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作者:聂鸿英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2019年03期

一、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1.突显个性化教育

由于美国的传统文化,使国民形成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及各种各样

的生存与发展思想,促进美国儿童个性化教育基础的形成。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自身的发展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教育目标上强调以自我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个人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主动形成乐学、好

学的求知态度,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与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生的小学阶段,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表现力与主动性。在学生的中学

阶段,个性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择。

2.面向全体儿童,实现教育优异

1990年,美国制定了《国家教育目标》,确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并推行

至全国。1994年,这些目标被美国国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各联邦、州、各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为把学生培养为有道德、有素质、有责任心的公民而不懈努力,让学生们迎接

新世纪的挑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生与能力欠佳的弱势群体,体现

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而1998年的构建学习社会报告则指出其获得成功并解决其遗留问题。

二是着重体现教育优异性原则,努力提高各州与地方学校教学质量与成绩的标准,积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1998年的全国儿童教育法案即反映了这一要求,提出应开办特许学校、专门学校。

开办“特许学校”。特许学校有四类:新建立的学校、改建原公立学校、特教

学校和教育改革基地。其具体做法是:地方政府与学校自愿签订合同,按合同办事履行其

中的义务并承担责任。特许学校必须按合同履行地方政府提出的卫生、安全的条款条例,

并不再受其他条例约束,但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立校长、教师等职务,并按照实际来制定

课程,选择最佳教育方式,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校还可以向社会筹集捐款,并允许

社会精英人士共同参与管理学校。因此,由学校职工与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是

“学政委员会”,其职责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参与校长、教师以及资金与课程设置问

题。而特许学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提升学生的素质,通过州政府组织的考试,履行所签订的合同条约。如果学习达不到政府的要求,政府有权力关闭学校。

开办“专门学校”。专门学校是美国政府为培养精英人才而开设的高中生专门

学校。

课程:把教学重点放在数学及物理上,并兼顾文学与历史,把必修课和选修课

结合起来,而课程的难度适中,大多数易于接受,有少部分高难课程。

方式:主要授课方式以小班为主,因材施教。每天学习时间保持在9—10小时

左右:上午时间讲授课程知识,下午时间用来做实验或讲授课后习题,晚上为自习时间。

教师:对教师水平要求严格,其中大多数学历为博士。

毕业生工作去向:在众多名牌大学中十分抢手,有些大学甚至给予其高额的奖

学金。

经费:开办“专门学校”,与当今国际经济的发展与竞争有密切关系,所以政

府给以高额经费,以支撑学校的运作,保证学生学习质量,可以为美国社会所用。

3.推进小班授课制度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充分的改善,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教育,美国

各州、市、地方教育部门积极聘请优秀教师,推行小班授课,提高教学质量,尤其照顾贫

困家庭和农村地区的学生,给学生提供和谐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此,克林顿曾提出一个发展目标,即降低班级人数,预计在低年级班级中把人数降低到19人

以下。而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课堂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使学生提高注意力,有效减少了

课堂干扰情况。从长远效果来看,学生升学率也随之提高。但就这点而言,小班授课也存

在其固有的缺陷,例如资金缺乏、设备不足等。

4.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由于美国青少年犯罪率不断上升,美国政府及教育部在新世纪十分重视青少年

的德育。美国社会认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学校应

该积极建立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更好地培养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应包含诚信、尊敬、职责、公正、博爱、热心

诚信:信任,诚恳,不盗窃,不骗人,追求真理,效忠国家与家庭。

尊敬:敬重别人,宽容待人,举止得体,使用文明用语,和平处理人际关系。

职责:承担义务,履行职责。

公正:按规定办事,不偏不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博爱:待人做事公平正义,助人为乐。

热心:乐善好施,尊敬师长,严于律己。

(2)具体做法

政府方面: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拨款力度,设立奖惩制度,重视对

青少年的德育培养,加强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建立教育基地和研究试验机构,主要针

对青少年;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提供在线服务;继承良好的民族传统,形成优秀的道德品

质秩序;建立各种文体机制,让青少年广泛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利用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使教育形式多样化。

(二)英国基础教育改革特色

1.利用开放教育政策,推进教育进入市场进程

英国政府曾颁布教育法案,把教育推进市场。而“开放入学”模式,改变了美

国教育的传统模式,不人为地限制学生入学,拓宽了教育范围,让更多公民参与到教育体

制中。而此时家长的角色不是以前的被动接受,而是可以主动为孩子选择学校;而学校方面,可以接受跨区学生;政府在拨款方面,则是根据学生的数量相应给予经费。

在英国,开放入学模式,让中小学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下进入开放模式。未开放

之前的学校,有严格的接受范围与明确的生源,教育质量与政府拨款不直接挂钩,这种情

况大大降低了教育质量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在选择开放模式之后,教育质量与效率与

办学基金直接联系,大大提高了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家长有权力质疑学校的教学质量,因为这会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如学校生源下降、裁员、降低工资等,最终导致学校关门大吉。所以,学校方面必须积极主动提高教学

质量,在质量中求生存。

2.国家对课程的评价与政策

在英国,社会对课程的评价不是对国家课程的评价,而是针对学生学习国家课

程之后的成绩进行评价。1998年教育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这个政策的出台。英国对课程评价政策的宗旨是进行评价要建立在教育宗旨上,并以此形成标准、严格、准确的一系列

参照系统,以监管评价政策的正常运行。经过十几年的不断修订和更改,评价政策已有了

很卓越的进步。

最新的国家评价政策计划安排如下:期末测试;对教师进行评价;对成绩进行

记录;公布成绩。

3.给教师“减负”

英国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负的责任越来越重大,已严重制约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英国社会制定政策,研究探索能给教师减轻负担,重新规划教师的工作。

给教师减轻负担的措施有:每位教师,人手一台电脑;在校内安装局域网,让教师职工之间联系更加便捷;招聘优秀的教学与行政助理,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更多教学技巧。

2019—2019年度的教师减负计划进行得十分成功,为此,英国社会打算把此项计划从原来的试点实验推广到全国。

4.加强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

政府声称,国家公立学校中,文法专业的重点学生,必须有九成以上达到考试要求,得到高层次的成绩,而在所有科目中需要五门学科。为此,英国社会与教育部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与监督。

5.增加特色学校

这些学校具有专业性,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有所侧重,专门学习某一学科的知识与技术,如体育、音乐、美术等。学校会根据学生的特质选拔其中的优秀者。

二、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

诚然,各个国家实施教育改革计划各有其特色,但趋势是相同的。主要有几个方面:

1.扩大教育主体,丰富教育模式

新世纪的教育计划,有一个总体方向,那就是扩大教育范围,降低教育限制,让更多的贫困和特殊儿童接受到正规教育。增加教育模式,不拘泥于传统的单一模式,使教育体系呈现出多样性,符合各种受教育者的需求。

在大多西方法的国家中,基础教育已基本得到普及,但还是存在一部分青少年文盲,说明这种教育模式没有得到充分的传播与普及。新世纪最大的任务就是让这些人参与到教育中,为社会做贡献。

2.深化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核心即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核心,任何国家都要参与到教育改革的工作中。21世纪,各个国家都积极促成教育改革,实施各种方法,提高教育的效率。而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实施这些课程目标,必须根据学生自身需要与发展情况,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3.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

在当今经济技术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人们的思想必须具有开放精神和主创性精神,各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美国社会强调,学生必须具有批判性思维,同

时具备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文化交流也成为了重大课题。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必须学习一个国家的文化,所以对儿童、青少年的文化教育培

养也日益重要起来。

4.重视价值观和道德教育的培养

社会的发展需要公民的道德素质同步提升,但科技是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无

限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后果。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让人们失去了对精神世

界的不懈追求,因此国际上普遍强调对儿童思想品质与道德修养的教育。

例如,英国曾经颁布法案明确规定,学校的三观教育应包括:促进机会平等、

使公民思想民主公正、经济发展可持续、关爱家庭、保护社会环境、对真理不懈追求等等。

5.强调基础教育的信息化的重要性

为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在知识海洋中学习有用的信息,必须培养

儿童须有信息素养的能力。

美国政府自1996年实行基础教育制度信息化以来,已经成功完成了基础教育设

施的建设工作。据新世纪报告表明,在美国,互联网已走进大部分公立小学,其中七成的

教师已接入互联网,每5名小学生配备一台计算机,每9名小学生配备一台上网电脑。英

国规划,到21世纪,每4名小学生就能配备一台计算机。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国外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不约而同地进行

了教育改革制度,并收获了不小的回报。而这种趋势,是我国教育部门应该广泛学习的。

国外的优秀经验与思想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前车之鉴,并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教育事业

的发展。

作者介绍:聂鸿英,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李 莹 (山东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收稿日期:2008-04-29 作者简介:李莹(1968-),女,山东济南人,硕士,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基础教育改革阶段性成果。 摘 要:战后美国的教育改革,对当前我国进行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价值。主要体现在:高度重 视基础教育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利用调动国家和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建立一支爱岗敬 业、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充分发展学生的个 性,发挥学生创造性;构建合理的适合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满足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国;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1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154(2008)05-0104-03 The Revelation of A m erican Post-war Education Refor m L iY i n g (Shandong Institute o f Po liti cs and Law,J i nan250014,Chi na) Abstract:T he post-w ar educati on re f o r m U.S.has an i m portant i nstructi ve va l ue for Ch i na s'current qua li ty educati on in Ch i na. It is ma i n l y re flected i n:attachi ng great i m portance to t he function of basi c educati on i n soc ial deve l op m en t;acti ve use of the m ob iliza ti on o f nati onal and soc i a l forces to i ncrease educati ona l i nput;estab lish m ent of a respectab l e and hi gh-qua lity teache r staf,f and g i ve full p l ay to t he role of teache rs;f ocus on the ove ra ll deve l op m ent o f students and cu lti vate a ll-round deve l op m en t o f hu m an resources; full y develop the ir personalit y and crea tiv ity of students;Construc ting a reasonab le curr i cul um to mee t the ever-chang i ng sc i 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oc i a l deve l op m ent. K ey word s:Am erican B asi c Educa tion;R efor m;China;Qua lity Educa tion 进入21世纪,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 快,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在这样一个飞速 发展的时代,国际间的竞争也更加激烈。要保持我 国在竞争中不落伍,必须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而综 合国力的提高有赖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基 础教育的质量则是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石。 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要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 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美国作为一个教育强国,其教育在20世 纪的发展具有飞跃性的质变,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 二战后至60年代的教育改革。战后美国的教育改 革,对当前我国进行的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思想的基 础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发价值。 一、二战后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动因及主要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进入冷战时代和美国向 后工业化时代的转变的背景下,从20世纪50年代 末开始,美国实施了一场全国范围内的自上而下的 基础教育改革运动。以实用主义为基石的杜威教育 理论是主导二战前美国教育的理论基础。杜威实用 主义教育思想崇尚实际效用而忽视理论学习,学校 课程设置复杂,学生为了取得学分,选修有吸引力 的、相对比较容易的学科,而不是选修最需要的学 科,导致教育质量出现下降,在人才培养和高新技术 发展方面落后于苏联和其他发达国家。而美国二战 后进行的工业化革命不仅需要尖端科技人才,而且 需要大量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劳动力。1957年苏 联卫星上天,刺激着美国朝野纷纷对原来的教育政# 104 #

透视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44 - 教育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也对振兴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都是各国政治家高度关心的问题。为了迎接挑战,无论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都进行着深刻的变革,力求培养具有更高素质的适应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大批有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许多国家都得出同一结论:未来社会要求的必须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他们在价值观和学习观、思维和生活方式、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应达到新的水平。 一、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向、注重基础学习能力的提高 1为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提高学生基础学习能力仍然是各国课程改革首要的重点。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前提,是开展终身学习,促进自身的完善与发展的基础。如德国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是:向成长着的一代传授广泛的出色的综合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关键素养。 、强调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 2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无一不把目标指向学生的发展,指向以能力和个性为核心的发展,各国课程改革普遍注意教育的道德文化层面,强调价值观的培养和道德教育。如英国颁布的课程改革方案中提出,学校教育应该反映有利于达成促进机会均等,形成健 康和公正民主,生产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基本目的的永恒价值。日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确立为: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具有自立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展宽松的活动,发展个性教育等。 、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3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公民。如日本政府呼吁要“以丰富的想象力,预见力为基础,创造新思想。” 、计算机信息素养的养成 4为适应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的养成成为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点。如英国把以前的“信息技术”改称“信息和交流技术”,旨在为学生有能力参与快速变化的世界生活做准备。美国的新泽西州要求所有学生应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和其它工具。 、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个性5教育是学生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把学生的教育交到他们手中。如德国北威州的课程纲要规定帮助学生形成成熟的对社会负责的个性,包括每个学生独特的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等。 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浅观、俄罗斯教育改革 1俄罗斯政府将实现教育现代化作为实现 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因素。俄罗斯政府于 透视国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黄光炜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英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函授学习了《当代国外基础教育改革》一门课程,老师布置了任选一国基础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启示作为作业来完成。一直向往的英国教育模式成为了我的研究对象。于是查找了相关的许多资料,发现英国的基础教育对我国的教育改革确实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课程改革是全社会参与的运动 1995年,英国开始实施《提高中小学水平计划》;199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基础教育白皮书《学会竞争:14—19岁青少年的教育和培训》,要求所有的初中都能向学生提供“普通职业教育课程”五年级的第一级;1997年5月2日,英国政府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经过两年的努力,1999年7月,新的课程改革方案出台,从2000年9月开始实施。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内容包括:开设12门核心课程;提出学校课程的价值和目的;构建了国家课程、宗教教育以及其他全国性的教育框架;实现四项课程目标;提出六项基本技能。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于1999年正式启动,2001年7月教育部就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到2010年,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几年的情况来看,教育系统认同度高,参与面广,改革步伐大。但在全社会还未形成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氛围。特别是众多的家长和部分非教育系统的各级组织对这次课改的重要性知之甚少,不少人既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也没有参与的渠道。 二、课程改革中更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多元化 英国主要存在两种教师教育模式:时间顺序模式和同时发生模式。时间顺序模式是学生入学后,先接受普通教育,获得某一特定学科或研究方向的学位,在学习结束后或即将结束时,再接受职前专业训练,以保证他们能胜任教学,而这一阶段仍然要学习一些普通教育类课程。同时发生模式是学生一入学就把某一或多个学科的普通教育与以理论和实践为主导的专业教师训练结合起来,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教学。 如果以英国提出的教师教育模式做比照,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模式应该是同时发生模式。在我国的传统模式中,在公共课课时不能减少的情况下,要突出师范生的职业特点,如增加普通话和“三笔字”技能课时,只好压缩专业课,加之教学实习又很短,造成培养的师范生专业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我国应该在保持传统培养模式的前提下,探索使用时间顺序模式或对传统培养模式进行改造,形成一种综合性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坚持以加强专业技能培养和提高教学实习效果为重点。 (二)使见习期真正发挥作用 我国对新教师上岗有明确的规定,见习期一年。为保证教师质量,应对师范生进入实习期前进行二次选拔。目前,在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师范生供大于求,已经开始了二次选拔。但是对教师严重短缺的农村学校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优秀师范生通过选拔留到了大城市,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财力有限,即使是二流、三流的师范生,农村学校也不敢要。针对新教师上岗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新教师上岗的统一标准和

新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3312687.html, 新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趋势探析 作者:郑国凤韦永琼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3年第12期 进入新世纪,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各方面的风云变幻,美国各届政府的施政纲领中继续把教育改革放在重要地位,尤其强调对基础教育的改革,从2002年小布什政府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缩写为NCLB)到2010年奥巴马政府的《改革蓝图——对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的重新授权》(A Blueprint for Reform:The Reauthorization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简称改革蓝图),一系列教育法令和教育措施的出台,暴露出了美国基础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国家宏观调控不力;基础教育质量低下(尤其是许多公立学校);教育机会不均;校园环境恶化;缺乏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中小学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堪忧、领导短缺;高中生辍学严重等,一系列的改革文件彰显了美国政府改革基础教育的决心,同时也表现了新世纪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更加关注联邦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干预作用 美国是一个分权制国家,其教育事务主要由州政府直接控制,自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以来,美国联邦政府在全国教育事务中的作用日渐显现,进入21世纪,从布什政府签署的新世纪第一个教育改革法案《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2002)开始,近十年间,先后颁布了《2002~2007战略规划》(2002)、《2007~2012战略规划》(2007)、《美国竞争法》(2008)以及奥巴马政府的《改革蓝图——对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的重新授权》(2010)等一 系列教育改革法案,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这些教育改革法案及措施中除了通过联邦政府的教育经费资助这一经济杠杆来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外,各届政府更加强调对基础教育各方面的调控作用,美国联邦教育部《2002~2007年战略规划》、《2007~2012年战略规划》都制定了具体的教育战略目标,其框架结构基本相同,都包含了教育部使命、战略目标、具体目标、实践策略三级要求。2009年3月,奥巴马总统在华盛顿的演讲中正式宣布美国基 础教育改革政策要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开发能够满足21 世纪美国参与世界激烈竞争需要的课程,切实提高学生成就,消除美国同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二是采用多种方法招募、培训、鼓励杰出教师;三是支持特许学校改革;四是加强学生学习,努力降低高中辍学率;五是通过基础教育稳固高等教育。这些教改法案及措施,要求具体,内容详实,涉及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这些教改法案及措施的颁布执行,彰显了美国联邦政府干预教育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教育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一面,其最终目标是继续确保美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各方面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二、继续加强政、企、教联手,推进教育改革 教育首脑会议(Education Summit)在美国教育史上是一个创举,始于1989年,至2005 年止,共召开了五届。参加者包括了联邦政府首脑、各州州长、经济界领袖、教育行政官员及教育界专家等,第一届教育首脑会议的显著结果,就是提出了六项全国教育目标。第二届教育

战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的取向及其演变

战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的取向及其演变 摘要: 二战后,美国公立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不断改进,经历了一个循环递进的发展历程。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结构、课程实施与评价始终在个体发展、社会发展和学术素养这三种取向之间徘徊并处于逐步递进的发展之中。在教育内部,重要的课程哲学思想是课程发展的理论基础,而这些理论基础直接指导并影响了当时美国的课程设计思想,课程设计思想的冲突与融合、反复与交替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选择。总体来说,美国公立教育基本可以分为“知识中心”、“学习者中心”、“社会中心”以及“知识、个体、社会”融合的四种课程设计取向。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取向 课程设计一般会涉及四大内部问题。一是什么样的知识被确定为有效、合法而被编制进课程。二是不同课程的设置希冀达到的课程目标。三是针对具体课程,实现课程内容传递所采用的方法。四是课程实施的途径以及课程评价的方法。同时,在外部,不同的课程理论在具体历史时期影响并指导着当时的课程设计思想。二战后,美国公立教育基本可以分为“ 知识中心”、“学习者中心”、“社会中心”以及“知识、个体、社会”融合的四种课程设计取向。 一、“知识中心”的课程设计取向 二战后,美国人开始认识到其中小学教育尤其是科学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在全球排名相对落后。另一方面,对于“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应该如何将有用的知识整合进课程也成为课程专家关注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科结构”运动主张课程应体现学术性、现代化和专门性,课程目标围绕提升学生学业水平、掌握科学研究的成果而设计。 对于学校课程应该教什么,什么样的课程结构是有助于学生学习的,以科南特、布鲁纳等为首的结构主义者认为理智训练的重要性和价值高于日常经验和生活适应的价值。“ 知识中心”课程设计思想认为,学校应传授学术性课程知识,课程设计的关键是“注重构成自由教育的基本知识的掌握”[1],是学习者智育方面的成长。学科结构主义基于结构主义的哲学基础,吸取结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主张采用学科课程,强调课程的现代化,按照学科的基本结构来设计课程。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把发展学生的智力作为课程的主要目标,强调系统知识、基本知识在课程内容中的地位。“新三艺”课程就是“知识中心”课程设计思想的产物,课程内容的基本特点是学术性、结构性和专门性。 因为强调知识结构的因果互联关系,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采用探究法学习。学科主义课程设计将科学视为一种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态探究过程,把科学知识的获取看做是科学探究过程的结果。在学科主义课程中,学科基本概念的不断深化,是通过设置螺旋性课程来解决的。因此,要把学习当做发现的过程,当做一个揭示自然事物的过程和一种提高学生理解力以发现这些事物之间是如何互相

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及其影响浅析

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及其影响浅析 摘要:文章主要论述在英国当代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包括学制政策、课程政策、师资政策、管理政策、经费政策在内的基础教育政策。正是这些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得英国基础教育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发展。 关键词: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政策影响 在当代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为了使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英国政府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在学制、课程、师资、管理、经费上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从英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来看,这些相关政策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正是通过这些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英国基础教育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基础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过程。 一、基础教育政策的五个方面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基础教育政策,而且不断地对基础教育政策进行修正。正

是在基础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修正过程中,英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得以不断地向前推进。 (一)学制政策 1.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对英国基础教育来说,1918年颁布的《费舍法案》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为从此以后英国实行了免费的初等教育。在20世纪前半期,英国在普及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普及中等教育的努力,并在《1944年教育法》颁布后最终实行免费的中等教育。在二战后实施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英国坚持实行基础教育免费的政策。英国政府1992年发表的教育白皮书指出:“地方教育当局将继续负有最后责任,保证所有儿童入学或另外接受适当的教育。”与此同时,“家长也有义务确保其子女在5-16岁时定时入学或另外接受到适合的教育。”因此从1992年秋季开始,所有公立学校都必须在学校概况介绍和年度报告中公布没有正当理由的学生缺席的情况;从1998年起,这种学生缺席的情况将在地方发布的所有学校工作的排行表中公布。 2.推进中等教育综合化 20世纪50年代起,由于“三合一体制”(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阻碍了中等教育民主化的发展,且不能适应新的中等教育要求,因此这种“三合一体制”开始解体。尤其是工党政府,更是积极推行综合学校的政策,并把它作为其中等教育政策。1964年10月工党上台执政后不久,就发布一份通告声明其中等教育综合化的政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作业

《中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形成性作业1 一、填空题 1.全民教育的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的民主化和教育的普及化。 2.为迎接21世纪,英国政府颁布了1988年教育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的办学思想及管理模式,被视为英国教育改革的里程碑。 3.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4.卡尔·罗杰斯1942年出版了《咨询和心理治疗》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非指导性治疗理论及方法。 5.公民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基本目标。 6.社会学习心理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个体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其基本理论是替代强化。 7.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学家纽曼提出了社会行动道德教育模式。 8.桑代克在《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中指出,凡是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是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的论断。 9.全面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坚持质量管理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 10.基础教育改革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意识的改进基础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11.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一是信息技术和设施引入教育和教学领域,即教育中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获得;二是信息技术被有机地整合到教育教学过程以及学科教学中,培养出具备信息素养的人才。 12.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对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所提出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它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也因受教育者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13.综观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即所谓“教育为大众”“科学为人人”。 二、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70年代教育目标以( A )为主要内容。 A.学会生存 B.学会关心 C.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2.英国德育政策的特点有( A ) A.传统、深厚、保守 B.改革转向现代化 C.德育目标多元化 3.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内容有( B ) A.政治教育 B.法制教育 C.公民教育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作者:聂鸿英 基础教育改革动态 2019年03期 一、美国、英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一)美国基础教育改革情况 1.突显个性化教育 由于美国的传统文化,使国民形成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及各种各样 的生存与发展思想,促进美国儿童个性化教育基础的形成。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思想,把学生自身的发展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教育目标上强调以自我为核心,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学生个人的创造性,尊重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主动形成乐学、好 学的求知态度,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与适应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 在学生的小学阶段,个性化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表现力与主动性。在学生的中学 阶段,个性化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进行选择。 2.面向全体儿童,实现教育优异 1990年,美国制定了《国家教育目标》,确定了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并推行 至全国。1994年,这些目标被美国国会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各联邦、州、各地方政府共同努力,为把学生培养为有道德、有素质、有责任心的公民而不懈努力,让学生们迎接 新世纪的挑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生与能力欠佳的弱势群体,体现 教育的民主性原则,而1998年的构建学习社会报告则指出其获得成功并解决其遗留问题。 二是着重体现教育优异性原则,努力提高各州与地方学校教学质量与成绩的标准,积极应对新世纪的挑战。1998年的全国儿童教育法案即反映了这一要求,提出应开办特许学校、专门学校。 开办“特许学校”。特许学校有四类:新建立的学校、改建原公立学校、特教 学校和教育改革基地。其具体做法是:地方政府与学校自愿签订合同,按合同办事履行其 中的义务并承担责任。特许学校必须按合同履行地方政府提出的卫生、安全的条款条例, 并不再受其他条例约束,但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立校长、教师等职务,并按照实际来制定 课程,选择最佳教育方式,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学校还可以向社会筹集捐款,并允许 社会精英人士共同参与管理学校。因此,由学校职工与学生家长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是 “学政委员会”,其职责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参与校长、教师以及资金与课程设置问

英国教育史

第八讲英国教育的发展 本讲内容索引:导学概述教材重点练习答 案图片 ▇导学(返回索引) 学习本章应按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末、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这样的历史分期,概括了解英国教育管理制度、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从中总结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教育的基本特点。 ▇概述(返回索引) 英国是一个具有浓厚的封建传统的国家。在封建时代,它的教育是属于贵族及僧侣的一种特权,全部教育的领导与管理主要由罗马教廷属下的英国天主教教会所控制,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英国的学校教育转归英国国教掌管,一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十七、十八世纪,教育继续被视为宗教教派活动或民间事务,英国政府仍然不予过问。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从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政府才开始干预教育,并在20世纪初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管理系统,同时确定了由国家统一领导与地方分权并存的教育领导体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教育一直具有明显的双轨性质。初等教育历来属于宗教、慈善事业。1870年“初等教育法”颁布后,政府才广设公立学校,逐渐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一般劳动者的子弟从中受到的宗教教育和粗浅的文化教育,是不足以升学的。中等教育为升学作准备,它有自己的预备学校,是达官贵人和富裕家庭的子弟求学的轨道,以文法学校、公学和牛津、剑桥等古典大学为主体。19世纪以后其他形式的中学、大学以及师范教育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而陆续发展起来。在这三百多年时间里,特别是在后期,英国教育的宗教性和古典主义、经院主义虽然渐渐有所削弱,但仍然是英国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们作为封建势力在教育上的反映,使英国教育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这是英国后来落后的原因之一。

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形势.doc

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形势 20世纪的美国基础教育经历了痛苦的改革,但是并未促进学校治理模式的根本改变。联邦法院1954年开始废止学校的种族隔离,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且意义深远的改革。但是废除种族隔离本身,并没有要求强制融合。20世纪70年代,美国最高法院宣布退出对学校改革的联邦干预,由州本身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州法院70年代早期开始“公平资金运动”,即要求州内每个学生的实际投入相等,并校际可比。但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80年代,学校绩效出现持续恶化,不仅在国际评估中排名后退,而且越来越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贫困学生和少数族裔的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教育改革者通过司法途径追求教育公平的努力陷入僵局。 基础教育改革的挫折引发了激烈讨论,部分人要求以私立学校取代原有的公立学校。公立学校支持者认为,目前的问题源于政治理想的失败。如果能够真正公平投入,缩小课堂规模,增加联邦支持,公立学校会运转如常。相反,私立学校支持者认为公立学校总是存在因自身利益导致的以权谋私。这些争论同样陷入僵局,因为没有证据表明私有化会带来更好的绩效。 实验主义的新治理框架 在种种失望冲淡了公立学校的前景之际,改革集群中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有希望的新模式。第一种改革是增强集中化,甚至将公立学校体系国有化。集中元素在于在联邦和州一级设立学校和学生最低绩效标准,学生和学校进行排名。不能满足要求的学生不能升级和毕业,差学校必须重组。这种高风险测试的支持者相信失败惩罚足以迫使个人和机构改进绩效。第二种改革是新地方主义。目的是让权力从州教育管理部门下放到课堂,走向校区、校长、教师(尤其那些反对传统僵化体系的专业者),甚至父母。教师和家长创建新小而专业化的学校的意愿日益增强,学生不再受到片区划分的限制。

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中小学的课程结构 美国教育领导体制的类型属地方分权制,即联邦政府仅行使其有限的协调和服务的“行政职能”,而州政府则拥有对其教育“各行其事”的绝对权利。这样美国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便不会形成千篇一律的格局,五花八门或许是其较恰切的表征。尽管如此,美国地方政府仍在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就基础教育课 程的调整与变革保持着近乎相同的步调。 (一)二战前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嬗变。发端于十九世纪初期的“公立学校运动”使美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民基础学校教育体系。但这种学校教育体制上的变革并未带来学校教育目标、课程和方式的质的飞跃,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美国中小学教育课程依旧延续着过去的传统,即小学课程的核心仍然是陈旧的3R’S(读、写、算)和宗教内容,而与生活相关、全面发展儿童心智的课程(如家庭地理、文献地理、初级科学、自然、图画、音乐、教育、游戏、缝纫、手工等)虽已出现在学校的课堂中,但所占比重微乎其微;中学课程的核心仍为文科类课程,尽管以埃略特(C Eliot)等人组成的中等教育“十人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以削减古典人文课程、增加现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为特征的新的中等教育课程体系(如古典语、现代外语、代数、几何、文学、历史、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但该课程体系确立的出发点却定位在智力发展以及为学生升入大学做准 备上,即该课程体系的学术性有余,而职业性、生活性、实践性不足。 形成于十九世纪末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及其所引发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为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做了理论辅垫。在以杜威、帕克等人所倡导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等教育本质论以及“从做中学”等教学理论的影响下,美国的中小课程在二十世纪初发生了深刻变革,而此时具有明显进步主义倾向的改革不仅波及范围广泛,而且影响异常深远。小学课程中传统的3R’S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由1856年的70.1 %降至1926年的51.7%,而图画、音乐、体育、活动、手工等经验性课程在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则由1856年的14.2%升至1926年的36.5%。中学课程的改革在1918年由“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中等教育基本原则》报告的发表开始启动。该报告首先确立了新的中教育的目标及原则:保持身心健康,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履行公民职责,成为家庭有效成员,养成职业素养,善于利用闲暇时间;其次,倡导为具有不同需要的——工业、农业、贸易、职业、升入大学的学生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再次,倡导将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教育评价、教学等领域的新理论应用于课程和教学实践。在此报告的倡议下以及由进步教育协会主持进行的“八年研究”的影响下,二三十年代美国中学的课程从传统的学术性中挣脱出来,增加了诸如消费、家政、保健、体育、成人指导、性格养成等生活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并在学术性科目中增加了当代文学、演讲、新闻、辩论、戏剧、 广播、电视等反映现时代人文发展新成果的课程。 应当说,二十世纪前后美国中小学课程结构的改革是美国基础教育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新的课程结构的确立,使其基础教育从此走上了一条多样性和实用性发展的道路;另一方面,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小学课程发展中的渗透,使其基础教育从此逐渐形成了进步主义的传统,而这已经延续了近百年的传统与美国国家发展所形成的冲突对抗成为美国二战后中小学课程剪不断 理还乱的节扣——现代美国持续不断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皆由此引发。 (二)二战后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变革。战后初期的美国中小学课程仍然承袭着

第一节 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

第一节近现代英国教育发展概述 英国教育的历史渊远流长。其有组织的教育实践的开端,可以追溯到罗马统治时期,是与基督教的传入同时兴起的。尽管在基督教被奉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前,英格兰可能已有学校存在,但英格兰学校主要产生于公元5、6世纪。教育的动因是宗教的,教育的重心在教会和修道院,平民教育的水平甚为低下。 到了16世纪后期,英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这时,文艺复兴时期创办的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逐渐趋于狭隘、繁琐和形式主义。1534年,英国宗教改革以后,学校受到国家教会方面严格的控制,当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哲学上新的觉醒、伟大作品的出现,对学校都很难产生影响。教育与时代的要求严重脱节。 一、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1640—1660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这场革命对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革命阵营中的平等派和掘土派的领袖和思想家,把教育看作进行激进的社会改革的工具和主要手段。他们信奉“泛智”思想,主张进行彻底的教育改革,其中包括普及初等教育,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张国家应干预教育,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等。长期国会还邀请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到英国担任教育改革委员会的成员,国会下院和下院的各种委员会经常讨论教育问题,计划建立与苏格兰教区学校相类似的初等学校。1649年,国会通过法案在威尔士设立免费学校;并通过补助教育事业的法案,从没收的教会财产中每年拨款两万英镑补助教育。一时间,英国出现很多私立学校,同时建立了非地方性的文法学校。 但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浓厚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革命一度夭折。1688年政变,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订立长期同盟,建立了君主立宪的国家,实现了两者联合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史称“光荣革命”。然而政权为大土地贵族所掌握,革命时期提出的许多教育改革主张无法实现。文法学校和大学在英国国教会的控制之下,对传统课程难以进行重大改革,教学活动刻板而了无生气。 在严重残存着封建教育传统的情况下,17世纪后半叶,英国教育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许多受迫害的、不信奉国教的非国教派的大学教师创办了一种称为学园的新型学校,为非国教派培养人才,也招收其他学生。这些学园能享受办学的自由,它不像旧大学那样单纯强调古典教育,而是设置了自然科学、近代语和商业方面的学科,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早期的学园,如伦敦的纽因顿·格林学园(1675)的课程除古典语外,还开设有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逻辑和政治。后期的学园,如沃灵顿学园(1757)学制为3年,开设有算术、代数、几何、三角、法语、自然科学、天文、化学、伦理、绘图和设计、簿记、地理等课程。1779年撤销了对非国教派人士办学的限制。在伦敦和一些大工业中心,创办了大量私立学校。他们仿效非国教派的学园,自由开设新课程,实验新思想,为以后中等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 从17世纪后期开始,宗教组织和慈善团体对普及初等教育,也有一定贡献。1698年,基督教知识普及协会成立。该协会在英国各地创办了不少教义问答学校,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有近3万名儿童参加学习。这类学校的课程内容,有宗教教学和阅

英国基础教育改革

英国基础教育改革浅析 岑建君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413312687.html, 2001-11-27 13:26:57 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近10年,英国教育改革力度较大,但步履维艰,利弊俱存。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教育界及其他各界人士就如何改革教育体制,教育如何适应市场经济、为经济建设服务等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人们对此众说纷纭,意见不一。经反复辩论,政府达成如下几点意见:一、权力,尤其是中央“权力”,不能进入市场;二、把学校推向市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三、为受教育者及家长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四、教育要面向未来,迎接21世纪挑战。为此,英政府颁布了“1988年教育法”。本次“教育法”的颁布被视为英国教育改革的里程碑,它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英政府的办学思想及管理模式,使英国教育体制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化。 “政校分家”,加速政府职能转变 1988年,英政府确立了“中央权力”不能进入市场、不能过多干预基层正常教学活动的观念,认识到中央政府应集中更多精力,去追踪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并根据英国经济发展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育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英教育部自1988年以后,逐步成立了“英国教育标准局”、“英国继续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育拨款委员会”、“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总局”及“教师培训局”等半官方机构,负责具体行政事务。同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即学校人事编制、经费使用、教学大纲等均在校董会领导下由校长负责。上述机构确立后,与教育部不再维持行政上的隶属关系,而变为独立的行政部门,直接向英国教育大臣负责,每年根据政府对教育发展的原则性立场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落实。政府职能分解后,教育部摆脱了过多的行政事务,政府宏观决策日趋科学化;同时加强了对各执行部门 的指导与监控,各行其职,教育管理体制日趋合理化。 加强宏观调控,扩大学校办学自主 权 80年代,由于权力过分地集中在中央和地方政府手里,学校没有办学自由,在招聘教师、经费使用及师资培训等方面都受到地方政府的控制,难以进行自身建设与发展。1988 年后,英政府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引进竞争机制,把学校推向市场。90年代初,英国教育部创立了“公立自治学校”(Grant-MaintainedSchool),通过“拨款委员会”将教学经费直接拨付给学校;一切教学经费由学校校长支配,各级政府无权干涉学校正常教学活动;使学校在基建、招聘教师、教材选编等方面都充分享受办学自主权,依靠自身有利条件,创办具有自我特色的学校,以扩大“生源”,真正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达到“优胜劣汰”之目的。同时,政府也加强了对学校的宏观指导及教学质量监督。1992年,教育部成立了“中小学教学大纲与评价总局”和“英国教育标准局”,一方面力争使全国教学大纲标准化;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教学质量评价,严格把握“产品进出”二大关口,对不达标的学校则勒令其整顿或停办。

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与特征

教育发展研究2010.9 视点 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 20世纪80年代经济竞争力的下降促使美国开始关注本国教育的现状。在此背景下,政府颁布了《国家处于危机中》的报告。该报告拉开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的序幕。综观美国30年来的基础教育改革,笔者认为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革路径: 1.由联邦政府推动的以标准为导向的教育改革根据美国宪法及其修正案的相关规定,管理公共教育的权力应由各州行使。联邦政府只有为教育课税、在教育财政拨款范围内立法的权力。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联邦政府的教育职能有了微妙的变化。《国家处于危机中》报告明确指出,联邦政府应该更多地加入和参与全国教育事务。2003年5月公布的《全国科学和工程劳动力大军的政策》报告更是呼吁美国联邦政府应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承担起培养高质量本国人才的责任。[1] 近年来,推动以标准为导向的改革是美国联邦政府强化其作用的主要表现。所谓以标准为导向的教育改革即联邦政府提供资源协助各州为所有学童拟订并实施挑战性的标准,同时利用这些标准及连贯一致的课程与评价去改善学生的学习。这一做 法从美国教育法案的规定可见一斑。从 《美国2000:教育战略》、《目标2000:教育美国法案》到《2001年初等与中等教育法修正案》,这些法案为学生的学业标准奠定了基础。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1)制订严格的课程标准。制订全国性的课程标准是改革的起点。1989年的美国全国督学协会会议之后,各个州或几个州的联盟、联邦政府、专业协会、非营利组织、学区甚至一些单个的学校忙于制订标准。但是,随着改革的推进,全国性的专业协会逐渐承担了建立教育标准的任务。例如,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NCFM )在1989年编写了第一套美国版的国家数学教育标准。 (2)运用统一的评估体系。传统上,由于美国的教育是地方控制的,各州甚至各个学区之间的差别都比较大,缺乏统一的标准。而基于统一的教育标准之上的评价应该是一致、清晰、确定的。为此,客观上要求各种计划要一致,联邦、州和地方的各级管理要一致,政策的组成部分(课程、评估、专业发展和绩效责任)要一致,所有学生可获得的教育计划要一致。而所有这些一致性目标所遵循的原则是必须保证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项目,进入一定规模的班级学习;保证授课的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在他们的工作领域内能获得合理的培训。 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路径与特征 笮段素菊 段素菊/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副研究员(北京100011) 摘要:本文总结了30年来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路径,包括:由政府推动的以标准为导向的教育改革、依市场逻辑进行的教育改革、由公民社会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归纳了美国基础教育中混合教育权力模式、混合教育制度安排、法律至上原则等特征。 关键词:美国;基础教育;教育改革

美国教育体系简介

美国教育体系简介 1 2020年4月19日

美国教育体系简介 美国的教育体系是高度分权的。根据1791年经过的美国宪法第十修正案的有关规定,宪法不授予联邦而又不禁止给州的权力属于各州。联邦政府因而无权确定国家教育制度,教育政策以及教育课程设置等均由各州与地方学区决定。可是由于美国各州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诸方面所具备的共性,以及美国国家教育评审、鉴定机构的指导作用等,全美各州的教育体制虽有所差别,但总的看是大同小异。 美国的教育基本上可分为初级教育、中等教育、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四个层次。 一、初级教育(Primary School)年龄:约1—11岁 【组成结构】 美国的初等教育包括一至两年的学前幼儿教育,一年的幼儿园,五至八年的小学教育。 托儿所:学龄前儿童没有强制性的托儿所,不过有政府补助方案来资助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因此大部分家庭需要自己支付托儿所的费用。 幼儿园:大部分归为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在美国多数小学实行六年制教育,也有实行四年或八年制教育的小学。四年制或八年制小学一般把小学与初中或高中直接挂通起来。美国小学一般规模较小,每个班级一般不超过20人,每班一名教师,这位教师负责带这个班大部分的主要课程。学生除午餐时间,或是上体育、音乐、美术课可能到体育馆或特别教室上课以外,其余时间留在导师的教室内,没有固定的下课时间,可是在教室里导师能够给学生自由时间,有些教师会以自由时间的拥有或剥夺做为学生行为的奖惩。学校每天都会有至少一次约二十分钟的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时间次数与时间长短,每个学校不一定相同,每位教师必须完成各门课的教学任务和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课程设置】 美国的小学课程极富弹性,既没有界限明确的学科,也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课时。各州小学一般开设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以及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 英语:在美国小学课程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美国的小学英语又细分为阅读、文法、写作和会话等,其中阅读为重点。 数学:是小学阶段除英语以外美国学生学习时间最长的科目。从当前美国学校的实际情况看,美国小学数学普遍缺乏严格训练和要求,在课程编排上均尽量放低要求,整个小学对抽象的代数或较难的数学期念涉足较少,主要还是围绕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做文章。 2 2020年4月19日

英国教育体系

英国教育体系 英国教育体系一般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3岁到5岁的幼儿园教育; 第二阶段是5-11岁的小学教育; 第三阶段是11岁-16岁的中学教育。5岁-16岁为法律规定的强制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必须入学,由国家负责必须的学费、书籍和必要的供应。16岁-18岁是中学高级班(或大学预备班),为中学至大学的过渡期; 第四阶段为大学教育。一般从18岁开始,读本科需要3年-4年(医科为5年),可取得学士学位。硕士通常为1年-2年,博士为3年-5年; 第五阶段为16岁以后的继续教育。包括青年和成人的职业教育(正规大学不算在内),方式有全日、半日和业余时间。学制的长短在各地、各部门、各专业均不相同。 英国是一个有悠久教育传统的国家。它的教育体系经过几百年的沿革,相当的完善和复杂,且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阶段:义务教育(Compulso ry Education),延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和高等教育(Higher Education)。中英教育制度的差别使得两国的学生在年龄和学业程度上无法一一对应,因此中国的学生在考虑赴英留学的时候,必须要充分了解两种教育制度的区别,准确判定自己目前的受教育水平处于英国教育体系的哪一个位置。才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课程和安排合理的学习计划。 一、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 英国的学生从四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享受全免费的国家福利,学校甚至还提供免费的午餐,所有的家长必须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小学教育一般持续到11岁,然后进入中学。英国的中学不分初中高中,从中一(Form 1)到中五(Form 5)共五年的时间。 普通中学证书(GCSE-General Certificate of Secondary Education)是指完成中学教育最后两年(中四、中五)后取得的文凭。学习GCSE课程的中国留学生较少,只适合十六岁以下的少年学生选读。 GCSE的评分方法: Grade A* 杰出(A good result of exceptional quality) Grade A 进入延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所需要的较佳成绩 (The higher grades needed for 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Grade B Grade C Grade D 达到平均水平,是进一步发展的良好基础成绩 (Regarded as average grades-a good base from which to grow) Grade E Grade F 成绩较低,总算有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