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命之争: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版图演变史

天命之争: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版图演变史

天命之争: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版图演变史

天命之争: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版图演变史2014-05-15 11:39搜狐读书

书名:《天命之争: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作者:朱磊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在对史料精准把握的前提下,以颇富趣味的讲故事的方式再现了中国历史上9个统一与分裂之争的案例,涉及江南、台湾、青藏、新疆、宁夏、云南等6个地区,和3个曾经与中国统一但后来分离出去的国家,包括越南、朝鲜和蒙古。作者进而从历史经验与教训出发进行解析,认为统独之争的根本是民意之争,民意即是天命,而国家能否统一,往往取决于统一形势、实力对比和策略运用三方面条件。在这种生动的历史回顾和深入的探寻中,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国家统一与分裂的历史文化及民族背景。

作者简介

1972年生于内蒙古赤峰市。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员,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访问学者,经济学博士。学术成果包括: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课题、国台办委托课题、商务部委托课题、国家旅游局委托课题、北京大学重点研究课题等10余项课题研究,学术专著《台湾产业与金融研究》、《台湾财力》等,主编《投资台湾指南》,全国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时政论文300余篇。

书摘正文

隔江犹唱后庭花

南朝经历宋、齐、梁三朝后,进入了最后一个朝代—陈朝。陈朝历经四帝,大体用心治国,江南因之富庶,而后迎来了陈朝的末代皇帝—陈叔宝。

陈叔宝是陈宣帝的长子,宣帝去世后他正在灵柩前大哭,他的弟弟陈叔陵趁机用磨好的刀砍他脑袋,虽击中颈部,却没砍死。大难不死的陈后主即位头两年还有些励精图治的举措,但很快就显露出缺乏事业心的本性,耽于诗酒,专喜声色。陈朝后宫有一个美人,名叫张丽华,本为贫家之女,父兄以织席为业。

张丽华入宫时年仅十岁,为陈后主最宠爱的孔妃的侍女。有一天,被后主偶然遇见,后主大惊,端视良久,对孔

妃说:“此国色也。卿何藏此佳丽,不令我见?”孔妃说:“妾谓殿下此时见之,犹嫌其早。”后来陈后主正式即位后册封张丽华为贵妃。为示宠爱,后主为其建造三座阁楼,阁高数十丈,袤延数十间,穷土木之奇,极人工之巧。窗牖栏槛均以沉檀木为材,以金玉珠翠装饰。里面服玩珍奇,器物瑰丽,皆近古未有,张丽华居于阁楼,有如仙子临凡。

史料记载,张丽华不仅人长得漂亮,发长七尺,黑亮如漆,脸若朝霞,肤如白雪,目似秋水,而且吹弹歌舞,诗词曲赋,均有所长。更难得的是,张丽华还很聪明,记忆力特别好。曾经启奏百官的宦官忘记了奏章内容,张丽华却能逐条裁答,无一遗漏。以致陈后主对国家大事也“置张贵妃于膝上共决之”。

陈叔宝热衷于诗文声乐,聚集了一批文人骚客和才色兼备的宫女(女学士)宴会作诗,特别艳丽的诗词谱上新曲子,令聪慧的宫女们学习。陈后主曾作《玉树后庭花》被后人视为亡国之音: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北方的隋文帝本有削平四海之志,又听说陈后主不务正业,民生凋敝,就下诏数后主20大罪,写了几十万份诏书

遍谕江南。有人劝隋文帝说兵行宜密,不必如此张扬。文帝说:“若他惧而改过,朕又何求?我将显行天诛,何必守密?”

陈朝沿边州郡将隋兵即将入侵的消息飞报入朝,后主却笑着对侍从说:“齐兵三来,周师再至,无不摧败而去,彼何为者耶?”大臣也奉迎说:“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断南北,今日隋军,岂能飞渡?边将欲作功劳,妄言事急。臣每患官卑,虏若渡江,臣定做太尉公矣。”后主深以为然,君臣上下耽于歌妓纵酒,赋诗如故。

后主不仅对隋朝发动的统一战争认识不足,而且肆意妄为,自毁长城。陈朝北部边防最重要的著名将领萧摩诃丧偶,续娶夫人任氏。任氏貌可倾城,与张丽华结为姊妹。萧摩诃不在京城,任氏进宫被张丽华留住,而与后主私通。不难想象自幼勇冠三军的萧摩诃是何心情。

588年10月,隋朝下达战争攻击令,8路隋军,东至大海,西到巴、蜀,旌旗舟楫,横亘千里。而陈军因长期被迷惑,并未准确察觉到此次是真的“狼来了”。

此时陈朝宫廷正忙着筹备一年一度的元旦大典,沿江战船随皇室子弟调往京师附近,造成江防空虚。虽然主要大臣和大将都向陈后主建议须重兵戍守要津,以防北军来袭。后主却认为隋朝只是虚张声势,此时若大规模调动军队,必致惊扰百姓。

趁陈军不备,隋军贺若弼从江苏扬州、韩擒虎从安徽合

肥突然渡江,同时杨素按照灭陈作战部署发动长江上游的攻势作战。在湖北宜昌击毁陈军百余艘大型战船,一举突破陈军的第一道防线。

这时陈后主终于确信隋军是动真格的,召集大臣,下诏鼓舞士气说:“犬羊陵纵,侵窃郊畿,蜂虿(chài)有毒,宜时扫定。朕当亲御六师,廓清八表,内外并可戒严。”然后分兵扼守要害,同时大肆扩兵,连僧尼道士也悉数征召入伍。

在陈朝上下的动员下,杨素水军在歧亭(今长江西陵峡口)遇到陈军有力阻击。陈军将领吕忠肃将自己私产全部捐出充军,激励士气。陈军在两岸岩石上凿孔,系三条铁索横截江面,拦截隋军战船。隋军猛攻陈军岸上营垒,吕忠肃率军据险抵抗,激战40余次,隋军伤亡惨重,死5000余人。

但在隋军持续的猛烈攻击下,吕忠肃最终被迫放弃营栅,连夜退据荆门(今湖北枝江附近),凭借险要地形,再次阻遏隋军。杨素派大型高楼战舰4艘,用舰上拍竿击碎陈军战船10余艘,俘2000余人,再次大破陈军。屯守公安(今湖北公安)的3万陈军烧掉储粮,千余艘战船顺流东撤,企图入援建康,被中游隋军阻于汉口。

在援军受阻、建康也陷入隋军包围的情形下,陈朝慌乱。骠骑大将军萧摩诃建议:“贺若弼悬军深入,声援犹远,且其垒堑未坚,人情惶惧,出兵掩袭,必大克之。”镇东大将军任忠建议:国家足兵足食,应当固守,不与北兵交战,分

兵截断江路,使他们彼此音信不通,然后精兵深入敌后,断彼归路,则敌军必不击自去。待来春水涨,上游陈军必沿流赴援,如此可保陈朝江山。后主对这些建议犹豫不决。

直到合围隋军立足已稳,陈后主才下定决心与隋军交战。陈朝将领率建康城中的10万大军出城列阵20里,但各部分首尾进退互不相知。陈军先锋部队被贺若弼军击退。陈将鲁广达等军继进力战,贺若弼军曾被迫4次后退。贺若弼仔细观察陈军队伍,集中兵力猛攻陈军薄弱部分,将其击溃后陈军其他各部受到影响也发生混乱,导致全线溃退,互相践踏,死5000人。隋军俘获陈军大将萧摩诃,贺若弼下令斩首,萧摩诃神色自若,于是贺若弼下令免罪,以礼相待。

另一个为后主出主意的大臣任忠也归降了隋军。他见前军溃散,先回宫对后主说:陛下请勿再战,臣已无力报国了。后主给他两袋金子,让他赶紧再去募兵。任忠说:为今之计,陛下唯一的出路就是准备舟楫,到上流去与我军会合,臣当舍死保驾。后主说那你赶紧去部署吧,我们一同出发。不过任忠出来后并未找船,而是直接投降隋将韩擒虎,领隋军直奔朱雀门(今南京市中华门)。任忠对反抗的陈军大呼说:“老夫尚降,何况尔等!”众军一哄而散,韩擒虎率500骑兵入城,占据了府库。

隋军攻入南京后,有陈朝大臣劝后主“不若正衣冠,御正殿,依梁武帝见侯景故事”。后主不从:“锋刃之下,未可

儿戏,朕自有计。”隋兵入宫果然找不到后主,抓了内侍盘问,内侍指井。隋兵对井下呼之不应,威胁要往下扔石头,才听到里面有求饶的声音。用绳子拉上来,隋兵奇怪后主甚重,出来后才发现后主与张、孔二妃同束而上,隋兵皆大笑。检查后主寝室,尚有前线告急文书根本没有拆封。

贺若弼军乘胜推进至南京玄武湖南侧时,只有鲁广达还督余兵苦战不息,杀隋兵数百人。直到日薄西山,才面对宫阙恸哭再拜,解甲就擒,贺若弼遂从北掖门入城。降隋的萧摩诃听说陈后主被擒,对贺若弼说:“愿得一见旧主,死无所恨。”得到许可后萧摩诃见到后主,伏地号泣,向后主进献食物后辞诀而出。

陈后主的井下之计并未保住张丽华的性命。晋王杨广(后来的隋炀帝)素慕张丽华之美,私嘱负责伐陈战事的隋臣高颎:“进入建康,必找到张丽华,勿害其命。”

高颎至,召张丽华来见,感叹说:想当年商纣王宠爱妲己以致亡国,姜太公率周军灭后,妲己之美竟令周兵无人忍心杀之,最后太公下令蒙面行刑,张丽华也像妲己一样啊。于是斩之于青溪。杨广闻之大怒,发誓报仇,后来继位登基,找个借口处死了高颎。

陈后主投降后,隋文帝赦其罪,给赐甚厚。他依旧过着饮酒作诗的日子,爱吃驴肉,15年后病逝,52岁。对亡国一直不以为意。隋文帝后来叹息说:“陈叔宝全无心肝。”

陈朝统治集团颟顸腐败,虽从个人角度来讲沉迷诗词歌赋并没有什么不对,但如果忘记自己是一国之君而荒废国政,就不仅会亡国,还会给南国朝野带来灾难。

陈叔宝有一妹(乐昌公主),才色冠绝。隋朝伐陈时她丈夫预言说:未来几年陈朝必将亡国,你才貌俱佳,国亡必入权豪之家,我们可能再也见不到了。但念及我们的感情,我会寻你再见,需要先找个信物。于是两人将一面铜镜破开,各执一半,相约一旦分开每年正月十五执镜在闹市相寻。

后来陈亡,公主果然被置入隋臣杨素之家,受到优待。驸马流离辛苦,来到京城。正月到市场中发现有个老仆在卖半片铜镜,要价很高,行人都笑话他。驸马取出自己收藏的半片铜镜正好可以相合,在上面题了一首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

留明月辉。)让老仆带回去。公主得诗,涕泣不食。杨素知道这件事后,不但没动怒,反而将公主还给了流落的驸马,并给了他们一大笔钱,让他们可以终老江南。这就是“破镜重圆”的故事。

越南的故事

以莲花为国花的越南虽可将当地历史上溯到4000年前,但“越南”国名仅沿用了200余年,历史上长期被称为“交趾”和“安南”。

“交趾”之名来自汉朝(公元前111年)在当地设置的

交趾7郡。汉武帝时,国势强盛,消灭了南方赵氏割据势力,将赵氏的南越国分置郡县,后来改成7郡,统称“交趾”,长官称“交趾刺史”。三国时期,管辖交趾的孙权将其分为交州3郡和广州4郡。隋朝灭陈后,重新设置交趾郡。唐朝时,废交趾郡,其故地归属交州。

“安南”之名最早来自唐朝于679年在以今越南首都河内为中心所设置的“安南都护府”。南宋时始有“安南国”的称呼,南宋孝宗于1174年正式下诏“赐国名安南”,封“安南国王”,次年“赐安南国王印”。

明朝对该地区恢复直接统治后,1408年正式下诏把“安南”更名为“交趾布政使司”,将该地区设置为中国的一个行省。但后来明廷放弃了用兵平叛、继续维持对该地区直接统治的政策,1427年宣布废“交趾布政使司”,仍为“安南国”,

(中越边境的德天瀑布)

“越南”之名始自清朝。起初清朝沿袭明朝对安南的政策,历代均册封该地区首领为“安南国王”。但到越南的阮朝创立时,创建人阮福映向清帝上表请求以“南越”赐封,取代“安南”。

嘉庆帝对此很敏感,指示大学士说:“南越”包括的范围非常广,历史上的南越领土涵盖广东、广西等地。阮福映虽然统治安南,实际领土范围也不过是汉朝交趾故地,怎么

就敢称“南越”呢?

估计是考查后认为阮福映表现还算相当恭顺,最后嘉庆于1803年册封该国为“越南”,理由是阮福映从越裳之地起家,后占领安南全境,理应越字在前,南字居后,而且从地理位置看,该国又位于百越之南。故“天朝褒赐国号,着用"越南"二字,以"越"字冠其上,仍其先世疆域;以"南"字列于下,表其新赐藩封;且在百越之南。”此后“安南国”改为“越南国”,其首领被册封为“越南国王”。此举使清越双方皆大欢喜,“越南”之名,沿用至今。

安定西疆

在本篇故事中,有三个重要人物:第一个是噶尔丹,第二个是策妄阿拉布坦,第三个是阿睦尔撒纳,均为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是噶尔丹的侄子;阿睦尔撒纳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外孙。有趣的是,策妄阿拉布坦曾与清朝联盟,消灭了清朝的敌人噶尔丹,随后策妄阿拉布坦开始与清朝为敌;阿睦尔撒纳曾在清军征讨准噶尔时出谋划策,身先士卒,但清军撤离后阿睦尔撒纳同样叛清。

(葛尔丹)

这三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目标:重新建立强大的蒙古汗国。

但在统独这种敏感的政治问题上,总体实力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准噶尔政权虽然强大,但清朝政府的实力更加

强大。

乾隆时期,准噶尔最后一位悲剧式人物阿睦尔撒纳出场了。

阿睦尔撒纳曾经与新的准噶尔首领结盟,助其取得统治权。但新首领并未答应阿睦尔撒纳提出的酬庸要求,二人于是翻脸,互相征伐。阿睦尔撒纳屡战屡败,不得不率2万余部族向清朝投诚。

乾隆对阿睦尔撒纳率众归附十分重视,发放牛羊、口粮,并晋封阿睦尔撒纳为亲王,给予优厚待遇。阿睦尔撒纳在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时,恳求清廷立即出兵讨伐准噶尔。

乾隆认为消灭准噶尔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兵分两路,3个月占领伊犁。准噶尔首领被擒,押送北京。

清廷获胜后,决定“将卫拉特(漠西蒙古)分封四汗,赏功策勋,用奖劳绩”,并晋封阿睦尔撒纳为双亲王,食亲王双俸。

但阿睦尔撒纳并不满意。他本欲借清廷之手把自己最大的对手消灭,而后自己统治准噶尔,现在漠西蒙古的统治权却一分为四。阿睦尔撒纳于是寻找机会反叛。

阿睦尔撒纳不用清纛、不穿官服、不戴清廷所授黄带孔雀翎、不用清朝所颁官印的做法使清廷判断出他的谋反意图,乾隆便指示阿睦尔撒纳早日入觐,欲在其到达内地后将

其剪除。阿睦尔撒纳也察觉事情有变,便在伊犁公开反叛,袭杀了镇守的清军500人。

乾隆立即采取应对措施:重封四部汗王,稳定漠西蒙古贵族之心,而后组织第二次远征。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清军分西路军和北路军向伊犁进发。

阿睦尔撒纳面对清廷大军压境,无法组织有效抵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漠西蒙古头目叛清不久就倒戈相向,反与其为敌。阿睦尔撒纳只好用出缓兵之计,两次伪装投诚,并取得清军信任,停止对他的追剿,赢得了喘息时间,使清军追剿一年无所进展。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调整统帅,兵分两路,再次征伐准噶尔,决心全歼阿睦尔撒纳。此时,准噶尔部内讧不已,加之部落内瘟疫流行,人畜大量死亡。六月,清军几乎兵不血刃顺利抵达伊犁。

(清人绘阿睦尔撒纳惨败的鄂垒扎拉图之战)

阿睦尔撒纳逃入哈萨克。哈萨克慑于清廷威力,遣使向清廷表示愿将阿睦尔撒纳擒献清廷。此举被阿睦尔撒纳觉察,乘夜带妻子亲随8人,盗马沿额尔齐斯河投奔俄国。乾隆命理藩院行文沙俄外交部进行交涉,要求按两国商定的彼此不纳逃人的协议,交出阿睦尔撒纳。沙俄推延不交。乾隆二十二年九月,阿睦尔撒纳染上天花病死,时年35岁,沙俄才将其尸交给清朝。

至此,准噶尔部平定。乾隆帝曾谕内阁:“准噶尔诸部尽入版图。”在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后,清廷对新疆地区的地图绘制正式开始,完整地包括了准噶尔统辖的疆域。

值得一提的是,清军虽平定了阿睦尔撒纳叛乱,其本人也在俄罗斯境内病死,但余众仍不时攻击扰乱地方,清军又花了些时间稳定局面。同时,清军进驻伊犁时已归属清朝的大小和卓两兄弟返回天山南部后,密谋趁机发动叛乱。

小和卓认为:清朝新占的北疆地区,游击战激烈,人心惶惶,不可能对南疆派出大军。即令派出军队,凭借固守天山险要,清军粮道辽远,补给困难,绝不能持久。

他说服了天山南路各城主,于是宣布建立汗国,并杀害清朝政府派去安抚维吾尔群众的使者及其随从百余人。清朝因天山北部的战事还没完全结束,决定把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推迟到次年进行。

第二年,清军四千余人进攻叶尔羌,在距城一公里的黑水(叶尔羌河),渡河一半时,桥梁中断,被分为两截,陷于包围。僵持了三个月,清朝援军到达,救回被围清军。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再次出兵,攻陷叶尔羌,大小和卓向中亚逃亡,被一个部落酋长杀掉,把人头献给尾追不舍的清朝追兵。大小和卓建立的汗国只维持了四年。

自噶尔丹至阿睦尔撒纳这四代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一自噶尔丹至阿睦尔撒纳这四代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一心想

建立与清朝中央政府平起平坐的蒙古汗国,但最终失败了。政权归属也是一种竞争性质的自然法则,综合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较强的一方往往是竞争的获胜者。清廷的成功是“势”之所归,“力”之所至。当时清朝正处在鼎盛时期,武力强大,且康熙与乾隆在统一问题上意志坚定。但在争取民心方面清朝没有太好的办法,最终以对准噶尔部的大量杀戮解决问题。据清朝魏源记载:“计数十万户中,先痘死者十之四,继窜入俄罗斯哈萨克者十之二,卒歼于大兵者十之三。除妇孺充赏外,至今惟来降受屯之厄鲁特若干户,编设佐领昂吉,此外数千里间,无瓦剌一毡帐。”

蒙古准噶尔部人口在新疆锐减,造成其他民族人口向该地区的大量涌入,维吾尔人逐渐成为当地主要民族。当前新疆有2200万人,包括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塔吉克、乌孜别克、满、塔塔尔、俄罗斯等47个民族。维吾尔族人数最多,占46%,其次是占40%的汉族,第三是占7%的哈萨克族,其他少数民族约占7%。

大理兴衰

在唐朝灭亡前夕,南诏权臣夺位自立,更改国号,南诏灭亡。此后30多年间,王朝几经更迭,937年白族人段思平建立大理国,都城大理。大理国的疆域和面积都与南诏相仿,政治制度也基本承袭南诏。大理立国300余年,宋政权曾多次册封大理首领为王。

(大理)

大理与北宋仅隔20余年先后建立。宋军进入四川,消灭了割据西南的后蜀政权,也就停止了向西南进军的步伐。大理国遣使持书牒向宋朝表示祝贺,后又向宋朝呈送公文要求通好。

这里还有一个“宋挥玉斧”的传说。据《南诏野史》记载,宋将平定四川后,向宋太祖赵匡胤进献地图,力主乘势进兵,攻取云南。但宋太祖赵匡胤认为唐朝的灭亡是由于南诏的原因,因而不想再与大理国发生关系,便用玉斧在地图上沿大渡河划了一条线,说:“此外非吾所有也。”自此300余年宋朝与大理国一直划江而治。

客观来看,宋朝平蜀以后,统一大业并未完成,北有强敌契丹,南有南汉、南唐、吴越诸政权,也不容许它把有限的兵力财力用于降服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而大理国建国后,君臣与国民都崇信佛教,以佛立国,以儒治国,不好杀戮,对外无掠地称霸的野心。双方均无意扩张疆域,所以始终保持和睦共处的局面。

大理国创始人段思平曾经官拜节度使,也是武将出身。在唐末到宋初那段军人政权盛行的时代,武将夺取政权极为常见。

(大理国创始人—段思平)

段思平借用云南东部的蛮夷部队击败了刚成立不久的

政府军。为了充分发挥蛮夷部队的战斗力,段思平和他的军师为士兵们编了一个鼓舞士气的故事。段思平说,他在睡梦中得到三个梦境:人无首、玉瓶无耳、镜破,醒来大惑不解。军师断定此梦境乃天大吉兆,因为:“君乃丈夫,去首为天;玉瓶去耳为王;镜破则无对者”。此解一出,军心大振,攻城略地,一举击败对手。

段思平建立了大理政权后,云南地区原有的家族势力仍在。主要格局是两强对峙:东部滇池地区的高氏家族和西部洱海地区的杨氏家族。其势力之大,可以同段氏王族分庭抗礼、争夺权力。

直到有一天,杨氏家族杀了段氏皇帝,自立为帝。高氏家族立即起兵平叛,剿灭杨氏,恢复段家王朝,并借机将势力扩展到大理全境。

在权力的诱惑下,高氏也忍不住废段氏而自立为帝,但云南诸部反对。其子遵其遗嘱,重新将帝位让与段氏,从而保存了高氏的权势。

13世纪中叶,在蒙古军队征服大理前,大理由高氏兄弟执掌国政,国王段兴智大权旁落。

大理立国300多年来从未发生对外战争。面对宋、辽、金、西夏与蒙古之间的争斗,大理国一直置身事外,不予理会。可现在,蒙古军队的威胁就在眼前。

新崛起的蒙古汗国正在新崛起的蒙古汗国正在发动灭

亡南宋的战争。如同曾向南宋借道灭亡金国一样,这一次蒙古又向大理借道进攻南宋。这种迂回包抄的战术手段是北方游牧民族围猎时惯用的打法。

而此时,大理已经国势衰微,政权风雨飘摇。

早在公元1216年,成吉思汗就曾召见汉人降将郭宝玉,问攻取中原一统天下之策。回答是:“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藩,勇悍可用,宜先取之,借以图金,必得志焉。”于是,成吉思汗在临终之前,便提出了利用南宋与金之间的世仇,借道宋境,实施战略大迂回,从而一举灭金的战略决策。这一战略构想由其后人付诸实施。而据有的文献资料记载,成吉思汗确曾派遣过一支部队进攻大理,军队到达金沙江边而还,这应是蒙军对大理的第一次进攻。

蒙军对大理的第二次进攻发生在1244年。此时蒙古已灭金,开始实施“先下西南,迂回夹击南宋”的大迂回战略。避开南宋的长江防线,首先攻取川、滇,然后从后方攻打长江中下游重镇襄阳。为此,蒙军在进攻四川的同时,派出另一支部队,从金沙江上游的丽江进攻大理,企图绕道云南直达川南,但未获成功。

1252年,蒙古大汗蒙哥派他的弟弟忽必烈发动第三次进攻大理。忽必烈为这次军事行动做了一年多的准备工作,因为这对他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此时忽必烈36岁,而他的父亲拖雷和兄长蒙哥都是在

20岁左右便担任了远征军的领导任务。忽必烈希望抓住这个展示自己领导才能的机会,奠定其个人在蒙古政权中的地位。

1253年夏末,忽必烈在临洮(今陕西省西北部)集结军队,然后开始向南进军。出发前,忽必烈派遣了一个由三位使节组成的使团前往大理,要求大理国王投降。

此时大理国王段兴智只是一个傀儡,实权掌握在大臣高泰祥(又名高祥)手里。高拒绝向蒙古军队投降,并把三个使者全部处决了。

忽必烈分三路向大理进军。西路军沿四川阿坝草原向云南挺进,忽必烈统领中路军经大雪山、过大渡河、渡金沙江与西路军会合,东路军过大渡河直接进入云南境内。忽必烈的队伍在11月到达了金沙江。面对滔滔江水(笔者所见10月丽江古城附近的金沙江水平缓且不宽,军队渡之应不难),归附蒙军的当地酋长献计用革囊渡江,蒙军于是利用现成的材料制作了大量皮筏。也就是,将剥下的完整牛皮或羊皮的四肢、肛门等处扎紧,然后充气作成皮囊,再用多个这样的皮囊拼扎成皮筏。不习水性的蒙军就这样顺利渡江,史称“元跨革囊”。

渡江蒙军迅速击败了江对岸惊慌失措的大理军,迫使高泰祥撤回都城。忽必烈再派使者到大理劝降,高为展示抵抗决心,又杀了使者。

忽必烈三路大军长驱直入,没有受到太多抵抗就包围了大理城,其形势与当年唐军攻南诏极其相似。只是,大理找不到当初吐蕃这样的强劲盟友来助一臂之力,蒙军的攻击力似乎也更强。

大理军背城出战,惨遭大败,蒙古军队攻占了大理城。国王段兴智与宰相高泰祥弃城而逃,分别逃至昆明和姚州,但均被抓获。高泰祥临刑前感叹:“段运不回,天使其然,为臣殒首,盖其分也。”忽必烈认为他是忠臣,对其后代“许以世其官”。后来,高氏子孙有的被封为地方土司,承袭三十多代,直至改土归流。

征服大理各部后,蒙哥令大理国王段兴智和其他各部首领继续统治原属各部,以巩固蒙古对云南的统治。云南完全收归中央政权管辖。

王朝更迭

唐朝末年,新罗王朝也四分五裂,朝鲜半岛进入“后三国时期”。衰落的新罗和新建立的后百济、后高句丽(泰封国)三国鼎立。这段时间可谓天下大乱,曾经称雄一时的唐朝和吐蕃也都分崩离析。

918年,取代唐朝的后梁王朝与后唐政权正在厮杀,后高句丽大将王建在朝鲜半岛发动政变,建立了高丽王朝(今韩国国名的英文“Korea”是“高丽”的音译),定都开京(今朝鲜开城),并用18年时间统一了朝鲜半岛。

高丽国王趁五代十国大乱时中原政权无暇东顾之际,谋求独立,自命为皇(第四代国王光宗始),还采用中原皇室制度,都城称“皇都”,君主的命令称“诏”,并建立年号,三省六部的僚属名号也一遵皇帝朝廷的规范,几乎全盘与中原皇帝看齐。直到元朝后才恢复比中原政权低位阶的制度。

王建重视经略北方、拓展领土,采取了移民实边的策略,将大量的人口从半岛的南部迁往北部,既增强了高丽北部的边防力量,又大大拓展了国土面积。这使朝鲜半岛在中原大体统一前又形成了一个较有力的政权。这个政权与宋朝初期关系友好。北宋建立(960年)后逐渐结束了中原分裂混乱的局面。高丽国君(王建之子王昭)向宋太祖遣使朝贡。高丽与宋结好是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契丹。

契丹人最早生活在中国东北辽河流域,唐朝灭亡那年(907年)建立了契丹国,后改称辽,期间一度恢复过契丹的国号。五代时期契丹占据了包括北京在内的幽云十六州,成为统治中国北方的强权。

契丹国灭亡渤海国(926年)后,与不断向北扩张的高丽发生冲突。为避免两面受敌,契丹国主动送给高丽50匹骆驼,意图示好,但遭王建拒绝,而且契丹使臣被放逐到孤岛,所送骆驼也都被饿死。王建以奉行汉文化的高句丽政权的继承者自居,对占据高句丽旧地的文化较落后的契丹颇有不屑,称之为“无道之国”。契丹为全力攻宋,开始筹划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