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与《北方的纳努克》的对比赏析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与《北方的纳努克》的对比赏析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与《北方的纳努克》的对比赏析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与《北方的纳努克》的对比赏析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与《北方的纳努克》的对比赏析

摘要:

《北方的纳努克》由罗伯特·弗拉哈迪①于1922年出品的纪录电影,是他的开山之作,是纪录片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更是世界纪录片的光辉起点。《最后的山神》由孙增田②于1992年出品的记录影片,情节简单,故事化色彩很淡。这部片子获得“亚广联”纪录片奖和“帕尔努”影视人类学电影节特别纪录片奖,被称为是中国《北方的纳努克》。

关键词: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北方的纳努克赏析

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录片的历史就是一部关于真实观念的理解史,真实问题永远与纪录片联系在一起,互相缠绕,无法分离,不管过去还是今天。”1922年6月11日《北方纳努克》在纽约首都剧场公映,一炮走红,观众如潮,一位评论家将《北方纳努克》比作古希腊悲剧③。《北方纳努克》是弗拉哈迪三次北极探险的结晶,它不仅开创了用影像记录社会的人类学纪录片类型,也为记录电影提供了一种至今仍在使用的拍摄模式。《北方纳努克》是世界记录电影史光辉的起点。

由孙庆田编导的《最后的山神》通过采访孟金福一家的山林生活,充分展示了鄂伦春人④古老的山林文化与纯美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展示了新一代鄂伦春人与老一代鄂伦春人完全不同的精神生活、美好愿望和追求。这部片子获得“亚广联”纪录片奖和“帕尔努”影视人类学

电影节特别纪录片奖,被称为是中国《北方的纳努克》。

故事情节

《北方的纳努克》故事情节或者说是故事内容是简单而相对真实的,通过爱斯基摩人⑤纳努克一家的生活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斯基摩人生存的真实故事。故事尽管简单,却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这种思考不仅来自电影本身,更多的是来自人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思考。

《最后的山神》记实是鄂伦春族末了一个萨满⑥,67岁的猎人——孟金福对山林的特殊情感。山神不只仅是影片中孟金福在树干上画的山神,也是心灵的向往,最后更是鄂伦春人对神灵的尊崇和庇护。而最后的山神,是心中神灵的磨灭,是鄂伦春陈腐文明的磨灭,更是心灵向往的一种磨灭。鄂伦春人以他们特有的文明生活民俗为人们讲述着它特别的历史。

叙事方式

《北方的纳努克》叙事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简化的的叙事方式,更是令我们久久不能忘怀。所有的意象都是那么的简单:冰天雪地、独木舟、简单的衣服和生活工具……以及所有的简单动作,却真实的将电影所要告诉我们的信息一个不少的留给了观众。一切都那么简单而非刻意,真实而没有任何的怀疑,《北方的纳努克》是一部“于平淡中见神奇”的影片,因为尽管从衣着、场面(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北方的纳努克》是另外的一种震撼)、音效上来说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淡,而影片本身却更吸引人。作为《北方的纳努克》,在叙事技巧上很重

要的一点就是该片不承担太多关于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等一系列现代文明的怪物,而只是简单的场景展示,更不具有舆论导向和社会教育或者说是电影中最重要的娱乐化功能。

《最后的山神》中众多情节的推进与展示,或采用丁桂琴回忆叙述的方式展开,或采用旁白加解说的方式叙事,使得不太完整和松散的情节显得紧凑清晰,深化了主题,渗透出情感的力量。如本片在追述三年前孟金福去世的经过时,就充满着对这一位最后的山神的追思情谊。老伴丁桂琴坐在二人常去的小河边,去追思自己相濡以沫的伴侣,口中喃喃地说着“他走了,他是做皮桦船累了得了脑血栓。”他病好了又要进山,只有进了山老人变得就会像儿童那样兴奋高兴。老人走了,妻子没有按传统的葬礼送他,而是把他埋在了自己父母的身边。这些追忆都使人深深地动情,撞击着我们的情感世界,对于主题的深化起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拍摄技巧

在拍摄《北方的纳努克》的过程中,弗拉哈迪为了挖掘生活,把握和有效地组织材料,三度深入实地,和拍摄对象朝夕相处,等待“故事”逐渐成型。弗拉哈迪改变以往“旅行片”拍摄那种走马观花式的工作方法,第一次把游移的镜头从风俗猎奇转为长期跟踪一个爱斯基摩人的家庭,表现他们的尊严与智慧,关注人物的情感和命运,并且尊重他们的文化传统。这种选择一个具体的拍摄对象——把镜头对准一个爱斯基摩人和他的家庭的纪录方法,可概括为“三个一”:一个主人公、一条主线、一个主题。这种拍摄模式直到今天仍为纪录片工作者

所尊奉。

《北方的纳努克》成功运用长镜头⑦营造现场实感。片头全家“离船上岸”、“集体猎杀海象”、“建造冰屋”等场景已经成为长镜头运用的最早典范,营造出希腊悲剧式的崇高感。法国影评家巴赞说:“这个段落只由一个单镜头⑧组成,谁能因此而否认它远比一个杂耍蒙太奇⑨更感人呢?”他著名的长镜头理论就建立在对本片的感悟上。弗拉哈迪使用了世界上最早装有云台的阿克莱摄影机,镜头可上下摇移而不会抖动,尽管摇镜头⑩用得不多,却成为后人模仿的技术源头。在拍摄角度和编辑上,画面组接富于节奏变化,高潮迭起。即使从娱乐性看,本片也饶有风趣,感染力不亚于故事片。导演将视觉影像与平面媒介(字幕)结合起来,叙事安排别出心裁,先用字幕交待环境和家庭,然后以船为叙事发展的动力,将故事组织得井然有序,让人身临其境。字幕补充并强化了镜头语言,推动着情节发展。交代性和预设性字幕很贴切地注解了题意。

《最后的山神》屡次采用特写镜头,圆活气象的描绘出鄂伦春人特有的生活习俗。例如影片的先导,主人公为马尾扎红绳乞求神的保佑,又或是老人用刀刮胡须都采用了特写镜头。长镜头也是导演习用的手法之一。能干的作船手法以及主人公打猎的镜头都是用长镜头所描绘的。影片的末了,采用俯拍、前景的拍摄手法,暗示影片的了结。在场景方面,导演选取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可以更切实的展现出保守鄂伦春人的生活习俗及风土人情使纪录片更具有切实性。在这部纪录片中,事实上光线变化较多,颜色也较为强烈,《最后的山神》记

录是鄂伦春族最后一个萨满。蒙太奇的行使也较为纯熟。在影片中屡次采用背光、逆光等手法,《最后的山神》记录是鄂伦春族最后一个萨满。切实圆活的描绘出烟雾旋绕的环境,再现了奥密的鄂伦春人的生活环境。在表现新老两代鄂伦春人对神及生活习俗的不同。对比一下美妙的行使了蒙太奇手法,童年吉他谱。使观众加倍可以大白明了的涌现两代人的不同,这些都是本片的特征及导演的特色。

注释:

①罗伯特·弗拉哈迪(1884—1965) ,一位终其一生都在远离文明的世界里,以浪漫主义的眼光和探险家的品性追寻纪录片艺术和人生真实的导演,被尊为世界“纪录电影之父”和影视人类学鼻祖。

②孙增田,出生于1955年5月5日。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摄影专业。任中央电视台摄影导演至今,创作电视节目近百部(集)。中国影视人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纪录片学会理事。国际纪录片协会会员。

③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④鄂伦春族,中国五十六民族之一。五十年代后,在政府的扶持下,鄂伦春人开始走出森林从事农耕和工业。

⑤爱斯基摩人(Eskimo )北极地区的土著民族,自称因纽特人。

⑥萨满,原词含有:智者、晓彻、探究、等意,后逐渐演变为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也被理解为这些氏族中萨满之神的代理人和化身。

⑦长镜头,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

⑧单镜头,即一个镜头,会变成一段由拍摄时长决定的、长短不一的胶片。⑨蒙太奇,就是根据影片所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影片分别拍摄成许多镜头,然后再按照原定的构思组接起来。

⑩摇镜头,是通过摇摄而产生的一种电视镜头语言。在拍摄一个镜头时,摄影机的机位不作位移,只有机身作上下、左右的旋转等运动。

纪录片鉴赏论文

题目:舌尖上的中国姓名: XXX 专业班级: 计算机XXXX3 学号: 32XXXXXXX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研室 2012.6.6

目录 一、纪录片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纪录片看点....................................................................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名人点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我的看法:.................................................................... 错误!未定义书签。 诗意海报........................................................................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文化凝聚的情感............................................................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事物的进化.................................................................... 错误!未定义书签。 隽永旁白........................................................................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外影视作品鉴赏期末论文--《三傻大闹宝莱坞》鉴赏

《三傻大闹宝莱坞》鉴赏 机械105 XXX 1003010531 摘要:《三傻大闹宝莱坞》(以下简称《三傻》)是一部情节生动,内容丰富、有趣却又不失内涵的影片。电影以倒叙的手法展开,讲述了以Rancho为中心的三人组在大学四年中经历的事情。兰彻活泼、充满创新的想法,对现实呆板教条填鸭式的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他用自己的成功,证实了追求梦想的人必定会有成就,机械学习、随波逐流的人,只会给自己的人生带上枷锁。 关键词:《三傻》喜剧青春梦想 引言:《三傻》传入国内时,我便在网上看过一次,那时还是大一新生,当时也是大受感染的,印象至今任然很深刻。在学习了影视鉴赏理论课后,为结合理论又重新从头至尾观看了一遍,感触更多了,下文是结合鉴赏理论对《三傻》进行的一些分析及自己的感想。 正文: 一、文本赏析 1、主旨:《三傻》是一部励志悲喜剧,抨击了填鸭式教育和等级式教育对学 生的摧残,批判了家长对孩子的独权教育,唾弃了哪些追名逐利者,同 时弘扬了友谊,讴歌了现代爱情,又始终鼓励着血液里流淌着热情、冲 动、迷惑、恐惧的优秀青年们大胆的追随心底最真实的梦想,勇敢的去 追逐,终将一切顺利,功成名就! 2、题材:《三傻》是一部由拉库马·希拉尼导演的印度喜剧电影,主要讲述 了印度一所传统名校,在这里检验学生的唯一标准就只有第一(指成绩)! 成绩不好就意味着没有未来!而其中一位学生是个非常出众与众不同的 学生,却不随波逐流,他用他的善良、开朗、幽默和智慧影响着周围的 人。他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教训野蛮的学长,他用智慧打破了学院墨守 成规的传统观念。最后他用智慧征服了印度科学界。

3、人物:Rancho(兰彻真名叫法撒克·旺度)。是印度一个富人家的个小 佣人,从小爱读书,这个富人约定让小佣人用自己儿子的名字“兰彻” 去读书,富人出钱,条件是冒名顶替拿到毕业证书后,小佣人就得消失。 兰彻去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就做了个简易的导电装置,捉弄学长,让大家 瞠目结舌,与众不同的他彻始终灵活学习,不拘小节,不会死记硬背、 像完成任务般学习,虽然老师、院长不喜欢他,但他的成绩始终排第一。 毕业典礼之后兰彻按照最初约定消失并且成为拥有400项专利的大科学 家。按照自己的理想生活,在一所学校当老师,用自己的理念去教导学 生。 Raju是兰彻的兄弟之一。想当工程师,但是没自信,迷信神佛。家里很穷,父亲原来是邮局副局长,现瘫痪在家,母亲经常抱怨,还有个 姐姐无法负担一辆车的陪嫁而变成剩女。后来经历一次自杀,摔断了16 根肋骨和两条腿,从此开始思考人生。终在毕业前面试成功,致使院长 刮掉胡子。后来成为一名大工程师。 Farhan也是三人帮之一,从小理想做一名摄影师,但迫于家里压力而上工程学校,一直是兰彻的忠实死党。为了拉朱一起和兰彻去院长办 公室偷卷子。最终放弃面试的机会和父亲表明自己的理想,得到父亲认 可成为著名动物摄影师,最后还和拉朱为兰彻抢走新娘 4、情节、结构和节奏:比起通常的好莱坞喜剧片,《三个傻瓜》几乎长出一 倍,小包袱小笑料层出不穷,种种小片段事无巨细,但却并不考验观众 的耐心。我觉得这跟情节安排的前后呼应及影片整体所维系的“严肃的 调侃”基调分不开关系。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在介绍Raju的家庭环境时, 画外音一边自嘲地说“就像五十年代黑白电影的翻版,狭小昏暗的房间, 瘫痪的父亲,咳嗽的母亲,尚未成婚的姐姐”,一边自动将画面饱和度调 低,故意弄成黑白老电影的粗糙颗粒质感。以后只要一演到Raju的家,电影就自动彩色转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还是“病毒电力转换器”, 只要前面有所铺垫,后面的桥段就必然用到,包括Rancho所臆想的“骑 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二、影像解读 1、构图:电影的构图非常讲究,应该归属绘画派。在任何地方按暂停都是 很美的一幅画,而且红色元素的使用贯穿本片,代表三人友情的红色宿 舍大门和浴室门。学生宿舍放眼望去全是代表希望和活力的红色大门, 而到了教室和Dr.Viru办公室的屋门却是死气沉沉的黑灰色调。代表 Rancho和Pia爱情的红色摩托车,则是他们爱情的开始和升华的见证, 还有什么颜色比红色更能表达爱情的呢?还有三人在寻找Rancho的整 个旅途中驾驶的那辆红色汽车,不管是航拍还是吊臂,永远是画面中最 扎眼的那一抹红色,不像是寻找失散的朋友,而更像是心灵朝圣之旅。 2、照明:该影片大多采用自然用光,自然的阳光或是仅仅借用路灯光,都 极为真切的表现出了影片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即使是在他们两人去为了 Raju偷试卷时采用的戏剧用光也是极为柔和的,似乎表现出了他们这种 行为是正义之举。

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赏析 教学大纲 【说明】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纪录片赏析》课程在引导学生赏析世界纪录片大师经典作品的同时,还观照大师的创作历程和心路历程。在此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纪录片的基本理论及主要流派加以阐述,力求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使其树立正确的纪录片创作观念。 教材选用依据:我国影视界对纪录片理论的研究滞后,目前适合于高校影视专业纪录片课程的教材并不多见。本课程在兼顾本校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博采众家之长,建立起本课程的知识体系。 教法:由于本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建议教师在教学中把赏析优秀纪录片作品和对纪录片理论的梳理相结合,以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 第一章纪录片概述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纪录片的概念、分类及界定,使学生对纪录片本体有基本的认识。 内容要点:1、纪录片定义 2、纪录片类型 3、纪录片观念的发展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举例法、图示法 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2课时 作业与思考: 1、纪录片的类型有哪些? 2、有人建议应把纪录片放在社会学、人类学的坐标系中加以研究,你如何看

待这个问题? 第二章纪录片本质属性的研究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辩证的理解纪录片真实性的内涵。 内容要点:1、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 2、如何辩证的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2课时 作业与思考: 1、你怎样理解纪录片的真实性? 2、你怎样理解纪录片中的“扮演”? 第三章纪录片的界定 教学目的:通过讲述我国纪录片史上关于纪录片的两次界定,使学生了解纪录片在本质与形态上与其他片种的区别与联系。 内容要点:1、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与联系 2、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与联系 3、我国纪录片的两次界定的文化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图示法、举例法 教学手段: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赏析作品进行教学 授课时数:4课时 作业与思考: 1、纪录片与新闻片的区别与联系? 2、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章罗伯特·弗拉哈迪及其作品分析

《船工》纪录片赏析

摘要 《船工》是一部以三峡大坝的建设为时代背景,以91岁土家族老人谭邦武为主人公,结合现实与回忆,展现个人的生存状态,表达最本真、最深刻的人性情感的纪录片。 关键词:船;立碑文;纤痕 一、造船——编织一个憧憬已久的梦 “我们祖辈都驾船,那怎会离得开船呢!古人说,肥田赶不上一个瘦店,瘦店赶不上一个烂船,船是个宝贝东西。” 91岁地谭邦武老人一辈子生活在峡江边,乘着船在江上摆渡、运输、救人… 每一件小事,都成了他生命中值得回忆的精彩篇章。每每谈及过去的闯滩经历,谭耀武老人总会哼唱起熟悉的小曲子,展露无限兴奋、欢悦、骄傲之神。 从官渡口城镇居民被迫搬迁到最终城镇的一切被江水无情地淹没,不得不感叹,时间的力量竟然如此强大。谭邦武老人年已迟暮,正如他所说“吃了早饭,还不知道能不能吃午饭。”这样的语言不禁让听者观者心生酸楚。国家的决策、岁月的侵蚀,平凡渺小的人只能无能为力被动接受。老人难免无奈,却不曾因此而哀怨、沮丧,他要造一条大船,属于自己的船。船已经承载了谭邦武老人太多的汗水与回忆,几乎成了生命不可或缺的依托。 造船的过程中,谭邦武老人亲自参与指导,工人们的意见分歧、资金短缺的窘境,一度让老人担忧烦恼,他用烟斗在沙地上勾勒着船的理想模型,“一分不能少,一分不能多”。儿子看着这一切,和工人们协商之后,终于出于对老人经验的尊重,磨合了矛盾。精打细琢,齐心协力,终于大功告成。新船下水前的祭神,老人弓着脊背,足以见得他心中的那份对于海神的敬畏与虔诚。 谭邦武老人请皮影戏班子庆祝,并且答谢村里人。因为大家造成的不是一条船,更是老人美丽的梦。 二、碑文——坚守心中永不凋零的爱 做了一辈子的船工,谭邦武老人几乎终日奔波于峡江之上,与妻子聚少离多。过去叫喊着自己的名字回家吃饭的温馨画面历历在目,只是,斯人已去。 谭邦武老人的心却从未遗忘关于她的一点一滴,心里一直牵挂着,生前未曾好好地陪伴,死后必定不能让自己的老伴儿受到任何委屈,于是决定在有生之年给老伴儿立碑文,并且要求去世之后与她一同长眠。 谈及曾经的教诲,老人潸然泪下。掏空自己仅有的积蓄,雇人写好碑文。 新碑落成之后,老人欣慰的倚靠在墓碑旁边,对着峡江凝望、思考。老伴儿的音容笑貌,总是在老人眼前像回忆录一样播放,一幕幕,那样清晰,那样动情。 对于失去的挚爱,除了坚守来缅怀,恐怕无法诉诸自己的真情了。人到暮年,像是即将落入地平线的太阳。一只羊,一位老人,一座崭新的墓碑旁,夕阳下显得格外孤单与落寞。老人的心需要慰藉,需要关怀。可是谁又愿意放下一切,来倾听一位老者的心声?排解老人心中的孤寂呢?

中外电视剧精品赏析

中外电视剧精品赏析 摘要:英国作家约翰·埃利斯曾经说过,电视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私生活。由此可见,赏析中外电视剧精品是有一定的价值的。 关键词:中外,电视剧,精品,赏析 电视剧的艺术特性决定了它本质上是展现人类心灵世界的艺术,黑格尔说的好:“艺术作品应该揭示心灵和意志的较高远的旨趣,本身是人道的有力量的东西,内心的真正深处。”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在世界上的某一个角落,总会在上演着人生中不平凡的故事,总会彰显着人性中丰富的品质。而这一切,都在电视剧小小的镜头下被展现的淋漓尽致,而这一切,都在电视剧美妙的艺术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们常用“戏剧化”来形容我们变幻莫测的人生,孰不知,电视剧的产生正是基于我们丰富的经历。那镜头下映射的正是生活,那屏幕上演绎的正是人性,那电视剧艺术背后的正是人生的影子,人性的化身。 优秀的电视剧作品有很多,但由于本人涉猎不多,现列举我看过的中外电视剧精品各一例,与大家分享: ·中国《甄嬛传》 ,但是从没有一部电视剧是这样吸引我,电视剧后宫甄嬛传改变自流潋紫的同名小说,由郑小龙导演,孙俪,陈建斌,蔡少芬等主演,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制作。该剧是一部宫廷情感大戏,更注重描写“后宫女人”的真实情感,剧中甄嬛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深宫妇人,凝结了千百年来无数后宫女子的缩影。该剧因涉及大量宫斗成分,常常与2004年的《金枝欲孽》相媲美,自播出以来引发收视狂潮,将即《金枝欲孽》后成为另一个宫廷剧的经典。2012年3月26日,《后宫·甄嬛传》已经在安徽卫视、东方卫视联播。收视率连续一个多月排在同时期冠、亚军。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到最后甄嬛还是孤独一生。为保全自己的孩子不得不骨肉分离。终究还是没逃过鹧鸪双双的命运。 用李商隐的这首诗来形容甄嬛的处境恰到好处,在后宫之中为了自保,即使再纯洁的人也会被无情地同化,后宫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皇帝为巩固政权随时可以牺牲他人,不论是后宫还是皇帝都不是可依可靠之处。 沈眉庄,甄嬛在深宫中的挚友,即使无心与人争斗,也落得遭人陷害,遭人算计致死,甄嬛却无能为力。 果亲王,甄嬛挚爱,虽无心觊觎帝位,却遭兄长质疑,即使戍边三年,也不得善终。甄嬛抱憾终身。 自古江山与美人是皇家必争之物。西周周幽王微博红颜一笑烽火戏诸侯,汉有刘彻金屋藏娇,唐有一骑红尘妃子笑,其中不乏千古佳话,同时也有人背上千古骂名。 《甄嬛传》与其他宫廷剧比,演员以实力派演员为主,不走偶像路线。《甄嬛传》不像其他热播的古装宫廷戏一样,找一些年轻的偶像演员,只是为了一时的收视率,比如去年热播的电视剧《宫》,就以年轻演员为主,不注重情节,只

纪录片赏析

纪录片--《最后的山神》赏析 《最后的山神》故事简介:讲述鄂伦春族一个61岁的老人孟金福,同时也是鄂伦春族最后的一个萨满,他在原始的山林间自由的过着原始而平静自足的生活。但是,随着对大兴安岭森林的砍伐和动物数量的减少,老人生活受到了极大地冲击。可是,即使在山下安稳而舒适的定居点生活,老人却难以适应,最终回到山林。恢复了自己向往却注定孤独的生活。山上和山下,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鸿沟在渐渐加深,这一代人在不断地发展中远离了自己原来的家乡,也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失去赖以身存的山林。而失去了信仰的民族,靠消费自然资源来发展的民族,又该何去何从。 《最后的山神》这部纪录片,真实的再现了鄂伦春族老人孟金福和妻子的原始并且逐渐窘迫孤独的生活。借此表达了人与自然和人与信仰的问题。这种与老百姓同一口气喘气,却又表达宏大的未来寓意的表达方式是典型的京派纪录片。而纪录片的导演是孙曾田,在中国中央电视台任摄影导演,这更是让这部电影打上了“京派”的金漆招牌。 另外,《最后的山神》这部纪录片从时空安排方式上分,以时间结构来描写这位老人的故事。由一年之暮----冬季开始。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草木枯萎,满眼都是一片萧条的景象。仿佛也代表孟金福这个鄂伦春族的最后一个萨满现今的处境一般。夏季,那青山绿水的生机勃勃的大兴安岭突兀的出现在画面中。孟金福老人用桦树皮制作桦皮船的高超手艺仍在我脑海中深深印记着,但是,如解说员所说,曾经鄂伦春族用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个个制作技艺高超。而现在,会做桦树皮船的只有少数的几个老人了。孟金福老人在这生机勃勃的夏季去捕猎,去一无所获。看似生机勃勃的夏季,其实正如山下大多数的鄂伦春人,他们生活在山下定居点,生活轻松快乐。可是在这安逸的生活中,他们远离了自己原来的信仰。慢慢的,又一个冬天来临。画面中一个鄂伦春族老人去世了,画面又回到了苍白颓败。最后,孟金福老人独自骑着他的代表萨满的神马,在一片枯树枯草环绕的雪地上,渐行渐远。仿佛也预示着世代居住在大兴安岭的大山中的鄂伦春族,他们最后的神灵也已经离去了一样。以时间结构,完整的抑----扬----抑的表达最后的山神这一主题。 另外,从叙事方式上来看,《最后的山神》又是从故事式按照生活中所存在的矛盾冲突来设置和安排纪录片的结构。孟金福这个鄂伦春族

古老屋檐下的生命轮回——解读纪录片祖屋

【doc】古老屋檐下的生命轮回——解读纪录片《祖屋》古老屋檐下的生命轮回——解读纪录片《祖 屋》 磐新 解镶囊素片《袒晨 国内的纪录片创作在经过新时期各种文本实验,题材突破,一路狂飙突进,在成就了一批标志性力作之后, 现在进入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近日, 由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节日代理公司和福建电视台联合摄制,孙曾田等执导的纪录片《祖屋》,从大量平庸之作中脱颖而,引起了海内外观众的广泛好评,并在第34届美国国际影视节荣获"银评奖",成为中国纪录片创作领域的一个新亮点. 《祖屋》反映的是地处福建省闽清县板东镇的中国现存整体面积最大的一处古民居一一宏琳厝内的人和事. 该民居始建于18世纪乾隆年间,历时 28年才建成,广厦大院,宏门深宅,历经200多年风雨,至今完好无损,仍住着它的主人黄氏一族. 如何表现这样一个古民宅可以有很多手法可资借鉴.建筑,传说,故事,风俗都不失为一种切入角度,但都可能失之单薄,肤浅,不足以再现 其整体面貌.因为那里不是人去屋空的老宅,一个窄壳,而是有l20户,多时达1200人别有天地的鲜活世界.这正是宏琳厝与其它古老建筑明显不同之处.如果,一代代繁衍,生活其中的黄氏一族人们的生命传承轨迹,精神世界不在镜头的视野之内,见物不见人或见人不见性格,则很难打动现代 宏观众的心.在编导眼中,祖屋—— 琳厝不仅仅被看作是一片古民居的物顷存在,更是被当作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内涵的一个社会象征,一个人文标本.

祖屋》以祖宗风水,耕读传 家》,(《仁者爱人,族中人物》,红白喜事五章,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中国传统 大家族里生命延续的过程,日文?杨国光 常生活的面貌,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从传统向现代过度中的一些变化. 在中 国作纪录片无论学习借鉴国外何种观念,手法都首先无法回避根植于这片土地的传统文化的各种影响,文化构成因素的价值是任何一位编导判断某个题材是否可作,怎么作的前提. 问题是许多文化元素,内涵主旨并不是现成的摆在那可以一网打尽的, 这就是为什么说纪录片是发现的艺术, 而不仅仅是再现的缘故. 从传统文化,风俗,仪式中挖掘积极的意义,发现合理的内核,_F是保持中国纪录片东方风格,本土化特征的有效途径.风水,在中国是对建筑周围水流,风向等环境勘测界定的一 种俗称,曾经被视为迷信加以简单排斥.宏琳厝族人繁衍至今已有十代, 其中 的奥妙与当初建筑选址的勘定不无关系,周围有山有水有地,人称玉带环腰,一?棵风水树凝聚着世代族人的求安心理,被认作一一种象征,一种信念,这电正说明他们与土地的精神联系.其实,现代建筑不也离不开对地质结构,环境协调的勘探考察吗? 只不过中国人除此之外还特别注蓖精神方面的内容,赋了'一-一种寄托或一种追求.仁义,孔夫子儒家学说的核心, 历史上曾屡遭批判,但其本质内容随着时代变化在得到新的释义吸纳了新的内容之后,并没有完全瓦解,失去社会的影响力.第27代孙黄崇生就是有仁义之爱的人.他把拣回来的弃婴—— 金花从一岁零五天的襁褓抚养到学龄前儿童,含辛茹苦,体现了仁义大于血缘的广博爱心.婚姻不幸的金妹流落到黄家,道木,道奎哥俩收留了她,由开始签合同的帮工到不是一 家人的亲人,十五年一块干活一个锅里吃饭,亲亲热热,清清爽爽.兄弟俩都喜欢金妹却又都不说出来,发乎 F情,止乎于礼,这是爱情的高境界, 也是仁者的高品

纪录片鉴赏论文

题目:舌尖上的中国姓名:XXX 专业班级:计算机XXXX3 学号:32XXXXXXX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研室 2012.6.6

目录 一、纪录片简介 (1) 二、纪录片看点 (1) 三、名人点拨 (2) 四、我的看法: (2) 诗意海报 (3) 文化凝聚的情感 (3) 事物的进化 (3) 隽永旁白 (4) 参考文献 (4)

《舌尖上的中国》 学号:XCCXXXX1姓名:XCV专业班级:计算机XX3 一、纪录片简介 “一碗汤里喝尽一个时代的味道,一只枇杷也许是一个永远不再来的夏日”——在过去的一周内,央视播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超乎想象”的热度风靡荧屏和网络。 这部纪录片在端上视觉饕餮盛宴的同时,更记录了中国千年沉淀下来的饮食文化,以及一菜一羹背后的人情温暖。很多“吃货”表示,好想边看这部纪录片边在手边备份美食,既饱眼福,又饱口福,回味主题后,还是一碗温暖的“心灵鸡汤”。从片中可以感知到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度,这里的国民对待生活、对待家庭,对待社会抱持着什么样的态度。 丰富的食材高清镜头下,东方美食端上“深夜盛宴”。 从查干湖捕鱼到南海渔夫,从山东烙饼到新疆烤馕,从卤水豆腐到过桥米线……从5月14日开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仿佛中国料理的美食大全。这一部仅有7集的纪录片取代多部热播电视剧,成为热点话题。该剧被誉为“吃货观众的必追剧”最大原因,莫过于它在让观众们“一解眼馋”的同时也随着电视机的镜头走遍中国各地,踏上了寻找让中国人为之幸福且引以为傲的料理之旅。 二、纪录片看点 “与其说这是一部美食纪录片,不如说它是一部《中国国家地理》来得合适。”正是因为这种返璞归真的还原美味,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华美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舌尖上的中国》,吃的是五谷杂粮,品的是甜酸苦辣,感悟的是数千年的历史积淀。”更有观众称看完纪录片感触最深的是“食品安全危机下对食物返璞归真的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内第一部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更是用高清技术将制作美食的过程还原到极致。翻炒,拍打,擀面……生活中厨房里再普通不过的细节动作都被清晰,真实地拍摄下来,让许多观众有了想亲手烹饪的冲动。 另外,如果要说“勾人馋虫”的最大法宝,那便是在高清镜头下那些五花八门的美食了:茄汁肉夹馍、鱼头泡饼、醉湖蟹……在高清镜头下这些美食披上了完美的色泽,光看着就让许多观众垂涎三尺,欲罢不能。 连《舌尖上的中国》的制作者、美食专栏作家陈晓卿也曾调侃:“中国人从来不把自己限制在一张乏味的食单上。深夜继续残酷大规模发吃。” 传承的炖锅洗手做羹汤,提供原料者是最可爱的人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舌尖上的中国》开篇就从食材的采集入手,一定程度上所体现出平时看似简单的竹笋、莲藕、江鱼等基本食材背后采集者艰辛的一面。

中外电视剧赏析

电视剧《裸婚时代》观后感 爱情和面包孰轻孰重?“裸婚”到底行不行?“裸婚”会幸福吗?这些在电视剧《裸婚时代》播出之后都成了一时热议的话题。支持者说:“裸婚本该是年轻人正常的生活状态,一结婚就婚纱、典礼、房子、车子,这是社会对幸福的错误理解。”也有网友这样概括自己对“裸婚”的疑惑:“也许九块钱可以证明爱情,但谁可以保证这九块钱的爱情坚不可摧?”在同学的推荐下我也看完了这部电视剧,看完还是蛮有感触的,还是有些话想说的,但又总是郁郁而终不得要领。平心而论,《裸婚时代》不能算是一部太差的作品,至少跟当今泛滥的穿越宫廷题材还是有明显的不同的。其实我们大致可以理解导演的意思,故事其实很简单:两个没房没车的80后情侣因为一股傻乎乎的叫做爱情的东西,历尽辛苦成功感化反对的父母终于走到了一起,然而那得来不易的结婚证却在婚后的柴米油盐中过早的夭折了。后来的后来,他们彼此又经历好多的磨难重新走到了一起。这应该还算是一个不错的故事。 先说说剧中的人物,女主角童佳倩在一个殷实的家庭里长大,因为从小得到东西都很容易,她养成了凡事志在必得的性情。当老师和家长对她和刘易阳的早恋围追堵截时,反倒激起了她的逆反。在她的坚持下,两人的情侣关系得以保持了8年。而剧中的男主角刘易阳出身于一个工人家庭,由于父母都是工人,对刘易阳不懂得进行过多的干涉,再加上刘家代代单传,奶奶从小溺爱,才保存了他的创造力。他优点一大堆,大家都看得出,最让人感动的是他对童佳倩的那份深情。陈娇娇是童佳倩的小表姐。她从小就知道什么样的情境下用什么样的姿态,能够给自己谋得最大的利益。在陈娇娇看来,所谓爱情所谓理想都不过是味精而已,她宁愿在宝马里哭泣也绝不在自行车后座上轻笑。孙晓娆,刘易阳的下属,是个富二代,家里资产有多少她也说不清。她不愁吃不愁喝,只愁没有一个真心对她好的男朋友。她不知道哪个男人是为了她的钱而来,哪个男人又不是。她厌倦透了这种猜测,又迫切想要证明自己。特蕾西,童佳倩所在公司的台湾女老板。特蕾西的全名是特蕾西方,方是姓,特蕾西是英文名,她要求公司里的员工都起一个英文名字,这才显得洋派、大气。公司里只有两个人不遵从她,一个是童佳倩,另一个是魏国宁。田淑云,童佳倩的妈妈。当得知童佳倩离婚后,她认为摆在童佳倩面前的唯一“正途”,就是和刘易阳复婚。刘易阳诚然不是什么理想的对象,但女儿已经嫁给过他,最好的结局就是从一而终。童建业,童佳倩的父亲,在妻子田淑云的身边,童建业永远像一头老山羊,不言不语,温和谦恭。从小童佳倩见惯了妈妈呼风唤雨,却不知妈妈当年怎么看得上寡言少语的爸爸。刘明,刘易阳的父亲,儿子把人家姑娘肚子弄大了,闹着要结婚,刘明开始并不以为然,可他怎么也没想到,儿媳妇的亲妈竟是他记恨的仇人。童佳倩不惜和田淑云决裂,嫁到刘家,刘明心里暗乐。吴红霞,虽然出生在新社会,却因为没主见,一直秉行着“以夫为大”的宗旨。对于童佳倩,她说不上喜欢讨厌。她的上半辈子是“以夫为大”,下半辈子就是“以子为大”。李冬,外号冬瓜,冬瓜人如其名,刘易阳常笑他,就是太能算计,才长不高。他是刘易阳的同事,可是还经营着一家洗车、修车的店铺。他是刘易阳的好朋友,可是肚子里往往有自己的小九九。黄有为,黄有为喜欢卖弄文采,陈娇娇认为他与众不同。她很快俘获了黄有为,沾沾自喜,自以为自己是织好网的蜘蛛,看着黄有为这个大头苍蝇落网;却不知自己只不过是黄有为骗到手的若干姑娘中的一员,黄有为不是苍蝇,而是蜘蛛背后的黄雀。奶奶,作为刘易阳的奶奶,的确处处为自己的孙子着想。作为这个大家庭的最大发言人,她的确为这个家投入了太多。但是作为从旧社会中成长的一员,多多少少也受传统思想的禁锢,是维护旧传统的守护者。 再说说这部电视剧的剧情,《裸婚时代》童佳倩与刘易阳相恋近十年,本以为最终结合应当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然而真正实施起来方才发现,婚姻这件东西,还真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尤其是像他们这样没房没车没存款没钻戒没婚礼的“裸婚一族”。刘易阳家没有

经典电影赏析资料讲解

经典电影赏析 如何解读一部影片呢?我们应该从主题和元素这两个角度来看。 主题:你应该知道一部电影想告诉我们什么,我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元素:视觉和听觉的两方面组成了电影的元素,画面和声音就是电影语言的基本语汇。 1. 画面 A.镜头元素 (1)景别运用,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特写:拍摄人像的面部、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它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变化,揭示人物心灵瞬间的动向,使观众在视觉和心理上受到强烈的感染。 近景:摄取人物胸部以上的电影画面。它能使观众看清人物的面部表情,或某种形体动作,有利于对人物的容貌、神态、衣着、仪表作细致的刻画。 中景:摄取人物膝盖以上部分的电影画面。它有利于显示人物的形体动作,有利于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画面的纵深感,表现出一定的环境、气氛,而且通过镜头的组接,还能把某一冲突的经过叙述得有条不紊,常用以叙述剧情。 全景:摄取人物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它可以充分展示人物的整个动作和人物的相互关系。在全景中,人物与环境常常融为一体,能创造出有人有景的生动画面。 远景:是指表现广阔空间或者开阔场面的画面的景别,是所有景别中视距最远、表现空间范围最大的一种景别。在电视节目中常用于表现地理环境、自然风貌和开阔的场景和场面。 大远景:通常是从高角度拍摄的画面,用来做为定场镜头或提示宽广开阔的空间。 (2)运动镜头——相对于固定镜头,通过相机的推,拉,摇,移和升降 来表现 推:分为变位置和变焦距(霸王别姬) 拉,相对与推 摇:借助三脚架来上下左右移动 移:横移,纵跟和斜移 升降:用升降车或升降臂(罗马假日) B、转场: 每个段落(构成电视片的最小单位是镜头,一个个镜头连接在一起形成的镜头序列)都具有某个单一的、相对完整的意思,如表现一个动作过程,表现一种相关

纪录片赏析范例

影像化的“诗情画意”影像化的“诗情画意”——纪录片《腊梅花儿开》评析电视纪录片《腊梅花儿开》讲述的是拥军模范周大妈几十年如一日拥军爱兵如子、乐为军人牵红线、当红娘的感人故事。整个片子在内容的表述上,也侧重将镜头对准物像“腊梅”,影片标题一语双关地借此暗喻周大妈牵媒的“硕果”。此处“梅”与“媒”既是一个谐音,似乎也将巧合和喻意融汇其中……本片以纪实的手法跟踪纪录了红娘周大妈为海军士官周连明和女青年彭清芳的婚事牵线搭桥为主线,并辅以纪录了热心大妈为其他军人们的婚事而四处奔走……从而形成了复式结构为特征的纪录模式。编导巧妙把镜头对准平凡生活中人物的心灵深处,影像化地诠释了军爱民、民拥军的军民鱼水深情,让观众在视听形象中见证了一个真实、质朴、执著、锲而不舍、乐于助人、光彩夺目的拥军大妈的人物形象…… 除了在选材角度有独到创新之外,在视听的表现手法上,该片也带来了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首先本片没有完全依赖解说词,而是较多地运用镜头的调度和剪辑进行故事化的讲述。如:影片开头就采用一组无解说词的循序渐进式的画面语言,利用富有可视性语言画面进行叙述,全景、中景、近景、特写样样具备,推、拉、摇、移、跟镜头各司其职,短短一组画面既介绍了环境,又交待了人物,“诗情画意”的影视手法带出故事的温情。《腊梅花儿开》长镜头的运用恰到好处,不仅完整地讲述了故事的发生,发展和高潮。而且长镜头的巧妙运用还成为该片的点睛和传神之笔。特殊的画面表现力,真实、生动、典型的细节描写,能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支撑起整个节目,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十分注重细节的描述,在节目开头不足五分钟的时间里,五次运用了腊梅花开的镜头。然而这五次运用各有侧重,也看出编导对梅花的不同寓意体现。例如第一次的梅花是其身份介绍:“周大妈居住的院子里,有一棵20 年前由她亲手培植的腊梅……”紧接着又是与“光彩之星”牌匾的交相辉映,以及腊梅花盛开的全景运用,这些都似乎寓意周大妈腊梅品格化的一种艺术表现,这些都可谓是“借景造势”尤其是,“院子里处处弥漫着腊梅的芳香”,更是寓意一个美好的结局。虽然在影片的最后,周连明与彭清芳的婚事由于双方家庭在观念上的冲突和分歧,未能取得成功,但影片中也是借由梅花的凋谢委婉道来。正当观众为此深感遗憾时,编导在节目结尾的字幕上笔锋一转:“在第二年腊梅花开的季节,周连明与彭清芳的婚事,在周大妈的耐心撮合下,终于喜结良缘。”让我们从这些细节的捕捉中感受到独特的魅力。除了注重用画面讲述故事和用细节表现人物的心灵世界外,《腊梅花儿开》还十分注重抓取人物与事件的矛盾和冲突。当中就有周大妈开办拥军旅馆,不顾老伴彭德金的反对,免费让军人住馆、打电话、而彭德金则认为应该适当收费,意见分歧导致两人发生口角,这时编导采用了景深镜头加以表现,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来之笔。 影片对声音的处理独具匠心。如在结尾时,采用女青年彭清芳弹奏古筝与周大妈交替出现的画面,借以勾面出双方的心态,音乐是心情的体现,也更加地突出了视觉形象,两者相互配合也将片中的情绪得以传递。在诗歌的创作说法上有“借景抒情”和“寄情于物”,我想文学手法在视听手段的表达中呈现,也能更为地突出主题,从而达到丰富视听形象。正所谓:“媒”开姻缘到,“梅”开诗意浓。 点评:语言流畅,选点准确。但是段落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有待“理性”整理。要突出统领全文的“核心段落”,老师阅卷的时候,由于时间有限,并不能从头到尾细细品读,所以一定要“亮化”“美化”自己的“核心段落”。与此同时,也将文章的“格式美”突显出来。 一个用原生态纪录的感人故事——纪录片《戈壁黄昏》评析纪录片 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曾经吞没了许多探险家。80 年代初,著名科学家彭加木带队去罗布泊考察时走失,至今都未找到遗骸。而武警部队某黄金中队在罗布泊探察金矿时,战士赵胜岭不慎迷途,中队干部战士为寻找赵胜岭,在茫茫戈壁中坚持寻找了三天三夜,奇迹般地找到了赵胜岭,也找回了赵胜岭背着的32 袋金矿样品。纪录片《戈壁黄昏》以极为生动、真切、感人的画面和中队长动情的讲叙,为观众介绍了上述故事,使人难以忘怀。《戈壁黄昏》以原生态的纪实拍摄手法,辅以中队长和部分战士的讲叙方式,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生动地展现给观众,使观众从中体会到武警部队黄金中队为国家寻找矿藏所付出的艰辛;中队全体干部战士为寻找走失的赵胜岭,体现了部队大家庭的温暖,战士之问的深厚情谊;走失60 多个小时的赵胜岭为了保护中队所探察到的32 袋金矿样品,丢掉了身上一切可以丢

纪录片《轮回》赏析

纪录片《轮回》赏析 历时5年拍摄,足迹遍布五大洲25个国家,才成就了一部可以称为经 典的纪录片《轮回》(Samsara),影片中纪录和捕捉了不同文化、不同国 家中震撼人心的画面,构成了一幅视觉之旅,同时也是一场关于人生,关 于人与自然的思考之旅。 本片是由美国着名电影导演和摄影师——罗恩·弗里克(Ron Fricke)执导并拍摄完成的,他被认为是慢速摄影和大型场景电影的大师,曾凭借 一部纪录片《天地玄黄》(Baraka)引发巨大反响,此次时隔20多年,罗恩·弗里克又一次带给人们惊喜,耗资400万美元完成了这部《轮回》。 片名“Samsara“来自藏语,大意是指生命流转循环,即汉语中轮回之意。罗恩·弗里克用精彩绝伦的画面来诠释这一词义,运用哲理化的艺术 表现手法来叙述其想要表达的思想,正如他所说过的:“我准备从技术和 哲学两方面角度,更加深入地钻研我最喜欢的主题:人类永恒的关系”。 一、镜头和画面 影片中长镜头的运用,使时空变得连续有较好的完整性,完整的记录了 原生态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令人感到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影片中,导 演大量使用航拍和俯拍,拍摄了壮观而动人心魄的火山喷发的画面、庞大 的缅甸蒲甘寺庙群、荒芜的沙漠、繁华喧闹的都市等等,给人以视觉上的 冲击力,给人灵魂上的震撼力。 而为了表现时间上的变化,导演在影片中也大量的使用了定格动画摄影,把自然和人类社会活动的变化浓缩为数秒的瞬间,这样使得时光有一种可 视感,让人感觉生命的仓促和短暂,造成一种心理荡漾,使人更好地理解 影片主题。比如在拍摄土耳其内姆鲁特山国家公园、约旦佩特拉古城、纳 米比亚卡曼斯科小镇和Naukluft国家公园等自然奇观,和都市夜景中的车流、地铁和街道上的人流、工厂内人们的工作等人类活动。 特写镜头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本片中的特写镜头大多运用在人物 的眼神上,如拍摄平凡的女工、迟暮的老人、悲伤的艺伎、凝固的雕像等,无需什么动作,一个眼神足够震撼人心。 影片中画面细腻丰富、色彩丰富多变、光影协调平衡,这些因素的构成 不仅在于导演运用特殊的器材和胶片拍摄,还在于导演高超的摄影技巧。 作为影片中主要叙述成分,画面的架构平衡,每一帧的画面都可以作为一 幅精彩的摄影作品。

《海豚湾》纪录片赏析

《海豚湾》纪录片赏析 学号:1450120045 姓名:盛冬梅 《海豚湾》是一部拍摄于2009年的纪录片,由路易·西霍尤斯执导,里克·奥巴瑞主演,该片记录了日本太地町当地的渔民每年捕杀海豚的经过。影片于 2009年7月31日美国上映。影片讲述在著名的海洋哺乳类动物专家的带领下,一群动物保护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突破重重阻碍走进了这一海湾,深入现场,记录下大量海豚被日本人屠杀的血腥场面。理查德·奥巴瑞大概还是世界顶级的海豚驯养专家,他说他用了10年的时间进行海豚的训练事业却毅然决然的用了35年的时间去毁灭它。他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海豚这种可爱聪明的生物,但庞大的利益却也造就了更多对这种生物的屠杀。这是看完《海豚湾》后我对这部纪录片的基本了解,下面我将从这部纪录片的主题、结构、人物、场景等方面进行赏析。 从纪录片向想要表达的主题来看,影片通对日本人残忍捕杀太地地区的海豚的讲述批判日本捕杀海豚的罪恶,表达了对这种残忍行为的批判,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唤起人类的怜悯之心,希望国际对日本捕杀海豚的行为作出惩处决定并呼吁重视保护海豚。 从记录片讲述故事的结构来看,《海豚湾》整个影片的主线是以时间为顺序讲述导演路易·西霍尤斯及他的朋友们发现海豚湾的惨况,搜集证据并揭露事实的过程。中间插入惨况加剧的原因——电视节目《海豚的故事》开创了价值数十亿的产业,导致大量海豚被捕获——等一系列镜头。还插入国际捕鲸委员会年度会议的场景、验证海豚肉是有毒的过程等一系列镜头。这些镜头给予《海豚湾》一个较为完整的叙事框架。总的来说,《海豚湾》是以几组叙事段落拼凑而成的,这些叙事段落并不是松散的,而有其深刻的内在联系。比如正片的第一个段落讲述里克·欧拜瑞向导演及朋友们揭露日本太地町一个海湾的海豚大屠杀,这就为接下来的段落中他们调查事实、搜集证据、揭露事实等一系列事件做了铺垫。而起初有关国际捕鲸委员会年度会议的段落则为后来导演闯入会议拆穿森下助二的谎言做了铺垫。这些紧密联系的叙事段落使《海豚湾》成为一部叙事严谨而又极具说服力的纪录片。 从记录片的人物选定来看,由于日本政府的不支持和当地渔民的不合作态度,摄制组无法取得合法的拍摄许可。为了能顺利地拍摄完整个纪录片,皮斯霍斯找来了自己一众好友--他们都是拍摄、潜水和动物保护方面的精英人士。从1960年开始,里克·奥巴瑞就是世界知名的海豚训练师,可以说是他一个人发展出了海豚表演这个游乐项目。就在他功成名就、全世界的水族馆和海豚表演遍地开花的时候,他却选择了要摧毁自己亲手建立的这个娱乐产业--为此他花费了35年时间,并且尚在进行之中。 皮斯霍斯说:“我找来了加拿大的曼迪-雷·克鲁克谢克和她的丈夫克科·克拉克,他们两个都是自由潜水的高手。克鲁克谢克曾经拿过6次自由潜水的世界冠军,她能不借助任何装备下潜到88米深的地方。有他们的帮助,我就能很简单地在水下安置摄影机了。我还有个朋友,他以前是我的摄影助理,现在他在工业光魔公司做模型。我找他制作了几个石头,我们把摄像机安在了里面。我找来了查尔斯·翰波利敦,他是个疯狂的家伙,没有什么事情能难住他。他曾经做过加勒比海盗的航海向导。我们要靠他来操作各种设备和负责后援。还有个原来是加拿大空军的技师,他给我们改装了一个无人驾驶的飞机,并且把一架遥控摄影机安在了上面,可能这是一个连《11罗汉》都比拟不了的阵容吧,至少我的制作团队是顶尖的。”从1960年开始,里克·奥巴瑞就是世界知名的海豚训练师,可以说是他一个人发展出了海豚表演这个游乐项目。就在他功成名就、全世界的水族馆和海豚表演遍地开花的时候,他却选择了要摧毁自己亲手建立的这个娱乐产业--为此他花费了35年时间,并且尚在进行之中。 从场景的选择来看,在日本本州岛最南部的和歌山县,有个叫太地町的小村镇,面朝洋,三面悬崖高耸。5.96平方公里的镇上,住着约3600名居民,其中约1/3从事渔业。表面上

中外影视音乐鉴赏

影视《风声》音乐欣赏 一、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影视音乐不是纯音乐,它是为影视作品而存在的音乐。 影视音乐的构成主要包括:主题音乐,背景音乐,叙事性音乐,情绪音乐,节奏气氛音乐以及时空过渡的连续音乐等等。 影视音乐的片段性,不连续性和非独立性特征就成为它区别于其他音乐的重要标志。 影视作品中的音乐,一部分是参与故事情节的有声源音乐,在画面中可以找到发声体,或与故事的叙述内容相吻合;另一部分是非参与故事情节的无声源音乐,主要起渲染情绪,突出主题,刻画人物的作用。 在影视作品中,影视音乐不是自成系统、独立存在的,而是作为一个组成元素,为影片主题、人物、情节的塑造和发展服务的。因此, 影视音乐不能以自旁逻样的完整演绎, 复杂的配琴和强烈的音响去与画面争夺砚众, 而应不引人注目然而强有力的方式支持画面,正如美国电影理论家林格伦所说“ 最好的电影青乐是听不见的。” 好的电影音乐能使原本平实的电影回味深长,熠熠生辉。好的电影音乐更要符合观众的心理,使他们产生共鸣,能够完全融入电影情节中去。 电影, 有了音乐的进入才使其作为视听艺术更加丰满, 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电影音乐可以分为原创音乐和非原创音乐,这是根据影片中音乐创作的方式来划分。由作曲家为影视作品中的某些片段专门创作的音乐我们称之为原创音乐,由影视创作者从既存的音乐素材中所编的音乐资料我们称之为非原创音乐。 影视音乐根据音乐介入影视作品的方式来说分为有源音乐和无源音乐,有源音乐是指画面内出现声源,无源音乐是指画面内没有声源出现。 二、《风声》音乐欣赏 影片开场就印下了暗沉的色彩基调,阴暗沉郁的画面与配乐相互映衬,展现了山河沦陷、民族蒙难的悲壮和凄凉,以及人民抵抗运动在高压统治下的暗流汹涌。背景配乐以竖琴的刮奏恰如河水的流动之声,重击的鼓声烘托出了氛围的严峻感,而“风声”和田地的出现更增添出旋律的内在张力。随着弦乐演奏的旋律从中音区想高音区迈进,透过层层云雾,在俯视拍摄的全景镜头下,经过视觉特效制作,隐藏在崇山峻岭间的河流,连成了两个占据整个银屏的字——风声,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画面开始是为庆祝中华民国成立的双十节庆典,但这已然成为了日本人的节日活动。汪伪政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还威逼利诱更多的社会名流加入其阵营。随之镜头转向了共产党地下组织为粉碎汪伪政府的阴谋进行的一项刺杀行动。此刻,弦乐声出现小二度音程,尖锐刺耳,大鼓凌乱的敲击也为画面增添了悬疑鬼魅的气氛。接下来音乐将报纸上的照片等一幕幕相对静止的画面贯穿起来。 频频发生的刺杀行动,使汪伪政府和日本人大为恼怒,也让沦陷区的社会局势更加混乱不堪,而一名地下党员在承受不住酷刑后所招出的供词,则为接下来的局势发展带来了变数。特务发现贴情报的地下党员时,此刻的配乐的旋律由大量的伴音组成,弦乐演奏出的长线条旋律,不停地敲击着的马林巴和大鼓三者在节奏上的错位,加上

赏析纪录片《幼儿园》

纪录片《幼儿园》赏析 纪录片《幼儿园》由湖北电视台出品,导演张以庆在20XX年筹备拍摄。在拍摄之前,张以庆花了三、四个月的时间在幼儿园进行观察,9月份开始正式拍摄。之后用了14个月的时间拍摄了近5000多分钟的影像。20XX年9月该片进入后期剪辑阶段,20XX年3月修正完成,于是将进70分钟的精华部分展现在观众面前。 该片以武汉的一所寄宿制幼儿园为背景,记录了幼儿园中小班、中班、大班14个月的生活状态。导演张以庆打破了传统纪录片拍摄的界限,将小朋友们的生活碎片完整的展现在观众面前。片中并没有儿童类题材影片中经常出现的上课、过节、游戏的情节,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影像。在看完该片之后观众不可避免地审视片中的孩子,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幼儿园》的成功也带来了许多荣誉,如20XX年获第十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电视纪录片最佳创意奖;20XX年中国横店杯纪录片大奖金奖;20XX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大奖;中国电视纪录片学术大奖、最佳编导、最佳摄像单项奖;中国电视彩虹二等奖。 《幼儿园》以一种纪实的形式, 表达了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 既充满童趣又具有社会内涵, 是一部寓意式的纪录片。20XX年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纪录片大奖的评委们认为,这部影片非常完美地展现了童年生活本身,在这一方面这部片子超越了其他所有纪录片的主题。片中展现了许多精彩时刻,比知警觉、亲密、天真,但同时也有天真的丧失。影片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儿童世界是成人世界的价值观的折射,同时也提醒我们作为成年人的责任。 正如圣埃克苏佩里说过:“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纪录片《幼儿园》则以写实的手法呈现了真实的童年。诚如片头所说:“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记录片吸引观众的两个主要因素是:1、提示的现实生活与观众经验中的现实相距甚远,对观众产生触动,并促使观众去思考其间的差距。2、通过片子所展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以及可以感受到的作者的责任感,会引发观众去思考或触动他们的良知。《幼儿园》无疑具备了这两个基本条件。接下来进行具体分析: 一、采用外景虚化的表现手法。 张以庆在接受采访时说:“很注重片子要有好的构图、好的影调、好的光效、好的色彩”,我想这是他选择着重拍摄室内画面的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还是要起对比的作用。在《幼儿园》中,窗外哗哗下雨的场景、操场上热闹的活动、大门口穿流的人群等外景都被虚化,这种创新的表现手法为《幼儿园》的成功奠定的基础,也与幼儿园内真实的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1、这种表现手法使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更加真实;2、这种表现手法也烘托出孩子们的思想、行为之实,使画面更加生动真实;3、外虚内实,也是孩子们内心生活的真实写照,外面虚幻的环境让孩子们感到好奇,所以才会有站在窗边向外看风景的孩子们。 二、穿插黑白影像的对话增加了思想深度。 提到孩子,人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想到这样的词语:天真无邪、纯真浪漫、活泼可爱。但片中却以黑白色调来衬托孩子的语言,将他们的思想成人般的表现出来。在人们审视的目光中,他们俨然已经是一个小小的思想者了。而且这种深沉的色调也与人们观念中孩子的概念截然不同,让人深思。比如当问到“收了钱以后是交给领导还是自己拿回家呢?”,孩子答到:“交给领导分一点,都分一点”,又问:“如果你不分,自己拿回家行不行”,孩子的回答是“不分,那不行,那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这些语在他们奶声奶气的口中说出不得不发人深省。另外,以黑色为背景也反衬出了社会的一些阴暗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