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8年中考政治复习专题训练:法律基础知识

2018年中考政治复习专题训练:法律基础知识

中考复习训练法律基础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规则包括()

A. 法律法规

B. 道德规范

C. 社会秩序

D. 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2. 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是( )

①两者都是违法行为②两者的社会危害性不同

③两者的违法性不同④两者应受到的处罚不同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3.无罪推定原则是现代法治国家刑事司法中通行的一项重要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体现是()

A. 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

B. 公民非依法定程序不受刑事追究

C. 公民非依法定程序不受司法审查

D. 公民非依法定程序不受逮捕

4.中学生李某从小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后来发展到偷同学的钱包,被学校和家长批评教育。但他仍不悔改,与社会青年结伙斗殴,被公安机关拘留。后来因与社会上的“哥们儿”持刀抢劫,被判处有期徒刑。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②青少年要重视道德修养,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③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

④违法一定发展成犯罪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下列行为符合下图《守则》新要求的有()

①到食堂买饭自觉维护秩序,不插队

②微信聊天捏造事实,引逗群友开心

③利用周末组织同学们参加义务植树

④骑自行车时“争分夺秒,不管红绿灯”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6.2019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是民法典的总则编,规定了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这说明()

A. 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全国人大

B.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是法律的重要特征

C. 民事活动步入了有法可依的时代

D. 法律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体现

7.张某因扰乱市场秩序被人民法院处以拘役一个月,林某因扰乱公共秩序被公安机关拘留十天,他们的行为分别属于()

A. -般违法行为,严重违法行为

B. 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C. 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D. 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

8.近日,某男子因散布谣言“有人吃大盘鸡感染H7N9死亡”,扰乱了公共秩序,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10天。这说明()

A. 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B. 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C. 只要不违法,法律就离我们很远

D. 法律惩罚犯错误行为

9.学校食堂的一幕:高年级的某同学仗着自己身材高大,强硬抢占了低年级某同学的位置,而且还顺利地买到了饭菜。对这一幕,你的正确评价是()

A. 在社会生活中有无规则一样

B. 社会生活就是要竞争,谁强谁上

C. 高年级同学的行为违反了规则,应受谴责

D. 对不太习惯排队的同学应谅解,人与人之间要有爱心

10.关于违法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不履行法律规定义务的行为

B. 所有的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C. 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D. 所有违反道德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11.因嫌摩拜单车影响自己摆摊卖报,济南的李某勇将十余辆单车搬到一旁恶意叠放。近日,警方以寻衅滋事为由给予李某勇拘留处罚。李某的行为属于()

A. 民事违法行为

B. 行政违法行为

C. 刑事违法行为

D. 严重违法行为

12.成语“行己有耻”出自《论语子路篇》,是说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也就是当今提倡的每个人都要树立底线意识。当今社会要求公民的底线意识是()

A. 违反社会习惯的事情坚决不做

B. 违反传统观念的事情坚决不做

C. 违反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D. 违反自我内心需求的事坚决不做

13.小徐在踢足球时将自己的一个“随身听”放在球场边,踢完球后忘记带走,被同学小罗拾得。小徐得知后去找小罗索还,但小罗却以自己拾得为理由拒绝返还。小罗的行为( )

A. 触犯了刑法规定,是犯罪行为

B. 是违法行为,因为他拒绝履行我国民法规定的义务

C. 是应受行政处罚的行为

D. 是不道德的,但不违法

二、非选择题

14.青岛胶州一中的应届考生常升和郭某是同班同学,两人用同一台电脑前后脚地填报高考志愿,均为陕西师范大学的免费师范生。然而,录取通知书发放后,常升傻眼了,自己分数比郭某高没有被录取,郭某却收到了录取通知书,而且陕西师范大学在山东招收的免费师范生还没有招满。为此,常升一家到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查询,才发现常升的高考志愿被篡改成了鲁东大学,随即常升一家报警。接到报警后,胶州市××局随即展开调查,并最终锁定常升的同学郭某篡改了常升的高考志愿。在将郭某抓获后,胶州警方对外发布通报:经调查,郭某涉嫌违法犯罪,依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

接受法庭调查时,郭某坦言:“篡改常升志愿是自己所为,原因是担心常升分数更高,挤掉自己。没想到改同学志愿也会犯法,甚至犯罪。”

请运用所学知识对郭某的言和行进行评析。

15.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引起社会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言不合就……中关村二小斌斌(化名)被同学扔厕所垃圾筐;重庆女生太邋遢引公愤遭群殴;江西女生99秒被扇32记耳光……

材料二:校园欺凌案件频发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学校缺乏专项教育,只注重自己“责任免除”;某些家长法律意识淡漠,甚至纵容孩子施暴,或认为孩子的事不算事,追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施暴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惩罚,藐视法律,有恃无恐……

(1)材料中“一言不合就……”的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侵犯了斌斌、重庆女生、江西女生的什么权利?(2)针对“校园欺凌案件频发的原因”,就如何遏制校园欺凌事件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16.共享单车是指企业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一种新形态。2019年底以来,国内共享单车突然火爆起来。下列是小明在日记中记载的三个片段。

(1)【共享单车】共享单车作为时下热门的出行方式,深受在校学生青睐,因为体会到共享单车的便利,同时又符合骑行健身需求,所以赶绿色出行热潮的同学多了,让父母开车接送的同学少了。

请你分析共享单车深受广大学生青睐的原因。

(2)【文明用车】共享单车备受市民青睐同时,也很“受伤”:部分市民用后不及时归还,甚至有的单车被扔在河里,有的被恶意焚烧。由于共享单车没有停车位的限制,导致一些用户为了图方便,有的共享单车被随意停在路边,却全然不顾其他行人和车辆的通行。

根据材料谈谈,我们如何文明使用共享单车?

(3)【安全骑车】我在放学路上看到,附近多所小学放学后,不少家长骑上共享单车去接孩子。一些小学生觉得骑车很好玩,整天闹着要骑,家长怕孩子受委屈,就把共享单车交给孩子骑车上学。不少家长表

示对“未满12岁不能骑车上路”的法律规定并不清楚。

你如何劝告这些家长?

17.【鼓励微博举报防止网络谣言】

材料一:微博举报贪腐线索、引得无数网民围观、纪检部门介入调查,成为当下反腐风暴的明显特征。很多人认为,以网络微博为代表的民间反腐渠道正在变得越来越畅通,显示了党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治理腐败问题的决心和信心。被网民引用较多的,是十八大报告中的几句话:“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

材料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网络谣言也在滋生蔓延,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网络谣言不仅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更损害国家形象,影响社会稳定。根据这种情况,全国多地公安机关查处一批典型案例,逮捕和拘留一些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根据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微博举报贪腐线索”反映了公民什么意识在不断增强?

(2)材料一中,十八大报告中的几句话体现了法律的哪一特征?

(3)对于材料二中公安部门的做法,有的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言论自由是公民的政治自由,在网络上,公民可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这种观点对吗?请阐述理由。

(4)我们在互联网上遨游冲浪时,面对浩瀚无边的媒体信息,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18.2019年3月1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2019年10月1日起施行。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12届第66号主席令,予以公布。

《民法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和公布体现法律哪些特征?

(2)《民法总则》第一条体现法律有哪些作用?

(3)材料表明宪法和民法总则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分析】社会规则是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规范,法律和道德是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和规范,具有普世性,全社会都要遵守,所以答案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社会规则。

2.【答案】C

【解析】【分析】①是对一般违法与犯罪联系的正确表述,与题意不符,排除;②③④是对二者区别的准确表述,符合题意。选择C。

【点评】解答本题应仔细阅读题干,明确考查点: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3.【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无罪推定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体现是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A的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应入选。

BCD的说法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无罪推定原则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直接选出正确的答案。

4.【答案】A

【解析】【分析】③说法错误,犯罪行为最本质的特征是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较轻;④说法错误,违法包括犯罪,一般违法行为如果不加以改正,发展下去会导致犯罪。排除这两项,应选A。

【点评】考查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5.【答案】C

【解析】【分析】①正确,自觉排队,体现了礼让排队;

②错误,捏造事实,是不文明上网的行为;

③正确,义务植树有利于保护环境;

④错误,闯红灯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表现,所以排除②④,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遵守规则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漫画的寓意主旨,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6.【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教材知识结合材料,自我国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所以A错误;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所以B说法错误;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所以D说法错误,排除错误。故答案选B。

【点评】本题考查对法律的特征的理解。

7.【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刑事违法行为是指犯罪行为,应受刑罚处罚。材料中的张某被人民法院处以拘役,拘役是主刑的一种,由此可以判断张某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林某是被公安机关拘留,拘留属于一种行政处罚,由此可以判断林某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故B的说法符合题意,应入选。ACD中的内容均有不符合题意之处。故该题选B。

8.【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题文材料,扰乱了公共秩序,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10天。说明,法律具有强制性,B符合题意,正确。

A不符合题意,题文材料没有体现。

CD观点错误,生活离不开法,法律惩罚违法犯罪行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法律的特征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本题分析题干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9.【答案】C

【解析】【分析】高年级的某同学仗着自己身材高大,强硬抢占了低年级某同学的位置,顺利地买到了饭,该行为违反了规则,说明他欠缺规则意识,C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规则规范人们的行为;B说法错误,竞争也要遵守规则;D说法错误,是对违反规则行为的纵容。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遵守规则。社会生活处处离不开规则,要遵守规则、维护规则。本题考查运用教材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难度一般。掌握教材知识,仔细辨析题肢选项,排除错误项,即可正确作答。10.【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教材知识可知,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所以AC的表述是正确的,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和严重违法,严重违法就是犯罪,所以犯罪行为都是违法行为,B的说法也是正确的,D的说法是错误的,违反道德未必违反法律,但违反法律一定违反道德,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的认识。

11.【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中李某的行为属于扰乱社会秩序,属于行政违法,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B。

【点评】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违法行为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12.【答案】C

【解析】【分析】依据教材内容,“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C符合题意,正确。

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行已有耻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本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题肢选项,可以排除错误的选项,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

13.【答案】B

【解析】【分析】我国民法通则规定:拾得他人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本题中小罗拾得小徐的遗失物拒不归还是行为既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因而B选项是正确答案,其他选项的说法都是错误的,因而应排除。

【点评】本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也属于重点内容,但内容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此种考查方式采用生活化的背景材料,有利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教材难点,达到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

二、非选择题

14.【答案】①郭某篡改他人志愿的行为是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诚信是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②郭某篡改他人志愿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③郭某“没想到改同学志愿也会犯法,甚至犯罪”说明他缺乏法治观念,法律意识淡薄,他应该要认真学法,增强法治观念。

④郭某因“担心常升分数更高,挤掉自己”而篡改他人志愿,说明他缺乏正确的竞争观念,没有正确参与竞争。

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道德修养,增强诚信意识,另一方面也要自觉树立法治观念,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习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我们可以根据材料,采取一一对应的方式结合所学的知识对材料时行分析,同时还要指出正确的做法,郭某篡改他人志愿是不道德的行为,郭某涉嫌违法犯罪,依法对其采取强制措施,说明违法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担心常升分数更高,挤掉自己”而篡改他人志愿,可知缺乏法治观念,法律意识淡薄,他应该要认真学法,增强法治观念。从郭某篡改他人志愿的目的看,说明他缺乏正确的竞争观念。做法可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点评】本题考查对诚信,违法行为,知法守法,竞争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说明的能力,难度值中等。

15.【答案】(1)一般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

(2)学校开展治理校园欺凌的专题教育,建立应急处理预案等。父母要履行家庭保护的职责,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国家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等。

【解析】【分析】(1)材料中学生的群殴、扇耳光、扔厕所垃圾筐是侵犯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的表现,是一般违法行为。(2)本题属开放性试题,可从学校、家庭、社会保护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组织答案。【点评】本题考查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违法行为和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等知识的理解和运用。16.【答案】(1)共享单车方便了出行需求;能够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我们要信守承诺,及时归还;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物;自觉履行维护公共秩序的义务;要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

(3)作为家长要依法履行家庭保护的职责,增强责任意识;爱是一种关怀,但不能不讲原则,要正确引导孩子把握好奇心,增强安全意识。要认真学法守法,树立法治观念,增强规则意识。

【解析】【分析】(1)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材料,逐一找到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材料中共享单车的出现,是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方便人民生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所以原因从资源环境、人民出行、缓解交通、锻炼身体等方面回答,角度多元化,言之有理即可。(2)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找到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从材料中“不及时归还”是不诚信的表现;“恶意乱扔,随意乱放”等行为,是缺乏社会公德,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所以从诚信,责任,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秩序以及换位思考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3)此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材料中的未成人骑自行车上路是违法的,作为家长纵容孩子,是缺乏家庭保护的责任意识,既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容易使孩子受到伤害,所以从家庭保护,责任,安全意识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17.【答案】(1)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意识不断增强。

(2)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3)这种观点不正确。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或公民在行使政治权利和自由时,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依照法定程序,不得超越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4)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不制造谣言,做绿色网民;要培养社会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不随便跟帖;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意识,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独立思考,理性行动,不盲目信谣、传谣;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行使权利同时尊重他人的权利,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解析】【分析】(1)该题考查公民的监督权。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对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的权利;我国公民享有对人民代表、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的权利。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所以材料描述“微博举报贪腐线索”反映了公民民主监督意识不断增强,以此作答即可。(2)依据课本知识可知,法律的特征包括由国家制定或认可;靠国家

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对每个公民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以此分析材料十八大报告中的几句话:“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体现了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以此回答即可。(3)首先回答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然后说明原因,在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和权利,但要限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否则就会侵害他人和公共利益,自己所追求的权利也会落空,因此言论自由不是无限制的绝对自由,所以,我们要正确行使权利,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以此组织答案即可。(4)本题考查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在网络交往中青少年要遵守《网络文明公约》,做到文明健康上网,利用网络,广交朋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要正确选择网上信息,自觉过滤不良性系信息的影响,以此作答。

【点评】本题考查了公民的监督权,法律的特征,明辨是非,遵守网络规则,正确行使权利,依据课本知识分析材料要求组织答案。本题考查的内容较多,知识面较广,注意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不能脱离题目,随意作答。

18.【答案】(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法律是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2)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民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体现了法律维护正常经济秩序;维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公民合法人身和财产权益。

(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是制定民法总则的依据和基础。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是母法;民法总则是普通法律,是子法;民法总则必须依据宪法制定,是宪法内容的具体化。民法总则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解析】【分析】(1)材料中通过法律,体现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靠国家强制性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的特征。(2)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法律的作用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保护民事主体”可以看出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所以从法律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3)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宪法与普通法律的关系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运用,根据所学,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普通法律依据宪法制定,是宪法的具体化,宪法是母法,普通法律是子法等,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法律的特征作用和宪法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