

(三)学制

三年

(四)课程设置

1、必修课程:

(1)学位公共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2学分)

哲学Philosophy(2学分)

第一外国语First Foreign Language(2学分)

计算机应用Computer Application(2学分)

(2)学位基础课(中英文课程名称)

中国古代文献学Chinese Classic Bibliography(3学分)

中国古代思想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Thoughts(3学分)

中国文学批评史(3学分)

(3)学位专业课

中国小说史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History

中国小说研究史Research History of the Chinese Fiction

红楼梦研究Research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s

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研究Research of the Ancient Chinese Special Subject of Fiction

中国小说史研究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History

中国小说与中国文化研究Research of the Chinese Fiction and Culture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Research 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Fiction

中国古代小说名著研究Research of the Classic Ancient Chinese Fictional Works

明清文学史研究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

明清诗文研究Research on the Poetry and Pros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明清戏曲研究Research on the Ming and Qing Drama

明清小说研究Research on the Ming and Qing Fiction

名家治学方法Academic Methods of Prestigious Scholars

魏晋南北朝文学专题研究Monographic Studies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Wei, Jin and

the South-North Dynasties

中国诗词学Studies on the Chinese Poetry and "Ci" Poetry

唐诗文献入门

边塞诗研究Study of frontier Poetry

隋唐五代诗学研究Study of Five-Dynasties Portry

宋诗学研究Research on the Song Poetics

旅游与中国文化

民俗旅游学

中国旅游史

中国旅游文化概论

中国古代戏剧史Histo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Drama

文艺民俗学Literary and Art Folklore

曲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Musical Arts

东亚戏剧文化比较研究Comparison Studies on the Eastern Dramatic Culture

明清诗歌史专题研究

明清散文史专题研究

明清女性文学研究

明清时期东亚汉诗研究

古代小说文献学

古代戏曲史料学

中国小说专题研究

二十世纪学术名家经典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史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美学

小说文献学

古代小说与社会

《诗经》研读

《左传》研读

先秦两汉文学接受史

先秦两汉诗学史

2、选修课程(中英文课程名称):

中国文化史History of the Chinese Culture(学分)

现代文论Modern Literary Criticism(学分)

中外文论Chinese and Foreign Aesthetics(学分)

中国民俗学Chinese Folklore(学分)

文化市场学Culture Marketing(学分)

3、实习

4、社会实践活动

(五)教学和培养方式

专题讲授和自学讨论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期论文和学位论文相结合。

(六)成绩考核

课程学习考核采用闭卷、开卷或者撰写专题论文的方式进行;成绩可以按百分制计,也可以分优(90分-100分)、良(80分-89分)、中(70分-79分)、及格(60分-69分)、不及格五等;必修课及格标准为“中”,选修课及格标准为“及格”;学位课程三分之二以上达到优良者,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七)学位论文撰写

1、第四学期末,在导师指导下确定选题。

2、论文的选题和内容应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有一定的创意和前沿性。

3、正文一般不少于三万字,外文摘要2000字符,中文摘要800字。

4、论文的封面、中外文提要、正文、附录和参考文献的编排,都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学术论文规范,所有的注码必须注明:①国别(或时代)、②作者(或译者)、③书刊名称、

④卷次(章节)、⑤页码、⑥出版社、⑦出版时地;否则不能参加答辩。

5、为方便审读,论文行距应较宽松,用4号字或小四号字。

(八)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1、论文答辩

(1)学位论文由作者本人提交答辩委员会,由答辩秘书分送答辩委员。

(2)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前须聘请2位(或以上)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的专家评阅。

(3)答辩委员会由4-5名与选题有关的教授(或研究员)、副教授(或副研究员)组成。答辩委员会推举一名答辩主席,答辩人的导师和副导师不能担任答辩主席。答辩后由答辩委员会投票表决,答辩主席在答辩决议书上签字。

2、学位授予

论文在获三分之二(或以上)答辩委员通过后,答辩委员会可建议授予答辩人所申请的学位。

(七)教学大纲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我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作为一个研究古典文学、或史学、或哲学的研究生,如果对这些典藏史料没有广泛了解,是很难深入研究其壶奥的。据此我们开设这门课的目的:提供研究的线索,指引读书的门径,在研究过程中能解决某些疑难问题,期望这门基础课能成为学子通向学术研究的桥梁。开设这门课的要求:广泛了解我国古代经、史、子、集以及大型类书、政书、丛书等典藏古籍;能熟练地寻找和查检资料,并掌握版本、校勘方面的知识;解决在研究过程中一些疑难问题资料引证工作。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文献学概说

§1.1古典文献的概念

§1.2古典文献的源流

§1.3古典文献的分类

§1.4古典文献的类别

§1.5古典文献的体式

第二章四部书的构成和演变

§2.1经部

§2.2史部

§2.3子部

§2.4集部

第三章类书、政书与丛书

§3.1各种类书的介绍

§3.2各类政书的介绍

§3.3各类丛书的介绍

第四章各工具书介绍

§4.1人物工具书

§4.2地名工具书

§4.3语言文字工具书

§4.4古典文学作品词语工具书

第五章文献目录与题解

§5.1国家藏书目

§5.2史志

§5.3丛书目录

§5.4地方文献目录

§5.5私人藏书目录

§5.6版本目录

§5.7解题文献产生与宋代解题专著

§5.8明清解题文献

第六章版本与校勘

§6.1版本种类

§6.2宋元明清版本概况

§6.3版本的鉴定

§6.4校勘的意义和方法

§6.5辨伪

(三)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学史料学》

《文史工具书概要》

《历代诗文要籍详解》

(四)任课教师:孙菊园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古代思想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以德配天”观念的产生

§2.1宗族群体观念与“法”的原义

§2.2商周更替的政治需要

第三章百家争鸣时代(上)

§3.1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3.2“儒”的来源与儒家的兴起

§3.3“克己复礼”与自然之道的异同——儒道二家之比较第四章百家争鸣时代(下)

§4.1“兼爱”思想及其流行的社会基础

§4.2性善与性恶——维护群体社会的不同出发点

§4.3法家思潮盛行及其背景

§4.4令人瞩目的异调——庄子

§4.5以《管子》为代表的经济思想

第五章秦汉之间的思潮

§5.1汉初黄老之学与实践

§5.2《淮南鸿烈》与一统观念

§5.3贾谊的政治哲学

第六章二汉经学

§6.1董仲舒儒学的特征

§6.2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

§6.3谶纬的来龙去脉

第七章魏晋玄学

§7.1从清议到清谈

§7.2“贵无”与“崇有”

§7.3名教与“自然”的重新合一

第八章佛教哲学(上)

§8.1般若六家七宗争鸣及其社会意义

§8.2涅学及竺道生的地位

§8.3成实与三论

第九章佛教哲学(中)

§9.1天台思想

§9.2华严思想

§9.3唯识学

第十章佛教哲学(下)

§10.1密宗与净土宗

§10.2禅与禅宗

§10.3关于三教合一

第十一章隋唐儒学

§11.1《文中子》

§11.2韩愈与了翱

第十二章北宋理学

§12.1周敦颐和张载

§12.2程颢,程颐及其门生

第十三章南宋理学

§13.1朱熹及其后继者

§13.2二陆和他们的门人

§13.3浙东学派:吕祖谦、陈亮、叶适

第十四章明清学术

§14.1王阳明的心学

§14.2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

§14.3颜元和戴震

(三)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老子》(王弼注本)、《庄子》(郭象注本)、《韩非子》、《荀子》、《墨子》、《商君书》、《淮南子》、《春秋繁露》、王通《文中子中说》、朱熹《四书集注》、黄宗羲《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本、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本、任继愈《中国佛教史(1-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本、严耀中《中国宗教与生存哲学》上海学林出版社本。

(四)任课教师:严耀中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文学批评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系统的学习,较为全面地掌握中国文学批评发生、发展的过程;了解中国文学批评史自本世纪以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历史;在全面了解、掌握的基础上有所专攻,做到点、线、面的结合,打好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独立从事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先秦文学批评;两汉文学批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宋代文学批评;金元文学批评;明代文学批评;清代文学批评;二十世纪文学批评史回顾等。

(三)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七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四)任课教师:曹旭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小说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以史的发展脉络为线索,从文献、文本和文化三个方面对中国古代小说进行综合研究,以研读原作为主,采用研讨式的方法授课,并贯以方法论的训练。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中国古代小说起源概述

1.1 秦汉史传文学:古代小说源头之一

1.2 古代神话传说:古代小说源头之二

1.3 先秦寓言故事:古代小说源头之三

第二章先秦两汉小说和准小说研读

2.1 先秦准小说研读

2.2两汉小说研读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研读

3.1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概述

3.2 《世说新语》研读

3.3 《搜神记》研读

3.4 其他魏晋南北朝笔记小说研读

3.5 魏晋南北朝任务杂传概述

3.6 《三国志》裴松之注、《世说新语》刘孝校注

第四章唐代小说研读

4.1 唐代小说概述

4.2 唐代诗体小说的研读

4.3 唐代笔记小说研读

4.4 唐代散文和话本研读

第五章宋元小说的研读

5.1 宋元小数概述

5.2 宋元话本小说研读

5.3 宋元传奇小说研读

5.4 宋元笔记小说研读

5.5 《太平广记》和古代文言小说总集研读

第六章明代小说研读

6.1 明代小说概述

6.2 明代小说的“四大奇书”研读

6.3 明代其他长篇张辉小说研读

6.4 明代拟话本小说研读

6.5 明代传奇和中篇传奇研读

6.6 明代笔记小说研读

6.7 明代文言小说总集研读

第七章清代小说研读

7.1 清代小说概述

7.2 《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研读

7.3 清代其他长篇章回小说研读

7.4 清代拟话本小说研读

7.5 《聊斋志异》研读

7.6 《阅微草堂笔记》研读

7.7 清代其他文言小说研读

第八章近代小说研读

8.1 近代小说概述

8.2 近代的大谴责小说研读

8.3 近代文言小说研读

8.4 近代版刻小说研读

结束语

(三)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中国白话小说史》,韩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小说世界》,内田道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小说源流论》,石昌渝,三联书店1994年版。

《中国文言小说史》,吴志达,齐鲁书社1994年版。

《唐前志怪小说史》,李剑国,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唐前志怪小说辑录》,李剑国,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唐五代志怪传奇叙录》,李剑国,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全唐五代小说》,李时人,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宋代志怪传奇叙录》,李剑国,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中华书局1980年版。

《明清小说论稿》,孙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历代笔记小说集成》,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历代笔记小说大观》,江苏广陵刊印社1983年版。

《古本小说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古本小说丛刊》,中华书局1987年版。

《中国通俗小说书目》,孙楷弟,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中国文言小说总目提要》,辛稼雨,齐鲁书社1996年版。

《中国通俗小说总目提要》,江苏社科院,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总目提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四)任课教师:孙逊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小说研究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以史的演进为线索,对中国古代小说观念、小说批评、小说理论和研究方式进行综合研究,强调以研读原作为主,采用方法论的方法授课。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历代史学家有关小说观念的演进

1.1 早期的小说观念:以《汉书·艺文志》为中心

1.2 唐代小说的观念:以《隋书·项籍志》为和刘知几《史通》中心

1.3 宋元时期的小说观念:以新旧《唐书》和《太平广记》为中心

1.4 明代小说的观念:以胡应麟《?室山房笔记》和《??谈录》为中心

1.5 清代的小说观念: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中心

第二章古代小说序跋与小说理论

2.1 小说序跋反映的早期小说理论

2.2 唐代小说序跋与小说理论之进化

2.3 宋元小说序跋与小说理论之转型

2.4 明代小说序跋和小说理论之蜕变

2.5 清代小说序跋和小说轮轮之分元?

2.6 近代小说序跋和小说理论之古今流变

第三章古代小说点评与小说批评

3.1 小说点评的滥觞与逐步完备

3.2 明代中叶小说点评之风的异军突起

3.3 明代的集中《水浒传》评本研读

3.4 金圣叹《水浒传》评本研读

3.5 张竹坡《金瓶梅》评本研读

3.6 毛宗岗《三国演义》评本研读

3.7 脂砚斋《红楼梦》评本研读

3.8 《儒林外史》评本研读

3.9 《聊斋志异》评本研读

3.10 清代其他小说评本研读

第四章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方式的历史生成

4.1 小说评定之风的日趋式微

4.2 俞木越、梁启初和王国维:各自的坐标与价值

4.3 鲁迅与胡适:古代小说研究方式的现代生成

4.4 建国以后古代小说研究的成就与偏颇

4.5 新时期古代小说研究的分元格局

(三)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小说美学》,叶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小说批评史略》,方正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黄霖、韩同文,江西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典小说美学资料汇粹》,孙逊、孙菊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丁锡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水浒传会评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金瓶梅》张竹坡评本,齐鲁书社1987年版。

《三国演义资料汇编》,朱一玄,南开大学出版社。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

《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陈庆浩,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版。

《红楼梦脂评初探》,孙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红楼梦》(三家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儒林外史》(会校会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聊斋志异》(三家评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近代文学批评史》,黄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四)任课教师:孙逊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红楼梦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红楼梦》这一个案研究,一方面了解和掌握《红楼梦》作者家世生平、版本源流以及小说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透过红学史的梳理,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从古代近代现代学术史的演变。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曹雪芹家世生平和《红楼梦》作者之谜

§1.1 现存曹家档案史料研读

§1.2 现存曹雪芹可靠资料研读

§1.3《红楼梦》作者之谜

第二章《红楼梦》版本流变及主要版本研读

§2.1 《红楼梦》版本概述

§2.2 《红楼梦》甲戌本研读

§2.3 《红楼梦》庚辰本研读

§2.4 《红楼梦》已卯本研读

第三章《红楼梦》的历史文化内涵

§3.1 《红楼梦》与清代康雍乾社会

§3.2 《红楼梦》主题的多重构成

§3.3 《红楼梦》对传统思想的全面打破

第四章《红楼梦》的艺术世界

§4.1 《红楼梦》人物解毒

§4.2 《红楼梦》结构剖析

§4.3 《红楼梦》艺术纵横

第五章《红楼梦》探佚学评说

§5.1 索隐与探佚的相通与不同

§5.2 暗评和《红楼梦》探佚

§5.3 小说文本和《红楼梦》探佚

§5.4探佚学的魅力和缺憾

第六章《红楼梦》研究史略

§6.1 旧红学中的评点派

§6.2 旧红学中的索隐派

§6.3 考据派与新红学

§6.4文艺社会学视野下的红学研究

§6.5多元视角中的红学研究

(三)主要参考资料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5年版。

《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俞平伯论红楼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红楼梦卷》,一粟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红楼梦新证》,周昌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

《曹雪芹家世新考》,冯其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红楼梦探源外编》,吴世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曹雪芹丛考》,吴恩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班。

《红楼梦研究小史稿》,郭豫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红楼梦研究小史续稿》,郭豫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版。《红楼梦脂评初探》,孙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红楼梦哲学精神》,梅新林,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

《红楼梦启示录》,王蒙,三联书店1991年版。

《红楼梦大辞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脂砚斋重石头记》甲戌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脂砚斋重石头记》庚辰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脂砚斋重石头记》己卯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红楼梦在国外》,胡文彬,中华书局1993年版。

《红楼梦学刊》,创刊号至今。

(四)任课教师:孙逊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古代小说专题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主要围绕古代小说与宗教、古代小说与城市两个专题,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来观照我国古代小说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二)基本教学内容

上编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

第一章中国古代小说与道教

§1.1 先秦两汉小说与古代神仙方术

§1.2 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古代神鬼崇拜

§1.3唐人小说和仙妓合流现象

§1.4中国古代小说的遇仙模式及其演变

§1.5道教“谪世”观念与中国古代小说结构

第二章中国古代小说与佛教

§2.1 唐代佛教“俗讲”“转变”与宋元说话

§2.2 宋元讲史平话中的宗教史观

§2.3 中国古代小说的呆板观念及其发展

§2.4 中国古代小说的“情僧”传统

§2.5 中国古代小说的“胡僧”形象

§2.6 佛教“转世”观念与中国古代小说结构

第四章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宗教

§3.1 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宗教关系述略

§3.2 弥勒教和中国古代小说

§3.3 白莲教和中国古代小说

§3.4 八卦教和中国古代小说

下编中国古代小说与城市

第四章城市变迁与小说演进

§4.1 唐代城市制度与唐传奇

§4.2 宋代城市生活与宋元说话

§4.3 明清都市繁华与明清小说

第五章中国古代小说的城市书写

§5.1 中国古代小说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

§5.2 个案考察之一:古代小说视野中心苏州和扬州

§5.3 个案考察之二:金代小说中心上海书写与文学想象

第六章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城”意象

§6.1 长安和洛阳:宋前小说中的帝都气象

§6.2 汴州和杭州:古代小说中的两宋“双城记”

§6.3 北京和南京:明清小说中抹不去的京都之恋

§6.4两种“双城”的构成及其文化蕴涵

(三)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道教史》,任继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中国民间宗教史》,马西沙、韩秉方,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道教与中国文化》,葛兆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道教文学史》,詹石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佛教与中国文学》,孙昌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禅宗与中国文化》,葛兆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孙逊,复旦出版社,2007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双城”意向及其文化蕴涵》,孙逊、葛永海,《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及现代阐释》,孙逊、刘芳,《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葛永海,复旦出版社,2004年版。

(四)任课教师:孙逊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小说史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讲授和指导阅读,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主要现象、演进形态和发展规律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掌握从小说史角度审视作家作品的方法和独立进行小说史研究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小说的概念

§1.2小说的文体认定

§1.3小说史研究的方法论

§1.4中国古代小说产生发展概述

第二章中国小说史

§2.1中国小说前史

§2.2从唐五代文言短篇小说至宋代文人短篇小说

§2.3唐五代白话短篇小说到宋元白话短篇小说

§2.4元明文言中短篇小说

§2.5元明集体累积型长篇小说

§2.6明清白话小说

§2.7明清白话短篇小说

§2.8明清文言短篇小说

第三章关于中国小说研究的思考

(三)主要参考资料

各种小说史著作,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版;程毅中《唐代小说史话》,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程毅中《宋元小说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吴志达《中国文言小说史》,齐鲁书社1994年版;齐裕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等。

(四)任课教师:李时人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小说与中国文化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讲授和指导阅读,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关系,了解中国小说各种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中国小说渊源和民族文化基础

§1.2中国小说的发展与中国文化变迁

§1.3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形式

第二章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渊源

§2.1中国古代小说文化与“经典文化”

§2.2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古代宗教

§2.3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古代哲学

§2.4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神话

§2.5中国古代小说与史传传统

§2.6中国古代小说与诗文传统

§2.7中国古代小说与“士”阶层

第三章中国古代小说与中国世俗文化之渊源

§3.1中国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

§3.2中国古代小说与农村文化

§3.3中国古代小说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三)主要参考资料

各种中国文化及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著作,如: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阴法鲁《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方立天《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卿希泰《中国道教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等。

(四)任课教师:李时人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有选择的讲授和指导阅读,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史有较为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从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选题能力,并掌握多种理论和方法。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1.2关于古代小说概念、分期分类与研究方法的研究

第二章明代以前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2.1关于“小说前史”的研究

§2.2唐五代文言短篇小说研究

§2.3敦煌藏卷中的白话小说研究

§2.4宋代文言短篇小说研究

§2.5宋元白话短篇小说研究

§2.6元明文言短篇小说研究

第三章明代长篇小说研究

§3.1明代长篇小说研究综述

§3.2《三国演义》研究

§3.3《水浒传》研究

§3.4《金瓶梅》研究

§3.5《西游记》研究

§3.6《封神演义》研究

第四章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研究

第五章清代小说研究

§5.1清代长篇小说名著综述

§5.2《儒林外史》研究

§5.3《红楼梦》研究

§5.4《镜花缘》研究

§5.5清代文言小说研究(上)

§5.6清代文言小说研究(下)

§5.7晚清小说研究(上)

§5.8晚清小说研究(下)

第六章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展望

(三)主要参考资料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郭英德等,中华书局1995年版。

《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王瑶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史廿四讲》等,自编。

(四)任课教师:李时人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古代小说名著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开设《三国演义》研究、《金瓶梅》研究、“三言二拍”研究、《聊斋志异》研究等专题,使学生通过阅读和实践掌握中国古代小说作家作品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基本技能。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1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1.2关于古代小说概念、分期分类与研究方法的研究

第二章明代以前的中国古代小说研究

§2.1关于“小说前史”的研究

§2.2唐五代文言短篇小说研究

§2.3敦煌藏卷中的白话小说研究

§2.4宋代文言短篇小说研究

§2.5宋元白话短篇小说研究

§2.6元明文言短篇小说研究

第三章明代长篇小说研究

§3.1明代长篇小说研究综述

§3.2《三国演义》研究

§3.3《水浒传》研究

§3.4《金瓶梅》研究

§3.5《西游记》研究

§3.6《封神演义》研究

第四章明清白话短篇小说研究

第五章清代小说研究

§5.1清代长篇小说名著综述

§5.2《儒林外史》研究

§5.3《红楼梦》研究

§5.4《镜花缘》研究

§5.5清代文言小说研究(上)

§5.6清代文言小说研究(下)

§5.7晚清小说研究(上)

§5.8晚清小说研究(下)

第六章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展望

(三)主要参考资料

各种古代小说名著研究的专著或论文,如: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版;章培恒《献疑集》,岳麓书社1993年版;郭豫适《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孙逊《明清小说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李时人《金瓶梅新论》,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等。

(四)任课教师:李时人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明清文学史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讲授和指导阅读,使学生对明清时代文学的主要现象、演进形态、特点和发展规律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从文学史角度审视作家作品的方法和进行文学史研究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明清方法文学发展概说(明清文学史概述)

第二章明清文学

§2.1明清文学的特点

§2.2明清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价值

第三章明清文学研究

§3.1明清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3.2明清文学研究的努力方向

(三)主要参考资料

各种有关明清文学史的著作,如:吴志达《明清文学史(明代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唐富龄《明清文学史(清代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明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等。

(四)任课教师:李时人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明清诗文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讲授和指导阅读,使学生了解明清诗文发展之大略,并对明清诗文的流派和主要作家作品有较本科更深一步的了解,培养学生从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等角度研究明清

诗文流派和作家作品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明清诗文发展概说

第二章明清诗文

§2.1明清诗文的特点

§2.2明清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评价

§2.3明清诗文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明清诗文研究的选题和方法论问题

(三)主要参考资料

各种有关明清诗文的资料与论著,如: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64年版;陈田《明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明清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张宏生《清代词学的建构》;等。

(四)任课教师:李时人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明清戏曲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讲授和指导阅读,使学生了解明清戏曲发展之大略,并对明清戏曲的流派和主要作家作品有较本科更深一步的了解,培养学生从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等角度研究明清戏曲流派和作家作品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明清戏曲发展概说

第二章明清戏曲

§2.1明清戏曲的诸般特点,

§2.2明清戏曲与近现代戏曲的关系

§2.3明清戏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评价

§2.4明清戏曲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明清戏曲研究的选题和方法论问题

(三)主要参考资料

各种有关明清戏曲的资料与论著,如: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徐朔方《晚明戏曲家传略》,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等。

(四)任课教师:李时人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明清小说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讲授和指导阅读,使学生了解明清小说发展之大略,并对明清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有较本科更深一步的了解,培养学生从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等角度研究明清小说的能力。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明清小说概说

第二章明清小说

§2.1明清小说与明清历史文化

§2.2明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评价,

§2.3明清小说与近现代小说的关系

§2.4明清小说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章明清小说的选题和方法论问题

(三)主要参考资料

各种有关明清小说研究的资料与论著,如:齐裕昆《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张俊《清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欧阳健《晚清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等。

(四)任课教师:李时人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名家治学方法大纲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前辈名家者治学方法、治学经验的分析和整理,让研究生了解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方法。

具体要求是,通过学习一篇文章的“点”,数篇参考文章的“线”,得到某学者用某方法研究某学问的“面”。

(二)基本教学内容

鲁迅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研究;王国维对司马迁行年的研究;陈寅恪对《桃花源记》和吴语的研究;闻一多对唐诗的研究;钱钟书对陶渊明的研究;王元化对《文心雕龙》的研究;王运熙老师对汉乐府的研究;汤用彤对玄学和印度佛学的研究;钱仲联对清诗的研究等等。

(三)主要参考资料

《中古文学史》,刘师培,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中古文学史论集》,王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金明馆文稿初编》,陈寅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谈艺录》,钱钟书,中华书局1984年版。

《唐诗杂论》,闻一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文心雕龙讲疏》,王元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乐府诗述论》,王运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四)任课教师:曹旭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魏晋南北朝文学专题研究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学习,深入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内部,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散文、小说各种文体进行剖析,特别是通过对当时诗文总集如《文选》、《玉台新咏》的研读,总结中国文学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带规律性的问题。如玄学与文学的关系;儒、道、佛多元对文学的影响,魏晋南北朝诗歌向唐诗过渡等问题。

由此培养研究生研讨某一时期古代文学的能力和方法。

(二)基本教学内容

建安文学;三曹七子研究;正始文学:嵇康与阮籍研究;三张二陆两潘一左研究;陶渊明研究;庾信与徐陵:南北文学交融研究;《世说新语》研究等。

(三)主要参考资料

《文选》,萧统,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玉台新咏笺注》,徐陵编,吴兆宜注,中华书局1985年版。

《世说新语笺疏》,刘义庆编,余嘉锡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四)任课教师:曹旭

(五)总时数:54学时

(六)考核方式:论文形式

☆中国诗词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诗词的历史演进、内部构造、性格特征、赋、比、兴的方法等内容的学习,深入剖析中国诗词的文学观念、诗学理想。

由此把握和了解中国文学的重要形式——诗、词。

(二)基本教学内容

第一章中国诗词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中国诗词的内部构造

第三章中国诗词的性格特征:赋、比、兴:方法与目的

第四章中国诗词的传统话题:言志与言情、中国诗词的主题;中国诗词与诸意识形态的关系:儒学与诗词、道教与诗词;佛教与诗词;禅宗与诗词等。

第五章中国诗词的格律技巧:平仄、对仗、押韵、次韵、依韵、和韵、词牌

第六章中国诗词与诸艺术的关系:诗词与音乐的关系;诗词与绘画的关系(题画诗)第七章中国诗词的地域与风格流派等

(三)主要参考资料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20XX年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一编复习笔记 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 第一节上古歌谣 识记: ①《尚书·尧典》、《吕氏春秋·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 《周易·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筮辞) 理解: 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 1.神话及其产生 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 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宗教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神话的产生与原始宗教有极大联系。 简单运用: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2.我国神话的主要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民族特色有哪些 中华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体现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共性中,又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受此影响,中国古代的哲学、历史学、文学等人文科学各领域,也各自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但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体系现代化的过程中,却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西方化的色彩。自“五四”以来,我们的文学理论体系逐渐西方化了,现当代文学批评体系西方化了,古代文学批评体系也在不自觉中西方化了。在古代文学研究著作中的表述语言,表面看起来还有一定的传统色彩,但是基本的理论术语却是西方的。这些西方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认识中国文学,但是从根本上却不可能很好地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反而使人们对于中国古代文学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偏离历史的事实和民族的传统,失去了民族的特色。新世纪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如何坚持中国文化传统?这应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要改变现在的古代文学研究模式,不仅需要我们在理论方面进行充分的探讨,更重要的还是结合中国文学的特色而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实践。最近,有幸拜读了杨树增教授的《中国历史文学史》,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想以此为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历史与文学始终有着不解之缘。无论哪种形式的文学,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说起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学,我们也总是习惯于按朝代或时代来对其进行划分,如先秦文学、两汉文学、唐宋文学、近代文学等等。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了文学的发展和时代变化之间的关系,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得好:“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自“昔在陶唐”到“皇齐驭宝”,“蔚映十代,辞采九变”,于是,“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就不仅仅是人们描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常用话语,同时也成为对其进行研究的重要思想指导。 但是要说起中国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还远远不是如此简单。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不但受制于历史的变化,其内容和形式有时竟也与史学不分,亦文亦史,亦史亦文。在中国的上古时期亦即先秦时期,以《春秋》、《左传》等为代表的中国早期的历史著作,同时也被我们称之为“历史散文”或曰“史传文学”;反过来,像《诗经》这样的文学作品,也被历史研究者视为最珍贵最可靠的上古历史文献,其中有些作品就直接被后世称之为“史诗”,正所谓“六经皆史”、“六经皆文”。到了汉代以后,虽然随着学术的分化而使中国的正统史学与文学的关系越来越远,但是用文学来演绎历史或者把历史作为文学题材的现象并没有消失。从远在先秦的《穆天子传》、《晏子春秋》开始而形成的杂史杂传传统,到汉代以后蔚为大观,出现了袁康、吴平的《越绝书》、赵晔的《吴越春秋》、佚名的《汉武帝故事》、刘向的《列女传》等一系列著作。由此而往,魏晋南北朝有轶事类小说;隋唐以后有历史人物传奇;宋代有讲史话本;元代有历史戏剧;明代有历史演义小说;清代有历史题材的说唱;现当代有历史回忆录、历史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等等。它们的内容是“历史”的,形式是“文学”的,“文”与“史”在它们身上如水乳交融一般,永远也不可能分开,这无疑是一种重要的中国文化现象。 遗憾的是,多年来我们虽然在断代文学史和分体文学史的研究中不断地涉及这种现象,其中一些作品,也是传统文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可是我们并没有把它们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1、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照其它本子形成的。 2、在思想内容上,《战国策》的特点有:极其重士、崇尚实利、崇尚权便 3、出自先秦诸子散文的寓言故事有:揠苗助长、涸辙之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4、楚辞《九歌》包括:《湘君》、《大司命》、《河伯》 5、汉赋作品中,属于骚体的有:《吊屈原赋》、《士不遇赋》、《服鸟赋》、《长杨赋》、《刺世疾邪赋》 6、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7、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8、提出“通天下者一气”观点的先秦思想家是:庄子 9、荀子曾游学稷下10、《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先驱晚 11、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是: 转折性作品、结构格局上为大赋奠定了基础、后世有许多模仿性作品 12、被唐人称做“通儒之文”的作家是:董仲舒、刘向13、“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古弹歌》记载在:《吴越春秋》 14、葛天氏,操牛尾,歌八阕”记载于:《吕氏春秋》 15、“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这句歌谣见于:《周易》 16、原始抒情诗《候人歌》,一般认为产生于:大禹时代17、集南北朝文学之大成的作家是庾信 18、《诗经》“风、雅、颂”中,“颂”的本意是:舞容 19、《诗经》作品中,与“野合”的原始婚俗有关的是:《野有蔓草》 20、《诗经》作品中,《桑柔》不属于婚恋题材。 21、据文献记载,我国有典有册的历史起于:殷商时期22、“若网在钢,有条而不紊”的比喻出自《尚书》中的:《盘庚》 23、《春秋》的记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 24、《左传》的记事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25、将神话形象西王母改造为雍容文雅的女性形象的作品是:《穆天子传》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出自《论语》中的:《子罕》 27、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 28、最早提出“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艺批评方法的是:孟子 29、为古代议论文基本样式奠定了基础的是:《荀子》30、被清人喻为“后世弹词之祖”的作品是:《成相》 31、据文献记载,“楚辞”这一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武帝时 32、“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出自于《九歌》 33、“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34、宋玉的《九辩》保存在:《楚辞章句》 35、汉大赋的特征是:主客问答、铺陈状物、喻本相间 36、西汉作品《士不遇赋》的作者是:董仲舒 37、指出“赋家之心,包括宇宙”说法的是:司马相如38、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人物有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 39、扬雄《太玄赋》属于:骚体赋 40、西汉时被认为作赋是“童子雕重”小技、“壮夫不为”的作家是扬雄 41、周诸子中,对儒家经典传授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是:荀子42、认为当时局势可谓“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的西汉政论文是:《陈政事疏》

中国古代文学3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中国古代文学3 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一、教材、参考书目 1.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下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 (3)鲁洪生、赵敏俐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下册,中华书局 (4)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金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 二、必背篇目 欧阳修《踏莎行》 梅尧臣《鲁山山行》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及其雅号 林逋《山园小梅》 晏殊《浣溪沙》

柳永《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 王安石《明妃曲》、《泊船瓜州》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老夫聊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及其雅号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 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黄庭坚《寄黄几复》、《登快阁》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陆游《钗头凤》、《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叶绍翁《游园不值》

中国古代文学1(专升本)

平顶山学院 补考 课程:中国古代文学1(专升本)总时长:120分钟 1. (单选题) 文学艺术起源于( )(本题 2.0分) A. 人类的阶级斗争 B. 人类心灵感情的表现欲望 C. 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模仿 D. 人类的生产劳动 答案: D 解析: 无 2. (单选题) “建安风骨”主要是指建安文学( )(本题2.0分) A. 具有现实性的社会内容 B. 歌颂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C. 批判了社会中的黑暗面 D. 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 答案: D 解析: 无 3. (单选题) 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 )(本题2.0分) A. 《汉书》

B. 《史记》 C. 《春秋》 D. 《战国策》 答案: C 解析: 无 4. (单选题) 提出自己写史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家是( )(本题2.0分) A. 左丘明 B. 孔丘 C. 司马迁 D. 班固 答案: C 解析: 无 5. (单选题) 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学剪裁功夫的著述是()(本题2.0分) A. 《尚书》 B. 《左传》 C. 《国语》 D. 《战国策》 答案: B 解析: 无

6. (单选题) 表现了初民与自然抗争的古代神话是( )(本题2.0分) A. 盘古开天辟地 B. 女娲造人 C. 后羿射日 D. 黄帝战蚩尤 答案: C 解析: 无 7. (单选题) 《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 )(本题2.0分) A. 史传散文 B. 纵横家书 C. 杂家著作 D. 志人小说 答案: C 解析: 无 8. (单选题) 班固的《汉书》在体例上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 )(本题2.0分) A. 本纪 B. 书 C. 传 D. 表 答案: C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文学理论》评论

用西方理论解析中国古代文论 ——美籍学者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解析 徐志啸 刘若愚是美国著名华裔学者、斯坦福大学已故教授。他早年出生于北京,1948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西语系,1952年在英国布里斯多大学获硕士学位,此后曾先后任教于英国、香港、美国的多所大学。1967年起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若愚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出版了《中国诗学〉、《中国之侠〉、《李商隐的诗〉、《北宋六大词家〉、《中国的文学理论〉、《中国文学艺术精华》等学术著作和数十篇学术论文。他在中西诗学比较研究方面,造诣精深,特别注重于用西方理论阐释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在这方面,他被西方汉学界称为开创性人物,在西方汉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他还努力融合中西诗学,建立比较诗学理论体系,为中国的传统文学理论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博得了很高的评价。 《中国的文学理论》一书是刘若愚生前的代表著作,它问世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在美国出版后,获得美国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部采用现代西方研究方法分析中国文学理论首屈一指的新著,内容丰富,阐述精辟,为西方人士提供了认识透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最佳窗口、比较参照中西文学理论的最好模式。[1] 本文拟对该书作一番较为系统全面的分析梳理,从中汲取对我们中国读者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有益的东西,同时有利于借助西方的眼光认识和比较中西文学理论的异同。 关于文学研究对象 刘若愚首先提出的一个认识观点,是文学研究对象问题。他认为,一般对文学研究,有两种分类,一是分为二类——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一是分为三类——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这当中,对具体的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还有不同的理解,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内涵和分类。对此,刘若愚在开篇“绪论”中先列出了一张表,将自己对文学研究对象的具体划分,作了图解——分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两大部分,文学研究部分包括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两部分,其中文学批评分为理论性的批评和实用批评,理论性的批评由文学的理论和文学性理论组成,实用批评由阐释和评价组成;文学批评部分包括批评史和批评的批评,其中批评的批评分为批评的理论性批评和批评的实用批评,前者包含批评的理论和批评性理论,后者包含阐释和评价。这里须要解释的,首先是文学批评这个概念,刘若愚认为它应该包含两个概念——理论探讨和实用批评,即总体的理论性探讨,和对具体文学作品的批评;其次是所谓理论性批评,它包括文学的理论——属本体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 (上古——公元前221年) 概说 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非常长远的。据文献记载,大概到了传说的五帝时代,可能已经进入氏族社会后期。我国儒家所乐道的尧舜禅让,天下为公,大概就是氏族部落会议以及氏族长和部落酋长推选制的反映。那时的社会没有阶级,生产资料公有,人人劳动,没有剥削。儒家经典著作中曾称赞它为理想的“大同”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少数人占有了生产资料,人类开始出现了阶级,社会更有了保护私有制的措施,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国家组织也逐渐形成。我国古代文献多有夏禹“家天下”的传说,认为是“小康”时代的开始。按照这个传说看来,夏代可能就是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的起点。但即使如此,只能看作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推移的过渡状态,真正的奴隶制社会是到了殷商时代才完成的,这有许多文献及地下发掘材料可以确切证明。后来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起了变化,奴隶社会才逐渐向封建社会转化。这个转化的完成约在春秋战国之交。及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于是我国封建社会制度由完成走向巩固。 我国民族文化的历史也是非常长远的。从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看,生产工具已相当进步,且有红色陶器,其时代约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左右,我们一般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比“仰韶文化”稍晚、其时代约在公元前四千多年的又有“龙

山文化”,这是山东济南的龙山镇发现的。其文化遗存有精致的黑色陶器、卜骨等。这些考古学上的材料,使我们看到远古时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缩影。 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文字的发明创造。文字的发生一般是在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候。我国何时开始有文字,现在还不能断言,但自从甲骨卜辞的发现,证明至迟在殷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已有初步的定型文字,同时也有了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文献,标志着我国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后来文字的应用渐渐推广,史前时期流传的原始人民的口头创作如诗歌、神话故事等,有不少被记录下来,使我们得以从文献中窥见上古文化的一斑和文学艺术的萌芽。 但文学艺术并非起于有了文字之后,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学艺术早已产生。上古时代文学的具体情况不能知道,所可推测的就是上古文学同现实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相联系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还不难推测:由于上古时代人们的群居生活和集体劳动,决定它的文学艺术活动一般是集体的;又由于那时候既没有文字,也没有社会分工,文学就只有口头创作,没有书面创作;只有文学和其他艺术如诗歌和音乐、舞蹈那样互相结合的形式,没有单纯的文学作品独立存在。所有这些集体性的口头创作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相伴随的现象,都是上古文学的特点。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通过人们头脑的反映,在阶级社会中又是阶级意识形态的形象的表现,它不可能超阶级而存在。但上古时代的社会还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 作品选诗词赏析

浣溪沙——[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傍晚时分,听着小曲独自饮酒,怅然排遣着心中的愁绪。去年的时节,去年的天气、去年的亭台依然如故,不知何故,如今却要感时伤怀,心中无端浮生起岁月年华易逝难留的淡淡哀愁,面对西下的夕阳发出几时才能回来的感叹。 看着繁花落尽,看着屋檐下似曾相识的归燕,伤春叹老之情才下了眉头,骤然又袭上心头。一个人独自徘徊在小园落花飘零的小路上, 怎么也无法排解心中的失落、惆怅、孤独与寂寞。这首词的妙处在于不作态,不用典,不做作,通过时间和景物对比,不言愁苦,而愁苦自见。尤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人称道。 ?一曲新词酒一杯?,以听歌、对酒开篇,格调闲雅,欲抑先扬,构思独特,令品读者以为是一首书写词人内心愉悦之情的词作。接着品读下去,情绪就不由自主地随着词人的笔端蒙上了些许淡淡的哀愁。虽然摆在眼前的还是那些与去年一样的时节,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不足为哀,但是与词人年事已老联系起来;词人那心中的哀愁就不难理解了。紧接着一句?夕阳西下几时回?点破了其中蕴含的深意,时光易逝难回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依然是对眼前环境事物的描绘,春天要随落花去了那是毫无办法,好在还有?似曾相识?的燕子又飞回来了,姑且可以聊以自慰,然而词人已随着岁月流年带走的东西无奈是追不回来了。?似曾相识燕归来?看似聊以自慰,实则内心愁苦更加强烈。?小园香径独徘徊?,词人面对落花归燕,触目伤怀,抑郁难解,孤独寂寞之中,只有徘徊香径,在记忆中寻回逝去的年华而已。 通观全词,我们不难看出,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对时光年华易逝难留的愁苦与无奈,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在警醒后人,应努力抓住今天,不要给自己留下日后的无奈和哀愁。 蝶恋花〃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 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叠字之工,致使全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词人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描绘。?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是一组电影摇动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随着镜头所指,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曰?无重数?。?无重数?,即无数重。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只好把感

《中国古代文学1》A卷(专升本)

平顶山学院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中国古代文学》1 期末试卷A卷(专升本) 一、单选题(共28分) 1.文学艺术起源于(D) A.人类的阶级斗争 B.人类心灵感情的表现欲望 C.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模仿 D.人类的生产劳动 2.“建安风骨”主要是指建安文学(D) A.具有现实性的社会内容 B.歌颂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C.批判了社会中的黑暗面 D.具有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 3.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C) A.《汉书》 B.《史记》 C.《春秋》 D.《战国策》 4.提出自己写史的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学家是(C) A.左丘明 B.孔丘

C.司马迁 D.班固 5.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学剪裁功夫的著述是B A.《尚书》 B.《左传》 C.《国语》 D.《战国策》 6.表现了初民与自然抗争的古代神话是(C) A.盘古开天辟地 B.女娲造人 C.后羿射日 D.黄帝战蚩尤 7.《吕氏春秋》向来被视为(C) A.史传散文 B.纵横家书 C.杂家著作 D.志人小说 8.班固的《汉书》在体例上将《史记》中的“世家”并入(C) A.本纪 B.书 C.传 D.表

9.开拓了文学史上京都赋创作先河的是(B) A.《东都赋》 B.《蜀都赋》 C.《二京赋》 D.《三都赋》 10.中国诗歌史上纯粹的七言诗始自(B) A.曹操《短歌行》 B.曹丕《燕歌行》 C.曹植《野田黄雀行》 D.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11.下列不属于“初唐四杰”的诗人是(A )A.陈子昂 B.王勃 C.杨炯 D.卢照邻 12.提倡“以文为诗”的词人是(D) 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13宋初三体诗中“西昆体”学习的唐代诗人是(D)A.李白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笔记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批评史(上) 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时期 1.殷璠“兴象论” “兴象论”是殷璠从反齐梁的角度以及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他从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角度,指出六朝人过于偏重在词藻、声律等具体形式、技巧方面,而轻视了审美意象的创造,因此提出了诗歌创作应以创造“兴象”,即艺术意象为主的思想。 “兴象”是殷璠首先提出的重要文艺美学概念,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比较隐蔽的客体形象,它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因此说“兴象”是“可以兴”的审美形象。 标举“兴象”,反对“轻艳”是殷璠诗歌理论的基本特征。 2.王昌龄“诗境论” 王昌龄著有《诗格》一书,他强调了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构思。创作中首先要立意,但诗歌创作中的意必须与外境融为一体,然后才能产生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如“境思不来,不可作也。” 意与境的融合,就是心与物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以心击物,深穿其境,即是要求心与物能水乳交融,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又必须在创作主体“安神净虑”(“虚静”)的条件下实现。 意与境的和谐,必须任其自然,由感兴而生成,绝不是人为强制所能达到的。 王昌龄关于诗境的论述,一般以<<吟窗杂录>>本<<诗格>>中的“三境”、“三格”说作为主要依据。 3.杜甫的文学思想要求表现民生疾苦,“为民请命”。他主张文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 杜甫对庾信后期诗歌、齐梁著名诗人艺术成就、初唐四杰诗歌创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戏为六绝句>>中以诗论诗,杜甫对待前代文学的态度是既要继承风雅的传统,“别裁伪体”,又要“转益多师”。 杜甫诗歌创作思想核心是讲究传神。 4.皎然“取境说” “取境”指诗歌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构思过程中要依靠诗人的灵感,出现“意境神王,佳句纵横”。他力求把人工修饰与天工自然融为一炉,很重视人工修饰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 皎然对诗境审美理想的追求,仍是在天真自然,有象外之奇,有飞动之貌,写冥奥之思,若不思而得。 皎然在<<诗式>>、<<诗议>>中论述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具有象外之奇,言外之意;气腾势飞,具有动态之美; 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 <<诗式·取境>>云“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5.晚唐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偕”等著名诗歌美学范畴。他 在诗歌理论批评中,比较偏重于诗歌的艺术美,深入地探讨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 诗歌的“味外味”---“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文学作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许多具体的景象,但文学作品的真正醇美之处在于由这些具体景象所构成的,存在于这些具体景象之外的艺术意境上,可以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丰富它。 诗歌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指艺术意境所具有的含蓄不尽、意在言外的特点。司空图欣赏的是以这种艺术意境来表现山水田园隐逸生活、寄托佛老情操的诗歌。 司空图认为诗歌意境的创造,必须做到“思与境偕”。它指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和化合,是和某种特定的外在境界相联系的。 诗歌“醇美”之味在诗外,亦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6.白居易:为艺术而艺术,为生活而艺术 他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7.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 陈子昂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两个弊病,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论”与“风骨论” 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他的文学主张。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 复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 的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 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Z893-作业与答案-《中国古代文学三》作业(中)

《中国古代文学三》作业(中) 第十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2、在长期的、众多的群众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罗贯中“据(),采(),证文辞,通好尚”,创作了《三国志演义》这部历史演义的典范作品。 3、《三国志演义》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刊刻的()。 4、《三国志演义》用(“”)的独特的文学样式,描写了起自黄巾起义、终于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 5、在虚、实关系上,清代章学诚评价《三国志演义》(“”)。 6、余邵鱼编写的()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有关列国故事的通俗小说。 7、《唐书志传通俗演义》与()是明代较早的两部隋唐系统的历史演义小说。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 1、四大奇书 三、简答题(每个10分): 1、《三国志演义》的主要版本有哪些? 2、简述《三国志演义》的叙事特征。 四、论述题(每个20分) 1、《三国志演义》战争描写艺术。 2、《三国志演义》特征化性格的人物塑造手法。 3、《三国志演义》“拥刘反曹”的悲剧内涵。 第十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 一、填空题(每空1分): 1、()笔墨虽然简略,但已把水浒的故事联缀起来,展现了《水浒传》的原始面貌。 2、《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甚至就叫《忠义传》。 3、《水浒传》的情节结构是以()进行的。 4、《杨家府演义》是根据南宋以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故事加工而成的。 二、名词解释(每个5分): 无 三、简答题(每个10分): 1、简述《水浒传》的成书。 2、简述《水浒传》的版本。 3、《水浒传》的语言特征。 4、《水浒传》的结构特征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学史1复习资料

三、先秦三古七段 上古:先秦两汉1先秦2秦汉 中古:魏晋至唐中叶 3魏晋-明中叶4唐中叶至南宋5元初至明中叶 近古:明中叶-“五四6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7鸦片战争至“五四” 先秦文学的特点: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 掌握三首诗歌《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 《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神话产生与内容:1、自然神话2创世神话3英雄神话 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宗教化3、文学化扩充下如何历史化等等 《诗经》又称《诗三百》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等六篇“笙诗”,有目而无辞, 故实有305篇。 《诗经》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采诗、献诗、删诗孔子 风: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160篇。 雅:小雅、大雅,共105篇 颂:周颂31,鲁颂4,商颂5,共40篇。 《毛公鼎》,长四百九十七字, “抵得一篇尚书”。 《尚书》的概念: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尚书》原称《书》,“尚”通“上”,指“上古之书”;又称《书经》。《尚书》的内容:《虞书》2篇,《夏书》2篇, 《商书》5篇, 《周书》19篇。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7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二百四十二年。 《春秋》笔法:“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教材在扩充) 春秋三传:《左传》与《春秋公羊传》(公羊高)、《春秋榖梁传》(谷梁赤)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叙事特征 1、以叙事体现道德评价。2、叙事手法的多样化: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3、注重完整叙述事件的过程与因果关系,且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4、富有戏剧性。5、善于写人,个性鲜明,以对话为主要表现手段。6、善于写战争。7、擅长细节描写。 《国语》的成书与体制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散文 一、总论: 文体名,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史传经书在内,概称散文。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整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中国古代散文的特色有:1、注重实用性。2、强烈的政治性。3、儒家的文学功利观念贯穿散文发展始终。4、文体繁多复杂,通常分为记叙文、论辩文、讽喻文和实用文。 二、先秦散文: 1、综述: 中国古代散文成型的标志是《尚书》,之后古代散文朝着偏重于论说的诸子散文和 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两个方向发展。 诸子散文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属于讨论政治、哲学、伦理等问题的思想性著 作。历史散文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史官的成果。 2、甲骨卜辞: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的文字,是记事散文的源头。 3、铜器铭文: 铸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亦称金文。商周时期出现,西周达到全盛。篇幅较长,内容 较丰富。 4、尚书: 中国古代散文形成的标志。上古历史文献集。大多属于记言散文。一直被视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 5、历史散文: ●春秋: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是孔子整理而成。由于语言精炼, 不宜理解,所以后世出现了春秋三传:《左氏春秋传》、《公羊传》、《谷梁传》。 ●左传: 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相比《春 秋》,叙事性和文学性更强,善于叙写战争和记述应对辞令。 ●国语: 古代国别体史料汇编。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有《春秋外传》 之称。 ●战国策:

中国古代文学第三卷重点

④爱情诗《沈园》二首 3、诗歌特点 ①既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浪漫主义色调,是二者完美的结合。 ②广泛师法前人,兼具多种风格,糅合李杜风格,既沉郁悲壮,又恢弘雄放。 ③无体不备,各体皆工,尤其擅长七言诗创作,七古、七律、七绝成就都很高。 ④语言不拘一格,爱国诗多雄壮豪放,农事诗多平淡古朴,闲适、田园诗多清新精 二、杨万里 1、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取代江西诗派的主流地位) 2、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 3、诚斋体,是杨万里自创的诗体。 风格特征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用浅近自然的语言和流畅直至的章法,把平常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瞬间表现出来;并且在这些景象中融入自己的主观领悟与体验。 4、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 5、尤袤,字延之,小字季长,号遂初居士。晚年号乐溪、木石老逸民。 3、诗词名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游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陆游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沈园》陆游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陆游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道中遇微雨》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钗头凤》陆游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诉衷情》陆游 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金错刀行》陆游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 最是杨花欺客子,向人一一做西飞。《都下无忧馆小楼春尽旅怀》杨万里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 莺边杨柳鸥边草,一日青来一日深。《过杨二渡》杨万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