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聚类算法学习笔记

聚类算法学习笔记

聚类算法学习笔记
聚类算法学习笔记

聚类的定义

聚类是一个将数据集划分为若干个子集的过程,并使得同一集合内的数据对象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集合中的数据对象则是不相同的,相似或不相似的度量是基于数据对象描述属性的聚类值来确定的,通常就是利用各个聚类间的距离来进行描述的。聚类分析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最大程度地实现类中对象相似度最大,类间对象相似度最小。

聚类与分类不同,在分类模型中,存在样本数据,这些数据的类标号是已知的,分类的目的是从训练样本集中提取出分类的规则,用于对其他标号未知的对象进行类标识。在聚类中,预先不知道目标数据的有关类的信息,需要以某种度量为标准将所有的数据对象划分到各个簇中。因此,聚类分析又称为无监督的学习。

聚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1)数据准备:包括特征标准化和降维。

(2)特征选择、提出:从最初的特征中选择是有效的特征,并将其存储于向量中。

(3)特征提取:通过对所选择的特征进行转换,形成新的突出特征。

(4)聚类(或分组):首先选择合适特征类型的某种距离函数(或构造新的距离函数)进行接近程度的度量,然后执行聚类或分组。

聚类结果评估:指对聚类结果进行评估。评估主要有3种:外部有效性评估、内部有效性评估和相关性测试评估。

聚类算法的要求

(1)可扩展性。许多聚类算法在小数据集(少于200个数据对象)时可以工作很好;但一个大数据库可能会包含数以百万的对象。利用采样方法进行聚类分析可能得到一个有偏差的结果,这时就需要可扩展的聚类分析算法。

(2)处理不同类型属性的能力。许多算法是针对基于区间的数值属性而设计的。但是有些应用需要对实类型数据。如:二值类型、符号类型、顺序类型,或这些数据类型的组合。

(3)发现任意形状的聚类。许多聚类算法是根据欧氏距离和Manhattan距离来进行聚类的。基于这类距离的聚类方法一般只能发现具有类似大小和密度的

圆形或球状聚类。而实际一个聚类是可以具有任意形状的,因此设计能够发现任意开关类集的聚类算法是非常重要的。

(4)需要(由用户)决定的输入参数最少。许多聚类算法需要用户输入聚类分析中所需要的一些参数(如:期望所获得聚类的个数)。而聚类结果通常都与输入参数密切相关;而这些参数常常也很难决定,特别是包含高维对象的数据集。这不仅构成了用户的负担,也使得聚类质量难以控制。

(5)处理噪声数据的能力。大多数现实世界的数据库均包含异常数据、不明数据、数据丢失和噪声数据,有些聚类算法对这样的数据非常敏感并会导致获得质量较差的数据。

(6)对输入记录顺序不敏感。一些聚类算法对输入数据的顺序敏感,也就是不同的数据输入顺序会导致获得非常不同的结果。因此设计对输入数据顺序不敏感的聚类算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7)高维问题。一个数据库或一个数据仓库或许包含若干维属性。许多聚类算法在处理低维数据时(仅包含二到三个维)时表现很好,然而设计对高维空间中的数据对象,特别是对高维空间稀疏和怪异分布的的数据对象,能进行较好聚类分析的聚类算法已成为聚类研究中的一项挑战。

(8)基于约束的聚类。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可能需要在各种约束之下进行聚类分析。假设需要在一个城市中确定一些新加油站的位置,就需要考虑诸如:城市中的河流、调整路,以及每个区域的客户需求等约束情况下居民住地的聚类分析。设计能够发现满足特定约束条件且具有较好聚类质量的聚类算法也是一个重要聚类研究任务。

(9)可解释性和可用性。用户往往希望聚类结果是可理解的、可解释的,以及可用的,这就需要聚类分析要与特定的解释和应用联系在一起。因此研究一个应用的目标是如何影响聚类方法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

各种聚类算法介绍

随着人们对数据挖掘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各种聚类算法的改进算法也相继提出,很多新算法在前人提出的算法中做了某些方面的提高和改进,且很多算法是有针对性地为特定的领域而设计。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算法。

基于层次的聚类算法

基于层次的聚类算法对给定数据对象进行层次上的分解,可分为凝聚算法和分裂算法。

(1)自底向上的凝聚聚类方法。这种策略是以数据对象作为原子类,然后将这些原子类进行聚合。逐步聚合成越来越大的类,直到满足终止条件。凝聚算法的过程为:在初始时,每一个成员都组成一个单独的簇,在以后的迭代过程中,再把那些相互邻近的簇合并成一个簇,直到所有的成员组成一个簇为止。其时间和空间复杂性均为O(n2)。通过凝聚式的方法将两簇合并后,无法再将其分离到之前的状态。在凝聚聚类时,选择合适的类的个数和画出原始数据的图像很重要。

(2)自顶向下分裂聚类方法。与凝聚法相反,该法先将所有对象置于一个簇中,然后逐渐细分为越来越小的簇,直到每个对象自成一簇,或者达到了某个终结条件。其主要思想是将那些成员之间不是非常紧密的簇进行分裂。跟凝聚式方法的方向相反,从一个簇出发,一步一步细化。它的优点在于研究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数据的结构上面。一般情况下不使用分裂型方法,因为在较高的层很难进行正确的拆分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

很多算法都使用距离来描述数据之间的相似性,但对于非凸数据集,只用距离来描述是不够的。此时可用密度来取代距离描述相似性,即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不是基于各种各样的距离,所以能克服基于距离的算法只能发现“类圆形”的聚类的缺点。其指导思想是:只要一个区域中的点的密度(对象或数据点的数目)大过某个阈值,就把它加到与之相近的聚类中去。该法从数据对象的分布密度出发,把密度足够大的区域连接起来,从而可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并可用来过滤“噪声”数据。常见算法有DBSCAN,DENCLUE等

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

给定一个N个对象的元组或数据库,根据给定要创建的划分的数目k,将数据划分为k个组,每个组表示一个簇类(<=N)时满足如下两点:(1)每个组至少包含一个对象;(2)每个对象必须属于且只属于一个组。算法先随机创建一个初始划分,然后采用一种迭代的重定位技术,通过将对象根据簇类之间的差异从一个划分移到另一个划分来提高簇类内数据之间的相似程度。一种好的划分的一般

准则是:在同一个类中的对象尽可能“接近”或相似,而不同类中的对象尽可能“远离”或不同。为了达到全局最优,基于划分的聚类会要求穷举所有可能的划分。典型的划包括:K-means,PAM,EM等。划分法收敛速度快,在对中小规模的数据库中发现球状簇很适用。缺点是它倾向于识别凸形分布大小相近、密度相近的聚类,不能发现分布形状比较复杂的聚类,它要求类别数目k可以合理地估计,且初始中心的选择和噪声会对聚类结果产生很大影响。还要求用户预先指定聚类个数。

基于网格的聚类算法

首先将数据空间量化为有限个单元的网格结构,然后对量化后的单个的单元为对象进行聚类。典型的算法有STING,CLIQUE等。网格聚类法处理速度快,处理时间与数据对象的数目无关,一般由网格单元的数目决定。缺点是只能发现边界是水平或垂直的聚类,不能检测到斜边界。该类算法也不适用于高维情况,因为网格单元的数目随着维数的增加而呈指数增长。另外还有下列问题:一是如何选择合适的单元大小和数目,二是怎样对每个单元中对象的信息进行汇总,三是存在量化尺度的问题。

基于模型的聚类算法

基于模型的方法给每一个聚簇假定了一个模型,然后去寻找能够很好满足这个模型的数据集。这个模型可能是数据点在空间中的密度分布函数,它由一系列的概率分布决定,也可能通过基于标准的统计数字自动决定聚类的数目。它的一个潜在假定是:目标数据集是由一系列的概率分布所决定的。一般有2种尝试方向:统计的方案和神经网络的方案。COBWEB是一种流行的简单增量概念聚类算法,以一个分类树的形式来创建层次聚类,它的输入对象用分类属性-值对来描述。COBWEB的优点为:可以自动修正划分中类的数目;不需要用户提供输入参数。缺点为:COBWEB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在每个属性上的概率分布是彼此独立的。但这个假设并不总是成立。且对于偏斜的输入数据不是高度平衡的,它可能导致时间和空间复杂性的剧烈变化,不适用于聚类大型数据库的数据。

模糊聚类算法

现实中很多对象没有严格的属性,其类属和形态存在着中介性,适合软划分。恰好模糊聚类具有描述样本类属中间性的优点,因此成为当今聚类分析研究的主

流。常用的模糊聚类有动态直接聚类法、最大树法、FCM等。基本原理为:假设有N个要分析的样本,每个样本有M个可量化的指标,一般步骤为:(1)标准化数据:常用的数据标准化方法有:小数定标规范化,最大最小值规范化,标准差规范化等。(2)建立模糊相似矩阵,标定相似系数。(3)计算多极相似矩阵,计算整体相似关系矩阵,有传递闭包法,动态直接聚类法,最大树法等。(4)给定一个聚类水平,计算绝对相似矩阵,按行列调整绝对相似矩阵,每个分块即为一个分类。

其它聚类算法

(1)基于群的聚类方法

该法是进化计算的一个分支,模拟了生物界中蚁群、鱼群等在觅食或避敌时的行为。可分为蚁群算法ACO和PSO。蚁群聚类算法的许多特性,如灵活性、健壮性、分布性和自组织性等,使其非常适合本质上是分布、动态及又要交错的问题求解中,能解决无人监督的聚类问题,具有广阔的前景。PSO模拟了鱼群或鸟群的行为。在优化领域,PSO可以与遗传算法相媲美,并在预测精度和运行速度方面占优势。对ACO或PSO在数据挖掘中应用的研究仍处于早期阶段,要将这些方法用到实际的大规模数据挖掘的聚类分析中还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

(2)基于粒度的聚类方法

从粒度的角度看,我们会发现聚类和分类有很大的相通之处:聚类操作实际上是在一个统一粒度下进行计算的;分类操作是在不同粒度下进行的。所以说在粒度原理下,聚类和分类是相通的,很多分类的方法也可以用在聚类方法中。作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虽然目前粒度计算还不成熟,尤其是对粒度计算语义的研究还相当少,但相信随着粒度理论的不断发展,今后几年它必将在聚类算法及其相关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3)谱聚法

谱聚类方法建立在谱图理论基础之上,并利用数据的相似矩阵的特征向量进行聚类,是一种基于两点间相似关系的方法,这使得该方法适用于非测度空间。它与数据点的维数无关,而仅与数据点的个数有关,可以避免由特征向量的过高维数所造成的奇异性问题。它又是一个判别式算法,不用对数据的全局结构作假设,而是首先收集局部信息来表示两点属于同一类的可能性;然后根据某一聚类

判据作全局决策,将所有数据点划分到不同的数据集合中。通常这样的判据可以在一个嵌入空间中得到解释,该嵌入空间是由数据矩阵的某几个特征向量张成的。谱聚类算法成功原因在于:通过特征分解,可以获得聚类判据在放松了的连续域中的全局最优解。与其他算法相比,它不仅思想简单、易于实现、不易陷入局部最优解,而且具有识别非凸分布的聚类能力,非常适合于许多实际问题。目前,该算法已应用于语音识别、VLSI设计、文本挖掘等领域。

(4)多种聚类方法的融合

实际应用的复杂性和数据的多样性往往使得单一的算法无能为力。因此,很多人对多种算法的融合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基于传统聚类方法的融合,如CLIQUE、CUBN等。(2)模糊理论与其他聚类法的融合,如遗传+模糊C2均值混合聚类法等。(3)遗传算法与机器学习的融合。(4)传统聚类法与其他学科理论的融合,如谱算法等。总之,很多新算法是以上几类方法中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有机结合而得的,它们取长补短,优势明显,这也是我们数据挖掘研究人员要努力的研究方向之一。

各种聚类算法及改进算法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数据挖掘;聚类算法;聚类分析论文摘要:该文详细阐述了数据挖掘领域的常用聚类算法及改进算法,并比较分析了其优缺点,提出了数据挖掘对聚类的典型要求,指出各自的特点,以便于人们更快、更容易地选择一种聚类算法解决特定问题和对聚类算法作进一步的研究。并给出了相应的算法评价标准、改进建议和聚类分析研究的热点、难点。上述工作将为聚类分析和数据挖掘等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 引言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积累的数据量急剧增长,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成为当务之急。聚类是将数据划分成群组的过程,即把数据对象分成多个类或簇,在同一个簇中的对象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簇中的对象差别较大。它对未知数据的划分和分析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通过聚类,能够识别密集和稀疏的区域,发现全局的分布模式,以及数据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为了找到效率高、通用性强的聚类方法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许多种聚类算法,一般可分为基于层次的,基于划分的,基于密度的,基于网格的和基于模型的五大类。 2 数据挖掘对聚类算法的要求(1)可兼容性:要求聚类算法能够适应并处理属性不同类型的数据。(2)可伸缩性:要求聚类算法对大型数据集和小数据集都适用。(3)对用户专业知识要求最小化。(4)对数据类别簇的包容性:即聚类算法不仅能在用基本几何形式表达的数据上运行得很好,还要在以其他更高维度形式表现的数据上同样也能实现。(5)能有效识别并处理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普遍包含的异常值,空缺值或错误的不符合现实的数据。(6)聚类结果既要满足特定约束条件,又要具有良好聚类特性,且不丢失数据的真实信息。(7)可读性和可视性:能利用各种属性如颜色等以直观形式向用户显示数据挖掘的结果。(8)处理噪声数据的能力。(9)算法能否与输入顺序无关。 3 各种聚类算法介绍随着人们对数据挖掘的深入研究和了解,各种聚类算法的改进算法也相继提出,很多新算法在前人提出的算法中做了某些方面的提高和改进,且很多算法是有针对性地为特定的领域而设计。某些算法可能对某类数据在可行性、效率、精度或简单性上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对其它类型的数据或在其他领域应用中则不一定还有优势。所以,我们必须清楚地了解各种算法的优缺点和应用范围,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算法。 3.1 基于层次的聚类算法基于层次的聚类算法对给定数据对象进行层次上的分解,可分为凝聚算法和分裂算法。 (1)自底向上的凝聚聚类方法。这种策略是以数据对象作为原子类,然后将这些原子类进行聚合。逐步聚合成越来越大的类,直到满足终止条件。凝聚算法的过程为:在初始时,每一个成员都组成一个单独的簇,在以后的迭代过程中,再把那些相互邻近的簇合并成一个簇,直到所有的成员组成一个簇为止。其时间和空间复杂性均为O(n2)。通过凝聚式的方法将两簇合并后,无法再将其分离到之前的状态。在凝聚聚类时,选择合适的类的个数和画出原始数据的图像很重要。 [!--empirenews.page--] (2)自顶向下分裂聚类方法。与凝聚法相反,该法先将所有对象置于一个簇中,然后逐渐细分为越来越小的簇,直到每个对象自成一簇,或者达到了某个终结条件。其主要思想是将那些成员之间不是非常紧密的簇进行分裂。跟凝聚式方法的方向相反,从一个簇出发,一步一步细化。它的优点在于研究者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数据的结构上面。一般情况下不使用分裂型方法,因为在较高的层很难进行正确的拆分。 3.2 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很多算法都使用距离来描述数据之间的相似性,但对于非凸数据集,只用距离来描述是不够的。此时可用密度来取代距离描述相似性,即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它不是基于各种各样的距离,所以能克服基于距离的算法只能发现“类圆形”的聚类的缺点。其指导思想是:只要一个区域中的点的密度(对象或数据点的数目)大过某个阈值,就把它加到与之相近的聚类中去。该法从数据对象的分布密度出发,把密度足够大的区域连接起来,从而可发现任意形状的簇,并可用来过滤“噪声”数据。常见算法有DBSCAN,DENCLUE 等。[1][2][3]下一页 3.3 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给定一个N个对象的元组或数据库,根据给定要创建的划分的数目k,将数据划分为k个组,每个组表示一个簇类(<=N)时满足如下两点:(1)每个组至少包含一个对象;(2)每个对

(完整word版)各种聚类算法介绍及对比

一、层次聚类 1、层次聚类的原理及分类 1)层次法(Hierarchical methods)先计算样本之间的距离。每次将距离最近的点合并到同一个类。然后,再计算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将距离最近的类合并为一个大类。不停的合并,直到合成了一个类。其中类与类的距离的计算方法有: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类平均法等。比如最短距离法,将类与类的距离定义为类与类之间样本的最短距离。 层次聚类算法根据层次分解的顺序分为:自下底向上和自上向下,即凝聚的层次聚类算法和分裂的层次聚类算法(agglomerative和divisive),也可以理解为自下而上法(bottom-up)和自上而下法(top-down)。自下而上法就是一开始每个个体(object)都是一个 类,然后根据linkage寻找同类,最后形成一个“类”。自上而下法就是反过来,一开始所有个体都属于一个“类”,然后根据linkage排除异己,最后每个个体都成为一个“类”。这两种路方法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在实际应用的时候要根据数据特点以及你想要的“类”的个数,来考虑是自上而下更快还是自下而上更快。至于根据Linkage判断“类” 的方法就是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中间距离法、类平均法等等(其中类平均法往往被认为是最常用也最好用的方法,一方面因为其良好的单调性,另一方面因为其空间扩张/浓缩的程度适中)。为弥补分解与合并的不足,层次合并经常要与其它聚类方法相结合,如循环定位。 2)Hierarchical methods中比较新的算法有BIRCH(Balanced Iterative Reducing and Clustering Using Hierarchies利用层次方法的平衡迭代规约和聚类)主要是在数据量很大的时候使用,而且数据类型是numerical。首先利用树的结构对对象集进行划分,然后再利用其它聚类方法对这些聚类进行优化;ROCK(A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Categorical Attributes)主要用在categorical的数据类型上;Chameleon(A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lgorithm Using Dynamic Modeling)里用到的linkage是kNN(k-nearest-neighbor)算法,并以此构建一个graph,Chameleon的聚类效果被认为非常强大,比BIRCH好用,但运算复杂度很高,O(n^2)。 2、层次聚类的流程 凝聚型层次聚类的策略是先将每个对象作为一个簇,然后合并这些原子簇为越来越大的簇,直到所有对象都在一个簇中,或者某个终结条件被满足。绝大多数层次聚类属于凝聚型层次聚类,它们只是在簇间相似度的定义上有所不同。这里给出采用最小距离的凝聚层次聚类算法流程: (1) 将每个对象看作一类,计算两两之间的最小距离; (2) 将距离最小的两个类合并成一个新类; (3) 重新计算新类与所有类之间的距离; (4) 重复(2)、(3),直到所有类最后合并成一类。

基于特征的图像匹配算法毕业设计论文(含源代码)

诚信声明 本人声明: 我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中所罗列的内容以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本人签名:日期:2010 年05 月20日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设计(论文)题目: 学院:专业:班级: 学生指导教师(含职称):专业负责人: 1.设计(论文)的主要任务及目标 (1) 了解图象匹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尤其是基于特征的图象匹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 学习并掌握图像匹配方法,按要求完成算法 2.设计(论文)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1)查阅相关中、英文文献,完成5000汉字的与设计内容有关的英文资料的翻译。(2)查阅15篇以上参考文献,其中至少5篇为外文文献,对目前国内外图象匹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进行全面综述。 (3)学习图象匹配算法,尤其是基于特征的图象匹配算法。 (4)实现并分析至少两种基于特征的图象匹配算法,并分析算法性能。 3.主要参考文献 [1]谭磊, 张桦, 薛彦斌.一种基于特征点的图像匹配算法[J].天津理工大学报,2006, 22(6),66-69. [2]甘进,王晓丹,权文.基于特征点的快速匹配算法[J].电光与控制,2009,16(2), 65-66. [3]王军,张明柱.图像匹配算法的研究进展[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2007,2(1), 12-15.

蚁群聚类算法综述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16 引言 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1],是人们认 和探索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有效手段,它既可以用作独立的 据挖掘工具,来发现数据库中数据分布的一些深入信息,也 以作为其他数据挖掘算法的预处理步骤。所谓聚类(clus- ring)就是将数据对象分组成为多个类或簇(cluster),在同一 簇中的对象之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而不同簇中的对象差别大。传统的聚类算法主要分为四类[2,3]:划分方法,层次方法, 于密度方法和基于网格方法。 受生物进化机理的启发,科学家提出许多用以解决复杂优 问题的新方法,如遗传算法、进化策略等。1991年意大利学A.Dorigo等提出蚁群算法,它是一种新型的优化方法[4]。该算不依赖于具体问题的数学描述,具有全局优化能力。随后他 其他学者[5~7]提出一系列有关蚁群的算法并应用于复杂的组优化问题的求解中,如旅行商问题(TSP)、调度问题等,取得 著的成效。后来其他科学家根据自然界真实蚂蚁群堆积尸体分工行为,提出基于蚂蚁的聚类算法[8,9],利用简单的智能体 仿蚂蚁在给定的环境中随意移动。这些算法的基本原理简单懂[10],已经应用到电路设计、文本挖掘等领域。本文详细地讨现有蚁群聚类算法的基本原理与性能,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 出需要完善的地方,以推动蚁群聚类算法在更广阔的领域内 到应用。 2聚类概念及蚁群聚类算法 一个簇是一组数据对象的集合,在同一个簇中的对象彼此 类似,而不同簇中的对象彼此相异。将一组物理或抽象对象分组为类似对象组成的多个簇的过程被称为聚类。它根据数据的内在特性将数据对象划分到不同组(或簇)中。聚类的质量是基于对象相异度来评估的,相异度是根据描述对象的属性值来计算的,距离是经常采用的度量方式。聚类可用数学形式化描述为:设给定数据集X={x 1 ,x 2 ,…,x n },!i∈{1,2,…,n},x i ={x i1 ,x i2 , …,x

K-means文本聚类算法

最大距离法选取初始簇中心的K-means文本聚类算法的研究 的评论 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改变。计算机从一个有几个房子大小的巨无霸,已经变成了小巧的笔记本。网络设备也已经从PC端走向移动端。越来越丰富的网络设备,让人们能在网络里畅游,网络对于人们来说触手可及,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数据流量。人们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有用的信息,成为了现在计算机学科的研究热点。聚类是数据挖掘中重要的一支。由于聚类具有无需先验知识的优势,可以根据数据自然分部而获取知识。聚类成为数据挖掘领域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而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聚类就是把一个数据集合分成几个簇,在同一个簇里,数据相关性最高,但是在2个不同的簇里,数据相关性最低。K-means聚类算法主要针对处理大数据集时,处理快速简单,并且算法具有高效性和可伸缩性。但是,K-means聚类算法随机的选择初始簇中心会导致以下缺点:(1)得到的聚类结果中容易出现局部最优,而不是全局最优;(2)聚类结果不具有稳定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初始簇中心;(3)聚类过程中的迭代次数增加使聚类过程中的总耗时增加。 传统的k-means聚类算法 传统的聚类算法思想:首先从N个数据对象集合中随机选择k个对象,然后计算剩余的N-k个对象与k个对象的距离(相似度),与k个对象中哪个对象的距离最小,就把分给那个对象;然后在计算每个簇中的簇中心,即是每个簇中对象的均值;不断重复这一过程步骤,直到标准测度函数E开始收敛为止。 K-means算法描述如下: 输入:迭代终止条件ε,最大的迭代次数为max,簇的总数目是k,样本集有N个数据对象。 输出:满足迭代终止条件的k个簇和迭代次数s。 随机初始化k个簇中心: 对每个数据对象,分别计算该对象与k个簇中心均值的距离,并选择距离最小的簇将该对象加个到该簇里; 重新计算k个簇的中心,利用函数E计算出此时的函数值; 如果带到最大迭代次数或满足:

软件学院毕业设计(算法设计类论文)撰写说明

目录 第一部分摘要与关键词 (2) 1 摘要 (2) 2 关键词 (3) 第二部分正文 (3) 1 引言(绪论) (3) 1.1 引言(绪论)的结构 (4) 1.2 研究背景的写法 (4)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写法 (5) 1.4 研究内容的写法 (5) 1.5 论文组织结构的写法 (5) 2相关工作与理论基础 (6) 2.1 相关工作 (6) 2.2 理论基础 (8) 2.3 本章小结 (8) 3 ***算法的设计 (8) 3.1 问题描述 (9) 3.2 ***算法 (11) 4 实验(仿真)分析 (14) 4.1 实验环境 (14) 4.2 实验数据 (14) 4.3 实验结果 (14) 5 结论 (15) 6 参考文献 (16)

算法类论文的写作要求 算法类论文的写作主要是围绕某个科学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的过程描述,除摘要外,其正文主要包括引言、相关工作、问题描述、算法设计、实验分析、结论、参考文献7个部分。本文仅对论文写作的结构进行说明,不涉及到论文的排版格式。有关排版格式,请参考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摘要与关键词 1 摘要 (1)需要提供中英文版本。 (2)文章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拥有同正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其述叙语言应简洁,准确。摘要应附和以下要求: ●四要素要完整,应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实验方法、技术成果和最终结 论,而其重点是成果和结论; ●删除在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一般不要做自我评价; ●不得简单重复文章题目; ●慎用长句; ●使用第3人称; ●采用规范化术语; ●新术语可使用原文或在译名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缩略语、略称、代号,在首次出现时也应说明; ●不得出现正文中的图号、表号、公式、章节号以及参考文献等。 (3)摘要的具体写法: 摘要一般分为2-3段,字数在300~500之间。不要出现第一人称我或我们的字样,要从客观的角度来阐述。 第一段:一般以3行为宜,简述你的论文背景,引出为什么要研究该项目(意义)。 第二段:是摘要的主要内容,对全文进行总概。一般按照你论文的顺序进行阐述。 如:本文首先分析了××××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所存在的主

比较专家系统、模糊方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蚁群算法的特点及其适合解决的实际问题

比较专家系统、模糊方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蚁群算法的特点及其适合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专家系统(Expert System) 1,什么是专家系统? 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所认知的“专家”一般都拥有某一特定领域的大量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实际经验。在解决问题时,专家们通常拥有一套独特的思维方式,能较圆满地解决一类困难问题,或向用户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等。 专家系统一般定义为一个具有智能特点的计算机程序。 它的智能化主要表现为能够在特定的领域内模仿人类专家思维来求解复杂问题。因此,专家系统必须包含领域专家的大量知识,拥有类似人类专家思维的推理能力,并能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箭头方向为数据流动的方向。 图1 专家系统的基本组成 专家系统通常由知识库和推理机两个主要组成要素。 知识库存放着作为专家经验的判断性知识,例如表达建议、 推断、 命令、 策略的产生式规则等, 用于某种结论的推理、 问题的求解,以及对于推理、 求解知识的各种控制知识。 知识库中还包括另一类叙述性知识, 也称作数据,用于说明问题的状态,有关的事实和概念,当前的条件以及常识等。

专家系统的问题求解过程是通过知识库中的知识来模拟专家的思维方式的,因此,知识库是专家系统质量是否优越的关键所在,即知识库中知识的质量和数量决定着专家系统的质量水平。一般来说,专家系统中的知识库与专家系统程序是相互独立的,用户可以通过改变、完善知识库中的知识内容来提高专家系统的性能。 推理机实际上是一个运用知识库中提供的两类知识,基于木某种通用的问题求解模型,进行自动推理、 求解问题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它包括一个解释程序, 用于决定如何使用判断性知识推导新的知识, 还包括一个调度程序, 用于决定判断性知识的使用次序。 推理机的具体构造取决于问题领域的特点,及专家系统中知识表示和组织的方法。 推理机针对当前问题的条件或已知信息,反复匹配知识库中的规则,获得新的结论,以得到问题求解结果。在这里,推理方式可以有正向和反向推理两种。正向推理是从前件匹配到结论,反向推理则先假设一个结论成立,看它的条件有没有得到满足。由此可见,推理机就如同专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知识库就是通过推理机来实现其价值的。 人机界面是系统与用户进行交流时的界面。通过该界面,用户输入基本信息、回答系统提出的相关问题,并输出推理结果及相关的解释等。 综合数据库专门用于存储推理过程中所需的原始数据、中间结果和最终结论,往往是作为暂时的存储区。解释器能够根据用户的提问,对结论、求解过程做出说明,因而使专家系统更具有人情味。 知识获取是专家系统知识库是否优越的关键,也是专家系统设计的“瓶颈”问题,通过知识获取,可以扩充和修改知识库中的内容,也可以实现自动学习功能。 2,专家系统的特点 在功能上, 专家系统是一种知识信息处理系统, 而不是数值信息计算系统。在结构上, 专家系统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 – 知识库和推理机是独立构造、分离组织, 但又相互作用的。在性能上, 专家系统具有启发性, 它能够运用专家的经验知识对不确定的或不精确的问题进行启发式推理, 运用排除多余步骤或减少不必要计算的思维捷径和策略;专家系统具有透明性, 它能够向用户显示为得出某一结论而形成的推理链, 运用有关推理的知识(元知识)检查导出结论的精度、一致性和合理性, 甚至提出一些证据来解释或证明它的推理;专家系统具有灵活性, 它能够通过知识库的扩充和更新提高求解专门问题的水平或适应环境对象的某些变化,通过与系统用户的交互使自身的性能得到评价和监护。 3,专家系统适合解决的实际问题 专家系统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应用,但由于其重要性及相关应用系统之迅速发展,它已是信息系统的一种特定类型。专家系统一词系由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家系统(knowledge-based expert system)而来,此种系统应用计算机中储存的人类知识,解决一般需要用到专家才能处理的问题,它能模仿人类专家解决特定问题时的推理过程,因而可供非专家们用来增进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专家们也可把它视为具备专业知识的助理。由于在人类社会中,专家资源确实相当稀少,有了专家系统,则可使此珍贵的专家知识获得普遍的应用。 专家系统技术广泛应用在工程、科学、医药、军事、商业等方面,而且成果相当丰硕,甚至在某些应用领域,还超过人类专家的智能与判断。其功能应用领

蚁群算法

社会性动物的群集活动往往能产生惊人的自组织行为,如个体行为显得盲目的蚂蚁在组成蚁群后能够发现从蚁巢到食物源的最短路径。生物学家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蚂蚁之间通过一种称之为“外激素”的物质进行间接通讯、相互协作来发现最短路径。受其启发,1991年由意大利学者 M. Dorigo,V. Maniezzo 和 A. Colorni 通过模拟蚁群觅食行为提出了一种基于种群的模拟进化算法——蚁群优化。本文阐述了算法的基本原理及特性以及一些优化的蚁群算法,阐述了蚁群算法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蚁群算法在数据挖掘应用中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蚁群算法; 蚁群优化; 数据挖掘 正文文字大小:大中小 1 蚁群算法原理 自1991年由意大利学者 M. Dorigo,V. Maniezzo 和 A. Colorni 通过模拟蚁群觅食行为提出了一种基于种群的模拟进化算法——蚁群优化。该算法的出现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蚁群算法的特点: ①其原理是一种正反馈机制或称增强型学习系统; 它通过【最优路径上蚂蚁数量的增加→信息素强度增加→后来蚂蚁选择概率增大→最优路径上蚂蚁数量更大增加】达到最终收敛于最优路径上L ②它是一种通用型随机优化方法, 它吸收了蚂蚁的行为特(内在搜索机制) , 它是使用人工蚂蚁仿真(也称蚂蚁系统) 来求解问题L但人工蚂蚁决不是对实际蚂蚁的一种简单模拟, 它融进了人类的智能L人工蚂蚁有一定的记忆; 人工蚂蚁不完全是瞎的; 人工蚂蚁生活的时空是离散的L ③它是一种分布式的优化方法, 不仅适合目前的串行计算机, 而且适合未来的并行计算机L ④它是一种全局优化的方法, 不仅可用于求解单目标优化问题, 而且可用于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L ⑤它是一种启发式算法, 计算复杂性为o (Nc*n2*m) , 其中Nc 是迭代次数, m 是蚂蚁数目, n 是目的节点数目L 蚁群发现最短路径的原理和机制[1] 下面用图 1解释蚁群发现最短路径的原理和机制。 如图 1(a)所示,在蚁巢和食物源之间有两条道路 Nest-A-B-D-Food 和Nest-A-C-D-Food,其长度分别为 4 和 6。单位时间内蚂蚁可移动一个单位长度的距离。开始时所有路径上都没有外激素。 如图 1(b),在 t=0 时刻,20 只蚂蚁从蚁巢出发移动到 A。由于路径上没有外激素,它们以

本科毕业论文---基于bp神经网络的字符识别算法的实现正文

一、原始依据(包括设计或论文的工作基础、研究条件、应用环境、工作目 的等。) 工作基础:了解C++的基本概念和语法,熟练使用Visual C++6.0软件。 研究条件: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以及图像处理的基本常识。 应用环境:基于BP神经网络的图片图像文件中的字符识别。 工作目的:掌握基于Visual C++6.0应用程序的开发。 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并掌握神经网络算法的基本原理。 掌握Visual C++6.0中的图片处理的基本过程。 二、参考文献 [1]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王万森,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VC++深入详解,孙鑫,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3]人工神经网络原理, 马锐,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Visual C++数字图像处理典型案例详解,沈晶,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5]Application of Image Processing to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Nanostructures Manuel F. M. Costa,Reviews on Advanced Materials Science,2004. 三、设计(研究)内容和要求(包括设计或研究内容、主要指标与技术参数,并根据课题性质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1、掌握C++的基本概念和语法。 2、掌握二维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了解BP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3、完成Visual C++中对于图像的灰度、二值化等预处理。 4、完成基于样本的神经网络的训练以及图像中数字的识别,并对其性能进 行统计和总结,分析其中的不足。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审题小组组长(签字) 年月日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文本聚类算法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文本聚类算法 转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439050324.html,/2009/0910/15270.php 1 文本聚类研究现状 Internet 已经发展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库和全球范围内传播信息最主要的渠道。随着Internet 的大规模普及和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各种资源呈爆炸式增长。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 年1 月最新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70.2% 的网络信息均以文本形式体现。对于这种半结构或无结构化数据,如何从中获取特定内容的信息和知识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近年来,文本挖掘、信息过滤和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作为一种无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聚类技术可以将大量文本信息组成少数有意义的簇,并提供导航或浏览机制。 文本聚类的主要应用点包括: (1) 文本聚类可以作为多文档自动文摘等自然语言处理应用的预处理步骤。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哥伦比亚大学开发的多文档自动文摘系统Newsblaster[1] 。该系统将新闻进行 聚类处理,并对同主题文档进行冗余消除、信息融合、文本生成等处理,从而生成一篇简明扼要的摘要文档。 (2) 对搜索引擎返回的结果进行聚类,使用户迅速定位到所需要的信息。比较典型的系统有Infonetware Real Term Search 。Infonetware 具有强大的对搜索结果进行主题分类的功能。另外,由Carrot Search 开发的基于Java 的开源Carrot2 搜索结果聚合聚类引擎2.0 版也是这方面的利用,Carrot2 可以自动把自然的搜索结果归类( 聚合聚类) 到相应的语义类别中,提供基于层级的、同义的以及标签过滤的功能。 (3) 改善文本分类的结果,如俄亥俄州立大学的Y.C.Fang 等人的工作[2] 。 (4) 文档集合的自动整理。如Scatter/Gather[3] ,它是一个基于聚类的文档浏览系统。 2 文本聚类过程 文本聚类主要依据聚类假设:同类的文档相似度较大,非同类的文档相似度较小。作为一种无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聚类由于不需要训练过程、以及不需要预先对文档手工标注类别,因此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自动化处理能力,成为对文本信息进行有效组织、摘要和导航的重要手段。文本聚类的具体过程如图 1 所示。 图 1 文本聚类过程

蚁群算法聚类分析

蚁群算法聚类分析 摘要: 蚁群算法是今年来才提出的一种基于种群寻优的启发式搜索算法,由意大利学者M.Dorigo等于1991年首先提出。该算法受到自然界中真实蚁群集体行为的启发,利用真实蚁群通过个体间的信息传递、搜索从蚁穴到食物间的最短路径的集体寻优特征,来解决一些离散系统中优化的困难问题。本文就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模型特征、聚类分析展开论述。 关键字: 蚁群算法原理模型聚类分析

引言 蚁群算法是最近几年才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模拟进化算法。蚂蚁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一种昆虫,而他们的群体合作的精神令人钦佩。他们的寻食、御敌、筑巢(蚂蚁的筑窝、蜜蜂建巢)之精巧令人惊叹。蚂蚁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生物,人们对蚂蚁的关注大都是因为“蚂蚁搬家,天要下雨”之类的民谚。然而随着近代仿生学的发展,这种似乎微不足道的小东西越来越多地受到学者们的关注。1991年M.DIorigo,V.MaIliezzo等人首先提出了蚁群算法 (Ant Colony Algorithms),人们开始了对蚁群的研究:相对弱小,功能并不强大的个体是如何完成复杂的工作的(如寻找到食物的最佳路径并返回等)。在此基础上一种很好的优化算法逐渐发展起来。 基本蚁群算法的机制原理 模拟蚂蚁群体觅食行为的蚁群算法是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智能模式引入的,该算法基于如下基本假设: (1)蚂蚁之间通过信息素和环境进行通信。每只蚂蚁仅根据其周围的局部环境做出反应,也只对其周围的局部环境产生影响; (2)蚂蚁对环境的反应由其内部模式决定。因为蚂蚁是基因生物,蚂蚁的行为实际上是其基因的适应性表现,即蚂蚁是反应型适应性主体; (3)在个体水平上,每只蚂蚁仅根据环境做出独立选择;在群体水平上,单只蚂蚁的行为是随机的,但蚁群可通过自组织过程形成高度有序的群体行为; 由上述假设和分析可见,基本蚁群算法的寻优机制包含两个基本阶段:适应阶段和协作阶段。在适应阶段,各候选解根据积累的信息不断调整自身结构,路径上经过的蚂蚁越多,信息量越大,则该路径越容易被选择;时间越长,信息量会越小;在协作阶段,候选解之间通过信息交流,以期望产生性能更好的解,类似于学习自动机的学习机制。 蚁群算法实际上是一类智能多主体系统,其自组织机制使得蚁群算法不需要对所求问题的每一方面都有详尽的认识。自组织本质上是蚁群算法机制在没有外界作用下使系统熵增加的动态过程,体现了从无序到有序的动态演化,其逻辑结构如图1所示。

k-means文本聚类

目录 1 概念及应用背景 (1) 1.1概念 (1) 1.2应用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系统设计框架.....................................................................................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总体框架...................................................................................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文本聚类的具体过程 (1) 3应用程序具体实现及说明 (3) 3.1获取文档的输入.......................................................................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提取文档的TF/IDF权重 (3) 3.3 k-means进行数据聚类 (4) 4 实验结果及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实验结果...................................................................................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结果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5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实验结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个人感受................................................................................... 错误!未定义书签。附录:项目框架和主程序代码.............................................................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种基于K-Means局部最优性的高效聚类算法

ISSN 1000-9825, CODEN RUXUEW E-mail: jos@https://www.wendangku.net/doc/439050324.html, Journal of Software, Vol.19, No.7, July 2008, pp.1683?169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39050324.html, DOI: 10.3724/SP.J.1001.2008.01683 Tel/Fax: +86-10-62562563 ? 2008 by Journal of Software. All rights reserved. ? 一种基于K-Means局部最优性的高效聚类算法 雷小锋1,2+, 谢昆青1, 林帆1, 夏征义3 1(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科学系/视觉与听觉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2(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后勤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71) An Efficient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Local Optimality of K-Means LEI Xiao-Feng1,2+, XIE Kun-Qing1, LIN Fan1, XIA Zheng-Yi3 1(Department of Intelligence Science/National Laboratory on Machine Perception,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China) 3(Logist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P.L.A. Chief Logistics Department, Beijing 100071, 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leiyunhui@https://www.wendangku.net/doc/439050324.html, Lei XF, Xie KQ, Lin F, Xia ZY. An efficient clustering algorithm based on local optimality of K-Means. Journal of Software, 2008,19(7):1683?169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39050324.html,/1000-9825/19/1683.htm Abstract: K-Means is the most popular clustering algorithm with the convergence to one of numerous local minima, which results in much sensitivity to initial representatives. Many researches are made to overcome the sensitivity of K-Means algorithm. However, this paper proposes a novel clustering algorithm called K-MeanSCAN by means of the local optimality and sensitivity of K-Means. The core idea is to build the connectivity between sub-clusters based on the multiple clustering results of K-Means, where these clustering results are distinct because of local optimality and sensitivity of K-Means. Then a weighted connected graph of the sub-clusters is constructed using the connectivity, and the sub-clusters are merged by the graph search algorithm. Theoretic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s show that K-MeanSCAN outperforms existing algorithms in cluster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 K-MeanSCAN; density-based; K-Means; clustering; connectivity 摘要: K-Means聚类算法只能保证收敛到局部最优,从而导致聚类结果对初始代表点的选择非常敏感.许多研究 工作都着力于降低这种敏感性.然而,K-Means的局部最优和结果敏感性却构成了K-MeanSCAN聚类算法的基 础.K-MeanSCAN算法对数据集进行多次采样和K-Means预聚类以产生多组不同的聚类结果,来自不同聚类结果的 子簇之间必然会存在交集.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利用这些交集构造出关于子簇的加权连通图,并根据连通性合并子 簇.理论和实验证明,K-MeanScan算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聚类结果的质量和算法的效率. 关键词: K-MeanSCAN;基于密度;K-Means;聚类;连通性 中图法分类号: TP18文献标识码: A ?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High-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lan of China under Grant No.2006AA12Z217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 展计划(863)); the Foundation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under Grant No.OD080313 (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基金) Received 2006-10-09; Accepted 2007-07-17

蚁群聚类算法研究及应用

-5009- 0引言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 聚类活动,它是人们认识和探索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有效手段。聚类在数据挖掘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以用作独立的数据挖掘工具,来发现数据库中数据分布的一些深入信息,也可以作为其它数据挖掘算法的预处理步骤。因此,聚类算法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蚁群算法不依赖于具体问题,具有全局优化能力,因此受 到了广大学者的注意。此后蚁群算法不断被改进并应用于不同领域。在聚类分析方面,Deneubourg等人受蚂蚁堆积尸体和分类它们的幼体启发,最早将蚁群算法用于聚类分析,从此开始了蚁群聚类算法的研究。 本文详细地讨论了现有的蚁群聚类算法的基本原理与性 能,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需要完善的地方,以推动蚁群聚类算法的进一步研究及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得到应用。 1聚类概念及数学模型 聚类就是把一组个体按照相似性归为若干类或簇,使得 属于同一类或簇的个体之间的差别尽可能的小,而不同类或簇的个体间的差别尽可能大。聚类质量是用对象的相异度来评估,而不同类型变量的相异度的计算方法是不同的,常用的度量方法是区间标度变量中的欧几里得距离。 聚类的数学描述:设样本集={,=1,2,…,},其中为 维模式向量,其聚类问题就是找到一个划分={ 1 , 2 ,…, },满足= =1 ,≠,=,,=1,2,…,,≠,且使 得总的类内离散度和= =1 ,最小,其中为的 聚类中心,=1,2,…,;,为样本到其聚类中心的距 离,即,=‖‖。聚类目标函数为各样本到对应 聚类中心的距离总和,聚类中心=1 ,||为的样 本数目。 2蚁群聚类算法分类及应用 由于现实的蚁群运动过程接近于实际的聚类问题,所以 近年来涌现出大量的蚁群聚类算法。这些算法不仅思想、原理不同,而且算法的特性也根据解决问题的不同而不同,如初始参数及待聚类数据的要求、聚类形状等。

基于文本的聚类算法研究本科毕设论文

摘要 聚类作为一种知识发现的重要方法,它广泛地与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网络信息处理中以满足用户快捷地从互联网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资源。文本聚类是聚类问题在文本挖掘中的有效应用,它根据文本数据的不同特征,按照文本间的相似性,将其分为不同的文本簇。其目的是要使同一类别的文本间的相似度尽可能大,而不同类别的文本间的相似度尽可能的小。整个聚类过程无需指导,事先对数据结构未知,是一种典型的无监督分类。 本文首先介绍了文本聚类的相关的技术,包括文本聚类的过程,文本表示模型,相似度计算及常见聚类算法。本文主要研究的聚类主要方法是k-均值和SOM 算法,介绍了两种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实现步骤,并分析两种算法的聚类效果。同时介绍了两种算法的改进算法。 关键词:文本聚类聚类方法K-MEAN SOM

Abstract Clustering as an important knowledge discovery method, which extensively with Chines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used in network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o meet the users to quickly access from the Internet,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ey need. Text clustering is a clustering problem in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text mining, which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ext data, according to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ext, the text will b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clusters. The aim is to make the same class as large as possible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text, and different types of text as small as possible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clustering process without guidance, prior to the data structure is unknown, is a typical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of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text clustering, text representation of the model such as the Boolean model, vector space model, probabilistic retrieval model and language model. Also studied the analysis of such text clustering algorithm: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gglomerative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lgorithm, hierarchical clustering algorithm to split and so on. Also studied the text clustering algorithm analysis and methods of improvement. Key words:Text clustering clustering method k-mean som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