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同

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锁国”③郑和下西洋④玄奘西游天竺

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答案】A

【考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近代前夜危机,探究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解析】【分析】此题考察重要历史事件的时序。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实行”闭关锁国“的朝代主要是清朝;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玄奘西游天竺是在唐朝。所以排序正确的是A。

【点评】知道重要历史事件的时序。

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

C、明朝中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答案】B

【考点】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文明的繁盛,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农耕文明的繁荣考点的掌握。根据八上《历史与社会》书本第108页,从唐朝中晚期至宋朝,中原一带战乱频繁,南方地区处于一个长期相对和平的环境,经济迅速崛起。即唐朝,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错误答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点评】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3.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小丽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为这组图片拟定了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

A、祖国统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抵抗侵略

【答案】B

【考点】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探究丝绸之路【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外文化交流考点的掌握。本题要求给这四幅图片拟定一个共同主题。丝绸之路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把中国的佛教和建筑、医学等文化业带到了日本。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

各国的友好交流。戚继光抗倭使得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倭寇是明朝对日本海盗的称号。这些历史事件都是我国与外国交流的历史。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点评】要求学生能归纳历史事件的共同点。

4.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是( )

A、敦煌

B、楼兰

C、鄯善

D、龟兹

【答案】D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丝绸之路相关知识的掌握。汉唐时期,中原王朝设西域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直接管理西域,治所在龟兹王城。龟兹成为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方域的政治、经济、军

事和文化中心。故而答案为D。

【点评】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5.《驿使图》出土于( )

A、甘肃武威

B、甘肃嘉峪关

C、新疆罗布泊

D、新疆库车

【答案】B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的识记,以及课本图片的了解。根据教材记载,可知《驿使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故而答案为B。

【点评】了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6.漫长艰险的丝绸之路能得以保持通畅的条件有( )

①政治条件②军事条件③经济条件④宗教文化单一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丝绸之路考点的理解。在政治方面,汉朝击败匈奴,占领河西走廊,先后设置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西汉政府还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保护商旅往来。在军事上,修筑长城,沿线构筑军事防御设施,设置官员镇守。经济上,西汉在丝绸之路经过的河西地

区大规模屯田开荒。因此,丝绸之路得以保持畅通的条件有政治、经济和军事条件。而丝路沿线

1 / 3

宗教多样,第4项是错误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点评】要求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得以畅通的条件。

7.当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时尚。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明朝

【答案】B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丝绸之路相关知识的掌握。中国的丝绸是通过丝绸之路运到西方的。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所以丝绸之路开通于西汉时期。故答案为B。

【点评】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8.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我国西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贯穿欧亚的陆上通道称为丝绸之路。下列对丝绸之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丝绸之路”的起点是玉门关

B、从河西走廊向西最远到达欧洲

C、丝绸是通道上运输的主要商品

D、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A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丝绸之路相关知识的理解。此题为逆向选择题,丝绸之路的起点为长安,故而答案为A。

【点评】理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9.我国历史上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唐太宗

【答案】B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关于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君主是汉武帝,第一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所以,选B。

【点评】此题考查关于丝绸之路的基本史实。

10.丝绸织绣着中国早期的繁盛与光华,随着东方美丽的传说,沿着丝绸之路向西方传播中国璀璨而精致的文明。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 )

A、张骞

B、玄奘

C、鉴真

D、郑和

【答案】A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丝绸之路考点的掌握。张骞出使西域奠定了丝绸之路开辟的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点评】要求学生掌握对丝绸之路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11.中国与欧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最早是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进行的( )

A、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B、丝绸之路

C、新航路的开辟

D、郑和下西洋【答案】B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丝绸之路考点的掌握。丝绸之路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丝绸之路最远达到大秦,即古罗马。在B、C、D中,B时间最早。而A是汉朝边疆的治理,没有达到欧洲。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选择B。

【点评】要求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

12.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东西方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

一结论的是( )

A、汉朝的使者、商人沿路西行

B、朝鲜派遣大批使节来中国

C、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D、西域的奇珍异宝不断输入

【答案】B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终点到达大秦,是沟通东西方的桥梁,而朝鲜与中国同属于东亚国家,中国与朝鲜的交流不能称之为东西方之间的交流。

此题为逆向选择,故答案为B。

【点评】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13.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 )

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新疆

【答案】A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此考查丝绸之路的路线。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即今天的陕西西安,经甘肃敦煌,新疆的楼兰等一路向西到达大秦,而四川位于陕西省的南面,此题为逆向选择,故答案为A。【点评】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

14.下图是某同学搜集的我国古代某一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图片,这一时期是( )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答案】A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丝绸之路考点的掌握。这张图出自八上《历史与社会》书本第68页。根据《探究丝绸之路》一课的提示,丝绸之路形成于西汉时期。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点评】要求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形成时间。

第3页共6页◎第4页共6页

15.2013年3月4日,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六省区签署了一份联合协定,用于保护一条具有千年历史,沟通中西方交通的陆上要道。这条交通要道是指( )

A、丝绸之路

B、玄奘西游之路

C、鉴真东渡之路

D、郑和下西洋之路

【答案】A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丝绸之路考点的掌握。可以结合八上《历史与社会》书本第68页图3-35丝绸之路示意图,看出题目中的省区都在丝路沿线。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点评】要求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

16.首届中国——南亚博览会暨第21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于2013年6月6日在昆明启幕。我国与南亚地区的交往源远流长,从图一可以看出,我国与南亚地区的交往开始于(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B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丝绸之路考点的掌握。本图出自八上《历史与社会》书本第68页3-35丝绸之路示意图。丝绸之路形成于西汉时期。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点评】要求学生掌握丝绸之路的路线。

17.汉唐时期,西域与内地商业贸易往来频繁,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对此,下列内容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西汉时期中原传入西域的有凿井、铸造技术

B、西域传入汉朝内地的有毡、毯、唢呐、良种马

C、唐朝时从内地运往西域的有丝织品、茶叶、铁器

D、西域运往唐朝内地的主要是纸张和农具

【答案】D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丝绸之路的概况的掌握。此题为逆向选择,D中提到的”纸张“首先为我国发明,不可能从西域传入,故而答案为D。

【点评】掌握丝绸之路上的概况,知道丝绸之路上运送的货物。

18.在古罗马,丝绸的价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黄金,古罗马人以能穿上中国丝绸为荣。中国的丝绸通过丝绸之路传到欧洲。下列事件与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关的是( )

A、玄奘西行

B、张骞出使西域

C、鉴真东渡

D、郑和下西洋

【答案】B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丝绸之路考点的掌握。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往来的关系,交往日益频繁,促进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点评】要求学生掌握为丝绸之路奠定基础的历史事件。

二、问答题

21.观察下图,请将下列地区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卡(卷)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区:河西走廊

B.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区:葱岭

【答案】左框B 右框A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历史地图,并能在图中找到重要的历史地域。这张图是古丝绸之路的地图。右一空位于长安到玉门关之间,可知这是连接中原和西域的河西走廊。右边一空位于西域西部,昆山西侧,应该是葱岭。

【点评】掌握阅读历史地图的方法,认识重要的历史地域比并能在图中找到

3 / 3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5.2《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 5.2《新旧交织的明清文化》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小明在暑假期间到北京旅游了一趟,回来后,爸爸考了他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看到的长城主要修筑于什么朝代() A.秦朝B.汉朝C.明朝D.清朝 2. 明朝的北京城是典型的大一统王朝的都城,它有四重,请问皇帝住在里面的哪一重() A.京城B.宫城C.皇城D.外城 3. 明代中后期的小说《醒世恒言》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施复夫妇是苏州盛泽镇上一个织绸的小户人家,不到十年,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又买了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成为了新兴的丝织业工场主。这反映此时期出现了() A.瓦子 B.商帮 C.票号 D.手工工场 4.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徽班进京对京剧的形成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徽班进京的时间是() A.唐朝贞观年间B.明朝洪武年间 C.清朝乾隆年间D.中华民国时期 5. 《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 A.赞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精神 B.批判了封建制度的腐朽 C.展示封建社会必然衰亡的命运 D.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6. 昆曲是一门盛行于士大夫阶层的高雅艺术,曲腔哀婉,文字洗练,意境幽深。乾隆年间,形成昆曲和各种地方戏曲争雄的局面,但乾隆嘉庆年间昆曲日趋衰落。其主要原因是() A.昆曲自身缺乏创新,脱离广大民众和社会现实 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儒家思想文化的衰落 D.西方文化艺术的传入 7. 王强同学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时,对其主要成就进行了归纳整理,其中有一项出现了错

误。这一项是() A.唐朝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B.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史诗里的不朽篇章 C.宋代文学家具有豪放风格的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D.明清小说的代表作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8. 下图《同光十三绝》反映的是清代形成并走向成熟的一个剧种。关于这一剧种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关汉卿是该剧种最著名的戏剧家 ②该剧种诞生于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③它以二黄腔和西皮腔为主要声腔,并融合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 ④该剧种后来逐渐走向世界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9. 有人说紫禁城是“一个国家转折的焦点”。在这座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宫殿群中演绎了两个王朝的兴盛与衰败。这里的两个王朝是指()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10. “六十年来,塞上物阜民安,商贾辐辏,无异于中原。”这段材料主要歌颂了什么工程或建筑的积极作用( ) A.大运河B.赵州桥C.长城D.都江堰 11. 下列作品,通过描写四大封建家族的衰亡和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从而深刻鞭挞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罪恶的是() A.《秦中吟》B.《红楼梦》 C.《牡丹亭》D.《本草纲目》 12. 明朝万历末期,昆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成为一个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的代表作有( ) A.汤显祖的《牡丹亭》 B.关汉卿的《窦娥冤》 C.洪昇的《长生殿》 D.孔尚任的《桃花扇》 13. 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作业本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第15课 【想一想】“推恩令”巧妙在哪里? “推恩令”巧妙在汉武帝不费一兵,不费寸土,就削弱了诸侯封国的势力,使之无力与中央对抗,而且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此不仅没有反对,还对皇帝感恩戴德。

【材料阅读】表明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第16课 【材料阅读】(1)同意第一种看法。因为长城的修筑是一种消极被动的防守,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闭关锁国的作用;同时长城把游牧区和农耕区隔开,阻碍了游牧民族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2)同意第二种看法。因为在西域中列置亭障,称为西汉在西域的政治军事据点,称为中原先进经济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站;对匈奴的进攻起了屏护作用,保证了汉朝同西域的交通畅通,所以说具有关键意义。 【自我测评】 (1)沟通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汉族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生 活。(2)促进了汉朝和中亚,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3)奠定了我国对西域管辖和开发的基础 第17课 【议一议】

(1)造纸术发明以前,世界各国的书写材料,有的坚硬,有的笨重,有的价格昂贵,都不是理想的书写材料,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特别是蔡伦改进造纸术后,提高了纸的质量和产量,使纸日益成为普遍的书写材料。(3)造纸术的对外传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第18课 【说一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再现了当年秦国军队统一六国的宏大场面和威武雄姿,生动地表现了秦始皇的煊赫军势,展现了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材料阅读】 《史记》由五部分组成:本纪12篇----记述帝王的事迹;世家30篇----记述诸侯的事迹;列传70篇----记述重要人物;表10篇----编排时间和事件;书8篇----记述典章制度。 第20课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5课《说“屏”》同步训练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屏风(píng)纳凉(nà)帷幕(wéi)点缀(zhuì) B.书斋(zhāi)休憩(xī)伧俗(cāng)徒劳(tū) C.流萤(yíng)销魂(xiāo)咏屏(yǒng)称道(chèn) D.空间(kòng)屏障(zhāng)雅俗(yǎ)得体(dé) 答案:A 解析:分析:B.“憩”应读“q씓徒”应读“tú”;C.“咏”应读“yǒng”“称”应读“chēng”;D.“空”应读“kōng”“障”应读“zhàng”。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2.给加点的字注音。 擅.长( ) 帷.幕( ) 韶.光( ) 伧.俗( ) 屏.风( ) 流萤.( ) 缓.冲( ) 纳.凉( ) 答案:shàn| wéi| sháo |cāng| píng |yíng| huǎn| nà 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 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3.根据拼音写汉字。 点zhuì() wéi幕 ( ) 屏zhāng()nà凉() 答案:缀 |帷|障|纳 解析:分析:这是这节课中的重点字。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尤其是“帷”和“障”。点评:写汉字,要根据语境结合拼音正确判断,注意形似同音字,不要写错别字。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人教版

探寻丝绸之路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丝路的线路、交流的内容,及其在古代经济、文化交流中所 起的巨大作用;对照古代丝路,了解当代亚欧大陆桥在各国交流中的优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图,能够分析出图中包含的信息,并能将书本中的信息转化到图上; 通过对古代丝路和现代亚欧大陆桥的学习,逐步具备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丝路的美丽风光,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新设计 在教学方法上,坚持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在课堂上创造故事情境、小 组合作探究、利用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想象 和思考的积极性。 3学情分析 主要优势在于现代中学生基本可以掌握和使用信息化技术,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分析和整理 资料。但是,中学生阶段自我控制能力有限,教师必须提前设定明确自主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4重点难点 本课的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传承的空间联系,重点介绍了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对外交通线一一 丝绸之路,生动展现了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在新的时代里,古老的丝绸之路又重新焕 发青春,继续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本课内容的难度和容量并不大,因而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就自己熟悉的问题发表见解,以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运用能力。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丝绸之路》 【展示】丝路的风光,同时播放音乐《阳关三叠》 在欣赏美丽风光和音乐的同时,想一想:这些风光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美,西域风情, 荒漠……)是啊!这里现在到处是沙漠,戈壁,但昔日这儿却延伸着一条繁华的路,它就是――丝绸之路。 活动2【讲授】《丝绸之路》 这节课是小组合作探究展示课,共分四个小组:背景组、路线组、小品组和作用组。 (二)任务驱动,协作探索 1、自主合作探究:(约3分钟) 2、交流反馈,体验成功:(约4分钟) 前面背景组介绍了丝路开辟的背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张骞出使西域和武力反击匈奴,非常准确非常清楚,很好!路线组引导同学通过看图对比,学习了丝路的路线,思路清晰, 可见同学们作了充分的准备,很好,谢谢 3、循序渐进,突出重点:(约10分钟) (过渡)我们来看地图,一起来说说它的路线:长安一一河西走廊一一敦煌 再往西行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阻隔,所以分成两条线:天山以北是北线,从玉门关出发,经西域到大宛。天山以南是南线,从阳关出发,经西域到中亚一一西亚,最后到达大秦,即古罗马帝国。有史料为证。在当时的丝路上,重要的城市有:长安、敦煌、楼兰等。这是今天的敦煌,给你们的感觉是非常凄凉,为当时的敦煌是非常繁华的。现在有请小品组出来演两个小品,让我们一起感受敦煌昔日的繁荣。 感谢小品组同学的精彩表演。通过欣赏他们的表演,可以让我妈感受到昔日丝路明珠的繁荣,那么,这条丝路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呢?我们有请作用组的同学上来概括。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2与山为邻同步练习人教版

第二课与山为邻 第1节垂直的生计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世界最高峰是喜马拉雅山②欧洲最高大的山是阿尔卑斯山 ③安第斯山脉有“南美洲脊梁”之美誉④北美洲最雄伟的山脉是阿特拉斯山脉 A.①②B.②③C.②④ D.①④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0.6℃ ②安第斯山区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从山麓到山顶气候差异显著 ③安第斯山区的高海拔处,印第安人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 ④安第斯山区地势崎岖,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对人类活动造成许多限制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3.安第斯山脉从山麓到山顶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这种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经纬度B.地势C.洋流D.气候 读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回答4—5题。

4.甲地的气候类型主要是( ) 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高原山地气候 5.乙地多山区地形,该地高海拔处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A.风光旖旎,滑雪胜地B.开辟梯田,种植水稻 C.草原广阔,放牧羊驼D.环境优美,发展科技 6.下列关于印第安人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玉米和马铃薯是山区印第安人的主要粮食②羊驼是山区居民的主要运输工具③羊驼毛质地轻柔,纤维细长,保暖性强,有“纤维上帝”之美誉④印第安人创造了古老灿烂的印加文明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7.秘鲁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纤维上帝”之称的是( ) A.骆马毛B.羊驼毛C.牦牛毛D.貂皮 8.安第斯山区的平均海拔超过4 000米。山体表面景观自上而下呈现出明显的变化,依次是( ) ①热带雨林②积雪③灌木和林地④高山草甸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①③②④D.②④③① 9.下列关于安第斯山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山下主要发展种植业,如玉米、马铃薯、小麦、大麦等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目录详细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4------8 1从社区看我家 2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9------15 1乡村聚落 2城市聚落 3往来在区域之间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6------22 1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2带着地图去旅行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大洲与大洋 24------29 1人类的栖息地 2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课自然环境 30------41 1地形多样 2气象万千 3众多的河湖 4风光迥异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 42------52 1人口与人种 2语言与宗教 3国家和地区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53------56 1观察地球仪 2使用地球仪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58------63 1稻作文化的印记 2用机械种庄稼 第二课与山为邻 64------69

1垂直的生计 2山地之间 第三课傍水而居 70------75 1耕海牧鱼 2水上都市 第四课草原人家 76------81 1逐水草而居 2现代化的牧场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82------87 1石油宝库 2沙漠绿洲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88------92 1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 4感受区域的发展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 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 94------96 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97------100 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 101------103 第四课汽车城:蔚山 104------106 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107------109 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110------113 1描述城市的位置和环境 2归纳城市的特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5课《说“屏”》同步训练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屏风(píng)纳凉(nà)帷幕(wéi)点缀(zhuì) B.书斋(zhāi)休憩(xī)伧俗(cāng)徒劳(tū) C.流萤(yíng)销魂(xiāo)咏屏(yǒng)称道(chèn) D.空间(kòng)屏障(zhāng)雅俗(yǎ)得体(dé) 答案:A 解析:分析:B.“憩”应读“q씓徒”应读“tú”;C.“咏”应读“yǒng”“称”应读 “chēng”;D.“空”应读“kōng”“障”应读“zhàng”。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2.给加点的字注音。 擅.长( ) 帷.幕( ) 韶.光( ) 伧.俗( ) 屏.风( ) 流萤.( ) 缓.冲( ) 纳.凉( ) 答案:shàn| wéi| sháo |cāng| píng |yíng|huǎn| nà 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 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3.根据拼音写汉字。 点zhuì() wéi幕 ( ) 屏zhāng()nà凉() 答案:缀|帷|障|纳 解析:分析:这是这节课中的重点字。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尤其是“帷”和“障”。点评:写汉字,要根据语境结合拼音正确判断,注意形似同音字,不要写错别字。 4.选出加粗字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 A.屏风(píng)纳凉(nà) B.流萤(yíng)帷幕(wéi) C.伧俗(chèn)因地制宜(yì) D.造型(xíng)缓冲(huǎn)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伧俗(cāng),因地制宜(yí)”。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下册5.4《亚非拉地区的发展》同步练习(含答案)

5-4 亚非拉地区的发展 总分 100 分,共 2 大题 16 题基础过关(总分 47 分,共 12 题) 1. (3分) 20世纪40年代,____首先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____、中国等相继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其他国家也先后独立。____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巨大冲击。 2. (5分) 1952年,以______的革命力量,推翻英国控制的傀儡政权,赢得____真正独立。________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称为“__________”。1990年________的独立,标志着殖民时代的终结。 3. (4分)________年,____推翻美国扶植的傀倡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署新的运河条约,自2000年1月1日起,巴拿马正式成为__________的主人。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____举行。 4. (3分)________问题是影响中东和平的最大问题。1948年,______国建立。此后,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先后爆发了__次中东战争。 5. (4分) 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浪潮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有() ①中国 ②朝鲜 ③印度 ④日本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③④ 6. (4分) 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今天,我们真正实现了真正的主权、真正的尊严和真正的自豪……今天我们说,我们的财富已经归还给我们了。”纳赛尔总统指的是() A. 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 B. 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C. 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 D. 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7. (4分) 20世纪60年代初对于非洲来说是一段值得纪念的历史,因为就是在其中的一年中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这一年也被称为“非洲独立年”,这是在() A. 1960年 B. 1961年 C. 1962年 D. 1964年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完整版)

差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集 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计 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 引出社区概念。(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 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 境。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新课教学: 一、从社区看我家 1、社区 出示图1-1和图1-2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 差异找得最多。(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 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 符号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 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 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③、经纬网④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⑤”,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让学生记住比例尺⑥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 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⑦,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 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活动: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1-3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小结: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评一个最佳小组合作奖。 尝试应用: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教后反思 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归纳地图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讲述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概念,然后引导 学生练习使用地图语言去描述某地的位置,并进行比例尺的量算。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 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2.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 生认同感、自豪感。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简介

一、单元目标 1.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 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文描绘的情境,感受山川风物之美,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3. 让学生在优秀诗文的诵读中,获得美感享受,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4. 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二、编写意图 这个单元所选的诗文,都是我国古代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秀篇章。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造化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形态各异的地形地貌,有着美不胜收的山水资源。中国古人很早就善于欣赏山水之美,《诗经》中有很多描绘自然风物的诗句;《庄子·知北游》云,“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之后,对山水之美的欣赏上升为审美的自觉,文人们流连山水之中,用心灵观察、体悟自然风物之美,发现独到的审美趣味,或者寄情山水,排遣人生的种种苦闷与无奈,由此产生了一批模山范水、体察自然之趣的诗文。这些诗文大都以景物描写为主,融入作者细腻的情思,情境交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郦道元《三峡》是一篇清丽的山水小品。文章先写三峡总体形势,再抓住季节特点,分别写夏天、冬春之时和秋天各个不同季节的优美风景。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短文二篇》选入两篇风格迥异的写景短章,表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答谢中书书》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记承天寺夜游》如一篇短小的日记,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与朱元思书》一文,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唐诗五首》选入从初唐至中唐五首唐人律诗,有五言,有七言。诗歌或写田园风光,抒发诗人孤独、彷徨之情;或写登临之景,抒发诗人吊古伤今、思念家乡之情;或描绘塞外雄浑壮阔的景象,表现对个人荣辱浮沉的达观之情;或摹写诗人辞亲远游所见景象,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或点染西湖早春气象,表现诗人内心的喜悦。五首诗,遣词造句朴素自然,意境优美,格调清新,值得认真品味。

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备课人:邵佳柔 一、课程标准 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射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2-4-4:比较不同时期区域之间相互交流与影响的事例,体会区域联系日益密切的历史趋势。 二、课标解读 “列举”、“知道”这两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比较”、“体会”这两个行为动词则要求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准确掌握历史信息,合理解释历史现象。 三、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课,本单元清晰地展现了中国秦汉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兼顾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交流,向学生展示了整个秦汉时期的多种面貌。而本课时将在第四课《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中已有提及的丝绸之路单独划分出来,并分成“重现:丝路何其遥远;探讨:丝路何以通畅;分析:发行《驿使图》纪念邮票的依据;寻访;汉代丝路古镇”四大板块进行探究,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交流、影响过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八年级的学生理解事物的抽象程序正在不断的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同时,他们在独立性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对历史的探寻和现实的追溯有着强烈的需求,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心智特点和学习需求,本堂课为学生设计了一条完整、有效的探究路径。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丝绸之路的路线和经过的国家、地形区,感知丝绸之路的漫长和艰险。 ②知道汉朝推进和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各方面措施,揭示汉王朝具备的良好条件与丝路的通畅,经贸发展,民族关系,社会秩序等因素之间密切的关联。 ③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④了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古镇,如库车、楼兰、敦煌、武威等。 2、过程与方法: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八年级 历史与社会下册 6.2.1《人的发现》 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六单元 6.2.1 《人的发现》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 一次座谈会上,朱老师说:“我刚从达·芬奇和莎士比亚的故乡回来。”朱老师去的地方是() A.意大利和英国B.英国和法国 C.意大利和法国D.英国和俄国 2. 列表能有效梳理历史知识。下表“?”处应填() A.《荷马史诗》 B.《俄底浦斯王》 C.《蒙娜丽莎》 D.《哈姆雷特》 3. 下列有关文艺复兴作用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B.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C.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实质上复兴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4.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恩格斯所说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指() A.文艺复兴运动B.新航路开辟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D.美国独立战争 5. 文艺复兴时期,诗人但丁在其长诗《神曲》中为当时的教皇在“地狱”火窟里预留了一个位置。这反映了但丁() A.善于创作神话B.反对封建神学 C.逃避现实生活D.弘扬古典文化

6. 14世纪前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步强大起来。新兴的资产者为发财致富,尽情享受人世的生活,必须冲破教会设置的各种清规戒律。于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意大利兴起。这段材料反映的是() A.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 B.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 C.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内容 D.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7. 2019年是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多个国家为其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意大利米兰有幸见证了这位天才级人物的全盛时期,米兰圣玛利亚感恩教堂珍藏着他的旷世之作() A.《哈姆雷特》 B.《最后的晚餐》 C.《神曲》D.《掷铁饼者》 8. 张老师向大家推荐阅读书目时说:“在这本书里莎士比亚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主人公人文主义者的崇高精神境界。”这本书是() 9. 关于文艺复兴运动,九年级某班的同学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你认为谁的看法是最准确的() A.甲认为是一次复古运动 B.乙认为是一次宗教改革运动 C.丙认为是维护封建专制的思想运动 D.丁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 10. 在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探究课上,同学们一致认为文艺复兴的实质体现在“兴"上。这个“兴”的含义是指( ) A.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封建文化的兴盛 C.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D.神学的复兴 11. 某学校正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老师要求学生撰写论文《文艺复兴始末》。为此,同学们

(完整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一、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1)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例如,0 50 100千米 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数字式:例如,1:5000000 (2)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大、小、详);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小、大、粗)。注意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2、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可确定其他四个方位)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平移指向标) 经纬网定向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熟悉P6页图1-6常见图例)(二)在社区中生活: 1、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社区的含义: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构成社区的几大要素。 二、乡村和城市 (一)乡村聚落: 1、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村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它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3、乡村聚落景观和生产活动差异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等人文环境特点。(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防潮通风作用;沙特民居墙厚、窗小,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条件) (二)城市聚落: 1、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理中心。 2、城市聚落的由来:城市聚落是有乡村聚落发展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村落----市井----集市----城市的过程。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目标 1.阅读古代诗文名篇,了解古人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 3随文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 二、编写意图 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古代诗文名篇。通读这些诗文,能让学生感受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陶治自己的情感和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东晋末期,当时战乱频繁,民不聊生。作者写虚构的桃花源中的故事,来阐释自己理想中的社会,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石深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第四篇,全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读之如置身其境。《核舟记》也是“记”,但它记的是一件工艺品一一核舟。核舟虽小,然而其上物、人、文、景皆备,令人叹为观止,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古代优秀工匠的聪明才智。《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本单元选入《关雎》和《兼葭》两首。《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现实中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兼葭》写抒情主人公反复寻求“伊人”,而“伊人”却始终若隐若现,恍惚迷离,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其渴望、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从语文能力训练的角度来说,学习这个单元,首先要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的能力,这是文言文学习始终如一的要求,因为这是让学生自己尝试进入文章、大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本途径,学生也应该通过这样的途径养成自主阅读文言文的习惯,不至于将学习文言文视为畏途。 其次,要继续训练通读。诵读是培养文言语感最主要的途径。很多课堂,教师讲得多,学生回答同题多,却极少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这是不适当的;特别是文言文教学,没有反复的诵读,语感是很难培养起来的。 第三,要注意积累文言词语。积累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就是要像学习外语那样,把学过课交中要的词活和句子整理抄写在卡片或笔记本上,以便随时复习,使它的成为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3.3傍水而居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含参考答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三课傍水而居 第1节耕海牧鱼 一、选择题 1.下列能体现日本独特的地理环境的是( ) A.多平原B.资源丰富C.土地资源丰富D.临海多良港 2.岛国日本具有独特的生活、生产风情。下列叙述中,符合日本风情的是( ) A.每年七八月份举行盛大的那达慕大会 B.一年中的“渔民节”是渔民最大的节日 C.发展绿洲农业,瓜果收获季节载歌载舞 D.崇尚“谷神”“稻母”,祈求神灵保佑获得丰收 3.关于日本自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北海道的关东平原是其最大的平原 B.处于两大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 C.气候四季分明,很少受到台风侵袭 D.位于南太平洋渔场,鱼类饵料丰富 4.下列关于日本地理位置说法正确的是( ) A.位于亚洲东南部 B.属于西亚C.位于亚洲东部D.位于南亚

5.读右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①是北海道岛,该岛附近渔业资源丰富 B.②是富士山,它是一座著名的活火山 C.③是日本海,该海沿岸地带工业分布特别集中 D.日本火山众多,地震频繁 6.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各不相同,但人们都能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营造出美好的生活场景。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有( ) ①秘鲁的安第斯山区,形成了山上畜牧业和山下种植业的不同生产生活景观②日本在长期与大海共存、与渔业共生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鱼文化”③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农业实现了高度的一体化④典型的山地之国、旅游业发达、矿产资源丰富是对瑞士的真实写照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渔业生产可分成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淡水捕捞等几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日本是一个渔业非常发达的国家。这得益于日本( ) ①强大的工业②丰富的渔业资源③众多的人口④独特的“鱼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国海洋捕捞能力迅速提高,渔业资源因过度捕捞而逐渐衰退,70%的渔业资源因破坏而减少。因此,我们应该( ) ①严格禁止捕捞,保护渔业资源②发展人工养殖,建设“海洋牧场” ③提高科技水平,增强捕捞能力④保护海洋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1)地图语言 (2)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1)聚落 是指人类集中的居住地,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一般先有乡村,再有城市。 城市聚落:规模大于乡村和集镇的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一般人口数量大、密 度高、职业和需求异质性强,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乡村聚落: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是指乡村地区人类 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 (2)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的主要差异

(3)聚落形成的条件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动植物资源丰富等。所以在平原地区,聚落数量多,规模大,呈团状分布。而在山区,聚落数量少、规模小,沿河谷呈带状分布。而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很少或没有聚落。 (4)乡村聚落的房屋体现了当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如云南傣族(热带季风气候)的高脚楼,通风防潮 西亚沙特阿拉伯(热带沙漠气候)的厚墙小窗房,抵制热浪侵袭; (5)乡村聚落按生产活动的不同,可分为农村、渔村、林场和牧村 (6)由于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物产也不同.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其实,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不仅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技术、信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稀疏,表示地势比较和缓,是缓坡;等高线密集,表示地势比较陡峭,是陡坡。 具体见书本P17 (2)分层设色地形图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其中,一般来说,蓝色代表海洋,绿色代表平原,黄色代表丘陵,褐色代表高原,白色代表雪线以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试卷及答 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强化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粗字注音。 铆钉()香蒲()迁徙()纠正()缄默() 雾霭()滑稽()繁衍()啮齿()媲美() 2.改正下列错别字。 喜行于色荒凉箫瑟苍皇逃窜难以致信 狼籍斑斑金碧辉煌前扑后继莫钟一是 3.判断下列各句的修辞。 (1)难道就这么草草收场了?周围那些看热闹的人都 觉得有些可惜。() (2)它们便向每一群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3)一只燕子的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 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到了。() (4)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敢死队差不多。()(5)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6)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 我。() 4.揣摩下列句子所包含的感情。

(1)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这样丰富多彩的生命。() (2)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 一体。罗布泊消失了。() (3)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到那脆弱的香蒲身上 的冬天。() (4)每个人都显示出一副极其渊博、无所不知的神色。() 5.选出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 () A.《敬畏自然》通过写自然与人类的关系,表现自然的 强大神奇、人类的愚妄浅薄,告诫人们不要妄想能战胜自然,应该服从自然的规律。 B.《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通过记叙罗布泊消失的过程 以及罗布泊的现状,向人们发出警报——应该反省了,不要 再破坏美丽的自然了,否则有一天人类将无存身之地。 .《旅鼠之谜》向作者介绍了北极旅鼠几种奇异的无法 解释的现象,希望人类能从中得到解开这些谜团的线索。 D.《喂——出》这篇科幻小说通过描述一个围绕着神奇 的洞发生的故事,剖析了人类的许多愚蠢的做法,探索了人 类未的生存状况和人性的阴暗之处。 6.仿写句子。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 探寻丝绸之路同步练习

人教新课标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探寻丝绸之路同 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史实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丝绸之路开辟②实行“闭关锁国”③郑和下西洋④玄奘西游天竺 A、①④③② B、②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 【答案】A 【考点】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近代前夜危机,探究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解析】【分析】此题考察重要历史事件的时序。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实行”闭关锁国“的朝代主要是清朝;郑和下西洋是在明朝;玄奘西游天竺是在唐朝。所以排序正确的是A。 【点评】知道重要历史事件的时序。 2.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课题时,得出以下部分结论。其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已开始南移 C、明朝中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D、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对外贸易发展【答案】B 【考点】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文明的繁盛,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农耕文明的繁荣考点的掌握。根据八上《历史与社会》书本第108页,从唐朝中晚期至宋朝,中原一带战乱频繁,南方地区处于一个长期相对和平的环境,经济迅速崛起。即唐朝,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本题是逆向选择题,要求选出错误答案。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点评】要求学生掌握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3.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小丽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她为这组图片拟定了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 A、祖国统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抵抗侵略 【答案】B 【考点】唐代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探究丝绸之路【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外文化交流考点的掌握。本题要求给这四幅图片拟定一个共同主题。丝绸之路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鉴真东渡日本,把中国的佛教和建筑、医学等文化业带到了日本。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 各国的友好交流。戚继光抗倭使得我国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倭寇是明朝对日本海盗的称号。这些历史事件都是我国与外国交流的历史。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点评】要求学生能归纳历史事件的共同点。 4.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是( ) A、敦煌 B、楼兰 C、鄯善 D、龟兹 【答案】D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丝绸之路相关知识的掌握。汉唐时期,中原王朝设西域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直接管理西域,治所在龟兹王城。龟兹成为历代中央王朝统治西方域的政治、经济、军 事和文化中心。故而答案为D。 【点评】掌握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5.《驿使图》出土于( ) A、甘肃武威 B、甘肃嘉峪关 C、新疆罗布泊 D、新疆库车 【答案】B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对于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的识记,以及课本图片的了解。根据教材记载,可知《驿使图》出土于甘肃嘉峪关地区。故而答案为B。 【点评】了解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6.漫长艰险的丝绸之路能得以保持通畅的条件有( ) ①政治条件②军事条件③经济条件④宗教文化单一条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考点】探究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对丝绸之路考点的理解。在政治方面,汉朝击败匈奴,占领河西走廊,先后设置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西汉政府还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保护商旅往来。在军事上,修筑长城,沿线构筑军事防御设施,设置官员镇守。经济上,西汉在丝绸之路经过的河西地 区大规模屯田开荒。因此,丝绸之路得以保持畅通的条件有政治、经济和军事条件。而丝路沿线 1 / 3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同步练习范文文稿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19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南非的人文特征,说法正确的有()①种族众多,文化丰富多彩 ②马赛人是南非最大的部族 ③施行种族隔离政策长达40多年 ④人种以黄色人种为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南非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种族和文化,既有融合也有碰撞,南非政府在哪年废除构成种族隔离的所有法律条文( ) A. 1948 B. 1990 C. 1938 D. 2019 3.南非历史进入最黑暗的时期是在( ) A. 殖民统治时期 B. 实行种族主义制度时期 C. 荷兰人人侵后 D. 英国人人侵后 4.下列有关南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首都是约翰内斯堡 B. 人口大部分是白种人 C. 大部分人无宗教信仰 D. 锰、矾、铬、铂族金属储量居世界第一位 5.读南非及相关气候统计图,回答小题。 (1)与南非的纬度位置相符的描述是( ) A. 主要位于中纬度地区 B. 主要位于热带与亚热带地区 C. 主要位于北温带地区 D. 境内一年中无阳光直射现象 (2)与南非开普敦的气候特点相符的是( ) A. 1月气温低 B. 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 C. 7月气温高 D. 当地冬季降水较多 6.南非的居民中( )

A. 大部分是欧洲移民的后代白种人,少数是黑人 B. 大部分是属于白色人种的阿拉伯人,少数是欧洲移民的后代和黑人 C. 大部分是混血种人,少数是黑人和白人 D. 大部分是黑人,少数是白种人移民的后代 7.以下叙述描述的是人文特点的是() A. 历史悠久、文明古国 B. 土壤深厚、肥沃 C. 连接亚、欧、非三大洲贸易往来的通道 D. 气候干热,70%的土地是旱地 8.(2019?重庆)巴蜀大地曾出现了许多被人们称颂的历史人物。其中,人们作歌“晨风习习吹动,春雨滋润禾苗;太守注重农业,百姓丰足富饶”赞扬的是() A. 蔓子 B. 张仪 C. 文翁 D. 吴资 9.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公园,也是世界上自然环境保存最好、动物种类最多的野生动物保护区,该公园是( ) A. 黄石国家公园 B. 大峡谷国家公园 C. 克鲁格国家公园 D. 比亚沃耶扎国家公园 10.关于南非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南非有多个种族,祖鲁族是南非最大的部族②南非南端的好望角集欧洲和非洲的人文特色于一体,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都市之一 ③南非是世界上出产金刚石和铀矿最多的国家④南非人民经过长期斗争,结束了种族隔离制度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二、非选择题 11.说说南非是如何利用本地的自然条件来发展经济的。从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12.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根据下图,描述南非的地理位置。 (2)说出南非海陆位置的特点,并说明其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重要意义。 (3)图中南回归线穿过地区的气候类型自西向东依次是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