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村落规划研究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村落规划研究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村落规划研究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村落规划研究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村落规划研究

冯骋1,高炼2,董子卿2

(贵州民族大学建筑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通过对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村落规划面临的问题分析,总结出了当前贵州少数民族村落规划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如何合理规划贵州少数民族村落的方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少数民族村落规划方法研究

1、新农村建设背景

2010年9月,在全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背景下贵州省出台《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贵州全省共有49个民族成分,贵州的少数民族村落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农耕文明的历史瑰宝,是维系中华儿女民族认同的重要情感纽带。贵州少数民族村落保留着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繁荣不可替代的重要根基。近年来,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加快,少数民族村落出现了传统精神物质流失,资源过度消耗、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状况。因此,合理规划贵州少数民族村落,弘扬民族文化的传承刻不容缓。

2、当前贵州少数民族村落规划存在的不足

2.1基础设施建设缺乏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目前,许多民族特色村落的公共服务设施缺乏,给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村落的物质精神文化需要,基础设施的落后导致了废水废物的任意排放与堆积,致使村落内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村落的村镇格局、地域特色等难以表现出来[1]。

2.2重旅游、轻保护,对传统文脉传承不够重视

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少数民族村落旅游因为具有民族特色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游客眼中的独特风景。近年来,贵州省相关部门为鼓励村民增加经济收入、推广民族文化,相继出台了《贵州省旅游条例》、《贵州省旅游业管理条例》等等文件鼓励发展少数民族村落旅游。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村落开始开发旅游业,因为缺乏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的监管和指导,不科学的决策和不合理的手段在开发的过程中被大量使用,这对民族村落造成了不可逆转的、毁灭性的破坏[2]。

2.3村落新建房屋与传统风貌不相协调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环境的舒适感,因此也很重视村落景观的美化。贵州部分处于山区的少数民族村落坐落于山脊或山梁处,村落附近常有大型输电线路通过,高耸的钢结构输电线塔与低矮的民族特设建筑格格不入,这种巨大的反差与建设“村容整洁、居住环境美化”的少数民族村落的宗旨不相符合。在一些传统木制吊脚楼为主要建筑的贵州少数民族村落,人们开始渐渐摒弃传统的建筑形式,取而代之的是建筑性能更为优良的钢筋混凝土“小洋楼”。在外观上,新建的“小洋楼”与吊脚楼有很大的差异,这使得新建房屋与传统风貌不相协调,如不进行合理的规划和保护,未来极有可能形成不同民族的众多村落容貌相同,不利于民族特色建筑文化的传承。

3、贵州少数民族村落规划研究

3.1村落基础设施规划方法研究

由于村落的自然条件形态不同,在道路的营造上也有诸多差别,山地村落较平原村落地质环境多变,其因地形约束,道路不易全盘相接,因此,应采用复合复杂地形条件的自由式道路布置方法来解决;平原村落道路相对比较有规则,因地势平坦,所以主要以直道为主,一般都以方格网式或放射式道路布置方式来规划村落道路。此外,村庄路设的规划要考虑与村落外部空间的联系,包括起关联道路的数目、接口的位置、路的尺寸与车辆往来流量的协调等各方面的综合。

贵州地区夏季多雨,涝灾多发,理想的排水设施能提高村寨的容水功能,同时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排水设施应按有组织排水规划,道路两旁多设排水渠道,有序将水聚集起来;排水设施建设时,还应考虑生活污水与自然雨水的源分离,对生活产生的污水可采用沼气化粪池等进行处理,实现有效利用;雨水等可通过村落湿地等生态环保设施进行排放。

电力设施规划是村落发展与村民生活提高的关键建设规划,村落电力系统应依据乡镇电力规划的要求,变电器应以较少容量、较多布置、靠近用户为原则,电路输送应以架空电杆电缆输送为主,部分村落可进行埋地处理,架空电杆应整齐排列,沿道路某侧设置。为保持民族村落肌理协调,电杆可适当添以民族特色。

贵州少数民族村庄多以木结构房屋为主,存在“一户着火,殃及全村”的客观危险隐患,村落的防火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规划中不仅要先着手于房屋本身的耐火性能建设,更要将消防设施如高压水枪等设备配备于村落各处,真正做到让火不能对群众安全构成威胁。农村基础设施相对城市尤其薄弱,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是改善村民生活条件,还有多方面的经济意义。

3.2村落公共空间规划方法研究

村落中的公共空间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人们长期生活在某一个环境中,必然会产生生活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同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等也会通过公共空间中的环境构件体现出来[3]。民族村落中的公共空间不仅是村民工作、生活的场所,更是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依赖场所,贵州民族成分颇多,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风俗和节日传统,合理的公共空间能将民族独有的特色活态保存下来,同时,村落社会作为一个血缘社会,公共空间对村民还起到归属与认同的心理慰藉。

3.3村落民居住宅设计规划方法研究

住宅是指专供居住使用的房屋,村落住宅多为村民自主搭建;民族村落中,随着村落经济发展,一些村民将原有的民族性建筑拆掉盖以砖房、混凝土房等不协调建筑,破坏了民族村落的原始肌理,造成村落建筑杂乱无序,风格各异的问题。住宅的规划应先从“宜居”着手,以村民为规划受益对象,向村民做调查咨询,充分发挥村民在自我居住环境改善工作上的主动性。

住宅的规划遵守先维修,后建造的原则,可将村落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分为“保存较好民居”、“保存一般民居”和“保存较差民居”;对“保存较好民居”,主要由村民自行保护,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措施政策给予有力保护;对“保存一般民居”,应先保护修缮其保存较完好部分,其破坏部分在原有基础上按民族风格、传统风貌予以重建,并积极鼓励户主自行保护;对“保存较差民居”,应建议村民在可运作经济范畴之内拆除重建,政府给予相应的补助。村中除保留原有民族色彩的民居外,尚有一批不协调建筑的存在,在规划中,对大大影响村落民族风貌的建筑尽可能地拆除,在其拆除的基础上恢复带传统民族特色的建筑;对于不能够拆除重建的建筑,应在原有房屋立面上将带有民族符号的各类材料、构件“点缀”式加入进去,将不协调外观尽量改善。各类建筑在建造与维护中要有科学环保的思维理念,所用各类材料尽量物尽其用,以科学发展的眼光规划整个村落。

4、结语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贵州的少数民族村落规划由于诸多的限制和原因,造成了一系列不可逆转的经济、文化方面的损失。因此,探寻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对于规划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村落和保护全国民族文化多样性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熊红彦张志芳行斌.特色民俗村落的规划设计[N].北华大学学报.2011年4月第2期(自然科学版)

[2]张小辉.海南省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整治规划研究[A].硕士论文,海南大学.2013-05.

[3]邱娜.新农村规划中的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陕西农村为例[A].硕士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05.

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风情--西江千户苗寨、

直航贵州黄果树瀑布、荔波大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少数民族风情五天游 第一天:揭阳—贵阳–荔波中晚餐自理宿:荔波集中后乘Cz3857(07:45/09:40)揭阳飞贵阳,抵达后乘车前往乘车前往游览以险、奇、壮著称的【大七孔景区】(游约2H)。它是以原始森林、峡谷、伏流、地下湖为主的景区,景观峻险神奇、气势雄劲磅礴,景区地下有湖,洞中有瀑、湖上有天窗,尤以地俄宫,恐怖峡、风神洞为代表,极富惊险性、神秘性、奇特性。晚赴荔波县城入住酒店休息 第二天:小七孔—西江早中晚宿:西江早餐后早餐后前往贵州第一个世界级自然遗产保护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喀斯特奇观的精华、地球腰带上的一颗绿色宝石——荔波游览喀斯特精华幽、静、奇、古特色的【小七孔景区】(游3H)——涵碧潭小七孔古桥、秀美的拉雅瀑布、人间美景68级响水河瀑布群、奇特的龟背山原始森林、极具吸引力的水上森林(拖鞋、短裤自备),浪漫神奇的鸳鸯湖、有着小九寨沟之称的卧龙潭。中餐后乘车前往世界最大最美的苗族村寨【西江千户苗寨】(车程3.5H左右),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寨内吊脚楼层层叠叠,顺山势而建,又连绵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点缀。晚餐品尝苗家长桌宴风味餐(听苗家敬酒歌,品苗家自酿米酒)。 第三天:西江—贵阳早中晚宿:贵阳早上睡到自然醒,或者清晨前往观景台欣赏炊烟袅袅的西江晨景,薄雾笼罩着苗寨,第一缕阳光将木头房子渡成金色,炊烟袅袅升起,俯视苗寨群山、欣赏苗寨旖旎风光,新的一天又开始了!也可跟随导游步入西江博物馆了解苗族的迁徙、发展历史和节庆习俗等。11:30欣赏原生态的苗族歌舞表演(表演费用包含在门票中,如因恶劣天气或政府行为取消表演,不退补任何费用),中餐后乘车赴贵阳 (晚可前往贵阳陕西路、二七路、青云路夜市小吃街,品尝贵阳特色夜市小吃,贵阳的士起步价8元,晚22时以后起步价10元。住宿酒店前往夜市的士车价一般在10到15元。) 第四天:贵阳——黄果树——贵阳早中晚宿:贵阳早餐后前往【黄果树风景名胜区】,游览亚州第一大瀑布“黄果树大瀑布”,它是世界上唯一的可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看的瀑布,也是世界上唯一有水帘洞自然贯通且能从洞内外听、观、摸的瀑布。之后游览瀑顶最宽的【陡坡塘瀑布】(游0.5H),它也是《西游记》片尾曲瀑布的拍摄点。中餐后游览【天星桥景区】(游2H),天星桥以瘦骨嶙峋奇形怪状的水上石林为主要看点。加上石头上盘根错节的古藤老树,俨然一个巨大的天然盘景园。后乘车前往贵阳,晚餐后入住酒店。 第五天:贵阳—揭阳早中 早餐后游览【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有浮玉桥衔接两岸。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乘车贵阳机场乘CZ3857(14: 10/16:00)返揭阳机场,结束贵州愉快之旅! 服务标准: 行:揭阳/贵阳/揭阳、含机票及机建税、空调旅游车 住:三星酒店或同级(补350、退230) 食:4早8正,餐标25/餐 游:行程所列门票(费用不含:黄果树野外观光大扶梯单程30元/人,往返50元/人) 购:全程无购物 贵州旅游注意事项: 1.请保管好随身携带的物品,证件。 2.贵州属云贵高原地区,海拔1100米左右,紫外线幅射较强,请自备防晒霜,以免长时间户外活动晒黑晒伤皮肤。 3.贵阳春季,早晚温差较大,请注意增加保暖衣物。 4.贵阳小吃众多,黔菜口味以辣为主,如:丝娃娃,花江狗肉,乌江鱼,酸汤鱼,肠旺面,恋爱豆腐果、黔式烘烤等 等,小吃一条街位于陕西路,合群路,青云路、以夜市大排档为主,通宵营业。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篇一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篇一: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某某单位职能作用,努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通过实地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市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一、基本情况: **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展良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纳入日程,层层部署,层层落实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组成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33个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组织机构,下设了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制定下发了《20xx年新农村建设目标及孝核方案》,明确了各部门、各乡镇的职责和任务。确定一名市级领导包扶一个乡镇、一个试点村,对所包乡镇新农村建设负总责。二是广泛开展了宣传动员。为了提高全市各级干部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性的认识,层层召开会议传达贯彻中央、省、市会议精神。使各级干部树立了正确的工作指导思想。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标语、宣传栏、简报等形式,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做到电视上有影,广播中有声,报纸上有字。通过广泛宣传积极引导,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目标,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三是制定规划,实行整体推进。市委市政府坚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科学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重点突出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合理规划村屯布局,充分体现民俗、文化、地域特色。为我市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四是加强对接,协力共建。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后,市委、市政府主动与**驻村工作队、省帮建单位进行了对接,积极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各驻村工作和省帮建单位也都积极主动地深入到试点村,帮助制定规划、谋划发展、协力共建。五是积极招商引资,加大项目投入。市委、市政府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新农村干部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资金投入。今年以来己争取百万元以上项目11个,争取项目资金1、7亿元。己到位通村公路建设资金6800万元、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资金127万元、农村沼气建设资金336万元、植物保护工程建设资金270万元、扶贫资金210万元、农机作业合作社115万元,有利地推动了我市新农村建设。 通过市委、市政府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市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贵州民族文化论文

谈谈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侗族 学生:XXX 学院班级,学号:********* 摘要: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黔东南,并且它有着丰富文化,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的美誉,但由于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和时代的变迁,侗族的传统文化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 关键词:侗族、传统文化、变迁 (一)侗族 侗族自称Gaeml(发音近似于汉语的“干”、“佄”或“更”字),依据联合 国倡导的“名从主人”原则,国际标准译名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见于宋代文献。明、清两代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其主要分布在中国南部贵州省和湖南省交界处的地方,而在贵州则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锦屏、天柱等地。 (二)侗族文化变迁的原因 90年代以来,侗族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许多传统文化迅速消失,状 况令人担忧。如何从传承弘扬的高度来充分认识侗族的民族文化,对于贵州各级政府至关重要。因为,随着大规模的城镇化,民族文化将随着村落的消失而灭亡。因此,保护侗族传统文化对于传承世界文明有着积极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影响侗族文化变迁的主要原因主要有三个,首先是物质文化的传播,它是文化传播的先导,不受国家民族的限制,直接进入人民的生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例如有了汽车就不再骑马坐轿,有了电灯就不再用菜油灯,煤油灯。其次是现代传媒,移动通讯,电话普及城市乡村,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网络覆盖全国,而且“三网融合”一切都信息化、数字化,不但传统文化收到冲击,就连近代传入的电报、话剧、电影都逐渐消失、衰落。其三是近代教育,改变了整个知识体系,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传统文化日益减少,在这

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报告正式 版

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考察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 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学习考察组 (4月30日) 为学习借鉴内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科学制定我区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纲要,根据自治 区有关领导的安排,由自治区党委农办副 主任代宁祥同志带队,有自治区有关地州 党委农办主任参加的自治区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学习考察组一行6人,于4月中下 旬赴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省, 对五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

学习考察。学习考察的五个省代表了不同层次经济发展水平,考察的内容涉及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既有经济发展内容,又有社会发展内容,既有各省的面上部署,又有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做法,既有经济发达地方的典型经验,也有经济欠发达地方的推动措施。总体看,五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安排部署力度大,组织措施有力,已经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扎实推进的良好局面。尽管学习考察时间短,但大家开阔了眼界,交流了经验,加强了相互了解,普遍感到收获很大。五个省的经验和做法对当前我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

论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业发展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3931.1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452万人,占38.97%,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在贵州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 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相映衬,多层面地呈现出当地世居民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悠久深邃的神秘基因。“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多彩贵州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如何加快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使其成为贵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从民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条件和旅游业对拉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来阐述发展民俗旅游产业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资源与市场是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基本条件 1.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慨况 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为四个大类:①经济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生产性民俗文化;B、交易性民俗文化,;C、生活性民俗文化。 ②社会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社会礼仪民俗文化;B、家族民俗文化;C、村落民俗文化; D、民间组织民俗文化; E、历法和时节节日民俗文化。③信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民间巫术、占卜类;B、民族宗教活动民俗文化;C、民间禁忌超自然事物。④游艺性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如:A、民间体育竞技民俗文化;B、民间杂艺民俗文化;C、民间艺术类民俗文化;D、民间口承语言民俗文化。 从旅游业的角度和旅客感知方式,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又可以划分为五个大类:即观赏型、参与型、体验型、深层次的研讨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辅助型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由以上论述可见,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一是种类多、内涵丰富,二是分布广且相对集中连片,三是原始性和神秘感强,四是特色浓郁、别具一格。所以,贵州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开发潜力大,可打造多种民俗文化旅游产品,适应各层次游客的需要。 2.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分析 国际旅游游客总量呈持续增长态势。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报告,到2010年世界旅游人数将从2006年8.42亿人增长到11亿人,而到2020年将达到16亿人。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兰贾利指出,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中国已成为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并同美国并列成为世界第三大旅游目的地国。他还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取代西班牙居第二位,到2020年将取代法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 从国内旅游需求来看,我国大规模的国内旅游态势已基本形成。如在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到来时,席卷全国的假日旅游热潮令各界始料不及。据统计,7天内,全国的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八年后的2007年“五一”、“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游客已达到1.42亿人次,旅游收入648亿元。 贵州国际国内游客总量也呈持续增长态势。2007年1—9月贵州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5000万人次,比本省人口还多出1000多万,旅游总收入330亿元,同比增长47.8%,在西部各省名列前茅。全省220余家星级酒店的5万多个床位,日日爆满,许多散客一房难求。 二、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重大意义 1.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首先,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多、收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不仅可以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而且可以促进和加强当地生态资源的保护,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其次,旅游业是一项关联度较高、带动性较强的龙头产业,开发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陈冲冲新农村建设状况的调查报告 姓名:赵记华年级:08级班级:土木工程三班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对于农村来说,更是取得了翻天复的的变化,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暑假期间,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我对父母和亲戚以及村干部的走访,让我对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过去提起农村人们就不仅和穷字联系到了一起,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的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和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多了起来,老百姓也渐渐学会上互联网了,乡镇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也进入了农村。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这些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农村所有这些新的发展与变化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总结。 调查日期:2011年6月10日 调查地点: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镇陈冲村 调查人员:赵记华 一.陈冲村的基本情况 陈冲村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毗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南靠淮河,北连陇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约有2365人,500多户,4个村民组其中有近百名党员,耕地面积3700多亩,人均耕地2.6亩,该地区属黄淮平原故土质肥沃以黄土为主,加以沙土。该村经济结构依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000多元,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科学性较差。汝南县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大县,历史上有名的梁祝化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2008年我所在的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在县城西北方向2公里有一座天下名山天中山,且在这里曾留下了颜真卿的真迹碑文。该地域属于南北方的交界地带,位于秦岭淮河线的边缘,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多种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贵州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一、贵州的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的分布状况 在贵州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除汉族外,还生活着苗、布依、侗、土家、彝、水、瑶、仡佬等多个少数民族。大体说来,黔东南为苗族、侗族聚居区,黔南、黔西南为苗族、布依族聚居区,还有水族和毛南族,黔西北为彝族、苗族、回族聚居区,杂有白族,黔东北为土家族。各少数民族的饮食生活习俗既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不同的主、副食和色彩纷呈的名特菜点 居住在贵州的众多少数民族,由于其居住地域的不同,在主、副食方面是有差异的。大体说来,土家、布依、侗、壮、水等民族,水稻为主要的农作物,他们则终年以大米为主食。而居住在山区的彝、苗、仡佬等民族,水田极少,主要是旱地,以种植薯类和玉米、麦类为主。 米粉:以花溪王氏牛肉粉、飞碗牛肉粉,水城羊肉粉最负盛名。 在贵州,糯米饭团还被侗族等青年男女作为社交的礼品和食物,每当赶坳(或称“坡节”)的日子,姑娘们就带着糯米粑饭团(一般是12 个,闰年则13 个)赠给自己的意中人,取其团圆和美之意。比如侗族的侗果,苗族、布依族、壮族的“五色饭”,也久负盛名。 除大米、糯米外,杂粮食品,威宁荞酥就是彝族人民的杰作。“黔西大定一枝花,威宁毕节苦荞粑”,聪明的彝族人民却用苦荞制成了佳味食品荞酥。相传荞酥是明初水西彝族女首领奢香夫人为给明太祖朱元璋献寿所创制的寿饼,每个重八斤多,饼面图案是九条飞龙围绕一个“寿”字,取“九龙捧寿”之义。朱元璋品尝后连声称赞:“南方贵物!南方贵物!”。 贵州地区的少数民族,除回族因其传统习俗禁食猪肉外,其余各族均以猪肉为主要肉食品,兼食牛、羊肉。猪肉除一般的煎、炒、炖、煮成菜外,各族人民还创制出了许多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肉菜。 苗族、侗族喜吃“剖汤”。即杀年猪后,将猪内脏洗净切碎,加上边角次肉,加姜、蒜、花椒等佐料合煮成一锅,邀亲友一起共享。每人面前一调料碟子,用大碗舀出“剖汤”,主客团团围坐,喝酒吃菜。“剖汤”味道十分鲜美,酒到醉,主人还唱苗歌、侗歌殷勤劝酒劝菜,气氛十分热烈友善。 侗族的“洗澡肉”也别具一格。杀年猪后,迁取膘肥肉厚者,生切成片,有巴掌大小,然后置一大铁锅,盛清水烧煮至开,将切好的生肉片沿锅边放下,主客围坐,各人面前置一放盐和糊辣椒面的调料碟子。待肉片漂浮至锅面,就算煮熟了,将肉片拌上盐和糊辣椒面即食用,主客相互劝酒劝肉,杂以戏谑嘻闹, 酒香肉肥,欢声笑语不绝。

新农村建设经验:贵州

新农村建设经验:贵州 本期【建筑联盟】推荐:住建部汇总整理的浙江、北京、江苏、安徽、广西、贵州、宁夏等省份以村庄整治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材料,其中在科学规划、项目安排等10个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值得借鉴。 科学规划:坚持符合农村实际,提高可实施性和有用性。项目安排:坚持从农民需求出发,循序渐进。 建设标准: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投入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农民主体相结合。以城带乡:坚持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技术服务下乡。适用技术:坚持经济适用、绿色生态和乡村特色。 发展生产:坚持村庄整治与促进生产和农民增收相结合。保持特色:坚持尊重乡土、尊重传统。 组织领导:坚持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强化各级责任。 长效管理:坚持有长效制度、有管护队伍、有资金保障。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经验总结 贵州省辖9个市(州)、88个县(市、区、特区)、732个镇、705个乡、约1.7万个行政村。贵州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渠道窄,文化素质低,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全省村庄分布分散,许多村庄存在五大隐患:一是饮水安全隐患;二是因排水和生活垃圾而造成的环

境隐患;三是因过境公路和无村庄道路而产生的交通隐患;四是因人畜混杂、消防、防洪、卫生防疫而引起的公共安全隐患;五是因无村庄建设规划而引发的社会不和谐隐患。一、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相关工作基本情况 近年来,贵州省把农村危房改造、村庄整治作为切实改善农村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契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探索出了一条“改治结合”的新路子,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农村危房改造 贵州省农村危房改造是党中央、国务院直接关怀的重大民生工程,是省委确定的“最急迫的民生工程”。2008年7月,贵州省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作,2009年进入全面启动阶段。2008年至今,贵州省累计下达农村危房改造任务176.96万户。累计投入财政补助资金163.88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88.64亿元,省级政府补助资金36.76亿元,市县匹配38.48亿元)。截至2013年5月底,全省已累计完成改造任务163.36万户。2011年开始,我省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相结合,探索出了贫困山区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的新经验,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谈及贵州农村危房改造时分别指出:“贵州的危房改造工作抓得很好。”“贵州的农村危房改造为全国创造了经验。” (二)村庄整治

贵州各少数民族介绍资料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 今天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多属汉藏语系,其下又分藏缅语族、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以及仡拉语族。属藏缅语族的民族有彝族、白族、土家族等;属壮侗语的有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等,均出自“百越”;属苗瑶语族的有苗族、瑶族、畲族等,皆出自苗瑶族系;百濮族系,属汉藏语系中的仡基语族,如仡佬族、僰人、羿人等,是为古代的“濮人”。 在对贵州各大族系迁徙入黔的历史中发现,政治挤压,军事征服,制度嬗变等因素,是使四大族系进入贵州的主要动因。而贵州的历史即此亦可被视为一部移民史。民族对流与穿插的结果,造成了贵州境内民族区域分布中既有集中聚居,又交错杂居的情况。各个不同民族分化融合,四大族系,在长期的迁移中,逐渐分化成今天的各种不同民族。 贵州回族人口有16.87万人,,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1.72%。主要分布在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黔西南自治州兴仁县、安顺市平坝县、普定县,六盘水市各县,贵阳市。 贵州土家族人口有143.03万人,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82%,聚居在铜仁地区的沿河、印江、黔东南自治州的镇远、岑巩县、遵义县的道真自治县。 贵州的侗族有162.8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5.01%,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各县和铜仁地区玉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万山特区。 贵州的毛南族有3.12万人,占全国毛南族总数的29.1%。是全国10个较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黔南自治州平塘县。 贵州的彝族人口有84.36万人,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市。 贵州畲族有4.49万人,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麻江县、凯里市,黔南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 贵州仡佬族人口55.9万人,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的96.48%,主要分布在遵义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自治县、铜仁地区石阡县,毕节地区黔西县。

贵州少数民族是如何过中秋的

贵州少数民族是如何过中秋的 秋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各地有偷瓜送子的传统习俗。偷瓜送子,亦名送瓜祝子、中秋送子、食瓜求子、摸秋等,是历史上流行各地的一种祈子习俗,具体方式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区别,但以贵州为典型,且在今天的贵州农村依然流行。 贵州少数民族是如何过中秋的 苗族——“跳月” 在苗族的中秋之夜会举行“跳月”活动。青年男女借此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寻找心上人。按照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每到中秋之夜,明亮亮的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男女女全家团聚后,都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 苗族的古老传说,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美丽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苗族父老为对他们幸福爱情的怀念,世世代代都要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家歌舞,并把这一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白头之好。由于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较为特殊,若有机会参加苗族的中秋活动不妨体验苗族的中秋风俗习惯的乐趣。

布依族——“送瓜崽”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的布依族,对中秋节又增添了更具民俗内涵的节日习俗——“送瓜崽”。首先,由寨老选好“瓜崽”,所物色的“瓜崽”并非是真正很小的瓜崽崽,而是生长在田间的一种特型瓜科,它必须是长方型的,放倒睡下的形态就像一个婴儿睡在床上,布依族称之为桶型瓜,但瓜一定要熟黄,这才是最佳的“瓜崽”候选。然后推选至少是三代同堂人家的瓜去送瓜。送瓜时瓜主不能参与,这家知道后要装做若无其事地样子,寨邻们都很乐意为此奉献。第二步是寻访到“瓜崽”后,就要将这一好消息告诉接受“瓜崽”的人家,说中秋节大伙给你家送“瓜崽”来,到了那天在家等我们——迎接“瓜崽”。这户人家就要开始为迎接“瓜崽”忙碌开了,要为“瓜崽”制做背后的衣物,要磨豆腐备办酒席,到时候要做夜宵款待送“瓜崽”的寨老以及寨邻们。第三步就是中秋节的晚上吃完晚饭,寨老就组织两群人分工作,一群人陪着一位德高望重的摘瓜手到地头去把“瓜崽”偷来,一群人准备乐器在进寨大门等着,等到偷瓜的人将“瓜崽”悄悄背进寨子的朝门里的时候,由背“瓜崽”的人在前面学着孩子哭,一帮人有的学着哄孩子说:“别哭了,我们送你回家,就要到家了。”大家吹吹打打,热热闹闹地向接“瓜崽”的人家走去,到家后大家就说:“我们帮你家把迷路的‘瓜崽’送回来了。背瓜的人径直朝房间走去,这时女主人已在床边等着,帮背瓜人将“瓜崽”解下来给“瓜崽”穿上新做的衣物,用包单包在襁褓中,大家就嬉闹一阵抱给“瓜崽”夫妇二人

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x x 社 会 实 践 报 告 题目: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姓名: 学号: 班级: 专业: 学院: 日期:

《关于新农村建设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随着xxx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基础设施逐步的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优化,计划生育工作也稳步推进,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村两委干部和无职党员利用远程教育来宣传、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传授农业技术知识,使群众从中受益匪浅;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带领全村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该村逐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品牌效应;加强种养业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选好项目,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进一步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卫生、教育、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明确目标,端正态度,提高领导班子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进信息化,培育新型农民,使韩庄村早日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字:新农村经济教育社会保障信息 一、xxxx的基本情况 xxx村坐落在xxx镇的西部,东邻xxx乡,是xx镇最西边的一个村。该村耕地土质主要是黄土,有部分地块属于黏土土壤,黄土土壤排水量好,透气好,适用农作物广泛,灌溉方式是用电灌溉。该村的主要干道正在铺建,将铺为水泥路,彻底改变村里泥泞的道路问题,改善村里的交通状况。景观路两边建有紫薇园林、绿原园林等几家园林,切实美化了国道路段。 二、经济发展呈现新态势。 近几年来,该村种植业、养殖业、第三产业同步发展,经济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态势。 该村主导产业为旱作农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除此之外还有几户农民种植果树,主要种植有桃树,葡萄树等,经济效益比较好。该村劳动力农闲时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外出务工比例占全村人口的1/8。随着经济环境的不断优化,区位优势的不断挖掘,韩庄村的养殖初具规模。目前该村大型养鸡专业户1户,大约养有五、六千只鸡。大型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根本。文化是人类从起源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独有的,宝贵的,物质与非物质的无价结晶。它是区别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有力证据。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不断发展中把那些劣质的文化淘汰掉,留下那些优良的并可以让人继承的传统传至今天(但也有很多好的部分流失掉了)。 我国是一个多名族的多文化的团结大国。因此我国有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容,在这些文化里有着对研究我国各个民族历史的发展情况有着不可标定的价值。对此我们每一个子民都有义务对我国遗留下来的,特有的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接,发展,创造,使之不断发展壮大。 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容包括它的礼仪艺术,语言文字,手工艺术,服装文化艺术,道德宗旨以及宗教信仰等等。 我国各个省内都有一种或几种少数民族。其中少数民族较集中的地区是我国的西南地区,如贵州,云南,四川等地区。曾经还有特别的贵州专属少数民族文化的探索频道————多彩贵州,发现贵州。在这个节目中集中主要以黔东南地区苗侗民间族文化为主(如苗族服饰,侗族大歌,独具风格的建筑物以及他们的一些传统节日活动)。 就此我们来谈谈如何对贵州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间文化的进行传承。首先我们先来了解黔东南地区民族情况。 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州,其中居住着侗族,苗族,汉族,黎族,仡佬族,瑶族等33个民族,该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总数的%,拥有全国1/3的苗族和一半的侗族人口。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发展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丰富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黔东南苗侗族自治州是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资源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以侗族大歌,琵琶歌,苗族古歌,飞歌,反排木鼓舞,锦鸡舞,芦笙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以苗族吊脚楼,侗族鼓楼,风雨桥为代表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 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的意见 【法规类别】会计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黔农发[2013]117号 【发布部门】贵州省农业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3.05.24 【实施日期】2013.05.2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贵州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的意见 (黔农发〔2013〕117号) 各市(州)农委,各县(市、区)农牧(农业、农村)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农委决定在全省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确定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以“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本领、乐在农家爽

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是我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省基层干部群众的伟大创造和生动实践。实践证明,“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符合贵州实际、特色鲜明,已经成为我省农村“五位一体”建设的重要平台,成为贵州新农村建设的一张名片,成为农村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 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创建工作,进一步解决我省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和生态文化建设,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促进新农村建设理念、内容和水平的全面提升,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和促进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 二、总体要求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紧紧围绕与全国同步小康的目标和“四化同步”战略,结合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乡村旅游、传统民族村落保护等工作的开展,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着力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建设新环境、发展新文化,提高农民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为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起到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的作用。 三、实施原则 (一)以人为本,强化主体。明确并不断强化农民群众和乡村在创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把农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二)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科学编制示范点规划,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遵循自然规律,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展示农村生态特色,统筹推进农村生态人居、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对于农村来说,更是取得了翻天复的的变化,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暑假期间,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我对父母和亲戚以及村干部的走访,让我对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过去提起农村人们就不仅和穷字联系到了一起,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的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和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多了起来,老百姓也渐渐学会上互联网了,乡镇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也进入了农村。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这些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农村所有这些新的发展与变化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总结。 一.陈冲村的基本情况 陈冲村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毗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南靠淮河,北连陇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约有2365人,500多户,4个村民组其中有近百名党员,耕地面积3700多亩,人均耕地亩,该地区属黄淮平原故土质肥沃以黄土为主,加以沙土。该村经济结构依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000多元,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科学性较差。汝南县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大县,历史上有名的梁祝化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2008年我所在的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在县城西北方向2公里有一座天下名山天中山,且在这里曾留下了颜真卿的真迹碑文。该地域属于南北方的交界地带,位于秦岭淮河线的边缘,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多种植经济作物: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等。灌溉方式为电动,村内正在建设水泥公路联通城乡,全面与乡镇接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

2019年贵州省“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小康路行动计划.doc

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行动计划 (2013—2020年) 按照省委“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决策部署,根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听取基层群众提出的普遍性民生需求,尽快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畅通美化、安全便捷的乡村道路体系,完善农村硬件设施,结合我省农村实际,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底,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15.2万公里。其中,县道1.76万公里,乡道1.85万公里,村道11.53万公里,专用公路741公里;等级公路7.4万公里,等外公路7.8万公里;沥青(水泥)路面4.12万公里,泥结碎石路面10.51万公里,无路面5690公里。县乡公路比重2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4个百分点;等级公路比重48.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铺装路面比重27.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建制村通畅率仅4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村通客运比例6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农村公路主要指标均排全国后列,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主要任务 按照“公路上等级、路网趋优化、管养全覆盖、通行提能力、安全有保障、环境更优美、建成小康路”的总体要求,突出“制度创新、规模扩大、建养并重、质量保证、效益提升”五个重点,抓住“责任落实、资金筹措、政策配套、力量整合、群众参与、示范带动”六个关键,着力实施农村公路“硬化、畅化、安全、优化提等、信息化、绿化美化、运输通达”七大工程,推进农村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发展,大力提高农村客货交通运输质量和水平,全面改善乡村出行条件,努力构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为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支撑和保障。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2013—2020年,全省乡村道路总投资1068.62亿元。到2020年,建成通村沥青(水泥)路7.37万公里,原“撤并建”行政村通村沥青(水泥)路2.86万公里;实施县乡道改造5060公里、乡道泥路改沥青(水泥)路2300公里;新建已硬化通村公路桥梁4万延米;新建通组(寨)公路6.5万公里、人行步道5.2万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保工程1.2万公里、危桥改造4.2万延米、油路大中修3200公里;新建乡

贵州少数民族年俗

贵州:千奇百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年 僻处中国西南的贵州,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千百年来,大山大水隔断了他们对外的交流,但也保存了千年不易的民俗风情。在这里,他们都以一种隆重而原始的方式过年:苗族的跳花节、舞龙嘘花和芦笙会;侗族的长桌宴、抬官人和斗牛斗鸡。甚至在汉地已经消失的汉人过年风俗,在贵州一样可以找到。如屯堡的地戏、隆里的花脸龙、九溪的迎春会、吉昌抬亭子等,这些过年闹春活动一点都不比汉地逊色。 侗家人都会在新春期间举行多耶祭萨仪式来祭拜侗族的祖母。胡锦朝摄影侗族 侗族是一个受汉族影响比较深的少数民族,各地侗族跟汉族一样也过农历新年,其隆重程度不遑多让。在农历年底,家家户户就红红火火忙打年粑、酿年酒、杀年猪、贴春联等。不过侗族还有不少过年活动是该民族特有:例如祭萨、侗戏、长桌宴、行歌坐月和集体婚庆等活动。 初一至初七人神共娱过新年 祭萨 春节到侗寨过年最精彩的节目要数祭萨,时间一般在农历的大年初一到初七期间,大部分侗寨会挑选在初一那天。萨岁是祭拜侗族崇拜的女英雄杏妮,相传在一次与异族的冲突中,是杏妮拯救了侗族。后来被侗族作为神或祖母来供奉,逢年过节都要进行祭祀。就像汉族过年期间到祠堂拜祭祖宗一样。

祭祀一般从上午10时左右开始,祭祀的内容主要是吃饭和踩歌堂。用参加祭祀的侗民的说法,即“陪祖母吃顿团年饭并在一起娱乐一下”。祭祀分三部分,先拜祭,再吃饭,最后踩歌堂。开始时先进行简单仪式:由鬼师向圣母进行汇报并征求意见,然后由一位主祭者(寨佬)向圣母坟施供并进行祈祷,接就开始吃饭饮酒。到下午2点多吃饭结束后,就在圣母坟周围踩歌堂。由寨佬领队,年轻姑娘们身盛装排成一队,载歌载舞在寨子里游行一周。 侗族跟汉族一样过年期间最大的娱乐就是看侗戏李贵云摄影

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报告·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对于农村来说,更是取得了翻天复的的变化,为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理解,暑假期间,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一次调查。通过我对父母和亲戚以及村干部的走访,让我对本村以及周边地区近几年来的发展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过去提起农村人们就不仅和穷字联系到了一起,现在可大不一样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农民的医疗环境和费用得到改善和保障,家庭私用汽车开始在农村多了起来,老百姓也渐渐学会上互联网了,乡镇商店里琳琅满目的现代化商品也进入了农村。不可否认的是,在取得这些好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一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农村所有这些新的发展与变化都值得我们去深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新农村建设现状调查的报告总结。 一.陈冲村的基本情况 陈冲村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毗邻107国道和京广铁路,南靠淮河,北连陇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村约有2365人,500多户,4个村民组其中有近百名党员,耕地面积3700多亩,人均耕地2.6亩,该地区属黄淮平原故土质肥沃以黄土为主,加以沙土。该村经济结构依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年人均生产总值为3000多元,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科学性较差。汝南县是着名的历史文化大县,历史上有名的梁祝化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2008年我所在的乡镇更名为梁祝镇。在县城西北方向2公里有一座天下名山天中山,且在这里曾留下了颜真卿的真迹碑文。该地域属于南北方的交界地带,位于秦岭淮河线的边缘,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期,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多种植经济作物: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等。灌溉方式为电动,村内正在建设水泥公路联通城乡,全面与乡镇接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基本现状 首先,在经济方面。拿我们村来说,新建了养猪场,这为一些在家务农的妇女提供了一些 机会,她们在农闲的时候可以去打些零工比如打扫卫生来赚些钱,同时新收的粮食也可以就近 卖给他们,还可以吃到新鲜的猪肉;邻村新设了集市,方便了人们一些生活用品以及蔬菜瓜果 的购买,同时我们可以把家里一些东西拿去卖;近几年来,村里鼓励家庭妇女可以在家养兔子, 成本不是很高,这又给人们增加了一份收入。 在医疗社会保障方面。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是社会的首要问题。在我们社会主义国

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研究_赵星

DOI:10.13965/https://www.wendangku.net/doc/455244992.html,ki.gzmzyj10026959.2010.03.019 2010年第3期贵州民族研究No.3,2010(第31卷总第133期)Guizhou Ethnic Studies(Vol.31.General.No.133) 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研究 赵星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 摘要:聚落文化是自然、历史、社会、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各民族对自然环境积极适应的结果。通过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组成,构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体系,揭示其内涵;在此基础上,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划分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类型,揭示其特征,并提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在现代旅游中持续发展的对策性建议,为合理开发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提供依据。 关键词: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组成;类型;特征;持续发展 中国分类号:G122.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959(2010)03-0066-05 Research on Guizhou M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ZHAO Xi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 Abstract:Settlement Culture is products by many factor combined action such as history,society,culture and so on,is result to the natural envirnment positive adaptation.This paper establishes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system and positions Guizhou Karst M inority’culture scientifically by discussing its composing factors.And then the paper categorizes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according to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rules and probes into their characteristic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xploiting 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 rationally. Key words:Guizhou M inority’settlement culture,Composition,Types,Characteristic,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聚落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背景中人类活动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体现了特定地域环境和一定历史时期的人地关系、社会经济基础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等[1]。贵州境内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原始的自然环境、原生的民族文化和原貌的历史遗存是贵州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生活在贵州的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迁徙、流动的过程中,受贵州地理环境多样性的影响,特别是山川的阻隔,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既杂居、又聚居”的聚落形态[2]。贵州民族都找到了他们生存发展的空间,并且由于贵州高原山地峡谷环境的封闭性制约了外来文化的入侵,使其各自长期保持传统文化的传承,表现出“三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的特点,这种原生态的多元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保存共生的展示,不仅在国内,即使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形成的多样而又独特的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具有各自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就如朵朵绚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花点缀在贵州高原之上,使贵州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千岛”。笔者认为,探讨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组成、类型、特征及在现代旅游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有助于揭示贵州少数民族聚落文化的内涵,有助于在旅游开发中突出聚落文化的区域特点(因为区域景观和文化的差异才是导致客流流动的根本原因[3]),有助于传承与发展传统聚落文化中的优秀内涵。 收稿日期:2010-04-23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厅、贵州师范大学联合科技基金资金资助项目(黔科合J字LKS[2009]43号)。 [作者]赵星(1978—),女,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讲师,贵州师苑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旅游地理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