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胡伟峰简历

胡伟峰简历

胡伟峰简历
胡伟峰简历

胡伟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本、硕、博就读于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2010年获湖南大学工业设计专业博士学位,师从赵江洪教授。研究方向为:交互设计与体验策略、用户研究与产品定义、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哲学、品牌基因等。先后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项目子课题(课题编号:2004CB7194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60635020)、中气专项(中国高水平汽车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多项纵向研究课题。主持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YJCZH063)、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111501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引进人才项目(项目编号:1005-56YAH11016)、江南大学自主科研项目等纵向研究课题。在《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机械设计与研究》、《装饰》等学术期刊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多篇,其中EI检索3篇、ISTP检索2篇、CSSCI检索1篇。主持多项横向企业产品开发项目,帮助三一重工、康佳、美的、大连机床集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联等企业成功开发了80多项新产品,以及多宽基于移动终端的交互式APP开发和实体交互产品,获得软件著作权一项。

教育与工作背景:

1998.09-2002.07 湖南大学工业设计系工业设计专业工学学士

2002.09-2005.07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硕士

2005.09-2010.12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博士

工作经历: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电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导

学术成果(科研论文):

[1]胡伟峰,赵江洪. 用户期望意象驱动的汽车造型基因进化. 机械工程学报, 2011,47(16), 176-181 (EI检索)

[2]胡伟峰,赵江洪,赵丹华. 基于造型特征线的汽车造型意象研究. 中国机械工程, 2009, (2): 496-500

[3]胡伟峰,陈黎,刘苏,赵江洪. 汽车品牌造型基因提取及可视化研究.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11, 27(2): 60-65

[4]Hu Weifeng, Zhao Jianghong. Study on styling image and brand identity of vehicle based on mechanism constraints. In: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Aided Industrial Design & Conceptual Design. US: IEEE Press, 2006, 126-130 (EI & ISTP检索)

[5]Hu Weifeng, Zhou Haihai, Chen Li. A study of method on automobile form feature lines evolutionary design driven by users’expectation image. In: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Computation, 2010, 8: 2259-2263 (EI & ISTP检索)

[6]胡伟峰,赵江洪. 中国古车的功能特征探析. 装饰, 2008, 4: 30-34

[7]胡伟峰,杨雄勇. 基于计算机的现代客车造型设计. 客车技术与研究, 2005, 27(1): 16-17, 23

[8]Hu Weifeng, Zhao Jianghong, Liao Haijin. Research on style image cognition of vehicle form based on feature. 2007国际工业设计教育研讨会论文集,2007, 10: 184-187

[9]李然,赵江洪,胡伟峰. 传统制器之道——中国汽车造型设计之本土化根源. 艺术与设计, 2008, 6: 155-156

[10]吴相均,赵江洪,胡伟峰. 精简求真, 材美工巧——中国古车车轮设计思想探析. 艺术与设计, 2008, 8: 186-188

[11]周海海,胡伟峰,陈黎. 工业设计与工程结构设计的衔接研究——以金融机具类产品设计为例. 价值工程, 2010, 23: 135-136

[12]陈黎,胡伟峰,周海海. 信息论视角的产品广告美学效果测量方法初探,价值工程,2011.11

承担科研项目:

1.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1YJCZH0632,2011-2013(主持)

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项目批准号:1005-56YAH11016,2011-2013(主持)

3.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课题编号:31115018

4.江南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

5.八十多项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主持),帮助企业完成八十多项新产品的研发,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科研获奖:

1.2001年获TCL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湖南大学赛区优胜奖。

2.2011年指导学生参加“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获得创意奖。

3.2012年获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十年优秀论文评选,铜奖1个、优秀论文奖1个、论文奖2个

专利成果:

申请了1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30多项外观专利。

教学成果:

先后承担《产品设计》、《产品设计工程基础》、《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人机工程学》、《产品语义设计》、《产品系统设计》、《交互设计》、《产品专题设计》、《感性工学》、《设计研究及研究方法》等十几门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档案简历模板

姓名:吕悦性别:女 民族:汉出生年月: 健康状况:良好身高:166cm 毕业时间:2008-07-01 学历:本科 主修专业:英语教育第二外语:俄语 特长:书法、写作、文艺政治面貌:团员 联系电话:E-MAIL: 1998-2001年牡丹江农管局子弟校 2001-2004年牡丹江农垦管局高级中学 2004-2008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 2007年黑龙江省牡丹江农管局高级中学实习班主任及英语教师 担任假期英语辅导班教师 在校业务时间做初、高中学生家教教师 英语专业四级 1 普通话二级甲等 2 计算机国家计算机二级 3 其它证书获“英语技能大赛二等奖” “优秀班级干部” 求职意向:初、高中英语教师文秘及相关职业 自荐信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读我的自荐信. 我是哈尔滨师范大学2008届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学为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师范生,教师这一职业是我渴望和向往的,所 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肩负着十分艰巨的责任。在几年大学生 活中的学习,使我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从事家教的经验,让我了

学校简介 哈尔滨师范大学是黑龙江省唯一的科类比较齐全的师范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是黑龙江省高等师范教育、高等艺术教育、教育科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中心。 哈尔滨师范大学创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1946年我党在解放区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命名的行知师范学校。先后经历了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哈尔滨师范学院时期,1980年扩建为哈尔滨师范大学。 哈尔滨师范大学现有呼兰学院、阿城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学院、政法与经济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理化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体育科学学院、应用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恒星学院等16所学院。有41个本科专业,涉及八个学科门类。目前,学校有本专科生35000余人,研究生5200多人,留学生552人,在籍成人教育学生10500多人。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278人,其中教授210人、副教授30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2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642人;有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198人;有国家级专家3人、省级专家10人;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68人;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获得曾宪梓教育基金会教师奖36人。

清华大学“姚班”创办者姚期智是谁资料简介,姚班到底有多厉害都是学神的人物

清华大学“姚班”创办者姚期智是谁资料简介,姚班到底有多 厉害都是学神的人物 清华大学“姚班” 姚期智是图灵奖唯一的华人获奖者,也是世界现代密码学、理论计算机科学、量子计算等领域的奠基人,现任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 他于2004 年辞去普林斯顿大学的终身教职,回国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教授,并开设了国内首门计算机理论课程,从根本上夯实了国内计算机本科课程的理论基础。隔年又创办了如今大名鼎鼎的「姚班」,培养出了一大批中国计算机 科学的顶尖人才,其门生早已遍布国内外AI 产业和计算机科学研究的各个关键领域:中国计算机编程第一人楼天城,还有旷视科技的三位创始人印奇、杨沐、唐文斌都是姚班走出来的学生。今年二月,他与杨振宁一起放弃外国国籍成为中国公民,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国际评价姚班:姚班有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姚班到底是什么? “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姚班)由世界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院士于2005年创办,致力于培养与美国麻省理 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一流高校本科生具有同等、甚至更高竞争力的领跑国际拔尖创新计算机科学人才。

为了更为突出其培养目标,在2009年4月姚班由刚创立时的“软件科学实验班”更名为“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并且在2009年9月,姚班被率先纳入清华大学“清华学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姚期智院士为“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首席教授。 姚班到底有多厉害都是学神的人物 一堂计算机科学的课程正在进行中。唐平中把一个证明方法写在黑板上。这个方法万无一失,他用了四年。 突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老师,你的证明太长了。”就像美剧中天才出场的桥段,那个学生走上前台,整个证明从三页简化到了一页。 这样的事情时常发生。唐平中留作业时,会把前人未解决的难题放在后面,作为附加题。他想看看这群学生的反应。“学生们并不知道,以为就是作业,”他说。这是清华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他教课的第五年,由于它的创办者姚期智而被称为“姚班”。最终,“那些题全都解了出来。” 在人工智能的人才大潮中,这个班被寄予厚望。某种程度上,“姚班”学生都是优中选优,每届只招收三十余人,其中不乏各省高考理科状元和各门学科奥赛金牌得主。这些学生非常聪明,敢于挑战权威,随时随地都能冒出创造性的想法。“他们是真的很聪明,是最好的一批本科生。不光在中国,在全世界都可以这么说。”交叉信息院的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振宁个人简介

杨振宁个人简介---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杨振宁历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又自1986年起,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5年应聘担任国立华侨大学名誉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以及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现任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院长。 李政道——首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李政道和杨振宁于1957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获奖时刚刚31岁。李政道1926出生于上海,母亲张明璋受过良好的教育。在这样一个很重视子女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里,李政道从四岁就开始识字,同时对算术特别感兴趣,心算又是他的拿手好戏;每当他完成一道心算题时,心里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胡适个人简介 --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一定的古文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郭沫若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乳名文豹,本名开贞,号尚武。4岁入家塾读书。习读《诗经》《唐诗三百首》,喜欢王维、孟浩然、李白等诗人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坚持文学创作,出版了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多部诗集等作品,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际的见解。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

邓稼先杨振宁简介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汉族,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人;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届、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好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邓以蛰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 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毅然回到祖国,1950年10月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后来改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1986年5月,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7月29日病逝于北京,邓稼先同志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8月3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追悼会,张爱萍将军亲致悼词,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参加追悼会,胡耀邦、邓小平等领导人送了花圈以示悼念。 1999年9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11月18日,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邓稼先同志的一生,是中国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他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长大,在“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声中走上科学之路;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抱定了以科技强国的宿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同时,他在党的教育下知道了应该如何发动群众进行科研攻关,为此而终生奋斗不惜个人的生命。成就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年表 1924年6月25日(农历五月十九日),邓稼先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城外的邓家大屋,也叫铁砚山房的祖居内。父亲邓以蛰当时是北京大学教授,母亲王淑蠲女士,操持家务。邓稼先出生8个月以后,随母亲和两个姐姐来到北平

杨振宁中英文简介

杨振宁,英文名富兰克,1945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随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1942年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联合大学,1944年在该校研究生毕业。此后他于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赴美,就读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诺贝尔奖的第一个华人,他还获得过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和多项荣誉学位。被誉为是“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同时,也是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名誉教授。 2005年,他与28岁的翁帆结婚,在国内引起一片轰动。杨振宁现居于北京清华大学,同时身兼广东东莞名誉校长。 Chen Ning Yang, English names Frank, born in 1945 in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the famous Chinese-American scientist, winner of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cs. When Yang primary school, math and language achievement is good. Secondary schools have not yet graduated, got into the Southwest, it was in 1938, he was only 16 years old. In 1942, aged 20, Chen Ning Yang graduated from the University, then entered the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Kunming National Union University, 1942, in 1944 the school graduate. In 1945 he studied in publicly funded study abroad to the United States, studied at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hD. In 1957, Lee and Chen Ning Yang jointly made parity conservation theory and won the Nobel Physics Prize, the first Chinese Nobel Prize he won United States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 and a number of honorary degrees. Being praised as a "well-rounded human beings one of the three theoretical physicist". At the same time, is also a Professor Emeritus of many famous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2005, he married with 28-year old Weng fan, caused a sensation in the country. Chen Ning Yang now lives i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and Guangdong Dongguan, who is also the Honorary President.

李政道简介

李政道简介 李政道和杨振宁荣获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是基于他们在1956年提出的“李一杨假说”-在基本粒子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是不守恒的,这被另一位华裔女物理学家吴健雄(1912 -1997)用实验所证实,从而推翻了过去在物理学界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为人类在探索微观世界的道路上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1997年5月30日,李政道在北京的一次演讲中曾这样解释这项研究成果:“在物理学中,宇称守恒意味着左跟右是对称的。”“假如有两个系统,开始时互为对方的镜象,就是说它们的动态是完全是一样的,只是左跟右不一样。宇称守恒是指,除了左右不一样以外,它们以后的发展应该完全一样。”“1956年我和杨振宇在理论上建议了宇称不守恒。实验结果表明,宇称守恒的观点与自然现象是不符合的。”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诞生于上海。他自幼酷爱读书,整天手不释卷,连上卫生间都带着书看,有时手纸没带,书却从未忘带。抗战争时期,他辗转到大西南求学,一路上把衣服丢得精光,但书却一本未丢,反而一次比一次多。 1946年,20岁的李政道到美国留学,当时他只有大二的学历,但经过严格的考试,竟然被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录取。 3年后便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被誉为“神童博士”,其时年仅23岁。 在科学上早熟的李政道,1956年30岁时便升任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他亲自体会到科学人才必须从小培养,因而在1974年 5月30日会见毛泽东主席时,建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开设少年班,他的建议受到采纳。1979年他去合肥访问时去科大少年班看望了同学们,并题词:“青出于蓝,后继有人。” 李政道教授如今虽已年逾花甲,而且身体欠佳,但他的勤奋精神依然不减当年。继1957年和杨振宁教授一起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原理之后,20世纪60年代他又提出了“时间反演不守恒”和孤粒子的量子化”理论,热心地倡导了“中微子实验”;70年代,他提出了重离子碰撞问题。他的这些创见,在理论和实验上对高能物理、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发展都是不可多得的贡献。 与此同时,李政道长年关心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他建议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他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他建议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他建议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近代物理中心,这些建议都一一得以实现。1985年7月16日,邓小平会见李政道时,对他说:“谢谢你,考虑了这么多重要的问题,提了这么多好的意见。”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课《邓稼先》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简介 杨振宁(1922-- ),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生于安徽省合肥。因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著作有《选集与后记》《读书教学四十年》等。 一、生平经历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7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5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清华大学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吴为山简历2012

吴为山简介 吴为山,男,汉族,1962年1月生。具有国际影响的雕塑艺术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文化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全国城雕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艺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2卢浮宫国际美术展金奖、英国皇家“攀格林奖”、首届中华艺文奖、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获得者。香港中文大学荣誉院士,韩国仁济大学名誉哲学博士。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成员,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曾任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终审评委。 吴为山教授二十多年来一直以挖掘和精研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生命题,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文化精神在中国雕塑创作中的融渗和表现,创作了五百余件历史人物雕塑,被誉为“为时代造像者”,其作品目前遍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被永久收藏于中国美术馆及欧美重要博物馆。 吴为山教授首创中国现代写意雕塑之风,提出“写意雕塑论”和“中国雕塑八大风格论”。这是对中国雕塑优秀传统的全面总结,对中国雕塑当下创作的发展方向起到极大的引导作用。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撰写了二十多份重要提案和四篇大会书面发言,皆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所刊用,有的

被《人民日报》内参、《新华文摘》转载。并赴台湾、云南、甘肃等省市进行考察调研,对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作为国家当代艺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雕塑院院长,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力倡“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引领雕塑艺术为国家当今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国内国际荣誉奖项 一、国际: 1、“2012法国卢浮宫国际美术展”唯一雕塑金奖,2012年 2、获英国皇家“攀格林奖”(Pangolin Prize),2003年 3、“斯洛伐克驻华大使特别奖”, 2012年 4、“尼泊尔文化部长奖” 2012年 5、“中日友谊交流贡献奖”,2010年 二、国内: 1、获“首届中华艺文奖”,2011年 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组雕”——《家破人亡》、《逃难》、《冤魂.呐喊》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 3、《天人合一—老子》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2009年 4、“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组雕“获特别贡献奖,2012年 5、获2011年中国“美术年度人物”

最新邓稼先感人事迹800字五篇

邓稼先感人事迹800字五篇 邓稼先是顶尖的物理学家,他完全有选择不一样的人生道路的机会,像他的好友杨振宁一样留在美国,过着风光的日子,当时也有很多人劝他留在美国。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邓稼先的感人事迹,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写邓稼先的感人事迹篇一 今天,我读到了《邓稼先》这篇文章,读完之后,心里对邓稼先爷爷更加敬佩,他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许多,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邓稼先爷爷的光荣事迹: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很被别人瞧不起的国家,它没有伟大的科学成就,科技也得不到发展。然而,一些留学知识分子的回国,使中国的命运得到了根本的转折,正是他们,挺直了中国的脊梁。 邓稼先就是这些留学生之一,当时他听说中国的科技状况,放弃了博士学位,决心回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中国的儿女,是炎黄的子孙! 他回到中国,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不怕困难,经常带领工作人员到前线工作。他亲自到黄沙满天的戈壁取样本,还冒着被辐射到的危险监制原子弹。终于,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了!随后,邓稼先又以惊人的速度研制成功了氢弹、东方红卫星。 我们抛开邓稼先爷爷的功劳不说,就只说他对祖国的这份爱,他的爱国精神,也是使大家惊叹的。邓稼先爷爷放弃了在国外留学当博

士的机会,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生活,还要受很多的苦,这值得吗?对于邓稼先爷爷来说,我想这答案是肯定的:“值得”!因为他是为了祖国而放弃的,为了祖国,为了报效祖国,一切都值得,只要能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吃再多的苦,放弃再多东西,都是值得的。正是因为邓稼先爷爷对祖国的爱,为祖国争光的这份心,还有他不懈的努力,才研究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原子武器、核武器。 邓稼先爷爷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他的爱国之心更是要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永远把自己的祖国放在第一位,为了祖国而努力奋斗,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国母亲,是给予我们美好生活的祖国母亲。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争取也想邓稼先爷爷一样去外国留学,等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到祖国,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不求能名垂千古,只求报效祖国母亲,祖国母亲的强大,是所有的国人最大的心愿! 邓稼先爷爷,我一定要以您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报效祖国为己任。您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是所有中国人的榜样。您虽然去世了,可是却一定会名垂千古、永垂不朽! 写邓稼先的感人事迹篇二 我们的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邓稼先》这一课。原来我连邓稼先都不知道是谁,老时间晚了这一课之后,我深感惭愧,而且我受到了深刻地教育。 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邓稼先于1924

杨振宁的简介

杨振宁的简介 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 1929年就读北京清华园内成志小学 1933年就读北平崇德中学 1938年插班昆明昆华中学高二 1938年入西南联大就读 1942年西南联大研究所毕业 1944年任教于西南联大附中 1945年抵美国 1948年在泰勒指导下转做理论物理,于是年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博士 1949年进普林斯敦大学研究 1956年与李政道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 1957年因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6年转赴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创立并主持理论物理研究所 1971年返回久别的中国大陆 1986年返国参加中研院院士会议 1994年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之波维尔(Bower)奖 1996年获清华、交通两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 一、生平简介 杨振宁(Chen Ning Yang 1922~)美籍华人,理论物理学家,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省合肥县(含合肥市)。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猷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1942年毕业后即入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米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1984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授予杨振宁名誉教授证书。 二、科学成就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在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并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 杨振宁于1971年夏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他回美以后,对促进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学技术教育交流都做了大量工作。杨振宁受聘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邓稼先生平简介

邓稼先生平简介 一、邓稼先生平简介 姓名:邓稼先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4 籍贯:中国 学历:美国普渡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 邓稼先,1924年生,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学位后立即归国。是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原子弹理论模型研究中鞠躬尽瘁,被张爱萍将军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原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核武器研究设计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人们把齐奥尔科夫斯基看作是苏联的火箭之父,把奥本海默看作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那么,邓稼先就应该是中国的原子弹之父,又是中国的氢弹之父,是研究和发射两弹的首席元勋。许多年中,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在党中央的直接关怀下,默默无闻地做着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1964年10月16日,在共和国的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这一天,我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打破了美苏等强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进一步地在世界上提高了自己的地位。而这一重大事件又是和邓稼先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假若说以上所说的英雄模范人物大都是人所共知的话,那么,“邓稼先”这个名字,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是鲜为人知的。因为他,他的名字,他的工作,都属于国家的特别机密。如果把原子弹比作一条巨龙,那么,邓稼先研制的则是巨龙的龙头。他不仅是研究核物理的杰出科学家,而且是庞大的核工程的天才指挥家。这位将“将才”和“帅才”齐集于一身的理论物理学家,用他的智慧和忠诚,为捍卫共和国的国威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 邓稼先1949年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次年满怀爱国激情返回升起了五星红旗的祖国。1959年,邓稼先接受了制造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的任务。他抛妻别子,带着28名刚毕业的大学生钻进玉米地包裹着的建筑物大厅里,研读有关的外文资料。人多书少,一人念,大家译;译一章,便连夜刻蜡纸油印。请记住,中国的原子弹就是这样从零起步的。外国人有人讽刺说:“在原子弹地领域里,你们中国人的大脑还是真空的。”邓稼先则豪迈地回答说:“真空怕什么?天底下的路都是从无到有走出来的!”就这样,他带着年轻人读了近一年的书,又以战略家的眼光为研制组确定了理论攻关方向。他敏感地觉察出国际关系的微妙变化,将研制原子弹的工作立足于自力更生的基点上,决心走中国人自己的路。他们起初使用每秒钟仅能运算10次的电动机计算器,后来改用每秒能运算几百次的乌拉尔计算机,有人干脆用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简介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关系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国务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发的危险时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员身边,既加强了管理,又给作业者以极大的鼓励。 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

杨振宁的个人事迹材料

杨振宁的个人事迹材料 杨振宁是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的一代物理学家重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重要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下面是小编跟大家分享的杨振宁个人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杨振宁的人物事迹 1.群英荟萃 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谈切磋,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2.杨门长子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3.名师高徒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1944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 1957年12月10日,35岁的杨振宁和31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15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杨振宁的贡献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

邓稼先感人事迹五篇

写邓稼先的感人事迹篇一 今天,我读到了《邓稼先》这篇文章,读完之后,心里对邓稼先爷爷更加敬佩,他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许多,让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邓稼先爷爷的光荣事迹: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很被别人瞧不起的国家,它没有伟大的科学成就,科技也得不到发展。然而,一些留学知识分子的回国,使中国的命运得到了根本的转折,正是他们,挺直了中国的脊梁。邓稼先就是这些留学生之一,当时他听说中国的科技状况,放弃了博士学位,决心回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中国的儿女,是炎黄的子孙! 他回到中国,参加了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邓稼先不怕困难,经常带领工作人员到前线工作。他亲自到黄沙满天的戈壁取样本,还冒着被辐射到的危险监制原子弹。终于,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了!随后,邓稼先又以惊人的速度研制成功了氢弹、东方红卫星。 我们抛开邓稼先爷爷的功劳不说,就只说他对祖国的这份爱,他的爱国精神,也是使大家惊叹的。邓稼先爷爷放弃了在国外留学当博士的机会,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生活,还要受很多的苦,这值得吗?对于邓稼先爷爷来说,我想这答案是肯定的:“值得”!因为他是为了祖国而放弃的,为了祖国,为了报效祖国,一切都值得,只要能为祖国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吃再多的苦,放弃再多东西,都是值得的。正是因为邓稼先爷爷对祖国的爱,为祖国争光的这份心,还有他不懈的努力,才研究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原子武器、核武器。 邓稼先爷爷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他的爱国之心更是要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永远把自己的祖国放在第一位,为了祖国而努力奋斗,因为这是我们的祖国母亲,是给予我们美好生活的祖国母亲。我们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争取也想邓稼先爷爷一样去外国留学,等学成之后,一定要回到祖国,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不求能名垂千古,只求报效祖国母亲,祖国母亲的强大,是所有的国人最大的心愿! 邓稼先爷爷,我一定要以您为榜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以报效祖国为己任。您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是所有中国人的榜样。您虽然去世了,可是却一定会名垂千古、永垂不朽! 写邓稼先的感人事迹篇二

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简介

一、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简介 李政道1926年11月24日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江苏省苏州市)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1952年并人南京大学)农业化学系首届毕业生,母亲张明璋毕业于上海启明女子中学,大哥李宏道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商科,二哥李崇道毕业于广西大学畜牧兽医学系,大弟李达道肄业于上海大同大学航空工程系,二弟李学道和小妹李雅芸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系¨。-],曾就读于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附中和抗战时期浙江嘉兴秀州中学内迁江西组建的赣州联合中学,因战乱连小学和中学毕业的正式文凭都未取得,1943年夏在贵阳以同等学力考入国立浙江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当时浙江大学本部已从广西宜山县迁至贵州遵义老城,文学院、工学院及师范文科设在遵义,理学院、农学院及师范理科设在湄潭县,一年级新生在湄潭永兴镇上课)。在永兴镇上大学一年级[师从享有“中国雷达之父”美誉的理论物理学家束星北(1907--1983)教授]。1944年夏他因翻车事故受伤休学半年,同年11月日军侵入贵州,浙江大学停办,1945年年初他辗转进入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学习(师从物理学家吴大猷教授),1946年9月获政府经费资助和朱光亚(1924.12.25—201 1.02.26)一起作为吴大猷教授[wuDayou,1907.09.29—2000.03.04,被誉为“中国(近代)物理学之父”]的随行研究生赴美。李政道以大二学历进入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因无大学毕业文凭刚开始时是非正式生),1948年春通过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的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并被录取,1950年年初以“有特殊见解和成就”通过博士论文《白矮星内的氢含量(Hydrogen content ofwhitedwa矿stars)》的答辩(利用新的星体结构稳定性证明白矮星内的氢含量不大于l%,从而说明白矮星只能是恒星演化的终点。同时证明白矮星的能量并非是其内部核反应的结果,并首次正确地计算出简并物质的电导率。其博士生导师是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获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被誉为“神童博士”。李政道1950年在威斯康星州约克斯(Yerkes)天文台(创建于1897年,隶属于芝加哥大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系)工作8个月,1950--1951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学系讲师和助理研究员;1951一1953年任职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Princeton 成立于1930年);1953~1960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53--1955年)、副教授(1955--1956年)和教授(1956年晋升为教授,创造哥伦比亚大学自1754年建校以来最年轻正教授的纪录);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理论物理学教授(其中1960--1962年任哥伦比亚大学兼职教授,1962--1963年任该大学访问教授);1963年回到哥伦比亚大学续任教授,1964年起出任该大学第一任费米讲座物理学教授,同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4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全校级教授(University Professor)这一最高荣誉教职,2011年年底正式退休。1994年6月8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97年5月30日国际编号为3443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李政道星(1979年9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发现)”。1997年11月6 13李政道捐赠私人储蓄30万美元,以已故夫人秦惠箸(1928--1996,芝加哥圣玛丽学院毕业)和他自己的名义创立“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即管政基金)”,资助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和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的本科生(其中至少应有一半女生)从事科研辅助T作。李政道夫妇1950年6月3日在芝加哥注册结婚,他们共育有二子:长子是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李中清(James Lee,1952一),次子是美籍华裔化学家李中汉(Stephen I七e,1956一)。李政道教授喜爱国学和艺术,业余时间爱好作面。中国内地的博士后制度始创于1985年,他是其首倡者和积极推动者。自1972年9月起他曾多次回国访问和讲学。李政道教授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曾涉猎量子场论(量子力学和经典场论相结合而产生)、粒子物理学(又称高能物理学)、核物理学、统计物理学(又称统计力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