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审慎性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运用

审慎性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运用

审慎性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运用
审慎性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运用

审慎性原则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运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临的竞争和风险日益加剧,不确定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多,所以会计信息使用者也越来越关心与不确定性事项相关信息的揭示。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执行。比较新旧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特点之一就是审慎性原则得到了更进一步的体现。其具体运用如下:

一、审慎性原则在资产减值准备中的运用

新会计制度在旧会计制度的基础上新增了4项准备,即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1、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新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可收回的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可收回的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例如:2003年末宏远公司对固定资产进行检查,发现由于技术陈旧,生产设备A预计可收回金额为8万元,而此时该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为10万元,所以该公司应确认固定资产减值。其账务处理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200000

这样固定资产减值大于固定资产折旧而在会计报表中未反映的减值额在新企业会计制度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同时将该部分减值额计入营业外支出,使得虚增的资产和损益都得到了真实的反映。新会计制度同时规定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应按单项资产计提以及应当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形,特别是按单项计提防止了企业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走形式,缩小了企业利用固定资产折旧来调节利润的空间。

2、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是会计核算制度根据会计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近期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关联方无形资产交易来达到转移资产或增加收益等情形下,该项规定的出台相当必要。新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并规定了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情形:某项无形资产已被其他新技术所替代,使其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响;某项无形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下跌,在剩余摊销年限预期不会恢复;某项无形资产已超过法律保护期限,但仍然具有部分使用价值;其他足以证明某项无形资产实质上已发生了减值的情形。例如:2003年末宏远公司发现其拥有的账面价值为40万元的无形资产B发生了减值损失,此时估计无形资产B 可收回金额为30万元。其账务处理如下:

借:营业外支出—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100000

贷:无形资产减值准备100000

由于无形资产较大一部分系新技术、新发明等更新周期较快的技术产品,其更新周期相对其他实物资产来说更短一些,无形资产入账时估计的摊销年限较难准确,因此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就显得尤为必要。同时无形资产计提时计入营业外支出不仅夯实了资产,而且也防止了利润的虚增。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与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的会计核算除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运用“投资收益—计提的委托贷款减值准备”科目核算外,其他与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会计处理都较为相似,不再赘述。

二、审慎性原则在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确认中的运用

新会计制度对为购建固定资产而发生专门借款的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给予了严格的界定。新会计制度明确规定:当同时满足以下3个条件时,企业为购建某项固定资产而借入的专门借款所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开始资本化:(1)为购建固定资产的资产支出已经发生;

(2)借款费用已经发生;(3)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已经开始。可见长期以来不少企业把以购建固定资产的名义借入的款项不进行固定资产购建,而将发生的利息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情形将会得到控制,同时将这部分利息计入财务费用对真实反映企业当期会计利润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宏远公司于2003年1月1日为建造固定资产从银行专门借入款项1000万元,当日开始计息,这样在2003年1月1日,即应当认为借款费用已经发生。同时新会计制度规定:如果某项建造的固定资产的各部分分别完工(指每一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下同),每部分在其他部分继续建造过程中可供使用,并且为使该部分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活动实质上已经完成,则这部分资产所发生的借款费用不再计入所购建的固定资产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如果某项固定资产的购建发生非正常中断,并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含3个月),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其中断期间所发生的借款费用,不计入所购建的固定资产成本,将其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直至购建重新开始。部分工程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即停止借款费用资本化防止了不少企业账面上的在建工程长期不结转而往里面塞入各类费用的现象。为了避免企业在借款费用的处理上调节利润,新会计制度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开始时间、资本化率、资本化的期间等各方面都给予了严格的界定。

三、审慎性原则在债务重组中的运用

新会计制度较之旧会计制度在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上变动较大,最主要体现在对债务重组损益的处理。旧会计制度规定,债务重组收益通过“营业外收入”科目计入当期损益;而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债务重组收益直接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如果是债务重组损失,则通过“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科目计入当期损益。为了防止企业通过债务重组来获取利润,新企业会计制度基本是按照“债务重组无收益”的原则来核算债务重组的。

同时新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将债务划转出去或者确实无法偿付债务直接计入资本公积,而在旧会计制度下通过“营业外收入”计入当期损益。由此可见,无论是债务重组收益还是确实无法支付的债务在新会计制度下都计入“资本公积”,不再计入企业的损益,使企业的会计利润更接近真实,计算利润时谨慎性更强。

四、审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确认中的运用

新会计制度规定: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同时对或有事项确认为负债的条件作了明确的规定:如果与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企业应当将其作为负债:(1)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2)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或有负债的会计处理主要运用“预计负债”科目。

对处理或有事项发生的费用主要是通过“管理费用”科目来核算;对或有事项的赔偿金额主要是通过“营业外支出”科目来核算。可见新会计制度对或有事项的确认非常谨慎,即使确认也将其合理的计量后计入损益。

对或有资产的披露新会计制度就更是如此,新会计制度规定:或有资产一般不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但或有资产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时,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其形成的原因;如果能够预计其产生的财务影响,还应当作相应披露。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或有资产披露时,企业应当特别谨慎,不能让会计信息使用者以为所披露的或有资产肯定会实现。

例如:宏远公司欠新星公司货款100万元。按合同规定宏远公司应于2003年10月10日前付清货款,但是宏远公司未按期付款。为此,新星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2003年12月10日,一审判决宏远公司应向新星公司全额支付货款,并支付利息3万元;此外,还应承担诉讼费1万元。宏远公司不服,提起反诉。截止2003年12月31日该诉讼尚在审理中。宏远公司应作以下账务处理:

借:管理费用—诉讼费10000

营业外支出—罚息支出30000

贷:预计负债—未决诉讼40000

参考文献:

1、唐纳德·H·邱主编;《公司财务和治理机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年5月第1版。

2、程运木主编;《财务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3、邓春华;《财务会计风险防范》;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4、鄂秀丽;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方法;财务与会计;2005年第7期。

5、伍中信;产权与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年。

6、张延波;高级财务管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会计核算的一般性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它体现着社会化大生产对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反映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会计核算的基本规律,是会计核算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我国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12项,它是我国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居于指导性地位,它为整个会计准则提供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对具体会计核算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我国12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根据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下面四类:一是总体性要求;二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三是会计要素确定、计量方面的要求;四是会计修订性惯例的要求。 一、总体性要求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证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据准确,资料可靠。

客观性要求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它包括下面三层含义:一是会计核算应当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二是会计核算应当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三是会计核算应当具有可检验性,使会计信息具有可验证性的特征。 2、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必须符合国家的统一规定,提供相互可比的会计核算资料。可比性原则是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的。 3、一贯性原则 一贯性原则是指企业采用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要求企业在一般情况下不得随意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 一贯性原则要求同一会计主体在不同时期尽可能采用相同的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便于不同会计期间会计信息的纵向比较。 可比性原则强调的是横向比较,一贯性原则强调的是纵向比较。

会计岗位工作谨慎性原则分析

会计岗位工作谨慎性原则分析 【摘要】会计谨慎性原则指的是企业在面对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时,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计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不确定因素代表着风险性,谨慎性原则就是为了防范某些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谨慎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将要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做出合理的预计,对一些经济事项、会计业务尽量使用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办法。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的运用,能为企业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从而使会计信息更加稳妥和安全。 【关键词】会计;工作;谨慎性;原则 一、谨慎性原则应用的两面性 1.谨慎性原则的优点 面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谨慎性原则要求人们在会计操作上做出谨慎的反映和处理,以保护企业的稳健经营和增强企业的防御能力。会计制度及新准则对会计实务的规范和要求,在很多方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不高估计资产或者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其有效地挤去了企业资产和利润中的水分,遏制了企业虚增资产和利润的做法,体现了公平、公允原则。谨慎性原则提供的会计信息相对稳健、可靠并反映经营风险,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准确的决策,有利于保护投资人和债权人的经济利益,同时对保证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可以预计企业未来损失,预防经营风险,体现了资本保全制度,充分提高了企

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2.谨慎性原则与其他会计原则存在矛盾 (1)谨慎性原则与可靠性原则的矛盾。可靠性原则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谨慎性原则却强调预计可能发生但还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具有主观随意性,两者明显相矛盾。 (2)谨慎性原则与配比性原则的矛盾。配比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谨慎性原则要求在当期确认可能将要发生的损失和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发生的收入和收益,在当期没有相应的成本和收入与之配比,两者客观存在冲突。 (3)谨慎性原则与可比性、一致性原则的矛盾。可比性原则要求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一致性原则要求会计处理方法前后保持一致,一经采用不得任意变更,并应一贯予以使用。谨慎性原则对于会计信息的口径和处理方法没有要求,允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而变化,会计信息很大程度上失去可比性,因而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分歧。 二、谨慎性原则的完善和提高 在当今充满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各式各样的市场风险,这些不确定的风险需要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但是如果滥用谨慎性原则,

会计核算原则

会计核算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和衡量会计工作成败的标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十三条,可以归纳为三类:一类是衡量会计质量的一般原则,一类是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一类是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 目录 (一)真实性 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真实性原则包括真实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三个方面,是对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投资人决策和企业内部管理都有着重要意义,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都应遵循这个原则。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三)相关性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 会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向有关各方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如提供的信息与进行决策无关,不仅对决策者毫无价值,而且有时还会影响他们作出正确决策。所以会计核算的提供的信息资料必须对决策者有用才行。 (四)一致性 一致性原则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这样才便于同一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从而对企业不同期间的经营管理成果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一致性原则并不否定企业在必要时对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变更当企业的经营活动或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发生重大变化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会计处理方法,但要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表批注中加以说明。 (五)可比性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只有遵循可比性原则,一个企业才可以同本行业的不同企业进行比较,了解自己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从而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 另外指明一点,一致性和可比性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致性原则解决的是同一企业纵向可比问题,而可比性原则解决的是企业之间横向可比的问题。广义上说,两者均可称为可比性。 (六)及时性

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作者:————————————————————————————————日期: ?

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正确理解与应用谨慎性原则十分重要。分析了谨慎性原则的含义,介绍了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应用的必要性;阐述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体现,同时运用实例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并指出了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几点建议。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新《企业会计制度》则更加明确地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正确理解谨慎性原则,并针对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对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或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或比较慎重,也就是作了最坏的估计。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比如金融风波、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谨慎性原则正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这样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还可能导致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使会计信息失真。二、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与体现 会计核算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体现具体会计准则的诸多方面:

浅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及必要性 (一)谨慎性原则的涵义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谨慎性原则的本质就是资本保持或资本维持,其经济含义是只有在资本得到维护或成本得到弥补以后,才能确认收益。按照新准则的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会计人员不得不经常面对它,并根据一定的标准对这些不确定因素进行估计。因而,谨慎性原则是对历史性原则的修正,对减少企业风险和经营的不确定性具有重大意。 (二)谨慎性原则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当尽可能建立在比较稳妥可靠的基础上,对资产估价和收益计量用宁低勿高,对损失和费用计量采取宁高勿低的方法,以回避或转移经营风险。这就使企业有效避免短期化行为,保护各会计主体所拥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从而维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2.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近几年,虚假会计信息日趋泛滥,已严重危及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规范会计行为、治理会计环境、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是会计领域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谨慎性原则要求适度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这将对会计人员随意操纵企业会计利润的行为形成一定的遏制作用,有利于企业提供更加客观的会计信息。 3.有利于规避不确定因素或风险。对于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遵循谨慎性原则预先估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可以客观、审慎地反映经营中的风险因素,规避或转移未来不确定的风险损失,防范于未然,促使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始终保持较为清醒的认识,不至于被“过分乐观”的情绪所左右,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辽东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设计(论文)题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应用 学生:王美玲 年级:12级 专业:会计本科 指导教师:付艳 2014年3月26日

摘要 伴随着我国近十余年的会计制度改革,谨慎性原则在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精细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完善。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在实际的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人们认识到,谨慎性原则作为一种对会计实务态度和会计实务的处理方法它具有两面性。谨慎性原则虽然能够解决企业虚增利润等问题,体现出它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项会计原则,它在运用中也具有明显的不足和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根据现代企业的特点来解决这些不足。本文论述了我国新会计制度下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表现形式及运用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重要性;表现形式及运用;问题;思考及建议。

目录 摘要 (2) 1、我国的会计结构中包含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 (7) 1.1权责发生制制度原则中包含谨慎性原则 (7) 1.2实现原则中包含谨慎原则 (8) 2、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表现形式及实际运用情况 (9) 2.1谨慎性原则的表现形式 (9) 2.2谨慎性原则在我国的具体应用情况 (12) 3、我国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存在的问题 (14) 3.1谨慎性原则应用中,会计确认与计量的难度大 (14) 3.2与其他会计原则有一定冲突 (15) 3.3谨慎性原则应用中易被滥用 (16) 4、关于谨慎性原则正确运用的几点思考及建议 (17) 4.1存在的问题 (17) 4.2综上所述我认为要更好的应用谨慎性原则就做好以下几点: (19) 参考文献 (26)

谨慎性原则及其运用事例

谨慎性原则及其运用事例 谨慎性原则即稳健性原则,是指某些经济业务有几种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当尽可能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影响最小的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即所谓“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 会计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一项重要原则,运用广泛,可防止抬高资产和收益,压低负债和费用,并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但实际运用中存在利用谨慎性原则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要采取必要措施趋利弊害,使会计信息更具客观性。 运用事例 在资产方面:谨慎性原则在资产方面应用很多,首先,自行开发的无形资产的开发成本直接计入当期费用,而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应选择合同期限、法律期限、经营期限,10年中最短者;其次,由于固定资产的使用存在较大的无形损耗,所以采取加速折旧法;再其次,企业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度终了全面检查各项资产,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其中包括:短期投资减值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坏账损失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最后、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选择后进先出法,物价下跌时选择先进先出法。 在收入方面:如果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应按劳务的完成程度确认收入,如果完工程度不能可靠计量,按实际消耗成本确认收入,当发生成本高于可能收回效益,按实际能收回收益确认收入。

债务重组方面:新制度规定债务人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或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若发生债务重组损失,确认为当期损失。在债权人方面,当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或债转股清偿债务时,债权人应按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资产或股权的入账价值,而不能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 投资及清算股利的应用:《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中规定,以放弃非现金资产取得的长期股权,股权投资成本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确定,公允价值超过所放弃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扣除未来应交的所得税后的金额,作为资本公积的准备项目。如果所取得的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更为清楚,也可以取得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确定。对于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有投资期限的按投资期限摊销,没有投资期限的按不超过10年的期限摊销。在清算股利方面,采用成本法时除追加或收回投资外,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一般应保持不变,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应作为当期收益。

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是什么

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是什么 一、绪论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在会计领域的地位勿庸质疑,本文将从其概念、运用、其实施的必要性和在我国会计发展中的正确应用等方面进行理论上的论述,肯定谨慎性原则在会计理论中的地位无法替代。 二、会计谨慎性原则概述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它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使会计报表使用者、企业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谨慎性原则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谨慎稳健的内容。 三、谨慎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1、提取坏帐准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赊销行为是企业开展销售业务的主要方式,由此引起的一部份应收帐款无法收回在所难免,客观存在的,于是形成了坏账。坏账损失的会计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转销法。另一种是备抵法,虽然考虑应收帐款中可能的坏帐损失风险,通过计损坏帐准备,防止了利润虚增,资产虚增,符合谨慎性原则。但根据近年的实际情况看,企业按千分之3~5的比率提取坏帐准备,由于准备额过低,坏帐准备金额明显不足,未能达到谨慎核算的目的。因此,新制度规定应收帐款按备抵法取坏帐准备的提取比例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公司自行确定,同时规定对期末应收票据、预收帐款、其他应收款等

都应列入风险管理中,这样使企业更加谨慎地反映其财务状况,不限制估计坏帐损失的方法,让其象成本核算那样自行选择适合的核算方法,固定下来,按提取比例提取,超支者报批或督促企业加强管理,从根本上减少坏帐的发生。 2、加速折旧 总的来说,我国不少企业的折旧率水平还是比较低的,不能适应企业技术更新,发展生产的内在要求,为此现行新会计制度在强调采用直线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同时,允许企业采用加速折旧法。其中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点:第一、许多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效率高,生产能力大,早期的营业收入大,为做到收入与成本恰当配比,就应让这些资产具有最大经济效用的早期多计提折旧;第二、因技术进步而产生的无形损耗,使得固定资产的大部分价值应在短期限内收回等等。因此,允许一些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中选定一种方法,是完全必要的。 3、低估存货 由于受到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企业以前购进的存货的价值可能低于当前市价,造成企业面临潜在的存货损失。这时,可通过低估存货损失,高计产品当期销售成本,从而减少当期利润的办法来得到补偿。其具体方法有:第一是当企业的产品发生滞销时,为了抵偿存货报废发生损失对企业的消极影响,或者防止商品因大批削价而影响经营利润,企业可以提取削价准备。第二是在市场物价持续上涨时,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对发出或领用的存货进行计价,低估存货成本。后进先出法的优点是领用或发出的存货成本最接近当时的市价,不仅可以使存货的价值得到完全的补偿,而且由此计算出来的盈亏最体现当时的实际水平。 4、收入确认与谨慎性原则

谈谈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一)

谈谈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一) 摘要]通过对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发展曲线、与其他质量特征的关系和其在会计实践中的作用作一个粗浅的分析,旨在更好地理解它,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合理运用稳健性原则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信息稳健性原则 一、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 1.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前提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是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前提。从宏观来看,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发展时期,资本市场才刚刚起步,很多制度尚未完善。加入WTO后要参与国际竞争经济不确定因素将会更大。从微观来看,通过企业制度的改革,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自身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企业内外的不确定经济环境使企业的经营同时存在风险与收益。人们不愿意遭受大的风险,因此,稳健原则就客观地存在了。 2.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 (1)契约理论是会计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在企业契约中,主要有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和债权人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两种不同的契约存在两种不同的矛盾。在所有者与管理人之间的矛盾中,稳健性可以作为抵减所有者过于乐观的一种工具,从而管理人可以避免因盈余过高而带来的股东诉讼。另外,由于稳健原则可以缓解管理者对资产和利润的高估,限制对股东清算股利的发放,起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作用。由此可见,管理人愿意采用稳健性原则,是它能化解上述两对矛盾。 (2)税收是会计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除了免税企业外,一般的企业都缴纳所得税,稳健性可以延迟收入确认和加速费用的确认进而延迟了利润的确认。这就降低了累计利润,减少了当期应纳税额,增加了企业价值,这些增值在企业各方面得以分享,同时也扩大了企业管理层的业绩。因此,企业的各个方面都乐于采用稳健性原则。 二、稳健性原则的发展曲线 会计稳健性思想明确表述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如Bliss(1924)的名言“不预计利润,但预计所有损失(Anticipatenoprofitsbutanticipatealllosses)”这是当时财产托管人为其解脱责任的一种策略。 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指出:“对于不确定性的一种审慎的反映,以确保对经济环境中内在的不确定性给与充分的考虑。”稳健型的这一定义只指明需要“审慎反映”没有说明如何保证风险被“充分的考虑”。 1983年,财政部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试行尊案)》。其中提出了稳健原则,如存货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借鉴国际惯例而制定的会计制度。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以第五号部长会的形式,签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基础准则》。在一般原则的第十八条中表述:会计核算应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稳健性原则得到重视并在会计实践中也得到更多的应用,如长期投资采用权益法;提取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 1993年到现在,在这段时间里,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相继发布。在这些准则中继续重视了稳健性原则,我国2001年加入WTO后,会计制度由国际接轨转向国际趋同。到现在为止,财政部共发布了38项具体准则,并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建立起来。在新的会计准则中,稳健性原则被描述为: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在新的会计准则中,稳健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突破。 二、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信息质量原则的辩证关系 稳健性原则是一种限制性或者附加条件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它与其他信息质量特征统一于

最新整理会计核算原则及科目报表.doc

会计核算原则及科目报表 第一条公司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人员职权条例》、《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等法律法规关于会计核算一般原则、会计凭证和帐簿、内部审计和财产清查、成本清查等事项的规定。 第二条公司采用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并按有关的规定办理会计事务。 第三条记帐方法采用借贷记帐法。记帐原则采用权责发生制。以人民币为记帐位币。人民币同其他货币折算,按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规定办理。海外企业应选定一种货币为记帐本位币。 第四条合资企业所发生的债权、债务、收益和费用等应按实际收付的货币记帐,同时应选用一种货币为本位币,将所有外币折合成本位币记帐和编制财务报表。 第五条一切会计凭证、帐簿、报表中各种文字记录用中文记载,必要时可用外国文字旁述;数目字用阿拉伯数字记载。记载、书写必须使用钢笔,不得用铅笔及圆珠笔书写。 第六条公司对公司资本坚持资本确定、资本充实的原则。 第七条公司各单位收益与费用的计算,实行分级核算,按部设帐。 对同一时期的各项收入及与其相关联的成本、费用都必须在同一时期内反映,如应付工资、应提折旧等均按规定时间进行,不应提前或延后。 第八条公司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非董事会同意,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 第九条凡与公司合作经营的企业,应按合同规定的资本总额、出资比例、出资方式,在规定期限内投入资本。具体如下: 1.以现金投资的,应以收到或顾入开户银行的日期和金额作为记帐依据; 2.以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实物投资的,应按合同规定并经检验核实的实物清单、金额、收到实物的日期作为记帐依据; 3.以专有技术、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作投资的,应以合同规定的金额和日期为记帐依据; 4.各方交付的出资额,应由政府批准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验证,出具验资报告后,据以发给出资证明。 第十条公司向其他单位投出的资金,应按投出时交付的金额记帐,所发生的收益和损失,应在投资损益科目中入帐,在利润表中单独反映。 第十一条公司对境外的投资或在境外购置房屋等固定资产,必须经董事会批准后方可行。 第十二条长期借款的利息支出,应根据使用单位用款时间计算利息。 第十三条公司以单价元以上、使用年限1年以上的资产为固定资产,分为5大类: 1.房屋及其他建筑物; 2.机器设备; 3.电子设备(如手提程控xxx 机、复印机、电传机等); 4.运输工具; 5.其他设备。 第十四条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为: 1.房屋及建筑物35年; 2.机器设备(含室内装修)10年; 3.电子设备、运输工具5年;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提要] 会计核算质量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谨慎性,尤其在经济环境因素日趋复杂的今天,谨慎性已然成为会计实物操作者的必然要求。鉴于此,重视谨慎性在会计实物中的作用,对其在会计核算的运用进行研究,并发现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谨慎性;会计;核算;运用 一、谨慎性的存在原因及要求 (一)谨慎性存在原因 1、企业生存及发展的需要。谨慎性之所以是会计核算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源于企业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活动。一方面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一定标准来进行判断和估价,因为企业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会计对象及要素的确认以及计量;另一方面在日常经营决策中企业需要保持高度的谨慎来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估计。 2、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需要。目前,会计信息环境的千变万化,会计目标也正悄然发生着转变,报告使用者的信息决策有用化正在替代报告的经营管理责任化。除此之外,谨慎性正在渐渐成为基于会计信息披露可靠性及相关性的修订原则,这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我国会计规范关于谨慎性的要求。我国会计规范对谨慎性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确定是事谨慎性的存在基础,指的是处理经济活动可能发生事件所使用的方法;第二,合理核算是

在会计核算中谨慎性的应用标准。企业要对可能发生的各种费用及损失正确处理,合理估计;第三,谨慎性要能够为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提供相应的保证。全面估计会计核算中的风险及损失,避免利润虚增及资产虚增,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二、谨慎性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谨慎性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有多种情形,最常见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可收回金额时,就会发生资产减值。企业应该全面检查其资产负债表中所披露的各项资产,并进行减值测试,判断其减值迹象是否存在。若经过测试,企业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要对其可收回金额进行合理的估计,并且在资产账面价值小于可收回金额的前提下,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确认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在会计核算中的使用能够更加准确的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符合谨慎性原则的同时又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发出存货的计价。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有多种计价方法,例如: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等。而先进先出法指的是假定先进来的存货会先发出,并依据此种假定对期末存货和发出存货进行计价。先进先出法的应用使得存货的期末成本更加接近当下市场上的价值,尤其在经济低迷,物价不断降低能够体现出会计核算的谨慎性要求。 (三)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会随着其不断使用价值相

企业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的体现

毕业论文 企业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的体现

目录 摘要 (1) 第1章绪论 (2) 1.1 研究背景 (2) 1.2 研究目的 (2)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 (2) 第2章会计谨慎性原则概论 (3) 2.1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定义 (4) 2.2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目的 (4) 第3章企业会计准则中谨慎性原则的体现 (5) 3.1 无形资产的确认 (5) 3.2 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6) 3.3 加速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6) 3.4 谨慎核算存货实际成本 (6) 3.5 谨慎处理债权债务重组 (7) 3.6 谨慎处理融资租赁业务 (7) 3.7 谨慎处理暂时性差异 (7) 3.8 谨慎处理和披露或有事项 (8) 第4章企业会计使用谨慎性原则应注意的问题 (8) 4.1 在会计准则谨慎性的应用上缺乏客观性、独立性和权威性 (8) 4.2 企业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8) 4.3 谨慎性原则的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9) 第5章对企业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建议 (9) 5.1 明确会计谨慎性原则对企业发展的意义 (10) 5.1.1 提高公司企业的经济效益 (10) 5.1.2 优化公司企业的财务状况 (10) 5.1.3 实现公司企业的价值最大化 (10) 5.2 健全企业的会计管理结构,重视会计人才的培养 (10) 5.3 转变态度,建立战略化的会计管理思想 (10) 5.4 加强会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培养 (11) 第6章结论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飞速进步,国内众多中小型企业随之面临着大量发展机会,同时也需要接受更强挑战,在今天,市场经济持续进步,社会对于中小企业会计实务建设的需求和需要也随之增强。中小企业是我国社会长期关注的重心,同时也受到广大社会群体的重视。然而,尽管在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一片大好,但是真正落实到具体的企业管理中,还是需要企业加强会计实务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近些年来的会计实务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在现阶段,我国的中小企业在会计实务管理方面并不规范,还存在许多问题。 相关数据表明,部分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存在失真的情况,而在中小企业的内部人员管理和规范中,也存在部分中小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利用法律规范的缺口偷漏税款,获取不当利益,制造虚假业绩等等不良的情况。因此,在这个大环境下,本篇论文从会计谨慎原则相关理论入手,根据会计准则提出的谨慎性原则,明确国内中小企业在这一方面的不足之处,经过深入探讨,提供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字会计准则;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

31第三章 会计核算基础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章会计核算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确定会计核算工作空间范围的前提条件是()。A A.会计主体 B.持续经营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 2.强调经营成果计算的企业适合采用()。B A.收付实现制 B.权责发生制 C.永续盘存制 D.实地盘存制 3.凡是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仅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作为()。A A.收益性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营业性支出 D.营业外支出 4.凡为形成生产能力,在以后各期取得收益而发生的各种支出,即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作为()。B A.收益性支出 B.资本性支出 C.营业性支出 D.营业外支出 5.对应收账款在会计期末提取坏账准备这一做法提现的原则是()。C A.配比原则 B.重要性原则 C.谨慎性原则 D.可靠性原则 6.在会计年度内,如把收益性支出当作资本性支出处理了,则会()。A A.本年度虚增资产、虚增收益 B. 本年度虚减资产、虚增收益 C.本年度虚增资产、虚减收益 D. 本年度虚减资产、虚减收益 解释:收入-费用=利润,将收益性支出转作资本性支出处理意味着费用减少,费用减少必然造成利润增加,即虚增收益。资本性支出增加会增加资产的价值,所以,将收益性支出转作资本性支出即增加资产的价值造成虚增资产。 7.会计对各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时,选择统一计量标准的是()。B A.劳动量度 B.货币量度 C.实物量度 D.其他量度 8.配比原则则是()。D A.收入与支出相互配比 B.收入与销售费用互相配比 C.收入与产品成本互相配比 D.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配比 9.财产物资计价的原则是()。C A.权责发生制原则 B.配比原则 C.历史成本原则 D.收付实现制原则 10.下列支出属于资本性支出的是()。D A.支付职工工资 B.支付当月水电费 C.支付本季度房租 D.支付固定资产买价 11.进行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符合()。C A.历史成本原则 B.配比原则 C.可靠性原则 D.可比性原则 12.各企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度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得随意

刍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刍议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正确理解与应用谨慎性原则十分重要。本文详尽分析了谨慎性原则的涵义,阐述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并指出了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谨慎性原则作为企业防范市场经济风险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企业与有关部门的重视。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但是,采用谨慎性原则将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影响企业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判断。如果不恰当的理解和应用谨慎性原则,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的扭曲与失真,这同样会违反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因此,正确理解与应用谨慎性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或保守主义。它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即在会计处理犹豫难决时尽量采用不夸大这一期间的资产和收益的解决办法。目前该准则在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尽早确认费用;低估资产;高估负债。

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是谨慎性原则产生的前提。经营的多变性导致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不确定性,这便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反映风险的信息。谨慎性原则认为,悲观的会计实务优于乐观的会计实务,在特定情况下保守、谨慎总比乐观、大胆要强一些,否则,投资者或决策者面临的风险就会加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有利于企业经营者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客观环境作出正确判断,从而规避经营风险,稳定盈亏;对于投资者来说,谨慎性原则有利于防止他们产生过于乐观的情绪,规避因虚增利润而导致利润分配侵蚀股本的风险;对于会计人员来说,谨慎性可以避免因提供盲目乐观的信息给投资者带来损失而招致的索赔风险。可见,谨慎性作为经济生活中的镇静剂是相当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制度》中突出表现在:计提各种资产减值准备、或有负债的出现、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在物价上涨情况下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等。以下从五个方面谈谈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一)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起源与经济影响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起源与经济影响 2006-11-98:42黄梅【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谨慎性是传统会计中一项历史久远、影响深远但又颇具争议的计量原则。作者分析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及其演化过程;阐明谨慎性起源的三种解释:契约解释、诉讼解释和税收解释,说明这些解释的理论含义而且列举了相关的实证证据;有关谨慎性的经济影响,包括其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和股票市场价格的影响;指出对谨慎性的主要批评。 关键词:会计谨慎性;会计准则;净资产账面价值 谨慎性是传统会计中一项历史久远、影响深远但又颇具争议的计量原则。我国自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引入了谨慎性原则,在2001年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这一原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许多体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处理方法被引进,它对会计实务的影响也日渐凸现,但我国对谨慎性原则的研究大多处于解释运用表层面,本文试图深入分析谨慎性原则的内涵、起源和经济影响,以丰富我们对谨慎性原则的认识。 一、谨慎性原则的内涵及其演化 谨慎性原则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它最早是财产托管人解脱其受托责任的一种策略,后来被会计人员所认同接受,逐渐成为一项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又颇具争议的会计核算原则。 从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看,这些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当时的财产托管人为了减轻受托责任,对其托管财产的增值不进行任何预计。随着19世纪会计受托责任的盛行,会计人员面对着日益上升的诉讼风险,普遍存在强烈的灾难意识,中世纪财产托管人减轻责任的谨慎方式逐渐为会计界所认同,进而形成了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受托责任观下的谨慎性原则的表述很多,其中最典型的是Bliss 在1924年给出的一个定义:不预计利得,但预计一切损失[1].它意味着会计师可以运用各种手段低估资产和收入,高估负债和费用,以减轻受托责任。这种观点本身缺乏会计学和经济学的理论依据,它只是站在“实用主义”的角度来对谨慎性进行定义,强调蓄意地、一贯地低估净资产和利润,招致了对谨慎性的诸多批评。谨慎性原则的批评者认为,谨慎性的蓄意低估,会形成大量的“秘密准备”,有违会计信息真实性和公允表达的要求。 2.决策有用观下的谨慎性原则。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转向决策有用观,对谨慎性的批评也日渐激烈,谨慎性的原理和内涵被会计职业团体或准则制定机构重新审视。美国的FASB在它的概念框架研究中反复讨论了这个概念,并且试图用“审慎”来取代这一概念,在财务会计概念

会计核算的13个基本原则是哪些真实性

会计核算的13个基本原则是哪些真实性? (一)真实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地反映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真实性原则包括真实性、可靠性和可验证性三个方面,是对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投资人决策和企业内部管理都有着重要意义,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都应遵循这个原则。 (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三)相关性 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会计的主要目标就是向有关各方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如提供的信息与进行决策无关,不仅对决策者毫无价值,而且有时还会影响他们作出正确决策。所以会计核算的提供的信息资料必须对决策者有用才行。 (四)一致性 一致性原则是指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这样才便于同一企业的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从而对企业不同期间的经营管理成果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一致性原则并不否定企业在必要时对会计处理方法作适当变更当企业的经营活动或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发生重大变化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更会计处理方法,但要将变更的情况、变更的原因及其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财务报表批注中加以说明。 (五)可比性 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只有遵循可比性原则,一个企业才可以同本行业的不同企业进行比较,了解自己在本行业中的地位,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从而制定出正确的发展战略。另外指明一点,一致性和可比性实际上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致性原则解决的是同一企业纵向可比问题,而可比性原则解决的是企业之间横向可比的问题。广义上说,两者均可称为可比性。 编辑本段(六)及时性 及时行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保证会计信息与所反映的对象在时间上保持一致,以免使会计信息失去时效。凡会计期内发生的经济事项,应当在该期内及时登记入账,不得拖至后期,并要做到按时结账,按期编报会计报表,以利决策者使用。特别是当今信息社会,会计资料若不及时记录,会计信息不及时加工、生成和报送,就会失去时效,变成一堆没用的信息,对进行决策也就不会有任何帮助。可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是其有用性的限制因素。 (七)清晰性 清晰性原则是指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都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能清楚的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及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根据清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应准确清晰,账户对应关系明确,文字摘要清楚,数字金额准确,手续齐备,程序合理,以便信息使用者准确完整的把握信息的内容,更好的加以利用。 (八)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即收入或费用是否计入某会计期间,不是以是否在该期间内收到或付出现金为标志,而是依据收入是否归属该期间的成果、费用是否由该期间负担来确定。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是一种记账基础,建立在该基础之上的会计模式可以正确的将收入与费用相配合,正确的计算损益。 (九)配比性 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是指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配比。这一原则是以会计分期为前提的。当确定某一会计期间已经实现收入之后,就必须确定与该收入有关的已经发生了的费用,这样才能完整的反映特定时期的经营成果,从而有助于正确评价企业

会计之谨慎性思考

会计之谨慎性思考

新会计准则下对谨慎性原则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0-6-2 9:34:30 来源:新会计作者:添加到我的收藏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出台后的研究,较多的集中在公允价值、盈余管理和与国际准则的比较等方面,而对会计目标、财务信息质量和财务列报等相对较少。本文试图通过展示谨慎性原则的发展历程,剖析谨慎性原则的经济实质,并立足于中国国情,从会计确认、计量两方面探讨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揭示遵循谨慎性原则对提高会计信息决策有用性的重要意义。 一、谨慎性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在西方会计文献中,经常用来表达“面对不确定性所持有的态度”的词有两个:conservatism和 prudence。我国的会计学者一般把它们相应地译为“稳健、谨慎”。尽管这两个词在词义上有细微差别(稳健,也称保守,强调对风险的较高预期;谨慎,也称审慎,强调对风险的适度预期),但早期会计文献没有做出详细区分,而都统一为:对待会计中的不确定性,

应持小心、谨慎、倾向于悲观的态度,也即在会计处理时,认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于不发生的可能性(陈鸣,2005)。 据调查,影响财务会计信息可理解性的前三位因素为,财务会计的专业性、措辞的通俗程度以及使用者的前导知识(陈今池,1998)。由于“谨慎性”和“稳健性”之间存在客观差异,必然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统一措辞显得尤为重要。随着会计研究的不断发展,对“谨慎性”与“稳健性”的争论开始逐步趋于一致,大量的文献检索和实地调研从限度分析(孙宝成,1995)和措辞偏好(孙铮,2005)等方面都支持采用“谨慎性”的说法。 对谨慎性概念的界定,Basu (1997)在其实证研究中将其表述为,“会计师确认利得等好消息时所要求的可验证程度要比确认损失等坏消息高”。所谓谨慎性是对利得和损失的可验证程度的非对称性状态;对利得和损失的可验证的差异性越大,就越谨慎。谨慎性会计处理结果,是对净资产的持续低估。我国学者陈今池(1998)

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会计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正确理解与应用谨慎性原则十分重要。分析了谨慎性原则的含义,介绍了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应用的必要性;阐述了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体现,同时运用实例说明谨慎性原则的具体应用,并指出了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企业会计核算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几点建议。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核算;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18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新《企业会计制度》则更加明确地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正确理解谨慎性原则,并针对其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进行具体的阐述,对正确进行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谨慎性原则的理解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费用。在会计核算中应当对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作出合理预计,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以尽可能选用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由于谨慎性原则充分考虑了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而不考虑可能取得的收入或收益,就使得会计信息比较稳健,或比较慎重,也就是作了最坏的估计。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市场风险,比如金融风波、债务人的死亡、破产、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而提前报废、恶性竞争等情况,谨慎性原则正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这样有利于保护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但谨慎性原则若使用不当,也可能降低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还可能导致企业设置秘密准备,使会计信息失真。二、谨慎性原则在中国会计核算中的具体应用情况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应用与体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