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

第四章血液循环

Blood Circulation

血液循环系统(blood circulation system) 可分为心脏(heart)和血管(blood vessel)两部分。其中心脏是动力器官, 为血液循环提供动能, 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血管则是输送血液、分配血液的管道,也是机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物质运输功能是血液循环的主要生理功能。机体通过血液循环将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的原料和代谢产物运送到各有关器官,以保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运送激素,使其作用到相应的靶器官或靶细胞,实现体液调节; 通过物质运输和热量运输,保证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的相对稳定。此外,血液的免疫功能也赖于血液循环,心血管也有内分泌功能。血液循环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生理现象如心率血压心音心电图等等对临床诊断治疗都有重要价值。

第一节心脏泵血功能

Function of Cardiac Pump

心脏的节律性舒缩活动,以及相应的心瓣膜开启和关闭,使血液获得动能在循环系统中沿着单一方向流动。心脏起着泵一样的作用,是由心肌和瓣膜等构成的泵血器官,因此称其为心泵(heart pump)。心脏的节律性舒缩活动是周期性的,它是血液循环功能活动的基础。也是分析心脏泵血功能时的基本单位。

一、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机械活动分为收缩期(systole or contraction)和舒张期(diastole or relaxation)。心房收缩在先,心室收缩在后,二者的时差约为0.12~0.20s。因为心脏泵血功能过程中,心室起主要作用。通常所指的心动周期是指心室的舒缩活动周期(见图4-1)。

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为心率(heart rate)。心动周期时程长短与心搏频率有关。如成年人平均心率75/min, 则每一心动周期的时程应为0.8s。在此情况下,心房的收缩期约为0.1s,舒张期约为0.7s。在心房收缩时,心室仍处在舒张期。当心房进入舒张期以后,心室开始收缩,为心室收缩期,持续时程约为0.3s;然后心室转人舒张期,约为0.5s。在心室舒张期的前0.4s期间,心房也处于舒张状态,这一时期是心房和心室同时处于舒张状态的全心舒张期。全心舒张期对血液回流充盈心室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按各自顺序,相继舒缩。左右两侧心房和心室的舒缩活动几乎是同步的。相比较,心房和心室的收缩期均短于舒张期。如果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的时程将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的时程均相应缩短;但是,舒张期的缩短相对较多。因此心率加快时,心肌收缩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而舒张休息的时间相对缩短,对心脏的持续经久的舒缩活动不利。在发生快速型心律失常时,常有导致心力衰竭的危险。

二心脏泵血(The Heart as Pump)

下面将以一个心动周期为例,观察心腔内的压力和容积,以及其它等一系列的周期性变化(见图4-2)。

(一)心房收缩期(Atrial Systole or Atrial Contraction)

心房收缩之前,心脏处在全心舒张期。由于,心房和心室腔内的压力都比较低。因此静脉血不仅通过腔静脉回流进人右心房,而且通过右心房流入右心室,此期是右心室充盈的重要阶段。与此同时,肺静脉内的动脉血回流进入左心房,并经过左心房充盈左心室,此期是左心室充盈的重要阶段。此期, 由于左右两心室的内压远比主动脉和肺动脉的内压为低,所以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处于关闭状态。

心房一旦开始收缩,便进入心房收缩期,其内压升高而容积变小,心房内的血液将继续流入心室,使处于舒张状态的心室得到进一步的充盈。此期是心室的主动充盈过程,心房收缩可使正常人的心室充盈血量增多10%~30%,被看作心房的初级泵作用。心房收缩期约持续0.1s,随后转入心房舒张期。

(二)心室收缩期(Ventricular Systole or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心房收缩期结束后,心房进入舒张期,此时心室开始收缩,称为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期是心动周期中的关键时期。左右心室的活动基本相似,现以左室为例说明心脏泵血过程(见图4-2)。一般将心室收缩期又分为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和减慢射血期等三个时期。

1. 等容收缩期(isovolumic contraction or isovolumetric contraction) 当心房进入舒张期后, 心室开始收缩。心室一旦收缩心室压很快就超过心房压,使房室瓣关闭。由于左心室压尚未超过主动脉压,房室瓣和半月瓣均处于关闭状态,心室成为一个封闭腔。心室肌虽在收缩,但心腔内的血液不进不出,其容积尚无改变,此时心室内压急剧上升,故称此期为等容收缩期。此期从房室班瓣关闭开始,至半月瓣开放之前,约0.06s~0.08s。

2. 快速射血期(rapid ejection) 等容收缩期之末,由于心室继续收缩,室内压的继续上升。一旦室内压超过主动脉腔内压,主动脉半月瓣则立即开放,血液便从心室射入主动脉。此时,心室肌强烈收缩,射入主动脉的血量较大,血流速度也较快,心室内压上升达到顶峰,故称之为快速射血期,此期的射血量约占总射血量的80%~85%,历时约为0.11s。

3. 减慢射血期(reduced ejection) 快速射血期之后,心室的收缩力量随之减弱,心室内

压亦开始下降,射血的速度逐渐减慢,称之为减慢射血期。从心室内压达最高值起,到心室开始舒张之前,历时约为0.14s。在这期中,心室内压和主动脉压均由最高值逐步下降,心容积达最小值。

(三)心室舒张期(ventricular diastrole or Ventricular relaxation)

减慢射血期之后,心室开始舒张,称为心室舒张期。该期又被分为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和减慢充盈期等三个时期。

1. 等容舒张期(isovolumic diastole)心室开始舒张,由于室内压急剧下降,半月瓣随即关闭;因为此时室内压仍比房内压高,房室瓣依然处在关闭状态。在此阶段心室又再度成为一个封闭腔。从半月瓣关闭开始,直到室内压下降到低于心房内压而使房室瓣开启以前,这一段时间内,血液没有进出心室,心室的容积没有变化,故称之为等容舒张期。该期的时程约为0.06~0.08s。

2. 快速充盈期(rapid filling period) 等容舒张期之后,由于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不断地下降。一旦室内压降低到比房内压更低时,房室瓣立即开放。心房内的血液迅速流向心室。这一时期称为快速充盈期,约为0.11 s。在快速充盈期内,心室容积迅速增大,进入心室的血量约为总充盈量的2/3,是心室充盈过程中的主要部分。此时,心室内压因心室仍在继续舒张,而致室内压不仅低于心房压,而且低于大静脉内压,血液通过心房而直接进入心室。

3. 减慢充盈期(reduced filling) 快速充盈期之后,随着血液的不断地向心室内充盈,心房、心室和大静脉之间的压力梯度已逐步减小,此时血液以较慢的速度继续流向心室,使心室的容积进一步增大,此期为减慢充盈期,历时约为0.22 s。

在减慢充盈期之末,心室仍处于舒张状态,而心房此时开始收缩,将血液主动射入心室,使心室的充盈血量再增加10%~30%;因此,可以把心动周期中的心房收缩期看做是心室充盈期的最后阶段。此后,下一个心动周期,周而复始。

心室收缩是心脏泵血功能的动力。由于心室的收缩使心室压从原先低于心房压的水平快速升高并超过大动脉压。使半月瓣开放,推动血液射入大动脉。

在临床上,病人的心室一旦发生纤维性颤动,心脏的泵血功能将立即终止。必须及时施行有效救治措施。

右心室泵血功能的原理与左心室相同,只是肺动脉的压力较低;肺动脉压仅为主动脉压的1/6。

三心房压力的变化(The Changes of Artril Pressure)

左心房内的压力在一心动周期中有三次明显的波动。心房收缩时,心房腔内的压力升高,出现第一个向上的a波,该波是心房收缩的标志。心室开始收缩时,不仅关闭房室瓣,还使其凸入心房腔内,造成心房内压有所增高,形成了向上c波。在c波之后,由于大静脉内的血液不断地回流进入心房,使心房内压随回心血量的增多而缓慢地升高,形成了V波。

右心房和腔静脉直接相通,所以右心房内压力变化必然波及大静脉,而使其静脉压也随之发生波动。因此,描记颈外静脉的脉搏波时,也会记录到a、c、v三个波。

心房收缩可以使心室增加10% ~30% 的充盈血量。此外,心房收缩还有助于防止心房内压的持续增高,利于静脉血液回流。心房收缩起着初级泵(primary pump)的功能。安静状态下,心房初级泵作用对心脏泵血功能影响不大。但在心率增快,心室顺应性下降的情况下心房初级泵作用突显重要。若发生心房纤维性颤动,心室的充盈血量将有所减少,但相比心室纤维性颤动, 心房纤维性颤动对心室的泵血功能影响不大。因此,心房发生纤维性颤动一般不会引起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Evaluation of Cardiac Pump)

评定心脏泵血功能的方法和指标较多。对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应用价值。

(一)心输出量和心指数

1. 每博输出量(stroke volume)和每分输出量(minute volume)一侧心室一次搏动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所射出血液的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左右两心室的输出量基本相等。

正常人的心输出量与机体的代谢水平、性别和年龄等因素有关。健康成年男性在安静状态下,若平均心率为75次/分,平均搏出量70ml时,心输出量应为5L/min。同样体重女性比男性心输出量约低10%,青年人的心输出量高于老年人的心输出量。正常人在剧烈运动时,其心输出量可高达25~35L/min;而在全身麻醉情况下,心输出量可降低到 2.5L /min。

2. 心指数(cardiac index)是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心输出量。人的身材大小不等,新陈代谢的水平亦因人而异。因存在这些个体差异,难以直接相互比较心输出量。在安静状态下,心输出量与新陈代谢一样,与体表面积成正比。用心指数,即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作为衡量心脏泵血功能的指标,可消除一些个体差异,使个体间的比较成为可能。

中等身材成年人的体表面积约为1.6~1.7/m2,在安静空腹情况下的心输出量约为5~6L/min。其心指数应在3.0~3.5L/(min·m2)之间。安静空腹时的心指数称为静息心指数,是评定心脏泵血功能时常用指标。在不同生理条件下心指数各不相同。10岁左右时,静息心指数最大,在4L/(min·m2)以上。1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心指数逐渐下降,80岁时可低到接近2L/(min·m2)。妊娠、进食、运动和情绪紧张时,心指数均增高。(二)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

正常成年人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end diastolic volume)约为145ml,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nd systolic volume)约为75ml,心搏出量为70ml。由此可见,所射出的血量,只占舒张末期容量的一部分,每次心室收缩并未将室内充盈的血液全部射出。通常将心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数,称为射血分数。健康成年人的射血分数约为55%~65%,也就是:

射血分数=[搏出量(ml)/心室舒张末期容积(ml)]× 100%。

心功能减退的患者,由于舒张末期的容积增大,尽管其心搏出量与正常人差别不大,但射血分数却明显降低,表明心脏泵血功能已经失常。所以在评定心脏泵血功能时,除了观测心脏的搏出量之外,还应当注意其射血分数的变化。

(三)心脏做功量(Work of the Heart)

心室在泵血过程中所做的功,为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流动提供了能量。心脏做功一部分变为压力与容积的变化。另一部分变为动力。因为动力功在心脏做功中只占一小部分,故忽略不计。因此,心室的每搏功(stroke work),即每搏动一次所做的功,可以用下列公式予以估算:

每搏功=搏出量×射血压力

射血压力,即射血期左心室内压与其舒张末期内压之差。由于心脏在射血过程中,其压力是一变量;因此,每搏功的精确表达应该是压力与容积变化的积分,即:

每搏功=∫ΡdV

式中P为压力,V为容积。在应用中,为简化起见,常用平均动脉压代替射血期左心内压,以平均左心房压代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压。故计算每搏功可以简化如下:

每搏功(J)=搏出量(L)×(平均动脉压-左心房平均压)×血液密度(g/ml)×(1/1000)×9.807 每分功是指心室每分钟做功,等于每搏功乘以心率,即:

每分功(J)=每搏功×心率

正常人右心室做功仅为左心室的1/6。这是因为两心室的心输出量虽然相等,但是肺动脉的平均压仅及主动脉平均压的1/6所致。

心室做功量也可用作评价泵血功能。心脏所做的功可分为内功(internal work)和外功(external work)两部分。外功就是心脏所做的机械功,表现为压力和流量的乘积;内功主要消耗于心室收缩时的变形及肌纤维排列方向的扭转,对于泵血,属无效功。

(四)心脏泵血功能的储备(Pumping Function Reserve)

心脏的泵血功能具有广泛适应性,使心输出量可随机体代谢水平的改变而相应调整,以满足机体不同生理条件下的代谢需要。这一特性表明心脏的泵血功能具有储备能力。心输出量可随机体代谢加强而增长的能力,称为心脏泵功能的储备(pumping function reserve),或心力储备(cadiac reserve)。

健康成年人安静时心率约为75/ min,心搏出量约为70ml,心输出量约为5L左右。在重体力劳动时,心率可达180~200/min。此时,心搏出量可增加到每搏150ml左右,心输出量可高达25~30L,约为静息状态下的5~6倍。由此可见,健康人的心脏泵血功能具有较大的储备力量。

心脏的搏出量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收缩末期容积之差,而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收缩末期容积都有一定的储备力量。相比较,左心室的舒张末期容积的储备量要比收缩末期容积的储备量小得多。在静息状态下,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一般约为145ml左右;随着静脉血流回心充盈量的不断增多,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将有所扩大。但是由于心室的容积不可能过分扩大。通常至多只能扩大到160ml左右,因此,舒张期容积的储备量有15ml左右。然而,左心室收缩末期的容积一般约为75ml;当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时,心搏出量增多,残留血量相应减少,此时心室的残留血量可以减少到20ml左右。安静状态下收缩末期的容积与心搏出量增加后的最少残留的血量之差,即为收缩期容积储备,应为55~60ml。当人体在进行剧烈的体力活动时,机体通过动用心率储备和收缩期容积储备,使心输出量迅速相应增加,以适应机体活动的需要。

心力储备的大小反映心脏泵血功能的适应能力。健康人具有很大的心力储备,根据代谢需求,通过调用心力储备, 可将心输出量迅速提高5~6倍。

坚持体育锻炼的人其心肌纤维增粗,心肌的收缩力量增强,因而收缩期储备能力增加。同时,由于运动员的基础心率比一般健康人低,故其心率储备也大。剧烈运动时,其心率可增快到静息时的2-3倍。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提高心力储备,增强心脏泵血功能。

五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Factors of Affecting Cardiac Output)

每分心输出量等于每搏心输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各种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都会影响心输出量。现将这些影响因素分述于下。

(一)每搏输出量(Sroke Vlume)

心率不变时,每博输出量增多,可使每分心输出量增加;相反,每博输出量减少,将使每分心输出量相应减少。影响每博输出量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 前负荷(preload)心肌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为心肌的前负荷。心室肌的前负荷可以用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来表示。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与心室内的压力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舒张末期心室内的压力也反映了心肌在收缩前的初长度。虽然,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和压力均可反映心室肌收缩前的初长度,但舒张末期心室内的压力还受到心室顺应性的影响。

在1914年~1918年Starling 就较为系统地研究心肌纤维初长度对心功能的影响。他指出心肌收缩产生的能量是心肌纤维初长度的函数。增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可增强心肌收缩的力量。Starling称此现象为心的定律。通过改变心肌纤维初长度而使心肌收缩强度改变的过程,又称为异常自身调节(heterometric autoregulation)。为纪念Starling的贡献异常自身调节也叫做Starling机制(Starling mechanism)。

在心肌的功能状态和动脉血压保持恒定的条件下,增加静脉回流量(venous return),可使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亦即心室收缩前所承受的前负荷随之增大,心肌的初长度也相应增长,结果导致心肌的收缩力增强,每搏输出量增多。但是,在前负荷增大到超过一定的限度后,心肌纤维的初长度就不再明显增长,每搏输出量也就不再增加。

在完整的心室肌上,保持动脉血压稳定不变的条件下,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压力对搏出量或每搏功的影响是非常明确的,该关系曲线被称之为心室功能曲线(见图4-3)

在安静情况下,心搏出量将随初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前负荷和初长度尚未达到最适水平,这就说明心肌的前负荷和初长度有一定的储备。当增高心室末期的充盈压使心室的前负荷处于最佳状态。此刻心肌细胞肌小节中的粗、细肌丝达到最佳重叠,因为结合的横桥数目最多,所以心肌的收缩力最强。若充盈压再此基础上继续增高,心室功能曲线即转为平坦或稍有下降趋势,但不出现明显的下降,表明心室充盈压超过2.7kPa(20mmHg),每搏输出量仍可保持不变或仅略有下降。在心功能衰竭的情况下,此时心室功能曲线将明显下降。心肌初长度对收缩力影响与骨骼肌不同,骨骼肌的功能曲线类呈抛物线状。

心室功能曲线的这种特征是与心肌细胞的伸展性小有关。当心肌初长度处于最佳初长度时,所产生的静息张力已经最大,阻止心肌细胞被进一步拉长。心肌的顺应性表现出抗过度延伸的特性,对心脏泵功能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在心室肌的顺应性不变的条件下,凡是能影响心室充盈量的因素,均可通过异长自身调节使搏出量发生相应的调整,静脉回心血量和心室射血后残留血量构成心室的充盈量。以下因素均可影响静脉回心血量:1心室舒张充盈期的时程,在心率增快时,舒张充盈期的时程相应缩短,心室不能充分舒张充盈,心博出量将随之减少;2 静脉血流的回心速度,静脉血流回心的速度愈快,心室的充盈量愈大,搏出量也就愈大。静脉血流的回心速度取决于外周静脉压与心房压和心室压之差。压力梯度愈大,愈有助于静脉血流回心。

当体位发生变化或动脉血压突然升高,以及左右心室搏出量不平衡等情况下,此时心室的充盈量出现微小变化,均可通过异长自身调节机制,使搏出量与充盈量之间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对搏出量进行有限度的精细调节是异长自身调节的主要作用。

2. 后负荷(afterload)心肌在收缩时所承受的负荷,称为心肌的后负荷。动脉压(Aortic pressure or arterial pressure) 是心室收缩时所遇到的阻力也是所承受的负荷,是心肌的后负荷。又称压力负荷。如果前负荷不变,后负荷的增加将使心肌收缩张力增大。因此,动脉压的变化将会影响心室肌的收缩过程,从而影响心脏的搏出量。在心率、心肌初长度和收缩能

力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如动脉压增高,将使等客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相应缩短。同时,射血期中心肌纤维缩短的程度和速度也均将随之减小。

动脉血压突然升高,使心肌收缩时的后负荷增大,因而导致心搏出量的减少。但心搏出量减少又使得心室内剩余血量增多,舒张末期容积必然增大。由于心肌初长度增大,通过心肌的“心的定律”机制,使心输出量又回到正常水平。

3. 心肌收缩能力(contractility) 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心肌内部的功能状态。通过心肌改变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进而影响每搏输出量。这种调节心脏每搏输出量的机制,又称等长自身调节。这一自身调节过程有赖于兴奋-收缩偶联过程中被活化横桥的效率和肌凝蛋白的ATP酶活性。

有多种因素影响心肌的收缩能力。如交感神经活动的增强,血液中儿茶酚胺浓度增高以及某些强心药物的作用等,都能增强心肌的收缩能力,增加每搏输出量。而乙酸胆碱、缺氧、酸中毒和心力衰竭等,均可使心肌收缩能力减弱,减少每博输出量。

(二)心室顺应性(Cmpliance)

顺应性是指物体受外力作用能发生变形的特性。心室的顺应性也就是心室壁的顺应性。常用心室内压变动时,心室容积应变的程度来表示(△V/△P)。在顺应性良好的情况下,心肌就能较好地适应前、后负荷的变化。当心室壁顺应性降低时,较小心室内血容量的变化,就可引起心室内压力发生较大的改变,因而导致心力衰竭;

(三)心率(Heart Rate)

在安静状态下健康成年人,其心搏频率平均75次/分左右,正常范围为60~100/min。心输出量是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在一定范围内,正常人心率增快,可使心输出量随之增多。心率超过170~180次/min时,因为心室的充盈时间明显缩短,其充盈血量减少,此时心搏出量可减少到正常时的一半左右,所以心输出量不但没有增多,反而降低。如果心率过度减慢,低于40次/min时,心室的充盈时间虽有所延长,但由于心室的充盈量早已达到它的极限,每搏输出量也不可能增多。心率已过度减慢,心率与心搏出量的乘积必然减少。

六心音(Heart Sounds)

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心瓣膜的开启和关闭,血液的加速和减速流动对心血管壁产生的作用及其所形成的湍流等因素,均可引起机械振动而产生心音。用心音图机将心音记录下来,便可得到心音图(phonocardiogram; PCG)。心音图记录下来的心音,可分为四个心音,即第一心音(the first heart sound)、第二心音(the second heart sound)、第三心音(the third heart sound)和第四心音(the fourth heart sound)。第一心音出现在心室等容收缩与快速射血期之初,标志心室收缩期开始。第二心音发生于心室舒张的早期,标志心室舒张开始。第二心音的产生与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的突然关闭有关。此外,心室壁的振动,也参与第二心音的形成。第三心音出现在心室快速充盈期之末,由于血流速骤变,使心室壁和心瓣膜发生振动而产生。第四心音是心房收缩和心室充盈所产生的振动,也称心房音。第四心音发生于心房收缩之后和第一心音之前,说明它与心室舒张晚期心房的收缩活动有关。

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是用听诊器作心音听诊。主要听取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第一心音的音调低,持续较长;第二心音的音调较高,持续较短。对某些健康儿童和青年人的听诊检查时,有时可听到第三心音。

房室瓣和半月瓣关闭不全或狭窄时,因出现湍流,而产生各种杂音。临床上, 杂音对诊断心瓣膜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节心脏的电活动

Electrical Activity of the Heart

一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Transmembrane Potential of Cardiac Cell)

心脏主要由心肌细胞(cardiac cell)所组成。根据心肌细胞的组织学和生理学特点,可将其分为二类。一类是普通心肌细胞,又叫工作细胞(working cardiac cell),有收缩功能。心房肌和心室肌主要为工作细胞。另一类是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细胞,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中极少或没有肌原纤维,不具备收缩功能。它们具有自律性(autorhythmicity)和特化了的传导性(conductivity),构成了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窦房结(sinoatrial node, SAN)、房室交界区(atrioventricular node, A VN)、房室束(bundle of His)和浦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就是由特殊分化了的心肌细胞组成。因为心脏各部分心肌细胞功能与形态的特异性其跨膜电位和兴奋传导速度亦有个自的特征(图4-4)

(-)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 of Cardiac Cell)

心室肌细胞或工作细胞的静息电位约为-90mV。心脏起搏传导系统中的自律性心肌细胞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当它们复极到最大复极电位(maximal repolarization potential)水平时,又转到自动去极化过程。窦房结的自律性心肌起搏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可达-70mV,而浦肯野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则为-90mV左右。

心室肌细胞的膜内外K+浓度比为35:1,这与钠-钾泵的活动有关。静息状态下心肌细胞膜只对K+的通透性(permeability)高,对其它离子的通透性低。因此K+将顺着其浓度梯度从膜内向膜外扩散,直至达到K+的平衡电位(equilibrium potential),形成了静息电位。心肌膜上有多种K+通道,如I k1通道,I k,通道I to通道等。静息状况下,I k1通道的通透性高于其它通道,因此I k1电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离子流。Nernst方程表达了各种细胞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与电位梯度之间的依存关系。根据心肌细胞内外K+的浓度计算,其K+平衡电位应为-95mV,但实际检测得到的静息电值,总比计算值略小。哺乳类动物实测的静息电位值约为-90mV,因为静息电位的构成不全是K+平衡电位。还有其他离子流活动也参与静息电位的形成过程,但钾平衡电位是静息电位产生的主要机制。

在静息状态时,膜外的Na+浓度为140mmol/L,而膜内的浓度为30mmol/L,故Na+有向膜内流入的倾向;虽然在静息状态下膜对Na+的通透性很低,但还是有少量的Na+由通道渗漏进入细胞,形成了钠内向背景电流(Na+ inward background current),该电流导致静息电位总是低于计算出的钾平衡电位。

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钾泵每分解一分子的ATP将泵出3个Na+,泵入2个K+。钠-钾离子非对等交换的结果,形成生电性钠-钾泵外向电流(electrogenic Na+-K+pump),产生不超过10mV的电位差。在正常情况下,钠内向背景电流和生电性钠-钾泵外向电流,对静息电位的形成影响不大,不是主要因素。

(二)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of Cardiac Cell)

兴奋时心肌细胞从静息状态下的极化状态,转为去极化(depolarization)和反极化状态,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部分;达到峰值后,继而转入复极化过程(repolarization),最后又恢复到原先的极化状态。而自律性细胞(rhythemic cell)达到最大复极电位,便转入自动去极化过程。由于在心肌细胞膜上离子通道具有多样性,因此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形成机制以及电位

变化形式较复杂(见图4-5)。

1. 1. 1. 1.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of ventricular muscle)

依照动作电位发生过程,可将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为0~4五个时期。(见图4-6)。

(l)0期(phase 0)即去极化期:心室肌细胞兴奋时,其膜电位从-90mV,迅速上升到+30mV左右,出现了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reversal potential)。形成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上升部分,该部分为去极化期,称0期。从静息电位-90mV到峰值+30mV,该期变化幅度120mV,用时1~2ms,电位变化率约300V/s。在动作电位的整个过程中,0期的变化率最快。

当刺激使心室肌细胞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激活膜上的快钠通道(fast sodium channel),由于钠离子通道开放,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大大提高。大量钠离子顺着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从膜外快速进入细胞内,形成了快钠内向电流(I Na)。心室肌细胞,心房肌细胞,浦肯野细胞的0期内向离子电流均为I Na,称快速钠离子电流。当膜电位达到+30mV时,达到电化学平衡,钠离子的净通量为零,动作电位的升支达到顶峰。

(2)l期(phase 1)快速复极初期:继0期后,为快速而短暂的早期复极化过程,称为1期,即快速复极初期。在1期内,膜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该期约为10ms。0期和1期形成了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峰电位(spike potential)。

1期复极过程是由瞬时性外向离子流(transient outward current, I to)所致。研究表明K+是I to的主要离子成分,因为K+通道阻滞剂如四乙基氨和4-氨基吡啶等,都可阻断I to。I to 是心肌工作细胞动作电位初期快速复极的主要原因。

(3)2期(phase 2)平台期(plateau):在1期之后,膜电位基本上停滞于0mV附近。缓慢的去极化使记录到的电位变化曲线酷似平台,故称之为平台期(plateau)。平台期持续100~150ms。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平台期,该期使心肌动作电位的时程延长。

2期主要和Ca2+内流有关,但也与Na+内流与K+外流有关。在2期的初期,内向电流与

外向电流相抵,因而使膜电位相对稳定于0mV 左右,呈“平台”状。随着时间的推移,Ca2+通道逐渐失活,K+外流逐渐增加,正电荷净外移逐渐增加,于是膜内电位逐渐下降,形成了平台期的晚期。

研究表明,心室肌细胞膜的Ca2+通道开放过程缓慢,开放持续时间长,属于L型Ca2+离子通道(L type Ca2+ channel)。称通过它的电流为I Ca-L。2期的K+电流(I K),因为激活缓慢也叫延迟整流电流(delayed rectifier));它有二种成分。一是较快的延迟整流电流I kr, 另一个是缓慢的延迟整流电流I Ks。

(4)3期(phase 3)快速复极末期:平台期之后,膜电位由0mV附近,逐渐向3期过渡;2期与3期之间无明显界限。进入3期后复极速度加快,该期历时约为100~150ms,当膜电位达到-90mV,完成了快速复极过程。

平台期之后,Ca2+通道完全失活,内向离子流终止。这时K+外流(I kr和I Ks)不仅仍在继续而且进一步加强。K+外流使膜电位加大,而增大的膜电位又进一步促使K+外流。膜电位很快达到原先的静息水平。尽管膜电位已恢复到原先的静息电位水平,但是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尚未恢复到原先静息状态。

(5)4期(phase 4)静息期:膜电位已恢复到-90mV静息电位水平,经过离子泵的作用,将内流的Na+和Ca2+排出膜外,而将外流的K+转运进入膜内,从而恢复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正常分布及其浓度梯度,使心室肌细胞又重新恢复进入原先的静息状态,为再度应激兴奋创造了条件。

Ca2+的逆浓度梯度从膜内向膜外主动转运的能量是由Na+的内向性浓度梯度提供的,而Na+的内向性浓度梯度的维持,则依赖钠-钾泵的主动转运来实现。由此可见,Na+-Ca2+交换活动是相互偶合进行的,Ca2+的主动转运也是钠-钾泵活动的结果。

4期膜电位将保持稳定,若无外来刺激工作细胞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2.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 of autorhythmic cell)

自律细胞(rhythmic cardiac cell)与非自律的工作细胞最大差异在4期上。在4期时工作细胞膜电位保持稳定。而自律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到最大复极电位之后,便自动地去极化,膜电位不保持稳定。自律细胞在形态与功能上有不同类型,它们在动作电位的发生过程中亦有各自的特点。

(1)窦房结P细胞P细胞(Pacemaker cell or P cell)去极化缓慢,时程较长,动作电位幅度较小,最大复极电位也较小。P细胞动作电位的各期之间变化平缓,没有明显的2期“平台”,没有稳定的静息电位。P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最快,在各种自律细胞中其自律性最高,是正常窦性心律的起搏点(见图4-7)。

0期去极化过程是由慢内向电流所引起。当自动会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激活了膜上的慢钙离子通道,即L型钙离子通道,并引起膜对Ca2+的通透性大大增加,Ca2+内流进入膜内,即慢内向钙离子流,形成缓慢的0期去极化过程。随后,钙通道逐渐失活,Ca2+内流逐渐减少,而一种K+通道被激活,出现K+外向电流(I K),二者同时存在的结果产生了复极初期,即动作电位的1期。接着由于Ca2+内流的终止,K+外流的增多,便较快地经过2期而转入3期,即复极后期,从1期到3期过渡平缓,三者的界限难以准确区分。当3期复极完成而转入4期,达到最大复极电位。有三种离子电流参与P细胞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过程。其中一种是外向电流,即钾离子外向电流I K,其余两种慢内向离子电流I f和I Ca-T。

I K通道的激活和逐渐增强所造成I K外向电流,它是引起窦房结起搏细胞复极化的主要原因。但在复极化达-40mV时,I K通道使开始逐渐失活,K+外向电流随之逐渐减少。

I f内向电流主要是Na+电流,一种进行性增强的内向离子电流。它在浦肯野细胞起搏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在窦房结起搏细胞其作用不如I K外向电流的进行性衰减所起的作用那样重要。I f离子电流通道的最大激活电位为-100mV左右,而在正常情况下窦房结起搏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仅为-70mV。这可能是4期自动去极化过程中,I f在窦房结比浦肯野细胞所起的作用小得多的原因。

I Ca-T慢内向电流I Ca-T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缓慢内向电流,在窦房结细胞4期自动去极化至-60mV时开始被激活;因而在自动去极化过程的后1/3期间才充分发挥作用,加速了自动去极化的进程,使其迅速达到窦房结起搏细胞的阈电位水平而产生0期去极化。Ca2+通过T(transiet)型慢钙通道形成了I Ca-T缓慢内向电流。

以上三种离子电流综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了窦房结起搏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化过程。

先是由I K和I f参与自动去极化过程,使膜电位从最大复极电位逐步上升;继之,I Ca-T开始发挥作用而迅速达到阈电位水平,激活L型钙离子通道引起了窦房结起搏细胞的0期会极化,亦即重新产生动作电位(见图4-7)。

(2)房室结区自律细胞房室结区(atrial-ventricular (A V) node)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与窦房结的起搏细胞动作电位相似。其4期自动去极化速率比窦房结自律细胞缓慢,自律性较低。

(3)浦肯野纤维浦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与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相似,均可明确分为0~4期。其不同之处,表现在动作电位的时程较长,0期去极的速率较快,超射值也较大。浦肯野纤维的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较慢,其自律性较低(见图

浦肯野纤维动作电位的0期、l期、2期和3期产生的机制与心室肌工作细胞的相应各期完全相同。4期自动去极化时,先是外向K离子流I k递减以及后来的内向I f进行性递增引起。4期中I f起主导作用。I f对细胞外Na+浓度的变化很敏感,而且可被低浓度的铯所阻断。但这种电流对河豚毒不敏感。以上说明I f电流成分为Na+,而电流所经过的通道并不是河豚毒敏感的快Na+通道,它是一种非特异性Na+离子通道。除了Na+构成I f主要成分外,少量的K+也参与了I f

(4)希氏束自律细胞希氏束动(bundle of His)作电位与浦肯野纤维的动作电位相似,但其动作电位的时程较短。其4期自动去极化较慢,所以自律性也较低。

依照0期的去极化速度的快与慢将自律细胞分为二种类型,0期的去极化速度快的是快反应(fast response)自律细胞,而去极化速度慢的是慢反应(slow response)自律细胞。去极化速度的快与慢取决于二种不同的离子通道,是钠通道还是钙通道。显然P细胞属于慢反应自律细胞,浦肯野纤维属于快反应自律细胞。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Cardiac Cell)

心肌组织具有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等生理特性。其中以生物电活动为基础的有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

(一)(一)(一)(一)兴奋性(Excitability)

受到刺激时心肌有产生兴奋的能力,即兴奋性。对于心机来说产生兴奋就是指产生动作电位,继而产生机械收缩。一般用刺激强度衡量兴奋性的大小,阈值是引起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值大表示心肌的兴奋性低,阈值小表示心肌兴奋性高。

1.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 factors affecting excitability in cardiac cell)

心肌兴奋性过程实质上是细胞膜电位从静息电位,或从最大复极电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进而引起相关离子通道激活和失活的过程,以及与之相伴的离子进出细胞的过程。因此,心肌的兴奋性受到膜电位、离子通道等因素的影响。

(1)静息电位工作细胞的静息电位会影响兴奋性。如果静息电位增大,也就是超级化,膜电位离阈电位的距离随之增大;此时阈刺激强度增大,心肌兴奋性降低。与之相反,在静息电位电位减小时,与阈电位的差距缩小,此时所需的阈刺激强度减小,心肌兴奋性增高。对自律细胞来说最大复极电位的水平会影响到兴奋性。最大复极电位增大或减小,自律细胞的兴奋性相应降低或提高。

(2)阈电位如果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电位保持不变,只是阈电位水平上移,结果阈电位与静息电位之间的电位差增大,使阈刺激强度增大,心肌的兴奋性降低;与之相反,阈电位水平下移,则心肌的兴奋性增高。在自律细胞,阈电位水平变化同样改变了与最大复极电位间的电位差,从而影响到兴奋性。一般情况下,心肌的阈电位水平比较稳定,很少发生改变,而静息电位和最大复极电位水平易变。相比之下,静息电位和最大复极电位对心肌兴奋性的影响更为多见。

(3)离子通道的性状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state)常有激活(activition)、失活(inactivition)和备用(resting)三种状态。激活是离子通道的开放的过程。失活是离子通道的关闭过程。处于失活状态的离子通道不能再次激活,只有在膜电位恢复至静息电位水平或最大复极电位水平时,才能复活(reactivition)到备用状态,才具有再次兴奋的能力。由此可见,离子通道的性状是决定和影响心肌兴奋性的重要因素。

显然,Na+通道的性状是决定并影响心肌快反应细胞兴奋性的主要因素。Na+通道处于何种功能状态,又取决于膜电位水平及其相关的时间进程;因为Na+通道的活动是电压依从性(voltage dependence)和时间依从性的(time dependence)。

在-90mV的静息电位水平时,Na+通道处于备用状态。此时,Na+通道处于关闭状态;一旦心肌细胞应激兴奋,意味着激活了Na+通道,由于Na+通道开放,Na+便快速进入细胞内,引起膜电位的去极化和反极化。随后Na+通道失活。钠离子的内流因Na+通道关闭而终止,经过复极的1-4期,Na+通道又复活,重新进入备用状态。所以,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对于心肌的兴奋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cyclic changes of excitability in cardiac muscle) 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心肌细胞的兴奋性有一系列变化,相继出现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心室肌工作细胞兴奋后对刺激的反应有着非常典型的变化(见图 4.9,图4.10)。

(1)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后,从动作电位的0期开始到3期,膜电位达-55mV时,在这一段时期内,心肌细胞不再对任何刺激发生反应。这一时期称为心肌的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此期内膜电位低,Na+通道完全失活。当膜电位由-55mV继续恢复到-60mV这一段时间内,若是所给予的刺激有足够的强度,只引起局部的去极化,即局部兴奋,但并不能引起动作电位。因为膜电位在-55~60mV 阶段,Na+通道还没有恢复到可被再激活的备用状态。从动作电位的0期开始到3期时膜电位-60mV,这一阶段称为有效不应期。可见在此时期,刺激不能使心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心室工作细胞的有效不应期长达200ms以上,如此之长的有效不应期,对心脏泵血功能有重要意义。

(2)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 有效不应期之后,膜电位从-60mV继续复极化到-80mV,这一阶段称为相对不应期。在这一时期可以产生动作电位。由于膜电位仍然低,Na+通道的效率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所以刺激强度须高于正常阈值。产生的动作电位在去极化的幅度和速度上都低于正常值,而且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也较慢,动作电位的时程短,不应期也短。此期尚处于原先动作电位的复极3期阶段,还有I K外向电流。因为K+仍在外流,缩短了新产生的动作电位的平台期。

(3)超常期(supranormal period) 相对不应期之后,膜电位由-80mV恢复到-90mV,这一阶段内心肌的兴奋性高于正常水平,故称为超常期。在此期间,心肌细胞的膜电位已基本恢复,Na+通道基本复活到备用状态。因为膜电位低于正常静息电位,可能因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近,需要刺激的阈值比正常时低,所以兴奋性高于正常水平。由于膜电位尚低于正常静息电位的原因,Na+通道的效率还没有完全恢复到正常;此刻若引起动作电位,其0期去极化的幅度和速度以及兴奋传导的速度,都低于正常水平。

当膜电位完全恢复到原先的静息电位水平后,心肌的兴奋性也随之恢复到正常水平。

若将心肌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在时间上与心肌机械收缩曲线相比较,心肌的有效不应期较长,几乎相当于心肌的收缩期及舒张期的前四分之一的时程。使心肌在这一阶段期间内不接受任何新的刺激。这正是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

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对心肌的收缩活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由于心肌工作细胞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可长达250~300ms,一直延续到心肌收缩反应的舒张期开始之后,其兴奋性才开始转入相对不应期。只有在心肌的舒张早期之后,心室肌才有可能在受到强刺激作用时产生应激兴奋而收缩。这一特点保证心脏进行有节律性舒缩活动,完成泵血功能。

正常心脏的收缩活动,是受窦房结所发放的窦性节律控制的。如果在心房或心室的有效不应期之后,而在下一次窦性起搏激动到达之前,有一人工的或异位起搏点的激动作用在心房或心室,则心房或心室可以接受这个刺激而产生一次期前兴奋,该兴奋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premature systole)或期外收缩(extrasystole)。由于期前收缩也存在有效不应期;在期前收缩之后,传来的窦性起搏激动便落在该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之内。心房或心室不能应激兴奋而收缩;待到下一次窦房结的起搏激动传来时,才能引起心房和心室兴奋而收缩。心房和心室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出现的较长时程的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见图4-11)。

(二)自律性(Autorhythmicity)

在没有外来刺激作用的条件下,心肌细胞中的自律细胞能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这一生理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自律性的高低常以单位时间内自律细胞发生性兴奋的次数表示。4期自动去极化现象是自律细胞自律性的电生理基础。

1.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困素(factors affecting autorhythmicity in cardiac cell)最大复极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是影响心肌自律性的几个因素。

(1)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心肌细胞的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增快时,达到阈电位水平所需要的时程缩短,单位时间内产生兴奋的次数多,心肌的自律性增高;反之,自律性降低。血液中儿茶酚胺增多可提高浦肯野纤维自律细胞的自律性,使其4期中的I f内向电流增强,

加速自动去极化过程,导致心率增快(见图4-12 中的A)。

(2)最大复极电位心肌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减小,则其与阈电位的电位差变小,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所需要的时程缩短,因而自律性提高;反之,自律性下降(见图4.12 中的B)。

(3)阈电位心肌细胞的阈电位上移时,增大最大复极电位与其的电位差,自动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所需要的时程延长,因而降低自律性;反之,则增高自律性。因为心肌阈电位水平的变化并不常见,所以这不是影响心肌自律性的主要因素(见图4.12 中的C)。

2.自律性等级(rank of autorhythm)

各种心肌自律细胞的自律性有等级差别。自律性最高的是窦房结的自律细胞,自动节律频率约为100次/分。房室结自律细胞的自律性次之,约为50次/分。浦肯野纤维的自律细胞的自律性最低,约为25次/分。在整体上,窦房结的自律细胞受到迷走神经的控制表现为75次/分左右。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窦性心律激动通过心房中的房间束及其分支,传布到心房肌工作细胞;又通过结间束迅速传布到房室交界区,再经房室束及其分支和浦肯野纤维网传布到心室。窦房结起搏细胞所产生的窦性节律控制着其它自律细胞,是正常起搏点(normal pacemaker)。而窦房结以外的起搏细胞不表现其自律性,只是起传导兴奋的作用,这些起搏细胞被称为潜在起搏点(latent pacemaker)。

有二种解释说明窦房结起搏细胞对其它起搏细胞的控制作用。这就是抢先占领(capture)和超速抑制(overdrive suppression)。由于窦房结优势起搏细胞的自律性最高,动作电位4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最快;达到阈电位水平而发出自律性冲动最早;这样就使其它潜在起搏细胞随其应激而兴奋,结果其它潜在起搏细胞自身的自律性兴奋无法显现。故称之为抢先占领。超速驱动抑制作用是窦房结细胞对潜在起搏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起搏细胞与潜在起搏细胞二者的自律性相差愈大,抑制作用愈强。在人工起搏器作用心脏的情况下,同样也有超速抑制现象。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在窦房结以外的自律组织细胞的自律性增高,或是窦房结的窦性激动因传导阻滞而无法下传时,其他自律细胞的自律性便表现出来;潜在起搏点取代窦性心律,而形成各种异位心律。

(三)心肌的传导性(Conductivity)

传导性也是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常以动作电位沿心肌细胞膜传导的速度衡量心肌的传导性(见图4.4)。

1.心脏内兴奋传播的途径(conduction of cardiac impulse)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自律细胞的起搏激动可以沿心房肌直接传播到整个心房,也可沿房间束从右心房传向左心房;同时还有由心房肌组成的优势传导通路将兴奋传向房室交界区。兴奋到房室交界区以后,通过房室束及其左右束支将兴奋传布到浦肯野纤维网及其所支配的心内膜;由心内膜将兴奋向心外膜扩布,引起整个心室兴奋而收缩。

心脏各部位传导兴奋的速度各异。浦肯野纤维的传导速度最快,可达 2.0~4.0m/s;而结区细胞的传导速度最慢,仅为0.02m/s。兴奋在窦房结内的传导速度约为0.05m/s。心房肌和心房内优势传导通路的传导速度分别是0.4m/s和 1.0~1.2m/s;房室束的传导速度约为1.2~2.0m/s;心室肌的传导速度约为 1.0m/s。从窦房结发出的节律性激动传到房室结需时约0.06 s,兴奋在房室结内传导约需0.1s,在房室束和浦肯野纤维内的传导约为0.03s,在右心室内的时程约为0.01 s,而在左心室内的传播时程则需0.03 s。兴奋在心室内传播的总时程约为0.06 s;兴奋在正常人心脏传布的全部时间,共约为0.22 s 由此可见,兴奋通过房室交界区时,出现传导速度显著减慢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atrioventricular delay)。这一延搁有助于保证心房兴奋收缩之后,心室才相继开始兴奋再收缩。这样的特性使房室顺序而协调地作舒缩活动,确证保心脏泵血功能。

兴奋沿着浦肯野纤维向心室肌内膜传播的速度最快,而且浦肯野纤维呈网状遍布心室肌内壁,这就使得进入心室的兴奋,得以迅速传遍左右两侧心室壁内膜肌层,然后再向心外膜肌层扩布。心肌细胞之间具有低电阻的闰盘结构,形成功能性细胞合体(function syncytium),心肌细胞同步应激兴奋和收缩。

2.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factors affecting conductivity in cardiac cell)

影响心肌的传导性的因素有心肌细胞的直径、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以及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

(1)心肌细胞的直径细胞直径的大小与细胞内的电阻呈负相关,细胞直径愈小其内阻

愈大,兴奋形成的局部电流较小,因而传导速度较慢;反之则快。末梢浦肯野细胞的直径最大,因而传导兴奋的速度最快。房室结的结区细胞直径最小,所以它的传导速度最慢。心肌细胞的直径是形态方面决定和影响心肌传导性的主要因素。

(2)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局部电流的形成是兴奋在活组织上传导的电生理基础,心肌细胞兴奋部位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愈快,局部电流的形成也就愈快,促使邻近未兴奋部位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所需的时程愈短,兴奋在心肌上传导的速度就愈快。

零期去极化时的电位幅度愈大,兴奋与未兴奋部位之间的电位差愈大,局部所形成的局部电流就愈强,其所扩布的范围也愈大;因而可使距兴奋部位更远的未兴奋部位部位受其影响而兴奋,结果兴奋传导的速度也就愈快;反之,传导速度较慢。浦肯野纤维等快反应细胞的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明显高于窦房结等慢反应细胞,而且其直径较粗,所以前者的传导速度比后者快得多。

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都与其静息电位密切相关。静息电位越大,则Na+通道开放的速度越快,0期去极化的速度也就越快。而且,静息电位越大,Na+通道开放的数量也越多,在此情况下,0期去极化的幅度也就越高;如果静息电位越小,则与之相反。Na+通道开放的速度快慢和数量多少,称为Na+通道的效率。Na+通道的效率是电压依从性的,受刺激之前的静息膜电位值影响到效率的高低。所以,静息电位不仅决定细胞兴奋性的高低,而且还决定着通道开放的速度和数量,从而决定了细胞膜0期去极的速度和幅度,进而影响着心肌的传导性(见图4-13)。

0期去极化的最大速度反映了Na+通道开放的速度。用静息电位值与0期去极化的最大速度做出的函数关系曲线,它可以定量地反映Na+通道的效率,称为膜反应曲线。膜反应曲线呈“S”形。在膜电位值为-90mV情况下,心肌细胞应激兴奋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之后,Na+通道立即快速开放,0期去极化的速度最大可达500V/s。若静息膜电位降低,去极化的最大速度将下降;若静息膜电位进一步降低到膜内电位为-60~-55mV时,去极化的速度几乎到0 V/s,说明Na+通道已经失活没有开放,Na+通道效率电压依从性下降。在静息膜电位降到很低(-55mV以下)时,快Na+通道已经失活,而慢Ca2+通道未受影响,它取代Na+通道而出现Ca2+内向电流,形成了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较小的动作电位。

心肌细胞本身的生理功能状态也会影响Na+通道开放的速度。苯妥英钠可使膜反应曲线向左移;奎尼丁则使膜反应曲线向右移。苯妥英钠可提高Na+通道效率,奎尼丁则降低Na+通道的效率。静息膜电位处在同一水平时,比较0期去极化最大速度时,可以看到,苯妥英钠的作用要比奎尼丁的作用效果高(见图4-14)。

(3)邻近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兴奋在心肌细胞上的传导是局部电流作用于邻近未兴奋部位,并依次使其应激兴奋的过程。因此,兴奋的传导受到邻近没未兴奋部位膜的兴奋性影响。当邻近未兴奋部位的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增大,或阈电位水平上移时,该部位的兴奋性降低;使膜去极化到阈电位水所需的时程延长,在心肌细胞上传导的局部电流速度由此减慢,传导性降低;反之,将提高传导性。

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

每一心动周期中各部分心肌细胞所产生的生物电活动将按照一定的途径和时程,依次在窦房结、心房肌、房室结区、希氏束及其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等部分发生。由于机体是容积导体,心脏的电活动经周围的组织和体液,传布全身。将记录电极安置在身体内部或体表某些特定的部位,便可得到各种心电图如:常规的体表心电图、心腔内心电图、心外膜心电图,食管心电图、窦房结电图、希氏束电图等。

心脏各部分所产生的一系列电活动,其方向、途径、顺序和时程都有一定的规律,具有重复性和精确性,是反映心脏各部分功能状况的客观指标之一。

(一)(一)(一)(一)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

常规记录的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ph, ECG)均采用统一规定的导联方式,在人体表面特定部位,记录到的体表心电图。常规的体表心电图导联方式有三个标准导联,三个加压单极肢体导联及3~6个心前导联。

不同导联所记录到的心电图,其波形有差异,但基本构型大同小异。正常人的典型体表心电图有以下各波、各段及间期(见图4-15 )。

1.P波(P wave)心电图中首先出现的是P波,它是左右两心房去极化产生。P波的波形小呈圆钝状,历时约为0.08~0.11S,其波幅一般不超过0.25mV。P波的改变,可提示心房去极化过程有变化。

2.QRS波群(QRS complex) QRS波群代表左右两心室去极化过程。典型的QRS波群为三个紧密相连的电位波动。第一个向下的波称为Q波;而后是一个向上的峰状波称为R 波;R波之后是向下S波。这三个波在各个导联记录到的心电图中波形各不相同,而且不一定都出现。正常人的QRS波群的时程约为0.06~0.10s。

3.T波(T wave) T波是心室复极化过程中的电位变化。T波的波幅一般约为0.1~0.8mV,其方向应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相一致。在R波较高的导联中,T波的波幅不应当低于R 波的1/10。T波的时程约为0.05~0.25s,。T波异常,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4.U波(U wave) 在T波之后约0.02~0.04s,可出现一个低而宽的电位波动,称为U波。U波的生理意义及成因尚不清楚。U波的方向一般与T波一致,波幅常在0.05mV以下,时程约为0.1~0.3s。

5. PR间期(PR interval)从P波的起点到QRS波的起点之间的时程, 为PR间期。PR间期代表起自窦房结兴奋经心房、房室交界和房室束及其分支传播到达心室,并引起心室开始兴奋所需要的时间,所以又称为房室传导时间。PR间期约为0.12~0.20s,在房室传导阻滞时,PR间期将明显延长。

6. PR段(PR segment)自P波的终点到QRS波的起点之间的线段,称为PR段。兴奋在通过房室交界区时形成了PR段,因为综合电位微小,无法记录出来;因形成与基线水平相同的PR段。

7. ST段(ST segment)从QRS波的终点到T波起点之间的线段,称为ST段。ST段代表心室各部均已进入去极化状态,因彼此之间已无电位差存在,所以ST段保持在基线水平。ST段异常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8. QT间期(QT interval)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之间的时程,称为QT间期。正常心电图中QT间期的时程代表心室兴奋开始至完全复极转入静息状态的时间。

(二)(二)(二)(二)希氏束电图(His Bundle Electrogram)

应用心导管电极在右心房和右房室交界记录到的希氏束电活动,称希氏束电图(His bundle electrogram,HBE)。希氏束电图能够精确地反映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功能,对临床诊断治疗研究都有重要意义。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现可以从体表直接记录到希氏束电图,方法更为简便。希氏束电图有以下各成分(见图4-16):

1.A波(A deflection)A波对应于体表心电图中的P波,该波为心房肌去极化时产生,故称心房波。

2.V波(V deflection) V波对应于体表心电图中的QRS波群,是心室去极化时产生,故称心室波。

3.H波(H spike) H波出现于PR间期的后三分之一附近,持续的时程约为15~20ms,是一快速的双相或三相电位曲线。代表希氏束的去极化。

4.P-A间期(PA interval)从体表心电图中的P波起点至希氏束电图中A波起点的时间,称为P-A间期。PA间期代表兴奋从窦房结传播到房室结的时程,是兴奋在心房内传导的时间。正常值约为25~45ms。

5.A-H间期(AH interval) A波的起点到H波的起点的时间,称为AH间期。AH间期代表兴奋在房室交界区内传导的时程。AH间期的正常值约50~140ms。

6.H-V间期(HV interval) 从H波起点到V波起点的传导时间,称为H-V间期。HV间期代表兴奋自希氏束到达心室肌的传导时间。正常值约为35~55ms。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是应用微电极技术,直接就一个心肌细胞作记录,记录一个细胞的跨膜电位,包括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而体表心电图所记录的则是整个心脏所有细胞的整体电活动,是心脏整体电活动在体表的综合反映(见图4-17)。

第三节血管生理

血液循环教案

第一节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1、区别动脉、静脉、毛细血管 2、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教学难点:1、描述心脏的结构 2、说出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知道,血液在全身是循环流动的,它为什么不会停息呢? 生:由于心脏的作用。 师:对,心脏就像水泵一样,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推动着血液不停地流动,它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 (二)、进行新课 【展示模型】揭开人体模型的胸腔,慢慢取出心脏,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教师在展示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心脏的位置、形状、

大小等(学生认真观察后,会轻松地回答出来)。 【学生总结】人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与本人拳头差不多。 【结构展示】把心脏模型解剖开,让学生观看。 师:心脏的内部结构到底怎样呢?引入正文。 【观察讨论】看看心脏有几个腔,各腔之间是否相通,壁薄厚有什么差别,连接各腔的血管有什么特点,是动脉,还是静脉……学生们积极地讨论,预习过的能积极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学生体验】取一个新鲜的猪心脏,让学生用手摸一摸,感受心房壁与心室壁的薄厚,左、右心室壁的薄厚,想一想这与心脏的功能有何关系。观察连接心 房和心室的血管,联系所学动脉、静脉的知识,了解其特点。有的女生胆子小,不敢用手摸,应鼓励。对学生的疑问注意引导分析,不要盲目地进行解释。有异议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观察血管时,可对学生适当提示,以巩固动脉、静脉概念。 【交流总结】心脏有四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右心室的壁薄厚不同,左心室的壁心肌发达,壁厚;右心室心肌不如左心室发达,壁较薄。心室与心房比较,心室壁厚,心房壁薄(解释:左、右是以人体的生理结构为依据的)。心脏四腔分别连接不同的血管,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左心房连接肺静脉,右心室连接肺动脉,右心房连接上、下腔静脉。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整理

血液循环 百科名片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友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目录 简介 过程和分类 血液的作用 肾脏血液循环 系统介绍 路线介绍 历史发现 能量介绍 简介 过程和分类 血液的作用 肾脏血液循环 系统介绍 路线介绍 历史发现 能量介绍 *主要功能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庇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

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 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肪及其各级分支流到全身的毛细血管,在此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供给组织细胞氧和营养物质,运走二氧化碳和代谢产物,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再经各级表肪汇合成上、下腔静脉流回友心房,这一循环为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 射出经肺动脉流到肺毛细血管,在此与肺泡气进 行气体交换,吸收氧并排出二氧化碳,静脉血变为动脉血;然后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为肺循环。 编辑本段过程和分类循环过程 心血管系统 (systemacardiovaschlare )包括心、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心血管系统 是一个完整的封闭的循环管道,它以心脏为中心通过血管与全身各器官、组织相连,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心脏是一个中空的肌性器官,它不停地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不断地吸入和压出血液,保证血液沿着血管朝一个方向不断地向前流动。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动脉自心脏发出,经反复分支,血管口径逐步变小,数目逐渐增多,最后分布到全身各部组织内,成为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呈网状,血液与组织间的物质交换就在此进行。毛细血管逐渐汇合成为静脉,小静脉汇合成大静脉,最后返回心脏,完成血液循环。 循环种类

血液循环不好会导致什么症状出现

血液循环不好会导致什么症状出现血液循环不好,最初的症状表现就是麻木问题,如四肢麻木,手脚冰冷,尤其是心脏病动脉疾病或者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就很容易出现血液循环不好的这些症状。 1、血液循环不好的最初的症状就是麻木。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在过度的运动之后手脚四肢就会出现疲劳疼痛的感觉,这就是血液循环不畅通的表现,血液循环不畅通的患者还会有浮肿的现象或者是身体某个部位青紫,这种青紫并非是磕碰所致,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休克、窒息、心脏衰竭等情况,再有就是面色苍白,除此之外记忆力下降也有可能是因为血液循环不畅通所导致的,手脚冰凉,静脉曲张这些都属于血液循环不畅通的一些临床表现。 2、多数患者出现血液循环不畅通都是因为疾病所致,比如心脏病、动脉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等,再有就是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血液循环不畅通,比如吸烟,或者是过度饮食引起

的肥胖,这些都有可能造成血液循环不畅通。 3、要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抽烟、喝酒、熬夜,并且保持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人的健康与心情有着息息相关的作用。同时多喝水,喝水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不畅通的现象,改善血稠的现象,并且喝水可以抵抗免疫力,可以促进大脑功能,服用维生素E也有改善血液循环不畅通的效果,并且可以增加衰老的皮肤弹性,延缓衰老,当然也可以多吃一些含有维生素E的食物来代替天然合成的维生素E胶囊。 4、尝试一下局部按摩也可以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不畅通的现象,按摩的同时可以帮助血管内的血液流动,从而改善血液循环。也可以洗凉水澡,但要注意循序渐进,水温要逐渐变凉,不要一下子就进入到冷水中,这样就容易着凉感冒。还有人推荐精油,精油对于身体的好处的确很多,可以改善睡眠,促进血液循环,但精油的真假我们很难区分,劣质的精油会使人感觉到头疼,在购买时要多加注意。

做什么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呢

做什么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呢 最近很多人出现的血液循环阻塞的情况,让我们很多人都特别担忧认为这种疾病会威胁到我们自身的身份健康,其实这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严重,只要尽快的采取有效的方法都可以尽快的治愈,相信大家对于促进血液循环的运动有哪些呢还不是很了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促进血液循环的运动有哪些吧。 头部和肩部运动,不仅有助于消除疲劳,促进头部血液循环,保持健美姿态,而且还是防止颈椎病的有效手段。头侧屈、头俯仰、头绕环、肩耸动这样连续5次为一组,一天最好每一个半小时一次。这是相对静态的运动和健身,这样的方式简单、可操作性强。 健走作为一项有效的心肺练习,比较普通的行走,心率至少提高13%,大脑获氧量至少增加5%。因为多了一副健走手杖,直立行走的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双手,做到手脚并用四肢协调,促进脑细胞新生。普通步行也可以,每周3次普通步行,每次30分钟以上。促进头部血液循环。

减少重复动作。 重复动作必然导致疲劳和压力。电话等常用物件应保持在手臂范围内;可以左右手换着使用电脑鼠标。 液循环不流畅主要是血液粘稠所至。人们都知道,多饮水能稀释血液。但并非所有饮用水都能降低血粘稠度。一些饮料虽然口感较好,也有一定的营养,但含有较多的糖、糖精和色素,对胃粘膜有一定的刺激,也加重肾脏的负担,摄入过多还会转化成脂肪,引起肥胖甚至糖尿病,从石油及煤焦油中提取的合成色素,还是潜在的致癌因素,只能促进人体排泄废物。最理想的降低 血液粘稠度的饮用水是凉开水或淡茶。开水在自然凉到20~25 摄氏度时溶于其中的氯气可减少一半,而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并不减少,其张力、密度等理化特性与生物细胞内水的化学特性极相似,故易被机体吸收 当我们自身出现了血液循环的问题都可以用以上的方法进 行解决以上总结出来的,促进血液循环的运动有哪些的这类运动,

血液循环好的表现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血液循环好的表现是什么 导语:现在的人都比较注重健康,但是真正关注自己的血液的人真的是没有几个。血液循环不好的话,就会导致人身心俱疲。那么你知道血液循环不好的应 现在的人都比较注重健康,但是真正关注自己的血液的人真的是没有几个。血液循环不好的话,就会导致人身心俱疲。那么你知道血液循环不好的应该怎么样去调理呢,我们可以在平时的人生活当中怎么样去预防呢?血液循环好的表现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不好的血液循环应该怎么样预防。 “血液循环系统就像一个自来水管道体系,它是贯穿人体的输送系统,心脏相当于水泵,血管就是遍布全身的网状管道,管道里的液体就是血管里流动的血液。”全身所有器官不管是吸收氧气、排出废物都要通过血液循环,就连俗称人体“下水道”的泌尿系统,如果没有血液循环系统输送,也实现不了“排水”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如果不通畅,就会影响整个身体器官的正常运转。根据血液循环系统中出现问题的位置不同,也会发生不同的疾病。武汉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金毕表示,如果血液中脂质量过高,时间长了血管壁上沉积物会堵塞血管,如果这种堵塞发生在动脉,会导致心脏缺血,出现心梗、心绞痛,严重时会导致死亡。“我们知道血液凝固成块儿以后会特别脆,一碰就掉一块儿,如血液黏稠度很高,凝固的血块儿从血管壁上脱落之后,会从静脉顺着血管流走,流到右心房再到右心室,然后就到了肺动脉,引发肺栓塞,非常凶险。”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患者逐年递增,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显示,心脑血管病患病人数呈快速增长态势,我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为2.9亿,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

手绘简图在血液循环教学中应用

手绘简图在血液循环教学中应用 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运用手绘简图教学,方法简单,效果直观,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教学质量。利用手绘简图教学不仅能增加教学趣味,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血液循环的教学中,教师借助手绘简图将生物功能与生物结构结合起来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是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本节知识安排在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之间,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呼吸系统知识的扩展和延伸,也为后续泌尿系统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但一般在学习过程时,教师讲解得复杂,学生学习得吃力,下面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绘图的教学方法,让教师可以轻松地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1 画出血液循环图 1.1 心脏四腔,同侧相通 人们常说“某某的话语时刻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这个心田就是心脏,可见心脏是田字结构。教师画图的过程中,先画一个封闭的图,然后用黑板擦在同侧擦一下,因为心脏

同侧相同(图1)。 1.2 落笔写左瓣膜作用 很多学生很难区分左右心房根据镜面效应,落笔写左,这一点要着重强调。因为我们大都是右利手。至于心房和心室,教师可以采用比拟的教学方法,比如一座房子的地上部分叫房子,下面部分叫地下室。从而得出上面两个是心房,下面两个是心室。 心脏主要由肌肉组织组成,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肌的收缩与舒张,由于有瓣膜的作用,血液只能按照一定方向流动,即:心房→心室→动脉。注意瓣膜的画法(图2)。 1.3 交叉划线,箭头向上 交叉划线即左心室和右心房相连,右心室和左心房相连,在线条的中央画一小的斜的正方形代表毛细血管。画出箭头向上代表血液循环的方向(图3)。 1.4 左体右肺,上静下动 在左边的毛细血管处写上“体”,代表体循环或者是组织细胞的毛细血管。右边的毛细血管处写上“肺”代表肺部的毛细血管或者是肺循环。 上静下动代表毛细血管的上端是静脉血管,毛细血管的下端是动脉血管,在体循环时,左心室→体动脉→体细胞毛细血管→体静脉→右心房;肺循环时,右心室→肺动脉→肺部外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图4)。

血液循环

- 1 - 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导学稿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二、新课导入 三、 目标展示 【学习目标】1.说出血循环的概念。 2. 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知道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四、自主学习1、血液循环的定义及意义(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①、血液循环的定义:在 的推动下,血液在 中按 的方向不停地流动,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②、血液循环的意义:血液循环实现人体内 的运输 2、血液循环路线——体循环(培养读图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 ①、体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的出发点是心脏的 ,它收缩,射血进入 ,再流经全身的 ,到达 ,再过 ,最后汇集到 ,流回到终点站 。 ②、在全身毛细血管网是如何发生物质交换的? 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毛细血管网时,把运来的 和 送给组织细胞利用,与此同时,把细胞产生的 等废物带走, 这样血液就有含 多,颜色 的动脉血 变成了含 少,颜色 的静脉血。 3、血液循环路线—肺循环(培养读图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小组合作意识) ①、肺循环的途径:肺循环的起点是 ,它收缩将血液压入 ,流经 ,再经 流回 ,这一循环途径称为肺循环。 ②、肺部毛细血管网处的物质交换 : 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时,血液中的 进入肺泡,肺泡中的 进入血液,这样血液就有含 少,颜色 的静脉血变成含 多,颜色 的动脉血。 4、体循环和肺循环的总结(培养应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①、火车接龙(学生依次口头做答) 体循环:1 2 3 4 5 6 7 肺循环:1 2 3 4 5 ②发生物质交换的场所在哪里? ③、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关系:是否同时进行?起止点都在 在 汇合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 五、展示交流 六、疑难点拨七、盘点收获八.板书设计九.自我检测 达标检测: 每题1分 并求出小组平均分,小组内错题纠错。 1、动脉血的正确概念是( ) A 含氧和营养物质都多的血 B 在动脉内流动含氧多的血 C 含氧多,颜色鲜红的血 D 含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少的血 2、下列血管中流动着动脉血的是( ) A 主动脉 B 肺动脉 C 肾静脉 D 上、下腔静脉 3、肺循环的起点和体循环的终点分别是( )。 A.右心室 右心房 B.左心室 左心房 C.右心室 左心房 D.左心室 右心房 4、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共同规律是( )。 A.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B.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C.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 D.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室 5、血液通过肺循环,其变化是( )。 A.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B. 营养物质增多了,废物减少了 C.营养物质减少了,废物增多了 D. 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6、右图是血液循环模式图,据图回答:(15分) (1) 血液由[ ]______经过[ ]______进入肺。在A 处进行气体交换后,由______血变成______血,再由 [ ]______流回到[ ]______,完成肺循环。 (2)[A ]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依靠______来实现的,[A ]与[B ]之间的气体交换依靠______实现的。 (3)血液由[ ]______经过[ ]______给全组织细胞供血,在B 处进行气体交换,______血变为_____血,由[ ]______流回[ ] ______完成体循环。

怎么才能让血液循环好呢

怎么才能让血液循环好呢 血液循环好的话,我们才会变得更加健康,人也更加长寿,所以,对于血液循环不好的朋友来说,了解怎么才能让血液循环好的问题是非常关键的。那么怎么才能让血液循环好呢?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七种可以让血液循环变好的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1、每天泡脚 泡脚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较深的盆中加入40度左右的热水,让水漫过脚踝。浸泡20分钟左右,就会感觉到全身发热,这说明血液循环畅通后身体开始发热。如果在泡脚的同时再揉搓双脚,效果会更好。 2、有氧运动 慢跑、快步走、跳绳、跳迪斯科、打太极拳等,都会让全身各个部位活动起来,促进血液循环,但不可运动过度,高强度的运动,大量的出汗,会发泄阳气,起到相反的作用。 3、穿棉袜 纯棉袜子不仅柔软舒适,还可吸收脚汗,让双脚整天都能保持干爽舒适。 4、进补热量食物 天气冷,为增加热量,改善手脚冰凉要有意进补。北方冬季寒冷,可补温热食品,如牛、羊肉或狗肉;而南方气候较温和,应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才更加适合;而且要尽量少吃寒性水果如梨、荸荠等。 5、保证充足睡眠

每天至少要保证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储藏阳气,阴精蓄积。 6、按摩手脚心 有时间的时候可以经常揉搓手脚心,以改善末端血管的微循环状况,并具有手脚温暖的效果。 7、服用中药 中医也有固定的处方来治疗手脚冰冷,如十全大补汤、八珍汤、四君子汤、四物汤、理中汤、归耆建中汤、附子理中汤、桂枝汤、葛根汤、麻黄汤、当归四逆汤、肾气丸、右归丸等。这些中药通常较适合虚寒体质的人,如果你没把握,也可请中医师开立药方。 以上就是关于怎么才能让血液循环好的相关介绍。上面为大家介绍了七种可以让血液循环变好的方法,相信大家看了之后,都非常清楚了。建议血液循环不好的朋友在平时可以按照上面介绍的方法来做。只要长期坚持使用上述方法,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四招促进血液循环

四招促进血液循环 血液是从心脏的左心室出发,沿着大动脉→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的顺序,为内脏器官和肌肉等人体各个部位输送氧和营养。动静脉血管健康,血液循环就会畅通,人就不容易生病。 一、动静脉吻合血管支配全身血液循环 事实上,动脉和静脉之间还存在另一条直接相连的通道,这就是动静脉吻合血管。日本的西胜造教授创立的“西氏健康法”提出,对血液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就是动静脉吻合,促进动静脉吻合血管的再生和强化,对保护心血管健康极为有益。动静脉吻合血管主要分布在指、趾、唇和鼻等处的皮肤内及某些器官内。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吻合血管开放,有利于散发热量;环境温度降低,吻合血管关闭,有利于保存体内的热量。 动静脉吻合血管一旦出现问题,血液循环就可能滞缓,引发各种病症,很多重大疾病也可能会由此而生。例如,头疼、肩酸和胳膊没劲等一些常见症状,可能就与动静脉吻合血管的功能障碍有关。 二、洗冷热浴强化血液循环 所谓冷热浴,是一种先从冷水浴开始,反复交替用冷水和热水来浸泡身体,最后仍以冷水浴结束的入浴方法。冷热浴具有多种功效,其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够强化动静脉吻合血管功能。

当人在洗冷水浴时,人体毛细血管收缩,促使动静脉吻合血管开放,血液从小动脉直接流入小静脉,与流动缓慢的静脉血交融后流回心脏;相反,当人在洗热水浴时,毛细血管就会开放,而动静脉吻合血管则会收缩。用冷水和热水反复交替浸泡身体,能够刺激动静脉吻合血管,使功能不全的血管恢复正常,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毛细血管和动静脉吻合血管相互刺激后,两者的功能都能得到改善。仅仅洗一次冷热浴,就能达到促使动静脉吻合血管功能恢复和再生的效果,虽然这种效果只是暂时性的。 三、毛细血管运动强化血液循 每天坚持毛细血管运动,可以促进手脚的血液充分循环,促使手脚部位的动静脉吻合血管达到发达状态,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具体方法:人体平躺,将木枕或其他硬枕头垫在脖子下面,手脚尽量垂直高举。手脚稍微分开伸直,脚底尽量保持水平,在这种姿势下轻轻抖动手指和脚趾1~2分钟。关键是贵在坚持,每天坚持锻炼,自然而然就会越做越好。(见图) 作用:在进行毛细血管运动时,必须将手脚高举过心脏,只有当手脚处于高于心脏的位置时,毛细血管才能处于真空状态,从而产生吸引血液的原动力。把手臂放下时,毛细血管会立刻开放,血液通过正常渠道循环,这时细胞由于饥饿而产生的强吸引力会加快促进血液的流通,能避免淤血等血流淤滞的现象,并出现血压下降的现象。肾脏极容易受到人体其他部位血液循环状况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1.1 对教材的认识 “血液循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的内容,在此之前,教材已安排了血液、血管的相关内容,学生已经亲身体会到心脏和部分血管的跳动,已经感受到血液的流动离不开心脏和血管,从而建立起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更进一步学习血液循环的知识。教材将“血液循环”安排在此可以起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建立起血液循环系统的完整“路线图”,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1.2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血液循环的概念;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认识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意义。 ②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视频,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解读血液循环模式图的过程中,学习用辩证法分析问题的方法。 1.3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血液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 ②难点: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1.4 课型与时间 ①课型新授课 ②时间一课时 2. 学生分析 2.1学生一般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但心理上较不成熟,知识基础和解决问题的经验相对不足,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教师的指导需要具体化,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开展探究活动,以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参与。 2.2学生特殊特征分析 学生对血液的组成和血管以及心脏的结构普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可采用多媒体指导其观察。本节应有足够时间用在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变化的学习上,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3.教学策略 3.1教学方法以实验法、问题法和讨论法为基本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合作实验探究为前导,提问、讲解、演示、课件辅助等多种形式结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 3.2教具和媒体应用视频资源、PPT课件等。 3.3课程资源开发组织学生学习测量血压的方法。

现代人血液循环不好的原因

现代人血液循环不好的原因 我想很多人都会有冬天手脚冰凉的情况吧!这就是典型的血 液循环不好,而且在现代人当中,普遍都存在血液循环不好的情况,其实这是非常危害人健康的,血液循环不好器官的功能也就会受到影响。那么为什么现代人血液循环不好呢!下面请看介绍。 现代人生活习惯和膳食结构不合理,对血液循环系统的伤害很大,现在人摄入过多营养,会导致多余的脂质和养分等难以排出体外,从而聚集在血管里。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堵塞血管,另一方面还会增加血液黏稠度引发血栓。再加上现在人普遍脑力劳动增多、体力劳动减少,活动量不足会进一步加剧这种情况。如果本身就有高血压等,会导致血液对血管的剪切力增强,血管壁就变得更加脆弱。 “血液循环系统就像一个自来水管道体系,它是贯穿人体的输送系统,心脏相当于水泵,血管就是遍布全身的网状管道,管道里的液体就是血管里流动的血液。”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 医师马涵英形象地解释,全身所有器官不管是吸收氧气、排出废物都要通过血液循环,就连俗称人体“下水道”的泌尿系统,如果没有血液循环系统输送,也实现不了“排水”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如果不通畅,就会影响整个身体器官的正常运转。根据血液循环系统中出现问题的位置不同,也会发生不同的疾病。武汉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金毕表示,如果血液中脂质量过高,时间长了血管壁上沉积物会堵塞血管,如果这种堵塞发生在动脉,会导致心脏缺血,出现心梗、心绞痛,严重时会导致死亡。“我们知道血液凝固成块儿以后会特别脆,一碰就掉一块儿,如血液黏稠度很高,凝固的血块儿从血管壁上脱落之后,会从静脉顺着血管流走,流到右心房再到右心室,然后就到了肺动脉,引发肺栓塞,非常凶险。” 综上所述,这就是为什么现代人血液循环不好的原因,其实在生活上面,避免熬夜喝酒和烧烤,以及情绪激动等的因素,就能很大程度的改善人血液循环不好的情况,享受健康的生活。生活上面应该多吃蔬菜,少食肉类,现代人都是无肉不欢,所以导致疾病频发。

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

人体内的物质运输(二) 知识目标 1、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2、知道输血原则、献血的意义和四种血型系统分类。 3、描述血液的成份和主要功能。了解血液各成分的正常含量,能读懂血常规检验化验单。 4、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兔的血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教材 重点 难点重点:动脉与动脉血;静脉与静脉血 难点:血浆和血细胞的功能教具PPT课件 教学 方法讲授、讨论、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你知道一个人体内一共有多少血吗?一碗?一盆?一桶? 血液为什么是红色的呢?有没有其他颜色的血液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重新认识一下我们每个人体内的血液。 二.引入新课 师:首先我想请大家自己来谈谈你所知道的有关血液的常识。 生:畅所欲言(比如:红色;在血管中流动;皮肤划破流血后,伤口较小时,为什么不久就会自然止血?……) 三.新课 师:血液和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正常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如果体重为60kg,大约血量为4.5kg或4500ml。如果一次失血超过总血量的30%,人的生命就会遭到威胁,今天,我们就来结合大家已知的知识,来进一步了解一下血液及其功能。 (板书)二.血液 【讨论】 1、含有抗凝血剂的血液。离心或静止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出现分层的现象?分成几层? 因为血液中含有不同的组成物质,它们的比重不一样,所以会分层。分成三层。(幻灯展示:血液的分层现象) 2、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次?

生:学生观察,并找出几种血细胞。(有的找对,有的找错,并由其他学生更正)观察红细胞图片 师:请仔细观察一下,红细胞都是成什么形状的? 生:像一个两面凹的圆饼。 师:为什么红细胞都是红色的呢?(看书后回答)。 生:红细胞内含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所以使呈红色。 师:血红蛋白有什么作用呢?(看书后回答)。 指出血红蛋白的特性: 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生:血红蛋白帮助红细胞运输氧和一部分的二氧化碳。 师:对,它在氧浓度高的地方易和氧结合,而与二氧化碳分离,相反在氧浓度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而与二氧化碳结合。 另外还有一种气体,一氧化碳,它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是氧的160倍,所以当空气中一氧化碳的浓度过高时就会导致红细胞携氧能力降低,出现窒息的现象。这种现象我们一般称为什么? 生:煤气中毒,一氧化碳中毒。 师:我们应该怎么做来防止这类事故的发生呢? 生:安全使用煤气,一旦发生泄漏马上开窗通风…… 师: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如果血液中红细胞过少,或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过少,都会贫血。 观察白细胞图片 师:白细胞的外形都一样吗?颜色呢? 生:它的外形是多种多样的,颜色也各有不同。 师:白细胞的外形是随时可以改变的,有多种类型,都有细胞核,是血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种,白细胞的功能是什么呢?(看书后回答)。 生:当人体受到病菌侵入时,有些白细胞可穿过毛细血管壁,聚集到受伤部位,吞噬病菌。 师:这时的伤口就会出现红肿,局部体温升高的现象,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炎”。 (图片展示“白细胞吞噬病菌过程”) 观察血小板图片,视频展示“血小板在伤口处凝结的过程” 师:看完图片和这段影片后,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血小板? 生:(几个学生补充后)无细胞核,体积最小。人受伤流血时,血小板会在伤口部位聚集,促进止血并加速血液凝固,防止大量出血及阻止细菌的入侵。 师:很好,我再介绍一下,在凝血时,血浆内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化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原,伤口附近流出的黄色透明的液体就是没有可溶性纤维蛋白原的血浆,称为血清。 师:下面,请大家试着以列表的方式来比较一下三种血细胞 血细胞形态数量主要功能 红细胞

血液循环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课的教学 东乡实验中学李国兵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探索导学为主线的教学思想,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生达到“学”是为了更好地“学”这一目的,实现主导与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知识的前后联系: 《血液循环的途径》是北师大七年级生物教科书下册第九章第二节《血液循环》中的内容。本节课前面分别讲述了“血液”、“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和“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等知识,为学习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血液循环的途径》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因为人体细胞需要的氧气、养料,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是通过血液循环来运输的,而且后面要学习的《呼吸》、《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排泄》等章,都要以本节课为基础,所以,《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节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 3、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出血的基本护理知识。 三、分析学情及学法指导: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所谓教学,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初中生好奇、好动、思维活跃,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细心研究学生可得的学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怎样思考,根据学生情况,我设计了以下学法指导: 1)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制作大量动画,同时配以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具,使知识信息的传递立体化,综合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2)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会学生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讨论、回答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教学方法: 运用PowerPoint课件,采用探究式、启发诱导式为主,学生自

血液循环不畅吃什么好

血液循环不畅吃什么好 我们知道,我们每天的血液都会循环畅通。我们的机体才能正常的运转。但是,有些患者就没有那么的幸运。他们可能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导致身体的血液循环出现了问题。所以,这时我们就要及时的预防。那么,血液循环不畅吃什么好?让为 您一一做详细的答疑 血液循环不畅可以吃以下的食物: 黑糖姜汤: 材料:生姜一块、附子80克、红枣10粒、黑糖60克。作法: 1.生姜洗净后切块,不必去皮。 2.将附子和红枣冲净,与老姜一起放进锅中,加1碗半的水熬成1碗。 3.加黑糖拌匀, 即可饮用。最近很流行的黑糖,我个人也视它为不错的补方。 这道配方必须用老姜,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让全身产生温热的感觉,改善手脚冰冷。 泡足浴方:

材料:黄芪10克、当归10克、葛根10克、川椒5克、红花5克。作法: 1.以纱布袋将所有药材包起来并捆紧。 2.加适量水浸泡20分钟后再烧开加热。 3.煮约10分钟后倒入泡盆, 再调和冷水至适当的温度。这道泡脚配方可以活血通经,双脚常冰冷的人可以每天泡个10分钟,让血液循环更好,渐渐就能改 善冰冷的痛苦。 泡澡可以增进血液循环,泡完后你会觉得整个身体发亮,但是一定要泡半身浴,尽量不要泡到胸口的心脏部位(由于水温和 水压的影响,很多人泡到胸口会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如果你 的心脏够强,泡完澡或是洗完热水澡后,可以再用稍凉的水冲一下身体,这可以让你身体的皮肤更紧实,也更加强血液循环。 早晚梳头一百下,有助增进血液循环,减少脱发又可减少头皮屑。 保持平衡饮食,合理摄取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品十分重要。只有保证全面合理的营养,才能有利于头发的生长。 脱发常见于喜吃肥肉、奶油、油炸食物、蜜糖以及经常饮用碳酸饮料和酗酒者中。这些食品含头发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较少,

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 教学设计

第十章第二节人体的血液循环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的血液循环》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和能量供给》中的第二节内容,课时设计为三课。在学习了血液和血型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浓,思维敏捷,但抽象思维略有不足,在课堂上,他们喜欢自己动手,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在学校可利用的资源条件下,尽可能的满足学生自我探究,小组讨论模式来学习新知。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4. 说出心率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5. 了解血压的概念以及如何测定血压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 能力。 2、通过收集有关高血压的知识,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 2.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区别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 描述血液循环的过程。 难点: 1. 描叙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 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 五、教学工具和手段 观察、讨论、交流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生物教学模型和视频教学相结合完成。

什么是血液循环系统

?血液循环系统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通道,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辅助装置,而一般所说的循环系统指的是心血管系统。 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动脉、毛细血管及静脉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运输系统。由心脏不停的跳动、提供动力推动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为机体的各种细胞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包括营养物质和氧气,也带走了细胞代谢的产物二氧化碳。同时许多激素及其他信息物质也通过血液的运输得以到达其靶器官,以此协调整个机体的功能,因此,维持血液循环系统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机体得以生存的条件,而其中的核心是将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人体的循环系统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组成。 体循环开始于左心室。血液从左心室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动脉分支,将血液送入相应的器官。动脉再经多次分支,管径逐渐变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最终到达毛细血管,在此处通过细胞间液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被组织吸收,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进入血液中,变动脉血为静脉血。此间静脉管径逐渐变粗,数目逐渐减少,直到最后所有静脉均汇集到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即由此回到左心房,从而完成了体循环过程。肺循环自右心室开始。静脉血被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变静脉血为动脉血,然后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左心房的血再入左心室,又经大循环遍布全身。这样血液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断地运转,完成了血液循环的重要任务。 心脏位于胸腔中纵膈内的上方,两肺之间,约在身体正中线的偏左侧,在右侧,并略向左扭转,所以右半心偏于前方,左半心偏于后方。心脏外观可分为心底和心尖,两面和两缘。 心底朝向右后上方,较宽大,与出入心脏的大血管相连,心尖朝向左前下方。心脏的前面为胸肋面,大部分被两肺遮盖,仅小部分与胸骨和肋软骨相邻;后面为膈面,贴在膈上。

血液循环系统概述

论文题目: 人体血液循环系统概述 姓名 学院 专业 学号 2014年 11月7日 1

目录 1.血液循环系统 (3) 1.1.前人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 (3) 1.1.1.古代西方学者的研究 (3) 1.1.2.东方人的认识 (4) 1.2.血液循环系统的定义 (4) 2.红细胞的流变性质 (4) 2.1.红细胞的沉降率 (4) 2.2.红细胞的变形性 (5) 2.2.1.红细胞变形性的重要作用 (5) 2.2.2.红细胞的变形性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因素 (6) 3.血液的组成及其性质 (6) 3.1.血液的组成 (6) 3.2.血液的性质 (7) 3.2.1.血液的非牛顿粘性 (7) 3.2.2.血液的粘弹性和触变性 (7) 4.血液流变性质的定量描述 (8) 4.1.法林效应 (8) 4.2.轴流现象 (8) 5.血液循环系统动力学描述 (8) 2

1.血液循环系统 1.1.前人对血液循环系统的认识 1.1.1.古代西方学者的研究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们就开始认识到心脏、血管和脉搏之间的某些关系。如公元前4世纪,希腊医圣Hippocrates(460~375,B·C)就清楚心脏的位置以及它和血管的联系,但是,他们所观察到的是人尸体中的现象。在尸体内,几乎所有的血液都被驱入静脉,而动脉中则是空的。因此,他们断言动脉内充满来自肺进入的空气。Hippocrates认为,人体健康与否取决于体内4种液体的平衡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四素论学说。四素论学说认为,人体内存在4种液体,即红液(血)、黄液(胆汁)、黏液和黑液(贮存于脾)。每种液体都有一定属性,血液温湿,胆汁温干,黏液冷湿,黑液干冷,认为只有4种液体的平衡,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机能。 古代西方学者对血液循环作过较系统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应为亚里士多德(384~322,B·C)。他对血管系进行了系统的观察,指出血管的重要性,心脏是最早成熟和最后死亡的器官。他描述了心包和心脏的轮廓,大血管在心脏的出入口。他认为血液是从心脏流至全身其他部分,并营养全身。 古罗马的盖仑是古希腊继亚里士多德之后的第一个伟大的医学泰斗,成为最早用实验方法研究动物生理功能的先驱,盖仑还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通过科学而巧妙的设计构思,进行了很多心血管功能的有益探索,对血液循环发现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盖仑通过解剖动物,研究了心脏、血管和脉搏,指出心脏有左右2个心室。他认为血液由肝生成。血液在“自然灵气”的推动下,一部分由肝分别送往身体的各部分,另一部分由肝静脉经下腔静脉注入右心室,后通过心室隔膜上的小孔,一滴一滴的流入左心室。血液在左心室注入由肺进入的“活力灵气”,从而使原来的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动脉血再分布至全身,进入脑部动脉血中的“活力灵气”变为“动物灵气”,从而使全身有了感觉。 3

促进血液循环的常用方法

?促进血液循环的常用方法 ?一到冬天,很多人都会有手脚冰凉的现象,我的一个朋友就是这样,如果长时间手脚冰凉,不仅难受,而且还容易生冻疮及其他疾病。如果她能看到这篇文章就好啦!因为我找到了一些促进血液循环的好方案,希望能够让她安全过冬!手脚冰凉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冬天血液的新陈代谢减缓,低气温使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减弱,使得手脚,尤其是指尖、脚尖等部尾的血液循环不畅,末稍神经循环不好造成的。 手脚冰凉护理方案 每天泡脚泡脚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较深的盆中加入40度左右的热水,让水漫过脚踝。浸泡20分钟左右,就会感觉到全身发热,这说明血液循环畅通后身体开始发热。如果在泡脚的同时再揉搓双脚,效果会更好。 有氧运动 慢跑、快步走、跳绳、跳迪斯科、打太极拳等,都会让全身各个部位活动起来,促进血液循环,但不可运动过度,高强度的运动,大量的出汗,会“发泄阳气”,起到相反的作 用。穿棉袜纯棉袜子不仅柔软舒适,还可吸收脚汗,让双脚整天都能保持干爽舒适。 进补热量食物 天气冷,为增加热量,改善手脚冰凉要有意进补。北方冬季寒冷,可补温热食品,如牛、羊肉或狗肉;而南方气候较温和,应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才更加适合;而且要尽量少吃寒性水果如梨、荸荠等。 保证充足睡眠 每天至少要保证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储藏阳气,阴精蓄积。按摩手脚心有时间的时候可以经常揉搓手脚心,以改善末端血管的微循环状况,并具有手脚温暖的效果。

桔皮治疗手脚冰凉 日本科学家发现,桔子皮中提取的橙皮甙,添加到饮用水中,可明显改善女性手脚冰凉的现象。在实验中,研究人员让10名患手脚冰凉症的女性饮用橙皮甙水, 10名患者饮用纯水。两小时后让她们把双手浸泡在冷水里1分钟,然后检测其血流和温度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喝纯水的一组,40分钟后手的温度仍未恢复,而喝橙皮甙水的一组,只需30至35分钟手就恢复到冷水浸泡之前的温度,指尖的毛细血管血流明显改善。 冬天一些人总感觉手脚冰凉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自然界的温度降低,阳气不足,而人体自身的阳气也会不足,身体出现阳虚的表现。另外,因为天气寒冷,人体血管收缩、血液回流能力就会减弱,使得手脚,特别是指尖部分血液循环不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神经末梢循环不良”,而导致手脚总感觉冰凉。这样的情况一般多发生于女性,特别是中年以上的女性较为常见,脑力劳动者要比体力劳动者更易出现手脚冰凉,在身体健康的年轻男性身上则很少出现。 寒冷会使人的全身或者局部血液循环不良,或者肢体末梢儿血液循环障碍,这会导致手脚冰凉。经常长期的手脚冰凉,可以称为“冷寒症”。中医理论认为这是气虚、气滞、阳气不足的反应。女性在经期、孕期和产期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体虚,更容易引起手足冰冷。如果不及时加以预防,会导致精神不佳、身体畏寒的反应,严重的还可引起下肢的静脉曲张。 1.吃西洋参。这是一种补气的良药,性平和,补而不燥。可以单独泡水饮用。 2.吃芝麻、花生。富含维生素E和多种营养,可以帮助维生素B的吸收,加强神经对抗寒冷的能力。维生素E 还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加强肢体末梢儿的血液循环。 3.吃洋葱、辣椒等可以帮助身体产生热量、促进血液循环的食物。 其他措施:

(推荐)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反思一: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个人认为做得还可以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比较注意知识点的引入。比如利用复习提问引入血液循环的概念,利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引入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还有利用体检时体检表引入心率、脉搏和血压的概念等。 2、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如课前学生收集资料,多媒体课件的利用,学生相互讨论、亲手实验探究等。 3、基本上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贯穿整节课,每一个问题、实验学生都积极思考、参与,其中测量脉搏和血压的实验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到最高点。 但是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根据课后作业的反馈,少部分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路径还有点模糊,究其原因,个人课后也和各位老师进行了交流。我觉得这主要是对于血液循环的动画没有利用好。由于血液循环的途径是个难点,如果只根据教材中的插图学生较难理解,因此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动画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来突破难点。 反思二: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出发点,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理论联系实际的讲解让学生发现生活处处有科学、处处用科学,并运用探究式、启发式、直观式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为他们创设思维的空间,思想的时间,并适时穿插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有趣的课堂游戏,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知识,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实现共同进步。在此仅作抛砖引玉,还希望各位专家和老师多加指导,谢谢。 反思三: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是教学中的难点,我决定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课后进行了反思,总结如下:1、有效地注意知识点的导入。如提问从手背注射药物怎样才能到达患处,引入血液循环的概念,利用血液循环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引入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2、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如课前学生查找资料,学生相互讨论等。3、充分利用教学挂图,课件,学生演板,课堂师生评价等贯穿整节课,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本节课存在的问题:少数学生对于血液循环的途径还有点模糊,这提醒教师在课件的制作上要更加直观,更加感性,学生先要获得感性认识然后才方面达到质的飞跃。利用口头评价方式:先考虑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然后请学习好的学生点评,锻炼其胆量和表达能力,提倡团结合作学习。 反思四: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血液循环这节课的内容是人体物质运输部分的重要内容,但是这节内容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知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理解这节课的内容是一个难题,个人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比较直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