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科学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与行动研究报告

小学科学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与行动研究报告

小学科学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与行动研究报告
小学科学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与行动研究报告

小学科学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与行动研究报告

白山市浑江区教师进修学校李英

一、课题的提出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推行“探究式”教学是社会进步发展的需要。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些都是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给我们提供的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课标前言明确指出“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重点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儿童也会形成一些对科学概念的错误理解,对儿童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不仅可以保护和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帮助儿童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发展探究能力,而且有利于儿童情绪能力、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它既让儿童有一个愉快的学习经历,最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客观事物是身边的生物。上学期的科学课上同学们就提出了许多关于植物的问题。新学期开始,我们组织三年级各班学生制定《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与行动研究方案》,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感兴趣的问题。例如:植物为什么能长在土里?植物怎样才能长大?植物会呼吸吗?植物是怎样喝水的?我认为利用窗台这个同学身边的“基地”,在三年级同学中开展窗台植物的观察与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探究:根据美国科学委员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的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它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试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有的知识;用工

具来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鉴别,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是一个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大致包括根据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想法)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猜测,为证实猜测提出假定,设计试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

本课题研究的视角是整合现有的国内外探究式教学案例,让学生自己动手种植、栽培植物,体验植物、空气与人的关系,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种植、栽培植物的知识、技术以及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通过观察、设计、想象、实验探究、体验一系列活动,发现和解决具体的现实问题。

三、课题研究理论

1、按照皮亚杰的观点,环境是重要的。教师需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刺激并要求儿童。当儿童探索环境的时候,他们遇到能引起兴趣的事件,这些事件应具有适度的新奇,不很适合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于是促使儿童不断调整他们的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对付问题的新方法。在这样的行动中,不是环境本身创造儿童的智力,而是儿童自己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出了新的认知图式。

2、“最近发展区”的概念。他将儿童自己实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与经别人给予协助后所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之为最近发展区。在了解了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之后,应进而根据其可能的发展水平,找出其最近发展区,通过成人的协助使儿童的认知思维能力达到最充分的发展。

这些观点的提出是我们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重要依据。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小学三年级全体学生。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在本课题研究中,我们采用行动研究的方式,实验教师和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经

验(概念)和理解,通过对各种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查阅大量的资料,制定绿色植物的种植观察和解决策略(实验记录),并通过实践去探索,不断反复验证,提高实验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2.经验总结法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描述植物的生长状态,生活习性,记录、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整理、统计、分析调查资料。获得判别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同时,了解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种植栽培技术,适宜生活的土壤特点等。帮助学生整理不同阶段植物生长的状态的报告单,组织学生不断交流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再经过针对实际需要去学习、分析综合等过程,逐步总结出规律性认识的方法。

五、课题研究的评价及步骤

(一)课题研究的评价:

1、评价的原则要遵循民主性、开放性、激励性、启发性、总结性等原则。

2、评价的内容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考察学生的科学综合素质。

3、评价的方式要从实践操作、时间、空间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对学生的科学素质进行全面的、发展的评价。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

1.观察:观察植物种植嫁接的形态、记录生长变化情况;观察记录教室空气的干湿度。

2.调查:哪些野生植物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人工栽培繁殖情况。

3.种植,在不同的时间播种的植物,种子的发芽情况,验证植物能不能在不同的季节播种,长势如何等。

4.嫁接:学习植物嫁接原理、技术和方法。

六.活动安排:

计划2010年8月——2011年3月实施花盆种植活动

时间课程内容活动形式

2010年8月——2009年11月各班成立小组,选择课题,确定方案。种植、移栽

花卉等植物。准备对比实验材料(相同的种子、植株等)讨论、搜集、观察、记录、栽培植物,了解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生长条件实验、操作观察、记录总结。

2010年10月——2011年3月进行无土栽培实验,栽培蒜苗、大葱、绿豆苗等涮菜类植物实验、操作,观察、记录

各班策划研究选题:如

1、选择一种(或几种)植物,相同的植物幼苗,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生长情况有什么不同?认真记录,分析原因,也许有新的发现。

2、研究植物生长的条件。例如:植物生长没有阳光可以吗?植物必须生活在土里吗?栽培植物施肥与不施肥有什么不同?

3、改变植物的生活习性,会有什么新发现。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各班级窗台植物枝繁叶茂各不相同、有的班级种的蔬菜郁郁葱葱;有的班级种的花卉繁花似锦,有的含苞待放〃〃〃〃〃〃

(二)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植物生长记录单、报告单。

(三)生成有价值的新课题。如:植物在(保鲜膜扣得棚)棚内生长的速度为什么比不扣棚的快?植物为什么有再生能力?受过粉的花为什么比没有受粉的花花期长?〃〃〃〃〃〃

(四)经过一段时间实验下来,让实验教师最欣喜的是孩子们的变化。随着实验的不断进行,我们在课上越来越看见孩子们“活”了,他们敢讲、敢说,而且说的是那么的头头是道,常常是为了一个问题的表达、交流、讨论,而争着发表自己的观点,争着用各种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孩子们为能够在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中学习而高兴,为自己的新发现而兴奋,为意想不到的现象或是结果而惊喜,他们在这里处处可以遇到可亲可爱的科学,体味先驱者们悟出来的道理,分享他们的快乐,在清纯的心中激起执著的探索与创造之情,亲自做那些科学家们做过的和不曾做过的事,好像自己也成了科学家。看到他们的变化,就是看到了实验的成功。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报告 季燕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和实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已是国际数学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总体目标也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的。 数学课堂观察量表 课堂观察量表(1)——学生学习的维度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的思考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 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实践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精神的自由天地。它是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加有益。 2、培养学生的学合作交往能力。 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往的机会,在交往过程中,他们懂得了沟通与包容、尊重与信任,懂得了共同创造与分享。因此,他们能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能热情地帮组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也能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数据材料。他们在合作学习上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3、培养学生初步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 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在思考中学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通过研究,使学生既学会数学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实践活动需要学生合作学习,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往的机会,在交往过程中,他们懂得了沟通与包容、尊重与信任,懂得了共同创造与分享。因此,他们能正确对待探索中遇到的困难,能热情地帮组身边的同学排忧解难,也能为别人提供急需的数据材料,这样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正确评价他人,学会如何在成功与失败面前调节自己的情绪,他们在合作学习上学到的做人的道理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课堂观察记录表-小学科学

执教者姓名马丽学校沂南县第二实验小学观察者姓名邹兴花学院沂南县第二实验小学课题《有趣的发现》 观察中心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设计 观察记录 视角单项评价备注 1. 能否有效调控学习气氛?能气氛好,学生能积极 参与课堂活动 2.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举例贴合生活,能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课堂教学语言用辞是否浅显易懂, 讲解 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 音量/节奏)? 能 语速适中,言辞易 懂,条理清晰,易于 理解 4.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呈现是 否合理,效果怎么样? 合理通过移动能关注到 整个班级体5.是否指导学生学习(如自主,合作,探 究学习),是否有效? 是 能够指导学生动手 实验,一对一辅导成 效显著 6.是否倾听学生发言,是否作出即评价?是 倾听学生发言并能 够作出鼓励,能及时 的总结学生的发言7.能否通过恰当问题(如评价等)引导对 学习主题的深入思考? 是 问题设计很好,考虑 到趣味性,并时不时 引导学生逆向思维8.媒体(板书, 课件等)呈现是否合理,是 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一般 课件的字有些多,没 有运用视频呈现不 是很直观 9.教态是否自然,沉稳、愉快?是教态自然 10.教学机智表现如何?很好能随机应变 总体评价 老师整节课调理清晰,问题设计的很好,课堂的整体气氛好,节奏适中。老师在提问之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问题,这样既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又利于学生可以积极举手发言。老师的教态自然,能够运用眼神、语音、语调、手势、动作和移动给学生及时的提醒与强调,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此外,老师不断地关注坐在教室比较靠后、靠边、靠角落的学生,让他们不会因为座位的原因被课堂边缘化。最后,老师在提问之后能够及时的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能及时的纠错以及指正,这样利于学生更好的被引导,利于他们的思路走向正确的方向。

(完整版)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小学数学远程观课评课活动,时间虽然短暂,但我受益匪浅。通过六节课的观课评课,让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的不足,让我 更加懂得了教师学习的重要性,让我更加知道了教师对课堂把握 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启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让学生在问题中探索知识,让他们经历探究的过程远比直接的论 述要好的很多。我认真观摩了六位老师的课,他们的课堂教学风 格各有千秋,都浸润着浓浓的求知精神和探索理念,真实、朴实、扎实、生活化的数学课堂都是各位执教教师智慧火花的精彩呈现,我想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该让课堂活起来。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观课让我收入颇丰,我觉得老师都从一年级孩子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把每个环节都想的很到位,很符合一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同时课堂的练习从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出发,锻炼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谈谈对本节课的感悟: 1、通过复习的导入,12-6 16-8 46-32等的复习既加深了学生对上节课知识的掌握,同时对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注重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知的生活事例,感兴趣的事物引入,为学生提供富有情趣的具体情境。在具体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以最佳的思维状态投入学习。 3.加强知识间的对比。探索42-26退位减法之前,联系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突出

“退位减法”中如何退位这一难点,通过比对使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逐步形成知识系统。 4.体现算法多样化。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操作、交流、讨论等活动,学生自主探索出多种算法,并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保护了学生自主发现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5.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活动设计体现了趣味性、知识应用性、活动的开放性。设计注重关注学生情感,体现团结合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6、巩固练习的设置通过一些更游戏似的问题来积极的引发学生思考,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你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提到最应该关注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由具体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可以说从始至终你都在贯彻你自己的设计理念,努力地在为学生创造着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环境,努力地想通过操作,交流,展示,辨析等形式来让学生学会计算方法。这些形式比较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坚持灵活使用。 研修学习一个短暂的学习过程,我要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 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努力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 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 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 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观察一棵植物教学设计

《观察一棵植物》教学设计 北京小学史文娜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上册《植物》单元的第2课,是在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植物之后,开始学习如何对一棵植物进行观察。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整体观察一棵植物;2.局部观察一棵植物的茎和叶;3.画一棵植物的简图。通过这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认识植物有根、茎、叶等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学习科学的观察、描述、记录方法,为学生学习后面几节植物课奠定基础。教科书中观察的植物是秋季全国各地较为常见的菊花,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根、茎、叶三部分结构明显、单一的植物作为观察对象。 【学生分析】 经过第1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的植物,知道植物的生长环境多样,但是他们没有对一棵植物进行过具体的观察,因此他们很可能对植物的茎、叶存在错误的认识。一年级学生大多不会使用科学词汇进行描述,教师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这一训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器材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每个小组一盆茉莉。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板贴(科学词汇、茎、叶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 教师提问:愉快的假期刚刚过去,老师在这个假期也外出游玩了,而且在大自然中捕捉到了很多美丽的景色。快来看看,这里面有你认识的植物吗?之前在哪儿看见过? 课件播放竹子、荷花、柳树、铜钱草的图片,学生看一看植物生长的环境,认一认这些植物。 学生交流生活经验。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提出大声发言的表达要求,落实习惯培养。 设计意图:调取学生生活经验,感受植物的多样性。 2.远观大树。 教师提问:你们好像对这棵大树不太熟悉,那我们现在一起看看。远远地看这棵大树,它是什么样的?它像什么? 学生观察大树照片,描述大树的外形特点。 教师总结:看来,我们远远地看,能够粗略地了解植物的外形、特点。 3.认识茉莉。 教师在讲台上展示茉莉,并提问:看,谁认识这种植物?生活中许多同学都见到过它。今天,我们就和茉莉成为朋友,通过观察一棵植物(板贴:观察一棵植物)来了解它,好不好? 设计意图:明确学习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二、观察一棵植物 1.远观茉莉。 学生远观茉莉,教师提问:我们还像观察大树一样,先远远地、整体去看,它是什么样的?你最先看到的是什么?(教师按照学生的交流出示板贴:“叶”或“茎”) 学生交流,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茉莉的轮廓。

小学科学观课报告山东教师远程研修

小学科学观课报告山东 教师远程研修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一、观察起因 新课程标准张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钟者和参与者。”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科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小学科学课上更加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科学课的各种活动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开展的,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并且开展得轰轰烈烈。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探究合作学习,在分工明确、日标确定的基础上,学生合作程度、思维的深度、动手实验参与度、活动频率等都影响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对此,我着重的对小学生在课堂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进行了观察。 二、观察策略 对小学生的科学课课堂多次进行观察,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有关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记录。本次观察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观察结果 我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小组规模:梁老师把全班40人分成10组,每组4人。小组人数适中,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老师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梁老师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拼配进行分组的。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2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15分钟,约占整节课的30%。除4人上课开小差,没有参与合作探究,余下的36人均能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作多种猜测;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大部分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上基本得到了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给小组暗示2次,多次给小组及其成员进行评价,组与之间相互评价3次。 四、观察描述 课中课堂纪律不太好,小组合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学生积极性过高,有的竟然大声喧哗,老师在组织进行实验时明显压不住场,不过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学生至少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感受到“斜面省力”这一规律。 五、观察分析 梁老师在课中引导时并没有站在权威者的角度,导致课堂秩序凌乱,课堂纪律也难以保持。 从这堂课以及一些与科学相关的资料我们可以知道: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的责任分下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让各组明确自己其体的任务,要求学生知进他们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学习小组中一般由组长开展学习活动:由记录员承担

课堂观察记录表 小学科学

执教者姓名洪琴学校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观察者姓名马珑元学院教育学院 课题《我们的食物安全吗》 观察中心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设计 观察记录 视角单项评价备注 1. 能否有效调控学习气氛?能气氛好,学生能积极 参与课堂活动 2.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举例贴合生活,能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课堂教学语言用辞是否浅显易懂, 讲解 是否有效(清晰/结构/契合主题/简洁/语速/ 音量/节奏)? 能 语速适中,言辞易 懂,条理清晰,易于 理解 4.非言语行为(表情/移动/体态语)呈现是 否合理,效果怎么样? 合理通过移动能关注到 整个班级体5.是否指导学生学习(如自主,合作,探 究学习),是否有效? 是 能够指导学生动手 实验,一对一辅导成 效显著 6.是否倾听学生发言,是否作出即评价?是 倾听学生发言并能 够作出鼓励,能及时 的总结学生的发言7.能否通过恰当问题(如评价等)引导对 学习主题的深入思考? 是 问题设计很好,考虑 到趣味性,并时不时 引导学生逆向思维8.媒体(板书, 课件等)呈现是否合理,是 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帮助? 一般 课件的字有些多,没 有运用视频呈现不 是很直观 9.教态是否自然,沉稳、愉快?是教态自然 10.教学机智表现如何?很好能随机应变 总体评价 老师整节课调理清晰,问题设计的很好,课堂的整体气氛好,节奏适中。老师在提问之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问题,这样既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又利于学生可以积极举手发言。老师的教态自然,能够运用眼神、语音、语调、手势、动作和移动给学生及时的提醒与强调,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的注意力很集中,此外,老师不断地关注坐在教室比较靠后、靠边、靠角落的学生,让他们不会因为座位的原因被课堂边缘化。最后,老师在提问之后能够及时的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能及时的纠错以及指正,这样利于学生更好的被引导,利于他们的思路走向正确的方向。 课堂观察记录表(教师行为)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小学数学远程研修观课报告 在本次远程研修中,鲜明的教学理念,全新教学的框架,明晰的教学目标,非凡的教育机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使我们有效的学习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展示了一个空前的教育前景, 课成功的展示了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创新为主轴,活动为主线,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以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索为目标,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重组教材,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通过观摩名师课堂教学、学习新课标下的高效课堂,让老师们了解如何把握解决新课标下的课堂问题及变化,通过提升课堂效率促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和谐发展。高效智慧的课堂需要教师以生为本,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开放表达空间,高效智慧的课堂需要教师开拓创新,激活学生的思维,高效智慧的课堂学生可以自由的呼吸!让我们共同创造高效智慧的课堂!让我们和儿童共成长! 强调要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活动要适可而止,要有明确的活动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既要关注教学,也要关注活动,既要关注习得,也要关注获得。她提出小学数学课堂要开放,但不等于放开,开放的课堂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前要有更多的思考,思考如何面对学生的各种生成问题。还给我们指导了怎样在课堂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小组合作怎样开展等问题,非常有实质性的价值。 通过这次研修,确实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以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我们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一棵植物》教案

2.观察一棵植物 【教材简析】 通过对第 1 课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并能简单说出植物会生长、死亡,需要水和阳光等。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一棵植物,深化对植物外形特征的认识,重点指向根、茎、叶等营养器官,并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植物是生物”的概念。 聚焦板块:学生将在教室内观察一棵植物。教师要对观察方法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在观察时除了用眼看之外,还可以用手摸、用鼻闻等。 探索板块:学生需要从整体到局部来观察一棵植物,并对植物外形进行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在交流时能使用“根”、“茎”、“叶”等科学的语言。同时,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真实、客观地描述和记录植物,可以提高观察能力。 研讨板块:可以在“探索”的过程中穿插开展,一边观察一边研讨,也可以在全部观察活动结束后集中研讨,还可以分小组研讨后再集中讨论。学生会对植物的特征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拓展板块:可以丰富学生对植物的认识,巩固科学观察的方法。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身边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对植物的观察方式主要停留在“看”上。本课以观察、描述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观察方法的细致指导,使学生能充分运用眼、手、鼻等多种感官从整体到局部进行观察。学生喜欢画画,但本节课是初次接触科学绘画。因此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告诉学生科学绘画与艺术绘画不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难点: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植物; 小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3分钟) [材料准备:菊花1盆] 1.教师展示1盆菊花,放在展示台上。 提问:在座的小植物学家们,谁认识这种植物?(预设:菊花) 2.展示几幅菊花盛开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我对菊花不太了解,你们能告诉我你在哪里见到过菊花呢?你知道有关菊花的哪些小知识呢? 3.小结:原来你们知道这么多关于菊花的信息,真厉害!今天我们就来好好地观察它。 二、探索:观察一棵植物(预设20分钟) (一)整体观察植物 1.提问:你能看到菊花有哪些结构呢?(预设:叶、杆子……) 2.讲述:在科学上,我们将像杆子这样的结构称为“茎”,请跟我一起念。 3.提问:一棵菊花有茎和叶,还有什么?(预设:根) 4.提问:根在哪里?谁看到了呢?(预设:在土壤里面,现在看不到)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报告 一、小学数学课堂观察报告,本次观察为新授课。教师教的是《比较数的大小》。 二、教师怎样教 使用表格《学生课堂活动表》、《提问互动评价表》、《语言互动量评表》、《教师位置移动记录》、《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记录》。结果分析|:1、学生活动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充满童趣。根据《学生课堂活动表》分析本节课徐老师组织了三次学生的活动一次是书写等号、大于号、小于号的活动第二次是自己选出两种动物进行比较数的大小第三次是用数字卡片做游戏。活动的安排在形式、内容和层次方面都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活动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第二次活动徐老师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比较方法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养成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不刻意模仿的思维方式。 2、课堂提问适合低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学生思考积极。从《提问互动评价表》分析本课共提问题21个回答顺利20个占总数的95不顺利1次占5。教师有互动8次教师无互动13次。徐老师设置问题情境时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怎么比比的结果怎样”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还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激发孩子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于参与课堂学习。 3、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高。从《教师位置移动

记录》、《学生回答问题参与记录》两张表中观察徐老师课堂的位置移动覆盖了全班关注了全体学生能及时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组织教学。学生共41人主动回答20人占49被动回答2人占5。39名学生在课堂上专心听课认真作业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对所学的功课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态度以较大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对同学和教师表现一种友好态度没有捣乱行为。总的来说整节课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通过比较活动逐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学会倾听的学习习惯同时还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引导和评价此外还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初步的推理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注重运用课改的理念转变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更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小学数学《认识位置——左右》观课报告

小学数学《认识位置——左右》观课报告 ——教学结构维度 我的观察维度是教学结构,主要结合教学环节的设计进行分析评价。总的来说,这节课教学环节清晰完整,教师引导及时恰当。教师教学思路清晰,教学重点突出,教师由浅入深、轻松愉悦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1、在课的起始环节,王老师的导课简单清晰、清楚利落,用左、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接着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己身体上的实例,直观感知左和右,掌握判断左右的方法,为进一步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奠定基础,使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中就实实在在的隐含着许多的数学知识,我们学习数学就是为了了解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听口令,做动作。教师说口令,学生做动作,如:举左手,踢右脚,举右手,伸左腿,用右手摸你的鼻子,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用右手摸你的左耳。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进行巩固性练习左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充分感知左和右。 3、动手操作,体验“左右相对性”。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教师充分利用PPT课件演示让学生理解左右的相对性,突破了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4、练习环节中,王老师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总的来说,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王老师把教学的重心落在让学生认识左右相对性的探究理解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综述观课中发现,王老师能够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出发,引领学生一步步探究知识,从对旧知识的认知体系迁移到新知识的建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环节清晰自然,语言流畅,引导及时到位。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观察一棵植物

课题观察一棵植物课时 1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 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科学态度目标 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重点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教学难点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课前准备杜鹃花、PPT课件、科学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复备 一、导入 教师导语:今天,李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好朋友,看!它来了! (PPT出示杜鹃花) 二、探究 活动一:观察一棵植物 1、整体观察植物。 提出问题:它是什么样子?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随机板书叶、茎和根) 2、过渡:刚才大家简单的看了看这棵植物,发现它有叶和茎,还有藏在 土壤里的根,接下来,老师会发给每组一盆杜鹃花,让我们一起走近它, 你们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交流中板书:鼻、手,同时强调要轻轻 摸) 3、学生观察植物的茎和叶。(PPT提示观察方法) 1)分发植物 2)分组观察茎和叶。 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PPT提示交流顺序) 活动二:画一棵植物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发现了这棵植物茎和叶的这么多秘密,如果把这棵 植物画下来,怎么画呢?我们先来看看科学活动记录单吧! 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 1)请学生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 2)老师指导学生填写姓名、日期。 2、指导画一棵植物。 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

在示范的过程中,强调边观察边画,顺序是:花盆——茎——叶——根。 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围绕科学记录的真实性进行研讨和评价。 三、小结 结束语:今天小朋友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方法。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其他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吧。 课后 板书设计 观察一棵植物 方法结构画植物眼看叶 鼻闻茎 手摸根 课后反思

【观课评课】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植物的叶》课堂观察报告

《植物的叶2》观察报告 《植物的叶2》关于小组合作探究的观察所作的报告 一、观察起因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科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小学科学课上更加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科学课的各种活动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开展的,目前教师已经认同这一学习方式,并且开展得轰轰烈烈。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探究合作学习,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学生合作程度、思维的深度、动手实验参与度、活动频率等都影响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对此,我着重的对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进行了观察。(在本次实习期间,我们班开展了以“合作探究”为主题的课堂观察活动。) 二、观察策略 对小学生的科学课课堂多次进行观察,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有关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记录。本次观察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观察结果 我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课堂观察——《植物的叶2》 1、小组规模:我把全班51人分成10组,其中9组每组5人,1组6人。小组人数适中,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我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我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2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15分钟,约占整节课的30%。除8人上课开小差没有参与合作探究,余下的43人均能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作多种猜测;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大部分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得到了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的调控与引导:教师给小组暗示4次,给小组奖励4次,

数学课堂观察报告

数学课堂观察报告 ----情境创设与课本资源的利用是怎样体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1.观察点与选点说明 这一观察点属于《课堂观察框架》中的“课堂文化”维度中的“创新”视角。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既是教学实践的现实要求,也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具体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在充分挖掘课本素材的基础上,精心组织材料,创造性地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环境,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观察结果说明 对于课本资源的利用是在课前通过阅读上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教案,以及与老师讨论就可以获知的。 对于情境创设我们从情境类型、情境目标指向及效果达成情况三个方面进行了观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了分析。 3.对观察结果的分析及建议 结论: (1)两位教师都能在对教材及内容深度理解基础上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很好地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 (2)两位教师都精心地设计了适合学情的问题情境,并适时的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也使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感觉到学有所获。 (3)通过对问题或问题链的设置是否关系到高级知识技能(解决/综合/迁移)的观察结果的分析,李立老师设置的9处问题情境6处关系到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迁移,使学生一节课学习之后既学习了知识同时也获取了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优点: (1)老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有新意,层层递进,随着一个个问题 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达到了入“境”的程度,达到了入解析几何的“境”,又从最后设置的思考题情境将学生引领到了数学的更高境地,更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也到了本节课的尾声,在学生学习正酣时刻结束,令人回味无穷。 (2)老师充分利用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用旧知识作铺垫,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创设迁移情境,引导学生对照比较,抓住新授知识的内在联系,层层设问,促使学生的思维简约、跳跃。我们通过对问题或问题链的设置是否

小学科学《蚂蚁》课堂教学观课报告

<<蚂蚁>>课堂教学观课报告 高文光老师执教的<<蚂蚁>>一课,总体上来说较好的体现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规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一节课学生观察活动热情高涨,观察细致、能够较好的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评价: 一、小组合作的观察: 1.小组规模:把全班48人分成6组,小组人数适中,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高老师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高老师是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2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15分钟,约占整节课的30%。除4人上课开小差没有参与合作探究,余下的43人均能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作多种猜测;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大部分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得到了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的调控与引导:教师给小组暗示4次,给小组奖励4次。 二、观察描述 课中课堂纪律不太好,小组合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学生积极性过高,有的竟然大声喧哗,老师在组织进行实验时明显压不住场,不过小组讨论交流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学生至少能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明白科学道理。

从课中可以看出,首先,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明确小组成员的责任分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要素。让各组明确自己具体的任务,要求学生知道他们不仅要承担一定的学习任务,并要掌握所分配的任务,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学习小组中一般由组长开展学习活动;由记录员承担小组各成员发表意见时做好记录的任务;由代言人在小组学习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时,代表本组发言,阐明本组最颖、最突出的见解。只有当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时,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望有序地、有效地展开,否则必然陷入杂乱无章的困境。 其次,教师应在事前深刻领会与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质。小组合作学习的要义在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因而,这一学习本身就十分注重“过程”展开、“方法”的采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就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从而尽力避免一味追求实验结果、追求确定实验路径的不当做法。 三、信息技术的成功应用,为学生研究蚂蚁的生活开拓了新的途径。 高老师通过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了蚂蚁的日常生活情景,这对于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蚂蚁生活的秘密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对蚂蚁身体结构的图片呈现,特别是三维图片的呈现,让学生对蚂蚁身体结构有了更好的理解。

小学科学课堂观察报告

课堂观察报告 一、观察起因 在小学科学课上更加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科学课的各种活动是以学生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开展的,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探究合作学习,在分工明确、目标确定的基础上,学生合作程度、思维的深度、动手实验参与度、活动频率等都影响学生更好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对此,这节课我着重的对小学生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进行了观察。 二、观察策略 对小学生的科学课课堂多次进行观察,针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将有关的信息进行选择性的记录。本次观察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三、观察结果 我对课堂观察、记录的情况进行了汇总与处理,经过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1、小组规模:我把全班40人分成10组,小组人数适中,有利于互动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合作探究氛围。如果组内成员过多就会使协调和管理难度增加,对合作技能的要求较高。 2、分组方式:课前我通过了解已经事先分好,按每个小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搭配进行分组的。 3、合作探究的次数和时间的分配:本节课一共组织了2次小组合作探究,时间约为15分钟,约占整节课的30%。除6人上课开小差没有参与合作探究,余下的34人均能大胆猜测,对一个问题的结果能作多种猜测;部分学生求知欲强,学习积极主动,大部分学生愿意合作交流,学生的主体性基本上得到了体现。 4、小组合作探究的调控与引导:教师给小组暗示4次,给小组奖励4次,给组内成员奖励的5次,给小组批评的5次,对组内成员批评的8次,组与之间相互评价2次。 四、观察结论 小组之间有了一定的竞争力,学生积极性更高了。不仅如此,小组成员还能保持好各自的纪律,在实验之前能大胆地、有秩序地回答问题并作出大胆猜测。最后小组之间能较好地进行互评环节,对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起了巩固加强作用。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观课报告 本次研修学习,我观摩了张慧娟老师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王卫老师的《角的认识》和王晓娟老师的《带小括号、中括号的混合运算》这三节课。三位老师的教学目标明确,三维目标的设定准确,教学思路、教学步骤清晰,有着极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突出,能娴熟的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学会知识。几位老师的优点很值得我去学习。下面我根据自己的观察体会谈谈本次观课的收获: 一、这三节课都突出了“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理念。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的交流,适时的抽象、归纳、概括、引导、总结,学生“学习的主人”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在课堂中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今后的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再加上老师适时引导,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的很好,完全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很值得我学习与思考。 二、三位老师的教学基本功都很扎实。教态自然,语言简练而自然,鼓励、评价学生的语言恰如其分,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积极性。三位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很强,能根据课堂的教学的进展,适时调整引导,保证课堂教学能按照事先准备好的过程去发展,这都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三、几位老师都注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相关情景的创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探究新知的动力,同时又让学生感

觉今天所学的知识是与学过的知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 四、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是教学信息的载体,是传输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仅是用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会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角的认识》中,王老师就是通过多媒体展示挖掘机的曲臂,很形象的将抽象的角具体化了,让学生很好的把书本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再好的课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觉得几位老师在面向全体,照顾到每一位学生方面做得还不够好。同样这也是我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认真地向三位教师学习,从实际出发去设计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小学科学《金鱼》观课报告

《金鱼》观课报告 金鱼这一课,教材在一课时中安排的内容比较多。从鱼生活的环境到观察鱼的身体及运动,再到观察鱼的吃食、排泄,然后观察鱼的呼吸,最后比较蚂蚁和鱼的相同和不同,最终以指导饲养小金鱼结束。王老师用了比较有效的教学思路和过程: 一、教学过程:1、了解金鱼的生活环境,并通过播放视频,熟悉金鱼的生活环境。2、了解金鱼的外形,让学生观察并画出金鱼的基本结构。观察前明确观察的要求:观察鱼的身体是怎样的?身上长着什么?怎样运动?通过学生的观察后,进行小组交流,画出金鱼的结构。3、观察欣赏金鱼,了解金鱼的多样性,说说不同种类金鱼的鳞、鳃、鳍在哪里。4、观察金鱼的呼吸。这个活动实际操作的成功率不高,而且组织起来很费时间,课上很难完成。这部分王老师先让学生大胆猜想,提出质疑,然后进行验证,记录。并通过最后看视频,让学生看得更清楚更明白,突破难点。5、比较蚂蚁和金鱼的不同。最后引导学生课后饲养金鱼,继续观察结束。 二、存在的不足: 1、本堂课准备不充分,也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局限于教材的设计,导致学生的学习空间变小,学生没有充分的汇报交流时间,教师在设计时应关注学生,课堂上都要有探究的层面。 2、小组合作分工不细。虽然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但是学生的表现欠佳,小组内很多同学不积极,合作的时间控制的欠合理。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课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要指导生活。在平时用心观察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备课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学生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得以实践,能指导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探究,学会验证的科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观课报告

《小数加减法》观课报告 在今天的观课议课活动中,我选择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作为自己的观察视角,实地观察了杨志波老师的一节数学新授课,现将自己的观课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观察点选点说明 我选择的观察视角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此基础上,分为以下几个观察维度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课堂气氛营造、师生双边活动、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达成、学习方式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处理。通过这几个维度的观察与诊断,旨在正确认识、了解教学中课程开发、师生的双边关系的处理,课堂教与学的关系。 二、观察结果分析(总体评价、主要优点、教学建议) (一)总体评价 让学生经历探究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算理,会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初步构建

加减法认知体系,提高迁移的意识和计算能力。使学生感受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用小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自觉性。 (二)主要优点: 下面重点将在观察视角“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程资源和创造性使用教材上、课堂氛围”等方面的优点作如下分析 A、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该教师能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创造性地利用黑板、卡片、教学挂图、模型、实物等常规媒体,丰富了教学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学生观察、模仿、尝试、体验欢欣愉悦的教学环境,使数学学习更好地体现生活性和思维能力。 2、所利用的教学资源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学科认知发展水平,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教学资源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语言真实。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该教师适当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补充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该教师在数学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积极利用声像资源等,给学

2、观察一棵植物(科学教学设计)

2、观察一棵植物 黄埔区鱼珠小学:彭金琼 ※教学内容:教材第4、5、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2、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2)、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3、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学生初步认识了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会生长、死亡,需要水和阳光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一棵植物,深化对植物外形特征的认识,认识根、茎、叶等营养器官,逐步建立起“植物是生物”的概念。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观察方式主要停留在“看”上,本课主要以观察、描述为学习方式,让学生充分运用眼、手、鼻等多种感官从整体到局

部进行观察,教师在课堂上作细致的指导。 ※教学重点:认识植物的外部形态,知道一棵植物具有根、茎、叶等外部结构。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能用语言描述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图画的方式进行展示。 ※教学准备:15盆植物盆栽,课件,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一棵植物,问:这是什么?(生:这是一棵植物)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一棵植物。(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教师提问:我们用什么来观察一棵植物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板书:眼手鼻 再次提问:眼睛用来怎样的?(看)手用来怎样的?(摸)鼻子呢?(闻)用手随便摸吗? 4、安全教育:在确定安全的情况下才能去摸植物。(板书:安全) 板书:眼手鼻——安全 【设计意图】:用“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入课题,主要是让学生快速知道学习的内容,知道观察的方式,同时进行安全教育。 二、引导学生观察一棵植物 1、出示植物,引导观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