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

《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

《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
《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

《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王秀臣研究员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研究”(项目批准号:07BZW017),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2012年7月经同行专家鉴定,以优秀等级结项。课题组主要成员:李炳海、杨隽、刘瑞弘、侯敏、杨抱朴。

这项成果在大文学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从《礼记》的政治、伦理、道德、宗教论述中抽象出其文学倾向和理论主张,阐释“礼义”中的文学思想,从《礼记》自身的文本表述中找到具体的实践例证,还原“礼”文本展现的文学原初理论形态。

一、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第一章“祭祀”与“象征”--祭祀象征理论的形成与应用。本章认为,祭祀主要是象征性的,而不是实用性的。“祭祀主敬”,是祭礼举行的心理基础,也是仪式开始和艺术发生的情感前提。相同的情感冲动,让早期人类走进仪式的同时也走进了艺术。祭祀仪式通过对感情的文饰,构建起现实和象征的两个世界,二者彼此联系,相互沟通,以象征和诗的方式走向通融。祭祀的象征理论在从仪式到艺术的转化过程中形成并长期维持着祭礼的延续和祭义的实现。祭器、祭品、服饰、时空、仪节等构成祭祀仪式的重要因素分别具有各自不同的象征含义,个体的、局部的象征共同组成整体的象征系统。祭祀仪式的功能与意义正是在象征意义的形成和表述中得以完成。这些在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象征意蕴成为几千年祭祀文化发展的核心指向,同时也成为后世文学象征的重要理论来源。

第二章“称谓”与“修辞”--上古礼仪称谓的修辞学史意义。本章认为,修辞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并不是从理论而是从实践,也并不是从文辞而是从语辞开始的。礼仪称谓作为语辞修辞的重要形式,伴随着礼乐制度的发展逐渐形成,展示出上古修辞活动的生动场景,是古代语辞修辞的活化石。表意曲折、含蓄、委婉是礼仪称谓最重要的修辞特征。隐喻是礼仪称谓的修辞格,也是称谓语体形成的内在机制。修辞从语辞走向文辞,开启了修辞学史上口语和书面语并存而以文辞修辞为主体的修辞时代,修辞的功能从此获得了实用性和文艺性两条发展路径,语言不仅承担着信息传送的实用功能,而且还肩负着艺术形象塑造的文艺性审美功能。上古礼仪称谓在修辞学史上具有转型性和标志性意义。

第三章“礼辞”与“文言”--文言的礼仪属性及其元文学理论意义。本章认为,“文言”具有礼仪和文学双重属性。一方面,“文言”运用于礼仪场景,成为体现人的身份、地位、等级、精神和修养的象征性符号,成为“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的判定依据;另一方面,“文言”追求对语言的“文饰”,具有文学语言的示范意义和文学发展的理论意义,体现出中国早期文坛的雏形特点。“文言”的发端是中国文学的开始,“文言”实践开启了一

个具有开创性和标志性意义的元文学理论命题。在礼的文质论基础上,文质关系后来被广泛运用于文学,进而发展成为重要的文学思想,文学意义上的“文言”理论日臻完善,并长期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创作的发展。

第四章“礼仪”与“兴象”--“兴象”的仪式来源及“比”、“兴”差异考辨。本章认为,“兴象”在中国诗歌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六经”均包含“象”,而“礼仪”之“象”最为普遍,也最为人所忽略。礼仪是“兴”的艺术演示,“仪”通过“兴”表达,“兴”通过“象”实现,礼仪中的“兴象”是诗歌“兴象”理论的实践来源和理论来源。唐代孔颖达“兴必取象”论是对“兴”象征意义的总结和象征途径的揭示,是对“诗之兴”理论内涵的概括,也是鉴别比、兴差异的有效原则。依此理论,比、兴差异突显:兴必取象,比则不然;兴是象征,比是比喻。“兴”悠久的文化传承性决定了“兴象”审美意蕴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兴象”特有的美学精神。

第五章“乐论”与“诗论”--中国“诗论”的“乐礼”渊源。本章认为,中国人文精神的理性发端起自乐始,乐论是最古老的哲学,也是最原始的诗论。然而,乐与诗并不等同,乐论与诗论并非同一,二者之间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一方面,诗、乐一体的原初形态确定了彼此的血缘联系,早期乐论天然具有诗论性质;另一方面,诗、乐的分离使二者分别走向成熟独立的艺术形态并具有各自的审美内涵,乐论和诗论分别成为不同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诗学思想实源于乐论,“万能创世的歌声”长期影响着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和中国诗学体系的建立,乐论与诗论的渊源关系对研究中国古代诗学思想具有特别意义。

二、成果内容及研究方法的创新和特色

1.立足文学视角的《礼记》研究。这项成果坚持立足《礼记》文本,参照其他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献,全面审视《礼记》的文学思想及其文学表现。学术史上虽然对《礼记》的成书年代存有争议,但近年来随着大量地下文献的出土,《礼记》主体成于先秦已成不争事实。事实上,《礼记》是一部汇集先秦文、史、哲思想于一体带有总结性的先秦文献著作。像其他先秦文献一样,《礼记》中的文学思想及其表现尚未理论化和系统化,它分散于对各种政治、伦理、道德和宗教的论述之中,甚至被强烈的理性思辩和哲学逻辑所遮蔽,因而《礼记》的文学研究历来不受重视,其文学意义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将《礼记》全方位地纳入文学研究的视野是这项成果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也是对先秦儒家文艺思想全方位的审视。

2.还原中国文学的早期存在形态。先秦文学“文、史、哲”不分的状况使我们无法从那些融会和混合的著作中找到独立的文学形态。这种“泛文学化倾向”,一方面使得文学性很强的作品体现出诸多非文学品格;另一方面,严格意义上的非文学作品实际上也不自觉地实

现着某些文学功能。早期的文学活动不单单是一种文学现象,而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文学活动凭借着礼乐文化的深刻影响而全面介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不仅表现为天子、公卿的宗庙祭祀、演耕、朝觐等大型的政治活动,也表现为乡间里巷、生死、婚姻、宴饮、聚会等普通的世俗生活。这项成果认为,这些与“礼”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实质上是一种早期的文学活动,《礼记》元文学理论形态即体现于所有这些并不认为是文学活动的社会实践之中,中国文学思想的早期形态蕴含于对“礼”的理论阐释之中。

3.找到元文学理论形态重要实证。中国古代文论思想实际上在先秦时期的各种典籍中都可以找到其元理论形态。这项成果认为,《礼记》作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虽然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也非一时一地形成,但它几乎涵盖了先秦儒家全部的文学见解。中国文学思想渊源于先秦,后世的文学理论、文学主张、文学表现手法都能在先秦典籍中找到源头。本研究虽然只是选取了《礼记》中某些重要概念,但这些重要范畴具有足够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它几乎与先秦时代各种文学现象相联系,可以认为,对这些概念的文学阐释,是对先秦儒家主要文学见解做一次全面清理,并追溯其相应的理论来源,为进一步厘清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和内在规律找到了相关重要实证,从而确立《礼记》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应有地位。

4.探究“礼乐”背景下的中国早期文学思想。以“礼”作为切入点研究中国古代儒家文艺思想,挖掘儒家文艺观的精神实质,是这项研究重要的预设目的。儒家的文学思想深深根植于先秦礼乐文化的土壤之中,礼是先秦文学发生的整个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并作为一个重要角色直接参与了这一特殊的文学实践。从礼的角度去研究儒家文艺观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研究这种早期文艺理论最有效、最便捷的途径。虽然很多学者并不否认“礼”对中国文学尤其是对先秦文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但从代表礼乐精神的《礼记》文本中去挖掘这种原生形态,从根源上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礼记》是一部集早期文学理论思想和文学精神于一体的总结性著作,这项成果自始至终贯穿并体现了这一重要结论。

鉴定专家点评:

北京师范大学李春青教授:这是一项成功的古代文论与古代儒家礼乐文化的“跨学科”研究。成果中颇多创见,如对古代思想史、哲学史上十分重要的“名实”问题进行了富有创见的重新解读,揭示了其修辞学含义;从礼仪角度审视“兴象”这个重要范畴,揭示“兴”的仪式特征,及“兴”与“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可谓发前人所未发。

不足之处:对《礼记》中体现的贵族礼乐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内在矛盾,未予以充分关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文言现象、选择题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 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 《虽有佳肴》习题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虽.有至道古义: ②不能知其旨.也古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 ⑤不知其善.也: ⑥学.学半:前一个“学”: 2、一词多义 学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知.其旨也人不知.而不愠 B. 虽有至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 然后能自反.也其反.激之力 D. 其此之谓.乎太守自谓.也 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虽.有嘉肴故余虽.愚 B. 不知其.善也欲穷其.林 C.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公问其故. D.然.后能自强也满目萧然. 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 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 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D. 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白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参考答案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虽.有至道古义:古今异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不能知其旨.也古义:古今异义,甘美。今义: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古今异义,不通,理解不了。今义: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古今异义,促进。今义:增长 ⑤不知其善.也: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⑥学.学半:前一个“学”:通假字,同“敩”,教导。 2、一词多义 学

最新部编版八下22课礼记二则

礼记二则 知识点: 1、《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撰的。又叫《小戴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主要内容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礼仪,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2、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他的弟子对“经”的解说称为“传”或“记”。礼记即对《礼》的解释。 3、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虽有佳肴 一、重点字词解释: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即使。【佳肴】美味的食物。【食】名词做动词,品尝。【旨】味美。 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学】学习。【善】好处。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因此。【困】困惑。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也有困惑。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自我反思。【然后】这样以后 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省。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自强(qiǎng)】自我勉励。【强】勉励。 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6、故曰:教学相长也。 【故】所以。【长】增加、促进。教学:教导别人和自我学习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学(xiào)学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导。【其】大概、恐怕,表示推测语气。【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吧,固定句式。 《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通假字 1、《兑命》曰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2、学通“敩”,教导 三、古今异义 A、虽有至道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B、不能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C、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D、教学相长也古义:促进。今义:增长 四、词类活用 A、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B、不知其善也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五、一词多义 学学半音xiào,通“敩”教导 学学半向别人学习 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不知其旨也它的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 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之: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 ,推举。 修:培养。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 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 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

“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 ,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课文详解 预习须知 文学常识及背诵提示: 课文选自《礼记正义》。二则都需背诵。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全书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知识重点 一、全文展示 虽有佳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主题概述 《虽有佳肴》:本文通过论述“佳肴”与“食”、“至道”与“学”的辩证关系,引出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并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掺杂虚假或者骄傲浮躁。 《大道之行也》:本文通过对理想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思想中“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理想社会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①学学半(“学”同“敩(xiào)”,教导) ②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

③矜、寡、孤、独(“矜”同“鳏(guān)”,老而无妻) (二)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也 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2.虽有至.道 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 3.教然后知困. 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推动,促进;今义:增长。 5.大道 ..之行也 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大路。 6.讲信修.睦 古义:培养;今义:修理。 (三)词类活用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名词作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2.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形容词作名次,老年人;中年人;幼童)(四)重要虚词 1.之 ①其此之谓乎(代词,复指前置的宾语“此”) ②大道之行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2.其 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 ②其此之谓乎(副词,表推测,大概) ③故人不独亲其亲(代词,自己的)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代词,财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礼记二则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①,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②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诫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③暮,与老人同出。 (选自宋·康与之《昨梦录》)【注】①陶冶:开心的样子。②枲(xǐ):麻。③迫:到了,临近。 【考点必练】 1.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倒装句的翻译必须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2.穴中人所说的哪一句话与《大道之行也》中的“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表达的大意相同? 答案: 1.地是按照各家的人口来分的,用来耕地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 2.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 参考译文:老人带领姓杨的人来到一个大的山洞。(这里)鸡和狗都很高兴的样子,人们都在一起住。到了一家,老人对(这户人家)说:“这个人想来这里住,能够容留他吗?”(穴中人)回答说:“你既然带他来到这个地方,那他一定是有贤能的人。我们这里只要是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这类东西,都不是私人所有的,是与众人共享的,所以可以住在一起。你真的要来,请不要携带金银珠宝这些珍异的东西,(人们日常)所用的只有柴米鱼肉,这里是不缺的。地是按照各家的人口来分,用来耕地养蚕,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食物或白吃人家的。”姓杨的人道谢并且听从了他的安排。(穴中人)又告诫道:“你如果来晚了,山洞就封了。”将近夜晚,姓杨的人与老人一起出来。 君子学必好问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注释】①奚:怎么。 【且读且思】 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2.从本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阅读下面这篇小短文,想一想古人所说的“大同”与“小康”有什么区别? 小康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①,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②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③,以功为己④。故谋用是⑤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 知识点及教案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 谓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 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 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所以人们不但仅敬爱自己的父母,不但仅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 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 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 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 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 大同。 注释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22 《礼记》二则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 ..(jiā yáo)自强.(q iǎng)兑.命(yua)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同步提升训练(含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自强.(qiáng)学.(xué)学半讲信修睦.(mù)不知其旨.(zhǐ) B.嘉肴.(yáo)男有分.(fēn)教学相长.(zhǎng)不必为.(wèi)己 C.弗.(fú)学有所长.(zhǎng)选贤与.(jǔ)能好逸恶.(wù)劳 D.兑.(duì)命尘埃.(āi)也天下为.(wéi)公矜.(j īn)寡孤独 2.下列词语的书写全正确的一项是() A.佳肴北冥藏于己虽有至道 B.弗食尘埃此之谓讲信修睦 C.兑命废疾男有份选贤举能 D.悠游谋闭学学半鳏寡孤独 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货/恶其弃/于地也 B.是故/谋闭/而不兴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B.之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 C.故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D. 长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教然后 ..之行也 ..知困。 B.大道 C.讲信 .. ..修睦 D.矜寡孤独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不知其善.也 B.然后能自反.也 C.故人不独亲.其亲 D.故外.户而不闭。 8.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学相长也。(判断句)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倒装句) 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判断句) D.其此之谓乎。(反问句) 9.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两篇课文都选自《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

部编八下22《礼记二则》课后补白《礼记 檀弓》故事二则 赏析

孔子过泰山侧 从镜子中照见人性的丑恶,揭露出赋税的繁重,也体现出了孔子的"苛政猛于虎"这一观点。"苛政猛于虎":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作品原文 孔子过(1)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2)而听之。使子贡(3)问之曰:"子之哭也,一(4)似重(5)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6)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7)政。"夫子曰:"小子(8)识(9)之:苛政猛于虎也!" 本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1)过:路过。(2)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做动词用扶轼。(3)子贡: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4)一:真是,实在。一似重有忧者: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5)重:重叠。(6)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7)苛:繁重的,沉重的。政:征税。(8)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9)"识"读zhì。 作品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贡前去询问。子路走到女子身旁,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我怎能不伤心呢?"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征税啊。"孔子沉默了一会,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害人啊!" 作品读解 宁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得魂不附体。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得魂不附体?

部编版八下语文拓展阅读:礼记二则

君子学必好问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 【注释】①奚:怎么。 【且读且思】 1.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2.从本文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阅读下面这篇小短文,想一想古人所说的“大同”与“小康”有什么区别? 小康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①,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②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③,以功为己④。故谋用是⑤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⑥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⑦其义,以考⑧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⑨,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⑩,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选自《礼记·礼运》)

【注释】①大人:这里指国君。世:父亲传位给儿子。及:哥哥传位给弟弟。②笃:淳厚。③贤:尊重。知:通“智”,智慧。④功:成就功业。⑤用是:因此。⑥选:指杰出的人物。⑦著:彰显。义:指合理的事情。⑧考:成就。⑨刑:典范。让:礼让。⑩执:同“势”,指职务。去:斥退。 参考答案: 《君子学必好问》 1.君子学必好问。 2.示例:我们要做到勤学好问,才会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 《小康》 “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指人类最终可达到的理想世界,代表着人类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基本特征为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没有差异,没有战争。这种状态被称为“世界大同”,这种世界又称“大同世界”。儒家把比“大同”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为小康,是儒家理想中的所谓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指禹、汤、文、武、成王、周公之治。 【参考译文】如今大道已经消失不见,天下成为私家的。人们只敬爱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教案

22.《礼记》二则 第1课时虽有嘉肴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义。 (1)正读音 嘉肴 ..(jiā yáo)自强.(qiǎng) 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虽然)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 ..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 ..(最好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推动,促进) ⑦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 ..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②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其味道的甘美;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总结训练

第五单元 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训练 一、知识点汇总 1.字词积累 2.《礼记》相关知识 3.类比手法 4. 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的特色 5.阐述道理,条理清晰的写法 6.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色 7.运用排比,突出气势的手法 8.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的语言特点 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 1.字词积累 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背诵默写课文。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弗.(fú)学男有分.(fèn) 天下为.(wéi)公 B.嘉肴.(yáo)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wèi)己 C.学.(xiào)学半选贤与.(jǔ)能恶.(wù)其弃于地也 D.兑.(yuè)命讲信睦.(mù)矜.(jIn)寡孤独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味美) 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思) C.大道.之行也(宽阔的道路) D.女有归.(女子出嫁)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礼记》相关知识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1)“四书”:、、、。 (2)“五经”:、、、、、。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是东汉经学家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B.《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短文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虽有嘉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课后练习(含答案)

22《礼记》二则 (一)虽有嘉肴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旨.(zhǐ)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弗.食弗:不 (2)虽有至道 ..至道:最好的道理 (3)不知其善.也善:好 (4)教然后知困.困:困惑 (5)然后能自反 ..也自反:自我反思 3.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学.学半“学”同“敩”,教导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主旨 (3)教学 ..相长古义:教与学今义:教书 5.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 A.择其.善者而从之B.弗食,不知其.旨也 C.其.此之谓乎D.弗学,不知其.善也 (解析:C项“其”是副词,表推测,大概。其他三项均是代词。)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 (3)故曰:教学相长也。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7.填空。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 是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教学相长也。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8.“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 强调了亲身学习的重要性。 9.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 10.“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部编版最新《礼记二则》练习题

《<礼记>二则》基础测试 姓名:班级 《虽有嘉肴》 第一行解释框内词语,第二行翻译。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 学 学 半。” 其 此之谓乎? 【文言词汇】 1、通假字 (1)学. 学半: 2、古今异义: (1)不知其旨. 也 古义: 今义: (2)教然后知困. 古义: 今义: (3)教学相长. 古义: 今义: 3、一词多义: 《虽有嘉肴》练习题 本文节选自《 》(《 》),又名《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 ) 论著的选集,共 ( )篇。《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 ) 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 )( ) 自强.( ) 兑.命( ) 学. 学半( ) 3.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 ) ②弗.食( ) ③不知其旨. 也( ) ④不知其善.也( ) ⑤然后能自强..也( ) ⑥虽有至. 道( ) ⑦教学相长.( ) ⑧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 ⑨教然后知困. ( ) 其 不知其旨.也( ) 其.此之谓乎(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