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后习题新人教版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后习题新人教版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后习题新人教版
2017-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课后习题新人教版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知识点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导学号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以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为背景,契丹人萧峰是小说中主要人物之一。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的首领是(A)

A.耶律阿保机

B.赵匡胤

C.元昊

D.耶律德光

2.与北宋并立的西夏少数民族政权是哪一民族建立的(D)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回纥

D.党项族

3.考古队员在甘肃某地发现了一块刻有西夏文字的石碑,西夏文字的创制者是(C)

A.完颜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成吉思汗

知识点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4.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有“战”也有“和”。1004年宋辽澶州之战中,宰相寇准力劝下列哪位皇帝亲征(C)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5.导学号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白塔子的辽墓壁画中有经过梳理装饰的骏马,马匹是契丹人用来同中原人交换的重要商品。历史上,契丹人与北宋曾保持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往来,你认为这种和平往来的局面应从哪一事件开始(D)

A.辽占领幽云十六州

B.陈桥驿兵变

C.订立宋夏和约

D.澶渊之盟

知识点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6.导学号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的示意正确的是(B)

7.某历史兴趣小组对“宋辽之间、宋夏之间”的议和进行了总结,其中不正确的是(C)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战争的状态

B.宋王朝要交纳岁币

C.导致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D.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

8.导学号学生甲:“堂堂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绢帛,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学生乙:“客观上说,这次议和取得了通

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间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

通有无,不也造福了百姓?”据此可知,两位同学谈论的“议和”出现在下列哪两个政权之间(A) A.宋、辽 B.宋、夏

C.宋、金

D.辽、夏

9.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的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方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一发现最能证明宋辽时期(B)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民族战争的频繁

D.海外贸易的兴盛

10.北宋时期,中国境内有辽、西夏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碰撞中走向交融。

【在和平下共处】

材料一1005年,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1)材料一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参考答案契丹族。

(2)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澶渊之盟”?

参考答案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沉重的负担。但从整个中

华民族发展来看,它结束了战争,使宋辽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有

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和发展。

【在碰撞中交融】

材料二自契丹侵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

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籍,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3)从材料二中找出辽和西夏在哪些方面仿效中原王朝?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参考答案措施:效仿中国的官制,任用汉族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

贡献:开发了我国的边疆地区,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

11.导学号73454052(2017·山东聊城)下面是《中国历史纪念表》(部分)。其中,

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个政权的名称。与辽政权订立澶渊之盟的是(C)

A.①

B.②

C.③

D.④

12.导学号探究题: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焦点话题之一。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和谐,更是事关国家统一、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下面是对我国唐宋时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关系进行的探讨,请你也参与进来。【宋朝——先战后和的民族关系】

(1)请举出北宋与少数民族战与和的事例各一项。

参考答案战:澶州之战(或西夏进攻北宋);和:澶渊之盟(或宋夏和议)。

(2)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维持相对和平关系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可以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深入探究】

(3)通过对唐宋时期民族关系的探究,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看待民族关系?

参考答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虽然民族间有过冲突与战争,但和平友好是民族交往的主流。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案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案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记住建立辽、宋、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其建立时间,影响这些并立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理解辽、宋、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的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评价,培养学生对事件的评价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通过对岳飞抗金史实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宋、辽关系,岳飞抗金 2、难点: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状况下的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讨论、阅读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历史发展的格局。并引入新的学习主题。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在南方和今山西地区则先后建立个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在这一时期,我过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学生阅读引言讲解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

1、辽的建立“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介绍契丹族,录像中解说词大意是这样的)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与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与中原地区进行贸易。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 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辽代皇帝非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如记录唐太宗治国经验的《贞观政要》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论语》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啦,汉人避嫌疑不敢讲。辽帝说,上古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仪,有文化,和汉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鸟儿栖止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屋门。可契丹人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不大有诗意了。正因为契丹人的虚心学习,所以汉化程度很快,很深。有一次苏辙出使辽朝,辽的结伴使臣几次谈及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的文章,头头是道。苏辙回来向朝廷报告说:我们民间印的文字,北方无所不有。这是因为,不少的商人将来人文集运到了辽国去卖,“其利十倍”呀! 这足见契丹人是多么重视向汉族学习! 石敬塘为什么要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国?对宋辽产生什么影响?对石敬塘甘作“儿皇帝”你有何看法?学生阅读教材后讨论回答。

七年级历史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评课稿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秦朝的速亡和西汉王朝的建立》评课稿 授课人: 授课班级:七(1)班 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主评人: 评课地点:政教处 评课内容: 本课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重点是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导学案设计符合洋思教学模式,课堂上从大的方向上讲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下边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优点: 1、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2、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深度的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4、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并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 5、时间控制合理。 6、能对知识及时进行梳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特别是最后对本节课的小结,既梳理了本课知识,又为前后知识的联系做了铺垫。 建议: 1、当堂训练的两个问答题题可改为:①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如何?有何意义?这样既照应了学习目标,突出了重点,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2、文景之治不是课标要求,它只是为下了一节《汉朝的大一统》做铺垫,只需让学生了解一下,可不做要求。 3、适当引导学生看看文中的地图和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这堂探究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初中历史听课评课记录

初中历史听课评课记录 篇一:七年级历史评课稿 《秦朝的速亡和西汉王朝的建立》评课稿 授课人: 授课班级:七(1)班 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主评人: 评课地点:政教处 评课内容: 本课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重点是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导学案设计符合洋思教学模式,课堂上从大的方向上讲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下边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优点: 1、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2、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 1 力水平 。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深度的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4、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并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 5、时间控制合理。 6、能对知识及时进行梳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特别是最后对本节课的小结,既梳理了本课知识,又为前后知识的联系做了铺垫。 建议: 1、当堂训练的两个问答题题可改为:?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如何,有何意义,这样既照应了学习目标,突出了重点,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2、文景之治不是课标要求,它只是为下了一节《汉朝的大一统》做铺垫,只需让学生了解一下,可不做要求。 3、适当引导学生看看文中的地图和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这堂探究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 2 论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篇二:2011年秋季历史听课记录2 澄迈县白莲中学教师听课评课记录表 评课 1、本课通过情景导入,生动形象,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摘要 2、授课内容详实,语言丰富。 (优缺3、学生积极活跃,课堂氛围活跃。 点)

历史评课稿 (1)

初中历史万能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课堂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通过教师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以及引导,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细致的认识了解,不仅知识目标很好地达成,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整节课始终贯穿着情感的熏陶,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更使本课的情感得以升华。 值得商榷之处:复习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有效资料、整合分析资料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课前学生的准备中才能得到充分培养。这一目标是不是在复习课中都不能设计和实现呢? 二、教学内容 课堂的时间分配比较科学合理,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重难点非常突破,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比较到位。课堂中选取了许多相关习题材料,非常贴切地解决了复习课的相关问题,而且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能有效地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复习课中联系了“日本两次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及启示”和“日俄改革的相同点”等材料,通过这些材料就比较好地使学生意识到“以史为鉴”,而这正是一般历史课都要努力达成的一个教学目标。 值得商榷之处:复习课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教师如何更优更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复习的关系,这也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精髓所在。 三、教学过程 亮点: 1、课堂导入简洁、自然。利用提问直接切入正题,也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感情共鸣,很快进入复习佳境。 2、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采取调查学生情况的方式,给了

七年级历史评课稿

七年级历史评课稿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秦朝的速亡和西汉王朝的建立》评课稿 授课人: 授课班级:七(1)班 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主评人: 评课地点:政教处 评课内容: 本课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重点是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导学案设计符合洋思教学模式,课堂上从大的方向上讲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下边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优点: 1、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2、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深度的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4、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并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 5、时间控制合理。 6、能对知识及时进行梳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特别是最后对本节课的小结,既梳理了本课知识,又为前后知识的联系做了铺垫。

建议: 1、当堂训练的两个问答题题可改为:①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如何?有何意义?这样既照应了学习目标,突出了重点,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2、文景之治不是课标要求,它只是为下了一节《汉朝的大一统》做铺垫,只需让学生了解一下,可不做要求。 3、适当引导学生看看文中的地图和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这堂探究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第7课 辽、宋、西夏与金的并立导学案

历史导学案 第7课辽、宋、西夏、金并立 学习目标: 1、了解两宋和辽、西夏、金建立的基本情况。知道北宋与辽西夏以及南宋与金的和战过程; 2、识别《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与《宋、金对峙形势图》; 3、比较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的异同; 4、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 5、结合岳飞和秦桧的有关内容,探讨对“流芳百世、遗臭万年”的理解。 学习重点: 两宋与辽、西夏金的并立以及澶渊之盟、绍兴和议。岳飞抗金的事迹。 学习难点: 用历史的辩证观点分析澶渊之盟和绍兴和议。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学习流程:(请同学们按流程完成任务) 一、预习 任务1:带着下列问题阅读课本31—34页回答: 1.观察《辽、北宋、西夏形势图》,了解它们的地理位置并试着画出其简单示意图。 3.你知道杨家将的故事吗,这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什么关系? 4.澶渊之盟是怎么回事,你怎样认识澶渊之盟? 任务2:阅读课本34—36页,回答下列问题。

6.结合岳飞抗金的故事,辨别岳飞是否是民族英雄,为什么? 7.南宋与金之间除了战争之外,还有怎样的关系?有何表现? 二、展示:口头展示预习中的问题 要求:1.脱离课本,声音洪亮; 2.言简意赅,内容准确。 三、合作讨论 1.预习流程中的问题,个人不能解决的小组合作解决; 2.你们组还有哪些问题请向老师提出来咱们一起解决。 四、小结 当堂检测: 1、辨识:你能指出下列四副两宋与辽、西夏、金并立示意图中,哪一副是错误的,请说出理由( ) A B C D 2、岳飞抗金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主要是因为( ) A.他坚持抗金的正义性 B.他被秦桧诬陷,蒙受冤屈 C.岳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 D.他对皇帝赤胆忠心 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根据诗歌的内容,判断出诗歌作者生活的历史时期(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明朝 4、“大宋皇帝谨致书大契丹皇帝阁下,共遵成信,虔诚观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 完成(1)~(2)题: (1)材料中的“大宋皇帝”是指哪一政权?“北朝”是指什么政权? (2)此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应如何评价此事件?

历史课评课稿

历史课评课稿 这是一堂既遵循传统教学又符合课改要求(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有价值的公开课。 第一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苏老师这堂课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了解基本史实;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教材资源、归纳表格、辨析史料达到论从史出、合作探究的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历史情境的再现、分析,认识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政策制度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教学落实较好。 第二.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9则历史材料,与学生深度解析材料,得出答案。而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点评,教师层层点评,学生层层过关,思路清晰,内容简明扼要,学生通过讨论,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教师能为学生获取、分析、讨论、利用信息和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学习,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研读史料的能力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改变了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三.运用史料,贯穿课堂,是本课的重要亮点。这与高中历史教学相衔接,也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部分。本课很好的体现了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史料实证精神,教师搜集可信的材料,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判断史料的价值;掌握研习史料的方法,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形成历史的实证意识,在论述历史时能够将有价值的史料作为依据。这一做法改变了学生关注结论,忽视结论的获取过程的错误观念。是值得所有历史课堂借鉴的地方。本课除了凸显史料实证、论从史出的学科素养,也渗透着时空观念、历史理解等学科素养,相信在这种教学方式之下,学生历史的思维能力能得到大大的提高。由于初一新生第一次接触历史科目,对于材料的甄选,应注意材料的难易度、材料适量原则,过多的材料,学生略显得吃力。

历史优质课评课稿

历史优质课评课稿 观摩校历史优质课心得 本校于近期开展了各科优质课评比活动,我有幸观摩到一些有经验、有想法的教师所带的历史课堂,自觉获益匪浅。现将个人收获盘点如下: 一、更新理念,与时俱进 新课程已全面展开,与时俱进,接受、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是衡量一堂课的重要标准。如果仍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必然会被淘汰。课改潮流,浩浩荡荡。此次活动,无论是说课还是上课,老师们都较好的贯彻了新课程理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很强的课改意识,目中有人(学生),手中有法,树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例如,江苏宜兴中学的何平老师在讲授《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时,精心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搭建一个舞台,一部分同学模拟原告中国,一部分同学扮演被告日本,其他同学作为陪审法官,采用模拟国际审判法庭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课堂。 二、精妙设计,创造亮点 参加比赛的都是学校有经验有想法的骨干教师,每一节课都凝聚了他们的智慧和心血。 回味听的每一节课,都不乏亮点。亮点自教学设计的精

妙,亮点自精心预设的美妙,亮点自教材讲解的声情并茂等等。 例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他们创造性的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有的老师从导入到各知识点的讲解,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都能很好的理解和跟进,思维没有断点。比如:福建林晶老师所讲授的《东西方化交流的使者》一课,就通过忆化说化赏化论化四个环节,先对整节课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再通过展馆的三个展区,1、交流之条件兼收并蓄铸盛唐;2、交流之途径陆海二路传明; 3、交流之典型争做使者创辉煌;层层展开使学生在一个个活动中,读懂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思路新颖,内容清晰,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探索历史的兴趣。随后,她又连续问了3个问题:1、今天我们使用了哪些方式和手段学习历史?得出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史料探究、讨论法……2、你还知道哪些学习历史的方式和手段?3、当我们需要更多的资料开展学习时,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获取?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非常巧妙的将学习历史的方法融入到了本课的教学当中,给我很大的启发。如借助材料展示,及时指导学生怎样提炼材料中的信息。例如辽宁白灵老师讲授的《难忘九一八》一课中,对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这一环节的处理上,她

教材习题解读—《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教材第41页“读图学史” 提示:秦汉时期,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疆域规模基本奠定。秦朝首次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疆域西到陇西,南到南海,东到东海,北到长城一带;西汉疆域比秦朝增加了西域地区;唐朝疆域在最盛时期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到越南顺化一带,北包贝加尔湖,设置六大都护府管理周边少数民族;北宋时期,由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在北方和西北地区的统治区域缩小。感想: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一切分裂行为。 教材第43页“课外学史” 提示: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讲述即可。 例如:岳飞是河南汤阴人,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精通兵法,喜欢学习历史。南宋初年,他参加了北方人民组织的抗金队伍“八字军”。后来到开封,受到南宋抗金老将宗泽的赏识。由于作战勇敢和有才千,他立下多次战功,很快成为一支军队的将领。岳飞的军队纪律严明。行军露宿,只许士兵睡在廊檐下。老百姓请他们进屋,他们也不进去。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岳家军”。岳家军练兵认真,作战勇敢,多次以少胜多,在突然受到敌人袭击时也不慌乱。金兵惧怕他们说:“推倒一座山容易,动摇岳家军的阵容难!”1140年,金兵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等将领分路出击,岳飞负责中原一线,他一面派人到河北一带联络当地的民间抗金组织,一面亲率大军进击,收复了河南许多州县,驻军郾城,两军展开激战。郾城大战中,金军投入精锐骑兵15000人。金军大将兀术以头戴铁盔、身穿铁甲的3000“铁塔兵”打前锋,以号称“拐子马”的骑兵居左右,列队进攻。岳飞指挥儿子岳云等率军应战。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宋军大获全胜,追杀金军几十里。岳家军乘胜前进,抵达开封的朱仙镇,北方人民抗金情绪高涨。岳飞请求宋高宗下令北伐。宋高宗和朝中的奸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会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向金求和,并命令岳飞撤回军队,岳飞愤慨地说:“十年的功劳,一天就断送了!”1141年,宋高宗解除了岳飞等抗金将领的兵权。秦桧又派他的爪牙诬陷岳飞谋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逮捕入狱。另一位抗金将领韩世忠去质问秦桧,根据什么说岳飞谋反,秦桧拿不出证据,竟厚颜无耻地说:“莫须有。”韩世忠愤怒地对他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1142年年初,宋高宗

七年级历史评课稿

《秦朝的速亡和西汉王朝的建立》评课稿 授课人: 授课班级:七(1)班 听课教师: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评课人:政史地组全体教师 主评人: 评课地点:政教处 评课内容: 本课的内容分为四部分: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西汉的建立,重点是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导学案设计符合洋思教学模式,课堂上从大的方向上讲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下边我简单谈谈我的看法: 优点: 1、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 2、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正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老师在教学设计上没有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答案搬下来让学生答,而是精心设计了几个有深度的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合理,层次清楚。 4、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饱满,注意力集中,在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时,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并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并且能大胆质疑。 5、时间控制合理。 6、能对知识及时进行梳理,把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特别是最后对本节课的小结,既梳理了本课知识,又为前后知识的联系做了铺垫。 建议: 1、当堂训练的两个问答题题可改为:①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有哪些?②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如何?有何意义?这样既照应了学习目标,突出了重点,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2、文景之治不是课标要求,它只是为下了一节《汉朝的大一统》做铺垫,只需让学生了解一下,可不做要求。 3、适当引导学生看看文中的地图和图片,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总之,这堂探究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思路清晰,过渡自然。整堂课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进行的,课堂气氛轻松和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若有不当之处,望见谅。

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川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第6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设想向大家作一介绍。 一.教材地位: 本课为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第一课。 上一主题虽然有隋唐的统一,但隋唐的统一中仍包含着相当严重的“分立”倾向,所以才有藩镇割据,有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10至12世纪,我国先后出现了北宋同辽、西夏政权的并立和南宋与金对峙的局面。本课辽、宋、西夏、金承五代十国而来,这些政权并立时期各民族的交往和发展不仅有利于民族融合,实际上民族关系已处于更大的统一发展的过程中了,为我国以后的元明清三个巨大统一王朝准备了条件。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半成人,半儿童的特点,是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思维简单。从小学到七年级是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转折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内容,使他们不仅带着好奇心去观察世界,而且以好奇心去探求知识。因此,刚进入七年级,他们抱有新的希望;渴求在新的环境中得到新的知识,对各门功课都有一种新奇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需要培养。 三.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1)知道北宋的建立。(2)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对峙局面;了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灭辽及北宋;知道岳飞抗金的事迹和南宋偏安。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辽、宋、西夏三个并立政权及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了解宋辽、宋夏战和关系,理解战和的实质作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发展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学习分析事物发展特征的方法;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与和的评价,学习对事件的评价方法。收集岳飞抗金故事,增强学生对岳飞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学习信息获取与整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契丹人、党项羌、女真人等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与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关系观;通过岳飞抗金史实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辽、宋、西夏、金之间并立关系的建立以及岳飞抗金

初中历史评课稿2

初中历史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课堂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能力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目标从浅至深,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通过教师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以及引导,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细致的认识了解,不仅知识目标很好地达成,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整节课始终贯穿着情感的熏陶,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更使本课的情感得以升华。 值得商榷之处:复习课堂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有效资料、整合分析资料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只有在课前学生的准备中才能得到充分培养。这一目标是不是在复习课中都不能设计和实现呢? 二、教学内容 课堂的时间分配比较科学合理,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重难点非常突破,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比较到位。课堂中选取了许多相关习题材料,非常贴切地解决了复习课的相关问题,而且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能有效地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复习课中联系了“日本两次改变社会性质的改革及启示”和“日俄改革的相同点”等材料,通过这些材料就比较好地使学生意识到“以史为鉴”,而这正是一般历史课都要努力达成的一个教学目标。 值得商榷之处:复习课的一个关键点就是教师如何更优更有效地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复习的关系,这也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精髓所在。 三、教学过程 亮点: 1、课堂导入简洁、自然。利用提问直接切入正题,也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感情共鸣,很快进入复习佳境。 2、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采取调查学生情况的方式,给了每个学生足够的复习空间和时间。 3、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展示相应的问题材料,并提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半开放的问题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4、课本上“动脑筋想一想”这块内容中的材料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是相对较难的,课本所指示的是让学生直接解释其表达的观点,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还是太难。两位老师从实际学情出发,利用很多针对性的问题将各个材料承接起来,问题贯穿材料始终,层层突破,非常自然地解决了许多相关问题,合理地运用了教材资源。 5、在教学过程中,两位老师还注重课堂起伏,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来调整学生的思维活力。比方说自查、互查和抽查等形式的变换,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6、“你做史学家”这一教学环节提出了归纳概括性问题:“17-19世纪大西洋沿岸的重大革命?”、“针对日本的崛起你有什么启示?”“应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这些问题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学生反应更积极热烈,课堂气氛热闹而不失和谐。 值得商榷之处: 课堂中设计了小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基本上就是在教师里巡视,建议可以更多一些师生互动,教师也参与课堂讨论,给学生一些建议或评价,课堂可能会更和谐,小组讨论也会更有效。

初中历史公开课评课稿

初中历史公开课评课稿 上午,荥阳市初中历史“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研讨活动在高山中学召开。活动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进行,分别由荥阳三中黑春艳老师和高山中学牛文菊老师作课,课题是九年级下册《美国经济的发展》。现对这两节课进行评论。 一、优点: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高山牛文菊老师通过展示二战前后美国经济发展概况的比较,以提出问题“美国是如何创造战后经济发展的奇迹的”的方式,导入新课。三中黑春艳老师运用视频《变形金刚》和“米老鼠”“唐老鸭”“白雪公主”“超人”“阿凡达”等一系列动画卡通形象,以“说说自己眼中的美国”的方式导入新课。方式不同,但同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探究的态度学习新课内容。 2.符合基于标准的教学,充分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两节课学习目标的制定都依据课标,依据学情,叙写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强。目标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目标的导向、激励、控制、测评功能。教学设计和目标相匹配。 3.教学设计依据学生实际,采用“课堂导入——学生自学——重难点讲解——课堂小结”的环节来构建课堂,注

重把教材作为教学的资源使用,而不是简单地“用教材”。 4.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高山牛文菊老师通过学生自学、小组合作讨论来解决重难点知识;三中黑春艳老师更关注同伴互助和教师提问,通过教师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上课时激情四射,跃跃欲试,似乎现在自己就是一个在美国或者在武汉学习的大学生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自然特别高,课堂效果不言而喻。 5.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在的河南省中招考试越来越多地注重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但考查形式更加灵活,多以文字或图表等材料形式呈现,考查学生从材料阅读中抓关键词的能力。同时,新课改要求以教材知识为依托,以课标为导向,引入有针对性的各种课程资源,用教材教,把教材当作获取课程资源的途径之一。两位授课教师都特别重视历史材料的选取和使用,在课堂上都补充了大量的原始材料和图片,让学生实现对知识“活学”“活用”,并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重视学习过程的积累。课程标准要求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起来,两位老师在授课时充分体现“史出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真正体现中招考试的要求“答案源自材料,材料佐

川教版历史七下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第1课辽、宋、西夏、金的并立 知识要点 1. 各族政权简表 名称(国 号) 都城民族建立者兴亡亡于契丹(辽)上京契丹 耶律阿保 机 916-1125 金北宋 东京(今开 封) 汉赵匡胤960-1127金西夏 兴庆(今银 川) 党项元昊1038-1227 蒙古 金 中都(今北 京)女真 完颜阿骨 打 1115-1234 蒙古 南宋 临安(今杭 州) 汉赵构1127-1276 元 2.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契丹为辽。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建立北宋。北宋基本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3. 1004年,辽与北宋发生澶州之战,宰相寇准劝说宋真宗亲征。 1005年,宋辽议和,史称澶渊之盟(宋辽结为兄弟之邦,互不用兵,北宋每年给辽30万“岁币”)。此后,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往频繁。 4. 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 1044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和议(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北宋册封,称夏国主。北宋每年给西夏“岁币”),双方在交界地带设置贸易市场,互通有无,维持了长时期的和平关系。 5.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1125年,金灭辽。 1127年,金灭北宋,史称“靖康之变”。同年,赵构重建宋朝,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在郾城(今河南境内)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1141年底,南宋与金订立和约(南宋向金称臣,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宋每年

给金50万“岁币”),此后,双方战事基本停息,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 随堂练习 1. 默写:各族政权简表 名称(国 都城民族建立者兴亡亡于 号) 契丹(辽) 北宋 西夏 金 南宋 2. 960年,后周大将_______发动“__________”,建立北宋。北宋基本结束了_____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______年,北宋与辽议和,史称“__________”。1038年,_____族首领_____称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______年,北宋与西夏议和。______年,南宋与金议和。 人们常用“流芳千古”来形容南宋爱国将领______。 3. 评价宋与辽、西夏、金的几个和约。 答:积极:这些和议的达成,使双方边境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促进双方的发展。 消极:宋给辽、西夏、金岁币,加重了宋的负担。 ——————————————————————————————————————————— 答:积极: 消极: 4. 辽、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给各方带来怎样的影响? 答:战争不利于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和议使双方相对稳定,促进了各自发展。 ——————————————————————————————————————————— 答:

高中历史评课稿模板(共9篇)

篇一: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高中历史说课稿模板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版高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第课的内容《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是第一部分说教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于教材,我主要分析一下教材地位、教学目标和教 学重难点的设置。 1、教材地位 2、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 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 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 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推理法等多种 方法来学习历史知识; 通过教学活动设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主动接受yyyyyyyyyy 历 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源 远流长,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的自豪感,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3、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教材和学生是组成一堂课的两个基本要素,备好一堂课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更要了解我们面对的学生,下面我就说一下本次说课的 第二部分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具 备了一些历史自学的能力,对本课内容()也有一 定的了解,但主要侧重于史实的掌握而非理性的分析,还停留在感性阶段。高一 的学生与初中时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智力和理性思维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在 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学会用历 史的眼光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世界观。(适合高一学生) 高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手段,并且已经建立了对历史 学习兴趣,他们乐观、积极、自信,能够较好的跟随老师的思路和教学方法的引 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贯彻普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当适当地给学生 创造机会给他们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教会他们站在足够的高度用世界史的 眼光来看待所学知识。(适合高二) 第三部分:说教法学法 在实际教学中,教法与学法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般来说,什么样的教法

七年级历史--《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历史

《大一统的汉朝》评课稿 历史组全体教师 一、教学设计方面: 1、本课的重难点把握的较好。讲重点时用了充足的时间,讲的比较透。“文景之治”是为后面“汉武帝的大一统”做铺垫的,在操作过程中李明老师能够很好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课程设计的时候也做到了这个一点,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应用了准确的史料,精炼的语言,突出了重点。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多种多样,运用恰当,取得很好的效果的。如导入新课时,应用《沁园春雪》,同学们对历史人物很感兴趣,由此导入本课的内容:汉武帝的大一统。 二、导学案的使用情况: 1、首先做到了课前发放,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部分的有关问题。提前发给学生,好处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等方式把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思考和探究,对照学案进行预习,完成“自我测试”环节的基础知识,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就切实做到了“先学后教,问题教学”。久而久之,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更加乐于学习。 2、课堂导学时,对导学案中的内容处理的比较恰当,简单、易

懂的要一带而过,而重点、难点的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在这一环节中,课堂气氛比较民主、和谐、平等、自由,通过个体发言、相互探讨、小组讨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3、精讲释疑。在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能够结合教学重点、难点,就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教师的精讲很有针对性和有启发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方面: 本堂课中对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李明老师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探讨。当时时间有点仓促,但学习能力强的小组还是总结了出来,回答的也很好。建议,多让每个小组内能力差的学生回答能力所及的问题,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四、对学生的课堂评价: 李老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都做出了中肯定评价,如:“回答得很好”、“对了”、“声音很洪亮”等等,这种肯定的评价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学生看到成绩,增强了自信,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学生回答问题,参与学习更积极了。整堂课,学习气氛很浓厚。五、时间分配情况: 教与学的时间分配比较合理。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本课的重点部分,老师花了主要的精力讲解、点拨,而东汉的建立和统治让学生简单了解即可,并没有长篇大论,面面俱到,这样的处理效果较好,学生很清晰的掌握了西汉和东汉兴衰的基本脉络。

历史评课稿三篇

历史评课稿三篇 授课人:李建磊地点:乔集中学八(8)班教室 教学过程简介: 本课的内容分为三块: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战役中的邓世昌、马关条约。课前预习已有三个小组把预习题目写在黑板之上。老师首先以提问的形式复习了上节课(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内容,然后明确了本节课各小组的任务,每四个小组为一个大任务。第一组说明了写在黑板上的5个问题,先由一些学生实行回答,老师实行了补充性讲解。后两块内容也大体采用了这种方式。 优点: 1、把任务分到各组,通过预习提出了一些预习题目; 2、学生能够积极回答提问; 3、老师的讲解补充了学生准备的不足。 不足: 1、老师讲解过多; 2、黑板没能充分利用:只用了三小块,还是写的一些预习题。 建议: 李老师是新参与进来的实验老师,还需要和大家一起共同摸索历史及其它副科教学如何使用好杜郎口模式。这也是我校课改实验小组最近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1、从本课我发现师生没有充分的课外参考材料,几乎就拿一个课本说事,也只照本宣科,用书上的文本讲讲,问问,念念,画画。如何走出课本,高于课本,我想杜郎口课堂教学实录的相关内容给我们提供了能够借鉴的模式。象本节课中介绍英雄事迹和历史大事件的

内容,可建议小组采用表演、小品、诗歌、演讲等更为丰富的表现形 式加以再现。 2、如何准备更多的丰富材料,老师可利用卫星IP教学资源和互 联网资源为学生或指导学生实行收集。我校现有条件能够满足我们的 要求,而我们需要的是有这种意识。 3、丰富的多媒体资料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 爱国家学英雄的高尚情怀,书上的课后资料就有这方面的建议,如影 视欣赏《甲午战争》。 4、师生通过各种渠道准备的材料和题目可在课前写在黑板上, 每节课都把黑板充分利用好,也是副科提升教学效率的可行之道。 5、这也给信息技术课老师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应该把信息技 术课的教学和各学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学科老师也应就自己本学 科的特点与信息技术课老师搞好沟通。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个课是由南宁市二中覃源老师执教的 一堂课改探讨课,这个堂课从大的方向上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的方式和 学生学习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是 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改课。 首先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覃老师这堂课能根据学 生认知水平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三个目标:第一是知识水 平目标;第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是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这三个 目标从浅至深,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历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三 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它对历史反之产生的影响,而且更深层次的在 思想上对学生实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准 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 第二.教材处理比较科学,内容准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 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水平水平。

历史评课记录

历史评课记录 地点:前楼小会议室时间:2013-12-12下午 参加人员:王国文吕志军王顺保许明明高俊杰高秀华赵彦新霍维熙苏爱军 记录: 任课教师说课: 苏爱军:讲述了备课的构想、如何突破重难点;教学形式的创新“火眼金睛”; 对本课的反思:1、教材深入准确的把握,历史抓住事件的本质、要点把问题讲透。2、要充分相信学生,设计合理的问题,相信学生一定可以在合作中提高自己。3、利用好导学案,课前做好准备,为课上打好基础。 听课教师点评: 高军杰: 1、形式创新,对学生有吸引力 2、学生活动中,给学生更多独立表达观点的机会,对学生更有意义。王顺保: 1、某种课型的公式化。以教材为基础,设置题型,课本上的知识转化成专业性知识,符合高考要求。这正是学生欠缺的,学生欠缺的也是考试要求的。

2、引入高考题 锻炼学生的思维规律、语言概况、信息提取能力。 吕志军(教研员): 1、对本课的点评 导入简洁明快,学生合作学习,现场反馈学生信息,教学形式有创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教材的结合、观点与问题、材料、答案的结合、多媒体与板书、导学案的结合。对教材进行整合突出重点,有深度。教学方法有特点:知识点问题化;讲练结合,初步形成知识点-材料-问题-答案-讲评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2、存在一些问题 板书不完整,不规范 知识、能力、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有待提高 导学案的统领作用要明确 3、建议: (1)抓好历史基本事件、人物、性质、线索、概念、规律的学习 课堂教学目标三部分(知识、能力、运用)要落实。构建知识体系,在选择合适的点进行讲解。 规范完善学案 加强板书 (2)对文科老师的建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