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信息系统复习资料--完整

土地信息系统复习资料--完整

土地信息系统复习资料--完整
土地信息系统复习资料--完整

土地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土地信息系统p1

土地信息系统就是存储、管理和应用土地信息,为土地管理工作服务的计算机系统。

2、土地管理p3

土地管理是维护土地制度和合理调配社会对土地需求的国家措施,具体来说,它是一项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确立和巩固与该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土地制度,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国家措施。

3、土地制度p9

土地制度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范和制度化体系。

4、土地数据库p35

土地数据库是根据数据库建设规程,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对土地调查数据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并为土地管理提供数据信息支持。

5、土地数据库管理系统p3

土地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在土地调查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功能,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服务。

6、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p36

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指能够对物理介质上存储的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语义和逻辑上的定义,提供必需的空间数据查询、检索和存取功能,并能够对空间数据进行有效的维护和更新的一套软件系统。

7、农村土地数据库p40

农村土地数据库是在农村土地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空间数据库。

8、权属界线p42

权属界线是指土地所有权界线和使用权界线,包括已确定、未确定、有争议的土地所有权界线和使用权界线。

9、高程注记点 p41

高程注记点是反映重要地形和地貌特征点的地图符号,是推算等高线高程的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高程控制作用。

10、地类图斑 p42

地类图斑是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所划分的土地种类地块,由地类界线、线状地物、权属界线所构成的多边形,为面状要素;是由土地调查数据中的拓扑弧段构成的封闭区域,可以多重嵌套岛与孔,也可以由多个不连通的区域组成,通过目标代码与属性表链接。

11、零星地类 p43

零星地类是某种地类的图斑中所含有,不能用最小图斑所表示的异地地类,为点状要素,是一种不一比例尺表示的特殊图斑。

12、数据字典p47

数据字典是描述数据的信息集合,是对系统中所有使用数据元素定义的集合。

13、地籍信息系统p37

地籍信息即在土地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GIS、数据库和网络技术,建设具有数据输入、编辑处理、统计、汇总、制图、输出及更新等功能的,满足各级数据库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同步更新的土地数据库管理系统。

14、地役权p12

是指为自己特定的土地的便利而利用他人特定土地的权利。

15、数据库整合 p63

是通过各种手段和工具将已有数据库中的数据集成起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组织,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为用户提供条理化的信息服务,为后续信息的管理与使用提供规范,从而实现信息的增值利用。

16、建成区p70;

建成区是指城市、城镇和农村居民点以及独立工矿区的建设范围,具体来说,主要是指城市行政区内,已成片开发建设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区域。

17、界址线p71

界址线是连接两个界址点的线,具有直线、圆弧和光滑曲线等多种类型,与农村土地权属界址线不同,它不能为折线或多线段。

18、初始地籍 p7

初始地籍就是指在某一时期内,对县级以上行政辖区内全部土地进行全面调查后,最初建立的图薄册,而不是指历史上的第一本簿册。

19、长事务处理p80

地理数据的更新、编辑工作,可能几分钟做完,也可能拖上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这种情形即所谓的“长事物处理”。

20、地籍信息系统p89

地籍信息系统是指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宗地和图斑为核心实体,实现地籍信息的输入、存储、检索、编辑、统计、综合分析、辅助决策以及成果输出的信息系统,是土地信息系统中的一个专门管理地籍信息的系统。

21、空间查询p97

是指在查询统计过程中使用了空间分析工具,通常也叫综合信息查询。

22、采矿用地p121

指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盐田,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

23、土地利用规划 p126

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24、土地开发p127

是指人类通过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等,使各种未利用的土地资源,如荒山、荒地、荒滩等投入经营与利用;或使土地由一种利用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开发活动,如将农地开发为城市建设用地。

25、土地复垦p127

是凡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对因挖损、塌陷、占压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称作土地复垦。

26、土地整理p127

土地整理是将土地利用的分布状况加以重新调整,通过调整使土地利用方式、强度和结构适应特定时期的特定目标。

27、土地分等定级P138

是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进行综合鉴定,并使鉴定结果等级化的过程。

28、土地估价p138

土地估价是在一定的市场条件下,根据土地的权利状况和经济、自然属性,按土地在经济活

动中的一般收益能力,综合评定出在某一时点某宗土地或某一等级土地在某一权利状态下的价格。

29、地租p139;

地租是直接生产者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生产物被土地所有者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是社会关系的反映。

30、土地定级单元P156

土地定级单元是评定土地级别的基本空间单位,而划分土地定级单元是土地定级数据处理的基础工作,按照GB/T 18507—2001规定,采用计算机系统为辅助手段进行土地定级时,可以直接把城镇划分为若干面积相同的网格。

二、简答题

1、简述土地的功能。

①负载的功能:土地是地球表面上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土

地这个场所。

②养育的功能:土地具备适宜生命存在的氧气、温度和营养物质,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下,

土地是人类唯一能够生存的地方;

③仓储的功能:土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和建材资源,人类所需的一切物质财

富,无不源于人们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④观赏的功能:土地还提供了许多满足人类欣赏美景愿望的自然风光,即为人类提供各种景

观。

2、简述我国土地的基本问题。

①土地数量与质量的数据不准确,底数不清。我国土地总面积至今仍然沿用新中国成立前从

小比例尺地图上概算出来的数据(960万平方公里),更加准确的数字,至今国家还没有公布。其中耕地面积更不准确,据年报统计为14.9亿亩,而据资料介绍卫星测得的净耕地面积为19亿亩左右。至于土地质量状况,虽已经过两次土壤普查,但其准确度仍达不到土地管理的要求。

②土地权属关系紊乱。由于我国长期对土地的权属管理不够重视,地界不设永久性标志,征

用土地手续不健全,地籍档案不完整,致使土地纠纷频繁发生。虽然城市中土地权属关系紊乱的现象已得到了相当的缓解,但农村中这类问题依然严重。

③破坏和浪费土地现象严重。由于长期缺乏系统的、科学的土地管理,或不重视土地管理,

忽视土地的制度划分和权属的确认等原因,农田基本建设、农村建房等存在着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

3、简述土地主要具有哪些自然特性。

①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是自然生成物,它总是固定在地球表面的某个位置,土地位置不

能互换,人们也不能把它挪动。这一特性决定了人们只能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合理确定土地的利用结构与布局。

②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面积有地球的大小决定,人类虽然能够排山倒海,也只能改变土

地的形态,而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面积。

③土地利用的永续性。人类祖先使用过的土地至今仍在周而复始地使用,这充分证明了土地

利用具有永续性。

④土地地域的差异性。影响土地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土地地域的差异。

4、简述土地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

①基于CAD平台和关系型数据库建立起来的土地信息系统:这种系统的优点是开发难度小、

投资小,缺点也明显,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不能统一管理,易造成管理效率低和管理混乱,另外它只具有一些GIS的系统功能。

②基于GIS平台开发的侧重于空间分析与处理的土地信息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借助GIS平台

提供的全面的空间数据分析与处理与处理工具开发出独立应用的子系统来满足土地管理的要求。这种系统侧重于图形的分析与处理,没有很好地和土地管理业务结合起来,导致仅为少数专业人员使用,而真正的用户即土地管理部门却难以利用。

③基于土地部门具体要求独立开发的土地信息系统:这种系统考虑了土地管理业务的需求,

两类数据由同一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提高了效率,缺点是系统开发难度较大,在图形处理上功能有些欠缺,必要时需借助通用的GIS完成。

④基于超大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GIS平台上的土地信息系统:这种系统实现了空间数据

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克服了分开管理带来的问题。

5、简述基于GIS为平台的土地信息系统软件结构。

6、简述基于超大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GIS平台上的土地信息系统软件结构。

7、简述空间数据的特征。

①空间特征:一般需要建立空间索引。空间索引是空间检索的关键技术,如何有效地从大型

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检索出所需的信息,将影响地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能力。

②非结构化特征:结构化的数据满足第一范式,即每条记录定长,且数据项是原子数据;而

空间数据的数据项是变长的,一个对象包含一个或多个对象,需要嵌套记录。

③空间关系特征:反映地理实体空间关系的拓扑数据给空间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维护增加

了复杂性。

④分类编码特征:一种地物类型对应一个属性数据数据表文件,多种地物类型共用一个属性

数据表文件。

⑤海量数据特征:数据量特别巨大。

8、简述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分哪几个步骤。

①建立空间数据库结构: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描述语言,描述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

的结果,得到概念模式和外模式,编写功能软件,经编译、运行后形成目标模式,建立起实际的空间数据库结构。

②数据装入:一般由编写的数据装入程序或DBMS提供的应用程序来完成。在装入数据之前要

做许多准备工作,包括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编码及格式转换等。装入的数据要确保其准确性和一致性。

③调试运行:装入数据后,要运行地理数据库的实际应用程序,执行各功能模块的操作,对地

理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全面测试。

9、简述农村土地的基本要素。

①行政区:是由行政区界线组成的区域,为面状要素;

②行政区划界线:是指各级行政区划界,包括已确定、由争议的国界,省、自治区、直辖市界,

地、自治州、盟界,县、自治县、旗界,乡镇界;

③权属区:是由权属界线组成的封闭区域,即宗地,为面状要素;

④权属界线:是指土地所有权界线和使用权界线,包括已确定、未确定、有争议的土地所有权

界线和使用权界线;

⑤权属界线拐点:是指权属界线的特征点。

⑥地类图斑:是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所划分的土地种类地块,由地类界线、线状地物、权

属界线所构成的多边形,为面状要素;

⑦地类界线:是指不同地类之间的分界线,或某种地块的范围线,它为线状要素;

⑧线状地物:是指用单线形式所表示的河流,铁路,林带,固定的沟、渠、路等;

⑨零星地类:是某种地类的图斑中所含有的,不能用最小图斑所表示的异种地类,为点状要素,

是一种不依比例尺表示的特殊图斑。

10、简述农村栅格数据的组织方法。

农村栅格数据主要包括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栅格地图和数字高程模型,是反映农村土地现状的重要基础地理信息和地理地图。它具体包括以下信息或数据:数据文件名、头文件名、元数据文件名等。

11、简述农村土地数据库的体系结构。

12、简述数据字典的功能有哪些。

①描述数据库系统的所有对象,如属性、实体、记录类型、数据项、用户标识、口令、物理文

件名及其位置、文件组织方法等;

②描述数据库系统各种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③登记所有对象在不同场合、不同视图中的名称对照表;

④描述模式、子模式和物理模式的改动情况。

13、简述县级农村土地数据库建设步骤。

14、简述农村土地数据库建设的数据源有哪些。

①农村土地外业调查的基础资料:包括调查地图和调查区及其内部行政界线资料;

②已有的土地调查成果资料:包括土地权属资料、土地利用资料、基本农田资料等;

③外业调查的成果资料:包括外业调查工作地图、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控制点数据等。

15、简述栅格数据采集要求。

①DRG采集要求:图廓线、公里格网线等内容完整,图廓点、公里格网点坐标与理论值偏差不

大于一个像元;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图像清晰、粘连;色彩统一、RGB值正确;与原图内容一致,数据格式采用TIFF加地理定位信息文件,或直接采用GeoTIFF;具体要求参见《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生产技术规程第4部分:数字栅格地图》;

②DEM采集要求:格网间距、各网点高程精度要求参见《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1:10000 1:50000

生产技术规程第2部分:数字高程模型》;同图幅的与等高线需保持一致,其高度偏差不大于一个等高距;图幅拼接处的同名点高程必须一致;达不到预定高程精度的区域应划定为高层推测区;静止水域的格网点高程应一致,流动水域的上下游DEM格网点高程梯度下降,关系合理;

③存档文件采集要求:分辨率不低于300dpi,图像清晰、不粘连;色彩统一、RGB值正确;与

原资料内容完全一致;存储为BMP或JPEG格式文件;需要有说明文件,附加说明文件内容无

错漏

16、简述土地权属要素数据采集方法。

①已有的确权资料,经过核实未发生变更,且与实地一致、精度满足建库要求时,原资料可延

续延用。如果原有数据源资料为矢量数据,可采用格式转换导入方法进行采集。

②已有的确权资料,经过核实未发生变更,且与实地一致,但精度不符合建库要求时,根据已

有资料和界址点的描述等,依据影像选择基于DOM影像数据提取法进行采集。

③已有的确权资料,经复核存在错误或发生变化时,应重新确权划界,采用基于PDA的3S一体

化外业采集方法进行数据采集。

④没有权属资料的,应重新确权划界,可以采用基于PDA的3S一体化外业采集方法进行数据采

集。

17、简述数据库入库完成后,系统运行测试内容和要求。

①系统运行无死机现象;

②系统能对数据库中数据层进行组合查询,且数据结构正确;

③系统能对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并输出标准表格;

④系统能按要求输出标准分幅图件、统计表格等。

18、简述县级农村土地数据库应符合哪些要求。

(1)必选图层齐全,基础地理、土地利用、土地权属、基本农田等要素完整;

(2)矢量数据、属性数据、栅格数据和元数据命名正确,格式内容符合要求;

(3)数学基础符合规程要求;

(4)面、线、面面、面线、面点、线线、线点等图形要素拓扑关系正确;

(5)图内个要素与扫描影像数据吻合,无图形错误和丢漏,明显要素位置偏差不超过图上0.2mm;

(6)相邻图幅自然接边,逻辑无缝,同时其属性和拓扑关系保持一致;

(7)各类图斑面积之和与控制面积保持一致;

(8)个要素属性数据正确无误;

(9)各要素层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

(10)图形要素与属性表记录对应关系正确。

19、简述土地数据库的内容。

(1)础地理信息数据:包括测量控制点、行政区、行政界线、高程注记点、等高线、坡度图等;

(2)土地利用数据:包括地类图斑、现状地物、零星地物、地类界线等;

(3)土地权属数据:包括宗地、界址线、界址点等;

(4)基本农田数据: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片、基本农田保护块等;

(5)栅格数据:包括数字正射影像、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栅格地图和其他栅格数据;

(6)元数据:包括矢量数据元数据、数字正射影像元数据、数字高程模型元数据等;

(7)统计表格、报告文本、扫描文件以及其他数据等。

20、简述数据整合对空间数据如何处理。

(1)对数据格式进行转换,形成统一格式的数据;

(2)采用重定义或者转换的方式,统一数学基础;

(3)对空间数据的要素分层及属性结构进行调整和修改,形成统一的数据结构;(4)对空间数据属性值得表达式进行规范,形成统一的表达形式;

(5)进行接边、镶嵌、拼接处理,形成本级所辖范围内的数据。

21、简述城镇地籍数据库的数学基础。

(1)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2)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地图投影:为了保证地籍测量精度,可采用相对独立高斯投影

(4)比例尺:一般采用1:500或1:1000

22、简述城镇地籍数据库建设的主要步骤。

(1)数据库方案设 (2)资料收集整理与处理

(3)数字地籍图的生产 (4)坐标转换

(5)图幅接边与编辑修改 (6)图形拓扑关系建立与检查

(7)属性数据录入 (8)图属挂接

(9)质量控制 (10)数据库建立

(11)成果整理、图件表格输出及报告编写

23、简述城镇地籍数据采集时,数字化精度要求。

(1)解析法录入的控制点、界址点及主要地物点等的数字化误差仅为计算误差,没有误差损失;

(2)若采用图解法录入控制点、界址点及主要地物点,其数字化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1mm,其他地形地物点点位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2mm;

(3)线状要素数字化的跑线误差最大不得超过图上0.25mm;

(4)具有解析法与图解法或不同精度的同名点,原则是低精度服从高精度。

24、简述土地矢量数据文件的组成。

(1)头文件 (2)要素类型参数

(3)属性数据结构 (4)几何图形数据

(5)注记 (6)属性数据

25、简述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管理信息系统将应用于对土地数据库的管理,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是信

息系统建设的关键。

(2)成熟性原则:应尽可能采用现有成熟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项目研究的重点在于对技术的总结、归纳和集成。

(3)先进性原则:数据管理和处理技术理应随着GIS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保持其生产和管理上的先进性。

(4)一致性原则:系统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土资源各部门管理的需要。因此,要力求系统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使项目成果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5)开放性原则:为了使建成的系统能适应未来技术和应用需求的发展,系统设计应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

26、简述地籍信息系统界面设计的原则。

(1)界面风格流行化、简单化;

(2)各项表达意思清楚,尽可能贴近用户的工作习惯;

(3)功能设计模块化,长过程(事务)处理功能应集成化、可视化;

(4)系统提示和系统帮助应尽可能丰富和完善。

27、简述数据字典的功能。

(1)给管理者和用户提供关于可利用数据的线索;

(2)为系统分析人员提供数据是否存在的信息;

(3)为编程工作提供数据格式及数据位置。

28、简述土地定级和土地估价的关系。

(1)土地定级为估价提供可比的地价评估区域,为评估地价提供基础;

(2)土地定价和地价评估的成果互为依据;

(3)土地定级因素为地价评估中区位修正系数的确定提供基础资料。

29、简述城镇土地分等的原则。

(1)综合分析原则:

(2)主导因素原则:

(3)地域分异原则:

(4)土地收益差异原则:

(5)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原则:

30、简述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中宗地地价评估模块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1)统计分析形成宗地标定低价修正体系规则;

(2)以宗地为单元、以土地级别和基准地为基础,计算宗地标定低价;

(3)通过对修正规则的推理进行宗地修正,计算宗地标定地价;

(4)运用收益还原法、成本逼近法、市场比较法、剩余法评估宗地地价。

三论述

4、农村土地数据中的矢量数据的采集方法和要求p50-52

【要求:】

①数据应分层存放,也可视具体情况进行扩展;数字化作业时应处理好各要素间的关系,各层要

素叠加后应保持协调一致。

②点状要素必须采集符号定位点;线转要素上点的密度以几何形状不失真为原则,点的密度应随

着曲率的增加而增加;具有多重属性的公共边,只矢量化一次,其他层可用拷贝方法生成,保证各层数据完整性。

③数据采集、编辑时应保证线条光滑,严格相接,不得有多余悬线;要素不得自相交和重复数字

化;在完成编辑、修正后,所有数据层数据结构应符合建立拓扑关系的要求。

④如果以图幅为采集单元时,需要进行相邻图幅接边处理;如果以村或宗地为作业单位时,则需

要进行权属单位接边处理。

⑤弧段的所有伪结点一般应是不同属性弧段的分界点;有方向性的要素其数字化方向正确,需连

通的地物保持连通,各层数据间关系处理正确。

【方法:】

①基于数字正射影像数据提取:当数据源为DOM时,依据影像特征,参照已有的土地利用数据

库等数据或资料进行内业解译,即在DOM上进行矢量数据的采集。

②扫描矢量化:当数据源是纸介质图件时,可对其进行预处理、扫描、纠正、矢量化等处理。

③矢量数据转换:当数据源是矢量数据时,应先进行数据格式、数学基础、数据精度、现势性等

方面的检查,然后进行数据转换和相应处理。

④基于外业电子数据采集:当数据源是DOM时,可通过3S+PDA一体化的外业设备结合已有土

地利用数据库等数据和资料采集电子数据。

8、以苍穹国土资源一体化管理系统为例,说明土地管理系统的功能p105-116

土地规划、征用与预约出让功能

土地规划:在地籍数据库建设完成后,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进行土地总体规划的设计,制作土地总体规划图,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区域、土地用途来进行统计,统计出某个街道内规划的工业用地面积多少,商业用地面积多少,从而为土地的宏观调控提供基础。

土地征用:依照土地的总体规划图,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征用,并添加征用地的项目名称、批复号、批复日期、面积等属性信息,进而可以通过这些属性查询出本年度征用了多少面积的土地,还剩余多少面积的土地在今年内预备征用等。

土地预约出让:土地征用后,可以对已经征用的土地进行预约和出让合同的签订,并对已经预约

或者出让地块的图形信息进行更新,进而统计出某个区域内某时间段内已经预约或者出让了多少块土地,各地块的用途,还剩余多少地块可以进行预约或者出让,为土地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数据依据。

登记发证功能

初始登记:包括收件、申请书、调查表、经办、初审、审核、审批、登记、土地证书。

变更登记:分为设定登记、房改登记、更名登记、地址登记、土地用途变更登记、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变更登记、转让登记、更正登记、遗失补证等。

他项权利登记:分为抵押登记、租赁登记、他项权利登记等。

查封冻结登记:如果冻结成果,查询土地证时,会多出一个“查封冻结情况”的页面。

土地变更功能:系统支持按街坊、分幅及图层进行数据的读出并叠加变更资料进行变更。具体方式包括新增宗地、新增图斑、新增地物、删除数要素、界线调整、面合并、面分割、连片开发、街坊界线调整。

执法监察功能:土地变更完成之后,若接到群众举报,在苍穹国土资源一体化管理系统中可以读入TIFF和TFW文件,将航片或者卫片读入到系统中,和数据库中的图形进行对比,如果发现有偏差,再到实地进行取证,实现土地的执法监察工作。

统计报表功能:包括界址点成果表、土地利用强度统计表、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汇总表、土地权属信息统计表、集体建设用地统计表、土地变化结构趋势分析、宗地分类面积统计表、土地总量与结构分析、相关专题分析、图斑面积量算表、耕地坡度分级面积汇总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面积统计表、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汇总表、土地利用现状一级分类面积按权属性质汇总表、后备建设用地面积汇总表、综合统计。

查询功能:包括专题图件的查询功能、宗地和图斑的定位、宗地图查询输出、分幅图查询输出、地籍图查询输出、宗地模糊查询、右键查询、图形和登记属性之间互相查询、历史查询、自定义范围查询、自定义分范围裁剪输出。

9、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一般过程P129和设计的性能要求P131

【一般过程:】

①准备与立项:包括成立系统建设领导小组和项目组、经费预算与落实、制定系统建设工作方案、

编写立项报告、下达项目任务书或签订项目合同等。

②需求分析:调查规划及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对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期望和要求,在此基

础上综合分析业务工作现状和现行系统运行情况,编写需求分析报告。

③系统分析设计:在系统初步分析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先总体后详细的原则,逐步设计

系统的总体和模块结构,编写系统软件设计报告。

④系统实现:按照系统软件设计报告的要求,编写程序代码,并按照县级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

准及数据库建库规范的要求,完成数据库建库任务。

⑤系统集成与测试:对各模块、各子系统、数据库与软件系统、系统运行环境进行综合集成和配

置,建成可实际运行的系统,并进行测试。

⑥系统验收:由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对系统功能、数据和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可操作性、运

行效率、系统材料的完整性进行测试和验收。

⑦系统运行与维护:包括健全组织,完善制度,搞好培训,做好记录、检查、维护、评价等。

【性能要求:】

①系统界面友好,操作简单。

②系统稳定,具有一定的容错和纠错功能。

③系统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

10、城镇土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设计的目标p163-164和功能模块?p166-170

【目标:】

①实现开放式土地定级、基准地价评估和宗地估价。系统的目标是将土地定级、基准地价评估和

宗地估价等集成在一起,在数据处理自动化的同时,利用人机交互的良好操作界面全面实现土地定级估价工作。

②土地定级估价工作中涉及大量的调查资料、空间数据、定级估价成果等数据,所以系统应能够

方便的有效的输入、存储、管理、输出这些数据。

③土地估价工作中需要知道常用的参数,如土地还原率、利息率、容积率修正系数,系统应能够

保存这些参数,并且系统能够自动确定估价中常用的各种参数,同时能够允许估价人员对于有异议的参数进行人工确定,即本系统不仅有自动化的功能,而且具有灵活性。

④系统应提供土地估价中常用的土地估价模型,使用户能根据不同的估价类型选择不同的估价方

法。

⑤系统应提供强大的信息输出功能,用户能够方便的输出各种图形数据和报表。同时,系统应能

够实现土地定级估价报告和土地估价技术报告的自动生成,估价师还可以对已生成的估价报告进行编辑。

⑥系统能够提供与现有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房产管理信息系统等的接口,实现宗地基础信息,

如宗地所在城镇土地级别图、宗地图、土地登记信息等的调用。

【功能模块:】

①土地定级模块:交互式任意地选择城镇土地级别的各项定级因素;根据因素类型,自动计算作用分值;采

用多种方法交互式确定定级因素权重;自动确定土地级别;绘制土地级别图以及各项定级因素作为分等值线图;对划分的土地级别进行级别检验输出各项定级成果;为基准地价更新提供数据;为用户交互式修正

级别数据提供界面。

②基准地价评估模块:只要是以定级成果为依据,以市场资料为依据,通过基准地价和因素影响分值或级别

分值,建立基准地价测算通用模型,并评估基准地价。

③基准地价更新模块:主要是通过对检测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判断是否进行更新;利用土地变更调查和原始

调查数据,提取影响土地级别因素的信息,对基准地价进行更新并检验基准地价更新后总体水平的合理性。

④宗地地价评估模型:主要功能是在土地定级和基准地评估成果建立的基础上,采用系统提供的分类基准地

价修正系数体系对宗地标定地价进行评估,并提供收益还原法、成本逼近法、剩余法等辅助方法,保证宗地标定地价评估尽可能符合要求。

⑤图形编辑模块:主要实现图形、属性数据库的ODBC连接及图形、属性数据的编辑。

⑥查询统计模块:提供目标属性查询和目标空间查询两种方法,实现各类原始数据及结果数据的图形、属性

查询,并可统计各类定级评估数据,生成多种统计图,以供分析、决策。

⑦成果输出模块:主要实现各类定级估价属性报表及成果图件的输出。

⑧系统维护模块:主要考虑六个方面,包括系统模块维护、系统开发日志、出错历史、系统维护

日志、数据字典、数据维护,以帮助软件维护人员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土地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 一名词解释 1土地评价:是一门揭示土地在各种用途条件下土地质量高低及其在区域内空间分布的学科。 2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土地对一定的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高低的特性。 3比配:是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与一定土地利用的土地用途要求相比较的过程。 4标准样地: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区域内,当技术与管理水平一定或处于区域内的平均状况时,从该区域内常种植作物产量水平属于最高范围的那一类土地中随机选取出的若干个农用地分等顶级单元。 5土地利用系统:由土地评价单元与土地利用类型组成的动态系统。 6因素法:通过对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分析,确定因素,因子体系及影响权重,计算单元因素总分值,以此为依据客观评定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7修正法:实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顶级目的,选择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成果进行修正,评定出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8基准作物:理论标准的折算标准,指全国比较普遍的粮食作物。例如小麦、玉米、水稻 9指定作物:行政区所属耕作区标准耕作制度中所涉及的作物。 二填空 1土地评价的方法:定性土地评价方法,半定量评价方法(农业生态带方法,参数法,模型法)样地法,定量土地方法。 2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有四个层次: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P41图 3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包括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4农用地分等定级标准样地的分级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级标准样地,省级标准样地,县级标准样地。5标准样地地块设置中的实质是三定“定量,定位,定质”P72-74 6土地定量评价的研究对象为土地利用系统。 7土地评价的研究对象:土地质量状况 8土地评价位于土地学科的中心地位 9标准样地的基本特点:农用生产条件最好、综合条件最优 10农用地分等基本思路:进行逐级修正 11土地评价的发展趋势:综合化、精确化、定量化、生态化、动态化 12土地评价因素: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灌溉与排水、社会经济因素、农田基本情况、水文地质、产量水平 三简答 1土地评价的作用? 1为土地税收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资料3为土地改良与土地质量监督提供基础资料4为土地市场管理提供基础5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提供基础6为判别耕地占补是否平衡提供依据7为征地补偿标准的确定提供依据8为农用地的流转提供价格依据9显化了土地资产的属性。 2土地评价的原则? 1土地评价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原则2土地评价重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4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 3土地评价单元产生的几种方法? 1以土壤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2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3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确定土地评价单元4是采用网络方格作为土地评价单元5采用综合方法划分土地评价单元。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土地评价与管理》课程总复习资料

1、土地评价的概念:为了合理利用土地和调整土地收益分 配,进行利用规划和科学管理土地,对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土地利用效益、效果等方面作出评估。 实质:对土地质量的评价,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 土地评价是对土地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是对土地功能的综合评价。第二节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方法1、以一定行政单元内的土地为评价单元2、以权属界限形成的宗地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3、以土壤发生学分类系统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4、以土地类型体系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5、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确定评价单元6、采用评价所用的几种图件叠置所形成的图斑作为评价单元土地利用现状评价1、土地利用背景分析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生态条件 2、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数量分析结构分析布局分析 3、土地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4、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 5、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6、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第三节土地评价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分析、1.气象气候2.地形3.水文4.土壤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区位)2.农作物产量 3.经济生产水平4.经营管理水平 三、选择评价因素的基本原则 1.选择的因子:对土地质量有较大影响,在评价区内变异较大,具有一定稳定性,具有较强针对性,可获取、定量化 1、土地利用背景分析(自然、经济、生态条件) 2、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布局分析 3、土地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4、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分析 5、关于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6、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土地潜力:又称土地利用能力,指土地在用于农、林、牧业生产或其他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实质:土地潜力评价就是对这种潜在能力的等级划分或数量评定。 评价方法:经验 一、以气候要素为主的潜力评价二、以土壤为主的潜力评价 土地潜力综合评价四、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土地适宜性:某种土地类型满足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要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程度。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某块土地针对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及适宜程度如何所作出的等级评定。评价方法:经验法,调查法,统计模型,机理模型一、FAO的《土地评价纲要》(一)评价系统(二)评价步骤二、中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一)《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适宜性评价1、评价系统:五部分组成 土地潜力区:根据水热条件,全国划分9个潜力区,同一区内具有大致相同的土地生产潜力和适宜作物、牧草、林木 土地适宜类:依据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进行划分,共8种适宜类,主要是主宜性划分 土地质量等:分别根据农、林、牧的适宜程度和生产力高低分为三等地,用1、2、3表示,为一个三位数;不宜则用0表示 土地限制型:10种,用英文小写字母标于土地质量等的右上方;10种限制因素,限制强度则用阿拉伯数字1、2、3表示,放在英文字母(土地限制型)的右下角 土地资源单位:土地类型,用1、2、3……表示,标于土地质量等的右下方 2、评价系统的特点:评价与制图的结合、评价体系与《纲要》 的相似、主宜性评价,带有一定主观性,并降低了评价成果的应用价值第四章土地利用可持续评价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 1、土地利用:指农业、林业、牧业和城市发展等人类对与土地有关的自然资源的利用活动。土地覆被:耕地、林地、草地、公路、建筑及土壤、冰雪和水体等地表物质组成。土地覆被变化的表现:(二)土地利用/覆被研究计划(P151---158)(三)土地利用/覆被研究认识的发展和研究内容概括(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特点二、土地质量体系指标(一)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背景土地质量:土地的状况或条件,包括人类需求有关的土壤、水及生物特性。关系到生产、保护及环境管理为目的的土地的条件与能力,是一种量度或量变产生的数值。广义的土地质量:包括种植业、畜牧业生产、放牧管理及林业。(二)土地质量指标模型:PSR模型、DPSR模型 三、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综述土地持续利用定义:侧重经济、土地供需;关注生态、经济与社会综合效益 FAO的五大准则评价框架P171第五章土地生态评价 土地生态评价: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它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一、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二、土地生态系统安全及其评价 三、土地生态足迹和生态包袱评价生态足迹: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按空间面积计量的支持一个特定地区的经济和人口的物质、能源消费和废弃物处理所要求的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本的数量。生态足迹主要包括3个常用的衡量指标:1、生态足迹(EF),指特定区域在一定人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这些人口自然资源消费、能源消费和吸纳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EF表征人类的生态需求,人类社会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生态负荷,其值越大对环境的破坏越大。2、生态承载力(EC):—个地区所能提供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总和;EC表征区域生态系统供给人类自然资源和生态服务的能力。3、生态赤字(ED)或盈余(ER:生态承载力与生态足迹之差;反映该区域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和计算时刻该区域的生态可持续性。四、土地生态管理及影响评价第六章土地经济评价一、土地经济评价概述(一)土地自然评价与经济评价的区别:1、土地自然评价是反映各种土地利用方式潜在能力或土地诸要素对不同土地利用的适宜程度和限制强度; 2、土地经济评价则主要展示土地利用方式的经济效果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 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 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 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 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 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 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 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 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 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土地信息系统》考试重点【复习版】

1.地理信息特征1空间分布性2数据量大信息3载体的多样性。 2.信息系统有采集管理分析表达数据能力的系统。由哪些要素构成?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要素、智能化信息系统还包括知识。 3.根据系统所执行的任务,信息系统可分为哪两类? 事务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4.完整的GIS主要由哪几个部分构成? 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地理空间数据和系统管理操作人员,其核心部分是计算机软硬系统,空间数据库反映了GIS的地理内容,而管理人员和用户则决定系统的工作方式和信息表示方式。 5.地球表面几何模型哪几类? 1地球的自然表面 2 相对抽象的面,即大地水准面。 3是地球椭球体模型。 4 数学模型。 6.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地理空间,通常就是指经过投影变换后放在笛卡 儿坐标系中的地球表层特征空间,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旋转椭球体、地图投影变换。 7.在地图学上,把地理空间的实体分为哪几种要素? 分为点、线、面三种要素,分别用点状、线状、面状符号来表示。 8.描述空间实体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分别是以下哪几种? 显式描述也称栅格数据结构,隐式描述也称矢量数据结构。 栅格和矢量结构是计算机描述空间实体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 9.土地数据误差来源包括哪几个方面? 1. 空间现象自身存在的不稳定性。 2.空间现象的表达 3 .空间数据处理中的误差 4.空间数据使用中的误差 10.空间数据元数据的获取包括几个阶段? 数据收集前、数据收集中和数据收集后。 11.数据管理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数据管理指的是对数据的分类、组织、编码、储存、检索和维护。经历了三个阶段: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管理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12.信息和数据的关系 信息来源于数据(Data)。数据是一种未经加工的原始资料。数字、文字、符号、图像都是数据。数据是客观对象的表示,而信息则是数据内涵的意义,是数据的内容和解释。 信息与数据总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没有数据则不能表达信息,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但不是信息。只有理解了数据的含义,对数据做出解释,才能得到数据中包含的信息。因而信息是经对数据解译或处理后,对人们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并赋予一定意义的数据,即信息是数据的涵义或内容。数据作为记录下来的可识别的符号,具体形式多种多样,数据的表达形式可以转换,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内容不会改变。 总之信息与数据是不可分离的,数据本身并没有意义数据只有对实体行为产生影响时才成为信息,数据是信息的表达信息是数据的内涵。

论土地资源评价的研究内容

论土地资源评价的研究内容 摘要 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资源的综合质量进行鉴定,揭示不同类型土地资源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综合效应。简单来说就是对土地资源用于某种用途时的性能的评定,包括对土地资源组成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等方面的调查分析,以及按评价目的比较土地资源质量的优劣或确定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利用方式。论文第一章绪论,探讨了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意义,并阐述了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第二章概述了土地资源评价的相关定义及其重要内容,第三章描述了土地资源评价程序,第四章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评价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现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1绪论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方法过程。土地资源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鉴定,通过土地资源评价揭示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如土地的适宜性(包括适宜利用方式及其适宜程度)、限制性(包括限制因素的类型及限制程度)、生产潜力大小以及可能取得的利用效益等,从而为合理地开发、利用、治理、改造、保护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由于土壤因素在土地系统中的特殊作用,对土壤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是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此外,对土地资源利用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的评价也是土地资源评价的重要内容;根据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评价也日益受到重视。 2土地资源评价相关概念及其重要内容 2.1土地资源评价基本概念 2.1.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 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为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特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也包括对土地的各种自然构成要素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评定。 根据《土地评价纲要》【1】的表述,土地评价是“当地作为特定的用途时,对土地的

土地评价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复习资料 1.土地的功能 ①生产性功能②承载性功能③原料性功能④观赏性功能⑤储蓄和增值型功能 2.土地的性质 ①土地的自然综合性②土地的空间尺度性③土地的动态演替性 ④土地的利用价值性⑤土地的社会经济性⑥土地的永续利用性 3.辨析土地和土壤、生态系统、国土概念的异同 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的自然综合体,是指上自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而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这一立体空间的,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全部自然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 土壤是指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土壤的本质是肥力,土地的本质是生产力。土壤是土地地表层的一部分。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段中全部生物(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 国土是一个包含有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意义的综合概念 4.论述土地各组成要素与土地农业利用的关系 (1)气候因素①光能条件:光能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生物运动发展的主要能源。太阳辐射,不同植物对太阳辐射的需要求量不同。日照,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②热量条件: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常用的积温指标有活动积温、有效积温和负积温。日平均气温>=10为多数植物活跃生长的温度。

积温<1000,基本上无农作物生长。 ③降水条件:谁是土地资源最根本的因素之一。衡量降水多少常用降水量、湿润指数或干燥度来表示。湿润指数为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之比。湿润指数大于1为湿润地区,湿润指数为1.0~0.6为半湿润地区,湿润指数为0.6~0.3为半干旱地区,湿润指数小于0,3为干旱地区没有灌溉就没有农业。400mm等降水量线北起大兴安岭、通辽、张北、呼和浩特、榆林、兰州、玉树、那曲、日喀则。此线以西以北是中国主要牧区,以东以南是中国主要旱作农业区。800mm等降水量线是长江黄河分界线。此线以北是华北和东北区旱作农业发达,以南以水田农业为主。 (2)地形因素①地貌类型,一般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和盆地等。②海拔③地面坡度④地面坡向 (3)土壤因素 (4)水文及水文地质因素 (5)植被因素:自然、人为 (6)社会经济因素 5.土地利用是在特定的自然条件、技术水平和社会需求下,人类对土地所施加的各种活动,是一个把土地自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复杂过程。 土地利用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的土地利用者(人)和利用对象(土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复习资料

地理信息系统考试复习 第一章 1、地理信息系统概念:是指由计算机硬件、软件和不同的方法组成的系统,该系统设计用来支持空间数据的采集、管理、处理、分析、建模和显示,以便解决复杂的规划和管理问题。 2、数据:是通过数字化或直接记录下来的可以被鉴别的符号,不仅数字是数据,而且文字、符号和图像也是数据,数据本身并没有意义。 3、信息:是用数字、文字、符号、语言等介质来表示事件、事物、现象等的容、数量或特征,以便向人们(或系统)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知识,作为生产、管理、经营、分析和决策的依据。 4、信息与数据的关系: (1)信息与数据是不可分离的; (2)信息来源于数据;数据是载体,信息是涵,是形与质的关系。 (3)数据的形式多样,但其中包含的信息容不变; (4)信息可以离开信息系统而独立存在,也可以离开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和阶段而独立存在;而数据的格式往往与计算机系统有关,并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 (5)数据是原始事实,而信息是数据处理的结果; (6)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对于同一数据的理解,可得到不同信息。 5、地理信息特点: (1)地域性(空间特征),(2)多维结构性(属性特征),(3)动态性(时序特征),(4)客观性,(5)适用性,(6)传输性,(7)共享性。 6、地理信息系统分类: 按其研究容可以分为三大类: (1)专题地理信息系统:是具有有限目标和专业特点的地理信息系统。 (2)综合地理信息系统:主要以综合研究和全面信息服务为目标。 (3)地理信息系统工具:它是一组具有图形图像数字化、存储管理、查询检索、分析运算和多种输出等地理 信息系统基本功能的软件包。如:ARCGIS、Mapinfo、CityStar、Geostar、MAPGIS等。 7、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区别与联系: 关系:见地理信息分类图(教材P6); 区别: A、GIS有别于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

2020年整理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复习提纲.pdf

1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生物及社会经济要素等组成的自然、经济和历史的综合体,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土地基本特性: ·自然特性: 面积有限性;位置固定性;质量差异性;永续利用的相对性 ·社会经济特性: 供给稀缺性;用途多样性;增值性;区位性;权属性;政策法规性等社会经济特性 2国土地资源共分类: 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 3 土地评价:为合理利用土地和调整土地收益分配,进行利用规划和科学管理土地,根据土地的自然生产能力或其它方面利用潜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作出评估。 土地管理:国家为保护和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而采取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的手段和措施。 二者关系: 1)都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2)土地评价作为土地资源调查的组成部分,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为土地管理服务3)土地评价是进行土地管理的基本前提和基础, 4)土地的管理和利用是土地评价的主要目的 1、简述《土地评价纲要》中土地评价的原则。 (1)要将土地利用对土地的要求与土地的质量进行比较(不同土地利用对土地质量要求不同) (2)要将土地利用的效益和所需的投入进行比较(投入水平相同) (3)因地制宜,根据研究区域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价(风景林地资源的评定依赖不同区域;土地的适宜性在不同经济条件地区有所不同) (4)要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作出比较(一般为单一土地利用方式评价,不宜比较和优化;在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时,应作多种土地利用方式评价) (5)要以土地的持久利用为前提(评价时应确保不因这种利用而导致生态环境退化或恶化,一般要进行经济、社会和生态的综合评价) 2、简述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的异同和关系。 土地特性:可以直接量测或估测的土地属性。 坡度、等 气候特性:总辐射、短波辐射、日照时数、年降雨、蒸散量、温度等。 土壤特性:土壤质地、有效深度、 pH值、土壤容重等。 水文及地质:洪害频率、洪水量、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 地貌、地形:海拔、坡度、坡向、坡长、相对起伏 土地质量:由一种以上土地特性构成的、反映一定方面土地性质的综合属性。 土壤水分有效性:土壤质地、土壤孔隙度、降雨量、土壤水分蒸散量 扎根条件:土壤有效厚度、石砾含量、土壤质地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需要不同的土地质量 农地:水分有效性、扎根条件,养分有效性 草地:牧草生产能力、牧草营养价值、草地退化状况、饮水条件 土地质量与土地特性 (1)一种或几种土地特性决定某种土地质量,例如土壤水分有效性是由降雨量、土壤质地、

(完整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分,共20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 为:、、、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B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 C.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GIS考试复习题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 项目一GIS平台选择 1、世界上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是:( B ) A.美国地理信息系统 B.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 C.日本地理信息系统 D.奥地利地理信息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形成于20世纪:( B )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3、GIS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A ) A.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地理数据和用户 B.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地理数据和分析程序 C.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地理数据和绘图机 D.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网络和用户 4、把GIS分为专题地理信息系统、区域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工具是按:( C ) A.数据容量 B.用户类型 C.内容 D.用途 5、地理数据一般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是:( A ) A.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 B.空间特征、地理特征和时间特征 C.地理特征、属性特征和时间特征 D.空间特征、属性特征和拓扑特征 6、下列有关GIS的叙述错误的是:(D) A、GIS是一个决策支持系统 B、GIS是研究地理系统的科学技术保证 C、地图学理论与地图分析方法是GIS重要学科基础 D、GIS是数字地球演变的必然趋势 7、 GIS所包含的数据均与相联系。( B ) A.非空间属性 B.空间位置 C.地理事物的类别 D.地理数据的时间特征 8、根据应用层次的高低,应用型GIS可分为:( C ) A.空间管理信息系统、空间事务处理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B.空间管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处理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C.空间事务处理系统、空间管理信息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D.空间数据处理系统、空间管理信息系统、空间决策支持系统 9、以下关于GIS软件企业及其品牌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D ) A.ARC/INFO是美国ESRI公司的产品 B.ARC/INFO 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GIS系统 C.MapGIS.SuperMap.GeoStar都是国产GIS基础软件平台 D.ArcGIS.SuperMap.CASS.MapGIS.GeoStar都属于GIS基础软件平台 10、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是指: ( B ) A.三维图形数据,它们与时间有关 B.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它们与时间有关 C.二维图形数据,它们与时间有关 D.属性数据,它们与空间有关 11、下列有关数据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 A.信息是数据的表达,数据是信息的内涵 B.数据是信息的表达,信息是数据的内涵 C.数据不随载荷它的物理设备的形式而改变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土管专业复习 第一、二章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有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和资产特性(商品性、产权特性、增值性、不动产性)。 积温: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农业生产种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平原: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地表水: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土层厚度:一般而言,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剖面中能够被作物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即真正发生了成土过程的土层厚度,但从生产方面而言,多指有效土层厚度,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即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值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总和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土地使用制:指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填空: 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4、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5、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简答题: 1.土地的含义: (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它可分为土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从东南到西北,全国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各区面积占比不同,可见,全国水资源丰

(0724)《土地信息系统》复习大纲、样题及答案

(0724)《土地信息系统》复习大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第二节信息系统与土地信息系统 #第三节土地信息系统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四节土地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基本要求: 1、了解数据与信息、地图与地理信息、土地信息等相关概念。 2、了解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发展与应用。 重点与难点: 数据与信息的概念及关系、地图的定义及分类、地理信息的概念及特征、土地信息 与土地数据的关系、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和土地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应用;土地信息与土 地数据的关系、土地信息构成及特征和土地信息系统的功能 第二章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源及数据结构 #第一节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来源 第二节数据输入、输出与表达 ☆第三节数据结构与数据管理 基本要求: 1、主要介绍土地信息系统功能与数据间的关系及其信息来源。 2、数据的输入、输出和表达方式。 3、栅格空间数据模型和矢量空间数据模型。 本章重点与难点: 土地信息系统的数据源、空间数据类型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栅格空间数据模型和矢量空间数据模型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利用GIS软件进行数据的输入。 第三章空间数据获取及空间数据质量 #☆第一节空间数据的特征 第二节空间数据的类型与表示方法 #☆第三节空间数据的获取 第四节空间数据的转换 第五节空间数据的质量 基本要求: 1、主要介绍各种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 2、空间数据类型和空间数据的测量尺度。

3、空间数据质量的相关概念、误差来源和控制. 4、空间数据获取的获取来源和空间数据录入后的处理 本章重点与难点: 空间数据类型和空间数据的测量尺度、空间数据质量控制、地图数字化;利用GIS软件 进行数据的编辑及空间数据质量控制。 第四章数据库管理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土地信息的概念数据模型 ☆#第三节空间数据库设计 第四节数据库管理系统 第五节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与维护 基本要求: 1、数据库的特征及其相关概念,在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2、几种土地信息概念数据模型的介绍。 3、空间数据库的设计原则和过程。 4、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维护。 学习重点与难点: 数据库的特征等基本概念、空间数据库的功能和组成;土地信息系统空间数据库模型。 第五章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 #☆第一节空间数据查询 第二节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 第三节空间分析的基本功能 基本要求: 1、空间数据查询的含义、查询方法和结果显示。 2、空间变换、再分类、缓冲区分析等相关概念及其应用。 3、地统计分析与克里格插值。 4、网络分析与拓扑叠加分析。 本章重点与难点: 空间查询方法、缓冲区分析、地统计分析、克里格插值、网络分析与拓扑叠加分析; 利用ArcView和ArcGis进行空间分析 第六章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信息技术基础 ☆第一节土地信息技术 第二节土地利用数据库建库技术操作流程及质量控制方法

土地评价题库(综合整理版)

1.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2.土地综合体:土地是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和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它可分为三层:表层、内层、底层。它包括地形、土壤、植被的全部,以及影响它的地表水(如泛滥地)、浅层地下水、表层岩石和作用于地表的气候条件。 3.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单位面积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物质投入和技术水平下,所能生产的食品科养活一定消费水平下的人口数量。 4.标准样地:在农用地分等定级的区域内,当技术与管理水平一定或处于区域内的平均状况时,从该区域内常种植作物产量水平属于最高范围的那一类土地中随机选取出若干个农用地分等定级单元。 5.评价因素因子:评价因素是指构成土地的各要素或部分要素的某些性质。评价因子是评价因素的具体化。 6.“等”与“级”:“等”——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土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土地等别。 “级”——指在行政区内,根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根据地方管理的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要求相一致原则,即主要考虑定级目的,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土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土地级别。 7.直接评价:指通过实验去了解土地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性或生产潜力。一般针对小范围的农业生产评价。 8.间接评价:通过分析土地各组成要素的属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然后加以综合,去评定土地的等级。 9.土地评价单元:也称土地资源评价对象,是土地资源评价的最小单位。它具有明显的界限,是由影响土地质量的诸因素所组成的一个空间实体。 10.土地类型:是指由区域内的地址、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遵循各自的分异规律,并与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有规律的、大小不同的、相对均已的地域组合单元。 11.土地分级:或称土地质量分级,是指以土地生产性能、生产力高低为依据,按其生产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的大小、保护和改造的措施等,把土地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是土地适宜性与生产能力调查和土地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12.土地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自然条件或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生产对人类有用的生物产品、经济产品或精神产品的能力。它是土地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13.生态足/痕迹:任何已知人口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土地和水体的总面积。14.土地适宜性:是指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1、简述土地评价的分类及基本内涵。 内涵: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 分类:(1)以评价目的而分: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土地承载力评价; (2)评价的方法:土地定性评价、土地定量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 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 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 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 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 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 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 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 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 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 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第二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