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

1.影响

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相互关系

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差异

不同的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较大的差异。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1.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①产业结构变化: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②工业内部结构变化: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

③产业转移情况: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2.有利的地理条件

(1)良好的区位。

(2)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巧学妙记]

歌诀法记忆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条件

产业调整创机遇,政策优惠抓先机。

区位侨乡引外资,开放前沿显威力。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问题与对策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治理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教材P72活动]

1.

2

3.地理条件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从地理区位上讲,南部地带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的海运,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

供了优越的区位条件。另外,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们,思想观念比较开放,愿意与外界交流,互通有无。

从经济发展环境来讲,珠江三角洲地区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容易受到它们的影响。当开放政策明确之后,首先接受了先进的技术、大量的资金和现代的经营管理方式,走上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教材P75活动]

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东北模式的城市化,其推进动力都是工业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在外资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温州模式的城市化是由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带来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城市化;苏南模式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向外扩散,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带动了郊区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教材P76思考]

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比重的变化:1992~1993年间两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明显下降,之后到1999年间变化比较平稳,1999年以后,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显上升,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呈下降态势。外贸额占全国比重的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在1992~1998年间,占有很高的份额并且比较稳定,1999年之后呈明显的下降趋势;长江三角洲地区在1992~2001年间呈明显上升趋势。

原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范围逐步扩大,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同时,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许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及国内的其他地区,因而才导致近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额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均呈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教材P78~79活动]

1.填表略。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型,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

2.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始终保持二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3.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要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经济带动郊区县的发

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其次要经济开展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4.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冀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知识点一|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条件

———————情景导入先思考———————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是组成珠江的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一万多平方千米。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有“南海明珠”之称。珠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门、肇庆共9个城市。“大珠三角”指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

(1)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提示:国家政策的支持、良好的区位条件、最大的侨乡之一等。

(2)你了解珠三角地区得以迅速发展的其他原因吗?

提示:①人们思想观念开放,意识超前并富有开拓精神;②开放、开发早,为以后的发展赢得先机。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二、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工业基地之一,并成为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其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如下表所示:

———————应用体验不可少———————

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现阶段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有利条件的是( )

A.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C.原有工业基础较好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2.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

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②城乡差别很小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1.C 2.A 第1题,改革开放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基础并不好。第2题,

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将趋于缓慢,城乡差别很小,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知识点二|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情景导入先思考———————

李家豪老家在皖北淮南地区。1982年初李家豪一家来到广州某地开始新的生活。一开始,与其他当地农民一样,李家豪还从事一些蔗基鱼塘农业生产。但没过几年,附近的基塘农田被一家家加工厂所取代,许多农田种起了蔬菜、花卉。1988年,李家豪的儿子洗净泥腿放下裤管进入了当地的一家外资箱包厂工作。1992年当地开办了几家电子厂,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李家豪的儿子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进了一家电子厂工作,月收入从800元提高到了2000元。由于吸引的电子电器类投资不断增加,当地规划建造高新技术产业园,李家豪家的三间平房被拆迁。现在,李家豪一家住在附近新建的公寓房中,房价为每平方米6000多元,是十年前的几倍。

(1)你认为珠江三角洲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业化、城市化较快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区域,珠三角比其他地区更早地抓住了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和侨乡地位,促进了本阶段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蓬勃发展。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可划分为几个阶段,你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两个阶段。以1990年为分界线,90年以前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较慢,而90年后增长速度较快。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1990年以后进入第二阶段,两个阶段的特点如下:

1.第一阶段

2.第二阶段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两个阶段的比较

——————— 应用体验不可少 ———————

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区域城市化速度的阶段差异。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丁依次表示( )

A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

B .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C .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

D .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

2.1990~2000年丁地区的城市化速度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反差,与此直接的相关事件是( )

A .人口的大量外迁

B .矿产资源的枯竭

C .环境质量的恶化

D .老工业基地衰落

解析:1.C 2.D 第1题,城市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一致,东部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最快,城市化速度也最快,而近些年有所减缓,因此丙为东部地区;因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近些年,中西部城市化速度快,中部快于西部,所以甲为中部,乙为西部;东北地区属老工业区,改革开放后,城市化速度较慢,丁为东北地区,因此选择C 项。第2题,丁地区是东北地区,属于我国老工业区,由于受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衰退,城市化速度较慢;人口大量外迁与东北实际不符,矿产资源的枯竭和环境质量的恶化是老工业基地衰退的原因,因此选择D 项。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因素所起的作用强弱不同。甲、乙两图分别为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读图回答3~4题。

3.甲图所示地区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

A.南高北低B.南北低、中部高

C.东高西低D.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4.目前苏州、南通、杭州、南京城市化的动力差异表现为( )

A.区位交通条件对苏州城市化发展影响较小

B.南通城市化的主导力量是农村工业化

C.南京市的外资吸引力小与区位交通条件差有关

D.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城市化发展影响不大

解析:3.B 4.A 第3题,城市化水平上海、南京最高,在其之间苏州、无锡、常州等也较高,而南北两侧的南通、泰州、嘉兴、湖州等地城市化水平较低,因此符合南北低、中部高,B正确。第4题,从城市化动力强度比较图中可知,各城市化的动力强度中,苏州的区位交通条件影响最小,A正确;南通农村工业化影响最小,最大的是城市辐射力,B错;南京的区位交通对其城市化影响大,也说明交通条件好,C错;杭州的优惠政策对其城市化影响最大,D错。

知识点三| 工业化与城市化中的问题与对策

———————情景导入先思考———————珠江三洲的“民工荒”问题近年来日渐突出。据估计该地区目前缺工30万人,并引发了恶性竞争,同类工厂之间“挖墙脚”现象流行。“民工荒”敲响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警钟。

(1)“民工荒”的出现反映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面临什么问题?

提示:劳动力短缺。

(2)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提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人地矛盾加剧、重复建设等。

———————核心要点掌握好———————

一、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产业升级、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产业升级

2.城市建设

3.生态环境

二、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发展条件的比较

———————方法技巧很重要———————“图解法”分析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应用体验不可少———————现代城市应具有两个属性:生态化和特色化。生态化的中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融合,特色化的中心是人与文化的协调融合。据此完成1~3题。

1.海口成为生态特色城市是因为( )

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②地处沿海地区,水源充足

③起步晚,规划较好④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

⑤经济基础好

A.②③B.④⑤

C.③④ D.①④

2.苏州成为旅游特色城市是因为( )

A.工业发达,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B.特色农业发展迅速

C.自然山水与园林建筑独具特色

D.交通发达,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3.山水城市是许多城市生态化建设的重要方向。山水指自然环境,城市指人工环境,建设山水城市的目的是建立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居环境。关于广州要建成山水城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山水城市的一般意义是指城市要与自然融合,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B.山水城市的提出,具有生态学、城市气候学、美学、环境科学的意义

C.现在广州城内的建筑建得过密,居住、交通也过于拥挤,形成一些生态环境问题D.广州建立山水城市只要政府规划就可以执行,与建筑商无关

解析:1.C 2.C 3.D 第1题,海口市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优越,便于城市的绿化和美化,加上城市化起步较晚,规划较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相对较少。第2题,苏州有“东方威尼斯”之称,自然山水与园林建筑独具特色。第3题,城市建设规划再好,各建设单位不认真贯彻落实,只能是“纸上谈兵”。

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柱状图、饼状图和三角坐标图等形式。各产业部门

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1.结合不同年份产业构成,判断其变化特点。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般是先上升,达到一定阶段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都呈上升趋势,前期上升幅度较缓,后期加快。如图1,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2.结合三次产业构成、从业人员构成、产业比重等判断经济发展水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较高,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发达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经济发达。如图2,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最大,说明经济发达,应为发达国家或地区;如图3中③地区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经济相对发展缓慢,②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最小,第二、三产业比重大,经济最为发达。

3.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同地区主导因素不同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演练冲关]

下图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年到2005年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且工业结构没有太大变化

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40%,且以金融业为主

D.1990年前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慢,1990年后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快

2.下列叙述属于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原因的是( )

①矿产资源贫乏②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③以劳动力导向型产业为主④工业比重小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③④

3.下列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2000年以后发生的现象是( )

A.该地区就业机会大增,吸引大量民工涌入

B.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并出现了大量城乡交错分布的地区

C.工业发展迅速,环境污染进一步加重

D.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解析:1.A 2.B 3.B 第1题,珠江三角洲地区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工业结构逐渐由劳动力导向型向技术导向型、资金导向型转变;第三产业以旅游、商贸、金融等为主;三大产业在不同时期变化速度是不同的。第2题,外商投资规模小、以低端产业为主是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第3题,200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已基本进入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环境有所改善。

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读表完成1~2题。

1.

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②在1990~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优惠政策支持③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

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

A.①③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基础设施落后

C.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解析:1.D 2.D 第1题,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发展东北老工业基

地的政策;广东省起步晚,主要受国家发展政策的制约。第2题,为促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据此完成3~4题。

3.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

A.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B.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C.政府投资促进城市化

D.人口迁移导致城市化

4.以上四个地区城市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是( )

A.资源短缺B.劳动力短缺

C.环境质量下降D.农产品供应不足

解析:3.B 4.C 第3题,图示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发展模式从上到下依次是: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和东北模式。这些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第4题,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是环境质量下降。

香港的新市镇工程将曾经临海的渔村建成了“水泥森林”般的住宅区。据此回答5~6题。

5.新市镇建设给香港带来的影响是( )

①分散中心区人口压力②扩大了城市的用地规模

③控制了外来人口迁入④加速了逆城市化的进程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6.随着香港“水泥森林”面积的扩大,城市( )

A.主导风向将发生明显改变

B.水循环受到影响

C.空间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D.热岛效应会明显减弱

解析:5.A 6.B 第5题,渔村变为城市住宅区,说明城市用地规模在扩大,城市职能向郊区分散,可以缓解市中心人口压力和交通拥堵问题。第6题,城市化的发展使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城郊之间热力环流加强,但主导风向不会改变;由于硬化路面增多,下渗量减小,

地表径流增多,水循环会受到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受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会因为城市规模扩大而发生根本性变化。

下图为我国九大都市圈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九大都市圈都具备的优势条件是( )

①地形开阔、土壤肥沃、水网密集②气候适宜③交通便利、工商业较发达④人口自然增长快、科技水平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关于九大都市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②交通便利,矿产资源丰富③经济水平高,辐射带动作用强④分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7.B 8.B 第7题,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水资源紧缺的地区之一,排除①项;大上海都市圈人口自然增长缓慢,排除④项。第8题,大上海、珠江三角洲都市圈矿产资源并不丰富,排除②项;湘鄂赣都市圈和成渝都市圈分别分布在中部、西部,不属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排除④项。

读下列资料,回答9~10题。

我国某省三个不同年份GDP总值、三大产业构成表

9.自1990年以来,该省 ( )

A.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

B.始终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C.第三产业产值先升后降

D.环境承载力下降

10.对于该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

B.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问题逐渐突出

C.2008年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

D.2008年,该省城市普遍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解析:9.A 10.C 第9题,1990年以来,该省第一产业比重由47%一直降到13.4%,故A正确;1999年后由第一产业为主导转变为第二产业为主导,故B错误;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先升后降,其产值却是持续上升的,故C错误;GDP产值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趋向和谐,环境承载力应该上升。第10题,该省与全国城市化水平比较图显示:该省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水平,但差距在缩小;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2008年城市化水平早已超过了30%,处于城市化中期阶段,还远远不到出现逆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一、选择题

工业化率是指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是指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图中图1为甲国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变化过程图,图2为乙国目前三大产业构成图(图中M点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甲、乙两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特点,正确的是( )

A.目前工业化是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B.甲国的城市化水平低于乙国

C.甲国的城乡差别比乙国大

D.乙国第三产业比重低于甲国

2.促进甲、乙两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是( )

①甲国应降低城市化速度②乙国应发展高科技工业③甲国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④乙国应控制第二产业的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1.D 2.B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可知,甲国城市化率很高,达到80%以上,工业化率较低,说明甲国经济发展水平高,属于发达国家,目前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城乡差别较小。乙国第一产业占20%,第二产业占45%,第三产业占35%,说明目前乙国经济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低,工业化仍然是该国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第2题,甲国属于发达国家,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乙国为发展中国家,目前应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

工业。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省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 )

A.能源和矿产B.市场和腹地

C.人口和技术D.城市和交通

4.为实现该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下途径最合适的是( )

A.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

C.加大对原料导向型企业的投资

D.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解析:3.A 4.D 第3题,甲省的城市多为矿业城市,是在当地丰富的煤、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4题,对于矿业城市来说,重点发展对科技水平要求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明显不现实;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会加快矿产资源的枯竭速度,并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

下表表示北京市城市与郊外的水循环相关数据,下图表示北京城不同历史时期雨洪径流变化状态图,读图表回答5~6题。

北京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相关水文气候数据

5.图中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雨洪径流变化状态的数码及表中XY的含义分别是( ) A.①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

B.②Y表示城市中心区,X表示郊外平原区

C.③Y表示城市中心区,X表示郊外平原区

D.④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

6.从水循环角度看,北京城市建设给市中心带来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正确的是( ) A.径流总量减少——从郊区调入地表水到市中心

B.地下水位的上升——适当扩大市区的绿地面积

C.蒸发量和下渗量减少——推广使用渗水砖、扩大绿地面积

D.降水量减少——减少建筑物的密度,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解析:5.A 6.C 第5题,受热岛效应与雨岛效应影响,城市中心区的降水量比郊区大,故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由于城市绿地少、建筑用地多而地表径流汇集快,图中①的径流汇集最快,故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雨洪径流变化状态的是曲线①。第6题,城市建设使硬化地面扩大,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不易得到补给,水位不会上升,地表径流总量也不会减少;城市雨岛效应会增大市中心的降水;但硬化地面没有涵蓄水分的功能,故蒸发量和下渗量会减少,推广使用渗水砖、扩大绿地面积既利于地表水下渗,也利于增大地表蒸发。

设城市化水平为U,工业化水平为I,用I/U的比值和0.5相比较,可以判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滞后/协调/超前)。读山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表,完成7~8题。

7

A.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B.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偏差呈现缩小的趋势

C.城市化一直超前于工业化,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

D.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很低

8.资料所体现的城市化发展特点,对山东省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城市建设步伐的超前

B.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C.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

D.限制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解析:7.B 8.D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山东省I/U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但仍大于0.5,表明城市化一直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第8题,城市化一般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非农村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非农业活动包括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上述算法表明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二、综合题

9.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诺姆瑟城镇化规律指出:第一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以下,城市发展速度缓慢;第二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至70%之间,由城镇发展进一步推动工业发展;第三阶段:城镇化水平在70%以上,城镇化发展速度回落并趋于稳定,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10%以下,30%左右和70%以上。

材料二2010年沈阳市的城镇化率为71.6%。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9%、50.4%、44.7%。

材料三沈阳近海经济区位置示意图。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四种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在改革开放已近30年的中国内地,在长三角、珠三角、浙江以及福建沿海地区,区域经济的活力丝毫不弱于任何小“龙”小“虎”。 温州进入“凯恩斯主义”时代? 曾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教科书式范本的“温州模式”正在悄然发生转变。 温州这个令人惊叹的地方,生产出了占全国市场份额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电器、泵、拉链、五金制品、汽摩配件、文教具等产业在国内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86年,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以“小商品、大市场”6字概括了“温州模式”,称其重要意义在于激活了一个民间自发的、遍及全国的大市场,并直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了流通网络。 近年来,温州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前面的标兵越行越远,后面的追兵咄咄逼人”,传统产业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成为影响温州竞争力和成长性的重要因素。 “温州模式”扬名世界的三件“利器”也出现了钝化的迹象:一是温州价廉物美的轻工产品频繁遭遇国际贸易壁垒,出口受阻;二是温州资本难寻出路;三是温州第一代创业者的市场精神在第二代接班人中已难觅踪迹。 温州市政府在经济发展初期的施政理念为温州民营经济的自由发展开辟了道路,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在“无为”的旗帜下受到削弱。 2005年之后的温州经历了政府职能的一次巨大转变,从一向奉行的“无为”到“有为”,从“不管”到“强管”,招商引资成为这个地级市的“一号工程”。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表示:“如果没有外来资金的投入,没有先进设备的引进,没有先进智力的引入,温州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难度很大。” 凯恩斯主义的出现标志着西方自由放任经济时代的结束,温州在经过20多年的自由发展之后,是否也进入了某种意义上的“凯恩斯主义”时代呢?一个强势的政府又会将“温州模式”引入怎样一条道路? 苏州模式只长骨头不长肉? “只长骨头不长肉”,对于多年来中国最耀眼的城市经济明星苏州而言,可能是最具争议的一种评价了。 所谓“苏州模式”,实际上是类似于早年日本和韩国“政府主导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又有自己的特色。政府除了提供制度和政策环境外,还通过制定非常明确的发展规划和战略来吸引外资。有外商笑称,“在苏州办事,找厂长、经理没有用,要找局长、找书记”。

最新高中地理-区域开发知识点

一、 北海油田 1、 开发背景 (1)1965年始北海发现油气田 (2)油气消费比重增加和世界性“石油危机”,供需矛盾突出 (3)英国病的困扰 2、 开发条件 ① 有利:油质好;距离发达国家近,运输方便。 开采技术 的进步 ② 不利:风大浪高,水深流急,生产成本高 。 3、 区域产业发展 石油工业发展成英国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带动了生产海上平台、钻采设备、钻探船、运油船等的机械制 造工业、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建筑工业的发展。 4、 资源开发的意义 增加财政收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带动工业部门发展(如上所述) 推动英国区域经济发展 二、 柴达木盆地 1、 开发背景 (1)丰富的资源 能源资源:石油和天然气 有色金属:锡,铅锌、锑、银、铜矿等 非金属矿:石棉 盐矿:钾盐,食盐 (2)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 2、 区域产业发展 (1)发展盐化学工业:察尔汗盐湖,钾肥生产 (2)油气资源综合利用:冷湖—十大油田 (3)矿物开采:锡铁山的铅锌矿;茫崖的石棉—全国最大 3、 资源开发的意义 (1)改变了长期以来钾肥依赖进口的困局 (2)满足了青藏两省区油气需求 (3)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资源优势转 为经济优势

三、 产业结构调整 1、基本概念 (1) 产业结构:指国民经济中三大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2) 产业结构调整 2、德国鲁尔区 ①区位条件 (1)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2)水资源充足 (3)廉价便利的水运 (4)接近国内外消费市场 (5)科技力量雄厚 (6)城镇密集,劳动力丰富 ②产业结构调整原因 原有四大支柱工业:煤炭、钢铁、化学、机械制造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1)煤炭、钢铁成本过高,利润下降,竞争力弱; (2)新兴工业部门兴起,传统工业地位下降; (3)煤炭资源趋于枯竭,开采成本上升; (4)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矛盾日益突出。 ③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旅游等第三产业; (2)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改造传统工业,发展高新技术; (3)发展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拓展和完善交通网; (4)严控工业“三废”的排放,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3、上海产业结构调整 ①背景 解放前远东金融、贸易和经济中心 解放后生产型城市,全国制造中心,形成初级产品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②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 (1)初级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随着资源、能源的价格上涨,经济效益滑坡; (2)第三产业的总值和就业人口比重偏低,制约上海经济发展; (3)土地、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污染加剧; (4)厂房设备老化,产品档次低,竞争弱。 ③调整措施 (1)有利条件: 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基础雄厚,经济实力强;科研水平高。 (2)调整方向: 单一生产功能转变为综合服务功能; 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 因地制宜形成区域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使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协调。 第二、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升高的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章末测试题

必修Ⅲ第四章单元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著名的畜牧优良品种中,属于东北地区的是() A、牦牛 B、宁夏滩羊 C、细毛羊 D、三河牛、三河马 2、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仍具有的优势是() A、技术实力 B、人才队伍 C、产业基础 D、近港澳地区 20世纪60~70年代,数以万计的转业军人和知识青年奔赴北大荒垦荒造田,使这块沉睡的荒芜之地变成世界文明的“北大仓”,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据该材料完成3~6题 3、北大荒是指() A、三江平原、松嫩平原 B、辽河平原、河西走廊 C、整个东北平原 D、仅指辽河平原 4、北大荒发展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是() A、水源不足 B、地形崎岖 C、热量不足 D、土壤贫瘠 5、北大仓的耕作方式应为() A、精耕细作,小农机具作业 B、国营农场,大型机械化作业 C、小农经营 D、粗放经营 6、北大仓的发展方向为() A、退耕还林 B、退耕还草 C、大力发展工业 D、农业现代化 读下图,回答7~9题 7、有关该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地区河流以积雪融水和雨水补给为主B温带落叶阔叶林是本地区的典型植被 C该地区属冬冷夏热、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D该地属红壤丘陵地区 8、该地的主要经济作物是() A、油棕B 、茶叶C、甜菜D、花生 9、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地农业的发展方向是() A、退耕还草,大力发展畜牧业 B、大力发展林业,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的稳产、高产 C、以林牧为主,农林牧结合,防止风沙危害 D、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努力增产粮食 10、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珠江三角洲为雨热同期的热带季风气候 B平原面积广阔,为我国三大平原之一 C河流纵横交错,但由于河流较小,不利于发展航运 D热量丰富,降水丰沛,河流纵横交错,自然条件优越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轿车越来越多的进入家庭。回答11~13题 11、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能够() A、降低燃油消费 B、提高交通效率 C、扩大居民出行范围 D、节省城市用地 12、对大城市来说,大量使用家庭轿车有利于() A缓解道路交通压力B提高道路通行能力 C城市连片发展D降低城市中心常住人口密度 13、家庭轿车的大量使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是() A在城市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B大范围的水体污染 C大规模的酸雨危害D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下降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

高中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复习的一般 思路 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内容大体分成三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区域地理实际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理论在区域中的实际运用。区域地理复习的一般思路如下: 一、把握区域特征: 主要是掌握区域地理分析的一般方法和思路。一个区域特征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部分。复习时一般可这样分析区域: 1、自然特征: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 ⑴位置特征: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海陆位置、山河位置等)例如美国本土位于西经75———西经123之间,北纬30——北纬49度之间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南接墨西哥湾和墨西哥高原,北与加拿大接壤 ⑵地形特征:包括地势特征、地形类型、分布、起伏大小以及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等 例如美国地特征为:地势东西高,中间低;东部为古老低矮的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年轻、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等),山脉间有宽广盆地,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 ⑶气候特征:包括气候类型、降水和气温等气候要素的分布、影响气候的因素、气候对动植物资源和河流的影响、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等方面。 例如美国气候特征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广布,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易受寒潮、飓风威胁等 ⑷河流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进行分析。 ①水系特征:主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如太平洋水系等)、河道特征(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度)、河网密度(支流多少、河湖间关系)、流域面积、水系排列形式等。 ②水文特征:主要是河流的流量、水位(汛期、枯水期、断流、干涸)、含沙量、结冰情况(有无结冰期、结冰期长短)等。 ③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河流中上游地面起伏大、河流流量大、落差大、水流急的地区,主要开发水能资源;在河流中下流地形平坦、水流平缓、河道宽阔、流量稳定的地区,主要开发内河航运。 2、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人口、居民、城市、交通、工业、农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 ⑴居民:主要从人种、人口及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方面分析。 ⑵农业:农业结构、地域类型、区位条件、农业生产特点等分析 ⑶工业:主要从工业部门、工业分布特点、区位条件及评价如原料产地、工厂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技术和交通条件及布局要求)等方面分析。 ⑷城市:主要从城市化水平、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等方面分析。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研究 俞广霄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 除了台湾,我国领土在广义上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西部12省(市,自治区),东北3省,中部6省和东部沿海10省。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不断演变,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是相当滞后的。本文通过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资源优势和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扬长避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西部地区 人口 资源优势 问题 引 言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及自治区,即西南五省区市(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西北五省区(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广西。[1]总面积约686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72%。同时,西部地区与蒙古、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8万余公里,约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91%;与东南亚许多国家隔海相望,有大陆海岸线1595公里,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10。 1. 西部地区人口 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总数约为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9%左右。该地区虽然地域相当辽阔,但是人口密度却相对稀疏。这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地形条件和气候条件比较差,其中土地资源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约有48%的土地资源是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且年平均气温偏低,大部分省区市在10摄氏度以下,有近一半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使得西部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仅有5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每平方公里人数的平均水平,而这一规律与胡焕庸当年提出的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理论相符。 除汉族以外,西部地区有44个少数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满、侗、瑶、白、哈尼、哈萨克、傣、傈僳、佤、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布朗、撒拉、仡佬 、锡伯族、裕固、保安、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普米、怒、阿昌、崩龙、

高中地理-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最新

【水平目标】 结合案例,了解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开发中的主要问题,说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考点扫描】 一、能源的分类 1.可再生能源:包括、、生物能、、太阳能等。 2.非可再生能源:主要指、石油、等能源,对人类历史来说是,而且开发利用不当,易造成的破坏。 二、资源开发条件 1.开发原则:资源开发要,不仅要考虑区域的状况,而且要考虑和。 2.山西煤炭资源开发为例: (1)资源状况:①,②,③,④。 (2)市场广阔:我国对能源需求还会,能源缺口进一步,以为主的能源消费 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这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位置交通:位置,输煤、距离近。交通,有京包、石太、太焦、大 秦、神黄等铁路通过。 三、能源基地建设 1.我国能源供求面临的五大挑战: ①人均资源量;②人均能源消费;③单位产值的能耗; ④以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⑤受到威胁。 2.采取措施: (1)扩大开采量,形成大同、平朔、西山、沁水、霍西、河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 (2)提高能力,形成以为主,为辅的煤炭外运路网体系。 (3)加强煤炭的。一方面,建设电站,变;另一方面,发 展业,为工业提供能源,并向外输出。 四、能源的综合利用 1.原因:单一、低下、问题严重。 2.综合利用模式:结合本区、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 、三条产业链。 3.效益:产业结构转变为以、冶金、、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原料工业逐步采掘工业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的升级。 五、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山西省在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采取的有效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方法和手段是: 1. 2. 3. 【考点精练】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有四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 B、可再生能源包括水能、风能、生物能、天然气等 C、非可再生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地热 能、沼气等 D、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 2.关于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目前世界和中国的能源消费都以石油为主 B、目前世界和中国的能源消费都以煤炭 为主 C、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D、中国的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世界的 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 3.下列关于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

2018-2019学年高中地理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1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重点: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一、单选题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与其优越的条件密不可分,据此回答以下三题。 1?关于珠江三角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位于广东省西南部 B ?地形崎岖,热量丰富 C .河流纵横交错,自然条件优越 D ?经济发达,文化落后 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的城市数量变化,据 图完成以下三题。 1953 1980 1989 1994 1999(年) 2?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曲线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地不同阶段的农业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①②③④

3?图示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化体现出 ( ) A .城郊农业的特点 B .农业工厂化的特点 C .绿色农业的特点 D .区域农业专业化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据此完成以下三 题。 4?珠三角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突出优势是( ) A. 工业基础 B. 自然条件 C. 侨乡 D. 政策 读某农业低产区(甲地区)的分布地区示意图”,完成以下两题。 x 科麻珂觀讹 5?下列措施利于甲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是 ( ) A .大面积种植针阔混交林 B. 发展立体农业 C. 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止土壤盐碱化 D .大力发展经济林木 一一苹果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四项指标占全国比重的统计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门' I 6 I 2* ]】 胪

6?图中信息说明该区( ) A. 水资源短缺 B. 农业粗放经营 C. 劳动力数量少 D. 水土流失严重 F 图是我国某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其中甲区域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区,乙区域近年来荒漠化发展 迅速,荒漠化土地呈点状、线状分布。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7?图示区域甲是我国著名农业区,其名称是 ( ) A. 河西走廊 B. 河套平原 C. 宁夏平原 D. 渭河平原 棉花耐旱、耐盐碱,喜光照。近年来,阿拉善高原 (位置见下图)采用滴灌技术和机械化作业,种植 110 (%) 40 _ 30 - 20 - 10? 0 — 385 笏水资源总量 g 土地面积 邑人口数量 口耕地面积

高中区域地理-中国地理知识结构图

中国地理知识纲要 (结合地图册及教材配套使用) 一中国地理概况 1-位置范围和行政区划 位置:半球、温度带、纬度带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范围:四至(东南西北),陆地面积、海洋面积。 相邻地理单位:陆上邻国(14),海上邻国(6),邻海(4个),岛屿。 行政区划:行政区划制度(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区的全称、简称、省会、轮廓。省区之最。2-人口分布和民族特征 人口: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特征(人口分布不均衡,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人口问题(详见必修二)。 民族: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特点。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地区、风俗习惯。 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二中国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 中国地形地势总特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主演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概况和特征。 主要山脉:走向,位置,意义。 地形特征对我国的影响:对气候、对河流、、、 主要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分布地区及成因。 地形地势答题模板:地形:以**为主;地势:**高**低;地貌特点。 2-气候 中国气候总特点: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气温特点:夏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夏季风) 冬季——特点及其原因(太阳辐射量、冬季风) 中国降水特点: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差异、中国降水量图解读。 中国温度带:主要温度带——分布地区、农业生产特色。 中国干湿区:划分依据、分布地区。 中国雨带:移动规律、移动原因。 主要气象灾害:分类、多发季节、成因、分布特点。 气候特征答题模板:气温特点、降水特点、气温降水的季节差异大小。 3-河流湖泊 基本概念:内外流河、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内外流区分界线。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1.2 区域发展阶段

江苏省启东中学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学案 湘教版必修Ⅲ第一章第二节 区域发展阶段 班级学号姓名 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 业产值比重等)。 2、结合“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一实例,比较说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区域 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提高运用案例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学习难点: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 二、浏览教材,自学填空 (一)区域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教材P8)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常用的指标有、、等。 2、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有什么规律? 区域空间结构的演化,与地理条件、发展水平、经济区位、历史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并且表现出 ……的总体发展趋势。 (二)区域发展阶段 3、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8) (1)区域产业结构:传统农业占有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型工业和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分布。区域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贸易规模甚小,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4、工业化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9) (1)区域产业结构: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第产业在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业和 业大规模转移。 (2)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大为加强,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 基地。此时,中心城市的发展速度要显著地高于区域的平均发展速度,中心城市对于区域的 作用大幅度加强,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逐步。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5、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有哪些影响?(教材P11) (1)区域产业结构:加工制造业向型和型全面升级。第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到相当大的比重。第产业的增长速度和产值比重明显地超过第产业,科技、教育、金融、贸易、信息、旅游等部门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尤其是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2)区域空间结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 (3)区域发展状态:整个区域处于状态。 (4)区域内部人地关系:。 补充拓展一: 区域的发展由初期开发到成长壮大,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城市和工业区不断地向外扩展,人地关系越来越复杂,从相对协调走向日趋紧张,企业老化,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高,以及环境问题也接踵 1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四节 区域差异 第2课时 我国四大地区及西部大开发课时作业 湘教版必修3

第2课时我国四大地区及西部大开发 一、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两地传统民居图,其中甲图为土墙平顶屋,乙图为砖墙斜顶屋。据此回答1~3题: 1.甲、乙两传统民居分别位于( ) A.新疆、四川 B.甘肃、浙江 C.陕西、江苏 D.贵州、广东 2.导致甲、乙两地传统民居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气温 C.降水 D.河流 3.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推测甲地民居门窗最不可能的朝向是( ) A.东北和西北方向 B.西北和西南方向 C.东南和东北方向 D.东南和西南方向 解析:1.B 2.C 3.A 第1题,甲图中传统民居为土墙平顶屋,说明该地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乙图中传统民居是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景观,屋顶坡度大,屋檐较长,说明该地位于湿润地区,地形起伏小,地势低平。结合四个选项可知,甘肃、浙江符合上述特征,故B项正确。第2题,甲、乙两地传统民居屋顶的差异主要是对当地降水条件的适应。降水多,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降水少,对排水要求小,屋顶为平顶,故C项正确。第3题,据第1题分析可知,甲传统民居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地冬季气温低,盛行寒冷的偏北风,所以甲地民居门窗最不可能的朝向是东北和西北方向,A项正确。 以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被称为我国的“中三角”。读图,回答4~6题:

4.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具有的明显优势是( ) A.工业基础雄厚 B.水陆交通便利 C.自然资源丰富 D.劳动力素质高 5.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 ) A.商品农业发达,机械化水平高 B.经济联系密切,发展潜力巨大 C.城市带动农村,城市化水平高 D.生态环境良好,环境质量优良 6.三城市所在平原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历史上就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但现在其地位逐渐下降,除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外,其主要原因是( ) A.城镇化迅速发展,粮食种植面积减小 B.大量的退耕还湖,导致耕地面积锐减 C.随棉花价格上涨,棉花种植面积增大 D.休耕制度的实施,导致耕地大量闲置 解析:4.C 5.B 6.A 第4题,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两地都在长江沿岸,水陆交通便利;长三角的工业基础更好,劳动力素质更高。第5题,与长三角地区相比,“中三角”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但机械化水平不高,A错;三个中心城市距离较近,经济联系密切,发展潜力巨大,B正确;该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不及长三角地区高,C错;“中三角”地区重工业及冶金工业发达,环境质量较差,D错。第6题,三城市所在平原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地位逐渐下降,主要原因是人口快速增长,城镇化快速发展,耕地面积减小;城市周边地区市场需求的变化也对其有重要影响。 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区域城市化速度的阶段差异。读图,回答7~ 8题:

第四章 区域经济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写在题号前) 图3-4-1为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 的影响图,读图完成1—4题。 1.东北大部分地区气候属于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2、东北地区农业耕作制度是 A、一年一熟 B、一年两熟 C、两年三熟 D、一年三熟 3、东北地区农作物的生长季节是 A、4月—10月 B、10月—次年4月 C、3月---6月 D、11月—次年3月 4、适宜在东北农业基地大量种植的农作物有 A、冬小麦黄麻水稻 B、柑橘菠萝椰子 C、甘蔗水稻玉米 D、春小麦玉米甜菜 图3-4-2是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业—加工业耦合发展模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东北地区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有 ①有效保护了西部草原的生态环境②促使中部产粮区粮食就地转化③密切了中西部的协作关系 ④形成有机联系的产业链条,充分发挥了地区优势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东北地区牧业发展的重点是 A.退耕还草、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和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B.继续加大粮食种植,提供大量饲料,发展饲养业 C.发展以屠宰为主的原料型生产 D.围绕本地区城市消费需要,发展乳畜业生产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图3—4—3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7—10题。 7、M平原最适合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 B、商品谷物农业 C、大牧场放牧业 D、混合农业 8、M区域发展商品粮生产的不利条件是 A、热量条件 B、土壤条件 C、降水条件 D、光照条件 9、P地具有的重要的生态环境效益是①净化空气②美化环境 ③调节气候④涵养水源⑤调节径流⑥蓄洪防旱⑦降解污染 ⑧保护生物多样性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③④⑤⑥⑦ C、③④⑤⑥⑦⑧ D、 ①②③④⑤⑥⑦ 10、图示平原区域今后的农业发展方向应该是 A.尽快开发未垦荒地,扩大粮食播种面积 B.大规模退耕还湿地,完全停止粮食生产,建立自然保护区 C.全面退耕还渔,变种植业主导产业为水产业主导产业 D.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 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某区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持续推进。图3—4—4为该区域工业发展、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该区域工业增加值增长 缓慢,可能原因是 ①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③劳动 力缺乏④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较低⑤ 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 ④⑤ D、①②④⑤ 12、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10年间,该区域工业生产与 生态环境发展的特点是 A、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 B、生态环境变化和缓 C、工业快速增长,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D、工业稳步增长 13、近年来,该区域努力转变增长方式,采取积极措施建设和谐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呈现 又好又快局面,其可能采取的措施有 ①调整产业结构,节能减排②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大环保投入③严格限制工业化和城市化 进程,减轻环境污染④构建大城市群,增加自然环境容量⑤做好规划与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 A、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图 3—4—5是珠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外贸额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该图回答14~16题。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分析 专业:2012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班 姓名:曾宏波 学号:1212060045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不仅影响到政府对各地的管理,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更是表现明显,合理分析差异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通过运用软件,以《2013年四川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为基础,对四川省21个地区的重要数据加以分析,做出简单排名和综合经济分析,最后为政府对今后各市的均衡发展和规划管理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因子分析;政府管理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般是指某一特定经济区域内部的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它是一种以某种经济活动或以特定的经济区域为中心的具有宏观经济意义的地域性综合经济体系,是经济区域的实体性内容。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划分标准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经济。各级政府一般根据统计局资料对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各发展差异的原因,然后依次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合理的发展指导和规划管理。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下,通过对各个区域的经济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各政府制定出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但由于不同的地方情况不同,不同的时期发展需求也不一样,因此要因时因地的采用适合的方法和策略。 二、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利用降维的思想,由研究原始变量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 其模型为 Z = A F + ε (一)样本与指标选取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研究, 通过因子得分及排名更直观的看到分析结果。本文共选取四川省的21个地区作为样本 , 分别是成都市、自贡市、攀枝花市、泸州市、德阳市、绵阳市、广元市、遂宁市、内江市、乐山市、南充市、眉山市、宜宾市、广安市、达州市、雅安市、巴中市、资阳市、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为了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以《四川省统计年鉴》为基础 ,选取了9个指标:人口数(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均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元)、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人均工业总产值(元)。 表1 所选指标情况 人口数(万人)城镇 居民 人均 可支 配收 入(元) 人均 社会 消费 品零 售额 (元) 农民 人均 纯收 入(元) 人均 地方 财政 预算 收入 (元) R&D经 费内部 支出 (万 元) 就业人 员平均 工资 (元) 人均国 内生产 总值 (元) 人均 工业 总产 值(元) 成都市1417 .78 26590 22021 .7 11300. 6 5507. 9 170197 15995.6 3 57624 22059. 9 自贡市271. 32 19447 12593 .0 7954.8 1215. 9 55337 6067.43 32787 18002. 4 攀枝花市123. 09 22808 15606 .8 8727.5 4646. 8 73403 18326.2 5 60391 43307. 3 泸州市425. 00 20746 8432. 4 7462.6 1948. 42129 6534.93 24317 13839. 8 德阳353.22374 115538953.3 2138.372205 8745.85 35945 20346.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知识框架

一、区域 主要特征: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②区域内部有相似性和区域性,区域之间有差异性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功能 ④区域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基本含义空间结构:是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影响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 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对外联系 区域大致可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 产业结构: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指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二传以外的其他各业 (区域开发方式:粗放型的区域开发方式、高水平的区域开发方式)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发展阶段特点:①人均GDP少②人均收入少③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刚起步④预期寿命短,教育程度低⑤内部经济差异 小⑥缺少大型中心城市⑦交通线数量少,密度低⑧区域开放程度地 ⑨人口结构以从事农业为主 发展阶段工业化阶段特点:①第二产业比重最高②第三产业加速发展③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④区域内部的集聚作用加强⑤区域表现出不平 衡态势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强⑦交通运输路线多且密集⑧对外 开放程度提高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特点:①工业化城市化水平较高②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③第三产业比重最大④高科技成为区域发 展的主导力量⑤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形成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高⑦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小⑧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强 工业化阶段补充:1.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结合P4美国) ①气候:纬度高,气候冷湿,热量不足,适合牧草的生长 ②水源: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牲畜饮用水 ③饲料:临近玉米带饲料供应充足 ④交通:交通发达便于乳畜产品的快速运输 ⑤市场(主导条件):东北部城市密集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⑥政策:政府政策支持形成乳畜业基地 ⑦科技:科技水平高、加工能力强、冷载保鲜水平高 2.美国中部形成玉米带、小麦带的区位条件: ①光照: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②热量:夏季高温,热量充足 ③水源:降水丰富,且有密西西比河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④地形:大平原,平坦开阔⑤土壤:黑土,土壤肥沃 ⑥市场:国际国内市场开阔⑦交通:水运铁路交通发达 ⑧科技:技术先进,种子的研发能力强 GDP:东>中>西 产业结构:全国、东中西部均为2>3>1(工业结构:南轻北重,东轻西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单元检测题

高二地理第一学期第四单元测试卷 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读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3题。 1、该地所在农业生产基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混合农业 B.水稻种植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2、限制该地所在农业生产基地发展的重大生态问题是 () A.草场退化和土地沙化 B.干旱缺水和低洼易涝 C.水土流失和土壤酸化 D.黑土流失和湿地退化 3、该地区农业部门拟建设水土保持林、果林、耕地、水库大坝,合理的规划方案是() A.①地—水库大坝、②地—果林、③地—耕地、④地—水土保持林 B.①地—水土保持林、②地—耕地、③地—果林、地—水库大坝 C.①—果林、②地—耕地、③地—水库大坝、④地一水土保持林 D.①—耕地、②地—水土保持林、③地—水库大坝、④地—果林 图2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读图2,回答4—5题。 4、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面积 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5、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图2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图3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读图3,回答6—8题。 6、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A.10% B.20% C.30% D.40% 7、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60年代初期B.70年代中期 C.80年代中期D.90年代后期 8、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D.进入郊区化阶段 9、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从1999年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就超过了珠江三角洲地区 B.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一直比珠江三角洲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多C.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首次超过珠江三角洲 D.1997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略高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10、下图是我国四个地区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地区依次是() A.苏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东北地区 B.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东北地区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读我国部分省市区1996—2004年耕地变化情况表,回答11-15题: 1996—2004年我国部分省区耕地变化情况表

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分析

区域地理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板块位置/相对位置/区域位置。 2.地形:① 地形以XXX 为主,分布在XX 。 ② 地势XX 高XX 低(由XX 向XX 倾斜),起伏(大/小)。 ③ 海岸线长/短、曲折/平直,多/少半岛,岛屿,海湾。 ⑶ 气候类型与植被类型 ⑶ 水系特征:① 水系形态(放射状,向心状,掌状,扇形,羽状/树枝状),多/少支流,湖泊,河网密度大/小; ②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流向; ③ 河道(弯曲,地上河),河床坡度。 5.土壤、自然资源 ⑷ 河流水能资源开发(水电站/水库区位)优势 ① 河流峡谷地带,蓄水条件好。 ② 地势落差大,水能储藏量大。 ③ 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冬季不结冰。 ④ 库区地质条件稳定安全。 ⑤ 本区经济、技术力量雄厚。 ⑥ 国家政策支持。 ⑸ 河流航运价值分析(以莱茵河为例) ① 流经平原地区,水流平稳。 ② 河网密布,降水丰富,流量大,无结冰期。 ③ 河道宽阔,运河相连,通航里程长,河海联运。 ④ 流经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航运需求大。 ⑺ 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措施 治理目的 建设水利工程 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 修建分洪、蓄洪区 调蓄洪水,减轻洪灾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 防洪和航运 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 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 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 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 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 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 ⑴ 水文特征(一般): ① 流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 ② 含沙量; ③ 结冰期,凌汛; ④ 流速(快/慢),水能(大/小) 。 ⑵ 水文特征(内流河): ① 内流河,补给类型(冰雪融水,地下水,降水); ② 流量小,水位季节变化,断流(有/无); ③ 含沙量大,结冰期(有/无)。 ⑴ 气候特征描述: ① 降水:总量(多/少),季节变化(XX 季多,XX 季少)。 ② 气温:夏季XX ,冬季XX ,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提前/推迟)。 ⑵ 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 纬度因素; ② 大气环流因素; ③ 海陆因素; ④ 洋流因素; ⑤ 地形因素(海拔、迎/背风坡)。 ⑹ 湿地作用: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森林作用: 地区 森林的环境效益 山地、丘陵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较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音、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音、吸烟滞尘 热带雨林分布区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等

发展战略-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精品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基础练习 1.适合东北地区农业基地大量种植的农作物有() A.冬小麦、黄麻、水稻 B.柑橘、菠萝、椰子 C.甘蔗、水稻、玉米 D.春小麦、亚麻、甜菜 2.东北大部分地区的干湿区属于() A.半干旱、干旱区 B.半干旱、半湿润区 C.湿润、半湿润区 D.干旱、半湿润区 3.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是() A.华北地区 B.东北地区 C.华东地区 D.中南地区 20世纪七十年代,数以万计转业军人和知识分子奔赴北大荒垦荒造田,使这块沉睡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世界闻名的“北大仓”,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据此完成4~7题。 4.北大荒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因素是() A.水源不足 B.地形崎岖 C.热量不足 D.土壤贫瘠 5.“北大仓”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是() 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小麦种植业 6.“北大仓”的耕作方式应为() A.精耕细作,小农机具作业 B.国营农场,大型机械化作业 C.小农经营 D.粗放经营 7.关于东北地区农作物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玉米分布普遍,由北向南的比例逐渐减少 B.小麦和大豆种植比例由南向北逐渐增多 C.水稻种植已扩展到北纬45°以北的黑龙江沿岸 D.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苹果产区 8.下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图及年降水量曲线图”。四个区域的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A.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B.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C.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林地 D.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9.土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起到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的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