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公文历史分期及其演进规律

中国公文历史分期及其演进规律

中国公文历史分期及其演进规律
中国公文历史分期及其演进规律

中国公文历史分期及其演进规律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

成果。”①本文试图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考察中国公文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对公文的历史分期、演进的根本动力和一般规律提出了初步看法。

一、中国公文历史发展的分期

目前研究公文的历史分期的著作,我以为,大致有三种分期方法:

一是按历史朝代结合社会形态来分期:先秦时期公文;封建社会时期公文;中华民国时期公文;新中国成立后时期公文。③二是按历史朝代并结合公文的自身发

展规律来分期:应用文发展的成熟期;应用文发展的自觉时期;应用文发展的繁荣时期;应用文发展的稳定时期:应用文发展的变革与现代化时期。④

三是按社会形态、历史朝代并结合应用文自身发展规律来分期:原始社会是应用文的孕育时期;从奴隶社会到秦统一中国以前的战国时期是应用文的发端时期;秦汉时期是应用文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应用文的成熟时期;隋、唐、宋时期是应用文发展的高峰时期;元、明、清时代是应用文发展的稳定时期;五四运动前夕至现代是应用文的重大变革时期。⑤

以上三种分期方法,这里只就其方法论谈点看法。什么是“分期”?从逻辑上讲,就是以时间为序,采取划分或分类的方法,将说明对象分成若干时段加以说明的方法。中国公文历史是一个属概念.按照历史发展的一般属性或者本质属性将其分解成若干

种概念,前者叫划分,后者叫分类。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它要求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历史分期采取划分或分类的方法均可,但“分”的标准只有一个,而且前后是统一的,分出来的子项之和应相当于母项。上述三种分期方法采取了两个以上的标准,同时前后又没有坚持同一性,因而造成了“分”

的逻辑混乱。

笔者认为,公文是政治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同社会发展是同步的。因此研究中国公文的历史分期,离不开中国社会的历史分类。

中国社会同世界各国一样,有它共同的发展规律,既从无阶级的原始社会进入到有阶级的阶级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公文,自夏商产生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公文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各个阶段的社会和社会阶段的各个时期的统治者、管理者、领导者服务,其历史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奴隶社会公文时期,约从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即从夏代开始,经商、西周、春秋,共经历近1600年。中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初的甲骨公文及金文公文,最早的公文典籍《尚书》出现在这个时期。

封建社会公文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共经历了2300多年。封建公文发端于战国,到秦汉正式确立,以后

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公文时期,从1840年至1949年,共经历100多年。在此期间,一方面随清王朝的继续存在到瓦解,封建公文由稳定走向没落,另一方面随辛亥革命后政局的变化,资产阶级公文从开始形成,发展直至衰落。在这个期间的后期,产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公文.即1921年中国共产党

成立后,在共产党机关和革命根据地政权所形成的公文。

社会主义社会公文时期。从1949年1

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在新民主主义公文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创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公文系统.应当说明的是,社会主义的公文系统仅限于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的公文本着“一国两制”原则并行于世,不在内地公文系统之列。

按通常的历史分期,我们可以把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公文称为古代公文;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公文称为近代公文;社会主义时期的公文称为现代公文。

有同志会问,按照中国的社会形态来划

分公文的历史发展是否“政治味太浓”?

不会,因为这是客观事实。由于公文的行文主体是法定作者,它是为了满足法定作者需要的工具,是从属于法定作者及其社会管理活动要求的。在阶级社会中,法定作者及其社会管理活动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而任何阶级的利益又通过政治集中体现出来。因此,在阶级社会里,公文不是一般的社会管理的工具,而是具有阶级性、政治性的管理工具。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政治思想

观点,制约着公文的内容,公文反映统治阶级的政治要求并为政治服务。这就是说,公文作为社会管理的工具,具有政治的从属性。无论是古代、近代或现代公文,这种政治上的从属性是很明显的。总的看,封建社会公文主要是反映最高封建统治者皇帝、封建官吏、地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资本主义社会公文则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治国方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文则反映了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它社会阶层的利益,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当然,我们讲公文具有政治从属性,并

不是指每个文件都要讲阶级的政治的大道理,也不是对每个文件都要贴上政治性的标签。社会管理活动是纷繁复杂的,除了政治性的管理活动外,还有非政治性的管理活动,如公共秩序的管理,日常事务的商洽和联系,本单位需告知社会的诸如地址搬迁、变更电话等事项,都是非政治性活动。以公文作工具进行这些公务活动,不应勉强赋予这类公文以政治性。我们讲公文具有政治从属性,是从总体上或者基本方面来讲的。

由此可见,按照中国的社会形态来划分公文的历史发展时期,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是说得通的。当然,这不是唯一的方法,比如可以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或以公

文自身发展的规律来分期,也未尝不可,但必须坚持标准的同一性和一贯性。

二、公文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有学者认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公文改革的根本动力。历史上,每个王朝、每个政权在建立之初,为了理顺政权机构内部各组织间的关系,为了发展生产、稳定政权,实施有效管理控制,就必然对公文这一管理

工具作些改革调整。”⑥即随着政权的更替,统治者实施社会管理的需要是公文改革的

根本动力。这种说法有相当道理,但如果从公文改革和发展的历史长河看,将社会管理视为公文改革和发展的根本性的动力是值

得商榷的。

社会管理,包括决策、计划、指挥、协调、控制等,都是属于国家的意志、统治者的意志.这是属于精神的东西,它确实是公文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是充分肯定“精神动力”的,但它不停留在这一点上,还要进一步弄清“动力的动力是什么”。恩格斯说得好:“不彻底的地方并不在于承认精神的动力,而在于不从这些动力进一步追溯到它的动因。”⑦

那么隐藏在社会管理需要背后的动因

是什么呢?就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运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反作用生产力,两者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政治的上层建筑和思想的上层建筑,并要它为自己服务,上

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总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它们是对立的统一,在矛盾中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的:“物质生活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⑧社会管理是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社会管理的需要推动公文的变革,其根本原因在于为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发生变革所引起的。所以公文变革的“动力的动力”不是社会管理的需要,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结果。只要我们坚持唯物史观,就不难看出,中国绵延数千年的公文的变革和发展,从公文内容到形式、从公文的组织机构到制度、从公文文种到格式、从语体风格到时代文风,其根本动力都是植根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

的演变之中,而不是存在于人们的观念里。

三、公文演进的一般规律

主要有以下几点:

公文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和国家

政权的更替而变革

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公文也相应地发生变革。从历代公文的内容看,经历了为剥削阶级服务到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服务

的变革过程。社会主义运动和过去一切社会运动的根本区别在于:“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自觉的独立的运动。”⑨据此,可以认为,制发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少数人谋利益还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这是区别剥削阶级掌权的国家公文与无产

阶级领导下的国家公文的分水岭和试金石。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4000多年,其间无论统治者发生多少次更替,公文的主要内容也呈现出千差万别,但公文为少数剥削者谋利益的社会职能是没有改变的。只有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并建立自己的文书工作之日起,公文内容才发生质的变化,转到为工人阶级

和劳动人民服务的轨道上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公文内容从局部质变量变的阶段,发展到全面质变阶段的飞跃。在利益主体已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文为载体制定各级党和国家机关的方针政策时,对各方面的利益要统筹兼顾,但我们决策的着眼点必须以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绝大多数的人谋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立党建国的根本宗旨提出的要求。

公文内容的变革推进了公文形式的革新。公文形式即公文体式,包括公文文种、公文格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从公文体式变革的历史演变趋势看,最突出的是从封建等级森严到打破以至根除封建等级制。先秦以前的公文体式体现等级、尊卑观念尚不明显。秦统一六国后,严格规定了封建皇帝颁下和大臣上呈的各种公文的名称、使用范围和格式,体现了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和封建政治等级。秦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不仅保留了秦制,而且越来越等级化,君臣两级的公文无论是文种、格式、称谓、用语、载体都有严

格的规定.而且还按封建等级划分。各有自己的专用文种,不能混用,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文种繁多的重要原因。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革除了封建公文中那些体现皇权不可侵犯和等级森严的体式,制定了体现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的新体式。这种体式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以雇

佣劳动者把劳动力自由出卖给资本家,以占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资本家使用雇佣

劳动为其生产剩余价值为基础的。但是,南京临时政府公文变革的成果遭到了北洋军

阀直至国民党政府的践踏,他们虽然没有完全复辟封建公文,但公文体式仍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封建余毒。只有新中国建立后创立的社会主义公文才完成了革除封建等级制的

任务,代之以社会平等、便利公务和服务民众的原则。公文的文风经过不断变革,是朝着简明、实用、通俗的方向发展的。公文属于应用文体,重在实用,言简理周,为大众所明了。这一要求是在曲折发展中逐步实现的。发端于夏商周,经春秋战国,至秦汉奠其基的中国古代公文写作,遵循“辞尚体要”

的准则,以简明、朴实为文风的主流。尤其是司马迁《史记》问世后,其文辞精炼、条理清晰、说理周到、通俗易懂,这种具有文采的散文体式,对当时和后世的公文撰写带来了很大影响。汉武帝渲染其文治武功、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崇尚浮华、繁冗的文风。至东汉,这种文风更甚,并以一种以双句为主,讲对仗和韵律的骈体代替散文体。南北朝时期骈体盛行,以至影响到以后各朝代。骈体偏重追求形式美,崇尚夸饰和用典,不重视思想内容,促成了一种浮夸艳丽的地主阶级文风。对这种不良文风,隋朝的两代皇帝——文帝和炀帝曾以行政手段,提出纠正,对内容空泛不实之华艳文风予以治罪,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得到根本纠正。至唐初年,因唐太宗祟尚丽辞,用骈体写公文的梁齐遗风又盛行起来。一直到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等针对骈体文提出“文以明道”、“陈言务去”等主张,才使骈体的浮华之风有所收敛。到宋,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等对形式主义的骈文又掀起了革新运动,提出了“事信言文”、“辞约而理精”

等主张,对公文文风的改革起了积极作用。北宋以后,公文体向散文体转化,以至代替骈文成为公文的主体。尽管如此,繁冗的遗风仍未完全消除,加以明清时代在封建科举考试制度下产生的“八股文”的流毒,使不少官府的公文只注重形式,死板老套,空话连篇。

在近代,太平天国时期开了反封建公文中那套浮文巧言的先河。太平天国发布的多数公文,使用白话文,开门见山,直书不曲,使人一目了然。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不仅废除了封建文种和封建恶称,而且确定使用白话、标点,文风朝简明、实用、通俗的方面迈进了一步。“五四”运动时期,人们起来打倒老八股、老教条,推动了文风大大解放。国民党政府时期接二连三地进行的公文和公

文工作的改革中,虽对革除公文中的形式主义、虚夸不实、云云抄录等提出过纠正,但因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没落,文风日渐繁琐、冗长、空泛、僵化,连语言也是半文半白的。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根据地时期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基础和政权性质的改变,由于毛泽东发动的对洋八股和党八股的不断批判,才有可能通过全面的公文改革。不断消除旧公文中官僚主义、文牍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影响,代之以马克思主义的新文风,较好地实现了公文向简明、实用、通俗化的转变。当然,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公文将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

公文在变革中继承和发扬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

事物的变革不是否定一切。公文的变革也是这样,它一方面要抛弃过时的、落后的东西,另一方面则要继承和发扬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纵观公文发展的历史,无论是公文文种、公文格式、公文管理制度、公文理论等方面,都可找到今人继承和发展前人成果的轨迹。在公文文种方面,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公文法规所规定的现代法定通用文种共19种。其中除公告、会议纪要等2个文种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实践中创建的以外,有决议、决定、意见、指示、通报、公

报、请示、批复、规定、办法等10个文种是从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机关和革命根据地

政府那里移植过来的,有通知、通告、报告、议案、条例等5个文种是从中华民国政府那里演进过来的,有命、函等2个文种来源于古代。若追本溯源,不少文种的历史演变相当久远,且存在着实同名异的现象。比如“报告”,可溯源于古代,产生于民国。在古代,陈请性的上行文种,相当于报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沿用古代公文呈。国民党政府时期在杂文体中出现了“报告书”。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机关和根据地的政权机关将报告作为上行文种使用,建国后沿用至今。但是,1956年前报告历来是陈请性文种,兼具陈述与请示两种功能。1956年后才将报告与请示分开,使报告不再具有请示问题的功能。这说明,继承不是简单的照搬,而是要发扬它有生命力的东西。

在公文管理制度方面,古代以至近代的一文一事制度、主管官员署签制度、公文用印制度、公文正副本制度、公文编号和登记制度、公文承办和催办制度、文书传送制度、

文书档案保管制度和保密制度等。我们经过改革,至今仍沿袭下来。

在公文写作的技巧和理论方面,有许多好的传统仍值得今天研究和借鉴。古代就知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说不注意修辞,内政外交就推行不下去。我国历代不仅出了许多撰写公文的高手,而且还不断有人研究公文写作理论,其中南朝梁刘勰写的《文心雕龙》,是文章与公文理论研究最突出的代表。笔者统计,《文心雕龙》论述了20类,53种文体,其中属公文体的有12类、41种。书中的许多论述至今对公文写作仍有借鉴意义。例如,作者主张平时要多积累,做好写作的准备;在草拟文稿前,要认真构思,设计好文章的整个主体;写作中要注意篇、章、句、字的有机配合,相得益彰;用字和语言要注意通俗化,避免怪异难懂;要注意反复删改,直到不能再删为止,力求达到简明恰当,通俗易懂。

刘勰以后,继续有人研究公文写作。如宋朝王安石著《尹师鲁河南作序》中提出“章奏疏议”的写作标准是“辞约而理

精”;南宋陈骥在《文则》中提出“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言以载事,文以著言,则文贵其简也”;清朝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应用文”这一文体概念,并将应用文分为上行、平行、下行及行文中的“七戒”,等等。这些对我们仍有启发、借鉴和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们对历史上的旧公文传统不应采取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

态度。而要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我们在剔除其糟粕的同时,也取其精华,这是建立和发展现代公文的重要源泉和规律。

公文运行周期的有序律支配着公文的

处理程式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普遍形式。公文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中的客观事物,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具有运动属性。任何公文都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它在这个周期从始至终都处于运动状态之中。其运动周期的长短取决于行文目的与公文内容的要求;运行的范围,主要是在发文与收文之间进行。当一份公文的行文目的和内容要求实现或基本实现时,

公文的运行周期也就结束了。如果下级要通过制发本级的文件来贯彻执行上级来文,则公文又开始了新一轮运行周期。我们通称的“公文处理”,其运行过程同公文的客观运动规律是一致的,它对公文运行起着组织和推进作用。在一份公文的完整生命周期中间,公文处理的运行过程,大致分为公文撰制、公文传递、公文办理、公文实施、办结公文处置等阶段;每个阶段又由若干有序的环节构成。从古代公文到现代公文的处理过程的环节有少与多之分、不完善与完善之别,但它们的共同属性,即公文处理程式的有序规律是不会改变的。这一规律表现为公文处理的各个环节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以至形成有序高效的“公文流”。比如,现代公文处理在继承过去好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行公文法规的规定精神,它的发文过程依次包括以下程式:领导交办一酝酿准备一拟稿一修改一审核一签发一复核一缮印一用印一登

记一分发;从收文的处理过程看,依次是:清点签收一拆封一登记一审核一拟办一批

办一承办一注办一立卷归档。一般说来,这

些环节既不能省掉,又不能错乱,否则就会给公文的运行带来混乱。

公文的发展直接受“国家权力运动”

的制约

纵观古今历史,大量使用公文的首推国家机关。所以,公文的发展必然要受国家发展规律的制约。恩格斯说过:“经济运动会替自己开辟道路,但是它也必定要经受它自己所造成的并且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运动

的反作用。”⑩恩格斯这里讲的“政治运动”就是“国家权力的运动”。公文的运动是包括在国家权力运动之内的。国家权力运动由经济运动所决定,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运动。公文经国家机关制定后,作为一种权力工具,也像国家机关所起的作用一样,对经济运动产生影响。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公文中,大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过促进作用;另一部分则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过促退作用。国民党统治时期发布的那些反共反人民、制造内战、苛捐杂税、抽丁拉夫、丧权辱国等为内容的公文,也是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在革

命根据地政府和建国后人民政府所制定的

一系列公文,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深得群众拥护,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当然,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时期,也有个别公文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好的作用,但这不是主流,也不反映依附于人民政权的新公文的本质属性。

注释:

①《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3页。

②应用文分为公务应用文和私务应用文。目前研究应用文历史分期的著作中,从其论述和举例看,主要是研究公务应用文的分期问题。因此,这里将公务应用文与公文的分期放在一起来探讨。

③⑥四川省档案局编《公文管理》,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第21—24、24—25页。

④刘俐、李锐青主编《应用写作》,四川大学出版社20XX年版,第2-5页。

⑤洪威雷、王颖主编《应用文写作学新论》,武汉大学大学社20XX年版,第28-31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知识讲解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 完整)

中国历史年代表(绝对完整) 一原始社会 (距今约400万年前到约公元前21世纪) 距今越400万年前蝴蝶腊玛古猿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 距今越200万年前巫山人已在川东生息 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已在云南元谋盆地生息,打制石器问世,先民已知用火 距今越100万年前蓝田人已在陕西蓝田地带生息 距今约70-20万年前北京人(燧人氏)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面貌上保留了猿类的某些特征,已经能够保存火种,并用火烧烤食物,手脚分工明确,过着群居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距今约20万年前金牛山人已在东北辽河流域生息,标志着人类开始由直立人向智人进化。 距今约15万年前丁村人已在山西南部生息 距今约10万年前许家窑人(伏羲氏)已在晋北古大同湖畔生息,飞石索已用于狩猎 距今约5万年前骨针在辽宁小孤山制成 距今约3万年前峙峪人已在晋北桑干河流域生息 距今约3万年前山顶洞人已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生息,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 距今约3万年前下川文化在晋南形成

距今约1万年前(神农氏)原始农业在中华大地出现 约公元前6000年裴李岗文化在中原地带形成,龟甲占卜在中原出现,文字符号萌芽,骨笛制成,粟在黄河流域广泛种植,猪狗鸡在中原已家养 约公元前5850年大地湾文化在陇东形成,黍子、油菜已种植,原始混凝土制成 约公元前5000年河姆渡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稻在长江流域广泛种植,骨耜已为稻作农具;半坡文化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仰韶文化在黄河中游形成,龙虎观念萌生,彩陶艺术出现,壁画出现母系氏族公社 约公元前4300年大汶口文化在黄河下游形成,酿酒器皿制成父系氏族公社 公元前3990年大溪文化在长江中游形成,男女合葬出现,动物殉葬风俗已见 约公元前3500年红山文化在内蒙古草原东部及辽西形成,玉猪龙崇拜形成,石砌祭坛出现 约公元前3300年马家窑文化在黄河上游形成,彩陶艺术进入盛世,青铜刀已用范铸;良渚文化在长江下游形成,天圆地方观念形成,原始混凝土已用于建造 约公元前3000年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中游汉江地带形成,崇祖观念萌生,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筑成

《中国历史地理》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历史地理》科目作业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中国文化发展、历史地名之间的关系 第一,古代政区演变与中国自然环境的关系。 古代政区的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川形便,将自然环境与行政区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政区与自然区的重合,有利于加强管理。比如说元明清以来的省制和自然环境就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河南省指黄河以南,山西指太行山以西,湖南湖北一洞庭湖为分界线等等,以此作为分界线不仅有利于管理,而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抵御自然灾害,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第二,古代政区演变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区划分的变化与历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关系密切相关,主要行政区划的变化与政权交替都有着密切关联。最为行政区划中的第一等级的政区,经常会变化很大,这与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社会里,君主权力一直处于不断的加强的趋势,这就要求地方权力的不断的削弱,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这必然导致社会权力的重新划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区演变必然是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皇权强化趋势一致,换句话说,政区演变服从于政治制度。举个例子,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在刚开始时这种制度还是行之有效的,但到了春秋末期,这样的国中之国的政区却失去了他原来的效果,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不断的进行攻伐,使得这种分封这种中央统治地方的方式受到了彻底的破坏,直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这种与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相违背的政区被废除,代之而起的是郡县

制。 第三,古代政区演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农业经济区的划分与土壤、山河、气候等影响与自然区相吻合,一般来说一级行政区与经济区在元代以前是相吻合的,但元代以后受到政治影响,但县级政区在大多少数地方都与经济区相吻合。地方行政区的最大的职能是解决职能,替中央或上级机构在一定区域内组织经济生产和征收税负的任务。在许多的情况下一级政区的设立初衷是为了便于中央收缴赋税。聚敛财富,而且,政区的划分大多是以经济指标来划分的。人口是古代社会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划分政区以及行政等级的依据。举个例子宋代时设立的一个监云安监是为了生产盐业而设立的一个行政区域,这样的政区的设立其实是为了生产的需要,为的是进行经济活动。 第四,政区演变与中国文化发展的关系。 在进行政区划分是往往会考虑不同的文化的影响,往往会把同一种文化的的地方划分在同一个政区里面,换句话说就是在进行政区划分是得考虑文化的认同感。从另外一面出发,政区一旦划定了,就会在这个政区里面形成一定的文化,或者是原有的文化认同感得到了加强。民俗是政区划分的一个重要原则,假如在一个政区内存在着不同的几种文化,几种认同感,假使有一两种文化在认同感上是冲突的,那么会造成政区内的不稳定,甚至爆发械斗之类的事件,这不利于政区的统治和统治者的意愿,因此在划分时会尽量的避开不同文化划分在同一政区内的决策。举个例子,中国有七大方言区,因此在政区划分时尽量避开。清代时期,广东设立的十个府里面有潮州府和其他府,是不会把讲潮州话的县置于讲粤语,或是讲客家话所管辖的州府的统治下,这不仅加强了潮州府内的文化认同感,也避免了不同文化在同一政区内的冲

中国的历史发展(全)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万年前地元谋人,止于年地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地历史. 中国近代史地时间为,从年鸦片战争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年鸦片战争到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年“五四”运动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b5E2R。 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地时间为,从年鸦片战争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年鸦片战争到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年“五四”运动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p1Ean。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后期资本主义地产生和民族危机地加深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和清朝地灭亡 中华民国初期北洋军阀地统治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地创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地实现 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从年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地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地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地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地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地,取得地胜利是辉煌地.DXDiT。 建国后地头三年,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地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地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地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土地制度地改革,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地“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地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地“五反”运动.对旧中国地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地改造.在胜利完成繁重地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

关于官场的九大定律

2010-12-25 11:28 转载自分享 最终编辑xx岸边 中国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 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后人复哀后人”,不正好反映了中国历史在变中保持不变的特点吗?这是一种规律,有人称之为历史定律。近来可以看到,不同的学者,针对不同的历史事实,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不同的“历史定律”。这其中有黄炎培所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定律;柏杨写的“瓶颈定律”;秦晖写的“黄宗羲定律”;吴思写的“血酬定律”;杨光写的“传统权力合法性定律”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定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定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定律;“兔死狗烹”定律;“成王败寇”定律;“家族盛衰循环定律”等等 各种各样的说法,是否都能称之为“定律”,也有疑问。但它们确实是在不断地被重复,呈现出某种规律性。学者们何以对历史定律产生兴趣?我以为他们的用心,是要打破我们历史上那些千古不变的东西。 “后人复哀后人”,这样的重复,给我们太多的痛苦 第一定律,xx筷定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冯梦龙)

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为什麽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地发展下去?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的。 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无法节制的权力+无限膨胀的贪欲=殷鉴不远。 黄炎培先生曾在延安的窑洞中向.提起“其亡也忽焉”这样的历史规律,因此,有人将这个定律称为“黄炎培窑洞定律”。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句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 杀文种的时候,句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兔死狗烹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断地重演。 能够吟诵《大凤歌》的汉高祖,也是小鸡肚肠。依赖韩信的军事天才,夺得天下。原说是与韩信“共天下”的,后来非但不“共”,还要了韩信的命。 天下汹汹,想要南面为王的野心家何其多。就是咱自家,当年“黄袍加身,”不也是个野心家?如此说来,野心家就睡在我们的身边。老是疑神疑鬼,睡不好觉,搞得神经衰弱,以为真是狼来了,于是起了杀心。 这是一种思维定势,世人无论是谁,只要坐(抢)到这个位置上,总会不由自已这样去想。原本抢来的东西,难保不被别个抢去。所以,历史上兔死狗烹之事不断重演,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第三定律,包围定律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先秦历史的主要特点 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的确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6、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明显的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史观的原理。 7、井田制的兴废成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兴衰的纽带和标志。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1、政治上: 第一,封建国家由战国分争走向统一,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发展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巩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主张继续推行井田制和主张实行郡县制的两大势力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和数次的斗争。 第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 第五,地主阶级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问题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第六,奴隶制的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表明社会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七,先后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其斗争方式和策略以及他们的反抗精神大都为以后历代农民阶级所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第八,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弊端开始暴露,导致封建王朝和封建国家灭亡的主要因素在这一时期已大都出现。 第九,地主阶级内部开始分化,形成特权阶层。 第十,对外交往初步发展起来。 第十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初步发展。 2、经济上: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劳动人民的劳动,这一时期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并呈现出以下时代特色。 第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巩固。 第二,各种经济制度由参差不齐实现了全国统一。 第三,在经济思想上确立了“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的观念。 第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 第五,确立了中唐以前的以人丁为主的封建赋税制度。

关于官场的九大定律

关于官场的九大定律 2010-12-25 11:28 转载自分享 最终编辑汶河岸边 中国历史的发展,如同陀螺的运动,不停地旋转,一圈又一圈,周而复始。在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中,有某种恒定的东西,始终保持不变。 杜牧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后人复哀后人”,不正好反映了中国历史在变中保持不变的特点吗? 这是一种规律,有人称之为历史定律。近来可以看到,不同的学者,针对不同的历史事实,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不同的“历史定律”。这其中有黄炎培所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定律;柏杨写的“瓶颈定律”;秦晖写的“黄宗羲定律”;吴思写的“血酬定律”;杨光写的“传统权力合法性定律”以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定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定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定律;“兔死狗烹”定律;“成王败寇”定律;“家族盛衰循环定律”等等 各种各样的说法,是否都能称之为“定律”,也有疑问。但它们确实是在不断地被重复,呈现出某种规律性。学者们何以对历史定律产生兴趣?我以为他们的用心,是要打破我们历史上那些千古不变的东西。“后人复哀后人”,这样的重复,给我们太多的痛苦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冯梦龙) 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 为什麽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 世人的贪欲,不都是这样?得寸进尺,得陇望蜀。没有止境的。 君王的贪欲,更为可怕,因为他拥有无限的权力,没有人可以阻止他。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2.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哪一项观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3.李贽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他 A.坚决反对孔子的主张B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C.不愿与孔子同流合污D极力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5.李贽称赞汉朝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李贽 A.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面目 B.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封建纲常礼教 6.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B.当时我国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B.批判君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 10.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与法家这一思想最为相近的思想家是 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王夫之 11.黄宗羲说:“天地之生万物,仁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自三代以后,有以不仁得天下者,则日食、地震应之,再不仁者则自遭陨灭。”其主要的观点是 A.“天人感应”B.“仁”对社会治乱的重大影响 C.君主是天下之大害D.“天行有常” 12.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些思想主张 A.反映了农民阶级建立平等社会的愿望B.反映专制主义制度逐渐动摇 C.是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反映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 13.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①科技内容上主要集中于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以及医学等方面,应用性强,但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是对传统典籍的整理,如经验总结,缺乏实验;重视总结实践经验,轻视理论概括和抽象。 ②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工程的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意识。 ③注重社会人文问题的探求,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重视完善人和自然的关系。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 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高度繁荣,这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就是应古代农耕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农耕经济服务的,如科技成就主要集中于农学和天文历法方面。 ②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③中央集权国家的支持和政府的重视,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条件。 ④继承前代科技成果,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明,都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⑤中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创造的结果。中国古代科学家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 ⑥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16世纪后没能产生现代科学的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长期占据统治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科技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 ②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 限制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③17世纪以来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 容,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都使中国古代科技缺乏足够的重视和足够的人才。归根结底是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商周秦汉(西汉,东汉)晋(西晋,东晋)北朝( 前秦,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南朝(宋,齐,梁,陈和后梁)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先后与辽、金,西夏并存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 夏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商约公元16世纪-约公元前1066 周西周约公元前1066-公元前771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56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 汉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 东汉 25-220 三国魏 220-265 蜀 221-263 吴 222-280 西晋 265-316 东晋十六国东晋 317-420 十六国 304-439 南北朝南朝宋 420-479 齐 479-502 梁 502-557 陈 557-589 北朝北魏 386-534 东魏 534-550 北齐 550-577 西魏 535-557 北周 557-581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国后梁 907-923 后唐 923-936 后晋 936-946 后汉 947-950 后周 951-960 十国 902-979

宋北宋 960-1127 南宋 1127-1279 辽 907-1125 西夏 1032-1227 金 1115-1234 元 1279-1368 明 1368-1644 清 1644-1911 中华民国 1912-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五帝(约前26世纪初——约前22民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 黄帝 颛顼 帝喾 尧 舜 夏(约前22世纪末至约前21世纪初——约前17世纪初) 禹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杼 槐 芒 泄

中国公文历史分期及其演进规律

中国公文历史分期及其演进规律 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而且把它贯彻到底,把它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 成果。”①本文试图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考察中国公文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对公文的历史分期、演进的根本动力和一般规律提出了初步看法。 一、中国公文历史发展的分期 目前研究公文的历史分期的著作,我以为,大致有三种分期方法: 一是按历史朝代结合社会形态来分期:先秦时期公文;封建社会时期公文;中华民国时期公文;新中国成立后时期公文。③二是按历史朝代并结合公文的自身发 展规律来分期:应用文发展的成熟期;应用文发展的自觉时期;应用文发展的繁荣时期;应用文发展的稳定时期:应用文发展的变革与现代化时期。④

三是按社会形态、历史朝代并结合应用文自身发展规律来分期:原始社会是应用文的孕育时期;从奴隶社会到秦统一中国以前的战国时期是应用文的发端时期;秦汉时期是应用文的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应用文的成熟时期;隋、唐、宋时期是应用文发展的高峰时期;元、明、清时代是应用文发展的稳定时期;五四运动前夕至现代是应用文的重大变革时期。⑤ 以上三种分期方法,这里只就其方法论谈点看法。什么是“分期”?从逻辑上讲,就是以时间为序,采取划分或分类的方法,将说明对象分成若干时段加以说明的方法。中国公文历史是一个属概念.按照历史发展的一般属性或者本质属性将其分解成若干 种概念,前者叫划分,后者叫分类。分类是划分的特殊形式,它要求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历史分期采取划分或分类的方法均可,但“分”的标准只有一个,而且前后是统一的,分出来的子项之和应相当于母项。上述三种分期方法采取了两个以上的标准,同时前后又没有坚持同一性,因而造成了“分”

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史

中国文字的演变发展史 中国汉字源远流长,据传汉字最早在黄帝时候就已经出现。传说黄帝时期,有一位叫仓颉的大臣,他可以画出许多的图形符号,各种的图形符号代表了各不相同的意义,后来他创造的符号就逐渐发展为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国自古就有仓颉造字的说法,大概就是源于此,而仓颉也被后人尊称为“文字神”。但是,文字的繁大,造字绝不是一时一人就能完成的。其实,早在仓颉以前,各部落应该就已经有了许多表意的符号,只是各不相同罢了,仓颉应该只是加以统一与整理,而后人则说是仓颉造字。这样中国的文字就产生了,这样看来中国文字的产生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但是现在可以看见的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后依序大致是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与行书。 甲骨文是刻在动物骨头上的文字,是现在可见的最早的中国文字。它反映了中国古代最原始的文明方式和生产力水平。正是由于生产力的落后,所以人们把文字记录的载体选择为动物的骨头,而这同时也是中国人就地取材的这一个思想方式的反映。这些甲骨文在后世被人们当做龙骨来医治疾病,尽管这种方式被我们现代人看作是迷信,但是这一思维的确延存了数千年。这些“龙骨”在清代被欧洲考古学家发现,当时就引发世界轰动,到今天也是中国最早的文明见证物。 金文是指刻在铜器上的文字,因为中国从夏朝开始就进入青铜器时代,而现在出土的很多青铜器上都刻有一些文字,又因为周朝人把铜叫金,所以现在就叫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它的使用持续到秦国末年,随着籀文的出现而渐渐淡出历史舞台。籀文,就是大篆,是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其原有的大篆文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后的全国统一使用的文字。后来因为小篆写起来的一些缺点,带来的不方便社会上逐渐出现了一种较易书写的新字体:隶书,起初隶书在下层和民间流传,后来则逐渐取代了小篆的位置在社会上流行开来。小篆

下列选项不属于中国古代性文化_中国古代性文化发展的十大规律

西方性学家卡洛多利安说过为了了解我们身为成人是怎么样的人,我们需要知道有关我们童年的事。同样的,为了了解性在我们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我们也需要知道其历史的起源。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容易受到“现在”的压力,容易沉迷于“将来”遗忘“过去”。 当前不少人都有这么一种认识,似乎在中国古代一直实行性禁锢和性封闭,而性科学则完全是“舶来品”。其实,如果我们好好研究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中国几千年来有着相当灿烂辉煌的性文化,有关的婚姻制度、房中理论、文学艺术、道德观念、医药卫生等都经历了一个起步很早、发展曲折的过程,而且时至今日,古代性文化对今天的人们还有相当大的影响。上海性社会学研究中心近两年来对中国古代性文化作了一些研究,下面就谈谈我们研究的三个目的和发现的十个规律。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一个目的是了解过去,从而指导现在和将来 西方性学家卡洛多利安说过为了了解我们身为成人是怎么样的人,我们需要知道有关我们童年的事。同样的,为了了解性在我们文化中所占的地位,我们也需要知道其历史的起源。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因为我们容易受到“现在”的压力,容易沉迷于“将来”遗忘“过去”。 综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或是放眼从原始初民至今,可以说既是一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性的发展变化史。性的每一步发展变化,无不反映出社会

的深刻变化。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从群婚,到单婚,从性开放到性保守、性封闭,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女子沦为男子的掌上玩物,爱情之路被堵塞了从而只能通过曲折的途径表现出来,性科学的火炬在神州大地上过早地燃起但不久又濒于熄灭,形形色色的性观念的冲突,令人刻骨铭心的两情缱绻,令人发指的罪与恶……这一切,勾勒成一幅复杂纷纭、多彩多姿的历史画卷。 现在,我们对于这一切,了解了多少,又认识了多少呢?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二个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从原始初民到现代人都能从性生活中获得极大的快乐,这似乎是造物主的伟大恩赐,但是,性实在是一个怪物,它能给予人们以极大欢乐,又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痛苦。愚昧和落后、剥削和压迫,是阻碍人们获得性快乐的两大敌人。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追求人性解放的历史,性作为发于人之本性的一种特殊需要,它的追求、满足、压抑与抗争不仅对于性主体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紧要的影响和作用,而且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观古以思今,那阻碍人们获得性快乐的两大敌人——愚昧和落后、剥削和压迫,至今还有多少残余影响,在这方面人性解放的状况又是如何呢? 我们研究古代性文化的第三个目的是如何对性实行正确的社会控制 为了使社会保持正常的秩序,这种秩序可能是为了使人们过得快乐而正常,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对照表 ┏━━━━┯━━━━━━━━┯━━━┯━━━━┓┃朝代│ 起讫 │都城│ 今地┃ ┠────┼────────┼───┼────┨ ┃夏 │约前22世纪末至约│安邑 │山西夏县┃ ┃ │前21世纪初—约前├───┼────┨ ┃ │17世纪初 │阳翟 │河南禹县┃ ┠────┼────────┼───┼────┨ ┃ │约前17世纪 │亳 │河南商丘┃ ┃商 │-前11世纪├───┼────┨ ┃ │ │殷 │河南安阳┃ ┠─┬──┼────────┼───┼────┨ ┃ │西周│约前11世纪-前771│镐京 │陕西西安┃ ┃周├──┼────────┼───┼────┨ ┃ │东周│前770-前256 │洛邑 │河南洛阳┃ ┠─┴──┼────────┼───┼────┨ ┃秦 │前221-前206 │咸阳 │陕西咸阳┃ ┠─┬──┼────────┼───┼────┨ ┃ │西汉│前206-公元25 │长安 │陕西西安┃ ┃汉├──┼────────┼───┼────┨ ┃ │东汉│ 25-220 │洛阳 │河南洛阳┃ ┠─┼──┼────────┼───┼────┨ ┃三│魏 │ 220-265 │洛阳 │河南洛阳┃ ┃├──┼────────┼───┼────┨ ┃ │蜀汉│ 221-263 │成都 │四川成都┃ ┃国├──┼────────┼───┼────┨ ┃ │吴 │ 222-280 │建业 │江苏南京┃ ┠─┼──┼────────┼───┼────┨ ┃ │西晋│ 265-317 │洛阳 │河南洛阳┃ ┃晋├──┼────────┼───┼────┨ ┃ │东晋│ 317-420 │建康 │江苏南京┃ ┠─┴──┼────────┼───┼────┨ ┃十六国 │ 304-439 │ - │ -┃ ┠─┬──┼────────┼───┼────┨ ┃南│宋 │ 420-479 │建康 │江苏南京┃

中国历史的十大定律

第一定律,象牙筷定律 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玉杯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满足不了,就要搜求奇珍异宝。 一定不能有“第一次”。 第二定律,兔死狗烹定律 越王勾践,为报仇雪恨,卧薪尝胆,精神非凡。但他的个人品质却非常糟糕。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帮他筹划大计的两个功臣,成就大业之后,一个被杀,一个逃跑。杀文种的时候,勾践说,“你教我灭吴七种方法,我用了其中三种就灭了吴国,你那里还有四种,把它带到先王那里去吧。”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灭,谋臣亡。自古患难易共,富贵难同 第三定律,包围定律 “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祸国“六贼”童贯、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桧,两面三刀的严嵩,无法一一列举。若能把他们聚集拢来,可以排列成大军,浩浩荡荡。只不过,这只大军不能用来上阵杀敌,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围”。 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转录如下: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没有了竞争的压力,也就失去了不断创新进步的动力 第五定律,朋党定律 唐穆宗时期,以李德裕为首的士族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科举出身官员结成一派,两派在朝廷上互相攻讦、倾轧达四十年,史称牛李“朋党之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中国人常常结为宗派,十分自然,

浅谈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变迁史

浅谈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发展变迁史 摘要: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 关键字: 饮食文化餐制主食 中国有句俗语: 民以食为天。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 一。"由于笔者对美食有着特别的喜好,所以想结合中国古代历史,谈谈我国饮食文化的演变。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形成时期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吃饭完毕,客人应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盛行瞻债物的碟子交给旁边伺侯的主人,主人跟着起身,请客人不要劳动,然后客人再坐下。品尝美食是很享受的一件事,所以很多繁文缛节在当今社会已经不讲究了。 三、饮食文化的高峰——唐宋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唐代,麦、稻的地位逐渐上升。唐初期,麦作为一种主粮是比较奢侈的,且被认为是“杂种”。 唐代中期以后,由于城市人口的增长、饼食的普及,对麦作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德宗建中元年实行的“两税法”已明确将麦作为征收的对象,麦取得了与粟并驾齐驱的地位。宋代的主粮跟唐代大同小异,只是稻子变得越发重要,最终取得了现代作为中国主要谷物的地位。 过分讲究饮食的现象也尤唐为甚,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用菜,最有名的要数烧尾宴了,烧尾宴是指士人刚做官或做官得到升迁,为应付亲朋同僚祝贺,必须请一顿饭。尚书令左仆射韦巨源在家设“烧尾”宴请唐中宗,肴馔丰美,世所罕见;宴会上的58道菜可以说是唐代市场上高档菜的代表。李公羹是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创制的保健食品,用珍玉、宝珠、雄黄、朱砂、海贝煎汁,每杯羹费钱三万!1相比宫廷菜的极尽奢华,中档的官吏日用

中国的历史发展(全)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后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中华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建国后的头三年,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

关于中国农村发展过程演变史的研究

关于中国农村发展过程演变史的研究
关于中国农村发展过程演变史的研究 内江师范学院 韩威 【摘要】 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历史源远流长。农村地域的发展演变,经历了各 个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通过对不同时期农村发展特点的 研究,从中找出经验教训,为当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指导。b5E2RGbCAP 【关键词】农村 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 发展史 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我国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 展和影响农民生活的主要“瓶颈”之一。客观地总结我国历史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 历史实践, 对当前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借鉴意义。深入了解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实践, 主要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历史规律, 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把握中 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政府和农户(私人) 投入极大的热情 和资金。古语云:“以史为鉴, 可以明得失”。因此, 对明清以前中国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投资背景、投资主体和投资客体进行梳理, 辩证地看待封建王朝的农业基础设施投 资, 对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借鉴意义。p1EanqFDPw 要深刻认识历史上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演进规律, 有必要从夏商周开始, 因 为从这个时期起农业发展需要统治阶级真正重视和开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DXDiTa9E3d 一、夏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 由于受到山洪和河水泛滥的侵害, 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各个部 落开始治水, 但是效果不佳。原因有三:第一, 堤防设备差, 技术落后, 难以抵御 泛滥的洪水; 第二, 缺乏整体协调, 部落各自为政, 洪水此消彼涨; 第三, 气候变化
1 / 10

中国历史朝代公元年鉴对照表

朝代起讫都城今地 夏约前2070—前1600 安邑山西夏县阳翟河南禹县 商前1600—前1046 亳河南商丘殷河南安阳 周西周前1046—前771 镐京陕西西安东周 春秋时代 战国时代① 前770—前256 前770—前476 前475—前221 洛邑河南洛阳 秦前221—前206 咸阳陕西咸阳 汉西汉②前206—公元23 长安陕西西安东汉25—220 洛阳河南洛阳 三国魏220-265 洛阳河南洛阳蜀221-263 成都四川成都吴222-280 建业江苏南京 西晋265-316 洛阳河南洛阳 东晋十六国东晋317-420 建康江苏南京十六国③304-439 —— 南北朝南 朝 宋420-479 建康江苏南京齐479-502 建康江苏南京梁502-557 建康江苏南京陈557-589 建康江苏南京 北 朝 北魏386-534 平城山西大同 洛阳河南洛阳东魏534-550 邺河北临漳北齐550-577 邺河北临漳西魏535-556 长安陕西西安北周557-581 长安陕西西安 隋581-618 大兴陕西西安唐618-907 长安陕西西安 五代十国后梁907-923 汴河南开封后唐923-936 洛阳河南洛阳后晋936-946 汴河南开封后汉947-950 汴河南开封后周951-960 汴河南开封十国④902-979 —— 宋北宋960-1127 开封河南开封南宋1127-1279 临安浙江杭州 辽916-1125⑤皇都 (上京) 辽宁 巴林右旗

西夏1038-1227 兴庆府宁夏银川 金1115-1234 会宁阿城(黑龙江) 中都北京 开封河南开封 元1271-1368⑥大都北京 明1368-1644 北京北京 清1644-1911 北京北京 中华民国1912-1949 南京江苏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首都北京。 附注: ①这时期,主要有秦、魏、韩、赵、楚、燕、齐等国。 ②包括王莽建立的“新”王朝(公元8年—23年)。王莽时期,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公元23年,新王莽政权灭亡。公元25年,东汉王朝建立。 ③这时期,在我国北方和巴蜀,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六国”。 ④这时期,除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外,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割据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汉、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历史上叫做“十国”。 ⑤辽建国于公元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 ⑥铁木真于公元1206年建国;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

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与总结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综合报告 报告题目: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 规律的认识与总结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与总结 姓名: 指导教师:张利 【摘要】:回顾近代史,我们不禁会有这样一个好奇的心态,想细致的了解我们的祖国近代史,了解我们当时人民的思想,体会他们的努力为我们祖国后代造福的腾腾热血。所以我们更应该要了解我们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他们是怎样做出的选择。 【关键词】:近代史;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 1 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其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契机。其二,近代中国所面

临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其三,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相类似。其四,中国特色赋予马克思主义以内在的生机与活力。其五,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随着中国的发展,本土文化意识的回归也越来越强烈。 可以看出,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没有马克思主义。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就少了现代化的标尺,就失去了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同样,中国的现代化也不能没有本土文化。抛弃本土文化,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内在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的现代化也终将不可能实现。至于二者孰主孰副,我们大可把视野放的长远一些,历史和人民会决定它的走向。 2 我们中国近代的历史和人民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2.1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确立的历史必然性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而这两项任务是互相关联着的。只有首先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使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开辟道路[1]。在中国,只有能够把这两项历史任务自觉地担当起来,带领人民为此而进行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政治力量,才能成为中国人民的合格的领导者。 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一个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和政治上远见卓识的党。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通晓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个理论一旦同中国的实际系统地、正确地结合起来,就成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总政策,以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铸造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样三件夺取革命斗争胜利的法宝;规划了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宏伟目标,等等。从而为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伟大斗争开辟了通向胜利的道路。正是在长期斗争的过程中,中国人民通过对中国历史舞台上各种力量的建国方案、政治主张和实际行动的反复比较,逐步地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在党的领导下日益广泛地团结起来。 无产阶级怎样经过它的政党实现对于全国各革命阶级的政治领导呢?毛泽东同志指出,这需要四个条件:“首先,是根据历史发展行程提出基本的政治口号,和为了实现这种口号而提出关于每一发展阶段和每一重大事变中的动员口号。”“第二,是按照这种具体目标在全国行动起来时,无产阶级,特别是它的先锋队----共产党,应该提起自己的无限的积极性和忠诚,成为实现这些具体目标的模范。”“第三,在不失掉确定的政治目标的原则上,建立与同盟者的适当的关系,发展和巩固这个同盟。”“第四,共产党队伍的发展,思想的统一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