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生儿输血指征

新生儿输血指征

新生儿输血指征

新生儿RBC输注指征

贫血临床表现:安静情况下有气急、呼吸困难、反复呼吸暂停、心动过速或过缓、进食困难、体质量部增和表情淡漠等,且这些症状通过输血可缓解。

足月新生儿RBC输注剂量一般为10ml/kg.次。

RBC输注剂量用下列公式计算:输注量=体重(kg)*(预期Hb─实际Hb)g/L*0.3 在新生儿,输注速度一般为2~5ml/h早产儿和心功能不全者还应减慢

新生儿贫血诊断标准:生后2周Hb<145g/L(轻度Hb<120~145g/L中度Hb<100~120g/L重度Hb<100g/L)2周~1月Hb<90g/L

2009.6.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及其处理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疾病无法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输血不良反应广义上包括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因输血操作、血液成分本身、血液质量、外来物质和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和疾病;输血不良反应下以上不包括血源性传染疾病传播。此外,输血不良反应的判定应通过实验室检查或其他方法证实不良反应与输血有关。 一般情况下,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开始出现症状、体征和临床表现的时间,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即发型反应(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和迟发型反应(delayed transfusion reaction)。即发型反应指输血当时和输血后24小时发生的反应;迟发型反应指输血后几天、十几天或几十天发生的反应。 按输血反应的机制分为免疫介导(immune mediated)和非免疫介导(nonimmune mediated)两大类。这两者皆有急性和慢性的分类,且皆有非感染性的和感染性的并发症。引起免疫性输血反应(immune transfusion reaction)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为免疫介导的非感染性输血反应,大部分与血型抗原相关。人类血型众多复杂,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蛋白等血液成分都具有相应的血型相关抗原。仅红细胞而言,2002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血型命名委员会已确认的红细胞血型有29个系统,200多个抗原。世界上除同卵双生子外,几乎没有完全相同的个体;因此,不同个体输血时所导致的免疫输血反应是困扰输血安全的一大难题。非免疫介

导的输血不良反应主要与血液质量反映安全、成分血液输注不当有关。 输血反应也可以按照临床表现及造成的并发症进行分类,如果过敏反应、输血后紫癜、肺水肿、枸橼酸盐中毒、空气栓塞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败血症等。其中红细胞输血导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最严重,死亡率最高;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与过敏性反应最为多见。 输血反应还可以按照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血液成分进行划分。 以上4种分类方法为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分类方法,他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交叉。例如,溶血反应根据病发缓急可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反应,根据免疫介导因素可分为免疫性溶血反应和非免疫性溶血反应。输血反应可能出现一种或多种输血反应,当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输血反应时,其临床表现或实验室检查结果要进行综合判断。 输血不良反应的划分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别。原因在于:1.普通药物成分稳定,而血液制品随着储存时间的不同,其功能剂量有很大差别。2.一般药物质量安全的可控程度强,可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灭活,而血液制品要考虑到血液成分的活性与功能,其病原微生物灭活问题一直亟待解决的难题。3.药物不良反应仅涉及药物本身性质,输血不良反应涉及输血全过程,既包括客观因素,也包括输血操作等主观因素。 因此,根据输血不良反应的诱因可将其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输血成分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发热反应、溶血反应、输

输血技术与规范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培训考题一、判断题(是非题,对者打“√”,错者打“×”,请把正确答案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对于RhD阴性和其 () 2.医疗机构应制 () 3. 录。 () 4. 得浪费和滥用血液。() ,由主治 1天送交输血科 无家属签字的无自主意 () 血库)负责采血和贮血。 5×109 /L,只要病人无出 注血小板。 10.《内科输血指南》规定,血小板计数10~50×109 /L,根据临床

出血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输注血小板。() 1. × 2. √ 3. √ √ 9. × 10. √ 11 作用,缺一不可。() 12 13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14 15 本的规定,例如:检验科做血常规时顺便做正定型,输血时由输血科(血库)复查正定型,加做反定型。() ()易区别。()

22.常规ABO血型鉴定应包括正反定型,二者起到互相验证和质控的作用。我国已规定常规血型鉴定还包括Rh(D)定型。() 23 误定血型。() 24.反定型对ABO 上A或B 引起警惕。() 25 26.弱D (D)阴性。() 27.当对受血者Rh(D 阳性对待。()28.在观察定型结果时,主要观察凝集结果,而凝集的强度并不重要。() () Rh、Kell、kidd、Duffy Rh同型的O型相 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输注A或B O型红细胞宝贵,以备留作它用。()

34.患者为Rh(D)阴性,没有检测到抗-D,如需紧急输血又无同型血供应时,男性患者或无生育能力的女患者可输Rh(D)阳性血, 35 假阳性。() 11~15√16~20 × 36、输注FFP如没有37 () 37 胞。() 38 冻保护剂来使用的。()39、由于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输血发热反应的患者可输注洗涤红细胞。() 。 2℃条件下可保存21-35天。 ) 45、新鲜冰冻血浆因不含红细胞,可同型或相溶输注。()

临床输血指征参考标准版

输血指征综合评估的指标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内科: 1、H b<60g/L或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2、H b<70g/L或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3、H b70~100g/,伴有: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岁高龄)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 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外科: 1、H 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2、H 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3、H b70~100g/,伴有: 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 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 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岁高龄) 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 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特别说明: 1、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Hb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 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2、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3、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48小时;次选第24或72小时; 4、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2U 红细胞=Hb-10g/L 或Hct-0.03 ; 5、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 血合理: 6、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二、冰冻血浆 ⑴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⑵DIC急性期; ⑶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⑷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或APTT延长〉1.5倍,创 面弥漫性渗血; ⑸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 >2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 ⑹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川(心外循环)。 △特别说明: 1、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24小时内习惯性按照 “2U红细胞+200ml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2U红细胞,第二天输200ml 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2、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1)烧伤外科早期(v 24h=复苏扩容; (2)血液稀释,但出血量V 70%血容量; (3)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PT或APTT显著延长或INR V5,但无出血症 状; (4)低体重早产儿PT或APTT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5)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 血再构成(红悬液+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 三、血小板 内科: 1、血小板计数〉50X 109/L,不输血小板 2、血小板计数10~50X 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 3、血小板计数v 5X 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外科: 9 1、血小板计数〉100X 10/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v 50X 109/L,应考虑输

儿童输血指南

儿童输血指南 儿科输血特点 1.儿童时期是一个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血容量随年龄和体重的增加而变化。 因此血液成分的使用需考虑患儿当时的体重、正常状态下的血容量、贫血的程度、出凝血状态等因素。失血比例应根据体重和机体失血量进行准确评估。 2.新生儿由于在宫内处于相对乏氧状态,出生时血红蛋白浓度较高,但以胎儿血红蛋白(HbF)为主,其对氧的亲和力强,释放氧的能力较低。 因此,新生儿对缺氧的耐受性相对较差,评判贫血程度时其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正常儿童。 3.儿童,特别是新生儿血容量较少,对有活动性出血或手术出血的患者失血量进行准确评估和合理补充非常重要。足月新生儿血容量仅为300m l 左右,而失血量又不易准确评估,故易出现失血性休克等临床表现。 4.儿童血液系统疾病应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相应的血液成分。 5.大量失血时常伴有凝血因子的丢失与消耗。 儿童输血前评估 1.急性失血,Hb呈进行性下降,生命体征不稳定及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 儿(尤其是新儿)。 2.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常因伴发凝血功能障碍(如DIC,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症等),易导致颅内或重要脏器出血而死亡。初治和复发急性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血液肿瘤化疗后常会引起严重的骨髓抑制。 3.各种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出现鼻出血不止。青春期女孩血小板计数<30×109~50×109/L,经期出血不止。 4.重度贫血合并心肺功能不全。 5.对于围术期的患儿,应对术中出血的风险进行评估。制定相应的备血方案时应考虑到以下因素: (1)新生儿。 (2)术前贫血,Hb<90g/L。 (3)各种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再次手术、粘连严重,预计手术较为困难。 (5)复杂手术、大型手术或Ⅳ级手术估计出血较多,恶性肿瘤根治术等。 (6)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等疾病。 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可避免异体输血带来的感染性损伤及非感染性损伤,只要条件许可,应尽可能地开展自体输血。 儿童输血指征 1 红细胞输注指征 (1)一般儿科红细胞输注指征: 1)Hb<60g/L或Hct<0.20,伴有明显贫血症状。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2016年版) 一、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Bhutani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列线图得95百分位。 (三)治疗方案得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新生儿学(第四版)》(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降低胆红素:根据高胆红素血症得程度决定光疗、

换血等措施。 2、预防高胆红素脑病:必要时使用白蛋白。 3、减轻溶血:必要时给予静注丙种球蛋白。 4、纠正贫血:必要时输血。 (四)标准住院日为5-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高胆红素血症(ICD-10: P59、901)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她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得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得检查项目。 1、必需得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尿常规、大便常规。 (2)CRP。 (3)监测胆红素。

(4)血生化全套。 (5)血气分析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得检查项目 (1)甲状腺功能减低症与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得筛查。 (2)血TORCH。 (3)腹部B超。 (4)红细胞形态。 (5)听力检查。 (6)头颅MRI。 (7)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 (8)血培养+药敏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根据光疗曲线进行光疗。 (1)光疗过程中注意适当增加补液量,以防光疗中体液丢失过多。 (2)注意监测体温。

儿科输血

儿科输血 贫血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是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如发生缺氧应立即采取支持疗法,若患儿病情仍不稳定,才考虑输血。决定输血不应只依据血红蛋白水平,而应根据临床情况综合分析。 一、小儿贫血 1.输血原则(参考2001年WHO《The Clinical Use of Blood》) (1)血红蛋白浓度≦40g/L,或Hct<0.12,不论病人临床情况如何,都需要输血。 (2)血红蛋白浓度为40~60g/L,或Hct 0.13~0.18,如伴有缺氧的临床特征,如酸中毒、意识障碍等,则需输血。 2.血液品种的选择:输注红细胞。 3.注意事项 (1)在输血过程中液体的容量可能促使心力衰竭的发生或加重。5ml/kg红细胞和10ml/kg 全血对提高血液运氧能力相同,但含增加循环负荷的液体和血浆蛋白较少,故患儿应用红细胞而不用全血。 (2)减少细菌污染的危险。绝不可再使用已用过的血液。输血前血液应在2℃~6℃环境下保存,不可用已离开冰箱30分钟以上的血液。输血应在4小时内完成。 二、血小板减少症 1.输血原则 (1)血小板明显减少,临床有明显出血,特别是有颅内出血。 (2)临床无明显出血,但有以下情况之一者: ①血小板<20×109/L; ②在下列特殊情况下, 血小板输血的阈值应调为:早产儿<50×109/L;病态早产儿或需作侵入性操作术患儿<10×109/L。 2.血液品种的选择:输注血小板。 3.注意事项 由于母体血小板与患儿体内循环的血小板抗体相容,故可输注母体血小板。若急救时, 无法采集相容性血小板,可用血浆交换以减少循环中抗体和减轻出血症状。 三、小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1.输血原则 (1)血红蛋白70~90g/L,有血红蛋白尿。 (2)血红蛋白<70g/L,无论有无血红蛋白尿。 2.血液品种的选择:输注红细胞。 3.注意事项 抢救急性溶血时,可先输入一定量的晶体液,再补充红细胞,既达到纠正损失细胞外液的目的,又有利于防止游离血红蛋白沉积于肾小管。 四、地中海贫血 1.输血原则经常性输注足量的红细胞以抑制红细胞的生成。 2.血液品种的选择:输注红细胞 3.注意事项在输血的危险性小并进行铁螯合剂治疗的条件下,血红蛋白升至100~120g/L 即可,不要超过150g/L。 五、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输血原则 血红蛋白<40g/L,或Hct<0.12。

儿科临床输血规范

儿科临床输血规范 现代临床输血进展很大,输血不仅仅是一个治疗措施,它已融入了遗传学、免疫学、生理生化学等知识,形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许多临床输血观念现在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如:①血液不是“补品”,输血(特别是全血)都有一定风险(如可能使受者免疫力下降);②提倡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可输可不输的坚决不输,必须输血者应根据受血者的实际需要尽量的输给成分血或“血代”; ③现代成分血纯度越高输注效果越好,这样可减少输血导致的免疫紊乱和其他风险;④血不是越新鲜越好,输当天的鲜血风险更大,采血后3~5天的血均可视为鲜血;⑤提倡自身输血。 随着血液分离技术的进步,高纯度、高浓度、高质量的血液成份不断推向临床;随着临床医生对成分输血的认识日渐加深,成分输血占输血的比例迅猛上升,很多国家(地区)已达95%~98%。 一、全血输注 全血不全,常规量输全血只能提高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不能有效地提高白细胞、血小板和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成分。输全血风险比输成分血更大,因此全血输注现在临床很少应用。 【全血输注指征】 仅在大量失血、体外循环和换血时采用。在以上情况下也要部分输注红细胞悬液、白蛋白、血浆代用品等。 【全血输注剂量】 按常规量进行输注。 二、红细胞输注 为纠正贫血者应输红细胞,不应输全血。由于减少了血浆、白细胞、血小板等的输入,使输血传染病和输血的其他副作用明显减少。 常用的红细胞制剂: 1.红细胞悬液是最常用的红细胞成分,含血红蛋白约150g/L,保存期同全血,应用方便。 2.浓缩红细胞含血红蛋白约为220g/L,适用于心、肺功能不全,特别是贫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 3.洗涤红细胞用生理盐水反复洗涤4~6次,以去除抗体、补体、杂蛋白等有害成分,但同时也损失了部分红细胞,影响疗效,且增加了费用。主要用于严重免疫性溶血,尿毒症等。 4.少白细胞的红细胞用离心法去除白膜层,效果差,用过滤法去除白细胞可达99.99%以上,可降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去除白细胞更彻底者,可大大降低同种免疫的发生和输血传染病毒的可能性。

输血指征完全版

输血的临床指征和成分输血 输血是把双刃剑,正确的输血可以挽救生命,但是输血仍是有风险的,即使血液质量标准不断提高,输血仍是一项高风险的治疗措施,需要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实施输血治疗前,对患者的综合评估非常重要,评估包括实验室指标、贫血状况、耐受情况、心肺功能、机体代偿情况等。在不输血不足以维持患者的正常生命体征或不能渡过难关时,才考虑为患者实施输血治疗。 值得牢记WHO制订的“临床输血实践的原则”:①输血只 是患者治疗的一部分;②根据国家临床用血指南,考虑到患者自身需要再做输血决定;③应尽可能减少失血以减少患者输血需求;④急性失血患者应首先采取有效复措施(静脉输液、输氧等),同时评估是否需要输血;⑤患者血红蛋白水平尽管重要, 但不是决定实施输血治疗的唯一因素。需要缓解临床症状,预防患者死亡和病情恶化等都是支持输血的因素;⑥临床医务人 员应该了解输给患者的血液和血液制品有传播输血传染病的危险;⑦只有当输血对患者的好处大于所冒风险时才应进行输血;⑧医师应明确记录输血的理由;⑨应有经培训的医务人员监测 输血的患者,当出现不良反应时能立即做出反应,采取措施。 1. 全血输注 (1)全血输注的适应证为:①急性失血、产后出血等大出 血;②体外循环;③换血治疗。

(2)全血输注的禁忌证为:①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贫 血患者,婴儿、老年人、慢性病体质虚弱的患者;②需长期反 复输血者;③对血浆蛋白已致敏的患者,以往输血或妊娠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的患者;④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 ⑤可能进行干细胞或其他器官移植患者。 (3)全血输注的输注剂量: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年龄及 体重、输血适应证、心肺功能等来决定。 2. 红细胞输注临床纠正贫血、提高患者的携氧能力,主要是输注红细胞制品。 科慢性贫血:慢性贫血病人的输血指征: ①Hb小于60g/L或HCT小于0.18,伴有明显贫血症状者(遗传性血液病患儿在其生长发育期,输血指征可放宽);②贫血严重,而又因其他疾病需要手术者或待产孕妇。③Hb大于60g/L 而小于80g/L,医生要仔细评估患者具体病情酌情处理,做到能不输血就不输血的原则 科急性失血量多按外科急性失血处理 外科急性失血患者红细胞输注应根据失血量和实验室指 标来确定。①失血量:失血量不超过血容量的20%,只输液, 不输血;失血量达血容量的20%?30%时,输液和输注红细胞;失血量达50%?100%时,应输液、输注红细胞和输注白蛋白。失血量超过总血容量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血小板、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等。②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大于100g/L,可以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

输血指南 一、红细胞制剂输注适应症与禁忌症 红细胞可用于输注晶胶体液无效的急性失血。 各种非输血治疗(如铁剂、促红素、维生素B12与叶酸等)能纠正的贫血不应输注红细胞;对于某些病因已明的疾病,除非出现致命性贫血、否则也不应输注红细胞,这类疾病包括缺铁贫、巨幼贫、与自免溶贫等。 红细胞不应该用于扩充血容量、提升胶体渗透压、促进伤口愈合或改善患者自我感觉等。 输注指征 1、手术及创伤患者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 (2)血红蛋白<70g/L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年轻而原来的患者Hb<60g/L (3)血红蛋白7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出血的量及速度、心肺状态、血管容量等情况) 决定就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 血容量减少15%(成人750ml),若患者无贫血史或心肺功能正常,患者无需输血;血容量减少15%-30%,患者病情同前时,需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血容量减少30%-40%,需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快速恢复患者血容量,并考虑可能输注红细胞;血容量减少大于40%时,应输注红细胞在内的快速扩容。 重度创伤患者液体复苏后Hb<70g/L, 考虑可能输注红细胞、出血性休克或机械通气患者Hb<70g/L,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70g/L可输。 2、非手术病人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 (2)血红蛋白<60g/L或HCT<0、2并伴有明显的贫血症时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 (3)血红蛋白6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贫血程度、心肺代谢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年龄)决定就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尽量避免输血。有心脏病史的重症患者Hb<70g/L,重度海洋性贫血患者维持95-105g/L。再障患者Hb<40g/L,可输注红细胞,并尽量延长间隔时间,若同时有明显出血,PlT<20*109可输血小板。 二、血小板制剂输注 1、非手术病人 (1)无其她止血异常或高出血风险的血小板明显减少的病人,PLT≤10×109/L,输注后PLT >20×109/L (2)存在其它止血异常(如遗传性或获得性凝血障碍)或存在高出血风险(如发热、败血症、贫血,肿瘤放、化疗后等)的病人,PLT<30×109/L

母婴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和输血

体包被,并在婴儿的网状内皮系统内受到破坏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 一、发病机制 本病的病因是母婴血型不合。胎儿的血型基因一半来自母亲,另一半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基因恰好是母亲所缺少的,胎儿的红细胞就有可能刺激母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的性质为免疫性抗体,并且能够通过胎盘。一旦这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就可能与胎儿红细胞相结合并破坏红细胞而发生溶血现象,严重者可引起胎儿贫血、水肿、流产、死胎、早产及HDN。 理论上,凡是以IgG性质出现的血型抗体都可以引起新生儿溶血病,以ABO系统最常见,其次为Rh系统,其它血型系统不合溶血病如Kidd、MN、Duffy等也有报道,但极少见。抗P1、抗Lea、Leb等属IgM性质,不能通过胎盘,故不会产生HDN。 (一)ABO新生儿溶血病 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婴ABO血型不合,母体的IgG抗A或抗B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破坏胎儿红细胞引起HDN。由于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着A型和B型物质,如寄生虫感染、预防接种等都可以使孕妇产生免疫性抗A及抗B抗体,即孕妇体内可以在妊娠前已存在免疫性抗体,所以ABO系统新生儿溶血病可以在第一胎就发病。从理论上讲,母/子血型为O/A、O/B、A/B、B/A等组合都有可能使婴儿发生HDN,但实际上90%以上的HDN患儿母亲为O型,这与O型母亲含有丰富的IgG抗A(B)抗体有关。A(B)型母亲所生B、AB型(A、AB)新生儿仅少数发生溶血病。IgG抗A(B)抗体效价与溶血程度有一定相关性,但并非绝对,这可能与新生儿A、B抗原强弱、型物质的含量、胎盘的屏障作用及IgG亚类不同等有关,ABO HDN一般不易作到产前准确预报。 但由于ABO HDN的发病程度与母体内IgG抗A、抗B的效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可以定期检测孕妇体内IgG抗A(B)的效价来判断胎儿的受害情况,如果母体内IgG抗A(B)效价随着孕期增加而增长,提示胎儿受害的可能性增大。患儿出生后第二天出现黄疸,5天达高峰,一般有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核黄疸,智力低下或胎儿水肿。 (二)Rh新生儿溶血病 Rh HDN是由于母婴Rh血型不合所致的Rh免疫抗体作用于胎儿红细胞造成的高胆红素血症。Rh血型抗体只能由人类红细胞作为抗原刺激引起同族免疫作用而产生,一个Rh阴性妇女,与一个Rh阳性男子配偶,他们的子女多为Rh阳性,但Rh阴性的人血清中并没有天然存在的Rh抗体,必须经过免疫才能产生,所以第一胎的子女一般不会受害,除非以前有输血史或流产史。当第一胎小孩在分娩时,可能引起产道损伤,胎盘出血,其红细胞便可进入母体内,刺激母体产生Rh抗体。此外,对一个没有妊娠史的Rh阴性妇女,如果在怀孕前输过Rh阳性血液,也可产生Rh抗体,血清有Rh抗体的妇女,如果受孕一个Rh阳性胎儿,Rh抗体也可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引起HDN。Rh HDN一般可作到产前预报。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输血不良反应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一)发生输血反应时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更换生理盐水。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若为一般性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并做好记录。 4.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医务科、血库。 5.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保留血袋并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血库。 6.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血器具进行封存。 【程序】 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报告医生?遵医嘱给药?严密观察并 做好记录?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 上报医务科、血库? 怀疑严重反应时? 保留血袋? 抽取患者者血样?送血库 临床紧急用血预案 1.目的为保障紧急抢救患者情况下临床血液能快速安全输注于临床,制定紧 急用血工作预案。 2.编制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临床 输血技术规范》 3.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统一领导,分工负责。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对临床紧急用血进行管理,确保输血安全。 4.组织及职责为做好临床紧急输血工作,确保紧急用血的顺利实施,成立临 床紧急用血协调小组:

组长:医务科主任 副组长:检验科主任 成员:各临床科室主任 5.职责 5.1 医务科主任负责紧急输血应急工作的统一领导、决策和现场指挥。 5.2 医务科负责各科室协调与信息上报,并监督执行预案。 5.3 输血科负责预案的具体实施。 5.4 其他各科主任具体负责各部门的应急工作。 6.紧急用血管理预案 6.1 经治医师首先为患者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最好静脉插管,通过该插管采集供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病毒筛查试验用的血标本,并同时通知输血科做好紧急用血准备。 6.2 输血科在确认库存血液不足时,立即与采供血机构联系,说明哪种血液不能满足紧急输血的需要。 6.3 如果有多名医护人员处理多名伤员,此时应指定1名医师负责血液申请并与输血科联络。每个患者的血标本和输血申请单上应清楚地标明患者姓名和住院号号。若无法识别患者(如患者昏迷),可在病案号的基础上加紧急人院号(如01号、02号……),避免在确认受血者身份和粘贴血标本标签时出错。 6.4 如果在短时间内发出另外一份针对同一名患者的《临床输血申请单》,应使用与第一份《临床输血申请单》和血标本上相同的标识编号,以便输血科技术人员确认处理的是同一名患者。 6.5 急性失血患者如经液体复苏后收缩压能维持在10.66kPa(80mmHg)左右可暂不输血,因为患者维持在许可的低血压状态可减缓出血,防止在伤口处形成的一个不结实的止血血栓被血流冲走。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输血指征参考标准 一、红细胞(>14岁的成人标准) 1、内科: Hb<60g/L 或 Hct<0.20,慢性贫血患者; Hb<70g/L 或 Hct<0.22,急性贫血患者; Hb70~100g/,伴有: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70 岁高龄);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严重缺氧(晕迷、各种休克);消化道活动性出血 2、外科: Hb<70g/L或Hct<0.22,扩容后病情稳定; Hb70~80g/L,择期手术前输血; Hb70~100g/,伴有:急性大失血(50%血容量/3h、150ml/min);伤口创面伴持续性出血,DIC;心肺代偿功能不良(冠心病、呼吸机、>65 岁高龄);严重缺氧(持续晕迷、难以纠正的休克);代谢率增高(高热、严重感染) 3、特别说明: 1.怀疑患者血液浓缩导致血常规结果 Hb 假性偏高应首先采取合适的扩容剂扩容,然后再检测血常规。 2.输血前血常规:最接近输血决定时间的血常规报告; 3.输血后血常规:首选第 48 小时;次选第 24 或 72 小时; 4.逆推指征:输血前未做血常规,根据输血后血常规的指标扣除,每输 2U 红细胞=Hb-10g/L 或 Hct-0.03; 5.活动性出血的多次输血:至少出现过一次符合输血的指征,既可以判定输血合理; 6.关于检测误差,判定标准可放宽+10% 二、冰冻血浆 1、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无生物制品时);

2、DIC 急性期; 3、紧急对抗华法林抗凝血作用; 4、急性大出血后的大量输血(≥自身血容量),PT 或 APTT 延长>1.5 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5、严重肝病患者手术(INR>2 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血浆置换或人工肝; 6、肝素抗凝时补充抗凝血酶原Ⅲ(心外循环)。 三、特别说明: 1、搭配血:整个住院期间并未发现血浆输注指征,但 24 小时内习惯性按照“2U 红细胞+200ml 血浆”或类似处方,或当天输 2U 红细胞,第二天输 200ml 血浆,两者反复轮替输注。 2、非血浆输注适应征: 1.烧伤外科早期(<24h=复苏扩容); 2.血液稀释,但出血量<70%血容量; 3.心外术后抗凝治疗期 PT 或 APTT 显著延长或 INR<5,但无出血症状;低体重早产儿 PT 或 APTT 显著延长,但无出血症状; 4.血浆输血目的为扩容、补充营养(白蛋白)、增强机体免疫力及全血再构成(红悬液+ 血浆)均为不合理输血。 四、血小板 1、内科: 1.血小板计数>50×109/L,不输血小板; 2.血小板计数 10~50×109/L,伴有出血或预防出血,可输血小板血小板计数<5×109/L,应立即输血小板; 2、外科: 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3.血小板计数是 50~100×109/L,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新版临床输血指南教学提纲

输血指南 一、红细胞制剂输注适应症和禁忌症 红细胞可用于输注晶胶体液无效的急性失血。 各种非输血治疗(如铁剂、促红素、维生素B12和叶酸等)能纠正的贫血不应输注红细胞;对于某些病因已明的疾病,除非出现致命性贫血、否则也不应输注红细胞,这类疾病包括缺铁贫、巨幼贫、和自免溶贫等。 红细胞不应该用于扩充血容量、提升胶体渗透压、促进伤口愈合或改善患者自我感觉等。 输注指征 1.手术及创伤患者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 (2)血红蛋白<70g/L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年轻而原来的患者Hb<60g/L (3)血红蛋白7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出血的量及速度、心肺状态、血管容量等情况) 决定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 血容量减少15%(成人750ml),若患者无贫血史或心肺功能正常,患者无需输血;血容量减少15%-30%,患者病情同前时,需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血容量减少30%-40%,需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快速恢复患者血容量,并考虑可能输注红细胞;血容量减少大于40%时,应输注红细胞在内的快速扩容。 重度创伤患者液体复苏后Hb<70g/L, 考虑可能输注红细胞.出血性休克或机械通气患者Hb<70g/L,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入院时<70g/L可输。 2.非手术病人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注红细胞制剂 (2)血红蛋白<60g/L或HCT<0.2并伴有明显的贫血症时应予以输注红细胞制剂 (3)血红蛋白60-100g/L,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贫血程度、心肺代谢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及年龄)决定是否需要输注红细胞制剂,尽量避免输血。有心脏病史的重症患者Hb<70g/L,重度海洋性贫血患者维持95-105g/L。再障患者Hb<40g/L,可输注红细胞,并尽量延长间隔时间,若同时有明显出血,PlT<20*109可输血小板。 二、血小板制剂输注 1.非手术病人

小儿输血

一、贫血的定义 小儿贫血是指血红蛋白(Hb)和血细胞比容(Hct)低于健康儿童的正常值。 (一)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1个月Hb<140g/L,3个月Hb<110g/L,6个月~6岁Hb<120g/L,7~13岁 Hb<130g/L,>14岁Hb与成人相同。 (二)我国6个月内的婴儿贫血标准(会议暂定) 新生儿Hb<145g/L; 1~4个月Hb<90g/L; 4~6个月Hb<100g/L。 二、病因 (一)红细胞和Hb生成不足 1.造血原料缺乏:缺铁、叶酸、维生素B12等; 2.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继发性); 3.感染、癌症、慢性肾病等。 (二)红细胞破坏过多(溶血) 1.红细胞内在缺陷。如: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病等; 2.红细胞外在因素。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 (三)红细胞丢失(失血) 三、小儿代偿性贫血 (一)代偿性贫血的临床特征 1.呼吸和心率增快; 2.反应灵敏; 3.能饮水或吃奶; 4.正常、平静地呼吸,伴有腹部运动; 5.极小的胸部运动。 (二)代偿性贫血的治疗 1.支持疗法; 2.针对病因治疗; 3.密切观察,暂不输血。 四、小儿失代偿性贫血 (一)失代偿的原因 1.需氧量增加(感染、疼痛、发热、运动); 2.氧供应的减少(急性失血、肺炎)。 (二)失代偿的早期征象 1.呼吸快速伴三凹征; 2.因呼吸增加腹肌的使用; 3.鼻翼扇动; 4.喂食困难。 (三)失代偿的体征 1.呼吸窘迫; 2.精神状态改变; 3.脉搏减弱; 4.肝脾肿大或充血性心力衰竭; 5.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大于2秒; 6.进食困难。 * 重度贫血儿童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少见,其呼吸困难可能是酸中毒所致。

临床输血指征

输血指征 临床医师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症,区分紧急输血和择期输血的情况,确保输血的治疗作用。 一、对慢性病患者血红蛋白≥10克,或红细胞压积≥30%不予输血:急性失血量在600ml以下,红细胞压积≥35%的患者原则上不输血。 二、对慢性病患者血红蛋白<10克,可小量分次输血,应采用成份输血。 1、悬浮红细胞 应用于临床各科输血,适宜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的输血者和外伤手术等引起的急性失血患者。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新鲜冰冻血浆 用于凝血因子缺乏或凝血功能障的病人。 (1)、PT或APTT>正常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2)、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浓缩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4)、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失血量是判断输血的一项重要指标,准确地评估失血量对患者的救治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上评估失血量的依据主要有:血液检查、临床指标、体位试验、中心静脉压等。 急性出血情况下,失血量的评估单纯依靠血液检测指标并不能正确反映出血管内血容量不足的情况。因为在急性失血后的短时间内,体液移动还不明显,仍可表现为正常水平,难以通过HB、Hct等指标准确体现。因此需要结合临床指标辅助判断。 轻度失血表现:口渴畏冷,皮肤苍白,血压及脉搏随体位变化而变化,颈静脉塌陷,尿色深且量少,预计成人失血量约为800~1200ml; 中度失血进一步表现:口干,出冷汗,脉搏>100次/分、且无力,收缩压<90mmHg,预计成人失血量为1200~1600ml; 重度失血表现:患者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四肢厥冷,血压明显下降,脉快而细弱,呼吸深快等,预计成人失血量>1600ml。 此外,休克指数亦可辅助判断失血量,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正常值为左右。

新鲜冰冻血浆在新生儿输血中的应用状况分析

新鲜冰冻血浆在新生儿输血中的应用状况分析 发表时间:2017-06-20T10:16:51.757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第7期作者:张子海伊雅霞李德明刘静华宫小欣[导读] 新鲜冰冻血浆 (Freshfrozenplasma,FFP)是目前临床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血液制品,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 鸡西市中心血站黑龙江鸡西 158100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新鲜冰冻血浆 (FFP)在新生儿输血治疗中的应用现状,为指导新生儿合理用血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在红十字妇幼保健医院、矿务局总医院、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输血治疗的277例新生儿患者病历资料,结果在 277例输血新生儿中,新鲜冰冻血浆输注207例,占74.73%。 FFP输注患儿常见疾病排序:早产儿 36.71%、新生儿败血症22.22%、消化道出血4.35%、新生儿肺炎 3.86%、新生儿贫血2.42%、新生儿溶血病1.93%。FFP输注的目的主要为:补充凝血因子52.66%、免疫支持10.14%、防治DIC9.18%、血浆置换2.90%。FFP输注前后比较,APTT差异有显著性 (P<0.05),PT、FIB、TT未见显著影响 (P>0.05)。结论:我市各大医院新生儿FFP不合理输注仍占一定比例,需要临床医生的进一步重视,结合患儿临床表现与凝血功能检测等实验室指标综合决定,避免盲目输注。关键词:新生儿;输血;新鲜冰冻血浆 新鲜冰冻血浆 (Freshfrozenplasma,FFP)是目前临床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血液制品,含有全部的凝血因子和血浆蛋白。由于输注 FFP有传播病毒、同种免疫、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因此对其临床适应症应从严掌握,力求科学、安全、合理用血。本文对我市三大医院277例输注FFP的新生儿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在红十字妇幼保健医院、矿务局总医院、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进行输血治疗的住院新生儿277例。 1.2 方法鸡西市中心血站设计调查表,各医院配合收集血浆输注信息以及输注血浆前后患儿凝血功能检测(PT、FIB、APTT、TT)的数据,市血站建立数据库,用 Excel 2003录人数据,SPSS17.0软件作统计分析,结果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77例输血治疗的新生儿中,输注红细胞悬液者49例,占 17.69%,输注洗涤红细胞者 21例,占7.58%,输注 FFP者 207例,占74.73%。无输注血小板及冷沉淀制品的病例。 3、讨论 血浆是多种血浆蛋白质的混合物,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白蛋白,其次是免疫球蛋白和凝血因子类蛋白质。历史上,血浆曾被广泛用于补充血容量。目前,新鲜冰冻血浆作为一种常见的血液制品,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滥用状况,如用血浆纠正低蛋白血症,补充营养,治疗免疫缺陷,与红细胞搭配使用等等。输注从全血分离未经处理的FFP可以感染大部分经全血传染的病毒,如HIV、HBV、HCV 等。输血引起的同种免疫、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亦不容忽视。近年来,欧美发达国家都修订和出版了有关FFP临床使用的指南和手册,明确了FFP的临床适应症主要用于单一或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患者的出血治疗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患者伴有严重出血的治疗等几种情况。可见FFP的临床适应症是很有限的,不适当地使用FFP,甚至滥用FFP,不仅对患者无益,反而使患者面临输血传染病和输血反应的严重风险。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FFP在各大医院新生儿输血中,占有很大比重,达到了74.73%,远高于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输注率。结合输注FFP新生儿的疾病分布情况以及输注目的的调查可以看出,FFP在红十字妇幼保健医院新生儿的使用上仍然存在一定比例不合理使用的情况,譬如用于免疫支持治疗 (10.14%)以及一些目的不明确 (25.12%)的血浆输注,需要临床医生进一步重视,严格把握输注指征,权衡利弊,安全、合理用血。 凝血因子不能通过胎盘从母亲传给胎儿。生理因素导致新生儿凝血因子水平较低,存在出血倾向和血栓形成倾向的双重危险。还有一些病理因素如肝病,DIC等造成新生儿凝血因子水平低下而出血。无论是生理原因还是病理原因造成新生儿有出血表现并伴凝血因子水平低下,均应立即给予FFP或凝血因子治疗。本次调查的所有病例均未做凝血因子水平的检测,78例(37.68% )做了凝血功能 (PT、FIB、APTT、TT)的检测,其中 32例输血前后均做了凝血功能检测且输注前PT、APTT、TT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FIB均值在正常范围内。可见临床医生仍习惯于依据临床表现作为衡量患儿凝血因子水平的指标。从32例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比较可以看出,PT、APTT、TT 均较输注前有缩短,APTT输血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PT、FIB、TT输血前后未见显著影响。由于实验室检测凝血功能的结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机体凝血机制也很复杂,所以单独依赖实验室凝血功能检测结果或以凝血功能低于正常作为 FFP输注的标准有其局限性。并不一定 PT、APTT、TT延长者就有出血表现。对于新生儿来说,PT、APTT、TT延长多少作为 FFP输注的阈值,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是否输注 FFP,临床医生在参考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同时,应结合患儿的病情及是否有出血表现综合决定,避免盲目FFP输注。输注FFP后,血浆中含有的凝血因子能否被机体充分利用,达到改善患儿出血状况的目的,在输注后及时复查凝血功能指标,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反映机体血凝状况,评估血浆输注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2-43,279-280. [2]魏延民;王憬惺;新鲜冰冻血浆的临床应用及其安全性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7,20(5):432. [3]张长虹;周俊;新生儿输血进展与输血安全[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7):491. [4]完晓菊;王保龙;血浆制剂的种类及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1年10期. [5]陈丽莲;熊小云;张忠菊;曹爱芬;改良输血装置在新生儿输血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年02期.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血不良反应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患者输注血液或血制品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的任何输血前不能预期的、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都要警惕为输血不良反应。 1、发热反应: 发生率为%,占输血总反应率的%。在输血期间或输后1-2小时内体温升高1摄氏度以上并有发热症状。 2、过敏反应: 发生率为3%,占输血总反应率的%。输血后可发生轻重不一的过敏反应,轻者只出现单纯的皮肤痛痒、局部红斑、尊麻疹、血管性水肿和关节痛。血液中嗜酸性细胞增多。重度:支气管痉挛、发纟甘、呼吸困难、肺部有喘鸣、脉快、低血压、胸骨下痛、胸部压迫感、休克、喉头水肿以至窒息。 3、溶血反应: 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占73%。溶血反应是输血后红细胞受到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分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这类反应多半在输入数十亳升后发病,表现为寒战、面色潮红、呼吸困难、低血压、创面渗血,出现血红蛋白尿,尿少,尿闭以至发展成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常于反应后1-2周变得明显)。患者可突发休克,可发生广泛渗血及凝血障碍而进一步引起DIC。迟发性反应:主要属于血管外溶血。常见于Rh血型不合,偶见于其他血型系。在经产妇或有输血史者,输血后数天或数周发生原因不的发热、贫血、黄疸,症状轻微, 网织红细胞增

多,球形红细胞增多,结体珠蛋白降低,可有肝脾肿大,血红蛋白尿少见。 4、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轻者以发热为主。重者于输少量血(10-20毫升)后突然病情加重,极度不安,发生剧烈寒战、髙热、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干咳、发绡、面部潮红,皮肤粘膜出血,腹痛、腹泻,血压下降、脉细弱等,严重者可发生休克、DIC和急肾衰而死亡。可发生血红蛋白尿和肺部并发症。一般情况下,高热休克和皮肤充血是常见特征。休克为温暖型,皮肤潮红而干燥。全麻患者可能只有血压下降和创而渗血,而无寒战与发热。 5、循环负荷过重: 大量输血或受血者心功能不全时,输血可致心衰、肺水肿,严重者则可在数分钟内死亡。这是由于输血过多过快、超过患者的正常血容量所致。输血中或输血后1 小时内患者突然心率加快、心音变弱、脉搏微弱、呼吸困难、胸紧、头痛、头胀,发纟甘、咳出大量血性泡沫痰,直坐时颈静脉怒张、肺部出现湿性罗音,可发生心房颤或心房扑动,严重可于数分钟内死亡。临床症状加上收缩压迅速增加以上时,可作此诊断。 6、枸椽酸盐蓄积中毒:发生率很低。 临床输血中的血液大多用ACD或CPD抗凝,当大量输血或换血时,血浆中的枸椽酸盐很容易达到中毒水平(约lg/L) o正常情况下枸椽酸钠在肝内很快代谢为碳 酸氢钠,故缓慢输入不致引起中毒,但大量输入时枸椽酸钠可与钙结合,导致血钙下降而抑制循环出现脉压小、血压下降及低血钙所致的手足抽搐,所以每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