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章肃宽 《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案

章肃宽 《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案

章肃宽  《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案
章肃宽  《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案

《天游峰的扫路人》

常熟市徐市中心小学章肃宽

苏教版第12册12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

2、通过老人与作者的对话,体会天游峰扫路老人乐观自信、豁达

开朗的生活态度。

3、引导学生学习老人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老人与作者的对话,体会天游峰扫路老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老人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

天游峰图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重温天游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游览了武夷山的天游峰(板书“天游峰”),天游峰的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石梯)

那是怎样的石梯呢?学生回忆,自由回答(石梯:九百多级,银丝一样,云雾中的,飘飘悠悠......)

从天游峰的石梯,我们感受到了天游峰的什么特点?(高,险)(板书“高,险”)

2,出示相关语句图片,师生齐读,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天游峰的高和险。

3,登上了天游峰,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那天我终于登上天游峰,心里好不得意!你能把作者的得意读出来吗?)

4,此次游览,作者最难以忘怀的是一位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扫路人”)这是一位怎样的扫路人呢?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吧!

【设计意图】

感受到天游峰“高”和“险”之后,我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好不得意”的原因,为下文体验爬山“累还是不累”埋下伏笔。

二、初识老人,感受外貌

1,听!正在散步的作者在一片静寂中听见了什么?(播放扫地音效)怎样的扫地声?出示文段,学生读。

2,让我们循着这扫地声迎上去,看看这是一位怎样的扫路人吧!自由读第三小节,画一画有关词句,说说你的认识。

3,请生自由回答。

(你还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扫路人?)(每说完一句读那句)

预设1:

1,“精瘦”——健康,勤劳(精瘦不等于瘦弱,只有经常运动,身体健康,才能是精瘦的)

2,褪色的衣服——朴素

3,“每天负责打扫......”———勤劳

......

4,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读出这位扫路人的健康、朴素和勤劳(板书“勤劳朴素”)。

【设计意图】

设计中分为“初识老人,感受外貌”和“走进小屋,对话老人”这两个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我以“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这一问题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初识老人,通过外貌描写,引导学生感悟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三、走进小屋,对话老人

1,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还为我——(引读)

从这些举动中,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热情好客)

2,是的,老人的热情和茶一样热、一样温暖,使本来彼此陌生的两个人一下子亲热起来,成了朋友。

3,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感受老人的热情好客。师生齐读。

4,接着,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和这位老人一起品茶聊天吧!

对话一

1,请同学们自由读5,6两小节,品词析句,说说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

预设2:

1,不累不累——热爱工作,勤劳

2,好山好水看一程——热爱工作,乐观,悠闲自在

3,提示语:说得轻轻松松,悠闲自在——乐观,悠闲自在......

2,你们分析得都很有道理,难怪老人说不累不累呢!来,我们一起来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一说:

老人之所以说不累、不累,是因为......师示范

3,让我们再次对话,你们来说老人的话,说出老人的乐观勤劳,悠闲自在,热爱工作的精神来!

师生分角色读5、6小节。

4,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爬山累不累?(累)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3:

1:天游峰又高又险,爬山很累。(2,7小节环境描写)

第7小节,再次抬头望了望天游峰的石阶,天游峰的高和险(难怪作者想到老人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要倒抽一口气了,很惊讶)学一学,读一读。

2:联系第二小节——“爬上天游峰后的好不得意。”

3:作者一见面就问老人累不累。自己觉得爬山累,所以会问老人累不累。

所以啊,作者爬山真是累!

3,那游客爬山累不累呢?我们来看一看游客的表现,出示第七小节游客片段

读一读第7小节游客表现,学生讲词语意思。讲一个词,读一遍。

气喘吁吁,什么是气喘吁吁?表演一下

大汗淋漓,怎样是大汗淋漓?什么时候会大汗淋漓?

望而却步,是什么意思?远远望见了那石梯,就吓得直后退,不敢前行。爬上去真是太累了!

半途而返,石梯爬到一半就退回去了,实在是太累了啊。表现了游客的畏难。都能看出,游客爬山真是累啊!

一起读。

6,如果你是小游客,爬天游峰,你觉得累不累?当然累!

那如果你是那位扫地老人,你觉得工作累不累呢?同桌间可以试着辩论,说出自己的观点。点名回答。

你们说的各有各的道理,不管老人到底累不累,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热爱工作。

7,再次齐读5、6两小节,感受老人的热爱工作。(板书“热爱工作”)8,借着淡淡的星光,让我们一起再来打量一下这位老人吧!

一起读——出示语段。

9,同学们,通过有关词语,说说,通过这次外貌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自由交流。(慈善的,勤劳的,热爱工作的,乐观的)

和初识老人时一样,同样都是外貌描写,描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呢?自由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两次外貌描写

不同:第一次:着重于衣着描写(粗略、概括地写)

第二次:着重于脸部刻画(细描)

点拨:外貌描写侧重点的不同,表现了作者对老人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这种外貌描写的方法,我们以后在写作文时也可以试着运用哦!10,男生读第一次外貌描写,女生读第二次。再次感受一下这位勤劳自信,热爱工作的扫路人吧!。

对话二

1,我们接着聊,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9~10小节,抓住词语和句子来分析,说说在这次对话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扫路人?

2,和上面的学习方法一样,同学们可以试着抓住句子和词语,来分析一下。

预设5:

1,早该退休、七个指头、实在离不开——热爱工作

2,为什么实在离不开?(雪花泉的水,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清爽的空气)你能用“之所以......是因为......”的句式说一说吗?(老人之所以离不开这里,是因为......)是怎样说这句话的?悠然的——自然的流露,不是刻意的,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天游峰,热爱在这里生活。

3,老人热爱这份工作,这里的生活又让老人离不开,难怪老人要说——(引读)我能舍得走吗?改陈述句(我舍不得走。)表强调,说明舍不得。

3,听了老人的话,我们看到了一位热爱工作而且还热爱生活的老人!齐读9~10,读出老人的悠然,更要读出老人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

(板书“热爱生活”)

对话三

1,老人的这份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2,老人是怎么说的?

同学们一齐读——“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3,三十年后,老人几岁?此时,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扫路人?老人说完话,是怎样笑的?这真是一位?的老人。请生回答。

是呀,老人的自信豁达让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板书“自信豁达”)4,老师觉得老人的朗声大笑让人印象深刻,你们注意到了吗?怎样是朗声大笑?同学们对着自己的同桌来模仿一下吧!(男生,你们能读好这朗声大笑吗?女生,你们也来试一试!)

5,听了你们的笑声(朗读),老师也的确感受到了老人的那份自信、豁达开朗。

6,这笑声——(引读)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的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伴随我回到住地的还有什么?

7,复习板书,回顾全文

生自由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对!还有的这位老人的勤劳朴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自信豁达的美好品质!

同学们,你认识这位老人了吗?

【设计意图】

走进小屋,喝了老人的热茶,通过这些举动,说说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品读三次对话,三次提问:从对话中,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听老人的朗声大笑,从笑声中,又感受到了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总之,时刻紧扣文本,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语言文字中去寻找答案。在抛出问题时我努力追求自然,牢记不能是教师为了问而问,而应该是学生想要问才去问。

从扶到放,大胆放手,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后,就让学生圈圈画画,自读感受。感受充分后,交流展示,适时点拨。自由交流时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充分地预设,巧妙地面对生成,胸有成竹且又随机应变,放手探索又不离根本,回归文本。

四、故地重游,当堂练习

1,三十年后,作者履行诺言,故地重游,天游峰的石梯依旧像银丝一样,从空中抛下,在云雾中飘飘悠悠,雪花泉水也仍然淙淙流淌,作者遇见这位老人了吗?接下来,就发挥你们的想象写一写吧!

2,生自由发挥,师走动指导。

3,、时间差不多了,同学们把笔停下来,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还没写好的同学可以边说边想。

4、择优交流。评价。再重复,点睛之笔。

【设计意图】

学到最后,学生对于老人的形象和老人的精神品质已经有比较深

刻的认识了,既然文中提到了“三十年后”,那何不让学生发挥想象,写写三十年后的情景。所以,我安排了“故地重游,当堂练习”环节。随文练笔给学生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既有利于学生深化对老人品质的理解,又很好地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同时预设学生写出不同的相遇场景,择优择异进行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感受到本堂课的余韵,意犹未尽。学生的练笔,我设计他们在导学单上完成,一方面比较美观,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提前有好心理准备,不至于时间太短,仓促完成。

五、读题总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让我们一起记住他——天游峰的扫路人(齐读课题)。愿扫路老人的精神能够永远地伴随我们,激励我们。

【设计意图】

归纳总结,不宜过于冗长,精简读题,重温精神,足矣。

六、课时作业

1.完成随堂小练笔,同桌之间进行交流

2.找一找,你身边和老人一样,勤劳朴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

自信豁达的人,和他(她)聊一聊,感受美好的品质。

【设计意图】

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完成小练笔,再和同桌交流,听听别人和自己不同的想象,让学生开拓思维,不局限于一个角度想问题。

找找身边的那个人,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一方面能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勤劳朴素,热爱工作,热爱生活,自信豁达的美好品质,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够养成仔细观察、勤于发现的好习惯。【小结反思】

本堂课,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努力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践行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理念,努力在设计中思考,从思考中收获,由收获取得进步。

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高、险

扫路人——勤劳朴素

热爱生活

乐观自信

豁达开朗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的教案(基于资源的教案)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学重点】 本节内容是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为线索,由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环境等内容组成。充分体现了人类活动和宇宙环境的关系。人类探测宇宙的目的是为开发宇宙资源,开发宇宙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宇宙环境的保护,因而在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开发宇宙资源和保护宇宙环境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重点。本节的知识难度不大,但思想性比较强,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资料或补充一些课外资料,运用读图、阅读分析资料和讨论等方法,有利于掌握知识,同时也使学生受到正确的思想观念教育。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收集有关世界和我国航天技术发展的资料,不同小组负责不同的领域。教师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资料分发给学生。 【导入新课】通过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日、月、地的关系,已认识到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然而人类对宇宙的探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探测宇宙的意义是什么呢? 【活动】①由学生把课前收集、了解的关于航天发展的资料内容做简要介绍。②阅读教材P11文字和插图,强调学生注意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新”在哪里,并加以说明。 【提问】人类借助航天器和航天技术的发展,克服重重困难,穿过地球大气层,进入宇宙太空,开创了探测宇宙环境的新时代。在进入宇宙太空的新探索中,探测器、探测方式、探测内容和意义上,有哪些发展和变化? 【多媒体课件演示】展示相关的航天科学知识。如航天飞机、空间站、宇宙飞船等。 【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归纳填写下列表格内容。

【视频播放】播放“人类对火星的探测过程”视频。 【视频播放】播放“拓荒者号火星探测”视频。 【讲述】通过教材和刚才播放的视频片断,我们了解到,航天飞机的试航成功,使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认识,已经从空间探索进入到空间开发和利用的新阶段。这是因为航天飞机能重复使用,是地球表面和近地轨道之间运送有效载荷的飞行器。在轨道上运行时,可以完成多种任务。航天飞机的出现是航天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使人类自由往返宇宙空间、开发利用宇宙资源成为现实。 【多媒体演示】课本“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大事记”说明我国已步入世界航天技术先进国家的行列。多媒体课件中介绍我国航天领域的重大事件。 【提问】宇宙太空有哪些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资源?如何进行开发?开发宇宙资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活动】学生分组,根据所了解的知识和教材有关内容,进行议论。(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不仅限于书本内容,要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可举实例说明,也可大胆想象未来开发宇宙的广阔前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讲述】美国的整个阿波罗工程包括(1)确定登月方案;(2)准备了四项登月飞行辅助计划—“徘徊者”号探测器计划,发射9个探测器;“勘测者”号探测器并发射5个自动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月球轨道环行器”计划,发射三个绕月飞行的探测器;“双子星座”号飞船计划,先后发射10艘各载2名宇航员的飞船。(3)研制运载火箭;(4)进行实验飞行;(5)研制阿波罗号飞船;(6)实现载人登月飞行。这项工程历时11年,耗资255亿美元。参加该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这一切说明探测开发宇宙资源需要以强大的国力做基础,以科学技术做支撑,否则是难以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和开发的。 【视频播放】播放“太空殖民”、“太空生命维持系统”、“人类登陆火星”等视频。【总结】宇宙太空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后备空间,在人类面临人口增长、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诸多问题的情况下,探索开发宇宙资源,有着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宇宙开发离我们并不遥远,目前人类的技术完全能够利用地球周围的资源,如何利用以及什么程度上的利用取决于经济上的可行性。宇宙开发对现在的社会生活逐渐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语文教学,需要从丰富的文本意蕴中寻求深刻,运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方式来探究问题,来挖掘并发现事物本身的多样联系和核心矛盾。本课教学设计,抓住“老人扫天游峰是累还是不累”这一文本主题的核心矛盾展开。 老人扫天游峰累还是不累?当然是累的。学生一下找到了第二和第七自然段中的相关语句:……“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从天游峰的高、险以及游客登天游峰的累,侧面烘托出了扫路人每天清扫天游峰的累。 在这里,抓住文本的空白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练笔,加深理解和感受。课件出示: 雨大路滑,老人();山风呼啸,老人();冰天雪地,老人()……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选取了三个日常生活中的情境,下雨天、大风天、冰雪天,要求学生选一个情境写一、两句话。 学生写话:

生1:冰天雪地,山中空无一人,北风呼啸,老人依旧拿着他的那把竹扫帚,披着雨衣,穿着雨鞋,小心翼翼地一级一级扫上山,再一级一级扫下山。他的手冻得通红,好像早已失去了知觉,他不时停下来搓搓手,暖和一下,继续扫起来…… 生2:雨天,路面上积起了一滩滩雨水,老人一边扫一边不住地打滑,好几次都险些摔倒,但他还是坚持一级一级地扫着。 生3:冰天雪地,老人顶着大雪,用那双长满冻疮的手拿着扫把在石阶上扫雪。他那黝黑的脸早已被风雪冻得通红,但老人不惧严寒,继续低头扫雪。 生4:雨大路滑,老人穿着雨衣,拿着竹扫帚艰难地扫着台阶。一不小心滑了一跤,他站起来拍掉身上的泥水,拿起一边的竹扫帚继续颇有节奏地清扫路面。豆大的雨点打在老人脸上,他抹一把雨水,继续低头扫路。 ………… 对于扫天游峰的累,学生有了充分的感受。但老人又说“不累,不累!”接着找出说不累的理由来。老人把这样一份工作当作享受,到了该退休的年龄都不舍得离开这里。既累又不累,到底老人的什么累什么不累呢?学生一下子就领悟到,老人是“身累心不累”,有这样一颗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之心,有这样一份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每天清扫一千八百多级的石阶又何累之有? 由于抓住了文本主题的核心矛盾,整堂课教学主线清晰,学

高中地理 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案4 人教版必修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①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理解宇宙探索的意义,了解宇宙探索的现状。 2.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认识保护宇宙环境对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意义。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书能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导学式。 教学重点 宇宙探测的意义。 教学媒体 利用投影仪、录像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录像:航天飞机发射。 【教师说明】这是1998年6月3日清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时的情景。 【教师提问】搭载它一起升空的有一个什么仪器? 学生回答:阿尔法磁谱仪。 【教师提问】阿尔法磁谱仪的任务是什么? 学生回答:探索宇宙本源,寻找暗物质和反物质。

【教师讲述】阿尔法磁谱仪进入太空,探索宇宙本源是人类对宇宙的又一次新探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教师提问】人类利用哪些手段了解宇宙呢? 学生回答:双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 【教师提问】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始于哪种探测手段? 学生回答: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因为它是首次在地球以外观测地球。 【播放录像】《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教师提问】谈一谈你所知道的人类从此以后又有哪些新探索手段?进行了哪些探测活动?获得了哪些成果? 【出示投影】(补充资料)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 (1)1959年,前苏联发射成功“月球3号”,它所携带的自动行星际站绕到月球背面上空,第一次主动拍摄了人类从未见过的月背照片。 (2)1961年4月21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座“东方号”宇宙飞船用108分钟绕地飞行一周,成为第一个飞出地球的人。 (3)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乘座“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 (4)1971年,前苏联第一个“礼炮号”空间站发射上天。 (5)1976年,美国发射的“海盗号”飞船第一次登陆火星。 (6)1988年11月15日,前苏联发射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 (7)1995年,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和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首次对接成功。 (8)1997年7月4日,美国“探路者号”飞船顺利在火星上着路。 【教师提问】人类这些探索活动与望远镜观测有何不同? 学生回答:排除大气干扰,可直接取样。 【播放录像】《宇航员与月球车》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郭韵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城西小学郭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描写,通过朗读、质疑,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天游峰扫路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1、2 难点:目标3 教学过程: 一、以题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齐读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天游峰是武夷山著名的旅游胜地,号称武夷山第一胜景。 3、作者不看景,却把目光聚焦在了一位——扫路人的身上。(扫路人下加点)。这不得 不让人产生疑问,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题,(再次齐读课题15、天游峰的扫路人 ...) 二读中感悟 (一)闻声寻人 1、过渡:为什么作者不写美景而写扫路人?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用“——”画出课文中描写扫路人外貌的句子。(同学默读课文,画有关句子)(1)找到了吗?谁来读读看。 (出示) A“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B“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2)这样的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老人特别瘦,从精瘦这个词可以看出。师追问:还有哪里可以看出老人的瘦?生:瘦削的脸。师评价:真是——生:饱经风霜)

(老人节约、俭朴因为他身穿一条褪色的衣服。师评价:看来这衣服是洗了又洗,穿了又穿。多么勤俭的老人) (他这么大的年纪还用一把扫帚清扫路面,真是太辛苦了!) (他还特别黑,面色黝黑师评价:那一定是风吹日晒的结果) (老人精神十足、十分善良,因为他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师评价:真是慈眉善目的一位老人。真有精神) (3)谁能通过朗读清楚的将老人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请两个同学来读一读。 2、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样一位老人呢?(听到扫路声)课文是怎样描写扫路声的? (出示) 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 (1)从这段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老人扫地十分有节奏师:而且这声音是——生:由远及近。)是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曾经曹雪芹在描写凤姐时先是描写了她的笑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描写也让老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谁能读好这扫地声。指名读“哗—哗” 师评价指导:谁能读出由远及近的感觉。 谁能让这声音更为分明。可以声音延长些。师范读 指2名读。 (3)谁能完整地读一读句子? 3、作者闻声寻人终于见到了这位质朴但却精神矍铄的老人(出示两处外貌描写)但是这两处外貌描写作者为什么分开来写呢?(第一次是粗粗的看的,第二次是仔细打量。)(二)心灵沟通 1、过渡:作者为什么会仔细打量这位老人呢?这还得从作者和老人的一番谈话讲起,一杯茶沟通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找一找文中我与老人的对话,用波浪线画出来。在旁边做上批注。 2、你们一共找到了几组对话?(三组)我们来交流一下。 A、(出示) “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累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黄昏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九年级科学下册 第一章 第1节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 浙教版

第1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宇宙是有起源的、膨胀的、演化的。 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 (2)技能目标:能利用气球建立星系运动模型来类比宇宙的膨胀 (3)情感和价值观:知道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发展以及宇宙起源的多种学说,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的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地球与宇宙之后,来进一步探究宇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结局,内容比较抽象,难度比较大,但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宇宙大爆炸理论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证据---------星系运动模型的建立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引入: [师]宇宙是什么?《淮南子·原道训》注:“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即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也就是宇宙=时间+空间+物质(能量) [师]那么宇宙从哪里来,它的过去、现在、将来的结局如何? 活动2【讲授】1、古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学生阅读了解宇宙起源的有关神话传说。1、盘古开天辟地;2、上帝创造宇宙万物;3、盖天说;4、浑天说;5、宣夜说……

思考讨论1:说说你所了解的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故事。 2:古代人为什么会对宇宙的起源形成这样的认识? (古代观察天空的工具仅仅是眼睛,而现代科学家能借助更先进的科技手段对宇宙的起源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才发现了许多关于宇宙起源的证据。所以说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是和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活动3【讲授】2、从的“地心说”到“日心说” 学生阅读托勒密的宇宙体系 让学生讨论说说,地心说的主要观点,它有哪些是值得肯定的? [师]“地心说”是亚里士多德的首创。而集大成者是公元2世纪古希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创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宇宙体系!“地心说”的核心是大地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它天体都是绕地球转动的。 学生阅读哥白尼的宇宙体系 让学生说说,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它有哪些不足之处呢? [师]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核心是“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是绕太阳转动的” 思考讨论3: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到太阳是东升西落,而地是静止不动的呢? 4:日心说中有关宇宙以太阳为中心的提法也是不正确的,用你所知道的相关知识加以解释。 [师]不能因为地心说的错误抹杀托勒密的历史功绩。不能因为地心说被占统治地位的教廷利用而贬低地心说。不能因为“日心说”反宗教而过分地迷信。那么,宇宙有中心吗?宇宙的中心在哪里? 活动4【讲授】3、现代宇宙学说 让学生阅读美国天文学家哈勃的发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天游峰的扫路人-

15 天游峰的扫路人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初步理解 词义。 二、分课时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三、分课时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四、教具准备:录音机、挂图 五、教学过程: 一、启发、揭题 1、启发学生回忆: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去多名山风景秀丽,如: 安徽的黄山和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它们吸引了无 数中外游客。你曾经游览了哪些名山?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揭题、设疑: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 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二、自读课文 1、一读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三读要求: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 疑。 三、检查自读效果 1、点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答疑解难 3、理清课文脉络 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四、再点名分段读课文 五、作业设计:语填在括号中,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在一片()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 的竹丛中传来。(清静寂静)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了。(沟通畅 通)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我回到住地。(跟着伴随)- 第2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朗读能力。 2、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3、学习外貌描写,知道外貌描写要抓住特点,反映性格或品质。 二、分课时教学重点: 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三、教具准备:课件、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板书:天游峰) 过渡: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天游峰的险峻游峰:险峰九百多级 游客: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2作者在险峻的天游峰上认识了一位扫路人,(板书:扫路人)这位老人每天清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渭南市澄城县城关二小杨秋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体会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2、能通过朗读,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感情及课文中写景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置疑。 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又产生了哪些问题? 二、自读课文 提出读书要求。 ①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②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③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在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纠正读音。 3、答疑解难。 (1)对学生不理解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当时情境理解。 (2)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涉及句意、中心思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去读书,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的感知、理解,有的问题在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是解决。 4、理清课文脉络。 (1)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登天都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四、分段读课文 五、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说说“夷”、“褪”、“颇”、“帚”这4个字是什么结构。 2、指导学生描红。 六、作业 1、读一读课文,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在一片()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了。(3)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我回到住地。 3、认真诵读课文。

新北师大版九年级教案:16.2浩瀚的宇宙 教案

浩瀚的宇宙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2.通过人类对宇宙探索历程的展示,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追求、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认识宇宙的科学态度、探索宇宙的科学精神. 3.大致了解我国的航空航天技术进展,体会我国载人航天成就在体现我国的综合实力及提升国际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重点难点: 1.人类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历程 2.结合“神舟”飞船的成功发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以学定教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 教师: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请大家说说我国实现飞天梦的大致历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来回答) 从探索宇宙的工具为线索: 1.古人观天:用肉眼观测.对于地球上的万物,我们的古人认为是由“盘古开天”形成的,天圆地方. 2. 近代人观天:用望远镜观测. 3. 现代人观天:用射电望远镜(观测的范围可达3.0×1010L.Y.)和太空望远镜(哈勃)等来观测. 结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 二、两种学说 教师:人类认识宇宙是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了解的? [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 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开始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

"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球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16世纪初,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玫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 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 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反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观测仪器,经过了长期的观察、总结、计算,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地球的地位从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 “地心说”已经在16世纪时被否定了,“日心说”也随着人们对宇宙越来越多的了解,渐渐露出它的不完整性. (通过对两种学说的讲解让学生感受到探索历程的艰难曲折) 三、恒星也在运动 1718年,英国天文学家哈雷通过观测和分析,首次指出恒星不动的概念是错误的.1783年,另一位科学家赫歇尔通过对所观测到的大量恒星运动的统计分析,发现太阳以大约每秒20千米的速度朝着织女星方向运动.太阳空间运动的发现彻底动摇了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固定不动的观念. 1917年,美国天文学家沙普利通过对银河系内天体分布的分析,确认太阳并不位于银河系的中心,而是处于相对说来比较靠近银河系边缘的地方.太阳只是银河系中一颗毫无特殊地位可言的普通恒星,地球更谈不到了. 恒星不是绝对不动,它们的相对位置也在变化.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滨海县陈涛乡八层小学李中华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绿线中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品读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2、课文中写景对人物品质的衬托作用。 教学用具:小黑板、挂图、录音机 教学用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启发谈活,揭题设疑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许多名山风景秀丽。你能说说你曾游览过的名山秀景吗?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2、自读课文 (1)提出读书要求。 ①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②在读通顺的基础上注意流利,要有速度。 ③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纠正读音。 (3)答疑解难。 ①对于不懂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当时情境理解。 ②对于涉及句意、中心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感知、理解。有的可以在讲读课文时解决。 (4)理清课文脉胳。 ①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②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4、分段读课文 5、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说说“夷、颇、褪、帚、削、罢”这几个字是什么结构。 (2)重点指导写好“褪”,笔画多,间架结构较繁复,要指导

15、天游峰的扫路人(2)

单元五 主备 人李宝升 执教 人 李宝升 课 时第二课时课题15、天游峰的扫路人 课 型 新授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悟,理解文中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要点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悟老人的形象。 难点: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 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预案个性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复习课文内容及结构。 二、感知天游峰的高和险。 1、天游峰是什么样的峰?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描写段落,读一读。 2、合作填空:在我们眼中,天游峰又又,游课件展示:天游峰的高和险

客们登山时常常 ,,甚至,,而文中天游峰的扫路人,却是一位岁的老人。 3、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二、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过渡: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呢? ㈠、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这个扫路人!要求: 1、默读3---12节,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写老人外貌、动作、语言的词句。 2、用心体会这些词句,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在书上做批注。 ㈡、交流汇报:外貌描写。 1、出示句子:“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⑴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啊?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的 ⑵交流,板书:勤劳朴实 ⑶指导有感情朗读。 2、出示句子:“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课件出示:天游峰的扫路人外貌 描写 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反思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自己在登天游峰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一位质朴而充满自信的老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特别是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十分细致。教学课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材料,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而险。 环境描写可以展示人物所生活的特殊背景,烘托出人物具有的可贵品质。体会“武夷山第一险峰的险峻”的教学也尤为重要,第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读读课文,围绕“天游峰在哪儿,它是什么样的”用笔画出有关语句。读读这些句子,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深入讨论,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像一根银丝”、“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等词句边朗读,边想象天游峰的高而险,最后练习朗读,读出巍峨险峻的天游峰的陡峭美,为后面理解老人扫山路的艰辛作好铺垫。 二、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我”与扫路人对话描写特别细致,表现了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性格,这是教学的重难点。我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读,认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语句,并在有感受的地方写上批注,引导学生通过老人朴素的话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相关段落。主要围绕“想想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老人扫山路真的很轻松吗?”这些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课文描述的语句中去寻找事实依据。从天游峰的险峻中体会老人上山扫九百多级、下山扫九百多级是多么的不容易!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等语句来体会老人扫山路是十分艰辛的。接着,我进一步引导,“既然扫山路是一件很艰难、很辛苦的事,那老人为什么说不累呢?”再次引导学生抓住老人的语言:“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等语句,朗读感悟老人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最后,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来理解体会老人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再次体会老人热爱生活、豁达自信的性格特点,表达对老人的敬意和赞美。 三、与作者对话——感受作者的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思想感情,总是蕴含在具体的语言材料之中的。我引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

《第 1 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天体的多样性、天体系统的层次性;2.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3.掌握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组成、分类、运动、小行星带、物理特征;4.知道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外部条件、自身条件); 5.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解释说明法、推理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二、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三、教学难点 1.建立宇宙中的空间概念; 2.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四、教学准备 课本插图和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讲解: 1.观测过程 (1)古代:、地心说 ①天圆地方说: A.产生背景:古代的人由于活动范围很小,再加上没有先进的观测仪器,因此往往 凭自己的直觉去认识世界。如当人们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方的,就认为整个大地都是平的方的,并把天空看作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就有了“天圆地方”之说。正

如北朝民歌《敕勒歌》中所说:“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错误原因:“天圆地方说”经历了十分漫长的过程,后来人们通过多方面的观察实践,逐渐发现这个学说是错误的,它与许多实际情况不相符。产生错误的原因可以用两句古诗来概括,即“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题西林壁》 )。 C.有力证据: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海边的观船情景、地球的卫星照片等,都有力证明了地球呈球形并不是方的,地不是方的同样天也不是圆的。说明:中国的“盘古开天辟地说”、西方的“上帝创造宇宙说” 、古巴比伦的“闭合箱子说” 。 ②地心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2世纪在《天文学大全》中提出地心说。A主要 理论:该学说认为,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就是宇宙中心,所有天体均围绕地球运转。 B.错 误原因: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不能直接感觉到地球的运动,却能直接感觉到日月星辰围绕地球运转,所以很容易误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宇宙中心。C.进步局限:地心说与天圆地方说相比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局限性。进步性主要表现在地心说认识到了“宇宙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 ;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地心说认为“地球是 宇宙中心,所有天体均围绕地球运转”,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2) 近代:日心说、星系 ①日心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6世纪在《天体运行论》中提出日心说。 A.主要理论:该学说认为,太阳就是宇宙中心,宇宙就是太阳系,所有天体均在围绕太阳运转。B.沉重代价:由于日心说违背了封建统治者的意愿,与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发生严重冲突,因此哥 白尼遭到了灭顶之灾而葬身于火海,他为追求科学真理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C.进步局限: 日心说与地心说相比既具有进步性又具有局限性。进步性主要表现在日心说认识到了“地球 在围绕太阳运转” ,不是“太阳在围绕地球运转” ;局限性主要表现在日心说认为“太阳就是宇宙中心,宇宙就是太阳系,所有天体均在围绕太阳运转”,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②星系:地球和太阳均不是宇宙中心,因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宇宙既没有边 界也无所谓中心。18 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一词,此时的星系实际上就是宇宙的同义词,现在的星系成为同银河系规模相当的天体系统的简称。 (3) 现代:上百亿年、上百亿光年 ①17 世纪以前,天文学家在漫长的年代里只能靠肉眼来观测宇宙,能看到的星星只有 六、七千颗。②17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是人类观测宇宙的眼界大开。③20世纪60年代,天文学家发明了大型射电天文望远镜,它通过观测天体的无线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15 、天游峰的扫路人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 精神。 二、教学重点: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四、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初步理解词 义。 二、分课时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三、分课时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四、教具准备:录音机、挂图 五、教学过程: 一、启发、揭题 1、启发学生回忆: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去多名山风景秀丽,如: 安徽的黄山和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山西的五台山……它们吸引了无 数中外游客。你曾经游览了哪些名山?游览之后又有什么感受呢? 2、揭题、设疑:看了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你想知道些什么?天游峰的 扫路人有什么特点呢?大家能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呢? 二、自读课文 1、一读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三读要求: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 疑。 三、检查自读效果 1、点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答疑解难 3、理清课文脉络 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四、再点名分段读课文 五、作业设计: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中,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在一片()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 的竹丛中传来。(清静寂静)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了。(沟通畅 通)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我回到住地。(跟着伴随)- 第2课时 一、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朗读能力。 2、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3、学习外貌描写,知道外貌描写要抓住特点,反映性格或品质。 二、分课时教学重点: 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三、教具准备:课件、挂图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板书:天游峰) 过渡: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天游峰的险峻 多媒体:句子(板书:天游峰:险峰九百多级

《天游峰的扫路人》优质课教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学科:语文

苏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第12册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初步理解词义。 3、引导学生经历读通读顺课文的过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自主学习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自主设疑。 1、同学们,看老师写一个词(师板书:扫路人),扫路人是干什么的?提到扫路人,你脑海中会浮现哪些词语?(辛苦、又脏又累、奉献、普通、平凡)是的,扫路人很平凡(板书:平凡),但就有这样一位平凡的扫路人,他给作家章武留下了深刻印象,想了解他吗?今天我们就跟随章武去认识这位平凡的扫路人(师板书:天游峰的),一起读课题。 2、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3、你脑海里又产生了哪些问号? 梳理:天游峰是什么样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 这位平凡的扫路人有什么值得作者难忘的呢?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研读感悟,自主探究。 1.一读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三读要求: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多元导悟,合探解疑。 1.读词 第一组:瘦削精瘦慈善炯炯有神(外貌神态) 第二组:攀登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登山有关) 第三组:朴棱棱打量竹扫帚沏茶(难读的字词) 2.点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3.理清课文脉络 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再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快速读课文,要求做到流利。 2.作者心目中的老人是怎么样的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3.板书:这是一位……老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并谈出自己的体会。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中,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在一片()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清静寂静)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了。(沟通畅通) 3、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我回到住地。(跟着伴随)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体会天游峰扫路人热爱大自然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3. 学习老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自制远教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进入文本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根据回答板书) 二、品读课文、理解文本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学 (1)、自读课文,用“-----”画出描写天游峰的语句,想想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用“”画出描写扫路人的语句,反复品读,说说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2、全班交流(天游峰)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理解“一根银丝”(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这句话形象生动的说明了天游峰石梯的陡峭和攀登的困难) 理解比喻句、飘飘悠悠 出示天游峰的图片课件,直观感受其险。 天游峰是如此险峻,你能读出这种险峻来吗?作者登上顶峰时又是多么喜悦,你能从朗读中体现吗? (2)、指名读第7自然段 出示有关重点句子: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抓住“顶天立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这些词句,体会天游峰很高。这么高的天游峰一天要扫两次,应该是很累的。谁能把天游峰的“高”读出来呢? (2)理解顶天立地、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从这些词语中体会游客们登山很累。指导朗读 3.全班交流。(扫路人) ▲“我循声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1)抓住“精瘦”体会老人的勤劳,抓住“褪色”体会老人的节俭。

九年级科学下册1.1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教案(新版)浙教版

第一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2、知道宇宙膨胀的现象和证据 3、尝试根据证据建立假说 4、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宇宙大爆炸的主要观点 教学建议: 1、尽可能多的学习宇宙学的知识掌握更多的证据与理论 给人一杯水,自已要有一桶水。虽然这个观点已受到批判,认为是注入式的教学。但在第一单元1——3节的教学中,教师最缺乏的是背景知识,如果只有课本的知识(只了解支持大爆炸理论的红移现象,根本无法应对学生的质疑,所以教师教学之前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要帮助学生认可宇宙大爆炸的观点,教师还需了解;(1)星系红移现象 (2)宇宙微波背景辐射(3)古老天体的时标(4)宇宙中氦元素的丰度(5)宇宙大爆炸后的演化(6)宇宙的将来 2、尽可能多的运用视频、动画与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如宇宙大爆炸的证据与演示) 3、尽可能的降低知识的难度;教学目标中强调只要知道宇宙膨胀的现象和证据;了解大爆炸宇宙论的主要观点,因此教学后只要学生认可宇宙是由爆炸产生,宇宙在膨胀,能够复述大爆炸的主要观点即可。 4、尽可能的给学生以想像的空间,允许学生建立各种模型。如对于宇宙的过去与将来,学生认为黑洞是通向另一个宇宙通道;另一个宇宙从黑洞的大爆炸开始。或者有的学生受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影响,更为虚无的认为人类永远无法认识宇宙,直到有一天人类跳出宇宙才能较准确的认识宇宙也可。 教学过程: 一、关于宇宙起源的传说 1、盘古开天辟地说(中国古代神话) 2、宇宙稳态理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除了一些细微部分外,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宇宙不需要一个开端或结束。物质总是以恰当的速度不断创生着,这一创生速度刚好与因膨胀而使物质变稀的效果相平衡,从而使宇宙中的物质密度维持不变。这种状态从无限久远的过去一直存在至今,并将永远地继续下去。(托马斯。戈尔德;赫尔曼。邦迪;弗雷德。霍伊尔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 3、宇宙大爆炸理论 学生也会提出来。但学生往往无法说出大爆炸理论的证据。因此,通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大爆炸理论的形成与证据。 二、宇宙的演化 既然宇宙是由于大爆炸产生的,则大爆炸在什么时候发生,大爆炸后又发生了什么,今天的宇宙是怎样的。 宇宙既然有过去就一定会有将业。宇宙的将来是由现在观测到的宇宙中物质的多少——正确地说是由现在观测到的宇宙密度决定的。宇宙密度越大,宇宙的引力就越强。如果宇宙密度大于4.5×10-27kg·m-3(大约每立方米三个中子或质子),宇宙的膨胀会由于引力的作用而停下来,转而开始收缩,最终回到高温高密的状态。如果宇宙密度小于或等于4.5×10-27kg·m-3,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宇宙的温度也将越来越低,最终消亡在接近绝对零度的

读《天游峰的扫路人》有感.

读《天游峰的扫路人》有感 2019-11-26 今天,张洪春老师每周一听上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不由让我记起了去年大约也是这个时候,我曾听过周芳梅老师和运河蒋荣俊老师《天游峰的扫路人》公开课。他们三位老师的课都有其个人的特点,他们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课改精神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体会老人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的性格,这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张老师今天这节课,开课伊始就抓住了重点,从人物语言入手,让学生走进文本,自读课文,画出老人的语言,并要求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写上批注。整堂课的教学,张老师重点围绕“老人扫路到底累不累?”、“老人为什么舍不得走?”、“老人能不能活到100岁?”展开学习讨论,在引导学生找到课文的重点语句后组织学生朗读、交流,让学生发表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和感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为学生创造了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读懂了老人,读懂了作者,深刻体会到老人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课堂始终是有遗憾的,本课的教学中,尽管张老师作了精心地设计,引导有方,教学清晰,但在某些环节上,还可进一步推敲。 1、一节成功的阅读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称诵读为“美读”,他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侯传达出来。”这告诉我们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个人认为学生还没能读进去,更没有读出来,这主要是因为课文中“情感”的因素还没有充分引发出来,老师过分专注于语言本身,而忽视了言语时的神情、动作,老人说话时的神态、说话时的心境没有让学生很好地体验、表达,扫路老人的精神之美没能树立起来。 2、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感受“山”的“美”与“险”,体会“人”的“乐”与“爱”――对山水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无限风光在险处,老人融情于山水,以苦为乐,是那么乐观,自信,豁达,开朗,他这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健康心态,给我们以感染和启示。如何处理好教材的这两个块面及有机的融合,还要我们再作思考。 3、教学中学生不能回答到位,老师要作出正确的引导。比如:老人舍不得离开,是因为山里面无污染吃得好,喝得好?是因为老人要报恩?这样说恐怕不行。老人是喜爱这山山水水,对山水有感情;老人是热爱这简朴的生活,对劳动生活有感情;是对这美丽险峻的天游峰有了感情,才依恋不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