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

力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力学的发展

古代最早的物理学体系是亚里士多德系,物理学者这门学科的名称就是由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主要讨论运动(及产生和消灭)、空间和时间以及事物变化的原因等物理世界的根本原理,应该说,亚里士多德是比较系统和深入研究运动及有关的时间、空间的第一人。

关于运动,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永远在运动变化,“运动是永恒的,不能在一个时候曾经存在,在另一个时候不存在”,这种运动永恒的观点具有唯物主义思想,包含辩证法的因素,至今仍是积极而有价值的。

对物理学的发展来说,亚里士多德初步提出以物质运动及其与时间、空间、周围物体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形成一门独立的自然学科,重视对近身事物的具体观察,强调思维逻辑的作用,首先引用数学方法来考虑具体物理定律,从而引起众多的讨论与研究等。

阿基米德是古希腊继亚里士多德之后又一科学巨匠,他从生产实践出发,运用数学的方法建立起静力学,被誉为“力学之父”。阿基米德在力学上的贡献主要是严格地证明了杠杆定理和浮力定律。这是从经验知识走向定律建立的重大飞跃。

阿基米德不仅是个理论家,也是个实践家,他一生热衷于将其科学发现应用于实践,一生创造发明了许多机构和机器。

经典力学的发展

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进行检验和批判,成为经典力学的先驱,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奠基人,被推崇为“近代科学之父”。

伽利略在力学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1.关于运动的描述

伽利略抛弃了亚里士多把运动分为自然运动和强迫运动的观点,采用数学方法来定量地分析运动,对位移、距离和时间的概念给予确切的数学表达形式,运用笛卡儿创立的坐标系来定量的描述运动,认为应该依据运动的基本特征量速度对运动进行分类,由此,把运动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两种,并引入加速度的概念。

2.自由落体运动

伽利略首先运用从一个理想实验得出的佯缪入手,对亚里士多德落体学说提出了反驳。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一块大石头的下落速度要比一块小石头的下落速度大。假定大石头的下落速度为8,小石头的下落速度为4,当我们把两块石头拴在一起时,下落快的会被下落慢的拖着而减慢,下落慢的会被下落快的拖着而加快,结果整个系统的下落速度应该小于8。但是两块石头拴在一起,加起来比大石头还要重,因此重物体比轻物体都小。这样,就从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假设,推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慢的结论,从而在逻辑上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错误的。再通过著名的斜面实验检验自由落体运动符合他所提出的匀加速运动的定义。自由落体下落的时间太短,当时用实验直接验证自由落体是匀加速运动仍有困难,伽利略采用了间接验证的方法,他让一个铜球从阻力很小的斜面上滚下,做了上百次的实验,小球在斜面上运动的加速度要比它竖直下落时的加速度小得多,所以时间容易测量些。实验结果表明,光滑斜面的倾角保

持不变,从不同位置让小球滚下,小球通过的位移跟所用时间的平方之比是不变的即位移与时间的平方呈正比。

由此证明了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换用不同质量的小球重复上述实验,位移跟所用时间的平方的比值仍不变,这说明不同质量的小球沿同一倾角的斜面所做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是相同的,即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

3.惯性定律

伽利略从单摆实验和对接斜面的理想实验中,伽利略提出了惯性的概念。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保持物体匀速运动的是力的持久运动。但是,伽利略从小球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实验推测,如果没有摩擦力等阻力的作用,小球将保持匀速运动,发现了初步的惯性定律。

4.抛体运动的研究和运动叠加原理

5.伽利略相对性原理

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

伽利略把观察和实验作为科学研究的坚实基础。他在研究工作中,采取了下面一个对近代科学发展很有效的研究方法:

对现象的一般观察→提出工作假想→运用数学和逻辑的手段得出特殊结论→通过物理的或理想的实验对推论进行验证→对假设进行修正和推广。

伽利略所创设的实验方法、严格的逻辑与数学推理方法,开辟了科学方法的道路。

自18世纪以来,牛顿已成为整个近代科学革命的象征,可以说,牛顿在总体上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进程。

1687年牛顿发表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部巨著中,牛顿概括了他的前人伽利略、笛卡尔、开普勒、惠更斯、胡克等人的研究成果以及他自己的创造,对李雪的基本概念和规律给出了确切的表述,首次创立了地面力学和天体力学统一的严密体系,成为经典力学的基础,实现了物理学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牛顿在《原理》一书中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对宏观物体的运动给出了精确的描述,总结了他自己的物理发现和哲学观点。《原理》一书是人类自然科学的奠基性著作,是自然科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把地面上物体的运动和太阳系内行星的运动统一综合。它不仅标志着16~17世纪科学革命的顶点,也是人类文明进步划时代的象征。它不仅总结和发展了牛顿之前物理学的主要成果,而且也是后来所有科学著作和科学方法的楷模。《原理》一书对300年来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的发展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原理》的第一篇,首先提出一组定义;质量、动量、惯性、力及向心力、绝对时间、绝对时间,这是一系列奠定力学基础的概念。然后系统地阐述了运动三大定律律。随后提出了严谨的天体学理论,论述了向心力与回转轨道之间的数学关系,并证明了一条中心定理:如果有一种同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力起作用,一个物体就成圆锥曲线(椭圆、抛物线、双曲线)运动,引力的中心就在圆锥曲线的一个焦点上。此外还为天文学家们解决了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只要观察少数轨道要素,就可确定行星的轨道。对太阳、地球和月球这类三体问题也做了近似的计算。

《原理》的第二篇讨论了十分普遍的运动,即物体在有阻力的介质(气体、液体)中运动,阻力与速度的一次方或二次方程成正比,更为复杂的是阻力中一

部分与速度成比例,另一部分与速度的平方成比例。显然,在这里牛顿用了高超的数学技巧来处理一些在实验中难得遇见的问题。

在《原理》的第三篇中,原本牛顿想将他写成一般性的总结,但后来改变了计划,将其标题写成“宇宙体系”,并用第一。第二篇中推出的普遍运动规律来解释自然界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他讨论太阳系的行星、行星的卫星、彗星的运行,特别指出了潮汐形成的原因,正是太阳、月亮和地球之间的引力作用所致。同时他考虑到流水的特性以及各海峡、河口等地理因素的干扰,从比较潮汐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算出月球的质量。另外在第三篇中,牛顿还计算了行星之间的摄动问题,如太阳对月亮的摄动,土星对木星的摄动等。得出如下结论:彗星数目肯定很多,它们应该属于于行星的一种,它们绕太阳运动具有很大的偏心率,而且服从于同行星一样的规律。值得指出的是,在大多数版本中,紧接第三篇之后是一篇关于《世界的体系》的论文,这篇文章为第三篇的一些主要结果作了非数学性的概括。

《原理》一书已经公诸于世,立即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因为它是人类自然科学知识的首次大综合。他决定了后来力学发展的方向,并为以后分析力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原理》一书所奠定的物理基础和方法,启迪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无穷智慧。《原理》的出版,表明了一个新时代和新科学文明的到来。

牛顿的科学方法,不仅是他在科学上作出杰出贡献,而且深刻滴影响着以后科学家的思想、研和时间方向,对后来的自然哲学和科学发展长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甚至对于社会科学和哲学的方法论,其意义也是很大的。

牛顿在科学上成功地应用了归纳法和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将分析和综合、实验和理论巧妙地结合起来的方法,不但被公认为学术界的典范,而且大大丰富了科学方法论的内容,在科学史和哲学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牛顿的科学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公理化方法;(2)归纳——演绎法;(3)分析——综合法;(4)数学——物理方法;(5)实验——抽象方法。

经典矢量量力学的发展

建立了动量、动量矩和动能的三个运动定律以及在特定条件下的三个守很定律,是经典矢量力学体系臻于完善。

1.质心运动守恒定律

笛卡尔首先提出了运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思想,惠更斯认识到动量的矢量性,并准确地描述了碰撞过程中系统的动量守恒以及系统共同质心的运动速度为常数的结论。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明确表述了“心运动守质恒定律”。

2.动量矩守恒定律

伯努利和欧勒等以不同的方式提出这一个原理。与这个原理相应的动量矩定理指出:系统的总的动量矩的时间变化率,等于所受作用力的力矩之和。

3.动能守恒定律

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莱布尼茨引进了“活力”概念,认为宇宙中“活力守

恒”,并且发现力与路程的乘积与活力的变化成正比。直到科里奥利力用

2 mv

2

1

替2

mv之后,莱布尼茨的发现在得到准确的表述:所做的功等于动能的增加。

分析力学的发展

分析力学是经典力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其形成过程经历了三次大的飞跃:第一次飞跃式牛顿力学从质点过渡到刚体和流体的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是欧勒运动学方程荷藕了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第二次飞跃是拉格朗日理论的建立。1788年法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拉格朗日将J.伯努利提出的虚功原理与达朗贝尔提出的达朗贝尔原理结合在一起建立了动力学方程——拉格朗日方程。拉格朗日引进了一套新的参数:广义坐标、广义速度、广义力等,得出完整体系的拉格朗日方程,使拉格朗日方程成为建立在能量守恒原理上的普遍化原理,从而奠定了分析力学的基础。

第三次飞跃式哈密顿理论的建立。1843年英国物理学家哈密顿作为公设提出的哈密顿原理,成为分析力学达到顶峰的标志,使分析力学发展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设计中的符号学

设计中的符号学 1. 符号学与设计符号学(Semiotics)是研究符号系统的学问,最早是本世纪初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Sauaaure)、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士(Pierce)提出的。前者着重于符号在社会生活的意义,与心理学联系;后者着重于符号的逻辑意义,与逻辑学联系[1]。大约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符号学才作为一门学问得以研究。现在符号学已经成为一项科学研究,其理论成果也已经渗透到其他诸多学科之中。设计与符号学关系密切。设计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Designare,意思就是画记号[2]。现在被普遍采用的英文Design,也就是做记号的意思。研究和运用符号学的一些原理来帮助设计人员“做记号”,不能说不是从事设计人员的一条重要的途径。符号的起源是劳动。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有了实用和审美两种需求,并且已经开始从事原始的设计活动,以自觉或不自觉的符号行为丰富着生活。从我们祖先的结绳记事到歌舞图腾,都是维护社会传统秩序的信息符号。符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和代码系统[3]。当然,符号这一概念的外延相当广泛,设计中的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有许多共性,使得语意学对设计也有实际的指导作用。通常来说,可以把设计的元素和基本手段看作符号,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加工与整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 2. 设计中符号的特性 2.1 认知性 设计中,认知性是符号语言的生命。例如,我国的几大银行的标志都采用中国古钱币作为基本型,这正是因为古钱币能够准确地传达金融机构这一信息,具有极强的认知性。如果一项设计作品不能为人认知,让人不知所云,那它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2.2 普遍性现代设计是为大工业生产服务的,设计作品会在大众中广泛传播。设计的符号语言只有具备普遍性,才能为大众所接受。设计人员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花了很大功夫做出的东西,却不被客户接受,这时设计者也许会抱怨客户欣赏水平不够,其实有时客户比设计者更了解受众。设计者只有找出让自己、客户、消费者都能理解的设计语言,才能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符号的普遍性这一特性,在许多公共场所的标牌设计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如公共卫生间的男女标识,相信不论男女老幼,文化深浅,都能够清楚分辨。 2.3 约束性任何语言都只在一定范围内被理解,只有具备有关文化背景的人才能接受到该符号所传达的信息。只有符合特定背景的符号才能在这一范围内被接受。比如,德国招贴艺术大师冈特·兰堡(GunterRanbow)的作品中常出现土豆形象,对于不了解德国的人来说,可能看不懂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只有知道土豆对于德国人的特殊意义,才能够明白设计者对土豆如此钟情的原因。 2.4 独特性符号一般强调“求同”,这样才容易被理解。但是,在设计中“求异”常常是关键。因为比较形式和内容,前者绝对是更值得深究的。同样是针对一个主题,我们必须找出与之相关的尽可能多的表现形式,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3 符号在设计中的运用设计中对符号的运用有直接和间接之分。从某些作品中可以直接找到符号性的元素,而在另一些作品中却似乎很难发现符号的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设计与符号无涉。实际上符号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根据需要作用方式不同而已。这里可以分三种情况来考察这个问题:第一,对符号的直接运用。作品本身就是以符号的形式出现的。比如标识类设计,由于这类设计以图形为基础,以达意为生命,强调小而精,因此被浓缩得几乎等于符号本

流体力学的发展现状

流体力学的发展和现状 作为物理的一部分,流体力学在很早以前就得到发展。在19世纪,流体力学沿着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将流体视为无粘性的,有一大批有名的力学数学家从事理论研究,对数学物理方法和复变函数的发展,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灌溉、给排水、造船,及各种工业中管道流体输运的需要,使得工程流体力学,特别是水力学得到高度发展。将二者统一起来的关键是本世纪初边界层理论的提出,其中心思想是在大部分区域,因流体粘性起的作用很小,流体确实可以看成是无粘的。这样,很多理想流体力学理论就有了应用的地方。但在邻近物体表面附近的一薄层中,粘性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不能忽略。边界层理论则提供了一个将这两个区域结合起来的理论框架。边界层这样一个现在看来是显而易见的现象,是德国的普朗特在水槽中直接观察到的。这虽也是很多人可以观察到的,却未引起重视,普朗特的重大贡献就在于他提出了处理这种把两个物理机制不同的区域结合起来的理论方法。这一理论提出后,在经过约10年的时间,奠定了近代流体力学的基础。 流体力学又是很多工业的基础。最突出的例子是航空航天工业。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流体力学的发展,就没有今天的航空航天技术。当然,航空航天工业的需要,也是流体力学,特别是空气动力学发展的最重要的推动力。就以亚音速的民航机为例,如果坐在一架波音747飞机上,想一下这种有400多人坐在其中,总重量超过300吨,总的长宽有大半个足球场大的飞机,竟是由比鸿毛还轻的空气支托着,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不惊叹流体力学的成就。更不用说今后会将出现更大、飞行速度更快的飞机。 同样,也不可能想象,没有流体力学的发展,能设计制造排水量超过50万吨的船舶,能建造长江三峡水利工程这种超大规模工程,能设计90万kW汽轮机组,能建造每台价值超过10亿美元的海上采油平台,能进行气候的中长期预报,等等。甚至天文上观测到的一些宇宙现象,如星系螺旋结构形成的机理,也通过流体力学中形成的理论得到了解释。近年来从流体力学的角度对鱼类游动原理的研究,发现了采用只是摆动尾部(指身体大部不动)来产生推进力的鱼类,最好的尾型应该是细长的月牙型。这正是经过几亿年进化而形成的鲨鱼和鲸鱼的尾型,而这些鱼类的游动能力在鱼类中是最好的。这就为生物学进化方面提供了说明,引起了生物学家的很大兴趣。 所以很明显,流体力学研究,既对整个科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又对很多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工业和工程,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它既有基础学科的性质,又有很强的应用性,是工程科学或技术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流体力学的发展仍应二者并重。 本世纪的流体力学取得多方面的重大进展,特别是在本世纪下半叶,由于实验测试技术、数值计算手段和分析方法上的进步,在多种非线性流动以及力学和其他物理、化学效应相耦合的流动等方面呈现了丰富多采的发展态势。 在实验方面,已经建立了适合于研究不同马赫数、雷诺数范围典型流动的风洞、激波管、弹道靶以及水槽、水洞、转盘等实验设备,发展了热线技术、激光技术、超声技术和速度、温度、浓度及涡度的测量技术,流动显示和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大量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成为可能,为提供新现象和验证新理论创造了条件。 流体力学是在人类同自然界作斗争,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几千年前,劳动人民为了生存,修水利,除水害,在治河防洪,农田灌溉,河道航运,水能利用等方面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我国秦代李冰父子根据“深淘滩,低作堰”的工程经验,修建设计的四川都江堰工程具有相当高的科学水平,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明渠流和堰流的认识已经达

法社会学发展历程

法社会学 摘要:产生于19世纪末的法社会学,在其近一百多年的历程中发展迅速,与新自然法学派和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并列成为二战后西方三大主要法学流派,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法社会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及必要性,在其兴起的过程中,商业的发展,社会学的风靡,特别是实证主义哲学的诞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法社会学诞生于19世纪末期,它主张把法律看作一种社会现象,用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法律,以期实现用法律来平衡社会各群体利益的功能与目标。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法社会学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它的目的是认识社会问题,摒弃对一个社会作出是好或坏、善或恶、进步或退步这种独断的论述,旨在论述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应该如何改善。法社会学的出现不仅为法律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视角,而且也带来了一种对法律认识的新的法律哲学。在一百多年的历程中,它经历了先驱、经典、学派三个阶段,最终跃为与新自然法学派、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并列的二战后西方三大主要法学流派。 引言 18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识到应在法与社会的关系中或在法的社会背景中研究法和法律组织,英国经验论哲学家休谟在《人性论》中写到,法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制度,它起源于社会常例,而不是人性。法国法学家孟德斯鸠强调并致力于探讨地理和气候条件通过社会环境对法律制度的影响。德国萨维尼和英国梅因等历史法学家强调法与社会环境和社会历史的关系,试图从塑造着“民族精神”或法的“观念”的社会历史、社会变迁和社会环境中找到法的“真谛”。19世纪中叶,法国学者孔德(1798- 1857年)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和社会学,更是启发了一批学者在社会中研究法和通过法研究社会。耶林、斯宾塞、沃德、龚普洛维奇等社会学家和法学家运用孔德的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及方法论,解释法的社会根源、社会特征和社会目的,确立了法社会学的某些重要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84年发表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为法社会学研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但严格说来,这些研究只能算是法社会学的孕育过程。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在此基础上的法社会学的诞生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 主题 安齐洛迪(DionisioAnzilott)《法律哲学与社会学》。1892年,意大利学者安齐洛迪(DionisioAnzilotti,1869- 1950年)在其所著的《法律哲学与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法社会学”这一概念。若以此为标志,学科意义上的法社会学至今只有110余年的历史。

流体力学发展简史.

流体力学发展简史 流体力学作为经典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发展与数学、力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它同样是人类在长期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逐渐发展形成的,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 人类最早对流体力学的认识是从治水、灌溉、航行等方面开始的。在我国水力事业的历史十分悠久。 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说明我国古代已有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秦代,在公元前256-前210年间便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灵渠三大水利工程,特别是李冰父子领导修建的都江堰,既有利于岷江洪水的疏排,又能常年用于灌溉农田,并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原则。说明当时对明槽水流和堰流流动规律的认识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西汉武帝(公元前156-前87)时期,为引洛水灌溉农田,在黄土高原上修建了龙首渠,创造性地采用了井渠法,即用竖井沟通长十余里的穿山隧洞,有效地防止了黄土的塌方。 在古代,以水为动力的简单机械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例如用水轮提水,或通过简单的机械传动去碾米、磨面等。东汉杜诗任南阳太守时(公元37年)曾创造水排(水力鼓风机),利用水力,通过传动机械,使皮制鼓风囊连续开合,将空气送入冶金炉,较西欧约早了一千一百年。 古代的铜壶滴漏(铜壶刻漏)--计时工具,就是利用孔口出流

使铜壶的水位变化来计算时间的。说明当时对孔口出流已有相当的认识。 北宋(960-1126)时期,在运河上修建的真州船闸与十四世纪末荷兰的同类船闸相比,约早三百多年。 明朝的水利家潘季顺(1521-1595)提出了"筑堤防溢,建坝减水,以堤束水,以水攻沙"和"借清刷黄"的治黄原则,并著有《两河管见》、《两河经略》和《河防一揽》。 清朝雍正年间,何梦瑶在《算迪》一书中提出流量等于过水断面面积乘以断面平均流速的计算方法。 欧美诸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从事流体力学现象研究的是古希腊学者 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212),在公元前250年发表学术论文《论浮体》,第一个阐明了相对密度的概念,发现了物体在流体中所受浮力的基本原理──阿基米德原理。 著名物理学家和艺术家列奥纳德达芬奇(Leonardo.da.Vinci,1452-1519)设计建造了一小型水渠,系统地研究了物体的沉浮、孔口出流、物体的运动阻力以及管道、明渠中水流等问题。 斯蒂文(S.Stevin,1548-1620)将用于研究固体平衡的凝结原理转用到流体上。 伽利略(Galileo,1564-1642)在流体静力学中应用了虚位移原理,并首先提出,运动物体的阻力随着流体介质密度的增大和速度

填料塔文献综述

填料塔文献综述 (一)引言 填料塔是以塔内的填料作为气液两相间接触构件的传质设备,它是化工类企业中最常用的气液传质设备之一。而塔填料、塔内件及工艺流程又是填料塔技术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随着高效新型填料和其他高性能塔内件的开发,以及人们对填料流体力学、放大效应及传质机理的深入研究,使填料塔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已开始利用大型高效塔改造板式搭,并在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节能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填料塔 填料塔是气、液呈逆流的连续性接触的气液传质设备,它的结构和安装比板式塔简单。塔的底部有支撑板用来支撑填料,并允许气、液通过。支撑板上的填料有整砌和乱堆两种方式。填料层的上方有液体分布装置,从而使液体均匀喷洒于填料层上。填料层中的液体有向塔壁流动的“趋壁”倾向,因此填料层较高时往往将其分为几段,每一段填料层上方设有液体再分布器,使流到壁面的液体集于液体在分布器作重新分布。 填料塔操作时,气体从下向上呈连续相通过填料层的空隙,液体则沿填料表面流下,并形成相际接触界面,进行传质。气、液体的通过能力、相际界面的大小、传质速率的快慢与填料的集合形状关系甚大。因此,多年来人们一直注意发展性能优良而有造价低廉的填料。 填料塔与板式塔相比在以下情况下优先选用:①在分离程度要

求高的情况下,因某些新型填料具有很高的传质效率,故可以采用新型填料以降低塔德高度;②对于热敏性物料的蒸馏分离,因新型填料的持液量较小、压降小,故可优先选择真空操作下的填料塔;③具有腐蚀性物料,可选用非金属填料的填料塔;④容易发泡的物料宜选用填料塔,因为在填料塔内,气相主要不以气泡形式通过液相,可减少发泡的危险,此外,填料还可以使泡沫破碎。 (三)塔填料 (1)填料的类型:填料的种类很多,按照制成填料的材料是实体还是网体可分为实体填料和网体填料两类。实体填料有陶瓷、金属或塑料等制成,如拉西环、鲍尔环、阶梯环、弧鞍形和矩鞍填料等;网体填料有金属丝制成,如形网环、网状鞍形填料、网波纹填料等。按照填料在塔内堆积的方法不同可分为乱堆填料和整砌填料两类。乱堆填料有颗粒形填料如拉西环、鞍形填料、鲍尔环、阶梯环等作无规则推挤而成;整砌填料则常由规整的填料整齐砌成,也可由拉西环等颗粒填料砌成。 (2)填料的性能评价:填料层的特性是影响塔操作的主要因素,它除了单个填料的名义尺寸之外,还包括:①单位体积中填料的个数; ②比表面积;③空隙率;④干填料因子和填料因子;⑤堆积密度等项。填料层的特性还与填料塔内装填的方法有关;充水装填的比干装的要疏松;新装的比使用长久的要疏松。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填料的比表面积越大,气液分布越均匀,表面的润湿性能越好,则传质效率越高;填料的空隙率越大,结构越开敞,则通量越大,压降亦越低。在

法社会学

法社会学课程报告 法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法学与社会学关系、法学与社会学相结合的学科。从这个定义来看,法学与社会学应是并列、平等的关系,不存在一方为另一方的研究角度或方法论之类。然而在中国,出于更加实用的目的,法社会学往往被阐释为借鉴、运用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去研究法律问题。 不可否认,用一种学科作为方法去研究另一学科的思路在研究的实操层面是更便捷和有效率的。尤其是对作为主学科(目的学科)的法学来说,无疑获得了极大的补充与滋养,从而焕发出勃勃的生机。但是,这种研究方法无疑削弱了法律本身也是一种社会学现象的洞察。一味强调将社会学作为研究法学的一种方法而忽视社会学相较法学 的并列地位从长远来看不仅会使社会学的研究受到抑制也会扭曲法 学本来的涵义。 应该注意到的是,法社会学不是简单的“法学+社会学”,而是更像一种系统工程,即法学与社会学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1+1>2” 的效果。 以上是我对法社会学的一些基本认识,接下来我会分享一下法律与社会学双向互动的几个例子,以便让大家能更好地理解法学与社 会学的这种“羁绊”。 1.乱轮禁忌起源的简单探究 在我看来,作为西方伦理道德起源的核心命题之一——乱伦 禁忌,不仅体现着人类学家对现实社会的真切关怀,还是作为最崇高

的自然法(道德)的起点。从弗洛伊德著名的“弑父娶母”的俄狄 浦斯情结到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乱轮禁忌及其起源》,都有对于人 类最原始之禁忌——乱伦的阐释。为何将乱伦作为核心议题,涂尔干认为:正因为乱伦不仅是被禁止的,而且被当作所有不道德行为中最严重的一部分,所以乱伦禁忌应该是社会规制的最初形式,也完全可以归结为道德的起点;其形态学上的原始形式就是外婚制法则。 所谓外婚制,是指禁止同一氏族的成员彼此媾和的规则。 与现在家庭建立于血亲关系之上有些不同,氏族是指一群具有相同图腾、自认为彼此是亲戚的个体,换言之,氏族的亲属关系完全是建立在图腾共同体上的。但是,我们仍会感受到外婚制与现代法律禁止近亲结婚与乱伦的规定何其相似,以至于完全有理由相信,前者是后者的源头。 因此,考察乱伦禁忌的线索就是追查外婚制生成发展的脉络,反过来探究外婚制产生于氏族(图腾制)的原因一样可以掌握乱伦禁忌的社会起源。这种法与社会双向互动从而互相印证的思路显得极为有趣和有用。 2.罗伊堕胎案的简单分析 法律源自社会生活,每套法律规则都有着与之对应的“法律事实”,法律事实是感性的,他就是日常生活的故事;法律也重塑着社会生活,这种塑造,是通过法官案例分析和推理而形成法律规则来完成的。 罗伊堕胎案表面上是关于女子堕胎的法律,但是,女子堕胎问题内部所蕴含的生命对于整个人类的意义和个人身体的完整性之间的

文献综述word模版

□□□□□论文题目□□□□□ □□作者姓名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 摘要 □□□□□□□□□□□□□□□□□□□□□□□□□□□□□□□□□□ □□□□□□□□□□□□□□□□□□□□□□□□□□□□□□□□□□□□□□□□□□□□□□□□□□□□□□□□□□□□□□□□□□□□□□□□□□ □□□□□□□□□□□□□□□□□□□□□□□□□□□□□□□□□□□□□ □□□□□□□□□□□□□□□□□□□□□□□□□□□ 关键词 □□□□□;□□□□□;□□□□□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英文文题□□□ 作者英文名字 ( 单 位 ) Abstract □□□□□□□□□□□□□□□□□□□□□□□□□□□□□□□□□□□□□□□□□□□□□□□□□□□□□□□□□□□□□□□□□□□□□□□□□□□□□□□□□□□□□□□□□□□□□□□□□□□□□□□□□□□□□□□□□□□□□□□□□□□□□□ keywords □□□□□;□□□□□□;□□□□□□ 0 引言 □□□□□□□□□□□□□□□□□□□□□□□□□□□□□□□□□□□□□ □□□□□□□□□□□□□□□□□□□□□□□□□□□□□□□□□□□□□□□□□□□□□□□ 1 一级标题 □□□□□□□□□□□□□□□□□□□□□□□□□□□□□□□□□□□□□□□□□□□□□□□□□□□□□□□□□□□□□□□□□□□□□□□□□□□□ □□□□□□□□□□□□□□□□□□□□□□□□□□□□□□□□□□□□□□□□□□□□□□□□□□□□□□□□□□□□□□□□ 1.1 二级标题 □□□□□□□□□□□□□□□□□□□□□□□□□□□□□□□□□□□□□□□□□□□□□□□□□□□□□□□□□□□□□□□□□□□□□□□□□□□□ □□□□□□□□□□□□□□□□□□□□□□□□□□□□□□□□□□□□□□□ □□□□□□□□□□□□ 1.1.1 三级标题 □□□□□□□□□□□□□□□□□□□□□□□□□□□□□□□□□□□□□□□□□□□□□□□□□□□□□□□□□□□□□□□□□□□□□□□□□□□□□□□□ 2号宋体 4号楷体 小5号宋体 5号黑体 5号楷体 5号黑体 4号黑体 4号黑体 5号黑体 5号黑体 4号times new romans 5号times new romans 小5白斜times new romans 5号黑体 5号黑体 5号宋体 5号宋体 5号宋体 5号宋

板式塔的流体力学性能的测定

板式塔的流体力学性能的测定 一、实验名称:板式塔的流体力学性能的测定 二、实验目的: 1、对板式塔的结构、立体传质塔板有一个初步认识; 2、对塔板上流体流动状态有初步认识; 3、测定塔板的流体力学性能,包括塔的干板压降、湿板压降、漏液点、雾沫夹带点等。 4、观察流体在塔板上的流动状态。 三、实验原理与流程: 实验流程见图1,来自储槽的水经过转子流量计自塔顶送入板式塔,由鼓风机送来的气体,经过孔板流量计送入塔的底部。塔内共装有三层塔板,从下至上分别是气体分布板、实验塔板、雾沫补集板。实验塔板采用U型压差计测定其压降,漏液和夹带量采用质量测量法。通过风机闸阀和玻璃转子流量计调节气体流量和液体流量,测定不同状态下塔板的流体力学参数,观察塔板上液体流动状态。 四、实验步骤: 1、测定干板压降 将液封管内充满水,启动风机,根据孔板流量计连接的压差计调节气流流量大小,测定塔的干板压降,气体流量由小至大调节。由《化工原理》查询孔流系数,并计算气体流量。测定的压降值与干板压降计算公式进行验证,并计算误差。 干板压降经验式:?d=0.051w0 C02γ v γL (1?φ2) φ-----开孔率(开孔面积/开孔区域,此处取0.2);γv-----气相密度;γL-----液相密度;

?d-----干板压降,米液柱;C0-----孔流系数;w0-----空气速;(单位如不说明均为国际单位制)(假设矩形孔和导向孔气速一致) 2、测定湿板压降和夹带、漏液 调节气体流量为一定值,打开转子流量计。固定液体流量,将气体流量由小至大调节,每次增加200Pa,直到1600Pa。每个测量点稳定30秒,读取压降,由质量法测量一定时间的漏液量和夹带量。计算每个点的漏液率和夹带率,寻找漏液点和夹带点,并计算出对应的孔气速,确定正常的操作范围。 3、观察塔板上气液接触状态 随着气速的增大,塔板之上的气液接触状态由鼓泡状态,改为泡沫状态,最终达到喷射状态。塔板之上的清液层逐渐减小,泡沫层逐渐升高,甚至达到液泛状态。如不及时打开回流泵,由于塔釜容量有限,将出现降液管液泛,并波及塔内正常操作。观察漏液过程中周期性漏液。观察泡沫层上升和夹带量的关系。 四、数据处理 计算所需参数:孔板流量计计算公式:q v=C0A02?P ρ ,气体管径d1=200mm; 孔板孔径d2=125mm;孔板流量系数C0查询《化工原理》;孔流系数C0=0.76; 立体喷射式塔板:气体为连续相,液体为分散相;矩形帽罩结构,喷射区有圆形喷射孔,上部装有填料板波纹250Y。 开孔区域面积A=0.14㎡;矩形开孔180*60mm(3个);导向孔24*3mm(78个);底隙25mm;堰高50mm;堰长350mm;塔径476mm。 数据表格: 干板压降表格 液体流量L=4m3/h 流体力学记录表格

生活中的流体力学知识研究报告

工程流体力学三级项目报告multinuclear program design Experiment Report 项目名称: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日期:

摘要 简要介绍了流体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涉及到体育,工业,生活小窍门等。讨论了一些流体力学原理。许许多多的现象都与流体力学有关。为什么洗衣机老翻衣兜?倒啤酒要注意什么诀窍?高尔夫球为什么是麻脸的?本文将就以上三个问题讨论流体力学中一些简单的原理,如伯努力定律,雷诺数,边界层分离等,展现流体力学的广泛应用,证明流体力学妙趣横生。 关键字:伯努利定律;层流;湍流;空气阻力;雷诺数;高尔夫球

前言 也许,到现在你都有点不会相信,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流体的世界里。观察生活时我们总可以发现。生活离不开流体,尤其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汽车飞奔,乒乓极旋,许许多多的现象都与流体力学有关。为什么洗衣机老翻衣兜?倒啤酒要注意什么诀窍?高尔夫球为什么是麻脸的?本文将就以上三个问题讨论流体力学中一些简单的原理,如伯努力定律,雷诺数,边界层分离等,展现流体力学的广泛应用,证明流体力学妙趣横生。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在经意或不经意中巧妙地掌握和运用了流体力学的原理,让其行动变得更灵活快捷。

一、麻脸的高尔夫球(用雷诺数定量解释)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高尔夫球的表面做成有凹点的粗糙表面,而不是平滑光趟的表面,就是利用粗糙度使层流转变为紊流的临界雷诺数减小,使流动变为紊流,以减小阻力的实际应用例子。最初,高尔夫球表面是做成光滑的,如图1—1,后来发现表面破损的旧球 图1-1光滑面1-2粗糙面 反而打的更远。原来是临界Re数不同的结果。光滑的球由于这种边界层分离得早,形成的前后压差阻力就很大,所以高尔夫球在由皮革改用塑胶后飞行距离便大大缩短了,因此人们不得不把高尔夫球做成麻脸的,即表面布满了圆形的小坑。麻脸的高尔夫球有小坑,飞行时小坑附近产生了一些小漩涡,由于这些小漩涡的吸力,高尔夫球附近的流体分子被漩涡吸引,

社会法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法学在20世纪出现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从19世纪末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使各种社会矛盾趋向激化,战争、经济危机等灾难频繁来临;旧的利益结构急剧变动,新的利益结构正在形成,新旧利益的冲突不可避免;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法律制度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的民主和法治理想之间的空距( IVI GAP )越来越大;由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和公害日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关注以往与国家不相干的劳动、福利、教育、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并运用政治的和法律的手段予以调节。于是,劳工法、社会保障法、环境保护法、公共交通法、经济法等社会立法不断制定出来,“法律的社会化”[1]成为时代的潮流。法律社会化以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机联结、保障消费者和社会弱者为特征。这些社会问题和法律实践要求对法学理论做出调整。如果法学的对象依然与现实生活脱节,局限于现有法律制度的要素和结构分析,而且只是象分析法学家那样机械地注释成文法和判例法,不为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指南或提出意见,就不能适应社会和法律实践的需要。社会法学就是在这种强烈的和积极的社会推动下,并借助于社会学家提供的新观念和方法应运而生的 富勒的法治八原则 第一一般性第二公布第三非溯及既往第四明确第五不矛盾 第六可为人遵守,第七稳定性第八官方行为与法律的一致性 哈耶克法与自由 具体而言,这个概念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首先,哈耶克的自由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受制于不正当的强制,那么他就是自由的;在这里,“‘自由’仅指涉人与他人间的 关系,对自由的侵犯亦仅来自人的强制”。显而易见,哈耶克对自由概念的界定,乃是通过指出外在强制(extemal CoerCion)而将自由定义为“独立于他人专断意志之外”的状态的。自由 表示能根据自己的决定和运用自己,的知识行事,不自由则表示必须受制于他人专断的意志之下;此处值得注意的是,所谓不受外在强制是指不受他人专断的意志之强制,而不是否定一切的外在强制。显而易见,对于哈耶克来讲,这里的关键在于强制在何时是正当的,亦即我们应当如何界定不正当的强制和正当的强制。正是在这里,“确获保障的领域”这个概念凸显出了它所具有的至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在哈耶克看来,社会实是通过界分个人行动的“确获保障的领域”的过程而在正当强制与不正当强制之间划定边界的:“只有在一个已经试图以确定予以保障的私域的方式来阻止强制的社会中,诸如…专断的干涉?这样的概念才会具有明确的意义”。 其次,根据哈耶克的自由理论,不确定性和正确预测的不可能性乃是社会进程的主要特征,所以他强调自由对于自生自发秩序的助益性还具有极为重要的工具

系统模拟文献综述

系统模拟——文献综述 一:行人运动建模的研究现状: 宋卫国等将各类运动模型划分为宏观模型、中观模型以及微观模型三类。 宏观模型不考虑单个行人的行为,将行人视为流体状态。典型的描述行人运动的宏观模型有行人动力学模型以及空间交互/熵最大化模型。行人动力学模型是部分学者借鉴车辆运动中的流体力学模型策略,构建描述行人运动的动力学模型,如流体力学模型和气体动力学模型等。空间交互/熵最大化模型是借鉴了交通规划模型中的中心指导思想——“四阶段法”,从而构建的行人在路网中的客流分配以及路径选择模型。宏观模型虽有建模的合理之处,但只能研究到系统的宏观整体特性而不能显示出系统内所有个体的征,关注的是行人空间分配的问题,如流量、密度和速度之间的关系。由于对行人特性及运动模拟不够细致,有一定的限制性。 中观模型中,陈涛等曾采用格子气模型研究了十字路口的行人疏散现象,尤其是出口条件对路口疏散的影响研究。中观模型与宏观模型一样,都有其局限性,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微观模型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理论研究的热点。微观模型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核心是为了描述出行人的个体特征、行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行人与周围运动环境之间的作用。相关学者对行人运动行为微观建模的研究中主要可分为三类,分别是基于力学、基于元胞以及排队网络模型。 二、车站乘客集散运动特性研究 速度-密度关系研究进行最早的是Greenshield,他在1933年首先提出了速度-密度的线性模型;而后Greenberg提出了对数模型;Underwood提出了指数模型;Edie提出了多段式模型;这些模型均是在机动车交通流的研究中建立的模型,但仍可借鉴到行人交通流的研究。 HCM2000研究了购物者的速度-密度线性模型,发现行人的密度-速度呈现出递减的线性关系,行人在低密度条件下的速度约为1.4米/秒,在行人密度达到约4人/平方米时,行人走行异常缓慢。同时也指出具有不同出行目的的行人,其速度与乘客个人空间的关系。 陈绍宽等对正常情况下西直门地铁站内乘客在楼梯与通道内的运动特性数据进行抽样调查(2010年3月20日-25日,抽样样本数量近500个),所得乘客密度-速度拟合函数主要采用线性函数与指数函数分布拟合。对比分析两类函数的拟合特性,发现指数函数的拟合程度较好。李洪旭等对北京地铁车站各设施(包括通道、楼梯)内客流的宏观特性进行了分析调研,建立了设施内客流的速度-密度关系模型。 三、西直门流线优化 吴昊灵和李慧轩在北京地铁西直门站换乘流线优化方案探究中采用“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方案优化-模拟仿真-评价反馈”的技术路线,充分分析站内换乘方案,并结合现场调研采集的数据进行仿真,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反映方案优化后的效果。 董玉香等通过分析西直门站各地铁换乘流线及换乘客流的现状,指出了西直门站乘客换乘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西直门交通枢纽改造及换乘流线优化设计方案,以此解决西直门站三线换乘问题,提高西直门站的换乘效率,为今后轨道交通枢纽建筑设计提供了参考。 四、行人选择行为研究 曹洁等通过研究铁路客运站行人的路径选择行为,以排队长度、楼梯高度、携带行李量、紧急程度和年龄等因素为路径选择的参数,对车站内行人在楼梯与自动扶梯之间选择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采用二值Logistic 回归方法建立了行人对楼梯与自动扶梯的选择行为模型。虽然研究是关于铁路客运枢纽,但其研究方法为本组课题提供了参考。 陈绍宽等基于乘客运动特性分析,结合车站空间结构特征,构建了基于M/G/c/c的地铁车站楼梯与通道乘客疏散能力瓶颈分析模型。

齐海滨:当代中国法社会学发展的学术史 中法评 独家首发

齐海滨:当代中国法社会学发展的学术史中法评  · 独家首发 圆桌讨论· 主持人按 程金华 法律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性,如何关联,实际上是法社会学的核心命题。尽管我们讲的是首届年会,但实际上中国的同仁们,已经在这个领域耕耘了好多年,已经有很多的成果,我们认为至少当代中国的法社会学也已经形成了很多的层面和维度。今天参会的诸多嘉宾中,无论是前辈嘉宾还是后起之秀,都是在相应维度之中做了非常出色研究的。 第一个维度我们称之为时间的维度,非常荣幸请到华东师范大学齐海滨老师,他也是当代中国法社会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我们请他从历史的角度讲当代中国法社会学发展。 第二个维度我们称之为是一个方法的维度,葛洪义老师和侯猛老师他们刚好在这个领域非常有代表性,一个是年纪更大一些,一个是年纪更晚一些,其实是一种某种意义上的时间维度的对话。 第三个我们请的是王亚新老师和左卫民老师,尽管他们标签上不属于法社会学,但是在各自领域,无论是民事法还是刑事法,确切的说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领域,是最早的用法社会学方法去从事研究的学者。法社会学方法在各自领域

展现出了非常大的发展潜力。 最后我们可能把焦点变成空间的维度,请了我们郑永流老师和刘思达教授。其实是一个本土化以及一个全球化的视角观察中国法社会学。当代中国法社会学发展的学术史 齐海滨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特聘教授非常感谢会议邀请,有幸参加这样一个具有多方面重要意义的学术事件。很抱歉未能准备论文,我提交给会议的是这样一堆文献资料(指面前)。这些资料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以这样的形式发生的:2009 年9月我应邀参加刚才季卫东教授提到的那次会议,带来了1980年代我们北大法律系法律社会学课题组编印的《法律 社会学研究交流计划通讯》的合订本。与会者看到我保存的这些文献资料,都觉得非常珍贵,在场的北大法学院的强世功教授和上海交大法社会研究中心的朱芒教授,都要求我把这个合订本留下,强说应该交给北大,朱说希望留给会议东道主。我说因为只保存了这样一本,所以容我先带回去复制一下。 在当年年底,我把当时我们编印的十余册、数百万字的各种资料,请打字社输入电子文档,用最小号的字体印了这样三卷本的《法社会学在中国(1986—1989)》。另外还从每一卷中挑选出一些原始内容做了复印件,这次一并带过来。 我的发言题目是季卫东教授建议的,实际上不是谈学术,而是谈学术史。

流体力学

()⊥ -++ +φφφ φφ1 4210 .01 Re 3 1Re 161 Re 8= 2 .0log 4.03 4 ∥ D C 其中,面积 颗粒在迎流方向上投影 计算颗粒表面积 等体积球横截面积 -2=∥φ 向上投影面积 计算颗粒在垂直迎流方 等体积球横截面积 =⊥φ The sphericity (Φ) represents the ratio between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volume equivalent sphere and that of the considered particle, the cross-wise sphericity (Φ⊥) is the ratio between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volume equivalent sphere and the projected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considered particle and the lengthwise sphericity (Φ||) is the ratio between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volume equivalent spher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alf the surface area and the mean projected longitudinal cross-sectional area of the considered particle.

KH-BLY板式塔流体力学演示实验装置

KH-BLY板式塔流体力学演示实验装置 一、装置特点: 1、整个装置美观大方,结构设计合理,整体感强,具备强烈的工程化气息,能够充分体现现代化实验室的概念。 2、设备整体为自行式框架结构,并安装有禁锢脚,便于系统的拆卸检修和搬运。 3、本实验装置塔体部分采用全透明优质有机玻璃制作,实验现象清晰,方便学生观察。 4、分别采用三种(筛板、浮阀、泡罩)不同的经典塔板,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 5、塔体进气位置可调,可验证不同塔板的泛塔气速。 6、装置设计可360度观察,实现全方位教学与实验。 二、装置功能: 1、了解板式塔的基本构造,观察板式塔工作时塔板上的水力状况。 2、学会识别板式塔内出现的几种操作状态,并分析这些操作状态对塔性能的影响。 3、测定不同类型板式塔(筛板、浮阀、泡罩)的水力学特性,并了解其特点。 三、设计参数: 1、常压、常温操作。

2、板式塔:筛板、浮阀、泡罩。 3、筛板、浮阀、泡罩塔板压降:1-5KPa。 4、液体流量:25-250L/h。 5、气体流量:4-40 m3/h。 四、公用设施: 1、水:装置自带水箱循环使用。 2、电:电压AC220V,功率1.0KW,标准单相三线制。每个实验室需配置1~2个接地点(安全地及信号地)。 3、气:空气来自风机(自带气源)。 4、实验物料:水---空气,外配设备:无。 五、主要设备: 1、有机玻璃塔体(筛板、浮阀、泡罩):φ200×2000mm ,板间距300mm。 2、塔底水封槽:500×400×400 mm,304不锈钢材质,水可自动放净。 3、液体转子流量计:LZB-15, 25—250 L/h。 4、气体转子流量计:LZB-40, 4—40 m3/h。 5、筛孔板:φ3mm孔,等腰三角形排列,开孔率 5.5%。 6、泡罩板:φ50 泡罩3个。 7、浮阀板:φ39标准F型浮阀3个,最小开度2.5,最大开度8.5。 8、U型型管压差计,±3000Pa。 9、鼓风机:旋涡气泵,功率 750W,最大流量72m3/h。 10、接触器、开关、漏电保护空气开关。 11、304不锈钢管路、水箱、管件及阀门。 12、304不锈钢仪表柜:测控、电器设备在实验架上。 13、304不锈钢材质框架1300*550*2200mm(长×宽×高),带脚轮及禁锢脚。

设计中的符号学

设计中的符号学 1.符号学与设计 符号学(semiotics)是研究符号系统的学问,最早是本世纪初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sauaaure)、美国哲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皮尔士(pierce)提出的。前者着重于符号在社会生活的意义,与心理学联系;后者着重于符号的逻辑意义,与逻辑学联系。大约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符号学才作为一门学问得以研究。现在符号学已经成为一项科学研究,其理论成果也已经渗透到其他诸多学科之中。设计与符号学关系密切。设计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designare,意思就是画记号。现在被普遍采用的英文design,也就是做记号的意思。研究和运用符号学的一些原理来帮助设计人员做记号,不能说不是从事设计人员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符号的起源是劳动。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有了实用和审美两种需求,并且已经开始从事原始的设计活动,以自觉或不自觉的符号行为丰富着生活。从我们祖先的结绳记事到歌舞图腾,都是维护社会传统秩序的信息符号。 符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中介,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手段,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和代码系统。当然,符号这一概念的外延相当广泛,设计中的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有许多共性,使得语意学对设计也有实际的指导作

用。通常来说,可以把设计的元素和基本手段看作符号,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加工与整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 2.设计中符号的特性 认知性 设计中,认知性是符号语言的生命。例如,我国的几大银行的标志都采用中国古钱币作为基本型,这正是因为古钱币能够准确地传达金融机构这一信息,具有极强的认知性。如果一项设计作品不能为人认知,让人不知所云,那它就完全失去了意义。 普遍性 现代设计是为大工业生产服务的,设计作品会在大众中广泛传播。设计的符号语言只有具备普遍性,才能为大众所接受。设计人员常常遇到这种情况,自己花了很大功夫做出的东西,却不被客户接受,这时设计者也许会抱怨客户欣赏水平不够,其实有时客户比设计者更了解受众。设计者只有找出让自己、客户、消费者都能理解的设计语言,才能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符号的普遍性这一特性,在许多公共场所的标牌设计中体现得尤为充分。如公共卫生间的男女标识,相信不论男女老幼,文化深浅,都能够清楚分辨。 约束性

法律社会学

法律社会学复习 一、简答题 1、法律社会学的研究生对象是什么?(1讲) (1)以社会学所探索的现象状况为依据,研究范围分为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两个方面,前者研究社会生活中各种单位和制度构成,后者研究社会结构的活动和变动。 (2)以社会学所探索的现象的规模为依据,把社会学分为宏观社会学与微观社会学,前者研究规模较大的社会现象,后者研究小群体具体的社会关系。 (3)以社会学研究的层次为依据把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与部门社会学,前者研究一般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后者研究某一方面的现象与理论如法律社会学。 2、法律社会学有何突出特点?(1讲) 法律社会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其社会学指向,即以社会学理论研究法律现象的特点。法律社会学强调对社会中的法律运行过程进行客观的实证分析,把对法律现象的研究建立在通过观察、试验和统计等方法所获得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关于这个特点,美国学者艾尔文、英国法学家科特威尔和劳埃德等都有论述。美国著名学者布莱克在其《司法社会学》一书中,则把法学家和社会学家研究法律现象的区别归为两个模式,即法学模式和社会学模式,并作出六个方面的具体分析,从中看出法律社会学的社会学指向。 3、简述法律社会学理论渊源的主要内容(1讲) 1、来自法学的理论渊源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被奉为法律社会学的思想先驱。 法国法学家萨维尼斯利是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观点为法律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路。 梅因是英国历史法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观点和研究方法具有某种法律社会学的倾向。他的研究对后来的法律社会学研究产生了影响。 德国法学家耶林对法律社会学有较大影响。 2、来自社会学的理论渊源 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和社会学,提出了建立社会学的纲领等,对后来法律社会学的创立奠定了社会学的理论基础。 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斯宾塞是对法律进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代表物。他深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创立了一种有关社会和法律进化的理论。他认为社会是“有机体”。同自然界的生物一样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社会的进步过程也是按照生物学自由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规律而逐渐实现的。因此,国家和法律的任务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和保持资本主义秩序的现状。 4、法律社会学对法律概念的解释有什么特点?(2讲) 1、什么是法。是法律社会学长期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直到现在,法律社会学家仍然致力于对法律概念的探索。 2、法律社会学家讨论法律概念问题既不是超经验的哲学思辨,也不是纯粹的逻辑分析。 法律概念所描述的一类现象是由经验的方法最终证明的,法律概念是一个可以通过经验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一特点是法律社会学的法律概念区别于以哲学思辨或逻辑分析

瓦斯渗流文献综述

瓦斯渗流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1引言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70%左右。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作为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煤炭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产业【1】。煤炭形成过程中会伴生大量以甲烷为主的烃类气体,俗称瓦斯或煤层气。瓦斯的形成、存储和释放一直伴随着整个成煤过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随着含煤地层经受各种构造运动,至今已有大部分瓦斯逸散到大气中,仅有部分还保留在煤层和岩层中。 一方面,井下瓦斯灾害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的最严重灾害之一;另一方面,煤层气又是一种清洁能源。我国煤层气资源很丰富,是我国重要的接替能源之一,并且合理开发煤层气资源可以从根本上消除除煤矿瓦斯灾害隐患。众所周知,煤是孔隙-裂隙双重介质,与煤伴生共存的瓦斯以吸收、吸附和游离状态赋存于煤层中。影响煤层瓦斯运移和富集的主控因素主要为所在区域的煤岩性质、煤系地层的地球物理场及地质构造。采矿活动虽不会改变所在区域的煤岩性质和地质构造格局,但必然会引起局部地球物理场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煤层中本已平衡的瓦斯再次发生迁移和重新分布。然而瓦斯在煤体中的再次运移和重新分布也是井下发生瓦斯灾害特别是瓦斯动力灾害的根本原因。 渗流是指流体在多孔介质内的流动。含瓦斯煤的瓦斯渗流研究是在地球物理场作用下对瓦斯在煤体中流动状态的研究。在煤矿开采的各种瓦斯动力现象中,煤层瓦斯的突出、涌出等均与煤层的渗透性有关,因此,系统的研究煤层的渗透性能,是防止煤矿自然灾害的理论基础【2】。并且煤层气在煤层中的渗流状态,如流动的难易

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煤层气抽采的效率。因此对瓦斯渗流的研究对预防瓦斯动力灾害、煤层气开采及提高瓦斯抽放效率有重要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渗流力学研究现状 渗流力学研究流体在多孔介质的运动规律,孔隙介质、裂缝一孔隙介质以及各种类型的毛细管体系等均属多孔介质,渗流力学是流体力学与多孔介质理论和表面物理化学等学科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是多种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3】。由于多孔介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工程材料和动植物体内,因而就渗流力学的应用范围而言,大致可划分为地下渗流,工程渗流和生物渗流3个方面。现主要论述地下渗流力学的发展状况。 1856年达西定律的建立标志着渗流力学的诞生,自此后的160多年时间里渗流力学不论在基础理论、研究内容、考虑因素、实验手段以及跟其他学科交叉渗透的程度,在理论深度还是在应用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地下渗流力学发展大致经过了经典渗流理论的研究和现代渗流理论的研究【4】。 2.1.1经典渗流理论研究 1、渗流力学基本理论的建立 1856年,法国工程师H.Darcy在解决Dijon的城市给水过程中,在一系列的实验基础上,总就出了线性渗流方程,即流体通过沙柱横截面体积流量Q与横截面积A和水头差h1—h2成正比,而与沙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