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上三叠统长7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_李威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上三叠统长7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_李威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上三叠统长7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_李威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上三叠统长7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_李威

图1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烃源岩分布图[2]

Fig.1Source rocks distribution of Chang 7oil reservoir

set in Ordos Basin

第24卷第6期2012年12月

岩性油气藏

LITHOLOGIC RESERVOIRS

Vol.24No.6Dec.2012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上三叠统长7油层组

油气富集规律

威1,文志刚1,2

(1.长江大学油气资源与勘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100;

2.长江大学地球化学系,湖北武汉430100)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长7油层组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但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其勘探难度越来越大。致密砂岩型岩性油气藏的成藏富集机理是制约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油层组深入勘探的核心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工作,从烃源岩、沉积相、储集层及构造特征等方面入手,总结了该区长7油层组油气藏分布特征和规律,并分析了油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马岭地区长7油层组主要为岩性油气藏,深湖浊积岩为主要沉积类型,油气富集主要受烃源岩、沉积相及储层等因素的控制。

关键词:岩性油气藏;富集规律;长7油层组;马岭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稳定沉降、坳陷迁移、扭动

明显的多旋回克拉通盆地,盆地内部构造简单、地层平缓,其中生代为典型的大型内陆坳陷湖盆,油气资源丰富,三叠系延长组油藏类型为典型的岩性油气藏。马岭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带上,其西部紧邻天环凹陷,向东与城华斜坡带相接[1]。马岭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7油层组为半深湖一深湖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浊流沉积。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以及对深水沉积的逐步认识,马岭地区含油层系三叠系长7油层组已成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重要目的层(图1)[2]。但目前对研究区长7油层组的认识还比较低。长7油层组埋藏深度大,成岩作用强烈,主要为低孔一特低孔、特低渗一超低渗致密砂岩型储层,非均值性与隐蔽性均较强,其复杂的成藏富集规律已成为隐蔽型岩性油气藏石油地质特征认识和勘探开发深入拓展的首要问题[3]。因此,开展对该区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对于正确制定下一步勘探开发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1油气藏类型

马岭地区长7油层组主要受岩性因素的控制,

文章编号:1673-8926(2012)06-0101-05

收稿日期:2012-04-12;修回日期:2012-06-25

作者简介:李威(1988-),男,长江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气地质地球化学。地址:(430100)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大学路特1号长

江大学地球化学系。E -mail :zhouqing3@630741345@https://www.wendangku.net/doc/3016018019.html,

马家滩

红井子定边

盐池

张家山麻黄山山城

姬塬

堡子湾

罗庞塬

樊家川

乔川耿湾

铁边城

虎洞环县木钵

贺旗马岭

演武

三岔

武沟镇原

铜川

庆城

庆阳

肖金

崇信泾川

长武

石鼓

正宁

1020

10

20

上畛子农场

槐树庄林场黄陵

010

20

富县

塔儿湾

张岔

20

40

甘泉

华池

永宁

高桥

吴保楼坊坪

周家湾吴仓堡吴起

20

30

20

100

志丹

延安

宁条梁

城川20km

010*********

地名剥蚀区研究区

<1010~2020~3030~40>40

烃源岩厚度/m

N

岩性油气藏第24卷第6期

表1

马岭地区长7油层组暗色泥岩有机质评价综合表

Table 1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of Chang 7oil reservoir set in Maling are

总有机碳/%

生烃势/(mg ·g -1)

最高热解峰温/℃

镜质组反射率/%

氢指数/(mg ·g -1)

降解潜力/%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

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平均值

33.680.907.50116.170.3724.36466.00422.00445.08 1.090.650.87607.8439.19382.15

53.52 4.1522.61

根据基本地质条件及油藏控制因素分析,将研究区长7油层组油气藏类型划分为3种类型:岩性上倾

尖灭油气藏、成岩圈闭油气藏及砂岩透镜体油气藏(图2)。

图2

马岭地区长7油层组成藏组合剖面示意图

Fig.2Schematic section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ssemblage of Chang 7oil reservoir set in Maling area

2

油气成藏要素

2.1

优质烃源岩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丰富的石油资源与长7

油层组湖相富含有机质烃源岩的大规模发育具有密切关系。

晚三叠世的区域构造活动导致了长7油层组沉积早期的大规模湖泛,从而形成了湖泛期高强度生烃的特征[3]。长7油层组沉积期也是晚三叠世湖盆演化过程中的最大湖泛期,湖盆的快速扩张形成了大面积的半深湖—深湖相沉积环境。湖盆水域的扩张和变深为浮游藻类、底栖藻类以及水生动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岩石学研究表明,长7油层组富含有机质的优质烃源岩中显微纹层十分发育,并常见富含有机质的磷酸盐结核,且富黄球状黄铁矿,S 2-含量高等[4]。

长7油层组湖侵背景下形成的暗色泥岩、页岩

及油页岩是中生界地层的主力烃源岩,其丰度高、类型好、厚度大、分布广,是一套区域性的烃源岩[5]。该套烃源岩厚度由几米到几十米,通常由厚层状深灰和灰黑色泥岩或油页岩与深灰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的薄互层和韵律层组成,反映出深水沉积特征,而且在鄂尔多斯盆地内广泛分布,西北可伸展到姬塬以西,西南可分布到庆阳以南,东南可覆盖至富县以南和甘泉以东(图1)。

根据陆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指标[6],对马岭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及成熟度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广泛发育的长7油层组泥岩有机质丰度高,大部分样品被评价为最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以Ⅰ—Ⅱ1型为主,R o 值为0.65%~1.10%,正处于大量生/排烃的高峰期,是延长组优质的烃源岩层系(表1)。这一结论与前人的认识相吻合[2]。

2.2局部地区发育良好的储集体

马岭地区长7油层组储层主要为大规模分布

的浊积砂体,其分布与物性特征受沉积环境控制。如长72小层沉积砂体平均厚度为11m ,最厚达27m ,平均孔隙度为8.84%,最大为16.60%,平均渗透率为

0.2mD ,最大为1.7mD ,主要为低孔—特低孔、特低

镇505

镇330

镇308

镇315

R t

SP

GR

AC R t

SP

GR

AC R t

SP

GR

AC R t

SP

GR AC 1940

19601980

2000

2020

2040

71

72

成岩圈闭油气藏

71

71

71

长72

72

岩透镜体油气藏

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

72

1910

1930

1950

1970

1990

2010

2030

19401920

1900

1880

1860

1840

2050

2070

2030

2010

19901970

砂层油层

102

2012年样品井号

正构烷烃

萜烷参数

甾烷系类

三环萜烷/藿烷碳数范围

主峰碳

CPI OEP Pr/Ph

Pr/nC 17

Pr/nC 18(nC 21+nC 22)/(nC 28+

nC 29)

Ts/Tm C 23三环

萜烷/(C 23

三环萜

烷+C 30

重排藿烷)

伽马

蜡烷/

α,β-C 30

藿烷

C 31藿烷22S/(22S+22R )C 29甾烷20S/(20S+20R )C 29甾烷ββ/(αα+ββ重排

甾烷/规则甾烷

C 29/C 27烃源岩里82C 10—C 38C 15 3.72 1.06 1.071.140.150.15 3.93 6.400.340.650.530.590.640.351.211.15西233C 10—C 38C 15

3.06 1.14 1.011.130.250.25 3.099.130.190.150.490.570.590.291.260.52里20

C 10—C 38C 15 4.17 1.22 1.100.950.220.27 4.23 3.010.330.090.540.570.500.251.460.37原油

环56C 10—C 38C 15 2.22 1.12 1.031.100.330.32 2.62 6.380.450.120.560.580.590.321.220.97环82

C 10—C 38C 15

1.96 1.11 1.051.080.260.25

2.26 5.350.370.090.540.570.560.231.540.65里152-3C 10—C 38C 15 1.94 1.13 1.080.850.450.55 2.11 1.490.470.080.570.540.570.251.460.47庄230C 10—C 38C 15

1.89

1.17 1.080.860.420.52

2.03

1.00

0.40

0.07

0.56

0.52

0.56

0.221.520.30

ΣnC 21-/ΣnC

22

+

地质分层深度/m

R t/(Ω·m )AC /(μs ·m -1)SP /mV GR /API V sh /%

测井解释岩性

生储盖

沉积相微相

亚相

深湖泥

半深湖深湖

浊积岩浊积岩

浊积岩

深湖泥

浊积岩深湖泥

长71长72

长73

深湖泥

深湖泥

—李威等: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上三叠统长7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渗—超低渗储层。研究区局部地区发育相对优质储层,孔隙度>10.0%,渗透率>0.3mD ,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储层评价为Ⅱ类储层。该类储层砂体作为良好的储集体,在油源充足的条件下,与区域地层西倾的构造背景形成良好的配置关系,构成砂体上倾方向的油藏遮挡条件,形成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与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2.3生储盖就近配置,油气就近大面积充注成藏长7油层组主要分布在生烃坳陷的浊积砂体

中,具有优先捕获油气的优势。在剖面上,长7油层组沉积期湖泛面积最大,暗色油页岩分布面积广(70km 2),厚度大(40m 以上),有机碳含量>10%,氯仿沥青“A ”>6000×10-6,为Ⅰ型和Ⅱ型干酪根,生油母质具有较高的产烃率,通常可达400kg/t ·TOC ,是延长组最为优质的烃源岩[7-8]。因此,发育于长7油层组的浊积砂体,在生油岩排烃及运移时期,可优先富集油气,以自生自储式成藏组合为主(图3)。

油气藏的形成,不仅要看生、储、盖的存在与否,

更重要的是看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联系和配置情况,特别是储盖组合与生油层之间的配置关

系。研究区储盖组合按其与生油层之间的配置关系主要为自生自储式。研究区油源对比结果(表2)表

图3马岭地区里17井生储盖组合图

Fig.3Schematic section of source -reservoir -cap assemblagein Li 17well in Maling area

表2

马岭地区延长组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参数

Table 2Geochemical parameters of oils and source rocks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Maling area

1780

1800

1820

1840

1860

1880

储盖生

571872092964572651890100103

岩性油气藏第24卷第6期

地质分层深度/

m

声波时差/

(μs·m-1)

长71

长72

长73201301

明,长7油层组原油特征性质与烃源岩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显示出长7油层组特有的自生自储特点。2.4异常高压为运移动力

油气聚集成藏是在驱动力作用下选择最有利地质储集空间的过程。对研究区长7油层组油气运移动力的研究表明:长7油层组高压主要是通过生烃增压作用形成异常高压[9-11]。长7油层组油页岩在生烃过程中,产生大量气体和液体,使流体体积增加,从而在岩石孔隙中形成高于静水压力的过剩压力,虽然地层埋藏深度增大,但过剩压力常使孔隙度保持不变或增大,形成欠压实[12]。通过声波时差测井曲线随深度的变化(图4),可看出长73小层欠压实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压力系数为1.2~1.8)[12]为主要排烃动力。

3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分析

3.1浊积砂体控制油藏的展布

有利的沉积相带是油气富集成藏、大面积分布的重要地质基础。

马岭地区长7油层组为半深湖—深湖沉积体系。该区东南部、东部浊积砂体呈片状展布,具有砂体厚度大、连片性好的特点;西北部浊积砂体呈条带状分布在深湖泥中(图5)。整体而言,浊积砂体与深湖泥岩叠置交叉,具有优先捕获油气的优势,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相带。在沉积相与油层展布配置关系图(图5)中,油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和东部呈片状分布的砂体中,以及西北部呈条带状展布的浊积砂体中。

3.2相对优质储层严格控制油藏分布

马岭地区长72小层以低孔—特低孔、特低渗—超低渗储层为主,砂体物性差。在物性普遍较差的情况下,局部地区发育相对优质储层——

—Ⅱ类储层。该类储层孔隙度较高(>10.0%),渗透率较好(>0.3mD),含油饱和度高(>40.0%),以原生粒间孔和长石溶孔为主,发育在砂体较厚的区域(表3、图5)。早白垩世烃源岩处于生排烃高峰期[13],油气经过强烈的排烃作用及运移作用,优先在长7油层组相对优质储层中富集成藏。长7油层组砂体发育且物性较好的区域大部分集中在研究区东南部、东部及西北部(表3)。由表3可以看出,研究区东南部、东部及西北部砂体发育良好,物性相对较好,油层发育,试油效果均较好。由此可得出:在浊积砂体发育的地区,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在生排烃高峰期,油气优先在这些地区富集。

图4马岭地区声波时差随深度变化图

Fig.4The acoustic time change with depth in Maling area 图5马岭地区长72小层沉积相与油层展布配置关系图Fig.5Match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edimentary facie and oil layer distribution of Chang72sub-layer

in Maling area

樊家川

许家河

上里塬

贺旗

马岭

翟家河

曲子

五蛟

李良子

三十里铺

木钵

八珠

元城

怀安

白马

郝家涧

王咀子

6km

03

5

1

15

10

5

5

5510

15

5

5

1

1

5

1

15

10

5

1

5

1

5

5

1

1

5

10

5

地名

深湖泥

浊积岩

油层厚度

(10~15m)

油层厚度

(5~10m)

油层厚度

(0~5m)

油层厚度

等值线

5

木16

里72镇329

地质分层深度/

m

声波时差/

(μs·m-1)

长71

长72

长73地

深度/

m

声波时差/

(μs·m-1)

71

72

73

1850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0 1920 1930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2070

2080

2090

2100

2110

2120

2130

2140

2150

2160

2170

2180

2190

2200

2210

2220

2070

2080

2090

2100

2110

2120

2130

2140

2150

2160

2170

2180

2190

2200

2210

2220

201301201301

104

2012年

Hydrocarbon enrichment of Upper Triassic Chang 7oil reservoir set in Maling area,Ordos Basin

LI Wei 1,WEN Zhigang 1,2

(1.Key Laboratory of Exploration Technology for Oil and Gas Resources,Ministry of Education,Yangtze University ,

Wuhan 430100,China ;2.Department of Geochemistry ,Yangtze University ,Wuhan 430100,China )

Abstract :The Chang 7oil reservoir set has great hydrocarbon potential in M aling area,Ordos Basin.表3

马岭地区长72油层物性参数统计表

Table 3

Physical property parameters of Chang 72

sub -layer in Maling area

井号

砂体厚度/m

孔隙度/%渗透率/

mD 油层厚度/m 试油产量/(t ·d -1)

位置127.111.00.3627.1015.47东部221.910.30.3117.90 5.02东部311.911.50.3211.90 4.34东部418.112.10.3916.7014.28东部5 5.911.10.42 5.9021.76西北618.112.6 1.56 5.309.27东南78.610.20.31 2.30 5.61东部817.010.50.3114.2022.10东南925.610.50.3018.9010.29东南1014.411.20.569.80 5.70西南1125.711.70.3025.7050.07东南1222.516.30.3612.33 4.66东南13

12.1

10.5

0.30

9.80

4.59

西部

3.3构造对油藏控制作用不明显

马岭地区位于陕北斜坡构造带上,构造圈闭不

发育,局部地区由于差异压实而形成小幅度的鼻状构造。该区长7油层组油气藏类型主要为岩性油气藏,油气富集区与鼻状隆起没有很明显的关系。

4结论

(1)马岭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以岩性油气藏

为主,包括岩性上倾尖灭油气藏、成岩圈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

(2)马岭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拥有优质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类型好,以Ⅰ—Ⅱ1型为主,且正处于大量生/排烃的高峰期,是油气的主要来源。

(3)马岭地区延长组长7油层组油藏类型为典型的自生自储式岩性油藏,储集体位于烃源岩层内,在长7优质烃源岩欠压实作用和生烃增压共同

产生的异常高压的作用下,油气就近充注在相对优质砂体中。

(4)长7油层组油气藏主要受沉积相和储层物性控制:浊积砂体控制优质储层发育,即相控砂;油气分布严格受优质储层的控制。

参考文献:

[1]戴亚权,文志刚,余秋华,等.马岭油田侏罗系Y10油组油气富集规律探讨[J ].石油天然气学报,2007,29(1):39-41.[2]邓秀芹.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大型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11.

[3]

张文正,杨华,李剑锋,等.论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优质油源岩在低渗透油气成藏富集中的主导作用———强生排烃特征及机理分析[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33(3):289-293.[4]

张文正,杨华,杨奕华,等.鄂尔多斯盆地长7优质烃源岩的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发育环境[J ].地球化学,2008,37(1):59-64.[5]

杨华,张文正.论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优质油源岩在低渗透油气成藏富集中的主导作用:地质地球化学特征[J ].地球化学,

2005,34(2):147-154.[6]卢双舫,张敏,钟宁宁,等.油气地球化学[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204.

[7]

杨华,刘显阳,张才利,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主控因素及其分布规律[J ].岩性油气藏,2007,19(3):

1-6.

[8]

张润合,郑兴平,徐献高,等.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四、五段泥岩生烃潜力评价[J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8(2):9-13.[9]张克银.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成藏动力学系统分析[J ].地质力学学报,2005,2(1):25-32.

[10]席胜利,刘新社,王涛.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石油运移特征分析[J ].石油实验地质,2004,26(3):229-235.

[11]查明,曲江秀,张卫海.异常高压与油气成藏机理[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2,29(1):19-23.

[12]

邓秀芹,姚泾利,胡喜锋,等.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超低渗透岩性油藏成藏流体动力系统特征及其意义[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6):1044-1050.[13]

邓秀芹,刘新社,李士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超低渗透储层致密史与油藏成藏史[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9,30(2):156-161.

李威等:鄂尔多斯盆地马岭地区上三叠统长7油层组油气富集规律

(下转第120页)

105

岩性油气藏第24卷第6期

Oil production calculation for rhombic inverted nine -spot areal well

pattern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ZHU Shengju 1,2,ZHANG Jiaosheng 1,2,AN Xiaoping 1,2,HAN Jianrun 1,2

(1.Research Institute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Xi ’an 710018,China ;

2.National Engineering Laboratory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w -permeability

Oil &Gas Fields ,Xi ’an 710018,China )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re is no calculation formula about the yield of rhombic inverted nine -spot areal well pattern in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up to now ,based on the water flooding theory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the yield formula for calculating the rhombic inverted nine -spot areal well pattern was deduced by using the basic formula of low rate non -Darcy flow ,flow line integral method and element analysis method.The application range is wider than the square inverted nine -spot areal well pattern.The production rate of eight wells of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in the BYS block of Ordos Basin was calculated by the method.The result is close to the real yield,with a relative error of only 8%.Adaptability of the rhombic inverted nine -spot areal well pattern in BYS block was evaluated by using the startup coefficient.A remarkable result has been obtained preliminarily by the optimization and adjustment in BYS block.

Key words :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s ;rhombic inverted nine -spot areal w ell pattern ;square inverted nine -spot areal well pattern ;startup coefficient ;yield formula

(本文编辑:王会玲)

(本文编辑:王会玲)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il and gas exploration,the exploration difficulty is increasingly growing in Chang 7oil reservoir set.The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lithologic reservoir in tight sandstone gradually becomes the main difficulties for exploration arrangement of Chang 7oil reservoir set of Yanchang Formation in Ordos Basin.Based on stud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 rocks,sedimentary facies,reservoir and structure,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reservoir distribution w ere summarized,and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for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w ere analyzed.The result shows that Chang 7oil reservoir set is mainly lithologic reservoir,turbidite facies is the main sedimentary type,and th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and enrichment is mainly controlled by source rocks,sedimentary facies and reservoir.

Key words :lithologic reservoir ;hydrocarbon enrichment ;Chang 7oil reservoir set ;M aling area ;Ordos Basin

(上接第105页)

!!!!!!!!!!!!!!!!!!!!!!!!!!!!!!!!!!!!!!!!!!!!!

《岩性油气藏》期刊栏目介绍———“油气地质”

“油气地质”栏目:主要刊登国内外石油地质理论发展及相关油气勘探实践的实用性技术论文,以及相关研究领域的综述、报道性文章。文章形式以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为主,同时还刊登相关研究领域的综述、报道和争鸣性文章。

12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第44卷 第4期西北地质Vol.44 No.42011年(总180期)NORTHWESTERN GEOLOGY 2011(Sum180) 文章编号:1009-6248(2011)04-0122-10 鄂尔多斯盆地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 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宋和平1,张炜2 (1.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陕西延安 716100; 2.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队,陕西西安 710043) 摘 要:三叠系延长组上组合地层作为下寺湾油田的主力油层段,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开发,其后备资 源日显不足。通过对近年来下寺湾地区探井含油层段的分析研究,发现三叠系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 -长10段具有较好的油气显示。本文针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长7、8段,对其沉积微相、砂体形态、 储盖组合、构造形态、岩性组合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为下寺湾油田持续稳步发展寻找到层系接替 资源。 关键词:三叠系延长组;层系接替;储层特征;构造形态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盆地为一西倾单伊陕斜坡的南部(杨俊杰,2002)(图1)。是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油气比较富集的地区之一,面积约2 285km2。该油田经历了3个勘探开发阶段,第一阶段是1970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对甘泉县桥镇以东、王坪以西一带进行了勘探验证,钻探127口井,其中试油108口井,87口井获工业油流,主要含油层位为延长组长1、长2和延安组延7、延9、延10油层,探明含油面积84km2,地质储量2 127×104t;第二阶段是1987年组建延长油矿管理局下寺湾钻采公司,采取“滚动开发,以油养油”的战略,主要围绕已有探井扩大生产规模,到2001年先后在柳洛峪南部、雨岔西部、张岔、北沟、川道-龙咀沟、道镇等区块对延长组长2、长3、长6油组进行了勘探,累计探明含油面积408km2,已探明地质储量11 600.8×104t;第三阶段是2008年开始对延长组下组合地层进行勘探,相继发现了柳洛峪区块延长组长8,雨岔区块延长组长7、长8、长10,川道-龙咀沟区块延长组的长7、长8油层组。 随着三叠系上统延长组上组合地层开发状况的日趋饱和,可用于继续勘探开发的后备资源面积日渐减少。笔者依据近年来在下寺湾地区探井钻遇油层特征,主要针对三叠系下组合地层进行综合地质研究,为下寺湾油田稳步增长寻找到接替性油藏资源(裘亦楠等,1994,1998;李道品,2002)。 1 区域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拗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宇和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经过长期的地质发展演化,形  收稿日期:2011-05-24;修回日期:2011-11-21  基金项目:下寺湾采油厂“下寺湾地区三叠系下组合地层石油地质综合评价”(2008年度科研项目)  作者简介:宋和平(1966-),男,陕西甘泉县人,1991年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油田开发技术应用及研究工作。E-mail:shp663@163.com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

“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石炭系、、三叠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升界和下。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从盆地油气聚集特征讲是半盆油,满盆气,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之誉。 鄂尔多斯盆地地形模型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中国中西部地区,为中国第二大,其、、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泥灰岩、、、、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占总储量78.7%,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分布及利用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分布及利用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面积37×104km2。自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在陕北钻探成功以来,已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油气勘探,可谓勘探历史悠久,然而对于天然气勘探来说,仍可看作是一个新的地区,因为盆地天然气大规模的研究、勘探和开发仍比较滞后,靖边、苏里格、榆林、乌审旗等4个上千亿立方米的大气田都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才发现。因此,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大,储量发现率低,天然气工业发展前景大。 鄂尔多斯盆地截至2004年底共探明8个气田,探明地质储量 11955.56×108m3,可采储量7082.56×108m3。天然气藏主要以地层—岩性气藏为主,具有低孔、低渗、低压、低丰度等特征。盆地常规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古生界,有C-P和O两套主力产层,勘探面积25×104km2。其中上古生界预测资源量8.59×1012m3,有利勘探区带资源量为3.92×1012m3;下古生界预测资源量为2.36×1012m3,有利勘探区资源量为1.16×1012m3。煤层甲烷资源主要分布在C-P 和J,预测煤层气资源11.2×1012m3,有利勘探区资源量为4.4×1012m3;另外盆地中生界还包括油田伴生气资源3416.94×108m3。因此,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雄厚,资源配置合理,后备资源充足,预计到2010年,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累计探明储量可达15000×108~20000×108m3,可成为我国最大的天然气资源战略接替基地。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分布 鄂尔多斯盆地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煤成气及碳酸盐岩气)为10.95×1012m3,占全国二次资源评价天然气总资源量38×1012m3的三分之一,占最新资源评价结果50.6×1012m3的21%。煤层气占全国煤层甲烷总量32.6×1012m3的34%。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沉积特征 时间:2007-08-03 08:41:19 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根据岩性组合,延长组最早分为五段,即T3y1、T3y2、T3y3、T3y4、 T3y5,随着勘探不断向盆地内部深入,结合井下岩性、电性及含油性将其进一步划为10个油层组(长1-长10)。延长组基本以北纬38°为界,北粗南细,北薄南厚,北部厚约100-600m之间不等,南部厚1000-1300m,边缘沉积坳陷带最大厚度为3200m。其沉积特征如下: 延长组一段(T3y1):盆地东部和东北部主要由灰绿、浅红色中粗粒长石砂岩夹暗紫色泥岩、粉砂岩组成的河流沉积。而在盆地西南部陇东一带,下部以河流、上部以三角洲及少量湖相沉积为主,其岩石类型主要为浅灰色中细粒长石砂岩夹薄层灰色粗砂岩及深灰色泥岩。总的来说本段沉积以厚层、块状中-粗粒长石砂岩为主,南厚北薄,南细北粗,砂岩富含长石颗粒,普遍具麻斑状沸石胶结(俗称“愚人花岗岩”)。自然电位曲线大段偏负,视电阻率曲线呈指状。含长10油层组,在马家滩油田为主要采油层之一。 延长组二段(T3y2):与T3y1相比,湖盆水域明显扩大,总的沉积格局为东北沉积厚度小,粒度细,西南部沉积厚度大,粒度粗。本段长9的下部油层以深色泥页岩夹灰绿色细砂岩、粉砂岩为主,是一套广泛湖侵背景下形成的产物。在长9的上部,除盆地边缘外,湖盆南部广泛发育黑色页岩、油页岩,通常称“李家畔页岩”,厚约20-40m,这套页岩在盆地内部分布稳定,井下常表现高自然伽玛、高电阻率,是井下对比的重要标志,在盆地北部及南部周边地区渐变为砂质页岩及粉砂岩,高阻现象消失。本段上部砂岩发育段划为长8油层,主要为湖退背景下的三角洲沉积、扇三角洲沉积,是陇东及灵盐地区重要的产油层。 延长组三段(T3y3):沉积特征仍表现为南厚北薄,按沉积旋回自下而上进一步划分为长7、长6、长4+5油层组。长7主要以泥页岩为主,在陇东地区长7深湖相油页岩中夹砂质浊积岩且含油,这套地层是延长组湖盆发育鼎盛时期形成的重要生油岩,俗称张家滩页岩,在湖盆广大地区均有分布,但东薄西厚、北薄南厚,是一套稳定的地层划分对比标志层。由于泥岩中夹带多层凝灰岩,在井下表现为特征明显的高自然伽玛、高电阻率、高声波时差等特点。长6主要为一套中细粒灰绿色砂岩沉积,在盆地北部、东北部发育五个大型三角洲沉积,而在盆地西部及南部主要发育水下扇及扇三角洲沉积,是延长组重要的储油层段,自然电位曲线从下向上表现为倒三角形偏负特征。本段上部长4+5油层组总的来说由泥岩、砂岩组成,俗称“细脖子”段,相对来说下部为砂泥岩互层,局部砂岩含油,而上部主要由深色泥岩组成,是延长组的第三套生油岩,为次要生油层。 延长组四段(T3y4):本段地层在南部及西南部部分遭受剥蚀,保存不完整。从岩石类型看,全盆地基本一致,为浅灰、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夹灰色粉砂质泥岩,砂岩呈巨厚块状,具大型交错层理,泥质和钙质胶结为主,厚200-250m,沉积厚度仍表现为北薄南厚,粒度北粗南细,庆阳、华池一带沉积最细,夹层增多。根据砂岩发育程度可进一步划分为长3、长2油层组,相对来说长3砂岩中泥岩夹层多且厚,自然电位曲线呈指状,视电阻率曲线呈锯齿状,而长2则主要以厚层状、块状大套砂岩组成,泥岩夹层小且薄。自然电位曲线以箱状为主,视电阻率呈稀锯齿状。 延长组五段(T3y5):由于第五段沉积后盆地抬升并遭受侵蚀,因此

鄂尔多斯盆地简介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含油气沉积盆地[24-27]。盆地北以阴山为界,向南经陕西, 至北秦岭;西与六盘山、贺兰山毗邻,向东延伸,至山西吕梁山[7]。盆地横跨内 蒙古、陕西、山西、甘肃、宁夏五省份,总面积约33×104km2。 2.1 大地构造背景及研究区范围 2.1.1 大地构造背景 从大地构造背景来看(图2-1),鄂尔多斯盆地地块北隔河套盆地与内蒙地轴 相望,南与秦岭褶皱带相接;西与北祁连褶皱带为界,至东部鄂尔多斯地块[28]。 图2-1 鄂尔多斯盆地及其邻区构造格局图(据陈刚,1994)构造区划:Ⅰ鄂尔多斯地块;Ⅰ1天环向斜,Ⅰ2东部斜坡,Ⅰ3东南部挠褶带;Ⅱ贺兰断褶带;Ⅲ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Ⅲ1六盘山-鄂尔多斯南缘过渡带,a 六盘山弧形逆冲构造带;b 南北向构造带;c 鄂尔多斯南缘冲断带;Ⅲ2 祁连—北秦岭带:a 北祁连构造带; b 中祁连构造带; c 南祁连构造带; d 北秦岭带;Ⅳ阿拉善地块(阿拉善隆起);Ⅴ山西地块;Ⅵ伊盟隆起;Ⅶ内蒙加里东海西褶皱带;Ⅷ内蒙隆起。 主要断裂:①离石断裂;②桌子山东断裂;③贺兰山东麓断裂;④地块西南缘边界断裂:(4a)龙首山—查汉布鲁格断裂,(4b)金塔泉—马家滩断裂,(4c)惠安堡—沙井子断裂,(4d)草碧—老龙山—口镇圣人桥断裂;⑤青铜峡—固原断裂;⑥地块南缘过渡带与祁连—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6a)北祁连—海原断裂,(6b)宝鸡—洛南—栾川断裂;⑦(华北)地块南缘构造带与南秦岭构造带分界断裂:(7a)临夏—武山断裂,(7b)商县—丹凤断裂。 图例说明:1、祁连—北秦岭变质杂岩(Ar-Pt1),2、一级构造单元分界断裂,3、二、三级构造单元分界 2.1.2 研究范围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及构造

鄂尔多斯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勘探新领域 2002年9月

目录 前言 一.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 (一)地质背景 (1) (二)构造演化 (2) 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生代沉积演化 (一)奥陶系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4) (二)石炭—二叠纪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0) (三)中生界沉积体系划分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18) 三.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奥陶系生、储、盖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三)烃源岩特征 (25) (四)储集岩特征 (33) (五)盖层特征 (44) (六)天然气富集规律……………………………………………………四.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储特征及天然气富集规律 (一)烃源岩特征 (55) (二)储集岩特征 (56) (三)天然气富集规律 (69) 五.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生、储特征及石油资源评价 (一)烃源岩特征………………………………………………………… (二)储集岩特征………………………………………………………… (三)石油成藏规律………………………………………………………

前言 本课题以新理论、新思路为指导,以收集、综合分析和总结已有成果为主,重点野外调查和岩芯观察为辅,深化、综合、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盆地沉积演化历史,确定生储盖组合、结合研究和总结石油地质规律和油气勘探新领域。 为了完成有关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自合同鉴定之后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露头剖面观测,钻井岩芯观察等工作,完成了大量工作量,具体见表1。 表1 完成工作量一览表 通过一年的工作取得了如下认识 1.确定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中生界三叠—侏罗系沉积体系类型,其中奥陶系主要为碳酸岩沉积,包括4大沉积体系,石炭—二叠系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沉积,包括6大沉积体系,中生界侏罗系包括三大沉积体系。 2.详细讨论了各时期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3.深入论述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生储留特征,特别是详细讨论了各时代储集岩特征 4.在上述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奥陶系、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的油气有无勘探目标区,认为今后不同时代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构造演化及古地理特征研究进展讲解

卷 (Vo l um e ) 35 ,期 (N u m b e r ) 2 ,总 ( S U M ) 129 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Geo t ec t on i ca e t M e t a l l ogen i a 页 ( Pages ) 190 ~197 , 2011 , 5 (M a y, 2011 )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与油气勘探 邓昆 1 , 2 , 张哨楠 1 , 周立发 3 , 刘燕 4 ( 1. 成都理工大学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 成都 610059; 2. 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 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山东 青岛 266510; 3. 西北大学 地质系 ,陕西 西安 710069; 4. 中石油 长庆油田分公司 勘探开发研究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 摘 要 :鄂尔多斯盆地古生代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对该地区构造格局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古生代构 造背景 、地层体残余厚度 、奥陶系顶面构造演化等特征分析 ,刻画中央古隆起在不同沉积期构造演化特点 ,大体分 为 3个演化阶段 :初始演化阶段 :相对独立的中央古隆起形成于中晚寒武世 ; 发育阶段 : 中央古隆起在早奥陶世马 家沟期反映最为明显 ,为隆升剥蚀过程 ;调整 、消亡阶段 :石炭纪 - 二叠纪山西期古隆起仍有明显的显示 ,但其形态 与位置均发生了较大变化 ,与马家沟期的中央古隆起有较大差别 ,为低缓隆起 。晚二叠世以来不存在中央古隆起 。 中央古隆起对油气地质条件的控制作用体现在对沉积格局 、残余生烃坳陷 、储集条件 、盖层圈闭条件及油气运聚等 方面 。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 中央古隆起 ; 形成演化 ; 油气勘探 文章编号 : 1001 21552 ( 2011 ) 022******* 中图分类号 : P618. 13 文献标志码 : A 组之上 ,香 1 井是山西组不整合于蓟县系之上 ,镇探 1井为太原组不整合于罗圈组之上等 (图 1 ) , 对中 央古隆起原先“L ”形展布形态及分布范围进行了修 正 ,其隆起的构造高点明显向西偏移 。在环县 、龙门 至宁县一带形成一个寒武系 、奥陶系缺失的三角形 隆起区 , 其面积约 11000 k m 2 。运用古构造图 、构造 顶面图 、构造演化史等构造解析方法 ,认为其形成于 中寒武世 ,并对构造演化阶段进行了划分 。 图 2显示 :古隆起顶部在镇探 1 井一线 ,不只缺 失奥陶系 ,而且还缺失寒武系 ,甚至可能缺失部分元 古界 。但是 ,地层的缺失不等于古隆起的存在 ,地层 缺失仅表示地质历史中的隆起 ,并不代表现今的隆 起 。下古生界展布特点表明 ,存在一个加里东期 - 早华力西期的古隆起是无疑的 。但它并不代表这个 古隆起在地质历史时期始终存在 。在拉平的石炭系 底面构造剖面图上存在一个削顶的隆起构造 ,说明 0 引 言 古隆起是沉积盆地内重要的构造单元 ,同时也 是控制油气聚集的地质因素之一 。关于鄂尔多斯盆 地中央古隆起形成演化等 ,前人已有大量研究 ,给出 了多种解释和不同的观点 。主要分歧体现在 : 古隆 起形成时代 、分布特征 、演化阶段和形成机制等 ,形 成于中新元古代 (汤显明和惠斌耀 , 1993 ) 、早寒武 世 (黄 建 松 等 , 2005 ) , 早 奥 陶 世 (张 吉 森 等 , 1995 ) 、中奥 陶 世 (解 国 爱 等 , 2003 , 2005 ) 、石 炭 纪 (王庆飞等 , 2005 ) 。形成机制的观点有 : 伸展背 景 下均衡 翘 升 (赵 重 远 , 1993① ; 何 登 发 和 谢 晓 安 , 1997 ) ,构造地体拼 贴 (任 文军 等 , 1999; 解国 爱等 , 2003 , 2005 ) ,继 承基 底 构造 格局 (贾 进 斗 等 , 1997; 安作相 , 1998 ) 。本文结合最新钻井 、测井及地震资 料分析的基础上 ,如灵 1 井是太原组不整合于长山 收稿日期 : 2010 203 216;改回日期 : 2010 205 217 项目资助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项目 ( 973 项目 ) ( 2003CB214601 )资助 。 第一作者简介 : 邓昆 ( 1968 - ) ,男 ,博士 ,讲师 ,主要从事石油地质教学及科研工作 。 Em a i l: dk_dengk@ 126. co m ①赵重远. 1993. 陕甘宁盆地中央古隆起及其形成演化. 西北大学.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组基本特征 第四系:第四系自下向上包括更新统和全新统。晚第三纪末,受喜山运动的影响,鄂尔多斯盆地曾一度抬升,大约以北纬38°为界,北部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南部为黄土沉积,黄土分布广,厚度大,构成塬、梁、峁的物质主体,与下伏新近系呈不整合接触。第四纪主要是人类的出现并有多期冰期,可见人类化石、旧石器与大量相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和鸟类化石。 新近系:曾称新第三系、上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中新统和上新统。中国新近系仍以陆相为主,仅在大陆边缘,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系:曾称老第三系,自下而上包括古新统、始新统和渐新统,主要分布在河套、银川、六盘山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早第三纪古新世,盆地继承了晚白垩世的挤压应力状态,断裂活动性强,沉积速度快,多发育冲积扇、水下扇等各种扇体。地层厚度厚50~300米左右,岩性主要为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泥灰岩。 白垩系:主要出露下白垩统,又称志丹群,分六个组,从上往下为泾川组、罗汉洞组、环河组、华池组、洛河组及宜君组。 泾川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地层厚100-400米,岩性主要为暗紫、浅棕红、浅灰、浅灰绿色等杂色砂质泥岩、泥页岩、灰质泥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浅灰、浅紫红色灰

岩和浅灰色、浅黄色砂岩,与下伏罗汉洞组呈整合接触。 罗汉洞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泾川县罗汉洞。主要为河流相的砂泥岩沉积。地层厚度100~260米,上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红色细至粗粒长石砂岩,含细砾和泥砾;中部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发育斜层理的细粒长石砂岩为主;下部岩性以紫红色为主的泥岩底部为发育巨大斜层理的黄色中至粗粒长石砂岩为主,与下伏环河组呈整合接触。 环河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层厚240米左右,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与灰白色、暗棕黄色砂岩、粉砂岩互层,与下伏华池组呈整合接触。 华池组:命名地点在甘肃省华池县。地层厚290米左右,岩性以灰紫、浅棕色砂岩夹灰紫、灰绿色泥岩为主,含中华弓鳍鱼、狼鳍鱼、原始星介、女星介等化石,与下伏洛河组呈整合接触。 洛河组:旧称“洛河砂岩”,命名地点在陕西省志丹县北洛河。地层厚度250~400米,从西南往东北变厚,在黄陵沮水以南与宜君组为连续沉积;在沮水以北,宜君组缺失,假整合于侏罗系之上。岩性以河流相的紫红、桔红、灰紫色块状、发育巨型斜层理的粗一中粒长石砂岩为主,局部发育夹较多的砾岩、砾状砂岩。含介形类、狼鳍鱼、达尔文虫等化石。 宜君组:主要分布在黄陵沮水、宜君、旬邑、彬县一带,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是地质学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行政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鄂尔多斯”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蒙语“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蒙古人按时祭奠成吉思汗陵,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及和陕北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古长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

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石油,最早进入现在的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大草原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蒙古人种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中国民族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从地质特性看,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系上古升界和下古生界。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开发示意图 从盆地构造特征看,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的沉积演化 盆地沉积演化阶段: 第一阶段:上三叠系延安组。潮湿型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阶段 晚三叠世的印之运动,盆地开始发育,基地稳定下沉,接受了800-1400m的 内陆湖泊三角洲沉积,形成了盆地中主要的生油岩和储集层。 第二阶段:下侏罗系富县组、延安组。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阶段延安统沉积后,三叠纪末期的晚印之运动使盆地整体抬升,延长组顶遭受 不同程度的风化剥蚀形成了高差达300m的高地和沟谷交织的波状丘陵地形。细 划出了一幅沟谷纵横,丘陵起伏,阶地层叠的古地貌景观。三叠系延长组与上覆 侏罗系富县组地层之间存在一个不稳定的平行不整合面。 因盆地的西南部抬升幅度较其他地区大,使陇东地区延长统遭受了强烈的 风化剥蚀。所以陇东的测井剖面上普遍缺失长1、长2地层,个别井长3甚至长 4+5顶都不复存在。 到侏罗纪延长统顶侵蚀完成,盆地再度整体下沉,在此基础上开始了早侏罗世湿暖型湖沼河流相煤系地层沉积。 在延长统顶部的风化剥蚀面上,侏罗纪早期富县、延10期厚0—250米的河流相粗碎屑砂、砾岩,以填平补齐的方式沉积,地层超覆于古残丘周围。延10期末,侵蚀面基本填平,盆地逐渐准平原化,气候转向温暖潮湿,从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出现了广阔的湖沼环境,沉积了延9~延4+5厚度250~300m的煤系地层。经差异压实作用形成了与延长顶古残丘,古潜山基本一致具继承性的披盖差异压实构造,成为中生界的主要储集层及次要生油层。 第三阶段:中侏罗系直罗组、安定组,干旱型河流浅湖地层沉积阶段 延安期末的燕山运动第一幕,盆地又一度上升造成侵蚀,使盆地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缺失了延1~延3地层,延安组(延4+5)与上覆的直罗层之间存在一平行不整合面。 中侏罗世盆地第三次下沉,沉积了干旱(氧化)气候条件下的直罗组大套红色河流相砂岩,进而又沉积了上部安定组浅湖相杂色泥灰岩,之后盆地又再度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物源分析新解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物源分析新解 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延长组是盆地内主要的含油层系。根据古流向、盆地周缘古陆形态、轻重矿物分布特征、岩屑分布特征和稀土元素的分布特征,确定延长期存在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和南部五个主要方向的沉积物源,且东北和西南物源影响范围广。东北物源以阴山古陆太古代变质岩为主,西北物源以阿拉善古陆太古界片麻岩为主,西南、南部和东南部物源分别以陇西古陆、与盆地南部相邻的秦岭一祁连褶皱造山带和盆地东南缘的古秦岭剥蚀区,岩性以早古生界片麻岩、花岗岩类为主。 关键词:延长组;物源分析;鄂尔多斯盆地 1999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专业,工程师,现在长庆油田采油五厂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开发工作。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也是属于地台型构造沉积盆地,晚三叠世开始进入内陆坳陷盆地沉积期,其中晚三叠世延长组沉积时期气候温暖潮湿,发育大型陆相湖盆,并环湖发育了一系列河流一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这些延长组三角洲体系是盆地主要的含油气体系。环湖三角洲有利于油气的捕俘,但其展布和物性受源区及源区母岩的控制和影响[1]。因此,弄清延长组沉积期的物源位置、阐明古物源与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对远景区油气储层的准确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2003年,魏斌,魏红红,陈全红,赵虹从重矿物分布特征和古流向资料出发,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存在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的沉积物源[2]。此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小层对比及沉积微相划分奠定了基础,对于勘探寻找有利储层,开发提高注采效果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中央构造带中部,华北克拉通西部,是我国第二大沉积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面积约28万平方千米。分为伊盟隆起、渭北隆起、晋西挠褶带、陕北斜坡、天环拗陷及西缘冲断构造带六个一级构造单元(图1)。 图1鄂尔多斯盆地构造区划图 按照前人的研究成果[3],延长组划分为10个油层组。其中长10-长9为湖盆拗陷初期,长8 —长7 期为湖盆深陷扩张期,长6 —长4 + 5为湖盆抬升回返早期,长3-长1为湖盆抬升收缩晚期[4]。其中从长10沉积期到长8沉积期,盆地

试述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对策

试述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与勘探对策 鄂尔多斯盆地横跨宁陕蒙甘等多个省区,是国内第二大沉积盆地,对其进行油气地质勘探和开发,能够有效缓解当前油气能源供应不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形成和分布特点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探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勘探策略,包括根据资源分布特点进行勘探、加强科研和选区评价、引进新技术提高勘探效率等。 标签: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地质勘探 鄂尔多斯盆地拥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石油资源,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形成大量煤、碳酸盐岩和其他矿物资源,对鄂尔多斯盆地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受到国内的高度重视。地质学家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进行长时间的勘探,对其地层构造和资源分布特点已经有所了解,现代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推进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勘探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必要在总结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明确现阶段勘探工作的要点。 1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形成及分布特点 1.1 油气形成分析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和西北两地的纽带部位,总面积约为37万平方公里,占总国土面积的4%左右,已查明的煤炭资源占全国总储量39%左右,能源资源占全国总储量35%以上,出调量超过50%,是我国最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之一。关于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形成的研究主要包括:①沉积控制成藏,从岩层和地理形态特征出发,分析油气层与岩层沉积作用的关系,在其形成过程中,也会受到地理位置、生物、氣候等方面的影响;②运动动力成藏,从油气移动和汇聚角度出发,研究在其运动过程中的物化变化条件,具体包含初次运动和再次运动两个阶段,经过再次运动后,油气储藏趋于稳定[1]。 1.2 油气分布特点 从已有勘探和研究成果来看,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分布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特点:①地质因素变化复杂,由于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和西北地质构造的纽带位置上,既拥有较为稳定的碳酸盐岩结构,又存在盆地自身演化结构,由此导致其油气有不同的形成方式,储藏和分布状态已较为复杂。在进行油气开采前,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对其分布情况和形成机理等进行研究,为油气开采提供理论支持; ②油层物性较差,虽然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总储存量高,但储层岩主要为砂岩,且含有大量的石英和碎屑。储层岩大部分为黏土框和碳酸盐岩组成的胶结物,岩石渗透率、孔隙度较差,具有较强的非匀质性特点[2]。 2 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地质勘探策略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的广义地理界线:北起阴山,南到秦岭,东自吕梁山,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 盆地含油气地层主要为侏罗系的延安组合三叠系富含延长植物群的一套地层。 盆地内出露的地层包括:太古界至奥陶系,石炭系至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以陆相中生代地层和第四系黄土最为发育且广泛分布,缺失志留系和泥盆系。 二、区域地质构造,构造演化(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 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底形成阶段: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阶段: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奥防纪初始,克拉通整体台升成陆,海水进一步退缩,冶里—亮甲山组仅分布在古陆四周,为厚度数十米至200m的含隧石结核或条带的深灰色白云岩夹灰岩。 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图文稿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地质特征 主讲:马振芳 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部 一、盆地勘探概况 (一)盆地概况:是中国第二大沉积盆地,盆地范围北起阴山,南抵秦岭,西至六盘山,东达吕梁山。盆地面积37万km2,本部面积25万km2。行政区划分:内蒙15万km2,陕西11万km2。地形地貌:北部为沙漠、草原及丘陵区,地势相对平坦,平均海拔 1200-1350m;南部为黄土塬。 (二)地质概况 1.盆地演化:是典型的克拉通盆地,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盆地演化经 历了五个阶段,天然气主要在晚古生代,石油主要在中生代。 2.构造单元划分:主要依据白垩系划分六个二级构造单元。主要特征为南油北气。 a.伊盟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b.天环坳陷:主要发育构造、地层油气藏。 c.伊陕斜坡:主要发育古地貌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 d.渭北隆起:主要发育构造油气藏。 e.晋西挠褶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f.西缘掩冲带:发育构造油气藏。 3.地层:除缺失上奥陶系(O)、志留系(S)、泥盆系(D)外,其余地层均发育存在。 沉积岩厚度平均约6000m,纵向上具有“上油下气”的特征,即中生界产油,古生 界产气,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山西组、太原组和马家沟组。部分地区本溪组也有。 4.含气层系:主要有两套层系十八个地层组。 下古生界:以奥陶系(O)马家沟组顶部马五1~马五4白云岩气田为主。 上古生界:以二叠系(P)、石炭系(C)砂岩气田为主。二叠系又以石盒子组盒8底 部砂岩、山西组山2、太原组太1砂岩为主要产气层;石炭系以本溪组底部砂岩为 主要产气层。 (三)勘探历史阶段:1907年第一口油井到现在近百年历史。分六个阶段: 1.1907年~1949年:延1井发现油苗经历了清末官办期(1907年~1911年)和中美合 办期(1911年~1919年)。 2.1949年~1969年:构造指导期,发现断层。 3.1970年~1979年:长庆油田会战阶段,第一个储量增长阶段。 4.1980年~1989年:调整稳定阶段,在三角洲理论指导下找油,为第二个储量增长高 峰期。 5.1989年~1999年:油气并举,协调发展阶段。 6.1999年~现在:油气快速发展阶段。 二、天然气勘探成果:发现古生界靖边气田、榆林气田、苏里格气田、乌审旗气田、子洲气田、胜利井气田等8个气田1.4万亿m3,其中下古生界0.43万亿m3,上古生界1.00万亿m3。可采储量0.913538万亿m3。 1.靖边气田:构造位置为伊陕斜坡中部,地理位置为靖边、横山、安塞。发现井为陕 参1井,也是长庆天然气的发现井,为岩溶古地貌气藏。探明储量4699.96×108m3,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文章编号:1000-2634(2005)02-0017-05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基本地质特征 3 曹忠辉 (中国石化华北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郑州450006) 摘要:大牛地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主要含气层位为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气田具有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二套烃源岩,源岩类型有煤层、暗色泥岩和灰岩;气田具有石炭系太原组障壁砂坝、二叠系山西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和下石盒子组河流相河道砂三套储集体,储集体为低孔、低渗、致密性储层;上石盒子组沉积的湖相厚层泥岩为气田区域盖层,局部盖层有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的泥质岩,具有多封盖体系;生储盖组合有下生上储式和自生自储式;气田主要发育岩性圈闭;各种的地质特征表明大牛气田为一典型的复式气田。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复式气田;地质特征中图分类号:TE112.323 文献标识码:A 大牛地气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伊金霍洛旗、乌审旗和陕西省榆林市交界处,构造位置位于 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北部 [1] (图1)。 图1 气田位置图 大牛地气田钻遇地层有第四系、白垩系、侏罗 系、三叠系、二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在该套地层中发育奥陶系上马家沟组、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4套气层。在本区大牛地气田主要指的是石炭系太原组、二叠系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 气层。 1 区域地质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长期稳定发育的大型克拉通叠合盆地 [2] ,可分为5个原型盆地发展阶段,即中 晚元古代以浅海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发育为主的裂陷槽盆地,早古生代以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复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以滨海碳酸盐岩逐渐过渡为碎屑岩台地的联合型克拉通坳陷盆地,晚三叠世到白垩纪的大型内陆湖泊、河流沉积的坳陷盆地,以及新生代内陆河湖断陷充填型周缘断陷盆地。5个原型盆地有不同的沉积体系和沉积特征,形成了三套含油气体系,即下古生界寒武2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体系、上古生界石炭系2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含油气体系和中生界内陆湖泊相碎屑岩含油气体系,整个鄂尔多斯盆地为一个典型的复式含油气系统。本文所论及的大牛 地气田为上古生界石炭系—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含油气体系。 2 复式烃源 大牛地气田存在石炭系太原组和二叠系山西组 第27卷 第2期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Vol .27 No .2 2005年 4月 Journal of South west Petr oleu m I nstitute Ap r 2005  3收稿日期:2004-03-09 作者简介:曹忠辉(1968-),男(汉族),河南新野人,工程师,从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工作。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鄂尔多斯盆地,北起、大青山,南抵,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东达、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 鄂尔多斯盆地是上的名称,也称陕甘宁盆地,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意为“宫殿部落群”和“水草肥美的地方”。权威的解释,“鄂尔多斯”是“官帐”的意思。由蒙语翰尔朵(官帐的意思)的复数演变而来。但也有人把成吉思汗死后,其使用过的物品被安放在八个白室中供奉,专门的护陵人繁衍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蒙古部落鄂尔多斯部落。其后几百年间,鄂尔多斯部落的按时祭奠,一直没有离开此地。这样久而久之,这一地区就叫做鄂尔多斯了。历史上的鄂尔多斯地区包括今日伊克昭盟全境,还包括的河套及宁夏和的一部分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北、东三面环水,南与相接,形成一个巨大的套子,因此也被称为“河套”。 从所跨地域 鄂尔多斯盆地,其地域跨蒙汉广大地域,而且绝大部分地域是汉族居住区,为什么把该“盆地”叫蒙语“鄂尔多斯”盆地,而不叫汉语名称。据传说1905年前后,英国人到此地域勘探,最早进入现在的,就是最先踏入的立足地,另外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是属于序列。所以,自然而然地就把该盆地称之为鄂尔多斯盆地,但也无法考证。 “陕甘宁”盆地在长庆油田会战初期叫得比较响,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缘故,人们都喜欢“新奇”,“陕甘宁”盆地叫的人越来越少了,加上赶时髦,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叫“陕甘宁”盆地的人就更少了。“陕甘宁”也不确切,因为“盆地”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地域。总之,这也不是个什么大问题,在和谐的今天,叫什么都无所谓。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组合油气来源及成藏模式_李相博

石油勘探与开发 172 2012年4月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Vol.39 No.2 文章编号:1000-0747(2012)02-0172-09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下组合油气来源及成藏模式 李相博1,刘显阳2,周世新3,刘化清1,陈启林1,王菁1,廖建波1,黄军平1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2.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油气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2131);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项目(KZCXZ-EW-104-02);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2008ZX05044-2-8-2) 摘要: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流体包裹体分析及盆地模拟研究,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9与长10油层组的油源、成藏期次及成藏模式进行了探讨。陇东与姬塬地区长9油层组的原油分为2种类型,第Ⅰ类来源于长7烃源岩,第Ⅱ类来源于长9烃源岩;陕北地区长10油层组的原油主要来源于长9烃源岩。陇东与姬塬地区长9油藏均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但前者在第1期(中侏罗统直罗组沉积期)就达到了油气充注的高峰期,而后者在第2期(下白垩统志丹组沉积期)才达到油气充注高峰期;陕北长10油层组也存在2期成藏,但2期油气呈连续充注,大致从中侏罗统直罗组沉积早期一直持续到下白垩统志丹组沉积中后期。长9与长10油藏有“上生下储”、“侧生旁储”及“自生自储”3种成藏模式。图10参22 关键词:油源对比;成藏主控因素;成藏模式;长9油层组;长10油层组;鄂尔多斯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2 文献标识码:A Hydrocarbon origin and reservoir forming model of the Lower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Li Xiangbo1, Liu Xianyang2, Zhou Shixin3, Liu Huaqing1, Chen Qilin1, Wang Jing1, Liao Jianbo1, Huang Junping1 (1. Northwest Branch, 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 Lanzhou 730020, China; 2.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 of 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Xi’an 710018, China; 3. Key Laboratory of Petroleum Resources Research, Geology and Geophysics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mparison of biomarkers in source rocks and crude oil, fluid inclusion analysis, and basin model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oil source,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period and reservoir forming model of the Chang 9 and Chang 10 oil-bearing formations, Yancha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The crude oil of Chang 9 in the Longdong and Jiyuan areas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type crude oil originated from the source rocks within Chang 7, while type crude oil came from the source rocks within Chang 9. ⅠⅡ The crude oil of Chang 10 in Northern Shaanxi originated mainly from the source rocks of Chang 9. The Chang 9 oil reservoirs in both the Longdong and Jiyuan areas experienced two periods of hydrocarbon injection. The former reached the peak period of hydrocarbon injection in the first period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Middle Jurassic Zhiluo Formation), while the latter in the second period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Lower Cretaceous Zhidan Formation). There are two periods of continuous hydrocarbon injection in Chang 10 of Northern Shaanxi, generally from the early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Middle Jurassic Zhiluo Formation to the middle-late depositional period of the Cretaceous Zhidan Formation.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models in Chang 9 and Chang 10, i.e. “upper generation and lower storage”, “adjacent generation and lateral storage” and “self-generation and self-storage”. Key words:oil-source correlation; reservoir controlling factor; reservoir forming model; Chang 9 oil-bearing formation; Chang 10 oil-bearing formation; Ordos Basin 0 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中国陆上重要的含油气沉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为其主要含油层位。前人根据沉积旋回特征,将延长组自上而下划分为长1—长10共10个油层组[1](长1—长6为延长组上组合,长7—长8为延长组中组合,长9—长10为延长组下组合)。由于以往的油气勘探主要集中在长8油层组以上,所以对长9 油层组与长10油层组的认识程度较低,且存在争议。在油气来源方面,段毅等[2]与张文正等[3]认为鄂尔多斯盆地长9原油主要来自长7段烃源岩,只有志丹地区长9原油来自于长9段烃源岩,但笔者认为陇东地区长9原油明显存在自身油源的贡献。杨华等[4]认为陕北地区长10 原油来自长7段烃源岩,但李士祥等[5]认为这一地区长1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