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规范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规范

1、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78-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2、D 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20-2002

《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

3、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7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4、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33-200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5、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205-2002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

6、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214-2002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6、《探矿工程地质编录讲义》

编写:陈子裘山西省地矿局二一四队总工办

7、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8、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9、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 GB/T17412.1-1998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2-199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3-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质图用色标准( 1 ∶ 500000 ~、 1 ∶ 1000000 )( GB6390-1986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1 ∶ 50000 )( GB 95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

( DZ/T0131-199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石矿物鉴定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 DZ/T0130.2-1994 )

32.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矿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 DZ/T 0130.3-1994 )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1∶50000和1∶200000化探样品分析质量要求和检查办法(DZ/T0130.6-1994)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岩矿分析试样制备规程( DZ 0130.13-199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T12719-1991 )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 1 ∶ 100000 ~ 1 ∶ 200000 )( DZ/T0096-1994 )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 ∶ 25000 ~1 ∶ 50000 )( DZ/T0097-1994 )黄土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程(1∶100000 ~1∶200000 )(DZ/T0063-1993)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 DZ0238-2004 )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0239-2004 )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 DZ/T0245-2004 )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40-2004 )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 DZ/T0241-2004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符号( GB/T14839-1993 )

地球化学勘查术语(1 ∶ 200000 )( GB /T14496-1993 )

地球化学勘查图图式、图例和用色标准( DZ/T0075-1993 )

地球化学普查规范(1 ∶ 50000 )( DZ/T0011-91 )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范( DZ/T0167-2006 )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技术规程( DZ/T0248-2006 )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规范( DZ/T 0145-94 )

一、中国地质调查局

1、TC 深度一般不超过3m,底宽≥0.6m。探槽 Prospecting trench 为了揭露基岩而在地表施工的一种槽状工程,其深度一般不超过3m,底宽≥0.6m。探槽主要用于观察地质现象和采取岩矿样品。

2、应用碳素或2H铅笔。图形、重要数据着墨。

3、剖面测线方位和坡角:前后读数≤3°内取平均值。

4、勘探线的端点要埋设水泥桩。

5、地质填图:现场标注点位,记录的地质现象要有准确的位置(对应某个地质点的方位和平距)。

6、实际材料图:未折迭、无皱纹、无缺损。

7、钻孔地质编录:岩心人为拉长现象。>10cm的岩心和>5cm的矿心编号。

8、化探-野外检查5%,室内检查10%。

样品:相对偏差(RE%)

RE%=〔C1-C2/(C1+C2)/2〕×100%

重复采样要求:合格样品>70%,

表重复采样监控质量参数

9、岩矿鉴定标本

采样目的:研究岩石的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其共生组合,岩石矿物的变质蚀变现象。确定岩石名称。

10、钻孔简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

(1)、简易水文地质观测编录

钻进过程中孔内涌水、漏水、孔壁跨塌、掉块、涌砂、消耗量、清洗液颜色变化、水温变化、缩径、钻具自动下落的准确孔深等情况。钻孔涌水时,要及时通知水文地质人员,必要时停钻观测。漏水时,根据孔口的返水情况结合送入孔内的泵量,用目测法估算漏失情况并做好记录,漏失情况分为部分漏失(漏失量大于三分之一以上)、全部漏失。若全部漏失时,则应记录送入孔内的泵量(m3/min)。(2)、工程地质编录

a、裂隙与岩心的轴夹角、裂隙宽度、充填程度、充填物成分、地下水活动形迹、裂隙面的粗糙程度、有无擦痕等。

b、裂隙统计可采用线裂隙率法,即

线裂隙率(条/米)=该段岩心裂隙条数(条)/该段岩心长(米)。

C、岩心上出现的溶孔、溶洞的大小、溶蚀深度、个数。

D、风化情况:强风化带:岩心全部褪色、易碎,大部分母岩结构被破坏,多数矿物粘土化,裂隙面上地下水活动形迹明显,如沉淀物、水垢等,岩心多呈碎屑状、角砾状、渗土状、砂状、粉状。

弱风化带:岩石部分褪色,或颜色变浅,母岩结构基本清晰可见,岩心易机械破碎,多呈块状,少量碎块状、柱状。

E、岩石质量指标的计算

RQD(%)=L P/L T×100%。

L P:某岩组大于10cm完整岩心长度之和(m)。

L T:某岩组钻进总进尺(m)。

F、根据RQD值的高低,划分岩石质量等级,评价岩石的完整性。

岩石质量等级表

G、岩心块度划分:

长柱状>20cm,柱状10-20cm,块状10-5cm,碎块状5-2cm,碎屑状

<2cm

11、坑道简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编录

(1)、水文地质编录

根据围岩的透水性,划分不同岩性段的干燥区、潮湿区、滴水区、淋水区。

坑道内集中出水点、断层破碎带、裂隙涌水的特征及导水性,记录内容见表1

用堰测法和容积法在坑口观测坑道总流量,并在坑内观测不同岩段的流量,同时记录描述水温、气温、水的物理性质。

表1 坑道掘进中地下水动态观测记录表

(2)、工程地质编录

根据岩石的稳定性,划分出断层破碎带、破(碎)裂岩带、全风化带、强风化带、中风化带、微风化带等。

注意观察记录软弱结构面的产状、形态特征及组合关系,坑道顶拱及两壁的岩体稳定情况,如冒顶、片帮、掉块、跨塌、底鼓、挤压、箱木下沉、倾斜、变形、断裂、支护段的距离、岩性等。

在坑道不同深度、不同岩性的壁或掌子面上座线裂隙率或面积裂隙率统计,同时描述裂隙特征。详见表2

12、矿区环境地质调查

主要内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分布,活动性,放射性物质(铀)、有毒物质(砷、汞)、有害气体(瓦斯)等的背景值及对空气、水、地面的污染现状。

环境地质评估:通过调查,评估确定矿区地质环境类型。

矿区地质环境类型,按矿区地质环境现状及矿床开采可能引起的变化分为:A、B、C三类。

A类:矿区地质环境质量良好。矿区附近无污染源,地表、地下水水质良好(Ⅱ、Ⅲ)(说明Ⅱ、Ⅲ的标准),矿石和废石不易分解出有害组分。

B类:矿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采矿可产生局部地表变形,但对地质环境破坏不大,区内无重大的污染源,无热害,地表水、地下水水质较好(不低于Ⅲ类),矿坑排水对附近水体有一定污染;矿石和废石C类:矿区地质环境质量不良。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因

采矿可带来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如地面塌陷,山体开裂失稳,井泉干涸,有热害或矿坑排水,以及矿石、废石有害组分的分解易造成附近水体的污染,水体的水质超过Ⅲ类标准。

人文环境调查:

调查矿区及工作区是否位于旅游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内,矿产勘查、开发是否会对人文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及破坏程度,为合理制定勘查开发方案提供资料。

表2 坑道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记录表

编录人:日期:检查人:日期:

二、地球化学勘查分册

1地球化学勘查参数技术符号CO:背景值

CV:变化系数

SO:标准离差

δ:对数标准离差

AC:异常衬度

Ad:异常规模

Cmax;异常极大值

Aa;异常面积

Ai:异常强度

T:异常下限

Ca:异常值

P:报出率

QRA:分析合格率

DL:检出限

Ss:灵敏度

FAR:基本分析结果

CAR:检查分析结果

矿致异常:与矿化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

非矿异常:与矿化无关的地球化学异常

假异常:由人为影响(如分析、样品混乱、污染等)而造成的,实地并不存在的异常。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描述地球化学异常的强度、范围、形态、规模、分带、元素组合等各种参数和要素的总称。

异常规模:表征异常面积大小与强度的综合性参数。

面金属量:异常范围内,各异常点的元素剩余含量(测定含量减去背景值)的平均值与异常面积的乘积(以平方米百分率表示)。

异常强度:异常含量的高低或异常含量超过背景值的程度。可以用异常的峰值、平均值、衬度等表示。

异常衬度:异常内元素平均含量与背景值之比。

采样布局:一个勘查区的采样密度、采样点的分布、采样位置和部位等的总称。

采样部位:采样点所处的地质、地貌、地物等具体特征位置(如水系沉积物采样中的河漫滩,土壤采样中的山脊等)。

采样密度:单位面积上所采集的样品数。通常用点/km2表示。

采样方法:样品的采集方式和技术。

采样层位:样品在土壤剖面中所处位置。即采自相当于发育完善土壤剖面中的有机层、淋积层、母质层中的某一层。

重复采样误差:同一采样点上两次或多次采样所得元素含量或其它地球化学特征值(排除分析偏差与地球化学变差后)之间的偏差。

化探分析合格率(合格率):指一个图幅或一批分析批次被分析样品(元素)中符号化探分析质量监控标准的分析数据(样品)占全部分

析数据(样品)的百分比率。

化探分析报出率(报出率):指在一个区域化探图幅中能报出(测定出)某元素检出限含量及其以上的数据的样品数占总样品数的百分比率。

对数偏差:化探样品分析中,用于监控的地球化学标准样的测定值和该标样的标准值(推荐值)分别取对数后的差值。

异常解释:综合异常地段各种有关资料,并与已知矿或其它研究对象异常特征进行对比,对引起异常的原因所做的说明。

异常分类:根据异常特征、异常所处地质地理环境以及异常成因,为了不同目的对异常所进行的归并划分。

异常评序:根据异常特征,异常所处地质环境以及其它指标等,采用定性或定量参数对异常远景优劣所做的排序。

异常评价:根据异常的解释结果,对异常的远景和意义所做的评估。实际材料图:包括:测地工作控制点,基线网、基测线闭合方向、闭合差、固定标志、编号,各种测线,剖面线及其点、线号,化探测网(规则或不规则),基、测线、检查线、专门剖面,观测点、采用点、重复采样点,固定标志及编号,原始数据;化探特殊工作座标位置,异常查证工程位置及他们的编号;主要地质工程及编号;简要的地理要素、地理座标。如内容过多可将测地工作和化探工作分别编制实际材料图。

原始数据图:将某种指标(包括元素)的分析数据标在图内相应的点位或网格中绘制而成。

2固体矿产预查和普查中物探化探遥感

工作要求DD2002-03

1、物化探普遍原则

山地工程布置前,应完成物化探剖面测量。

钻探工程布置前,应完成物化探精测剖面。

目标:大型、特大型矿和矿集区。

主方法为面积工作,辅助方法为剖面工作。

应杜绝各专业间不及时沟通、不及时提供成果、异常验证后不共同再解释。

2、物化探工作的立项和设计

明确物化探工作的具体任务和工作量、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和提交成果等。

均应重点、明确列举工区布置依据(含范围、网度、测线方向等)、方法和技术条件(含数据处理和反演)选择依据、执行何种技术规范及规范中没有明确规定或与规范不一致的技术指标和祥述资料解释推断方法与要求,其中工区布置依据(地质和物化探的)应反应在工区布置图上。均应进行正规审查。

设计中应明确提供区内地层、岩体和构造推断成果的具体要求。精测剖面上布置的电法应选择电测深方式。

(1)、凡查证异常的预查和普查钻孔、巷道原则上应开展地下物化探工作。孔中见矿时采用井中充电法。所有孔中均应进行井中原生晕测量。

异常的定性解释应采用GIS技术,由找矿前景的异常,必须进行现场踏勘。

凡推断由直接和间接找矿意义的中大比例尺物探异常,均应采用定量反演方法。

3、三级异常查证-有无异常源

凡推断有找矿前景的异常,原则上均应进行三级查证。

三级查证的核心要求是找到给异常定性的依据(异常中心部位的物性数据、异常源区的化探样品测试数据等),也就是找到异常源和了解有无矿化显示。为此,要在推断的异常源区多采集物性标本和化探样品。

充分考虑异常的展布特点、定位误差、异常与异常源的空间关系或异常相对于异常源的位移。灵活选择野外测线的布置方案-可用规则网,也可用非规则网和剖面,追索异常源。

要考虑化探异常可能存在的水平位移和航磁异常存在的定位误差以及物化探需要测至正常场等需要,查证的范围应大于异常分布区。

若一次三级查证未找到异常源,原则上应再次查证,直至找到异常源。除非异常源是隐伏的,或据第一次查证资料,认为异常区找矿前景小。

4、二级异常查证:-异常源是否为矿体

应在三级异常查证的基础上进行。

测区范围应大于待查异常。

二级异常查证后应提高异常定性的可靠性,推断解释以直接找矿为主,也要兼顾间接找矿。异常解释推断的重点是判断有无比地表已见矿(化)体规模更大的隐伏矿(化)体(主矿体),重视可能由隐伏矿体引起的低缓异常。

若再次推断异常由矿(化)体引起,物探资料要进行全面定量反演。

依据定性、定量反演结果,提出工程验证的具体建议和依据。验证工程应首先布置在两类地段:

推断的主矿体上。推断的浅埋深矿体上。

对推断的矿致异常依据定性、定量反演数据,参与估算预测的资源量。

需布孔验证时,应测制精测剖面。

5、一级异常查证-(查证矿化体规模等?)

动用钻探工程的一级异常查证,应在二级查证的基础上进行。

验证孔位、孔深、孔斜要依据物化反演结果由物化和地质人员一起确定。

再解释工作:无论见矿与否,钻遇还是未钻遇异常源,均应进行再解释工作。若见矿化应判断所见矿化体是否与实测异常完全对应,其深部与旁侧有无另外的矿化体?若未见矿化,应判断孔中所见地质体可否与实测异常完全对应?若未见异常源,则应判断失误的原因。总之,应定量的评价工程中所见地质体与实测异常的关系。不见异常源时,应分析原因,力争对异常有新的、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钻遇矿化时,应投入地下物化探工作探测井底、井旁盲矿体、判断矿体产状、延展情况和对矿体进行三定。

当未钻遇异常源时,更应投入物化探工作,帮助分析失误的原因,并为再次验证提供确切的定孔位、孔深、孔斜的依据。

当不见矿或见矿情况不好时,切忌一孔定乾坤,要依据再解释结果和矿化的不均匀性特点,决定是否继续验证。

6、定性解释:重点是筛选有直接或间接找矿意义的异常。

7、报告编写要求:

重点写与异常及其推断成果有关内容。

报告中异常解释部分的重点应是提供的直接和间接找矿成果及其依据和可靠性评价,特别是关于找矿中关键地质问题的解释推断。报告中应明确表示哪些是本次工作的新成果。推断成果均应图示。3地球化学普查规范(比例尺1∶50000)

DZ/T 0011-1991

1、普查:进一步缩小寻找目的物的靶区,查明成矿有利地段和找矿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等。

2、详查或异常查证:查明异常和矿体的空间关系,以便为山地工程的定位提供依据。

3、设计书的编写:

a:工作任务:包括任务来源、目的与要求、选区依据与工作量。B:测区的概况:测区的地理景观、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点。前人工作及研究程度等。

C:工作方法、技术与质量要求:包括拟采用的野外工作方法及方法试验结果、样品中测定元素的选择及元素分析方法的选用、数据处理方法和技术、野外采样及元素测定的质量标准及质量检查、质量监控方法等。

D:提交成果的内容与时间:包括计划上交的报告、图件等资料,提交时间等。

E:技术、经济指标:包括设备、材料计划,经济预算、组织编制和工作进度安排等。

4、岩石测量:一般样品重量150-200g。采样密度(4-12个点)/km2。

5、样品加工:野外、实验室-严禁污染

5、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采样小组的日常自检:当天所采的样品、采样记录卡、采样点位图进行检查。并进行阶段性检查-本阶段所采样品、记录卡和点位图。

大组或工区检查:应分阶段到各采样组和样品加工组进行方法技术和质量检查。

A:方法技术检查:技术负责人或质量检查员随同采样小组深入工作现场,全面观察野外采样工作过程,检查其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工作设计。还应深入样品加工组,全面考查样品加工过程,了解样品有无污染和编号混乱现象。

B:工作质量检查:包括室内与野外检查。室内检查的工作量应大于总工作量的10%,主要是核对采样点位图、记录卡和样品成分,野外检查包括重复取样在内应占总工作量的5%,抽取一些采样点实

地核对取样部位、定点误差、记录内容等。

关于野外采样、样品加工及原始资料的质量评定参阅附录c。

6、测定元素的选择及元素测定的技术要求

元素测定的检出限要求:检出限X L,一种分析方法在合理的置信度下,能检出与背景或空白值相区别的最小测量值。

报出率要求:报出率P%是指实验室能报出元素含量数据的样品数占送样总数的百分数。要求≥80%。

准确度和精密度:参考第70页。

一级标样、二级标样、重份分析样:

n次实测的平均值与该GSD表样的推荐值之间的对数偏差(⊿㏒C)或他们之间的相对误差(RE%)。n次测定的相对标准离差(RSD)为了有重点的监控元素的分析质量,实验室可以再选择若干种主要监控元素并根据本省二级表样选择四个在元素含量范围及基体组成均为合适的二级标样进行质量监控。每一大批测定完成后,应将数据送交质量管理人员,对每一小批中插入的四个二级标样及四个重份分析(内部检查)样进行统计计算,及时绘制日常质量监控图。

微量金的测定:参考75页。

6、图件编绘参考76页

采样点位图

原始数据图

地球化学图

解释推断图

工程地质学基础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整合版

一、名词解释(20分) 1、活断层:指目前正在活动着的断层或近期有过活动且不久的将来可能会重新发生活 动的断层(即潜在活断层)。 2、砂土液化:饱水砂土在地震、动力荷载或其它物理作用下,受到强烈振动而丧失抗剪强度,使砂粒处于悬浮状态,致使地基失效的作用或现象。 3、混合溶蚀效应:不同成分或不同温度的水混合后,其溶蚀能力有所增强的效应。 4、卓越周期:地震波在地层中传播时,经过各种不同性质的界面时,由于多次反射、折射,将出现不同周期的地震波,而土体对于不同的地震波有选择放大的作用,某种岩土体总是对某种周期的波选择放大得突出、明显,这种被选择放大的波的周期即称为该岩土体的卓越周期。 5、工程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物有关的地质条件的综合,包括: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动力地质作用、天然建筑材料六个方面。 6.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建筑物与工程地质条件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或问题。 7.地震烈度:地面震动强烈程度,受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震源深度、震中距、震域介质条件的影响。震源深度和震中距越小,地震烈度越大。 8.工程地质类比法:将已有建筑物的工程地质问题评价的结果和经验运用到工程地质条件与之相似的同类建筑物中。 9.临界水力梯度:岩土体在渗流作用下,呈悬浮状态,发生渗透变形时的渗流水力梯度。10.斜坡变形破坏:斜坡变形破坏又称斜坡运动,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是指地表斜坡岩土体在自重应力和其它外力作用下所产生的向坡外的缓慢或快速运动。 二、填空题(20分) 1、1.活断层的活动方式有地震断层(粘滑型)和蠕变断层(蠕滑型)。2.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自然历史分析法、数学力学分析法、工程地质类比法和模型模拟实验法等。 3.斜坡变形的形式较多,主要有拉裂(回弹)、蠕滑、弯曲倾倒三种。4.按滑坡动力学性质分类,可分为推落式、平推式、牵引式性所多余的约束。 三、判断题(共20分,每题4分)红色的为错误 1.水库蓄水前,河间地块存在地下分水岭,蓄水后将不会产生库水向邻谷的渗漏。 2.斜坡变形的结果将导致斜坡的破坏。 3.在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中,由于边界条件、荷载条件、岩土体强度等难以精确确定,通常在设计上考虑上述因素及建筑物重要性而综合确定一经验值,此即稳定性系数。 4.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来确定。 5.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定砂土液化时,若某一土层的实际贯入击数大于临界贯入击数,则该土层液化。 5、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定砂土液化时,若某一土层的实际贯入击数小于临界贯入击数,则该土层液化。 1.野外鉴别走滑型活断层最好的地貌标志是河流沟谷的同步错移。 2.同一烈度震害区,对于同一建筑来说,以土层为地基的建筑一定比以基岩为地基的建筑损害程度大。 3.砂土相对密度愈低,愈易产生地震液化。 4.斜坡形成后,在坡顶处形成剪应力集中带。 5.砂土的渗透系数越大,产生管涌的临界水力梯度越小。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基地建设与展望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基地建设与展望 范宏喜 7月10日~11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在2009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谈到积极探索地质灾害防治新机制时强调,要进一步提高地质灾害防灾的科技水平,要设立专题开展我国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质灾害成灾模式研究。作为国土资源部在地质环境管理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环境地质调查方面的技术支撑,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目前正以三峡库区、四川雅安和云南新平为重点,加紧推进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探索行之有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机制,并以此带动全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针对三峡库区、四川雅安和云南新平三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基地的建设目标和预期成果,记者采访了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候金武和三个示范基地的负责人。 监测预警基地将构成支撑全国地质灾 害气象预警预报的骨干专业监测网络 候金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从国家层面上选择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地质构造条件和突发地质灾害类型具有典型代表的地区,以基础地质调查、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成果为依托,采用多种手段方法,点面结合,建立区域性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基地,不仅仅服务于当地的防灾减灾,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监测和分析研究,不断加深对灾害形成机理的认识,逐步完善预警预报判据,有效改进预警预报方法,从而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水平。通过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区域性监测预警示范基地建设,构成支撑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的骨干专业监测网络,与群测群防网络、重大单体监测点、示范区、技术支持专家库等,共同构成全国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四川雅安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已经开展多年,目前取得了初步的示范效果;云南新平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刚刚启动,此前已经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调查和研究工作。这两个示范基地的建设将与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和云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以及当地国土资源部门等密切配合,建成集监测、预警、科学研究、教学实习、群测群防和科普宣传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三峡库区监测预警试验基地建设正在规划之中,但通过长期以来的调查研究、资料积累和工程警实践,监测预警已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示范区建设起点高、影响大,将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院所密切合作,完善监测预警网络,成为服务于国家重大工程的监测预警、科学研究和教学实习基地。 按照中国地质环境院技术业务发展规划(2007-2020年),在未来五年内,

中国地质调查局预算标准

目录 第一章地形测绘 0 第一节地形测量 0 一、操纵测量 0 (一)工作内容 0 (二)困难类不 0 (三)操纵测量预算标准 0 二、地形测量 (2) (一)工作内容 (2) (二)困难类不 (2) (三)地形测量预算标准 (2) 第二节制图 (2) 一、地形图编绘 (2) (一)工作内容 (2) (二)困难类不 (3) (三)地形图编绘预算标准 (3) 二、地形图数字化 (4) (一)困难类不 (4) (二)地形图数字化预算标准 (4)

三、地质图数字化 (5) (一)困难类不 (5) (二)地质图数字化预算标准 (5) 四、地质图计算机成图 (5) (一)困难类不 (5) (二)地质图计算机成图预算标准 (6) 第二章地质测量 (7) 第一节区域地质调查 (7) 一、工作内容 (7) 二、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7) 三、区域地质调查预算标准 (7) 第二节专项地质测量 (8) 一、工作内容 (8) 二、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8) 三、专项地质测量预算标准 (8) 四、地质剖面测量预算标准 (9) 第三节区域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地质调查 (9) 一、工作内容 (9) 二、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9)

三、区域水文地质调查预算标准 (10) 四、区域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预算标准 (10) 第四节专项水文地质、生态环境地质测量 (11) 一、工作内容 (11) 二、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11) 三、专项水文地质测量预算标准 (11) 四、专项生态环境地质测量预算标准 (12) 第五节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 (12) 一、工作内容 (12) 二、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13) 三、区域工程地质调查预算标准 (13) 四、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预算标准 (13) 第六节专项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灾难测量 (14) 一、工作内容 (14) 二、地质复杂程度分类 (14) 三、专项工程地质测量预算标准 (14) 四、专项环境地质、地质灾难测量预算标准 (15) 第三章遥感地质 (16) 第一节航空遥感彩色摄影 (16)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基本情况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基本情况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隶属于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是专门从事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调查与治理的全民所有制公益性事业单位。 一、总站组建、沿革及人员、资产等基本情况 (一)、总站成立情况 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地处江西省南昌市,1981年7月在江西省地质局水文地质大队水文观测站(第三、四分队)的基础上组建的。1982年11月地质矿产部以地劳[1982]573号文件批准设立:“江西省地质局环境水文地质总站”,属县、团级事业单位。1983年9月局(83)370号文将“江西省地质局环境水文地质总站”更名为“江西省地矿局环境地质大队”;1991年8月30日,局(1991)248号文,将“江西省地矿局环境地质大队”更名为“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并同时挂“江西省地质矿产局环境地质研究所”的牌子,单位的性质、隶属关系、驻地、经费渠道不变。至此,江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沿革、发展到现在。 (二)、职工情况 总站现有职工总数219人,其中:退休职工65人,在职职工154人。 1.在职职工年龄结构:平均年龄41岁;25岁以下7人;26~35岁29人;36~45岁71人,46~55岁47人,55~60岁3人。 2.学历结构:博士1人,硕士1人,在读硕士3人,大学20人,大专29人,中专30人,高中(技校)57人,初中16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在岗职工总数的47%。 3.专业结构:全站各类专业人员98人,占全站职工人数的62.4%;其中水工环专业技术人员51人,占总站专业技术人员的54%,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占48%。专业技术人员有高级职称的16人,占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的20%;中级技术职称43人,占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的55%;初级职称20人,占有专业技术职称人数的25%。 4.野外第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及比例:全站各方面专业人员98人,野外第一线专业技术人员48人;野外第一线专业技术人员与全站技术人员之比为49%。 二、领导班子及成员简介 总站设立党委,实行站长负责制。党委成员由肖旦红、颜春、孙健、寇颖、黄长生5人组成。颜春任站长,肖旦红任党委书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844工程地质学2002~2015年真题

一、名词解释:(24分) 1.工程地质条件 2.滑坡 3.混合溶蚀效应 4.水库诱发地震 5.活断层 6.卓越周期 二、简述:(60分) 1.工程地质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试述岩体稳定性分析刚体极限平衡法的思路。 3.岩石力学、土力学与工程地质学有何关系? 4.滑坡有哪些常用治理方法。 5.水对岩土体稳定性有哪些影响? 6.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三、论述(16分) 结合工程实例,说明工程地质工作的步骤。 2003年 一、名词解释(30分) 1.工程地质条件 2. 滑坡 3.岩溶 4.水库诱发地震 5. 活断层 6.管涌 二、简述题(每题12分) 1、工程地质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滑坡有哪些常用治理方法? 3、岩土体稳定性评价中,如何考虑地下水的因素? 4、岩溶发育的基本条件及影响因素? 5、简述滑坡分类。 三、论述题(每题20分) 1、结合工程实例,说明工程地质工作的步骤及研究内容。 2、试述工程地质学的发展期望。 3、试述岩土体稳定性分析刚体极限平衡法的思路及内容。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工程地质 2.地震烈度 3.地面沉降 4.岩溶 5.渗透稳定性 6.地面塌陷 二、论述 1.试举一例,论述滑坡的机理。(30分) 2.岩溶库区渗漏研究的主要方法及需要着手解决的关键问题。(30分) 3.试举一例说明,工程地质工作在工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30分) 4.我国长江三峡水库工程中主要涉及哪些工程地质问题? 它们对水库建设的影响如何。(30分) 2005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 1、工程地质条件 2、砂土液化 3、混合溶蚀效应 4、渗透变形 5、活断层 6、卓越周期 二、简述题(每题10分) 1.工程地质常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影响岩石风化的因素有哪些? 3、识别活断层的标志有哪些? 4、滑坡有哪些常用治理方法? 5、水对岩土体稳定有何影响? 6、如何进行覆盖性岩溶区的岩溶地基稳定性评价? 7、简述渗透变形的预测步骤。 三、论述题(每题25分) 1、分别说明土质斜坡与岩质斜坡的稳定性评价方法,并指出其主要区别。 2、城市建筑场地地震稳定性研究需要开展哪些工作,解决哪些问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规范

1、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78-93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定》 2、D 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20-2002 《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 3、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79-93 《固体矿产勘查地质资料综合整理、综合研究规定》4、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033-2002 《固体矿产勘查/矿山闭坑地质报告编写规范》 5、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205-2002 《岩金矿地质勘查规范》 6、DZ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214-2002 《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 6、《探矿工程地质编录讲义》 编写:陈子裘山西省地矿局二一四队总工办 7、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3908-2002

《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 8、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17766-1999 《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 9、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958-89 《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 GB/T17412.1-1998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2-199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变质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 GB/T17412.3-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地质图用色标准( 1 ∶ 500000 ~、 1 ∶ 1000000 )( GB6390-1986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区域地质图图例(1 ∶ 50000 )( GB 958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

2019年中国地质大学861地质学基础A考试大纲

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地质学基础》考试大纲(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学信息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861地质学基础A) 一、考试总体要求 熟悉并基本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原理和实际工作方法,学会运用地质学的理论、方法分析地质现象、地质过程、岩矿特征、构造体系和地史演化过程等基本要点,并能结合自己所学或所从事专业中的实际地质问题,深入理解相关概念和方法,强调地质学理论的掌握和深入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结构 题型比例如下: 名词解释:约13% 判断题与选择题:约20% 简答题:约33% 论述题:约34% 三、主要考试内容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3)地质学理论与实际应用的一般现状、发展趋势 2、地球概述 2.1地球的基本特征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固体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 2.2地球的结构 (1)地球的外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 (2)地球的内部圈层及其主要特征 2.3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 (1)地球的密度和压力 (2)重力 (3)地磁 (4)地热 3、地质作用 3.1地质作用的概念 (1)地质作用的一般概念 (2)地质作用的类型 3.2内动力地质作用 (1)地壳运动 (2)地震 (3)岩浆作用 (4)变质作用 3.3外动力地质作用

(2)剥蚀作用 (3)搬运作用 (4)沉积作用 4、地质年代 4.1化石 (1)化石的形成 (2)化石的类型 (3)标准化石与常见的化石 4.2地层 (1)地层及其层序的建立 (2)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4.3地质年代 (1)相对地质年代 (2)绝对年代 5、矿物 5.1矿物及晶体的概念 (1)矿物的概念 (2)晶体与非晶体 5.2矿物的化学成分 (1)矿物的化学成分 (2)矿物的化学成分与地壳中元素的关系(3)矿物化学成分的变化 (4)矿物中的水 5.3矿物的形态 (1)矿物的单体形态 (2)矿物的集合体形态 5.4矿物的物理性质 (1)矿物的光学性质 (2)矿物的力学性质 (3)矿物的其他性质 5.5主要矿物介绍 (1)矿物分类 (2)矿物命名 (3)主要矿物类型 6、岩石 6.1岩浆岩 (1)岩浆与岩浆活动 (2)岩浆岩的成分 (3)岩浆岩的结构构造 (4)岩浆岩的产状 (5)岩浆岩的类型 (6)岩浆的起源和岩浆的演化 6.2沉积岩 (1)沉积岩的成分 (2)沉积岩的结构构造 (3)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地质信息技术实验室 基于IP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 究成果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二○一二年七月

基于IP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成果报告 项目名称: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 场景流媒体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项目负责人:诸云强 项目联系人:诸云强 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起止时间:二O 一一年八月~二O 一二年三月

目录 第一章课题基本情况 (1) 第一节课题背景 (1) 第二节目标与任务 (1) 第三节主要工作量及成果 (2) 第二章项目实施及数据源 (2) 第一节项目组织与实施 (2) 第二节数据来源 (3) 第三章工作内容与实现 (4) 第一节系统分析与功能设计 (4) 第二节系统功能实现 (5) 第四章质量监控体系与质量保证 (11) 第一节组织保证 (11) 第二节质量评述 (12) 第五章取得成果与建议 (13) 第一节主要成果 (13) 第二节问题与建议 (14) 附件 (15)

第一章课题基本情况 第一节课题背景 为满足现代化野外地质工作管理服务需求,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及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进行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野外地质调查场景流媒体管理核心技术研究,为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服务平台提供可行的实时多源(点)音视频调度、管理、存储、实时广播及历史点播流媒体发布解决方案,开 发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进行野外试点应用,初步实现远程野外工作验收的多点调度管理及全网实时广播。 通过本项目课题研究,依托已有中国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和卫星资源网络体系,在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管理及远程验收等应用场景,专家组通过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就可以观看现场工作组汇报,实时了解野外地质工作情况,实现各野外节点视音频的调度管理及实时发布,提升野外地质调查信息化服务水平及管理能力。 目前基于双向视频会商的管理调度技术和流媒体发布已较成熟,而本课题现阶段选用的多点单边会商是利用编解码设备实现的,编解码设备在基于卫星传输的多级网络上的管理调度及流媒体发布尚无成熟技术平台支持,本课题在对现有编解码设备通信控制及传输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管理调度平台开发,选用成熟的流媒体发布技术,解决单边会商视音频在多级网络上的调度管理、实时发布及存储点播,搭建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 第二节目标与任务 基于已经建立的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及野外地质调查数据实时传输系统,为地质调查信息网格服务平台提供可行的实时音视频调度、管理、存储及流媒体发布解决方案,开发基于IP 技术的多点单边会商音视频管理及流媒体发布原型系统,进行野外试点应用,初步实现远程野外工作验收的多点调度管理及网络实时发布。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 晏鄂川教授博导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 前言 2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4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前言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就是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类 按发生过程的急缓程度,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和渐变性灾害两类。 中国大陆常见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地震、火山喷发、瓦斯爆炸、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田燃烧、诱发地(矿)震、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浸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前言 地质灾害的危害 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基础设施,恶化环境;引发次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增加民众心理负担。 地质灾害防治途径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刘广润院士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由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其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遭遇两个环节形成。 一是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包括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生中的制止; 二是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前言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行政措施和工程措施。行政措施主要是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使拟建工程设施或流动性

人、物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主动避让)或将处于灾害危险区中的已有居民设施迁出危险区(被动撤离)等。工程措施则是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 、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前言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 1、及时掌握灾害体变形动态,分析其稳定性,超前做出预测预报,防止灾难发生。 2、为灾害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 3、为政府部门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规划和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4、向全社会提供崩塌、滑坡监测信息服务。 前言 监测预警工程 人们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的运作体系称为监测预警工程,它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岗位责任人员组织系统的建立和实施,临灾紧急抢险避难行动方案的制订 (及后续执行)。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应贯彻以下基本原则,即:(1)监测、预警方法要土洋结合,以有效为准;(2)工作队伍要群专结合,以专带群,重大问题靠专,面上的问题靠群;(3)管理 决策要技政结合,技术上负责搞好灾情、险情判断,行政上负责工程系统运行的组织实施。 1 前言 2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4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不同类型的滑坡,所采用的监测技术方法各不相同。就监测内容来说,常分为: (1)位移监测 (2)应力应变监测 (3)地下水动态监测 (4)地表水动态监测 (5)地声监测 (6)放射元素监测 (7)环境因素监测 (8)宏观现象监测等。 地面变形监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地质学 考研试题 作图必备

四.作图题 1.已知岩层产状,勾绘地质界线(注:图中岩层倾角均小于山坡坡角)。 2.已知某岩层产状为SE120°∠45°,某线理产状为NW300°∠45°,求作赤平投影图解。 270 360° 180° 90° 270 360° 180° 90° 岩层产状赤平投影 线理产状赤平投影 3. 示意画出直立倾伏背斜、斜歪倾伏背斜的立体图形。 4. 示意画出阶梯状正断层组合、叠瓦式逆断层组合的剖面图形。 5.用剖面图表示出以下不同褶皱的形态

A B相似褶皱 C 隔槽式褶皱 6.用形成三类断层的三种不同应力状态(安德森模式),分析解释不同断层的形成原因。 A 正断层B、逆断层C、平移断层 答案:A、正断层:σ1直立,σ2、σ3水平,水平拉伸和铅直上隆是形成正断层的有利条件。(剖面上看) B、逆断层:σ1和σ2水平,σ3直立。水平挤压有利于形成逆断层。 (剖面上看) C、平移断层:σ1和σ3水平,σ2直立(平面上看)

7.画出图示共扼节理的应力椭圆和应变椭圆(5分): 8指出图示擦线的侧伏方向(5分): 9.下图A层为一煤层,求其产状,并在图中画出可以采煤的区域(10分) 10.已知某岩层产状为S180∠45,求作赤平投影图解(5分)

11. 下图为一简易的地质图(平面图),画出图切剖面图(10分) 12.分析判别下图,指出断层两旁相对运动方向及断层类型(正、逆或平移) 答案:左图:断层上盘(图中左上角)上移,下盘(图中断层线右下方)下移,故为逆断层右图:依据断层效应,可以判断该断层为逆断层 13.根据小褶皱或劈理分析判断地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的转折端(用虚线画出) 14.指出A、B图所示为何种类型从属褶皱,并利用从属褶皱确定C图高一级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画出)(计10分) A图为“Z”型,B图为“S”型,C图高一级褶皱为背斜(图略)

重磅!地调院与地质环境监测站或将经历重大变革!

重磅!地调院与地质环境监测站或将经历重大变革! 新时代两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新型关系如何建立?2018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期间,《关于加强对省级地质调查院和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指导与合作的若干意见》的正式发布,吹响了新时代中央、地方两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集团式冲锋的集结号。 1 新时代不能再各吹各的号在生态文明上升到国家战略后,地质工作也面临着更新更高的要求,地质工作要承担起更重的任务。对此,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孙绍骋,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在2018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上均有论述。孙绍骋高度概括了新时代赋予地质工作的更新更高要求:要把牢支撑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方向,要夯实保障“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的能源资源基础,要为补齐民生短板提供支撑,要全力推进“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钟自然则对新时代地质工作的任务进行了细化:加快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海洋地质调查重大装备建造,全力推进地球深部探测重大科技项目的立项和实施,精心实施陆域清洁低碳能源五大地质科技攻坚战……新中国成立后,能在短时间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各项巨大成就,最为有效的经验就是集合全国力量,围绕既定目标进行集团式集结、发起集团式冲锋。但自国有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

理体制改革以后,集团式集结、集团式冲锋遭遇了管理体制的障碍。中央组建了以中国地质调查局为主体的公益性地质队伍,各省(区、市)也先后组建了地质调查院、环境监测总站两支公益性地质队伍,并在支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制约,两级公益性队伍各吹各的号现象仍然存在。以省级公益性队伍的重要力量——省级地调院的建设发展为例,虽然组建已十几年了,但各地对其管理仍五花八门:在行政管理上,有由国土资源厅管的,也有由各省地勘局管的;在经费支持上,有全额拨款的,也有差额拨款的;在发展路径上,有一心一意做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也有要靠从市场挣钱补贴公益性工作的;在工作重点上,有全心全意做好基础地质调查的,也有仍以找矿为主目的……这种现象的存在,显然不利于全国地质调查力量形成合力,去更好地完成新时代赋予地质工作的任务!于是,2017年,中国地 质调查局党组以全力满足新时代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为目标,开始了建立新型两级公益性队伍的思考:地调局与地调院的关系应该加强还是削弱?如何建设一流的地调院?2017年7月26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创新工作座谈会上,钟自然对局院(站)关系提出了“技术交流、人才培训、信息共享、项目联系、业务指导” 新要求。2017年9月13日,钟自然主持召开“构建新型中央公益性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IV)

4.1.2 全面开展区域地质踏勘工作,测制区域性地质构造剖面,实地了解成矿地质条件。 4.1.3 全面开展区域矿产踏勘工作,实地了解矿化特征,并开展区域类比工作。 4.1.4 择优开展物探、化探异常三级查证工作。 4.1.5 运用GIS技术开展综合研究工作,对区域矿产资源远景进行预测和总体评估,圈定成矿远景区。 4.1.6 条件具备时对矿化地段估算3342资源量。 4.1.7 编制区域和矿化地段的各类图件。 4.2 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评价 4.2.1 全面收集成矿远景区内的各类资料,开展预测工作,初步提出成矿远景地段。 4.2.2 全面开展野外踏勘工作,实际调查已知矿点、矿化线索,蚀变带以及物探、化探异常区,了解矿化特征,成矿地质背景,进行分析对比并对成矿远景区资源潜力进行总体评价。 4.2.3 在全面开展野外踏勘工作的基础上,择优对物探、化探异常进行三-二级查证工作,择优对矿化线索开展探矿工程揭露。 4.2.4 提出成矿远景区资源潜力的总体评价结论。 4.2.5 提出新发现的矿产地或可供普查的矿产地。 4.2.6 估算矿产地3341和3342预测资源量。 4.2.7 编制远景区及矿产地各类图件。 5 预查工作要求 5.1 资料收集及综合分析工作 5.1.1 全面收集工作区内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矿产、专题研究等各类资料,编制研究程度图。对已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5.1.2 对区域地质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工作,根据不同矿产类型,编制区域岩相建造图,区域构造岩浆图,区域火山岩岩性岩相图等各类基础图件。 5.1.3 对区域物探资料进行重磁场数据处理工作,推断地质构造图件以及异常分布图件。 5.1.4 对区域化探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工作,编制数理统计图件以及异常分布图件,开展地球化学块体谱系分析、编制地球化学块体分析图件。 5.1.5 对区域遥感资料进行影象数据处理,编制地质构造推断解释图件。 5.1.6 对矿产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编制矿产卡片以及区域矿产图件。 5.1.7 运用GIS技术,对上述资料进行综合归纳,编制综合地质矿产图,作为部署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图件。 5.2 固体矿产预查工作,必须以野外调查工作为主,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相结合。野外调查工作包括区域地质踏勘工作,区域矿产踏勘工作,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物探、化探异常查证、矿点检查工作;室内研究包括已有地质资料分析,综合图件编制,成矿远景区圈定、预测资源量估算等工作。 5.2.1 区域地质踏勘工作︰ 一般情况下,区域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工作应当在已完成1︰250 000区调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如尚未开展1︰250 000区调工作的地区,应单独立项开展1︰250 000区调工作。 一般情况下,成矿远景区矿产资源评价工作应当在已完成1︰50 000区调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如尚未开展1︰50 000区调工作的地区,应单独立项开展1︰50 000区调工作。 区域地质踏勘工作是预查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无论是否已经完成区调工作都要精心组织落实,一般情况下部署一批能全面控制区内区域地质条件的剖面,进行踏勘工作,踏勘时应进行详细的路线观察编录,并绘制路线剖面图,对重要地质体布置专题路线观察。 通过区域地质踏勘工作,实地了解主要地质构造特征,成矿地质背景条件。 5.2.2 区域矿产踏勘工作

关于中国地质大学就业前景如何推荐

关于中国地质大学就业前景如何推荐 中国地质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的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拥有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经、法、教、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底蕴深厚,历史沿革系京汉 中国地质大学创建于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的相关系(科)合并组建而成的北京地质学院。学校于1960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院校,1970年迁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1978年,在旧校址设立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武汉地质学院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两地办学。2000年2月,学校由国土资源部划归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国土资源部签署共建中国地质大学协议。 建校以来,地大人锲而不舍、开拓创新,用智慧与汗水,用献身祖国地质事业的豪情壮志,谱写了地大辉煌的乐章,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毗邻光谷,环境优雅宜求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位于美丽的东湖之畔,苍翠的南望山下,毗邻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中国光谷”,拥有国家4A级旅

游景区——逸夫科技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高校。学校占地面积1133496平方米,建筑面积772426平方米,其中教学及辅助用房272192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256443平方米。长约380米的“地大隧道”贯通学校西、北校区,记载着上亿年历史的化石林与现代化的教学楼宇交相辉映,勾画了东校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井然有序的现代化教学楼群、窗明几净的学生公寓、设施先进的实验大楼、宽阔的林荫大道,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和成长环境。 目标远大,地球科学创一流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顺应时代潮流,坚持突出办学特色,完善学科体系,提升办学水平,完成了从单科性大学向多科性大学的战略转变。全校师生把“建设地球科学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阶段性目标,把“建设地球科学领域世界一流大学”确立为办学的长远目标。正是在这一远大目标的指引下,学校的各项事业正全面推进,学校的发展空间广阔而深远。 师资雄厚,办学实力呈强势 学校拥有一支研教并重、实力雄厚的优秀教师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3130人,专任教师1595人,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博士生导师148人,教授390人,副教授450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4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

重磅!地调院与地质环境监测站或将经历重大变革!.docx

重磅!地院与地境站或将重大革! 新代两公益性地伍新型关系如何建立? 2018 年全国地工作会期,《关于加省地 院和地境站指与合作的若干意》的正式 布,吹响了新代中央、地方两公益性地伍集 式冲的集号。 1新代不能再各吹各的号在生文明上升到国家略后,地 工作也面着更新更高的要求,地工作要承担起更重的任。 此,国土源部党,国土源 部党成、中国地局局自然在2018 年全国地工作会上均有述。高度概括了新代予地工作的更新更高 要求:要把牢支撑服国家展大局的方向,要夯保障“两个一百年”目的能源源基,要民生短板提供支撑,要全力推“三 深一土”科技新略。自然新代地工作的任行了化:加快推 天然气水合物化程,加快推海洋地重大装建造,全力推 地球深部探重大科技目的立和施,精心施域清低碳能源五 大地科技攻??新中国成立后,能在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各 巨大成就,最有效的就是集合全国力量,既定目行集式 集、起集式冲。但自国有地勘位行属地化管

理体制改革以后,集式集、集式冲遭遇了管理体制的障碍。中央建了以中国地局主体的公益性地伍,各省(区、市) 也先后建了地院、境站两支公益性地伍,并在支撑服 区域社会展和国土源中心工作中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 的是,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制,两公益性伍各吹各的号象仍 然存在。以省公益性伍的重要力量——省地院的建展例, 然建已十几年了,但各地其管理仍五花八:在行政管理上, 有由国土源管的,也有由各省地 勘局管的;在支持上,有全款的,也有差款的;在展路径上,有一心一意做公益性地工作的,也有要靠 从市公益性工作的;在工作重点上,有全心全意做好基地的,也有仍以找主目的??种象的存在,然不利于全国地 力量形成合力,去更好地 完成新代予地工作的任!于是, 2017 年,中国地局党以全力足新代地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目,开始了建立新型两公益性伍的思考:地局与地院的关 系加是削弱?如何建一流的地院? 2017 年 7 月 26 日,在中国地局、中国地科学院科 技新工作座会上,自然局院(站)关系提出了“技 交流、人才培、信息共享、目系、指” 新要求。 2017 年 9 月 13 日,自然主持召开“构建新型中央公益性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 评审暂行办法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评审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保证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的质量,依据有关标准、要求和国土资源部成果报告评审的有关规定,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凡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以下简称地调局)组织实施的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按本办法进行评审。 第三条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探矿工程、实验测试、测绘印制、信息技术等各类项目的成果报告。 第四条 报告评审应坚持实事求事、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保证评审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第五条 报告评审依据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审查意见书、野外验收意见书及有关标准和要求进行。 第六条 报告评审工作由地调局统一组织,分级实施。重点项目由地调局直接组织评审,一般项目由地区地调中心(地区项目管理办公室)或委托其它有关单位组织评审。 第七条 项目实施单位完成成果报告编写后,应按地调局统一安排向组织评审单位提出评审申请。申请表格式见附件1。 第八条 申请报告评审,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全面完成合同规定的任务; (二)通过了野外验收; (三)形成文字报告和各类正规图件; (四)技术资料齐全。 第九条 报告评审前,项目实施单位应准备好以下资料: (一)野外验收意见书和补充工作的报告; (二)项目合同书、设计书、设计审查意见书; (三)文字报告(送审稿)及附图、附表; (四)初审意见。 第十条 组织评审单位收到成果报告评审申请后,应及时确定评审形式,评审委员会组成,并与申请评审单位商定评审时间等有关事项。申请评审单位应提前15日将被审成果报告送达评审委员会成员。 第十一条 评审委员会一般由5—9人组成,经费较少项目,人数可酌情减少,组成人员应覆盖野外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地调局聘任的监督审查专家不得少于总人数的50%,其中评审委员会主任必须由地调局聘任的监督审查专家担任。 第十二条 报告评审一般采用会议审查形式。审查组通过听取项目组介绍、答辩,审查各类资料,经过讨论后形成评审意见书(附件3)。 经费较少、不需答辩则可对报告作出评价的项目亦可采用函审。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 DD2006-01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规程 (试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06年7月 目次 前言 (1)

1 范围 (2)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 术语和定义 (2) 4 总则 (3) 4.1 原始地质编录的基本内容 (3) 4.2 原始地质编录的基本要求 (3) 5 矿区地质观察点、地质剖面、探矿工程代号、编号及编录工作用品 (5) 5.1 矿区常用地质编录用语及代号 (5) 5.2 地质点与剖面编号 (5) 5.3 勘探线编号 (5) 5.4 工程编号 (5) 5.5 地质编录工作用品 (6) 6 矿区实测地质剖面 (8) 6.1 实测剖面 (8) 6.2 实测勘探线剖面 (14) 7 地质填图 (15) 7.1 目的任务 (15) 7.2 准备工作 (15) 7.3 填图方法与技术要求 (16) 7.4 野外资料整理 (18) 7.5 地质填图应提交的资料 (19) 8 探槽原始地质编录 (19) 8.1 准备工作 (19) 8.2 原始地质编录 (19) 8.3 探槽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22) 9 探井原始地质编录 (23) 9.1 园井 (23) 9.2 浅井 (24) 9.3 探井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27) 10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 (27) 10.1 准备工作 (27) 10.2 坑道地质编录方法和要求 (27) 10.3 坑道文字记录 (33)

10.4 编录资料整理 (33) 10.5 坑道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34) 10.6 老硐地质编录 (34) 11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 (35) 11.1 准备工作 (35) 11.2 钻孔地质编录 (35) 11.3 钻孔资料整理 (39) 11.4 钻孔原始地质编录应提交的资料 (40) 12 地球化学测量 (41) 12.1 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41) 12.2 岩石地球化学测量 (46) 13 采样及编录 (47) 13.1 采样 (47) 13.2 岩矿鉴定标本采样 (48) 13.3 化学分析样采样 (49) 13.4 可选性试验样采样 (54) 13.5 矿石体重样 (54) 13.6 采样应提交的资料 (56) 14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量、环境地质调查 (56) 14.1 简易水文地质测量 (56) 14.2 钻孔简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 (57) 14.3 坑道简易水文、工程地质编录 (58) 14.4 矿区环境地质调查 (59) 15 地质勘查工程测量 (59) 15.1 一般规定 (59) 15.2 剖面测量 (61) 15.3 勘探坑道测量 (62) 15.4 勘探工程定测 (62) 15.5 工程测量应提交的资料 (62) 附录A 固体矿产勘查原始地质编录中主要图件的图式及内容(规范性附录) (64) 图A.1 实测剖面图 (64) 图A.2 综合柱状图 (65) 图A.3 探槽素描图 (66) 图A.4 园井地质记录表(附素描图) (67)

文科生跨考中国地质大学构造地质学经验

文科生跨考中国地质大学构造地质学经验 拟录取名单终于出了,心里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下来,学硕,公费,现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之路,希望对12年的童鞋们有所帮助。 我是非应届毕业生,已经工作半年了,也干着自己比较喜欢的工作,但家人们都觉得对一个女孩来说不够稳定。于是说让我考研,专业他们也帮我定了--构造地质学。你说我一个文科生学这干啥,啥都不懂。他们安慰我说这个好就业,分到国企就更好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不用考数学。我纠结了很久,我真的是啥也不懂啊。最后拧不过,想说就试试吧。 然后就是开始准备买书,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书是买来了,可关键导师愿不愿意収跨专业的文科生。然后想办法联系了一位导师,国庆时见了一面,导师也表态说只要考上了我们肯定是要收的,这下也就没啥后顾之忧了,专心准备考试。 我总共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准备考试,有童鞋肯定说这个时间太短,我是有原因的:首先,我觉得政治学不学都考的差不多,我们从小被熏陶,只要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都能得个五六十分(够线了),如果想得高分那还得好好看。我就是最后过了一遍书(考试大纲),下载了一些培训机构的最后预测四套题(其实也不准),只是买个心理安慰。最后我也就考了个及格分。第二,我英语不差,所以也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在上面,主要是做题,做了历年真题和出的八套题(很好用),考试的时候状态不好,自己预测就40几分,不过最后出来还好及格了。如果你的英语过了六级,平时合理安排时间多做一些练习题应该没问题。如果英语基础有点差的话,可能就要下大工夫了,在四月份准备考研的时候就要开始做题了,很有必要做分开的强化练习,如完型填空,阅读,翻译,作文,排序,每一个都要花时间,每天积累一点,可能有时效果不好,很打击自信心,但一定要坚持,坚持这么几个月下来一定会有效果的。一定要重视英语,很多朋友可能都是单科英语没过线而被刷,那样就非常可惜了。所以practice makes perfect! 还有一点就是我不是应届生,不用上课,做毕业设计什么的。每天的时间都自由安排的。 最后,我的重心就落在了两门专业课上了,我首先看的是地球科学概论,很基础的课程,很多东西觉得以前地理课上都有讲,能看的进去。就看了一遍了解了这门课的框架,第二遍再看的时候就得有目的性了,怎么样有目的性呢?当然是找到历年真题。然后就参照着笔记真题看完了第二遍,勾画出重点,解答方法。其实两门课记忆的东西特别多,就是要理解记忆,地概算是好拿高分的。学习难度不算大。相信自己没问题。 最让我头疼的就是构造地质学了,我就随便拿起来一番,都不想再多看一眼,里面有很多图,涉及力学,运动学什么的,我一文科生咋学的会嘛,都想打退堂鼓了,姐不干了,但说归说,还是不想让家人失望,硬着头皮首先把真题的出处找到,那有些问答题,就是找到了地方也没找到要怎么答,先不管了,找到地方再说。然后开始看书,看了好几天才看完一遍,也没太懂,有点映像的就是背斜,向斜,断层(以前地理课学过一点)。想着这样下去不行的,就跑到优酷上找找相关视频,别说,还真有。但是要密码的,不过有的能看,好心网友给了密码。在我考试之前,都有好些没看到,但现在大都能看到了,看了视频还是很有帮助的,然后再在网上找了些ppt。然后又接着看了两遍书,知道在讲什么东西了,知道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