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六年级科学讲学稿20

六年级科学讲学稿20

六年级科学讲学稿20

六年级科学讲学稿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20课蚯蚓找家

课型:新授时间:2009-12-8

学习目的:

1、学会设计对比实验研究蚯蚓喜欢的环境。

2、愿意合作与交流,关爱生命,实验完毕后把蚯蚓放归大自然。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3、知道蚯蚓适于生活的环境并进而认识到动物和环境的关系。

课前准备:

怎样理解“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

新课学习

1.猜测蚯蚓的生活环境。

(1)讨论:我们可以从什么方挖到蚯蚓?(小组讨论)

(2)讨论: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小组讨论)

2.设计对比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实验材料:纸盒、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干土、湿土等

3.探究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1)不同条件:________相同条件:_______

(2)我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探究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1)不同条件:________相同条件:_______

(2)我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探究动物与环境的关系。

(1)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生活环境。

(2)不同的_____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___相互依存。

小结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1.我们在___、___等地方能够捉到蚯蚓,这说明蚯蚓喜欢生活在____、____的环境里。

2.大象生活在____,北极熊生活在____,鲸生活在____,骆驼生活在___。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与____相互依存。3.仙人掌在少水的沙漠中能存活,这说明它能适应任何环境。

4.环境的变化会给动物带来灭顶之灾,但对植物没有影响。

5.用蚯蚓做完实验后,一定要把它放到干燥明亮的环境中。

6.为了生存在适应的环境中,有的动物需要随着季节变化迁徙,如大雁等。7.麻雀不随季节变化而迁徙,说明它能适应任何环境。

8.生活在沙漠的动物,必须具有耐饥渴的特点。

9.苹果树生活在北方,柑橘树则生长在南方;我国南方盛产水稻,北方则盛产小麦。这说明了什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复习提刚 1、放大镜是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 2、用放大镜观察计算机、电视机屏幕,会发现屏幕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三色小点组成。 1、放大镜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大小没有关系,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视野 会越小。 4、球形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最大 5、小水滴及盛了水的烧杯都具有放大的作用。12、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的水晶琢磨而 成的。6、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世界上最早的能增进人的视力的眼镜 1、苍蝇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滑落还能在上面爬行,与它脚的构造有关。 2、放大镜下 2、苍蝇、蝴蝶、蜻蜓等昆虫的眼是复眼,由许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 的昆虫 3、蟋蟀的耳朵在它前足的内侧,还叫鼓膜听器。 4、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鳞片在放大镜下看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5、昆虫头上的触角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 6、蝴蝶的触角是棒状的;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的;蝗虫、蟋蟀的触角是丝状的;天牛的触角是 鞭状的;蚂蚁的触角是膝状的 1、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3、放大镜下 6、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花岗岩就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晶体构成。 7、制作小的食盐晶体的方法:①制作一杯浓的食盐溶液②用滴管滴几滴在干净的玻璃片上 ③放到太阳底下④水分蒸发后,玻璃片上留下的白色物质就是食盐的晶体。 1、一个凸透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2、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的视野拓宽了许多,它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3、显微镜的发明,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4、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5、列文虎克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微生物的人。 4、怎样放得更大 6、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遂道显微镜。 7、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 - 副本

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第1课杠杆 1.在下,一根像螺丝刀一样可以绕着转动,能撬起重物的硬杆叫做“”。杠杆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 2.杠杆的三个组成要素是:、、。 3.当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时是杆杠,它的特点是, 当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时是杠杆,它的特点是。 4.当支点在杠杆的中央时,既不也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有:等。 5.常见的省力杠杆有:、、、、等。常见的费力杠杆有:、、、、、等。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6.世界上没有既又省的杠杆。 第2课杠杆的平衡 1.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已用做捣谷的和在井里汲水的。 2.通过实验,我知道杆杠尺平衡的规律(原理)是。 3.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的一种仪器,它是根据的原理制成的。 4.“秤砣虽小,能压千斤”,那是利用了原理的结果。 5.杠杆的平衡的原理:,这是古希腊的发现的。曾经说过:”!” 6.杠杆尺平衡的条件:。 7.给你2 个钩码,在杠杆尺右边怎样挂才能使下面的杠杆达到平衡呢?请在下图中画出来。 第3课滑轮、轮轴与齿轮 1.根据滑轮的不同连接方式可分为和。旗杆上的滑轮是。 2.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称为“”,它的特点是可以,但不可以;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做“”,它的特点是可以,但不可以。3.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了“”,使用滑轮组既又。 4.一些门锁的把手,把手可带动转轴旋转,起到了大轮子带动小轮子转动的作用,这些轮子就称为。5.对于螺丝刀来说,螺丝刀的柄就是,螺丝刀的杆就是。对于一般的轮轴,其中大的那个圆叫做,小的圆叫做。轮和轴连接在一起,并围绕着转动。 6.在生活中,像、、等都应用了轮轴。轮轴有作用。7.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一种边缘带齿的奇特轮子,这种轮子人们称它为齿轮。8.齿轮的应用非常广泛,几乎所有的机器都离不开它,使用齿轮可以,可以,还可以。 第4课斜面 1.人们常在和之间设一个斜坡,以便把重物从低处移到高处,这个斜坡叫做,是变化了的斜面。 2.利用斜面搬运重物可以,斜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越,沿斜面提升重物就会越。(坡度越缓越省力) 3.斜面的作用是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斜面越长越省力。

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滕州市辰龙希望小学 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 六年级上册第三课《馒头发霉了》 实验名称: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1 选做 实验目的:探究霉菌的生长所需要的条件。 实验材料:每组准备:放大镜、烧杯、吸管、小刀、水、塑料袋、馒头 实验步骤: 1.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另一袋放在冰箱里,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2.将密封好的两袋馒头,一袋滴上适量的水,使馒头保持湿润,另一袋不滴水,使馒头保持干燥,将两袋馒头放在相同的环境中,每天按时观察,看霉菌是否已经出现,把霉菌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部位记录在自己提前设计好的记录表里。 实验结论: 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而放在冰箱里的馒头和不滴水的馒头却经过较长的时间才长出霉菌。 实验分析: 因为霉菌的生活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水份,所以放在温度较高地方的馒头和滴上水的馒头很快长出了霉菌。 六年级上册第二课《馒头发霉了》 实验名称: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2 选做

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器材:四片馒头(或用其他容易发霉的食物)塑料袋 实验步骤: 1.选4片馒头(或用其他容易发霉的食物),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朝阳的窗台上(或其他温度较高的地方),3、4号放入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一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结论: 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的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分析:馒头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最容易发霉。 六年级上册第五课《蜡烛的变化》 实验名称:蜡烛燃烧的变化实验 1 必做 实验目的:点燃蜡烛,将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看是否会产生新物质。 实验类型:演示 实验材料: 每组准备:蜡烛、火柴、干玻璃片、试管夹 实验过程: 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 2.试管夹夹住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完整word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练习题 微小世界 第一课放大镜 1、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毫米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又叫(),它具有()、()、()的特点。 3、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功能。 4、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功能。 5、用放大镜看电视机和显示器的屏幕,发现是由()()()三色的小点组成的,也称为光的三原色。 6、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 )、( )。 7、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磨制而成的。 8、最早提出放大装置应用的是英国主教(),他的学生()设计并制作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近视镜是()镜,()薄()厚。 9、水滴也具有放大镜的功能。() 10、老花镜也是凸透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同放大镜的()有关,()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透镜的放大倍数最大。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 4、放大镜的凸度越大,它的放大倍数就(),获得的物体的信息越(),透镜的视野越()。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昆虫的身体分为( )、( )、( ) 三部分,头部有 ( )对触角,胸部有( )对足。 2、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蟋蟀的耳朵在 ( )。 3、草蛉和草蛉的幼虫都是()的天敌。 4、观察蚜虫可以利用()倍的放大镜。 5、昆虫头上的触角相当于(),可以分辨(),还可以感触物体,保持平衡,比人的鼻子灵敏的多。 6、苍蝇的眼睛是(),是由很多()组成的,看到的图像是拼凑成的。 7、蝴蝶翅膀上的彩色粉末是彩色的(),其实是扁平的()。 8、昆虫的眼镜都是复眼。 ( ) 9、蚕蛾的触角是棒状的,天牛的触角是鞭状的。() 10、蚜虫是害虫,靠吸食植物嫩茎的汁液为生。() 11、蚜虫可以直接由雌性蚜虫直接生小蚜虫。() 12、草蛉的幼虫很善于捕食蚜虫,有“蚜狮”之称。() 13、蚜虫和草蛉都属于昆虫,都有一对触角三对足。()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1、晶体是有()的()体物质。

科学记数法(1)

课题:《科学记数法》 学习目标 :1.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通过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大数的学习,从多种角度感受大数,从而重视大 数的现实意义,发展数感. 重点:正确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于10的数。 学习过程: 一、 自主预习: ⒈什么叫做乘方?举例说明底数、指数、幂。 ⒉把下列各式写成幂的形式: ⑴ 3 232323232????=____ ⑵0.6×0.6×0.6=____ ⑶–10×10×10×10= ___ ⑷(–10)(–10)(–10)(–10)=___ 3、计算 ⑴ 210= ⑵310= ⑶410= ⑷510= ⑸810= 4.阅读课本200-201页,然后完成下列问题 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科学记数法。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1)696000=___________ (2)1000000=__________ (3)58000=____________ (4)127.4=____________ 说明:与10的幂相乘的数a ,必须是大于等于1且小于10,这是科学记数法的规定。 △想一想:用科学记数发表示的数,10的指数n 与原数的整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答: 二、合作探究:1.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1)太阳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 (2)地球上煤的储量估计为15万亿吨以上。 (3)一天4 1064.8?秒,一年有365天,一年有多少秒? 三、训练巩固: 1.将0.38×55×107的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2.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增值税、消费税比上年同期增加3.07×1010元,?也就是说增收了 3.新疆地区的面积约为我国国土面积的16 ,我国国土面积约为9 600 000平方千米,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

第一课 杠杆 1、在 力的作用 下,一根像螺丝刀一样可以绕着 固定点 转动,能撬起重物的硬杆叫做“ 杠杆 ”。杠杆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 2、在杠杆上,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 支点 ,人对杠杆用力的点叫做 动力作用点 , 承受重物 的点叫做 阻力作用点 。 3、杠杆三要素有:( 动力作用点 、 阻力作用点 、 支点 )。 4、画一画省力杠杆示意图,在图中注明杠杆三点。 5、当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时,杠杆 省力 .它的特点是: 省力但费距离 。 当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时,杠杆 费力 .它的特点是: 费力但省距离 。 当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时,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 6、常用的省力杠杆有 钉锤、钳子、开瓶器、指甲刀、木夹、斗车、等。 常用的费力杠杆有 镊子、火钳、理发剪刀、筷子、鱼竿、铁锨 等。 常用的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有 跷跷板、订书机、天平 等。 7、放在地上的一根木棍就是杠杆。( × ) 8、使用杠杆时,一定省力。 ( × ) 9、世界上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 √ ) 10、下列工具中不属于杠杆是( A )。 A 、扳手 B 、钳子 C 、镊子 11、杠杆可分为 省力杠杆 、费力杠杆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 三种。 12、为什么用螺丝刀容易打开罐盖? 答: 打开罐盖的螺丝刀是杠杆,这时的杠杆能省力。 13、用螺丝刀打开罐盖时,罐子凸起的边缘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答:支点的作用。 动力作用点

第二课 杠杆的平衡 1、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已用 杠杆 做捣谷的 舂 和在井里汲水的 桔槔 。 2、杠杆的平衡条件(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这是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发现的。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3、天平是用来测量物体 质量 的一种仪器,它是根据 杠杆平衡 的原理制成的。是一种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杠杆。 4、杆秤是利用 杠杆平衡 的原理制成的。 5、杠杆尺平衡原理(条件): 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阻力点钩码数=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动力点钩码数 。 6.给你 2 个钩码,在杠杆尺右边怎样挂才能使下面的杠杆达到平衡呢?请在下图中画出来。 7、下图中的杠杆尺能平衡吗?为什么? 答:不能平衡,因为左边的 钩码数×格数不等于右边的 钩码数×格数。 8、下图中的杠杆尺能平衡吗?如果不能平衡,还需要在标记处再加几个钩码? 答:不能平衡,还需要在标 记处再加( )个钩码。 910”他能成功吗?为什么? 答: 他不能成功,因为找不到这个支点。 1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处于 平衡 状态或做缓慢 摆动 叫做杠杆平衡。

科学记数法和近似数

侏儒山中学和谐教育234讲学稿 课题:七年级数学科上册《1.5.2科学记数法》 课型:新授时间: 2017年10月14日序号: 17 编写人:朱四喜审核人:郑小格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能将一个有理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2. 已知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写出原来的数; 3.懂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好处; 【重点和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P44-45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根据乘方的意义,填写下表: 二、自主学习 1.我们知道:光的速度约为:300000000米/秒,地球表面积约 为:510000000000000平方米。这些数非常大,写起来表较麻烦,能否 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数吗? 300 000 000= 5100 000 000 000= 定义: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 a___________,n是____________)叫做科学记数法。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1 000 000= (2)57 000 000= (3)1 23 000 000 000= (4)800800= (5)-10000= (6)-12030000= 归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n位整数时,10的指数比原来的整 数位______

三、课堂练习 1.课本45页练习1 、2、3题 2.写出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原数: (1)8.848×103= (2)3.021×102= (3)3×106= (4)7.5×105=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请回答。 2.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指出。 五、拓展训练 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1)465000= (2)1200万= (3)1000.001= (4)-789= (5)308×106= (6)0.7805×1010= 课题:七年级数学科上册《1.5.3近似数》 【学习目标】 1.理解精确度的意义; 2.能准确说出精确位及按要求取近似数。 【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准确说出一个近似数的精确度; 难点: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教材P45-46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问题1:我们班有48名学生,28名男生,20名女生。 问题2:我的体重约为50千克,我的身高约为148厘米。 在以上的这些数中,哪些数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哪些数是与实际非常相接近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填空。 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是我们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它具有(放大)、(汇聚光线)、(成像)的作用;放大镜是由(镜片)、(镜框)、(镜柄)三部分组成,它具有(透明)、(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 2、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电视机及计算机屏幕的图像是由许多的小点组成,并且是由(红)、(黄)、(蓝)三种颜色组成;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透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它的视野就(越小);透过放大镜我们可以看到叶片上常见的叶脉有:(树状形)、(网状形)和(不规则形)。 3、当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是会产生(折射)现象;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放大镜具有(放大)的作用,放大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凸透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球形)透镜的放大倍数最大。 4、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的;在放大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蝴蝶的翅膀上有许多的(小鳞片),其实上这些小鳞片是许多(扁平的细毛);在放大镜下,能看见蝇的复眼是由许多个(六角形)的小眼睛组成的,每个小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昆虫)在自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广,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昆虫的眼睛有(单眼)和(复眼)之分;我们常见的一类蝇是(家蝇),它的眼睛属于是(复眼);(草蛉和它的幼虫)是蚜虫的天敌;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的鼻子。 5、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晶体的形状有的(像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的形状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制作晶体的方法有结晶法和蒸发法;将海水蒸发后可以得到(海盐)的晶体;在自然界中,许多的岩石都是由(矿物晶体)组成的。 6、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十七)世纪,人类发明了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人们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7、人们为了能够看到更小的物体,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世界上第一台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显微镜是由(列文虎克)制造的;电子显微镜能够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8、显微镜主要是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五部分组成的;显微镜中使用的两个透镜分别是(目镜)和(物镜),它们之间的(焦距)是不一样的;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9、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时,必须要将物体制成(玻片标本),才可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制作玻片时,我们需要的工具有(滴管)、(水)、(盖玻片)、(载玻片)、(镊子)等;我们制作洋葱玻片时需要(四)个步骤,应该取洋葱的(果肉)来做成玻片;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科学记数法说课稿

科学记数法 青溪镇实验学校张秀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中的第二课时《科学计数法》。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设计、评价与反思等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科学记数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知识后,安排了一节与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尤其是大数)相关的数学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现实宏观世界中的大数,培养学生《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六大核心观念之一:数感。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较大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时,学会用科学的、方便的方法表示大数,同时为今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微观世界中较小的数据奠定基础,并且在其他学科,如物理、化学等学科经常得以应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上述教材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科学记数法的意义; 2、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3、对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进行简单的运算。 能力目标:1、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感; 2、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 情感目标:1、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 的 2、通过用科学记数法方便、简洁地表示大数,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3、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大数的背景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 爱国热情与培养节约、环保等意识。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2、难点:探索归纳出科学记数法中指数与整数位间的关系。 二、教法: 教法: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采用了问题性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体现直观性,在教学中以现实生活为素材,涉及到了天文学、航空、昆虫、人类等各方面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兴趣,经历数学问题情境,掌握知识,学会技能。 三、学法指导: 情境激趣合作探究尝试运用感悟提升实践生活的一个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愤悱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以出示幻灯片的图画—电闪雷鸣图片引出光的传播速度300 000 000米/秒 2 、“天文数字”让学生读出其中的数据 地球半径约为6400000米。 赤道长约为40000000米。 地球表面积约为: 510000000000000平方米。 太阳的半径约为696 000 000米 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中国人口约为1300 000 000人。 [设计说明]:此情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雷电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大数。让学生读读、看看这些数,引起学生强烈的认知上的冲突,形成一种心理上的想读、想写的求知欲望。 (二)、引出问题、探索新知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遇到了几个很大的数,看起来、读起来、写起来都不方便,有没有简单的表示法呢? 分以下步骤完成。 1、活动一:填空:102= 103= 104= 105= 106=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凸起)、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 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 (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 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 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 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 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 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

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 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 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4、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 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 发现之一。 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 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1单元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总结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两边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两边较薄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3、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可以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放大镜的倍数(越高),视野(越小)。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蝗虫的触角是(丝状)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 9、晶体的形状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0、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11、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2、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3、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1.5.2科学记数法讲学稿

七年级数学科学记数法讲学稿 年级:七年级 学科:数学 执笔: 审核: 内容:科学记数法 课型:新授 课时:1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有理数的乘方进行计算; 2、借助身边熟悉的事物进一步体会大数,并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 3、培养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会用科学计数法。 学习难点:用科学记数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利用乘方计算: (1)31×31×31×31×3 1=________; (2)(-3)×(-3)×(-3)×(-3)×(-3)=__________; (3)0.1×0.1×0.1=__________; (4))52(-×)52(-×)52(-×)52(-×)52(-×)5 2(-=_____ ___。 2. 填空: 10=101 100=10×10=102 1000=10×10×10=103 10000=10×10×10×10=104 ________ = =105 ________ = =106 ________ = =107 ________ = =108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 先见闪电,后闻雷声”,那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00 000 000m/s ,而声音在常温下的传播速度大约为340m/s 。 人体中大约有25 000 000 000 000个红细胞。 如:300 000 000=3×100 000 000=3×108 那么:340= 300000000= (2)一般地,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 ×10n 的形式,其中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1≤a <10),n 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称为_____ ___。

一 温度计讲学稿(实用)

花园二中物理讲学稿(二十三) 年级:八时间:2010 11 18 内容:一温度计课型:新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温度的概念。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3.会用温度计测量 温度。4.会读温度计的示数。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 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 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用具】学生:双黄连口服液(带吸管)、体温计.教师:开水、烧杯、温度计 四【课堂导学】 一【课外预习】预习课本P76-P80,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温度是指。【记】 2. 按照课本76页“想想做做”提示的方法自己在家中做一下这个实验,然后回答: 先把两手同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将两手同时拿出并放入温水中,这时两手的感觉(填“相同”或“不相同”)。这个事实说明只凭感觉判断温度可靠 吗?。 3、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的规律制成的【记】 4.用双黄连口服液做课本76页的演示实验回答问题:把双黄连口服液放入热水中, 吸管中液柱的变化是:;把双黄连口服液放入冷水中,吸管中液柱的变化是: 讨论:要比较方便、准确地比较出两杯冷热程度差不多的水的温度,需要改进的地方是:1 2 。 二【课内探究】 (一).摄氏温度:摄氏温度是温度的一种标度方法,温度的标度方法除了摄氏温度外,还有热力学温度,我们先来研究摄氏温度。仔细阅读课本摄氏温度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这个温度计采用的是,100摄氏度写做:,0摄氏度写做。【记】 2.摄氏温度是这样来规定的:把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摄氏度,在0 ℃和100 ℃之间分成等份,每一份代表【记】3.人的正常体温平均是“36.7℃”,读作;北京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4.7℃”,读作或。【会读】 4 .阅读课本77页的“小资料”了解自然界的一些温度并完成下列填空: (1)钨的熔点(2)水的沸点(3)酒精的沸点 (4)白炽灯泡灯丝(5)水的凝固点(6)酒精的凝固点 (7)水银的凝固点(8)人的正常体温 知道了温度计的结构、原理后,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呢? (二)、温度计的使用: 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包括、,。 1、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即: 然后看清它的,即。【记】 (1)观察课本77页图4.1-3的几种常用温度计,甲是实验用 温度计、乙是体温计、丙是寒暑表;甲的量程 是、分度值是;乙的量程 是、分度值是;丙的量程 是、分度值是。它们的量程和分度值为 什么要设计成这样? 2.如果所测温度过高,超过了温度计能测得最高值,会有什 么后果?,如果所测温度过低,低于 了温度计能测得最低值,会。【记】 3.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记】 (1)温度计的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用碰到或。 (2)温度计的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视线要要与温度计中的相平。 (注:测量前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温度计) 4.图1是利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其中正确的是 (),错误的请你指出错误之处: A:; B:; C:; D: (三)、体温计 1.体温计玻璃泡中的液体是______,它的量程是 ________,分度值是_____。【记】 2.从构造上来看,体温计的玻璃泡上方有一段做得非常细的___________,读数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遇冷收缩,水银柱不能退回玻璃泡,就在缩口处断开,_______(能、不能)显示人体温度。【记】 A B C D 图1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内容

河北版(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一、实验题目:研究哪种形状的纸桥承重能力强 实验材料:一张32开的白纸、两个桥墩、棋子若干 实验过程:1.将两个桥墩摆好,相距适当的距离。 2.将纸直接放在桥墩上,放旗子,观察放几个塌。 3.将纸做成弓形,放在桥墩间,放旗子,观察放几个塌。 4.将纸折成瓦楞型,放在桥墩上,放旗子,观察放几个塌。 ……(如有其它方法还可添加) 5.实验结论:折成瓦楞型的纸桥承重能力强。 二、实验题目:研究哪种纸棍不易折 材料:直径相同的实心和空心纸棍各1根、两摞书、钩码若干、线 实验过程:1.摆好两摞书,高度相同,相距适当的距离。 2.将实心棍架在书上,再挂上钩码,看能挂多少。 3.将空心棍架在书上,再挂上钩码,看能挂多少。 4.比较两次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空心棍承重能力强,不易断;实心辊承重能力弱,易折断。 三、实验题目:研究使四边形稳固的方法 材料:木棒、橡皮筋、 实验过程:1.用橡皮筋捆扎一个四边形。拉拽四边形的对角,发现容易变形。 2.在对角的地方捆扎一根木棍,形成两个三角形。拉拽后发现不易变形。 3.在四边形的另一个对角再捆扎一根木棍,形成四个三角形。拉拽后发现不易变形。 4.比较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说明三角形可以使四边形变稳固,第2步中使用一根木棒最简便。 四、、实验题目:观察细胞 实验材料:学生用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及其他细胞装片。 实验过程:1.将洋葱表皮细胞的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2.调节显微镜,直到能看清楚洋葱表皮细胞为止。 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并描述细胞的形状。 4.用上述方法观察其他细胞装片。 实验结论:画出或描述出洋葱表皮细胞。 注意:为了看得清楚,可用红墨水染色。方法是:将一滴红墨水滴到盖玻片的边上。用吸水纸在另一侧吸水。红墨水就被吸了过去,表皮就被染色了。 五、题目:制作肺的模型,模拟呼吸的过程 材料:2升塑料瓶子、气球、橡胶皮膜、胶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一)时间:40分钟总分:100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12分) 1. 放大镜又称。 2. 早在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3. 蚜虫靠吸食植物嫩枝上的生活。 4. 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 形的。 5. 显微镜下,我们看到了叶细胞中的,叶表皮上的。 6. 微生物也是,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特征。 二.判断题(18分) ()1. 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2. 印刷物上的图片,其图像是由色彩 点组成的。用眼睛仔细观察能看到 色彩点由红、绿、蓝组成。 ()3. 细菌属微生物,乳酸细菌对人有毒。 ()4. 罗伯特.胡克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显微镜的生物学家。()5. 草履虫、眼虫、变形虫等是单细胞生物,细菌、动物的卵 也只有一个细胞。 ()6. 透明的有规则形状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7. 很久以前,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 制成了早期的显微镜。 ()8. 通过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可以增加目 镜中标本图像的亮度。 ()9. 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三. 选择题 (18分) 1. 自制显微镜时,我们需要两个( ) A. 凸透镜 B. 凹透镜 C. 平面镜 2. 使用显微镜时,调节准焦螺旋,降低( ),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 A. 目镜 B. 镜筒 C. 物镜 3. 下列对于微生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微生物是病菌,只能使人得病,不可以治病 B. 微生物能分解垃圾和处理污水 C .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品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 4.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 ) A. 越大 B. 不变 C. 越小 5. 下列不属于晶体的是( ) A. 食盐 B. 雪花 C. 玻璃 6.一般情况下,下列三种器材中放大倍数最小的是( ) A .显微镜 B .电子显微镜 C .放大镜 四.看图答题 (10分) ( ) ( ) ( ) ( ) ( )

新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新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学校班级姓名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物品中,没有放大能力的是()。 A、老花镜 B、一滴水珠 C、近视镜 2、凸透镜是( )、透明的镜片。 A、中间厚边缘薄 B、中间薄边缘厚 C、一样厚 3、()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细胞学说 B、动力学 C、仿生学 4、蟋蟀的耳朵在 ( )。 A、头部 B、足的内侧 C、腹部 5、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 ( ) 倍。 A、200 B、2000 C、200万 6、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 ) 。 A、相同 B、相反 C、无关 7、下面的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A、 B 、 C、 8、科学家选择()来观察SARS病毒。 A、光学显微镜 B、电子显微镜 C、放大镜

9、放大镜的镜面直径越大,它的放大倍数( ) 。 A、越大 B、越小 C、不一定 10、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所能观察到的图像范围就( )。 A、越大 B、不变 C、越小 二、多项选择题。 1、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放大倍数与()直接有关。 A、不透明的 B、透明的 C、中间较厚 D、中间较薄 2、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有着密切的关系。 A、生活 B、生命 C、生产 D、环境 3、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 A、草履虫 B、变形虫 C、喇叭虫 D、眼虫 E、团藻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后也有放大功能。…………………………() 2、在放大镜发明之前,人们只能依靠感觉器官来观察世界。…………() 3、把整个洋葱放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4、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六年级下册人教版科学第1单元试卷及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没有关系, 和有关。 2、荷兰生物学家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 的,发现了。 3、英国科学家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 的结构。 4、用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5、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 的。 二、判断 1、微生物是生物,也由细胞组成。 --------------------------------------------() 2、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3毫米的微小物体。-------------------() 3、微生物对人类都是有害的。 --------------------------------------------------() 4、圆柱形和球形的器皿装水也有放大功能。--------------------------------() 5、碱面是粉末状的,它不属于晶体物质。--------------------------------- -() 三、选择题 1、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它的视野()。 A、越大 B、越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2、世界上最早的显微镜是()制成的,可以放大近300倍。 A、列文虎克 B、巴斯德 C、罗伯特.胡克 D、阿波罗 3、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 倍。 A、200 B、2000 C、200万 D、20 4、蝇眼是()。 A、单眼 B、复眼 C、双眼 D、不能确定 5、()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细胞学说 B、动力学 C、仿生学 D、植物学 6、蟋蟀的耳朵在( )。 A、头部 B、足内侧 C、腹部 D、尾部 7、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 向( ) 。 A、相同 B、相反 C、无关 D、不能确定 8、把印有英文字母“b”的薄纸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图像是英文字母()

七年级数学上册科学记数法课堂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课堂实录 1.5.2 科学记数法 【情境导入】复习引入,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0,-10,(-10)的底数、指数、幂. 333师:什么叫乘方?说出 生:求几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底数分别是10、10、-10,指数分别是3,3,3,幂分别是1000,-1000,-1000. 10,-10,(-10) . 333师:请一位同学口答: 生:1000,-1000,-1000. 师:把下列各式写成幂的形式:100,27,-125,-10000 10,3,-5,-10. 2334生: 10,10,10,10,10,10,10. 12345610师:请一个同学汇报计算结果: 生:10,100,1000,10000,100000,1000000,1000000000. 〖评析〗从前面乘方的概念复习起,而且选取了以10为底数的幂的形式,为本课新知—科学记数法奠基. 【探索新知】 师:同学们完成得很好,下面我观察第4题计算 , 510=100000 , 610=1000000 , 1010=10000000000 左边用10的n次幂表示简洁明了,且不易出错,右边有许多零,很容易发生写错的情况,读的时候也是左易右难,这就使我们想到用10的n次幂表示较大的数,比如一亿,一百亿等等.但是像太阳的半径大约是696 000千米,光速大约是300 000 000米/秒,中国人口大约 13亿等等,我们如何能简单明了地表示它们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科学记数法.(三)讲授新课 10的特征: n师:现在我们把同学们的运算结果对齐看一下 , 110=10 , 210=100 , 310=1000 , 410=10000 . 1010=10000000000 10中的n表示n个10相乘,它与运算结果中0的个数有什么关系?与运n哪位同学们说一下, 算结果的数位有什么关系? 生:n与0的个数相等;位数是n+1. 师:回答得很好,我们根据上面积累的经验做两组练习: 练习(1) 把下面各数写成10的幂的形式. 1000,100000000,100000000000. 练习(2) 指出下列各数是几位数. ,10,10,10. 351210010 (同学们练习2分钟后) 师:哪位同学汇报一下求解答案. 1:练习(1)中依次为10,10,10; 3811生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报告全册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教学计划 黄柏中心小学许林峰 一、实验教学总目标: 1、打开学生新的视野,拓宽学生观察、研究认识世界的窗口,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激发学生们对科学更大的兴趣;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2、引导学生开展相对独立的科学探究活动,适当加大探究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物质变化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对小学生阶段科学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和梳理,对科学探究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更深入的理解; 3、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自然,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了解和关注人类面临的其他一些环境问题;使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并引导他们开展考察家乡环境、制定保护环境的班级活动方案和个人环保行动计划,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科学素养理念。 二、本学期目标: 本学期主要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获取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制作、饲养、栽培等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启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发展学生对自然界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爱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及学科

学、用科学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追求新知等科学态度,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做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和发展能力,开发智力并举,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具体要求: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