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白血病诊断标准

白血病诊断标准

白血病诊断标准
白血病诊断标准

急性白血病的FAB分类

FAB分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急性白血病的分型方法,其主要依据是骨髓细胞形态学和细胞化学特征,尤其是原始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规定原始细胞≥30%为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并将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 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cute non-lymphocytic leukemia, ANLL)或称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AML)两大类,其中ALL有3个亚型(L1,L2,

L3),ANLL有8个亚型(M0,M1,M2,M3,M4,M5,M6,M7)。

ALL(急淋)

L1

以小原淋巴细胞为主,胞体小而一致,胞浆量极少,核形多规则,染色质呈较粗颗粒,核仁小而不清楚。

L2

以大原淋巴细胞为主,胞体大小不均,胞浆量较多,核形不规则,常见凹陷或切迹,染色质颗粒较L1型细致,易见核仁。

L3

以原淋巴细胞为主,胞浆量较多染深蓝色,富含空泡,核形多规则,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核仁明显。

AML(急非淋)

M0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极微分化型:原始细胞≥30%,无T、B淋巴系标记,至少表达一种髓系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或电镜MPO阳性。

M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骨髓中原粒细胞≥90%(非红系细胞),早幼粒细胞很少,中幼粒细胞以下阶段不见或罕见。

M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占30%~89%(非红系细胞),早幼粒细胞及以下阶段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

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异常早幼粒细胞≥30%(非红系细胞),胞质内有大量密集甚至融合的粗大颗粒,常有成束的棒状小体(Auer body)。M3v为变异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胞质内颗粒较小或无。

M4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按粒系和单核细胞系形态不同,包括下列4种类型,即①M4a 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原、幼单核和单核细胞≥20%(非红系细胞);②M4b 原、幼稚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和早幼粒细胞>20%(非红系细胞);③M4c 原始粒细胞既具粒细胞

系,又具单核细胞系形态特征者>30%(非红系细胞);④M4e 除上述特点外,骨髓非红系细胞中嗜酸性粒细胞>5%,这些嗜酸性粒细胞较异常,除有典型的嗜酸颗粒外,还有大的(不成熟)嗜碱颗粒。

M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根据细胞分化成熟程度分为二种亚型,即①M5a(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始单核细胞≥80%(非红细胞系);②M5b(部分分化型)骨髓中原始和幼稚单核细胞(非红系细胞)>30%,原单核细胞<80%。

M6

急性红白血病:骨髓中红细胞系>50%,且常有形态学异常,骨髓非红细胞系原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Ⅰ+Ⅱ型>30%;若血片中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5%,骨髓非红系细胞中原粒细胞或原始+幼稚单核细胞>20%。

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电镜下血小板过氧化酶(PPO)阳性,外周血中有原巨核(小巨核)细胞,血小板膜蛋白Ⅰb、Ⅱb/Ⅲa或因子Ⅷ相关抗原(vWF)阳性

诊断骨髓细胞分类细胞化学电镜像

M1 原粒+早幼粒>50%

早幼粒≤3% 少数细胞有阳性

POX、SB、N-ASD-

CA,以及不受NaF

抑制的N-ASD-A,

ANA阴性,PAS阴

性或弥散性阳性,大

多数细胞各种染色都

无阳性反应

有扩张的粗面内质网

和少量原始颗粒

M2 原粒+早幼粒>50%

早幼粒>3% 很多细胞显示M1细

胞的特性

呈粒细胞典型特征

M3 原粒+早幼粒>50%

早幼粒>30% 大多数病例有强阳性

POX、SB、N-ASD-

CA,以及不受NaF

抑制的N-ASD-A,

少数病例N-ASD-A

的反应可被NaF抑

大多数细胞是具有很

多颗粒和Auer小体

的分化的早幼粒细胞

制,且有阳性ANA

M4 原粒+早幼粒≥20%

原单、幼单、单核≥

20% 所有细胞化学反应均

为阳性,反映粒系和

单核系同时存在

可见粒系和单核系幼

稚细胞

M5a原单+幼单>50%

幼单、单核<3% 细胞多呈可被NaF抑

制的ANA和N-

ASD-A阳性,

POX、SB、PAS阴

性或弱阳性,N-

ASD-CA阴性,但也

可能多数细胞无典型

的细胞化学反应

可认识再起的单核细

胞性分化

M5b原单+幼单>50%

幼单、单核>3% 80~100%的细胞呈

上述典型反应

80~100%的细胞为

单核系细胞

M6 原粒+早幼粒>50%

总幼红细胞>30% 不同比率的幼红细胞

PAS阳性

幼红细胞线粒体铁阳

性,其余细胞呈粒细

胞,或单核细胞分化

医学检验《基础知识》试题

基础知识 一、A1 1、检测血糖时,实验室多采用血浆或血清而不使用全血得原因就是 A、方便于同时检测其她生化指标 B、血细胞得糖酵解作用会使血中葡萄糖浓度降低 C、血细胞中得葡萄糖渗出使血中葡糖糖浓度升高 D、细菌污染使血中葡萄糖浓度升高 E、细菌污染使血中葡萄糖浓度降低 【正确答案】 B 【答案解析】由于红细胞内得G-6-PD可促使葡萄糖得酵解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2、与试带法检测白细胞得原理有关得酶就是 A、粒细胞酯酶 B、酸性磷酸酶 C、碱性磷酸酶 D、过氧化物酶 E、单核细胞酯酶 【正确答案】 A 3、关于免疫耐受得描述,错误得就是 A、免疫耐受就是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出得特异性"免疫不应答"现象 B、T细胞与B细胞都可发生免疫耐受 C、免疫耐受机体对任何抗原均不应答 D、免疫耐受具有特异性 E、中枢免疫耐受状态可持续终身 【正确答案】 C 4、肾移植进行组织配型、优先考虑得就是 A、AB0血型 B、HLA-DR C、HLA-DP D、HLA-A E、HLA-B 【正确答案】 B 5、下列何种疾病使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得调理、吞噬与杀伤能力受损 A、慢性肉芽肿 B、髓过氧化物酶 C、G-6-PD缺乏症 D、Shwachman综合征 E、类白血病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慢性肉芽肿属原发性吞噬细胞功能缺陷,其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得调理、吞噬与杀伤能力受损。 6、属于Ⅲ型超敏反应得疾病就是 A、过敏性支气管哮喘 B、新生儿溶血症 C、接触性皮炎 D、过敏性休克 E、系统性红斑狼疮 【正确答案】 E 7、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不含有 A、单核细胞 B、T细胞 C、B细胞 D、NK细胞 E、多形核粒细胞 【正确答案】 E 8、补体系统活化替代途径激活物主要就是 A、结合抗原后得IgG类抗体 B、结合抗原后得IgM类抗体 C、细菌细胞壁得脂多糖、酵母多糖 D、RNA E、双链DNA 【正确答案】 C 9、免疫组化染色前、应对标本进行固定、固定最主要得目得就是 A、保存组织细胞得抗原性 B、防止细胞脱落 C、防止细胞自溶 D、终止胞内酶得活性 E、使细胞内蛋白质凝固 【正确答案】 A 10、捕获法ELISA检测得Ig类别就是 A、IgM B、IgG C、IgA D、IgD E、IgE 【正确答案】 A

白血病职业病的诊断标准

白血病职业病的诊断标准 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才能称作职业病。 白血病职业病诊断标准: (1)体征:皮肤出血斑点,胸骨压痛,淋巴结、肝脾肿大。 (2)临床症状:急骤高热,进行性贫血或显著出血,周身酸痛乏力。 (3)实验室:血象白细胞总是明显增多(或减少),可出现原始或幼稚细胞。骨髓象骨髓有核红细胞占全部有核细胞50%以下,原始细胞≥30%,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如骨髓有核红细胞≥50%,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比例 ≥30%,可诊断为急性红白血病。 中国职业病呈现的特点是: (1)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多,患病数量大。 (2)职业病危害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严重。 (3)职业病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 (4)职业病具有隐匿性、迟发性特点,危害往往被忽视。 (5)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影响长远。 职业病定义: (1)职业病,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危害因素所直接引起的疾病。 (2)法定职业病,以法规形式规定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2013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所列的132种疾病。 (3)职业病诊断标准,具有法规意义的职业病诊断技术标准。作为职业病科和有关临床医师诊断及处理职业病的依据。 (4)职业病诊断分级标准,采用能作为职业病诊断依据的临床及实验室有代表性的指标,区别病情的严重程度。

(5)现场调查,深入作业或事故现场进行调查,旨在了解职业危害因素 的品种、性质、来源、同工种人群的接触情况及健康状况,必要时进行作业环 境的监测及接触者的健康检查等以明确职业性危害因素与健康损害的关系。 (6)职业病诊断,对某种疾病的本质、病情程度及其与职业性危害因素 有无因果关系所作出的判断结论。必须依据职业史、现场调查和医学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辨证分析和逻辑推理,除外类似表现的其他疾患,方可作出诊断。

血液常规检验临床意义

血液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血液常规检验的临床意义 一、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12-5.3×10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12-5.0×10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12-5.3×1012个/L(400万-530万个/mm3)。[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05-25发表评论分享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e leukemia,APL)是一种有着特异基因与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二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之一。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39 岁,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国外APL 发病率占同期白血病的5.0%~23.8%,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6.2%~40.2%。国内多位学者报道发病率占同期急性白血病的3.3%~21.2%。 第一部分初诊患者入院检查、诊断 一、病史采集及重要体征 1. 年龄。 2. 此前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3. 是否为治疗相关性(包括放疗、化疗)。 4. 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为明确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疗效分析、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提供依据。 1. 血常规、血生化和出凝血检查:(1)血常规:WBC、HGB、PLT和白细胞分类的检测对于诊断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2)血生化:常规生化电解质、肝肾功能。(3)出凝血检查:由于APL 极易发生出血,因此需要检测出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定量(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及D-二聚体。(4)血液、指(趾)甲和(或)毛发砷含量测定(不是必须项目)。 2. 骨髓细胞形态学:(1)细胞形态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比例>0.300 即可诊断APL),且细胞形态较一致, 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 小体。 FAB分类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 分为:①M3a(粗颗粒型):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染深紫色,可掩盖核周围甚至整个胞核;②M3b(细颗粒型):胞质中嗜苯胺蓝颗粒密集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最常见的成人急性白血病之一,约占成人急性白血病的20%~ 30%,目前国际上有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不同研究组报道的系统治疗方案,完全缓解(CR)率可达70%~90%,3~5年无病生存(DFS)率达30%~60%[1];美国癌症综合网(NCCN)于2012年首次公布了ALL的诊断治疗指南,我国于2012年发表我国第1版成人ALL 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2],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最近2016版WHO 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3]发表,对于ALL的分类有一些更新,提出了一些新概念;NCCN对于成人ALL的临床指南也先后几次修改[4]。基于此,对我国成人ALL诊断与治疗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 一、诊断分型 (一)概述 ALL诊断应采用MICM(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诊断模式[5],诊断分型采用WHO 2016标准。最低标准应进行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查,以保证诊断的可靠性;骨髓中原始/幼稚淋巴细胞比例≥20%才可以诊断ALL;免疫分型应采用多参数流式细胞术,最低诊断分型可以参考1995年欧洲白血病免疫学分型协作组(EGIL)标准(表1)[6],疾病分型参照WHO 2016版分类标准[3]。同时应除外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系列确定建议参照WHO 2008造血及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的标准(表2),可以同时参考1998 EGIL标准(表3)[7]。

表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免疫学分型(EGIL,1995) 表2 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WHO 2008诊断标准 表3 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积分系统(EGIL, 1998)

猫白血病的诊断

猫急性淋巴白血病的诊断 夏兆飞赵德明李伊立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100094) 猫急性淋巴白血病是由猫白血病病毒(FeLV)引起的以不成熟造血组织细胞恶性克隆增殖为特征 的一种异质性疾病,也是猫的肿瘤性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骨髓中异常原始细胞(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并浸润各种器官组织,使正常造血受抑制,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和继发感染等。临床发病急,死亡率高,但由于诊断有一定难度,目前,临床确诊率比较低。作者最近在宠物门诊中,通过临床症状、血常规检查、生化检测、猫白血病病毒检测、剖检变化和病理切片,确诊了一例典型的猫急性淋巴白血病,现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及临床症状 2002年11月26日,一只杂种波斯猫,雌性,2 岁,因呕吐和拉稀在另外一家宠物医院按胃肠炎治疗2 天无效,并且症状急剧恶化,而转到我院进行诊治。临床检查,患猫呕吐、腹泻、极度虚弱,体温升高达40C,皮下及粘膜苍白、出血,颈、颌下、腋下、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 2 诊断方法 2.1血常规检查患猫血常规检查主要表现为贫血和白血球增多,红细胞由正常的 5.0—10.0X 12 12 10 /L下降到2.2X 10 /L ;血红蛋白由正常的80- 150g/L下降到74g/L ;血细胞比容由正常的0.24 —0.45 下降到0.16。白细胞由正常的5.5—19.5 X 109/L上升到495.2 X 109/L,白细胞增多主要以大淋巴样细胞增多为主,细胞核大,着色深,多数看不到染色颗粒;有的淋巴细胞着色不均匀,边缘着色较深,出现核环带;有的白细胞边缘不整有切迹,或核仁明显,偶见有核分裂和核空泡现象。白细胞分类计数,淋巴细胞可达90%以上。血小板含量极少,有些视野看不到血小板。 2.2血液生化检查在所化验的指标中,血清白蛋白(ALB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碱性 磷酸酶(ALP )、淀粉酶(Amy )、谷氨酸转移酶(GGT)、总胆红素(T. Bili )、直接胆红素(D. Bili )、尿素氮(BUN )、肌酐(CRE)和血磷(P)的含量在正常范围之内。血清总蛋白(TP)、胆固醇(CHOL )和血钙(Ca)下降,分别由正常的58- 78g/L、1.9 — 6.9mmol/L 和2.1 - 2.7mmol/L 下降到39.5 g/L、 1.3mmol/L和1.43mmol/L。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氫酶 (LDH )、 和葡萄糖含量升高,分别由正常的0-20U/L、50-100U/L、63-273U/L 和 3.9—7.5mmol/L 上升到49 U/L、815 U/L、310 U/L 和14.5mmol/L 。 2.3 FeLV 抗原检测应用美国SYNBIOTICS 公司猫白血病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患猫血液和唾液进行检测,抗原均为阳性。 2.4 剖检变化患猫在到我院以后,第二天死亡,死后剖检发现,腹膜、消化道、膈肌、肝脏、肾脏、脾脏、胰脏等表面存在弥散性出血,出血表现为片状出血为主,同时,有密集的点状出血和小的血肿。 2.5 组织病理学检查通过对病猫肝脏、肾脏、心脏、肺脏、脾脏、肠道、淋巴结和骨髓的病理切片观察,发现淋巴样肿瘤细胞的浸润涉及到到多个器官,在病理组织学上,以淋巴样细胞浸润为特征,具有三种典型的病理组织学变化,即岛状结构、带状结构和团状结构。有的部位肿瘤细胞已经浸润到所在器官的组织细胞之间,但是多数部位肿瘤细胞与组织细胞之间界限明显,对组织器官呈压迫性损伤,各组织器官的肿瘤细胞形态比较一致。 3 讨论 3.1猫白血病病毒(FeLV、及其致病性猫白血病病毒(FeLV、在分类上属于反录病毒科,肿瘤病毒亚科, C 型肿瘤病毒属,哺乳动物 C 型肿瘤病毒亚属。根据囊膜抗原的不同,FeLV 分为A、B、 C 3 个亚群或血清型。FeLV-A 和 B 易从猫分离到,FeLV-C 则不常见。在自然界, 3 个亚群常以混合状态存在,较常见的是FeLV-A 和FeLV-B 混合存在,FeLV-A 致病作用很弱,但能建立持久的病毒血症,FeLV-B 不易建立病毒

白血病

第五章血液淋巴系统肿瘤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白血病 白血病(Leukemia)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其克隆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而停滞在细胞发育的不同阶段,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大量增生积累,并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正常造血功能受抑制,外周血中出现幼稚细胞。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出血和组织器官浸润症状。 一、流行病学及病因 (一)流行病学 我国白血病的发病率约为3~4/10万。在恶性肿瘤所致的死亡率中,白血病居第6位(男)和第7位(女),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则居第一位。我国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比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CL)多见(约5.5:1),与欧美相反。年龄分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儿童多见,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则成人多见,而慢性白血病以40岁以上者多见。性别无明显差别。(二)病因 人类白血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1.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缺陷。 2.物理因素 X射线、γ射线等电离辐射。 3.化学因素苯及含有苯的有机溶剂。 4.遗传因素 5.其他血液病。 二、分类 1.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可分为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 (1)急性白血病分为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M0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1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2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4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6 急性红白血病 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L1 以小细胞为主 L2 以大细胞为主 L3 (Burkitt 型)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细胞内有空泡 (2)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三、临床表现 1.发热半数的患者以发热为早期表现。可低热,亦可高达39℃~40℃以上,伴有畏寒、出汗等。虽然白血病本身可以发热,但较高发热往往提示有继发感染。感染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 正常粒细胞缺乏或功能缺陷。 (2) 化疗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使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下降。 (3) 白血病细胞的浸润以及化疗药物的应用,易造成消化道与呼吸道粘膜屏障受损。 (4) 各种穿刺或插管留置时间长。 感染可发生在各个部位,口腔炎、牙龈炎、咽峡炎最常见,可发生溃疡或坏死;肺部感染、肛周炎、肛旁脓肿亦常见,严重时可致败血症。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产气杆菌等;其他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链球菌等。长期应用抗生素者,可出现真菌感染,如念珠菌、曲霉菌、隐球菌等。因伴免疫功能缺陷,可有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等。偶见卡氏肺袍子虫病。 2.出血急性白血病以出血为早期表现者近40%。出血可发生在全身各部,以皮肤淤点、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为多见。眼底出血可致视力障碍。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易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而出现全身广泛性出血。颅内出血时有头痛、呕吐、瞳孔不对称,甚至昏迷而死亡。有资料表明急性白血病死于出血者占62.24%,其中87%为颅内出血。

白血病的发现知识科普

白血病的发现知识科普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克隆性白血病细胞因为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大量增殖累积,并浸润其他非造血组织和器官,同时抑制正常造血功能。临床可见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 1827年,Velpeau医生首先报道了一例“奇怪”的病例。患者是一名酗酒和纵欲过度的63岁花匠,表现为发热、乏力、腹胀和尿路结石,入院不久即死亡;尸检排除了梅毒感染,但发现肝脾明显肿大,血液黏稠、状似“白粥”。后来Barth和Craigie也相继报道了类似病例,他们分别把患者血样送给法国病理学家Donné和他的学生英国病理学家Bennett进行显微镜下检查。两位学者观察到患者血样中有一半多的细胞为“黏液样小球”,与“脓”不同。同期的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将患者血样与正常人比较,发现患者血样中的有色颗粒(红细胞)明显减少,而无色颗粒(白细胞)显著增多,且不存在其他外源性化学物质和有形成分,血液形态改变与化脓无关。 1847年Virchow首先用希腊文“白血”(leukemia)一词来描述这一病理变化,认为本病是“起源于脾和淋巴腺的一种自主性疾病,是血中无色颗粒增加的直接原因”,应为一种独立的特殊病种。Virchow还对比了患者的无色细胞与脾和淋巴腺内残存的正

常细胞形态,把白血病分为脾型和淋巴型两种类型。同期也认识到白血病依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1868年,Neumann 在观察一例脾型白血病时,首次把白血病与骨髓改变联系在一起,推测这类白血病是“骨髓内产生的”。这一观点后来得到证实,从此明确了白血病是一类起源于造血器官的恶性疾病。1879年Mosler开始把骨髓穿刺作为患者临死前白血病诊断的一种方法。 1887年,德国的Ehrlich发明了对空气干燥的血涂片用苯胺染色的方法,可清晰分辨细胞质和细胞核,能从形态上鉴别正常和异常的白细胞。1889年Ebstein开始引入“急性白血病”一词来描述这一迅速致死的疾病。1900年Naegeli描述了原始粒细胞,并把白血病分为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两种类型。1967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疾病统计分类手册》上,将白血病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几种主要类型。

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

儿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诊治指南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诊断和MIC分型】 (一)AML基本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体征:有发热、苍白、乏力、出血、骨关节疼痛及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浸润灶表现。 2.血象改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降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增高、正常或减低,分类可发现数量不等的原、幼粒(或幼单)细胞或未见原、幼粒(或幼单)细胞。 3.骨髓形态学改变:是确诊的主要依据. 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大多呈明显增生或极度增生,仅少数呈增生低下,均以髓细胞增生为主,原粒+早幼粒(或原单+幼单)细胞必须≥20%才可确诊为AML。红白血病(M6 )除上述外尚有红系≥50%且伴形态异常;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M7)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除了对骨髓涂片作瑞氏染色分类计数并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外,应该做过氧化酶(POX)、糖原(PAS)、非特异性酯酶(NSE)和酯酶氟化钠(NaF)抑制试验

等细胞化学染色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异常细胞性质并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鉴别。 【AML的MIC分型】 除了临床及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M)诊断以外,还必须作免疫表型(Immunophenotype,I)及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es,C)检查,即MIC分型诊断,尽可能作分子生物学(Molecularbiology,M)融合基因检测,即MICM分型。 1.细胞形态学分型:按照FAB分型标准分为M0和M1~M7型。 2.免疫表型:髓系免疫标志:CD13,CD33,CD14,CD15,CDw65,CD45 ,MPO等;红系免疫标志:CD71,血型糖蛋白;巨核系免疫标志:CD41,CD42,CD62,CD61; 免疫表型常伴有淋系抗原表达,较常见的有CD7,CD19等,则诊断为伴有淋系标记的AML(Ly+-AML)。 3.细胞遗传学改变:①染色体数量改变:高二倍体(≥ 47),低二倍体(≤45),+21,-7,-8,-11等。②)染色体核型改变:t(9;11),MLL-AF9融合基因(儿童急性白血病中该

白血病血常规看哪几项

白血病血常规看哪几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白血病血常规看哪几项》的内容,具体内容:日常生活中,人们多"谈白血病而色变",随着人们对疾病和生活质量认识程度的提升,逐渐开始重视对白血病等一些恶性疾病的预防。预防对疾病而言至关重要,但同时,需要大家能... 日常生活中,人们多"谈白血病而色变",随着人们对疾病和生活质量认识程度的提升,逐渐开始重视对白血病等一些恶性疾病的预防。预防对疾病而言至关重要,但同时,需要大家能够认清一些疾病的初期症状表现,也能够帮助大家尽早发现病情,尽早治疗,这样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之一。血常规是必要的检查之一,那么,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初步排查白血病吗?虽然血常规不能完全排查白血病,但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苗头",有助于患者做出下一步的决定。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的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怀疑白血病,血常规检查主要看三个指标: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 第一看是否贫血 参考范围:血红蛋白(hb)正常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 新生儿170~200g/l,低于正常值为贫血。 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高于正常,考虑是否有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瘤由于红细胞呈缗钱样重叠,平均红细胞体积也增高)。需要骨髓象检查。

如果平均红细胞体积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均正常。要做网织红细胞检查。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值:0.5%-1.5%。低于正常,考虑是否有骨髓造血障碍,明显高于正常,是否有溶血,要做进一步检查。 第二看白细胞高或低 白细胞(wbc)正常参考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低于正常值为白细胞减少,可因感染尤其病毒感染、药物、接触化学毒物、射线引起,也有假性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多见于感染,多表现为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增多(正常值: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淋巴细胞20%~40%)。如果白细胞明显增高,需做骨髓穿刺检查,排除血液系统肿瘤。 第三看血小板高低 血小板正常参考值:(100~300)×10*9/l。 低于正常值,常见疾病有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缔组织病,血液系统肿瘤。明显高于正常,见于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继发于肿瘤等因素),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排除继发因素,血小板高于1000×10*9/l)。 血常规作为最基础的血液检查之一,尚不能完全确诊是否白血病,只能做初步的判断排查,不过对于意思白血病患者而言,尽早明确病情,可以尽快让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恢复患者的健康状态。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规范 (2018年版) 一、概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类型,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B系或T系淋巴祖细胞,白血病细胞在骨髓内异常增生和聚集并抑制正常造血,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白血病细胞也可侵犯髓外组织,如脑膜、性腺、胸腺、肝、脾,或淋巴结、骨组织等,引起相应病变。儿童ALL 一般专指前体细胞性白血病,成熟类型不仅免疫表型独特,而且常有独特的细胞遗传学特点以及独特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因此本规范不涉及成熟类型的淋巴细胞白血病。近年来ALL疗效有明显提高,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80%以上。 二、适用范围 经形态学、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等检查确诊的儿童和青少年ALL。不包括婴儿白血病。 三、ALL诊断 (一)临床表现 发热、贫血、出血和白血病细胞脏器浸润包括肢体疼痛、肝脾淋巴结、中枢神经系统、皮肤、睾丸、胸腺、心脏、肾脏以及唾液腺浸润症状等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重要的临

床特征。但个体间可存在较大差异,不能仅凭临床表现做出诊断。 1. 一般情况:起病大多较急,少数缓慢。早期症状有:面色苍白、精神不振、乏力、食欲低下,鼻衄或齿龈出血等;少数患儿以发热和类似风湿热的骨关节痛为首发症状,少数晚期患者可呈现恶液质状况。 2. 出血:以皮肤和黏膜出血多见,表现为紫癜、瘀斑、鼻衄、齿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尿。偶有颅内出血,为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3. 贫血:出现较早,并随病情发展而加重,表现为苍白、虚弱无力、活动后气促、嗜睡等,查体时发现面色、甲床、眼睑结膜不同程度的苍白。 4. 发热:约50~60%的患者首发症状为发热,热型不定。发热主要原因是白血病本身所致,这种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无效,在诱导治疗72小时内缓解;其次是感染所致。 5. 感染:起病时常伴有感染,最常见的感染有呼吸道感染如扁桃体炎、气管炎和肺炎;消化道感染如胃肠炎;少数患儿发病时即有较严重的感染如脓毒血症。几乎任何病原体都可成为感染源,如真菌(念珠菌、曲霉菌、卡氏肺囊虫等)、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病毒、巨细胞病毒等)都可导致感染。白血病患儿易于合并感染,与其免疫功能低下、白细胞数量减少及其功能异常,尤其中性粒细胞的数值减低密切相关。

完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完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诊断标准 *导读:英法美协作组诊断标准:英法美协作组(FAB协作组)于1976和1985年先后提出了AML的形态学诊断标准及修改建议,1991年又增补一特殊亚型,即AML微分化型,先介绍如下。…… (1) M0(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分化型):骨髓中原始细胞≥90%(NEC),胞浆大多透亮或中度嗜碱,五嗜天青颗粒及Auer小体,核仁明显,类似ALL—12型,细胞化学过氧化酶及苏丹黑B染色3%;免疫表型髓系标志CD33及(或)CD13可阳性。淋系抗原阴性,但可有CD7+,Td T+;电镜髓过氧化酶(MPO)阳性。 (2) M1(急性白粒细胞白血病未化型);原理细胞(I+II型)≥ 90%(NEC),其中至少有3%的原粒细胞过氧化酶或苏丹黑染色阳性,早幼粒细胞以下的各阶段粒细胞或单核细胞10%。 (3) M2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部分分化化型):原粒细胞(I+II 型)占30%-90%(NEC),早幼粒细胞一下至中性分叶核粒细胞10%,单核细胞20%;如有的早期粒细胞形态特点既不像原粒细胞I型 或II型,也不像早幼粒细胞(正常的或多颗粒型),核染色质很细,有1-2个核仁,胞浆丰富,嗜碱性,有不等量的颗粒,有时颗粒聚集,这类细胞10%时,亦属此型。 (4)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骨髓中以异常的多颗粒早幼粒 细胞为主。 (5)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有下列多种情况。

1) 骨髓原始细胞30%(NEC),原粒细胞加早幼、中性中幼及其他中性粒细胞占30%--80%,不同成熟阶段的单核细胞(常为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20%。 2) 骨髓象如上所述,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系(包括原始、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5X109/L。 3) 骨髓象如上所述,外周血单核细胞系5×109/L,而血清溶菌酶以及细胞化学支持单核细胞数量显著者。 4) 骨髓象类似M2,而单核细胞系20%,或血清溶菌酶超过正常(11.5±4)mg/L,的3倍,或尿溶菌酶超过正常(2.5mg/L)的3倍。 5) 骨髓象类似M2,而外周血单核细胞系≥5×109/L时亦可划分为M4。 M4EO(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嗜酸粒细胞增多):除具有上述M4个性特点外,骨髓嗜酸粒细胞5%(NEC),其形态除有典型的嗜酸颗粒外,还有大而不成熟的嗜碱颗粒,核常不分叶,细胞化学氯乙酸脂酶及PAS染色明显阳性。 (6) M5(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又分为两种亚型。 M5n :骨髓原单核细胞I+II型≥80%(NEC)。 M5b:骨髓原单核细胞I+II型80%(NEC),其余为幼稚及成熟单核细胞等。 (7) M6(红白血病):骨髓原始细胞(原粒细胞或原单核细胞,NEC)I+II型≥30%,红细胞系≥50%。 (8) M7(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骨髓原巨核细胞≥30%,如原始

白血病诊断治疗进展

白血病诊断治疗进展 一、概述 白血病是人体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白细胞在生长、分化和发育的一定阶段发生恶性变,这种丧失正常功能的恶变克隆无节制地增殖,导致对全身器官组织的广泛浸润,破坏其正常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机体器官衰竭。在儿童和青年的恶性肿瘤中白血病死亡率居首位。 二、我国儿童白血病发病情况 根据历年我国各地调查资料,白血病的发病率以每10万人口计算,上海为2.64—3.65,天津为2.85—4.33,平顶山市为3.5—7.09。从这些点的调查资料看,我国的发病率低于欧美而与亚洲国家相近。儿童占我国人口30%左右,按此计算每年至少有10000个新发病例。我国儿童白血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约占70%,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约占25%,其余为一些少见类型。 三、病因与发病机理 (一)白血病病因 随着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发展,人类对白血病的病因、发病机理有了更深刻理解。迄今为止研究认为电离辐射、化学物质包括某些药物、病毒等是引起白血病的主要原因。某些先天性疾病如21一三体病、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症、范可尼氏贫血等,发病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儿童,提示胎内染色体畸变是诱发本病的原因之一。病毒与白血病间的关系研究得较为深入,目前已先后从患病动物中分离出小鼠、猫、牛、长臂猿等白血病病毒,所有这些病毒都属于C形逆转录病毒(retrovirus)。1980年日本学者从日本成人T细胞白血病的细胞中首次分离出成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adult T-cell leu-kemia virus,ATLV),也属于C型逆转录病毒,1983年统一划为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I型内,由此提供了病毒诱致人类白血病的确切证据。 (二)白血病的致病机理 l、细胞癌基因与病毒癌基因病毒、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等如何导致白血病,机理并未完全清楚。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衰老死亡都是由基因决定的,显然细胞的恶性转化也必然与基因的某种改变相关联。现知动物和人类细胞以及某些种类的病毒株中都存在能诱导正常细胞恶性转化,并使其获得新生物特性的肿瘤基因,前者称为细胞癌基因(cell oncogene)或原癌基因,后者称为病毒癌基因(virus oncogene)。细胞癌基因原是正常基因的成员,他们在细胞增殖、分化、衰老死亡进程的一定时期起作用,并受内在机制

白血病的血常规

白血病的血常规 白血病是一类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临床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出血、感染发热以及肝、脾、淋巴结肿大和骨骼疼痛。据报道,我国各地区白血病的发病率在各种肿瘤中占第六位。所以很多人对白血病的专注程度都是很高的,不管是普通人,白血病患者还是医护人士。 白血病的血常规是与白血病有直接关联的一项检查。正常来说,普通人的血常规是正常的,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会有一些异常。 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表现在贫血、白细胞升高(部分减少)、血小板低下等情况,尤其是白细胞,非常敏感。 白血病的血常规检查 白血病患者的血常规检查,跟普通病人的血常规检查是一样的。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那么血常规的检查具体是怎么样的呢? 血常规检查一般的方法是取用末梢血检查,比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把采集的血液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血常规的检查就基本完成了。 在以前科技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基本都是靠人工检查分类,效率比较低,而且工作量很大,又将血液常规的检查分为甲规或乙规进行。但是现在的血常规检验有了现代化、自动化的发展,基本是用机器来检测。集体做法是:将采取的抗凝全血注入5ml的真空采血管,摇匀后去掉密封上盖,将样本放到采血针下吸样,仪器显示结果后打印。 白血病的血常规有哪些指标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不管是不是白血病,通过血常规检查都有助于医生更好的了解身体的疾病情况,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血常规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 以下是血常规指标的参考标准: 1:白细胞计数(WBC)(参考值:4~10),(单位:10^9/L)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 作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The Subspecialty Group of Hematology Diseases,The Society of Pediatrics,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The Editorial Board, 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作者单位: 刊名: 中华儿科杂志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PEDIATRICS 年,卷(期):2006,44(5) 被引用次数:91次 引证文献(93条) 1.吕慧.王薇.杜智卓.赵文理.王易.胡绍燕.柴忆欢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性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 2011(5) 2.胡洪玻.胡群白血病复发患儿骨髓 DNA结合抑制因子4蛋白表达及意义[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 2011(5) 3.杨丽华.余晶.邓兰.杜江.王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还原叶酸载体基因多态性与甲氨蝶呤不良反应的关系[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 2011(5) 4.李敏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性观察[期刊论文]-肿瘤基础与临床 2011(1) 5.王昭霞.杨志敏.邹亚伟.李敏敏.陈福雄.钟帼钰.关镜明.卫凤桂.吴上志.何振涛.吴梓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A02 细胞株耐药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1(1) 6.张耀东.胡群.刘双又.张柳清.刘爱国.孙燕.熊昊CD38在139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期刊论文]-重庆医学 2011(2) 7.杨彩萍.薛奇英.郁莉雅大剂量甲氨喋呤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不良反应的护理[期刊论文]-中国临床护理 2010(1) 8.罗剑锋.崔洁柔红霉素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0(1) 9.余晶.王斌.兰和魁.邓兰.杜江.杨丽华儿童还原叶酸载体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易感性关系[期刊论文]-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10(2) 10.高红英.陈娟娟.陈光福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医院感染临床分析[期刊论文]-临床医药实践 2010(8) 11.刘壮.张义堂.吴香苓.韦红英.刘红艳p73基因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表达[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2010(5) 12.高举.马志贵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糖皮质激素耐药的分子机制及其相关问题[期刊论文]-临床儿科杂志 2010(5) 13.李慧霞.刘炜中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儿童急性白血病的毒副作用临床观察[期刊论文]-中国医学创新 2010(31) 14.刘丹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6例化疗的护理[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10(33) 15.王菊香.张园海.曾炜炜.陈琳.钱江潮.周海霞.黄珍.方希敏.徐霞.李原Tei指数监测柔红霉素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心功能的影响[期刊论文]-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0(5) 16.刘辉.薛天阳.许伟.高吉照不同时间应用亚叶酸钙解救大剂量甲氨蝶呤化疗致白血病小鼠肠黏膜损伤的研究[期刊论文]-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9) 17.孟岩.梁筱灵.宪莹.王刚.苏庸春.肖剑文.温贤浩.于洁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安全性与疗效分析[期刊论文]-儿科药学杂志 2010(5) 18.王昭霞.赵玉新.邹亚伟.董崇娟.肖春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细胞株药物耐受性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医师杂志 2010(6) 19.许静.李庆平.王斌.陆勤.方拥军.黄婕.徐康康.罗琳GSTT1、GSTM1基因多态性与大剂量甲氨蝶呤血药浓度及消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检查方法有哪些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检查方法有哪些 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儿童及青年恶性肿瘤中,白血病已列足首位,死亡率较高。而长期存活率也不容乐观,例如白血病中的急性淋巴细胞瘤,其成人2年生存率国外先进水平才30%-50%,国内不足30%,疗效差的甚至不到10%。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方法介绍 1、症状和体征 (1)发热:发热大多数是由感染所致。 (2)出血:早期可有皮肤粘膜出血;继而内脏出血或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贫血:进行性加重。 (4)白血病细胞的浸润表现:淋巴结、肝、脾肿大,胸骨压痛。亦可表现其他部位浸润,如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或心包积液,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浸润等。 2、血细胞计数及分类:大部分患者均有贫血,多为中重度;白细胞计数可高可低,血涂片可见不同数量的白血病细胞;血小板计数大多数小于正常。 3、骨髓检查:形态学,活检(必要时)。 4、免疫分型 5、细胞遗传学:核型分析、FISH(必要时) 6、有条件时行分子生物学检测 根据临床表现、血象和骨髓象特点,诊断一般不难。由于白血病类型不同,治疗方案及预后亦不尽相同,因此诊断成立后,应进一步分型。此外,还应与下列疾病作鉴别。 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该病的RAEB及RAEB-T型除病态造血外,外周血中有原始和幼稚细胞,全血细胞减少和染色体异常,易与白血病相混淆。但骨髓中原始细胞不到30%。 2、某些感染引起的白细胞异常 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异形淋巴细胞,但形态与原始细胞不同,血清中嗜异性抗体效价逐步上升,病程短,可自愈。百日咳、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风疹等病毒感染时,血象中淋巴细胞增多,但淋巴细胞形态正常,病程良性,多可自愈。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 白细胞主要反映有无感染,当然作用很多,这是主要作用. 红细胞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贫血. 血小板系列的主要反映有无血小板减少或者增多. 以上是常用的作用.

正常小儿的基础体温为36.9℃~37.5℃。一般当体温超过基础体温1℃以上时,可认为发热。其中,低热是指体温波动于38℃左右,高热时体温在39℃以上。连续发热两个星期以上称为长期发热。 上述基础体温是指的直肠温度,即从肛门所测得,一般口腔温度较其低0.3℃~0.5℃,腋下温度又较口腔温度低0.3℃~0.5℃。 我的孩子有一回发烧,也是的,退烧药才吃下去,不一会就退下去了,过了几个小时又烧起来,如此反复。送去医院看了,验了个血,为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发烧,病毒性感染的一个特征就是反复发烧。 医生并没有开退热针,也没吊瓶,只是开了3针抗病毒针,打了3天果然就没再高起来过。若高烧38.5度以上,请立即让医生确诊是病毒感染的,还是细菌感染的,病毒感染就用抗病毒药(如:利巴韦林),细菌感染的就用抗菌素(如头孢类),不要急于退烧,烧只是表象,要把病因找出来。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迷信输液。医生说了,可以吃药的不要打针,可以打针的不要输液,关键是要用对药,而不是用重药。 注意是否有细菌或病毒感染的情况存在。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 发烧的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 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 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 在高温场所发高烧的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 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 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

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 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 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 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 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 发烧的同时,抽风——热性抽筋 严格来说,是没有细菌性感冒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病毒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一般不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如果感冒引发上呼吸道细菌感染(可能就是你说的细菌性感冒),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就会升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而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这是典型状态,也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升高,白细胞分类在参考范围),这就是血常规的主要区别。红细胞系统和血小板一般没有太大区别。 细菌性感冒发病急,持续时间短伴有发烧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一般的抗生素就能医治。病毒性感冒发病慢持续时间长,发烧的同时伴有浑身酸痛四肢无力等症状 检查血常规就可以准确的判断出感冒的类型。病毒性感冒淋巴细胞会升高,得此类型感冒的人,如果抵抗力强,常常可以自愈,一般是3到7天,细菌性感冒是,白细胞会升高,这时身体会发烧,头痛,咽痛,咳嗽,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引发支气管炎,肺炎等,细菌性感冒可由病毒性感冒转化而来,也可一开始就是细菌性感冒。 细菌、病毒及细菌性感冒和病毒性感冒的区别 按:一天,与一位朋友讲起感冒的事情,发现他把细菌和病毒整混了,还以为是我弄错了。借这个机会学习了相关知识(主要是现代医学的知识),整理如下,若有不妥,欢迎指正。 1. 病毒与细菌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知识讲解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导读白血病(Leukemia)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俗称血癌。据统计,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的头号原因,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发病率位居第一[1]。同时也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白血病具体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研究透彻,因此建立合适的白血病动物模型,对于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为大家综述了白血病的基本情况及小鼠模型的分类、建立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白血病基本常识白血病是常见液体瘤 白血病是常见的液体瘤,与结肠癌、肝癌等实体瘤不同的是,它是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和过度增殖导致,因此肿瘤细胞会遍布全身,会侵犯身体的每个脏器,造成全身衰竭。 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能力。如下图为造血干细胞可分类形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 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类血细胞(图片来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415604956.html,网站)白血病致病因素有哪些呢? 现阶段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因素:化学因素、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有关。

白血病主要分为四类 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临床上,白血病共分为四大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儿童白血病90%以上是急性的,其中急性白血病中70%~80%是ALL。 第二章:实验研究所用白血病模型首先,来了解一下常用的细胞株白血病中常用的小鼠品系 用于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小鼠可分为近交系和突变系。根据不同类型和目的选择不同的小鼠品系,具体如下图所示: 最后说说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三类: 一、异种移植模型 异种移植模型是最常用的淋巴瘤动物模型。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小鼠品系和细胞株后,通常细胞的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操作简单,很快在接种部位形成肿瘤或腹腔内形成多发性肿瘤,适合筛选针对白血病的药物。但该类模型与白血病临床病人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异种移植型白血病模型异种移植示意图[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