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答向子期难养生论 嵇康

答向子期难养生论 嵇康

答向子期难养生论 嵇康
答向子期难养生论 嵇康

答向子期难养生论嵇康

答向子期难养生论

答曰:所以贵知而尚动者,以其能益生而厚身也。然欲动则悔吝生,知行则前识立;前识立则志开而物遂,悔吝生则患积而身危,二者不藏之于内,而接于外,只足以灾身,非所以厚生也。夫嗜欲虽出于人,而非道之正,犹木之有蝎,虽木之所生,而非木之宜也。故蝎盛则木朽,欲胜则身枯。然则欲与生不并立,名与身不俱存,略可知矣。而世未之悟,以顺欲为得生,虽有厚生之情,而不识生生之理,故动之死地也。是以古之人知酒肉为甘鸩,弃之如遗;识名位为香饵,逝而不顾。使动足资生,不滥于物;知正其身,不营于外;背其所害,向其所利。此所以用智遂生之道也。故智之为美,美其益生而不羡;生之为贵,贵其乐知而不交,岂可疾智而轻身、勤欲而贱生哉且圣人宝位,以富贵为崇高者,盖谓人君贵为天子,富有四海,民不可无主而存,主不能无尊而立;故为天下而尊君位,不为一人而重富贵也。又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者,盖为季世恶贫贱而好富贵也。未能外荣华而安贪贱,且抑使由其道而不争,不可令其力争,故许其心竞;中庸不可得,故与其狂狷。此俗谈耳。不言至人当今贪富贵也。圣人不得已而临天下,以万物为心,在宥群生,由身以道,与天下同于自得;穆然以无事为业,坦尔以天下为公,虽居君位,飨万国,恬若素士接宾客也。虽建龙旗,服华衮,忽若布衣之在身。故君臣相忘于上,民家足于下。岂劝百姓之尊己,割天下以自私,以富贵为崇高,心欲之而不已哉,且子文三显,色不加悦;柳惠三黜,容不加戚。何者,令尹之尊,不若德义之贵;三黜之贱,不伤冲粹之美。二子尝得富贵于其身,终不以人爵婴心,故视荣辱如一。由此言之,岂云欲富贵之情哉,请问锦衣绣裳,不陈乎暗室者,何必顾众而动以毁誉为欢戚也,夫然,则欲之患其得,得之惧其失,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在上何得不骄,持满何得不溢,求之何得不苟,得之何得不失邪,且君子出其言

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岂在于多欲以贵得哉,奉法循理,不纟圭世网,以无罪自尊,以不仕为逸;游心乎道义,偃息乎卑室,恬愉无<辶Ф>,而神气条达,岂须荣华然后乃贵哉,耕而为食,蚕而为衣,衣食周身,则余天下之财,犹渴者饮河,快然以足,不羡洪流,岂待积敛然后乃富哉,君子之用心若此,盖将以名位为赘瘤,资财为尘垢也,安用富贵乎,故世之难得者,非财也,非荣也。患意之不足耳~意足者,虽耦耕川亩,被褐啜菽,岂不自得,不足者,虽养以天下,委以万物,犹未惬。然则足者不须外,不足者无外之不须也。无不须,故无往而不乏;无所须,故无适而不足。不以荣华肆志,不以隐约趋俗,混乎与万物并行,不可宠辱,此真有富贵也。故遗贵欲贵者,贱及之;故忘富欲富者,贫得之。理之然也。今居荣华而忧,虽与荣华偕老,亦所以终身长愁耳。故老子曰:「乐莫大于无忧,富莫大于知足。」此之谓也。

浅谈大学生活的人生意义

浅谈大学生活 很荣幸也很高兴在这里遇见我们冀中的朱翠珍老师,也非常感谢老师给了我这次和大家交流的机会。 朱老师给我的写作题目是《谈谈大学生活的感受》,我想把大学生活放到人生的整体中去和大家谈几点自己的体会。野狐谈禅、不足为训,妄立文字,望大家辩证取舍。 一、责任意识——我们都是司机 责任意识是我们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是有质量的生活的保证。责任就是要对我们已经做的、正在做的和将要做的事情有一种爱。不是消极被动地去完成别人分配给的任务,而是积极主动地用行动去满足心中对美好的追求和渴望;当然,这就需要我们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真心想要什么即要明白我从哪里来,我为何而来,我要到哪里去。只有明白了这些我们才能有针对性高效的培养锻炼自己拥有足够的能力去驾驭生活,因为生活才是我们的最终归宿。所以有一句话:生活比什么都重要。 进而我把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比喻为司机。或许现在我们还是乘客,但是我们现在所做的正是培养自己驾驶生活这辆车的能力,很快我们就会开上属于自己的车。我们的这辆车是一代代流传、改进、换新而来的。在这辆车上,至少会乘坐着我们的妻儿老小,我们开车的最低责任是保证他们坐在车上是安全的;其次,我们要尽力让他们坐的是舒适、安心。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保证你的车是在一直向前行进的。 当然,如果车上的乘客(我们的负责对象)不团结,不和睦,你也很难安全快速的前进;你一直不停地开着,车也会受不了;自己一辆车独行,总会遇到些你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还需要保证家庭是的和睦,关注车辆的性能和保养同时保持和其他车辆的联系等等。一个人,你驾驭的是自己的人生;一家之主,你把握的是家庭家族的前进状态;一个企业、公司,乃至一个民族、国家的领导你的责任是对乘坐在你车上的所有乘客负责,最起码你能保证他们是安全的,你能给他们安全感,同时你还要和其他的人、团体,国家竞争(其实我很不喜欢这个词、不喜欢争和抢,但是你必须竞争)。这就需要我们拥有过硬的驾驶技能,较高的调和、分配、组织能力,全局观、平常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

嵇康的人生经历

嵇康的人生经历 嵇康旷达狂放,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再加上他 幼年丧父,故而经常放纵自己,“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庄之后,“重增 其放,使荣进之心日颓”。在懒散与自由里孕育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 嵇康轻时傲世,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向秀曾叙述其与嵇康的友谊:“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钟会陷害吕安时,给 其安上的一个罪名就是“言论放荡,非毁典谟”。 钟会身出名门,是曹魏大臣,书法家钟繇之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气”,年少得志,十九岁入仕,为秘书郎,三年后又升为尚书郎,二十九岁时就已进封为关内侯。但是嵇康 拒绝与其交往。但钟会对年长其两岁的嵇康,却敬佩有加。世说新语中说:钟会撰写完 《四本论》时,想求嵇康一见,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于户外遥掷,便回怠走”。显赫后的钟会再次造访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继续在家门口的大树下“锻铁”,一 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钟会觉得无趣,于是悻悻地离开。嵇康在这个时候终于说话,他问钟会:“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对此 记恨在心。 司马昭曾想拉拢嵇康,但嵇康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于司马氏采取不 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 嵇康回归自然,喜好打铁,超然物外得自在,不为世俗所拘,而又重情谊。《文士传》里说嵇康“性绝巧,能锻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 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 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晋书·嵇康传》写道:“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他在以打铁来表 示自己的“远迈不群”和藐视世俗,这是其的精神特质的体现。 嵇康身处乱世,但崇尚老庄,讲求服食养生之道,有自己的养生诀窍。他认为,人之 所以能长寿,在于注意平时在细微之处保养自己。这就好比“为稼于汤之世当时天下大旱,偏一溉之功者,必一溉而后枯,而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养生之道与此相仿,关键在于 平日一点一滴的修养,不使自身为七情所伤、六淫所中,如此才能身体强健,得以长寿。 但世人恰与此相反,“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这可真是 “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所以,世间多闻早夭之人,难见皓首之翁。 嵇康认为人是可以长寿的。他说“特受异气,禀之自然……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但世皆莫精其术故莫能得之。”嵇康认为,正 确的养生应该是:“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出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

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 摘要:嵇康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上的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在中国音乐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声无哀乐论》反映了音乐本质、审美感受和社会功能观,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历史宝贵遗产。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 东汉后期以来,人们长年饱受战争的动乱、政治的压抑。魏晋时期人们把这种痛苦寄情于山水中,造就了魏晋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解放,加之佛教的传入,玄学的兴起,两汉以来儒家独尊传统思想受到冲击,崇尚自由的道家流派也随之兴起,构成与儒学抗衡的思想流派,在音乐思想上,“竹林七贤”——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最为典型。 嵇康(223——263)字叔夜,今安徽宿县人。魏末著名琴家、音乐理论家、文学家。在魏晋期曾任中散大夫,他和阮籍、王戎等组成有名的“竹林七贤”。政治上他反对司马氏专政,主张“非汤武薄周礼”,琴学方面他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他的《琴赋》描述了琴曲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法,评论了价值珍贵的琴曲。他的《声无哀乐论》是一部极富有思辨性的美学论著,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当今研究音乐美学领域中,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作用。 《声无哀乐论》全文约7000字,全文开篇便是秦客发问“‘闻之前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又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斯已然之事,先贤所不疑也。今子独以为声无哀乐,其理何居?”[1]文章提出了:音声能否表现哀乐情感?音声与人的感情处在怎样对应状态之中?音乐与政治盛衰、移风易俗的关系等尖锐的问题。嵇康针对这些问题围绕音乐“名”、“实”展开剖析,明确指出“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而后发,则无系于声音。名实俱去,然尽然可见矣。”[2]这里即指音声本身自有其自然属性,而与人的哀乐无关。所谓哀乐是人内心之情先有所感,然后在欣赏音乐中被触动后表达出现,至于情因何来产生哀乐,这与音声本身无关,音声即无哀乐之“实”,也无哀乐之“名”。嵇康认为音乐是可以表达哀乐情感,但不能产生哀乐,两者并无因果关系。用他的话“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嵇康

嵇康《养生论》

嵇康《养生论》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 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清虚静泰,少私寡欲。 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 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著,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 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 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晞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 遗生而后身存。若此以往,恕可与羡门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哉?

《赵构真草书嵇康养生论文卷》 《养生论》全文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 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 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 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 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 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 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

浅谈大学生学习生活规划

浅谈大学生学习生活规划 摘要: 大学是知识的海洋,是意志培养的摇篮,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尽早做好规划,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规划, 不仅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的分析与权衡, 而且使他们充分认识自我, 明确自己的学习需求,未来的职业目标,从而保持持久地内在学习动力。同时,大学生学习生活规划需要因人而异,不能盲目跟风。所以做好学习生活规划对每一个大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生活;规划 一、大学生学习生活活规划的必要性 所谓“学习生活规划”,是指学生个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大学环境等因素,为自己确立大学在校的学习、生活以及择业、就业的计划和打算。它是人生规划的一部分。大学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时期,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时期,尽早做好规划,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据有关调查,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规划并不明确,不能运用有关理论规划未来的工作与人生,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提前准备和准确定位,甚至影响将来的生活和对社会的适应性。而且,不少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少,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弱,只学到书本知识而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缺乏团队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自我认识。而且相当多的大学生没有注重有计划地在大学生活中培养自己真正有发展潜力的素质。 做好大学学习生活规划,有利于(1)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全方位的实力;(2)对自己进行自我评估,全面了解自己;(3)明确自己发展方向,增强自身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就业成功的机会; (4)提升应对社会竞争,顺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自身素质。 大学生学习生活规划主要体现在对每天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划,短期所要达到

嵇康的故事及死因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人。身长七尺八寸,风姿杰出,举止爽朗,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七贤中的山涛(后面会提)说∶“嵇康个性如孤松一样独立于世;喝醉时,巍峨地像即要崩塌的玉山。”另一位王戎也说∶“认识稽康二十年,从没看过他有什么欢喜快乐的样子。” 稽康严肃,也像松柏一样固执、刚健。伪世里,不低头的草是注定要被割的。有一次嵇康游于山中,碰到一个道士,名叫孙登(不是那个吴国太子孙登),两人结伴同行。临别之时,孙登说∶“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稽康隐居后,锻铁以自给,虽然不说人坏话,但光是“不理会”这些权贵,就足以得罪他们了。最可怕的一次,就是惹火了钟会。钟会拜访嵇康,把排场弄得很大;嵇康正在打铁(据说打铁是他的兴趣),不以为然

且态度极冷漠,连头都没抬起来。钟会觉得自讨没趣,起身要走,嵇康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七贤中的山涛想要辞官,上面要他举荐贤能人士代替,山涛就把嵇康给端了出来。嵇康听说,洋洋洒洒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主张人各有志,时空的转变,与个人志趣的差异,都将造成人生抉择的不同。穷困、显达并不会影响生命的价值,重要的是循顺天赋的性情,各遂其志。嵇康举了三国时代的两个例子:华歆不强劝管宁为卿相,诸葛亮不逼徐庶入蜀,这都是真正相知的朋友。又影射司马氏“非汤武而薄周孔”,说他不屑在这样虚伪乱搞的政权下面作官。他还要教养两个小孩,女儿十三岁,儿子八岁,但愿守着陋巷,教养子孙,时常见见亲友聊天,陈述平生,喝酒一杯,弹琴一曲,也就全了今生志愿。这也是《与司马昭绝交书》。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

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 摘要:魏晋至隋唐的音乐美学思想具有显著的特色,开始探索音乐的特殊性、音乐内部规律的突出代表作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美学史中地位重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对《声无哀乐论》的研究有利于揭示出它的深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美学思想 一、《声无哀乐论》的背景 中国古代魏晋时期是一段社会混乱且黑暗的时期。魏末,司马氏假借禅让之名篡夺魏氏政权,这在当时的社会道德观下,是对君臣之道的极大扭曲,诸多有志名士拒绝与司马氏合作,将才能寄情于山水之间,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要首推嵇康。由于他与魏宗室姻亲,所以在反对司马氏专权方面就比其他文人更为激烈执着。 嵇康的音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所著的《声无哀乐论》上。文章通过一秦客向东野主人发难,东野主人逐个解答来展开。实际上东野主人暗指的就是嵇康本人,秦客是那些所持观点与他不同的人。《声无哀乐论》的中心思想是推崇音乐的自然之理,它独立于天地之间,有自己的自然本性,而与人的哀乐无关。即同一音乐有人听了会哭,有人听了会笑,哀乐并非音乐所给,而是人心在音乐开始之前就有了哀乐之情。人心作用于音乐,从而产生不同的燥静效果,而唤不起相应的感情。音乐客观存在,哀乐是主观的,二者不相经纬。这些都是对庄子“法天贵真”思想的继承。同时还认为“声以平和为体”,即具备哀乐正等,没有倾向特征的音乐就是好音乐。这是在老子“自然无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嵇康有志不能伸,他极力反对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认为六经、礼法、名教束缚人性,与人的本性相对立。能与他的现状与思想相呼应的只有老庄的无为思想,他推崇“越名教而任自然”,因此他的理论更多充斥的是唯心主义,这有一定的消极意义。但嵇康同时也是以为音乐的实践者,当他在接触实践而对某些个别的音乐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他的理论往往特别发出光彩。总的来说,嵇康的理论在他的时代中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嵇康和他的养生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318887287.html, 嵇康和他的养生论 作者:苏礼 来源:《保健与生活》2010年第07期 嵇康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崇尚老庄学说,信奉服食养生之道,所撰《稽中散集》重点论述养生之道,世称《养生论》。 在《养生论》中,嵇康首先提出“导养得理”可以延长寿命的观点。嵇康说:聪明的人懂得,人的形体必须依赖精神才能形成,精神必须借助形体才能存在。而生命的正常活动最容易遭受破坏。因此应当以陶冶性情来保养精神,使心智安定来健全体魄;情感上不产生过分的爱恋和憎恶,意念中不留下过分的忧愁和喜悦;清静淡泊而不妄想,从而使气血平和而保持健康。再加上呼吸吐纳,服食药饵,使精神形体结合在一起,表里之间相互协调,如此就能够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 嵇康认为,声色酒食容易损伤形体,喜怒思虑容易耗伤精神,精神活动、生活方式的失常是减损寿命的重要因素。所谓“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措身失理,亡之于微。”而“情虚静泰,少私寡欲”等养生之道,可以增进健康,延长寿命。 怎样才能做到“情虚静泰,少私寡欲”呢?嵇康说道:“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知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了解名利地位会妨害品德的修养,因此就轻视而不去追求;认识到肥甘厚味会损害正常的生命活动,所以果断地抛弃而不顾惜。胸怀坦荡而没有忧愁,心情平静而没有焦虑。又长久坚持,用和谐的方法养生。和顺天理达到清净的境界。然后再用灵芝一类药物涵养精神,用甘美的泉水滋润脏腑,借助早晨的阳光温暖肌肤,抚动琴瑟五弦怡悦心神,清净没有妄欲而自得其乐,身强体健而心情旷达,不刻意追求欢乐而心神自然愉悦,摆脱生命的牵挂身体自然长存。

浅谈大学生的世界观

我以我眼看世界 首先,我要申明一下,我只是一个学工科的普通大学生。对涉及到这一领域的一系列专业问题并不懂,也不会上升到某种高度或以其他学科的知识来阐释这个问题。以下所写的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想到什么就记下什么,也许会有些凌乱,但请见谅。 首先,你得承认,我们生活的世界丰富多彩、五彩缤纷、变化无穷、十分奥妙。从空间和时间上来说,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的宇宙,就目前人类的认知能力来看,觉得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让人觉得深不可测。就世界的物质数量和结构来说,在数量上,上到总星系,下到基本粒子,数量巨大,无穷无尽;物质结构组合,多姿多彩,而且产生了有机物、诞生了生命、有无数的物种、更是产生了人类的思维之花,确实使人觉得奥妙无穷!人类的科学发展,正在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类自身。人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通过人认识了世界的规律,而且世界又通过人正在逐步改造世界自身。因此,世界的发展和走向将不可预测!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从知道,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我们的幸福全部依赖于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其次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是以别人的劳动为基础的,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相信,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

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人类世界是多元的,全面的,从古代中国的文化来看,产生了多种学说。儒、道、法、墨等等,各家学说精彩纷呈,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其实很难说那一种的学说是正确的,那种学说是错误的。应该说,各有各的精华与糟粕之处。而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岂不是很好?从人种上来说,有黄色,白色,黑色之分,每一个人种都具有其平等的地位,没有优劣之分。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我想说的是,“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从外在到本质都是不同的。正是个体间的差异性,才构成了这个精彩的世界。从人的角度讲,每个人的思想不同,所以对每件事的看法不同,所以,这便有了争论。只要在道德与法律的界限里,我是赞同这种争论的。我想,正是这些争论,推动了人类世界的前进。世界是多元的,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不要走极端!不要因为肯定了一样东西,就极力去否定另一个与它相对的东西。我想回顾一下我们民族过去的一些做法。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们的民族是坚持传统也好还是学习先进也罢,我们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思想,但由于以前视野狭隘以及政治,战争等原因,我们的做法都很片面,极端。坚持这个,就否定其他的,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之前,马克思主义一统天下,极度排斥我国传统价值和西方的价值观,那时,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我们就大力排斥资本主义的东西,我还记得,初高中政治思想书的里面,对资本主义的全面否定,批判其一切东西的罪恶性。现在长大了,明眼人一看便知,资

嵇康与声无哀乐论

嵇康与《声无哀乐论》 嵇康(223—262年),字叔夜,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诗人与音乐家。他生活的年代,正是封建社会秩序经过东汉末年黄巾农民起义的打击而一度遭到破坏之后。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社会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的状态,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在思想上,以五经博士为代表的汉儒正统思想随着东汉政权的崩溃已无法维持其 统治的地位,统治阶级纷纷对它重新估价,并寻求为新的门阀士族服务的思想武器“清谈玄学”来代替它。 嵇康就是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曹氏拥有实权的时候,以曹魏宗室的关系做过中散大夫的官职。司马氏掌权以后,他以反对派的姿态与阮藉、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等人号称“竹林七贤”,避居曹魏宗室聚居的河北山阳,与司马氏相对抗。在众人之中,嵇康对司马氏的攻击尤为激烈,因而被司马氏所杀害。 《声无哀乐论》从“秦客”问“东野主人”开始,引出本篇的主旨问题,这是一篇以提问开始,阐述主人的观点,其中对方从不同侧面反对主人的观点,这样一正一反的对话方式,每个人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对音乐与人的内心情感的是否存在影响,进而对音乐的本质做了细致的论述。结构如下: 一,第一轮的论战由反方代表秦客先提问开始,曰:“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提问,主要以声音是否具有哀与乐的属性。主人认为曾经的理论都已经是陈旧的,甚至是错误的,使得后世的人

混淆了名称与本质的关系,世间的万物,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无论从视觉到听觉还是味觉,不会因外物的侵蚀而有所改变,既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不变。声音当然不会因为人们的爱与憎,悲与乐有所改变。这就是作者的论点,万事万物是因其自然规律而独自存在,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而改变。既“声无哀乐”。 世间的事物以其自己应有的状态存在,作者还从味觉方面举例说明,味觉分为甜和苦两类,如果由于某甲聪明而喜爱甜或苦,某乙愚笨而讨厌甜或苦,两者之间并不相干,喜欢、讨厌是一回事,聪明、愚笨又是一回事,难道可以用我的口味标准去衡量,与我口味相同的人我就喜欢他,与我口味不同的人我就讨厌他,我喜欢的味道就是好的味道,我讨厌的味道就是坏的味道吗?由此得出外界和内心应该区别开,客观和主观也各有其名。衡量音乐的标准应当以好与不好为主,与悲哀和快乐的感情无关,悲哀和快乐自然是先有情感的存在然后才会发生,和音乐没有必然联系,名称和实质去掉之后自然就显现出来。作者的观点很鲜明,自然之理不因为外物和人的内心情绪变化而变化,音乐只是表达自身所具有的基本属性,人类的情绪包括高兴、愤怒、悲哀、快乐、喜爱、憎恨、惭愧、恐怖。这些事人们在接触事物表达感情时有所区别而无法超越的范畴。这一切都是独立存在的。 这是他们第一轮唇枪舌战,看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理,谁也无法说服谁而达到一致的统一认识。

如何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各种矛盾

如何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各种矛盾 矛盾的存在是广泛而必然的,因为有人的地方就有选择,而有选择的地方就有矛盾的存在。 在童年有和小朋友一起争夺玩具的矛盾,是夺是舍往往整个面红耳赤;在少年时期又面临择校的矛盾,因为这关系学习的基础,学习的基础又关系自己的未来;到了青年所面临的情况愈加复杂,所遇到的事情愈加的多了起来,此时的矛盾则更多,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已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特别是到了壮年之后则更为严重。 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因此解决问题时也依此解决,先解决主要矛盾后解决次要矛盾,而矛盾中又包含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由此产生了关注程度的不同,着重主要因素考虑次要因素,着重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再加上矛盾的含义 有时矛盾的解决还要看外部环境等客观因素如果绝大多数人的矛盾一致,则应该优先考虑绝大多数人的矛盾,法规不外乎人情,则在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时,更应兼顾道德,人情。 其次,个人的能力或者智慧是有限的,不要妄图依靠自己就打算将所有的事情考虑清楚,弄明白。矛盾同样也不是没一个都能参透的,正如郑板桥所说“难得糊涂”,有的时候太精明未必是对的,事事弄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未必是好,人应该看多远走多远,也就是说不要杞人忧天,着眼于现实才是最明智的,也是正确的。正如“时间能够说明一切”一样,或许在矛盾面前也是这样。同时也不能妄想“一招鲜吃遍天”特别是对现今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来说。中国有个矛与盾的尽人皆知的故事,告诉了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能太过偏激或者偏执,不应言过其实,而应对事物予以客观恰当的分析和评价,不然很容易陷入极端,如果矛盾处理不好,有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矛盾。 再者当今社会的诱惑颇多,我们不能纠结于没有意义的矛盾之中,我们应该在此时举世皆浊我应独清,众人皆醉我应独醒,有意义有价值的矛盾我们应当斟酌再三,而没有意义的矛盾例如是否吸毒等我们应果断的拒绝。在利益方面的矛盾应该是最多的,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我们应该牺牲个人利益顾全集体利益,有时舍己为人也是必须的。 在解决矛盾时,“换位思考”往往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多想一下如果我是他或如果我处在当时的情况,如此种种,彼此之间就可以减少些许偏激,多了几分理解和宽容,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的和谐,相互之间更加的友好。 只要客观地公正的,在矛盾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庸人自扰就可以做出明智的决定。

嵇康的养生术和游仙诗

嵇康的养生术和游仙诗 嵇康的养生术和游仙诗 【原文出处】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期号】200204 【原刊页号】86~91 【分类号】J2 【分类名】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200212 【英文标题】Ji Kang's Methods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His Poetry of Fairyland RovingSUN Chang-wu(Chinese Dept.,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作者】孙昌武 【作者简介】孙昌武(1937-),男,辽宁营口市人,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中文系,天津300071 【内容提要】嵇康接受道家学说和道教神仙思想,相信神仙存在,认为神仙不可学得,又主张养生可以久寿延年。这种养生思想作为道家、道教思想的发挥,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和养生思想相关联的他的独特的神仙观念,也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在他的创作中,这两个方面被转化为文情和诗思表现出来,在文学史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成就。 【摘要题】先秦与魏晋六朝文学 【英文摘要】Ji Kang(223-262),a scholar and a thinker of the Three Kingd-oms,accepted the philosophical ideas of the Taoist school and the concept of immortality,believing that human beings can ne-ver become immortals through their own efforts but can prolong their lives through health preservation,an idea that further developed Taoism and proves to be valuable and significant.He also expressed the idea in his literary works,which are well known for their distinctive features. 【关键词】嵇康/神仙思想/养生术/文学创作 Ji Kang/concept of immortality/methods of health preservation/literary creation 【参考文献】 [1]三国志·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标点本. [2]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李善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5.[5]王充.论衡·道术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6]王先谦.庄子集解[M].《诸子集成》本. [7]干宝.晋纪·总论[M].黄shì@(16)辑,《黄氏逸书考》本. [8]王弼.老子注[M].《诸子集成》本.上海:中国书店,1986. [9]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10]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完整word版)养生论

养生论 [教学目的] 1.掌握文中生僻字的读音;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字、古字、异体字;掌握文中重点词语;掌握文中重点语句的今译;掌握文中出现的实词活用及语序变化等古汉语语法现象。 2.领会本文“导养得理”可获长寿的观点,了解修性保神和服食养生结合的养生方法。[教授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讨论式为辅。 [教授学时]3学时 [教学内容] 一、生僻字 蠲悖蕞畎浍赊豚醇 二、繁体字 識靈憂傷術幾專難僅敵獲遠懷驗喪處 三、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1、较()而论之。 2、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 3、虽终归于燋()烂。 4、爱憎不棲()于情。 1、蝨()处头而黑。 2、声色是躭()。 3、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 4、劳而未验,志以()厌衰。 9、攻之者非一塗()。 10、绥以五絃()。 四、重点词词 1、目(见) 2、较(而) 3、涣然 4、流离 5、嚣(然) 6、衔(哀) 7、殷(忧) 8、醇醴 9、赫然 10、植(发) 11、偏(有) 12、(不可)诬 13、(不)棲 14、(神)须 15、(相)亲 16、(之)价 17、蠲(忿) 18、(声色是)躭 19、玄黄 20、蕞尔 21、(一)塗 22、自用 23、持生 24、闷若 25、(无)端 26、一切 27、自力 28、畎浍 29、尾闾 30、交(赊) 31、(交)赊 32、应(远) 33、悠悠 34、累心 35、醇泊 36、旷(然) 37、寂(然) 38、晞(以) 39、绥(以) 40、遗生 五、指出语法现象 1、夫神仙虽不目见。 2、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 六、今译 1、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躭,目惑玄黄,耳务淫哇。 2、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塗;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 石,其能久乎? 3、纵少觉悟,咸叹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 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 4、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追术者以 小道自溺。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 七、阅读 夫養性者欲所習以成性性自爲善不習無不利也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禍亂災害亦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涉及到生活、学习、社交、恋爱、就业等方方面面。应采取多种方法解决,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在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充满矛盾,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再加上面对社会经济的转型、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毕业就业的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近年来,在国内的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有效防治是一项必然的选择。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心理表现比成人更为敏感复杂,受环境、情绪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人际关系的困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 4、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课业专业化、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引起紧张焦虑。 5、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 高校扩大招生圆了很多青年学子的大学梦,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就业的困

嵇康以及魏晋玄学

嵇康(224—263),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现安徽宿州境内)人。嵇康在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之一。在整个魏晋文艺界和思想界,嵇康都是一位极有魅力的人物,他的人格和文化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嵇康是著名的琴艺家和哲学家。他精通音律,“广陵散绝”体现的是嵇康作为一个伟大音乐家的悲剧。 养身 《嵇康集》十卷书中,篇篇含养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魏晋之时,养生之学大兴,但社会上有两种相对立的思想存在:一是认为修道可成仙,长生不老;二是认为“生死全由天,半分不由人。”嵇康针对这种现象,指出神仙不可能,如果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论可及的看法。在他的重要著作《养生论》中,他以导养得理可寿的总论点,精辟地阐述以下几个问题:一、提出形神兼养,重在养神。他举了几个例子说明精神对人体的强大作用,指出“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而中医学也认为人以神为根本,神灭则形灭。嵇康在此抓住了养生的根本。二、指出养生要重一功元益,慎一过之害,全面进行。嵇康认为万物禀天地而生,后天给予的养护不同,寿命也不尽相同,勿以益小而不为,勿以过小而为之,防微杜渐,提早预防,积极争取长寿。三、指出若不注重养生,耽声色,溺滋味,七情太过,则易夭折。“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四、嵇康还告诫养生者要有信心,坚持不懈,否则就不易有效。还要以善养生者为榜样,积极吸取好的养生方法,清心寡欲,守一抱真,并“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缓以五弦”,就可以“与羡门比寿,与王乔争年”。可见,嵇康在养生问题上研究颇深。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其友人言:“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他自己提的理论,几乎条条做到,但却犯了“营内而忘外”一忌,最终受人诬陷而遇害,令人惋惜不已。 人物事迹 相貌堂堂 嵇康长的是相貌堂堂,他的好朋友山涛说他是“站时就如孤松独立;醉时就似玉山将崩”。他的哥哥嵇喜就在《嵇康别传》里,很不谦虚地夸耀他是“正尔在群形之中,便自知非常之器。”然而,偏偏就是这样一位相貌堂堂的人物,却有“土木形骸,不自藻饰”的个性倾向,据同时代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里记载,当时的上层男士,崇尚阴柔之美,非常重视个人修饰,出门前不但要敷粉施朱,熏衣修面,还要带齐羽扇、麈尾、玉环、香囊等各种器物挂件,于此方能“从容出入,飘飘若仙”。试想一下,与那些脂粉扑面,轻移莲步的矫柔做作者相比,嵇康的天生丽质是多么令人神清气爽。 狂放任性 嵇康具有旷达狂放的个性和行为。嵇康自由懒散,“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养,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丧父,故而经常放纵自己,用他的话说就是“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庄之后,“重增其放,使荣进之心日颓”。在这天才的懒散与自由里孕育着嵇康的狂放和旷达。生活中的嵇康的确很狂,他轻时傲世,对礼法之士不屑一顾。向秀在《思旧赋序》中也说到他和嵇康的友谊:“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钟会陷害吕安时,给他安上的一个罪名就是“言论放荡,非毁典谟”长于诗文 作为魏晋文坛代表之一的嵇康,其作品的精神深刻表现了魏晋一代士人人性的觉醒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和不懈追求。诗人优游容与,游心太玄,目光投向老庄的自然,以自然大化的玄远境界看取人生。艺术视角转为审视自身精神世界,审美色泽趋向性灵的淡泊。嵇康是诗化庄子的第一人,将玄学的命题转化为时代的审美思维,形成一代清峻、渊远的玄学风致。嵇康《述志诗》有云:“冲静得自然,荣华安足为”。“冲静”二字最能代表诗人的情操、志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使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的启示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科目考查卷 专业:土木工程班级:土木13-2任课教师: 姓名:学号:成绩: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与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并且普遍性原理是指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对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时有矛盾。简单来说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 人的成长是以现实的社会关系为起点,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矛盾关系,对人生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存,矛盾运动变化是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因。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矛盾关系,人们不断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必然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关系中展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理论形成的逻辑主线,揭示了人生活动一般的特征,也揭示了人生运动的基本矛盾:第一,个人与社会矛盾是规定人生发展全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人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人生也就不复存在;第二,个人与社会的矛盾,贯穿人生发展过程的始终,是人生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个体的活动必须依赖社会,并创造着社会,个人只有造就社会,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另一方面,社会又是个体活动的总和,个体必须不断改造、创造社会,社会在不断满足个体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进步;第三,人生的各种矛盾归根到底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如何解决基本矛盾,决定了解决具体矛盾的基本态度的结果。 如在面对欢乐与苦难时,如果一个人由自己的欢乐想到人民、民族的欢乐,由自己的苦难想到人民、民族的苦难,他就会以积极、正确的心理思想状态,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思想来指导自己面对和改变社会生活,认为人生是在为人民创造幸福中而体现意义,并在人生学习、工作、实践中以顽强的精神毅力克服一切困难,不断超越自己,努力成为对人民、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最终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人生观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如果人认为人生的欢乐是理所应当的来看待人生,他所体验到的就可能尽是苦难,特别是由于社会条件的制约和人生发展出现挫折等情况时更是如此,而且人生充满失败的经历,这渐渐使社会到处布满黑暗和消极,则阻碍社会和人类的发展,这无疑是谁都不想见到的结果。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正确对待人生矛盾。人总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遇到各种不同的困难或挫折,保持科学理性的头脑,客观地正视人生事实,承担责任,分析原因,理性对待现实与结果,付出应付出的代价,超越错误、痛苦和个人利益的损失,积极地评价和调整人生目标,使人生需求合理化,提高对人生目的的理解能力,对困难、挫折等的忍受能力,对情绪的调控能力,战胜困难的毅力和追求人生高善境界的能力,刻苦努力,人生才能一步一步地达到更高境界,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晋代嵇康的养生精论(4)

晋代嵇康的养生精论(4) 经典养生 晋代嵇康的 养生精论(4) 0周贻谋 善养生者则不然矣.清虚 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 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 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 顾,非贪而后抑也.外物以累 心不存,神气以醇泊独着.旷 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 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 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 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绥 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 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 身存.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 比寿,王乔争年,何为其无有 哉! —— 嵇康《养生论》 康又说,善于养生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清净安泰,很少有 IJLJ私心杂欲.知道名利地位之类会损伤精神和危害道德修养, 所以轻视它而不去迎求,并非有了欲望而去强行禁止;懂得膏粱厚味会摧残生机性命,所以决意抛弃它而绝不顾恋,并不是有了贪心才去抑制.因身外之物劳累心智而不留意萦怀,精神正气因淳朴淡

漠而更加旺盛.旷达处事而无忧愁恐惧情绪,安于寂静而无劳心思虑之苦.他们始终坚守养生之道,积极调养以求顺畅和谐,和顺的原则天天都能实现,这就合乎自然规律.再蒸煮灵芝来滋补身体, 喝上甘甜的泉水,长晒早晨的太阳,安然自在地欣赏音乐,不必多做什么而自然有收获,忘记欢悦却过得很快乐,抛弃生死观念身体却很健壮.这样一来,和神仙攀比寿命,又哪有做不到的呢? 嵇康强调,人们既要重视物质生活的养生,更要重视精神生活 即思想情志的养生,若能长期高度重视身心两方面的调养,自然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嵇康的观点跟今人的认识是完全相符的, 现代人更应该以此奉为养生保健的圭皋.⑨ (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 快乐养生?20102l 鸯馔@ 0张于 庄子?刻意》中说:"平易恬淡,则忧患 ,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自 ,人们都懂得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的关系 密切的,提倡养生必须养心.而老人的养 "平易恬淡"为基石.着名作家冰心一生 无欲则刚,心地宁静"的健身之道,其一 如林,高寿百岁.

浅谈大学生如何利用课余时间.

浅谈大学生如何利用课余时间 摘要:分析大学生课余时间利用状况,掌握了大学生课余时间的利用情况,浅谈大学生如何利用课余时间并为大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课余时间;合理安排 大学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是过渡到成人的关键时刻、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场所。在这里,大学生生活、学习、成长、成才。进入象牙塔大学生群体有着充足的课余时间,据有关部门统计:除去每天8小时的睡眠时间,以每周40节课每节 45分钟计算,每周上课时间为1800分钟,而课余时间为4920分钟,几乎是上课时间的3倍,那么大学生是如何来处置这每周4920分钟的课余时间的呢?而根椐一些回访调查总结:绝大多数大学生课余生活用在上网、运动、阅读、看电影电视、外出逛街等;部分大学生开始谈恋爱以满足感情生活的需要,来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也有一部分选择在学习的同时做些兼职工作,增长阅历,丰富知识,锻炼自己。然而,并非每位大学生都能处理好学习、生活、社会活动中的矛盾,合理的安排课余时间。大学校园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社团活动、公关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的确是令人眼花缭乱,对于如何安排课余时间,大学新生常常心中没谱。如果完全按照兴趣,随意性太大,很难有效地利用高校的有利环境和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 的时间,只有具备这个条件,才可能特别喜欢一门学科,才可能发挥智力的积极性。” 大学生自己更应该努力把握自己的课余时间,合理的安排一下课余时间,把自己从单一学习的枯燥之中拉出来,开发自己的潜力,从生活的各个层面充实自己的头脑,找到一个有活力、充满成就感的自己。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在忙什么?他们课余时间的活动内容与分配结构怎样?这些指标是反映大学生课余生活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表征学生课余生活质量的重要依据,更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展开教育工作的基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