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内容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内容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内容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内容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

主要内容:

1 森林资源的相关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1.1森林及森林资源(资源、环境)

1.2森林资源调查(一类、二类、三类调查的目的任务及主要内容)

1.3森林资源更新、保护及利用

1.4森林资源管理

2 信息与信息资源的概念

2.1信息及相关概念

2.2信息资源概念

2.3信息技术

2.4信息管理与信息的过程管理(需求分析、采集、加工组织、综合分析、存储、传递与维护、服务)

3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

3.1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基础

?标准化原理(简化、统一、协调、优化)

?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信息学、管理学、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学)

?技术基础(3S技术、通讯和网络安全技术、数据库技术)

3.2森林资源信息分类及编码

?相关概念

?森林资源信息的特性及贮存方式

?信息分类

?信息代码设计

?编码原则及方法

3.3森林资源数据采集

?相关概念

?数据库数据采集

3.4森林资源信息元数据标准

3.5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特征及主要内容

4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设计

主要参考文献

?党跃武、谭祥金主编,《信息管理导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王明明主编,《信息管理概论》,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2

?濮小金、刘文、师全民编著,《信息管理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

?曹世恩编著,《森林资源管理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6

?于政中主编,《森林经理学》(第二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亢新刚主编,《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9

具体内容

1 森林资源的概念及其主要内容

1.1森林及森林资源(资源、环境)

1.1.1森林的概念

森林:由树木为主体所组成的地表生物群落。它具有丰富的物种、复杂的结构、多种多样的功能。与所在空间的非生物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森林的界定:我国一般以“有林地”来定义“森林”。1994年以前,郁闭度0.3以上(不含0.3)的为有林地;1994年以后,郁闭度0.2及以上为有林地。面积上要求,天然林0.1hm2,人工林、经济林等0.067hm2以上为森林。

1.1.2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从广义上讲是指林木!竹类和林区范围内其它植物、动物、微生物、林地资源含水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总称(亢新刚,2001)。从狭义上讲森林资源仅指以乔木为主体的森林植物组成部分(曹世恩,1992)。森林资源是包括林木、林地及所在空间范围内一切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这些生命体赖以生存并对其有重要影响的自然环境在内的总称。森林资源具有一定的结构,即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时间结构。反映并描述这些结构的内容构成森林资源的空间特征和属性特征(和海云,1990)。

森林资源:1986年我国颁布的《森林法实施细则》规定,“森林资源包括林地以及林区内的野生动物和植物”。“林地包括郁闭度0.2及以上的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地和国家规划的宜林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在《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中有了更广的含义,从森林的功能和利用的角度,可将能够提供森林产品和服务的集合称为森林资源。

从广义的角度,森林资源应该包括直接的实物资源和间接资源。

●直接资源包括:

(1)林地资源:包括有林地(分为乔木林和竹林,乔木林又包括纯林、混交林和乔木经济林)、疏林地、灌木林地(分为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和其它灌木林)、

未成林造林地(分为人工造林未成林造林地和封育未成林地)、苗圃地、无立木

林地(分为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分为宜林荒山荒

地、宜林沙荒地和其它宜林地)以及辅助生产林地等六大类。

(2)林木资源:包括林分、四旁树、散生木等活立木以及枯立木、倒木。

(3)林中其它植物资源:多指林下的木本及草本植物和攀缘植物、低等植物的苔藓、地衣等。

(4)林中野生动物资源:鸟、兽、鱼、昆虫以及微生物等空间、地面、地下资源的总称。

(5)林中的非生物资源:水体、岩石、矿物等以及除林地、林木、野生动植物之外的有形和无形的资源(森林环境)。

●间接资源主要是由于森林的存在而产生的环境、气候、观赏、旅游、森林文化等资

源。

1.1.3资源

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称。它的外延和内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扩大和深化。资源和环境的界线是经常变动的。

资源是环境要素中能被人类利用的部分。

1.1.4环境

环境:是指人类周围一切物质、能量和信息要素的总称。既包括全部资源要素,也包括人类本身。人类的环境范围随着认识客观世界能力的提高也在不断扩大。

1.2森林资源调查(一类、二类、三类调查的目的任务及主要内容)

是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与周围环境因素关系的方式和手段。

1.2.1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一类调查)

1.2.2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森林经理调查、二类调查)

1.2.3作业设计调查(三类调查)

1.3森林资源保护、利用及森林更新

1.3.1森林保护

1.3.2森林利用

1.3.3森林更新

1.4森林资源管理及森林资源信息管理

1.4.1森林资源管理

森林资源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引下,为取得森林多种效益,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对同一地域内的森林资源及相关因素进行筹划和控制的过程,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有意识、有组织、不断进行的协调活动(方陆明,2003)。

森林资源管理是为了取得森林多种效益,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对一地域内的森林资源及相关因素进行筹划和控制的过程,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而有意识、有组织和不断进行的协调活动(亢新刚,2001)。

它强调的是为实现某一目标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而各种活动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森林资源信息获取、加工与利用之上,它不仅需要理论、方法的指导,也需要有手段与技术的支持。

1.4.2森林资源信息

森林资源信息是一种表达和控制森林资源运行状态和方式的数据。森林资源信息包括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空间信息是反映森林资源空间地理分布结构及其规律的一切数据,揭示了森林资源和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特征及其联系和规律。属性信息反映森林资源本身具有的各种性质,如年生长量、群落类型、土壤类型等以及森林资源的时间变化或数据采集的时间等(常新华,2003)。

森林资源信息是一种表达和控制森林资源运行状态和方式的数据,是经过整理、加工,用来描述森林资源运动方式的统计汇总数据。它提供管理人员使用这些经过加工的有用数据,来控制森林资源运动状态和方式。具体来讲,森林资源信息包括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森林资源空间信息是指反映森林资源空间地理分布结构及其规律的一切数据,揭示森林资源和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和分布特征及其联系和规律,具体表现形式为数字、文字、各种不同比例尺的图件和遥感影像,如森林分布图、林相图、林火监测影像等等,它具有区域性、多维性和动态性。区域性是指空间信息的定位特征,用经纬网或公里网坐标来识别空间位置,并制定特定的区域;多维性是指在一个坐标位置上具有多个专题和属性信息;动态性是指空间信息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及时更新空间信息,从而使用数据和信息来寻找时间分布规律,进而对未来做出预测和预报。森林资源属性信息反映森林资源本身具有的各种性质,如:年

生长量、群落类型、土壤类型等以及森林资源的时间变化或数据采集的时间等等(曹世恩,1992)。

1.4.3森林资源信息管理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是森林资源信息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管理,它是利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运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管理职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和处理并提供服务的过程,以有效地利用人财物,控制森林资源按预定目标发展的活动。即将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现实世界,用信息世界的描述方法描述出来,再以数据模式的方式来存储、加工,查询,为人类管理资源、利用资源服务(高宝,2002)。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重要与基础性内容之一,它涉及与森林资源管理活动有关的经过加工的能反映资源现状、动态及管理指令、效果、效益等管理活动的一切数据,包括对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的采集、处理、分析、评价、预测和模拟等功能,是信息时代下森林资源管理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结合的产物。它是森林资源信息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的管理,是利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运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管理职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和处理并提供服务的过程,以有效地利用人、财、物,控制森林资源按预定目标发展的活动(方陆明,2001)。它是林业企业计划、核算、调度、统计定额和经济活动分析等工作的依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现代森林资源信息管理MFRIM(Modern Forest Resources Information Management)可以定义为,在应用角度上是以可持续发展和“数字林业”为指导思想,以人为中心,面向森林资源管理决策者及各类专家和社会公众,在技术角度上是以MIS 与GIS 结合为核心,通过时空数据集成统一格式,集成各种可选用的信息技术,具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实现系统的网络化和组件化,最终实现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的智能化(张军,陆守一,2002)。

1.4.4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着重信息传输的逻辑程序和数学模型,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用通讯技术传输、转换信息;为组织领导提供管理决策的信息系统,在结构上,它可分为业务信息系统,功能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陈端吕,2001)。

管理信息系统(MIS)就是一套提供管理所需信息的有组织的程序,即为对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贮存、输出等一系列过程的总和。它把实现该过程的方法和手段结合起来,信息形成一个系统,使信息工作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程序。管理信息系统由信息源、信息接收器、信息管理者和信息处理机构几部分组成(曹世恩,1992)。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Forest Resourc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FRMIS)是管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也是林业管理信息系统和环境与资源信息系统按职能分解的一个子系统,本身又可以划分若干个子系统。FRMIS和森林资源管理机构、森林资源管理对象共同作用完成森林资源的管理工作。

FRMIS的目标是运用林学、系统论、管理学和计算机等科学技术,为各级森林资源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的计划、决策、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等活动,有效的组织森林资源信息,以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动态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资源的多种效益。

管理者对FRMIS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对所有管理者来说,它应该提供事物处理及满足日常工作所需要的信息;对下层管理(执行)者来说,它应该提供制定短期计划、作业设计及执行控制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对中层管理(监督)者来说,它应该提供编制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及反馈控制所需要的信息;对上层管理(决策)者来说,它应该提供战略决策及宏观控制所需要的信息;同时,FRMIS还应满足森林经营单位内外进行信息交流的需要。

FRMIS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是越来越多地将数据处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相融合,即在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中包括上述几种系统的综

合功能。同时,以大量声音、连续图像为主要特点的动态多媒体管理信息系统也是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方向。

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管理不同于传统的森林资源信息系统管理,它将空间数据作为一项不可缺少的信息与属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克服了单一属性数据分析所带来的缺陷。运用WINGIS、ViewGIS等建立了县级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最终将综合基本数据处理系统、信息分析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从而达到具备支持基层数据处理和查询的要求,中层管理控制和高层决策支持的功能。

2信息与信息资源

2.1信息及相关概念

2.1.1信息的界定

(1)概念

概念非常广泛,由于这种复杂性,应当根据不同的条件区分不同的层次来给出信息的定义。

一般人为:信息是经过采集、记录、处理并以可检索的形式存在的知识。

●信息概念的理论定义:信息就是传递中的知识差。

●信息概念的数学定义:在同一传递过程中,如果任意给出一个知识度S0,只要能

够确定另外一个知识度S x,那么,当S x-S0=S?>0,且{S?}?{S x}时,S?

对于S0是信息,S x是信息源,S0是S x的信息用户。当S0-S x=S?>0,

?}?{S0}时,S?对于S x是信息,S0是信息源,S x是S0的信息用户。

且{S

当S0-S x=S?,且lim S?=0时,S x对于S0或S0对于S x,都不发生信

息或成为信息源。

(2)信息的分类

利用目的不同,分类也不同。

按信息的表现形式分为:文献信息、图像类信息、档案类信息、统计类信息、动态类信息。也有分为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按效用分为有效信息和冗余信息。

按信息加工的深度分为:一次信息(原始的客观记录)、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

(3)信息的主要特征

●广泛性和普遍性

●可识别性和计量性

●可存储性和转换性

●传递性和相对中立性

●可处理性和再生性

●共享性和可开发性

●价值相对性和绝对性(动态性)

●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

●时效性和滞后性

●有机性和差异性。信息计量学三大经典定律就是对这一规律的集中揭示。洛特卡定

律揭示著者与文献数量的关系:写x 篇论文的作者的出现频率x c

x f 2)(=。奇夫定律揭示了文献中词汇的分布规律:第一定律c r f =)(;第二定律

)

1(21+=n n I I n 。布拉德福定律揭示科学文献数量与科学期刊数量的关系。 2.1.2信息与数据

数据是用来记录客观事物数量、性质、特征的抽象符号。其形式可以是文字、图像、数字等,但数据往往不能给出具体含义。或是指未经过加工的事实或对特定现象的描述。信息是特定背景下具有特定含义的数据,经过某种方式加工或以更具实义的形式提供的数据。在复杂系统中,前一层次的信息就是后一层次的数据。数据是“原料”,信息是“产品”。

2.1.3信息与知识

知识是人的主观世界对于客观世界的慨括和反映,是人们通过实践对自然和社会运动形态和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人们对其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性认识、经验材料进行概括、总结和升华的结果。

2.1.4信息与情报

情报是具有特定利用价值的动态知识,产生于特定的领域。可以说所有的情报都是信息,但不能说所有的信息都是情报。

信息、知识和情报的关系是:信息的范围最大,知识次之,情报的范围最小。

2.2信息资源概念

信息资源是信息管理的对象,要搞好信息管理工作,就必须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

一般来说,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切可以用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客观存在形态,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信息资源是在社会发展中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达到一定数量的信息集合,是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和积累具有潜在或现实价值的有序化信息及相关要素的集合。从本质上来说,信息与信息资源并无太大差异,但也不能简单地将信息资源看成是信息的一个子集。信息资源更强调信息作为整体、作为可利用资源、作为社会发展基础的作用,是信息的高层次状态。

从信息倒信息资源的必要条件是:信息的需求性、信息的可获得性、信息的价值性。 信息资源的构成:三要素过程观点(信息生产者、信息和信息技术);信息资源链式结构(事实——信息——智力——知识——智慧);信息资源的三角结构:

2.3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

广义来讲,信息技术是有关信息活动的一切人工技术。狭义来说信息技术是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组成的手段,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

2.3.1信息技术的特征

一般特征:

●人机共生性。技术与人相伴而生,相辅而存,相融互补。信息技术以其辅人性与

拟人性与社会形成了人机共生机制。信息技术辅人性,即为了满足和适应社会的

需要和发展,人类不但创造了信息技术,而且不断加以发展和创新。信息技术拟

人性即人类通过信息技术延长和扩展了人类信息器官,以拟人的手段达到辅人的

目的。信息人机共生性即通过人类与信息技术的互补互动,努力实现二者的和谐

统一与共同发展。因此信息技术有时被直接定义为能够扩展和延长人的各种信息

功能,是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技术总和。

人体信息器官与信息技术

技术特征:

●数字化。在信息的处理和传递中,采用二进制编码,将信息转换为用计算机设备

可以存储和处理的载体介质。

●网络化。构筑现代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各种信息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和信息系

统等的全面共享。

●高速化。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容量越来越大,性能越来越强,

效益越来越高。

●智能化。智能通信网、智能信息系统、自然语言交互系统等研究开发成为信息技

术发展的主要内容。

●个性化。借助基于以个人为目标的通信方式,辅之以多样化、定制化的信息服务

技术,实现信息交流的可移动性和全球性。

2.3.2现代信息技术体系

具有层次性结构的整体化体系:

●信息基础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器件的开发或制造技术,是整个信息技术的

基础,主要包括微电子技术、光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和分子电子技术。

●信息系统技术。即有关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控制的设备和系统的技术。信

息技术中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与智能技术和控制技术是其核心或主题支

撑技术。主要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传感技术、遥测技术、遥感技术等);信息处

理技术(如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如光纤通信技术、卫星通信

技术);信息控制技术(如导弹控制系统技术等)。

●信息应用技术。即针对特定的实用性目的,如信息管理、信息控制、信息决策等

发展起来的具体的技术群类,如工厂自动化、办公自动化、人工智能和互联通信

网络技术等。

2.3.3现代信息技术的组成

●微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和核心。

●计算机技术。其中计算机的应用可归纳为科学计算(数值计算)、数据处理、过程

控制(适时控制)、计算机辅助工程和计算机人工智能五个方面。

●通信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主要包括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微波通信、光纤通信等。

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使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逐渐走向一体化的发展方

向。

●传感技术。是当今世界上发展最快速的高新技术之一。传感技术是测量技术、半导

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微电子技术、光学、声学、精密机械、仿生

学、材料科学等众多学科相互交叉的综合性高新技术。

2.3.4信息技术的主要领域

●数据库技术。数据库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数据的结构化,数据共性高冗余度

低,数据独立性较高,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

●多媒体技术。主要包括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压缩技术、软硬件平台技术、

基础环境技术、多媒体信息管理技术、多媒体通信与网络技术等。

●数据挖掘技术。常用的数据挖掘技术分为三种:统计分析(数据分析)类技术,

挖掘模型有线性分析、非线性分析、回归分析、逻辑回归分析、单变量分析、多

变量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最近邻算法和聚类分析等;知识发现类技术,包含人

工神经网络、决策树、遗传算法、粗糙集、规则发现和关联顺序等;其它数据挖

掘技术,包含文本数据挖掘、Web数据挖掘、分类系统、可视化系统、空间数据

挖掘和分布式数据挖掘等。

●人工智能。利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智能。主要应用为机器人、定理证明、模式识

别和专家系统。

●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

用于支持管理决策。数据仓库对多个异构的数据源有效集成,集成后按照主题进

行重组并包含历史数据,存放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一般不再修改。

●信息加密技术。包含信息安全技术、密码与信息加密、数据加密技术和数据加密

算法。

2.4信息管理与信息的过程管理

2.4.1信息管理

狭义的信息管理是指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传播和利用的过程。

广义的信息管理是指个人、组织或社会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如信息、人员、技术、设备、组织等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实现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满足社会对信息需求的过程。

信息管理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是信息管理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根本的行动纲领;分目标是信息管理系统中子系统的独立、具体的目标。

信息管理的层次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微观层次是最基层的,其主要任务包括制定信息规划、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和利用信息。

2.4.2信息的过程管理

需求分析、采集、加工组织、综合分析、存储、传递与维护、服务。

2.4.3信息分类编码

2.5信息系统管理

2.5.1信息系统及其特征

定义:

(1)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也就是为满足某种需要或要求所使用的一组概念或一组元素,其目的在于使整个系统达到最优化,而不是使这个系统中的各个元素分别达到次优化。

(2)信息系统: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戴维斯(G.B.Davis)等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用来提供各种作业、管理和决策信息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它包括计算机分硬件、软件、手工规程以及用于分析的模型等。劳顿(Kenneth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5062583.html,udon,Jane https://www.wendangku.net/doc/405062583.html,udon)定义: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它通过收集、处理、存储和扩散信息,来支持组织的管理、决策、合作、控制、分析活动,并使之可视化。

基于以上,可以人为:信息系统就是通过信息的收集、处理、贮存、传递和交流而实现的信息从信息源到信息用户的职能系统。

特征:

信息系统除具有系统的一般特征(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适应性、动态性和有序性)外,还具有以下特征:

●发展性。

●开放性。

●集合性。

●层次性。

●方向性。

2.5.2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信息系统的基本(一般)结构:见下图。

信息系统的层次结构:金字塔形的结构。从下到上分别为信息平台、事务信息处理、业务信息处理、战术信息处理、战略信息处理。

信息系统的结构体现了信息系统的功能。基本功能:信息的输入、处理、存储、管理、检索查询、管理、输出、传递等。

2.5.3信息系统的开发

开发基本原则:经济基础原则(建立过程、目标实现经济可行性);渐进开发原则;有效协调原则(信息形式的标准化、传递的规范化、流程的秩序化等);确保效用原则(系统目标为中心)。

开发方式主要有:委托开发、自主开发、联合开发、购买软件包二次开发等方式。

开发的结构模式:目前最为广泛的有C/S和B/S两种模式。

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两层C/S 模式最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后期引入业界,它为多用户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双向交流感和灵活性,革命性的改变了传统的应用设计和系统实现方式,很快便在各种类型的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中获得了广泛应用。两层C/S模式如图2-3所示。

在这种模式中,服务器只负责各种数据的处理和维护,为各个客户机应用程序管理数据;客户机包含文档处理软件、决策支持工具、数据查询等应用逻辑程序,通过网络使用SQL 语言发送、请求和分析从服务器接收的数据。这是一种“胖客户机(FatClient)”、“瘦服务器(Thin Server)”的网络结构模式。

这种传统的两层C/S 模式比较适合于小规模、用户较少、单一数据库且在安全、快速的网络环境下(例如局域网)运行。但是,随着应用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复杂性越来越高,在多用户、多数据库且非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这种两层结构的应用模型将无法适应。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用户需求的进一步提高,三层C/S 模式应运而生。

三层C/S 模式(如图2-4 所示)是伴随着中间件技术的成熟而兴起的,核心概念是利用中间件,将应用分为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存储层三个不同的处理层次。三个层次的划分是从逻辑上来分的,具体的物理分法可以有多种组合。中间件作为构造三层结构应用系统的基础平台,提供了以下主要功能:负责客户机与服务器间、服务器间与服务器间的连接和通信;实现应用与数据库的高效连接;提供一个三层结构应用的开发、运行、部署和管理的平台。

三层C/S 模式的主要优点为:(1)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2)较好的可共享性;

(3)较好的安全性;(4)增强了企业对象的重复可用性;(5)具备很高的稳定性、延展性和执行效率;(6)具备良好的容错能力和负载平衡能力。这种模式曾在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应用取得比较大的进展,如国家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的PowerMap系统,华南理工大学与广西林业部门合作开发的FIS系统,北京林业大学开发的FRIMS 系统等(何平洪,2000)。

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这种模式总的来说是建立在客户机/数据库服务器两层结构模型之上的,是基于企业内部网络的应用系统。该模式由两部分(两层)组成,有一个主要接口,这一接口主要涉及客户机和远程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连接。客户机由功能一般的微机来担任,它可以使用服务器中的资源。对于用户的请求,如果客户机能够满足就直接给出结果;反之则需要交给服务器来处理。这种模式可以合理均衡的处理事务,充分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C/S模式的应用系统最大的好处就是不依赖外部网络环境。

优点:

(1)交互性强。客户端有一套完整的应用程序,在出错提示、在线帮助等方面都有强大的功能,并且可以在子程序间自由切换;便于对信息数据库的维护和管理。

(2)C/S模式提供了更安全的存取模式。C/S模式配备的是点对点的结构模式,适用于局域网,安全性可以得到可靠的保证。

(3)C/S在逻辑结构上比B/S模式少一层,对于相同的任务,C/S完成的速度比B/S快,使得C/S更有利于处理大量数据。同时由于客户端与服务器的直接相连,没有中间环节,因此响应速度快。

(4)开发具有针对性,故而操作界面友好,形式多样,可以充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

不足:开发成本高;移植困难;用户界面风格不一、维护复杂;升级麻烦等。

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基于Web 的信息发布和检索技术、Java 计算技术以及网络分布式对象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很多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从C/S 结构向更加灵活的多级分布结构演变,使得软件系统的网络体系结构跨入一个新阶段,即B/S 体系结构。该结构本质上也是客户机/服务器,又称为“瘦客户机”模式,是三层C/S 结构在Web 上应用的特例,即浏览器/Web 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结构的三层结构(樊银亭,2001)。三层的B/S 结构把两层的C/S 结构的客户事务处理模块从客户机的任务中分离出来,由单独的一层来负担其任务,把负荷均衡地分配给了Web 服务器,这样给客户机的压力大大减轻了,于是由原来的两层C/S结构变成了三层的B/S结构,这种结构模式如图2-5 所示。

在这种结构模式中,表示层由浏览器和Web 服务器的动态页面组成,接收用户的处理请求并交给应用服务器(Application Server)。应用层对应于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

器中的中间件完成业务逻辑处理,处理过程中会使用数据资源层的服务来得到必要信息或存储修改相应的数据。数据资源层对应于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实现对数据库的管理和库中数据的访问与增删改。

B/S 模式的优势在于:

(1)简化了客户端。B/S 模式无需像C/S 模式那样在不同的客户机上安装不同的客户端应用程序,只需安装通用的浏览器软件即可。

(2)简化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系统的开发者无需再为不同级别的用户设计开发不同的客户应用程序,只需把所有的功能都实现在Web 服务器上,并就不同的功能为各个级别的用户设置权限。

(3)易于操作。对于C/S 模式,客户应用程序有自己特定的规格,用户需要接受一定的培训才能使用。而B/S 模式的客户端只是一个简单易用的浏览器软件,无论是哪个级别的用户,都无需培训便可直接使用。

(4)B/S 模式适用于在网上发布信息。这是C/S 模式无法实现的,而这种功能又恰恰是现代企业管理所需要的。这使得企业的大部分书面文件可以被电子文件取代,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使企业行政手续简约化,节省人力物力。

由于B/S 模式结构具有许多传统C/S 模式结构不具备的优点,而且又紧密地结合了Internet/Intranet 技术,是技术发展的大势所趋,它把应用系统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目前,我国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在这种结构模式下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吴保国,林政,2001;谭靖等,2004;刘永宽,2005),但是系统还不够完善,没有形成完整的先例,还需要做更多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以使这种模式在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得到普遍应用。

该模式由浏览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个层次组成。该模式使用一个通用的浏览器在客户端来代替形形色色的应用软件,用户的所有操作都是通过浏览器进行的。而Web服务器是该模式的核心部分,它负责接受浏览器的查询请求,从数据库服务器获取相关数据后传送回浏览器。

优点:

(1)系统开发、维护和升级的经济性。该模式所具有的框架结构大大节省了这些费用,同时该模式对前台客户机的要求不高,可以避免盲目进行硬件升级所造成的巨大浪费。

(2)该模式提供了一致的用户界面。该模式的应用软件都是基于Web浏览器的,这些浏览器的界面都很相似。对于无用户交互功能的页面,用户接触的界面都是一致的,从而降低软件使用人员的培训费用。

(3)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在该模式下,外部的用户可以通过通用的浏览器进行访问。

(4)该模式的结构易于扩展。由于Web的平台无关性,可以支持各种软硬件平台环境,该模式结构可以扩展,可以从一台服务器、几个用户的工作组级扩展成为拥有成千上万用户的大型系统。

(5)具有更强大的信息系统集成性。

(6)提供更灵活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发布服务。该模式借助Internet强大的信息发布与信息传送能力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事业内部的大量不规则的信息交流。

缺点:采用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这种开发的结构模式,并采用TCP/IP这一类运用于Internet的开放性协议,其安全性只能靠数据服务器上管理密码的数据库来保证;速度相对C/S模式较慢。

开发方法主要有:

●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Structured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SSA&D)。目前应用最普遍最成熟的方法。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从层次的角度,结构化、模块化,自顶向下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只有当上一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后,才能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

一般包括五个依次连接的阶段:

(1)系统规划阶段。根据用户信息系统开发的请求,进行调查并通过可行性研究确定下一阶段的实施计划。

(2)系统分析阶段。对组织结构和功能、业务流程、数据与数据流程、功能与数据之间的关系等进行分析,建立系统的逻辑模型。

(3)系统设计阶段。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划分子系统的功能,确定共享数据的组织,然后进行详细设计如处理模块的设计、数据库系统设计、输

入输出界面设计、编码设计等。

(4)系统实施阶段。将系统设计方案付诸实现的阶段。主要任务包括程序设计、程序调试、对系统模块进行调试、进行系统运行所需数据的准备、对相关

人员进行培训等。

(5)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交付用户使用的阶段。主要任务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系统综合评价、对系统开发项目的运行效果进行监理审计等。

特点:

(1)自顶向下进行整体性的分析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

(2)面向用户的观点;

(3)开发过程阶段清楚、任务明确,并有标准的图、表、说明等组成各阶段的文档资料;

(4)充分预料可能出现的变化;

(5)开发过程工程化,工作成果文献化、标准化。

优点:(1)整体性和全局性好;(2)严格区分开发阶段,系统针对性强。

缺点:(1)用户与系统研制人员之间思想交流不直观;(2)开发过程较为复杂,所使用工具落后平;(3)开发周期长;(4)不能较大范围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

化等。

●原型法(Prototyping Approach,PA)。是一种以关系数据库、第四代程序设计语言和系统开发环境为支撑的、旨在改进传统的结构化方法的不足,缩短开发周期,减少开发风险而推出的一种具有全新设计思想和开发工具的系统开发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在获取一组基本需求以后,用最经济的方法,快速开发出一个可以实际运行的初始系统原型,通过运行原型,与用户共同对原型不断评价和修改,反复进行,使之逐步完善直至用户满意为止,最终形成完整的实际系统。

工作流程是:用户提出要求,开发人员识别和归纳需求,快速开发出原型,然后交付用户评价。如果完全不可行则重塑原型,如对原型不满则修改原型,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基本特点:

(1)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改进了系统开发者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

(3)有效地控制和降低系统开发的风险。

不足:对于大型系统和复杂系统,原型法难于解决;对开发工具和开发管理水平要求较高。

●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Object-Oriented,OO)。结构化强调功能结构和数据流程,

原型化强调模拟实际问题,而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是把焦点放在对象的概念上,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面向对象的基本思想认为,客观世界是各种各样对象组成的。

面向对象方法的主要特征是:事物都是由对象组成,复杂的事物可以由对象组合构成;对象由属性和方法构成。属性是对象的静态特征,方法是对象的动态特征;对象之间通过消息传递而互相感知,消息传递是通过消息模式和方法定义的操作完成;对象被抽象以后形成类,类可以有超类和子类,类间具有继承性;对象的所有特征被封装在一个模块中,满足软件工程的一切要求。

开发的四个阶段:(1)系统调查和需求分析;(2)面向对象分析(OOA);(3)面向对象设计(OOD);(4)面向对象程序实现(OOP)。

基本特点:优点主要表现在,以对象为基础,实现从对象客体的描述到软件结构之间转换。OO方法的应用解决了传统结构化开发方法中,客观世界描述与软件结构不一致问题,缩短了开发周期,解决了从分析设计到软件模块结构之间多次转换映射的繁杂过程。OO方法中继承性支持模型与代码在一个系统中的重用,大大降低了软件系统的复杂性,提高了开发效率。不足:OO方法需要一定的软件基础支持才可以应用;在大型系统开发过程中,如果直接使用自底向上的OO法,会造成系统结构不合理,缺乏全局考虑,使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失调等问题。

计算机辅助开发方法(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CASE)。是一种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开发方法,它集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程序生成技术、关系数据库技术和各类开发工具于一身,能够全面支持除系统调查以外的每一个开发步骤,严格讲,CASE只是一种开发环境,而不是一种独立的开发方法。采用CASE工具进行系统开发,必须结合一种具体的开发方法,如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面向对象方法或原型化开发法等。CASE方法把原来由手工完成的开发过程转变为以自动化工具和支撑环境支持的自动化开发过程。

基本特点:

(1)解决了从客观对象到软件系统的映射问题,支持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2)提高了软件质量和软件重用性;

(3)简化了软件开发的管理和维护;

(4)加速系统开发过程,功能进一步完善;

(5)自动生成开发过程中的各种软件文档。现在的CASE中集成了多种工具,这些工具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

2.5.4信息系统管理

信息系统管理的主要内容:

广义的信息系统管理几乎包括了与信息系统相关的一切管理活动,包括信息系统环境管理、资源管理、开发管理、运行管理、发展管理、技术管理等内容。

狭义的信息系统管理则主要指一种过程管理,涵盖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运用计划、控制、维护和评价等管理技术和方法,对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

基本原则:

(1)需求导向原则。

(2)把握关键原则。

(3)人机平衡原则。

(4)效率至上原则

信息系统管理活动:

信息系统管理贯穿于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的全过程,涉及信息资源管理的所有方面。主要包括项目管理、运行管理、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

(1)项目管理。从具体的项目执行过程,项目管理可分为项目授权、需求分析、项目选型、开发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项目评估及更新、项目完成验收6个步骤。

(2)运行管理。对系统运行进行监测和控制,跟踪和记录其运行状态,对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调整。在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中,需要对构成信息系统的各种要素进行管理。可分为日常运行管理、系统维护、运行记录等。

(3)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主要体现为一种有效的控制活动,由制定质量标准、评价标准的执行情况、偏离标准时采取纠正措施和安排改善标准的计划等活动组成。信息系统的质量管理不仅仅是对开发成果的质量要求控制,还包含了对开发工作流程、开发方式、财务成本和开发风险等更多方面的控制管理。

(4)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风险评估+安全机制+安全策略+防御体系+实时检测+数据恢复+安全跟踪+动态调整。

3森林资源信息管理

3.1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基础

3.1.1标准及标准化

(1)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56年给出了标准的定义:“标准是公认的权威机关批准的一项特定标准化工作的成果,它采用下述表现形式:一项文件;一个基本单位或物理常数;可用作实体比较的物体”。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李春田,2001)。

(2)标准化: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关于标准化的定义是:标准化是为了所有有关方面的利益,特别是为了促进最佳的全面经济效果,并适当考虑产品使用条件与安全需求,在所有有关方面的协作下,进行有秩序的特定活动所制定并实施各项规则的过程。标准化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李春田,2001)。标准化的实质是标准的制定、发布、出版、实施等整个活动过程(徐海根等,2000)。

(3)国际标准:

是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所制定的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公布的国际组织所制定的某些标准,如美国标准学会(ANSI)、欧洲电工标准化委员会、泛美标准化委员会等公共标准机构制定的标准。

(4)其它相关标准概念

●推荐性标准

推荐性标准又称为非强制性标准或自愿性标准,是指生产!交换!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一类标准"这类标准,不具有强制性,任何单位均有权决定是否采用,违反这类标准,不构成经济或法律方面的责任"应当指出的是,推荐性标准一经接受并采用,或各方商定同意纳入商品经济合同中,就成为各方必须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中的/,,国家标准中的/,,表示的是/推荐,,的意思"例如一5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6系指该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地方标准

由一个国家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省!州或加盟共和国制定的标准,称为地方标准"它一般由地方所属的各企业与单位执行。

●行业标准

根据5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6的规定由我国各主管部!委局批准发布,在相应行业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称为行业标准"例如机械、电子、建筑、化工、冶金、轻工、纺织、交通、能源、农业、林业、水利等等,都制定有行业标准。

●基础标准

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称为基础标准。基础标准按其性质和作用的不同,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概念和符号标准精度和互换性标准实现系列化和保证配套关系的标准结构要素标准产品质量保证和环境条件标准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标准管理标准量和单位。

●林业标准化

林业标准化是指与林业有关的标准化活动,是运用标准化原理对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使生产过程规范化、系统化,从而取得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林业标准化包括苗木生产标准化、造林、营林标准化、林产品、林副产品、林化产品标准化、林业设备标准化、林业管理标准化等。林业标准化的实施,必将起到指导生产、引导消费和规范市场的作用,也必将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产品标准

以产品结构、规格、质量和检验方法等为对象所制定的标准。它是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约束力的产品技术准则,是产品生产!质量检验!选购验收,使用维护和洽谈贸易、质量仲裁的技术依据。产品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的范围、产品的品种、规格和机构形式产品的主要性能如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产品试验、检验方法和验收规则产品的包装、储存和运输要求等。产品标准按其适用范围,分别由国家主管部门和企业组织制定。

●代码标准

代码标准主要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以表示事物和概念的数码组合为对象所制定的标准。它是随着计算机应用与发展而提出来的。代码标准的优点是便于计算机输入和输出,快速准确的贮存和处理各种信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以文献著录项目采用的编码或编写形式为对象所制的标准。主要包括文献编辑、出版、目录、文献著录及缩写等方面的标准。

●技术标准

以工农业产品和工程建设的质量、规格及其检验方法等为对象所制定的标准。是从事生产,建设及商品流通的一种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按标准化对象特征和作用分类,技术标准

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卫生标准等按标准化对象在生产流程中的作用分类,技术标准包括产品标准、零部件标准、原材料及毛坯标准、工艺及工装标准、设备维修保养标准及检验标准等按标准的强制程度分类,技术标准包括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按标准在企业中适用的范围分类,技术标准包括公司标准、工厂标准、科室或车间标准。

●信息分类编码标准

将某种类型的信息按照科学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分类并加以编码,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发布,作为各单位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信息交换时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

●标准有效期

自标准实施之日起,至该标准复审重新确认、修订或废止的时间,称为标准的有效期,又称为标龄。由于各国情况不同,标准有效期也不同。以ISO为例,ISO标准每5年复审一次,平均标龄为4.92年。我国在《国家标准管理办法》中规定国家标准实施5年内要进行复审,即国家标准有效期一般为5年。

●综合标准化

综合标准化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是现代标准化的重要特征和基本形式之一,是在现代条件下保证原料、材料、配套产品和成品标准化整体协调一致性的重要标准化方法。它是用系统分析方法针对具体的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所形成的系统进行整体标准化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综合地解决提高产品质量的问题。综合标准化的实质在于使那些能够保证产品达到最佳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的所有相关要素保持完整的系统性和最佳关系。综合标准化是以标准化对象的整体最佳效益为目标,对包括设计、工艺、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配套制品、技术手段、生产准备、检验方法等综合考虑,进行整体标准化。综合标准化的基本特征是系统性、目标性和整体最佳化。

实施林业标准化,是现代林业发展的方向,是林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需要。完善有效的标准体系,可以把林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从而有利于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增强林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加强林业标准化工作不仅是加速林业科研成果转化的需要,而且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最早森林的主要功能集中在木材产品方面,因此对林业标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林产工业方面,如与林产品、林业机械等相关的标准。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的社会功能、生态功能等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各国的林业主管部门及工作人员对林业标准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也在相应的变化。因此,为了更好更有效的保护森林资源,实现其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可持续发展,并保证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各国根据不同的国情,依据本国的相关的基础法律,制定了多种森林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标准,尤其是森林认证(Forestry Certification)方面的标准最为广泛。

发达国家虽然在森林资源调查、监测等方面技术比较先进,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等都很好的应用到森林资源调查等中,但是由于各国森林资源清查体系、经营水平、国情等的不同,有关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标准方面仍是一片空白。

(5)我国林业标准化工作滞后,直到1952年才开始实施林业标准化,基本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的发展:

●起步阶段(1949年一1956年)。当时有关部门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开始在

农产品、畜牧、植物保护等方面开展了标准化工作,制订了一些标准。而林业标

准只是在农产品标准中含有很少的部分,这一时期的林业标准化工作只是处于起

步阶段。

●发展阶段(1957一1966年)。在这个阶段,我国的标准化工作进入了一个全新的

发展阶段。在农业方面较早地制定国家标准的是林业。如GB142一58《直接使用

原木》、GB143一58《加工用原木》、GB144一58《原木检验规则》三项国家标准。

但总的来讲林业标准数量还很少。和其他行业比较还是很落后的。

●停滞阶段(1967一1976年)。文革期间,林业标准化工作和其它各项工作一样,

不能正常开展,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的状态。

●发展阶段(1976年后)。林业标准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全面发展时期。1979年

林业部科技司成立了标准处,开始了全面的林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向国际和国外

先进标准靠拢。

几十年来,围绕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制定了种子、苗木、苗圃、观赏植物、森林经营技术、森林资源保护、经济林与副产品、原竹与竹材、原条与原木、木材加工材、人造板木材、竹材防腐、林产化工原料、木炭等方面的多项标准(国家林业局,2003)。林业标准化体系框架己经初步形成,林业标准包括国家、行业、地方、企业四级标准,这些标准覆盖了林业生产的主要技术环节和主要内容,在林业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到目前为止,全国林业标准(不包含企业标准)总数已达到1650项,其中:国家标准268项,行业标准582项,地方标准800项。

(6)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林业标准化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林业标准化开始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我国当今林业标准化在学术方面研究的热点主要有:林业标准化的意义、作用和推行林业标准化的必然性;林业标准化与农业现代化;林业产业化与林业标准化;林业标准化的各种方面,如种苗标准化,木材标准化,地方标准制定实施等。此外,也有人从保证林业标准化实施的角度进行研究。

●林业标准化示范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从1998年到现在,全国已有近50个县成为国家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开展林业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良种使用率以及林产品经济效益都有了明显提高。各地方林业厅、局也将一大批省级、市级的林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纳入省级、市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区的轨道,其中,省级林业标准化示范县已达到近100个。

●林业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形成。

截至目前,我国林业标准从种苗繁育到林木产品,从森林资源开发到荒漠化治理,一个以生态建设为核心的林业标准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这些标准(不含企业标准)可分为8个体系:综合类、种苗(或繁殖材料)类、营造林类、生态工程类、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类、湿地和荒漠化类、林产品(分木质产品和干果、花卉、山野菜等非木质产品)类以及林业机械类。

●森林认证体系开始起步。

目前,森林认证作为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一种有效机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全面开展。从全球来看,独立第三方认证己经成为消费者认识产品某一方面性能的重要途径,并得到各种产业界和消费者的认可。相关部门已经组织力量对森林认证的国际形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正积极开展相关国家认证体制、认证模式的比较研究工作。

(7)标准化原理:

●简化原理。事物的多样性是客观发展的普遍形式,而简化则是对事物多样性发展

的一种人为的控制。这种控制不是简单盲目的控制,而是在一定时期内,保证满

足一般需要的有选择的控制。因此,在简化原理中包含有两个界限,即简化的必

要性界限和简化的合理性界限。简化是针对具有同种功能的标准化对象而言的。

当其多样性的发展规模超出了必要的范围时,才允许简化,即达到了简化的必要

性界限。当标准化对象具备了简化的必要,即应及时去掉其中多余的、可换的和

低功能的环节,使其在一定时期内满足适应一般的需要,并保持简化后的构成精

炼合理,使总体功能最佳,这就是简化的合理性界限。在林业生产实践中,简化

的对象常常被选择为营造林管理的有关技术等。对标准化对象的简化,一般都是

通过制订标准来实现的。通过标准的使用,使森林的经营管理的总体功能达到最

佳,效益达到最大。

●统一原理。统一原理在标准化实践中的具体表达形式为统一化,使标准化对象中

的某些事物的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一致性。即把同一事物的

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因此正确的选择统一对

象和确定合适的统一时机、统一范围,是统一化的前提。统一的对象应具有下列

特性:多样性——某一事物具有多种表现形态;相关性——事物内部和外部的相

互联系性;重复性——某一物事具有反复发生的性质。只有具有上述特性的标准

化对象才有统一的可能和进行统一的必要。标准化对象是很广泛的。具体对象不

同,情况不同,统一的程度也应不同。也就是说,要根据标准化对象的不同情况,

哪些方面做出统一规定,哪些方面不做统一规定,哪些方面做出比较灵活规定,

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做出恰当的规定,同时还应明确规定统一的范围。统一的范

围不可能是任意的,在林业生产中更是如此。要根据标准化对象的特性,结合自

然状况,合理地确定统一的范围,应在全国统一的,一定要在全国统一,例如,

在各省进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同一树种,往往由于地方术语、调查人员

的基础水平、作业要求的程度等的不同,可能记载为不同的术语名称,导致了同

一树种有多种形式的表述,很难在全国范围内统计某一树种的信息数据,导致全

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无法统计,制约了林业信息化的发展,因而必须标准

化、统一化树种的标准术语,提高森林资源管理的水平。

●协调原理。是指在标准系统中,只有当各个局部子系统的功能彼此协调时,才能

实现整体系统的功能最佳。协调原理是经系统的观点处理标准内部和标准之间的

关系的。每一个具体的标准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系统,每一个标准又跟另外的一些

标准密切相关,进而形成更大的系统。一定的系统,具备一定的功能。标准系统

的功能取决于各子系统功能的发挥及各子系统之间互相适应的程度。为了实现整

体功能的最佳,必须对子系统进行协调,使整个标准系统中各组成部分或各相关因

素之间建立起合理的秩序或相对平衡的关系。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个

系统的、复杂的工作,由森林资源数据采集、标准化处理、森林资源属性数据编

码、标准数据库的建立、数据的标准化输出等构成。要实现管理信息系统整体功

能最佳,必须协调上述各部分工作,结合现代林业技术以及用户需求,既要考虑

各自相对的独立性,又要很好的有机的结合。任何一部分工作没有协调好,都可

能造成整体系统的紊乱,不能有效的应用于林业生产实践。

●优化原理。是指按照特定的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对标准系统的构成因素

及关系进行选择、设计或调整,使之达到理想的效果。优化原理的核心是优化。

优化的对象是标准系统的构成因素及其关系,也可看作是对标准系统中的标准与

标准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标准中的具体内容的优化,这种优化必须有明确的特定的

目标。这种目标可以是标准系统的整个功能目标,也可以是单项标准所要达到的

目标。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有两层含义,如果是针对某个标准系统而言,指的是

系统外部条件的限制,如科技水平!、然条件等的限制。在林业标准化工作中,优

化原理被广泛应用于森林资源调查、林业标准建设等方面。

对于信息系统建设来说,以下三个方面的标准化尤其重要:

(1)信息编码的标准化。现代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在信息编码的标准化基础上。

(2)表达方式的标准化。必须使用大家取得共识的、通用的表达和理解的方式,才能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名词解释、填空、简答题、论述题 1、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概念、发展历程、特点、 概念:是指资源环境信息的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管理、信息传播以及辅助管理的决策系统。 涉及到的信息技术有:数据(仓)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3S技术(GIS、RS、GPS)、图像处理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等等。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是面向资源和环境应用领域的信息技术系统。 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遥感技术开始出现,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开始形成。 70年代,地理信息系统概念提出,加拿大建设世界上第一套CGIS系统。 80年代,全球定位系统投入使用,资源环境信息技术形成一个独立的技术体系,信息系统的应用日益广泛。 90年代,资源环境信息与信息技术产业化。美国就业人口中52%从事直接信息产业。 1998年美国提出“数字地球”概念,世界各国响应,数字农业(精确农业)、数字国土……等概念纷纷提出,国家级信息工程纷纷上马。 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建成了水质档案系统; 保加利亚开发的农业综合管理系统(Integrated Computerized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System,简称ICAMS)系统从80年代初开始运行; 198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 1989年美国土壤保持局运用土壤信息系统保护土壤生态环境,控制土壤污染; 1994年我国完成第一个省级环境信息系统; 全球性环境信息系统:国际环境资源查询系统、全球环境监测系统、全球资源信息数据库等。特点:综合性、基础性、广泛性。 2、环境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特点、应用模式概念: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为手段,进行环境空间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存储和表达并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环境空间信息支持和管理决策依据的计算机系统。 特点:多技术集成特性、环境空间特性、动态变化特性、广泛实用特性、可视化特性 应用模式:作为环境科学研究工具的应用模式;作为环境管理的应用模式;作为公共服务的应用模式。 3、环境数据分类:环境监测数据、工业污染与防治数据、生活及其他污染与防治数据、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数据、环境管理数据。 4、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环境监测数据是环境GIS的主要数据源,而其获得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环境监测体系。目前环境监测大体分为三个类型:①要素型:按不同的环境要素建立的监测网络;②管理型:按行政管理体系建立的监测网络,我国基本上属于这种类型;③混合型:上述两种网络的综合,如重点流域,长委、黄委。 5、环境GIS涉及的空间信息的分类 环境GIS涉及的空间信息主要有三大类:污染源空间信息、环境质量空间信息和自然生态空间信息。对这些空间信息进行查询和处理是环境GIS应用的最基本的功能。 ①环境质量空间信息:环境质量测点发布信息查询与处理、水质监测信息查询与处理、空气质量监测信息查询与处理、区域噪声监测信息查询与处理、历年环境质量数据变化趋势分析与制图;②污染源空间信息:点状污染源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线状污染源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面状污染源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污染源背景基本信息查询与处理、废水、气、渣排放信息查询与处理、污染源能源消耗信息查询与处理、工业用水量信息查询与处理、污染源数据变化趋势分析与制图③自然生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_系统分析报告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 系统》 上机实践报告

目录 1.系统分析报告 ------------------------------------------------------------------------------------------------- 3 1.1系统详细调查 ------------------------------------------------------------------------------------------- 3 1.1.1系统开发背景 ---------------------------------------------------------------------------------- 3 1.1.2信息系统范围 ---------------------------------------------------------------------------------- 4 1.1.3项目开发方法概述 ---------------------------------------------------------------------------- 4 1.1.4组织结构图-------------------------------------------------------------------------------------- 4 1.2业务流程图 ---------------------------------------------------------------------------------------------- 5 1.2.1业务流程分析 ---------------------------------------------------------------------------------- 5 1.2.2业务流程图的绘制 ---------------------------------------------------------------------------- 6 1.3数据流程图 ---------------------------------------------------------------------------------------------- 9 1.3.1高层数据流程图 ------------------------------------------------------------------------------- 9 1.3.2底层数据流程图 ------------------------------------------------------------------------------ 11 1.4数据字典 ------------------------------------------------------------------------------------------------ 15 1.4.1 数据项 ------------------------------------------------------------------------------------------ 15 1.4.2 数据流 ------------------------------------------------------------------------------------------ 15 1.4.3 数据处理 --------------------------------------------------------------------------------------- 19 1.4.4 数据存储 --------------------------------------------------------------------------------------- 21 1.4.5 外部实体 --------------------------------------------------------------------------------------- 22 1.5数据库的概念设计和逻辑设计 -------------------------------------------------------------------- 23 1.5.1数据库概念设计 ------------------------------------------------------------------------------ 23 1.5.2数据库逻辑设计 ------------------------------------------------------------------------------ 26

环境自动监测及信息管理系统_运维管理操作手册

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运维管理模块 操 作 手 册 省环境保护局监测信息处 省环境保护局信息中心 2011年7月

目录 1.前言 (1) 1.1目的 (1) 1.2围 (1) 1.3运行环境 (1) 1.4如使用本手册 (2) 2.概述 (2) 3.操作手册 (2) 3.1系统登录 (2) 3.2在线监控 (4) 3.2.1首页 (4) 3.2.2实时信息 (5) 3.3运维管理 (8) 3.3.1 运维单管理 (8) 3.3.2日常运维 (13) 3.3.3比对数据 (19) 3.3.4汇总查询 (21) 3.3.5消息转发 (24)

1.前言 1.1目的 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是对全省污染源在线监控进行统一管理的系统操作平台,实现了省、市、县(区)三级联动,数据整合交换,为环境执法人员及管理者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撑与管理平台,提高了操作人员及管理者的工作效率,为改善全省环境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本操作手册详细介绍了《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各种服务程序、应用功能、具体操作法及相关问题解答,为使用人员实际操作提供指导。 1.2围 本手册的编写对象:《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的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维护人员等。 1.3运行环境 本系统运行环境要求如下 系统使用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操作系统 浏览器版本:IE7.0、IE8.0 系统安装环境: 操作系统:window server2003操作系统(含:.netframework2.0,IIS6.0)数据库:oracle10g 发布平台:tomcat5.5

1.4如使用本手册 1)按顺序阅读每一章。 2)根据目录中的索引词条选择性阅读。 3)建议您完整阅读本手册,以便整体把握与操作。 2.概述 《省环境自动监测与信息管理系统》是原在线监控系统的升级改造版本,解决了之前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系统缺陷,操作不便及人工耗时等问题,并针对新的用户需求进行研发,如:环境质量和数据统计的信息化处理,有效性数据审核等。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加强了省、市、县(区)三级部门的信息联动,为管理者的有效考核与管理提供了支撑。 3.操作手册 3.1系统登录 (1)在浏览器中输入相应的网址,启动系统时,显示登录页面如图3.1.1。

林业资源数据管理系统

林业通讯设备管理系统 林业系统通讯设备是林业生产中的重要基础设施,是林业系统日常工作必要辅助。用GIS技术对通讯设备进行管理可以提高资源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林业系统通讯设备具有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泛、分布区域地形复杂等特点。从而对设备的管理、维护带来许多不便。林业通讯设备管理系统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图片资料、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设备资料等数据融合在一起,可以清楚的描述设备管线的地表和地下分布情况、设备名称和数量、设备安装日期维护记录、维护人员的组成等等。通过对地形数据的分析可以精确定位某一设备的位置以及其周边环境,从而大大降低设备管理和维护的工作强度。 一、地形数据的管理与控制 1.图层和设备信息加载:通过图层和设备信息加载,能够实现全市范围内的行政区划图,林区分布图,地形图,遥感图,各种通讯设备的分布图以及人员的分布等等。按照一定的颜色和符号表示设备的类型和种类,并且能够统计汇总结果。

网络发布可以实现网络办公 终端用户根据权限可以对数据进行更新 2.地图控制与操作,实现基本的放大、缩小、定位、全图显示、鸟瞰图功能,能够测量任意两点或者多点的距离。 二、设备资源数据一体化查询 1.图形查询:通过图形上的拾取、选择、空间关系分析实现对设备资源数据和档案的查询。 2.属性查询,通过对某设备或某区域设备的查询,可以得到设备的详细清单和图片,将查询结果通过图表方式展现在屏幕上或打印输出。

某区域地形图1 3.统计分析: 对于某一设备统计分析;包括设备的名称、生产日期、安装时间、维护记录、设备图片信息、设备分布坐标、归属管理片区、管理人员清单等。 三、资源更新管理 1.地形数据的更新,通过GeoBeans图形平台对地形数据进行阶段性修 改和更新。通过GeoBeans信息发布软件实现系统内网络办公。

第3章 信息系统资源管理

第3章信息系统资源管理 (一)学习目标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考生了解信息系统概念、组成及其分类;了解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理解信息系统的资源观;理解信息系统资源管理的内涵和意义。了解信息系统开发管理的目的、意义及其主要内容。理解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的内涵与目的,掌握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管理所涉及的人员管理、数据管理、维护管理、文档管理、IT服务管理等内容和方法;了解信息系统评价与审计的内容与方法。 本章重点:信息系统概念与信息系统资源观;信息系统资源管理的内涵与意义;信息系统开发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 本章难点:信息系统资源观,信息系统运行中的IT服务管理,信息系统评价与审计。 (二)考核内容 3.1信息系统资源管理 3.2信息系统开发管理 3.3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1.识记 (1)信息系统的概念、组成和分类。 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简称IS)是一个完成信息采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使用等信息处理活动的系统。从技术层面上讲,信息系统有四个特点: (1)涉及的数据量大。 (2)绝大部分数据是持久的。 (3)这些持久数据为多个应用程序所共享,甚至在一个单位或更大范围内共享。 (4)除具有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和管理等基本功能外,还可向用户提供信息检索、统计报表、事务处理、规划、设计、指挥、控制、决策、报警、提示、咨询等信息服务。 信息系统经历了简单数据处理系统(EDP)、孤立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MIS)、集成一体化的智能信息系统(DSS)三个阶段。 信息系统的组成:一般来说,信息系统可以看成是由人、硬件、软件、数据和处理规程五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一个组织的运行一般包含操作层、知识层、管理层、战略层四个层次的内容。按照信息支持的不同层次,组织中的信息系统可以分为事务处理系统(TPS)、知识工作系统(KW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经理支持系统(ESS)。 这些系统所属的层次如下所示: 战略层:经理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 管理层:管理信息系统 知识层:办公自动化系统、知识工作系统 操作层:事务处理系统 (2)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与维护。 (3)信息系统开发管理的意义和主要内容;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人员管理、过程管理、质量控制。 信息系统开发管理,是为了使开发的信息系统项目可行并且目标明确,能够按照预定的成本、进度和质量顺利完成开发任务,对需求、成本、人员、进度、质量、风险等进行科学分析和有效管理及控制,保证信息系统项目开发的有序、经济和优质而进行的一系列工程化的活动。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如何按所选择的研制方法,对开发项目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协调、领导和控制。对信息系统进行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有以下四点: a.可以进行系统的思考,进行切合实际的全局性安排。 b.可为项目人力资源的需求提供确切的依据。 c.通过合理的计划安排对项目进行最优化控制。 d.能够提供准备、一致、标准的文档数据。 信息系统开发管理的内容:a.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人员组织

2021年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监测方案范文

2021年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监测方案范文 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监测方案根据《》文件精神和市林长办要求,为着力开展林长制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体系工作,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和建设美丽中国“×样板”总体部署,认真贯彻以×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样板”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坚持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主攻方向,以保护修复林业生态、提升森林质量为重点,构建“增绿、护绿、用绿”的林业发展新思路,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构建“天上看、地上查”森林资源源头管理监测体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二、工作目标林长制信息化建设与×林业微信公众号、林长制专栏联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林业生态治理动态信息、林业政策法规、便民服务、监督建议提供渠道,进一步团结群众力量,共同保护森林资源,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生态富民工程建设,实现×区“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民更富”的发展愿景。 三、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根据×年×区第七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数据初步统计,×区国土总面积×万亩,其中林地面积×万亩,占×%;

湿地面积×万亩,占×%,全区森林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全区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 为贯彻落实省林业局《关于做好“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体系建设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区林业资源实际情况,按照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和每个护林员管护面积原则上不少于×亩、不大于×亩的要求,依据湿地资源分布及结合地形地貌特点,将辖区内所有森林和湿地资源进行管护责任区域划定,并建立森林和湿地资源管护责任区与护林员一一对应的责任关系,构建起全覆盖、网格化的森林资源管理网络队伍。将林长制工作真正落实到基层和具体责任人。 (一)管理方式通过专职护林员队伍整合组建、森林资源网格化区划和专职护林员与管护责任网格对应落实,进一步完善“一长两员”森林资源源头管理体系建设,打造林长制生态文明建设平台。 巡护系统主要包括林长、林长办工作人员、基层监管员和专职护林员等人员,具有专职护林员巡护轨迹记录上传、巡护发现问题上报处理、巡护轨迹及发现问题统计展示等功能。各级林长通过手机APP 对巡护系统中展示的生态富民工程建设、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森林资源灾害等数据进行指挥调度,实现分级管理,逐步实现林长制信息化。用法治精神,推动各级林长用交办、督办等方式履行职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组建队伍×.监管员原则上由基层林业站所人员或包村干部担任。 ×.分级设立“林长”。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复习资料(答案)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一、名词解释 1、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招聘、培训、任用和奖励等措施对组织内外能够推动组织发展的成员的管理和有效运用,以保证组织目标实现与成员发展的最大化。 2、信息:就是反映客观世界的资源和知识,这种资源和知识必须是在传播之前不为人所知的,在传播的过程中可以被接收者所理解的,并最终影响到接收者的意识和行为。 3、信息管理:就是对人类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科学的搜集、组织、控制和协调,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合理配置及完全利用。 4、EHRM:是“Electronic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的缩写,即电子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基于先进的软件和高速、大容量的硬件基础上的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5、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所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1、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联接的部件的集合,它可以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储和传递,以支持一个组织的决策制定和控制。信息系统包含组织或环境中的主要人员、地点和事件的信息。 2、系统:系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元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系统集成:是为了达到系统的目标将可利用的资源有效的组织起来的过程和结果。系统集成的结果是将部件或小系统连成大系统。 4、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的,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讯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5、结构化开发方法:又叫结构化生命周期法、瀑布法等,是一种传统的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结构化方法强调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顶而下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自顶向下、逐步求精、分而治之”是结构化方法的精髓所在。 6、面向对象方法:是从对象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基于所研究的问题,对问题空间进行自然分割,识别其中的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将客观世界抽象地看成是若干相互联系的对象,建立问题空间的信息模型,然后根据对象和方法的特性研制出一套软件工具,使之能够映射为计算机软件系统结构模型和进程,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开发。 7、项目管理:是关于营造一个环境或条件,使得定义的目标或目的能以一组人以受控的方式得以实现。 8、数据库系统:是一个实际可运行的存储、维护和应用系统提供数据的软件系统,是存储介质、处理对象和管理系统的集合体。数据库系统一般由硬件系统、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构成。 9、概念数据模型:也称为信息模型,它按用户的观点对数据和信息建模,实现数据从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转换。 10、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角度看,数据库系统通常采用三级模式结构,这是数据库管理系统内部的结构,由外模式、模式和内模式三级构成。 11、信息系统规划:又称信息系统的战略规划或者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是将组织目标、支持组织目标所必需的信息、提供这些必需信息的信息系统,以及这些信息系统的实施等诸要素集成的信息系统方案,是面向组织中信息系统发展远景的系统开发计划。 12、企业系统规划法(BSP):是一种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的结构化方法,BSP方法主要基于用信息支持企业运行的思想,是把企业目标转化为信息系统战略的全过程。BSP方法所支持的目标是企业各层次的目标,实现这种支持需要许多子系统。BSP方法从企业目标开始,规定其处理方法,自上而下地推导出信息需求。 13、关键成功因素法(CSF):在每一个企业中都存在着对该企业成功起关键性作用的因素,称为关键成功因素。关键成功因素总是与那些能确保企业具有竞争能力的方面相关的。关键成功因素与企业战略规划密切相关。关键成功因素法就是帮助识别关键成功因素的方法,它在确定企业关键成功因素和信息系统关键成功因素方面都收到了较好效果。 14、业务流程改革:又称业务流程再造,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全新改革,是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从而使企业的关键绩效指标,如成本、质量、服务、效率等,获得巨大的提高。 15、系统分析:就是需要对所用信息系统,即新的或对原有系统的改造去解决什么问题,其实质在于确定系统必须做什么。 16、业务流程图:就是用一些规定的符号及连线来表示某个具体业务处理的过程。业务流程图的绘制基本上按照业务的实际处理步骤和过程绘制。换句话说,就是一“本”用图形方式来反映实际业务处理过程的“流水账”。 17、数据流程图:就是用符号和图表来表示信息的流动、处理、存储过程。数据流程图的两个特性是抽象性和概括性。

检测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检测信息管理系统 设计方案 为进一步规范厦门市检测市场,加强对检测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厦门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按照市建设局的要求,决定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法,从检测数据采集、处理、存储等各方面加强管理工作,保证建材检测的权威性,保障工程建筑的质量安全。按照这个目的要求,本站提出如下的检测信息管理方案: 一、信息化技术要求 1.各检测单位所检测工程按照一定的规定统一编 号,建议工程编号与质量监督信息系统统一起 来,以便质量监督人员能够查询到相应的工程 数据。 2.检测报告、报表统一标准:由市监督站检测监 督科制定统一标准的检测报告格式,规定检测 报告的纸质格式、电子格式化标准,其中电子 格式推荐Borland Delphi的QuickReport格式, 该数据格式包含单个或多个工程检测部位(送 检样本)的单个或多个检测原始数据、检测处 理结果等。这样便于各检测单位、检测监督单 位、上级主管部门、其他相关单位等便于查看、 检查、转换、打印等。

3.检测数据上报功能:各检测单位一般上报检测 数据的电子格式的数据,上报方式采用软件系 统自动上报功能或人工上报。检测数据上报后, 由软件系统自动导入或管理人员导入到检测信 息化管理数据库中,便于检测监督人员随时检 查。 4.软件系统自动统计各检测单位的工程检测数 量、不合格报告数量、作废检测数据数量等, 对不正常的检测报告发出报警。统计各施工单 位的检测检测数量、不合格报告数量、作废检 测数据数量等,对超过一定数量不合格检测报 告发出报警。 二、信息化软件功能要求 1.软件开发设计应采用B/S的方式开发:B/S方式 即采用web方式开发,这样,客户端只需要打 开网页浏览器,输入网址就可以处理各种事务 了,不必在客户端安装软件或不断升级软件了, 减少了软件维护麻烦,保证用户能够及时处理 事务。 2.工程编号管理功能:软件应采用一定的方式保 证检测单位所检工程的编号是唯一、不重复的。 3.(预留接口)施工(送检)单位编号:软件应

森林管理信息系统

?森林管理信息系统 ?前言 ?为什么要学习? ?信息时代的要求 ?信息化社会大背景 ?信息技术应用 ?1992年,国家林业局设立信息中心 ?2010年的目标,建成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 ?前言 目前已建立的全国性的林业信息系统: ?全国森林资源和灾害管理信息系统 ?全国荒漠化监测信息系统 ?全国林火监测信息系统 ?全国生态林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国家林业局综合服务信息系统 ?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管理信息系统 ?全国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信息网络及生物多样性信息系统 ?前言 课程意义: 一、现代林业建设的基本要求 ?现代林业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求更精准、翔实的林业基础信息作支撑 ?提升森林管理水平、创新、方法手段 ?前言 二、依法行政和强化管理的根本保障 ?信息化管理,避免信息混乱,弄虚作假 ?标准化软件,数据不实,管理不规范 ?及时更新,动态反映,解决时效性差的不足 ?前言 ?三、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迫切需要 ?缺乏科学有效管理手段,信息化水平低,信息难共享,极大浪费 ?措施:信息化建设、统一技术标准、大大提高数据权威性和影响力 ?前言 ?四、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的必然选择 ?监测是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工作,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有力支撑 ?五、推动科技进步和人才建设的重要的举措 ?推动林业科技水平提高 ?推动整个行业人才成长和队伍素质提高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数字林业和林业信息化 ?一、数字林业 ?信息化的林业,包括林业大部分要素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全过程,在数字地球大框架指导下,应用遥感、计算机、数字化、网络、智能术和可视化等技术,把地球上的各种林业信息用地理坐标确定与连接起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的

资源信息系统工程试卷及答案6套

资源信息系统工程试卷及答案6套 《资源信息系统工程》试卷及答案1 一、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信息和数据之间的关系。 答:数据是客观事物(包括概念)的数量、时空位置及相互关系的抽象表示。 信息是数据的含义或约定,表示事物运动状态和存在方式。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寓于数据之中。 2.简述数据模型的分类及特点。 答:分类: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 特点:数据结构简单,可用二维表格表达。 3.简述资源数据的特点和分类。 答:特点:五多:多源、多类、多量、多维、多主题。 分类:从描述对象上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 从表现形式上分:字符型数据、数值型数据、日期型数据、图形型数据。 4.简要说明地理信息系统的多维结构。 答:在二维空间编码的基础上,实现多专题的多维信息结构的组合。 5.简述面向对象模型和面向对象编程。 答:对问题领域进行自然分割,以更接近人类通常思维方式建立问题领域的模型。 二、论述数据字典的功能和作用,试举一例子说明如何应用数据字典。(20分) 答:1.描述数据库系统的所有对象 2.描述数据库系统各个对象间的交叉联系 3.登记所有对象在不同场合、不同视图中的名称对照表 4.描述模式、子模式和物理模式的改动情况 三、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论述其在资源勘查方面的应用。(20分)答: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而又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空间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对本系统进行管理的专业研究应用人员或组织以及数据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地理信息系统是对资源信息进行采集、加工、管理、分析和表达等一系列操作的信息系统软件,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系统包括5个模块:资源信息输入模块、图形与编辑模块、资源信息管理模块、资源空间信息空间查询与分析模块以及资源成果输出模块,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如图所示:

森林资源信息复习资料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学复习内容 1. 森林资源的特点  答: (1)森林资源的可再生性和再生的长期性;(2)森林资源功能的不可替代性;(3)森林资源产品转化的巨差性;(4)森林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可以提供多种物质和服务。 2.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概念与内涵 答: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是对森林资源信息进行管理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它是利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运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管理职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生产提供使用服务的过程,以有效地利用人、财、物,控制森林资源按预定目标发展的活动。其前提是森林资源管理,强调信息的组织、加工、分配、服务的过程。通过信息对森林资源及其管理进行分析、决策与控制协调来规范人的行为。 3.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原理 答:复杂系统原理;多元化原理;时空综合化原理;中心渐递性原理;社会开放性原理;动态原理;整分合原理。 4. 三类调查的基本概念,内容,周期 答: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简称一类清查。其调查目的是为掌握全国和省(区、市)森林资源现状与消长变化动态,宏观分析森林资源变化与发展趋势,为制定全国林业方针政策,编制和调整各种林业规划、计划,开展森林资源监测,预测森林资源发展趋势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主要是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采取设置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实测。调查内容主要是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主要对象是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状况。调查周期为每5年1次。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是以国有林业局(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调查单位是小班。调查周期为10年1次。 森林资源作业设计调查简称三类调查,是以某一特定范围或作业地段为单位进行的作业性调查,一般采用实测或抽样调查方法,对每个作业地段的森林资源、立地条件及更新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目的是满足

河南省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河南省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工作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落实第四次厅长办公会议精神和厅领导要求,切实加强全省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组织、指导,确保系统建设有序开展,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系统建设的意义 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事关全省林业发展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基础工作。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可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资源数据不清、信息采集与处理手段落后、耗时多、成本高、精度差、周期长;数据处理能力弱、信息利用效率低、交流速度慢、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对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手段和科学决策水平,适应现代林业建设要求,促进我省林业建设事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一)系统建设目标 系统建设以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遥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手段,以二类调查数据成果为基础,嵌入其它各类信息,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森林资源基础数据平台,形成一个高度协调化、信息交流网络化和信息分析智能化系统。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提供信息查询、数据更新、分析评价,为林业发展规划编制、管理与决策提供及时、科学、准确的依据。具体目标为:

◆林业信息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包括制定林业信息的 指标体系,调整信息收集渠道和采集方式; ◆建立各级林业管理的共享数据库; ◆建立各专业分析模型; ◆联网形成分布式林业信息系统; ◆实现对林业利用现状变化的动态监测。 ◆实现森林资源调查与监测,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工 程建设管理,林业案件管理,森林防火与病虫害防治,林业科技管理和档案管理等功能,为林业规划、计划和决策支持服务。 (二)系统建设原则 1.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 系统设计应符合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和标准;数据类型、编码、图式符号应符合现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基础空间数据库建设应遵循和执行国家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数据分层、分类与编码、精度、符号等标准尽可能参照已有的标准。 2.数据可靠性原则 森林资源基础数据是一切林业建设和管理的公共资源数据平台。在森林资源基础数据的采集、使用、更新、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规程、规范的要求,保证数据的质量,维护数据的准确性、权威性。 3.科学性、适度超前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资源信息系统工程试卷及答案

资源信息系统工程试卷及答案 资源信息系统工程试卷及答案1 一、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 1.简述信息和数据之间的关系。 答:数据是客观事物(包括概念)的数量、时空位置及相互关系的抽象表示。 信息是数据的含义或约定,表示事物运动状态和存在方式。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寓于数据之中。 2.简述数据模型的分类及特点。 答:分类: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 特点:数据结构简单,可用二维表格表达。 3.简述资源数据的特点和分类。 答:特点:五多:多源、多类、多量、多维、多主题。 分类:从描述对象上分: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 从表现形式上分:字符型数据、数值型数据、日期型数据、图形型数据。 4.简要说明地理信息系统的多维结构。 答:在二维空间编码的基础上,实现多专题的多维信息结构的组合。 5.简述面向对象模型和面向对象编程。 答:对问题领域进行自然分割,以更接近人类通常思维方式建立问题领域的模型。 二、论述数据字典的功能和作用,试举一例子说明如何应用数据字典。(20分)答:1.描述数据库系统的所有对象 2.描述数据库系统各个对象间的交叉联系 3.登记所有对象在不同场合、不同视图中的名称对照表 4.描述模式、子模式和物理模式的改动情况 三、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论述其在资源勘查方面的应用。(20分)答: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特定而又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空间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由计算机硬件、软件以及对本系统进行管理的专业研究应用人员或组织以及数据四个主要部分组成。 地理信息系统是对资源信息进行采集、加工、管理、分析和表达等一系列操作的信息系统软件,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系统包括5个模块:资源信息输入模块、图形与编辑模块、资源信息管理模块、资源空间信息空间查询与分析模块以及资源成果输出模块,它们之间的互相联系如图所示:

农业信息管理06章土壤资源信息系统

第一节气候资源信息系统 一、概述 特点与作用:多要素性、综合性、时空变异性 作用;农业科学研、农业生态研究、为农业生产服务、提供农业资源信息 (二)农业其后信息系统的指标体系:指在一定气候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下,表示农业生产对气候条件的要求和反应的气象参数特征值。他是评定地区气候资源,分析农业气象灾害气候规律,进行农业气候区划以及对农业技术措施进行其后评价的依据。 指标分类:光照资源指标、热量资源指标、降水资源指标 (三)建立气候资源信息系统的步骤 1、确定研究的目的 2、准备工作 3、数据库的建立、 4、空间分布模型与分析 5、成果输出 (四)气候资源信息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研究开发应用明显落后,气候资源空间分布模型交重视,应用GIS 技术则较少 二、气候起源信息系统模型 GIS与与气候模型相结合的专业信息系统,气候资源各要素空间变化特征与模型是建立气候资源信息系统的核心。 影响气候空间分布的因素:宏观地理因素,微观地理因素。

三、浙江省龙游县气温空间分布模拟 1、气温推算数学模型 2、数据的搜集与处理 3、TG分布图的生成 4、气温空间分布图的生成 第二节土壤资源信息系统 一、概述 (一)概念:是综合处理和分析土壤资源属性和空间内涵地理数据的一种技术系统。 (二)土壤资源信息系统的发展 1、促使土壤数据向规范化和全球化发展,加强数据交流和共享 2、向实用化和多用途化发展 3、建立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应用系统 二、应用模型 (一)土壤资源类型的划分方法 1、目的与原则 目的:为土壤资源质量评价和调查制图,以及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分区及规范服务 原则:充分体现分布的自然属性及其利用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反映出资源的内在结构与特征,并坚持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

基坑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基坑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现代化的不断提高,高层建筑将越来越多,同时为了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需要,建造地下室也将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便是深大基坑的开挖与支护问题,尤其在软土地基中深基坑开挖支护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给岩土工程师提出了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主要就是针对基坑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坑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引言 基坑变形监测通过对实测数据进行处理,评价基坑当前的安全状况,对变形趋势作出分析,用于指导施土,是基坑工程质量保证的基本要素之一。基坑监测信息系统以工程化管理的思想对所获取的监测信息进行管理,可以为基坑工程的信息施工提供快速、准确、形象、直观的监测数据及分析与预测成果,能够较好地满足基坑监测数据快速处理、反馈的需要。 1、概述 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是岩土工程信息化施工不可或缺的重要措施之一,其工作贯穿于基坑工程和地下工程设施施工的全过程。其监测项目主要有:围护墙(边坡)顶部水平位移、围护墙(边坡)顶部竖向位移、深层水平位移、立柱竖向位移、支撑内力、地下水位、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周边建筑和地表的裂缝、周边管线变形以及周边建筑的竖向位移、水平位移、倾斜等。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基坑工程的变形情况和了解监测目标当前的安全状态,需对每个监测项目由专人进行周期性的观测。 现场监测的目的是及时掌握基坑支护结构和相邻环境的变形和受力特征,并预测下一步的发展趋势。而目前现场监测人员的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对数据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现场监测模式大多仍停留在“测点埋设-数据监测-数据简单处理—报表提交“的阶段,面对大量的监测信息,监测人员很少对所获得的信息数据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并预测下一步发展趋势及指导施工。数据处理方法也多由人工完成,处理效率低、反馈成果不及时、缺乏分析深度,影响工程决策的效率,且原数据、报表、日志等以简单的word或excel形式进行保存,不利于日后进行快速查询和分析。因此结合工程经验,从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构建以数据库为基础的,集信息管理、报表输出、数据分析与预测为一体的基坑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2、系统设计 针对变形监测工程中的信息管理需求,分析变形监测的原理和数据处理、分析方法,抽象为变形监测信息管理的概念模型,以GIS为基础,将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变形分析等方法融合于信息管理系统中,设计变形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平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规划 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和设备的日臻完善和普及,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都在被一场空前的信息化浪潮席卷,日益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的强大效能,增强综合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面临管理理念更新和加快信息化建设的双重挑战,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新形势应运而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开始借助企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引进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施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在招聘、培训、使用、考核、评价、激法、调整等一系列过程中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期望规范和优|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于企业发展和增强企业竞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体如下: 1、有助于企业构建高效的流程优势,提高人力源部门的工作效率。 2、有助于构建以人为本的互动优势,改善内部通及员工满意度。 3、有助于构建内、外部资源整合优势,提高企业战略决策能力。。 4、有助于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主流管理系统的有效衔接。 5、有助于企业降低管理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为企业决策者在人员任用、人员调整等方面提供准确、可靠且实时性强的参考信息,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优化企业的人才结构、组织结构,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持,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势在必行。 二、 U/C矩阵的数据类和功能类划分 人事管理:输入人事档案的详细资料,对本单位新进人员进行就职登记、需要调动的员工进行记录、离职员工进行登记、复职记录以及员工异动浏览查看等,包括人力资源总规划、员工信息的录入、查询、删除、以及职位调整。 招聘管理:员工的招募,录用,劳动合同的签订,解除,人员的录用和解聘 考勤管理:负责员工的日常考勤的记录,以及绩效考核和部门考核 薪酬管理:基本薪酬的管理以及加班工资 培训管理:制定具体培训的计划,培训人员,以及培训效果的考核评价 系统管理:对使用系统的人员进行用户管理和权限限制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学,复习资料

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学的复习内容 试卷类型组成: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实验题; 复习内容包括填空;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几部分: 一、 1.森林资源的特点 答: (1)森林资源的可再生性和再生的长期性;(2)森林资源功能的不可替代性;(3)森林资源产品转化的巨差性;(4)森林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可以提供多种物质和服务。 2.森林资源信息管理(Forest resources information management)概念与内涵 答:森林资源信息管理是对森林资源信息进行管理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它是利用各种方法与手段,运用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的管理职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生产提供使用服务的过程,以有效地利用人、财、物,控制森林资源按预定目标发展的活动。其前提是森林资源管理,强调信息的组织、加工、分配、服务的过程。通过信息对森林资源及其管理进行分析、决策与控制协调来规范人的行为。 3.森林资源信息管理原理 答:复杂系统原理;多元化原理;时空综合化原理;中心渐递性原理;社会开放性原理;动态原理;整分合原理。 4.现代森林资源及其环境管理对信息的基本要求有: 信息时态:过去、现状、未来 信息范围:点、线(带)、面、域 信息载体:文本、数值、图形、图像、声音 信息来源:地面调查、遥感、基础地理数据 信息质量:综合、动态、最小新度 表现方式:个体与总体、量、结构、单位占有量的相对值和绝对值 5.三类调查的基本概念,内容,周期

答: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简称一类清查。其调查目的是为掌握全国和省(区、市)森林资源现状与消长变化动态,宏观分析森林资源变化与发展趋势,为制定全国林业方针政策,编制和调整各种林业规划、计划,开展森林资源监测,预测森林资源发展趋势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主要是以数理统计理论为基础,采取设置固定样地为主,进行定期实测。调查内容主要是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主要对象是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状况。调查周期为每5年1次。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是以国有林业局(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森林经营单位或县级行政区域为调查单位,以满足森林经营方案、总体设计、林业区划与规划设计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调查单位是小班。调查周期为10年1次。 森林资源作业设计调查简称三类调查,是以某一特定范围或作业地段为单位进行的作业性调查,一般采用实测或抽样调查方法,对每个作业地段的森林资源、立地条件及更新状况等进行详细调查,目的是满足林业基层生产单位安排具体生产作业(如主伐、抚育伐、更新造林等)需要而进行的一种调查,一般在生产作业开展的前一年进行。其调查成果直接服务于调查目的,例如:林业上常见的伐区作业设计调查、造林作业设计调查等。 6.森林资源信息编码原则 答:1)唯一性:每一编码对象仅被赋予1个代码,在整个系统中,1个代码唯一表示1个对象。 2)简单性:代码结构应尽量简短,以节省机器存储空间和减少代码的差错率,提高机器处理效率。 3)可扩展性:代码结构必须能适应同类编码对象不断增加的需要,必须对新的编码对象留有足够的备用码,以适应不断扩充的需要。 4)规范性:在一个信息编码标准中,代码的结构、类型以及编写格式必须统一。保证同类信息的代码长度相同。 5)适用性:代码要尽可能地反映分类对象的特点,易识别,便于记忆,便于填写。同时,代码结构要与分类体系相适应,空间信息编码应兼顾制图与G IS空间分析。 7.地理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式 答:地理数据在计算机中有三种表示方法:栅格(raster)、矢量(vector)和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