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绿维创景:《2014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之新型城镇化创新案例

绿维创景:《2014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之新型城镇化创新案例

绿维创景:《2014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之新型城镇化创新案例
绿维创景:《2014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之新型城镇化创新案例

《2014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

之新型城镇化创新案例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

官方网站:旅游运营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18068868.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2014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之新型城镇化创新案例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编者按:《2014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是由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执笔,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合会研究院编制,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合会发布的,以“2014地产行业的创新发展”为研究重点的行业报告。本报告在全经联各专委会、会员企业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了新型城镇化、可续建筑、商业地产、写字楼与综合体、文化与旅游地产、养老住区、园区地产、房地产金融投资、人力资源和房地产服务创新等十大方面2014年的创新总结与2015年发展展望,并分析了诸多创新案例。我们将以连载的形式,陆续发布《2014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的相关内容,以飨读者。敬请期待!

以下为《2014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系列解读之新型城镇化创新案例篇。

一、新疆鄯善县蒲昌村——旅游引导的新型农村社区典范

全经联点评:该项目是一个典型的以旅游发展带动新农村发展的案例,依托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文化背景,通过吸引旅游人群和影视拍摄人群,来提升当地的旅游人气,带动当地村民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通过旅游景区发展发挥景区周边新农村旅游设施,与景区本身形成良性互动,并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项目概况

蒲昌村紧邻4A级旅游景区库木塔格沙漠,是城市、景区、乡村的交汇节点,非常适合做旅游开发。蒲昌村改造工程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项目,也是鄯善县旅游开发和建设的重点工程,已申报作为试点项目重点打造。2007年底,受鄯善县县委、县政府邀请,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对鄯善县蒲昌村进行了改造工程。

以楼兰文化为主题,以新疆生土建筑为特色,以立面艺术改造为手段,进行创新创作后的蒲昌村,形成了全新的艺术文化效果,成为了一个特色影视村、一

个休闲商业村和乡村旅游接待村。艺术创新不仅成为了本项目最大的吸引力,也带动了休闲商业和旅游接待开发,解决了农民的就业及增收问题,创造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奇迹。即便是在现今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蒲昌村依然是新型农村社区的一个典范,更是旅游引导的新型农村社区的一个典型。

(二)项目创新亮点

1、用独特的地域性语言展示城市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景观——打造“楼兰古村”

“鄯善”县大家一定感到很陌生,但提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楼兰”古城没有几个人不知道的。“楼兰”姑娘的传说几近家喻户晓,“楼兰”城更是每个旅行者心中的“圣地”。在两千多年前的一场战役中,“楼兰”国被“且末”所灭,从此灰飞烟灭,当时的一部分楼兰人就迁移到了今日的鄯善地区。所以充分反映鄯善和楼兰的渊源,充分利用楼兰的神秘和沧桑打造鄯善的厚重与醇美的人文景观是进行主题定位的不二首选。

项目组据此决定,这个村子的改造工程以楼兰文化为主题,为项目注入灵魂,为静态的建筑和景观注入耐心寻味和体验的血肉,让曾经鲜活的历史和传说重新丰满起来。

昌村的打造思路

2、用原生态的建造手法塑造独一无二的城市形象和旅游品牌——建设“生土村落”

通过反复的选择和比较,本项目最终选择了用极具当地特色的建造手法——生土建筑的形式作为主要的建造工艺。生土建筑是指主要用未焙烧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始于人工凿穴,历史悠久。当地拥有交河古城、高昌古城等生土城市遗址,现存的吐峪沟麻扎村也是生土建筑的代表作。

这种建筑形式具有极强的地域特征和形式美感,也与楼兰文化的主题契合,同时恢复和挖掘这种几近绝迹的建筑样式也是最好的旅游价值所在,可以为今后旅游品牌的建立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改造后的蒲昌村(实景照)

3、用真心为农的设计理念诠释新农村建设的精髓——民俗街区与民俗客栈

整个项目是以解决“三农”为题为目的而设立的,如何真正做到“施惠于民”是不能回避的问题。整个项目改造中涉及到上百家住户,而每家的经济情况相差很大,所以针对那些经济条件较差,房屋又很破旧的家庭,进行了较大的改建,甚至是拆掉重建,通过政府出一大部分资金,个人出一小部分的方法使他们能够住上宽敞的大房,同时在这部分房屋上设计更多的景观和接待功能,使他们在日后的旅游开发中能够持续地得到收益从而脱贫致富。而对那些较为富裕的住户的房屋就只是做些立面改造,这样就只需花很少一点钱,从而减轻不必要的负担,以体现整个项目“ 以民为主、为民谋利”的思想。

设计与现状对照

民俗街区民俗客栈设计效果图

4、用多样化生活情景体现城市的活力和生命的传承——楼兰风情休闲商业街区

新农村社区的产业定位至关重要,需要有一定的基础,更要有特色。蒲昌村在进行改造设计时,首先研究了社区的产业支撑,以拓展社区居民的收入渠道,使当地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了农民长期增收的目的,还提升了当地村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意识,从而反过来更好地促进原生态的状态得到延续和发展。

本项目设计了一条休闲商业街区。街区设计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作坊及休闲吧等,特别对民族手工艺进行了提升,打造民族手工艺基地。具体业态包括金匠铺、银匠铺、铁匠铺、小裁缝铺、百货小摊、手工艺铺、小酒馆、小茶房、小

书店、小照相馆、小网吧、特色客栈等,餐饮、住宿、休闲、娱乐、购物等各个方面,通过商街的形式,将蒲昌村的日常生活场景展现在游客面前。这些特色产业是在本地手工制作业、加工业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与旅游业相融合并添加创意成分而形成。产业的发展与社区建设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格局,使蒲昌村实现了就地城镇化。

商业街实景照

这条风情商业街建成后深深吸引了游客,一条商业步行街一下子热闹起来了。8月29日是新疆鄯善县蒲昌村各族村民赶巴扎(赶集的意思)的日子,人们拿

出闲时制作的各种手工艺品和拿手小吃,摆在村里的小巷中售卖,吸引着附近乡镇的人们和远道而来的游人。

5、中亚影视基地成立,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

2008年8月工程完工了,改造后的蒲昌村,成为了一个奇迹。有多家电视台进行报道,已吸引了《天地英雄》、《冰山上的来客》、《阿凡提的故事》、《鄯善密码》等多部电视剧和纪录片的拍摄,这里俨然成为了一个影视拍摄基地。于是,一个旅游带动的新农村,活脱脱跳了起来。

2008年10月18日下午,中国新疆鄯善“中亚影视基地”在蒲昌村举行揭牌仪式,至此,中国新疆鄯善中亚影视基地正式揭牌。“中亚影视基地”的建设,

有力地推动了社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推动影视拍摄服务和影视拍摄经济的发展,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中国新疆鄯善“中亚影视基地”揭牌《红色马甲》剧

照,背景为蒲昌村

二、打造“乡愁版”东北名镇——中国“熊官屯”

全经联点评:该项目重点在于对当地居民工作、生产、生活的改造,探索一条为当地居民带来持续性福利的城镇转型和创新之路。

(一)项目概况

铁岭熊官屯新型城镇化项目坐落于辽北腹地,位居“大沈阳都市圈”、“沈抚铁同城化”两大战略叠加区。本项目按照新型城镇化总体要求,全力打造“乡愁版”的东北名镇,打造具备农业、旅游、休闲、生态、文化、教育、商业等复合型功能的现代化生态城镇,成为铁岭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项目。

项目占地面积约为9300亩,开发建筑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以建设“农业产业化工程、农民安居就业工程、养老保障工程、旅游度假工程和商品住宅开发工程”五大工程为主题,以高新农业、度假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为四大支柱型产业,在提高、改善乡镇居民工作、收入、居住、生活条件的基础上,实现土地合理流转,规模经营。本项目规划建设一个中心小镇——梧桐小

镇和两个卫星小镇——花峪小镇和水云小镇,总投资约110亿元,其中外资5000万美元,具体项目分八年实施。项目建成后,新聚集人口4万人,使全镇人口总数达到6万人,全镇原2万人口身份由农民转化成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3万元以上。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内容

1、主要内容

治河:以“一河两库”展开,通过“通河、治河”营造两岸6公里生态景观河岸线;

造镇:以城镇化居住社区、商业中心、文化教育及科研配套,现代农业服务中心、生态休闲旅游设施配套,打造熊官屯镇为“梧桐小镇”,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东北名镇;

安居:充分发挥河景效应,建设水岸生活、功能齐全、生态居住的高档社区,落实农民安居工程,并营造部分高尚商品房,营造宜居小镇,吸引外来人口聚集,最终人口目标为10万人;

兴游:充分利用本地河、山、景、村、屯等资源优势,以吃、住、行,游、娱、养为主题,集中打造休闲旅游、文化旅游、康体旅游、生态旅游、养老旅游品牌,发展现代国际养老休闲社区。

兴农:充分利用生态农业资源,建立生态循环经济体系,大力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科研成果,发展“公司+农户”产业化模式,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推广生态农业品牌;

文教:充分利用熊官屯优越的生态环境,引进全国著名科研、文化创意机构,兴建培训基地,成为新兴文化教育名镇、科技名镇。

养老:养老是我国面临的社会性课题,其中也蕴藏着大量上级,发展养老产业不但能解决现实的实惠问题,也能为本区域带来边际效益。

2、五大工程

(1)农民安居就业工程

建设以高效农业、现代温室大棚、农产品交易中心、农宅对接电子商务平台等项目组成的生态农业开发基地,使得农民收入来源由过去单一的劳动报酬,变为“劳动报酬+企业工资+福利保障+集体资产分红+股东收益+土地收益+房屋租金等”,使农民成为集体资产的股东,从而解决农民安居就业问题。

(2)农业产业化工程

做大做强原有产业,加强榛园基本建设、改良榛子品种、建立设备先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以榛子为代表的产业化经济。同时发展蔬菜、甘薯、山葡萄、肉羊、名贵特产中药材及特色苗木等新产业,通过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良性互动,让熊官屯镇在铁岭县率先建成具有长白山区特色的小康社会。

(3)旅游度假工程

以“生态”为主题,打造熊官屯镇“生态胜地”、“度假乐园”和“人居天堂”的旅游品牌。

生态胜地品牌:充分挖掘熊官屯镇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生态观光、生态休闲、生态养生和生态度假等生态旅游产品;

度假乐园品牌:开发餐饮主导型、购物主导型、养生主导型、运动主导型和度假村综合消费型的休闲度假类旅游产品。

人居天堂品牌:结合现代休闲养生理念和可持续发展为依托的生态旅游理念,打造最佳人居地、益寿延年福地的品牌,吸引中高阶层休闲居住、度假、养生、养老,并推出相应的产品及配套设施。

旅游产品规划图

(4)养老保障工程

养疗养老是针对高度紧张的现代化生活节奏,为缓解各方压力、保持生命活力所推出的一个主题性产品,作为全社会和全生命历程的需求设计和准备,形成独具特色的高端休闲、养生养疗养老产业发展的网络架构。

(5)商品住宅开发工程

建设以志城农民商学院、志城山庄、双语幼儿园、名牌实验学校等项目为基础的文化创业产业园;启动绿色商品住宅开发工程,开发建设特色餐饮区、商业中心、客运站、行政中心、医院、邮局、银行、影院等城市配套项目。在进行商品住宅开发的同时,提高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逐步开发特色产业,实现集约发展,形成农林资源生态区。同时,建立特色产业培育园,吸引相关企业成立微小企业创业园,重点打造原生态绿色有机食品基地。

(三)亮点解读: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农民的城镇化,是以不牺牲生态资源发展的城镇化。可目前,并没有完全成熟的可借鉴的案例,大部分的新型城镇化都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本项目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本项目以解决留守熊官屯本地农民城市化为实施基础。开展农民居住改善问题,优先建设看齐城市标准的农民保障居住用房,从硬件上完成城市化的第一步。同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农民集体入股企业,以农业公司统筹发展农业,以农业现代化、多元化、产业化、衍生化发展,形成内部循环经济,同时引入外部产业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产业整合,既能解决本地就业,又可通过外部资源实现产品输出、人流导入的外循环,并衍生新的发展空间,加速城市化进程。

其次,解决的是返乡人口的问题。在经历了穷人进城,也就是向大城市集聚的过程后,会产生两批人。一批是在大城市发展挣到钱的人,挣到钱或者退休后

会回到小城市,而他们已经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品质、公共设施、配套服务等所带来的便利,更多需要的是自然的生态资源和家乡的情怀;另一批则是在大城市里发展并不成功,周期性返乡或者直接返乡的人,他们需要的是改善生活条件,以及大城市带来的城市心理以及城市配套。因此,本项目将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配套服务来保证城镇的居住品质,大力发展服务业,同时从外部引进包括医疗、教育、养老、健康等战略合作机构,达到大城市的生活服务标准来实现人口的回流,他们作为城市间的流通媒介,将更好的实现信息资源的传递。

最后,外来人口的导入问题。外来人口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就业人群,需解决市民化的需求;另一部分则是大城市居住人群,他们的普遍特性是文化水平较高、生活品质较高、收入水平较高,但时间碎片较多、对于精神文化和自然生态的追求较高。因此拉动他们的主要因素一是产业发展,二是公共配套服务,三是依托生态化发展的特色产业。生态住宅开发是满足外来人口居住以及健康生态的基本需求,与大城市形成差异化,并形成生态建筑产业链。依托熊官屯现有的山水资源发展生态化旅游、养老、养生、养护、休闲特色主题产业,有效整合碎片化时间,满足其多元化生态体验、精神和物质消费需求,实现大城市的定向、定期人口导入,形成反向结构人口集散目的地。

三、长沙洋湖智慧生态新城

全经联点评:该项目拥有“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清晰政企定位,根据长沙生态、人文等因素因地制宜,运用绿色建筑及其它环保节能手段,同时尝试金融创新,打造金融控股平台,在注重产业发展的同时逐步实现智慧生态城市的目标。

(一)项目概况

2008年,旨在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国家设立了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落实这一使命,在长株潭两型综合配套改革区的核心区——湘江新区,设立了洋湖智慧生态新城。

洋湖智慧生态新城规划面积19.8平方公里,位于长沙市西二环与南三环围合处。北依岳麓山,东临湘江。项目开发周期为8-10年,预计总投资215亿元,综合容积率为0.93,可出让土地330公顷。片区定位为集酒店、办公、商业于一体的总部经济基地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湿地及人居和谐发展的两型新城。

新城区位:洋湖智慧生态新城位于长沙西南,是长株潭融城交汇处,属于长沙省府板块。新城距市政府12KM,距五一商圈10公里,距省政府3KM,距武广高铁仅15KM。

新城环境:新城位于靳江河与湘江交汇处的河口湿地,北靠岳麓山国家风景区,南临大王山风景区,生态良好坏境优美。

新城交通:新城内规划了三纵三横主干道,地铁3、8、9号线贯穿新城内部,有猴子石大桥、湘府路大桥、黑石铺大桥三个过江通道。距长沙高铁南站、湘潭高铁九华站10公里,黄花机场20公里。

(二)项目创新亮点

1、两型规划与建设理念创造两型新城

区别于传统新城,洋湖智慧生态新城依托新城原地形地貌,大量使用“两型”规划建设理念,结合了泛旅游地产的概念,将够城市的各类要素资源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将洋湖智慧生态新城打造成了集休闲、居住、酒店、办公、商业、科教、医疗等功能于一体的总部经济基地、城市的副中心。

(1)两型规划理念—因地制宜,高容低密

洋湖智慧生态新城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了高容低密组团式发展建设方式,将原地势低洼的河口湿地直接改建成为城市湿地公园,通过提高局部容积率的方式,将人口与建筑集中在地势较高的片区东部与南部,最大程度留出城市公共空间,实现土地经济与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2)两型规划理念—用地有效混合,多层次空间开发

洋湖新城建立以TOD模式为导向的用地有效混合,沿地铁、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居住等为一体的城区,让居民在10分钟步行半径内解决从工作到生活、娱乐的一切需求,从源头来降

低碳排放。与此同时,洋湖智慧生态新城在开发建设时十分注重多层次空间的开发利用,按照“不计容积率、不计建筑密度”鼓励进行新城地下空间开发。洋湖智慧生态新城按照轨道交通的布局,建立起了“一带、两心”地下空间结构,打造多个“生态特色的地下综合体”。

(3)两型建设技术的应用

洋湖智慧生态新城在新城建设中使用了大量的两型技术,如装配式建筑、分布式能源系统、低碳公共交通系统、综合管网共沟技术、分质供水与中水回用、生态治污与绿色照明技术等100多项两型城市建设技术。

2、完善的公共配套提升城市价值

(1)洋湖湿地公园

洋湖湿地公园占地6000亩,国家4A级景区,是长沙的“绿肾”和“绿肺”。湿地公园分湿地休闲区、生物多样性展示区、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科教区。目前已经建成开放。洋湖湿地公园已成为集生态科普、湿地群落观赏、湿地文化展示、两型理念宣传及户外实践、互动体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2)新城教育配套

洋湖国际生态新城背靠岳麓山大学城,目前已经有雅礼、中加国际、麓山国际、博才等9所小学、5所中学在区域内密集分布,可提供中、小学学位共3.7万个,集中了国内外知名品牌教育资源,实现了不出洋湖就可完成从幼儿园到大学及出国的全程精英教育。

(3)医疗商业配套

洋湖智慧生态新城是地处长沙西南的新城,定位为长沙城市副中心。洋湖生态新城在此配套了800床的三甲医院,将长沙西南、湘潭西北地区的医疗中心。同时,洋湖还配备了大量的酒店、写字楼、旅游服务配套基础设施,为“总部经济基地”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以商引商树立区域价值标杆

洋湖智慧生态新城在拆迁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就开始有意识的向市场释放小批量的土地,引入中海、万科、华润、恒伟等品牌开发商,树立洋湖片区高端新城新形象。标杆企业的示范效应以及有节奏的出地策略,洋湖智慧生态新城土地从不足100万/亩提升到了目前的800万/亩,成为了区域价值标杆。

3、政策配套、人口和产业的导入

利用政府给予的配套政策,积极导入现代服务业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同时,在新城策划举行了一系列的重大社会活动,聚集人气,增加人们对区域的认同感,有效的聚集了片区人气。

(1)政策配套

长沙市、湘江新区先后发布了《关于支持大河西先导区建设若干政策意见》、《大河西先导区行政审批流程改革试行方案》、《关于加快发展核心区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快大河西先导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与招商引资主要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极大的提升了行政审批效率,有力的支持了产业的导入。

(2)聚集人气

洋湖生态新城先后策划组织了洋湖城市光雕艺术展、洋湖-马修连恩湿地音

乐节、李志辉-新世纪地理音乐会、洋湖花卉艺术展、洋湖国际雕塑艺术节、洋

湖百公里毅行等各类主题活动,有效的提升了洋湖智慧生态新城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为新城发展聚集了人气。

(3)产业导入

洋湖智慧生态新城目前已经引入了湖南省信用合作联社、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柏宁白金酒店、中盈城市广场、中节能湖南总部、恒伟地产总部、先导农商行总部等均进入新城,新城产业发展日新月异。

4、新城开发的要素保障

(1)引入全球顶尖智库

洋湖智慧生态新城从规划、设计、建筑、园林、水电、营销、物管,所有重大项目均是直接面向全球进行招标,通过借助全球智库,如:戴德梁行、伍仔贝格、阿特金斯、中建集团等全球智库的力量,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新城。

(2)多元融资控制资金使用成本

洋湖智慧生态新城在开发过程中采用了企业债券、股权信托、债权信托、结构化融资、中期票据、信托“SOT”模式以及商票、金融租赁等创新手段,创新性非信贷融资规模占总融资规模69%。科学的融资期限结构,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控制资金使用成本,保证资金的供给。

经过五年的开发建设,洋湖智慧生态新城已初具规模。新城先后荣获了住建部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第二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区、国家4A级景区、湖南省水利风景区等一系列殊荣,是一座正在冉冉升起的两型新城!热诚欢迎社会各界来洋湖智慧生态新城投资兴业,共创蓝图伟业!

(本文内容摘自由全国房地产经理人联合会发布、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执笔的《2014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内容由全经联新型城镇化委员会协助提供。其他频道发布请注明来源。)

相关阅读:

《2014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系列解读之综述

《2014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系列解读之新型城镇化

《2014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系列解读之可续建筑

《2014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系列解读之商业地产

《2014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系列解读之写字楼与综合体

《2014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系列解读之文化和旅游地产

《2014中国房地产创新发展报告》系列解读之养老住区

中国大田园综合体成功案例分析

中国田园综合体5大成功案例分析 田园综合体是什么?其实就是农业+文旅+地产的综合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横跨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中国休闲旅游经济发展两个领域,将成为今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大方向。 早在2012年底的时候,我国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并彰显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版中国田园综合体项目投资咨询报告》指出,目前全国有5个成功的田园综合体,详细信息如下: 1、无锡田园东方 田园东方是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田园综合体落地案例,是田园综合体的先行者。由东方园林产业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的国内首个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于2016年3月份启动,项目规划总面积6246亩,于4月初启动建设,力争通过3至4年全面完成。位于江苏无锡阳山镇,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融与可持续发展,通过“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实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 2、多利成都农庄 成都多利农庄围绕打造国际乡村旅游度假目的地,在郫都区红光镇、三道堰镇等6村连片规划建设多利有机小镇。计划总投资150亿元,总共占地2700多亩,其中农业用地1950亩。其优质的生态资源禀赋在成都近郊中极具竞争力,具有集优质有机蔬菜种植、美丽乡村建设,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打造为一体的潜力和优势。 目前,已完成投资5.2亿元,实施了8.1万平方米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首批示范农庄和有机生活体验馆已正式对外开放,游客可来体验乡村风光、有机蔬菜种植以及乡村酒店等特色旅游。 3、蓝城农庄小镇 宋卫平魂牵梦绕的“农庄”,终于有了第一个实体。农庄占地面积约20亩,主体是一栋落地约500㎡的中式宅院。户外,便是前庭、后院、菜园,再到大片农田和果林的“庭院园田”四级体系。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的意见 各市( 州) 、县( 市、区) 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互动发展,是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从我省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大意义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开创了我省加快发展的新局面。但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总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性不够。从发展阶段看,我省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以下简称“两化”) ,促进互动发展,才能加快缩小我省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不协调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顺利实现现代化目标。新型工业化

是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开放合作;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内在动力,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产业支撑、城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就是要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结合。 当前,我省正处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面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启动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国内外产业向西部大规模转移等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是把握我省发展阶段性特征、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快推“两化”互动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统筹兼顾、大力推进,努力保持“两化”快速推进势头,不断提升我省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人”融合发展——探索东龙镇新型城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城、人”融合发展——探索东龙镇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发表时间:2017-07-06T15:13:57.017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4期作者:唐飙 [导读] 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我国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展开,按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和理论体系对规划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广西城乡规划设计院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我国乡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已全面展开,按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思路和理论体系对规划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东龙镇总体规划(2015—2030年)》案例分析,探索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以产业聚集推动小城镇发展,提升完善各项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形成产业发展与生活空间协同发展的城镇格局,真正实现“产、城、人”融合发展,为进城农民提供就业创业、安居乐业保障。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产业聚集;产城融合;生态宜居 一、东龙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 东龙镇地处桂东南的农村腹地,全镇总面积123平方公里,与来宾、武宣交界,是贵港市覃塘区的“北大门。2015年,东龙镇总人口6.5万人,镇区人口为1.5万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5亿元,农业总产值2.82亿元。东龙镇农业资源丰富,是广西重要粮食主产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前景广阔。东龙镇现状工业企业数量较多,多为木材加工和农产品加工等较粗放型业,镇区的木材加工已基本形成集聚效应,但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单一,呈无序建设的状态。东龙镇交通便利,镇区商业繁华,商业业态以零售、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全镇共有劳动力3.4万人,其中从事工业为0.7万人,随着农村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本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的保证。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东龙镇“产、城、人”融合发展战略 1.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发展 按照乡镇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镇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的“三个集中”趋势,依托东龙木业产业园的优势,稳步推进东龙木业产业集群以及农副产品、名贵中草药加工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全镇农村劳动力中三分之一的进入工业园区转岗就业,三分之一的进入城镇从事第三产业,三分之一的从事现代农业生产,促进了城乡产业合理布局和互动发展。 2.以高品质城镇发展提升产业发展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主动保护和利用优美的生态环境,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高品质的城镇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吸引外来人口和资金等,从而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劳动力以及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保障。此外,还应完善城镇发展所需的配套产业,如商业商贸等基本生活性服务业、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东龙产业层次,丰富东龙产业体系。 3.建设以人为本的居住空间 根据东龙的自然地形、主导风向以及产业特色,探索东龙特有的产城融合模式,通过推进产业发展提高东龙镇财政收入,加快镇区道路、水电、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优化升级,集中开发住宅小区和安置小区,提升镇区容纳人口、吸纳就业和承接产业的功能,保障城镇发展动力,从而推进公共服务质与量的双重提升,将东龙镇建设成为和谐、幸福宜居、充满活力的小城镇。 三、东龙镇新型城镇化下“产、城、人”融合发展探索和实践 1.以产促城产城融合,引导“三产”渐进转型 产业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产城融合反过来也将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城融合” 模式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时应注重城镇产业经济的培育,重视一、二、三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带动下的就地城镇化。 第一产业:东龙镇自然条件良好,依托东龙良好的农业资源,全镇发展以种植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的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并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畜牧养殖和名贵中草药种植。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加快土地流转,大量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型龙头企业等规模农业经济模式,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快速转变。 第二产业:规划从产业发展聚集入手,坚持“工业兴镇”战略,依托东龙优势资源重点发展板材、农产品及名贵中药材加工等传统产业,建设“东龙工业集中区”,形成产业集群,作为招商引资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平台,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规划至2030年工业用地面积为69.06公顷。 全镇围绕“巩固成效,规范管理,转型升级”为目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产业链的向下扩张,向后延伸,形成产业集群。全镇现有大中型胶合板生产企业38家,单板生产企业253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7590多名。占地127亩的东龙镇木业加工集中区已全面竣工,成功引进9家大型胶合板厂入驻园区。大大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规范优化产业管理,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龙头企业作用,带动周边林产品企业快速发展。总规确定以林木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已初具规模。 第三产业:目前商业金融主要集中在老镇区及主要道路上,有老镇区商业一条街和农贸市场,金融机构有东龙农村信用社、东龙农业银行,东龙邮政储蓄银行,商业金融设施不全,规模偏小,幅射带动作用较弱。依托镇区的发展和工业园区的设立,镇里实施“商贸兴镇”发展战略,建设大市场、发展大贸易、搞活大流通,大力发展乡镇商贸业,提高城镇功能,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和贸工农一体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引导传统服务业(餐饮、交通运输)向新兴产业(物流配送、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渐进转型。为镇区及周边中心村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推动东龙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规划商业金融用地25.26公顷。 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完善和发展配套公共服务网络。重点发展商业、金融、信息、贸易、生态、生产、生活、服务、教育、文化以及服务“三农”(如农村土地流转)等多种功能的服务设施,为本镇和周边农村服务。 规划沿西街布置商业服务设施,配套商业、金融、贸易、餐饮、住宿、服务等设施。在镇区北部,结合新城区开发,高标准建设商业设施,服务于新镇区和老镇区。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指数研究院共同发布《2013年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政策评估报告》,报告主题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走势专题分析》。报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进行回顾,总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三大特点。 回顾历史,国内外形势决定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不足600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近7亿人,城镇化率由10.6%上升至52.6%,城镇化道路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加速的曲折过程。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旧模式下的城镇化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1)城市建成区规模快速增长,而城镇人口的增速相对较低,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还要更低。2)旧城镇化实行城市偏向政策,甚至不惜牺牲农村、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导致发达的城市与凋敝的乡村并存,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城乡间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失衡。3)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但从30余年的发展结果来看,由沿海地区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梯次发展的所谓“雁行发展模式”或“梯度发展模式”未能如愿出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拉大。 三大特点,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运而生 自2003年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到十八大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明晰。 特点一:以人为本,重质量轻速度。为解决城镇化中人口迁移所面临的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此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升转变,扩大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如何从粗放型的扩张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解决城市发展模式的调整。在此其中,以人为本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特点二:一体化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不均衡”是旧城镇化的诟病,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距,以及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异。新型城镇化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并“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创新措施

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创新措施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切实履行政府制定规划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和营造制度环境的重要职责,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主要任务:到2020年实现城镇化率60%,解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保障问题。实施该项计划涉及诸多领域的改革创新,尤其涉及到障碍新型城镇化的住房体机制机的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处理好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市场化关系,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需要和可能的关系、住房保障和福利陷阱的关系。只有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才能充分激发市场活力,满足多层次需求。 满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需要,不可能由政府包揽,住房保障不能走福利分房的老路,政府只能“补好位”对社会上及少数丧失劳动能力的、吃低保的困难群众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保障必须走市场化的道路,市场化是以货币来调节商品供给的经济法则,深化国有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基本住房保障的土地也必须执行有偿使用,应该与当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相匹配,定性为政策性商品房,处理好住房发展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关系,把基本住房发展为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物质基础。 一、政策性商品房的建设用地从哪里来? 城市以“就业人口”数量来确定城市的发展规模,以人均100㎡划定城市边界,鼓励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在划定的城区内加快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稳步实施城中村改造,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危旧住房和非成套住房改造,由政府统一规划,提高容积率、增加人口密度,把新建的住房全部纳入政策性商品房的建设。在满足原地居民基本住保障后,将多余房屋向当地符合购买基本住房人群出售,解决“三个1亿人”的基本住房建设用地问题。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报告编号:LX-FS-A18812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The Stage T asks Completed According T o The Plan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In The Work And The Lessons Learned In The Work, So As T o Obtain Further Guidance From The Superior.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标准范本 使用说明:本报告资料适用于按计划完成的阶段任务而进行的,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的汇报,以取得上级的进一步指导作用。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

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示意图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四川实际,编制《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本规划是引领四川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略)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推进,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部署为

切入点,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符合四川实际的“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动“两个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三)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五)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新常态,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到2020年,我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 (一)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改造约470万人居住的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 (二)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镇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结构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清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规划,全域空间实现有序利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18068868.html,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践与发展 作者:何鑫 来源:《科技与创新》2015年第19期 摘要:建设新型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我国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作出一系列方案部署和规划,在统筹城镇化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构建了与人口、资源等和谐一体化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试点省市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城镇化建设;经济建设;公共服务;市场运作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https://www.wendangku.net/doc/3618068868.html,ki.kjycx.2015.19.023 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市场在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仅1978—2011年这33年间,城镇化率从17.92%提高到了51.27%.不断提高的城镇化水平和规模的扩大让我们坚信必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比较多,存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矛盾,所以,城镇化过程也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遵循城镇化建设原则,有序推进人口转移、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因地制宜生态和谐一体化发展。 1 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人口转移和面积扩展,是从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和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新转变。建设新型城镇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进产城互动、集约高效、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础,实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发展进程,营造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局面。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在生态环保、人文和谐的基础上,提高城镇化质量,实现共同富裕。 1.1 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将人作为核心建设内容,以提高建设质量为动机,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城市化转移,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1.2 “四化”同步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城镇化的建设水平是一个地区社会发展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展现了一个区域的整体水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新型城镇化是以科技促进产业、以产业带动就业、以就业吸引人口、以人口聚集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是“四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编订:JinTai College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范文 小泰温馨提示:讲话稿是为了在会议或重要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 法或汇报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好的文稿,用来交流思想、感情, 表达主张、见解,是演讲上一个重要的准备工作。本文档根据讲话稿 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城建环保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导语】:树立科学持续发展观全民共创环保模范城。 今天小泰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城建环保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城建环保范文】一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其战略基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和切入点。要按照“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重点突破、扎实推进”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集聚发展,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建筑美观、设施完善、管理先进、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要把新型农村社区 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结合全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科学规划,今年

12月底前要全面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 规划编制要统筹考虑社区布局,确保设置科学、交通便利、产业配套、用地节约、规模适度,体现“文化、生态、宜居、特色”理念。社区人口规模一般要在5000人以上,鼓励规划建 设万人社区。提倡多层、鼓励高层、限制低层。住宅建设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生活需要,结合农民经济承担能力,做到户型合理,功能完善。建筑风格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简洁大方、立面丰富,建筑色彩要与社区整体协调、和谐一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强化基础配套。要坚持基础设施建 设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个先行”,本着“先进适用”的原则,逐步完善新型农村社区道路、排水、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功能。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实行分类推进。按照“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当前,要把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作为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切入点,率先启动。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拿出5000万元,各县(区)也要拿 出一定的财力,对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进展快、效果好的新型农村社区实施“以奖代补”。今后,我们每年都要拿

工作总结:发挥特色新优势,推进新型城镇化

工作总结:发挥特色新优势,推进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拉动内需的新引擎,推动发展的“润滑剂”。XX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区域面积小、人口基数低、工业发展快、三产总量少,怎样在国家新一轮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潮中异军突围,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争做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排头兵。 一、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上已迈出坚实步伐 作为祖国的镍都,建市晚、面积小、人口少,统筹城乡发展既有先天优势,又是发展特色之一。为此,我们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发展快,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做法。2013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65.58%,超过全面小康值5.5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53.7%)和全省(40.13%)平均水平。2009年,我市列为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2014年,我市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XX县和双湾镇确定为全省新型城镇化试点;新型城镇化发展经验入选“全国新型城镇化范例征集”活动十大典型案例。 坚持规划先行,构建了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实现了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 坚持改革创新,通过大力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劳动力就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公共服务一体化、社会管理一体化。

坚持产业支撑,明确中心城区、县城、特色小城镇的功能定位,统筹产业布局,建成了以“一区三园”工业经济园区和三大现代循环农业园区产业体系,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构筑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坚持同步推进,根据地域条件、产业优势、人文特色等,将中心城区、县城、特色小城镇同步规划、一体建设,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坚持因地制宜,形成了“以地换房产、以地建保障”的城中村改造模式、“集中新建、进滩增地”的近郊村建设模式、“就地改造、综合整治”的远郊村建设模式、“产业带动、城乡融合”的小城镇建设模式、“扶贫开发、城乡一体”的易地搬迁模式等特色城镇化发展模式。 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仍有诸多难题需破解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会带来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我市推进城镇化的起步较早,仍有许多难题亟待解决。 一是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规划还不够完善。尽管我们制定了城乡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完成了所有乡镇小康建设规划和行政村建设规划,编制了县域村庄布局规划、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村庄整治规划,但规划的编制与国家和省上关于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规划的要求还有许多差距,专项规划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衔接。 二是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短缺。目前,用于城镇化建设的资金来源非常单一,主要来自于有限的政府投资。但由于我市财源结构单一,加之历史欠账包袱较重,财政保障能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新型城镇化建设尚未形成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和投

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与发展战略思考

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与发展战略思考 宁越敏 杨传开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in China Ning Yuemin Yang Chuankai (The Center for Modern Chinese City Studies,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China) Abstract As China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urbanization, a series of problems are gradually emerging. With the combination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the transition of urbaniz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So, the concept of new urbanization is put forward, and is increasingly becoming the hot topic and focus of attention. The paper reviewed the evolution of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in China, and then analyzed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development background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new urbanization. Last, 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four strategic focus of new urbanization. Key words new urbanization; social integr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ew industrialization 摘要:随着中国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传统城镇化道路逐渐显露出一系列的弊端,在国际形势与国内发展的推动下,城镇化转型发展成为必然,而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也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新时期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回顾了中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然后从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角度探讨中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最后就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出若干思路。未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应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城镇化发展新动力;以人为本,促进社会融合建设包容性城市,推进以国民为对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推进体制创新,关注小城镇发展,提升小城镇发展活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社会融合;生态文明;新型工业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相辅相成,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作者简介:宁越敏、杨传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也称为城市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人口向城市或城镇转移的过程。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应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存在差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保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与农业现代化相辅相成。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规模扩大,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顺应发展规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城镇化,对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重大意义 城镇化的推进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重要保证。以往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具有明显的“三高一低”的特点,且经济增长方式过于单一,片面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从而导致了城乡发展不均衡。未来我国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必须重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全面刺激内需,而扩大内需的潜力在于城镇化。2013年,我国常住城市人口比率达到了53.72%,而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却只有36%,这远远低于与我国人均收入接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农民转移到城镇就业,从而使城镇消费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消费也将得到更大程度的释放。同时,也将带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的巨大投资需求,这将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城镇化是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力支撑。目前,我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居高,而忽视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6.1%,远远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的平均水平。城镇化的推进与服务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不断集聚,将会扩大居民的消费服务需求,带动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2013-11-4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2013/11/4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何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由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共同组织的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日前正式结题。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担任负责人,20多位院士、100多位专家参加。经过一年多的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该项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建议。这份报告也成为项目组就城镇化问题向中央提建议的重要依据之一。该报告包括1个综合报告和8个课题。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也是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结果。随着当前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入,如果顺势而为、妥善引导,城镇化将会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走得不好,现有的“城市病”将蔓延,影响现代化进程,无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持续发展,截至2012年底,城镇化率已达52.57%,城镇人口约7.2亿。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转变为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基本持平的城市型国家。13亿人口大国的城镇化持续发展,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但是,囿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化多年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一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率统计指标高于实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中1/3的流动人口群体无法享受城镇待遇;农民工整体上技术能力缺乏,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无务农意向,“不融入”或“半融入”的城市现象突出,成为提高消费、拉动内需的制约瓶颈和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农村精英流失、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限、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日益显现。二是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区域性复合型

中国田园综合体5大成功案例汇总

中国田园综合体5大成功案例汇总 田园综合体是什么?其实就是农业+文旅+地产的综合发展模式。“田园综合体”横跨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中国休闲旅游经济发展两个领域,将成为今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大方向。 早在2012年底的时候,我国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中国休闲农业产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并彰显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7年版中国田园综合体项目投资咨询报告》指出,目前全国有5个成功的田园综合体,详细信息如下: 1、无锡田园东方 田园东方是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田园综合体落地案例,是田园综合体的先行者。由东方园林产业集团投资50亿元建设的国内首个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于2016年3月份启动,项目规划总面积6246亩,于4月初启动建设,力争通过3至4年全面完成。 位于江苏无锡阳山镇,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融与可持续发展,通过“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实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特色专业的旅游服务和会员制度假体验服务,提供全面的生活和度假服务,是长三角最具特色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之一。 打造特色文旅产业,包括婚庆公园、露天剧场、桃花源商业街、汤泉花语客栈等丰富的文旅产业,提供包括采摘、垂钓、庭院中的小型游憩设施、生物动力有机农场等服务,提供特色的个性化旅游服务。 加强慢行系统建设,包括步行系统、非机动车系统和水上观光系统三部分。沿景区内道路、主要河道驳岸均设置人行通道,形成宜人的步行网络系统。自行车通道沿景区道路设置,景区内还将设置公共自行车系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