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流地貌及其形成

河流地貌及其形成

河流地貌及其形成
河流地貌及其形成

河流地貌类型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第二部分是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一部分共包括两个内容: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溯源侵蚀、下蚀、侧蚀,然后详细分析了河谷的形态及其演变过程。在河流堆积地貌中主要介绍了典型的地貌类型:冲击平原。并对构成冲击平原的三个部分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第二大部分“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中,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地区河流地貌特点,说明河流地貌对聚落形态、规模和集散程度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内外力作用的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并具备了运用实例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邢台影响的能力。同时学生对于河流有一定的认识,初中之学过关于河流的知识。但是本节课内容专业性较强,有河漫滩、溯源侵蚀等新概念。 教学思路 本节课主要表现地理过程,对学生的空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现实案例与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相结合,让学生能在脑海中形成这河流地貌形成过程。教法学法 教法: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总结归纳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放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形式及其对地表邢台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种类型及形成过程。 (3)理解冲积——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河流冲击平原各部分成因级地貌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唯物主义观点。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河流地貌的发育课程教案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河流地貌的成因; 2.理解河流地貌特征及演变过程; 3.辨认河流的凹岸和凸岸; 4.认识河流地貌的基本类型; 5.说出河流为聚落分布提供的有利条件和产生的不利影响; 6.掌握河流对聚落分布产生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外力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通过图片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三种形式; 3.结合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地貌特点; 4.通过图片认识河流对聚落产生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地理,学会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地貌,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和生活联系密切; 2.通过看黄河三角洲不同年份的图片,结合课本中的资料,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意识。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河谷的演变过程; 3.流水堆积地貌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4.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上节课中,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我们知道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内力和外力,那么,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河流地貌及其对聚落分布产生的影响。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介绍:下面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张图片,这是位于长江上游虎跳峡,这个是长江下游的一张图片,它们都是河流地貌,所以,河流地貌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地貌,按照地貌成因可以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首先我们先学习一下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播放幻灯片并介绍:要学习河流侵蚀地貌,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河流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怎么形成的,首先,看第一点什么是河流侵蚀地貌。从概念上来理解的话,它指的是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掀起和破坏地表物质,这样的话,所形成的地貌咱们称它为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1.形成 播放幻灯片并介绍:那么,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是通过什么方式破坏地表物质的呢?接下来咱们学习一下流水侵蚀作用的形式,现在大家通过这张图片可以看出流水侵蚀方式主要有溯源侵蚀、下蚀、侧蚀。那什么是溯源侵蚀?什么是下蚀?什么是侧蚀?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学习一下,首先看一下最左边的这幅图,这是溯源侵蚀的示意图,同学们看图中红色的箭头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源头方向。 介绍:对,溯源侵蚀指的就是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河流从高处向低处流的过程中,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拓展,这种侵蚀方式就是溯源侵蚀。图中虚线代表的是原本的河谷和河道,实线是现在的河谷和河道,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河谷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变得更长了。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河流地貌形成与演化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河流地貌形成与演化 一、典例剖析 典例:下图示意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流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流所在区域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解法指导] 读:图示某条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断面海拔差异明显且沉积物平均粒径不同。提:洪水期仅能淹没T0,其他断面都在河水以上,无法接受流水沉积;河流流速越大,搬运作用越强,携带泥沙颗粒越大,T3断面上颗粒最大;不同断面颗粒差异大,说明在当时有一定的时间沉积,然后河流下切到另一断面。 调:河流侵蚀、搬运及沉积作用及其形成过程。 答案:(1)A (2)A (3)D 解析:(1)由于当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故T3、T2、T1阶地由于位置较高,则不再受河流侵蚀影响,面积不再变化,而T0阶地由于受洪水期河流侵蚀,面积会增大。(2)阶地的

形成是受流水侵蚀,而阶地上面砾石的堆积,则是洪水带来的沉积物,河流流速越大,携带泥沙的能力就越强,根据四级阶地上沉积的砾石的平均粒径T3>T0>T2>T1,可推断T3形成时期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携带泥沙的能力最强。(3)阶地的形成经历两个过程,一是河流侵蚀作用,然后在上面堆积,二是地壳抬升,使已经形成的阶地向上移动。据图可知,四个阶地的高度位置不同,故地壳抬升是间歇性抬升。 思:河流断面是由河流沉积形成的,图中保留四个断面,说明河流发育期间地壳间歇性 向上抬升。 [考法指导] 二、知识讲解 一、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地貌教案

4.3 河流的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课程题目: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上第77页——81页)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分析: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结合”,对学生达到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实际例子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面的要求,即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外力因素。教材相关的教学要求: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及其相应的地表形态。教学时要注意与本地地质、地貌、水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的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分析,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用到实践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这也是地理学以致用的一个体现。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以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对某些知识如河流侵蚀的三种方式在理解时还有一定的困难,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列举出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并说明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说出河谷地貌的发育过程过程及其特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老师在黑板上的版图及其讲解让学生了解流水侵蚀的三种形式以及 分别对地表形态形成的影响; 2.通过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河段侵蚀作用及河道特征的 差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河谷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河谷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 ◆教学方法:课件辅助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15-20min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这节课我们将来学习又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本节课主要河流地貌为案例 来剖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师:河流地貌,就是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使沿程物质发生侵蚀、搬运、 堆积,从而形成的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师:我们以长江为例,我们把长江分为三个河段,湖北宜昌以上为上 游,宜昌到江西省湖口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从长江的纵剖面图 可以看到,上游的河流比降很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因此,这三 个不同的河段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地貌景观。这些地貌形态到底是 怎样形成的呢?接下来进入本节课的内容。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学目标知识与 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理解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河漫滩、三角洲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4、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5、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过程与 方法 1、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2、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 态度与 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难点重点1、河谷的演变过程。 2、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难点1、区分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 2、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教学方法 与 手段 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通过师生互动、网络与课堂链接的教学模式和小组讨论、查阅资料、电脑演示等多种学习方式,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全面参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及教学策略 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用运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图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的大致分布位置。这三种平原虽然都是河流的堆积作用形成的,但是具体的形成机制还是有差别的,对此,教材一一做了简要介绍。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河流三角洲的发育条件(即河流输沙量大、入海口潮差小,潮流搬运能力弱)及形成过程。随后还安排了一个“活动”,分析黄淮海平原的地貌特征以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教材从三方面阐述了河流堆积地貌,即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对所在的高原、山区和平原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随后,教材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对分析与聚落分布有关的地理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制作人:王建梅审稿人:梁昌国[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通过前面的方法,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以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本节涉及许多新名词。如河漫滩、弯道环流等,因此在讲解中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将知识深如浅出,用现象代替难懂的名词。 [教学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类型及形成与发展过程。 3.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河谷的演变过程。 2.不同类型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河流侵蚀作用对河谷产生的影响。 2.怎样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侵蚀。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法 [教具] 图册,板图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地址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冰川、流水、风或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流水作用比较常见,如我们生活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河流地貌中的堆积地貌。下面我们就以河流地貌及其发育的情况为例,来认识外力作用是如何对地貌形态产生影响的。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1

<教师讲解> 河流的发育过程都是由河水向河源不断推进,因此,河源段受河流作用时间最短为河谷发育早期,中游经较长时间发育,河谷宽展为中期,下游河流作用时间长,河谷宽浅,为成熟期,所以我们可以以河流的不同河段来说明河谷的发育过程。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自西向动注入东海。在长江的上游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叫虎跳峡。<地图册P37>。 学生讨论:虎跳峡有什么特点?这种景观是怎样形成的? 答:虎跳峡谷壁陡峭,河流湍急,河谷深而窄,横剖面呈“V ”型。 (补充)<河谷下切剖地下含水层,获得稳定的地下水补给,形成河谷> 河流上游,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下能和溯流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形成“V ”型河谷。 (板书)(1)早期以下蚀和溯流侵蚀为主“V ”型 左图中指出荆江河段,河流蜿蜒蛇形。 (教师讲解) “V ”型河谷形成以后,河流落差变小,下蚀减弱,侧蚀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和,河流弯曲,河谷拓宽。河流在弯曲河道,受离心力的作用,表层水流由凸岸流向凹岸,在水压的作用下,水流由底部从凹岸流回凸岸,凹岸水流速度快,受到侵蚀,而侵蚀的物质在水流的作用下,被搬到凸岸堆积。(如板图) (板书)(2)中期:河流下蚀减弱,侧蚀加强,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弯曲。 (教师讲解)随着凹岸不断侵蚀,凸岸不断堆积,河流更加弯曲,河谷宽而浅,呈“V ”型。 (板书)(3)成型期:下蚀为主,河谷宽而浅呈“V ”型。 (书P77)图,总结河谷的不同发育阶段,河谷的特点。 (过渡)由于河床坡度降低,导致流速减慢,或者其他原因引起河流搬运能力降低,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板书)(二)河流堆积地貌 1.洪积—冲积平原 (对照板图,天山北麓的洪和扇)(我国西北) 山区:洪水期,流速快,携带大量的砾石和泥沙→水流出山口 度减慢→物质堆积→洪积扇→洪积平原 (冲积扇主要在我国湿润半湿润地区) 洪积扇以谷口为顶点,由扇顶到扇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为砾石、碎石、 砂、粉砂、粘土、在扇缘,水土质易好,往往形成干旱地区肥美的绿洲,如天山北麓的绿洲。 2.河浸滩平原 (如图)(教师讲解沙浸滩的形成并板书) 河流中下游地区,下蚀弱,侧蚀强→(凹岸堆积)凸岸侵蚀→水下堆积体→ 地势平缓 河道开阔 →水流速 枯水期露出水面→河漫滩 洪水期继续堆积 →河流改道或继续向下侵蚀→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3)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4) 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 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重、难点 重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 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 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说明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教材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河谷的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2.教材第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其形成过程。 【三维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洪积-冲击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发生的位置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能力目标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图片导入 投影展示:

师问:看投影上的几幅图,看看这些地貌的形成与什么因素影响有关? (学生看图回答)生答:第一幅主要受力作用,其余三幅受外力作用。 教师总结: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地貌还受到流水、风、冰川、生物等的影响。引出外力作用的含义。 过渡:我们生活在黄河入,流水形成的地貌比较常见,尤其是河流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是最常见的地貌之一。(创设意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思维空间,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导入地理课,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回忆河流可以形成哪些地貌。)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 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投影展示小实验视频:(联系实际生活中流水的流动状况,请同学合作探究后填写下面表格) 投影表格 表: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谷的影响 过渡 实际上河谷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形成河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河谷的形成原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容,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 (投影河流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图片,并绘制剖面图。利用图形分段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 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 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 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生:成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 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师:非常好。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 生:“V”字形 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3、用讲解、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第一小节大家学习了塑造地貌的内、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由风、流水、冰川等等的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作用地貌,是大自然中最为常见的地貌,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河流对地貌的作用。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介绍】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河流地貌: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知识回顾】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前面课本中的一些概念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播放幻灯片】 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地貌: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称为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搬运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地貌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一课时河流的侵蚀地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以河流地貌为例,讲述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 地表形态的影响; 3 .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能用所学知识来解释自然界中河谷地貌的形成原因; 2.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三、德育目标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河谷发育过程。 【教学难点】 1.对溯源侵蚀的理解; 2.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甲乙 1.在本章的第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我们分为两类,分别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其中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风化、侵蚀、搬动、堆积。 3.常见的外力又有哪些呢?一一风,流水,冰川,生物,波浪。 3 .观察两幅图片,图中所展示的地貌是哪种外力作用形成的? ――河流。 过渡:河流地貌是自然节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上节课我们以“山岳 的形成”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节课我们将以 “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来进一步学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板书] 二、讲授新课 1.观察两幅图片中,河流作用形成的地貌有什么区别? ――甲是河流的侵蚀地貌,乙图是河流的堆积地貌。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两种河流地貌。首先我们来学习河流的侵蚀地貌。[板书] 2.河流的侵蚀地貌: ①理解河流地貌的涵义:侵蚀——河流侵蚀——河流的侵蚀地貌。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word版本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区县学校:××区牛栏山第一中学 [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课标解读: 本节课标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该标准的行为条件是“举例”,对学生达到水平要求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限定,即要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来得以实现;该标准的行为动词是“分析”,属于理解层次的水平要求——即要求学生达到的认知水平是能够理解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各种内、外力因素。 [学情分析] 学生已初步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已经具有读取坐标图的基本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材分析] 河流是自然界非常活跃的外力因子之一,它塑造的河流地貌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非常密切,所以,与第二节山岳相对应,本节以河流地貌为案例,剖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以及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本节课的目地是通过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分析方法迁移到其他外力地貌的学习中。 “河流地貌”的重点。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的发育时,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这段内容的重点。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在河流堆积地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和它的形成过程。“冲积平原”这个名词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它的组成是新知识。图4.17示意性地指出了洪积-冲积平原、

2020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巩固专练:10河流地貌的形成

河流地貌的形成 (2018·全国高考真题)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 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 C.T2 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冬季湖面结冰,冰上多分布有风沙活动带来的砂砾。湖底沉积物一年中由粗和细两层组成,下图为库赛湖地形及取样点沉积层垂直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该湖湖滨杂草湿地广布,其中杂草湿地面积宽广的是 A.甲B.乙C.丙D.丁 2.同一年份的粗颗粒层位于细颗粒层下部,粗颗粒层形成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湖泊沉积层可还原古代气候环境,若湖底细颗粒层较厚,可推测该年比往年 A.冬季风力偏大 B.夏季降水偏多

C.夏季气温偏高 D.冬季光照较强 河流发育到一定程度,随着流水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加弯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再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图5示意某地牛轭湖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地形区中,牛轭湖最多的是 A.云贵高原 B.东北平原 C.东南丘陵 D.塔里木盆地 5.促使河道自然裁弯形成牛轭湖的原因是 A.凹岸侵蚀 B.凹岸堆积 C.凸岸侵蚀 D.凸岸堆积 6.牛轭湖形成后,面积将逐渐缩小直至消亡。自然状态下牛轭湖消亡的原因是 A.湖水大量流出,湖床逐渐干涸 B.人类过量用水,水位不断下降 C.上游河道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湖水蒸发下渗,植被发育覆盖 一般的河流只有一个入海口,但珠江却十分有趣,它有八个入海口,俗称“八口入海”。下图示意珠江口八大门地理位置及其周边环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与珠江“三江汇集、八口入海”的水系特征密切相关的地理要素是

人教版高三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人教版高三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发展的,发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 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 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相同吗? 生:成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发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生:(讨论后回答)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师:非常好。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 生:“V”字形 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3、用讲解、观察、实验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 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第一小节大家学习了塑造地貌的内、外力作用,外力作用是由风、流水、冰川等等的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外力作用中的流水作用地貌,是大自然中最为常见的地貌,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河流对地貌的作用。 【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介绍】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板书】河流地貌: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知识回顾】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前面课本中的一些概念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播放幻灯片】

侵蚀作用: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 侵蚀作用地貌: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称为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搬运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77倒数第一、二段,填出以下表格。 【教师总结】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形成河流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 【播放幻灯片】 河流侵蚀作用视频 早期河流形成时,伴随着地壳的抬升作用。例如: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 【播放幻灯片】实例1: 视频: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 【思考】科罗拉多大峡谷的成因是什么? 科罗拉多大峡谷横剖面呈什么形状? 【播放幻灯片】

《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案

《4.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李金梅彭和强顾君铭 【教材分析】 在河流侵蚀地貌部分,教材首先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作用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张家界的河谷形成过程进行简单推测。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流水的外力作用方式,特别是高一年的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读图能力及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还不够宽等原因,分析较深层次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 2.通过在Google Earth、PPT等手段,观察总结三种冲积平原的分布;.通过形成过程的讲解,引导学生区分理解洪积扇和洪积平原、河漫滩和河漫滩平原;总结对比三种冲积平原,加深对三种冲积平原的区别理解。 3.结合实例,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通过小实验、Google Earth对洪积平原形成的演示,理解洪积平原、三角洲的形成过程;通过小黑板和一小段视频帮助理解河漫滩平原的形成过程;通过洪积扇形成的实验演示,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总结分析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辩证思考事物发展的利弊关系的能力。 3.以长江为例,通过讲解、讨论等形式,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由现象到猜测,再由猜测到验证,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通过对洪积平原面积的定量及定性描述,建立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运用Google Earth,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3.通过实例教学,加强学生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聚落选址应趋利避害)。 【教学重点】 1.河谷的演变过程 2.三种冲积平原的分布位置。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影响。

【教案】河流地貌教案

第四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河流侵蚀的三种类型; 2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 3.掌握河流堆积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 过程与方法:1.在图文分析过程中,学会综合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2.通过合作探究,提高自身的地理实践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 2通过联系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重点难点】 重点: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难点:河流侵蚀作用及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不同 时期河谷的演化: 引导学生看三个不同时期河谷发展的剖面图,逐步分析每个时期的侵蚀作用 初期:V型谷(溯源侵蚀和下蚀) 中期:连续性的河湾(下蚀减弱,侧蚀加强) 后期:槽型河谷(侧蚀和堆积) 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 ①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 ②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合作探究,完成设置问题】 3.同一时期不同河段的侵蚀作用: 【情境设置】做一个快乐小天使,来一场从长江上游坐船到长江入海口的旅行,分别在上,中,下游拍三张河谷相片,请同学们把相片对号入座。 上游: 3 中游: 1 下游:2 【课堂检测】 承转: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要受到侵蚀作用,还会受到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河流的堆积地貌。二、河流堆积地貌 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河漫滩平原 河流入海口三角洲平原 1、课件展示洪积-冲积平原位置并讲解形成过程。 思考:泥沙大小颗粒的沉积顺序(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2、课件展示河漫滩平原位置并简要讲解河漫滩平原的 形成过程。(例如华北平原) 3、课件展示三角洲平原的位置并讲解三角洲平原的形 成过程。 课本79页“案例3”:黄河三角洲的形成 [分析]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三角洲发育 【答案归纳】 1河流输沙量大 2入海口潮差小,搬运能力弱 3口外海滨地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08全国文综Ⅰ卷第36题读图,完成下列要求。(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多媒体观察图 片,在教师的引 导下探究以下 内容: 1、河谷的发 育过程 2、不同发育 阶段的主要 侵蚀方式及 对河谷的影 响 3、河流不同 发育阶段的 河谷地貌 4、同一时期 不同河段的 侵蚀作用, 河谷形态 小组合作探讨 河流地貌对生 产建设的影响 借助自然景 观图,让学 生更深刻地 理解流水侵 蚀作用及形 成的地貌 培养学生合 作探究精神 锻炼学生的 观察能力 河流含沙量泥沙的沉积 流经地区的植被 地形,土壤 气候---暴雨条件 地形---流速 入海口潮差--海水搬运

河流地貌的发育

第3讲 河流地貌的发育 本讲复习脉络: 考点分层突破: 考点一| 不同河段地貌类型及成因 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 逐层突破 1.河流侵蚀地貌 结合河谷的演变图,回答问题。 河谷发展阶段 侵蚀类型 地貌 初期(A) 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 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 中期(B) 向下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 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成熟期(C) 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为 主 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 浅的槽型

2.河流堆积地貌 结合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回答问题。 (1)出山口处(a):洪(冲)积扇或洪积—冲积平原。 (2)中下游地区(b):河漫滩平原。 (3)入海口(c):三角洲。 1.河流堆积地貌并非只出现在河流的下游 虽然在河流的中上游地区,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但当河流冲出山口时,由于地势逐渐趋向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2.在弯曲河道,地转偏向力并不是河岸侵蚀的主要动力 在河道比较平直时,地转偏向力常常为河流侵蚀的主要动力;在弯曲的河道,受离心力作用,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地貌的判断 1.河流侵蚀地貌的判断 (1)河流侵蚀的几种方式 方式溯源侵蚀下蚀侧蚀 概念向河流源头方 向的侵蚀 垂直地面的侵蚀垂直两侧河岸的侵蚀 影响河谷不断向源 头方向伸长 河床加深,河谷向纵向发展 河床展宽,河谷向横 向发展 (2)两种河谷形态的判断

河谷 河谷特点 河流形成时间 不同河段位置 V 型谷 深而窄,谷壁陡峭 河流的初期 河流上游 U 型谷 河谷宽而浅 河流的成熟期 河流中下游 2.河流堆积地貌的判断 堆积地貌 分布 地貌特点 图示 洪(冲)积扇 山前 以谷口为顶呈扇形, 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平原 河流中下游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 河口地区 多呈三角洲,地势平 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叉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考向1 河流地貌的形成与特点 (2014·北京高考)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该河谷( ) A .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 .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教案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教案 【课题名称】《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课型】新课 【授课班级】高一某班 【教材分析】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共三节内容,第一节概述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第二节以山地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三节以河流地貌作为典型案例说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是学习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后,关于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案例学习,是对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按照课标要求,本节课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特征与形成过程。 本节教材在分析河流地貌发育的时候,分别选取河谷和冲积平原作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的案例进行剖析,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的理解,并初步了解分析地貌形成过程的方法,这是本节课内容的重点。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是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读图能力、从地图上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对外力作用已有初步认识,但是由于阅历浅,对于河流侵蚀和堆积地貌这种较为宏观的现象接触较少,没有太多直观的感知,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教材的学习,能判断河流地貌的类型和分布。 2、通过进一步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能说出其类型及特点。 3、通过对“华北平原”案例,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理解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 4、通过综合分析河流塑造地表形态的过程,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1.侵蚀地貌的形态特征及成因。 2.冲积平原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 演示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媒体素材】 演示实验(案例分析的辅助素材)、教材(自主学习)、常规课件(引导素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