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呼唤语文教学魅力的回归7稿 李百艳

呼唤语文教学魅力的回归7稿 李百艳

呼唤语文教学魅力的回归7稿  李百艳
呼唤语文教学魅力的回归7稿  李百艳

提升语文教学的魅力指数

上海市建平实验学校李百艳

魅力是什么?魅力是什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吸引人的力量”。

韦志成在《语文教学艺术论》中谈到:“所谓魅力,从心理学角度说,是一种悦人心目、牵人情思的吸引力,是一种扣人心弦、激人追求的感染力。”⑤这个定义突出了魅力带给人的心理感受,即愉悦之情,入迷之趣,主动之乐。

魅力的最佳定义只有一个,但标准却有千百种。魅力,可以用来形容世间万物。一个人很有魅力,一个城市很有魅力,一件艺术品很有魅力,一本书很有魅力,一节课很有魅力……因此,可以说“魅力”是一个可感而不可说的模糊概念。魅力既是一种独特的美,也是一种综合的美;每一个人,每一种事物都有魅力指数,魅力指数显示了该事物受人喜爱的程度。魅力指数越高,对人的吸引力越大。

雅虎公司领导力教练蒂姆·桑德斯在《魅力赢天下》中这样定义:“魅力是一种给他人带来积极的态度的能力,它是通过传递(自己)良好的情绪和生理表现来实现的。魅力是一种平衡,是智商、情商、体商、灵商的综合的平衡。也就是说,保持了魅力的平衡就能增加你的迷人度和亲和力。”⑥

这是在谈论人的魅力,但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要想拥有魅力,有三点特别关键,一是自身的良好与平衡,二是魅力的传递过程,三是引起对象的积极态度。这为我们思考语文魅力提供了路径。

就像于漪老师曾经满怀深情地所赞美的那样:“哪一门学科能有语文那样的灵动蕴藉;哪一片天地能有语文世界那样的斑斓多彩。”①面对这样的语文,学生似乎最应该说“语文,我没有理由不爱你”。然而,现实却远没有如此美好。语文常常令很多学生感到平淡乏味,缺乏吸引力,他们课上打不起精神,课下更是很少用心,对语文的兴趣越来越淡漠,语文素养令人堪忧。究其原因,现实中的语文魅力不再,语文教学处于亚健康状态。

不知道哲学中是否有这样一种悖论,越是富有理想精神的人,越是感觉距离理想遥远。但是,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背离现象确是普遍存在的。一方面,我们广大的语文老师特别富有理想主义精神。尽管关于语文学科一些基本问题的理解总是有些纠缠不清,尽管语文教学总是遭受来自同行和行外人士的批评乃至诟病,但是许许多多语文老师的改革热情却从未衰减,我们对语文仍旧爱得一往情深,上下求索,苦苦追寻,有着一份割舍不了的语文情结。我曾化用一首流行歌曲来形容这种现象:我不知道你从哪里来,也不知道你到哪里去,我的心依着你。另一方面,语文教学的现实中总是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语文似乎怎么教怎么改都有点道理,又似乎怎么教怎么改都缺点东西。拿语文课来说,一会有人批判你“太僵太死”,缺乏人文气息;一会又有人批判你“太浮太泛”,缺少语文味道。一不留心,就会误入“呆语文”“死语文”“泛语文”“去语文”等歧途。最令人失望的是,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对语文表现出一种不冷不热、不痛不痒的学习态度,语文素养令人堪忧。语文老师每每感叹:越来越不知道语文课该怎样上了,越来越不知道语文该怎样教了。这生死相依的语文,还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语文简直就像一个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一样,亏气亏血,晦暗无华,成了一门缺少活力没有魅力的学科。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走出亚健康状态,拥有理想中的鲜活的面容,蓬勃的生气,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让学生深深地被语文所吸引所陶醉?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力?

我认为我们要求真、乐善、臻美,执着地去追寻语文教学的魅力。

亏气亏血,晦暗无华,成了一门没有魅力的学科。怎样才能使语文教学走出亚健康状态,拥有理想中鲜活的面容,蓬勃的生气,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让学生深深地被语文所吸引从而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学习动力?

语文最需要的是“扶正固本,补气养血”。这类似于传统的中医疗法,要从“文”和“人”的根本上进行调理,使机体由内而外的发生变化,这样,语文教学才会更加富有精、气、神。

(一)价值追求功利化

教育是“育人”的,教育的目标应该着眼于人的发展,人格的完善。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认为:“培养真、善、美统一的完美人格,便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语文教育的目标就是人格完善,这是语文老师必须坚持的理念。”

要实现这样高远的终极目标,语文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能力,还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成长,建构学习过程,唤醒生命意识,丰富情感世界、提升精神境界。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忘记了远方的灯塔,只看到头顶上的那根考试指挥棒。考什么,教什么,怎样来得快,就怎样教。“考试至上,训练为主,做题为业,体验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语文不再是彩色的,学习不再是快乐的,一篇篇富有生命色彩的文章,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语文的趣味消失了,变得枯燥乏味。为了分数,我们异化了语文,放逐了语文,这已是一种悲哀,更大的悲哀还在于,我们付出了如此才惨重的代价却不一定得到眼前的利益。“盯着分数,却得不到分数”,语文老师和学生常有造化弄人的感觉,发出怨天尤人的叹息。

(二)教改行为简单化

新课程改革之前,教学目标只强调知识、能力一个维度,导致语文教学偏重知识传授,机械地剖析文本,肢解语言,学生感受不到语文的精神之美,人文之丰,学到的是一堆支离破碎的“拧干了”的知识。新课程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相对于过去,是一个了不起的飞跃。但是,很多语文课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偏重人文熏陶,随意地游离文本、架空语言,学生学到的是一堆云里雾里的大道理,学生学会了说空话、大话、套话、假话。一篇课文学下来,生疏得像没学过一样。语文课被质疑为“这和思想品德课有什么不同”。

新课程强调将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的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其主旨在于强调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强调课程资源的开发,强调学生的自我建构。这种理念应该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篇文章的阅读,每一次写作当中。但是在操作中,却变成了简单化的贴标签,只在语文综合学习,语文探究课中才得以体现,由于理解的肤浅,常有生拉硬拽之嫌,语文课被质疑“这和主题班会课有什么不同”。

类似上述简单化的操作,导致“泛语文”“非语文”的现象充斥课堂,语文放逐了自己,还有什么魅力可言!

(三)主体地位虚无化

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程红兵先生的“相互主体渐变说”从理论上很好地解决了师生主体的矛盾对立关系。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中,两个主体“彼竭我盈”的悖离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一种现象是教师的强权霸主地位不可动摇,学生的主体地位虚无,主要表现为教师重传授,力求面面俱到,讲深讲透,忽视学生自己的体验实践,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另一种现象是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向了极致,推崇自主学习,在师生对话中对学生的发言信马由缰,不能积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与之对应的教学模式都露出了教学低效的弊端。可见,片面地强调任何一个主体,必然会带来另一个主体地位的虚无化。

(四)阅读教学概念化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花的时间最多,问题也最多。突出的问题是每节课好像在教新文本,好像在教新知识,但实际上还是不断重复学生已知的东西,真正建构新知的课太少,真正启发思维、触动心灵的阅读太少。绝大多数的课停留在语文知识概念的传授阶段,为知识概念找例子、找依据,从概念出发,最后又回到概念上去。这样的课学生不能与文本进行深入接触,感觉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上这堂课与不上这堂课的差别并不大。课堂设计的千篇一律,课堂面貌的千课一面,一天天消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败坏了学生的胃口,学生品尝不到阅读的“真滋味”,细腻的、深刻的感受出不来,知识建构、能力建构、学习过程建构、人文底蕴建构常常落空。

(五)写作教学套路化

让学生“想写、能写、写得好”是写作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对写作教学本质、规律的认识正确与否,取决于教学策略的正确与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表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这个过程是语文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精神品格成长并进的过程,是“文人合一,文立人立”的过程。这个过程,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心灵,学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最重要,学生自主的参与和实践最重要。没有真体验没有真实践,没有心灵美,没有思维美,就没有佳作的产生。“生活变成文章,须经心灵的关照。作者把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独特感

受、观点和情感,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写出来,赋予这些文字以生命和个性,径自成为一种独创,一篇好作文就此诞生。”④书是读出来的,文章是写出来的,写作既难教又易教;写作既可教也不可教,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是鼓励读书,鼓励观察,鼓励思考,鼓励想象,鼓励动笔,鼓励成功。那些热衷于发明写作高招秘法,按既定的套路来指导写作的教学,是对写作本质规律的背离。结果只能导致作文的千篇一律,缺乏灵气与张力。

(六)学科地位边缘化

语文学科是母语教学,号称“百科之母”,在课程表中位居“老大”,然而,目前这“老大”的地位,确是有些名存实亡。在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课夹在数理化英语等学科中,可以当作放松课、休息课,消遣课;在完成各学科家庭作业时,也常把语文排在最后,很多学生认为,做不做语文作业意义不大,与考试没有特别直接的关系。课余时间补课,学生补语文的也很少,因为补了也未必见效。语文教师倡导的课外阅读,常常被其他学科所挤占,即便有时间,学生的兴趣也另有所寄,如热衷英语,迷恋动漫等快餐文化。语文学科的地位面临边缘化的危机。

二、思考:语文魅力的内涵

(一)魅力

(二)语文教学魅力

语文教学魅力,涉及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语文本体魅力,即语文学科自身的美,以音、形、意完美统一的语言为载体而呈现出来的形式多样、内容丰美的文本(也包括口头语言),集中表现为诗情画意的语言美,启人深思的哲理美,承古融今的文化美。

二是教学导体魅力,即语文教师的魅力,要求语文教师在对语文之美有了切身的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这种理解和感悟通过有兴味的、有成效的教学活动,传递、转化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教师要做语文之美的良导体,以自己的善教换来学生的乐学。

三是学习主体魅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汉语之美的体验之上,也不仅仅是由学习的兴趣,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个性不断得到培养、发展,自我意识逐步觉醒,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康美好、真正意义上的人。

语文魅力的失落,归根结底是“真、善、美”的失落,是语文教学的价值、理念、行为的失衡。语文焕发魅力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以“真、善、美”的教学带领学生去发现、感受语文的真、善、美,向“真、善、美”统一的完美人格迈进的过程。语文魅力的回归,必须要高瞻远瞩关注终极目标,走出“见分不见人”的急功近利的误区;必须要整体统摄,改善生态系统,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技术主义的泥潭;必须要扶正固本,彰显学科魅力,走出“边缘化”的险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借鉴中医养生之道,补气补血,日积月累,使机体由内而外地发生变化。基于这些认识,我认为语文教学要弃捷径而择远途,“臻语文之美,乐教学之善、育人格之真”,逐渐融化学生对语文的冷漠,唤醒学生对母语的热情,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三、实践:语文魅力的回归

(一)触摸语言,臻语文之美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的魅力首先来自于母语自身特有的美。鲁迅先生认为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是中国人自己眼中的汉语,声情并茂,赏心悦目。印度前总理尼赫鲁曾经深情地赞美过:“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中国),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这是外国人眼中的汉语,形象美丽,意蕴悠远。汉语之美,单个的汉字之美,已是美不胜收,汉字由字而词、由词而句、由句而篇的无限的组合,美妙的修辞,恰切的运用,更是变幻多姿,魅力无限。

汉语之美更表现在它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连接着炎黄子孙的生命,能够准确入微地传情达意。生活中的“真、善、美”,正是因为有了汉语才得以表达。汉语如同母乳一样,喂养我们长大,构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用母语理解世界,用母语表达生命,没有了语文,历史将变得虚无,生命将变得苍白,生活将变得无法想象。以母语教学为内容的语文是我们另一种意义上的家园,另一种意义上的“命根子”,具有无可替代的育人价值。可见,学语文主要是学语言。

汉语的细腻与寥廓,优美与庄严是语文的真实属性,为有魅力的语文教学提供了最大的可能。语言教学的正确途径应该是在阅读中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充分地触摸语言。“触摸”就是让学生含情的目光、声音与心灵投向文本深处的情

感,在字里行间“慢慢走,欣赏啊”!而不是漠然地在文本的表面滑行,在语言的上空徘徊。披文入情、由情析理、朗读沉吟、含英咀华、咬文嚼字、品味辨析、斟词酌句、博闻强记等都是触摸的有效形式。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

1、品味语言

“品”离不开“读,”“读”即是“品”。触摸语言最好的办法就是实实在在地读,有滋有味地品。可以是目光触摸的默读,可以是声音触摸的朗读,可以是心灵触摸的听读,可以是记忆触摸的诵读。读可以会意,读可以传情,读可以带来读者自身真切的体验,读也可以引发与作者之间的共鸣,读最终可以把外在的语言化为内在的语感。

学生能否品到语言的多滋多味,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教师要对语言有敏锐的感受力,到文本深处去触摸,到字里行间去捕捉,不仅善于捕捉“华彩乐章”,还要善于发现朴实无华的语言的表现力,像《散步》当中的“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池塘”一句,可以让学生去从字形上去想象阳光下,微风拂过池塘时“水波粼粼”的形神兼备之美;像《一千张糖纸》当中对千辛万苦、千方百计攒糖纸的登峰造极的描写,到后面希望破灭如同跳下悬崖一样的感受的描写,可以让学生两相对照感受语言的铺排跌宕之美……品味语言就要像剥开一只柑橘,咀嚼一枚橄榄一样,一口一口又一口地去品,咬出文字内涵的汁水,嚼出语句构成的质感,感受语言的张力,这时候,语言的味道就出来了。

我在教《系在风筝线上的------》一文时,让学生找到最能体现放风筝时的快乐心情的语言,并请他们来朗读。他们找得很准,一下子找到了‘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风筝!风筝!全是风筝!’。……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我们的心醉了。”等语句,但是,读得却很平淡。这时候,我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做风筝的人是你,放风筝的人也是你,你就在那个场景中,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要怎样读这些语句,才能表达出你快乐的心情。经过反复尝试,孩子们读得惟妙惟肖,异常精彩。在读“好了!”时,读得非常口语化,“好”字读得很长,“了”字读得上扬,发出了“大功告成”的感叹;“风筝!风筝!全是风筝!”则由全班来读,那童声的合奏,童心的欢呼,强烈地震撼了我的心灵,在那短短的一瞬间,我恍惚在另一个世界里,仿佛眼前的他们就是当年的作者,当年的作者似乎就在他们中间。他们小心翼翼地读‘吹

着’‘捧着’,仿佛在呵护一个斑斓而易碎的梦幻。一个学生读到最后一句,他的朗读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他读到“我们的心”时做了一个短暂的停顿,然后闭上眼睛缓缓地低吟着“醉了”。放风筝的人醉了,读的人也醉了,听得人也醉了。

我和同学们对这一段真切体验之旅的朗读给予了表扬,同时全班也获得了在下一节课到操场上放风筝的实际的鼓励。

2、积累语言

学习语言是一个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过程,厚积方能薄发。博闻强记是有效的积累。

“博闻”也可以说是博览,就是广泛地阅读,广泛地涉猎。语文教材之外,还有万水千山。教师要从中古今中外的广阔文化天地中精选出适合自己学生的、富有魅力的语言材料,为学生进补。久而久之,学生也会自己主动地去涉猎。我的学生一直坚持在做三件事,一是每节课前十分钟做一个语文小活动,学生自主设计,自行组织。二是每周做2篇剪报,圈画并点评。三是每个月利用课余时间读一本书,点评摘记,写一篇阅读笔记。

“强记”,就是要背诵积累最精华的语言。朱自清先生认为:“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功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⑦

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绝不打折。此外,还要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适量再多背诵一些篇目。背诵之法,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脑子越用越灵,更重要的背诵是对经典文本的的主要内容、语言规范,才情文采,行文构思等多方面知识的浑然感悟,通过背诵,可以培养语感,提高说话和作文的能力,收功之远,一言难尽。

清代唐彪则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这里的强记并非死记硬背,最快最持久的背诵是情感记忆,背诵要以对文本语言的品味为基础,自己动了情的文章,就会很容易刻印在心灵深处,这方面,

教师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

舒婷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魅力汉语对我们的征服,有时是五脏俱焚的痛,有时是透心彻骨的寒,更多的是酣畅淋漓的洗涤和‘我欲乘风归去’的快感”。魅力汉语在教材和教材之外储量相当丰富,作为语文老师,要带着学生经年累月地去探宝、寻宝、赏宝、藏宝、用宝,日积月累,长期进补,学生就会对语言的魅力有真切的体悟,语文教学就会拥有能够征服学生的最了不起的魅力资本。

(二)开启心灵,乐教学之善

教学之善有两层含义。一是善意,二是善巧。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教师与文本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往既要充满善意,又要讲究善巧。

1、善待文本,善用文本,走进作者的心灵

教材文本也是有生命的,它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是作者生命的歌吟与思索;它反映着编者的用意,是编者生命的探索与创造。教师要善待文本,与文本之间的交往要真诚。真诚地解读文本,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一个人愈能坦城面对自己的情感,愈能准确阅读别人的感受。教师要顺着语言铺设的或显豁或幽深的路径,让自己的心灵向作者的心灵慢慢靠近,在文本的世界里与作者相遇相知,诚心诚意地与作者对话交谈,体会作者的情思与怀抱,用自己的知性、感性、理性、悟性、灵性去叩击作者的心灵之门,直至听到来自作者心底的最真切的回声。教师不仅要这样解读文本,也要这样去解读生活,解读自然,解读语文的另一种“无字文本”,到“有字文本”和“无字文本”的深处去求真义。这时候,教师与“文本”之间才有了真诚的心灵互动,教师才具备了做一个引导者的资格。善待文本不等于做文本的奴隶,教师对文本要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对文本的教学内容做出专业判断,要根据学生的状况决定教什么,不教什么,在何处“找泉掘井”,向哪里拓展延伸,使文本为我所用。

2、善待学生,善教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

学生像一株株幼芽,虽然稚嫩,却蕴藏着整个春天的所有可能。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老师充满善意的尊重、理解、引导、激励。“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礼记·学记》)语文教师要以“满怀善意的心”来对待学生,以“善巧的方式”来尊重学生、欣赏学生,激活学生的思维,以“语文

特有的方式”来开启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动力。

一是情动辞发,以心印心

语文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语言装载着情和义,对学生心灵建设、情感培养有着先天的优势。除文本语言之外,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朱自清先生曾经批评过国文教学的弊端,“是用较坏的语言来替换了较好的语言”,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遗憾,到现在依然普遍存在。语文老师要力求用好的语言来教学,“好”的标准有很多,但是最要紧的是“情感美、语言美”,讲授知识,组织教学,与学生交待,批阅作文和随笔,都要努力做到“情动而辞发”,要努力追求“未成曲调先有情”,“情到浓时语自华”。陶行知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美的情感、美的语言能够使学生动心、动情,和教师、作者产生共鸣,产生心心相印的感觉。

二是契理应机,以智启智

理,是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教师要有同理心,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愿所求;教师要有智慧心,要洞察学生成长的契机,发掘学生心智的潜力。心在何处,智慧就在何处。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把握住教学中一些难得的时机,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敏锐捕捉学生的思维火花,深入而细腻地进入到学生的逻辑世界,常常会使教学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使教学充满魅力。

一次公开课,我执教余光中的《乡愁四韵》,课上到一大半,我请班里的“朗读明星”来朗读,指望他为课堂再添一笔精彩,没想到他竟然提出这首诗很怪,一时还不知道怎样读才好。他的态度很诚恳,我虽有些扫兴,但是考虑到他这样说一定有他的道理。或许,这首诗在孩子看来确实有些怪吧。于是,请同学顺着他的思路一起来探究这首诗的“怪”。最后学生发现了句式重复的怪,词语组合顺序的怪,发现了“一瓢长江水”“一张海棠红”等微小数量词修饰的怪……为什么会这样怪呢?究竟该怎样读呢?“余光中简直像一个感情的乞丐,浓烈的乡愁渴望得到一点点的慰藉啊,弱水三千,只取瓢饮就够了,越多的反复越说明情感的强烈,最好能叹着气读,流着泪读,乞求着读,呻吟着读,嘶喊着读,最后如进入梦境一般,呓语着读……”课堂上,石激浪涌,真好似“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课后反思,为什么这节课会出现未曾预约的精彩?我想应疑惑

之时机,契学生之心理是关键,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得到了重视,才引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思维碰撞,智慧生成。

三是自由创意,以活激趣

语文是一门性灵学科,没有个性、没有一点浪漫气息,语文就不成其为语文了。长期以来,由于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教师的个性被抹杀了。就群体而言,语文教师教学策略出现了雷同化的倾向;就教师个体而言,语文课出现了重复化的倾向。“千人一腔,千课一面”,年复一年,课复一课,语文的灵动蕴藉,斑斓多彩已经成了一种奢求。“文无定法,教无定法”,语文不应该是单调与刻板的重复,语文课不应该只有一种表情。从2000年以来,我开始尝试打破定势,以更自由的思想,更新鲜的创意,更个性化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

吟诗赏对、群儒舌战、美文美声、短信生花……摇曳多姿的课前小栏目让学生欲罢不能;平等对话、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活泼灵动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此不疲;阅读课、朗读课、背诵课、表演课、观察课、活动课……不同的课型让学生总有新鲜感;电脑房、名人故居、花鸟鱼市场……天高地阔的语文课堂让学生喜出望外……

教学方法活了,语文课的面貌就会改变,语文的表情就会变得丰富生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浓郁。诚如赞可夫所说的那样,“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意志领域,触动学生的精神需求,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三)体验生命,育人格之真

教育到底为了什么?语文教育又是为了什么?陶行知先生的话斩钉截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德国的教育思想中有一种“唤醒”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某种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要从人的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人作为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的觉醒。语文学科由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在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方面承担着责无旁贷的重任,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只有起到了这样的育人作用,魅力指数才有可能达到作高值。

人格之美,也就是人格魅力。谈到人格魅力,有一个很突出的不对等的现象,

那就是对教师人格魅力的谈论很多,对学生人格魅力的谈论很少、甚至极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或许是人们把人格魅力看得过于神圣,认为一般的成人尚不具备,遑论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事实上,这样的认识是失之于偏颇的。程红兵先生在《语文人格教育》一书中谈到:“人格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形成的。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是动力式过程,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健康人格的实现必须依靠教育的培养。人格具有可塑性,这就表明了人格教育的可能性;人格具有高低之差,这就表明了人格教育的必要性”。健康的人格、美好的人格,优秀的人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由长期的自我修养形成的。崇尚人格之美,就是通过语文学习不断促进学生人格意识的觉醒,促使其以积极发展的心态,来表现自我,超越自我,加强人格修养,逐渐形成人格魅力。

在“人格心灵的唤醒”的过程中,最有效的建构方式是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教师要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认知领域,去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文学艺术之美,为学生创设出有效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⑧

体验的途径有很多,无论是对文本中作者思想感情的体验,还是为了写作对生活的体验,都要突出学生的自我的亲历性,促成学生的自知、自主、自省、自我完善。我和我的学生曾出过一本文集《魅力语文》,记录了我们在魅力语文家园中的真实、有趣、美好的经历,记录着学生初中阶段的生活史、成长史、心灵史。其中有八个章节:诗心晶莹露未晞,沉醉母语师生情,最是同窗好风景,至爱深情长相思,书香氤氲意兴浓,大千世界独钟情,生活滋味初品尝,小小少年文学梦。每一篇写的都是学生“亲身体验”过的生活,有真切感受的生活,这一个个诗情画意的标题,一篇篇倾情写就的文章,都在诠释着扉页上的文字:在魅力语文的家园/我们的生命体验/一天天丰富起来/一场沉醉的爱恋/一个美丽的传说/汉语不会老去/青春不会老去/我们永远不会老去

正是有了对语文学习、对生活、对生命的真切体验,孩子的心灵才不断得到净化,变得更加充实而美好。情的激荡、美的熏陶,唤醒了学生的生命意识,学生开始反思自己,塑造自己,人格之美在不知不觉中逐步得到提升。

追寻语文魅力的回归,想法很朴素,做法很平常,只是想让学生知道学语文

并不复杂,想让学生知道语文是很美的,自己是很棒的,学语文是很幸福的事情;只是想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成长,让他们的眼前总是有诱人的光亮,不断产生强烈而持久的爱语文、学语文,学做人的动力,引着他们“复前行,欲穷其林”,直至走进“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语文桃花源。

参考文献:

1、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

2、5

2、程红兵:《称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科技文献出版社2001、11

3、王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11

4、赵明:《站在高处看作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1

5、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

6、3

6、桑德斯:《魅力赢天下》(袁岳冯希翻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0

7、《朱自清语文教育论著》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5、6

8、徐琨:《教作文学作文》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8、9

变僵化、枯燥的“灰色语文”为开放而有活力的“魅力语文”,始终是语文教师的理想。如何改善这种状态,让语文重新焕发魅力,走向有效教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借鉴中医“辩证施治,整体统摄,扶正固本,补气补血”的传统治疗理念来观照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呼唤语文教学魅力的回归,努力使语文变得血气充盈,面貌鲜活,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感召力、推动力,从而彰显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好语言艺术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好语言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一、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应不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糊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做到言之有物,每举中的。 二、言之有理,领悟其中 “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俗话说:有物讲理,理清楚;无物讲理,理难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从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言语的科学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并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 三、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讲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当规范、鲜明、洗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饶有情趣、寓庄于谐,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受其感染、受其熏陶。 四、言之有韵,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 五、言之有体,丝丝入扣 语言丰富多采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针对不同学生,不同文体、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如:对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形象、具体、亲切、有趣味性;对高年级学生,语文教学语言应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魅力

语文课堂教学语言魅力 成功的语文课堂教学,靠的是教学语言本身独有的魅力。《学记》中孔夫子对教师的讲述提出过二点要求:“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课堂上,语文教师凭借他渊博的知识、饱满的激情、睿智的思维,施展语言的法力:或要言不烦出语惊人;或措词严密风雨不透;或描龙绣风浮想联翩;或锋利辛辣入木入分。有激情奔放昂然奋进的号召,有轻言软语热切中肯的启发,有月向风清如闻如睹的描绘,有充满期待催人进取的鼓励。 人们回忆鲁迅讲课时说:“他讲课的声音并不抑扬顿挫,也不慷慨激昂,但他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着感情和威力,使学生觉得意味深长,引人入胜。”“有一种信念的力量浸透在每个接近过他的青年的纯朴的胸怀。”诙谐有趣,浓烈的情,醇厚的意,使教学语言充满韵味。鲁迅讲《中国小说史》时:“教宝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口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和校外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学生。”有情、有得、有趣、过“瘾”! 而今,语文老师,在读图时代,想让莘莘学子爱语文,你是求助于多媒体的包罗万象,是假力于新课程的合作探究,是甩手于新课堂的自主学习,还是托词于师生间的平等民主?我认为:语文课,就是语言弹跳的操场,是情感流泻的山川。语文的魅力,永远植根于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特质。 一、准确,首当其冲的要求。 高尔基曾说过:“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真正的美,产生于言辞的准确、明晰和悦耳,这种言辞描绘出作品中的图景、人物性格和思想。……只有把这样一些词联结起来,而且按照他们的意义正确地排列起来,才能很好地体现作者的思想,创造鲜明的图景,刻画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它们是如此具有说服力,似乎读者可以看到作者所描写的东西。”语文教学语言准确性的要求也就首当其冲。 善于选用最准确的词语表情达意,是语文教师语言修养的根本标志。特级教师钱俊元讲《梦游天姥吟留别》时,用绚丽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藻描述“梦游十景图”:“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以他高超的艺术技巧,把梦境中名山大川的奇伟瑰丽作了精缕细刻。这就是:明月镜湖的秀丽,剡溪胜迹的优美,海日天鸡的雄奇,云回雾绕的奇幻,岩泉深林的阴森,熊咆龙吟的恐怖,闪电惊雷的声威,空中楼阁的辉煌,云中仙子的飘忽,仙境鸟兽的自由。”词语的准确选择、巧妙搭配,使表达凝炼生动,如闻如见。 教学语言在学生心目中享有相当的威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常常模仿效法教学语言,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语言严格规范,具有示范性。教师的一言一语,一招一式,书面语的一笔一划,一字一词,都会潜移默化给予学生深远的影响。规范化语言要求干净利落,清除杂质。无口头禅,少病句。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咬字吐音,准确清晰,抑扬顿挫,铿锵悦耳,一下子便能抓住学生的心。进一步注意语音的谐和、语调的自然、语速的合理、音响的适度,便可自然地形成教学语言庄重典雅、亲切和婉的基调。这语调起伏变换,时而舒慢徐缓,时而间断蓄势,时而一泻千里,时而急促跳跃,会和学生思维的脉冲在同一谐频上产生共振。 二、明晰,理所当然的选择。 明晰是指简洁明白,条理,精约。一言以蔽之:少而精。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平易简洁的教学语言,使深者浅之,难者易之,涩者润之,以细微浅近之语阐明至美至善之理。教学节奏与学生心理节奏的契合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之一,只有简明才有利于学生快速、省力、有效地吸收、储存和提取信息。魏书生一般只用两个月便授完整册教材,其余时间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课外读物;精约,就是要简约条达,要言不烦。高尔基在谈什么是最优秀的文学语言时指出,最主要的一点是用最少的话表现最多的事物,使人觉得:语言狭窄,思想宽广。语文教学要抓住重点,突出精华,剔除冗词赘句,争取作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比如程红兵讲解《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个关键句: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不愿、或不屑载这

提高人文素养,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提高人文素养,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人文素养是师德素养的重要依托。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人文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语文学科融思想性、文学性、工具性于一体,语文的内涵是丰富而博 大的,语文教师若想高质量地完成语文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立足于语文学 科特性,丰富自己的人文底蕴,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把自己看成是人类文明的 传承者,去探究文本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使学生能够在语文殿堂里感受到人 类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既决定教学效果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陶冶教化作用的综合素养。(一)如何培养语文教师人文素养: 常读,学习是人类永恒的课题,教师的角色更是一个永远需要学习的职业。常读书,会读书,提升自己人文素养,是一个语文教师自始自终的习惯和爱好。教师阅读面要广,又要精,语文学科涉及面广,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时政新闻,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在不同文本、不同题材、不同章节的课文中,因此,教师要胜任教学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涉及自己学科的知识,更要精深老道。学习经典的作品,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实际上人类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也可以学习历史知识,通过品读历史上的经典故事,可以感悟人生智慧,得到最佳的启发,从一个个历史故事中可以展开对人生意义的谈论和反思,并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获得情感的愉悦和陶冶。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和美学知识等来丰富自己的人文知识,使自己在教学中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教育技巧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 常思,人是有思想的最高级物种,有所思、有所想,方能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常思常想,悟出问题的实质,悟出事物的真谛,才能引出创造的火花。延续反复,便会沉淀出有价值有意义的经验、观点。教师要善于自省。自省是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对过去的经验反馈,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教师要反省自己的人文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常议,一种思想与另一种思想交流碰撞,便会出现新的思想,在讨论探索中,相互砥砺,观点碰撞,抛弃陈旧尘渣,获得真知新感。心与心的交流,面对面的质询,现代通讯手段均可成为探讨砌磋的途径。 常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学一思,探讨一答,读书一悟,灵光一闪,立即记下。作文是学生难题,如果一个语文教师经常与学生一起构思、写作,探讨作文的方法与途径,学生的学习难度会大大降低,兴趣会逐步提升。每日一记,每周一记,教学后记,活动预案,生活感悟,时政见解,热点讨论,都可以诉诸笔端,日积月累,薄薄的纸便会积成厚重的书。

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做一个有魅力的教师 “教师”这个词会使人们头脑出现以下几个镜头: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朴素的衣服,深度的眼镜等等,总来说之教师就是教师。“魅力”这个词往往与花季的十六岁,貌美时尚的模特紧紧联系在一起。但当我没用“魅力”这个词来形容某个事物的时候,其所指的就远远不止于“漂亮、好看”等词语的含义,而是指事物充溢于其中而又荡漾于其外的那种吸引人、感染人的美。而当这种美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种美便会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样富有魅力的教师让学生更喜欢、更欣赏、更崇拜,这样的教师汇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偶像。 教师的魅力源于艺术性的语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凡是当教师的人绝无例外地要学好语言,才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教学离不开语言,言语水平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极为重要,因而教师必须在教学的语言上下一番功夫。教师需要的是一种特定的语言,它建立在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充分把握的基础上。低年级学生因为思维的具体性和富于情感色彩的特点,需要教师的语言富有感情和表现力;而年龄较高的学生更多满意的是教师的言语的逻辑性和说服力,如果能做到言语幽默,则更是锦上添花。教师的语言要通俗易懂,也要讲究生动活泼,更要富于情趣,诸如诗词歌赋、成语名句皆可。教师的言语还要考虑教育的效

果,“语句不能太长,也不应过多地停顿或断断续续,再三重复”。谁都喜欢听简练明确、干脆利落的言语,罗唆、含糊是教师言语的大忌。此外,教师言语还应节奏分明。如果节奏同一,慢则难免平铺直叙,索然寡味;快则会枯燥难耐,疲而生厌。从前我叶从未注意过自己的语言,我想:不就是说话吗,中国人都会。直到有一次我亲自听了自己的课堂录音才发觉,原来自我感觉良好的说话竟有如此多的毛病。从此我练读诗歌散文,并都一一录了下来,反复地听,反复地读,一次又一次。最终,我的语速适中了,音色动听了,我的学生们都爱听我朗读、讲课。相信丰富的词汇,恰到好处地表达一定会吸引你的学生入神聆听。 教师的迷离来源于自身渊博的知识。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什么样的人才能为师呢?学博为师。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教授给学生源源持续的新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陶行知说过:“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能够染起很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所以教师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终身学习。教师的学习也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教师的魅力源于一笔好字。一笔好字对于奉教师为楷模的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征服力、感染力。书法能够说是

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语言魅力

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语言魅力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尤其重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教学语言艺术。而所谓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审美性原则,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把语文知识和信息正确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语言技能活动。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展现教师的语言魅力呢? 一、抑扬顿挫的韵律美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其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说:“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声调占着一个

重要的地位。从根本上讲,声调并不是教师的技能和设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一种不好听的或低沉的声调很可能阻碍教师事业成功。有时教师的失败,是由于他的声调太弱,学生听不清他的话,而他也不能用他的声调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另一方面,有些教师的声调如粗糙的晨号声,听着就非常刺耳。”可见,教师在讲话时必须注意语调的变化,并以此来控制学生的注意。 二、声情并茂的情感美 饱含真情是教学语言的魅力之源。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学语言应充满真情,应当是声发于情,意寓于情,理融于情。只有注入真情实感的语言,才会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黑板上、教师身上、书本上。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是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生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的心灵是最敏感的,他们能准确捕捉到教师语言中“情”的信息,进而领悟“情”中之“理”。教师要以美的语言作为美的品德的载体,深入学生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语文课堂评价语集锦

语文课堂评价语集锦 精彩的课堂评价语所给学生的,有热情的支持,有充分的肯定,有真实的尊重,有温馨的提示,也有委婉的批评。学生学得活泼、自信、愉悦,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想说、敢说、爱说、能说。 一、当学生听讲很认真时 当学生听讲很认真时,教师评价用语应以赞扬为主,既能让其树立信心,又能树立榜样,以感染、熏陶、带动他人。 1、大家听得这么专心,我真是越讲越有劲。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说明我的辛苦没有白费。 3、你们专心听讲的表情,使老师快乐,给我鼓励。 4、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某某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 5、第四组的同学个个眼睛睁得大大的、亮亮的,我感受到你们注意力特别集中! 二、当学生不听讲时 当学生不听讲时,教师应以激励、鼓励为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进而改变自我。 1、“听”也是一种学习方式,我希望大家都学会它。 2、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学习高兴吗?瞧,某某同学高兴的身子转来转去,都不顾得听同学老师讲话了,你们期待他下面这一点时间带给我们一些惊喜吗? 3、你的眼神告诉我,你还没有听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这次可要认真听呀! 三、当学生听懂了会说时 1、你很有创见,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2、你这节课的表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老师真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自豪。 四、当学生听得不完全懂,说得不完整,表达不清楚时 1、虽然你说得不完整,但我很欣赏你的勇敢。 2、你很有胆量,听老师再说一遍,你又会有什么发现?

3、你的脑筋动得可真快,要是在……说得更清楚具体些,那该有多好呀! 4、你虽然只答对了一部分,但已经很不错了。加油哇!老师相信你能行。 5、我同意你的第一句话,后一句话怎么说呢?再想想,老师相信你能答全。 6、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说不清,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好吗? 五、当学生读得很好时: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就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认真”。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 4、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能给我们再读一遍吗? 5、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准了音,而且读出了情。 六、当学生课文朗读不到位时 1、想不到你的声音这么动听!只是低了一点,怎么样,再来一遍,自己读,声音放高一点,争取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 七、当学生不敢、不会说时 1、你真了不起!如果你刚才坐下了,不就失去了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了吗? 2、敢说,就表示战胜自我。 3、你看,很多小朋友把心里那个胆小鬼打倒,举起手来了! 4、你刚才回答问题时语言非常完整。 5、老师从你的回答中听到了勇敢与自信”。 八、当学生回答错了时 1、说错了,没有关系!你能大胆回答问题,已经很不错了。仔细动脑筋,再想想,好吗?

做个有魅力的语文老师

做个有魅力的语文老师 摘要: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教、无学、无法、有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语文教学是否有魅力,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魅力。语文教师的魅力来自于他的语言魅力,人格魅力,学识魅力,情感魅力。 关键词:语文老师;魅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195-01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教师是需要魅力的。一个教师,只有有了魅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涵育学生健康品德的责任。一个语文教师只有有了魅力,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挚爱,使语文课迸发出灵感的火花,飞跃着瑰丽的想象。 一、语文教师的魅力,来至对学生的爱 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充满爱心,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任何一个有魅力的语文教师,都是以其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热情诚恳的态度,深深地、持久地吸引学生。他们的坦坦荡荡,真诚无私,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永远的辉煌。这就是教师的永久的人格魅力。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表

现为对全体学生的尊重、信任、理解、把爱洒向全体学生。须知老师一句苛刻的话语,一个“凶狠”的眼神,一顿粗暴的斥责,都可能使学生畏惧不安,紧张无趣,厌恶这门学科,讨厌这个老师。其次,要严爱结合,恩威并重,严而有格,严而有效。对待学生的错误与缺点,要尽力帮助,对待学生成长进步热情肯定,用火热的心肠,满腔的热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和宽容,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他们不光看到学生的现在,更关注学生的将来,他们既是学生现在的引路人,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设计师。如果语文教师充满爱心,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相信这样的老师一定会使学生对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的。 二、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教师美德 教师的人格魅力来源于对事业的忠诚,来源于毫无私心杂念地投身在教育中,以教书育人为乐趣。以自己的真诚换取学生的真诚;以自己的纯洁塑造学生的纯洁;以自己美好的人格去描绘学生的品格。 乐于奉献是教好学生的前提和基础。乐于奉献,忠于职守,安于清贫是教师的美德,而语文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更要有奉献精神,因为语文备课量大,重点不易把握。并且语文要靠日积月累,见效慢,因此语文老师要想取得成绩,加倍的努力,要加倍的付出。有付出就有收获,有收获就有快乐。当老师看到教过的学生‘青出于蓝而更胜于蓝’时,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两种特性得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的职业语言。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的表达能力,这就对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准确性,或称之为科学性 这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有时甚至会引起歧义,造成学生理解的失误或产生新的疑点。因此,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评讲作文,无论是概括主题,还是归纳技巧,都应该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让学生豁然开朗,恰如拨开迷雾见日月。而要做到这点,语文教师必须对所讲的内容有精辟的见解,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研究。用你的精辟与深入轻轻捅破学生理解和感悟中的隔膜,让学生进入一片洞明之境,去享受明媚的阳光。讲解《风筝》,学生大都能感受到笼罩全篇的浓浓的“悲哀”,但他们眼前看到的只是“我”因“小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无法补过的“悲哀”,我在准确深入的分析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我”对中国儿童教育制度的“悲哀”,对儿童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的深沉感慨,从而更准确地把握了文章中的情感。 二、感染性 语文课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除了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外,授课语言的感染力是关键。 首先,教师的语言必须激情四射。 声音平板、基本上用一个音调上到底的课,一定会使学生觉得寡淡如水,甚至会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即使学生有那么一点点兴趣,也会在这种氛围中消失殆尽。而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使之激情四射,则教与学的效果明显不同。比如,《岳阳楼记》我用有感情的语言诵读,时而激越,时而平缓,让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实践证明,富有激情的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在人的脑皮层上留下较深的印痕,记忆也就能巩固而持久。更重要的是,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交际中也能“注意表情和语气”,“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从而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其次,教师的语言必须挑动人心。 挑动人心的语言是教师激励学生的有效手段。我现任教的七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刚从小学走进来,自觉学习和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尚未形成,特别是不喜欢查词典,生字的注音常常是想当然。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种陋习,我常在课堂上用这样的话去挑动他们:“看谁查词典的速度最快?”“哪一位同学最先查出来,就把你的劳动成果展示在黑板上”“这篇课文中有几个生字或不常用的字,有没有同学提前预习了,能告诉大家这些字的读音吗?”往往是此言一出,下面马上是一片学生翻动词典时的“哗哗”声。久而久之,绝大多数学生不仅改变了生字注音

教学研究: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展现语文课堂魅力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展现语文课堂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一直是教学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不少教师都在艰难地探索构建高效课堂的途径。这学期,学校把“以生为本,构建高效课堂”作为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我从中获益不浅。那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到底如何构建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观念正确与否必将决定行为的效果与价值。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一堂课是否高效。因此,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开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推动自身观念的转变,进而转变教学方式,以逐步消除由于教师讲得过多、学生参与过少而导致的靠大量课后作业来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逐步改变课堂上学生被动接受多、主动积极思维少的现象。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有了较大的改变,课堂教学效率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提高备课实效,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备课是教师积累知识和业务再提高的过程,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打造高效课堂之关键。 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学会分配精力,找准备课的黄金分割点。有资料表明:用80%的精力钻研教材,了解学情,20%的精力书写教案的教师,是善于成长的教师。优秀的教师在备课时往往是不急于动笔的,而是先放飞自己的思想,他会先思考从哪里着手。为了防止思维落入固定的模式,他们往往会尽力避免重复性的线性思考,而进不规则的“螺旋式”思维状态。他们在备课时,不仅关注教材,更会关注学生的实际,他们会不断地考虑:怎样使自己预设的目标最接近学生的思维发展区;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才会让学生最容易走近目标,如果学生在这里出现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调整教学变数才会让学生走出困境。所以优秀教师在备课时,不是以物化的备课笔记来衡量自己的备课是否完成而是以自己的储备是否能从容面对学生来作为标准。 三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构建务实高效的课堂 如何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怎样的课堂才是务实高效的课堂?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尤为重要。 1 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

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分析论文

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分析论文 一、提高语言质量 课堂语言不精炼,水分多,浓度小,常会影响学生听课情绪甚至引起反感。程式化地处理课文,不同类型、体裁的课文一刀切,势必会塞给学生许多老话、套话,这些话多属于废话,听了使人烦躁不安。学生更喜欢那些新鲜活泼的教学语言。所以,如果教师的语言贫乏、词不达意、准确性不高、不必要的重复、讲话不流畅,以及语言针对性不强等等,都会影响表达效果。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学习产生厌烦,积极性也会随之降低。 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首先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的特点并加以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首先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有想解决,往往结果却是什么都解决不好。许多课堂实践都可以证明,教师讲授内容越复杂,学生则越抓不住重点;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 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才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巩固。相反,如果教师拖泥带水地刻意追求“详尽”,常常会出现由于某些词语的干扰或者句子的修饰成分较繁琐而导致学生离开问题核心,出现事与愿违的现象,在这一点上,教师的课堂用语只能讲“三分话”。 二、从设问入手,从而达到语言艺术的启发性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例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语言: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提炼与转化 封丘县居厢乡乡中王晓晨【摘要】: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的职业语言。高水平的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而且还能引起学生的美感,使他们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语文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日益迫切地呼唤语言艺术大师。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教师语言语文教学 【正文】: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及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 语文教学是把课文每一件具体生动的事,每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每一句深入浅出的话,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作用于学生的耳目,渗透于学生的心田,令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种现象,原本可以讲得很生动有趣的课文,但完全由于教师不善于口头表达,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死板。这说明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的效率。在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试着把语文课堂教学语言归纳为规范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励性四个特征。 1、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显示的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或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不伦不类。因为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而难以理解。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学生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

做一名有魅力的班主任

做一名有魅力的班主任 天下主任之多矣!而班主任则是其中极重要、极普遍、极伟大的主任之一。作为一名幼儿园的班主任,我时常在思考两个问题:幼儿园的班主任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怎么给?我认为幼儿园的孩子尽管年龄小,但孩子一生的品格发展就是从小的时候奠基的。因此幼儿园班主任应该培养孩子们从小就有追求,有向往,有勇气,有力量,使他们沿着正确的人生旅途坚定地迈出第一步。具体地说,班主任应该给他们情感,给道理,给信心,给欢乐。 那怎么给呢?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最适合这个年龄段孩子呢?实践告诉我:幼儿期的孩子,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孩子。这阶段的孩子正处在学习、成长和模仿阶段,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可塑性强。班主任老师是最容易成为这个阶段孩子的模仿对象。我们常常会看到孩子乐意模仿老师的打扮、学着她的动作语气,更会听到孩子的口头禅“我们老师说的。“在幼儿园孩子的眼中,班主任绝对是最伟大、最有权威的偶像,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是直接的、潜移默化的,也是深刻的,很难磨灭的。因此打造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班主任形象对幼儿这个群体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可亲的形象,生动的言语,敏锐的感知,灵活的思维,充沛的情感,这种由内而外,由外到内浑身散发魅力的班主任,才能真正感染孩子、培养孩子、塑造孩子。因此我也总是不断地提示自己:“用真诚善良的心灵去感染孩子,用关怀敏锐的眼神去捕捉孩子,用阳光式的评价去激励孩子,用情感式的文化去塑造群体。”以下就谈谈我在班主任工作历程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一.关爱与鼓励每一个幼儿---我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这群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经验背景、不同个性的独特个体,作为班主任的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帮助每个孩子进步。于是我每天都会仔细地关注每个孩子来园的行为、情绪、语言,透过细腻的观察来更好的感知孩子的当下状态。有时孩子会身体不舒服突然变得安静了;有时孩子抢着排第一只是想拽拽老师的大手,表示喜欢老师;孩子们的那些小秘密总是在他们的言语,肢体,表情中流露出来,我想:这就要求我们班主任在每天的带班过程中,不仅要尽力,更要尽心!尽心地去聆听、尽心地去感悟、尽心地去实践。为此我还尽我所能的做了大量的案头分析工作,记录了幼儿观察日记、个案反思、案例分析。在对儿童的观察记录中:我不仅仅是单一的评价儿童,更多的是在过程中,学习解读儿童,分析儿童.更是不断建构一个班主任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这其中,让我感受最深、最有感触的是:一个班主任的微笑、鼓励,期望是孩子前行中多么重要的一股力量!我坚信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只是不一样的孩子有不一样的夸的方式。于是我努力地在班级管理中推行“三步走“的激励策略。面向能力强的孩子---我“带着走”。通过发扬优点、抛转引玉、总结引领,引导“小能干”们充分展示自我,提高耐挫力。而面对中间层次,不引人注目的孩子时----我采用“拉着走”的方法。我努力地通过主动接近、挖掘优势、优化组合、个别施教等方式促进这一群体的转化。当然每个班级必定有一些个别的孩子。例如特别内向拘谨,个性特别调皮,个别化差异特别明显的这群孩子。在面对这群孩子时----我采用“哄着走”的方法。我尝试用心关爱、扬长避短、任务转移、家园合力等方法引导这些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魅力 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学生赖以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桥梁,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中曾经说过:?语言是率领人们冲锋陷阵的统帅,是拨动人们心灵琴弦的乐师……语言是争取人们灵魂的战士,一切都取决于你这个教师的语言怎样,有的话语象患呆小病的人那样瘦弱难看,有的话语象枯草的影响一样没有力量和感情,有的话语则象永恒的星辰那样光辉灿烂,永不熄灭,为人类指引着道路?。教师的语言就应该是指引航路的明星。 著名教育家于漪也曾说过:?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加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且能给学生以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语言,提高使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把课上得有感染力、说服力,必须下苦功学习语言,锤炼教学用语,讲究语言艺术。作为语文教师,应是语言运用的典范。其课堂教学语言,不但要力求规范清晰、准确严密,而且还应该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变得为学生所乐于、易于接受,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就此进行了一点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略陈管见。 一、用充满激情、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增强课堂活力. 从审美的角度看,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丰富感情的课。现行语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但是,由于其中相当一部分篇目的内容同当今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加上学生本身的生活阅历十分有限,其认知水平、审美情趣又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要想使这些作品的内容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就必须借助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功力。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就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重视感情是人的通性。许多典范之作之所以典范,恰恰也是能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像诸葛亮的《出师表》、朱自清的《背影》、孙犁的《山地回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作品无不渗透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教师在讲解这些作品时,

语文教学论文:让教学语言更有“魅力”――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语气语调

让教学语言更有“魅力”――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语气语调 有很多老师认为上课的语气语调并不重要,大学里的教授上课从头到尾一个调,也没有人说不好啊。要知道那是因为教授面对的是大学生,是已经有了自我控制能力的人群。而我们所要面对的是小学生,是正在学语言,还没有形成语言体系的人群;是自我控制能力很弱,容易被无意注意所左右的人群。面对这样的孩子们,上课时,教师语气语调的把握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1、控制语调。 每个人都一样,当讲到精彩的地方总免不了要声高8度,期望能以此来调动听众的积极性,这无可厚非。然而上课并不是简单的听与被听的关系,更重要的还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你讲得兴致高昂,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很容易疲劳,根本无心听课了。相反,教师如果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语调,使之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去听,当然就不会出现“左耳进右耳出”的现象了。记得我上初中时有一位历史老师,他的语调我到现在还记忆深刻。当时的历史课一般总是安排在下午,要知道下午总是容易让人昏昏欲睡的。但是,只要是上这位老师的课,全班不仅没有人趴在桌上偷懒,反而各个精神。原因到也不是他讲课特别精彩,而是他的语调真的可以用抑扬顿挫来形容。每当你觉得自己要走神的时候,这位历史老师总是用突然的高昂,或者是突然的低沉把你从走神的边缘拉了回来,想不听都难。 2、推敲语气都说做小学老师久了,平时说话也会有小孩子的味道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每时每刻都要仔细推敲推敲

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讲解课文,因为你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小孩子有着自己的思维模式,或者说他们的思维模式还不完善,因此,成人化的语言成人化的说话方式他们有时候是不能理解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特点,在讲课当中用学生能理解的语气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知识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3、调整语速很显然,这一点要求也正因为你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过慢的语速会使课堂效率降低,但是过快的语速却并不能提高课堂效率,反而造成学生跟不上教师的速度,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虽然在小学阶段学生并不要求记笔记,但是小学生的语言结构不完善,语速加快,他们听起来就费力,不愿意去听,当然就听不进了。所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适中的语速效果才会最理想。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语气语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让我们的教学语言更有魅力!

做有特点的语文老师

做有特点的语文老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关键词之一、课堂: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我在这一方面狠下工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形成群言堂。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关键词之二、习惯 (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基础的语文习惯。教育就是培养和塑造习惯,这话虽说有些偏颇,但也击中了基础教育的要害。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譬如天天阅读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日记的习惯 等等 是学生可以终身受用的。1.订计划的习惯。2.自主预习的习惯。3.自己留作业的习惯。4.自己出考试题的习惯。5.整理错题集的习惯。6.大事做不来小事赶快做的习惯。(二)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爱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童年阅读将影响孩子的一生,阅读究竟能给孩子什么? 好成绩好习惯好品德高情商终身学习的能力 课标关于课外阅读的建议是这样的,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在指导孩子读书的过程中,课外阅读读物的选择课外阅读时间保证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的评价,都要形成一个体系,老师都要跟过程化的跟进。我的理念是化整为零,日积月累,天天坚持,养成习惯1注意培养积累的习惯。小学阶段是人积累语言的最佳期,是记忆力最好时期。除了在阅读记录卡的记录上,主张要加强背诵,要死记硬背。没有记忆的阅读学生怎么积累。为了激励学生进行积累,除了读名著经典书籍,我要求只要做过的阅读题,必须将里面道理深刻或者优美的句子背诵下来,同学之间互相检查,有读书积累小组的监督组长做好记录。2.利用好小组读书管理,每天早读时间是读书汇报时间,由小组长根据读书

语言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应用初探

语言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应用初探 摘要】: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 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形象性激励性趣味性 一、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采用全国通行的规范化普通话,这样既可避免教 学语言出现“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但是,有的教师为了显示的自己的才学,讲起课来或文绉绉的,满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杂, 不伦不类。因为这种语言只会使学生觉得晦涩而难以理解。还有的教师在教学中 夹杂着方言,教给学生的不是规范的普通话,致使学生长大之后由于各种需要不 得不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规范,要学会使用普通 话。 二、课堂语言的形象性 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规范,还要形象。李燕杰教授曾?说过:“讲到最典 型的人物,最生动的事例,最感人情节,要绘声绘色,细致刻?,使用听众如临 界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风趣。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生动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 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 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 三、课堂语言的趣味性 作为一个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规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够的,每天一堂接一堂 40分钟的课,对于生性好动、好奇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 对这种现象,教师便只有巧妙驾驭好课堂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无奇,尽量 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也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使 学生能从?以为无趣的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我曾听同事说,她听 过一节语文课由于老师的语言平平、毫无生气,使前一节课还生龙活虎的学生一 下像被霜打了的茄子,有的甚至在下面大呼“催眠曲”,所以,教师应当使自己的 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 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学生听起来 才舒服悦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 学效果。 语文教师更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课堂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 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 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 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 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我认为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使用中又有其内在的差别。含蓄、温故知新

课堂的魅力就是教师的魅力(李镇西)

课堂的魅力就是教师的魅力(李镇西) 课堂的魅力就是教师的魅力李镇西 昨天(2014年10月17日)下午最后一节课,参加青年教师风采大赛的老师开总结会。我给老师们即兴讲了讲我对课堂教学的想法。 在座的老师都很年轻。我再过几年就退休了,不会再与你们共事了,因此我不是作为校长在“培养”同事;未来几十年,你们也不一定一直在武侯实验中学工作,这谁说得清楚呢?因此,我也不是在为武侯实验中学的未来“培养”老师。我就是一名老教师的身份,为国家“培养”你们,呵呵! 作为一名教师,把课上课是最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你们的立身之本。我在对你们进行新教师培训的时候,就说过“好老师”的标准,第一条就是“课上得好”。好到什么程度呢?好到学生上你的课觉得时间过得很快,盼着第二天听你的课。怎么才能把课上好呢?我有这么几条建议,供你们参考——

第一,要不断研究自己课。 你们什么时候备课上课最认真呢?不就是校长要来听课的 时候吗?不就是教研员要来听课的时候吗?不就是赛课的 时候吗?不就是这堂课决定你是否能够转正,是否能够评职称的时候吗?等等。好,你们就把每堂课都当成校长要来听课,教研员要来听课,当成赛课,等等。这样,你备课上课一定格外认真。天天如此,坚持数年,你的教学水平肯定提高。 我想到我年轻时候,那时候学校有一台笨重的录音机,我就去借来搬到我的讲台上,每堂课都录下来,然后晚上就听我的课堂录音,哪个地方还比较满意,哪个地方有些遗憾,包括哪句话说得不够好,等等,我都认真听,认真琢磨。这样坚持下去,我觉得自己的教学水平真的就慢慢提高了。这么多年来,我备课有一个原则,就是无论我上过多少遍这篇课文,我都当做第一次上这篇课文来备课。比如讲《祝福》,备课时我不会去看以前的教案,而是把这篇课文当成第一次上来钻研。而这种“钻研”首先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他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可能会有怎样的困难,哪些地方会有阅读障碍,等等。我还会关注学术界对《祝福》这篇文章最新的研究成果,关注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这些成果我都会吸收到我的教案中。另外,我相信大家都会认真写教案的,但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