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提纲

心理学提纲

心理学提纲
心理学提纲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包括人与动物)及其发展规律

二、心理学研究内容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心理现象心理状态:注意状态、睡眠状态等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

(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核心)

产生:心理学有短暂的历史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四、心理学体系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

心理学体系行为主义(华生,桑代克,托尔曼、斯金纳等)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阿德勒,霍妮等)

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勒温、费斯汀格等)

五、心理学的性质:

1、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2、心理学是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边缘学科.

3、心理学具有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性质.

六、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

2、调查法:书面调查(问卷法)口头调查(晤谈法)

3、个案研究

4、测验法

5、实验法: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

第二章科学的心理观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1、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物有规律的应答。

2、反射的种类:无条件反射:是不学而能的先天性反射。

条件反射:有机体在后天习得的反射。

条件反射形成条件:1、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

2、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强化);

3、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3、两种信号系统

(1)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2)第二信号系统:由语言文字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谈梅止渴、望梅止渴、偿梅止渴)

两种信号系统的关系:

(1)区别

a.所属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独有的

b.基础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c.广度和丰富性不同:第一信号系统限于具体刺激物,第二信号系统代表一类刺激物(2)联系

a.第二信号系统以第一信号系统为基础

b.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系统有调节作用

二、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1、人的心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结果

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客观现实指主体意识以外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包括(1)自然现实;(2)加工改造后的物质现实;(3)社会现实;(4)人体现实

3、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觉产生的刺激来源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

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机体觉)

3、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一)感觉适应

(二)感觉对比1、同时对比2、先后对比

(三)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1、相互影响

2、相互补偿

3、联觉

(四) 视觉后像

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段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像。

二、知觉

1、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与解释过程。

2、知觉的基本特性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知觉的种类

⑴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⑵社会知觉(他人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他人知觉:与他人交往中,通过感知他人的外部特征,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

他人知觉偏差:1.第一印象2.晕轮效应3.刻板印象4.近因效应5.

⑶错觉(视错觉、形重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方位错觉)

三、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1、区别

(1)反映的内容不同

(2)产生的生理机制不同

(3)影响因素不同

2、联系

(1)两者同属认识活动的初级形式,都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3)知觉并不是感觉的机械相加。

第四章记忆

一、记忆概述

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是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加工的观点)

2、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基本环节:识记、保持、回忆、再认

3、记忆的表象特征:1、直观性:不鲜明、不完整、不稳定

2、概括性

3、可操作性

4、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根据记忆内容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

①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特征:a.信息容量大 b.保持时间极短

c.信息没有进行任何加工,保持原有信息

d.信息部分被识别,部分不被识别

②短时记忆(电话号码式记忆)特征:a.时间很短b.容量有限(7±2)

c.意识清晰

d.操作性强

③长时记忆:特点: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

二、记忆的基本规律(识记——保持——回忆)

㈠识记

1、识记: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以及对材料是否理解,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2、影响识记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

(2)对识记材料的理解

(3)识记材料的数量

(4)识记材料的不同性质

(5)主体的情绪状态

㈡保持和遗忘

1、遗忘: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2、遗忘的理论

(1)衰退说(2)干扰说(3)提取失败说(4)动机性遗忘说

3、遗忘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P52)

4、影响遗忘的因素

(1)时间因素的制约

(2)记忆材料的性质

(3)记忆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

(4)记忆材料对个体的意义和作用的影响

(5)记忆材料的序列位置的影响(P52)(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指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㈢如何组织复习

⑴及时复习

⑵理分配复习时间

⑶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动用多种感官的协同作用

⑷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⑸过渡学习

㈣再认或回忆的规律

1、再认

影响再认的条件:1、识记的准确性和巩固度2、与经验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

2、回忆

无意回忆直接回忆

是否有目的回忆方式

有意回忆间接回忆

3、回忆难于再认

4、影响回忆效果的主要因素

1、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

2、联想线索

3、干扰的影响

4、主体的情绪状态

㈤回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准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第五章思维与想象

一、思维

1、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种类:(一)根据思维凭借的对象:1、动作思维2、形象思维

3、抽象思维

(二)根据思维的指向性:1、发散思维2、聚合思维

(三)根据思维的独创性:1、习惯思维2、创造思维

3、思维的过程

(一)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

(二)比较与分类

(三)抽象、概括、具体化

4、问题的解决

(一)方法

⒈试错误⒉试搜索⒊段目的分析

(二)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

1、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2、分析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1、知觉特点

2、心理定势的影响(功能固着)

3、酝酿效应

4、动机状态

5、实践知识

6、个性差异

二、想象

1、定义: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的功能:①预见功能②补充功能③代替功能

3、想象的种类: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一)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想象。)

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梦

睡眠: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做梦)

梦: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奇异的想象活动。

做梦,是脑正常功能的表现。它不仅无损于身体健康,而且对脑的正常功能的维持是必要的。(二)有意想象

1、再造想象:

⑴根据语言描述或实物标志(图形、图表、模型等),在头脑中产生相应的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⑵再造想象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

①正确理解和掌握语言及实物标志的意义

②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2、创造想象

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

(1)科学幻想(2)理想(3)空想

第六章情绪与情感

一、什么是情绪、情感?

⑴情绪:是人对待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包含情绪体验、情绪行为、情绪唤醒和对情绪刺激的认知等复杂成分

⑵情感:是情的感受方面,即情绪的主观体验。

二、情绪与情感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1、需要及所属不同

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为人和动物所共有;情感则与社会需要相联系,为人所独有2、稳定性不同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3、外显性

情绪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情感则多以内心体验的形式存在

4、发展时间:情绪发生在先,情感发生在后

(二)联系

1、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离不开情绪

(1)情感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情感通过情绪表现出来。

2、情绪离不开情感,是情感的具体表现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

情感的影响。

三、情绪与情感的功能(看现象属哪种功能)(P80~83)

(一)动机作用

(二)组织功能

(三)信号作用

(四)感染作用

(五)迁移作用

(六)保健功能

四、情绪与情感的种类

一、情绪的基本形式(原始情绪)

1.快乐

2.愤怒

3.恐惧

4.悲哀

二、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的时间和紧张度,把情绪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第七章意志

一、意志

1、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2、意志行动的特征

①自觉目的性②行为调节和控制(以随意动作为基础)③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一)动机斗争(心理冲突)

⑴从形式上将其分为:1、双趋式冲突

2、双避式冲突

3、趋避式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P96)

⑵从内容上将其分为:

1、原则性冲突

2、非原则性冲突

(二)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⑴采取决定阶段⑵执行决定阶段(关键性阶段)

三、挫折反应与应对

(一)挫折

⑴挫折

是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中,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情绪状态。

⑵挫折的原因

①客观原因:自然条件的原因、社会条件的原因

②主观原因:个体生理原因、个体心理原因

⑶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挫折的应付)

(1)合理化效应

(2)替代:升华、补偿

(3)表同作用

(4)投射作用

(5)反向作用

(6)压抑作用

(7)幽默作用

四、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盲从、武断

2、果断性------优柔寡断、轻率

3、坚持性------动摇性、顽固性

4、自制性------任性、怯懦

第八章注意

一、注意的外部表现

⑴适应性动作

⑵无关运动停止

⑶呼吸轻微而缓慢

二、注意的特征

⑴注意的范围(广度)

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⑵注意的稳定性

⑶注意的分配

⑷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

三、注意的种类

(一)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三)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或较少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㈠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在教学环境方面:应避免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

2、在教学内容方面:要丰富、科学、系统;避免思维混乱及吃不饱、吃不了现象;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3、在教学方法方面:生动、灵活,防止单调呆板,充分贯彻启发教学指导思想。

4、在教学语言方面:音量、速度、节奏适中;说普通话;防止口头禅。

㈡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

2、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3、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4、采用方法,阻止注意分散

第九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一、兴趣

㈠兴趣: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总是伴着良好的心理体验。

㈡兴趣的分类

1、按社会意义:高尚的兴趣和低级的兴趣

2、按内容: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3、按目标: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㈢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广度

2、兴趣的倾向性

3、兴趣的持久性

4、兴趣的效能

第十章能力

一、能力概念:

⑴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人格心理特征。

1、能力总是与活动相联系。

2、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并不都是能力。

3、能力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但非唯一条件。

二、能力的分类

(一)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二) 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三)认识能力、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

三、能力测验

能力测验应具备的条件

1、标准化和常模

2、信度

3、效度

4、实施程序和计分方法

四、能力的个别差异

㈠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随着年龄而变化的。一般来说,智力在11-12岁以前是直线发展的,其后发展较缓慢,到20岁前后达到顶峰。大致到26岁前后即保持水平状态直至36岁而不再增长,其后缓慢衰退,60岁以后衰退速度极快。

㈡人们能力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的发展水平、表现早晚、类型

⑴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①超常儿童②智力落后儿童

⑵智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早慧表现

有的人在儿童时期就显露出非凡的智力和特殊能力,特别是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如莫扎特、王勃等。

中年成才

中年期是个人成就最多,对社会贡献最多的时期,是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研究表明,30-45岁是人智力表现的最佳年龄阶段,其峰值在37岁左右。

大器晚成

有许多人在其早期没有突出表现,但后来却做出了突出成绩。如齐白石、达尔文等。

⑶类型:(P138)

五、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

(二)环境:(关键条件)

(三)教育:(起主导作用)

(四)实践活动:(是途径)

(五)勤奋:(是保证)

第十一章气质

一、气质的定义(P142~144)

气质是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不以人的活动的动机、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强度,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和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面在行为上的表现。

二、气质类型的基本特征

1.多血质——王熙凤

2.粘液质——唐僧

3.胆汁质——张飞孙悟空

4.抑郁质——林黛玉

三、气质与实践

㈠气质类型与教育(P149~150)

⑴要正确认识和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

①对胆汁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热情、豪放、爽朗、勇敢、进取和主动的心理品质,防止粗暴、任性、高傲等个性特点的产生。

②对多血质的学生,要着重培养其朝气蓬勃、满腔热情、足智多谋等心理品质,防止朝三暮四、虎头蛇尾、粗心大意、任性等不良个性特点的产生。

③对粘液质的学生,要着重发展其诚恳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等品质,注意防止墨守成规、执拗、冷淡、迟缓等品质。

⑵要教育学生善于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缺点,善于自己的气质

⑶要正确认识自己气质的优势和不足,了解自己气质对于工作的重要性

第十二章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性格与气质(关系)

1、区别:

1)性格的好、坏取决于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内容,但气质不依据心理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转移。2)气质表现的范围狭窄,局限于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等方面,而性格表现范围广泛。3)气质受先天因素的影响较大,比较稳定;而性格受后天因素的影响较大,比气质容易改

变。

4)气质无好坏之分,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2、联系:

(1)气质对性格的影响

①气质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

②气质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速度和动态

(2)性格对气质的影响

①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造气质。

②具有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同样的性格特征;具有同一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特征。

三、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㈠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1.气质

2.人的身体器官的构造和机能

3.性别差异

(二)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2.学校环境

3.社会文化

(三)主观因素

四、现代人应具备的性格特征

1.自尊心

2.独立性

3.自信心

4.责任心

5.自制力

6.竞争心

2019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201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新东方在线 Ⅰ.考试性质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心理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心理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心理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涵盖心理学导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考查内容结构 心理学导论约100分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约70分 实验心理学约60分

心理统计与测量约7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65小题,每小题2分,共130分 多项选择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综合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心理学导论 【考查目标】 1.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当代心理学的发展趋势。2.能够运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一、心理学概述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测验法 4.调查法 5.个案法 (三)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2.机能主义心理学

心理学复习提纲学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提纲

1、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誉为“心理学始祖”、“心理学之父”;学生:铁纳钦 2、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 4、罗杰斯和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6、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8、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一、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①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②刺激物的新异性③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④刺激物的运动变化二、人的主观因素:①个体的需要和兴趣②已有的知识经验③人对事物的期待④人的身心状态 9、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0、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规律性):①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②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 ③合理地组织活动④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11、有意后注意(最高级、最难形成):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2、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13、意识学说:1.冯特的意识心理学;2.詹姆斯的意识流理论;3.维果斯基学派的意识观; 14、无意识:主体没有意识的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和心理状态的总和; 15、无意识学说: (一)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理论(过于强调无意识的作用) 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本我,处于心灵的最底层,只知道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是人的各种行为的最后根源和决定因素;第二层为自我,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自己行为的意识,按照“现实原则”活动;第三层为“超我”,处在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理想化的自我,它以社会习俗和道德原则为标准,压制本能的冲动,不顾现实的利益得失,按“道德原则”行事。 (二)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包括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主要) (三)弗洛姆的社会无意识理论 社会无意识是由社会不允许成员所具有的那些思想和情感所组成,主要是指普遍的精神在社会中受压抑的部分。

咨询心理学知识点

咨询心理学知识点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 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狭义的心理咨询,主要是指具备日心理学理论指导和技术应用的临床干预措施。 ●“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 罗杰斯(1942)将心理咨询解释为:通过与个体持续的、直接的接触,向其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 陈仲庚(1989)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帮助人们去探索和研究问题,使他们能决定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心理咨询应明确三个问题:(1)待解决问题的性质;(2)咨询师的技术;(3)所要达到的目标。 ●限制性观点 四个限制: 1) 职责限制:不是无限的。 2) 时间上的限制: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 3) 感情限制:超越咨询关系以外的任何形式的个人关系,都在限制之列。 4) 咨询目标限制:只能锁定求助者心理问题;解决的程度。 “职责、时间、感情、目标” ●按咨询时程

1)短程咨询:1-3周,一般心理问题 2)中程咨询:1-3月,较严重心理问题 3)长期咨询:>3月,严重心理问题或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一、分区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两者之间有前意识为 中介。 二、结构观点 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三、动力学观点 “力比多”是人的性本能,但不是心理发展的唯一动力。本能有二,一是性本能,二 是营养本能。 四、发展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中的本能欲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 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获取快感。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五、适应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得以实现,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应对。两种本能 的应对经历,构成人类的两种基本应对方式:变相宣泄、自我保存本能。 钟友彬先生提出“中国的精神分析”和“认识-领悟疗法” ●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行为治疗一般包括如下七个步骤: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心理学基础复习提纲

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分为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脊髓和脑)。 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就是通过反射活动实现的。 无条件反射是指那些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射。无条件反射只能对少数特定的刺激发生反应,具有刻板、固定的性质,是维持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 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一切学习的基础一切学习的基础,人和动物出生后所学习的一切行为从生理机制上说都是条件反射。 4高级神经系统的基本过程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兴奋是引发或加强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抑制是制止或减弱机体活动的神经过程。兴奋和抑制是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二者性质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以保证机体活动的完整和统一。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①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有了神经过程的扩散,就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各种暂时神经联系;有了神经过程的集中,才能形成对刺激物的精确反映。 ②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现象,即为诱导。 6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②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7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8个体心理包扩: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9心理过程指人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它揭示了人心理活动的共性。心理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来说可以分为认识、情感和意志三个方面。 10个性心理 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倾向性(指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世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是多种心理特征的独特组合,集中反映了

(情绪管理)咨询心理学知识论述

咨询心理学知识 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 6.1.概述(教材393-406页) 一、咨询心理学的简史 1.心理咨询产生的学术背景 ?高尔顿:“自由联想”1882年 ?卡特尔:《心理测验与测量》论文1890年 ?韦特默:开办儿童行为矫正诊所1896年 ?比内-西蒙:编制智力测量1904年 ?大卫:为学生进行行为指导1907年 ?帕森斯: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1908年 2.心理咨询产生的社会需求背景 1)起源于帕森斯1896年诞生的《临床心理学》 2)韦特默:在19世纪末以临床心理学家的立场,在解决儿童行为问题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07年已创办 了专业刊物. 3)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确定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标准. 4)1956年APA咨询心理学分会的“定义委员会”发表了题为《作为一个专业分支的咨询心理学》的报告书。 二、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 (一)“同一事实,不同表述” (二)心理咨询的定义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 在科学的领域中,给某类事物下定义,按原则,应当是用最概括的语言说出该事物的本质。? 1.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P395页 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2.心理咨询师的操作定义P397页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程。” ?罗杰斯、威尔森、中国的陈仲庚等都提出各自观点。 ?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 3.关于心理治疗的定义 “心理治疗是心理治疗师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进行矫治的过程。” 强调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本质和正确领会所谓的相识性,其目的在于使心理咨询师在临床操

实验心理学提纲(详细)

心理学实验的定义 因果关系证明所需证据 共变关系 A, a ?A,?a A,a 且~A,~a 随A的变化a有特定的变化 时间顺序 排除其他可能 实验的三要素(理解为什么实验法可以提供证明因果关系所需的证据) 假设(理解假设是因果关系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因果关系转化来的具体形式,实验通过证明假设来支持因果关系) 假设的定义 变量(变量的定义) 自变量 自变量定义 理解自变量是因果关系中原因的一种具体形式 因变量 自变量定义 理解因变量是因果关系中结果的一种具体形式 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额外变量 额外变量定义 理解额外变量会如何影响对自变量、因变量关系的探寻 控制(理解实验是在控制额外变量的时候,探求自变量是否影响因变量)自变量操纵 \ 理解对自变量的操纵实验者要拥有完全的主动权 理解对自变量的操纵是影响结果的原因发生改变 \ 理解自变量的取值水平至少为2 因变量测量 理解对因变量的测量是为了观察实验的结果是否受到自变量影响额外变量控制 理解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自变量之外的因素的影响 广义的实验设计(如何进行心理学研究) 理解广义实验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工作都是保证实验研究的三要素,从而保证能为因果关系证明提供有效的证据 课题选择 课题来源 了解常见的课题来源都有哪些 理解哪些课题来源最容易成为有价值的新课题的增长点

查阅文献 掌握该如何查阅文献 理解查阅文献对进行新的研究的作用 把握心理学研究领域大的方向和动向 了解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现状(实证证据与理论建设)与研究方法明确课题 理解如何恰当的、符合学术规范的来陈述选题 理解何种特征的选题才是恰当的 可以验证 定义明确具体,可操作 // 方法可行 确定实验类型(理解两类实验的不同研究目的,以及一般顺序)因素型实验\ 函数性实验 提出假设(理解假设是将因果关系转化为自变量、因变量关系描述的过程)因素型假设函数性假设 理解良好假设应该具有的特点 选择被试 选择人类被试还是动物被试,及被试机体特征的要求 样本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度 研究问题所涉及的总体大小,及个体间的同质性研究者的经费、人力、物力等条件 实验对象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研究的内容:越受到生理性制约,样本可以较小;越受社会文化制约,样本量越大\、实验类型:实验室试验可以较小;量表测量较大 取样方法 随机取样 分层随机取样 两阶段随机取样方便取样 实验控制 变量控制 自变量操 纵 变量的分类(理解不同类型的自变量,实验者对之进行操作的主动权不同)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暂时的被试变量 固有的被试变量 作业变量 实验中的任务 与任务有关的刺激

心理学复习提纲

1、心理学诞生得标志:1879年德国人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誉为“心理学始祖”、“心理学之父”;学生:铁纳钦 2、华生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得代表人物。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心理学 4、罗杰斯与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 6、根据注意就是否有预定目得与意志努力,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就是指事先没有目得、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得原因:一、客观刺激物本身得特点①刺激得强度(包括绝对强度与相对强度)②刺激物得新异性③刺激物之间得对比关系④刺激物得运动变化二、人得主观因素:①个体得需要与兴趣②已有得知识经验③人对事物得期待④人得身心状态 9、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得、需要一定意志努力得注意。 引起有意注意得条件(规律性):①加深对活动得目得、任务得理解; ②培养稳定得间接兴趣③合理地组织活动④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11、有意后注意(最高级、最难形成):就是有预定目得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 12、注意得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13、意识学说:1、冯特得意识心理学;2、詹姆斯得意识流理论;3、维果斯基学派得意识观; 14、无意识:主体没有意识得心理过程,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得总与; 15、无意识学说: (一)弗洛伊德得个体无意识理论(过于强调无意识得作用) 人得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本我,处于心灵得最底层,只知道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就是人得各种行为得最后根源与决定因素;第二层为自我,就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得实际条件来调节自己行为得意识,按照“现实原则”活动;第三层为“超我”,处在人格结构得最高层,就是道德化、理想化得自我,它以社会习俗与道德原则为标准,压制本能得冲动,不顾现实得利益得失,按“道德原则”行事。 (二)荣格得集体无意识理论 包括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主要) (三)弗洛姆得社会无意识理论 社会无意识就是由社会不允许成员所具有得那些思想与情感所组成,主要就是指普遍得精神在社会中受压抑得部分。 16、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得客观事物得个别属性得反映

实验心理学2复习提纲

实验心理学 2 复习提纲 考试范围: 第六章至第八章,第十至十四章 考试题型: 1. 单选题(10分,共10题) 2. 多选题(10分,共5题) 3. 名词解释(20 分,共4 题) 4. 填空题(10分,共5题) 5. 简答题(20分,共2题) 6. 论述题(12 分,1题) 7. 实验设计题(18 分,1题) 第六章:知觉 什么是月亮错觉?如何解释?月亮错觉是指月亮刚刚在地平线升起时看起来比在天顶时要大,而实际上月亮在这两个位置上的大小是相同的(即直径保持不变),此时月亮与地球的距离也是相同的。解释: 1. Boring 和Suzuki 提出,观察到的月亮大小受到此时眼睛和头形成的相对角度的影响。根据注视 角假设,月亮错觉的产生是由于随着月亮升起时角度的变化,观察者头和眼睛的相对位置也有所改变。 2. Ptolemy 提出基于知觉因素的显见距离假设,认为:通过一个充满物体的空间来观察一个物体 时,会觉得此时观察的物体比实际上处于相同距离但通过空旷的空间观察到的物体更远。当月亮在地平线和天顶时,其大小实际上并未发生变化,因此在这两种情况下,月亮投射到视网膜上的视像大小是相同的。但是,根据显见大小和显见距离之间的线性正比关系,较远的物体看起来要大一些,所以,看起来离观察者更远的地平线月亮比在天顶时大。 3. Restle 提出相对大小假设,认为:我们感觉到的物体的大小不仅依赖于物体在视网 膜上视像的大小,而且还依赖于物体当时所处的视觉环境。物体相对所处的环境范 围越小,物体看起来就越大。由于月亮在地平线时所处的空间相对较小,在天顶时 所处空间较广阔,因此,地平线的月亮看起来比较大。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2017年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及重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节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学心理学》 B.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以后,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30年代,学科心理学也成了教学心理学的组成部分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学心理学领域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的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也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C.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重视探讨教学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人本主义思潮也前期李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重视研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D.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亚杰、维果斯基理论的传播 1994年布鲁纳总结教学心理学发展的成果:a.主动性研究 b.反思性研究 c.合作性研究 d.社会文化研究 2、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及其基本作用 (1)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A.学习与教学的要素【5要素】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体 e.教学环境 B.学习与教学的过程【3过程】 a.学习过程 b.教学过程 c.评价/反思过程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作用 A.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B.为是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1、识记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 习准备、最近发展区和关键期等基 本概念 (1)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 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 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A. 连续性与阶段性 B. 定向性与顺序性 C. 不平衡性 D. 差异性 (2)自我同一性指个体组织自己的 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 形成的有关自我一致性形象。 (3)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 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 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 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 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指儿 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 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 自解决问题多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 异。 (5)关键期【劳伦兹】在某一期间, 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来这 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 或没有影响。 2、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 论,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自 我意识及其发展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 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B.前运算阶段【2~7岁】 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 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主要有一下 特征: a.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 的 b.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 自我为中心 c.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 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 d.思维不具可逆性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 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 进行逻辑推理。 标志: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 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D.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a.命题之间的关系 b.假设-演绎推理 c.抽象逻辑思维 d.可逆与补偿 e.思维的灵活性 (2)心理学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A.认知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和方法 B.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自我意识及其发展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 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包括三种 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 监控 自我意识的发展: A.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

咨询心理学知识

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 串讲的三个目标1、系统化2、临床化3、重点化S 识记L 理解Y应用 第二节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理论模型) 第三节心理咨询的对象、任务、分类和一般程序 第四节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咨询 第五节婚恋和家庭心理咨询 第六节性心理咨询 学科说明1、为临床实践提供最基本的相关知识;2、是一门不太成熟的学科; 3、大部分咨询心理学理论只是对临床现象所作的观察和经验性的解释; 4、通过严谨的科学研究获得的理论还十分有限。 咨询心理学(counseling psychology)亦称咨商心理学,它是研究心理咨询活动规律的科学,亦即研究心理咨询的本质、理论、内容、过程、形式和方法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第一单元咨询心理学简史 一、心理咨询产生的学术背景 1、高尔顿(1882)倡导测量、研究差异、提出相关。 2、卡特尔(1890)首发心理测量论文、常模比较。 3、韦特默(1896)儿童行为矫正诊所。 4、比内-西蒙(1904)编制第一个智力量表。 5、大卫(1907)防止学生行为问题进行行为指导。 6、帕森斯(1908)职业指导运动。 二、社会背景1、四大源头﹡职业指导运动:帕森斯(1908)、《职业选择》 ﹡心理卫生:比尔斯(1907)《自觉之心》﹡心理测量:对个体差异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以罗杰斯为代表的非医学的,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 2、重要标志 1953 APA规定培养标准及伦理纲领;1954 20余位心理学家创办《咨询心理学杂志》1955 正式颁发执业执照;1956 指出咨询心理学的应有三方面的贡献: ①促进个体精神世界的发展②促进个体与环境协调③尊重差异,促进成员的发展 咨询师的目标:促进个体实现自我 第二单元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和方法,帮助来访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咨询心理学》中对“心理咨询”的区分: 广义心理咨询:涵盖了临床干预的各种方法或手段; 狭义心理咨询:是各类非标准化干预手段或方法的统称。 ①钱铭怡: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②本教材: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对心理咨询的描述(感悟性)是“心与心的按摩”是“生命的流露” 是“灵魂的对话” 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登天的感觉”

实验心理学总提纲

第七章知觉实验 第一节知觉的基本问题 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从到达我们感受器官的刺激中抽取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当前刺激信息、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个体主动和富有选择性的认知建构过程。 二、知觉的争论: 直接知觉:Gibson的刺激物说,把知觉看作是从环境中提取相关信息的直接过程。 间接知觉:Gregory的假设检验说,知觉是较为活跃的和主动的过程,知觉是当前呈现的外部刺激和大脑中已经存在的对外部世界的内部表征两者之间的匹配过程。 自下而上过程:知觉是从组成图形或事物的最简单的、最基本的成分开始,逐渐上升到较高级、综合的水平。 自上而下过程:认为较高级的、整体的和抽象的水平影响低级的操作和运行。 直接知觉的实验支持: 实验逻辑:如果在排除过去经验的情况下,被试的实验结果和未排除时一样,那么即可证明知觉无需以往经验的支持。 Gibson的视崖实验 间接知觉的实验支持: 实验逻辑:创造经验信息和刺激信息相互矛盾的情境,来分离只有经验信息参与或只有刺激信息独立作用时两种不同的知觉。 知觉定势、不可能图形、视错觉、主观轮廓 其它的实验研究:Warren的音素恢复实验。 当给被试听下述句子时,句子中星形位置的音素被一个持续120ms的纯音取代,在全部20名被试中只有一人听到了该纯音,且不能指出该纯音的位置,而其他所有被试都没有发现字母的缺失。研究者让被试听不同的句子,材料如下: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axl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sho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orange. It was found that the *eel was on the table. 结果发现:听第一个句子被试倾向于将缺失字母的词听成wheel第二、三、四个分别是heel,peel 和meal。 第二节知觉组织的实验研究 一、图形和背景知觉。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知觉组织理论。 三、形状知觉的拓扑学研究。 视觉系统对拓扑差异的敏感性 陈霖关于验证知觉拓扑结构的实验 封闭性和图形结构的优势效应 Olson和Attneave支持特征检测理论的实验 陈霖关于图形结构优势效应的实验 四、知觉加工中的优势效应 整体优势效应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字词中的一个字母要优于识别单个字母或非字词中的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当目标线段镶嵌在某种内容结构中时,比目标线段单独呈现时被检测的准确性高。 五、影响形状知觉的时间因素

心理学复习大纲

师范生《心理学》课程的复习考试大纲 第一章绪论 1、概念: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心理状态:在心理活动的进程中,或从心理过程到个性心理特点形成的过渡阶段,常常会出现一种相对持续的状态,这类心理现象称之为心理状态。例如,注意状态、灵感状态。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它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人的行为的方向,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和自我意识等。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 3、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1、描述与测量、 2、解释、 3、预测、 4、控制 4、学习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心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 ?心理学研究的理论作用在于探讨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的规律,揭示客观现实与人的心理的关系,探索心理的起源,从而以最新的科学成就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起到论证和充实作用。 ?心理学所提供的关于知、情、意活动的规律,关于个性形成的规律以及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特点的知识,成为教育学阐明教学原理和教育措施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种种教学法的知识基础。 ?掌握心理学的科学认识,使人能正确地理解各种精神现象,有助于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是破除迷信、摒弃偏见的理论武器。 5、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伦理性原则 6、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实验法、个案法 7、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从这开始,心理学才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冯特为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8、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心理学流派 构造主义学派、机能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格式塔学派、精神分析学派9、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1、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 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 2、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是计算机,以信息加工的特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三章-认知过程)

《心理学》公共课复习提纲 第二章认知过程 关键术语 认知: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于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现代心理学中的认知主要是指高级的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言语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对这种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19世纪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能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固定比例对不同感觉是不同的,用K表示,通常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具有两种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 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注意的起伏:注意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分散:是指注意不自觉地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而被无关刺激所吸引。 注意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复习提纲(经典实验)

Sternberg的记忆扫描(memory scanning)实验(连榕P87)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检索)是指把记忆项目从短时记忆中回忆出来。关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问题,Sternberg用记忆扫描实验进行了研究。他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每次实验中,首先给被试呈现一系列的记忆项目,如1――6个数字、字母等。(低于短时记忆的记忆广度)每个项目的呈现时间为秒,呈现完毕后2秒,进行测验。测验项目一半是原记忆项目中的项目,一半不是原项目,前者让被试做“是”反应,后者让被试做“否”反应。 在这个实验中,反应时(从呈现测试刺激到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反应时间)为提取的心理历程提供了一个客观指标。Sternberg认为被试的反应时由三个阶段构成,第一个阶段是编码阶段,被试把测验项目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第二个阶段是比较阶段,把记忆项目从工作记忆中提取出来与测试项目进行比较;第三阶段是反应阶段,在比较的基础上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这三个阶段所获得时间的总和就是反应时。另外,Sternberg把识记项目的数量作为唯一的实验变量,并认为记忆项目的多少对比较阶段影响很大,而对编码阶段和反应阶段影响较小。 1平行扫描与系列扫描的假设 Sternberg推断,考察被试者反应时的变化情况,可以了解被试在被试在短时记忆中比较信息的方式。即平行扫描还是系列扫描。 平行扫描是指被试能在同一时间内把测验项目与记忆项目同时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有的记忆项目被一次检查完毕,因此记忆项目的多少对反应时没有影响。 系列扫描是指被试把测验项目同记忆项目一个一个的进行比较,在这种情况下,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也会增加。 按Sternberg的看法,系列扫描又分两种方式,一是完全的系列扫描,一是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 在完全的系列扫描情况下,无论是“是”反应,还是“否”反应,测验项目要与记忆项目中的每一个项目进行比较,而提取和比较每一个记忆项目都需要时间。因此,随记忆项目的增加,反应时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增长。 在自我停止的系列扫描情况下,一种可能是,被试在发现某个记

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docx

心理学期末考试复习提纲 一.单选题 二.填空题 三.名词解释 1.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它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为对象,研究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阐述心理现象中各种最基本的事实与最一般的问题,探索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 2.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中出现最早的学科,它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探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规律。 3.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又称教室管理,教室经营,是指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一切处理方式。 包插消极避免学生违规行为的发生与积极地培养学生遵守团体规范的习惯,借以形成良好的教学环境。 4.教师的威信 教室的威信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产生积极的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5.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讲的脾气,秉性,性情。 6.性格 性格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四.简答题 1.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的任务是要探索和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有: (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 (2.)理解和说明人的心理 (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

2.教师应注意遵循的最基本的感知规律 为了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注意遵循的最基本的感知规律: (1.)对比律 (2.)组合律 (3.)协同律 (4.)理解律 3.注意规律与教学 那么,教师如何应用注意规律来组织教学呢? (一?)无注意规律的运用 (1.)优化教学坏境,防止学生分心 (2.)讲究教学方法,引起有益的无意注意 (3.)考虑学生的主观状态 (二?)有意注意规律的运用 (1.)明确学习冃的 (2.)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 (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4.)合理组织活动 (三?)有意后注意规律的运用 4.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任务的方法 (2.)充分利用无意记忆 (3.)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4.)合理安排记忆材料 (5.)适当应用记忆术 5.防止遗忘的有效方法——复习 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的复习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合理安排记忆时间 (1.)及时复习 (2.)分布复习 (二?.)恰当安排复习材料 (三?.)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四?.)复习方法多样化

2019年华南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变化(与2018年大纲对比)

2019年华南师范大学347心理学专业综合考试大纲变化(与2018年大纲对比) 2019年 1.心理学导论考点:心理学概论,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感觉,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思维,语言,动机,情绪,能力,人格,学习;(无变化)2018年 1.普通心理学考点:心理学概论,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感觉,知觉,意识和注意,记忆,思维,语言,动机,情绪,能力,人格,学习; 2019年 2.实验心理学考点:绪论,实验设计,反应时间,传统心理物理法,现代心理物理法,视觉实验,听觉实验,知觉实验,记忆实验,情绪的实验研究,心理实验常用仪器;(变化较大) 2018年 2.实验心理学考点:实验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实验的变量及控制,相关设计和准实验设计,被试间实验设计,被试内实验设计,单被试实验设计,心理物理学方法,反应时法,注意,记忆,阅读; 2019年 3.心理统计学考点:常用的统计表与图,常用统计参数,概率与分布,抽样理论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检验,非参数检验,主成分分

析与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无变化) 2018年 3.心理统计学考点:常用的统计表与图,常用统计参数,概率与分布,抽样理论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检验,非参数检验,主成分分析与因素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 2019年 4.教育心理学考点:总论,认知领域与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影响学习的因素,教学心理;(无变化) 2018年 4.教育心理学考点:总论,认知领域与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影响学习的因素,教学心理; 2019年 5.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心理学概论,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社会态度,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群体心理,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无变化) 2018年 5.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心理学概论,社会认知,人际关系,社会态度,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群体心理,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 2019年 6.人格心理学考点:绪论,认识人格的途径,经典精神分析论,新精神分析论,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word版本

北师大版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1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五个要素: (1)学生。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2)教师。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起关键因素。教师心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风格等。 (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 (4)教学媒体。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三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作用。具体体现为: (1)帮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问题 (2)为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 专著,标志着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2、1924年我国的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教育 §1 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学生心理变化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 新的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 3、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中的一个短暂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 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到5岁时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2 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1、皮亚杰将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 算阶段(守恒的出现,即认识到客体外形发生变化,特有属性不变)、形式运算阶段(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2、最近发展区由前苏联的维果茨基提出,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现有的和将要达到 的发展水平。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两个邻近发展区间的过度状态。

第六章 咨询心理学知识习题 心理咨询师.doc

心理咨询师第六章咨询心理学知识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1882年,(A高尔顿)采用测量的方法对心理活动个别差异进行的研究,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了学术贡献。 2、1890年,(C卡特尔)首次发表《心理测验与测量》一文,为心理咨询的产生做出了学术贡献。 3、在宾夕法尼亚大学,(C韦特默)开办了儿童行为矫正诊所,属于咨询心理学产生前的开创性工作。 4、作为咨询心理学产生的前提学术条件,比内—西蒙在(A 1904)年为帮助弱智儿童编制了智力测量。 5、大卫于1907年,开展了(A为防止学生的行为出现问题,进行行为指导)的工作,为心理咨询的产生作出了学术贡献。 6、作为咨询心理学产生的前提学术条件,1908年,(D帕森斯)促进了职业指导运动的兴起。 7、心理咨询直接起源于(C 1896)年在美国诞生的历史上第一本《临床心理学》。 8、(B 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首次规定了正式的心理咨询专家的培训标准。 9、(B 1954)年,二十余名美国心理学家发起创办了《咨询心理学杂志》,该刊物成为心理咨询的专业杂志。 10、经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在(C 2001年8月),我国开始启动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化工作,由国家颁布《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用版) 11、狭义的心理咨询主要是指(A具备心理学理论指导和技术应用的临床干预措施 12、教材中推荐的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认为心理咨询是(B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 13、“向求助者提供心理帮助并力图促使其行为、态度发生变化的过程”,是(A罗杰斯 )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的核心内容。 14、受过专门训练的咨询师,向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祈求解决问题的求助者提供援助的过程,是(B威廉森等)关于心理咨询的操作性定义的主要内容。 15、(C实用主义的观点)不是咨询师应该持有的正确观点与态度。 16、(D唯物主义的观点)不属于心理咨询中普遍联系观点的具体含义。 17、心理问题既可以一果多因,也可以一因多果的说法,属于(A心理、生理和社会因素交互作用观点)的主要内容。 18、下列关于整体性观点的说法,错误的是(C知、情、意、行不是永远相联系的) 19、下列关于心理咨询师应该遵循的限制观点的内容,错误的是(D费用限制) 20、(D咨询必须遵守一定的时间限制)属于时间限制的内涵。 21、(A彼此沟通限制在工作范围)属于咨询师感情限制的内涵。 22、下列关于咨询中保持中立性态度的意义的陈述汇总,正确的是(B可以保证咨询师不把个人情绪带入咨询中) 23、下列关于心理咨询师应有的主要心理素质的陈述中,错误的是(A完美无缺的人格) 24、用一句话表达,(D做一个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做一个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人),就是对咨询师“品格”素质的要求。 25、下列关于心理咨询师具备自知之明的陈述中,错误的是(D咨询师清楚自身能否满足社会道义的要求) 26、咨询师要“善于容纳他人”对于其意义的错误描述是(D能体现咨询师的高水平、高境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