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行动学习法的应用实践

行动学习法的应用实践

行动学习法的应用实践
行动学习法的应用实践

行动学习法的应用实践

A公司目前是国内民营印刷公司规模较大的印刷包装企业之一,企业愿景是成为一家全球性印刷包装方案解决商,现已在越南、印度、欧美等国家设厂。近几年,随着业绩的增长和客户所在区域的扩张,现实对集团总部业务部负责人以及各分公司总经理的解决问题、全球运营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集团开展了应用行动学习法以提升经理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行动学习法的核心要素

行动学习法(Action Learning)最早是由英国管理学思想家雷吉·雷文斯(Reg Revans)在1940年提出的,并将其应用于英格兰和威尔士煤矿业的组织培训。根据雷文斯的行动学习法理论,我们在实践应用中可以用公式AL=P+Q+R+I来表达,即行动学习=结构化的知识+质疑+反思+执行。通过他对行动学习方法和原理的描述,可以得出企业在应用行动学习法时需要具备以下7大核心要素:即问题、小组、反思、行动、承诺、催化师、总结固化。

行动学习法又称“千中学”,就是通过行动实践学习。以组织面临的重要问题作为载体,学习者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任务、项目等进行处理和反思。在这一过程中让团队成员产生情感、态度、知识、思想、行为的变化,从而达到开发人力资源和发展组织的目的。也让员工的学习从消极的“强迫我学”转到积极的“我希望学”。

A公司行动学习法的实践

●启动项目,制定行动计划

作法:此次行动学习项目由集团总裁作为发起人,委托人力资源总监作为召集人,具体管理和监督团队学习过程,为团队学习提供资源。以《经理人解决问题能力》为学习项目,确定研究的课题范围、指派具体负责人员或机构、提出要交付的成果和验收方式。此项目共历时六个月,由培训l经理全程跟踪。

研究的课题范围主要是应对全球客户的急速下单并快速交货的要求,围绕企业经营问题、品质和交期问题、供应链问题等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以总结报告和成果展现为验收方式。

点评:行动学习是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所以,首先要做的是明确学习的主题,即选择企业实际工作中拟解决的问题。主题要选择具有现实意义的,也就是问题解决后能够给个人和组织带来效益;主题还必须是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才能激发团队成员的学习激情并投入地学习。所以能否选择合适的学习主题就决定了该行动学习项目的成败。

●组建团队,确定学习方式

作法:选择并明确行动学习的主题之后,就是成立行动学习的团队。召集人根据高层指派学员的情况,成立了6个行动学习小组,每组6—8人,分别选出小组长。由我们公司总经理担任外部专家,阶段性地为团队学习小组提供专业支持。由A公司培训经理担当催化师,对团队学习进行设计和把握学习过程。确定的学习方式为:集中培训→单位实操→小组集中培训→集中专题研讨会→撰写报告→成果展现等。每次行动学习培训研讨,都会通过案例介绍、小组研讨与交流,系统地总结自己与他人的经验,以提高成员对实际发生的各类问题进行判断和处理的能力。每次会议时间间隔的长度要相对固定,以便提高行动学习的效率。

点评:行动学习团队每个小组6-8人为最佳,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跟进学习计划。团队成员必须能优势互补,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验,一方面对问题有基本的认识,关注问题的解决,有学习的承诺,专业背景体现互补性。另一方

要求思维比较活跃,善于质疑和反思,才能达到突破常规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催化师是比较关键的角色,要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在行动学习过程中保持中立、客观、冷静,能够不断引导小组成员将“行动”与“反思”结合在循环的学习流程中,并引导团队成员带着自己的问题加入对话与反思。行动学习的外部支持专家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不但起到传授知识的角色,同时也承担了煽动者的角色,所以,在选择该角色人选时要考虑其知识结构、工作经验以及激发学员学习和思考的技巧及能力。

●制定流程,掌握解决问题的工具

作法:公司人力资源中心制定了质疑和反思的流程,要求每组成员对自己小组的选题不断反思,至少要进行5-7轮反思。外部专家传授解决问题的工具与流程。解决问题的工具主要包括:头脑风暴法,六顶思考帽,思维导图,因果分析法,问题澄清法,价值链,鱼骨头图法,KJ法,横向思维,换位思考,评估矩阵法等。解决问题的流程为:(1)找关键事件和现象;(2)找问题的障碍;(3)聚焦重要问题;

(4)把问题逻辑化、系统化;(5)把问题按轻重缓急排序;(6)把问题转换为目标;(7)自由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8)再次界定问题并验证目标假设;(9)对方案进行评估筛选;(10)制定行动计划;(11)执行行动方案;(12)总结并固化成果以分享给组织其他人。

点评: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互动会产生新的问题和矛盾,团队只有直面正视这些现象,才能在“痛苦”的过程中体会到自身解决问题能力的缺陷,从而接受和强化倾听技巧、提问技巧、头脑风暴、深度对话和团体决策技能等相关能力的训练,个人的能力强项在行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得到展现、认可和加强。外部专家则通过工具与流程的传授,帮助团队成员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同时,成员之间也一起分享各自的工作经验,并且结合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对行动学习项目提出来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重新界定。

●重新定位问题并制订解决方案

作法:每组根据自己的选题重新定位问题,应用外部专家所传授的工具来分析问题的真正原因,聚焦重要问题,把问题转化为目标,制订解决问题的方案。

点评:在这——过程中,外部专家引导学员借助头脑风暴、思维导图、六顶思考帽等工具,利用解决问题的流程,鼓励团队成员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创意和思想,不断深入讨论和碰撞,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并确定最优方案。

●行动承诺执行方案

作法:每组针对所选问题,确定解决方案后,开始执行。行动学习的成果必须向发起人及其执行团队正式汇报,每名团队成员都必须回答执行委员会(由总裁、人力资源总监、培训经理及各分公司总经理构成)的质疑,任何人不得例外。加上催化师对行动学习的全程跟踪,对照学员个人改进计划观察其行为,定期给予反馈和辅导,学员在此强化训练环境中,一定会采取相应的行动,从而促进学习行为的改变和绩效的提高。

点评:行动学习的项目以解决问题为结果导向,所以必须拿出解决方案,该步骤就是把整体方案向企业相关人员展示和讲解,根据相关人员对解决问题方案进行评价和建议,进一步修正,形成最终方案后开始执行。

●总结和评估行动学习方案

作法:发起人对本次学习行动召开总结会,总结行动学习项目的成果及取得的成绩,根据制定的激励办法激励本次学习行动中表现好的团队和成员。

点评:行动学习是一个及时反馈与评价过程,通过学习者也是合作者之间的互相建议和监督,时刻探索和理解问题的变化,特别是涉及到整个团队的管理问题,共享最好的解决方案。

●展现行动成果并固化推广

作法:将本次解决方案进行固化即精细化,流程化,标准化,并将其分享给其他事业群和分公司。

点评:固化分享是为了能够统一学员的思想和价值观,推动行动学习的前进。本次A公司固化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IT包装盒多样少量订单标准化裁纸方案;复合型防伪印刷铝板标准生产方案;客户急单三地同时设计标准化解决方案等,解决了企业目前存在的众多难题。行动学习最终给企业带来效益,也让学习者的个人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培训绩效的提升。

成功应用的关键要素

●高层支持与重视

A公司的《提升经理人的问题解决能力》项目的成功,正是因为得到高层的大力支持,才能使整个项目的培训绩效得到提高。根据众多实施行动学习项目经验,很多项目会在最初启动时遇到—些阻力,比如,参与的各级管理者会因为时间冲突、学习是否有效果等各种想法,对行动学习项目有一定怀疑、抵触或不能投入地参与其中,所以高层支持很重要。高层可通过参与项目计划、与参与学习者一起讨论问题、参与项目成果显示会、为参与者提供反馈、关注项目成果的执行情况等,表达出对项目的支持,引导学习团队成员在思想上重视并采取有效行动,从组织层面上让行动学习项目顺利展开。

●行动学习的选题

行动学习选题也是企业应用行动学习法提升培训绩效的成功要素之一,行动学习解决的是组织中现实存在的问题,问题的解决能够给组织带来显著的收益,

也能给参与者带来学习机会。选择紧迫、重要的问题,才能让行动学习团队激发学习兴趣。

●激励团队成员

由于整个学习过程时间长,颇费精力,为了确保行动学习团队成员在该过程中充满激情和活力,并不断在反思的过程中提出新的思想和创意,所以,不仅要对学员进行精神上的激励,也要对学员进行职业升迁的激励。要确保行动学习项目的成功,还要对团队成员有相应的绩效考核,并紧密地同其薪资、晋升等挂钩,从制度层面保证团队成员的理性行为,促进行动学习项目的顺利推进。

●成员积极交流互相学习

行动学习是团队合作进行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团队成员有不同的经历和教育背景,小组成员只有为解决冲突与问题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良好的氛围,并且互相学习、合作与支持,进行知识共享才能完成学习目标。

行动学习的理念,为解决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系统、有效的方法,它能让团队成员以学习的方式对待工作、掌握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模式,并且能在企业的各层次组织中形成一支稳定的学习和指导人员队伍,它也是支撑企业学习、创新长期进行下去的文化和机制。

“假说―演绎法”的理解与应用

“假说―演绎法”的理解与应用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感觉理解起来有困难.实际上,“假说-演绎法”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 例如,1.某公共汽车上,你和朋友正在闲谈,突然发觉自己的精美手机不见了.(发现问题)2.你怀疑是身后“黄毛青年”所为.(作出假设)3.如果你借用朋友的手机拨打自己的手机,熟悉的音乐铃声马上在该“黄毛青年”身上响起,就可断定是他所为.(演绎推理)4.马上拨打――果真响了!(验证假设)5.小偷――抓他!(得出结论) “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五步就是“假说-演绎法”的核心.事实上,无论是警察,还是科学家,并不总是那么幸运.狡猾的小偷往往会在得手后迅速关机,那你必须重新假设和演绎推理. 在遗传学中,我们经常要判断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基因在细胞中要么位于细胞质中(线粒体中和植物的叶绿体中),要么位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要么位于常染色体,要么位于性染色体.在性染色体上,或位于X染色体,或位于Y染色体. 果蝇的眼形有圆眼和棒眼之分,眼色有红眼和白眼之

分,翅型有长翅和残翅之分.如果你见到一只圆眼雄果蝇,假定圆眼对棒眼是显性,圆眼基因用B表示,你能推测一下该基因在果蝇细胞中的位置吗? 例野生型果蝇(纯合体)的眼形是圆眼,某遗传学家在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只棒眼雄果蝇,他想探究果蝇眼形的遗传方式,设计了如图1的实验.雄果蝇染色体的模式图及性染色体放大图如图2. 图1图2 请分析回答: (1)由F1可知,果蝇眼形的是显性性状. (2)据左图,能否排除细胞质遗传?若能,为什么?若不能,该怎么办? (3)该雄性果蝇的棒眼能否只是伴Y遗传?为什么? (4)若F2中圆眼:棒眼≈3:1,且雌、雄果蝇个体中均有圆眼、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5)若F2中圆眼:棒眼≈3:1,但仅在雄果蝇中有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有可能位于, 也有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 (6)请从野生型(纯合体)、F1、F2中选择合适的个体,设计方案,对上述(5)中的问题做出判断,写出你的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与结论. 看一下你做的答案是否正确:(1)圆眼(2)不能;单

课题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

课题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群体动力学研究中首创的方法。他将个人行为的“场理论”应用于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在他看来,行动研究代表了实验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某种教育作用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并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用以改进实践活动。这可以看出其着眼点在于改善实践活动。目前,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等研究领域引入此法,用来探讨改进教育方法和改革评定方法。行动研究法与那种为控制研究方法,使研究对象不受研究者或实验事态影响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区别,在于共同参与,即由研究者和行动过程的实践者结成一体,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信息方法 利用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美国数学、通讯工程师、生理学家维纳认为,客观世界有一种普遍的联系,即信息联系。当前,正处在“信息革命”的新时代,有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开发利用。信息方法就是根据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原理,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和整理获得知识,并应用于实践,以实现新的目标。信息方法是一种新的科研方法,它以信息来研究系统功能,揭示事物的更深一层次的规律,帮助人们提高和掌握运用规律的能力。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问卷调查的最大优点是方法简便,节约时间(就调查者而言),材料也比较容易整理和统计。有时用无记名形式问卷可以获得面谈或开调查会不容易获得的某种有价值的资料。 问卷调查的局限性在于发出的问卷常常无法全部收回,收回的问卷太少,往往影响所取得材料的代表性。其次,问卷调查应用范围较广,搜集的资料往往是表面的,不能了解深层次的问题。再次,问卷中的问题太多,答者生厌、置而不理;问题太少,所得的数据不能说明问题,有可能影响整个教育科学研究结论的科学性。 文献法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文献的分类是多种多样的,按文献固有的形式,可分为:文字文献、数字文献、图象文献、有声文献。按文献来源可分:第一手文献和第二手文献。第一手文献指研究者未经任何中介环节而直接获得的,如通过访问其他观察者、实验者或摘抄现存资料而获得文献。收集文献一定注意遵循有选择地、有分析地搜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文献的原则。收集方法有以下三种方法:①直接利用文献目录及索引方法;②专家咨询法;③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 四阶段)模式: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六)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

高中生物类比推理法和假说演绎法

高中生物中的假说演绎法与类比推理法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高中生物中,那些科学家用了假说演绎法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9世纪中期,孟德尔用豌豆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载和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杂种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性状分离,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子二代出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他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而提出假说,并对性状分离现象和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作出尝试性解释。然后他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用以检验假说,测交实验不可能直接验证假说本身,而是验证由假说演绎出的推论,即:如果遗传因子决定生物性状的假说是成立的,那么,根据假说可以对测交实验结果进行理论推导和预测;然后,将实验获得的数据与理论推导值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一致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当然,对假说的实践检验过程是很复杂的,不能单靠一两个实验来说明问题。事实上,孟德尔做的很多实验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后来又有数位科学家做了许多与孟德尔实验相似的观察,大量的实验都验证了孟德尔假说的真实性之后,孟德尔假说最终发展为遗传学的经典理论。 我们知道,演绎推理是科学论证的一种重要推理形式,测交实验值与理论推导值的一致性为什么就能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呢?原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真实地反映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根据子一代的配子型必然地可以推导其遗传组成,揭示这个奥秘为演绎推理的论证过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揭示这个奥秘学生则难以理解“假说一演绎

“假说演绎法”在物理探究教学中的运用

“假说演绎法”在物理探究教学中的运用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要求,将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为物理课程的科学探究提供了一种简便、容易操作的教学方式. 但科学探究活动并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采用这种方式,在科学发展历程中科学研究的方法有许多,“假说演绎法”就是其中常用的一种. 在物理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灵活、恰当地运用“假说演绎法”,常会收到独特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探究教学的基本思路 “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思路是: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在已有经验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现象、搜集相关的事实依据,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再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得出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推论,然后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这些推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的推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若不相符,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需要重新提出新的假说,再重复先前的过程. 将这一方法运用到物理课程的探究教学中,其教学流程图可以用图1来表示. 以下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说明该方法的应用. 二、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发现问题 学生在先前的学习活动中已有所发现:通过凸透镜看近处书本上的字是正立、放大的,而看远处的景物,则是倒立、缩小的,说明凸透镜可以成不同的像. 那么,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或是倒立的像?什么情况下又成放大的像,或是缩小的像?这其中存在什么规律呢? 2.搜集事实 学生选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或直尺),尝试搜集、获取直观的科学事实. 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不变,使烛焰沿主光轴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渐靠近透镜,调节好像距,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可以发现:随着物距的减小,光屏上的像逐渐增大,并且由缩小逐渐变为放大,同时,像距也随之增大. 当烛焰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太靠近时,光屏上就不出现烛焰的像,只有亮斑,但此时通过凸透镜看烛焰,就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清晰的像. 换一块焦距不同的凸透镜重复刚才的实验,情况大致相同,只是光屏上出现放大、或缩小的像、或不出现像时,烛焰的位置有所不同. 3.提出假说 对搜集到的事实进行分析:每次凸透镜成不同的像,都是通过移动烛焰的位

假说—演绎法的详解及其应用

假说—演绎法的详解及其应用 刘清华 乌鲁木齐市长沙路18号金剑桥学校 提要:这篇文章针对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内容运用到的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进行了的梳理和归纳,在讲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时运用其方法能使学生印象深刻,系统的掌握这些内容,并能在解题时运用这种方法。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一)、(二)以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三节课都是运用了假说—演绎法。假说—演绎法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是错误的。这就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必修二中在讲解基因分离定律时用的就是假说—演绎法,但课本在论述时有点支离破碎,很多学生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对这种方法不是很理解,在做题的时候也不懂得去运用,下面我就这个问题四个步骤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并举例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解题。 一、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讲解假说—演绎法 1.1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孟德尔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表现为高茎。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比例为3:1。

用其他一对相对性状做实验也出现了同样的结果。看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呢? 1.2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 孟德尔在观察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了假说:高茎和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决定这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用D和d表示。而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由于豌豆在自然状态下永远是纯合子。这样,亲本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产生的配子只有一种: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产生的配子也只有一种:d。这样,D和d结合,产生的子一代的基因型是Dd,D对d有显性作用,F1全部表现为高茎。F1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等位基因分离,从而形成两种比例相同的雄配子D、d;两种比例相同的雌配子D、d。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可以有四种组合:DD、Dd、Dd、DD。表现为3份高茎、1份矮茎,假说与实验结果符合。 1.3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 孟德尔解释实验现象的关键是F1能否产生两种比例相同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这也是分离定律的实质。如能产生,则让F1与其隐性个体矮茎豌豆杂交,后代会出现两种表现型的后代:高茎、矮茎,且比例应为1:1。 1.4实验验证 孟德尔用F1和隐性个体做了测交实验,得到了与假说演绎的测交实验结果相同的结果。从而证实了自己的假说正确。这就是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法

假说演绎法和类比推理法的比较研究 浅析生物科学研究的一般流程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必修二模块的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领悟假说演绎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突出了假说演绎、类比推理等科学方法的重要性。本模块主要通过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在染色体上等定律和理论的发现过程来体现了上述科学方法,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对两种科学方法的传授和学生对其的理解应用都显得略有困难,下面是我对这一问题的一些处理方法,与大家商榷。 一、对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 1、假说:假设的意思,指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的说明,假说要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恩格斯曾经说过,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充分说明假说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演绎:有发挥的意思,如演说、演绎,一种推理的方法,是由一般原理推出关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跟“归纳”相对。 3、归纳:一种推理的方法,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跟“演绎”相对。 4、类比:一种推理的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他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的推理,其结论是否正确还有待实践证明。 5、推理:逻辑学指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判断的(结论)过程,有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6、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7、类比推理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而在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类比推理的结构可表示如下:A有属性a、b、c、d ,B有属性a、b、c ,推出结论B有属性d 。例如科学家在研究光的性质时,曾将光与声进行类比。声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其原因在于它有波动性。后来发现光也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因此推测光也可能有波动性。 二、例说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流程

教育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介绍

行动研究法介绍 行动研究法是在实际情景中,由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的“行动”特征 1.从研究目的看,是“为行动而研究”。行动研究打破了传统研究在研究目的上的局限性,它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理论上的产出和普遍规律的发现,而是为了行动的改进、实践的改进。 2.从研究对象看,是“对行动进行研究”。行动研究是抓住行动中值得关注的对象作为研究的问题的。 3.从研究环境看,是“在行动中研究”。行动研究既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更不是在图书馆里开展。行动研究的环境是教师工作于其中的实际环境。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行动中发现问题、分析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改进自身工作。这把教育研究和教育行动结合起来。 4.从研究人员看,是“行动者进行研究”。开展行动研究的人就是党校的教育行动者----广大学校教育工作者。他们一边工作,一边研究,研究的结果以运用于自己的工作,从而把探索研究结果和运用研究结果结合起来。 5.从研究范围看,是研究者行动所涉及的范围。研究者不是去研究工作范围之外的对象。他研究的是自己工作中涉及的具体人、事、物。其研究结果----问题的解决及由此得到的经验只限于自己特定的工作范围内有效,不一定能普遍应用。 6.从研究进程和方法看,是边行动边调整。行动研究要通过研究者行动上的干预来达到对象的改变。行动干预的进程和方法没有一个严格的程序,也无法预先完整地设定。它具有弹性或动态性,由研究者根据情况边实践边修改。 7.从研究结果看,是行动的改进、发展。行动的改进和发展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学生行动的改进和发展:学习行为、品德行为、社会性行为;二是教师行动的改进和发展;教师获得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提高。 二、行动研究的基本步骤 凯米斯的四环节:凯米斯(Kemmis)认为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都包括了四个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1.计划。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它包括了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设想。对于行动研究来说,它不要求设想完善的计划,任何计划都要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作出调整和修改。 2.行动。实施计划,即按照目的和计划行动。这里采取的行动,就是对研究对象的干预,即施加自变量的影响。 3.观察。即考察,这一环节的任务是搜集资料,从而对行动的整个过程、获得的结果、行动的背景等尽可能有详细的了解。 4.反思。反思是对行动结果及其原因进行思考。这一环节包括了:整理和描述,评价解释。 以上四环节是不断循环的,每一次循环都有所改进提高。

最新高中生物类比推理法和假说演绎法

高中生物中的假说演绎法与类比推理法 假说一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高中生物中,那些科学家用了假说演绎法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9世纪中期,孟德尔用豌豆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载和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杂种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性状分离,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子二代出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他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而提出假说,并对性状分离现象和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作出尝试性解释。然后他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用以检验假说,测交实验不可能直接验证假说本身,而是验证由假说演绎出的推论,即:如果遗传因子决定生物性状的假说是成立的,那么,根据假说可以对测交实验结果进行理论推导和预测;然后,将实验获得的数据与理论推导值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一致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当然,对假说的实践检验过程是很复杂的,不能单靠一两个实验来说明问题。事实上,孟德尔做的很多实验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后来又有数位科学家做了许多与孟德尔实验相似的观察,大量的实验都验证了孟德尔假说的真实性之后,孟德尔假说最终发展为遗传学的经典理论。 我们知道,演绎推理是科学论证的一种重要推理形式,测交实验值与理论推导值的一致性为什么就能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呢?原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真实地反映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根据子一代的配子型必然地可以推导其遗传组成,揭示这个奥秘为演绎推理的论证过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揭示这个奥秘学生则难以理解“假说一演绎法”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仍停留在知其然的状况。 2、1900年,3位科学家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工作,遗传学界开始认识到孟德尔遗传理论的重要意义。如果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即基因确实存在,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呢?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也就是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曾经明确表示过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怀疑萨顿的假说,后来他做了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用实验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证实了萨顿的假说。由此可以看出,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探究历程,也是假说一演绎的过程。 3、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以及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都是“假说一演绎法”的案例。以DNA分子的复制方式的阐明为例。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在发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那篇著名的论文的最后写道:“在提出碱基特异性配对的看法后,我们立即又提出了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的一种可能机理。”他们紧接着发表了第2篇论文,提出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DNA分子复制时,双螺旋解开,解开的两条单链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基本模式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 四阶段)模式: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 "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积极和消极的。要注意搜集三方面的资料,背景资料是分析计划设想有效性的基础材料,过程资料是判断行动效果是不是、由方案带来和怎样带来的考察依据;结果资料是分析方案带来的什么样的效果的直接依据。考察要灵活运用各种观察技术以及数据、资料的采集和分析技术,充分利用录象、录音等现代化手段。 "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一)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三)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四)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五)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六)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

什么是行动研究

什么是行动研究,怎样进行行动研究 一、什么是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目的的研究。是通过实践来使我们自己和别人的想法与理论得以检验和理论化的过程。 有以下几种特点:1、从研究目的看,为行动而研究;2、从研究对象看,对行动进行研究;3、从研究人员看,是教师进行研究;4、从研究范围看,是中、小学教育的各个领域;5、从研究的方法看,学习、研究、反思、行动,四位一体。6、从研究过程看,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7、从研究结果看,是高质量、高效率,看学生的发展。 二、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 1、行动研究可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革新必革心”,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教育改革成功的前提。按照行动研究的理念,教师是研究者,不再是单纯的执行任务者,具有了主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意识。行动研究使研究成为教师最有效的学习,使课堂实践变为教师最实在的工作空间。在研究实践中教师树立了终身学习和创新学习的新理念。 2、行动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行动研究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角色变为研究者和学习者。在研究和学习中,教师与专家、学生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共同合作。日渐深入的教育改革使得新的教育思想、新的课程计划、新的教学方法和设施等不断出现,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新、在情感与技能上适应,并需要教师对之做出评价,这种压力成为许多教师从事研究的动因。可以认为,行动研究是培养和促成“研究型”教师的重要途径。 3、行动研究有利于教师解决教育实践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学改革 教师在充满不确定的教学环境中,通过实践不断开展行动研究,把所学的知识、原理和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采取适合特定情景的教学行为,形成优化的教学实践模式。广大教师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和总结这些教改经验,丰富和充实学科理论体系,解决教育实践的问题,必将进一步促进教学改革。 4、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专业能力不是仅靠学习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就可以转化生成的,也不是仅靠教学经验积累、阅历的增多而自然积累的,而是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也就是说,发展教师专业能力内在地要求教师在实践中进行在理论指导下的具体研究工作——行动研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辨识,分清理论的优缺点;更完善地了解和更准确地把握教育、教学情境,更敏锐地洞察、更深入地分析、更恰当地解决教育、教学情境中的具体问题;形成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案或措施,促进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合理、科学与有效以及专业工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5、中小学科研兴校的重要途径

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

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 【内容导航】第1页: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第2页: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开题简介 本课题研究项目于2015年1月由延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立项。 课题名称:培养小学生体育兴趣的研究 负责人:苏小军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体育课教学通过十几年来的改革,已经走出了传统的教学体制,正走向以全民健身计划为指导思想的新教学体制,拓展了学校体育的目标,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改进了学校体育课的传统教学方法,为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开辟了新的天地,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还没有实际的、可供大家操作的东西很少,如何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是值得研究,体育兴趣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动力,是形成良好体育习惯的重要条件,小学阶段是由童年过渡到少年的金色年华,是形成人格和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段,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兴趣是成长的起点,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它在人的生活中和学生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如何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就非常值得研究了。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兴趣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人们力求探索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当前体育课提倡的成功教育、快乐教育,从某一方面来说就是对体育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引导人们实现远大理想的第一步。美国教育学家杜葳曾经说过:教师应以儿童的兴趣为中心,教师的作用是建设、引导和帮助,创造儿童喜爱的环境。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把兴趣这一心理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受教学条件所限和某些教学理论的偏差,在实际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反复、重复的现象,使一部分学生存在着偏项的现象,很多学生逐渐的对体育课失去了应有的热情。很多学生上课懒散、练习质量不高、怕苦怕累,这种现象在小学3-6年级中尤其突出。是什么原因使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呢?是什么原因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越来越差呢?再全面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的今天,如何提高每个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运动能力以及身体素质,体育教学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加强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爱好是一种行为的积极表现,而习惯则成为生活中的自然行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一般

行动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方法.txt等余震的心情,就像初恋的少女等情人,既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听说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回想起来,我竟然七手八脚地裸奔了二十多年!今天心情不好,我只有四句话想说,包括这句和前面的两句,我的话说完了!一、行动研究法概述(一)行动研究概念介绍 1、教育学家的定义 库尔勒·勒温: 行动研究是将科学研究者与实际工作者之智慧与能力结合起来以解决某一事实的一种方法。 约翰·埃里奥特: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研究,是从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 凯米斯:行动研究是由社会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参加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 2、综合定义一: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3、综合定义二: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4、行动研究概念注释 * 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改进实际工作、解决实践问题为首要目标。 * 行动研究强调教学行为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强调行动过程与研究相结合。 * 行动研究的环境就是自然、真实、动态的工作情境。就是活生生的课堂。 * 行动研究计划具有发展性,开展过程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 * 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与教,为行动研究增添了新质。 行动研究法是将纯粹的教育科研实验与准教育科研实验结合起来,将教育科研的人文学科的特点与自然科学的实验的特点结合起来,用教育科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去审视、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但依托的是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二)行动研究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1.行动研究的类型 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2.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 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的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 具体表现为:

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学案 一、概念: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 二、以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实验来分析假说演绎法的步骤。 假说演绎法的一般步骤: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提出的问题是: 2.通过推理和想象,做出假说 做出的假设是: 孟德尔假说的核心是: 3.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 问题(1)如何才能知道F1的D和d 是否分离并进入不同配子? 问题(2):能直接观察出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吗? 问题(3):配子中遗传因子的控制作用能在子代表现出来吗? 4.对假说进行验证(方法是:) 练习: 1.“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基因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的是() A.若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则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 B.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会出现两种性状,比例接近1:1 C.由F2出现了“3:1”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D.若F1产生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基因个体比接近1:2:1

2.几种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 用红眼雌果蝇(X R X R)与白眼雄果蝇(X r 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预测:Ⅰ.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环境改变;Ⅱ.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Ⅲ.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3.(2013年新课标卷)一对相对性状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如某种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一相对性状就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科学家已从该植物的一个紫花品系选育出5个基因型不同的白花品系,且这5个白花品系与该紫花品系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某同学在大量种植该紫花品系时,偶然发现1株白花植株,将其自交,后代均表现为白花。回答问题: (1)假如上述植物花的紫色(显性)和白色(隐性)这对相对性状受8对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分别是A、B、C、D、E、F、G、H表示,则紫花品系的基因型为;上述5个白花品系之一的基因型可能为(写出一种基因型即可)。 (2)假设该白花植株与紫花品系也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若通过杂交实验来确定该白花植株是一个新等位基因突变造成的,还是属于上述5个白花品系中的一个,则: ①该实验的思路: 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行动研究法及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一)

行动研究法及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应用(一)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李克东 likd@https://www.wendangku.net/doc/3f12728173.html,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合于广大教育技术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种方法技术,也是一种新的科研理念、研究类型。行动研究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本章就行动研究的特点、操作程序及其在教育技术改革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作为一个专业术语、一种研究类型,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的社会科学研究中开始出现的,50年代它被应用于教育研究之中,70年代以来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工作者的欢迎,目前,也已成为广大教育技术实践工作者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主要方式。 (一)行动研究的基本概念 长期以来人们一向将“行动”和“研究”作为两个不同领域的概念,“行动”即实际工作者和实践者的实际工作和实践活动;“研究”主要指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工作者、学者专 家对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科学的探讨。“行动”和“研究”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以说不 同的人从事不同性质的活动。 在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中,长期以来“行动”与“研究”处于分离状态。许多教育技术研究者选择课题的内容严重脱离了教技术实际工作的需要,他们还要将研究的“成果”推广普及到教育技术实际工作中去,结果教育技术工作一线的教师和教育技术管理人员对此难以接受。而在教育技术工作一线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他们在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事实上他们可以给教育技术研究工作者提供大量的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取之不尽的研究课题。因此,让他们参加到教育技术研究中来,使他们成为自己实践情境的研究者,提高他们的教育技术理论水平,有效的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教育技术研究者不是作为一个权威的指导者,应该深入到教育技术第一线,与一线教师互相协作进行研究,承担起解决实际问题的责任,克服以研究假设为研究出发点的缺陷。 “行动研究”是二战时期美国社会工作者约翰·柯立尔(J.Collier)、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勒温(K..Lewin)等人在对传统社会科学研究的反思中提出来的。那时,在一般科研工作者看来,“行动”与“研究”是由不同的人所从事的不同性质的活动,前者指实际工作者的实践活动,后者指受到专门训练的研究者的专业探究活动,两者并不相于。而考尔、勒温在各自的研究工作中发现:社会科学研究者如果仅凭个人兴趣搞科研,仅仅是为“出书”作研究,那么其研究工作就不足以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而实际工作者如果不研究自己身处的环境和面临的问题,又得不到研究者的帮助,光有一腔“热情”,那么他们就无法作出“有条理有成

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现中的“假说—演绎法”

孟德尔遗传定律发现中的“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通过学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可以较好地体验“假说—演绎法”的应用。 一、科学实验发现事实 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进行了一对及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基本程序是:以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P)杂交得F1→让F1自交得F2→对F2的性状表现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性状分离比为3:1(一对)或9:3:3:1(两对)。 二、推理想像提出假说 如何解释“F1表现一种性状,F2性状分离且呈现一定分离比”呢?孟德尔通过推理想像,提出如下假说: 1.生物的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2.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纯合体的遗传因子组成相同,杂合体的组成不同。 3.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每个配子中只含有成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对F1而言,一对相对性状时,形成2种等量且不同的配子;两对时,形成4种等量且不同的配子。 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一对相对性状时,F2有4种组合、2种表现型、比例为3:1;两对时,F2有16种组合、4种表现型、比例为9:3:3:1。

三、演绎推理得出推论 上述假说是否符合实际,其核心在于“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根据假说,隐性亲本只产生一种配子,不影响后代的表现型,如果让F1与隐性亲本杂交(即测交),所得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只与F1产生的配子有关,即一对相对性状时,后代表现型应为2种、比例为1:1;两对时,F2表现型为4种、比例为1:1:1:1。 四、实验检测揭示规律 根据上述推论,孟德尔进行了一对及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实验,所得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与预期相符,证明了假说的正确性,发现了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