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胰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胰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胰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胰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19, 9(5), 638-644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2677/acm.2019.95096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Junpu Wang1, Hui Zhang1,2, Jun Yan1,2, Wence Zhou1,2*

1The First Clinic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2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 First Hospit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Received: Apr. 25th, 2019; accepted: May 13th, 2019; published: May 20th, 2019

Abstract

Pancreatic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malignant tumors of the digestive tract, and its global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t present,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mainly includes surgical resection, radiotherapy, chemotherapy, and combination of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Due to the concealed disease of pancreatic cancer, the disease progresses rapidly, and the degree of malignancy is high. Once the patient is found to b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stage of cancer, the operation is lost. Opportunities lead to a 5-year survival rate of less than 6%. In order to prolong the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actively exploring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s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solved in pancreatic cancer.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ervices, the treatment of pancreatic cancer has ranged from conventional surgery,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to alkaloid drug therapy, gene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current treatments for pancreatic can-cer.

Keywords

Pancreatic Cancer, Treatment, Review

胰腺癌治疗的研究进展

王君璞1,张辉1,2,严俊1,2,周文策1,2 *

1兰州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甘肃兰州

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二科,甘肃兰州

收稿日期:2019年4月25日;录用日期:2019年5月13日;发布日期:2019年5月20日

*通讯作者。

王君璞 等

摘 要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其在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逐年升高。目前临床上治疗胰腺癌的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化疗,由于胰腺癌发病隐匿、病情进展快、恶性程度高等特点,患者一经发现多处于癌症的中晚期,丧失手术机会,导致患者5年生存率不足6%。为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积极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是目前胰腺癌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胰腺癌的治疗方法从常规的手术、放化疗到生物碱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免疫治疗等。本文就目前胰腺癌的治疗方式作一概述。

关键词

胰腺癌,治疗,综述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癌症目前是全球第二大致人死亡的原因,胰腺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肿瘤,根据美国癌症协会2018年的数据显示,死于胰腺癌的人数已达到44,430人[1]。由于胰腺癌病情发展迅速,早期诊断困难,患者一经发现大多丧失手术的机会[2]。因而,具有极低的存活率和较差治疗率的胰腺癌仍然是生物医学和临床领域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如何提高胰腺癌患者远期的生存率及改善患者的预后目前已经成为亟待攻克的问题。本文结合相关的研究,就目前有关胰腺癌的治疗作一简要述评。

2. 胰腺癌的发病诱因

胰腺癌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相关遗传背景、生活习惯、基础的疾病等。吸烟产生的烟雾中,会产生很多的致癌物质,吸烟者和经常处于烟雾环境中的人,都不同程度增加了患胰腺癌的风险[3]。肥胖,研究人员发现肥胖患者的体内会更多的表达精氨酸酶,这种酶会间接的促使癌细胞的生长。另外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对350例胰腺癌病例进行分析,BMI ≥ 30 kg/m 2的个体患胰腺癌的风险要高于BMI < 23 kg/m 2的患者,RR 值1.72 (95%CI :1.19至2.48),肥胖增加了患胰腺癌的风险[4]。没有直接证据表明饮酒会导致胰腺癌的发生率增加,美国一个前瞻性研究表明,在不吸烟的情况下,每日饮酒3杯或3杯以上,会增加胰腺癌的死亡率[5]。另有研究表明,胰腺炎的疾病史构成了发生胰腺癌的重要危险因素[6]。II 型糖尿病是胰腺癌的又一个危险因素,长期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其发生胰腺癌的风险会增加[7],癌症患者由于服用化疗药物的影响又易导致糖尿病的发生[8] [9]。美国Fan 等[10]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分析361例胰腺腺病人患者和对照人群口腔病原体,最终发现口腔携带有牙龈卟啉单胞菌和放线杆菌的与胰腺癌的高风险相关。

3. 胰腺癌的常规治疗方式

3.1. 手术治疗

外科根治性手术切除胰腺肿瘤,是临床上治愈胰腺癌的最主要的手段,但由于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

Open Access

王君璞等

显,大约只有20%的患者被认为是可切除的。有研究证实,如果能尽早的发现胰腺早期肿瘤切除病灶,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命5年的术后生存率将会大大的提高。于文滨[11]对6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进行分析,除外死亡3例,治疗出院57例,其中可切除病例的中位生存期15~19个月,5年生存率大约在20%。有关可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有标准根治术和扩大清扫范围的根治术,有学者提出扩大淋巴结的清扫范围,清除了较多的淋巴结,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能提高患者中位生存率,对患者是有益的[12]。Reddy等[13]的研究发现,扩大清扫组和标准清扫组相比,并不能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病死率也无明显差异。因此,Pedrazzoli [14]认为,我们仍然缺乏足够的数据来表明哪个术氏患者可以受益更多。但对于中晚期胰腺癌患者,肿瘤已经发生了转移扩散,导致无法行根治性手术,只能评估患者的年龄、身体状态,恰当有效的选择姑息性手术,能解除患者的梗阻、黄疸等不适症状,也会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2. 化学治疗

虽然化疗不能像手术切除那样可以有效的治疗胰腺肿瘤,但仍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单一化疗药物有氟尿嘧啶、丝裂霉素、异环磷酰胺等,对胰腺癌的敏感性较差,氟尿嘧啶和丝裂霉素,有效率仅仅接近24%。联合化疗治疗胰腺癌相比单一化疗药物治疗,其效果更好,常用的化疗方案有氟尿嘧啶、阿霉素和丝裂霉素(FAM);链霉素、丝裂霉素和氟尿嘧啶(SMF);氟尿嘧啶、阿霉素和顺铂(FP)等[15]。Glenwigga等[16]在使用SMF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胰腺腺癌,患者存活时间明显比同期其他的胰腺癌患者(7.5个月VS 3个月)要长,且SMF的副作用也较低。吉西他滨,是一种新型嘧啶拮抗剂,在许多肿瘤中发挥作用,是治疗胰腺癌的一类化疗药物[17]。患者对吉西他滨的反应更灵敏,能改善症状并延长生存期。但也容易产生耐药性,总体治疗效果欠佳[18]。有研究也证实采用吉西他滨+卡培他滨,吉西他滨+ 顺铂+ 5–氟尿嘧啶,吉西他滨+ 厄洛替尼等的治疗方案效果会更好[19]。

3.3. 放射治疗

放疗在胰腺癌治疗中的作用存在很大的争议。X线照射对胰腺癌的治疗,最早开始于20世纪,由于X射线的深度量低,胃肠反应大,疗效差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而逐渐被淘汰。后随着科技的发展,探索其他的有效的放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对肿瘤进行局部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Patrick的研究表明,在局部不可行切除术的胰腺癌患者,放射治疗加用吉西他滨的治疗可提高总体生存率,且产生的毒副作用相对较少[20]。立体定向体部放疗(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SBRT),SBRT是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能够经过计算机运算后用γ-刀和X线的照射,使目标靶区接受高剂量照射,而使周围的正常组织接受很低射线的照射的技术[21]。但Schellenberg的研究[22]在纳入16例胰腺癌患者,均接受了吉西他滨联合SBRT治疗,患者分别于SBRT术后4~6周、10~12周及每3个月进行评估。最终证实,SBRT联合吉西他滨治疗与常规放化疗的生存率却相当,肿瘤的局部控制良好,但增加了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率。目前有关SBRT的临床研究国内外仅有10余年,有关照射剂量、时间等一些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

4. 胰腺癌新辅助治疗

4.1.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一直是肿瘤学研究的热点,也是极具发展前景可能攻克癌症的一种新型治疗手段。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促癌基因的表达以及抑癌基因的失活相互作用的结果。基因治疗的首要步骤是用载体把目的基因转移到靶细胞中,常用于胰腺癌的载体包括:腺病毒、慢病毒、脂质体及裸DNA等。不完全复制及

王君璞等

选择性复制的腺病毒现已应用于胰腺癌的基因治疗[23]同时可以把失去功能的抑癌基因替换成功能正常的抑癌基因,目前在研究中的基因有p53,p16,INK4a,CDKN2A和SMAD4E等[24]。另外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诞生,极大的推动了基因肿瘤治疗的发展。2014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人员率先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给小鼠注射含有Cas9和sgRNAs的CRISPR质粒从而诱发了肿瘤,科研人员随即提取组织进行测序,结果表明肿瘤细胞内存在P53及PTEN的突变,同时研究人员在尾静脉注射带有β-catenin靶点的CRISPR系统,实现了小鼠的肝脏细胞β-catenin的点突变[25] [26]。这项技术已经实现了直接在基因水平的编辑,期待其在肿瘤基因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4.2.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目前多采用的是疫苗接种。疫苗制备收集胰腺癌病人的肿瘤细胞,体外培养,运用载体导入炎症刺激因子的基因,后将细胞制成疫苗,并注射人体内产生对肿瘤的特异性反应。Jaffee [27]等为了确定胰腺肿瘤疫苗的安全性和诱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能力,研究者用异基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分泌的肿瘤疫苗,对胰腺腺癌患者进行了一期试验。3名患者接受1 × 107个疫苗细胞,3名患者接受5 × 107个疫苗细胞,3名患者接受10 × 107个疫苗细胞。最终患者没有遇到因剂量过大产生的毒性反应。同时疫苗接种接受量≥10 × 107的三名患者对自体肿瘤细胞的迟发型超敏反应(DTH)反应增加,诊断胰腺癌后无疾病存活时间也相对增长,证明同种异体GM-CSF分泌肿瘤疫苗对胰腺癌患者是安全的。另有研究者Bernhardt [28]在不可切除的胰腺癌患者中,进行I/II期的研究来检验端粒酶肽疫苗GV1001接种的安全性,耐受性和免疫原性。最终在38名参与评估的患者中24名观察到免疫应答,中等剂量组的比例最高(75%),且中等剂量组的中位生存期可达8.6个月,因此表明GV1001具有免疫原性并且可以安全使用。肿瘤疫苗的产生可为胰腺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4.3. 冷冻疗法

1963年,Cooper率先采用液氮治疗恶性肿瘤[29]。冷冻治疗较多的用于前列腺癌的术后复发的补救。患者5年的生存率约59% [30]。李波等[31] 44例病案报导。对近7年44例无法切除的胰腺癌进行冷冻治疗,胰腺癌冷冻手术附加内引流术(胆囊或胆管空肠吻合+ 胃空肠吻合术)共有28例,联合区域性灌注化疗20例,联合腹腔神经丛无水乙醇区域性注射镇痛20例。大多数病人(77.4%, 34/44)行空肠造瘘术,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腹、背部疼痛缓解率89.47% (34/38)。多数肿瘤有不同程度缩小,血CA199下降,血淀粉酶1周内轻度升高,但无胰腺炎表现。34例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期14个月,1年生存率为57.5%。Kovach [32]等对9例无法切除的癌症患者进行了冷冻手术,得出患者术后对疼痛有良好的控制,出院时能够正常饮食。因此,冰冻手术对无法行手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是一种新型治疗手段。

4.4. 生物碱类药物治疗

生物碱多是来源于动植物和中草药的一类碱性化合物。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生物碱中的紫杉醇类、长春碱类、苦参碱类、喜树碱类等其他种类的生物碱能够调控多种信号通路来抑制细胞的增殖及侵袭,控制细胞周期、诱导细胞出现凋亡和自噬等作用。Ma [33]等的研究发现,苦参碱能降低了由Wnt信号传导途径介导的MT1-MMP的表达,进而可以在抑制胰腺癌细胞HPAC或Capan-1的增殖、侵袭和迁移发挥作用。另外在胰腺癌细胞(BxPC3, MiaPaCa2 and PANC-1)研究中发现,粉防己碱能够增加p21 (WAF1/CIP1)和p27 (KIP1)表达水平,并降低cyclin D1和pRb蛋白的水平,使胰腺癌细胞失调的细胞周期恢复正常,抑制肿瘤的生长[34]。同时生物碱类也可以和吉西他滨联合起来使用,Von Hoff [35]等在nab–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的在晚期胰腺癌患者1~2期试验中,共有861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nab–紫杉

王君璞等

醇加吉西他滨(431名患者)或吉西他滨(430名)组,结果证实nab–紫杉醇–吉西他滨组的中位总生存期为

8.5个月,而吉西他滨组为6.7个月。nab–紫杉醇–吉西他滨组的存活率为35%,而吉西他滨组的存活

率为9%。即nab–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能明显改善患者总体存活率。目前,生物碱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具有临床一线抗癌药物的潜力。

4.5. 分子靶向治疗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分子靶向药物也开始应用于胰腺癌的治疗。由于胰腺肿瘤常常过度表达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1 (HER1/EGFR),这与预后差有关。像厄洛替尼能够作用于EGFR,阻止络氨酸激酶磷酸化,进而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有证据表明在使用厄洛替尼+ 吉西他滨治疗中晚期胰腺癌,能延长患者的生存期[36]。同时,Moore [37]等在加拿大国家癌症研究所临床试验小组的III期试验,共有569名胰腺癌患者参与其中。其中厄洛替尼+吉西他滨组的治疗分析的总生存率比吉西他滨组延长,风险比(HR)为0.82 (95% CI,0.69至0.99;P = 0.038,中位数6.24月v 5.91个月)。厄洛替尼+ 吉西他滨组的一年生存率也更高(23% vs 17%; P = 0.023)。虽然厄洛替尼+ 吉西他滨的一些副作用发生率较高,但大多数为1级或2级。这项随机III期试验表明厄洛替尼+ 吉西他滨的治疗胰腺癌效果更好。此外,有关VEGF抑制剂贝伐珠单抗、索拉非尼等药物还处于临床试验阶段。

5. 小结和展望

胰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对于满足手术指征的胰腺癌患者,首选根治性切除术。对于已经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在采用传统放化疗的基础上,可以辅采用生物碱治疗、基因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一系列的方法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及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应该从自身做起戒烟戒酒、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并加强锻炼。目前随着胰腺癌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诊断技术的日益提高,相信不久的将来各种针对胰腺癌治疗的药物及措施会相继面世,胰腺癌治疗会进入有效化、精准化及个体化的新时代。

基金项目

甘肃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17YF1FA128);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院内基金项目(ldyyyn2015-18)。

参考文献

[1]Siegel, R.L., Miller, K.D. and Jemal, A. (2018) Cancer Statistics, 2018.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8, 7-30.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3322/caac.21442

[2]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Dikshit, R., et al. (2015)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Sources, Methods

and Major Patterns in GLOBOCAN 20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136, E359-E386.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02/ijc.29210

[3]Bosetti, C., Lucenteforte, E., Silverman, D.T., et al. (2012) Cigar and Pipe Smoking, Smokeless Tobacco Use and

Pancreatic Cancer: An Analysi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Pancreatic Cancer Case-Control Consortium (PanC4). Annals of

Oncology, 23, 1880-1888.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93/annonc/mds491

[4]Michaud, D.S., Giovannucci, E., Willett, W.C., et al. (2001) Physical Activity, Obesity, Height, and the Risk of Pan-

creatic Cancer. JAMA, 286, 921-929.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01/jama.286.8.921

[5]Gapstur, S.M., Jacobs, E.J., Deka, A., et al.(2011) Association of Alcohol Intake with Pancreatic Cancer Mortality in

Never Smokers.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171, 444-451.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01/archinternmed.2010.536

[6]Bansal, P. and Sonnenberg, A. (1995) Pancreatitis Is a Risk Factor for Pancreatic Cancer. Gastroenterology, 109,

247-251.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16/0016-5085(95)90291-0

[7]Huxley, R., Ansary-Moghaddam, A., Berrington de González, A., et al. (2005) Type-II Diabetes and Pancreatic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36 Studies.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92, 2076-2083.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38/sj.bjc.6602619

王君璞等[8]Giovannucci, E., Harlan, D.M., Archer, M.C., et al. (2010) Diabetes and Cancer: A Consensus Report.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60, 207-221.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3322/caac.20078

[9]Permuth Wey, J. and Egan, K.M. (2009) Family History Is a Significant Risk Factor for Pancreatic Cancer: Results

fro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Familial Cancer, 8, 109-117.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07/s10689-008-9214-8

[10]Fan, X., Alekseyenko, A.V., Wu, J., et al. (2018) Human Oral Microbiome and Prospective Risk for Pancreatic Can-

cer: A Population-Based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Gut, 67, 120-127.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136/gutjnl-2016-312580

[11]于文滨. 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治疗胰腺癌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5): 49-50.

[12]Ishikawa, O., Ohhigashi, H., Sasaki, Y., et al. (1988) Practical Usefulness of Lymphatic and Connective Tissue Clear-

ance for the Carcinoma of the Pancreas Head. Annals of Surgery, 208, 215-220.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97/00000658-198808000-00014

[13]Reddy, S.K., Tyler, D.S., Pappas, T.N., et al. (2007) Extended Resection for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Oncologist,

12, 654-663.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634/theoncologist.12-6-654

[14]Pedrazzoli, S. (2015) Extent of Lymphadenectomy to Associate with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in Patients with Pan-

creatic Head Cancer for Better Tumor Staging. Cancer Treatment Reviews, 41, 577-587.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16/j.ctrv.2015.04.013

[15]Zhou, M., Cui, J.J., Wang, L.W., et al. (2017) Selection and Therapeutic Effect Evaluation of Chemotherapy Regimens

for Pancreatic Cancer.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33, 53-56.

[16]Wiggans, R.G., Woolley, P.V., Macdonald, J.S., et al. (1978) Phase II Trial of Streptozotocin, Mitomycin-C and

5-Fluorouracil (SMF)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Cancer, 41, 387-391.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02/1097-0142(197802)41:2<387::AID-CNCR2820410201>3.0.CO;2-X

[17]Carmichael, J. (1997) Clinical Response Benefit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Role of Gemcitabine.

Digestion, 58, 503-507.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159/000201493

[18]郭双双, 王羽, 杨琼, 等. 吉西他滨联合5-FU或卡培他滨与吉西他滨单药治疗晚期胰腺癌对比的Meta分析[J].

循证医学, 2006, 6(1): 42-47.

[19]Novarino, A., Chiappino, I., Bertelli, G.F., et al. (2004) Phase II Study of Cisplatin, Gemcitabine and 5-Fluorouracil in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Annals of Oncology, 15, 474-477.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93/annonc/mdh106

[20]Loehrer, P.J., Feng, Y., Cardenes, H., et al. (2011) Gemcitabine Alone versus Gemcitabine plus Radiotherapy in Pa-

tients with 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An 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Trial.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9, 4105-4112.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200/JCO.2011.34.8904

[21]Ng, S.P. and Herman, J.M. (2018)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and Particle Therapy for Pancreatic Cancer. Cancers

(Basel), 10, pii: E75.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3390/cancers10030075

[22]Schellenberg, D., Goodman, K.A., Lee, F., et al. (2008) Gemcitabine Chemotherapy and Single-Fraction 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 for 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 Biology, Physics, 72, 678-686.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16/j.ijrobp.2008.01.051

[23]Mulvihill, S., Warren, R., Venook, A., et al. (2001)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Injection with an E1B-55 kDa

Gene-Deleted, Replication-Selective Adenovirus (ONYX-015) into Primary Carcinomas of the Pancreas: A Phase I Trial. Gene Therapy, 8, 308-315.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38/sj.gt.3301398

[24]Duda, D.G., Sunamura, M. and Lefter, L.P. (2003) Restoration of SMAD4 by Gene Therapy Reverses the Invasive

Phenotype in Pancreatic Adenocarcinoma Cells. Oncogene, 22, 6857-6864.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38/sj.onc.1206751 [25]Xue, W., Chen, S.D., Yin, H., et al. (2014) CRISPR-Mediated Direct Mutation of Cancer Genes in the Mouse Live.

Nature, 514, 380-384.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38/nature13589

[26]van Dyke, T. and Jacks, T. (2002) Cancer Modeling in the Modern Era: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Cell, 108, 135-144.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16/S0092-8674(02)00621-9

[27]Jaffee, E.M., Hruban, R.H., Biedrzycki, B., et al. (2001) Novel Allogeneic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

ny-Stimulating Factor-Secreting Tumor Vaccine for Pancreatic Cancer: A Phase I Trial of Safety and Immune Activa-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19, 145-156.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200/JCO.2001.19.1.145

[28]Bernhardt, S.L., Gjertsen, M.K., Trachsel, S., et al. (2006) Telomerase Peptide Vaccination of Patients with

Non-Resectable Pancreatic Cancer: A Dose Escalating Phase I/II Study.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95, 1474-1482.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38/sj.bjc.6603437

[29]Copper, I.S. (1963) Cryogenic Surgery: A New Method of Destruction or Extirpation of Benign or Malignant Tissue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68, 743-749.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56/NEJM196304042681401

[30]Clarke, D.M., Baust, J.M., Van Buskirk, R.G., et al. (2004) Addition of Anticancer Agents Enhances Freezing-Induced

王君璞等

Prostate Cancer Cell Death: Implications of Mitochondrial Involvement. Cryobiology, 49, 45-61.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16/j.cryobiol.2004.05.003

[31]李波, 李敬东, 陈晓理, 等. 无法切除的胰腺癌的冷冻手术治疗(附44例报告) [J].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04,

10(8): 523-525.

[32]Kovach, S.J., Hendrickson, R.J., Cappadona, C.R., et al. (2002) Cryoablation of Unresectable Pancreatic Cancer Sur-

gery. Surgery, 131, 463-464.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67/msy.2002.121231

[33]Ma, Y., Zou, F., Xiong, J., et al. (2015) Effect of Matrine on HPAC Cell Migration by Down-Regulating the Expres-

sion of MT1-MMP via Wnt Signaling. Cancer Cell International, 15, 59.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186/s12935-015-0210-4

[34]Singh, K., Dong, Q., Shanmugam, T., et al. (2018) Tetrandrine Inhibits Deregulated Cell Cycle in Pancreatic Cancer

Cells: Differential Regulation of p21Cip1/Waf1, p27Kip1 and Cyclin D1. Cancer Letters, 425, 164-173.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16/j.canlet.2018.03.042

[35]Von Hoff, D.D., Ervin, T., Arena, F.P., et al. (2013) Increased Survival in Pancreatic Cancer with Nab-Paclitaxel plus

Gemcitabine.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9, 1691-1703.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056/NEJMoa1304369

[36]谢铮铮, 梁瑶, 孙路路. 厄洛替尼联合吉西他滨治疗胰腺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

志, 2016, 32(8): 746-748.

[37]Moore, M.J., Goldstein, D., Hamm, J., et al. (2007) Erlotinib plus Gemcitabine Compared with Gemcitabine Alone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A Phase III Tri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of Canada Clinical Trials

Group.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5, 1960-1966.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10.1200/JCO.2006.07.9525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1-8712,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cm@https://www.wendangku.net/doc/428224196.html,

胰腺癌科普知识.doc

胰腺癌科普知识 当前人们谈“癌”色变,尤其对于恶性程度较高的胰腺癌,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后远期疗效不令人满意,转移早,预后差,死亡率高,因此被称为“癌中之王”。数十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胰腺癌的诊治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对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大大增加,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一疾病,不要再恐惧胰腺癌,而应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它,重视它。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胰腺癌缺乏特异的症状及体征。其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病程早晚、有无转移以及邻近器官受侵犯的情况。最常见的早期表现是上腹部饱胀不适和上腹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表现,若是40岁以上中年人新近出现上述症状,除考虑肝胆、胃肠道等常见疾病外,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随着疾病的进展,胰腺癌患者多表现为持续性且逐渐加重的上腹部疼痛,与进食无关,其程度可能为饱胀不适、钝痛乃至难以忍受的剧痛,腰背部疼痛则通常预示着肿瘤较晚期和预后差。 黄疸是胰头癌的重要症状,由于肿瘤与胆总管末端位置较近,容易压迫或侵犯胆管,造成梗阻性黄疸,病人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皮肤、巩膜黄染,常伴皮肤瘙痒,小便颜色变深,大便则颜色变浅,晚期可呈现陶土色大便。尽管黄疸经常先于腹痛症状之前出现(即无痛性黄疸),但决非胰头癌的早期临床表现,而是肿瘤已处于进展期的一个信号,有此症状的病人,仅50%左右有根治切除的机会。 胰腺癌的其它表现:少数病人可能摸到上腹部包块,一般为肿瘤晚期的表现,或者为胰头癌压迫胆管后胆汁瘀积造成的肿大胆囊或肝脏;另外,少数胰腺癌患者起病的最初表现为新出现的糖尿病,或者长期患糖尿病的病人近来病情加重,即原本能控制病情的治疗措施变为无效,需注意有可能在原有糖尿病的基础上又发生了胰腺癌;还应指出的是,部分胰腺癌患者可能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急性或慢性胰腺炎,这种反复发作的胰腺炎也是胰腺癌的高危因素,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如何预防胰腺癌: 目前,临床上还没有针对胰腺癌的特异性的预防措施,只能针对可能的病因和危险因素进行预防,同时注意提高机体健康素质。 胰腺癌的发生与吸烟、饮食中脂肪和蛋白质摄入过多、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合理营养有密切关系。因此,为避免或减少胰腺癌发生应做到戒酒、戒烟,提倡低脂肪、低蛋白质、高纤维素和高维生素饮食,即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等等。 除了上述针对病因的一级预防措施,胰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即二级预防更具现实意义。基于胰腺癌的发病特点, 40岁以上人群,出现无诱因上腹痛、饱胀不适、食欲不振、消瘦、乏力、腹泻、腰背部酸痛、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突发糖尿病或原有糖尿病突然加重,应视为胰腺癌的高危人群,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需及时就医,并定期体检。 如何发现胰腺癌: 胰腺癌缺乏特异性的症状及体征,常规实验室检查也无特殊诊断价值。血液中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其中与胰腺癌相关的主要有CEA、CA19-9和CA242,三者联合应用有助于胰腺癌的诊断,且可作为普查手段,或对高危人群定期进行筛查。这些肿瘤标记物对胰腺癌虽然有一定的阳性率,但不能作为诊断的依据,仅能供临床医生参考。

2020胰腺癌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完整版)

2020胰腺癌临床研究回顾与展望(完整版) 摘要 胰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诊治极具挑战性。近20年来,我国胰腺外科发展迅速,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学术水平和地位不断提升。胰腺癌治疗模式已从传统“surgery first”过渡至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腹腔镜及机器人胰腺手术日益普及,但仍须开展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进行肿瘤学评价;手术切除范围、切缘标准日趋规范;新辅助治疗有助于改善交界可切除胰腺癌的预后。从经验性治疗到个体化施治、从极限性手术到极致性手术、从解剖学切除到生物学治愈,是胰腺癌外科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 胰腺癌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西方发达国家其肿瘤致死率目前列第四位,预测10年后其肿瘤致死率在美国将升至第二位,在欧盟国家升至第三位,主要原因是目前位居前列的肺癌、结直肠癌的治疗效果均有了显著提高,而胰腺癌仍进展缓慢[1]。近20年来,外科治疗胰腺癌从技术层面进步巨大,手术切除率及手术安全性有了极大提高,围手术期病死率及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下降,腹腔镜技术发展迅速,几乎所有的开腹手术术式均可通过腹腔镜及机器人手术系统完成,微创理念与技术日益普及。然而,上述技术的进步并未带来病人预后的显著改善。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回顾30年间手术切除的1147例胰腺导管腺癌病人的

预后资料,以每10年为1个时间段统计,发现30年来胰腺癌病人的预后无显著改善[2];美国威斯康星(Wisconsin)大学医院回顾过去20年间216例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病人的临床资料,仍以每10年为1个时间段进行预后比较,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国内虽然缺乏来自大中心、大样本量的预后资料,但实际情况应与国外近似。胰腺癌的诊治仍极具挑战性,改善胰腺癌病人的远期预后任重道远。本文评述近20年来胰腺癌外科治疗和临床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1 我国胰腺癌临床与基础研究发展迅速 近20年来,我国胰腺外科发展迅速,成就斐然。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作为国内最具代表性及权威性的学术团体,在赵玉沛院士带领下,注重学科建设与文化传承,保持与国际接轨,外科技术方面与世界同步,胰腺癌联合扩大淋巴结清扫、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等术式普遍开展,在部分领域如腹腔镜及机器人胰腺外科领域具国际领先地位。同时,结合国内外最新临床研究结果,针对胰腺癌、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囊性肿瘤、胰腺内分泌肿瘤、胰腺术后并发症等分别制定或更新了诊治指南,对于规范我国胰腺常见疾患的临床诊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20年来,我国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胰腺疾病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章的数量逐年攀升,在国际知名学术会议上,国内学者的参与度及学术主持、报告的频次显著提高,学术影响力日益扩大。通过检索Pubmed、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及北美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统计在国际英文期刊发表的源自我国胰腺相关

胰腺癌科普知识

胰腺癌科普知识 当前人们谈“癌”色变,尤其对于恶性程度较高的胰腺癌,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手术后远期疗效不令人满意,转移早,预后差,死亡率高,因此被称为“癌中之王”。数十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胰腺癌的诊治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对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大大增加,这部分患者的预后明显改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这一疾病,不要再恐惧胰腺癌,而应从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它,重视它。 胰腺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胰腺癌缺乏特异的症状及体征。其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病程早晚、有无转移以及邻近器官受侵犯的情况。最常见的早期表现是上腹部饱胀不适和上腹疼痛,可伴有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表现,若是40岁以上中年人新近出现上述症状,除考虑肝胆、胃肠道等常见疾病外,应警惕胰腺癌的可能性。 随着疾病的进展,胰腺癌患者多表现为持续性且逐渐加重的上腹部疼痛,与进食无关,其程度可能为饱胀不适、钝痛乃至难以忍受的剧痛,腰背部疼痛则通常预示着肿瘤较晚期和预后差。 黄疸是胰头癌的重要症状,由于肿瘤与胆总管末端位置较近,容易压迫或侵犯胆管,造成梗阻性黄疸,病人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皮肤、巩膜黄染,常伴皮肤瘙痒,小便颜色变深,大便则颜色变浅,晚期可呈现陶土色大便。尽管黄疸经常先于腹痛症状之前出现(即无痛性黄疸),但决非胰头癌的早期临床表现,而是肿瘤已处于进展期的一个信号,有此症状的病人,仅50%左右有根治切除的机会。 胰腺癌的其它表现:少数病人可能摸到上腹部包块,一般为肿瘤晚期的表现,或者为胰头癌压迫胆管后胆汁瘀积造成的肿大胆囊或肝脏;另外,少数胰腺癌患者起病的最初表现为新出现的糖尿病,或者长期患糖尿病的病人近来病情加重,

靶向治疗胰腺癌的效果好吗

胰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不少患者发现胰腺癌时病情已经到了中晚期。治疗相对比较困难,但是患者也不要丧失信心,如今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治疗胰腺癌的方法也是比较多的,如靶向治疗是近些年新兴方法,那么靶向治疗胰腺癌效果好吗? 在临床上,很多胰腺癌在发现病情的时候都是中晚期,此时癌细胞多已经出现了转移和扩散,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此时手术只能是姑息性的手术切除,易复发,而放化疗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抑制癌细胞,缩小肿瘤,控制病情,但是大家都知道,放化疗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效果打打折扣,因此不少患者会选择一些其他的治疗方法,如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会特意地选择致癌位点来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死亡。 专家介绍,靶向治疗的原理非常振奋人心,可能很多人会认为疗效也会非常好吧,但是现实与之相反,在目前所开发的靶向药物中,有些效果还可以,有些是没有效果的,多数药物效果有限。且靶向药物会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恶心、呕吐、腹泻、乏力、食欲不振、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下降,耐药性等情况出现,建议还是根据情况使用。 对于胰腺癌的治疗,除了西医,中医药其实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年龄偏大,体质较差,病情严重的患者更适合采用中医药治疗。中医治疗癌症具有很强的整体观念,采用天然中草药,从患者整体入手,对待每一位患者辩证施治,通过对机体内环境的调节,可以有效实现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的效果。 近些年,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治疗癌症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帮助了不少患者减少了痛苦,延长了生命。如临床上,以安全,无毒副作用,费用低,无痛苦,疗效显著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的中医三联平衡疗法。 该疗法治疗注重从患者整体入手,采用天然中草药,通过对不同病人,病因病机的辩证治疗,起到“培元固本”“化痰散结”“排毒减毒”的功效,从而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病人生命的效果。 通过一则真实的案例一起来了解一下 患者资料:刘祥洲男51岁信阳固始县人胰腺癌结肠转移 2012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一附院确诊胰腺癌结肠转移,随后在当地县医院进行治疗,由于其恶性肿瘤黏连性较广,无法进行根治性手术因此建议其做化疗,但是患者对化疗恐惧,曾出现多次昏迷。因此患者家属多方打听后,决定使用中医中药进行保守治疗。 2012年7月27日患者女儿代诊,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进行求治,袁希福院长根据患者病例单以及患者检查报告以及女儿阐述,采用三联平衡疗法为其开取中药进行治疗。 患者服药4天病情好转,能少量进食症状减缓。 8月6日患者女儿来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复诊为父亲拿药回家治疗,袁希福嘱其服中药以巩固治疗。 患病后,刘祥洲一直坚持服用中药进行治疗。如今5年多过去了,刘祥洲的身体依然非常好,而且病情稳定! 以上就是胰腺癌靶向治疗的介绍,希望通过上述介绍对大家有帮助,对于胰腺癌患者来说,靶向治疗也要根据情况看自己是否适合,且靶向治疗副作用较大,建议患者不要盲目使用。

胰腺癌护理措施

胰腺癌护理措施 临床特征 1、腹痛常为首发症状,也是胰体、胰尾癌最常见的症状。腹痛部位在中上腹,常呈持续性、进行性加剧。癌肿晚期可表现为顽固性腰背部疼痛,提示癌肿已侵犯后腹壁及腹腔神经丛。 2、黄疸梗阻性黄疸是胰头癌最突出的症状,一般呈进行性加重,伴皮肤瘙痒,尿呈浓茶色,大便可呈陶土色。 3、消瘦乏力由于癌肿本身引起的体质消耗、食欲不振、胰腺功能不足以及严重而持久的腹痛影响睡眠和休息,病员可迅速出现体重下降,消瘦乏力等全身恶液质征象。 4、消化道症状由于胆汁和胰液排出受阻,使胃肠道消化功能紊乱,病人常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和腹泻。 5、伴有胆道梗阻者,血清胆红素(主要为直接胆红素)可显著增高,碱性磷酸酶升高,部分病人空腹血糖升高,糖耐量试验呈糖尿病曲线。 6、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显示胰管狭窄、管壁僵硬、扩张、中断、移位。 7、经皮肝胆管造影(PTC)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胰管充盈缺损、中断、移位、管壁僵硬。 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①评估病人焦虑程度及造成其焦虑、恐惧的原因;鼓励病人说出不安的想法和感受。②及时向病人列举同类手术后康复的病例,鼓励同类手术病人间互相访视;同时加强与家属及其社会支持系统的沟通和联系,尽量帮助解决病人的后顾之忧。③教会病人减轻焦虑的方法。 (2)饮食护理:①了解病人喜欢的饮食和饮食习惯,与营养师制定病人食谱。②记录进食量,并观察进食后消化情况,根据医嘱给予助消化药物。 (3)对于有摄入障碍的病人,按医嘱合理安排补液,补充营养物质,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 (4)按医嘱输注白蛋白、氨基酸、新鲜血、血小板等,纠正低蛋白血症、贫血、凝血机制障碍等。 (5)监测肝功能、电解质、凝血图等。 (6)皮肤护理:每日用温水擦浴1~2次,擦浴后涂止痒剂;出现瘙痒时,可用手拍打,切忌用手抓;瘙痒部位尽量不用肥皂等清洁剂清洁;瘙痒难忍影响睡眠者,按医嘱予以镇静催眠药物。 2、术后护理 (1)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者,应密切观察腹腔引流管和香烟引流条内渗出物的量和性状,警惕术后胆瘘、胰瘘和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 (2)行胰体和胰尾切除者,要注意置于胰腺断面处的引流管内有无清亮、无色的水样胰液渗出。疑有胰瘘时,应立即将引流管接持续负压吸引,并涂擦氧化锌软膏保护引流管口周围皮肤。

厄洛替尼对胰腺癌细胞的靶向治疗作用

厄洛替尼对胰腺癌细胞的靶向治疗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厄洛替尼在治疗胰腺癌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来检测分析厄洛替尼的50%生长抑制剂量(GI50)及其对胰腺癌细胞株的生长因子活动的影响。应用免疫印迹分析来观察ErbB受体家族中的4个成员在胰腺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水平。应用软琼脂实验来检测细胞集落的形成。结果厄洛替尼抑制胰腺癌细胞株的细胞增殖的GI50浓度范围从0.1μM到大于2.5μM。厄洛替尼能完全抑制表皮生长因子(EGF )诱导的细胞增殖。结论厄洛替尼是通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依赖途径来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这表明,厄洛替尼为治疗胰腺癌提供了一个可能的新方法。 许多生长因子受体及其配体在胰腺癌中是高表达的,它们影响肿瘤的生长分化、侵袭、转移和血管生成。体外和体内的实验研究表明,EGFR的活化参与调控在细胞转化和肿瘤病理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几个细胞功能,包括增殖与分化,转移,诱导血管生成及抗化疗与放疗[1]。基于这些资料,显示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可能是治疗人类癌症的一个新靶点。厄洛替尼是一种Ⅰ型人表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在细胞内通过与三磷酸腺苷竞争结合受体酪氨酸激酶的胞内区催化部分,抑制磷酸化反应,从而阻止下游的细胞信号转导。体外实验研究已经表明,其对肺癌、大肠癌细胞的生长起着抑制作用。EGFR属于ErbB酪氨酸激酶受体家族成员。这个受体家族包括四个成员,胰腺癌细胞常常过表达EGFR,ErbB-2,ErbB-3,ErbB-4。人胰腺癌细胞的体外实验显示EGF,TGF-α,HB-EGF和双调蛋白显著增强了这些细胞的增殖[2-3]。因此,胰腺癌细胞中ErbB受体家族的过表达提示自分泌和/或旁分泌机制在胰腺癌细胞生长的致病机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EGFR及其配体EGF/TGF-α的同存与肿瘤的侵袭加强、肿瘤切除后更短的生存时间[2]以及与肿瘤的预后相关[3]。 厄洛替尼是一个选择性的小分子EGFR-TKI,能阻断涉及肿瘤细胞增殖生长的信号通路。实验已经证明厄洛替尼不仅仅减少细胞增殖而且诱导细胞周期进入停滞期,加速细胞凋亡,有抗血管生成作用[4]。我们从实验中已经得出了浓度依赖的厄洛替尼在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过程中有不同的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的值与EGFR的表达具有部分一致性,这预示着厄洛替尼通过靶向EGFR发挥其抑制作用。但是,表达较低水平EGFR的Mia-PaCa-2cells半数致死量的值达到了1.75μM,它有可能作用于除了EGFR外的其他靶点。厄洛替尼与化疗联合具有协同效应,在非小细胞肺癌的病人中观察到相对较高的临床反应频率,这可能是由于厄洛替尼阻断了EGFR,ErbB-2ErbB-3信号通路。因此,我们推论厄洛替尼在胰腺癌中主要通过EGFR通路发挥效应,但也不能排除其他靶点和信号通路的可能性。我们的实验表明低浓度的厄洛替尼弱化了胰腺癌细胞的克隆形成效能。因为非锚定依赖性生长和细胞侵袭是肿瘤细胞升高生物毒性的标志,厄洛替尼能阻断这两个行为提示其可能是一个抑制肿瘤扩散和转化的很好的药物。 综上所述,虽然与病人血浆中厄洛替尼的水平比起来,在胰腺癌细胞中的半数致死量值相对较高,但低浓度的厄洛替尼能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系细胞的侵袭和克隆形成。考虑到胰腺癌糟糕的预后和高发的EGF家族受体和配体过表达,厄洛替尼凭借其显著的动力学机制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有前景的新试剂。祥加用户名交流!

晚期胰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晚期胰腺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胰腺癌的药物治疗目前仍以吉西他滨为主,但是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总体预后极差,故其有效治疗亟待新型药物的研发。90%以上的胰腺癌RAS基因(以KRAS为主)存在突变和过度活化,RAS的过度表达与突变将导致持续的细胞增殖,为肿瘤发生的关键步骤;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及其配体的过度表达对肿瘤包括胰腺癌的细胞生存、增殖、血管生成、细胞迁移、细胞的入侵及转移等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胰腺癌的进展、局部浸润及转移均有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因此,针对RAS、EGFR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或其配体的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目前已成为晚期胰腺癌药物治疗的临床研究重点。 第八届全国胰腺癌大会(全国胰腺癌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新进展学术会议)上,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倪泉兴教授在主题演讲中,针对胰腺癌的靶向治疗也做了精彩的分析。除对ABX(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对比吉西他滨治疗专业性胰腺癌的随机III期临床研究进行了播报外,对曲拓珠单抗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局限性或转移性首次接受化疗胰腺癌患者的随机、双盲、多中心IIB/IIIA期临床研究结果也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同时,倪教授指出,对于在研小分子RAS抑制剂安卓健(Antroquinonol)联合吉西他滨治疗Ras突变的进展期胰腺癌的EAP 临床研究也即将启动。研发人员预示,安卓健联合吉西他滨与吉西他

滨单药治疗相比,将有可能提高晚期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期3-6个月以上。 加拿大国立癌症研究所完成的1项Ⅲ期随机双盲临床研究(NCIC PA.3)结果显示,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厄洛替尼与吉西他滨联合方案治疗的晚期胰腺癌患者的1年总生存率与中位生存期均优于仅接受吉西他滨单药治疗者,分别为24 % vs 17 %与6.4个月vs 5.9个月,且差异有显著性。目前美国FDA已经批准了厄洛替尼联合吉西他滨治疗晚期胰腺癌的适应证。然而,厄洛替尼作为二线药物用于经吉西他滨治疗失败的胰腺癌,尚未获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目前已完成的其他多项临床研究结果,尚未能证实其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或针对EGFR及其配体的单克隆抗体对晚期胰腺癌的疗效。 虽然Ⅱ期临床研究结果提示了抗新生血管药物贝伐单抗对晚期胰腺癌的治疗作用,但其疗效未获Ⅲ期随机临床研究结果的支持。旨在研究吉西他滨与厄洛替尼基础上加用贝伐单抗对晚期胰腺癌疗效的AVITA研究,也未能证实该组合可进一步延长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其他分子靶向治疗药物如索拉非尼、axitinib与舒尼替尼等药物在晚期胰腺癌的应用目前亦仍有待临床研究结果的证实。

胰腺癌护理常规33066

胰腺癌专科护理常规 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发生于胰头部。腹痛及无痛性黄疸为胰头癌的常见症状。糖尿病患者、长期大量吸烟者、高脂肪高动物蛋白饮食者,发病率相对增高。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发现某些环境因素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已定的首要危险因素为吸烟、糖尿病、胆石病、饮酒(包括啤酒)以及慢性胰腺炎。 ●临床表现 1、腹痛为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多见于胰体及胰尾癌,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右上腹,性质为绞痛,阵发性或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钝痛,大多向腰背部放射,卧位及晚间加重,坐、立、前倾位或走动时疼痛可减轻。 2、黄疸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可有黄疸,一般胰头癌黄疸较多见,且出现较早,癌肿局限于体、尾部时多无黄疸。黄疸多属阻塞性,呈进行性加深,伴有皮肤瘙痒等症状。 3、约90%患者有迅速而显著发展的体重减轻,在胰腺癌晚期常伴有恶液质。 4、乏力与食欲不振甚为常见,尚可伴有腹泻便秘、腹胀、恶心等胃肠道症状。 5、由于癌肿溃烂或感染,亦可因继发胆管感染而出现发热。 6、部分胰腺体、尾部癌肿可见肢体静脉的血栓性静脉炎,而造成局部肢体浮肿。 ●治疗措施

1、手术治疗 (1)、外科治疗需要针对不同病期和肿瘤病灶局部侵犯的范围,医生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最常见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他有合并血管切除的胰腺癌手术、胰体尾部切除术及全胰切除术。 (2)、不能切除的胰腺癌的手术疗法:如胆道引流术。 2、辅助治疗 放疗加化疗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有一定协同治疗作用。 护理措施 术前护理: 1、做好患者入院评估、健康宣教,根据对患者的心理评估,正确实施心理护理。 2、入院第二日晨空腹抽取血标本,指导患者正确留取大小便标本。 3、指导患者接受B超及其他检查的注意事项。 4、黄疸患者做好皮肤清洁及护理。 5、缓解疼痛,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 6、改善患者营养状态,根据患者情况遵医嘱指导患者进食,大原则: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能量、低脂肪、忌辛辣刺激。 7、监测和控制血糖 8、手术前一日为患者进行皮肤准备、交叉配血、药物皮试。协助患者口服缓泻剂并观察肠道准备的情况,必要时进行清洁灌肠。 9、手术日晨起完成术前常规准备:梳洗更衣,指导取下假牙、首饰等,留置

如何一眼识破胰腺癌 出现这10种症状一定要警惕

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多发生于胰头部。腹痛及无痛性黄疸为胰头癌的常见症状。糖尿病患者长期大量吸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饮食者,发病率相对增高,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男性患者远较绝经前的妇女多,绝经后妇女发病率与男性相仿。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发现些环境因素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已定的首要危险因素为吸烟,糖尿病胆石病饮酒(包括啤酒)以及慢性胰腺炎等进食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和精制的面粉食品,胃切除术也是发生胰腺癌的危险因素,其死亡率极高。 胰腺虽小,但作用非凡,它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作为上海男性十大高发癌症之一,胰腺癌让人闻之“色变”,被国际外科界列为“21世纪的顽固堡垒”。 化不良等。专家说,人的胰腺只有两三厘米宽,却和肝、胆、胃、肠等器官紧密相邻。所以,胰腺癌的早期症状非常容易误诊为胃肠道疾病。 1.年龄大于40岁,有上腹部非特异性不适。 2.突发糖尿病者,特别是不典型糖尿病。 3.慢性胰腺炎患者。在小部分病人中是一个重要的癌前病变,特别是慢性家族性胰腺炎和慢性钙化性胰腺炎。 4.有胰腺癌家族史者。 5.患有家族性腺瘤息肉病者。 6.长期吸烟、大量饮酒以及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 7.没有什么原因,也没有疲劳,也没有受伤,出现腰背部的疼痛。 8.良性病变行远端胃大部切除者,特别是术后20年以上的人群。9.无法解释的迅速体重下降。 如何一眼识破胰腺癌出现这10种症状一定要警惕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道肿瘤,占常见恶性肿瘤的1%—2%左右,发病年令以40—70岁多见,60岁左右为高峰。男性较多,男女之比为1.7—2∶1。近年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此病不易诊断,特别是在疾病早期。大多数胰腺癌发生于胰头部,约占70%左右,通常引起胆管阻塞,导致临床上明显的黄疸。发生于胰体或胰尾的肿瘤在其发展过程中较隐匿,发现时通常已是晚期,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治对胰腺癌的预后至关重要。 有研究者认为40岁或40岁以上的有下列任何临床表现的病人应该怀疑有胰腺癌:

胰腺癌晚期扩散了靶向治疗有效果吗

胰腺癌这种恶性肿瘤疾病,不仅发病快而且治愈难,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很大的伤害。病情到了晚期,多会出现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一旦扩散往往意味着病情加重,对患者机体造成的不良影响也较大,应及时采取措施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靶向治疗是常用的方法,那胰腺癌晚期扩散了靶向治疗有效果吗? 目前在胰腺癌的治疗中,靶向药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与化疗相比具有高效低毒的优势。胰腺癌晚期患者通过靶向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不过并非所有的患者都适合靶向治疗,一般来讲,患者在吃靶向药之前是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的,如果盲目用药,可能达不到治疗的效果,甚至还会产生不良反应,延误病情。 袁希福老中医表示:“靶向药物的原理不同于传统化疗药好坏细胞都杀,而是找到致癌突变基因后进行‘精确攻击’,这就像打鸟一样,你想打鸟,首先得知道鸟的位置,瞄准鸟。假如你连树上有没有鸟都不知道,想着先凭运气盲打两枪试试,真把鸟打下来的概率自然是非常低的!不做基因检测,不知道有没有基因突变就吃靶向药说白了也就是盲吃!用药的时候药物副作用、耐药性,都是应该考虑到的问题,没有经过基因检测就吃靶向药,万一没有靶点,药在身体内怎么可能不影响病人身体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靶向治疗所需的费用也是比较高的,患者在选择靶向治疗时,一定要考虑身体状况、病情以及经济情况,切勿盲目选择。如果不能靶向治疗,也不要轻易的放弃,中医在胰腺癌的治疗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医治疗胰腺癌应用广泛,副作用小,像年老体弱、广泛转移的患者也能使用,而且在治疗时从患者的整体出发,将抗癌与调理并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发展,抑制癌细胞继续扩散转移,缓解临床症状,同时还注重调节患者机体,恢复气血的平衡,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善长调节患者紊乱的机体内环境,将扶正与抗癌同时进行,补充患者的元气,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抗肿瘤能力,应及时配合治疗。作为由百年袁氏中医世家传人、《袁氏医方》继承人、中国中医药促进会仲景医学研究分会委员、三联平衡理论创始人、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学会全国委员袁希福创办的一家集预防、医疗、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中医肿瘤专科医院,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自建院以来,始终专注于中医,坚持“专科专病专方”,充分发挥中医肿瘤科特色及优势,帮助众多肿瘤患者通过中医中药减轻痛苦,延长生命,甚至部分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自2004年以来,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已连续举办了五届百位抗癌明星中医康复经验交流大会。会上,来自全国二十个省、九十多个地区的数百位抗癌明星分享了自己的康复经历和经验。这些经历和经验不仅增强了肿瘤患者抗癌、治癌的信心和决心,也为从事中医治癌的医务人员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临床案例,更为中医治疗肿瘤积累了详实可靠的资料。 部分参考案例: 路雨(化名),女,胰腺肉瘤,河南新乡人 2017年初,路雨因进食不畅、皮肤黄染,在新乡市中心医院确诊为胰腺肉瘤。由于病情危重,女儿立刻安排她在市中心医院做了手术切除。可谁也没想到,2017年4月26日复查显示:肝尾叶见大小约1.3x1.1cm异常信号,考虑转移。医生建议化疗,可路雨自手术过后身体便变得很差,高烧不止,体重仅80多斤,家人怕老人身体耐受不住。后经人介绍,于2017年5月19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

胰腺癌的临床分期

胰腺癌的临床分期 胰腺癌分期标准很多,各有其代表性,亦能反应其特点,关键的问题还是有无淋巴结转移。当前尚无一个通用的分类法,现将几个较为常用的分类法介绍于下: 1.Hermreck的分期法(1974) 第Ⅰ期:肿瘤仅限于胰腺内 第Ⅱ期:肿瘤仅侵及邻近组织,如十二指肠壁 第Ⅲ期:已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 第Ⅳ期:已有肝脏和其他远处转移 2.Kloppol的TNM分期(1979) T-1-:肿瘤仅局限于胰腺内 T-2:肿瘤已延伸超出胰腺 T3-:肿瘤已侵犯邻近器官(十二指肠、胃和脾) N0:无淋巴结转移 N1-:胰旁区域淋巴结转移 N2-:邻近的区域淋巴结转移 M0-:无血行转移 M1:血行转移 3.Adama’s修正的解剖学分期(1983) T1:<2cm,局限在胰腺内 T2:2~6cm,局限在胰腺内 T3:>6cm T4:侵犯胰外紧邻组织N0:无淋巴结转移 N1:剖腹探查时仅有一区域淋巴结转移 N2:已侵犯两个区域淋巴结 N3:临床上可以扪得区域淋巴结转移 N4:远处区域淋巴结转移 4.钱礼胰头癌分类法(1989) Ⅰ期:T1N0M0 T1:肿瘤在胰腺内,单发性,一般<2cm N1:无淋巴结转移 M0:无血运转移 Ⅱ期:T2N1M0 T2:癌肿已超出胰腺包膜,一般<5cm,已侵及邻接组织、胆管或十二指肠,或胆管内有多发病灶 N1:第一站淋巴结已转移 Ⅲ期:T2-3N1-2M0

T3:胰癌已侵及胃、脾或腹膜后组织如PV或SMV,一般>5cm N2:第二站淋巴结已转移Ⅳ期:T2-3N1-3M1 T4:胰癌已与周围组织固结 N3:已有第三站淋巴结转移 M1:已有肝转移或其他远处转移 人参皂苷Rh2 治疗胰腺癌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化程度较高而治疗效果较差的腹部肿瘤,其特点是易发生远处转移,对放化疗不敏感,一旦腹膜、肝脏和横结肠等任一部位受到侵犯,都不能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姑息手术的癌患平均生存期仅为六个月。因此,目前世界临床学上认为,胰腺癌是比“癌中之王”肝癌更凶险的癌症。 虽然经过国内外学者的不懈努力,诊断技术及治疗水平方面取得较大进步,但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预后仍未发生显著的改善,术后5年生存率仍徘徊在5%左右。因此,如何提高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5年生存率仍是国内外学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天然药物化学将人参皂苷Rh2作为重点攻关方向,研究如何利用人参皂苷Rh2来治疗胰腺癌,以改善目前的治疗现状,目前已有重大进展。人参皂苷Rh2(例如今幸胶囊中人参皂苷Rh2含量达16.2%)可以通过使癌细胞逆转成正常细胞的分化作用、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周期、免疫调节作用和修复肿瘤患者放化疗引起的损伤四大机制来达到抗肿瘤功效,并有效防止癌症复发转移。人参皂苷Rh2既可抑制癌细胞增殖,同时又可修复病人的免疫屏障重新建立人体的自我保护系统,使患者的血小板、白细胞数量恢复正常,极少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全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病人始终保持正常的体力,顺利完成各项治疗,也使癌症患者的康复几率大大增加。 人参皂苷Rh2针对胰腺癌作用的典型病例是浙江省金华市的一位患者。该患者06年11月份发现胰腺癌,在11月份进行了手术治疗时,由于存在6×8公分大的肿瘤与肝脏紧紧粘连在一起,无法手术,只好仅摘取了胆囊。12月份开始进行化疗,因为胰腺癌本身对化疗不敏感,所以一个疗程结束后没有什么作用。后转至上海权威医院,肿瘤专家认为已无更好的治疗方法,并告知该患者还剩下2~3个月时间。后来该患者在朋友推荐下开始服用人参皂苷Rh2,情况出现好转:食欲增强,精神状态改善、黄疸消除了,于是该患者继续服用。2007年5月份,到医院复查时,居然发现肿瘤已缩小到4×3.9公分。之后一直坚持服用人参皂苷Rh2,至今已存活了15个月,而且自我感觉与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对战胜癌魔也充满了信心。 胰腺癌虽然凶险,但人参皂苷Rh2的显著作用可以帮助广大胰腺癌患者,提升治疗成功的信心,为康复增添希望。

胰腺癌诊断

胰腺癌实验室检查, ①CA19-9检测:血清正常含量<27U/ml,它是迄今为止报道的胰腺癌特异性 最高的标志物,对于手术与否,肿瘤有无复发有指导作用。 ②CA242检测:血清正常含量<30U/ml,是诊断胰腺癌特异肿瘤标志物,具有一定的早期诊断价值。特别是在与良性阻塞性黄疸鉴别方面优于CA19-9,而敏感性与CA19-9并无显著性差别。 ③胰腺癌胚抗原和胰腺癌相关抗原(PCAA):对胰腺癌的诊断敏感性为67%,可作为特异的标志物。可作为进一步研究胰腺癌的病因、组织病理分级和早期癌转移的标志。 ⑤粪便癌基因K-ras和抑癌基因p53的DNA突变检测:有可能早期发现胰腺癌。胰腺癌的多种癌基因或抑癌基因及蛋白的异常现象非常突出。在K一ras、p53、pl6中有两种以上基因异常的占18%?47%,而慢性胰腺炎没有这种现象。 ⑥乳铁蛋白:用内窥镜取得的纯胰液中的乳铁蛋白作放射免疫测定,以125I标记乳铁蛋白。正常胰腺者其平均值为83μgL,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者分别为105μg/L和2240μg/L,这是一种值得继续摸索的方法。 ⑦胰瘤胎抗原(POA):用定量的火箭免疫电泳方法测定病人血清中PO A浓度,正常值为0~4单位%,40~60%胰腺癌的POA值可超过14单位%。与CEA一样,它的临床应用价值也缺乏特异性。 ⑧核糖核酸酶(RNase):按其组织来源可分为胰腺型和肝脾型,分别简称为RNaseC和RNaseU,其底物各有专一性。实验证明,RNaseC在胰腺和血中的含量比其他组织器官高100倍以上,而血清中的RNaseC主要来自胰腺组织。正常人的临界值为250μ/ml,在胰腺癌的诊断中,核糖核酸酶测定法以其90%的敏感性和90%的特异性已激起临床工作者⑨血清免疫反应性弹性硬蛋白酶在胰腺癌肿阻塞近端胰管时可见升高,肿瘤切除后降至正常范 围,故对监视复发有用。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小结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小结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很高的消化道肿瘤,占常见恶性肿瘤的1%-2%左右,发病年令以40-70岁多见,60岁左右为高峰。男性较多,男女之比为1.7-2∶1。近年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此病不易诊断,特别是在疾病早期。大多数胰腺癌发生于胰头部,约占70%左右,通常引起胆管阻塞,导致临床上明显的黄疸。发生于胰体或胰尾的肿瘤在其发展过程中较隐匿,发现时通常已是晚期,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治对胰腺癌的预后至关重要。 有研究者认为40岁或40岁以上的有下列任何临床表现的病人应该怀疑有胰腺癌: 1.近期出现的不能解释的腹痛 腹痛为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多见于胰体及胰尾癌,位于上腹部、脐周或右上腹,性质为绞痛,阵发性或持续性、进行性加重的钝痛,大多向腰背部放射,卧位及晚间加重,坐、立、前倾位或走动时疼痛可减轻。 2.梗阻性黄疸 黄疸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可有黄疸,一般胰头癌黄疸较多见,且出现较早,癌肿局限于体、尾部时多无黄疸。黄疸多属阻塞性,呈进行性加深,伴有皮肤瘙痒,尿色如浓茶,粪便成陶土色。大多是因为胰头癌压迫胆总管引起,少数是由于胰体尾癌转移至肝内或肝/胆总管淋巴结所致。 3.体重突然明显下降 约90%患者有迅速而显著发展的体重减轻,在胰腺癌晚期常伴有恶质。消瘦原因包括癌的消耗,食欲不振,焦虑,失眠,消化和吸收障碍等。 体重突然下降,可能是胰腺癌。如果出现上腹闷胀,或持续有不明原因的腹痛甚至是背痛,照了胃镜或肝胆超音波都没问题;特别是在没有刻意节食的情况下体重莫名减轻,就要警惕胰腺癌了。 4.血糖突然升高 突发糖尿病而又没有使之发病的因素,如家族史,或者是肥胖,那么要高度警惕!

临床上很多胰腺癌病人在临床中出现不同程度的、无诱因糖尿病病史。因此对于年龄超过50岁,无明显诱因出现糖尿病症状者,均要高度怀疑并排除隐藏的胰腺癌病变。 5.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是胰腺癌早期的症状之一,如果近期出现模糊不清又不能解释的消化不良,而钡餐检查消化道正常,那么要高度怀疑并排除隐藏的胰腺癌病变。 厌食、消化不良和体重下降,胰腺癌的早期症状表现为厌食,消化不良和体重下降的约有10%,还有一些专家认为纳减、恶心呕吐、大便习惯改变、消瘦为胰体尾癌的四大早期症状。 6.食欲不振 胰腺癌的初期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所以如果近期出现饭量突然减少,甚至没有一点胃口,饭后消化不太好,还总是想吐的情况,那么要高度警惕。 7.脂肪泻 部分病例可出现脂肪泻和高血糖、糖尿。不喜欢脂肪性菜肴,也会出现脂肪性下痢,这是脂肪未被消化,而和粪便混合、排泄出来的下痢症状。 脂肪泻,俗称为油花样腹泻。胰腺病变中的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容易造成脂肪泻。主要是由于胰腺分泌的胰脂酶明显下降,导致脂肪消化不良,造成大量的脂肪类物质从大便中排出。 8.自发性胰腺炎发作 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疾病。胰腺有水肿、充血,或出血、坏死。临床上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化验血和尿中淀粉酶含量升高等。可分为急性及慢性二种。 自发性的胰腺炎发作是胰腺癌早期重要症状之一,如果病人是嗜烟者应加倍怀疑。由于癌肿溃烂或感染,亦可因继发胆管感染而出现发热。 9.局部肢体浮肿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 胰腺癌是癌症里面杀伤力非常强大的一种癌症。胰腺癌的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消瘦等。胰腺癌这个病的发现比较困难,一经发现,一般都是中晚期了。所以说它的预防非常重要。胰腺癌的死亡率非常高,而且早期诊断也比较困难。近年来一些名人因胰腺癌逝世,再次引起了世人对胰腺癌这种恶性肿瘤的普遍关注。 胰腺癌是一高度恶性的癌症,预后极差。未接受治疗的胰腺癌病人的生存期约为4个月,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生存期约7个月,切除手术后病人一般能生存16个月。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和改善胰腺癌预后的关键,手术后应用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可提高生存率。对手术辅助化疗并加用放疗的患者,其2年生存率可达40%。胰腺癌临床表现取决于癌的部位、病程早晚、有无转移以及邻近器官累及的情况。其临床特点是整个病程短、病情发展快和迅速恶化。最多见的是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虽然有自觉痛,但并不是所有病人都有压痛,如果有压痛则和自觉痛的部位是一致的。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赵玉沛教授介绍,胰腺癌是一种临床表现隐匿、发展迅速和预后极差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85%的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因此,国际上将胰腺癌称为“21世纪医学的顽固堡垒”。在各种检验、影像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胰腺癌仍然很难被早期发现?赵玉沛指出,除了胰腺癌具有较特殊的解剖位置——隐匿于腹膜后,患者症状不明显等特点之外,医患双方缺乏应有的警惕和足够的重视也是导致胰腺癌很难被早期发现的主要原因。为早期发现胰腺癌,北京协和医院普外科为胰腺癌高危人群建立了预警指标,从而缩小了胰腺癌防治的包围圈。 胰腺癌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其发生与吸烟、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过量饮用咖啡、环境污染及遗传因素有关;近年来的调查报告发现糖尿病人群中胰腺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也有人注意到慢性胰腺炎病人与胰腺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发现慢性胰腺炎病人发生胰腺癌的比例明显增高;另外还有许多因素与此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如职业、环境、地理等。从目前来看,胰腺癌的高危人群主要具有以下特征:年龄超过40岁,排除肝、胆、胃肠等疾病,伴有非特异性腹痛、腹胀及不明原因消瘦、食欲下降者;有癌症家族史,有酗酒史和急、慢性胰腺炎者;无肥胖并产生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者。赵玉沛说,目前最常见的胰腺癌误诊是将其诊断为慢性胃炎,因为在行胃镜检查时,相当一部分胰腺癌病人也具有浅表性胃炎。因此,40岁以上、上腹部有非特异性症状的病人应仔细筛查。 胰腺癌早期的症状具体如下: 1.腹痛:疼痛是胰腺癌的主要症状,不管癌位于胰腺头部或体尾部均有疼痛。除

胰腺癌患者的护理

一位胰腺癌患者的护理 (一)护理评估 姓名:刘* 民族:汉族 性别:男婚姻:已婚 年龄:44岁文化程度:高中 职业:职员入院时间: 2016-03-07 02:32:10 主诉:胰腺癌末次化疗后3月,腹部及腰背部疼痛5月,腹胀,腹痛,呕吐三日。 现病史: 上次(或历次)住院诊治情况: 患者2015.11无诱因出现上腹及后背部疼痛,上腹B超示:左上腹实性肿物—考虑来自胰尾,侵及周围血管;左上腹胰腺病灶穿刺活检。病理回报:(胰尾针吸)低分化癌,考虑腺鳞癌。患者诊断胰腺癌明确,肿物局部晚期,已无根治性外科手术机会,完善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化疗禁忌,遂于2015.11.7始给予Gemox方案全身化疗一周期,同时给予护肝,抗癌,止吐,抑酸,除痛等对症支持治疗,2015.12再次入院,于2015.12.21转入我科。予对症支持,止痛治疗,复查CT示胰腺肿物较前增大。考虑疼痛为腹腔肿瘤压迫腹腔神经丛所致,遂于2015.12.22日行CT引导下脊柱神经介入术。术中于胸12椎体左前方膈角后注入95%的酒精9ml,术后疼痛明显缓解。2016.1再次入院,于2016.01.06行CT下脊柱神经介入术,术中于胸12椎体右前方膈角后注入95%酒精10ml。术后疼痛缓解,但出现持续性低热,予对症头孢硫脒对症治疗后好转。2016.2患者因腹部胀痛,进食后呕吐再次入院,立位腹平片回报:不全肠梗阻。予对症支持,止痛治疗,

加用吗啡自控泵滴定止痛药物剂量,调整芬太尼贴剂用量。同时给予参麦改善心功能,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薄芝糖肽中药抗肿瘤支持治疗,神经妥乐平治疗神经痛及肠内,外营养支持治疗。经综合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进食腹胀改善。遂自动出院,回家调养及药物止痛治疗。今日患者再次出现腹胀及腹痛加剧,遂为行进一步治疗急症入院。 本次住院患者情况: 患者目前一般状况差,精神饮食差,二便困难,腹部疼痛,右侧为著,目前应用芬太尼贴剂67.2mg q48H,VAS1—2分。 体格检查: T:36.5℃ P:90次/分 R:28次/分 BP:120/80mmHg KPS:40分 BSA:1.55㎡ 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晰,自动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粘膜无黄染,未见皮疹,皮下出血等。无水肿,肝掌及蜘蛛痣,全身表浅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颅无畸形,眼睑无苍白,双眼巩膜无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五官端正,颈软,无抵抗,气管居中,甲状腺对称,无肿大,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8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病理性杂音。腹软,右上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及明显腹部包块,肝,脾肋下未及。目前一般状况可,精神饮食可,二便如常,右腹部及腰背部疼痛,目前应用盐酸吗啡缓释片90mg q10H,VAS4分 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结果: 2015.11上腹B超示:左上腹实性肿物—考虑来自胰尾,侵及周围血管;左上腹胰腺病灶穿刺活检。病理回报(胰尾针吸)低分化癌,考虑腺鳞癌。 初步诊断: 胰腺癌化疗后复发 晚期癌痛

胰腺癌靶向药物研发艰难

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库数据,2012年全球新增癌症病例1410万例,癌症死亡人数达820万人。近几年,抗肿瘤靶向小分子药物和生物技术药成为全球肿瘤市场的主流。据统计数据,2012年全球七大药市500强畅销品种中就有52个抗肿瘤药物,其市场规模已达6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8%;高出居第2位的抗感染类药物市场3.22%。据美国调研机构visiongain公司在2012年发布的《领先抗癌药物及相关市场2012~2022年研究报告》,2012年全球癌症用药市场规模达75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6.49%。 众所周知,胰腺癌是临床上难治的恶性肿瘤之一。据报道,美国每年新确诊胰腺癌患者占新发癌症的2%。临床表明,胰腺恶性病变的早期发现率极低,而且胰腺癌手术治疗相比其它恶性肿瘤难度较大,预后不乐观,仅有25%的患者可以在标准化疗药物吉西他滨的帮助下继续生存。 目前,FDA批准用于治疗胰腺癌的化疗方案药物主要是标准治疗药物吉西他滨,此外还有厄洛替尼。2013年9月9日,FDA批准吉西他滨+Abraxane(白蛋白结合型注射用紫杉醇)用于转移性胰腺癌一线治疗。抗肿瘤药物卡培他滨、舒尼替尼、依维莫司、索拉非尼、阿西替尼对胰腺癌都有治疗作用,其中,舒尼替尼和依维莫司用于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瘤(PNT)的治疗。传统的氟尿嘧啶与亚叶酸钙复方疗法在发展中国家仍然是性价比较高的治疗方案。发表在JNB(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的一篇名为《Antroquinonol, a natural ubiquinone derivative, induces a cross talk between apoptosis, autophagy and senescence in human pancreatic carcinoma cells》的研究显示一种从植物中萃取的ubiquininone-like 的小分子Antroquinonol可抑制胰腺癌PANC-1和ASPC-1细胞增殖和降低其细胞浓度。该小分子为一非多醣体、三菇类的全新成分小分子结构,萃取自牛樟芝,研究表明其对恶性肿瘤体外和体内具有广谱活性。目前国内正在筹划胰腺癌EAP临床试验,对于新药安卓健来说意义非凡,感兴趣的可以关注安卓健官网更新。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癌症发病率过去30年间增长了80%,癌症已成为我国因疾病死亡的第一大死因。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胰腺癌总体发病率略低,但人口基数大,并且治疗及化疗用药水平与国外有一定差距。 2012年,国内16个重点城市样本医院抗肿瘤、免疫增强及支援药总体市场规模达到158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7.75%。由于抗肿瘤药物适应症的多靶点特征,其中可用于胰腺癌化疗药物的市场已达到15亿元,占医院肿瘤化疗市场的10%,比上一年增长12.6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