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杀虫剂对哺乳动物的毒性

杀虫剂对哺乳动物的毒性

杀虫剂对哺乳动物的毒性
杀虫剂对哺乳动物的毒性

杀虫剂对哺乳动物的毒性

摘要:许多杀虫剂作用于非目标物种的结构或功能,包括哺乳动物。这对那些针对昆虫神经系统的杀虫剂尤其如此,如有机氯,抗胆碱酯酶和GABA拮抗剂。另一组杀虫剂作用于不存在于哺乳动物的结构或功能,而这一类杀虫剂具有相当的目标种间特异性的,但在哺乳动物中常常有潜在目标。章鱼胺与肾上腺素和双甲脒(章鱼胺受体激动剂)密切相关,作用于哺乳动物的α2-肾上腺素受体。虽然哺乳动物也有保幼激素类似物和蜕皮激素受体兴奋剂的潜在目标,但没有证据表明任何一组哺乳动物的毒性与它们的杀虫活性有关。也没有显示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具有较高的哺乳动物的毒性。

关键词:杀虫剂,农药,昆虫,哺乳动物的毒性,毒理

1.前言

根据哺乳动物的毒性,杀虫剂可分为两类:针对昆虫的在哺乳动物中也存在的系统在哺乳动物中不存在的系统(表1)。

在某些化合物存在的情况下的杀虫作用模式还不清楚,如灭螨猛和苯螨特[1],其他的作用模式仅部分是已知的。例如昔尼尔会影响昆虫的表皮,但如何影响还未可知[2]。

2.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杀虫剂

针对昆虫神经系统的杀虫剂对哺乳动物也有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因昆虫神经系统与哺乳动物相比缺乏物理上的保护,有害物质对目标昆虫而不是哺乳动物具有选择性,有时通过代谢的差异,或分布的差异或受体的特异性。

钠离子通道调节剂包括一些有机氯(基团)(特别是DDT)、除虫菊酯和合成的拟除虫菊酯。人类暴露于除虫菊酯的典型效应是通过对周围神经的钠离子通道效应所产生的感觉异常;除虫菊酯和拟除虫菊酯很少对哺乳动物产生全身毒性,除非是胃肠外给药,因为它们无论是经口或皮肤的吸收很差[3,4]。相比之下,DDT经口服是尽管速度缓慢,还是可以被吸收,但是当溶于脂肪时比在不溶解的物质中是能更有效地吸收。接触DDT后会发生口周围感觉异常和全身反应,包括混乱、全身乏力和头痛,严重中毒时会发生抽搐5。但应注意的是,DDT现今只用于矢量控制(主要是疟疾)[6]。

许多杀虫剂作用于神经递质。那些针对胆碱能神经传递包括抗胆碱酯酶的杀虫剂,其中有两大类,即有机磷酸酯(OPS)与氨基甲酸酯类和新烟碱类。急性胆碱能综合征,以哺乳动物急性有机磷(OP)和氨基甲酸盐中毒为特点,是乙酰胆碱酯酶失活(酯酶水解

该乙酰胆碱)的结果,其结果是乙酰胆碱积聚在胆碱受体,对副交感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包括支气管肿大、流涎、瞳孔收缩(缩瞳)和腹部绞痛。烟碱样作用也可能发生,特别是在神经肌肉交界处,这可能干扰呼吸;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影响可能包括惊厥[7]。

一些早期OP杀虫剂的一个特点是产生OP诱发的迟发性神经病(OPIDP)的能力,这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影响的感官和运动神经病。事实上OP能抑制许多酯酶,除了乙酰胆碱酯酶,OPIDP是由抑制另一种酯酶即神经病靶酯酶(NTE)产生的。Glynn[8]认为NTE活性的丧失会破坏细胞膜磷脂的动态平衡和内质网功能。因代谢原因某些OP 能实现对昆虫区分于动物具有某些选择性,一个例子是马拉硫磷,它包含两个羧酸基团,它们能由羧酸酯酶水解,是新陈代谢的途径,哺乳动物的解毒比昆虫更加活跃[9]。尼古丁与新烟碱类(如吡虫啉)作用于胆碱能神经传递系统中的另一结构,即烟碱受体。有人已提出,这些化合物对哺乳动物的尼古丁受体的亲和力小[10,11],但Valeet等人[4]的数据表明吡虫啉中毒的症状是胆碱能亢进。此外,新生大鼠小脑神经元原代培养的一项研究表明,啶虫脒与吡虫啉对哺乳动物神经元的影响比之前的报道结合实验研究有更大[12]。

另一种可以成为杀虫剂作用对象的神经递质系统是γ-氨基丁酸(GABA)系统。在成年哺乳动物中这个系统是抑制和主要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氟虫腈是GABA A受体即配体 - 门控氯通道的拮抗剂,哺乳动物暴露于氟虫腈的结果是兴奋,一般认为它对昆虫GABA A 受体有一些选择性,但是,在哺乳动物毒理学研究中,可以见到激发的临床症状,包括抽搐[13]。环二烯基团(如氯丹和硫丹)对氟虫腈活性有一些相似。

3.作用于哺乳动物中不存在的昆虫结构的杀虫剂

一些杀虫剂作用于哺乳动物中不存在的昆虫结构,一般这些杀虫剂对昆虫区分于哺乳动物具有相当大的选择性,但这种特异性并不总是完整的,有时在哺乳动物中还有潜在的作用目标。

3.1针对在哺乳动物中有类似结构的杀虫剂

3.1.1章鱼胺受体激动剂

双甲脒是(RS)-4-(2-氨基-1-羟基-乙基)苯酚(章鱼胺)受体激动剂[1]。章鱼胺是昆虫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虽然目前大多数的情况下在哺乳动物中它不被

认为是一种重要神经递质。Berry[14]假设章鱼胺(和其他微量胺)是经典脊椎动物单

胺类神经递质的内源性神经调节剂。章鱼胺影响的是哺乳动物中的交感神经[15]。这

两个实验(志愿者)的人力数据和有意或无意的中毒数据是可用的,而且是经审阅

的[16-18]。症状和人体中毒的临床症状表明刺激α2-肾上腺素受体,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伴有意识损伤、定向力障碍和呼吸抑制。其他特征包括心动过缓、低血压、瞳孔收缩、呕吐、有时会出现抽搐。一个显着的特征是干扰葡萄糖稳态。两个人类志愿者单剂量口服0.25mg/Kg体重[14]的C-双甲脒后表现出脉率有所下降、低血压和口齿不清,并经历了困倦和定向力障碍[19]。

3.2作用于昆虫中存在但人体中未发现的荷尔蒙系统的杀虫剂

另一类杀虫剂作用于昆虫中存在但人体中未发现的荷尔蒙系统。控制昆虫生长发育的主要激素是保幼激素和20-羟基。保幼激素属于无环倍半萜类,含有一个或多个

环氧基团,促进幼虫增长防止变态,保幼激素还控制雌性产卵[20,21]。保幼激素产生于侧咽体昆虫。蜕皮激素是20-羟基的类固醇激素原,是昆虫蜕皮激素,这两种激素系统之间有相当大的串扰[22]。虽然哺乳动物中没有对应于这些激素的物质,但保幼激素类似物和蜕皮激素兴奋剂在哺乳动物中均具有潜在目标。

3.2.1保幼激素类似物

保幼激素类似物如烯虫酯阻止幼虫从蛹成功地转变成成虫。这些化合物对哺乳动物的急性毒性较低。在对大鼠烯虫酯重复剂量实验研究中观察到了胆管癌增殖[23]。

昆虫保幼激素与维甲酸化学结构相似,维甲酸是与维生素A相关的物质,已有报道称,烯虫酯代谢物可以通过直接结合维甲酸X受体激活哺乳动物维甲酸应答途径[24]。

维甲酸具有致畸性[25],尽管如此,很少有证据表明在哺乳动物中特定的发育或生殖毒性与保幼激素类似物有关,除了烯虫乙酯,它对雄性大鼠生育有影响,这与生精肾小管退化作用有关[2]。

烯虫酯和烯虫乙酯结构有些不同,苯氧威是无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特性的氨基甲酸酯,杀虫剂抗药性行动委员会(IRAC)[1]指出大部分的杀虫活性是保幼激素类似物的(也见Dhadiallaet等人人)[27]。已对哺乳动物的毒性进行了观察[28]。苯氧威对大鼠的急性毒性低。在大鼠的重复剂量研究中,靶器官为血液(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下降)、肝脏(肝脏肥大、重量增加,肝细胞和过氧化物酶体的嗜酸性粒细胞增殖)和甲状腺(滤泡增生)。在对狗的实验中,唯一观察到有影响的是体重(减少)和相对肝重(增加)。在对小鼠的一项长期研究中观察到苯氧威对肝脏有影响,还会增加肺泡/支气管和哈氏腺肿瘤的发病率。

3.2.2蜕皮激素激动剂

如上所述,蜕皮激素和20 - 羟基是类固醇,在哺乳动物中存在活动并不令人感到奇怪,主要是合成代谢性质[29,30]。蜕皮激素激动剂虫酰肼和甲氧虫酰肼不是类固醇,但当它们结合到蜕皮激素受体时,将启动一个过早的、不成功的局部蜕皮,最终导致死亡。已有人对虫酰肼和甲氧虫酰肼在哺乳动物中作为调节用途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物质也不具有显著的促蛋白合成代谢作用[31-33]。事实上,这两种杀虫剂在结构上非常相似,都对它们的低急性哺乳动物毒性和对血液指标的影响起作用:它们会导致各种轻度溶血性贫血,并伴有肝脏和其他地方胆红素血症的Kuppfer 细胞中的色素沉积。在一项虫酰肼研究中观察到狗的血液中有海因茨小体。在为期1年的带有甲氧虫酰肼的狗的研究中存在一些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的证据,观察到的

血液学改变可能是自然界中的氧化剂(啮齿动物对高铁血红蛋白产生剂相对不敏感,狗的血液样本检测高铁血红蛋白时可能没有最佳计时)。在大鼠和家兔发育毒性的研究中无论是虫酰肼还是甲氧虫酰肼都会造成胚胎、胎儿毒性或致畸性。关于虫酰肼对大鼠生殖毒性的两项研究对农药残留联合专家会议(JMPR)[31]是可用的:其一是高剂量时对育儿增重有影响。在雌性F1中植入部位的数目和F1的妊娠长度下降,但在F0中不是这样,母畜在最高剂量时增加。在其他(后来的)研究中,剂量较低时生殖毒性不存在,但有幼犬的毒性,通过在哺乳期14和2天1之间对亲子代使用最高剂量时体重增加减少显示存在幼犬毒性。

3.2.3 通过蜕皮干扰的其他杀虫剂

环丙氨嗪由IRAC1[1]分类为昆虫蜕皮干扰物,但起确切机制尚不明确(见Darrietet等人)[34]。环丙氨嗪对哺乳动物急性毒性低,在在啮齿类动物的重复剂量研究中观察到的主要作用是增重。在对狗的研究中,可观察到对血液的影响(低色素和小红细胞贫血)。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定义昔尼尔为昆虫生长调节剂[35],但已经观察到的其与灭蝇胺交叉耐药性杀虫抗性事实表明,地昔尼尔可以与灭蝇胺的作用(未知)的机制相同[36]。地昔尼尔不包含在在IRAC[1]作用模式的分类中,这可能是因为该杀虫剂主要是用作兽医产品,特别是作为羊体外寄生虫杀虫剂。昔尼尔的哺乳动物毒性已经由专家委员会审查[35],该杀虫剂的急性毒性比本节中讨论的其他杀虫剂毒性显著大得多。在一项对狗个月的研究中,观察到了神经毒性的临床症状(运动失调、尾巴抬高和震颤),并伴有呕吐,这可能是由神经毒性引起的。在小鼠长期研究中,可见肝中种变化,包括腺瘤和肝细胞癌。大鼠没有出现致瘤性,也没有证据显示致突变性。大量证据表明地昔尼尔的致癌性是非遗传毒性和阈值化的[37-41]。没有更多的信息地昔尼尔对昆虫的作用方式,不能说该作用是否与其对哺乳动物的影响有关,尤其是神经毒性。

3.3几丁质合成抑制剂

许多杀虫剂抑制甲壳素合成,甲壳素是N-乙酰葡萄糖胺的聚合物,它构成昆虫的骨架。昆虫正常生长直到蜕皮,然后,如它们没有正确地形成新的外骨骼,昆虫就死亡。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包括苯甲酰脲、除虫脲、虱螨脲、氟铃脲和一个化学性质不同的化合物噻嗪酮。除虫脲是这些化合物中研究得最多的化合物,不会抑制己糖胺转移酶,这一转移是脊椎动物的形成糖胺聚糖所必需的[42-45]。苯甲酰脲的急性毒性低,而在实验动物的重复给药中其毒性是对血液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可能是通过苯胺的代谢

产物介导的(参见Marrs的审查[46])。其影响包括红细胞数降低及网状细胞增多,并伴有高铁血红蛋白血症、硫血红蛋白血症,并增加海因茨小体的形成。这些变化经常伴随着血黄素在肝、脾沉积和骨髓中红细胞增生。虱螨脲在这一方面有些不同,在重复剂量研究中没有血液效应,但存在神经毒性的临床迹象,包括在大鼠、小鼠和狗的抽搐。

噻嗪酮对哺乳动物的急性毒性低,在重复剂量研究中看到的主要作用发生在在肝脏和甲状腺。因此,在为期90天的大鼠研究中,这两个器官重量都有增加,在肝脏中,出现肿大的肝细胞,在甲状腺,出现滤泡上皮细胞增生[47]。

参考文献:

1. IRAC Mode of Action Classification. [Online]. Insecticide Resistance Ac-tion Committee(2010).Available: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8506246.html,/wp-content/uploads/2009/09 /MoA-classificationv7.0.4-5Oct10.pdf Accessed [28 June 2012].

2. Armstrong R, Knights G and McLeish W,Sheep Parasites, Choosing a Chemical Group to Treat Blowflies and Lice.[Online]. Queensland Government, Agency for Food and Fibre Sciences, Brisbane, Australia (2010). Availabl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8506246.html,.au/sheep/ 9009.html Accessed [26 June 2012].

3. Gammon DW, Chandrasekaran A and Elnaggar SF, Comparative metabolism and toxicology of pyrethroids in mammals, in MammalianToxicologyof Insecticides, ed. byMarrs TC.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Cambridge, UK, pp. 137–183 (2012).

4. Vale JA, Bradberry S and Proudfoot AT, Clinical toxicology of insecticides, in Mammalian Toxicology of Insecticides,ed.by Marrs TC.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Cambridge, UK, pp. 312–347 (2012).

5. DDT, Poisons Information Monograph (PIM) 127. International Programme on Chemical Safety (IPCS),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1999).

6. Raghavendra K, Barik TK, Reddy BP, Sharma P and Dash AP, Malaria vector control: from past to future. Parasitol Res108:757–779 (2011).

7. Gupta R and Milatovic D, Toxicity of organophosphates and carbamates, in Mammalian Toxicology of Insecticides,ed.by Marrs TC.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Cambridge, UK, pp. 104–136 (2012).

8. Glynn P, A mechanism for organophosphate-induced delayed neuropathy.Toxicol

Lett162:94–97 (2006).

9.Chambers JE and Meek EC, Mammalian metabolism of pesticides, in MammalianToxicologyof Insecticides, ed. byMarrs TC.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Cambridge, UK, pp. 14–35 (2012).

10. Tomizawa M and Casida JE, Selective toxicity of neonicotinoids attributable to specificity of insect and mammalian nicotinic receptors.Annu Rev Entomol48:339–364 (2003).

11. Tomizawa M and Casida JE,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 toxicology: mechanisms of selective action.Annu Rev Pharmacol Toxicol 45:247–268 (2005).

12. Kimura-Kuroda J, Komuta Y, Kuroda Y, Hayashi M and Kawano H, Nicotine-like effects of the neonicotinoid insecticides acetamiprid and imidacloprid on cerebellar neurons from neonatal rats.PLoS One7:e32432 (2012).

13. Woodward KN, Veterinary pesticides, inMammalian Toxicology of Insecticides, ed. byMarrs TC. Royal Societyof Chemistry, Cambridge, UK, pp. 348–426 (2012).

14. Berry MD, Mammalian central nervous system trace amines. Pharmacologic amphetamines, physiologic neuromodulators. J Neurochem90:257–271 (2004).

15.Broadley KJ, The vascular effects of trace amines and amphetamines. Pharmacol Ther125:363–375 (2010).

16. Proudfoot AT, Poisoningwith amitraz.Toxicol Rev22:71–74 (2003).

17 Yilmaz HL andYildizdas DR, Amitrazpoisoning, anemergingproblem: epidem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ve strategies.ArchDis Child88:130–134 (2003).

18. Marrs TC and Dewhurst IC, Toxicology of some insecticides not discussed else where, inMammalianToxicologyof Insecticides,ed.by Marrs TC.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Cambridge, UK, pp. 288–301 (2012).

19. Joint meeting of the FAO Panel of Experts on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WHO Core Assessment Group, Rome, 21–30 September 1998.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 1998 –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s. [Onlin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1999). Available: http://ww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8506246.html,/documents/jmpr/jmpmono/v098pr01.htm Accessed [28 June 2012].

20.Truman JW and Riddiford LM, The morphostatic actions of juvenile hormone.Insect BiochemMol Biol37:761–770 (2007).

21. Engelmann F, Ecdysteroids, juvenile hormone and vitellogenesis in the cockroachLeucophaeamaderae. Insect Sci2:20 (2002).

22. Spindler KD, H¨ onl C, Tremmel Ch, Braun S, Ruff H and Spindler-BarthM, Ecdysteroidhormoneaction.CellMolLifeSci66:3837–3850 (2009).

23. Joint meeting of the FAO Panel of Experts on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WHO Core Assessment Group, Geneva, 17–26 September 2001.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2001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s. [Onlin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2002). Available: http://ww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8506246.html,/documents/jmpr/jmpmono/2001pr01.htm Accessed [28 June 2012].

24. HarmonMA, Boehm MF, Heyman RA and Mangelsdorf DJ, Activation of mammalian retinoid X receptors by the insect growth regulator methoprene.Proc Natl Acad Sci USA92:6157–6160 (1995).

25 BrelsfordM and Beute TC, Preventing and managing the side effects of isotretinoin.SeminCutanMed Surg27:197–206 (2008).

26. Evaluation of Hydroprene. Advisory Committtee on Pesticides, Chemical Regulations Directorate, 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York, UK (1996).

27. Dhadialla TS, Carlson GR and Le DP, New insecticides with ecdysteroidal and juvenile hormone activity.Annu Rev Entomol 43:545–569 (1998).

28.Evaluationof Fenoxycarb.AdvisoryCommitteeonPesticides, Chemical Regulations Directorate, 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York, UK (1997).

29. Lafont R and Dinan L, Practical uses for ecdysteroids in mammals including humans: an update.JInsectSci3:7 (2003).

30. Dinan L and Lafont R, Effects and applications of arthropod steroid hormones (ecdysteroids) inmammals.J Endocrinol191:1–8 (2006).

31. Joint meeting of the FAO Panel of Experts on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WHO Core Assessment Group, Rome, 15–25 September 1996.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 1996 –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s. [Onlin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1997). Available: http://ww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8506246.html,/documents/jmpr/jmpmono/v96pr11.htm Accessed 28 June 2012.

32. Joint meeting of the FAO Panel of Experts on Pesticide Residues on Food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WHO Core Assessment Group, Geneva, 15–24 September 2003.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2003 –Evaluations. [Onlin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2004). Availabl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8506246.html,/ documents/jmpr/jmpmono/v2003pr01.htm Accessed 28 June 2012.

33. Joint meeting of the FAO Panel of Experts on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WHO Core Assessment Group, Rome, 15–25 September 1996.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1996 –Report.[Online]. Food and Agricultural Organisation, Rome, Italy (1996). Available: http://www.fao. org/docrep/w3727e/ w3727e0s.htm Accessed 28 June 2012.

34. Darriet F, Zaim Mand Corbel VJ, Laboratory evaluation of cyromazine against insecticide-susceptible and -resistant mosquito larvae.Am Mosq Control Assoc24:123–126 (2008).

35. Toxicological evaluation of certain veterinary drug residues in food. Prepared by the 54th meeting of the Joint FAO/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JECFA). WHO Food Additives Series 45. [Onlin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2000). Availabl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8506246.html,/documents/ jecfa/jecmono/ v45je04.htm Accessed 28 June 2012.

36. Magoc L, Yen JL, Hill-Williams A, McKenzie JA, Batterham P and Daborn PJ, Cross-resistance to dicyclanil in cyromazine-resistant mutants ofDrosophila melanogasterand Lucilia cuprina. Pestic BiochemPhysiol81:129–135 (2005).

37. Umemura T, Kuroiwa Y, Tasaki M, Okamura T, Ishii Y, Kodama Y,et al, Detection of oxidative DNA damage, cell proliferation andin vivo mutagenicity induced by dicyclanil, a non-genotoxic carcinogen, usinggptdeltamice.Mutat Res633:46–54 (2007).

38. JinM, Dewa Y, Kawai M, Nishimura J, Saegusa Y, Kemmochi S,et al, The threshold dose for liver tumor promoting effects of dicyclanil in ICRmice.J Toxicol Sci35:69–78 (2010).

39. MotoM, Sasaki YF, OkamuraM, FujitaM, Kashida Y, Machida N,et al, Absence

ofin vivo genotoxicity and liver initiation activity of dicyclanil.J Toxicol Sci28:173–179 (2003).

40.MotoM, OkamuraM, MugurumaM, Ito T, JinM, Kashida Y,et al,Gene expressionanalysisonthedicyclanil-inducedhepatocellular tumors inmice.Toxicol Pathol34:744–751 (2006).

41. JinM, Dewa Y, Kawai M, Nishimura J, Saegusa Y, Kemmochi S,et al, The threshold dose for liver tumor promoting effects of dicyclanil in ICRmice.J Toxicol Sci35:69–78 (2010).

42. Joint meeting of the FAO Panel of Experts on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an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WHOExpert GrouponPesticide Residues, Geneva, 23 November–2 December 1981.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 1981 – Evaluations. [Onlin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1982). Available: http://ww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8506246.html,/documents/jmpr/jmpmono/v81pr13.htm Accessed 28 June 2012.

43. Crookshank HR, Sowa BA, Kubena L, Holman GM, Smalley HE and Morison R, Effect of diflubenzuron (Dimilin; TH-6040) on the hyaluronic acid concentration in chicken combs. Poult Sci 57:804–806 (1978).

44.StoolmillerAC,Toxicologic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diflubenzuron(1-(4- chlorophenyl)-3-(2,6-difluorobenzoyl)-urea) on rat C-6astrocytoma cellsin vitro. Gen Pharmacol9:11–16 (1978).

45. Bentley JP, Weber GH and Gould D, The effect of diflubenzuron feeding on glycosaminoglycan and sulfhemoglobin biosynthesis inmice.Pestic Biochem Physiol10:162–167 (1979).

46. Marrs TC, Insecticides that interfere with insect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nMammalian Toxicology of Insecticides,ed.by Marrs TC.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Cambridge, UK, pp. 221–253 (2012).

47. Joint meeting of the FAO Panel of Experts on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and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WHO Expert Group on Pesticide Residues, Geneva, 16–25 September 1991. Evaluations 1991. Part II – Toxicology. [Online]. 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1992). Available: http://www. https://www.wendangku.net/doc/3b18506246.html,/docu- ments/jmpr/jmpmono/v91pr01.htm Accessed 28 June 2012.

公司实验室管理制度(试行)

公司实验室管理制度(试行) 实验室是化验分析、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实验时要始终贯彻“安全第一”思想,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1.管理目的 实验室仪器和设施是测试产品及各种材料物资性能和质量情况的基本工具,只有实验分析仪器设施的质量可靠,功能正常,正确使用,才能提供出准确、可告、真实的检测实验数据。所以公司必须加强对实验室仪器设施的规范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2.管理职责 实验室仪器、设施的管理由研发中心负责,其责任内容包括保管、使用、保养、检修、申请更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公司技术员工在使用实验室、设备和仪器前需要在研发中心进行登记并身着实验服,研发中心负责对本次实验责任人的工作进行指导和管理,并按本制度规定的实施内容进行工作检查和考核。 3.精密仪器的管理 3.1 各种精密仪器(包括电子天平、紫外可见光分度计、GC-MS气质联用仪、 激光气体分析仪、大气重金属分析仪、颗粒物分析仪等)需保持环境清洁、安放安全稳固,并注意防尘、防震、防潮、防止阳光直接照射、防腐蚀和防止电炉高温热源的影响。 3.2 不得随意搬动拆卸、改装精密仪器,如确有需要必须上报主管领导同意, 并应作出相关的备查记录。 3.3 精密仪器的使用操作方法必须严格按说明书规定,使用完后必须清理干 净设备、仪器残留样品、试剂,并整理归位。实验无关人员不得随意拨动仪器旋钮,以免损坏仪器,也不得挪作它用。 3.4 精密仪器技术资料应作为技术档案妥善保管,并做好使用检修记录。非 常用的技术资料应统一存放公司研发中心保管。 4. 玻璃仪器及化验仪器用具的管理

4.1 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等玻璃仪器须放在平稳不易摔落之处。 4.2 容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应严格按操作规定进行,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4.3带磨口塞的仪器(包括容量瓶、酸式滴定管、比色管、试剂瓶等)在清 洗前必须先作记号,塞口不能互混。带磨口塞的仪器长期不用时,磨口塞应垫一张纸片,磨口塞间若有沙粒时不能用力转动,磨口塞间不能用去污粉擦洗,以免损伤。 4.4 所有玻璃仪器在使用过程应特别注意轻拿轻放,防止破损。使用完毕后 必须洗干净,不要在容器内遗留油脂、酸、碱液等腐蚀性及毒性物质,并及时归回原位。滴定管、移液管等洗净后要用净滤纸包住两端,以防沾污。5. 实验设备(设施)的管理 5.1 所有的实验设备均应制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严格要求操作者照章使用 设备,防范事故发生。 5.2 实验设备的配套电气设施如电源控制柜等如发生故障应通知相关专业人 员修理,非本专业操作者不得擅自处理,以防意外事故。 5.3 实验设备中的机械传动部位的润滑和维护等工作,应按设备动力科制定 的润滑控制点图表和检查维护部位,按时进行保养和检查。常见的一般故障由操作者排除,出现大故障应通知设备科安排解决。 5.4 实验设备使用后均要进行保养和场地清理,保持良好的实验环境,离开 实验室前必须检查设备开关断电情况,做好防火防电和防漏等安全事项。6. 实验仪器及设备的报废、更新管理 6.1 实验仪器(包括器具)和设备由公司各部门根据公司产品生产的需要, 统一进行计划管理,由各部门报出申购计划,经公司审核后统一规划安排采购,并在研发中心做好仪器、设备等进出情况记录。 6.2 仪器、设备的更新应遵循精度对口、选型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对有 特殊要求的仪器在购置时,实验室可派专人配合采购部门进行质量把关。 6.3 实验室应本着节约的原则,对能修复使用,又不影响测试工作精度的仪 器设备不能作报废更新上报。无法修复,失去使用价值的,也要报请上级部门组织鉴定方能作报废和淘汰更新处理。 7. 设备报废及事故的处理

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制度(试行) 为加强实验室日常管理,明确人员职责,进一步为全院科研和工程试验做好服务,结合实验室现状,在原《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一章实验室运行管理程序 第一条重点实验室对实验室的运行管理负总责,监督检查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第二条实验室设日常管理人员(以下简称“管理员”)一名,其待遇参照院办公室工勤岗人员执行,负责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条实验室服务对象为院内人员和开放基金课题负责人。委托样品测试需填写来样测试委托表(见附件1),由重点实验室安排专人负责试验。自行开展试验需填写实验申请单(见附件2),经分管副院长、实验室主任批准后方可进场,新进人员进场前要参加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并通过考核。外部人员进入实验室试验,由试验负责人负责收取每人500元押金,交至院财务后方可上岗。 第四条试验人员应严格执行本制度,违反规定或不接受管理员监督管理的,管理员有权停止其试验工作,并通报其所在部门负责人和分管副院长按照有关规定处罚。 第五条试验完成后,试验人员须清理干净试验现场和设备装置,清点归还借用物品,按照收费标准(见附件3)

到院财务缴纳相应的费用,报管理员检查批准后方可取回押金、离开实验室。试验评估表(见附件4)由试验负责人填写,评估结论由管理员或实验室主任填写。 第六条实验室原则上不安排加班试验、过夜试验及节假日试验。如有特殊需要,由试验负责人提出试验申请(含安全防范措施及应急方案),由所在部门负责人、分管副院长签字后,经实验室主任同意、实验室分管副院长批准后方可进行试验,重大节假日试验需得到院长批准。 第七条实验室主任原则上每周至少检查实验室安全卫生情况两次,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管理员进行整改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发现重大安全隐患应及时向院领导书面汇报并提出整改建议。 第八条院办公室和分管行政副院长不定期检查实验室安全卫生情况,发现问题应及时通知实验室主任进行整改,并按相关规定对有关人员进行处罚。 第九条日常检查中发现管理员或试验人员违反本制度的,将对试验人员和试验负责人、管理人员采取教育、罚款和院内通报等处罚措施,具体处罚细则由重点实验室另行制订公布。 第二章安全卫生管理规定 第十条管理员负责安全卫生规定的实施,日常安全卫生工作内容包括:安全监督、安全教育、采取各种防火防盗防毒的安全措施以及负责试验场所、仪器设备的清洁卫生。

微生物实验室规章管理制度

实验室管理总则 一、实验室管理是所有实验人员共同的责任,每一位实验人员都应对实验室的正常、高效运转尽自己的义 务和责任,自觉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 二、本章程为实验人员的行为规范,目的使大家在一个有组织、有秩序的环境下工作,在最大限度地为大 家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的同时,使实验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为良好的完成工作任务打下基础。 三、实验室的管理遵循三条原则 (1)岗位责任制原则 实验室的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有明确的责任要求,并有专人负责。 (2)规范化原则 管理制度化,从设备、器材、药品等的使用到实验方法、安全卫生都制定标准化的规范,大家都 按照规范执行,以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3)记录监督原则 实验室管理的各方面都要求有及时、准确的记录,以保证实验室所有工作的可追溯性。 实验室人员行为规范 一、严格遵守“武汉烁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微生物实验室规章管理制度” 二、每位实验室成员都应以主人翁精神参与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积极参加实验室的各种活动和公益 劳动,自觉维护本实验室的声誉。

三、对所有违规人员和行为,本室将进行登记,屡教不改者,从重处理。 四、实验室内严禁吸烟、喝酒。 五、不准在实验室大声喧哗、随地吐痰、打闹、讲粗口; 六、未经许可,不得随意带他人进入本实验室。 七、爱护仪器设备,节约用水、电及实验材料等,注意安全。 八、室内设备仪器不得擅自拆卸、挪动,与本人实验无关的设备不可随意开启。 九、实验仪器的使用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认真填写设备使用记录,设备存放应做到整洁有序,便 于检查使用。 十、必须注意实验安全,加强安全防范意识。 十一、注意公共卫生,不准随意丢弃杂物废纸等,影响实验室环境卫生。 十二、高温、高压等易燃易爆实验,需要特别注意安全防范。 十三、最后离室者,做好安全检查,检查仪器电源、空调、水、气瓶、门、窗等是否关好,并在最后离室登记簿上签名。 实验设备及耗材管理 一、实验设备管理 1.实验设备按指定位置摆放,不得擅自改变仪器设备及其附件的存放位置。确需移动位置时,必须经主任 同意,使用后应及时整理复原。 2.精密仪器须专人负责管理,使用者经过培训合格后方能使用,对于没有按规定操作导致设备故障者,要

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1、化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1)实验前应做好准备,必须对所用药品与设备性能有充分的了解,熟悉每个具体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2)实验前必须熟悉实验室及其周围的环境和水龙头、电闸门的位置 (3)实验时应保持安静,思想要集中,遵守操作规程,切勿粗心大意,马马虎虎,更不准在实验室内开玩笑。 (4)严禁在实验室内饮食或煮食,或者把食具带劲实验室。 (5)每次实验完毕后应把手洗净,并检查水、电、气等安全措施完善后才能离开实验室(6)每个实验室都必须备有灭火器或砂土,并尽可能放在显眼的地方,能同事备有消防用的消防栓或水缸则更好 (7)实验室应保持空气流通,并设有专用的卫生箱,以供及时治疗的需要。常备药品有:红汞药水:供一般破伤使用 酒精:轻微的灼烧伤可用进过酒精的脱脂棉擦拭 5%硼酸氢钠溶液:受酸性物灼伤可用作冲洗 3%硼酸溶液:受碱性物灼伤可用作冲洗 还需要备有碘酒:紫药水及绷带和药棉 2、火和电的安全预防 (1)在使用中电气动力时,必须事先检查电开关,马达以及机械设备各部门是否安置妥善(2)开始工作时和停止工作时,必须将开关彻底扣严和拉下 (3)在更换保险丝时,要按负荷量,不得加大或以铜丝代替使用。 (4)严禁用湿手、湿布或铁柄毛刷等去清扫或擦拭电闸刀、点插销等,防止触电 (5)凡电气动力设备过热时,应立即停止运转 (6)定碳、定硫电炉或其他高温炉,其硅碳棒露出部分应设有安全罩,严禁将安置妥善的安全罩随意撤掉,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7)禁止洒水在电气设备和电线路上,以免漏电 (8)凡使用110伏以上电源装置,仪器的金属部分必须安装地线 (9)电热设备,例如马弗炉、烘箱、电炉和电热板等,所用电源的导线应经常注意检查其各接触处是否妥当,导线有无损坏和被腐蚀等 (10)马弗炉、烘箱等用电设备,使用时必须要有人负责照管,以防发生事故 (11)马弗炉需放在水泥等不燃物砌成的坚固台子上,不要靠近木板墙或木质门窗。(12)使用易燃物时,必须在距离火源较远的地方进行,绝不可靠近火源,尤其是乙醚着火的危险性极大,用时必须小心,用完后的剩余部分也应及时的存放到专门的安全地方。(13)绝不可以将氧气钢瓶存放在靠近电源的地方,并需防止强烈震动,气体出口活门处绝不可涂油和与有机物接触,以免发生爆炸的危险。 3、化学药品的安全预防 (1)距度星的药品,例如KCN、AS2O3等等,必须制定保管使用规则,并严格遵守,及时工作人员很少,也不可例外的有所忽视。这类药品不能与一般药品同样的存放和任意使用,即使用过后的余量已经很少也应及时送保管员及时查收,不应任意放在工作台上。 (2)内服有毒药品,如氰化物、铅化物、汞及汞化物、络酸盐、氧化砷钡盐等,应装在坚固的瓶中保管,禁止入口,与手接触用后要洗手。 (3)接触皮肤有毒的药品,例如氰化物、氟氢酸、溴水、过氯酸等,要装在严禁坚固的瓶中保管,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不得与皮肤接触。 (4)呼吸有毒药品(及有毒气体和蒸气)如氰化氢、氮的氧化物、氯化氢、硫化氢、溴、

第一部分毒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蓄积毒性、选择毒性、代偿能力、功能容量、绝对致死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无作用剂量、最小有作用剂量、慢性毒性阈剂量、急性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GLP、SOP、急性毒性、3R、脏器系数、悉生动物、无菌动物、蓄积系数、脏器系数、突变作用、移码突变、转换型突变、染色体畸变、间接致突变物 二、问答题 1.选择毒性产生的原因? 2.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有哪些特点? 3. 损害性反应的类型及其异同? 4. 毒性作用常用参数 5.LD50测定的意义? 6. 试述长期毒性试验中反映肝、肾功能的主要血液学指标及其意义。 7. 分别叙述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的类型。 8. Ames试验的原理及此方法的优缺点。 9. Ames试验常用菌株及其用途。 蓄积毒性:当较长时间连续反复给药,或者说给药的时间间隔和剂量超过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时,出现药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排出的速度或总量的现象。这时,药物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起来产生毒性。 选择毒性: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生物无害,或只对机体内某一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毒作用。 代偿能力:当机体组织或器官局部发生病变时,病变处功能降低,此时非病变处组织通过自身功能的加强来弥补病变处功能不足的能力。 最大无作用剂量:指药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 急性毒作用带:用于表示一种药物的急性毒性,用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急性毒性最小作用剂量的比值表示。 慢性毒作用带:用药物的急性毒性最小作用剂量与长期毒性最小有作用剂量表示,亦可用于表示一种药物的长期毒性。 SOP:标准操作规程,为得到准确的实验数据,要求正确而且统一的操作,对所有实验操作应以SOP为标准,是GLP中最重要的工作软件。 急性毒性:是指24h内单次或多次大剂量给予某药所出现的有害作用,即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性大剂量接受某种药物后所产生的快速而剧烈的中毒反应,包括死亡效应。 脏器系数:指内脏器官重量(g)与体重(kg或100g)的比值。

化验室安全操作规程02

化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1、化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1)实验前应做好准备,必须对所用药品与设备性能有充分的了解,熟悉每个具体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2)实验前必须熟悉实验室及其周围的环境和水龙头、电闸门的位置。 (3)实验时应保持安静,思想要集中,遵守操作规程,切勿粗心大意,马马虎虎,更不准在实验室内开玩笑。 (4)严禁在实验室内饮食或煮食,或把食具带进实验室。 (5)每次实验完毕后应把手洗净,并检查水、电、气等安全措施完善后才能离开实验室。 (6)每个实验室都必须备有灭火器或砂土,并尽可能放在显眼的地方,能同时备有消防用的消火栓或水缸则更好。 (7)实验室应保持空气流通,并设有专用的卫生箱,以供及时治疗的需要。常备药品有: 红汞药水:供一般破伤使用。 酒精:轻微的灼烧伤可用浸过酒精的脱脂棉擦拭。 5%硼酸氢钠溶液:受酸性物灼伤可用作冲洗。

3%硼酸溶液:受碱性物灼伤可用作冲洗。 还需要备有碘酒:紫药水及绷带和药棉。 2、火和电的安全预防。 (1)在使用电气动力时,必须事先检查电开关,马达以及机械设备各部分是否安置妥善。 (2)开始工作时和停止工作时,必须将开关彻底扣严和拉下。 (3)在更换保险丝时,要按负荷量,不得加大或以铜丝代替使用。 (4)严禁用湿手、湿布或铁柄毛刷等去清扫和擦拭电闸刀、电插梢等,防止触电。 (5)凡电气动力设备过热时,应立即停止运转。 (6)定碳、定硫电炉或其它高温炉,其硅碳棒露出部分应设有安全罩,严禁将安置妥善之安全罩随意撤掉,以免发生触电事故。 (7)禁止洒水在电气设备和线路上,以免漏电。 (8)凡使用110伏以上电源装置,仪器的金属部分必须安装地线。 (9)电热设备,例如马弗炉、烘箱、电炉和电热板等,所用电源的导线应经常注意检查其各接触处是否妥当,导线有无损坏和被腐蚀等。

化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化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镇江华夏检测 2016年6月25日

第一章化验室一般安全守则 1、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认真学习分析规程和有关安全技术规程,了解设备性能,严禁违章作业。 2、化验室应备有防火、防毒用具,并放置在明显处,保持良好的备用状态,化验员要熟知这些器材的使用方法。 3、化验员上岗操作应穿工作服,进入取样点必须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品,戴好安全帽。 4、现场取样应站在上风口,防止吸入有毒气体。取样和向容器内加入药品时,面部禁止正对容器口,防止药品溅入眼内及其它部位。 5、配制有毒试剂或在试验中能放出有毒和腐蚀性气体的操作应在通风柜内进行,并保持通风良好。 6、所用药品标准溶液都应有标签,禁止在容器内装入与标签不相符的药品,禁止使用没有标签的药品。 7、配制硫酸、盐酸、硝酸、磷酸等溶液时,都应把酸倒入水中,严禁将水倒入酸中。 8、用嗅觉检查样品时,只能拂气入鼻,轻轻嗅闻,绝对不能向瓶口猛吸。尽量避免手与有毒试剂直接接触,禁止用口品尝检验性质不明的药品。 9、进行易燃易爆物质试验时,禁止明火加热或接近火源。 10、在开启易挥发有毒试剂时,禁止面对自己或他人。 11、禁止使用化学器皿盛装食物,禁止用饮具、餐具盛装药品,实验后、进食前,必须充分洗手。 12、氧化剂与有机物分开存放、防止爆炸。易燃物品应放在阴暗低温处。 13、严禁可燃物与氧化剂一起研磨,见光易分解的试剂应贮于棕色瓶中放于暗处。 14、必须掌握一定的用电常识,认真阅读所使用的电气设备说明书及操作注意事项,遵守安全用电规程。 15、在进行动火分析时,必须严格执行安全动火管理制度。 16、一旦发生火灾,化验员应临危不惧,冷静沉着,及时采取灭火措施并立即与有关部门联系。 17、工作完毕检查水、电、气、窗安全处置后方可锁门。

中药新药长期毒性试验研究结果与评价

中药新药长期毒性试验研究结果与评价 审评一部朱家谷 新药的长期毒性试验研究,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与受试物有关的安全性信息。长期毒性试验,应根据受试物的特点,进行科学的试验设计、实验管理和操作规程,同时应对 试验结果进行详细的描述及分析。 本文主要针对申报资料中有关试验结果及分析内容,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应加强对长毒试验指标的观察 纵观现有新药长毒试验的申报资料,对试验指标的观察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观察的指标不全面 一个受试物的长毒试验,少则需给药一个月,多则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其间消耗了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长毒试验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取与受试物有关的安全性信息,与前期投入比较,进行相关的指标检测成本并不高,在未检测之前,我们对其结果是未知的,但每多检测一个指标就多一份对受试物的安全性认识。现有的多数申报资料只进行一些简单的几个指标的检测,而不根据长毒试验的目的进行试验指标的检测,如脏器系数和病理检查只有心、肝、脾、肺、肾,血液生化只测肝、肾功能各两项指标等。当然,这是1993年卫生部发布的《指南》中要求的必做项目,但该指南并未不同意进行更多指标的观察,作为研究者,如果有对自已开发品种的责任心,有对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性责任心,就应自觉地进行更多指 标的检测。 2、观察的指标针对性不强 长毒试验的检测项目应具有针对性,在研究时应特别注意“抓住问题不放”,不能忽视“偶 然现象”。 一方面,我们要在长毒试验中注意发现“偶然现象”并加以解决。如有一受试物,在试验中

观察到了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的降低,但不进行网织红细胞及骨髓的检查,结果无法分析其结果可能的危害程度及产生的原因。再如有些试验中血液生化检测中观察到了肌酐或尿素氮的升高,在这种情况下未再进一步地进行更敏感的肾功能指标的观察,很难对其结果作出正确 判断。 另一方面,还应结合受试物的处方组成特点、有效性试验中观察到的可能毒性问题、药代动力学试验中发现的问题等进行相应的指标观察。如某些含有毒性药材的复方制剂,应根据这种药材的毒性靶器官、靶组织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如某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在药效学试验中可能可以观察到某些对心血管及血液学方面的影响,在长毒试验时应增加一些更敏感的检测指标,观察在大剂量下的毒性反应的暴露情况。再者,曾经有一药物,由于未重视药代动力学试验中发现的在视神经的异常分布,在长毒试验中未对相关器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最后导致上市后引起许多受试者的失明。 再者,长毒试验一般要求高剂量组和对照组要进行全面的病理组织学检查,但很多试验单位无论高剂量组检查结果如何,都仅对高剂量组和对照组进行检查,而不对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进行检查。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如高剂量组未出现病理改变的,一般可以不必进行更低剂量组的病理组织学检查,只需取样保存,但如果高剂量组出现病理学改变,则必须对更低剂量组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判断药物的安全范围,寻找量毒关系,并考虑是否应进行更进一步的毒性研究。 3、对已观察指标在资料中表述不明确 多数试验单位一般都报送了所观察的试验结果,但是对于计量资料,只在表格中将“均数±标准差”列上,并说明在正常范围内,而我们在评价时发现,有许多结果标准差很大,均数虽在正常范围,但根据所提供的标准差,应有不少数据在正常范围以外,这时如果不将正常范围外的数据另外列上并进行分析,很容易导致可能的安全性问题被掩盖。对于计数资料,如

有毒有害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有毒有害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ISO45001-2018) 一、本公司有毒有害物品 苯、甲苯、二甲苯:无色透明液体,易燃烧。其蒸气与空气混合成爆炸性气体。遇到高热、明火能燃烧或爆炸。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短时间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上呼吸道明显刺激作用眼结膜充血头昏恶心等症状,重症昏迷;长时间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症,皮肤皲裂等。正己烷:属于低毒类化学物质,但具有高挥发性,高融脂性,并具有蓄积作用,短时间高浓度接触或长时间接触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急性吸入高浓度的正己烷可出现头晕、头痛、胸闷、眼和上呼吸道粘膜刺激以及麻醉症状,甚至意识不清,。长期接触低浓度正己烷可引起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为主的慢性损害,可引起急性中毒及慢性中毒。对皮肤有损害,皮肤反复接触后可出现发凉、潮红和粗糙等表现。 二、本公司接触有毒有害品岗位 接触有毒有害品的岗位有:丝印岗位 三、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1、进入岗位操作前必须按照不同岗位,正确佩戴防毒口罩(面具)等岗位所需劳动保护用品并掌握基本的有毒有害气体自救措施。 2、进入岗位后要认真对岗位配置的通风设施进行检查,确认通风设施正常运转时,方可进行岗位操作。 3、如通风设施出现故障时,致使岗位操作现场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过正常范围,要及时报告本单位相关领导,及时安排对通风设施进行维修,确保操作现场有

毒有害气体浓度正常后,方可进行岗位操作。 4、严格按照岗位工艺操作规程进行岗位操作,避免因违反操作规程而引发安全事故,对未严格按工艺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的人员,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5、对生产现场经常性进行检查,及时消除现场中设备的跑、冒、滴、漏现象,降低职业危害。 6、工作时尽量站在上风侧,减少吸入有毒有害气体的机率,生产现场严禁吸烟、就餐。 7、下班前将工作服等生产现场所使用的各类劳保用品进行更换后离开工作岗位,预防将污染源带离工作岗位后传播给其它人员。 8、离开岗位后,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要对身体及衣服上粘附的污染物进行彻底清理,并及时清洗身体接触有毒有害气体的各个部位,避免污染物进入体内。 9、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坚持下班洗澡等措施有效预防职业病。

实验室药品管理办法

锦州水文局实验室药品库管理办法 锦州水文局药品库简介 锦州水文局药品库为常规库,温度0-30℃,相对湿度为45%-75%。 一、药品申购 1、实验室的药品由实验室负责人保管,随时检查药品的使用情况,发现药品存放量不足时,应立即申报,经批准后,由采购员进行采购。 2、药品到货后由采购人员通知化学实验室负责人对购买的药品进行检查,保证包装完整,数量准确、标识清晰、符合要求后入库,否则不予入库。 二、药品领用 1、实验室操作人员准确掌握试剂药品的安全使用,防止出现误操作。 2、库房必须双人双锁保管,严格遵守出入库制度和审批制度,账与实物必须相等(精度以0.1g计算),必须定期检查。控制药品库库存量。 3、药品库管理人员要建立化学品(易制毒药品)各类账册,药品进购后,及时验收,记账,使用后及时销账,掌握药品的消耗和库存数量。 4、领用药品必须具有安全操作规程,防护用具和严格的领发制度。 三、药品的保管 1、存放药品要有专人管理、领用,存放要建账,所有药品必须要有明显的标识,对字迹不清楚的标签要及时更换,对过期失效和没有标签的药品不准使用,并要进行妥善处理。 2、化学药品应按性质分类存放,并采用科学的保管办法。如遇光易变质的应装在避光容器内;易挥发、潮解的,要密封;长期不用的,应蜡封。药品库品保管处要阴凉、通风、干燥,有防火、防盗设施 3、在固体试剂和液体试剂及化学性质不同或灭火方法相抵触的化学试剂应分柜存放。 4、受光照易变质、易燃、易爆、易产生有毒气体的化学试剂应存放在阴凉通风处;易燃、易爆物应远离火源。 5、易挥发试剂应贮存在有通风设备的房间内。 6、剧毒试剂应专柜存放,双人双锁保管。 7、药品使用应有记录,剧毒试剂的领用需实验室负责人签字。 8、定期检查药品是否过期,过期药品应及时妥善处理。 9、试验试剂容器都要有标签,对分装的药品在容器标签上要注明名称、规格、浓度;无标签药品不能擅自乱扔、乱倒,必须经化学处理后方可处置,实验室中摆放的药品如长期不用,应放到药品储藏室,统一管理。 10、化学药品盛装容器应封闭,防止漏气、潮解。见光容易起变化的化学品

质量控制组安全操作规程实用版

YF-ED-J9685 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 质量控制组安全操作规程 实用版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And Safe Operation Of The Department Work Or Production, Relevant Personnel Shall Follow The Procedures In Handling Business Or Operating Equipment. (示范文稿) 二零XX年XX月XX日

质量控制组安全操作规程实用版 提示:该操作规程文档适合使用于工作中为保证本部门的工作或生产能够有效、安全、稳定地运转而制定的,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设备时必须遵循的程序或步骤。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1 目的 规范员工行为,提高员工安全技能,实现在生产质量控制、检验过程当中操作标准化,以确保人身安全,无事故发生。 2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质量控制组在生产运行当中的质量检验、取样、制样及组内检验设备的检修与维护。 3存在的主要危害因素 机械伤害、触电、高处坠落、腐蚀、中毒、高温灼伤、粉尘污染、噪音污染

4 内容及要求 4.1 基本要求 4.1.1进入工作现场必须按规定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 4.1.2严格遵守岗位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 4.2具体工作安全要求及内容: 4.2.1取样前对取样点设备进行检查,确认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作业。 4.2.2下楼梯时要一手扶住楼梯,防止滑跌。 4.2.3夜间工作时要穿反光工作服,在取样过程中靠右慢行,注意躲避车辆。 4.2.4取熟料样品时要注意避免熟料烫伤,注意脚下散落熟料防止摔滑。

GLP实验室《长期毒性试验SOP》的制定 - 副本

GLP实验室《长期毒性试验SOP》的制定 GLP(Good Laboratory Practice for Nonclinical Safety Studies Practice)即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亦称优良实验室的质量管理规范)。应用于药品的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的实验室,其目的作用是为了提高药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即毒理学研究)的质量,确保实验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靠性,最大程度排除由于偶然的误差带来的影响,尽早发现和改正这类错误,并在事后纠正和追究其原因。GLP的基本精神在于怎样减少人为误差,以得到可信性高的实验数据,以保障人民用药安全[1]。 我国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分九章37条,主要内容有:组织机构和人员、实验设施、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标准操作规程、研究工作的实施、资料档案和监督检查 [2]。非临床研究,系指在实验室条件下,用实验系统进行的各种毒性试验,包括单次给药的毒性试验、反复给药的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致癌试验、局部毒性试验、免疫原性试验、依赖性试验、毒代动力学试验及与评价药物安全性有关的其它试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机构,系指从事药物非临床研究的实验室。 一、标准操作规程(SOP) SOP是GLP实验室质量体系中重要的部份,是建立质量体系的体现,对质量体系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GLP实验室的日常工作几乎无一例外地建立在以SOP为核心的基础之上。因此,必须对SOP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这是GLP实验室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SOP的控制和管理是指对SOP的制订、分类、审批、发布、登记、分发、修订/废弃、回收/销毁的整个过程实施控制和管理,其目的是确保SOP在其所适用的备个有关场所始终保持现时的有效性[3]。 1、标准操作规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标准操作规程的编辑和管理; (二)质量保证程序; (三)供试品和对照品的接收、标识、保存、处理、配制、领用及取样分析; (四)动物房和实验室的准备及环境因素的调控; (五)实验设施和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校正、使用和管理; (六)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和管理; (七)实验动物的运输、检疫、编号及饲养管理; (八)实验动物的观察记录及实验操作; (九)各种实验样品的采集、各种指标的检查和测定等操作技术; (十)濒死或已死亡动物的检查处理; (十一)动物的尸检、组织病理学检查; (十二)实验标本的采集、编号和检验; (十三)各种实验数据的管理和处理; (十四)工作人员的健康检查制度; (十五)动物尸体及其它废弃物的处理; (十六)需要制定标准操作规程的其它工作。 2、制订SOP的方法 SOP的基本格式包括SOP的名称、编号和版本、拟订人、审核人、批准人(签名和日期)、颁发和生效日期、适用范围、规程及参考文献等。所有SOP文件必须有系统的编码及修订号, 以便于识别、控制及追踪, 同时可避免使用或发放过时的SOP。系统性: 统一分类、编码并指定专人负责给定编码, 同时进行记录; 准确性: SOP应与编码一一对应,一旦某一SOP终止使用, 此SOP编码即告作废, 并不得再次启用; 可追踪性: 根据SOP编码系统规定,可随

马弗炉热震试验操作规程2015-12-31

马弗炉热震试验操作规程 通电前,先检查马弗炉电气性能是否完好,接地线是否良好,并应注意是否有漏电现象。 1.接通电源,打开电源开关。 2.将拨动开关置到“设定”挡,将温度设定为1100℃,然后置回“测 量”挡。 3.逐渐加大电流直至最大(30A),正常状况下,大约1小时可以升 到1100℃。 4.达到指定温度后,打开炉门,将预备好的陶瓷片(提前检查无裂 痕,确定完好无损)放入炉腔内,此过程要迅速,轻拿轻放,关闭炉门。 5.待炉温回升至1100℃,开始计时,5分钟后打开炉门,取出陶瓷 片并关闭炉门,对陶瓷片进行强制风冷降温,冷却到室温后,检查有无破碎、裂纹等状况。 6.待炉温回升至1100℃后,重复一次热震试验并做好记录。 7.实验完毕后,将“误差修正”(电流调节)旋钮调制最小,关闭开 关,切断电源。 8.整理完毕现场后,方可离开。

主要技术指标 项目单位技术指标 电源电压V AC220 额定功率Kw 4 最高炉温℃1350 升温时间min 120min内炉温升到1300℃ 连续工作时间h 8 电热元件硅碳棒8/150/150/14 3.7-4.0Ω 炉膛尺寸mm 250*150*100 外形尺寸mm 630*530*510 质量kg 130 注意事项: 1、首次使用或长期停用重新使用时,必须进行烘炉,烘炉流程:室温~200℃,打开炉门4小时;200℃~400℃,关闭炉门2小时;400℃~600℃,关闭炉门2小时。正常使用时,炉温不得长时间超过最高使用温度。 2、热电偶不要在高温状态或使用过程中拔出或插入,以防外套管炸裂。 3、经常保持炉膛清洁,及时清除炉内氧化物之类的杂物;炉子周围不要放置易燃易爆及腐蚀性物品。 4、禁止煅烧高腐蚀性、高毒性物质,禁止煅烧液体物质。 5、不用时应开门散热,并切断电源。 6、使用马弗炉时,需正确穿戴劳保用品,注意安全,谨防烫伤。 技术负责人:杨海涛 年月日

5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与安全操作规程完整

XXX有限公司 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 2018.12.20发布 2018.12.20实施 XXX有限公司安全部编制修订

批准令 本《XXX有限公司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以下简称《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河北省安全生产条例》、《河北省关于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暂行规定》、《河北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规定》、《河北省重大危险源分级评定办法》、《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省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的通知》、《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等法律法规和标准,并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编制,用于指导本公司的重大危险源管理活动。 本《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已于2018年12月13日至12月20日经公司安全领导小组会议评审修订通过,现予批准并颁布实施,要求本公司的全体员工认真学习并执行。 本《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自2018年12月20日起实施。 总经理(签字): 年月日

目录 1.总则 (1) 2.专人负责管理责任制 (2) 3.辨识与评估管理制度 (4) 3.1辨识 (4) 3.2评估 (4) 4.申报、备案与核销管理制度 (7) 4.1申报与备案 (7) 4.2变更与核销 (8) 5.登记与建档管理制度 (8) 6.警示标志与安全信息告知管理制度 (9) 6.1安全信息告知 (9) 6.2安全警示标志 (10) 7.安全监控管理制度 (10) 8.设备设施管理制度 (11) 8.1台账 (11) 8.2巡检 (11) 8.3检修与维保 (12) 8.4报废与拆除 (13) 9.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14) 10.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制度 (16) 11.应急管理制度 (18) 11.1应急物资 (18) 11.2应急培训 (18) 11.3应急演练 (18) 12.安全操作规程 (19) 12.1装卸车 (19) 12.2巡检 (19) 12.3检修 (20)

最新最全的化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化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化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化验室岗位操作人员。 2 化学试验一般操作规则 2.1.配制稀硫酸时,必须在烧杯和锥形瓶等耐热容器内进行,并必须缓缓将浓硫酸加入水中,配制王水时,应将硝酸缓缓注入盐酸,同时用玻璃棒随时搅拌,不准用相反次序操作。 2.2一切试剂瓶都要有标签。有毒药品要在标签上注明。 2.3.溶解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等发热物质时,必须置于耐热容器内进行。 2.4.严禁试剂入口。如需要以鼻鉴别试剂时,须将试剂瓶远离,用手轻轻扇动,稍闻其气味,严禁鼻子接近瓶口。 2.5.折断玻璃管(棒时,须用钢锉在折断处锉一小槽,再垫布折断。使用时要把断口烧成圆滑的形状。如将玻璃管(棒插入橡皮管或橡皮塞时,应垫布插入,防止折断伤手。 2.6.严禁食具和器具混在一起或互相挪用。 2.7.易发生爆炸的操作,不得对着人进行。必要时应戴好防护眼镜或设置防护挡板。 2.8.一切发生有毒气体的操作,须于通风柜内进行。通风装置失效时禁止操作。 2.9.一切固体不溶物及浓酸严禁倒入水槽,以防堵塞和腐蚀水道。 2.10.身上或手上沾有易燃物时,应立即洗干净,不得靠近明火。

2.11.处理后的浓酸和浓碱废液,必须先将水门放开,方可倒入水槽。一切废液,如含有害物质超过安全标准,则应先行处理,不准直接排入下水系统。 2.12.高温物体(灼热的磁盘或烧坏的燃烧管等要放于不能起火的地方。 2.1 3.取下正在沸腾的水或溶液时,须先用烧杯夹子轻轻摇动后才能取下使用,以免使用时突然沸腾而溅出伤人。 2.14.使用酒精灯、煤气灯时,注意无色火焰烫伤。 .15.蒸馏易挥发和易燃体所用的玻璃器具必须完整无缺陷。禁止用火直接加热。 3.使用电气设备安全规则 3.1.在使用电气设备时,必须事先检查开关、电机、以及机械设备,确认各部分是否安置妥当。 3.2.开始工作或停止工作时,必须将开关扣严和拉下。 3.3.要更换保险丝时,应由电工按负荷选用保险丝,不准随意加大或以铜丝代替使用。3. 4.电气开关箱内及下面,不准放任何物品。 3.5.严禁用导电器具去洗扫电器和用湿布擦洗电器。 3.6.凡电器动力设备超过允许温度时,应立即停止运转。 3.7.禁止洒水在电气设备和线路上,以免漏电。 3.8.严禁用湿手分、合开关或接触电气设备。

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1、化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1)实验前应做好准备,必须对所用药品与设备性能有充分的了解,熟悉每个具体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2)实验前必须熟悉实验室及其周围的环境和水龙头、电闸门的位置 (3)实验时应保持安静,思想要集中,遵守操作规程,切勿粗心大意,马马虎虎,更不准在实验室内开玩笑。 (4)严禁在实验室内饮食或煮食,或者把食具带劲实验室。 (5)每次实验完毕后应把手洗净,并检查水、电、气等安全措施完善后才能离开实验室(6)每个实验室都必须备有灭火器或砂土,并尽可能放在显眼的地方,能同事备有消防用 (7 5% 3% 2 (1 (2 (3 (4 (5 (6 (7 (8 (9 ( ( ( ( 绝不可涂油和与有机物接触,以免发生爆炸的危险。 3、化学药品的安全预防 (1)距度星的药品,例如KCN、AS2O3等等,必须制定保管使用规则,并严格遵守,及时工作人员很少,也不可例外的有所忽视。这类药品不能与一般药品同样的存放和任意使用,即使用过后的余量已经很少也应及时送保管员及时查收,不应任意放在工作台上。 (2)内服有毒药品,如氰化物、铅化物、汞及汞化物、络酸盐、氧化砷钡盐等,应装在坚固的瓶中保管,禁止入口,与手接触用后要洗手。 (3)接触皮肤有毒的药品,例如氰化物、氟氢酸、溴水、过氯酸等,要装在严禁坚固的瓶中保管,使用时要特别小心,不得与皮肤接触。

(4)呼吸有毒药品(及有毒气体和蒸气)如氰化氢、氮的氧化物、氯化氢、硫化氢、溴、汞、磷和砷等要装在严密禁锢的瓶中保管,并放在不易碰到的低处,使用时必须在通风柜内进行操作或开窗流通空气,以驱逐有害气体 (5)易燃类药品,如低沸点的乙醚、二硫化碳、酒精等,化验站(小组)贮放不得超过二升,要装在严密坚固瓶中,放在低温地方,使用时必须离开火源 (6)爆炸类物品,如苦味酸,过氧化氢,高压气体等,应放在低温处保管,不得与其他易燃物放在一起,移动或启动时不得剧烈震动,高压气体的出口不准对着人。室温过高,启用易挥发物时应设法冷却。 (7)腐蚀类药品,如强酸、强碱、浓氨水、浓过氧化氢和冰醋酸等,应分装小瓶保管,使用时尽可能用大气囊或虹吸进气,不许用嘴吸,切勿溅入眼中或身上。 (8)氰化物废液决不能任意倒入水槽,必须收集在专用的废液缸或瓶内,收集一定数量后, (9 ( ( 4 (1 (2 (3 (4 (5 (6 (7 (8 碳、硝酸、盐酸或过氧化氢的瓶子,不可以完全充满或暴露在日光下,或贮存在温暖的地方,否则,会发生爆炸。开启这类瓶子时,要更谨慎小心,误使瓶口对着自己或别人,以防开启时发生意外的溅泼 (9)开启大瓶液体药品时,须用锯将石膏锯开,禁止用重物敲打,以免瓶子破裂 (10)为了冷却、冷凝而是用自来水时,必须注意橡皮管水龙头是否套牢,特别是夜间自来水压力骤增,很容易使橡皮管滑落水龙头,以致水流满地,而且还会引起严重事故(如:碰到金属钠或浓硫酸产生爆炸) (11)发现临时停水、停电时,要立即拧紧水龙头和拉下电闸,以免恢复供应时带来严重事故 (12)不用的浓酸、浓碱废液,必须先将水龙头旋开、方可倒入水槽

毒代试验规范

毒代动力学试验规范 制定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审核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确认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批准者(签名): 日期:年月日

毒代动力学试验规范 1 前言 毒代动力学是药代动力学在全身暴露评价中的延伸,为非临床毒性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为某一特殊设计的支持研究,在理解毒性试验结果和临床人体用药风险性、安全性时,可提高毒理学资料的价值,其研究结果可用于阐明毒理学发现及其与临床安全性的关系。毒代动力学是描述化合物在动物造成的全身暴露和其与毒性研究剂量和时间关系,可以进一步了解毒性研究中造成的暴露量与毒理学结果之间的关系,以评价这些结果与临床安全性之间的关系。毒代动力学测定通常是结合于毒性研究中,故又被称为“伴随毒代动力学”。本SOP规定了毒代动力学试验的操作过程。 2 适用范围 本SOP用于本中心毒代动力学研究的试验规范,如果毒代动力学试验伴随长毒进行,则可将本试验内容与长毒整合。 3 试验方法 3.1 试验目的 通过检测受试物在动物体内的变化,描述受试物在动物造成的全身暴露和其与毒性研究剂量和时间关系,进一步了解毒性研究中造成的暴露量与毒理学结果之间的关系。 3.2 受试物 受试物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受试物或上市药品,因此受试物应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临床研究质量标准规定的样品,一般用中试样品,并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如不采用中试样品,应有充分的理由。如果由于给药容量或给药方法限制,可采用原料药进行试验。试验中所用溶媒和/或辅料应标明批号、规格及生产厂家。

3.3 试验系统:试验动物的种、系、数量、年龄、性别、体重范围、来源和等级。3.3.1 种属:首选动物尽可能与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一致,常用的试验动物有小鼠、 大鼠、狗、猴和兔等。 3.3.2质量控制:具有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一般选择正常、健康和未孕的动物。啮 齿类动物符合SPF级要求。 3.3.3年龄: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不同年龄的动物,应根据研究期限的长短和受 试物临床应用的患者群来确定动物的年龄。一般情况下,试验周期3个月以内的,采用6~8周龄的大鼠,体重180~250 g,比格犬采用6~10月龄;试验周期3个月以上的,采用5~6周龄的大鼠,体重120~180 g,比格犬采用4~6月龄。 3.3.4性别:雌雄各半,也可根据需要采用单性别动物。 3.3.5 数量:每组动物的数量应能够满足试验结果的分析和评价的需要。最好从同一 动物多次采样,尽量避免多只动物合并样本,以减少个体差异。每只动物多次采样时,动物数要保证在每个剂量每个时间点至少有5个数据;若采用多只动物合并采样时,应增加动物数,每个时间点应至少有5只动物的数据。在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中,数据可以来自毒性研究的全部动物,也可以来自部分动物。如果毒代动力学采样影响毒性研究时,应设卫星组,专门用于毒代动力学研究。 3.3.6 喂养:一般在给药前应禁食12 h以上或保持动物间摄食程度的一致,以排除食 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3.4 剂量选择 至少设计低、中、高三个剂量组。低剂量通常依毒理学的原则而定,一般高于整体同种动物有效剂量;中剂量是低剂量的合适倍数或高剂量的合适分数,应使动物产生轻微或中度的毒性反应;高剂量原则上应使动物产生明显或严重的毒性反应,甚至出现个别动物死亡。当毒代动力学数据表明受试物的吸收限制了母体受试物和/或代谢物暴露时,且无其它剂量限制因素存在时,该受试物能达到最大暴露的最低剂量将被认为是可采用的最高剂量。进行伴随长期毒性试验时,剂量选择一般同长期毒性试验一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