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交易成本理论的深化-威廉姆森的论述

交易成本理论的深化-威廉姆森的论述

交易成本理论的深化-威廉姆森的论述
交易成本理论的深化-威廉姆森的论述

资料来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著商务印书馆第2章合同人第78~94页

2.区分的标志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某些交易要按这种方式来组织,而其他交易则要按那种方式来组织,这其中必有其经济上的合理原因。但是这些方式的走向如何?其道理又何在呢?要得出一种预测经济组织发展趋势的理论,就必须找出是什么原因使得各种交易彼此不同,并且要作出详细的解释才行。

区分各种交易的主要标志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及其发生的频率。资产专用性是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使交易成本经济学与解释经济组织的其他理论相区别的最重要的特点。但这样说并不否定其他两个标志的重要作用。

2.1 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

资产的专用性是有条件的。要了解这些条件是什么,至少可追溯到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的观点。⑩但关于签约和组织经济行为的各种细节问题却无人问津。这也难怪,因为在新古典经济学中,马歇尔所说的那种准租金本来就不重要。

的确,迈克尔·波兰尼在其研究“个人知识”的名著中就收集了若干种解释什么叫工艺技术的说法。其中讲到,

经验丰富的工人身怀绝技,但外人要透彻地了解或猜测出他有这种技术却很困难(波兰尼,1962年,第52—53页)。雅各布·马尔沙克同样认识到,资产的性质可以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他这样表述经济学家那种随时接受或运用可替代假定的能力:“有些工人、教师和管理人员具有那种超群绝伦的、无可替代的研究能力:就像有些工厂和港口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样。这类独特的或不拘一格的产品,的确被经济学教科书忽略掉了”(马尔沙克,1968年,第14页)。不过大多数人则相信,这些独一无二的条件不是极其罕见,就是(或者)并不重要(1962年,第52—53页)。至于波兰尼和马尔沙克的看法还有哪些细微的差别,我们不妨在脚注中予以注明。

但是在过去十年中,这种观点却发生了戏剧性的颠倒。一度持相反观点的阿尔奇安○11现在却承认:“老板和雇员的关系问题,甚至企业为什么会存在的问题,都只有靠资产专用性才能说明;否则就没有公认的道理来说明企业何以存在。”○12

不同的交易具有不同的特殊属性,这一命题可以广泛地、系统地解释各种各样的组织问题;这一命题最初是在研究纵向一体化问题时提出的(威廉姆森,1971年)。这样,以固定资产投资即具有交易专用性的资产投资为依托,各种交易就产生了“锁定”效应;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就可以用统一的所有权(纵向一体化)代替独立法人之间的自主交易。因此,尽管从一开始就有大量有资格的竞争者角逐

竞标,但如果“在最初合同{的竞争中},赢家是成本上占优势的一方;比方说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或者知识先进,包括掌握了尚未公开的或不外传的技术、管理程序以及专门的劳动技能”;那么当合同到期时,竞争均势就会被打破——其结果是,如果要分头续签合同,人们事先就会敲定,在合同中要写上哪些(可资比较或另行补充的)限制条件(威廉姆森,1971年,第116页)。

a.具体说明

资产专用性问题起源于{合同执行}期间的问题。即如本书第一章从总体上分析合同问题时所说的那样,交易双方通常都会作出选择:第一,专项投资;第二,一般性投资。假定合同能按签约方的意愿履行,那么在第一种情况下,签约人常常会同意采取节省成本的方案。但这种投资的风险在于,如果合同不能如约履行或不得不提前终止,就不可能在毫不牺牲生产性价值的条件下改变这种专用资产的用途。而一般性投资就不会遇到这个难题。因为履约中如果发生“问题”,双方可以利用这种投资的普遍{适用}性这个特点来自行解决。这样,我们就可以对以下问题作出评价了:进行专项投资,从技术上说{固然}能节省成本;但{由此形成的资产}已无法改变用途,也会造成战略上的危机;两相比较,哪个更合算呢?

对由此提出的权衡比较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测算。交易成本经济学与前面所说的研究经济组织的那些方法不同,它考虑的主要是{交易的}前提条件。并且,这种权衡

比较从本质上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这种交易所决定的治理结构的改变而变化的。因此,还需要对各种组织进行比较,以便作出这一估计。

把{投资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仅仅是会计记账上的区分。而与合同问题关系更密切的,则是一种资产究竟属于用途可变的资产,还是用途不可改变的资产(克莱因与莱弗勒,1981年)。有很多资产,从会计角度讲是固定资产,但实际上其用途可以改变。如处于中心位置、用于一般目的的建筑物和设备就属此类。耐用但可移动的资产如普通卡车和飞机,也属于用途可变的资产。至于会计作账时列入变动成本的其他成本,{其对应的资产}却{可能}很难改变其用途,如企业专用的人力资产就是如此。图2—2可以帮助我们作出这种区分。

图略

F:会计上的固定成本 V:会计上的变动成本

k:签约中的专用资产成本v:签约中的非专用资产成

图2—2 成本的区分

图2—2中的成本分为固定成本(F)和变动成本(V)。但还可以按资产专用程度进一步区分为以下两类:绝对专用的(k)和非专用的(v)(我们只按专用程度作这两类区分,但不意味着资产不属于这一类就属于那一类;因为还有很多半专用的资产,具有k与v混合的性质)。该图底部阴影区代

表签订合同时会引起麻烦的那些资产;其中就包括专用资产。其专用性就是导致下面第3节所称“根本性变化”的原因。

资产的专用性至少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专用地点、专用实物资产、专用人力资产以及特定用途的资产。投入的是哪一类资产,就会有哪一种组织形式。有关组织问题的专著提供了此类具体内容的最好分析——纵向一体化、非标准合同、雇佣就业问题、公司治理{结构}、政府调控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将在此后各章分析。这里只要提到以下几点就够了:(1)资产专用性是指为支撑某种具体交易而进行的耐久性投资;一旦最初达成的交易没有到期就提前结束,{这种资产}改用于最佳其他用途或由其他人使用,那么发生在这种投资上的投机成本要低得多;(2)在这种情况下,就要看参与这场交易的是些什么人,要看他们是否珍惜继续保持这种关系;如果珍惜,那么(3)为支持这种交易,就产生了对合同以及组织建设应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的问题,而在我们更熟悉的新古典经济学(即没有专用性问题){涉及的那些}变化中,是不需要采取这些措施的(因为那里可以避开这种成本)。因此,尽管新古典经济学认为,发生交易的市场,也就是那种“互不相识的买者和卖者……一见面……就按照均衡价格互相交换产品”的市场(本一波拉斯,1980年,第4页),以专用资产投资为依托进行交换{的人}却既不可能互不相识,也不可能一见面就能成交。从这种条件中就推出了治理结构问题。○13

b.重要性

资产专用性对交易成本经济学的重要性无论怎样强调也不过分。{如果人们}对风险的厌恶程度相同,那么即使不损害、也会削弱那正要形成的激励人们签订合同的机制(阿克洛夫与宫崎,1980年,布尔,1983年);与此相同,如果资产没有专用性,交易成本经济学就没有了说服力。⒁因此资产专用性既是划分在交易问题上重要派别的依据,也是造成了大量可批驳的歧意的根源。

虽然只是对有限理性或投机问题来说,以及存在不确定性时,资产专用性才显出其重要意义;但主要就是由于这个资产专用性具有的预测作用,才推动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没有这一条,整个合同世界都会大大地简化;一涉及资产专用性,马上就产生了签订非标准合同的问题。早期{签订}合同的传统之所以具有垄断性倾向,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看到资产专用性这个问题。

2.2 不确定性

a.概论

交易成本经济学所涉及的很多有趣的问题,都可以还原为对适应性、对{合同签订}以后的决策的评价问题。具体说,就是要根据将被兑现的交易来确定{评价的}基本前提,即为了有效地解决对履行合同的干扰,需要建立不同的治理结构。如果理性不受限制,人们可以事先订出各种具体措施以防患未然,当然也就不存在这些问题。○15因此,假如没有投机问题,人们本来可以按照与前述相同的那个

“一般原则”,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然而,由于人们的理性有限,又要对付投机问题,因此就有必要从制度上对其他类型的治理结构作出比较、评价,以了解人们能否适应这些制度。

正如哈耶克认为的那样,人们之所以对经济组织的问题感兴趣,只是由于它和不确定性有关:“一个社会中的经济问题,主要是能否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问题”(哈耶克,1945年,第524页)。而“干扰”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因此分清问题的原因是有道理的。要理解交易成本经济学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人们的行为是不确定的。

上文的讨论中曾提到一点,就是人的行为可以导致不确定性(威廉姆森,1975年,第26—37页),但人们一般对此却不置可否。加林·库普曼斯曾把不确定性区分为原发的和继发的(primary and secondary)两类,这已经超出了大多数学者的眼界;并认为,社会经济组织中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如何面对、如何解决不确定性的问题。但即使是他本人,也没有把行为问题作为一个问题来研究(1957年,第147页)。原发的不确定性就是那种随机发生的问题,而继发的不确定性则产生于“缺乏信息沟通;也就是说,一个人在作出决策时,无从了解其他人同时也在作的那些决策和计划”——按照库普曼斯的说法:“原发的不确定性,是自然无序行为和无法预测的消费者偏好的变化造成的;而这种继发的不确定性,至少在数量上与前者同样重要”(1957年,第162—163页)。

库普曼斯所说的那种继发的不确定性,其实并无害处,

或者说不是有意为之的。当然它也是由于缺乏信息沟通造成的,但与那种故意掩盖、有意误导或歪曲信息造成的不确定性无关(歪曲信息是指故意提供虚假或误导的信号,但不包括不提供信息)。而且,库普曼斯所说的那种;{他人制定的}计划,只是无从知晓而已。至于交易双方有可能针锋相对地制定战略计划,○16并造成合同签订前的不确定性以及签订后令人吃惊的结果这一点,他并未提及。

战略上不确定性的根源在于投机,并且被称作行为不确定。人们认为,这种不确定性类似于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所说的事件概率(case probability);而“案件概率

是我们解决人类行为

....问题所独有的一个特点。在这个问题上,关于概率的任何提法都是不合适的,因为我们的报告

处理的都是独特的事件

.....(1949年,第112页;着重号系作者所加)。○17因此,即使事先能把投机行为的一般特点概括出来;甚至明知你正在与某一投机分子、而不是其他投机分子打交道,因此可能一眼就看出其庐山真面目,你还是说不清楚这种交易中到底包含哪些不确定性。至于那些后加上去的不确定性,就只有对投机者拐弯抹角的回答(及其特有的答案)进行猜测以后再作评价了。而且即使要进行评价,也要考虑具体合同的具体情况。并且,就算掌握了专门的知识,也不能保证以后不会感到出乎意外。人类头脑中标新立异的能力要远远超出我们所能想象的范围。○18莱夫·约翰森已经恰当地提出了这里说到的这些问题。他看

到,各种经济代理人各有自己的动机,他们彼此要采取各种经济行为;但对这些行为的研究却由于以下事实而被搞得复杂化了:“{他们}在包括调动工作在内的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出一系列的消息、承诺、威胁等等;而这些事实是很难予以界定的。令对手吃惊的想象能力可能就很重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具体日程’往往还会被推迟”(1979年,第511页)。对于令人感到吃惊的工作调动,往往会引起很复杂的解答。{这样,人们}很快就认识到了理性是有限的——因为即使对不算太难的复杂问题,也无法形成一整套决策体系(费尔德曼与坎特,1965年,第615页)。○19

如果已知

..,交易不会受到外部干扰,那么,即使交易双方行为不确定,也不会给合同造成问题;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存在什么意外的情况需要人们去适应了,单方面修改合同的想法也应该,而且会被法庭或其他第三方所制止。这样,随处可见的就只是按最初条款行事。然而,一旦出现(或很可能出现)需要人们去适应的情况,就别再想轻轻松松地履行合同了。因为这样一来就需要考虑以下问题:第一,对于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不适应,是否应该听天由命,以避免为适应这种情况所采取的动作反而引起有可能吃亏的对方作出复杂的反应?第二,人们能设计出一种降低这种不确定性的治理结构吗?○20在最初遇到不确定性时,人们还不会提出这类问题;但研究经济组织的理论对此却应该给出一个说法。

b.互动效应

不确定性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会对经济组织产生影响。比如,各种参数的不确定性增大,就影响不了那些不涉及专用性的交易。这是因为人们很容易结成新的贸易关系;保持合同的连续性也不值得,而且也涉及不到人的行为是否确定。与此相应的是,无论不确定性是大是小,市场交换都会继续下去,所有符合交易标准的单个合同也会有“法”可依。

但特殊投资交易则不是这样。因为对于巨额专用资产的交易来说,其不确定性的逐渐增大,会迫使交易双方必须设计出某种机制来“解决问题”——否则,合同中的未尽事宜就会扩大,一系列需要应付的问题会越来越多,不确定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而且,上述关于行为不确定的问题也会不请自到。

关于治理结构的问题,我们最好在第三章再进一步讨论。这里只要指出以下两点就够了:(1)不确定性与资产专用性对理解经济组织的问题是很重要的;(2)因此,对交易成本进行实证性的分析就会变得很复杂。

2.3 交易的频率

人们大都把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受市场发育程度限制”的著名定理归人新古典经济学成本理论的门下。{我们知道,}如果市场规模很大,那么专用技术投资的成本是可以收回的;如果市场规模很小,其投资成本就不一定能收回了;因此在小市场上,我们只能看到通用型工厂设备及生产程序。这一点对研究交易成本问题也同样适用;

其中的基本命题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与非专用的治理结构相比,管理非标准的交易就要使用专门的治理结构,而且需要更精心的设计才行。但建立专门的治理结构要付出比较高的成本,于是就需要回答一个问题:花这么高的成本是否值得?但是这种比较,与效用比较和收益比较是不一样的。

涉及巨额专用资产投资的交易最适宜采用专用治理结构,其原因已如上述。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种专用治理结构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处理这么大的交易额。应该说,对于反复发生的大额交易,为建立这种专用治理结构所花费的成本是很容易补偿的。

这样,问题就在于交易的频率是否足够高。凡是交易频率低而治理结构差别大的交易,就应该把需求相同但互相独立的交易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来考虑。在这种条件下,发生纠纷就不能由法庭、而要由仲裁人予以调解:因为尽管这两者都是从整体上考虑问题,但后者对专用资产交易所要求的连续性能给予更多的照顾。

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说,问题不在于节省交易成本,而是为了减少交易次数,以便节省新古典经济学所讲的那种生产成本。这就需要估计一下:为了节省交易成本,是否牺牲了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因此就需要建立一个评价、权衡的框架(tradeoff frameworks),对各种组织形式的生产成本和治理成本同时考察一番。这里只是简单提出这一问题,具体将在第四章展开论述。

3.根本性转变

各个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只要合格的供应商不止一个,买者一开始讨价还价所争价格的高低,就要看供应商能否使买者互相竞争而无法串通。如果提供高质量产品的供应商只有一人,结果就会形成垄断价格;如果这种供应商很多,就会形成竞争性价格。交易成本经济学完全接受这种事前讨价还价竞争的说法;但坚持一点,即研究所签合同时应该把事后竞争也考虑起来。因此,最初的竞争只不过是启动了合同的整个过程。要想对这个过程作出全面的评价,就需要对合同的发行情况作出评价,还应该详细考察续签合同时的事后竞争问题。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一开始有众多的买者互相竞价,并不意味着此后还会有众多的买者就这个条件互相竞价;这一点与以往研究合同问题的观点相反。○21至于事后再来竞争是否还符合效率标准,就要看这些产品或服务是不是用耐久性投资——即通过专用人力、专用实物资产等交易——生产出来的了。凡是不涉及专用投资的交易,在第一轮竞争中,得胜方并不比未得胜方占优。虽说得胜方会长期提供这种产品和服务,但他实际上还得不断地应付其他有资格的竞争对手的挑战。不过,一旦竞争对手投入巨额专用资产,就不能再认为双方竞争地位相等了。这一轮竞争的胜方就会比未得胜方占优了;也就是说,双方的地位现在已被颠倒过来了。与此相应,以前的格局是多家供应商竞争,现在就会合乎效率地转化成一种双边竞争。这种

根本性变化会波及此后签约问题的方方面面。

为什么一涉及耐久性、专用性资产的投资,就使竞争双方在争夺合同中胜负立判呢?原因在于,如果要中断这种持续供应关系,就会牺牲掉经济价值。因此,供需双方一对一地直接谈判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双方直接谈判来签订合同也就取代了双方互不照面的方式。如果是买方要求供应商进行投资,以生产交易所需的专用实物资产,那么供求双方从一开始就应该直接谈判。如果没有专用需求,供应商只好把这种专用资本投到其他企业,那么该资本的价值将大大降低。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供应商才会非常认真地履行合同。进一步说,这种做法的结果也往往是互惠的;因为如果买方转而求助于其他供应商,他不仅得不到理想的实物资产,而且即使能买到非专用资产,其生产成本也将非常高。

然而,人们在大多数交易中的做法往往难以理喻,因为他们并不购买专用的实物资产。适合专用交易的人力资本投资通常也是如此。于是在合同履行期间就会不断出现问题,因此还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专业培训,边干边学。除非可以很便宜地从其他供应商那里买到这种投资,否则,只有长期维持这种供求关系,买卖双方才能受益。

当交易双方根据合作情况愿意续签合同并达成新的协议时,就会额外节省具体交易的成本。互相熟悉了,双方就可以有话直说,就能节省沟通成本:由于知根知底形成了一些特殊用语,举手投足都能心领神会。于是在制度上、

在个人关系上都形成了一种信任关系。由于他们能根据这种沟通作出适当的反应,因此在判断对方流露的意向时,于公于私就都有了判断的标准。这样,即使交换以求两利的精神受到伤害,只要人格正直这一点能被人信任,交易者就会拒绝(利用)合同文字来占对方便宜的那种投机做法。有了这种拒绝投机的心态,就能抑制各种组织都具有的那种想投机的通病。(22)如果其他情况都相同,却形成了以个人信任为特点的特殊交换关系,那么这种交换就会受到更大的压力,就必须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才行。

在签订合同中应该怎样适应这些情况,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矛盾。无论你怎样反复强调一个理由,即如果没有投机在作怪,这些困难自然就会消失——因为只要有了前文所讲的合同总则这个手段,就能弥补长期合同中的各种缺漏和不完善之处;然而,一旦不按合同总则办事,而代理人又有谎报和误导(即使他自己也不相信)的毛病,就必然面临下述危险:只要有一方提出如何处置新增加的收益问题,买者和卖者就会像在双边垄断的条件下那样,重新进行战略性的讨价还价。由于这涉及到怎样获得最大的共同利润,因此能否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到双方的长期利益;尽管如此,由于每次调整带给各方的收益并不相同,因此每一方还是有其独特的利益的。这样做本来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情况,更好地解决问题;现在却相反:不是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来讨价还价,就是干脆自行其是;更不要说那些为追求局部目标而挥霍浪费这些收益的做法

了。显然,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治理结构,来减轻投机问题,并且使交易双方树立起信心。(23)

注释

10.我们来看一下马歇尔关于特殊雇员问题的讨论:

“从雇主的角度看……并不包含企业的全部收益:因为其中还有一部分要分给他的雇员。的确,在某些情况下,出于某些原因,几乎可以把企业的一切收益都看作一种准租金,也就是当时市场商品状况所决定的一种收入;至于投入了多少物质成本与人工成本,却与此无关……因此,企业领导人了解本企业的人和事;有了这些知识,在某些情况下他可以把这些知识高价卖给竞争对手。但在其他情况下,他却无法为他所在的企业省下一个铜板;如果他因此辞职,企业此后的损失额有可能比付给他的薪水高出几倍,而他本人另谋职业时的薪水可能也不及原来薪水的一半”(1948年,第626页)

马歇尔所说的这种雇员,对具体企业来说显然就属于专门人才。与这些人作交易,如果是分别签订合同,就太不适宜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由此预言:迟早将会出现那种保护特殊雇员的特殊合同。

11.阿尔奇安与德姆塞兹最初认为:“任何合同责任都无法管住雇员和老板,要求他们必须持久地合作。我们称为企业的那种组织的本质,并不是雇员和老板之间签订的长期合同(1972年,第

177页)。但此后阿尔奇安就放弃了这种观点(1984年,第38-39页)。

12.见阿尔奇安未发表的手稿:First National Maintenance vs. National Labor Relations Board;1982年,第6-7页。阿尔奇安随即雍容大度地发现:“市场和等级制是资产专用性原则最讲究的说明,尽管有点深奥”(第7页)

13.其他接受了资产专用性具有重要意义的人还包括克莱因、克劳福德与阿尔奇安;他们在其称之为“适度准租金”的问题上发挥了这一观点,认为某一资产的准租金的价值,也就是该资产的下一个最佳用途的价值;或者说是“准租金中一个特定的、比较适当的份额;如果这一份额确实存在,那它就是大于使用者评出的次高价值的那部分价值”(1978年,第298页)。还可参见克莱因(1980年)、克莱因与莱弗勒(1981年)、格茨与斯科特(1981年)以及阿尔奇安(1984年)。

14.如果假定资产不受专用性的限制,那么—按照鲍莫尔、潘泽与威利格的说法—市场就是彻底的竞争市场(1982年)。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竞争理论与交易成本经济学是—从望远镜的两头—来研究同一个问题,即{决定}资产专用性的那些条件{到底是什么}。

15.西蒙的态度有些极端。他认为,从问题的复杂性上说,决定论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区别并不重要。国际象棋中被称为“不确定性”的问题,也就是“本来完全可以确定的局面,因棋手无能—

计算失误—而变成不确定的”。但是,不管这种不确定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结果都一样:必须通过估计、而不是百分之百的把握,才能形成决策(1972年,第170页)。

16.奥斯卡.莫根施特恩所描写的“福尔摩斯—莫利埃瑞特行为悖论”可以为此作出解释:

夏洛克.福尔摩斯因被对手莫利埃瑞特追逐而乘火车离开伦敦前往丹佛。火车开到途中一个车站时,福尔摩斯就下了车,不再去丹佛了。{因为}他看见莫利埃瑞特正在这个车站等车。福尔摩斯明白自己棋高一着,估计到莫利埃瑞特是想搭一辆特快列车先到丹佛,并在丹佛抓住自己。事实证明福尔摩斯的判断是正确的。但万一莫利埃瑞特更聪明,估计到福尔摩斯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并预见到他会采取的行动,那么该怎么样呢?很显然,莫利埃瑞特就会在途中{那个车站}“守株待兔。而福尔摩斯就应该料到这一点,因此他就会决定,继续乘车到丹佛去。而莫利埃瑞特又会“再次”作出不同的反应。如果这样你来我去地算计,那他们或许什么事也做不成;或者,智力较差的一方就会在维多利亚车站向对方投降,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再搞这场智斗了(1976年,第173-174页)。

17.G..L.S.也作过类似的论断。他认为,“由于各类事物数量庞大、复杂多样,人们根本记录不下足够多又足够相似的行动,不管这是他自己还是别人干的事,使他能据此得出一张可靠的行为结果频率表。因此,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频率可言”(1961年,

65页)。乔治斯库—罗根显然是同意这一看法的。他看到,“要想对所有不确定的情况进行比较……绝对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你得到的只是把事实故意弄得残缺不全的一些片段。我们几乎整天都听到人们在议论“掐算出来的风险”,可是,谁也没有告诉我们他是如何计算的,因此我们还是无法检验他的计算对不对(1971年,第83页),标新立异的事件是无法用概率分布来描述的”(乔治斯库—罗根,1971年,第122页)

18.“如果说:约翰逊总统宣布,他既不争取也不接受1968年的总统提名,对此我们人人都会吃惊;这样说绝不意味着人们事先早就对他极不信任了;我们的意思只是说,事先谁也没有想到这一着”(乔治斯库—罗根,1971年,第123页)

19.对于有关大量信息的真实性来说,双边贸易中会产生大量真真假假的信息,它们基本上都属于私有信息—仅凭这一条,就不可能把这些信息告诉给他人,使之有机会分享(威廉姆森,1975年,第31-37页)—所以说,{人们掌握的}关于行为的知识是非常不平等的。{人的行为问题尚且如此复杂,}经济行为的组织问题当然就更复杂了。

20.斯蒂芬.李特柴尔德探讨了主观激进派(radical-subjectivist)的观点,令人很感兴趣;其中他提出,各种治理结构很可能就是针对行为不确定才设计出来的。他注意到:“如果不确定性是因其他代理人的行为不能确定造成的,那就有必要选择一种做法:要么合同其他代理人一起作出决定(例如,达成协议、进行串谋、

实行合并等等);要么减轻对其他人的依赖性(如建立或扩展产权)”(1983年,第6页)。詹金斯也举出了同样的条件,因为他发现,“人们不仅一时换一个说法,而且一时换一个做法,因此人们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1980年,第18页);对此,他补充道:“只有当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无序时,以及事到临头,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准备应付时,这个问题才变得突出起来”(1980年,第18页)

21.第十三章将说明,早期在特许经营权竞争问题上,是不考虑、或者说没有正确地假定事后竞争问题的。

22.索尔斯坦.凡伯伦在评论大企业领导人疏远交易时讲得很中肯。他看到,“如果是公事公办,人们平时打交道时比较随和的言谈举止……就要大打折扣……[从而]企业领导人就比较容易颐指气使……而不会因顾及友情或{避免}刺激人而感情用事,因此也就不会遇到麻烦”(1927年,第33页)。凡伯伦显然忽视了一点,即那些负责谈判和履行合同的人,他们本人就可能会以正直的态度去进行交易。托马斯.帕雷最近研究了运输业的交易,他认为凡伯伦搞错了—错就错在,谈判人员的确会带着个人尊严和正直来进行谈判,因此使各种业务交易得到了额外的防范措施(帕雷,1981年,第105、117、124页)。罗纳德.多尔对日本人在签订合同时的做法也有同样的评论,即个人的正直是起作用的(1983年)

23.本节所说的根本变化非常重要,;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才需要

提出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会长期忽略这个条件?一种解释是,如果签订的是综合性的、一劳永逸的合同,就不会发生这种转变—因为签订这种合同既省事,有时还可以作些杜撰;但也会对有限理性提出一些过分的苛求。再一个原因是,如果没有投机,就不会造成这种转变—但经济学家们一直不愿意承认这一点。第三,即使承认理性有限和投机的存在,也还要联系到资产专用性这个条件,才会出现这种根本性的转变;签约问题的这一特点是最近才被解释清楚的。

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章节导览: 壹、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一、交易成本理论概述 二、产生交易成本的原因 三、交易的三项特征 四、交易成本分析 壹、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一、交易成本理论概述 交易成本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是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它是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哈里·科斯(R·H·Coase)1937年在其重要论文“论企业的性质”中提出来的。它的基本思路是:围绕交易费用节约这一中心,把交易作为分析单位,找出区分不同交易的特征因素,然后分析什么样的交易应该用什么样的体制组织来协调。 科斯认为,交易成本是获得准确市场信息所需要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也就是说,交易成本由信息搜寻成本、谈判成本、缔约成本、监督履约情况的成本、可能发生的处理违约行为的成本所构成。 科斯在尝试解释企业何以存在时为经济理论“发现”的就是这种反复发生的交易成本。他的结论是,通过建立一种无限期的、半永久性的层级性关系,或者说通过将资源结合起来形成像企业那样的组织,可以减少在市场中转包某些投入的成本。一种多少具有持久性的组织关系,如一个雇员与企业的关系,对企业来说,能节省每天去市场上招聘雇员的成本;对于雇员来说,能减少每天去市场应聘的成本和失业风险成本。这种“持久性的组织关系”就是制度,包括契约,也包括政策等。因此,依靠体制组织、契约以及其上的政策等制度,采纳和利用标准化的度量衡,能降低交易成本的水平。 交易成本理论中的制度在经济分析中的重要性,使许多经济学者重构了制度经济学,并把它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制度主义理论家的那种注重对制度作描述性分析的研究区分开来,冠之以“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但我们仍然习惯地称之为制度经济学或制度分析学派。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生活与制度之间的双向关系,关心的是分析各种具有协调功能的规则和规则集等。制度经济学家也普遍关

第二讲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

第二讲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 (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主要阐述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通过学习,要准确理解交易费用和科斯定理的涵义,掌握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和分析工具。 第二讲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阐述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通过学习,要准确理解交易费用和科斯定理的涵义,掌握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和分析工具。 第一节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内容 [问题与思考] 一家汽车制造厂自己不生产汽车轮胎,轮胎由另一家厂商专门生产,两个厂发生的交易行为是企业外的市场行为,两家企业会发生订货供货的买卖行为,所遵循的是价格机制或市场供求规律,通过讨价还价最后形成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这种在交易中的成本或费用肯定是存在的。 问题:汽车制造厂在什么情况下会考虑兼并轮胎厂,将其变成自己的一个分厂或车间? 一、交易费用的涵义 交易费用概念是由科斯创立的。他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标志着交易费用范畴的创立和交易费用理论的初步形成。之后,该理论迅速发展,其中,威廉姆森的贡献最大。 1、科斯以前的交易理论 (1)亚里士多德对交易的论述 商业交易;贷钱交易;雇佣交易。从事这三种交易活动都可以带来财富或致富。 他提出了交易的概念,并将交易与生产区被开来,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所肯定。 (2)康芒斯对交易的论述 在1934年出版的《制度经济学》一书中,他以法律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经济关系,认为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交易,整个社会是由无数种交易组成的一种有机的组织。 康芒斯的交易是在一定的秩序或集体行动中的规则中发生的、在利益彼此冲突的个人之间的所有权的转移。他将交易的具体类型分为三种: 第一,买卖的交易,即法律上平等和自由的人们之间自愿的买卖关系。其一般原则是稀少性。 第二,管理的交易,是一种以财富的生产为目的的交易。其一般的原则是效率。 第三,限额的交易,是一种上级对下级的关系。市财富或购买力的限额配给。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奥利弗·E.威廉姆森(OIiver E.WiIIamson) 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E.威廉姆森因对公共经济管理行为和企业边界确定理论的贡献,被授予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威廉姆森通过交易费用的界定、合同人的假设,以交易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将交易维度化,分析了交易属性、治理结构属性与离散的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企业边界理论,并凭借该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学术贡献不只是对纵向一体化或企业边界问题的开创性研究,纵向一体化只是经济组织问题的一个特例。以制度、组织和治理为主线,对威廉姆森的学术生涯的回顾,揭示了他所提出的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匹配交易活动与治理形式的 契约关系有效治理的分析框架,具有更大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适用性。 关键词:威廉姆森企业边界理论诺贝尔经济学奖。 1 引言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2日宣布将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奥利弗·E.威廉姆森(OliverE.Williamson),以表彰他们对经济治理分析的研究,其中奥斯特罗姆侧重于研究公共资源的治理之道,而威廉姆森则侧重于企业边界的治理分析。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词中称,奥斯特罗姆证实了使用者协会如何成功地管理公共资源,而威廉姆森则发展了一套以企业作为冲突解决构架的理论,他们的这些开创性贡献把经济治理研究从经济学关注的边缘推到了前沿,同时表明了经济分析可以清楚地解释大多数社会组织模式。 2 背景介绍 2.1 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遵循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颁奖,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都是在经济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大师们,著名经济学家萨米尔森、弗里德曼都曾获此殊荣。 2.2威廉姆森的职业生涯及学术背景 奥利弗·E.威廉姆森(Oliver Eaton Williamson)教授是美国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交易费用经济理论的创始人和代表性学者。早在威廉姆森获得诺贝尔奖的18年之前,科斯在荣获199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就曾感谢奥利弗·威廉姆森等人为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预示了经济管理学从边缘走向前沿的趋势。 奥利弗·威廉姆森1932年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200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已经77岁。威廉姆森于1955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理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先是在华盛顿特区的政府里担任工程师,而后于1958年去了斯坦福大学,并在28岁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1960年,威廉姆森来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31岁时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他的有关管理决策经济学的学位论文获得了福特基金会优秀博士论文奖。 威廉姆森在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做了两年经济学助理教授。1965年,调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系任职,先后为这所大学工作了18年。在此期间,曾于1966-1967年到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担任反托拉斯首席检察官助理、反托拉斯局局长唐纳德·特纳的特别经济助理。1983年,到耶鲁大学担任了为期五年的教授。从56岁开始,又回到了最初工作的伯克利加州大学,先后担任研究生院的经济学和法学教授、哈斯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等职,直至2004年72岁退休。 威廉姆森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律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等。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他现在的研究领域和兴趣所在是:关于企业、市场、中间型组织和公共机构的经济学理论及其在公共政策和商业战略方面的应用。 对于自己的学术成就,威廉姆森曾在文字中这样描述。首先,他强调了自己从事跨学科研究的特色和学术背景:“我成为一名具有跨学科兴趣的经济学家,那是因为在一系列错综复

企业的本质-交易成本理论资料讲解

1.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企业的本质?为什么有企业?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差别?哪些因素决定企业的规模范围? 企业规模、组织结构、组织效率 强调制度 企业(契约)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契约。资本、融资结构。 交易成本理论是关于产权交易的理论。 交易成本是企业替代市场的运行机制成本。 长期以来,西方传统经济学关于市场能够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发作用下进行有效资源配置的观点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理论使得人们“既不知道引导市场交易活动的成本,也不知道企业内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成本的影响如何。” 罗纳德·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公司的性质》中认为,“创建公司成为有利可图之事的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存在着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即:发现价格的成本以及谈判和签订合同的成本。 公司存在的充分条件就是交易成本的差异,也就是在公司内部管理和管理的市场化两者之间寻找一个交易成本更低的方式。当公司管理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公司就应该产生;而当市场交易成本低于公司内部交易成本时,公司的内部交易就会弱化、消失,甚至会导致公司的灭亡。通常根据科斯的观点认为,企业是取代市场,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有效形式,选择只存在于企业和市场二者之间。 交易成本是企业替代市场的运行机制成本。1937 年,交易成本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罗纳德·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它的运行也是有成本的。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由于运用市场机制也有成本是客观现实,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企业家代替市场机制,企业家指挥生产。企业组织作为市场的替代物,其运用市场机制的成本包括:(1)发现相对价格的费用;(2)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3)不确定性原因引起的费用,即契约履行的费用;(4)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科斯关于企业内部组织运行同样存在交易成本的论述,对以后相关的企业管理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斯定理”,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私人成本将等于社会成本。零交易成本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是不可能实现或达到的,但是,通过改善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和企业产权制度,可以不断地降低企业内外部的交易成本,使其交易成本不断地逼进零的极限,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正因为如此,西方各国政府和企业经济组织不断改革社会经济的产权制度和组织机构,改善经济运行机制、运行规则和运行方法。 用交易成本理论进行解释:(1)短期生产经营决策的机会成本是生产组织制度选择的交易成本。在成本管理会计中,短期生产经营决策需要重点考虑机会成本,并在不同生产组织形式方案中决定取舍。(2)长期投资决策中的机会成本是发现相对价格的交易成本。 科斯于1960年发表了著名的《社会成本问题》,对交易成本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界定,科斯把它定义为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我们可以把交易成本理解为“扯皮成本”,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为获取经济收益而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一切时间、精力和物质的支出(彭真善,2006)。 科斯用交易成本完满地解释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和决定企业规模的因素,并用它分析了企业与市场的差别与联系,他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但又可以相互替代的交易制度。市场的交易由价格机制来协调,而企业的存在将许多原属于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了。在企业内部,行政命令取代了价格机制成为生产活动的协调机制,企业通过市场“内部化”可以节省交易成本。

简述第四章生产理论与第五章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说说二者之间的关系。

简述第四章生产理论与第五章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说说二者之间的关系。 答: 1.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市场经济中企业的主要形式是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数量最多,但是经济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是公司制企业。企业进行生产所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科勒创立的企业理论是产权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企业的生产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短期指在生产中企业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来不及调整的时期;长期指在生产中企业对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进行调整的时期。 短期生产的基本规律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该规律强调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地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增加一单位的要素的投入量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因此任何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短期边际产量曲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U型。 运用边际分析法时,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每种生产要素引起的边际产量与该生产要素价格之比。运用等产量线分析时,生产要素的最适组合是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的相切点。 在长期生产中,企业要确定生产规模的大小,以实现规模收益递增到最大时的适度规模。不同的行业中适度规模的大小事不同的。市场是生产要素分工的边界,企业是生产要素交易费用的边界。 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2.成本是决定厂商能否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从不同角度考察,它可以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类型。按厂商在生产中对全部要素的调整能力,成本还有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之分。 短期成本分析说明了厂商在短期生产中由于不能对固定成本进行及时调整的情况下,各类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以及短期内各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短期生产中产量与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出短期成本变动(即短期成本曲线的形状)主要决定于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长期成本理论阐述了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由于长期内厂商可以选择最优的企业规模进行生产,因此长期成本曲线可以由不同时期的短期成本曲线(表示短期生产规模)推导而得;长期变动成本(即长期成本曲线的形状)主要决定于企业的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第二讲 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

第二讲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

第二讲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 (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章主要阐述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通过学习,要准确理解交易费用和科斯定理的涵义,掌握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和分析工具。 第二讲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主要阐述作为新制度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交易费用理论与科斯定理,通过学习,要准确理解交易费用和科斯定理的涵义,掌握新制度经济学最基本的范畴和分析工具。 第一节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内容 [问题与思考] 一家汽车制造厂自己不生产汽车轮胎,轮胎由另一家厂商专门生产,两个厂发生的交易行为是企业外的市场行为,两家企业会发生订货供货的买卖行为,所遵循的是价格机制或市场供求规律,通过讨价还价最后形成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这种在交易中的成本或费用肯定是存在的。 问题:汽车制造厂在什么情况下会考虑兼并轮胎厂,将其变成自己的一个分厂或车间?

一、交易费用的涵义 交易费用概念是由科斯创立的。他在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标志着交易费用范畴的创立和交易费用理论的初步形成。之后,该理论迅速发展,其中,威廉姆森的贡献最大。 1、科斯以前的交易理论 (1)亚里士多德对交易的论述 商业交易;贷钱交易;雇佣交易。从事这三种交易活动都可以带来财富或致富。 他提出了交易的概念,并将交易与生产区被开来,为后来的经济学家所肯定。 (2)康芒斯对交易的论述 在1934年出版的《制度经济学》一书中,他以法律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经济关系,认为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交易,整个社会是由无数种交易组成的一种有机的组织。 康芒斯的交易是在一定的秩序或集体行动中的规则中发生的、在利益彼此冲突的个人之间的所有权的转移。他将交易的具体类型分为三种:第一,买卖的交易,即法律上平等和自由的人们之间自愿的买卖关系。其一般原则是稀少性。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根据科斯于1937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中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而且又是可以相互替代的机制。15与企业通过契约形式完成交易不同,市场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达成交易。企业有时可以依靠运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配置资源,将原木属于市场的交易内部化。 而选择用市场方式还是企业方式进行资源配置的关键取决于交易费用的大小。企业通过内化的市场交易来减少交易费用。随着企业的扩大,管理费用随之扩大,当两者相抵时,企业停止增长。企业规模的极限限定了单个企业规模的有限性。因此,面对市场需求的复杂多变,单个企业无能为力,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许多单个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交易费用,而且协同的管理费用相对于单个企业的管理费用为低。这样参与联盟的个业都能获得较同行业同类个业自主生产更大的利润,因此,个业愿意参与协同工作,服从核心企业的任务分配与调控,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创意产业演化过程中,企业与个业之间是一种动态的联盟,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行为动机。为在新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创意产业内的成员企业加强彼此合作,优化白身所在的协同绩效,往往会通过签订有效的契约来激励彼此之间达成更为密切的合作,避免成员企业的投机行为,节省交易成本。 运用交易成木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创意产业的演化。创意产业演化是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高质量的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亨的基础之

上的。因此,信息共享是实现创意产业演化的基础。创意产业演化中的每个节点企业都需要作出各种决策,这些决策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创意产业演化中节点企业的生产运作相互依赖。获得的信息的多少和质量与决策质量密切相关。因此,创意产业演化中信息的共享对创意产业演化中每一个节点企业的决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创意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很多战略都涉及信息的交换与共亨。同样信息共享在给创意户业演化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创意户业成员企业的风险。信息共享的程度是创意产业演化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推动了创意产业的演化与发展,它可以大大地节省时间和提高企业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减少在复杂、重复工作中的人为失误,因而减少由于失误而导致的时间浪费和经济损失,提高创意产业演化的运行效率。

威廉姆森组织结构

威廉姆森-U型H型M型组织结构(转) 2009年05月19日星期二02:28 P.M. 西方学者威廉姆森根据钱德勒的考证将公司内部管理的组织形态分为U型(一元结构)、H型(控股结构)和M型(多元结构)三种基本类型。 1、U型组织结构 产生于现代企业发展早期阶段的U型结构(United structure),是现代企业最为基本的组织结构,其特点是管理层级的集中控制。 U型结构具体可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直线结构(Line structure)。直线结构的组织形式是沿着指挥链进行各种作业,每个人只向一个上级负责,必须绝对地服从这个上级的命令。直线结构适用于企业规模小、生产技术简单,而且还需要管理者具备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和经验。这就要求管理者应当是“全能式”的人物,特别是企业的最高管理者。 (2)职能结构(Functional structure)。职能结构是按职能实行专业分工的管理办法来取代直线结构的全能式管理。下级既要服从上级主管人员的指挥,也要听从上级各职能部门的指挥。 (3)直线职能制(line and function system)。直线职能制结构形式是保证直线统一指挥,充分发挥专业职能机构的作用。从企业组织的管理形态来看,直线职能是U型组织的最为理想的管理架构,因此被广泛采用。 2.H型组织结构 H型结构(Holding company,H-form)即控股公司结构,它严格讲起来并不是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形态,而是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在H型公司持有子公司或分公司部分或全部股份,下属各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是相对独立的利润中心。 控股公司依据其所从事活动的内容,可分为纯粹控股公司(Pure holding company)和混合控股公司(Mixed holding company)。纯粹控股公司是指,其目的只掌握子公司的股份,支配被控股子公司的重大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而本身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公司。混合控股公司指既从事股权控制,又从事某种实际业务经营的公司。 H型结构中包含了U型结构,构成控股公司的子公司往往是U型结构。 3.M型组织结构 M型结构(Multidivisional structure)亦称事业部制或多部门结构,有时也称为产品部式结构或战略经营单位。这种结构可以针对单个产品、服务、产品组合、主要工程或项目、地理分布、商务或利润中心来组织事业部。 实行事业部制的企业,可以按职能机构的设置层次和事业部取得职能部门支持性服务的方式划分为三种类型: (l)产品事业部结构(Product division structure):总公司设置研究与开发(R&D)、设计、采购、销售等职能部门,事业部主要从事生产,总公司有关职能部门为其提供所需要的支持性服务。

威廉姆森关于在交易成本理论体系

威廉姆森关于在交易成本理论体系 威廉姆森的重要贡献是具体分析了在什么情况下会使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到使它失效的程度。他的分析着重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机会主义行为 威廉姆森对经济分析中关于人的行为特征的基本假定作了新的界定:经济生活中的人总是尽最大能力保护和增加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经济中的人都是自私的,而且,为了利己,还可能不惜损人。不过,人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约,违反了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法律使损人利己的行为受到一定的节制。威廉姆森把人一有机会就会不惜损人而利己的“本性”,称之为机会主义。人的这种本性直接影响了以私人契约为基础的市场效率。市场上交易的双方不但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还要随时提防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每一方都不清楚对方是否诚实,都不敢轻率地以对方提供的信息为基础,而必须以自己直接收集的信息为基础作出交易决策。因此,机会主义的存在使交易费用提高。交易越复杂,交易费用提高的幅度也越大,威氏认为,对于“机会主义”的认识,是他对经济学首创的贡献之一。一切足以引起提高市场交易费用的其他因素都是通过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才会具体转化为交易费用的上升。 2、不确定性 包括经济生活在内的人类社会发展变化,不是简单的机械运动,不可能完全准确预测未来的局势;或者说,充满着不准确性。在市场中,一项交易从发生到完成重要持续一段时期,在该时期中可能会发生很多影响交易双方权力和义务的事件,从而影响交易契约的执行。又由于合同执行者很可能有机会主义行为。那么,当市场条件变化对他不利时,他可以借口契约的前提改变而停止履行合同,在不违反法律的的情况下给交易伙伴造成损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交易双方将尽可能把契约写得十分复杂,力图包括一切未来的可能性,以及每一种情况发生时双方的权力和义务。但是,任何契约不可能是完全的,总会给机会主义行为留下可乘之机。其基本态势是,交易本身越复杂,交易谈判及其所达成的契约越趋复杂化,交易费用就越高,市场作为一种交易的管理机制其效率就越低,甚至不能完成交易。 3、小数目条件 如果市场是充分竞争的,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的依赖性就很小,那么,机会主义本身就会有颇高的代价——机会主义的行为会使机会主义者失去交易伙伴。因此,竞争的压力会使经济利益的考虑较少地诱发机会主义行为,而是抑制机会主义行为。然而,如果市场上角色的数目很小时,那么,交易的一方对另一方的依赖就会增大,经济利益的考虑就会更多地诱发机

交易成本理论在企业供应链方面的应用

物流0741班曾明金 070700404621 论文题目:交易成本理论在企业供应链方面地应用 论文目录: 一、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看交易成本 <一)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述与其意义介绍 1、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述 2、交易成本理论提出地现实意义 <二)交易成本地分类及其相关内容 1搜寻和信息成本 2监督和执行成本 3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 <三)产生交易成本地原因及其相关内容 二、从交易成本理论看供应链地产生、发展与其管理控制 <一)供应链地概述及供应链地产生与发展 1 供应链地概述 2 供应链地产生与发展 <二)影响供应链节点企业间交易成本地因素 1 交易地频率 2 交易地不确定性 3 资产地专用性 <三)供应链管理减少节点企业间交易成本地过程分析. 三、香港利丰集团地实践与应用 <一)香港利丰集团地简介 <二)利丰集团地供应链管理与交易成本控制 四、结语 五、参考文献 概述: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随之垄断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商上百年历史地通用宣告破产重组,再到丰田<通用之后地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商)地严重全球召回事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供应链上地企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由此可见如何提高整条供应链地整体质量与整体竞争力是现代企业急需解决地问题.供应链上地各企业除了追求自身利益外,还应不断减少各环节地交易成本包括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和企业外部交易成本一同去追求供应链整体长期地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关键词:交易成本供应链管理交易成本控制利丰集团

一从交易成本经济学看交易成本 <一)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述与其意义介绍 1、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述 交易成本经济学,是新制度经济学当中惟一在实证检验方面成功地领域.交易成本经济学是融法学、经济学和组织学为一体地、新颖地边缘学科. 以威廉姆森为代表地交易成本经济学.他们认为,市场运行及资源配置有效与否,关键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交易地自由度大小,二是交易成本地高低. 在一定地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地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地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交易成本指达成一笔交 易所要花费地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地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包括传播信息、广告、与市场有关地运输以及谈判、协商、签约、合约执行地监督等活动所费地成本.交 易成本理论是由科斯(Coase, R.H., 1937>所提出.他在《企业地性质》一文中认为交 易成本是“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地,最明显地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地成本”、“市场上发生地每一笔交易地谈判和签约地费用”及利用价格机制存在地其他方面地成本. 2、交易成本理论提出地现实意义 从本质上说,有人类交往互换活动,就会有交易成本,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地组成部分.社会交易成本越小则社会交易活动就越是活跃,社会商业活动才会越发达.因为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时,总是面临着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这就使人们不可能在无交易成本地情况下进行决策.为此人们为实现商业交易地扩大而不断寻求交易成本地降低.企业供应链管理就是其中最有效地策略之一.企业在管理上要求紧密合作,共担风险,更要共享利益才能够打造一条强有竞争力地供应链;供应链上地各企业除了追求自身利益外,还应不断减少各环节地交易成本一同去追求供应链整体长期地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从技术上要求企业不断地运用新技术成果包括新地通讯工具,发展电子商务以更快更好地发 现交易对象促成交易,要求我国要加快三网合一战略不断完善信息流通平台 <二)交易成本地分类及其相关内容 本处主要分析市场交易成本,其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类: 1搜寻和信息成本:商品信息与交易对象信息地搜集及取得交易对象信息与和交易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所需地成本 2监督和执行成本:监督交易对象是否依照契约内容进行交易地成本,例如追踪产品、监督、验货等. 3讨价还价和决策成本:针对契约、价格、品质讨价还价地成本.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所需地内部成本. 4违约成本:违约时所需付出地事后成本.

第一章交易费用理论

第一章交易费用理论 第一节交易及交易费用的含义 第二节交易费用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第三节交易费用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交易费用理论的应用 第五节对交易费用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交易费用理论的创立与发展 一、科斯以前的交易理论 二、科斯对交易费用的“发现” 三、威廉姆森对交易费用理论的发展 一、科斯以前的交易理论 (一)亚里斯多德对交易的论述 (二)康芒斯对交易的论述 (三)马克思对流通费用的论述 (一)亚里斯多德对交易的论述 ?亚里斯多德把交易视为三种“致富技术”之一。把交易分成三种:商业交易、贷钱取利和雇佣制度。 ?他把交易与畜牧业、矿冶这些生产活动并列开来,因为交易与生产所发生的关系不同,交易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活动,畜牧业、矿冶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经济活动。对交易的这一区分与新制度经济学把交易与生产区别开来并将其定义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相去不远。 (二)康芒斯对交易的论述 ?把交易作为比较严格的经济范畴建立起来并做了明确界定和分类的是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他认为经济关系的本质是交易,他定义了交易的内涵,分析了交易活动的具体类型和形式。1.关于交易的内涵 ?认为交易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制度经济学的最小单位。 ?认为交易不是实际“交货”那种意义的“物品的交换”,而是以财产权利为对象,是人与人之间对自然物的权利的出让和取得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交易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本身含有“冲突、依存和秩序”三项原则,实质上是人类交易关系的三个基本特征。 2.关于交易的类型 ?买卖的交易,即法律上平等和自由的人们之间自愿的买卖关系。买卖的交易过程必然存在谈判和交易后可能发生争执的问题。买卖的交易的一般原则是稀少性。 ?管理的交易,是一种以财富的生产为目的的交易。交易双方是一种上级和下级的关系,也含有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一、简介 所谓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自愿交往、彼此合作达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关系成本。它与一般的生产成本(人—自然界关系成本)是对应概念。从本质上说,有人类交往互换活动,就会有交易成本,它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交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Coase, R.H., 1937)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论的根本论点在于对企业的本质加以解释。由于经济体系中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能之运作,产生了专业分工的现象;但是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而形成企业机制,它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率所形成的组织体。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列举,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罗纳德·科斯教授1937年在《企业的性质》一书中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它所包含的就是交易成本的内容。科斯写道:“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在内”。科斯于1960年发表了著名的《社会成本问题》,对交易成本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界定,科斯把它定义为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我们可以把交易成本理解为“扯皮成本”,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为获取经济收益而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一切时间、精力和物质的支出。 科斯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系统化的工作是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威廉森做的。威廉森最先把新制度经济学定义为交易成本经济学。他广泛考察和研究了资本主义的各种主要经济制度,包括市场组织、对市场的限制、工作组织、工会、现代公司(包括联合企业与跨国公司)、公司治理结构、垄断与反垄断和政府监管等等,并开创性地把交易成本的概念应用到对各种经济制度的比较和分析

交易成本理论的深化-威廉姆森的论述

资料来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美)奥利弗.E.威廉姆森/著商务印书馆第2章合同人第78~94页 2.区分的标志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某些交易要按这种方式来组织,而其他交易则要按那种方式来组织,这其中必有其经济上的合理原因。但是这些方式的走向如何?其道理又何在呢?要得出一种预测经济组织发展趋势的理论,就必须找出是什么原因使得各种交易彼此不同,并且要作出详细的解释才行。 区分各种交易的主要标志是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及其发生的频率。资产专用性是最重要的标志,也是使交易成本经济学与解释经济组织的其他理论相区别的最重要的特点。但这样说并不否定其他两个标志的重要作用。 2.1 资产专用性(Asset Specificity) 资产的专用性是有条件的。要了解这些条件是什么,至少可追溯到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的观点。⑩但关于签约和组织经济行为的各种细节问题却无人问津。这也难怪,因为在新古典经济学中,马歇尔所说的那种准租金本来就不重要。 的确,迈克尔·波兰尼在其研究“个人知识”的名著中就收集了若干种解释什么叫工艺技术的说法。其中讲到,

经验丰富的工人身怀绝技,但外人要透彻地了解或猜测出他有这种技术却很困难(波兰尼,1962年,第52—53页)。雅各布·马尔沙克同样认识到,资产的性质可以是独一无二的;因此他这样表述经济学家那种随时接受或运用可替代假定的能力:“有些工人、教师和管理人员具有那种超群绝伦的、无可替代的研究能力:就像有些工厂和港口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一样。这类独特的或不拘一格的产品,的确被经济学教科书忽略掉了”(马尔沙克,1968年,第14页)。不过大多数人则相信,这些独一无二的条件不是极其罕见,就是(或者)并不重要(1962年,第52—53页)。至于波兰尼和马尔沙克的看法还有哪些细微的差别,我们不妨在脚注中予以注明。 但是在过去十年中,这种观点却发生了戏剧性的颠倒。一度持相反观点的阿尔奇安○11现在却承认:“老板和雇员的关系问题,甚至企业为什么会存在的问题,都只有靠资产专用性才能说明;否则就没有公认的道理来说明企业何以存在。”○12 不同的交易具有不同的特殊属性,这一命题可以广泛地、系统地解释各种各样的组织问题;这一命题最初是在研究纵向一体化问题时提出的(威廉姆森,1971年)。这样,以固定资产投资即具有交易专用性的资产投资为依托,各种交易就产生了“锁定”效应;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就可以用统一的所有权(纵向一体化)代替独立法人之间的自主交易。因此,尽管从一开始就有大量有资格的竞争者角逐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外文名 Transaction Costs 一定的 社会关 一般的生 产成本 目录 1.1成本简介 2.2成本分类 3.3成本原因 4.4成本特性 成本简介 编辑 交易成本理论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得奖主科斯(Coase, ., 1937)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论的根本论点在于对企业的本质加以解释。由于经济体系中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能之运作,产生了专业分工的现象;但是使用市场的价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而形成企业机制,它是人类追求经济效率所形成的组织体。 成本分类 编辑 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列举,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总体而言,简单的分类可将交易成本区分为以下几项(Williamson, 1975): 搜寻成本:商品信息与交易对象信息的搜集。 信息成本:取得交易对象信息与和交易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所需的成本。 议价成本:针对契约、价格、品质讨价还价的成本。 决策成本:进行相关决策与签订契约所需的内部成本。

监督成本:监督交易对象是否依照契约内容进行交易的成本,例如追踪产品、监督、验货等。 违约成本:违约时所需付出的事后成本。 Williamson(1985)进一步将交易成本加以整理区分为事前与事后两大类。 事前的交易成本:签约、谈判、保障契约等成本。 事后的交易成本:契约不能适应所导致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指两方调整适应不良的谈判成本;建构及营运的成本;为解决双方的纠纷与争执而必须设置的相关成本;约束成本─为取信于对方所需之成本。 Dahlman(1979)则将交易活动的内容加以类别化处理,认为交易成本包含:搜寻信息的成本、协商与决策成本、契约成本、监督成本、执行成本与转换成本,说明了交易成本的型态及基本内涵。简言之,所谓交易成本就是指当交易行为发生时,所随同产生的信息搜寻、条件谈判与交易实施等的各项成本。 成本原因 编辑 交易成本发生的原因,来自于人性因素与交易环境因素交互影响下所产生的市场失灵现象,造成交易困难所致(Williamson, 1975)。Williamson 指出六项交易成本了来源: 1.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指交易进行参与的人,因为身心、智能、情绪等限制,在追求效益极大化时所产生的限制约束。 2. 投机主义(Opportunism):指参与交易进行的各方,为寻求自我利益而采取的欺诈手法,同时增加彼此不信任与怀疑,因而导致交易过程监督成本的增加而降低经济效率。 3. 不确定性与复杂性(Uncertainty and Complexity):由于环境因素中充满不可预期性和各种变化,交易双方均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及复杂性纳入契约中,使得交易过程增加不少订定契约时的议价成本,并使交易困难度上升。 4. 专用性投资(Small Numbers):某些交易过程过于专属性Proprietary),或因为异质性(Idiosyncratic)信息与资源无法流通,使得交易对象减少及造成市场被少数人把持,使得市场运作失灵。 5. 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ic):因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自利行为产生的机会主义,交易双方往往握有不同程度的信息,使得市场的先占者(First Mover)拥有较多的有利信息而获益,并形成少数交易。 6. 气氛(Atmosphere):指交易双方若互不信任,且又处于对立立场,无法赢造一个令人满意的交易关系,将使得交易过程过于重视形式,徒增不必要的交易困难及成本。 成本特性 编辑 而上述交易成本的发生原因,进一步追根究底可发现源自于交易本身的三项特征。这三项特征形成三个构面影响交易成本的高低。(Williamson, 1985)

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 一、概念 理论建构于概念之上。对于交易费用为何,学界众说纷纭。交易成本为英文“transaction cost”汉译,亦有学者将之译为“交易费用”。一般认为,交易成本这一概念首先由科斯于《企业的性质》中提出。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企业何以存在”这一核心议题。科斯[①]认为,企业与市场的边界有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组织成本共同决定。前者主要为“使用价格价值的成本”。在这篇文章中,科斯并未对交易费用这一概念作出清晰界定,而是采用列举法,认为交易费用包含了“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以及由于经济生活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所导致的成本等”。 20世纪60年代后,伴随着科斯论文《社会成本问题》引起广泛和深入的讨论,交易成本的内涵得到拓展,其外延也进一步被细化。威廉姆森把交易费用分为合同签订前和合同签订后,前者而包括草拟合同、就合同内容谈判和确保合同履行所付出的成本;后者则包括了不适应成本、讨价还价成本、建立及运转成本和保证成本等。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的性与机会主义行为;客观原因则包括了交易所具有的三个基本维度:交易发生的频率、交易的不确定性程度和资产专用性条件[②][③]。 张五常在《新玻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经济制度与交易费用”条目中将交易费用定义为“那些在鲁宾逊·克鲁梭(一人世界的) 经济中不能想象的一切成本, 在一人世界里,没有产权,也没有交易,没有任何形式的经济组织”。从数学角

度,汪丁丁[④]将交易费用定义为给定的不完备的知识集合上对可供选择的制度做选择的机会成本。 综合来看,交易费用有别于生产费用。生产费用可以认为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者必然要支付消耗的生产资料并支付劳工的劳动报酬的总。交易费用则是交换过程中的讨价还价、签订合约、监督合约履行产生的费用。 二、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围绕核心概念“交易成本”展开。交易成本理论以交易为分析单位,是研究经济组织的比较制度理论。惠双民[⑤](2003)认为,交易成本理论经济学强调不完整契约,探索交易的特征及其对成本的影响,使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是一种包含了经济学、组织理论和契约法的交叉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以有限理性为假设前提。在一个具有完全理性的世界,或言一个完美的市场里,决策者可以预见所有结果,这时不存在交易成本。换言之,交易成本理论是研究“不完美市场”的经济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以交易为分析单位,威廉姆森[⑥]区分了交易的三个维度,即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资产专用性, 即如果两个人的交易中, 某项投资是专用的, 那么该项投资挪作它用就会大大贬值。资产专用性可分成五种类型:场所专用性, 这与存货、运输费用有关; 有形资产用途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专用性, 这与干中学有关;专向性资产, 它与顾客特别要求的投资有关; 品牌资产的专用性(1989)。不确定性,即交易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和交易者行为的不确定性。交易频率, 即在某段时期的交易次数, 是一个相对的维度。威廉姆森假定处于交易过程中的人们不但具有有限理性而且还具有会主义行为倾向。由于有限理性,

企业的资源基础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的争论与融合之一

企业的资源基础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的争论与融合之一 ——对交易成本理论的批判与质疑 现代企业理论奠基于1937年Coase发表的《企业的性质》,Coase提出了“交易成本”这个概念,并将其引入经济学,开创了交易成本分析的先河,后经过Williamson等人的完善,交易成本经济学(TCE)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的主流,形成了完整分析生产的制度结构、交易的协调方式等经济组织的理论框架。在交易成本理论形成体系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侧重于战略分析的企业资源基础理论(RBV)蓬勃发展,从管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企业核心资源产生竞争优势,渐渐发展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 企业理论的研究沿着经济学和管理学两条不同的轨迹发展,两派学者对企业理论的前提假设,主要观点和分析方法都有很多争论。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为Coase,Williamson,他们以不完全信息和非对称信息导致的交易成本为前提,视企业为“一系列合约的纽结”,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生产制度结构的形成。而企业的资源基础理论以资源的异质性假设为基础,强调效率取决于企业资源的差异。这两种理论虽然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行为作出了自己的解释,但是都存在不足之处。交易成本理论忽视了专用性投资形成的企业异质性及其变化在市场中表现出来的战略特征。资源理论则忽视了企业异质性资源形成的激励结构的异同。本文认为,企业的资源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都是在一定背景下针对企业组织的分析框架,不存在完全替代和完全对立的关系,而应当是互补的关系,两种理论融合才能更好地解释企业的种种现象。 对交易成本理论的批判与质疑 (一)科斯定理过强的假设前提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复杂性 科斯定理认为,在零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合约安排,资源配置的效率总是相同的。在分析过程中,科斯界定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经济环境以证明其论断:只有两个经济人且具有外部性。经济人行为假设是完全理性,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制度安排是产权界定清晰,给任何一方都可,且双方可以通过自愿谈判来决定合约内容。在随后的论证过程中,科斯首先讨论了产权制度安排是外生给定的相对简单情况,然后讨论了产权制度是内生决定的情况。逻辑和例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每个人选定的结果会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从而使得外部效应的水平与产权的划分是无关的,且在自愿交易和自愿谈判的情况下,将导致自愿的有效配置。 但是,科斯中性定理成立的条件是一个非常强的假设:消费者的效用函数是准线性的(quasi-linear),意味着对具有外部性的商品的收入效益为零(Hurwicz,1995)。所以,科斯定理的适用范围实际上是非常窄的,这个问题的产生根源于科斯定理假设的经济环境过于简单,且未能用精确的数学模型加以证明和标示,故出现了很多含糊不清的逻辑和术语,使得科斯定理的成立与否要依赖于经济环境的界定。 (二)企业目标的过度简化,忽视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差异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企业是一种特定交易环境中的合约安排。之所以出现企业,是因为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企业把一系列的需用价格协调的交易合约纳入到一个合约中,用科层的行政力量替代,因此大大减少了交易合约。某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