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施要点

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施要点

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施要点
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施要点

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施要点

内容

⒈目标管理的含义

⒉目标管理的概念

⒊目标管理的基本程序

⒋对目标管理体制的分析

⒌目标的功效

⒍目标的层次性

⒎目标的多样性

⒏目标管理的全过程

⒐目标管理的优点与不足

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管理专家德鲁克(Peter Drucker)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目标管理提出以后,便在美国迅速流传。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由恢复转向迅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急需采用新的方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提高竞争能力,目标管理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遂被广泛应用,并很快为日本、西欧国家的企业所仿效,在世界管理界大行其道。

目标管理的具体形式各种各样,但其基本内容是一样的。所谓目标管理乃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

目标管理指导思想上是以Y理论为基础的,即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具体方法上是泰勒科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它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有鲜明的特点,可概括为:

l、重视人的因素。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平等、尊重、依赖、支持,下级在承诺目标和被授权之后是自觉、自主和自治的。

2、建立日标锁链与目标体系。目标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过程,将组织的整体目标逐级分解,转换为各单位、各员工的分目标。从组织目标到经营单位目标,再到部门目标,最后到个人目标。在目标分解过程中,权、责、利三者已经明确,而且相互对称。这些目标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只有每个人员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整个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3、重视成果

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工作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人事考核和奖评的依据,成为评价管理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志。至于完成目标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法,上级并不过多干预。所以,在目标管理制度下,监督的成分很少,而控制目标实现的能力却很强。

目标管理的概念

目标管理是在组织目标特性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方式,最早由彼特·德鲁克教授提出,后又经许多管理学者的发展完善,而为许多组织运用。

概括地说,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的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系统管理方式。它是一个组织中上级管理人员同下级管理人员,以及同员工一起共同来制定组织目标,并把其具体化展开至组织每个部门、每个层次、每个成员那儿,与组织内每个单位、部门。层次和成员的责任和成果相互密切联系,明确地规定每个单位、部门、层次和成员的职责范围,并用这

些措施来进行管理、评价和决定对每个单位、部门、层次和成员的贡献和奖励报酬等一整套系统化的管理方式。

目标管理的中心思想就是让具体化展开的组织目标成为组织每个成员、每个层次、部门等行为的方向和激励,同时又使其成为评价组织每个成员、每个层次、部门等工作绩效的标准,从而使组织能够有效运作。彼得·德鲁克强调,凡是其业绩影响企业组织的健康成长的所有方面,都必须建立目标。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则批判了传统评价组织成员业绩主要把评价下属的焦点放在个性特征标准上的做法,即传统的做法,主管人员需对下属人员个人价值进行鉴定。他明确指出,下属人员承担为自己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有同他们的上级领导人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当然,上级领导人对这些目标具有最后否决权,但在适当的环境里几乎不需要使用这种否决权。他认为,主要由下属人员自己对照预先设立的目标来评价业绩,用这种鼓励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的新方法,所强调的应该是业绩而不是个性。下属人员积极参加这种评价过程,就引向承诺任务,并创造一种激励的环境。

目标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式。最早的目标管理仅是用于组织成员业绩考评、行为激励的一种手段,最近的发展则是把组织的战略计划等均纳入目标管理之中,像组织结构设计、流程改造、文件管理、创新开发等都成为目标管理体系之中的内容。也有目标管理研究者认为,目标管理是一个管理领导系统,是一个组织有效运作的有效的管理体系,而不能把目标管理看作是组织的一种附加的管理职务。

目标管理的基本程序

目标管理的具体做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目标的设置;第二阶段为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第三阶段为测定与评价所取得的成果。

1.目标的设置

这是目标管理最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细分为四个步骤:

①高层管理预定目标,这是一个暂时的、可以改变的目标预案。即可以上级提出,再同下级讨论;也可以由下级提出,上级批准。无论哪种方式,必须共同商量决定;其次,领导必须根据企业的使命和长远战略,估计客观环境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对本企业的优劣有清醒的认识。对组织应该和能够完成的目标心中有数。

②重新审议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目标管理要求每一个分目标都有确定的责任主体。因此预定目标之后,需要重新审查现有组织结构,根据新的目标分解要求进行调整,明确目标责任者和协调关系。

③确立下级的目标。首先下级明确组织的规划和目标,然后商定下级的分目标。在讨论中上级要尊重下级,平等待人,耐心倾听下级意见,帮助下级发展一致性和支持性目标。分目标要具体量化,便于考核;分清轻重缓急,以免顾此失彼;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实现可能。每个员工和部门的分目标要和其他的分目标协调一致,支持本单位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④上级和下级就实现各项目标所需的条件以及实现目标后的奖惩事宜达成协议。分目标制定后,要授予下级相应的资源配置的权力,实现权责利的统一。由下级写成书面协议,编制目标记录卡片,整个组织汇总所有资料后,绘制出目标图。

2.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

目标管理重视结果,强调自主,自治和自觉。并不等于领导可以放手不管,相反由于形成了目标体系,一环失误,就会牵动全局。因此领导在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首先进行定期检查,利用双方经常接触的机会和信息反馈渠道自然地进行;其次要向下级通报进度,便于互相协调;再次要帮助下级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问题,当出现意外、不可测事件严重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时,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手续,修改原定的目标。

3.总结和评估

达到预定的期限后,下级首先进行自我评估,提交书面报告;然后上下级一起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决定奖惩;同时讨论下一阶段目标,开始新循环。如果目标没有完成,应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切忌相互指责,以保持相互信任的气氛。

对目标管理体制的分析

目标管理在全世界产生很大影响,但实施中也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客观分析其优劣势,才能扬长避短,收到实效。

1.目标管理的优点

①目标管理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对于那些在技术上具有

可分性的工作,由于责任、任务明确目标管理常常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于技术不可分的团队工作(TNE)则难以实施目标管理。

②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由于组织目标的成果和责任力图划归一个职位或部门,容易发现授权不足与职责不清等缺陷。

③目标管理启发了自觉,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由于强调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因而提高了士气。

④目标管理促进了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改善了人际关系。

2.目标管理的缺点

在实际操作中,目标管理也存在许多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①目标难以制定。组织内的许多目标难以定量化、具体化;许多团队工作在技术上不可解;组织环境的可变因素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快,组织的内部活动日益复杂,使组织活动的不确性越来越大。这些都使得组织的许多活动制订数量化目标是很困难的。

②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都存在。Y理论对于人类的动机作了过分乐观的假设,实际中的是有“机会主义本性”的,尤其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因此许多情况下,目标管理所要求的承诺、自觉、自治气氛难以形成。

③目标商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目标商定要上下沟通、统一思想是很费时间的;每个单位、个人都关注自身目标的完成,很可能忽略了相互协作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滋长本位主义、临时观点和急功近利倾向。

④有时奖惩不一定都能和目标成果相配合,也很难保证公正性,从而削弱了目标管理的效果。鉴于上述分析,在实际中推行目标管理时,除了掌握具体的方法以外,还要特别注意把握工作的性质,分析其分解和量化的可能;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合作精神,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注意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使目标管理的推行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科学管理基础上;要逐步推行,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从而使目标管理发挥预期的作用。

目标的功效

组织目标是指组织欲达成的未来的一种状态,一种结果。这种状态和结果通常可用一系列数量指标来刻画。一旦目标确定,它就成为引导组织行为的一个重要的激励和方向。目标可以成为组织和个人行为的激励,就好像一所学校一旦确定自己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学校时,就对学校产生了激励;一个学生将来想成为优秀的企业家,那么就对他目前努力学习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行为产生了激励,即他首先必须努力学习等等。目标之所以能够对组织和个人产生激励,又因为目标已成为组织或个人奋斗、努力的方向。

因此,一个好的目标将会对组织和个人产生行为引导和激励的重要功能,同时也明确了组织和个人的具体努力方向,见图。

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早已认识到设置组织与个人目标的重要性。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早期研究发现:明确的目标要比只要求人们尽力去做会有更高的业绩,而且高水平的业绩是和高水平的意向有关联的。有研究结果表明:“目标的总平均水平很有意思地向上运转。”同样,许多人也注意到,如果在组织中目标设定方面发生改善,组织生产效率就会不断增加。当然激励组织成员行为的因素决不仅只有目标一个,但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作为重要激励因素的目标和行为方向的目标的设定是有一定要求的:

1.目标必须是经努力可以实现的

2.目标实现后应有相应的报酬配合

3.目标的表述应明确清楚,切忌含糊不清

4.目标最好是自己首先提出来的

5.目标符合组织的共同愿景

6.本单位、本部门、个人的目标应与其他有关方面和成员的目标相协调与配合

7.目标易于考核评价。

目标的层次性

目标的层次性与组织的层次性有关。

组织一般可划分四个大的层次;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及基层工作层。组织层次的划分是因为组织规模大了之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有限,不得不进行纵向和横向分工的结果。组织有了层次。组织成员有了自己的工作岗位,组织的运作、组织成员的分工合作都

必须围绕组织目标的实现进行。然而如果把建成全国最好的学校作为组织的目标,虽然是一个很好的目标,但对每位组织成员来说过大,也过于抽象,很难对每个成员的日常工作产生具体的指导和激励。教师们虽然知道要创一流的学校,却不知道他们应该具体做些什么,怎么做才能最终综合起来实现这个组织目标。如果是这样,那么组织目标的实现是有困难的。

需要将组织目标逐步分解成一个与组织层次、组织分工相适应的层次体系,让组织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有具体的目标,成为他们行为的方向和激励,这些目标又是组织目标的具体化层次展开。如能这样,组织目标最终的实现也就有了保证。在组织目标层次中,最高的最抽象的目标是组织目标,组织目标则是共同愿景、总任务的具体化。将组织目标具体化成更多的具体目标由高层管理人员各自负责,如企业的销售目标、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生产指标、财务状况目标等分别由分管副总们负责,然后再将这些具体目标分解为分组织如分公司、子公司的目标。这些目标再具体化就成了下属部门和单位的目标,最终目标被具体化成组织每个成员的目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目标层次体系。

在组织目标层次体系中,愈是上层的目标愈抽象,愈是下层的目标愈具体,也正是如此,每个组织成员可以有一个组织要求的具体目标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来要求自己。从目标层次的展开来看,实际上下一层次的目标是上一层次目标实现的手段,即只有下一层次目标的完成才有上一层次目标的实现。因此,目标的展开中必须有这么一个关联,否则组织目标实现依然是不可能的。

组织目标层次的分解或展开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为自上而下的方法,一种为自下而上的方法。自上而下的方法是指由组织高层管理者根据共同愿景确定组织总目标,然后为其下一级确定目标,当然这些目标就是组织总目标的分解。每一级在得知自己的目标后再为自己的下级确定具体的目标来保证自己这一层级目标的实现。自下而上的方法是指先由每个组织成员根据共同愿景、总任务,确定自己的目标,上报给自己的上级;上级归纳起来形成本层级或部门的目标,再上报更高一级,这样层层上报最后形成组织的总目标。这两种目标体系形成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具体与组织成员的素质、自我管理能力有关。

目标的多样性

组织目标总的来说是一个,所谓目标的多样性是指总目标的不同侧面的反映,或者总目标可以用不同的指标来全面地反映。

例如,一家企业组织其总目标为在某一产品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那么这一目标可以从不同侧面来表示:

⒈获得一定的利润率和利润;

⒉市场占有率;

⒊重点研究和开发适当产品;

⒋达到行业中占优势的地位;

⒌资金筹措和偿债能力好;

⒍成本降低具有价格竞争力;

⒎逐步打开国际市场;

⒏适当时候公开上市;

⒐员工福利改善;

⒑企业内凝聚力增强。

又例如一所大学其总目标为建成国际一流的大学,那么总目标的多样性也可以从总目标的不同侧面来反映:

⒈招收高质量的学生;

⒉聘请国际一流的教授;

⒊出世界一流的科学成果;

⒋学生质量世所公认;

⒌教学研究条件一流;

⒍学术氛围、学术环境良好;

⒎服务系统高效;

⒏学校教授薪金福利一流;

⒐运作经费充分。

目标的多样性实际上使得总目标可以在许多方面具体化。问题是目标的多样性中相互之

间不能有矛盾,否则总目标就变得不可理解。事实上在组织目标层次体系中,当总目标具体化展开时,也将总目标的多样性具体化展开至每个层次或单位部门的具体目标之中,所以每个层次的具体目标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即便是最基层的组织成员其目标也可能是多样性的,只不过在分工条件下这种多样性受到了削弱。例如一位教师在其岗位上除了要教好书育好人之外,还必须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和著作,做实验,写报告等等其他需要完成的目标。而一个销售员不仅仅要把产品推销出去,而且还必须在推销的同时了解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态度、意见、其他同类产品销售状况等信息,否则不能算完成了组织交给的目标。

目标管理的全过程

目标管理全过程主要有如下几个关键阶段或环节。

(1) 组织总日标设定

组织总目标是组织共同愿望、宗旨和使命的某一阶段欲达成的状态或结果。一个组织光有共同愿望而没有具体实现达成共同愿望的阶段性目标,那么共同愿望始终是一个空想。因此,组织在有了共同愿望的条件下,重要的工作是要确定组织未来运作的一个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是共同愿望实现的阶段状态。事实上,共同愿望的塑造规定了组织行进的方向和使命,这样也就大致决定了组织总目标设定的基本方面。组织要做的事是如何在判定自己的资源实力、外部环境条件下,设定一个符合共同愿望方向又切合实际地在组织发展方向方面推进的具体要求,以作为组织和全体成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努力的具体方向和既定的责任。

在组织总目标设定过程中关键是要:

①如何能够透彻地分析判断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实力、可调动资源的多寡、组织存在的问题和相对优势所在,从而判断自己有无核心专长。表面上组织目标的设定与组织发展方向有关,实际上组织目标设定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与组织核心专长的建立与发展有关。哈默尔与普拉哈拉德教授认为,组织的核心专长是组织生存与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因为是它支撑着组织目标的最终实现。所以,组织总目标的设定要考虑目标是否有助于组织核心专长的发展,而不是削弱。

②如何能够透彻地分析组织外部环境以及这些构成环境的因素的未来变化。例如组织面临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一定会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影响,有时甚至是重大的约束;更重要的是目前一些因素尚不成为目标实现的重要约束而有可能在未来某一时间成为重要约束也未可知。组织总目标设定后一定要能够实现,否则目标设定就没有价值。

③组织总目标一旦设定就成了组织计划工作的前提或依据,也成了组织未来行为获得成果的标志,为此,组织总目标设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组织总目标是可以度量的,即可以用一系列相应指标来反映来计量。

(2) 组织总目标的层次展开

将已设定的组织总目标按照组织架构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分解是目标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具体来说:

①将组织总目标按组织体系层次和部门逐步展开,直至每一个组织成员。这一个展开的过程是所谓的自上而下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只是上级给下级的一个初步的推荐目标,不是最后的决定了的目标。但这一自上而下的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不是如此的话,组织总目标就可能实现不了,或者组织总目标本身就需要改正。

②组织体系中的每个层次、每个部门、每个成员均可以根据自己的部门、层次。岗位分工和职责要求结合初步下达的目标进行思考分析,最终提出自己的目标。显然这一目标是上级下达初步目标的一种修订。自己目标提出后必须按层级上报,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的过程。

③组织将自下而上的目标与下达目标比较,分析差异,征询下级意见,再进行修订然后再下达,下级各方仍可以修正再次上报。经过这么一个上下多次反复,最终将组织总目标分解成一个目标体系,下达给组织相应的层次、部门和组织成员。组织目标下达给每个部门、每个层次。每个组织成员时,要求有下达目标的具体说明、具体要求、自主权限、完成后的激励等,使接受目标的每个层次、每个部门和每个组织成员可以有明确的工作努力方向,有明确的责任和行为激励。

(3) 目标完成检查和业绩考评

目标管理这一方式的核心思想就是把目标分解下达后成为组织每个层次、每个部门和每个单位的工作业绩的衡量标准。因此,目标管理全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根据期初下达的目标对各方工作和业绩进行检查和考评。然而,目标完成检查与业绩考评不是同一项工作。因为目标完成检查在整个目标工作期间可以进行多次,也就是说当目标下达后,并不是上级放任不管,但上级也不是时不时下命令,而是经常检查指导,采取帮助的态度,甚至给予必要的资源支持来使得下级部门、组织成员达成他们的目标。

业绩考评是目标管理全过程中的最后一环。一个组织如果能够正确公正地判断每个组织成员的业绩和工作努力程度,那么这个组织一定是无往不胜的,因为光公正的评价就已经成为组织成员的激励。事实上大多数组织很难做到这一点,组织很容易偏听那些说的多做的少的人,导致那些真正埋头苦干的人被忽视,最终影响组织的士气。然而,这样一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没有目标分解或目标分解不全的组织之中,正因为没有目标或目标不全,那些光说不练的人就有了偷懒的可能。反之,在目标管理的条件下,考评并不看你说的如何,而是看你做的与目标的差异程度,看你的真正的业绩。

目标管理过程中的业绩考评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组织各层次、各部门、各个成员的自我考评,即自己对照目标和自己所取得的工作业绩来判断自己做的如何?好或差,或尚有差距,或有经验。另一种是组织的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及组织成员进行考评,考评过程也是对照工作业绩与下达的目标进行分析评判。实际上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在组织成员自觉性高、自我管理能力强时可采取第一种方式,否则可采取第二种方式。有时可以两种方式同时采用,即先由组织成员们自我评价,然后由上级部门复评,务必公正客观,实事求是。

目标管理的优点与不足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与其他管理方式一样有其优点与不足,这是一个组织在运用目标管理方式之前首先应该认识清楚的。

(1)目标管理的优点

目标管理的优点至少有五个方面:

①形成激励

当目标成为组织的每个层次、每个部门和每个成员自己未来时期内欲达成的一种结果,且实现的可能性相当大时,目标就成为组织成员们的内在激励。特别当这种结果实现时,组织还有相应的报酬时,目标的激励效用就更大。从目标成为激励因素来看,这种目标最好是组织每个层次、每个部门及组织每一个成员自己制订的目标。他人强加的目标有时不但不能成为激励,反而成为一种怨恨对象。

②有效管理

目标管理方式的实施可以切切实实地提高组织管理的效率。目标管理方式比之计划管理方式在推进组织工作进展,保证组织最终目标完成方面更胜一筹。因为目标管理是一种结果式管理,不仅仅是一种计划的活动式工作。这种管理迫使组织的每一层次、每个部门及每个成员首先考虑目标的实现,尽力完成目标,因为这些目标是组织总目标的分解,故当组织的每个层次、每个部门及每个成员的目标完成时,也就是组织总目标的实现。在目标管理方式中,一旦分解目标确定,但不规定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及各个组织成员完成各自目标的方式、手段,反而给了大家在完成目标方面一个创新的空间,这就有效地提高了组织管理的效率。

③明确任务

目标管理的另一个优点就是使组织各级主管及成员都明确了组织的总目标、组织的结构体系。组织的分工与合作及各自的任务。这些方面职责的明确,使得主管人员也知道,为了完成目标必须给予下级相应的权力,而不是大权独揽,小权也不分散。另一方面,许多着手实施目标管理方式的公司或其他组织,通常在目标管理实施的过程中会发现组织体系存在的缺陷,从而帮助组织对自己的体系进行改造。

④自我管理

目标管理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引导组织成员自我管理的方式。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组织成员不再只是做工作,执行指示,等待指导和决策,组织成员此时已成为有明确规定目标的单位或个人。一方面组织成员们已参与了目标的制订,并取得了组织的认可;另一方面,组织成员在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目标过程中,除目标已定以外,如何实现目标则是他们自己决定的事。从这个意义上看目标管理至少可以算作自我管理的方式,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的一种过渡性方式。

⑤控制有效

目标管理方式本身也是一种控制的方式,即通过目标分解后的实现最终保证组织总目标实现的过程就是一种结果控制的方式。目标管理并不是目标分解下去便没有事了,事实上组织高层在目标管理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对比目标,进行评比,看谁做得好,如果有偏差就及时纠正。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一个组织如果有一套明确的可考核的目标体系,那么其本身就是进行监督控制的最好依据。

(2)目标管理的不足

哈罗德·孔茨教授认为目标管理尽管有许多优点,但也有许多不足,对这样的不足如果认识不清楚,那么可能导致目标管理的不成功。下述几点可能是目标管理最主要的不足:

①强调短期目标

大多数的目标管理中的目标通常是一些短期的目标:年度的、季度的。月度的等。短期目标比较具体易于分解,而长期目标比较抽象难以分解,另一方面短期目标易迅速见效,长期目标则不然。所以,在目标管理方式的实施中,组织似乎常常强调短期目标的实现而对长期目标不关心。这样一种概念深入组织的各个方面、组织所有成员的脑海中和行为中,将对组织发展没有好处。

②目标设置困难

真正可用于考核的目标很难设定,尤其组织实际上是一个产出联合体,它的产出是一种联合的不易分解出谁的贡献大小的产出,即目标的实现是大家共同合作的成果,这种合作中很难确定你已做多少,他应做多少,因此可度量的目标确定也就十分困难。一个组织的目标有时只能定性地描述,尽管我们希望目标可度量,但实际上定量是困难的,例如组织后勤部门有效服务于组织成员,虽然可以采取一些量化指标来度量,但完成了这些指标,可以肯定地说未必达成了“有效服务于组织成员”这一目标。

③无法权变

目标管理执行过程中目标的改变是不可以的,因为这样做会导致组织的混乱。事实上目标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改变,也正是如此使得组织运作缺乏弹性,无法通过权变来适应变化多端的外部环境。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以不变应万变”,许多人认为这是僵化的观点,非权变的观点,实际上所谓不变的不是组织本身,而是客观规律,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应万变,这实际上是真正的更高层次的权变观。目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施要点内容

⒈目标管理的含义

⒉目标管理的概念

⒊目标管理的基本程序

⒋对目标管理体制的分析

⒌目标的功效

⒍目标的层次性

⒎目标的多样性

⒏目标管理的全过程

⒐目标管理的优点与不足

目标管理的含义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管理专家德鲁克(Peter Drucker)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目标管理提出以后,便在美国迅速流传。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由恢复转向迅速发展的时期,企业急需采用新的方法调动员工积极性以提高竞争能力,目标管理的出现可谓应运而生,遂被广泛应用,并很快为日本、西欧国家的企业所仿效,在世界管理界大行其道。

目标管理的具体形式各种各样,但其基本内容是一样的。所谓目标管理乃是一种程序或

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

目标管理指导思想上是以Y理论为基础的,即认为在目标明确的条件下,人们能够对自己负责。具体方法上是泰勒科学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它与传统管理方式相比有鲜明的特点,可概括为:

l、重视人的因素。目标管理是一种参与的、民主的、自我控制的管理制度,也是一种把个人需求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的管理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是平等、尊重、依赖、支持,下级在承诺目标和被授权之后是自觉、自主和自治的。

2、建立日标锁链与目标体系。目标管理通过专门设计的过程,将组织的整体目标逐级分解,转换为各单位、各员工的分目标。从组织目标到经营单位目标,再到部门目标,最后到个人目标。在目标分解过程中,权、责、利三者已经明确,而且相互对称。这些目标方向一致,环环相扣,相互配合,形成协调统一的目标体系。只有每个人员完成了自己的分目标,整个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

3、重视成果

目标管理以制定目标为起点,以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为终结。工作成果是评定目标完成程度的标准,也是人事考核和奖评的依据,成为评价管理工作绩效的唯一标志。至于完成目标的具体过程、途径和方法,上级并不过多干预。所以,在目标管理制度下,监督的成分很少,而控制目标实现的能力却很强。

目标管理的概念

目标管理是在组织目标特性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方式,最早由彼特·德鲁克教授提出,后又经许多管理学者的发展完善,而为许多组织运用。

概括地说,目标管理是一种综合的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系统管理方式。它是一个组织中上级管理人员同下级管理人员,以及同员工一起共同来制定组织目标,并把其具体化展开至组织每个部门、每个层次、每个成员那儿,与组织内每个单位、部门。层次和成员的责任和成果相互密切联系,明确地规定每个单位、部门、层次和成员的职责范围,并用这些措施来进行管理、评价和决定对每个单位、部门、层次和成员的贡献和奖励报酬等一整套系统化的管理方式。

目标管理的中心思想就是让具体化展开的组织目标成为组织每个成员、每个层次、部门等行为的方向和激励,同时又使其成为评价组织每个成员、每个层次、部门等工作绩效的标准,从而使组织能够有效运作。彼得·德鲁克强调,凡是其业绩影响企业组织的健康成长的所有方面,都必须建立目标。而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则批判了传统评价组织成员业绩主要把评价下属的焦点放在个性特征标准上的做法,即传统的做法,主管人员需对下属人员个人价值进行鉴定。他明确指出,下属人员承担为自己设置短期目标的责任,并有同他们的上级领导人一起检查这些目标的责任。当然,上级领导人对这些目标具有最后否决权,但在适当的环境里几乎不需要使用这种否决权。他认为,主要由下属人员自己对照预先设立的目标来评价业绩,用这种鼓励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的新方法,所强调的应该是业绩而不是个性。下属人员积极参加这种评价过程,就引向承诺任务,并创造一种激励的环境。

目标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式。最早的目标管理仅是用于组织成员业绩考评、行为激励的一种手段,最近的发展则是把组织的战略计划等均纳入目标管理之中,像组织结构设计、流程改造、文件管理、创新开发等都成为目标管理体系之中的内容。也有目标管理研究者认为,目标管理是一个管理领导系统,是一个组织有效运作的有效的管理体系,而不能把目标管理看作是组织的一种附加的管理职务。

目标管理的基本程序

目标管理的具体做法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目标的设置;第二阶段为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第三阶段为测定与评价所取得的成果。

1.目标的设置

这是目标管理最重要的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细分为四个步骤:

①高层管理预定目标,这是一个暂时的、可以改变的目标预案。即可以上级提出,再同下级讨论;也可以由下级提出,上级批准。无论哪种方式,必须共同商量决定;其次,领导必须根据企业的使命和长远战略,估计客观环境带来的机会和挑战,对本企业的优劣有清醒

的认识。对组织应该和能够完成的目标心中有数。

②重新审议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目标管理要求每一个分目标都有确定的责任主体。因此预定目标之后,需要重新审查现有组织结构,根据新的目标分解要求进行调整,明确目标责任者和协调关系。

③确立下级的目标。首先下级明确组织的规划和目标,然后商定下级的分目标。在讨论中上级要尊重下级,平等待人,耐心倾听下级意见,帮助下级发展一致性和支持性目标。分目标要具体量化,便于考核;分清轻重缓急,以免顾此失彼;既要有挑战性,又要有实现可能。每个员工和部门的分目标要和其他的分目标协调一致,支持本单位和组织目标的实现。

④上级和下级就实现各项目标所需的条件以及实现目标后的奖惩事宜达成协议。分目标制定后,要授予下级相应的资源配置的权力,实现权责利的统一。由下级写成书面协议,编制目标记录卡片,整个组织汇总所有资料后,绘制出目标图。

2.实现目标过程的管理

目标管理重视结果,强调自主,自治和自觉。并不等于领导可以放手不管,相反由于形成了目标体系,一环失误,就会牵动全局。因此领导在目标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是不可缺少的。首先进行定期检查,利用双方经常接触的机会和信息反馈渠道自然地进行;其次要向下级通报进度,便于互相协调;再次要帮助下级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问题,当出现意外、不可测事件严重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时,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手续,修改原定的目标。

3.总结和评估

达到预定的期限后,下级首先进行自我评估,提交书面报告;然后上下级一起考核目标完成情况,决定奖惩;同时讨论下一阶段目标,开始新循环。如果目标没有完成,应分析原因总结教训,切忌相互指责,以保持相互信任的气氛。

对目标管理体制的分析

目标管理在全世界产生很大影响,但实施中也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必须客观分析其优劣势,才能扬长避短,收到实效。

1.目标管理的优点

①目标管理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对于那些在技术上具有可分性的工作,由于责任、任务明确目标管理常常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于技术不可分的团队工作(TNE)则难以实施目标管理。

②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由于组织目标的成果和责任力图划归一个职位或部门,容易发现授权不足与职责不清等缺陷。

③目标管理启发了自觉,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由于强调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因而提高了士气。

④目标管理促进了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改善了人际关系。

2.目标管理的缺点

在实际操作中,目标管理也存在许多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①目标难以制定。组织内的许多目标难以定量化、具体化;许多团队工作在技术上不可解;组织环境的可变因素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快,组织的内部活动日益复杂,使组织活动的不确性越来越大。这些都使得组织的许多活动制订数量化目标是很困难的。

②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都存在。Y理论对于人类的动机作了过分乐观的假设,实际中的是有“机会主义本性”的,尤其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因此许多情况下,目标管理所要求的承诺、自觉、自治气氛难以形成。

③目标商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目标商定要上下沟通、统一思想是很费时间的;每个单位、个人都关注自身目标的完成,很可能忽略了相互协作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滋长本位主义、临时观点和急功近利倾向。

④有时奖惩不一定都能和目标成果相配合,也很难保证公正性,从而削弱了目标管理的效果。鉴于上述分析,在实际中推行目标管理时,除了掌握具体的方法以外,还要特别注意把握工作的性质,分析其分解和量化的可能;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合作精神,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注意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使目标管理的推行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科学管理基础上;要逐步推行,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从而使目标管理发挥预期的作用。

目标的功效

组织目标是指组织欲达成的未来的一种状态,一种结果。这种状态和结果通常可用一系列数量指标来刻画。一旦目标确定,它就成为引导组织行为的一个重要的激励和方向。目标可以成为组织和个人行为的激励,就好像一所学校一旦确定自己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学校时,就对学校产生了激励;一个学生将来想成为优秀的企业家,那么就对他目前努力学习管理理论与方法的行为产生了激励,即他首先必须努力学习等等。目标之所以能够对组织和个人产生激励,又因为目标已成为组织或个人奋斗、努力的方向。

因此,一个好的目标将会对组织和个人产生行为引导和激励的重要功能,同时也明确了组织和个人的具体努力方向,见图。

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早已认识到设置组织与个人目标的重要性。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早期研究发现:明确的目标要比只要求人们尽力去做会有更高的业绩,而且高水平的业绩是和高水平的意向有关联的。有研究结果表明:“目标的总平均水平很有意思地向上运转。”同样,许多人也注意到,如果在组织中目标设定方面发生改善,组织生产效率就会不断增加。当然激励组织成员行为的因素决不仅只有目标一个,但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作为重要激励因素的目标和行为方向的目标的设定是有一定要求的:

1.目标必须是经努力可以实现的

2.目标实现后应有相应的报酬配合

3.目标的表述应明确清楚,切忌含糊不清

4.目标最好是自己首先提出来的

5.目标符合组织的共同愿景

6.本单位、本部门、个人的目标应与其他有关方面和成员的目标相协调与配合

7.目标易于考核评价。

目标的层次性

目标的层次性与组织的层次性有关。

组织一般可划分四个大的层次;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及基层工作层。组织层次的划分是因为组织规模大了之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有限,不得不进行纵向和横向分工的结果。组织有了层次。组织成员有了自己的工作岗位,组织的运作、组织成员的分工合作都必须围绕组织目标的实现进行。然而如果把建成全国最好的学校作为组织的目标,虽然是一个很好的目标,但对每位组织成员来说过大,也过于抽象,很难对每个成员的日常工作产生具体的指导和激励。教师们虽然知道要创一流的学校,却不知道他们应该具体做些什么,怎么做才能最终综合起来实现这个组织目标。如果是这样,那么组织目标的实现是有困难的。

需要将组织目标逐步分解成一个与组织层次、组织分工相适应的层次体系,让组织的每一个层次、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员工都有具体的目标,成为他们行为的方向和激励,这些目标又是组织目标的具体化层次展开。如能这样,组织目标最终的实现也就有了保证。在组织目标层次中,最高的最抽象的目标是组织目标,组织目标则是共同愿景、总任务的具体化。将组织目标具体化成更多的具体目标由高层管理人员各自负责,如企业的销售目标、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生产指标、财务状况目标等分别由分管副总们负责,然后再将这些具体目标分解为分组织如分公司、子公司的目标。这些目标再具体化就成了下属部门和单位的目标,最终目标被具体化成组织每个成员的目标,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目标层次体系。

在组织目标层次体系中,愈是上层的目标愈抽象,愈是下层的目标愈具体,也正是如此,每个组织成员可以有一个组织要求的具体目标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来要求自己。从目标层次的展开来看,实际上下一层次的目标是上一层次目标实现的手段,即只有下一层次目标的完成才有上一层次目标的实现。因此,目标的展开中必须有这么一个关联,否则组织目标实现依然是不可能的。

组织目标层次的分解或展开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为自上而下的方法,一种为自下而上的方法。自上而下的方法是指由组织高层管理者根据共同愿景确定组织总目标,然后为其下一级确定目标,当然这些目标就是组织总目标的分解。每一级在得知自己的目标后再为自己的下级确定具体的目标来保证自己这一层级目标的实现。自下而上的方法是指先由每个组织成员根据共同愿景、总任务,确定自己的目标,上报给自己的上级;上级归纳起来形成本层级或部门的目标,再上报更高一级,这样层层上报最后形成组织的总目标。这两种目标体系形成的方法各有优缺点,具体与组织成员的素质、自我管理能力有关。

目标的多样性

组织目标总的来说是一个,所谓目标的多样性是指总目标的不同侧面的反映,或者总目标可以用不同的指标来全面地反映。

例如,一家企业组织其总目标为在某一产品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地位,那么这一目标可以从不同侧面来表示:

⒈获得一定的利润率和利润;

⒉市场占有率;

⒊重点研究和开发适当产品;

⒋达到行业中占优势的地位;

⒌资金筹措和偿债能力好;

⒍成本降低具有价格竞争力;

⒎逐步打开国际市场;

⒏适当时候公开上市;

⒐员工福利改善;

⒑企业内凝聚力增强。

又例如一所大学其总目标为建成国际一流的大学,那么总目标的多样性也可以从总目标的不同侧面来反映:

⒈招收高质量的学生;

⒉聘请国际一流的教授;

⒊出世界一流的科学成果;

⒋学生质量世所公认;

⒌教学研究条件一流;

⒍学术氛围、学术环境良好;

⒎服务系统高效;

⒏学校教授薪金福利一流;

⒐运作经费充分。

目标的多样性实际上使得总目标可以在许多方面具体化。问题是目标的多样性中相互之间不能有矛盾,否则总目标就变得不可理解。事实上在组织目标层次体系中,当总目标具体化展开时,也将总目标的多样性具体化展开至每个层次或单位部门的具体目标之中,所以每个层次的具体目标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即便是最基层的组织成员其目标也可能是多样性的,只不过在分工条件下这种多样性受到了削弱。例如一位教师在其岗位上除了要教好书育好人之外,还必须完成一定的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和著作,做实验,写报告等等其他需要完成的目标。而一个销售员不仅仅要把产品推销出去,而且还必须在推销的同时了解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态度、意见、其他同类产品销售状况等信息,否则不能算完成了组织交给的目标。

目标管理的全过程

目标管理全过程主要有如下几个关键阶段或环节。

(1) 组织总日标设定

组织总目标是组织共同愿望、宗旨和使命的某一阶段欲达成的状态或结果。一个组织光有共同愿望而没有具体实现达成共同愿望的阶段性目标,那么共同愿望始终是一个空想。因此,组织在有了共同愿望的条件下,重要的工作是要确定组织未来运作的一个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是共同愿望实现的阶段状态。事实上,共同愿望的塑造规定了组织行进的方向和使命,这样也就大致决定了组织总目标设定的基本方面。组织要做的事是如何在判定自己的资源实力、外部环境条件下,设定一个符合共同愿望方向又切合实际地在组织发展方向方面推进的具体要求,以作为组织和全体成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努力的具体方向和既定的责任。

在组织总目标设定过程中关键是要:

①如何能够透彻地分析判断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实力、可调动资源的多寡、组织存在的问题和相对优势所在,从而判断自己有无核心专长。表面上组织目标的设定与组织发展方向有关,实际上组织目标设定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与组织核心专长的建立与发展有关。哈默尔与普拉哈拉德教授认为,组织的核心专长是组织生存与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因为是它支撑着组织目标的最终实现。所以,组织总目标的设定要考虑目标是否有助于组织核心专长的发展,而不是削弱。

②如何能够透彻地分析组织外部环境以及这些构成环境的因素的未来变化。例如组织面临的政治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一定会对组织目标的实现有影响,有时甚至是重大的约束;更重要的是目前一些因素尚不成为目标实现的重要约束而有可能在未来某一时间成为重要约束也未可知。组织总目标设定后一定要能够实现,否则目标设定就没有价值。

③组织总目标一旦设定就成了组织计划工作的前提或依据,也成了组织未来行为获得成果的标志,为此,组织总目标设定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组织总目标是可以度量的,即可以用一系列相应指标来反映来计量。

(2) 组织总目标的层次展开

将已设定的组织总目标按照组织架构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分解是目标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具体来说:

①将组织总目标按组织体系层次和部门逐步展开,直至每一个组织成员。这一个展开的过程是所谓的自上而下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只是上级给下级的一个初步的推荐目标,不是最后的决定了的目标。但这一自上而下的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不是如此的话,组织总目标就可能实现不了,或者组织总目标本身就需要改正。

②组织体系中的每个层次、每个部门、每个成员均可以根据自己的部门、层次。岗位分工和职责要求结合初步下达的目标进行思考分析,最终提出自己的目标。显然这一目标是上级下达初步目标的一种修订。自己目标提出后必须按层级上报,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的过程。

③组织将自下而上的目标与下达目标比较,分析差异,征询下级意见,再进行修订然后再下达,下级各方仍可以修正再次上报。经过这么一个上下多次反复,最终将组织总目标分解成一个目标体系,下达给组织相应的层次、部门和组织成员。组织目标下达给每个部门、每个层次。每个组织成员时,要求有下达目标的具体说明、具体要求、自主权限、完成后的激励等,使接受目标的每个层次、每个部门和每个组织成员可以有明确的工作努力方向,有明确的责任和行为激励。

(3) 目标完成检查和业绩考评

目标管理这一方式的核心思想就是把目标分解下达后成为组织每个层次、每个部门和每个单位的工作业绩的衡量标准。因此,目标管理全过程中最后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根据期初下达的目标对各方工作和业绩进行检查和考评。然而,目标完成检查与业绩考评不是同一项工作。因为目标完成检查在整个目标工作期间可以进行多次,也就是说当目标下达后,并不是上级放任不管,但上级也不是时不时下命令,而是经常检查指导,采取帮助的态度,甚至给予必要的资源支持来使得下级部门、组织成员达成他们的目标。

业绩考评是目标管理全过程中的最后一环。一个组织如果能够正确公正地判断每个组织成员的业绩和工作努力程度,那么这个组织一定是无往不胜的,因为光公正的评价就已经成为组织成员的激励。事实上大多数组织很难做到这一点,组织很容易偏听那些说的多做的少的人,导致那些真正埋头苦干的人被忽视,最终影响组织的士气。然而,这样一种情况往往出现在没有目标分解或目标分解不全的组织之中,正因为没有目标或目标不全,那些光说不练的人就有了偷懒的可能。反之,在目标管理的条件下,考评并不看你说的如何,而是看你做的与目标的差异程度,看你的真正的业绩。

目标管理过程中的业绩考评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组织各层次、各部门、各个成员的自我考评,即自己对照目标和自己所取得的工作业绩来判断自己做的如何?好或差,或尚有差距,或有经验。另一种是组织的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及组织成员进行考评,考评过程也是对照工作业绩与下达的目标进行分析评判。实际上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在组织成员自觉性高、自我管理能力强时可采取第一种方式,否则可采取第二种方式。有时可以两种方式同时采用,即先由组织成员们自我评价,然后由上级部门复评,务必公正客观,实事求是。

目标管理的优点与不足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式与其他管理方式一样有其优点与不足,这是一个组织在运用目标管理方式之前首先应该认识清楚的。

(1)目标管理的优点

目标管理的优点至少有五个方面:

①形成激励

当目标成为组织的每个层次、每个部门和每个成员自己未来时期内欲达成的一种结果,且实现的可能性相当大时,目标就成为组织成员们的内在激励。特别当这种结果实现时,组织还有相应的报酬时,目标的激励效用就更大。从目标成为激励因素来看,这种目标最好是组织每个层次、每个部门及组织每一个成员自己制订的目标。他人强加的目标有时不但不能成为激励,反而成为一种怨恨对象。

②有效管理

目标管理方式的实施可以切切实实地提高组织管理的效率。目标管理方式比之计划管理方式在推进组织工作进展,保证组织最终目标完成方面更胜一筹。因为目标管理是一种结果式管理,不仅仅是一种计划的活动式工作。这种管理迫使组织的每一层次、每个部门及每个成员首先考虑目标的实现,尽力完成目标,因为这些目标是组织总目标的分解,故当组织的每个层次、每个部门及每个成员的目标完成时,也就是组织总目标的实现。在目标管理方式中,一旦分解目标确定,但不规定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及各个组织成员完成各自目标的方式、手段,反而给了大家在完成目标方面一个创新的空间,这就有效地提高了组织管理的效率。

③明确任务

目标管理的另一个优点就是使组织各级主管及成员都明确了组织的总目标、组织的结构体系。组织的分工与合作及各自的任务。这些方面职责的明确,使得主管人员也知道,为了完成目标必须给予下级相应的权力,而不是大权独揽,小权也不分散。另一方面,许多着手实施目标管理方式的公司或其他组织,通常在目标管理实施的过程中会发现组织体系存在的缺陷,从而帮助组织对自己的体系进行改造。

④自我管理

目标管理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或者说是一种引导组织成员自我管理的方式。在实施目标管理的过程中,组织成员不再只是做工作,执行指示,等待指导和决策,组织成员此时已成为有明确规定目标的单位或个人。一方面组织成员们已参与了目标的制订,并取得了组织的认可;另一方面,组织成员在努力工作实现自己的目标过程中,除目标已定以外,如何实现目标则是他们自己决定的事。从这个意义上看目标管理至少可以算作自我管理的方式,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的一种过渡性方式。

⑤控制有效

目标管理方式本身也是一种控制的方式,即通过目标分解后的实现最终保证组织总目标实现的过程就是一种结果控制的方式。目标管理并不是目标分解下去便没有事了,事实上组织高层在目标管理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对比目标,进行评比,看谁做得好,如果有偏差就及时纠正。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一个组织如果有一套明确的可考核的目标体系,那么其本身就是进行监督控制的最好依据。

(2)目标管理的不足

哈罗德·孔茨教授认为目标管理尽管有许多优点,但也有许多不足,对这样的不足如果认识不清楚,那么可能导致目标管理的不成功。下述几点可能是目标管理最主要的不足:

①强调短期目标

大多数的目标管理中的目标通常是一些短期的目标:年度的、季度的。月度的等。短期目标比较具体易于分解,而长期目标比较抽象难以分解,另一方面短期目标易迅速见效,长期目标则不然。所以,在目标管理方式的实施中,组织似乎常常强调短期目标的实现而对长期目标不关心。这样一种概念深入组织的各个方面、组织所有成员的脑海中和行为中,将对组织发展没有好处。

②目标设置困难

真正可用于考核的目标很难设定,尤其组织实际上是一个产出联合体,它的产出是一种联合的不易分解出谁的贡献大小的产出,即目标的实现是大家共同合作的成果,这种合作中很难确定你已做多少,他应做多少,因此可度量的目标确定也就十分困难。一个组织的目标有时只能定性地描述,尽管我们希望目标可度量,但实际上定量是困难的,例如组织后勤部门有效服务于组织成员,虽然可以采取一些量化指标来度量,但完成了这些指标,可以肯定地说未必达成了“有效服务于组织成员”这一目标。

③无法权变

目标管理执行过程中目标的改变是不可以的,因为这样做会导致组织的混乱。事实上目标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改变,也正是如此使得组织运作缺乏弹性,无法通过权变来适应变化

多端的外部环境。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以不变应万变”,许多人认为这是僵化的观点,非权变的观点,实际上所谓不变的不是组织本身,而是客观规律,掌握了客观规律就能应万变,这实际上是真正的更高层次的权变观。

《工程项目管理》在线作业及答案

《工程项目管理》在线作业1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10道试题,共60分。) V 1.()是指将项目的总工期目标分解,确定项目范围内各工程活动的工作量、持续时间,通过逻辑关 系安排和网络分析,确定各个工程活动开始和结束时间。 A. 资源计划 B. 工期计划 C. 资金计划 D. 成本计划 满分:6分 2.项目的投资目标、进度目标和质量目标是()的关系。 A. 对立 B. 统一 C. 矛盾 D. 对立统一 满分:6分 3.()是项目前期决策阶段最重要的工作。 A. 项目目标设计 B. 项目构思的产生 C. 项目可行性研究 D. 提出项目建议书 满分:6分 4.BOT融资方式中的“O”代表()。 A. 建造 B. 设计 C. 运营

D. 移交 满分:6分 5.从项目构思到项目批准正式立项的阶段称为()。 A. 项目的前期策划阶段 B. 项目构思阶段 C. 项目目标设计阶段 D. 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 满分:6分 6.项目组织形式的选择必须按照具体情况分析,若企业同时承担的项目(或子项目)很多,必须采用() 的组织形式。 A. 矩阵式 B. 职能式 C. 直线型 D. 寄生式 满分:6分 7.()指投资者(项目所有者)委派业主代表,成立项目经理部,以业主的身份开展项目的整个管理工 作,直接管理承包商、供应商和设计单位。 A. 业主自行管理 B. 混合式的管理模式 C. 代理型管理模式 D. 其他形式 满分:6分 8.工程项目的(),即项目任务的委托方式。 A. 组织结构 B. 承发包模式 C. 融资方式 满分:6分 9.工程项目通常都有特定的目标,这些目标通常不包括()。

战略管理的概念和理论

战略管理 公司战略 一、多元化战略 1、多元化经营战略:指企业同时生产和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基本经济用途不 同的产品或劳务的一种经营战略。 2、多元化经营战略分为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 (1)相关多样化:指企业的各种活动之间存在着技术的、市场的或生产的关联 性的一种多样化。 a、技术相关产品战略:指以企业现有的设备和技术能力为基础,发展与现有产 品和劳务不同的新产品或新劳务。 采用技术相关产品战略: 企业所处的行业增长缓慢或停止增长;增加相关产品可以带动现有产品的销售; 新的相关产品可以按较高的价格出售;新的相关产品的季节性特征与现有产品 的季节性相反或互补;企业现有产品处于产品寿命周期的衰退期;企业有很强的管理 队伍;增加新的相关产品会给企业带来某种综合经济效益。 采用技术相关产品的好处: 可以充分利用生产技术、原材料、生产设备的类似性,获得生产技术上的协同 效果,风险比较小,易于取得成功。 技术相关产品战略的缺点:

由于新产品在销售渠道、促销等方面与原产品有所不同,在营销竞争中有时处于不利地位。 b、市场相关产品战略:指企业充分利用自己在现有市场上的优势和较高的社会声誉,根据用户的需要生产不同的产品。 市场相关产品战略的特点: 产品的基本用途不同,但存在较强的市场关联性,可以利用原来的分销渠道、促销方法、企业形象及知名度等方面的优势,在市场营销方面获得协同作战效果。 (2)不相关多元化:指通过合并、收买其他企业或合股经营等形式来增加与现有产品或劳务不相同的新产品或新劳务生产的一种策略。 使用不相关多样化战略的条件: 企业所处的行业处于衰退期;企业具有进入新行业的资本和人才;企业面临很有吸引力的机会;企业及所属的行业与要购入的企业或进入的行业之间存在着某种互补关系。 不相关多样化战略的优点: 通过向不同的行业渗透和向不同的市场提供服务,可以分散企业经营的风险,增加利润,使企业更加稳定地发展;有利于企业迅速地利用各种市场机会,逐步向具有更大市场潜力的行业转移,从而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有利于发挥企业的优势,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不相关多样化战略的缺点:

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绪论(基本概念)1、信息定义(判断) 是用于消除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信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层次 3、信息的性质(选择,判断,案例分析,会用来分析问题) 1)普遍性2)客观性3)动态性4)可识别性5)可传递性6)可处理性(变换性) 7)可度量性8)可共享性9)依附性10)时效性11)转化性12)可伪性 13)无限性14)层次性15)相对性16)知识性17)转移性 4、知识定义:P287 知识是经过人得思维整理过程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 5、知识的基本特征P287(7+3增值性、非遗传性、依附性) 1)隐含性2)实体性3)共享性4)主观性5)价值性 6)复杂性7)变化性8)增值性9)非遗传性10)依附性 6、知识的分类(按载体):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7、资源定义: 窄派定义:自然资源,即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物质资源。 宽派定义: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一种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且具有一定量积累的客观存在形式。 8、资源的分类(分类准则很多) 从资源在人类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划分 (1)物质资源:向人类提供材料(类比人的体质) (2)能量资源:向人类提供动力(类比人的体力) (3)信息资源:向人类提供知识和智慧(类比人的智力) 9、信息资源(广义,简答) 一是狭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的、有序化并大量积累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如科技信息、社会文化信息、市场信息等。 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信息的集合、信息生产者的集合、信息技术的集合。 10、信息资源的特征(3+6个)(简答、选择)P7-11 1)作为生产要素的人类需求性2)稀缺性3)使用方向的可选择性 4)共享性5)时效性6)生产和使用中的不可分性7)不同一性8)驾驭型 9)累积性与再生性 11、简述信息资源管理产生背景 (1)信息经济的崛起(2)信息观念的转变(3)信息技术的发展(4)企业的根本转变 12、信息资源管理(概念P15) 是指管理者(如中央或地方政府部分、企业或事业单位)为达到预定的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来研究信息资源在经济活动和其他活动中利用的规律,并依据这些规律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规划、协调、配置和控制的活动。 13、信息资源管理手段和方法 1)信息资源管理的技术手段2)信息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3)信息资源管理的法律手段 4)信息资源管理的行政手段 14、信息资源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1)信息资源管理的总目标 在有领导、有组织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确保信息资源管理的开发利用协调一致、有条不紊

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工程项目管理》在线作业及答案

工程项目管理 第二次 [单选题]涉及项目整个实施阶段的是()的项目管理规划。 A :业主方 B :设计方 C :施工方 D:供货方 参考答案: A [多选题]施工方项目管理规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A :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B :进度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C :投资控制的方法和手段 D:安全管理的策略 E:风险管理的策略 参考答案: ABDE [论述题]生产管理要素的意义、目的和任务是什么?参考答案:生产管理要素的意义:生产要素也称为资源,它是工程实施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资源费用一般占工程总费用的80%以上,所以降低资源消耗是节约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保证资源的供应,是工期计划得以实行的必要条件。 生产管理要素的任务:按照项目的实施计划,编制资源的使用和供应计划,将项目实施所需用的资源按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数量、正确的种类规格供应到正确的地点,并降低资源成本消耗。 生产管理要素的目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动态管理,从而降低工程成本,实现工期控制要求,保证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 [论述题]试论述工程项目前期策划的一般过程和主要工作内容?参考答案:在策划阶段,项目管理者需完成下述几项工作: (1)与业主和项目班子中现有成员一道对项目大纲进行审查,确定其能够满足业主的目标要求;编制正式大纲的书面文本。(2)通过与业主和专业工程师协商,建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确定各参与方的作用和责任,包括与业主联系的方式和途径。(3)与有关参与方密切联系,确保作出合理的安排以满足有关建筑法规的要求。(4)确保从设计阶段最初的方案设计到施工图设计过程中,都要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并视可能性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技术分析方法例如“价值工程”方法。(5)选择其他相 关参与方,并开展如下工作:编制和发布招标文件;进行评标,提供评标报告和建议;协助业主准备合同文件,作出选择和委托。(6)对工程建设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在项目预算中加入适当的不可预见费。制定项目实施中的风险管理程序,并将其作为一项连续性的工作。(7)确定和编制与项目目标和费用、 工期、质量、功能及财务等参数最相适应的合同形式。(8)协助业主进行场地选择、现场调查和获得土地。(9)决定某些工作,如:安装、设施占用、移交等,是否构成独立的项目,并据此进行清楚而详细地给岀工程建设项目组织结构,并描述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各参与方如何履行其各自的职责。同时该组织结构也阐明了监督和控制有关具体管理工作的程序和步骤。

信息资源管理基本理论

信息资源管理基本理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读者能够在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并掌握信息资源的含义、信息资源在现代组织上的战略意义、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在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狭义信息资源的管理过程;掌握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结构、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背景,掌握信息资源的主要起源领域、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以及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理解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主要内容和信息技术标准化内容和分类;了解信息资源管理过程、信息需求、信息源、信息资源采集、信息资源加工、信息资源存储、信息资源检索、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资源利用、信息资源传递、信息资源反馈等概念含义;掌握信息资源采集、信息资源加工、信息资源存储、信息资源检索、信息资源传递、信息资源反馈等的意义、原则、程序和方法。 学习建义 本章是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主要概述了与信息资源管理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包括信息资源的含义,信息资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与意义、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信息资源管理的组织与人员、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狭义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等内容。本章的重点内容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概念、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信息资源的组织、信息资源管理标准化的重要作用、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内容和分类、狭义信息资源管

理过程。本章的难点内容是:信息资源管理学的主要内容、信息资源管理学的方法论为、信息资源加工自动化技术。需要提醒广大读者注意的是:由于本章理论性较强,所以要求读者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深刻理解本章所讲的主要内容。 2.1信息资源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外从事信息资源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开始探讨信息资源管理的理论问题。本章简要介绍了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和人物。 2.1.1信息资源管理的含义 1979年,美国人迪博尔德(J.Diebold)以信息资源管理(IBM,Information Resources Management)为题发表论文“IBM:The New Challenge”。从那时起,信息资源管理(IBM)这一术语一直得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试图从理论上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界定。但是,东西方研究人员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确切含义依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方便广大读者对这一基本概念有更加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下面简要介绍国内外学者对信息资源管理含义的不同论述。 1.西方学者的主要观点 西方研究人员对信息资源管理的确切含义持有不同看法。1997年,中国科学院的霍国庆博士发表论文“信息资源管理的起源与发展”,文中详细介绍了西方学者对信息资源管理的主要观点,并将其归纳成四种类型,即管理哲学说、系统方法说、管理过程说以及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第一章信息资源管理基础 第1节导言:信息革命与信息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为人类认识世界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武器。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不难发现一些重大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革命性因素。 200多年前,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实现了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向机械化的转变,资本主义生产体制得以确立,社会进入“机械化时代”。而19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电力技术为主导的近代第二次技术革命,使电力技术在能源、通信、照明、运输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社会进入“电气化时代”。电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冶金技术、化工技术、内燃机技术等技术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把人类带入工业社会。 如果说,近代两次技术革命利用机械力、蒸汽、电力、石油等动力方面的变革,实现人类体力上的解放,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一场能源革命。那么,20世纪中叶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现代技术革命,实质上人类智力的解放,是一场智力革命。信息经济或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新的科技密集型经济形态,使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或支配性资源。信息与材料、能源共同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要素。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发展,信息迅速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日益走向社会化、产业化,并成为主导现代社会的支柱产业。这种变化不仅迅速改变着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和社会运行机制,而且还贯穿于各种社会职业活动之中,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 一、信息技术与信息革命 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产生、传递、处理的技术,具体包括信息的产生、收集、交换、存储、传输、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加工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和控制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是微电子技术。简单地讲,微电子技术就是一门使电子器件或电子设备微型化的技术。其基本构成是集成电路和微处理器,其特点是精细或超精细的“微”加工技术。如智能手机就是微电子技术的一个结晶。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呈现出如下的特点或趋势: (1)数字化。各种文字的、图形的、图像的、声音的信息被进行二进制编码,即数字化。它是一切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 (2)小型化。各种移动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智能手机等不断更新换代,功能不断提高,体积越来越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备工具。 (3)网络化。从局域网到广域网,从有线网到无线网,从传感器网到物联网,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使网络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现代社会的工作生活与网络密不可分。 (4)智能化。从人们常见的手写输入、搜索引擎等软件,到指纹识别器、机器人等硬件,再到复杂的智能交通管理等应用系统,用智能技术开发的软件、硬件和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实现业务活动的高效化和自动化,提高了人们信息处理和管理的效率。

对资源基础理论以及战略管理新趋势的思考

对资源基础理论以及战略管理新趋势的思考

企业战略管理产生较晚,在40多年的发展中经历了一个兴起、热潮、回落、重振、创新的发展时期。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时间顺序来看,大致划分为:古典战略思想、传统战略管理理论(环境适应论)、竞争战略管理理论、核心竞争力战略管理理论和新战略管理理论。从侧重方向看,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如同一个钟摆:从内部到外部到内部。从最新的研究趋势上看,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也许最终会走向为未来而竞争、兼顾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动态化。 一、资源基础理论的产生 20世纪80年代,波特根据产业经济学中的结构-行为-绩效(SCP)理论,提出了以产业竞争结构分析为基础的竞争战略理论,对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模式。波特提出了制定竞争战略的基本过程:首先,分析行业区域的各种竞争力量,基本分析工具是五种竞争力量模型;然后识别、评价和选择适合所选定行业区域的竞争战略:低成本战略、差别化战略或者集中一点战略;最后,实施所选定的战略。 与传统战略理论相比,竞争战略理论有一定的进步,但产业边界的模糊性以及产业结构稳定性差的局限,使得竞争战略理论仍缺乏对企业内部环境的综合分析考虑,停留在对可流动竞争资源的分析上,而对差异资源未能深入分析。因此,80年代末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以企业恰当定位获得竞争优势变得越来越难以持续,相反却可能在产业竞争力量突变或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落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重点开始转向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通过对资源基础理论的剖析,形成了以资源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理论。 二、资源基础理论(RBV)的内涵 资源基础理论是由伯格·沃纳菲尔特(B.Wernerfet)提出,后来一些学者(如蒂斯、皮萨诺、舍恩、潘迪安、彼得夫等)对其进行了丰富和完善。资源基础理论强调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企业的竞争优势源自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外部的市场结构与市场机会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一定影响,但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资源基础理论形成了一个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框架,即以“资源—战略—效益”的逻辑关系制定企业的战略。该框架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是由企业资源的差异引起的,因果关系是从资源到战略再到竞争力。 概括地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3方面的内容: ①企业竞争优势的源:特殊的异质资源 资源基础理论有三大基本假设:第一,每个组织是独特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它们是战略的基础,是利润的源泉;第二,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源,开发了独特的能力,同样,在特定的行业竞争中的所有企业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第三,资源不能在公司间自由流动。资源的差异、企业利用资源的独特方式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此基础上,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的资源可分为三类:物力、人力和组织。单项资源是无法形成持久的竞争优势的,只有当机器、设备和企业运行的其他因素能有效的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时,才能成为战略的相关资源。并非企业的所有资源和能力都有潜力或可能成为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只有当资源和能力是珍贵的、稀有的、不完全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时,资源和能力才成为核心竞争力,并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战略竞争力和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收益的基础。 ②竞争优势的持续性:比竞争对手更快的学习能力

企业战略管理_在线作业_B

企业战略管理-在线作业_B用户名:W110702151103最终成绩:100.0 1. 纺织印染厂原来只是将胚布印染成各种颜色的花布供应服装厂,现在纺织印染厂 差异集中化 成本领先战略 差异化战略 低成本集中化 Exam Score: 5.0 Examinee Score: 5.0 Examinee Answer:成本领先战略 Knowledge Point: 3. 据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BCG),假设某经营单位应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 金牛经营单位

5. 企业在不同的领域,采用不同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展开竞争时所拥有的战略优势, 正面优势 同种优势 差别优势 非正面优势 Exam Score: 5.0

研发 财务管理 生产 人力资源管理 Exam Score: 5.0 Examinee Score: 5.0 Examinee Answer:生产 Knowledge Point: 7. 肯德基快餐店自1987年进入北京市场以来,不断地发展加盟连锁店,占领北京快 战略单位

9. 日本索尼公司于1989年以54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美国哥伦比亚和三星两家电影 成本领先战略 多元化战略 横向一体化战略 纵向一体化战略 Exam Score: 5.0 Examinee Score: 5.0 Examinee Answer:多元化战略 Knowledge Point: 公司战略 职能战略 竞争战略 产品战略 Exam Score: 5.0

有重点的发展战略 退出战略 发展战略 渗透战略 调整战略 Exam Score: 5.0 Examinee Score: 5.0 Examinee Answer:退出战略| 发展战略| 渗透战略| 调整战略Knowledge Point:

工商管理专业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632725 课程英文名称: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32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企事业单位信息资源管理的应用越来越多。但对信息及信息资源管理知识全面了解和掌握的人才却仍然比较匮乏。基于此,我们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开设了《信息资源管理》这门课程。 信息资源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资源管理(IRM)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能够根据组织的特征确定信息资源,分析组织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流程,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组织的信息流程进行优化,实现组织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组织与管理能力。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信息、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念、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2.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信息资源过程管理、信息系统资源管理和网站信息资源管理以及信息资源管理在各领域的应用等。 3.基本技能:要求学生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学会综合应用。 (三)实施说明 本课程的重点是对信息、信息管理等内容的概括了解,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用事实说话将案例教学贯穿始终。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案例分析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讲课要联系实际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的先修课为管理学。本课程将为实践教学环节以及毕业设计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如:信息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质量管理等)应安排习题课,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设计计算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掌握方法和技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信息、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与方法等信息资源管理基

战略管理课后习题及答案

战略管理第一章战略管理理论 1、企业使命包括哪些基本要素? 企业目的,特别是企业的经济目的;企业定位;企业理念;公众形象;利益群体。 2、什么是企业的战略?其构成要素有哪些? 广义上,战略是目标、意图或目的,以及为达到这些目的而制定的主要方针和计划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界定着企业正在从事的或者应该从事的经营业务,以及界定着企业所属的活应该属于的经营类型。 狭义上,企业战略是贯穿于企业经营与产品和市场之间的一条“共同经营主线”,决定着企业目前所从事的或者计划要从事的经营 业务的基本性质。 构成要素: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协同作用 3、在什么条件下,企业的公司战略和业务战略是合一的? 当企业形态简单,经营业务和目标单一时,企业总体战略就是该项经营业务的战略。 4、试比较行业组织模型与资源基础模型的前提假设和使用条件。 (1)产业组织模型认为产业对企业绩效的影响要超过管理者对 企业的影响,企业绩效取决于所在行业的特征,包括规模经济、市场进入障碍等 (2)资源基础模型认为企业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形成了战略基础,也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

第二章企业战略态势分析——外部环境分析 1、宏观环境对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宏观环境分析的意义在于评价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大因素对企业战略目标与实施的影响。 2、如何运用PEST分析方法进行宏观环境分析? 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经济环境(economis) 社会文化环境(social)技术环境(technologial) 3、行业环境对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在战略分析中,产业环境分析的重点是对产业内竞争程度的评估。 4、简述波特的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模型。 (1)潜在的进入者威胁(2)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2)替代品的压力(4)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5)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5、企业竞争对手分析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 (1)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2)竞争对手的自我假设 (3)竞争对手的现行战略(4)竞争对手的潜在能力 第三章企业内部环境与资源均衡分析 1、企业的资源与能力如何帮助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资源分为三大类: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组织能力。有价值的资源是竞争优势的来源。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模仿性。 2、企业核心能力有什么特点?如何培养? 核心能力就是企业中有价值的资源,它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并且不会随着使用而递减。可以是完成某项活动所需的优秀技能,也

企业战略管理_在线作业

企业战略管理_在线作业_1(90分) 一、单选题 1. (5分)对于钢铁行业来说,最明显的竞争特征是()。 ? A. 价格 ? B. 库存成本 ? C. 规模经济 ? D. 转换成本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企业战略管理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2. (5分)企业在不同的领域,采用不同的手段、方式和方法展开竞争时所拥有的战略优势,这种优势属于()。 ? A. 差别优势 ? B. 非正面优势

? C. 同种优势 ? D. 正面优势 纠错 得分:0 知识点:企业战略管理 展开解析 答案A 解析 3. (5分)将经营重点放在不同需求的顾客群上,是()的主要特点。? A. 市场集中化 ? B. 顾客集中化战略 ? C. 地区集中化战略 ? D. 产品线集中化战略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企业战略管理 展开解析 答案B 解析

4. (5分)下列属于价值链的基本活动的是()。 ? A. 人力资源管理 ? B. 财务管理 ? C. 研发 ? D. 生产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企业战略管理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5. (5分)竞争战略主要是研究在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的竞争问题,其目的从企业内部来讲是建立一定的()。 ? A. 竞争优势 ? B. 核心能力 ? C. 价值链 ? D. 协同效应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企业战略管理 展开解析 答案D 解析 6. (5分)TcL正在策划进军汽车制造领域,这一战略层次属于()。 ? A. 职能战略 ? B. 竞争战略 ? C. 公司战略 ? D. 产品战略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企业战略管理 展开解析 答案C 解析 7. (5分)据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BCG),假设某经营单位应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以维持其有利的市场地位,该经营单位最有可能是()。

东财《工程项目管理》在线作业一

奥鹏17春16秋东财《工程项目管理》在线作业一 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整个工程项目的管理,是以()为中心的专家管理。 A. 业主 B. 承包商 C. 咨询工程师 D. 消费者 正确答案: 2. ____说明生产过程正常,质量稳定 A. 对称型 B. 左右缓坡型 C. 锯齿型 D. 孤岛型 正确答案: 3. 对施工图负全部责任的单位是: A. 主管单位 B. 设计单位 C. 审核单位 D. 投资单位 E. 施工单位 正确答案: 4. ____是工程项目的永久性技术文件,是进行维修、改进、扩建时的重要依据,也是必要时对工程进行复查的重要依据。 A. 开工执照 B. 工程档案 C. 竣工报告 D. 竣工工程一览表 正确答案: 5. 《招投标法规定》招标人收到投标文件后,应当签收保存,不得开启。投标人少于()的招标人应当重新招标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正确答案: 6. 项目合同的履行分为实际履行和____ A. 强制执行

C. 必须履行 D. 违约赔偿 正确答案: 7. 我国从哪年开始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 A. 1978 B. 1985 C. 1992 D. 1997 E. 2000 正确答案: 8. 在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任务是____ A. 通过搜集类似项目投资数据和资料,协助业主指定项目投资规划 B. 根据项目总工期的要求,协助业主确定合理的设计工期要求 C. 根据设计的阶段性输出,由粗而细地制定项目进度计划,为项目进度控制提供前提和依据 D. 了解业主建设要求,协助业主指定项目质量目标规划 正确答案: 9. ____是对各种建筑工程项目提供全面保障的险种。 A. 建筑工程一切险 B. 安装工程一切险 C. 货物运输险 D. 人身意外险 正确答案: 10. 投资决策要尊重客观规律,要按科学的决策程序办事,要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符合____原则 A. 科学化决策原则 B. 民主化决策原则 C. 系统性决策原则 D. 合理性决策原则 正确答案: 东财《工程项目管理》在线作业一 二、多选题(共15 道试题,共60 分。) 1. 工程项目的系统特点包括____ A. 新颖性 B. 复杂性 C. 不确定性

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

三种战略管理理论的比较分析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是战略管理与经济学相互融合的阶段。在这一历史时期,战略管理界出现了三个学派,即竞争位势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和动力能力理论。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企业的性质、企业竞争位势的取得、利润的来源及企业成长的原因等有关企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现代西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加入WTO 后,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更加激热的国内、国际竞争,如何在挑战中谋求发展,在竞争中争取主动,在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之后,相信会得出满意的答案。 一、理论发展回顾 1. 竞争位势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局限 1980 年,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哈佛学派提出了竞争战略理论,并逐渐成为当时企业战略管理的主流。其理论核心是以企业竞争者、购买方、供应方、替代产品、潜在竞争者五种产业结构力量形成的竞争力量模型。波特认为,企业制定战略与其所处的市场环境是高度相关的,并且最关键的因素是企业所在的产业。五种竞争力量的综合作用随着产业的不同而不同,其结果是使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利润水平,进而影响着公司战略的制定。也就是说,产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市场中获取的位势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为了保持这种优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战略性投入以构筑行业壁垒保持优势位势。 竞争位势理论为解释企业如何制定战略和获取持续超额利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经济分析依据,然而该理论却挣不脱新古典企业理论的束缚。首先,竞争位势理论认为产业内企业是同质的,企业战略的选择取决于企业与市场的外部位势,未来企业自身发展并不是企业制定战略所考虑的问题;其次,竞争位势理论是以“市场—企业—绩效”的单向因果关系制定企业战略的。企业在进入一个新产业时,首先是根据产业的结构吸引力选择一个产业,然后在竞争者理性假设的前提下,对其战略作一个合理的判断后制定一个进入战略,最后进行战略性投资,参与竞争。因此,该理念指导企业很容易导致企业进入一些看起来利润高、但缺乏经验或自身竞争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元化战略。而现实中却有很多事实与这种理论推导相悖。 2. 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观点与局限 波特的“五种力量模型”忽略了对企业内部的挖潜。因此,以巴莱(Barney)、鲁梅尔特(Rumelt)为代表的资源理论学派对此进行了猛烈的回应。资源理论学派形成了一个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分配和使用的框架,即以“资源—战略—效益”的逻辑关系制定企业的战略。该框架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是由战略的差异,或者更进一步说是由企业资源差异来解释的,是一个从资源到战略再到竞争力的因果关系。而且巴莱认为,对企业的竞争力而言,只有战略性资源是有用的。而战略性资源必备的特征是:有价值、稀缺、不完全模仿、不完全替代。即从性质上讲战略性资源只能是异质的、不完全流动的。

《企业战略管理》第一次在线作业

《企业战略管理》第一次在线作业 单选题 (共15道题) 展开 收起 1.( 2.5分)下面的哪个理论属于古典战略理论阶段的学派 ?A、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学派 ?B、环境学派 ?C、核心能力学派 ?D、行业结构学派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2.(2.5分)下面的哪个理论属于早期战略思想阶段的理论 ?A、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学派 ?B、环境学派 ?C、核心能力学派 ?D、行业结构学派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3.(2.5分)下面的哪个理论属于竞争战略理论阶段的学派 ?A、法约尔的管理职能学派 ?B、环境学派 ?C、文化学派 ?D、行业结构学派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4.(2.5分)战略规划的三个组成要素,除了方向和目标、约束和政策,还包括 ?A、评价和控制 ?B、计划和组织 ?C、监督与反馈 ?D、计划和指标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5.(2.5分)战略规划的特点不包括以下哪项 ?A、组织人事落实 ?B、灵活性好

?C、目标明确 ?D、客观性强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6.(2.5分)宏观环境分析中的经济因素分析不包括 ?A、社会经济结构 ?B、经济发展水平 ?C、产业政策 ?D、经济体制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7.(2.5分)宏观环境分析中的政治因素分析不包括 ?A、经济体制 ?B、税收政策 ?C、证据稳定性 ?D、产业政策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8.(2.5分)人口统计特征属于宏观环境分析中的哪类因素 ?A、科学技术因素 ?B、社会文化因素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9.(2.5分)顾客总价值由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四个方面构成 ?A、形象价值 ?B、文化价值 ?C、服务价值 ?D、货币价值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0.(2.5分)下列资源哪个属于企业资源分析中的市场资源的范畴 ?A、人力资源 ?B、品牌资源 ?C、杠杆资源 ?D、信息资源

东财《工程项目管理》在线作业二1答案

东财《工程项目管理》在线作业二-0016 试卷总分:100 得分:0 一、单选题(共5 道试题,共20 分) 1.当确认所绘制的网络图正确后,即可用____编号 A.数字 B.节点 C.直线 D.折线 正确答案:B 2.投资决策要尊重客观规律,要按科学的决策程序办事,要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符合____原则 A.科学化决策原则 B.民主化决策原则 C.系统性决策原则 D.合理性决策原则 正确答案:A 3.工程项目计划管理是对____进行筹划安排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A.项目计划 B.项目安排 C.项目工程 D.项目预期目标 正确答案:D 4.大中型项目和特殊项目需要的特殊勘察工作是: A.自然条件观测 B.资源探测 C.环境评价 D.岩土工程勘察 E.模型试验和科研项目 正确答案:E 5.工程项目控制是指( )为实现项目目标,通过有效地监督手段及项目(d )的动态效应,不断改变项目控制状态以保证项目目标实现的综合管理过程。 A.被管理者 B.管理者 C.受控前 D.受控后 正确答案:B

二、多选题(共20 道试题,共80 分) 1.工程项目的系统特点包括____ A.新颖性 B.复杂性 C.不确定性 D.严格性 正确答案:ABCD 2.工程项目是最为常见最为典型的项目类型,它属于投资项目中最重要的一类,是一种既有()又有()的项目的决策与实施活动。 A.建设目标 B.管理对象 C.投资行为 D.建设行为 正确答案:CD 3.投标者资格评审的主要内容有() A.法人地位 B.信誉 C.财务状况 D.技术资格 E.项目实施经验 正确答案:ABCDE 4.工程设计的三大目标是: A.安全可靠性 B.适用性 C.时代性 D.社会性 E.经济性 正确答案:ABE 5.按投资建设的用途划分,工程项目可分为____ A.工业项目 B.农业项目 C.生产性项目 D.非生产性项目 E.能源项目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2)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战略管理文献综述 陈世荣<越南留学生》行研09级 一、关于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长期以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于企业战略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呈现出一定深度和广度的理论学说及典型案例,对于指导各行各业企业发展发挥了作用。国际学术界对企业战略管理进行了大量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可将国外企业战略管理发展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 (1)早期的企业—环境综合分析范式阶段。进入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企业出现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变化,国际市场逐步开放,大多数大企业以并购方式采取多元化经营。企业不满足于年度预算,开始采用运筹学和预测技术进行规划,形成了战略规划学派。该理论认为企业战略应当使企业自身条件与所遇机会相适应,实质上是认为企业战略应当放到如何使公司能力与竞争环境相匹配的框架上,寻求发展商机。 (2)以环境适应范式为中心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70—80年代,随着环境变化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环境是不确定、不连续的,从根本上动摇了战略规划关于未来可以计划、可以预测的思想。以环境变化分析为中心的战略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仅从分析外部环境的变化出发制定战略具有局限性,因此开始出现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如价值链理论)的战略理论及基于企业社会关系分析的战略理论(如网络优势理论)。环境适应范式认为战略决策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强调战略的动态变化,认为最适合的战略制定与决策过程依赖于环境波动的程度。这个学派包括: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行为是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及由此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思想,伊丹敬之的战略适应性观点,奎因的逻辑改良主义等。产业组织分析也可以视为一种环境适应理论,只是更重视环境中的产业结构分析。1980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分析竞争战略思想,既可以视为早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也可以视为环境适应理论的深化。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从企业内部价值创造过程寻求竞争优势来源,弥补对企业内部因素不够重视的缺陷。 (3)多种范式并存阶段。进入90年代后,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步伐加快,顾客需求的多样化及产品设计周期、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客观要求企业通过提高自身 能力,全面考虑企业内部要素和企业外部环境要素,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这种背 景下,基于企业内部分析和企业内外部综合分析的战略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 包括:①资源论。1984年沃纳菲尔特的发表“企业的资源基础论”,意味着资源论的诞生。

企业战略管理第二次在线作业

× loading... 第二次在线作业 单选题(共15道题) 收起 1.( 2.5分)企业愿景的作用不包括以下哪项 A、激励性 B、挑战性 C、引导性 D、前瞻性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2.(2.5分)企业功能定位要确认的要素不包括以下哪个 A、发展方向 B、发展道路 C、发展目标 D、发展时间和空间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3.(2.5分)企业战略目标由市场目标、创新目标、盈利目标和()四个方面构成。 A、品牌目标 B、文化目标 C、成本目标 D、社会目标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4.(2.5分)影响战略选择的因素不包括以下哪项 A、企业对外界环境的依赖程度 B、管理者对待风险的态度 C、员工的知识水平 D、企业过去的战略 我的答案:C 此题得分:2.5分 5.(2.5分)企业依赖少数几个股东的程度越高,战略选择的灵活性就 A、越小 B、越大 C、不变 D、无直接关系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6.(2.5分)企业依赖于其竞争对手的程度越高,则越不可能选择 A、进攻性战略 B、防守性战略 C、稳定战略 D、差异化战略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7.(2.5分)稳定型战略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无变化战略、利润/收益型战略、暂停战

A、市场渗透战略 B、市场开发战略 C、多角化战略 D、谨慎实施战略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8.(2.5分)增长型战略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体化战略、多元化战略和 A、产品-市场战略 B、暂停战略 C、无变化战略 D、谨慎实施战略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9.(2.5分)鞍山钢铁和本溪钢铁的合并属于 A、纵向一体化战略 B、横向一体化战略 C、多元化战略 D、后向一体化战略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0.(2.5分)增长性战略的实现方式不包括 A、合并及并购 B、合资经营 C、公司内部发展 D、整体出售 我的答案:D 此题得分:2.5分 11.(2.5分)抽资转向战略属于 A、紧缩型战略 B、增长型战略 C、稳定型战略 D、混合型战略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2.(2.5分)市场细分的标准包括 A、消费品细分和工业品细分 B、地理细分 C、心理细分 D、人口细分 我的答案:A 此题得分:2.5分 13.(2.5分)按照产品战略中的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在导入期可以采用的战略是 A、产品线延伸战略 B、快速掠取战略 C、扩大产品组合战略 D、谨慎实施战略 我的答案:B 此题得分:2.5分 14.(2.5分)按照产品战略中的产品生命周期战略,在成熟期可以采用的战略是 A、产品线延伸战略

实验2 信息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

在其颁布的A-130号通报中,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定义为:“信息资源管理是指涉及政府信息的有关规划、预算、组织、指导、培训和控制等。信息资源管理既包含信息本身,也包含与信息相关的各种资源,如人员、设备、经费和技术等。” 3) 管理过程说。该派将信息资源管理看作是一种管理过程。 1982年,怀特(M. S. White) 立足于管理过程,提出“信息资源管理是有效地确定、获取、综合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以满足当前和未来的信息需求的过程”。 霍顿(F. W. Horton) 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对信息内容及其支持工具的管理,是对信息资源实施规划、组织、预算、决算、审计和评估的过程。” 美国参议院第1742号议案“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法案”中提出了一种非常广泛的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观点,它认为“联邦信息资源管理是一种旨在提高政府信息活动效率和效益的综合性、集成性过程”。该法案还指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复杂的术语,它包括为完成机构的任务而确定信息需求,为了经济、有效、公平地满足已确定的

信息需求而管理信息资源和综合不同信息职能机构中个体能力的过程。此外,该过程还延伸到信息收集、使用和处理中的所有阶段,包括规划、预算、组织、指挥、控制和评估信息使用的管理活动。” 4) 管理活动说。该派将信息资源管理看作是一种管理活动。 比思(C. M. Beath) 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指把合理的信息、在合适的时间提供给决策或协调工作的活动。”他还指出:“信息资源的管理,可视为一种生命周期或价值链活动,包括识别、存取信息,保证信息的质量、时效性和相关性,为未来存储信息以及处理信息。” 1992年,博蒙特(J. R. Beaumont) 和萨瑟兰(E. Sutherland) 从管理活动的角度阐述他们对信息资源管理的认识,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集合词,它包括为确保在开展业务和进行决策时所有能够确保信息利用的管理活动”。 沃森(B. Watson) 认为:“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术语,它被用于描述和公司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利用有关的全部活动,以及为那些有权方便地利用和控制这类信息的人提供便利的活动。”沃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