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1、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随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外交流日益频繁,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与两汉时期有了很大不同。自从汉武帝确定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学定于一尊,曾促成了经学教育的发展,但经学教育也出现了很多弊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加之战乱的影响和经学教育自身的问题,儒家思想不仅逐渐失去了独尊的地位,甚至一度有岌岌可危之势。到隋唐时期,传统的儒家、土生土长的道家和外来的佛教之间呈现出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的局面,他们都想取得独尊的地位,却都未能如愿。统治者根据政治的需要和各自的倾向,不断调整三者的关系,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士族地主、庶族地主和僧俗之间的矛盾,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总体上可以概况为“尊崇儒术,兼重佛道”,即在崇儒兴学的前提下儒、佛、道三家并用。

2、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

隋以前,中央没有专设管理学校教育的机构,都由负责管礼乐的太常寺兼管学校。隋代开始,加强对教育事业发展管理,中央官学由附属机构转为独立机构,从太常寺中分离。隋文帝时期设置了国子监,内设祭酒,专门负责管理学校教育工作,它标志着我国历史上专门设立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育的开端。在中央六部中,礼部成为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还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的行政机构——国子监,并对教育管理的模式作出了规定。模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吏负责;模式之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官署办学、管学是唐代教育管理体制的一大特色。

3、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中央官学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的主干,也是教育发达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学校制度完备于唐。

(1)隋代中央专设的学校

隋代中央官学初称国子寺,隶属于太常寺,后来,国子寺独立,改称为国子学,后又改为国子监。

隋代的中央官学有五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统归国子寺管理。前三者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书学和算学属于专科学校。书学教授汉字“六书”的构造原则和文字“八体”的不同写法,培养书法的专门人才;算学培养天文、历法、财务、工程等方面的专业计算人才,以算学专书为主要学习内容。

(2)唐代中央专设的学校

唐初,恢复旧传统,以国子学隶属太常寺,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三学。这三学虽有等级差别,学生身份不同,但都是学习儒学的高级学校,实质是同一类型的学校。贞观时,国子学脱离太常寺,改称国子监,成为与太常寺平行的独立机构。国子监成为中央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可直接对皇帝负责,也要接受上级机关礼部的统调指导;国子监又是国家最高学府,培养统治人才为国家所用,具有两方面的职能。国子监的设立,标志着国家对培养统治人才的重视,学校管理走向专门化,以适应教育事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国子监一直延续到清末学部成立为止。

国子监设有“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前三者属于普通学校,学习儒家经典;后三者属于专科学校。国子监内还有广文馆,接受将应进士科考试者读书备考。

(3)唐代中央专设学校的管理

开元年代,将有关的中央官学管理制度集中整理,载入《唐六典》,成为国家的法制,其重要意义是使教育有法可依,对以后的教育管理能加以规范。

①入学制度:唐代中央官学实行等级入学制度。申请入国子监的学生,年龄有一定的限

制。

②学礼制度

a. 束脩之礼:学生初入学,约定时日,穿好制服,隆重举行拜师礼,表示建立师生关系。礼制还规定向学官敬献礼物,即束帛一篚,酒一壶,脩一案。

b.国学释奠礼:每年春秋季第二月上丁日,行释奠礼于先圣庙,全体学生学官都要参加行礼仪式,还奏请在京文武七品以上清官并从观礼。行礼完毕,举行讲学活动。

c. 贡士谒见及使者观礼:贡士明经进士朝见完毕之后,到国子监拜谒先师。外国使者来唐,朝见之后,引至国子监参观,感受中华的文化礼教。

定期性的隆重礼仪活动,使学生受到崇儒尊师、登科从政的教育,从思想上受到一定影响。

③教学制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学习儒家经典;律学学习唐律令,书学学习《石经》、《说文》、《字林》,算学学习算经。

④考核制度:每阶段都有考试,考试形成系列,有旬试、月试、季试、岁试、毕业试等。

⑤惩罚制度:国子监主簿负责执行学规,督促学生勤学,保证国子监的教学和生活秩序。不率师德、学业无成、假违程限、作乐杂戏等,都会作退学处理。

⑥休假制度:一方面,由于国家有统一规定的休假制度,学官享受政府规定的休假日;另一方面,考虑到学生的需求,适当安排其学习和休息,保证其身心健康发展。两方面结合起来,安排学校常规的假期,有旬假、田假、授衣假。田假在五月收种农忙时放假15天。授衣假在九月秋凉要准备冬衣之时放假15天。路程遥远时,可增加路程假。休假制度反映了农业社会的人文关怀。

(4)中央附设学校

唐代有些官学不是独立设置的,而是利用行政部门人才资源和业务设备的资源,附设一些学校,并由这些部门管理。比如“二馆”,即崇文馆和弘文馆。崇文馆归东宫直辖,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二馆为集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

医药学是唐代中央附设学校中有代表性的专科学校。中国设置医学始于南宋元嘉二十年(443年),但只存在10年就被省去。隋代再设医学,唐代继承并有较大的改革与发展。唐代的医药学校,不仅具有一定的规模,还有较完善的教育制度,虽然附设于政府的事务部门,没有独立设置,但实行分科分专业教学,各科教学内容比较明确,注重学习传统的医药经验,选用的教材是历代的医药经典,教学注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医疗的效果为考核成绩的依据。

(5)隋唐的地方官学

地方的行政管理,主要是由州县两级实施,州学县学由地方政府主办,在管理上从属于州县行政机构,具体事务在州由司功办理,在县由司功佐办理。

地方官学有经学、崇玄学、医学。开元年间设崇玄学,体现唐玄宗对道教的提倡。崇玄学存在时间较短,经学存在时间长。贞观年间在地方设置医学,在教育史上一大创新,体现唐太宗对民众医疗保健的关怀。由于强调招生本地化,地方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庶民子弟,等级意识有所淡化,教学要求相对较低,毕业时由长吏主持考试。

唐朝官学体制中还有玄学和集贤书院。

政府设置州县学,在全国形成官学的学校教育网。地方官学按地方行政层次相应地设置,并由同层次的行政机关来领导管理,使地方官学在政治、经济上都由地方行政机关来保证,但地方官学的兴衰实际取决于地方当政者的思想倾向,能关注学校则采取措施给予大力支持,不关注学校教育这甚至会造成学校荒废。

4、私学发展

官学重在培养未来的官僚后备人才,以有一定文化知识的青年和成人为主要对象,学习

的基本内容是儒家的经学,培养封建道德,造就行政管理人才,为国家所用;私学承担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对儿童进行启蒙识字的基础教育,还承担比官学更广泛的民族文化传承的任务。私学不局限于儒家经学,不受学术派别、学科、专业等的限制,凡是社会需要的知识技术,都会有人要学习有人会传授。

隋唐时期私学蓬勃发展的原因和条件:①社会民众的需要。由于地方官学名额有严格限制,广大民众要求子弟入学受教育的愿望不能满足,只好从发展私学找出路,于是尽可能利用各种条件,挖掘教育资源,开办私学。②政府政策的倡导。隋唐时期,鼓励私学发展成为政府的政策之一,要求私学在施行礼教、移风易俗方面发挥作用。县以下的乡里,政府不派官办学,由民间人士自己筹办。政府提倡民间办学,听任私人自由设置,不施加过多的限制。

③隋唐经济的繁荣。隋唐都有政治较为安定的时段,和平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繁荣,构成了民间私学发展的基础。④科举考试刺激私学的发展,办学形式灵活,私学具有发展活力。

隋唐私学按其教学程度有初级私学和高级私学之分。初级私学包括乡学(乡校)、村学、私塾、家塾、家学等,春季始业,以年为阶段,无固定的学习年限,教学的基本内容是读、写、算,尤重视读、写。初级私学一般是单班学校,学生人数不多,不同年龄、不同程度的学生集中在一个教室,由一位教室轮流教学,教学效率很低。从传授内容来分,高级私学有《三礼》学、《易》学、《春秋》学、《汉书》学、谱学(研究氏族姓系发展过程)、《文选》学、文学(唐代凡参加科举考试者都必须有文学素养和技能)、科学技术(如唐代孙思邈著《千金方》)等。

书院创立于唐贞元元和年间,发展于五代,繁荣和完善于宋代。书院既有藏书,又有教学活动,学习内容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不同于以前单科学习为主的私学,而形成知识面较广的新型教育机构。唐后期开始有印版书,为书院增加藏书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书院的发展。书院承担起培育人才和传播、发展中华文化的双重任务,在中国教育史上有里程碑的意义。

隋唐私学具有层次多样化、机构简单、办学灵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及覆盖面广等特点,与官学相互补充和影响,共同构成了隋唐完备的封建教育体系。

5、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①形成官学与私学并存的学校教育体系

私学承担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层次教育任务,官学以私学为基础,吸纳私学的优秀学生。在教育行政上官学是教育的主干,私学是官学的重要补充。

②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中央设国子监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并形成了两种教育管理模式:一种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吏负责;另一种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以统一管理为主,国子监统一管理各类教育事业,医学和天文学等专科性质的学校由各个对口部门管理,使其师资、设备和管理有利于专业教育的发展。

③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隋唐时期对过去的学校教学规定和惯例加以梳理,按现实的需要做了新的规定,特别是开元年间集中整理后载入《唐六典》,使入学资格、学校礼仪、专业教学、成绩考核、违规惩罚、休假处理等方面都纳入法制轨道,使教育有法可依,对以后的教育管理能加以规范。

④重视专业教育,增添教育内容,学校类型多样化

在国子监添设算学专科,以培养算学的专门人才,在太医署附设医药专科,以培养医药专门人才,还有其他一些专科教育。从教育制度发展过程来考察,这是实科教育的首创。

⑤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唐朝政府明文规定了各级给类学校招生的身份标准,将教育的等级性以法令的形式加以

制度化。贵胄子弟进国子学、太学等贵族学校,庶民子弟进专科性质学校。

⑥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唐朝按州县面积和人口数量规定学校教授和学生人数。中央有中央官学,地方有州县学,乡里有私学和家学。

⑦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合为一体

唐朝诸多的教育机构或行政机构都承担着多重任务和职能。如国子监是最高教育管理机构,也是教学机构;弘文馆、崇文馆既管理图书,又教育学生;太医署、司天台等兼具行政管理、教学、研究的三重功能。

参考资料: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第5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5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 北魏孝文帝改革1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2决策的合理性3 科举制的影响4 地方行政管理体系5 监察制度的影响6综合7 一、选择题 1.据《魏书·高宗纪》载:“北魏初年官吏多‘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为改变这种状况,孝文帝在改革中() A.实行俸禄制并整顿吏治 B.推行均田制 C.设立三长制 D.推行新的租调制 解析:A“求欲无厌,断截官物以入于己”意思是说北魏的官吏巧取豪夺,贪得无厌,贪污受贿盛行。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严惩贪官污吏,同时实行俸禄制。 2.(2019·广东湛江一模)下表是两晋南朝时期代表皇权的宗室外戚与

世家大族在官僚体系中的占比变化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官僚体系日益遭到破坏 B.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 C.皇权势力逐渐走向衰微 D.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 解析:B宗室外戚代表皇权势力,在西晋和南朝还有一定实力,东晋则势力衰微;世家大族代表门阀势力,在两晋南朝势力强大,尤其是东晋。两者在官僚体系中比例的变化反映了两种政治势力斗争激烈,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僚的来源,并不涉及官僚的任命,材料无法说明官僚体系遭到破坏,A项错误。皇权势力存在反复,不能说明“衰微”,C 项片面。门阀势力在南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迹象,唐朝后期基本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历史进步,D项错误。 3.(2019·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 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 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 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 解析:B材料“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说明参与

高中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广东汕头期末)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这说明() 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 解析据题干材料信息说明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故选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到对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也不能说明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提到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 C 2.(2019·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汉末年,由于中央集权的衰落,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逐渐受到冲击。西晋灭亡后,游牧民族大批进入中原,畜牧带大幅度向南推移。由此推断魏晋时期() A.北方形成农牧并重局面B.南北经济的互补性增强 C.少数民族完成汉化过程D.北方生态环境相对恢复 解析少数民族以游牧经济为主,大举南迁,农业经济会造成土地过度开垦,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但发展畜牧业,可退耕还牧,恢复生态环境,故选D项。 答案 D 3.(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技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 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解析材料“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主要反映了政府注重对工匠的管控,说明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故选D项。 答案 D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 隋唐 魏晋至隋唐(220~907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2)九品中正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统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专题三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魏晋、隋唐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1课时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 1.(2018·巴中零诊)“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如帮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的中书通事舍人;处理日常军务的制局小监;监督控制出镇州郡的藩王的典签,这类位卑权重的官职都掌握在寒门子弟手中。这反映出( ) A.皇帝与贵族共治天下 B.皇族与士族(门阀)共治天下 C.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D.皇权振兴以图独掌天下 解析:选D。南朝后期,为了重新实现大权独揽,皇帝常常刻意任命一些出身地位卑微的庶族小地主来担任诸多位卑权重的官职,意图逐渐削弱士族门阀特权,这是专制皇权在利用地位卑微的庶族地主以图独掌天下,故选D项。 2.(2018·广东百校联考)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 C.在事实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 解析:选D。据材料“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可以得出九品中正制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故选D项。 3.(2018·宜宾期中)唐制规定,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说明唐代三省制( ) A.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制约B.提高了行政效率 C.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D.政事堂权力膨胀 解析:选A。根据材料“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是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得出唐代三省制对皇权形成制约,但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掌握最终决策权,所以制约有限,故选A项。 4.《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这

第二部分魏晋至隋唐五代部分试题及答案

古代文学试题及答案 第二部分魏晋至隋唐五代 一、填空 1.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引自古代诗集____________。 2.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_____________,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3.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____________三首。 4.___________,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____________《燕歌行》。 5.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__________、魏文帝______和明帝。 6.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___________。 7.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8.“华亭鹤唳”的典故是关于____________的。 9.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_____________。 10.南朝出现的诗体 _____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 11.我国的第一篇论文学是文章是______________。 12.左思的《咏史》8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钟嵘称为_____________。 13.“诗缘情而绮靡”是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中提出的观点。 14. 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5.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______________,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______________。 16.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其辞赋、散文也写得很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17. 骈文文体的要求是 ______________ 、敷藻、裁对、隶事。 18. __________是嘲讽“身在江湖,新悬魏阙”的假隐士的文章。 19.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_________的格律化与_____________的盛行。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20.在南朝陈的后期,以_____________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宫体文学团体。其中成就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 21.南北朝作家把经、史、诸子划在文学之外,又区分文学范围内的作品为“有韵”的“文”和______________`。 22. 吴歌产生于以_____________中心的一带江南地区。 23.?南朝诗歌发展上第一个重要变化,是___________代替东晋以来盛行的玄言诗。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4版)学习辅导(隋唐时期的教育)【圣才出品】

第6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6.1 复习笔记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隋唐统治者根据儒、佛、道三者的关系,制定了以儒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文教政策,同时根据政治的需要和统治者主观的爱好,不断调整三者的关系,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1.崇儒兴学 (1)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积极提倡儒家教化,统一思想。 (2)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主要表现在:①尊孔;②提高儒士的地位; ③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④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唐朝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使得科举考试和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唐朝再次统一儒学,基本上结束了儒学内部的派别之争,维护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2.兼用佛道 隋唐时期虽尊崇儒学,但不独尊儒学,而是兼重佛教和道教。 (1)隋朝对佛教的提倡 佛教的兴衰与统治者的信仰密切相关。由于统治者采取了提倡佛教的政策,使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隋文帝和隋炀帝大力提倡佛教,隋文帝甚至废太学、四门学及州县学,同时命天下诸州建佛塔,兴佛教。经过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大力提倡,佛教的地位已超过

了儒学,隋朝也成为当时佛教研究的中心。 隋朝在提倡佛教的同时,对道教也予以一定的重视,但远不及佛教的地位高、影响大。 (2)唐朝对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 唐朝统治者重视佛教,但注重平衡儒、佛、道三者的关系。佛教在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或抑制或推崇,屡遭打击又屡次兴起。从整体来看,佛教在唐朝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而道教到了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支持,空前活跃起来。 3.发展科举 (1)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由士族门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他先恢复利用察举制度来解决官员补充问题,然后对察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察举的设科、推荐、考试,与地方按行政区定时、定额、定科选送人才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文化才能为选拔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又把官学培养人才的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衔接起来。开皇七年(587年)“制诸州岁贡三人”,这标志着察举制向科举考试制度转变的开始。 (2)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秋七月“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考试制度的形成。他十分重视以科举选拔人才充任官员,并根据行政管理上多方面的需要,提出十科举人,并表示要“随才升擢”。 (3)唐代承续隋代科举考试制度,武德四年(621年)恢复科举。贞观年代,科举考试制度进一步发展,确立为一种常规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科举所要选拔的是从政治民的管理人才。唐高宗当政时,科举也盛行,除了常科每年举行之外,他还重视制科,根据需要设置科目,不定期举行。武则天重科举轻学校,特别侧重利用科举吸纳人才,她的创新之举在于下令开设武科,以吸纳军事人才。 4.任立私学 隋朝时期,私学很受重视,鼓励私学发展成为政府的政策之一。唐代继续提倡私学。州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创新调整 1 隋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 唐代藩镇割据 3 唐代门下省的作用 4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 监察制度的独立性 6 综合7 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 解析:C 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

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解析:C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 解析:C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A项“皇权强化”、B 项“刺史权力膨胀”均与题意不符,排除;唐代中后期刺史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 4、(2017·黑龙江哈尔滨摸底)“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 )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 内容提要:一、隋唐文教政策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三、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四、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隋唐文教政策: (一)尊崇儒术:1、尊孔2、整理、统一儒经3、提高儒士的地位 (二)兼容佛道 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 一、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1、在学校设置上,隋朝中央官学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2、在教育行政上,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我国历史上 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 官) 二、唐朝的学校教育制度: (一)唐朝的学制系统: 1、官学:(1)中央官学:①中央专设学校:六学一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 算学、律学广文馆 ②中央附设学校 (2)地方官学:①郡(州)学②县学 地方官学的类型:①经学②医学③崇玄学 2、私学 (二)唐朝的学校管理制度: (1)入学制度(2)学礼制度(3)教学制度(4)考核制度(5)惩罚制度 (6)休假制度 (三)唐朝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1、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 2、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3、教育行政体制 实行分级管理4、完备的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5、专业教育受到重视 6、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相结合 三、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演变: 察举制(以德取人)——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人)——科举制度(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它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一、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 (一)隋朝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 公元607年,隋炀帝始置进士科,是科举考试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 (二)唐朝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 1、唐朝科举考试的程序:(1)考生来源 (2)报考资格 (3)报考时间与方法

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隋唐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备 1、文教政策的探索与稳定 随着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外交流日益频繁,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与两汉时期有了很大不同。自从汉武帝确定了“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学定于一尊,曾促成了经学教育的发展,但经学教育也出现了很多弊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加之战乱的影响和经学教育自身的问题,儒家思想不仅逐渐失去了独尊的地位,甚至一度有岌岌可危之势。到隋唐时期,传统的儒家、土生土长的道家和外来的佛教之间呈现出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的局面,他们都想取得独尊的地位,却都未能如愿。统治者根据政治的需要和各自的倾向,不断调整三者的关系,以调节统治阶级内部士族地主、庶族地主和僧俗之间的矛盾,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总体上可以概况为“尊崇儒术,兼重佛道”,即在崇儒兴学的前提下儒、佛、道三家并用。 2、政府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的确立 隋以前,中央没有专设管理学校教育的机构,都由负责管礼乐的太常寺兼管学校。隋代开始,加强对教育事业发展管理,中央官学由附属机构转为独立机构,从太常寺中分离。隋文帝时期设置了国子监,内设祭酒,专门负责管理学校教育工作,它标志着我国历史上专门设立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教育的开端。在中央六部中,礼部成为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还成立了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的行政机构——国子监,并对教育管理的模式作出了规定。模式之一是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级管理,中央官学由国子监祭酒负责,地方官学由地方官长吏负责;模式之二是统一管理和对口管理并举。官署办学、管学是唐代教育管理体制的一大特色。 3、中央和地方官学体系的完备 中央官学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的主干,也是教育发达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学校制度完备于唐。 (1)隋代中央专设的学校 隋代中央官学初称国子寺,隶属于太常寺,后来,国子寺独立,改称为国子学,后又改为国子监。 隋代的中央官学有五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统归国子寺管理。前三者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书学和算学属于专科学校。书学教授汉字“六书”的构造原则和文字“八体”的不同写法,培养书法的专门人才;算学培养天文、历法、财务、工程等方面的专业计算人才,以算学专书为主要学习内容。 (2)唐代中央专设的学校 唐初,恢复旧传统,以国子学隶属太常寺,管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三学。这三学虽有等级差别,学生身份不同,但都是学习儒学的高级学校,实质是同一类型的学校。贞观时,国子学脱离太常寺,改称国子监,成为与太常寺平行的独立机构。国子监成为中央政府教育行政机构,可直接对皇帝负责,也要接受上级机关礼部的统调指导;国子监又是国家最高学府,培养统治人才为国家所用,具有两方面的职能。国子监的设立,标志着国家对培养统治人才的重视,学校管理走向专门化,以适应教育事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国子监一直延续到清末学部成立为止。 国子监设有“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前三者属于普通学校,学习儒家经典;后三者属于专科学校。国子监内还有广文馆,接受将应进士科考试者读书备考。 (3)唐代中央专设学校的管理 开元年代,将有关的中央官学管理制度集中整理,载入《唐六典》,成为国家的法制,其重要意义是使教育有法可依,对以后的教育管理能加以规范。 ①入学制度:唐代中央官学实行等级入学制度。申请入国子监的学生,年龄有一定的限

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含解析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检)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 解析据题干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价,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故B项错误;士林舆论是官员选拔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影响因素,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价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价做对比,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 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解析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表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 答案 A 3.(2018·四川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 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 解析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 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学案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01曲辕犁,安装了犁评,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田实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3)灌溉工具:曹魏时出现□02翻车、唐朝时发明□03筒车。 (4)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主张均田、限田,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5)经济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出现□04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纺织业 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3.商业 [图证历史] 曲辕犁

[问题探究1] 均田制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吗?均田制下的农民需承担哪些义务? 提示:均田制不是没收地主的土地而是将国家直接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均田制下的农民需要承担赋税、兵役、徭役等。 [问题探究2] “三教合一”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吗?“三教合一”中的“一”指什么? 提示:“三教合一”只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三教合一”中的“一”指儒学。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01三教合一”的局面。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科技 (1)雕版印刷术:隋唐发明。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隋唐时期练习题

隋唐时期练习题 (10年广东高考)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0年福建高考)《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存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做相权加强皇权 (10年全国卷2)唐高祖废汉代以来通行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此后,“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之一是 A. 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 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10年四川高考)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下列人物中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A.甘英B.玄奘 C.一行 D.鉴真 (09年全国Ⅰ卷文综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朝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A.初唐书法 B.秦王破阵曲 C.飞天壁画D.唐三彩 (09年全国Ⅱ卷文综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 A.废除五铢钱B.市坊分区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09年辽宁宁夏文综26)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09年安徽文综14)西方学者查尔斯.默里在《文明的解析》一书中以下图表示公元600~1800年中国绘画的发展状况,约每200年间出现一个高峰。处于该图第一个高峰期的著名画家是 A.顾恺之B.吴道子 C.张择端 D.郑板桥 (09年全国Ⅰ卷文综15)表2 汉至宋南 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第6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第6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唐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1唐朝耕作技术发展2江南经济发展3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儒学复兴4中国古代科技特点5唐朝开放的政策6综合7 一、选择题 1.(2019·福建福州质检) 出处记述 《田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 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 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 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解析:C据材料中“听卖永业田”“良田收百顷”“广占田地”“比置庄田”可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当时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农民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均田制受到严重破坏,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法律保障土地买卖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没有包含土地经营方面和社会结构的内容,B、D两项错误。 [新知生成]唐代均田制的瓦解:唐代用来均田的土地极其有限,能够用来授给的只有数量有限的无主土地和荒地,加上实际上口分田能还官的很少,用来均田的数量严重不足。加之后来土地兼并严重,荒地数量有限导致均田不足,使均田制无法继续实行。 2.(2019·江苏南通二模)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

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

隋唐时期的历史特点 众所周知,中国在隋唐时期是一个顶峰,是别的国家可望而不可及的,不论在哪一个方面隋唐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一个发展的一个高峰,我国的封建社会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 下面就从各个方面来说明。 政治方面: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定的完善时期,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君权,因而较好地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统治者也可以进一步笼络士人,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这两种制度的完善保证了封建政治的稳定,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唐太宗李世明,玄武门之变使他坐上皇位,他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贤相、名将、谏臣);革新政治,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兴科举,以儒为师,大办学校,击败东突厥后“因俗而治”;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 又吸取了隋亡教训,认识到君与民是舟与水的关系,在政治上任用贤臣,善于纳谏,调整统治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上,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奖励农业生产,大面积兴修水利和开垦荒田,所以农业、手工业都有长足进步。 文化上,完备科举制,使门第不高的有才能的人可以参加到政权中来,对士族制度是致命打击。 正确处理了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和国际关系,实行友好交往的政策。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开明务实的驭政才干是出现盛世的重要因素。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促成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 就有了之后的‘贞观之治’,从这以后的一大段时间里唐朝的政局稳定。 但之后还是出现了问题,由于采取了府兵之法以及重用藩将,委以重权,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兵15万,以讨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爆发。 另一个问题就是宦官专权,唐代宦官专权的特点是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的废立。 宪宗以后的皇帝中,七帝为宦官所立,而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 有些宦官甚至自称“定策国老”,视皇帝为“门生天子”。 所以隋唐时期的政局长期还是稳定,也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个代表。 经济方面: 隋唐政权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赋税制度采用两税法: 唐朝中期实行,按资产交户税,按田亩交地税,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唐统治者更把赋税制度由租调制发展为租庸调制。 该制度最大特点在于“庸”的设置,即可以纳绢或布代服徭役。 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租庸调制又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这两种制度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 但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大量国有土地私有化,使政府手中可以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从而影响到国家的财政上的困难。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中国封建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隋朝统一南北之后,政治上革除了门阀士族专政,加强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实行均田法和租调徭役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稳定地发展,这些都为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隋统治时间不长,它创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新制度,为唐朝所继承和发展。唐朝在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下,出现了封建文化教育高度繁荣发展的局面,如学校的数量有较大的发展,基本教学制度已确立,专门学校在学制中也占有一定地位,从中央到地方已形成一个较完备的封建学校教育体系。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重振儒术 自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社会动乱,儒学地位下降,佛教、道教日益兴盛。到隋文帝即位后,认识到三教皆可利用,要论教化百姓,养育人才,则非崇儒兴学不可。 唐高祖李渊在开国之初,就“颇好儒臣”。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在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四时致祭。公元624年颁《兴学敕》,要求“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唐太宗李世民更是崇儒,登基前就在王府内设立文学馆,召集房玄龄、魏征等十八名儒为学士。贞观元年下令以孔子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学皆立孔子庙。贞观十四年,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撰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权威著述,成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每年的明经科考试也以此为标准。唐以后诸帝也基本上都是尊崇儒术的。 (二)兼融佛道 隋唐崇尚儒术,但在重儒的同时,还提倡佛教和道教。佛教和道教都是宗教,都主张与世无争,积德行善,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特别是佛教和道教在生死观上都有一套理论,如佛教宣传“生死轮回”、“因果报应”,以求得死后超生。道教研究养生之道,修炼长生不老之术。这些对封建帝王直至平民百姓都有极大的诱惑力。整个唐代,儒、佛、道三教虽间有此消彼长的矛盾,但总的来说,在政治上还是儒术居于主导地位,而佛教和道教只是作为信仰和精神寄托。 二、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的发展 隋初注意学校的发展,作为重点加以发展的,首推京都的国子寺,其中有五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随着学校的发展,管理机构也有相应的变化,原来国子寺是太常寺的下属部门,后来规模逐渐扩大,事务繁多,有了独立设置的必要。593年,国子寺从太常寺中分出,改称国子学,成为独立的教育领导机构。607年,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国子祭酒作为教育行政长官。隋代地方学校也有发展,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一带的州县,学校教育的发展较快,讲诵之声道路不绝,出现初步繁荣的局面,但边远州县则仍处于落后状态。隋代的官学特点是另设书学,算学及地方的县学,儒家经典恢复为主要教材,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官员。 隋唐政府着重办官学,对乡里学校有时也加以提倡,但大多是听任私人办理,任其发展,不施加过多的强制。私学遍布城乡,制度不一,程度悬殊,既有名士大儒的传道授业,也有村野俗儒的启蒙识字。六学一馆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广文馆,特点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

2020届一轮复习岳麓通史版:阶段三 课时1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作业).doc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4·上海单科,7)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 )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北齐 解析鲜卑语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广泛地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秦朝、西汉和唐朝时期汉族接触不到鲜卑语,故A、B、C项错误;北齐属于南北朝时期,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8·山东泰安模拟)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 A.众人集体生产 B.田庄规模生产 C.个体农户耕作 D.官府募民耕作 解析均田制下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所以是个体农耕这一形式。 答案 C 3.(2018·山东临沂模拟)《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种做法( ) A.使中书省地位超越尚书省 B.有利于防范宰相的擅权 C.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能 D.说明监察机构日益完善 解析材料是关于中书省起草诏令的过程中,允许中书省官员各执己见,并把各自意见书写在诏令上并签字,即“五花判事”,允许中书省官员各执己见且可以书写在诏令上,可以防范中书令(宰相)的擅权,故选B项。

答案 B 4.(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 A.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 C.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 解析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与材料的内容体现门下省的演变历程不符,故A项错误;门下省成为审核机构,不是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演变为负责审核的机构,丞相的决策权被削弱,故C项正确;宰相退出权力中心与史实不符,门下省的演变历程,反映了宰相的权力削弱,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9·山东滨州模拟)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 ) B.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 C.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 D.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 解析A项表述符合题目中“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罪止杖八十”“记

(通史人教版)2020高考总复习 历史:阶段三 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

阶段三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魏晋至隋唐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考纲考点魏晋至隋唐的 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①三省制;②九品中正制度。 (2)隋唐时期:①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②地方 行政区划的演变;③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北魏孝文帝改 革*和唐太宗* (1)北魏孝文帝改革*。(2)唐太宗*。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 隋唐三省六部制对秦汉魏晋南北朝中枢权力机构的 传承与创新;先秦至隋唐科举制的演变,科举制是 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的成熟,且逐步走向制度化、公 开化。 历史解释 魏晋时期是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制度具有 多样化特点;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分割相权、

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唐末藩镇割据成为五代十国割据局面的根源。 史料实证 运用图文史料及其他考古遗存,解读印证魏晋南北 朝及隋唐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及影响。 唯物史观 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隋唐制度完善对 国家统一、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点一 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 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魏晋至隋唐五代部分试题

第二部分魏晋至隋唐五代部分试题 一、填空 1.曹操的《短歌行》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之句引自古代诗集___《诗经。》_________。 2.建安七子中年辈最长者为__孔融___________,其创作“体气高妙,有过人者”。书信体散文写得最好,代表作为《与曹公论盛孝章书》。 3.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王粲,其代表作为_《七哀诗》___________三首。 4.__曹丕_________,谥魏文帝,有《魏文帝集》,其成就在诗歌上,价值最高的是现存最为完整的______七言诗______《燕歌行》。 5.在中国诗歌史上,向来有魏代三祖之说,指的是魏武帝_曹操_________、魏文帝___曹丕___和明帝。 6.建安时期创造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__曹植 7.西晋文学家为一傅、一张、三张、两陆、两潘、一左。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潘岳、___陆机____和__左思____________。 8.“华亭鹤唳”的典故是关于____________的。 9.“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出自_____________。 10.南朝出现的诗体 _____永明体_______________是我国格律诗的开端。 11.我国的第一篇论文学是文章是_______《典论论文》_______。 12.左思的《咏史》8首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被钟嵘称为_____________。 13.“诗缘情而绮靡”是___陆机_________在____《文赋》_________中提出的观点。 14. __萧统__的《文选》__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收录上起周秦下迄梁代的一百三十余位作家近八百篇作品。 15.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阮籍和嵇康_,前者在诗歌方面的代表作为《咏怀诗》八十二首,后者著名的书信体散文是《与山巨源绝交书》______________。 16.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其辞赋、散文也写得很有特色,最为有名的是《五柳先生传》、________《归去来兮辞》_____、《桃花源记》。 17. 骈文文体的要求是调声、敷藻、裁对、隶事。 19.南朝文学,是以新变为主要特征的,最突出的表现是__赋_______的格律化与___新体诗__________的盛行。诗歌律化有沈约的“四声八病”说,骈文盛行有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集团。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讲义

专业文档 课时2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1. 经济:⑴魏晋时期农耕技术(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土地制度(均田制)。(2)隋唐时期的农耕技术 进步与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3)魏晋至隋唐时期手工业的发展。(4)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商 业发展。 (2) 唐代的“三教合一”。 ⑵南北朝农书——《齐民要术》。⑶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 虑前自主学习 [主干梳理] 考点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 农业 (1) 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形成耕耙技术。 (2) 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 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 灌溉工具:唐朝时创制筒车 2. 手工业 (1) 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①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2) 制瓷业{②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I ③唐朝越窑的秘色瓷极为名贵。 「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 (3) 纺织业{和图案风格。 I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3.商业 (1) 发展表现: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①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 商品交易。 (2) “市”的特点{②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I ③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 I 按时开市和闭市。 2. 思想:(1)道教、佛教冲击儒学。 3. 科技文化:(1)唐代火药的应用。

专业文档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 (4) 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考点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 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盛行,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 科技 (1) 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 (2) 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等。 (3) 农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 文化 (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①繁荣原因{:科放与度荣促进会环境 a 初唐:王勃、陈子昂。 b.盛唐:边塞诗人高适、岑参;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C.中唐:白居易创作大量讽喻诗。 ②成就 (3)绘画 ②代表 诗人 ⑵书法 ①阶段: 魏晋前处于自发阶段,以后进入自觉阶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