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
九年级历史专题复习

第一专题、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

(记在七下P150,每一个知识点后面的页码要标注清楚)

(一)、奴隶社会:西周-----分封制(见七上p28)

(二)、封建社会:制度名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战国初步形成,确立于秦汉时期,完善于隋唐时期,发展于宋元时期,加强于明清时期)

1、中央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化:

秦隋唐元清

三公制(七上p69)--三省六部制(七下p10)--中书省(七下p77)--军机处(七下p100)

2、地方行政制度沿袭与变化:

战国秦国秦朝元

推行县制(七上p43)--- 废分封,立郡县(七上p69)-----------行中书省(七下p77)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

(四)、西方政治制度的确立:英—君主立宪制;美—总统共和制;法—民主共和制。

(五)、认识:

(1)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特点):皇权与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2)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统一局面,稳定统治秩序,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但也激化了阶级矛盾,思想受到控制,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3)从中国封建制度的没落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民主取代专制是历史的发展趋势,我们今天应当加强民主法制的建设,防止个人独裁专权的现象出现。

(4)从古今中外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政治制度一定要符合国情,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第二专题、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抄写到P150右侧的封面上,每一个知识点后面的页码要标注清楚)

1、汉朝:汉朝对边疆的管辖:设置西域都护及影响(七上P82)

2、三国两晋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七上P114-115)

3、唐朝: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七下P28)

重要提示:从民族关系角度看,唐太宗时期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主要是友好交往。

4、宋元:(1)民族关系:岳飞抗金(七下P60-61)

(2)元朝忽必烈改制:行省制度(七下P77)

重要提示:①宋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②在行省制度下,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西藏、台湾等)的管辖。

③与隋唐相比,元朝民族关系的新特点是政府设中央机构加强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5、明清:清朝对西藏的管辖(七下110-111)

6、总结:(1)各民族的融合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意义: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家的统一也为民族融合提供了条件。(即民族融合与祖国统一的关系)

(2)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方式有:(1)民族迁徙(例:魏晋时期的五胡内迁)。(2)民族交往(和平交往:交流贸易、通婚等;民族间的战争)(例: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等)。(3)少数民族统治者进行的改革(例: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4)中央设机构,正式管辖(例:西汉西域都护的设置,元宣政院辖西藏)

(3)关于民族关系的启示: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国家统一是发展的主流;

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团结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强盛;

我们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

第三专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专题复习(记在七下封面)

(重要提醒:本单元涉及的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请参考七下150关于民族关系专题的记录)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秦朝:(1)秦的统一(背景、过程、影响)七上P64-65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69-71

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西汉:

(1)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思想方面的措施及其影响)(七上P74-76)

(2)西汉对边疆的管辖: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七上P82)

2、三国两晋南北朝:

(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为隋统一全国奠定基础。(七上p115)

(2)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基础。(七上p110)

3、隋朝:(1)隋的统一(背景、时间、影响)

(2)隋朝大运河(原因条件、目的、概况、积极意义)(七下P4-7)

重要提示:在本专题中,大运河的考试角度有两点①大运河开凿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控制。②从大运河开凿的影响上看,促进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4、唐朝:

(1)贞观新政(政治、经济、律法等措施)(七下P10)

(2)民族关系:文成公主入藏(七下P28)

重要提示:①从政治角度来看,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②从民族关系角度看,唐太宗时期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主要是友好交往。(唐:开明的民族政策)

5、宋元:(1)民族关系:岳飞抗金(七下P60-61)

(2)元朝忽必烈改制:行省制度对地方进行有效管辖(七下P76-77)

重要提示:①宋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

②在行省制度下,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宣政院辖西藏、澎湖巡检司辖台湾等西藏、台湾等即这两个地区正是归属中央管辖开始于元朝)的管辖。

6、明清:(1)政治上:清朝设立军机处(七下P100-101)

(2)思想上:明朝八股取士;(七下P101)

(3)民族关系:清朝对西藏的管辖(七下P110)

7、近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八上第一单元)

8、现代:(1)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

成功实践:港澳回归(八下第13课)

(2)台湾问题:对台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八下第13课)

三、总结:

(1)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等帝王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共同作用是:都在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做出了贡献。

(2)古代史上大一统的三个时期:秦汉、隋唐、元明清。

问题: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哪些因素有利于国家统一?

(1)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民族关系方面:民族融合和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或统治者采取了有效地措施加强对地方的管辖。)(3)思想文化方面: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的正统思想,有利于思想的统一。

四、启示:

1、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国家富强的前提。

2、我们应该将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第四专题: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抄到P85“自我测评”空白处)

名称发明发展外传对欧洲重大意义(影响)

造纸术7上P87 西汉前期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

纸术

4C东传、8C西

七上P87

印刷术唐朝初年

(雕版印

刷)

雕版印刷《金刚经》

(唐朝)7下P40

毕昇——活字印刷术

(北宋)7下P81

雕版印刷7下

P41

活字印刷

7下P82

对西欧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和世界文化的发

展,特别是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生提

供了条件。

指南针北宋北宋罗盘针(指南

针)—7下P82

(北宋时用于航海)7下P82 经阿拉伯传到欧洲,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

展,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技术保障。

火药唐朝初年开始运用于军事(唐

末)7下P41改进广泛运

用于军事(宋元时期)7

下P82 7下P83 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

建贵族起了一定的作用.

注:发明于北宋时期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

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的发明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

补记: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那么,为什么近代我国科学技术落后了?

(1)封建专制制度、重农抑商的政策、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和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科技没能拓展自己发展的空间;

(2)从教育制度上看,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缺乏对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五专题、中国对外关系专题

古代、近代中国对外关系(抄写到七年级下册封面)

(一)、开放和交流

1、友好交往:

(1)丝绸之路(七上P83)

(2)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七下P33-35)

(3)郑和下西洋(七下P127)

2、郑成功收复台湾——抗击外来侵略(七下P105-106)

(二)、闭关自守——闭关锁国政策(七下P129-130)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给我们的启示:

⑴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国家发展不可固步自封,要对外开放。

⑵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⑶和平友好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往的主流;

⑷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等。

(三)、近代---屈辱的外交

相关考点:三次侵略和相关不平等条约(八上第一单元);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及其条约(九下第3课)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抄写到八下封面)

(一)、外交关系的突破(70年代外交成就)(见八下47-49)

1、重返联合国

2、中美关系正常化

(二)、中美关系

⒈近代中美关系

⑴二战前:侵略中国。史实: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华盛顿会议《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⑵二战时期,同盟。史实:1942中美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中美两国在战争中结为盟国,互相援助。

⑶解放战争时期:扶蒋反共。史实:美国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打内战。

⒉现代中美关系

⑴对抗:中国抗美援朝

⑵中美关系缓和〔见八下48-49〕

⒊相关问题:⑴、近现代史上影响中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国家间的根本利益及国际形势的变化

B、70年代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的原因:

中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不断的提高(根本原因);第三世界的崛起;西欧、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美国霸主的地位受到挑战;迫于美苏争霸的形势。

⑶、目前影响中美关系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或中美关系曲折发展过程中的敏感问题是什么)?对此,我国的一贯立场是什么?

台湾问题。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⑷、对中美关系的认识:(可延伸到所有与大国加强合作的原因)(记之前可先看一下第9课的记录,若已有相关记录,只需标注好页码)

①发展中美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两国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解决国际问题,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中美友好交往的意义)

②两国有矛盾和分歧时必然的,因为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不同

⑸、现阶段中美关系:即有合作又有分歧和竞争

新时期如何促进中美关系的友好发展??

①相互理解和尊重,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②遵守《中美联合公报》,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③加强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④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三)中日关系——专题

1、古代中日关系——和平友好交往

考点:鉴真东渡七下P33

2、近代中日关系——侵略与反抗(八上)

日本侵华史:

(1)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0世纪30年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

(2)日本制造的事变:局部侵华:九一八事变(1931);

全面侵华: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

(3)日本制造的惨案: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开始)

中国抗争史:

(1)战役:国民党正面战场:台儿庄战役(李宗仁)(八上P97-98)

共产党敌后战场:百团大战(彭德怀)(八上P98-99)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3、现代中日关系——曲折发展

问题:(1)目前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近年来中日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右翼势力不能正视历史,否认、美化侵略战争,歪曲历史;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台湾问题;钓鱼岛领土主权问题;东海石油开采问题。

(2)日本否认、歪曲、美化侵华史等行为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如何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说明:右翼势力不能正视历史,否认、美化侵略战争,歪曲历史,开脱战争罪责,企图复活军国主义。

应对:(1)我们应该科教兴国,提高综合国力;展开外交,争取国际支持;警惕日本右翼势力,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2)中日关系应本着和平友好,合作交流,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维护亚洲的社会稳定,推动中日关系的和平发展。

(四)、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

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1)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

(2)20XX年10月,APEC会议在上海举行

(3)20XX年加入世贸组织(WTO)

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的启示:

1、弱国无外交,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外交地位)的高低。

2、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也会影响国际关系。

3、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发展(我国应该怎样做)

第六专题、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记在八下第一单元单元导语左侧页,第3页目录反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事件(八上第三单元到第五单元)

中共诞生、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遵义会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战争(百团大战)、重庆谈判、人民解放战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时期的重大事件

新中国的成立、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十一届三中全会、重返联合国、中美建交、港澳回归、中共十五大

三、七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历程:

“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诞生(或中共“一大”)-1921.7

“星火燎原”:井冈上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1928

“生死攸关”:遵义会议-1935.1

“当家作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或新中国成立,开国大典)-1949.10.1

“伟大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重回世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

“洗雪国耻”:香港回归-1997.7.1

三、中共历史上的主要会议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结果:

1、总体特征: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曲折发展历程。

(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1924-1927):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发起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1927年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国民党在各地清共,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2)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1927~1937),国民党围剿红军。

(3)国共第二次合作: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七七事变后,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实现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4)国共第二次分裂: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陷入内战,国民党败逃台湾,从此祖国大陆与台湾处于分裂状态。

2、对国共两党关系的历史思考:

(1)事实说明,两党合则两利,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两党分则两伤。

(2)在新的历史时期,希望国共两党合作,精诚团结、以民族利益为重,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五、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已记在课本P79的同学标注好页码)

革命道路 (救国之路) 毛泽东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标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建设道路 (强国之路)

邓小平

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认识:

1、中国革命的成功和建设的成就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之路,说明共产党注重理论创新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符合本国的国情.与时俱进。

3、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给我们现代化的启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经济规律,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补充强调:

1、八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相同点:指导思想——实事求是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2、确定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旗帜的分别是:中共七大和中共十五大 关于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认识:

(1)都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理论成果; (2)分别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

3、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两次会议是: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

名称 时间 地点 主要内容 历史意义 中共一大 1921 上海 见八上书p66 开天辟地

遵义会议 1935 贵州遵义 见八上书p78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共七大 1945 延安 见八上书p103 “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中共八大 1945 北京 见八下p31 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北京 八下p59

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中共十五大

1997

北京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七专题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抄到八下封面上)

土地改革(P9-10)农业合作化(P22)人民公社(P3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P60)

时间1950—1952年1953—1956年1958—1978年1978年—至今

原因

封建地主土地

所有制阻碍生产

力发展。

小农经济难以满

足国民经济发展需

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

越能促进经济发展

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

民公社化经验教训

内容废除地主土地所

有制,实行农民

土地所有制。

对农业进行社会

主义改造,走农业合

作化道路。

提高公有化制度,扩大公

有化规模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

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

负盈亏

土地所有制变化情况由封建地主土地

所有制变为农民

的土地所有制。

由农民的土地所

有制(土地私有)变

为土地公有制

土地公有制土地公有制

结果P10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

生产力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

极性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

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启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客观规律,立足于基本国情;

经济政策的制定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在当今世界,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第八专题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概括比较

国别

内容

英国法国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根本原因(相同)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根本任务(相同)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革命主要影响

(相同)

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

革命任务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推翻英国的殖民

统治争取民族独

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

隶制,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补)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新贵

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和南方的种植园奴

隶主

革命对象封建专制制度英国的殖民统治南方的黑人奴隶制

爆发标志1640年新议会

的召开

1789.7.14攻占

巴士底狱

1775.4来克星

顿的枪声

1861年4月南方叛乱

结束标志1688年光荣革

1794年7月热月

政变

1783年《巴黎和

约》签订,英国

承认美国独立

1865年4月南方战败投降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是资产阶级

革命还是民族解

放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

重要文献《权利法案》

英国国会

《人权宣言》

制宪议会

《独立宣言》

第二届大陆会议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

宣言》

革命特点反复性、曲折性、

复杂性、长期性

资产阶级革命时

代最大、最彻底、

最典型的资产阶

级革命

战争性质具有双

重性

内战

革命结果推翻封建专制统

治,确立起君主

立宪制

推翻君主专制制

度,确立起民主

共和制(议会制)

推翻了英国的殖

民统治,确立起

民主共和制(总

统制)

北方胜利,废除了黑人奴隶

制,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

了资本主义更快发展

第九专题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记到九下封底或封面)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祥细笔记见第3课)

1、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确立标志:a、巴黎和会——凡尔赛体系形成。b、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体系形成。

3、实质:帝国主义列强确立的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4、结束:二战的爆发。

5、评价:(P14)

强调:

(1)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2)两个条约或两个会议有损中国主权的表现:①《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②《九国公约》: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便利。

(3)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点

二战后国际格局:美苏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1、产生背景:二战以后,美苏双方寻求世界霸权,双方力量均衡。

2、形成过程:(1)序幕:1946年,英首相丘吉尔“铁幕演说”。(2)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3)正式形成:1949年北约建立,1955年华约成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4、评价两极格局:(见第10课笔记)

强调:

(1)美国在战后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其目的(实质)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其根本原因是美苏之间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方面的冲突; 其表现主要有三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约的成立。

(2)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主要是对西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目的是控制西欧,进而遏制苏联(以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延续,是其在经济上的表现。

三、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

1、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背景: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腾飞;第三世界国家崛起;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结束。(也可以说是多极化趋势的表现)

2、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决定性因素: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主的综合国力。

3、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影响(意义)?

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

4、中国应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的对策:

(1)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

(2)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反对霸权主义,严厉打击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5、如何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为建设和谐世界提出几点建议)

遏制霸权主义;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等。

强调:

(1)美苏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表现为欧洲的联合和崛起、日本的崛起及中国的崛起。

(2)当今世界尚未形成多极化格局,但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目前暂时出现“一超多强”的政治局面。

(一超为美国,多强包括: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

第十专题各国改革比较

(要求:统一抄写到书后的封面或136页、138页)

一、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比较

相同点:

1、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都一样:都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2、背景:都面临统治危机,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3、方式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目的:巩固统治,富国强兵。

5、影响:改革后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社会性质:资本主义社会)

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改革后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不同点:

背景不同:日本面临民族危机,俄国没有。

二、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

相同点:

(1)背景:国内都面临着严重阶级矛盾,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向西方学习(内忧外患)。

(2)目的: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3)内容: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立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学堂。

(4)影响: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

1、背景不同: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日本的封建势力相对薄弱,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日益激烈,而中国守旧势力非常强大。

2、内容不同:

日本全面(政治、经济、文化)学习西方,而洋务运动只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3、性质不同:

“洋”是一次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地主阶级改革);“明”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结果不同:

中国洋务运动失败,中国没有富强起来。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发展成为亚洲强国。

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一成一败的原因

(1)日本“明”通过倒幕运动扫除了改革的障碍,而中国“洋”受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阻挠。

(2)日本“明”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中国“洋”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而失败。(根本原因)

三: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比较

一、相同点

(1)背景:

①改革前两国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阶级矛盾尖锐,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②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2)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良)

(3)作用: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不同点:

1、背景:(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幕府成为众矢之的;中国的封建势力强大并与帝国主义勾结。(2)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发展水平高于中国。

2、领导力量:日本是中下级武士充当了领导力量,拥有实权,得到人民和部分大名的支持,武装推翻幕府,保证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较弱,无实权,没有群众基础,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

3、改革措施:日本的措施全面,贯彻到位;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由于顽固派的阻挠,无法推行。

4、国际环境:日本:(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掀起了瓜分世界的高潮,中国成了列强瓜分对象,国际环境对中国改革不利。

5、影响不同:日本成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逐渐富强。但保留了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中国失败,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第十一专题

三次工业革命比较

比较内容工业革命第二次

(电力革命)第三次

(科技革命)

开始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四五十年代完成时间19世纪上半期19世纪末20初正在进行

主要标志机器(珍妮机)的发明

和使用(开始标志);

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和普

遍应用(进入蒸汽时代

的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核心发

明),航天工程,生物技术等

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交通工具汽船(轮船)、火车汽车、飞机

动力机改良的蒸汽机电动机、内燃机

能源煤炭电力、石油核能

理论基础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法拉第电磁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领先国家英国美、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美

国)

进入的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网络信息时代

对生产关系的影响出现了工业资产阶级和

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

阶级。

出现垄断和垄断组织; 进

入帝国主义阶段

对中国的影响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

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

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

的科学技术;如洋务运

动,中国近代工业产生。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如:八国联军侵华战

争,签订《辛丑条约》,中

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中国人民救亡图存

运动高涨,掀起了戊戌变法

和辛亥革命。

新中国的科技与第三次科技

革命密切相关。特别是改革开

放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抓

住科技革命的机遇,推动国家

发展,提升国际地位。

共同影响积极: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消极:都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能源问题。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促使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

思考、启示(我国的对策)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社会进步;

2.我们要勇于创新,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生产力。

2.发展经济要注意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努力开发新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确立了资产阶级在

世界的统治地位;

英国成为世界霸

主;东方从属于西

方。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

不平衡,帝国主义之间重

新瓜分世界的矛盾越来越

激化,形成两大军事侵略

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

发。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

顿体系。

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积极迅

速发展,特别是欧盟和日本的崛起,

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世

界经济向全球化趋势发展。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世界历史知识点汇总 1、文艺复兴的意义: 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是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会大门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2、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a.新航路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始。打破了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和孤立发展的局面。 b.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一场持续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扩张与侵略活动也从此开始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触角开始伸向世界各地。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历史意义和影响: ①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③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4、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意义: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①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推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5、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彻底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

展,②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评价拿破仑: 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也是一个军事独裁者。他掌握政权后,采取各种措施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制定和颁布了《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他所进行的早期战争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但后期进行的战争,侵犯了欧洲许多国家的主权,掠夺了各国人民的财富,激起了各国人民的反抗,最终葬送了法兰西第一帝国。 7、工业革命影响: ①生活方面:出现的交通工具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生产力: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 ③社会关系方面: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阶级,即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④国际关系方面: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建主义。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步确立起对世界的统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 8、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1)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地主阶级洋务派向西方学习,掀起了洋务运动; 工业革命的启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教兴国战略、科学发展观。 9、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意义: 积极影响: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废除农奴制,有利

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知识点整理

考点考中 九年级(上册)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知识点整理

考点考中 一.历史人物 1.世界上现存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的制订者(汉谟拉比) 2.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时期的执行者(伯利克里) 3.7世纪中期,推行大化改新的日本天皇(孝德天皇) 4.伊斯兰教的创立者,也是阿拉伯帝国的建立者(穆罕默德)

考点考中 5.8世纪前期,经过他的改革,在西欧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查理?马特) 6.公元前4世纪,他出兵东征,建立起地 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定都巴比伦(亚历山大) 7.在元朝时来到中国,生活了17年,后来由他口述,其狱友执笔的一本书曾风靡欧洲,该书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和憧憬,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马可?波罗)8.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 悉达多)

考点考中 9.基督教的创始人 (传说中的耶稣) 10.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而闻名,还发明了螺旋式水车的科学家(阿基米德) 11.加工整理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荷马史诗》的是(荷马) 12.古希腊悲剧作家,将古代悲剧艺术推向了成熟,《俄底浦斯王》的作者 (索福克勒斯)

考点考中 13.他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被誉为旧时代的 最后一位诗人,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长诗《神曲》的作者(但丁)14.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艺术大师,代表作品有《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15.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的文学工匠,代表 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16.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意大利的航海家(哥伦布)

考点考中 17.他及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启程,穿越大西 洋、太平洋和印度洋返回欧洲,完成环球航行(麦哲伦) 18.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主持修订 1787年宪法,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19.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对内颁布了《法 典》,对外发动多次战争,既大几了欧洲 封建势力,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拿破仑) 20.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珍妮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

部编版中考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部编版中考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1.背景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1)19 世纪中期 ,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第 1 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2)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 ,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政治压迫。 1.时间 :19 世纪初(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背景 2.时间 : 1857 年 (1)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 3.组成 : 治之下。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被剥夺权力的王公。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4.杰出代表 :章西女王 3.目的 :反抗殖民统治 ,争取民族独立 5.过程 :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义军夺取了德里。 4.地区 :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英军虽然武器先进 ,但还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攻陷德里。 5.领导人 6.结果 :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直到壮烈牺牲。 (1)北部地区 :玻利瓦尔 ;7.意义 :印度民族大起义 ,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 (2)南部地区 :圣马丁。民族意识的觉醒。 (3)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这次起义也是 19 世纪中期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 6.结果成部分。 (1)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 ,成立了“大第 2 课俄国的改革 哥伦比亚共和国” ,当选总统。一、彼得一世改革 (2)圣马西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1、背景 7.拉美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1)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 ,俄国盛行农奴制 ,封闭落后。 ①拉美各国人民联合起来 ,协同作战 ,南北夹击 ,为民族独立英(2)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 ,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勇斗争。2、时间 : 18 世纪初 ②有统一的指挥。3、领导 :彼得一世 ③玻利瓦尔等领导人的卓越领导4、目的 :改变俄国落后面貌 ,实现富国强兵。 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落。5、内容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1)改组行政机构 ,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必背知识点

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必背知识点 1、原始人群居生活的原因: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原始,物质相当匮乏,只有依靠集体才能生存。 2、比较父系氏族社会与母系氏族社会 相同点:⑴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⑵都实行财产、分配公有制。不同点:⑴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在社会中站主导地位;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⑵母系氏族社会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社会子女“既知其母,又知其父”。⑶父系氏族社会后期,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出现了私有制和奴隶制,原始社会解体。 3、四大文明古国 古埃及(前约3500年)——尼罗河流域——金字塔、狮身人面像古巴比伦(前约3500年)——两河流域(“新月沃地”)——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 古印度(前约2500年)——印度河、恒河——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古中国(前约2070年)——黄河、长江流域——分封制 4、种姓制度:在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过程中形成。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下一等级不得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的等级不得通婚。 影响: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 5、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1)罗马历史发展线索:罗马城(公元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称霸地 中海(公元前2世纪)——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灭亡(476年,欧洲奴隶社会结束) (2)主要战争及战役:布匿战争(罗马——迦太基)坎尼战役以少胜多 (3)公元前49年,凯撒夺取政权;公元前27年,屋大维独揽国家大权,建立罗马帝国。 6、文字的出现:象形文字——古埃及人(3000年),对以后字母文字产生重要影响。 楔形文字——两河流域(古巴比伦)苏美尔人(3000年),被西亚古代各民族所采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字母文字——腓尼基人(22个),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7、古代科学家 ①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浮力定律、发明螺旋式水车②亚里斯多德:创立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逻辑学,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8、古代文学家 ①荷马(古希腊):《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②索福克勒斯(古希腊悲剧作家):《俄底浦斯王》。③《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阿拉伯民间故事集。④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悲剧之父. ⑤阿里斯托芬:古希腊喜剧之父。

部编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部编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1.人类形成: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到15世纪末期,人类大体经历了原始社会(最初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2.大河流域(适合农耕):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3.四大文明古国: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国。 第1课:古代埃及(尼罗河的赠礼) 1.建、亡:约公元前3500年,出现奴隶制小国。约公元前3100年,初步统一。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帝国吞并。 2.经历时代:古王国时代、中王国时代、新王国时代。 3.强盛期:在新王国时代图特摩斯三世时,成为最强大帝国。 4.古埃及文明成果——金字塔、太阳历、木乃伊、象形文字。 5.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历史地位),它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1)金字塔作用:古王国时代,法老为自己修建的陵墓。 2)金字塔代表:胡夫金字塔(最大)、哈佛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 3)金字塔与法老的关系:金字塔象征法老的尊严与权力。古埃及国王称“法老”,集军、政、财、神大权于一身,是全国最高统治者。胡夫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逐渐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古巴比伦王国 1、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1)地理位置:“两河”指西亚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有“新月沃地”之称,今伊拉克一带。 2)建国:约公元前3500年,产生小国。约公元前24世纪,初步统一。民族:苏美尔人。 3)两河流域文明成果:楔形文字、阴历、60进位制、《汉谟拉比法典》。 2、古巴比伦王国 1)建立:公元前18世纪,第6代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奴隶制国家,他自称“众神之王”,加强中央集权。 2)强盛期:汉谟拉比在位时。 3)灭亡:公元前1595年,王国被外族灭亡,后经历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消灭。 3、《汉谟拉比法典》(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在位时制定) 1)历史地位及影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2)制定目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3)法典信息:古巴比伦王国的三个社会等级: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奴隶。 古巴比伦王国的一大特征:家庭奴隶制。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第3课:古代印度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1)古代印度地理位置: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2)早期文明遗址: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约公元前23世纪——前18世纪)。 3)鼎盛期:孔雀王朝。统一印度,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民族:雅利安人。 4)古印度文明成果:“阿拉伯数字”、种姓制度、佛教。 2、森严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创建,是印度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各等级世代相袭,等级间贵贱分明) 1)种姓制度的等级阶层及职责: 第一等级:婆罗门,掌管祭祀; 第二等级: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 第三等级: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居民),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四个等级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受歧视和凌辱。 2)种姓制度的影响:在印度影响深远。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3、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创立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立人:乔达摩·悉达多,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主要教义:提出“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传入中国:公元前1世纪(西汉末),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 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希腊文明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2、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任何动物的根本区别。 3、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4、完全形成的人阶段的代表①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②晚期猿人中国元谋人和人、印度爪哇人;③早期智人中国丁村人、德国尼安德特人;④晚期智人中国山顶洞人、法国克罗马农人。 5、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 6、三大人种即黄种、白种、黑种人出现的原因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1、氏族社会的不同阶段母系氏族?父系氏族母系氏族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起来,男子逐渐取代妇女成为主要劳动力,开始支配社会,父系氏族逐渐取代母系氏族。 2、的产生父系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统治阶级设置了一系列机构和设施,如政府、军队、监狱和城墙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的产生。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金字塔的国度——古代埃及1、的出现、统一及灭亡①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②公元前35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建立起来;③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灭亡。 2、金字塔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是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古巴比伦1、公元前3500年以后,

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2、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 3、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1、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 后来,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并把他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 2、印度的等级制度①统治阶级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②被统治阶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③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四、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答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②河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二、雅典城邦的繁荣1、经济雅典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2、政治伯利克里扩大公民的全力,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权利机构公民大会;3、文化教育伯利克里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部编版中考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

部编版中考九年级下册《世界历史》知识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张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时间:19世纪初 2.背景 (1)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之下。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目的: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4.地区: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 5.领导人 (1)北部地区:玻利瓦尔; (2)南部地区:圣马丁。 (3)他们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6.结果 (1)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选总统。 (2)圣马西领导阿根廷、智利、秘鲁独立 7.拉美独立运动取得胜利的原因? ①拉美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协同作战,南北夹击,为民族独立英勇斗争。 ②有统一的指挥。 ③玻利瓦尔等领导人的卓越领导 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争夺中力量日益衰落。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背景 (1)19世纪中期,印度已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2)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 (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2.时间: 1857年 3.组成: 印度土兵、农民、手工业者以及被剥夺权力的王公。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 5.过程: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义军夺取了德里。英军虽然武器先进,但还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攻陷德里。 6.结果: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展开激战,直到壮烈牺牲。 7.意义:印度民族大起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 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背景 (1)在沙皇的专制统治下,俄国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 (2)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时间: 18世纪初 3、领导:彼得一世 4、目的:改变俄国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 5、内容 (1)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复习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复习提纲 第1课:人类的形成 1、人类形成的过程:攀树的古猿正在形成中的人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2、世界上的人类分为三大主要人种,即黄种、白种和黑种人。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3、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自从有了人类,也就有了人类社会的历史。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社会是原始社会。 4、原始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母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妇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父系——“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闻名的摇篮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有非洲的古埃及和亚洲的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这四个古国被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因为这四个国家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2、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非洲的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古代埃及权利的象征是金字塔。它们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 3、在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之称。 4、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制定了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5、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古印度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种姓制度”。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1、西方文明之源——希腊、罗马 2、公元前8世纪,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城邦,雅典是其中最重要 的城邦之一。公元前6世纪,雅典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在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达到全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才有权参政) 3、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开始独揽大权,罗马帝国建立。后来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年)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5世纪,奴隶制国家大和统一日本本土,最高统治者称天皇。 2、7世纪日本仿照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分给农民 耕种,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此后,大和国正式改名为日本。 3、7世纪穆罕默德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号召大家都信仰真主,放弃本部落的神,这种一神教的宣传,有利于促进民族统一。 4、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 1

九年级化学下册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八单元 金属 合金 金属资源 课题一 金属材料 一、金属材料 纯金属(90多种) 合金 (几千种)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二、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注: 混合物)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合金 铁的合金 铜合金 焊锡 钛和钛合金 形状记忆金属 生铁 钢 黄铜 青铜: 成分 含碳量 2%~4.3% 含碳量 0.03%~2% 铜锌 合金 铜锡 合金 铅锡 合金 钛镍合金 备注 不锈钢:含铬、镍的钢 具有抗腐蚀性能 紫铜为纯铜 熔点低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 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优点 (2)可塑性好、易于加 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Mg +O 2 点燃 2MgO 2Mg +O 2 2MgO 注:MgO :白色固体 4Al +3O 2 点燃 2Al 2O 3 4Al +3O 2 2Al 2O 3 注:Al 2O 3:白色固体 3Fe +2 O 2 点燃 Fe 3O 4 2Cu + O 2 △ 2CuO 注:CuO :黑色固体 注意:①、虽然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但是在铝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了反应的进 行,所以铝在常温下不会锈蚀。 2、金属的物理性质: 1、金属材料

九年级历史下册全部知识点

世界历史九年下知识点总结 1、俄国十月革命(俄历十月)的时间:公历:1917、11 意义: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3,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4, 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的运动的发展, 5,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对德的《凡尔赛和约》和对奥、匈、土、保的和约构成的凡尔赛体系,构建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凡尔赛体系”。 由华盛顿会议内容构成的华盛顿体系,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华盛顿体系”。其间,关于中国问题的条约是《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从而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1929—1933 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①开始的国家:美国,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②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4、罗斯福新政 (1)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2)中心措施:对工业调整;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了政府

对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 5、主要法西斯政权 德国1933年希特勒上台二战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意大利:1922 年墨索里尼执政建立最早的法西斯政权 日本:1936 年日本军部法西斯专政建立标志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形成 6、绥靖政策的顶峰:慕尼黑阴谋 7、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二战扩大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8、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 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9、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决定成立联合国。 10、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 11、美英盟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4年6月,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 (注:第一战场是苏德战争) 12、1945、5、8,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2、会不会制造工具,就是任何动物的根本区别。 3、直立行走就是人类进化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4、完全形成的人阶段的代表①早期猿人坦桑尼亚奥都威峡谷能人;②晚期猿人中国元谋人与北京人、印度爪哇人;③早期智人中国丁村人、德国尼安德特人;④晚期智人中国山顶洞人、法国克罗马农人。 5、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 6、三大人种即黄种、白种、黑种人出现的原因人种的差异,就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二、氏族社会1、氏族社会的不同阶段母系氏族?父系氏族母系氏族妇女在采集与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 父系氏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发展起来,男子逐渐取代妇女成为主要劳动力,开始支配社会,父系氏族逐渐取代母系氏族。 2、国家的产生父系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统治阶级设置了一系列机构与设施,如政府、军队、监狱与城墙等,它们的出现,标志着原始社会的解体与国家的产生。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一、金字塔的国度——古代埃及1、国家的出现、统一及灭亡①公元前3500年,尼罗河沿岸出现几十个奴隶制小国;②公元前3500年,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③公元前6世纪,埃及被西亚的波斯灭亡。 2、金字塔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金字塔就是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二、新月沃地孕育的古国——古巴比伦1、公元前3500年以后,

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 2、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 3、汉谟拉比法典就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步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三、古代印度1、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一些小国。 后来,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征服当地居民并把她们变为奴隶,先后在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 2、印度的等级制度①统治阶级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②被统治阶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③影响种姓制度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四、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答①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生存;②河水定期泛滥提供了充沛的水源与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二、雅典城邦的繁荣1、经济雅典近海,海上交通便利,工商业发达;2、政治伯利克里扩大公民的全力,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权利机构公民大会;3、文化教育伯利克里鼓励学术研究,发展文艺,重视教育。 三、斯巴达城邦的繁荣1、经济斯巴达地处内陆,以农业为主;2、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汇总 ●第1课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杰出代表:“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4、主力:印度土兵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俄国的改革 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内容: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3、农奴制改革: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意义: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3课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 第1课、人类的形成 1、起源:人类形成于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的一支。 2、人种产生:长时期自然条件影响的结果。人类学者按肤色、发型、眼型、鼻型等外貌特征,分为黄种人、 黑种人和白种人三大人种。 母系氏族社会:妇女居于支配地位。(该亚女神) 父系氏族社会:男子居于支配地位,财产由父系继承。(厄瑞斯特) 第2课、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 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尼罗河),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古印度(印度河和恒河),古中国(黄河、长江)。 A古埃及:约公元前3100年,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主要文明象征:金字塔象形文字 B古巴比伦: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楔形文字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C古代印度:——种姓制度: 1、婆罗门(祭祀贵族) 2、刹帝利(国王、官吏、武士) 3、吠舍 4首陀罗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 -海洋 1、古希腊伯利克里时期雅典的繁荣 最高机构:公民大会 表现: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奴隶制经济高度繁荣;文化昌盛,重视教育。 2、罗马共和国的兴亡: (公元前 8 世纪)罗马城→(公元前 509 年)罗马共和国→(公元前 2 世纪)称霸地中海→(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罗马帝国→(公元 395 年)帝国分裂→(公元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布匿战争腓尼基---罗马 第4课、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大化改新:646年仿效中国隋唐的制度 人物:孝德天皇 政治上:建立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制。废除贵族的世袭制,以才选官。 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家所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意义: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阿拉伯国家的建立 (1)穆罕默德创造伊斯兰教:时间:7世纪,地点:麦加(圣地) (2)阿拉伯统一过程: 622 年穆罕默德在麦地那建立其政教合一的国家; 630 年,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632 年,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 第5课、中古欧洲社会 (1) 715年查理马特的采邑制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2)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土地成为领主与附庸的纽带: (3)基督教会: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概况:10世纪,伦敦、巴黎意大利等 2、代表:琅城自治运动 3、意义:瓦解了西欧封建经济;城市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资产阶级的前身;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 希波战争 1、时间:公元前 492 年到公元前 449 年

九年级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西汉时期出现用麻做的最早的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称为“蔡侯纸”。2.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北宋活字印刷术:毕升发明泥活字。 3.火药:唐中期有配方记载,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宋元广泛用于战争并传入欧洲。 4.指南针: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指南针北宋时发明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广泛用于航海事业,并传入欧洲,为开辟新航路创造了条件。 二、史学1.《史记》西汉司马迁著,记述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著,记述战国到五代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三、文学1.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离骚》。 2.唐诗:代表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3.宋词:著名词作家:苏轼、李清照、辛弃疾4.元曲:关汉卿的《窦娥冤》5.明清小说:四大名著 四、文字、书法和绘画 1.文字的演变:甲骨文——商朝(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金文——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也叫“铭文”。 大篆——西周晚期小篆——秦始皇统一文字,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2.书法: (1)东晋王羲之,后人称为“书圣” 。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 的美誉。(2)隋唐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柳公权。人称“颜筋柳骨”。 3.绘画: (1)魏晋南北朝时绘画艺术有较大发展,东晋的顾恺之最为出色,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2)隋唐时,绘画艺术高度发展,影响较大的有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画圣)等 北宋时期的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 五、医学华佗(东汉)——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编成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张仲景(东汉)——《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六、天文和数学张衡(东汉)——发明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祖冲之(南朝)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整理

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整理 导读:本文九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整理,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俄国十月革命 1、革命爆发原因和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②二月革命*了沙皇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③出现两政权并存:工人士兵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动统治。⑤“七月事件”的发生。 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2、革命的准备:①列宁提出《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②1917年8月,制定武装起义方针 二、革命的经过 1、爆发:1917年11月6日晚,彼得格勒起义(斯莫尔尼宫) 2、胜利:1917年11月7日清晨,占领彼得格勒;晚上九点“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 1917年11月8日凌晨,攻占冬宫 特征:中心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政权: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 4、措施:A、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B、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C、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5、迁都:彼得格勒→莫斯科 6、巩固政权:经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取得胜利 3年国内战争(1918-1920),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消极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这说明制定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即“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存在着重大失误,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年国内战争胜利的原因: 1、苏维埃政权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2、为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战争是正义的。 3、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4、苏俄军民的奋勇斗争。 三、革命的意义 1、性质: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影响(意义)A、是人类历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B、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D、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E、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F、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资料(部编教材)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资料(部编教材) 第1课古代埃及 1.地理位置:古埃及文明被认为是“尼罗河的赠礼”。 2.古代埃及国家的兴亡: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小国;在新王国时代法老_图特摩斯三世_统治时期,埃及成为强大的军事帝国。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此后相继被他国占领,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3.古埃及的文明成就: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4.法老的统治:古埃及的国王称法老_,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在宗教上,被认为是“神之子_”,具有无上的权威。胡夫金字塔(最大)之后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 1.地理位置: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产生小国。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3.古巴比伦王国的统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_汉谟拉比_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实行君主专制_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4.《汉谟拉比法典》的评价: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用楔形文字刻在黑色石柱上),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 1.地理位置:古代印度在地理上是指今天的南亚次大陆。文明最早诞生于印度河流域。 2.出现国家时间:公元前1500年左右。孔雀王朝_统治时期达到鼎盛,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3.森严的种姓制度: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它将社会分为四个等级:最高等级是_婆罗门_,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_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_,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_首陀罗_,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在这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4.释迦牟尼创立佛教:①时间:公元前6世纪;②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③教义:提出“众生平等_”,宣扬“_忍耐顺从_”。④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到东亚、东南亚各国。 单元小结:古代亚非文明均为产生于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国家地区。古代亚非文明的主要成果:古代埃及的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阳历;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梵文、佛教、种姓制度、创造从0到9的计数法;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等。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 1.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_爱琴海_地区。这一文明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 导读:本文历史九年级下册知识点,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俄国十月革命 1、革命爆发原因和背景:①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苦难;②二月革命*了沙皇政府,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③出现两政权并存:工人士兵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④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反动统治。⑤“七月事件”的发生。 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结束。 2、革命的准备:①列宁提出《四月提纲》,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②1917年8月,制定武装起义方针 二、革命的经过 1、爆发:1917年11月6日晚,彼得格勒起义(斯莫尔尼宫) 2、胜利:1917年11月7日清晨,占领彼得格勒;晚上九点“阿芙乐尔”号向冬宫开炮 1917年11月8日凌晨,攻占冬宫 特征:中心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政权: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人民委员会) 4、措施:A、政治上: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B、经济上:将银行、铁路和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 C、外交上: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战。

5、迁都:彼得格勒→莫斯科 6、巩固政权:经三年国内战争,1920年取得胜利 3年国内战争(1918-1920),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如何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消极影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这说明制定这一政策的指导思想,即“直接过渡到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纯社会主义的分配”存在着重大失误,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年国内战争胜利的原因: 1、苏维埃政权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措施,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2、为打退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战争是正义的。 3、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4、苏俄军民的奋勇斗争。 三、革命的意义 1、性质: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影响(意义)A、是人类历第一个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B、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C、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D、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E、开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F、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详细知识点汇总

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 第1课十月革命 一、二月革命 1、原因(背景):一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2、时间:1917年3月任务:推翻沙皇统治 3、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结果: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5、两个政权并存: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主要权力)、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 二、十月革命 1、原因: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②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继续执行沙皇政府的内外政策; ③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④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比较集中,便于组织和发动。 ⑤俄国是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 2、时间:1917年11月7日, 3、地点:彼得格勒领导人:列宁(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4、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5、主要特征: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中国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6、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 7、启示:马克思列宁主义要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8、1918—1920年苏俄三年国内战争粉碎外国干涉和国内叛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9、十月革命历史意义: ①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 总结: 三、苏俄 三年国内战争(理解) 时间:1918—1920年 措施:①加强红军建设;②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结果:巩固了新生苏维埃政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①内容:P5小字(现象:无余粮、无私企、无市场)②作用:为战胜国内外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2课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经济:新经济政策(“新”在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相联系) 1、原因: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 2、时间与领导人:1921年,列宁 3、内容: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5、启示:①改革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我们要勇于改革创新;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政治:1922年,苏联成立(最早4个加盟:乌克兰、外高加索联邦、白俄罗斯、俄罗斯) 俄国名称:沙俄(1917前)—苏俄(1917-1922)—苏联(1922-1991)—俄罗斯(1991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