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7 看云识天气

17 看云识天气

17   看云识天气
17   看云识天气

第十七课看云识天气

(一)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写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招牌”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段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词语分别是写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中的最后一句引出了节选的全文的说明中心,联系全文,说说全文的说明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一)1.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2.打比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3.形态、特征。4.总-分-总。5.看云可以识天气。

(三)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

2.这段文字为我们介绍了与天气变化有关的几种云彩,它们依次是、、、。

3.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晕与华的区别,主要在光环的大小以及云彩颜色的排列上。

B.根据虹、霞来推测天气变化,主要是看它们出现的时间。

C.文中的谚语揭示了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

D.文中用“推测”而不用“断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晕”有什么特征?

5.“华”有什么特征?

6.“-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了什么?

7.“华环”的变化预示了什么?

8.“东虹轰隆西虹雨”说明了什么?

9.“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同天气有什么联系?

10.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你对“看云识天气”有何看法。

(三)1.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情况。(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2.晕、华、虹、霞3.B 4.“晕”是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红色,外层紫色。5.“华”是比晕小的彩色光环。里紫外红。6.日晕和月晕出现在卷层云上,是大风雨的征兆。7.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8.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9.出现朝霞,表明阴雨天气就要到来,出现晚霞,表明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10略。

(四)

①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1.第②段与第③④⑤段是的关系,在内容上起和的作用。

2.第③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第④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又是什么?

3.选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请你列举一例,并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四)1、总分概括上文提示下文。2、(1)介绍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共同点:都很美,是天气晴朗的象征。(2)介绍了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共同点:是阴雨风雪的预兆3、略。

第十八课绿色蝈蝈

让我们远离喧嚣去倾听,去沉思吧。--------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1.语段选自,作者,国家。

2.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窃窃自语。(2)喑哑。

3.概括此段内容。

4.从文中至少找出两句拟人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此段中作者用那些词语描写蝈蝈的声音的?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对蝈蝈的什么感情?1.《昆虫的故事》法布尔法昆虫学2.⑴自言自语的小声说话,形容声音细小。⑵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3.介绍蝈蝈的歌声4.如:“……蝈蝈在窃窃自语”“……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声再响一点,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准确形象地描绘出蝈蝈的歌声时而尖锐急促,时而柔和悠扬的特征。使文章自然亲切,增强可读性。5.⑴“窃窃自语”“像是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喑哑”“尖锐”“短促”“清脆”“柔和”(能写出四个即可)⑵喜爱、赞美之情。【课内精彩语段阅读】

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1 作者对蝈蝈样子的描写表现了他对蝈蝈怎样的感情?

2 蝈蝈和螽斯的食物喜好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麻烦”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3 作者用蝈蝈捕食蝉与追捕云雀相比较,表现了他对这两种捕猎怎样的不同态度?

4 文段最后一句说”极少出现”把它改成”从不出现”好不好?为什么?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科学态度?

1. 用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表现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 他们都不喜欢吃莴苣,但大概都喜欢吃肉. 麻烦一词表现了作者对蝈蝈的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

3. 表现了作者对蝈蝈敢于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昆虫的行为的赞赏,而对鹰进攻比它弱小的生物的手段则不以为然

4. 不行, 极少出现说明有例外的情况,而从不出现则毫无例外,两者有差别.表明了作者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二十一课风筝

(一)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棗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的一篇(体裁),选自散文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肃杀:

⑵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

恍然大悟:

⑶我……很愤怒他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苦心孤诣:

3.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4.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5.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6.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8.第一段末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悲哀”是因为,这句话是结构上的作用是。

9.“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10.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作者最后送给弟弟风筝并同弟弟一起放风筝,体现了作者的精神。

12.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13.“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的意思是,“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而且指。

14.你读了这篇散文有哪些感受?

15.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1.散文、《野草》2.⑴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⑵形容猛然醒悟过来。⑶这里是费尽心思的意思。3.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4.反映鲁迅先生知错必改,充满自省精神。5.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6.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7.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8.“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引出下文9.这里所说的“春天”,是小时候的有风筝的故乡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

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10.鲁迅把对弟弟的压制写得很严酷,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11.善于自责12.“我”要讨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13.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当时的天气;心头的悲凉14.略15.略

(二)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①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问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欺瞒了我的眼睛,这样②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 )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 )在地下,( )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根据课文,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括号中。

A、拉

B、抓

C、掷

D、扔

E、踩

F、踏

2.结合上下文,在文中划线处填上两个适当的成语,并解释。

①:

②:

3.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段的内容。

4.画出关于小兄弟的动作描写,并分析其中一处的作用。

5.文中的“我”为什么要毁坏小兄弟的风筝?作者在描写当时的“我”时故意把自己写得很粗暴,这又是为什么?

(二)1.B C F 2.①恍然大悟:忽然醒悟过来。②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营或经营。3.我发现小兄弟在做风筝,并且毁坏了它。4.用“惊惶”、“失了色”、“瑟缩”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小兄弟被“我”发现后的慌张和恐惧。“绝望”二字与前句“我”的“傲然”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小兄弟心

爱的风筝被“我”毁坏后的难受和痛苦。一个“站”字则突出了他在“我”离去后一个人面对空寂的小屋时的心痛和无奈。5.“我”毁坏了风筝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做这种游戏是一件可鄙的事。以管理者自居,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小兄弟的喜好,不允许他去接近和制作本属儿童天性喜爱的玩具——风筝。作者把当时的“我”写得很粗暴是为了表现“我”的内疚与沉痛的自责。

第二十二课羚羊木雕

(一)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1.妈妈让“我”把一盒糖送给万芳的目的是什么?她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2.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对妈妈的描写,表现了她--------------- 态度。

3.“屋子里静极了”说明了什么?

4.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有什么不好?

5.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倾向是什么?

(一)1.逼“我”用糖果换回木雕。木雕这么贵重的东西不能送给别人。2.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坚决要“我”用糖果换回木雕3.说明爸爸妈妈和“我”的矛盾冲突发展到了极点,双方处于僵持状态。4.不顾孩子间情谊的做法会伤害孩子的心灵,会给孩子的成长笼罩上阴影。5.作者倾向于“我”,流露出(或认为)作父母的应该理解孩子的感受(或心情)。

(二)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1.万芳先前的“突然不见”与选文的“突然出现”,暗示了她的变化,由而变成。

2.找出文中描写月光的词语,其作用是。

3.对“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这件事主要怪我,但万芳也有责任。

B、因为爸爸妈妈以前没有给我讲清楚羚羊木雕的贵重,所以这是他们的责任。

C、我反悔应该怪我,但是父母只知羚羊贵重,不知情义无价,逼我这样做的,所以更应该怪父母。

D、这件事主要怪万芳,但我也有责任。

4.选文着力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向我们揭示了什么?

(二)1.心理;责怪“我”;谅解“我”2.“冷冷的”;烘托了“我”当时哀伤的心情。3.C 4.选段着力运用心理描写,揭示了大人的狭隘、重才轻义,不珍惜孩子的感情,对孩子心理的伤害,留下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第二十三课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一霎那()水波粼粼()2.用“各得其所”造句。

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4.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

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

5.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品质,体现了的家庭关系。

7.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一说。

8.选文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

宽恕呢?

1.q sh ln

2.略

3.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小时侯我依赖她一样。

4. ①母亲听我的②儿子听我的③妻子在外也听我的原因:①母亲

年迈难走小路②不愿意一家人分开 5.景色描写。美好的景物烘托了一家人和谐、美满。6.尊老爱幼和谐亲密7.暗示了人到中年,肩负着赡养父母,抚养孩子的重任,在家庭、社会里都充满了使命感。8.这家人互敬互爱、相互体谅,家庭氛围和谐、美满。

第二十六课皇帝的新装

(一)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1.本段的大意是:

2.从哪三方面描写了皇帝爱新装。

3.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从本段内容可以看出皇帝是个怎样的人?

5.本段可分为几层,并写出层意。说说这段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仿照本段,写一段话,用上加点的词语。

(一)1.大意是皇帝酷爱新装成癖。2.从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了皇帝爱新装。3.作者运用的是夸张手法。作用是突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这样的皇帝被骗子所捉弄是很自然的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4.可以看出皇帝是个不理朝政、穷奢极欲、昏庸无能的人。5.第一层“许多年前”到“都花掉”。写皇帝买新衣服的费用极大。第二层“他既不关心”到“新衣服”写皇帝的全部兴趣都在穿新衣服上。第三层“他每一天”到这段完。换衣服次数多。这段用夸张的手法活画出了一位爱慕虚荣、大肆挥霍、不理国事的皇帝形象。这一段可以说是故事的序幕。它为骗子为什么要骗皇帝,皇帝及文武百官为什么受骗而且还骗别人,以至最后演了一出皇帝

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闹剧做了准备。6.略

(四)“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分满意!”--------皇帝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1.第2段,皇帝说“我十分满意”的原因是()

A.他看到两个骗子织出了华丽的布。B.他看到大臣们抢着介绍布料,热心为他服务。

C.为了不让别人知道他什么也没看到。D.为了让骗子更努力地织布。

2.第3段,“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的原因是()

A.他们都看到别人出丑。B.他们都看到了骗子的精彩表演。

C.他们的性格从来就是乐观。D.他们看不到布的行为没被揭穿。

3.把文章情节迅速推向高潮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部分反映的皇帝的性格是________。5.这篇文章反映生活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6.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布料?

(四)1.C 2.D 3.“他们向皇帝建议……游行大典”4.昏庸,狡诈,虚伪,愚蠢5.想象和夸张6.怕别人说他们看不见布料,从而认为他们不称职。

第十七课看云识天气

(一)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写出本段文字的中心句。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招牌”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段中的“姿态万千”、“变化无常”词语分别是写云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段文字的结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中的最后一句引出了节选的全文的说明中心,联系全文,说说全文的说明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

--------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是。

2.这段文字为我们介绍了与天气变化有关的几种云彩,它们依次是、、、。

3.下列对这段文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晕与华的区别,主要在光环的大小以及云彩颜色的排列上。

B.根据虹、霞来推测天气变化,主要是看它们出现的时间。

C.文中的谚语揭示了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

D.文中用“推测”而不用“断定”,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晕”有什么特征?

5.“华”有什么特征?

6.“-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说明了什么?

7.“华环”的变化预示了什么?

8.“东虹轰隆西虹雨”说明了什么?

9.“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同天气有什么联系?

10.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你对“看云识天气”有何看法。

(四)

①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1.第②段与第③④⑤段是的关系,在内容上起和的作用。

2.第③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第④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又是什么?

3.选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请你列举一例,并具体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第十八课绿色蝈蝈

让我们远离喧嚣去倾听,去沉思吧。--------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1.语段选自,作者,国家。

2.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1)窃窃自语。(2)喑哑。

3.概括此段内容。

4.从文中至少找出两句拟人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5.此段中作者用那些词语描写蝈蝈的声音的?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对蝈蝈的什么感情?【课内精彩语段阅读】

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1 作者对蝈蝈样子的描写表现了他对蝈蝈怎样的感情?

2 蝈蝈和螽斯的食物喜好有什么相似的地方?”麻烦”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3 作者用蝈蝈捕食蝉与追捕云雀相比较,表现了他对这两种捕猎怎样的不同态度?

4 文段最后一句说”极少出现”把它改成”从不出现”好不好?为什么?这表明了作者怎样的

科学态度?

1. 用优美的语言刻画出蝈蝈可爱的样子,表现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 他们都不喜欢吃莴苣,但大概都喜欢吃肉. 麻烦一词表现了作者对蝈蝈的悉心照料不怕麻烦的态度.

3. 表现了作者对蝈蝈敢于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昆虫的行为的赞赏,而对鹰进攻比它弱小的生物的手段则不以为然

4. 不行, 极少出现说明有例外的情况,而从不出现则毫无例外,两者有差别.表明了作者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第二十一课风筝

(一)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棗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的一篇(体裁),选自散文集。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肃杀:

⑵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

恍然大悟:

⑶我……很愤怒他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苦心孤诣:

3.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

4.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5.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6.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8.第一段末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惊异”的是,“悲哀”是因为,这句话是结构上的作用是。

9.“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10.写风筝事件的两段文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作者最后送给弟弟风筝并同弟弟一起放风筝,体现了作者的精神。

12.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13.“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的意思是,“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而且指。

14.你读了这篇散文有哪些感受?

15.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二)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①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问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

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欺瞒了我的眼睛,这样②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 )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 )在地下,( )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根据课文,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括号中。

A、拉

B、抓

C、掷

D、扔

E、踩

F、踏

2.结合上下文,在文中划线处填上两个适当的成语,并解释。

①:

②:

3.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段的内容。

4.画出关于小兄弟的动作描写,并分析其中一处的作用。

5.文中的“我”为什么要毁坏小兄弟的风筝?作者在描写当时的“我”时故意把自己写得很粗暴,这又是为什么?

第二十二课羚羊木雕

(一)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她一定想说什么,可是,她没有说。-------- 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

1.妈妈让“我”把一盒糖送给万芳的目的是什么?她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

2.文中划线的句子是对妈妈的描写,表现了她--------------- 态度。

3.“屋子里静极了”说明了什么?

4.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有什么不好?

5.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倾向是什么?

(二)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只见万芳跑了过来。她把小刀塞到我手里说:“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1.万芳先前的“突然不见”与选文的“突然出现”,暗示了她的变化,由而变成。

2.找出文中描写月光的词语,其作用是。

3.对“可是,这能全怪我吗”一句理解正确的是()

A、这件事主要怪我,但万芳也有责任。

B、因为爸爸妈妈以前没有给我讲清楚羚羊木雕的贵重,所以这是他们的责任。

C、我反悔应该怪我,但是父母只知羚羊贵重,不知情义无价,逼我这样做的,所以更应该怪父母。

D、这件事主要怪万芳,但我也有责任。

4.选文着力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向我们揭示了什么?

第二十三课散步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

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一霎那()水波粼粼()2.用“各得其所”造句。

3.“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4.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

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

5.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人物品质,体现了的家庭关系。

7.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有什么言外之意?请简单说一说。

8.选文反映了一家人之间怎样的思想感情?

宽恕呢?

(一)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1.本段的大意是:

2.从哪三方面描写了皇帝爱新装。

3.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从本段内容可以看出皇帝是个怎样的人?

5.本段可分为几层,并写出层意。说说这段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仿照本段,写一段话,用上加点的词语。

(四)“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 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1.第2段,皇帝说“我十分满意”的原因是()

A.他看到两个骗子织出了华丽的布。B.他看到大臣们抢着介绍布料,热心为他服务。

C.为了不让别人知道他什么也没看到。D.为了让骗子更努力地织布。

2.第3段,“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的原因是()

A.他们都看到别人出丑。B.他们都看到了骗子的精彩表演。

C.他们的性格从来就是乐观。D.他们看不到布的行为没被揭穿。

3.把文章情节迅速推向高潮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一部分反映的皇帝的性格是________。5.这篇文章反映生活的主要方式是________。6.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布料?

7.文中把情节推向高潮的一句话是

A.他们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B.他们建议皇帝: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游行大典C.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D.“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看云识天气》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教案人教新课标 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二)能力目标: 1.学习并启发学生运用条分缕析的方法去观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总分结构顺序及分类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生动的说明表现抽象、复杂天气特征。 课文类型:讲读课 教法设计: 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列图表,明确文章结构层次。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出示小黑板、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云”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看云可以辨别,推测天气的好坏,这篇说明文是怎样把有关云和天气的气象知识告诉我们的? 三、讨论全文结构。

四、着重研究一、二部分层次及语言特色。 (一)讲读第一自然段 1.朗读首句提问什么叫“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2.哪些语句分别说明“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3.朗读指出修辞手法? 4.这一节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三)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形状、位置、厚度怎样,是什么样天气? 2.雨天的“招牌”呢?三种云的特点、高度、厚度、颜色在怎样变化? 3.“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4.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归纳与第二节关系。 (四)讨论如何根据云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1.云上有哪几种光彩?(晕、华、虹、霞) 2.这些光彩特征怎样?预示着什么天气? 3.引用谚语有什么作用? 五、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3.最后告诉我们局限性作用? 六、总结课文。 七、布置作业: 1.说出收集的有关气象谚语试辨识天气。 2.完成练习二。 八、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公开课教案

宣城市阳光中学教师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李玲玲学科:语文授课地点:七(8)班 课题:《看云识天气》时间:2013.10.20第四节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点;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的有益启示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新课。 2、板书课题。 3、分析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想不想学会看云识天气呀?那么同学们快打开书,自由朗读,注意把字的音读准,同时注意下面问题(出示课件),。 听后回答 1、文中哪句话能概括云与天气的关系? 2、文中介绍了几种云?几种云上的光彩? 3、看云识天气有什么意义?有何方法?有什么注意事项? 4、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为什么?并作分析 听后回答 三、分析学习云的形状 学生介绍,老师逐个指导。 1、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 2、开始识图 下面是各种不同的云图,根据我们刚学过的知识,来看一看它们是什么云,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进行识图 四、分析语言

1、同学们本文是一篇科普文,它除了讲知识之外,也不人乏生动的描写语句,你们到文中找一找,哪些语句是非常生动,非常的精彩,找出来读读,看看表达效果。 2、本文除了比喻之外,在介绍云的特征和光彩时,还引用了谚语,请同学们找出相关的谚语: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东虹轰隆西隆雨” 同学们,你们读过这些谚语之后,有什么感觉: 五、课外延伸 六、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细心观察,并留意身边的天气现象,写一处观察日记,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上。 板书设计 22、看云识天气 总云招牌天气 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 分形态 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光彩晕、华、虹和霞。 总意义及局限 . .

初一语文组公开课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组公开课教学反思 初一语组公开教学反思 很荣幸可以在学校的教研节上以一个新老师的身份为各位老师们呈现一节公开。不论是从前期的准备工作还是到最终的堂呈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收获到了不少,不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甚至是堂提问的形式变化等方面,我都获益匪浅,下面我将一一进行阐述。 一、前期准备 当我收到通知要开设一节公开时,心里的忐忑不言而喻,作为一个新老师,我觉得半个学期的实践虽然对我意义很大,但依旧有许许多多存在的问题。而本次的新教师展示作为公教研节的一部分,我深知其意义和影响的重大。怀着些许激动、些许紧张的心情我翻开了语书,想在众多中寻找一篇,综合考虑了的难易度,有趣度,堂呈现的多种形式等等多方面,我将目标锁定在了《紫藤萝瀑布》和《月亮上的足迹》这两篇体裁各异的。在大致准备了思路之后,我和老师议论起了这两篇,但最终都被其中的大小问题的呈现所困扰,还是师傅不经意间的一句话:“说明的话,《看云识天气》也是很典型的一篇。”正是这样随口的一提,我们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转移到了《看云识天气》这篇。改题就意味着之前的准备都付之一炬,但经师傅的大致提点,我迅速将全部的心血投注到了这篇的准备工作当中去。 熟读,整理思路,制定大致的教案,浏览优秀教案,发现问题,

查漏补缺,直到最后的初步教案的呈现。我知道了信息的获取和思路的整理对一个教师说都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二、反复修改 在教案初步完成之后,我将我的思路清晰地反应到了PPT上,在反复的删减修改之后,我对着PPT将堂的步骤练习了多次,最终觉得相对熟练时,在七(1)班进行试讲,可能是因为对学生的不熟悉和教案本身的一些问题,在这一节的4分钟里,我也自我发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说导语部分有些冗长,对整篇的层次划分部分的提问有些僵硬,不够流畅,同学们即使在预习的情况之下,也没能顺利地概括出全主要将云划分成哪两个类型。堂中间部分对云的图片的识别也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导致之后的句子赏析这个重点部分有些仓促等等。试讲结束后,我马上着手对各环节内容进行修改,并去找师傅进行探讨和修整,师傅建议我将上赏析的部分进行调整,主要集中在“打比方”这一种说明方法之上,以确保正节的突出重点,并调整了各个板块的顺序,使得整节的环节更加流畅,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讨论,最终确定了一个相对成熟的教案和上思路。师傅又一次对我进行了指点:第一,导入的语言有些啰嗦;第二,关于“薄云”和“厚云”相关信息的两次表格的重复出现有些呆板,没有新意,师傅建议我把第二次的表格换一种呈现方式,改用第一人称对各种云进行介绍;第三,师傅建议我把朗读这个环节加入其中,因为朗读是语的重要部分。得到老师的指导,我顿生信心,调整过后,满心期待着下午堂的到。 三、堂呈现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7课《看云识天气》教案 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思考品味: 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研讨探究: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课后记:本课是一篇生动说明的典范文章。全文以生动有趣且富有逻辑的语言揭示了天空中的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重点落实了学生对于生动说明的理解与体会,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形式充分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七年级语文:17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七年级语文:17 看云识天气(教 学设计)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七年级语文:17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青岛展茂春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我们家的男子汉》市级公开课_模板

《我们家的男子汉》市级公开课_模板 本节课研究重点: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语,理解文中颇有哲理的语句。 2. 通过阅读概括小男孩的性格特点,说出小男孩的形象,及给我们的启示。 3. 理解男子汉的含义,培养同学争做男子汉的信心和勇气、敢于面对挑战的思想意识。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1. 想成为男子汉吗?生答。老师刚提出这个问题就觉得是不是有点不妥,女同学要说了,那我们怎么办,与男子汉对应的就是女强人嘛!下面我给大家每人100元钱用1~2分钟时间去挑选要成为男子汉的必需“商品”。然后说说你最先选择什么?依次选择什么?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2.出示投影:朝阳中学男子汉超市(赶快选购,数量有限) 3.生谈,教师认真倾听,共同交流。 4. 大家几乎挑空了超市里商品,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看一篇文章,一个几岁小孩,他已被女作家王安忆认为是男子汉了,今天我们倒要来看看他真的具备男子汉的条件了吗? 二,阅读--理解 1,请同学们采用跳读迅速提取信息的方法,把文中集中刻画小男孩性格特点的语句划下来,并在旁边作好批注,说出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表现了小男孩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生看书老师巡视) 2,师生交流,老师板书:天真幼稚可爱沉着勇敢刚强(老师板书) 三,合作--探究 同学思考一下,我们所概括的小男孩的这些性格特点中都能证明他是男子汉吗?如果不,我们把文章的题目该为《我们家的小男孩》好不好?为什么? 四,体会--感悟 文中作者对待小男孩的言行给我们哪些启发?能用结合具体的内容谈谈吗? 五,延伸--拓展 1、文中的小男孩很容易勾起我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回忆一下你小时侯堪称男子汉或女强人的事情,说出来跟我们一起分享。 2、对我们中学生来讲哪些行为可称得上是男子汉的行为呢? 大家看下列人物的行为是否属于男子汉的行为,你是否对男子汉的内涵有了新的认识。 ★南京有一位叫汪侠的老人七十多岁了还连续两年参加高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案全集17看云识天气.doc

17、《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本上。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2)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研讨探究: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 看云识天气》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7课看云识天气》 导学案 第17课看云识天气 【基础演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预兆()一霎时()绫纱()匀称()薄云()日晕()mí漫轻yíng bēng 塌鱼līn 2.下边四组中无错别字的一组是()。 A.顷刻冰雹绫纱大雨倾盆 B.棱角点辍留恋层峦叠障 C.崩塌弥漫朦胧霎那间 D.招牌峰峦绸幕姿态万千 3. 选出填入空白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不一会儿,整座云山了,乌云了天空,,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有时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A、朦胧塌崩弥漫霎那间B、模糊崩塌弥漫顷刻间 C、模糊塌崩布满顷刻间D、朦胧崩塌布满霎那间 4. 下面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B、天上的云,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 C、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D、大海中,闪烁着一片鱼鳞似的银波。 【综合运用】 5.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28日,中国××局月度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局新闻发言人陈振林说:今年4月份以来的气温是1961年以来气温最低值,全国平均气温为8.7℃,较常年同期10.0℃偏低1.3℃。除了在西藏、青海西南部、云南、西南地区较常年偏高1℃到4℃之外,其他地区偏低2℃到4℃。大范围来看,今年是1971年以来比较严重的低温年份。从全球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不是孤立的:同一时间段,在北半球,美国、欧洲,也都出现暴雪天气。这是气候波动幅度增加的结果,是在现阶段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发生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我们不能因为这几个月愣就认为全球变暖停止了。 (1)请根据以上文字提供的信息,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加点的“愣”一词在上文中的意思是。 (3)新闻最后划线句子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对我们看

《看云识天气》公开课教学设计

23、《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相关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2、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3、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相关课件。 2、预习 (1)、疏通字词。 (2)结合练习一,熟悉课文内容。 (3)、收集有关天气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贴近生活,以农村抢“天东雨”的情形导入,并顺势解题。 同学们,我们大多来自农村,大多数同学都应该有过抢“天东雨”的经历。哪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夏天晒粮食的时候,一旦天空出现了乌云,变暗了,人们就开始抢收粮食了,有时还抢不赢,粮食还被打湿。)他们是凭什么推测要下雨的?(天空出现了乌云,变暗了。)看来,通过看云可以识别天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看云识天气》。(板书文题)这里的“看”是“观察”的意思,“识”是“识别”的意思,这个题目的意思就是通过观察云可以识别天气。究竟怎样看云识天气呢?大家走近课文。 二、听课文范读,疏通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1、听课文范读,自己跟着默读,注意不会的字音。 三、自由速读课文,勾画关键词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根据提示性的问题,把握文章的框架,并顺势理清第一段的结构。

17看云识天气(教学计划A).doc

17 看云识天气(教学方案A)- 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有关天气的谚语,注意观察天空中的云,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内容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如: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用大屏幕多媒体展示空中的云的各种景象,引出课题。 ②也可通过谚语或诗歌来引出课题。 ③还可以请学生从课前准备中谈谈自己的积累和观察。例如: a.你观察了天空中的云吗?有怎样的感受?用简短的话说明。 b.你在预习中搜集积累了哪些有关云和天气的成语、俗语、谚语?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下,好吗? 以上各种导人,只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都可达到导人课题的目的。 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课题:看云识天气 感知内容 ①检查预习中的字词。 ②请学生自读课文或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正字。 ③请仔细看问题,再读课文并小组讨论。 问题组:a.全文主要说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b.文章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可分为几部分? 学生讨论后可以明确:全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基本思路是先总说云的作用,再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这其中有两小层:云的形态变化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光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最后是总说,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公开课看云识天气教案

公开课《看云识天气》教案(方来友2014.12.22)教学目标 1、了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重点体会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和作用。 2、培养学生默读并抓关键句、关键词的能力,以及探究、合作的能力。 3、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难点: 1、学会快速度默读课文,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修辞手法与说明方法的区别。 教法学法:品读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天气状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平时是怎么预知天气情况的?很多同学都是依据天气预报了解未来天气状况的。国家气象局发布的天气预报是根据风云二号卫星传回来的云图做出的判断。其实,根据云的状况判断天气我国民间也早已总结了许多谚语,如:“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那么,如何看云识天气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峦.(luán)预兆.(zhào)轻盈.(yíng)崩塌 ..(bēngtā)弥.漫(mí)一霎.间(shà) 2、说明文知识 (1)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分类: ①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②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4)说明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图表、作诠释。 几种主要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使说明对象生动形象。

17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教学案 审核:七年级年级组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水平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教学重点: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能够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1)注音: 峰峦(luán)一霎(shà)间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 tā) (2)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相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3)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公开课《看云识天气》教案

《看云识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1.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重点体会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和作用。 2.养学生默读并抓关键句、关键词的能力,以及探究、合作的能力。 3.发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难点: 1.会快速度默读课文,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修辞手法与说明方法的区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设】自主搜集有关云和天气变化的资料。 一、导入: 天气状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平时是怎么预知天气情况的?很多同学都是依据天气预报了解未来天气状况的。国家气象局发布的天气预报是根据风云二号卫星传回来的云图做出的判断。其实,根据云的状况判断天气我国民间也早已总结了许多谚语,如:“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那么,如何看云识天气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二、检查预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峦(luán)预兆(zhào)轻盈(yíng)崩塌(bēngtā)弥漫(mí)一霎间(shà) 2.明文知识 (1)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2)分类: ①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②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说明文的一些基础知识,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说明文如何分类? 生:…… 师: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呢? 生: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用、作诠释、摹状貌。 二、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的光彩简表,并说明作者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晴天云彩简表 名称形态变化位置厚度天气征兆 卷云 丝丝缕缕地飘浮 着,有时像一块洁白的 绫纱 最高最薄象征晴朗 卷积云 卷云成群成行地 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 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很高很薄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 现,傍晚渐渐消散 两千米左 右 较薄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洁白的 羊群,成群的扁球状排 列 两千米左 右 较薄天晴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名称形状变化过程位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着,仿佛蒙 上白色的绸幕,卷云慢慢 向前推进 高晴转阴 高层云 卷层云越来越低,越 来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 阳 低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低更 厚,暗灰色云块布满天空 更低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的 云山,乌云密布 更低雷雨冰雹 云彩识天气简表

说明文教案公开课知识点加例文

语文阅读必杀技------说明文讲解 导入: 这人呐,一到了我这个年纪就得补钙,过去一天三遍的吃,麻烦! 现在有了新钙中钙高钙片,它含钙量高,一片顶过去五片,方便! 高钙片,水果味,效果不错还实惠, 一口气儿上五楼,都不觉得累! A记叙文B说明文C议论文 一、为什么是说明文? 说明文: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目的是给读者以科学的知识、科学的认识事物的方法。 二、初中接触的说明文有哪些?接触过这么多说明文,下面这节课针对说明文这一文体,讲解一下在考试中的知识点。 说明文三要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对象 事物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火烧云》、《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赵州桥》 事理说明文(阐明事理,着重说明事物的本质特点,提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向沙漠进军》、《看云识天气》、《死海不死》 说明对象:一个词说明内容:一句话 方法: 1.看题目;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例文】龙卷风 龙卷风是底层大气中最强的小尺度涡旋系统,具有奇特的外形和巨大的威力。它从雷雨云的底部向地面垂下一个弯曲的云柱,上大下小,远远看去,如同象鼻在空中游动。由于强烈的吸力和旋风,“象鼻”所到之处,地面上的沙石、碎片、尘土和包括人在内的其他各种物件,都会被抛到半空,飞舞飘移。几分钟后,一切有恢复了平静,留下的是一场灾难:树拔车翻、墙断屋破、人畜伤亡。强龙卷风的破坏力是非常大的。1925年3月18日美国出现一个罕见的强龙卷风,行程360公里,沿途造成689人死亡,1980人受伤。 三、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内容是什么? 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年代:古→今;季节:春→冬)

公开课《看云识天气》教案

公开课《看云识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看云识天气》教案 1.解说明文的相关知识,重点体会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和作用。 2.养学生默读并抓关键句、关键词的能力,以及探究、合作的能力。 3.发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打比方、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的作用。难点: 1.会快速度默读课文,通过抓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修辞手法与说明方法的区别。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设】自主搜集有关云和天气变化的资料。 一、导入: 天气状况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平时是怎么预知天气情况的?很多同学都是依据天气预报了解未来天气状况的。国家气象局发布的天气预报是根据风云二号卫星传回来的云图做出的判断。其实,根据云的状况判断天气我国民间也早已总结了许多谚语,如:“天上钩钩

云,地上雨淋淋。”俗话说:“进门看脸色,出门看天色”,云就是天的“脸色”。那么,如何看云识天气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二、检查预习:1.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峦(luán)预兆(zhào)轻盈(yíng)崩塌(bēngtā)弥漫(mí)一霎间(shà) 2.明文知识 (1)定义: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向人们介绍事物或事理的文章。(2)分类: ①以说明对象为标准可划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②以表达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3)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说明文的一些基础知识,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说明文如何分类?生:?? 师: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呢? 生: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用、作诠释、摹状貌。 二、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的光彩简

说明文公开课教案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二. 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17 看云识天气

十七、《看云识天气》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积累“预兆、……变化无常”等词语和有关谚语。 ②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③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得到识别天气阴晴雨雪的知识。 ④理清文章的思路和“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形式。 ⑤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理,解释天象。 ⑥积累文中比喻,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⑦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过程与方法: ①.朗读法。本文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描摹细致、用语准确,反复诵读中体会生动说明的好处。 ②.观察与联想。本文语言生动,表述形式多种多样,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了千姿百态的云。 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和总结,激发丰富的联想,鼓励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③.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光彩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理清写作思路,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 理解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 教学设想: 文章第二部分(2—6段),一层层具体说明云的形态、光彩变化同天气变化的关系,应为教学的重点。可以通过列表,有条件的可以通过放映有关云的彩色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同时要积累课文中的佳词妙句,为课堂交流做好充分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示范朗读磁带、投影仪及胶片。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理解选取说明角度安排说明顺序的写法,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 一、导语设计: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解决问题: 1.听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第17课看云识天气

《看云识天气》 课型:讲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 (2)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3)理解本文“总说一一分说一一总说”的结构形式。 (4)积累有关谚语。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学生回答,幻灯片同时展示云图) 其他示例: (1)当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时就变成了我,我是积雨云,然后我越长越高,慢慢变黑,最后我整个倒下了,这是乌云弥漫、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下起了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或者龙卷风。 (2)我是卷层云,是在连绵的雨雪来临之前出现在天空的一层薄云,看到我,请大家出门前带上雨具。 (3)我的绰号叫“毛玻璃”,是由卷层云积聚而来的,透过我看天就会 模糊不清因而得名,其实我的真名叫“高层云”。雨雪都是我的好伙伴,常 常和我形影不离。 教师总结:在“各种云”的介绍中,我们不仅认识了云,而且 也学会了看云识天气。 2、完成表格,进一步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看云识天气优质课教案

授课课题七年级语文《看云识天气》 版本人教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 教学年级702班授课时间45分钟一 学生分析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本校702班的学生,本班学生学习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比较机械,语感能力不强,语言表达能力不佳。不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课堂上需要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细细品味语言,提高与文本的对话能力,感悟能力。 二教材分析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从写作上看:层次清楚,有纲有目;.能抓住云的特点来进行说明;语言准确,运用打比方,分类别等说明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识记、积累“峰峦、预兆、轻盈、”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阅读课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气的关系。 教学难点:云种类繁多,变化复杂,难于区分。

四 教学策略 1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2 学法:小组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3 图表概括法。课文主体部分重点介绍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涉及的云层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可引导学生通过列图表,使之结构层次清楚,内容明确。 五教学过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说明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云和天气的关系。(板书文题) 二检查预习(生字词)。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看看课文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 2)文中最先提出云和天气之间存在联系的句子是哪句话? 交流反馈,学生讨论后教师引导小结: 1)课文主要介绍了如何看云来识天气,即写云和天气的关系。 2)“云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着什么云,就会有什么样的天气”,它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 四研读课文,突破难点 过渡:作者说“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地说明这一点的呢?文中介绍了哪些云和光彩?请在课文里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句,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学生小组讨论填表格) 明确: 云的种类依次有: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云上的光彩依次有:晕、华、虹、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