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公文化的源头

关公文化的源头

关公文化的源头
关公文化的源头

关公文化的源头

关公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规范和造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诸方面,曾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深深扎根于广袤的中国大地,而且早就随着华人飘洋过海传播于世界许多地方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陆关公文化热曾经沉寂了一段时间,但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关公文化在东南沿海又开始逐渐升温,内地也开始受到影响。从其趋势看,关公文化热有可能在大陆再度兴起。为了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之比以往更健康地发展,为改革开放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我们认为对关公文化有必要重新思考,系统研究。在此,我们仅就关公文化的源头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不当

关公研究会孟海生先生在《关公文化起源及关公生平》①中说:“运城是关公文化发源

从目前史料上看,关羽的一生大略是:17岁结婚,18岁生儿子关平,29岁前后,因当地盐商欺压百姓,关羽铤身赴险,杀其“党族”等后,出逃到河北涿州,结识张飞,再而刘

(一)

陈寿《三国志·关羽传》只说关羽“亡命奔涿郡”,没说是何原因。裴松之亦是河东人,与关公同乡,在注《三国志》时,也没有说明为何“亡命”。《关圣帝君生平传略》②说:

(关公)年十七娶妻并得三子。东汉末年,天下倥偬,禀父母曰儿已有后,足奉祖,尔今汉室将烬,乱臣贼子,纷纷蜂起,当为匡扶之业。旋离家,奔波五载至涿州与刘备及张飞遇。

根本没有说杀人之事。张德成、崔元和在《常平家庙——关公文化的拓展和延伸》③中,提到过关公年轻时在家乡打死人的事,但

据关公故里的民间传说,少读《春秋》而深明大义的关公,在年轻之际,因不满当地恶

孟文坐实为“盐商”,且杀人远不止一个两个,而是其“‘党族’等”,不知所据是何“史料”?大家都知道,解盐质地比海盐、井盐均好,解州之民以此为生,与盐商产生矛盾,乃

(二)

查《三国志·关羽传》及刘备、张飞诸人传记,均无“金兰盟誓”之事,只有“恩若兄弟”等语。《

刘备与关羽、张飞本无桃园结义之事,正史但言“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小说因此遂捏造桃园结义之事。然则曹操厚遇刘备,亦出则同舆,

坐则同席,岂曹、刘二人亦结义兄弟乎?

孟文虽有意回避了小说“桃园结义”一词,但“金兰盟誓”仍然是指结义为兄弟。事实上,史书所记是说刘备与关羽、张飞本来是君臣关系,而他们却像兄弟一样亲密无间,这就是“恩若兄弟”的正解。后人往往不注意前后语言所表达的整体意思,而误以为他们是结义兄弟,且“恩若兄弟”的“若”字,已明言其关系并不是结义兄弟,只是关系像兄弟一般亲密。若果真是“金兰盟誓”,那就是典型的结义兄弟,而不需用“若”字了。那么张飞的两

关公前三十年在其家乡只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如同他的祖祖辈辈一样:从小上学读书,长大结婚生子,如果不是后来“亡命涿州”,则最终“老于户牖之下”,“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形成关公文化?即使如孟文所说,关公铤身赴险,杀了盐商的“‘党族’等”,也仍然只是一个普通人。因为在汉末那种大动荡的年代里,像关公这样铤身赴险的人所在多有,推而广之,此前此后历朝各代,像关公这样铤身赴险的人也不少见,却从来没有谁因此而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因此,把关公的出生地解州即今之山西运城说成是“关公文化的发源地”,明

孔子文化的源头在其家乡山东曲阜,是因为孔子一生除了周游列国时离开家乡一段很短的时间之外,基本上都在其家乡授徒讲学,所谓“弟子三千,贤人七十”是就他一生教学的总成就而言的。此外则是在家乡著《春秋》,删定《诗经》,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他在教学与学术研究时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儒家学说,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的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而关公自30岁前后逃离家乡之后,直到60岁壮烈牺牲,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山西运城。而前三十年在家乡又只是芸芸众生之一员,史书对其前三十年除“亡命奔涿郡”一句之

山西运城最引以为自豪的是其家乡的关庙,那恢宏的气势,历代帝王的封谥,的确是全国第一。可惜,据张德成、崔元和考证,那是金大定17年以后的产物,而那时关公文化早已形成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可以说,它正是“关公文化的拓展和延伸”,是关公文化影响

关公家世,演义不详,即陈寿《三国》亦未明载,以故世罕知之。至清康熙戊午,解州守王公朱旦浚井,得关公圹砖,上刻公之祖考两世讳字生卒甲子甚详,王公因作《关侯祖墓

由此可知,关公世系传说一直到康熙时期才披露于世,这更是关公文化形成以后的事。

关公并不等于关公文化。提到关公其人,如同提到张公、李公一样,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其姓名字号、年龄籍贯等等,而提到关公文化,人们首先关注的是其内涵、特色、源头、成因、影响等等,二者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关公与关公文化划上等号,进而认为关公是山西运城人,山西运城就是关公文化的源头,此其一。其二,考察我国传统和现行做法,一个人的生平传略都是以其工作过的地区或单位表现为主,而以其出生地为次。具体到关公其人,理所当然应以其长期战斗并最后壮烈牺牲的荆州为主,而年轻时逃离之后再也没有回去过的出生地则只能为次。陈寿《三国志·关羽传》也正是这样写的。我们现在探讨关公文化的源头也自然应分清主次。其三,关公文化并不是关公生前自己创造的,而是其死后,由后人造成的。首先自然应是由长期同关公在一起英勇战斗、亲眼目睹过关公壮烈牺牲、亲身感受过关公好处的荆州人民不断孕育、逐渐造成的,而绝不可能是其他!

基于以上事实和分析,所以,我们说山西运城只是关公的出生地,而不是关公文化的源

关公三十岁左右亡命离家之后,据《关圣帝君生平传略》所言:“奔波五载至涿州与刘备、张飞遇,共谋结义”。从“奔波”一词可知关公这五年中根本没有一个固定的立足之处,也没有任何业绩可言。不仅如此,连经过了哪些具体地方都无从查考,只是留下了这样一个传说:关公逃出潼关时,守关军士见其形迹可疑,遂盘查其姓名,他一时语塞,便指着潼关

这个传说很有可能是从《桃园经》⑥“汉室多奸佞,改姓下凡尘,春秋丈夫志,生长解梁城,指关为我姓,下界又称臣”中的“指关为我姓”一句附会而来,或者相反,“指关为我姓”一句来源于传说。至于“共谋结义”之事,前已述及,兹不复赘。由此可见“潼关”

此后,关公追随刘备镇压黄巾农民起义,直到兴平元年(194年)陶谦病死、刘备领徐州为止,其间人们津津乐道的只是讨董卓时的“温酒斩华雄”,可惜史有明文,华雄为孙坚所斩⑦。“温酒斩华雄”是关公文化中的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是关公文化形成并处于高潮时

刘备继陶谦领徐州之后,与袁绍、袁术、吕布、曹操争战,直到建安五年刘备败逃袁绍处,张飞不知所之,关羽护着刘备妻子投降曹操。在这长达6年的时间内,为后人所称道的也只两件事,一为土山约三事,一为秉烛达旦。而考诸裴松之注《三国志》,此两事均于史无征。相反,《蜀记》与《魏氏春秋》则载有“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时,关羽多次向曹操提出欲娶吕布妻,结果曹操发现吕布妻“有异色”、“因自留之”,而关羽落得个“心不

建安五年春正月关公降曹,至同年六七月,“关公亡归刘备”。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在曹营倒是留下了“人在曹营心在汉”、“刺颜良,解白马围”、“封汉寿亭侯”、“挂印封金”、“拜书告辞”等一些于史有征的忠义勇武佳话,可惜时间太短,这些佳话不可能深入到基层广大人民群众之中,为大众所认同。加之曹操一再“义之”,于关公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因为曹操诛灭董承,威逼献帝,名声实在太坏,正如徐文长所说的“见许于人者,亦问其许者之人为何等”⑨。受到曹操赞扬,不仅当时百姓难以认同,即使是今天,也有人对关公与曹操的关系持否定态度。试想,对关公在曹营的认识历来褒贬不一,曹营怎能成为关公文化

的源头呢?

关公出仕三十年,在建安六年随刘备投刘表之前的十余年,其战斗历程大体如上所述。我们已逐一作了考查,确实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可以成为关公文化的源头。事实上,上述各地

关公从建安六年随刘备投荆州刘表之后,直到建安二十四年满花甲之年在荆州当阳壮烈牺牲为止,近二十年一直在荆州这块土地上战斗,从未离开过荆州一步。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刘备刚借得荆州以为立足之地,便封关公“为襄樊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⑩建安二十四年刘备为汉中王,又“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⑾如果关公不是忠义有加,刘备如

何敢将自己的根基和盘托付给关羽一人?

关公董督荆州,“专有荆土”,集中体现了关公以义为核心的忠勇品格,受到历朝各代特

及董督荆州也,降于禁,戮庞德,梁郏陆浑遥受印号,威声赫然,震叠华夏。曹操谋徙许以避其锋,江东请求婚之结其好。使西南僻陋之蜀,屹然为鼎足强国,二敌睥睨而莫敢妄

动者,非公之力欤?

初,王及车骑将军飞与昭烈为友,约为兄弟,死生一之。及昭烈取益,留王镇荆州,独当一面,犄角蹙操。昭烈进取汉中,王威镇许洛,几复汉矣。不幸而操、权合谋以图王,王死而曹氏篡。昭烈与飞出师伐权以诛仇,飞死而帝崩。始则王与飞以死事昭烈,终则昭烈与飞以死报王。呜呼!

逮夫督守荆州,行师襄樊,鸣鼓则曹仁丧胆,扬旗则吕常束手,遂降于禁,斩庞德,胡修、傅方之徒,闻风而受降。于是威震华夏,莫不响应。虽曹操之奸雄,议徙许都以避其锋,孙权之谋术,尚求婚以结其好。兹非勇冠三军,为万人敌,忠义足以动天地而感鬼神者乎!

关公董督荆州,“使西南僻陋之蜀,屹然为鼎足强国”,远胜于“降汉不降曹”之忠,斩庞德威震华夏,远过于刺颜良解白马之围之勇,“以死事昭烈之义”,远过于《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之口头盟誓。此时之关公真好比龙入大海,虎归深山,驼走大漠,雁排长空,

人们甚至对关公董督荆州期间的缺点亦曲为之解。例如对关公骂使绝婚之事,明钱福就

是时操之贼,人已白之,而权之为贼,未白也,自王首辱骂其使,不与为婚,使人知权之当摈,及权贼王附操,而后其为汉贼,始不得逃乎天下万世之公义焉。然操尚知留王以倾权,而权不能留王以支操,非唯智不操若,而得罪于汉室,抑又大矣。故曰权之为贼,自王

钱福认为正是关公这一正义之举,揭穿了孙权骑墙的本质,同盟的本质,使世人认识了

史记公于武侯颇有小间,又羞与黄汉升同列,何也?陈寿于《蜀志》多涉微辞,或不无少诬,予谓公,差有深意,非诬也。昭烈奔走狼戾,取国于人,人心未定,所与如胶漆者,唯公及桓侯。诸葛为相,固无俟有所喻以明其心,以山野书生,骤冠百僚,谋臣猛将,岂可空言慑服?昭烈借公发鱼水之言,以晓喻将士,当必自有说。汉升,猛士耳。昭烈收降,推心任士,未必不虞其骄鸷难制,公特示不平,以寓藜藿不采之意,史遂据迹以书。不然,君与臣不和,将与相不和,汉何国能为?公与昭烈,谊同兄弟,誓结死生,苟利社稷,遑恤其

他?

这就是说,关公并非骄矜,而是有意为之,使谋臣猛将不致有非份之想。至于因此而可

还有关公传赫然在目的刮骨疗毒,也发生在荆州。自古以来,不知赢得了多少钢铁男儿的景仰,视之为军神!现在荆州市中心医院据说就是当年关公刮骨疗毒的地方。前几年,在那里还修建了一座关公刮骨疗毒的塑像,足见其影响之深远!可惜因《三国演义》之讹将其

吕蒙是关公的死对头,但回答陆逊时却认为“羽素勇猛,既难为敌,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胆气益盛,未易图也”⒄。由此可知,关公董督荆州,不仅东拒孙权,北伐曹操,西保刘备,而且对荆州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荆州百姓的拥护。至今,有关关公的遗迹传说遍布荆州,俯拾即是。据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熊永编著的《荆州三国传说》⒅所载,在魏、蜀、吴三国人物中,关羽的传说最多。关公在点将台,点攻打襄樊的先锋,不点自己的儿子关平,却点其马童,反映了关公唯才是举、不徇私情的高尚品格。关公大战马蝗精,为民除害,关公修筑荆州城墙,用智慧打败神仙,保护了荆州百姓的利益,这一切都反映了关公当年在荆州是如何深得民心。据最近考古发掘的资料看,现在的荆州城墙就是在三国关公所筑城墙的基础上建起来的。且传说吕蒙袭取荆州之后,关公潜回荆州城,有人建议关公毁掉城墙,关公说:“此城吾所筑,不可毁也!”然而就是这样好的一位关公,却被孙权和曹操阴谋杀害了!荆州人民如何不对关公崇敬、同情有加呢?加之荆楚民风自古就好敬鬼神,王逸《九歌序》⒆云:“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于是由崇敬、同情引出民间传说,越传越神,便出现了自发地烧香拜灵、拜画相的祭祀活动。后来由

于佛教的介入,这种祭祀升级到建庙祭祀,于是在荆州便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即关公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一方面是借关公这个载体,汇聚荆楚民风民俗,来表现荆楚之“信鬼而好祠”的民俗信仰;另一方面,则是以荆楚民俗信仰的形式,来颂扬、崇奉关公。这是一种来自于民间、又植根于民间的百姓文化。这种文化现象由南到北逐渐扩展,内涵越来越丰富。不仅道教、儒教参与其中,利用神化了的关公为自己壮声威,撑门面,例如道教把关公捧成财神爷,正月初二(有的为初五)还要祭财神⒇,儒教则把他捧成“义勇武安王”,而且,最高封建统治者为了顺应民心,利用关公文化为自身统治效力,也不断加大对关公的封谥,这大致就是明代唐顺之在《嘉靖重修解庙开颜楼记》(21)所说的那话:“盖将鼓其所趋,而成其秉节倡义亲上死长之风也夫!”由于社会各方面的提倡,最终便形成了“村村有武庙”

我们说荆州理所当然是关公文化的源头,除了上述将关公一生战斗历程进行比较分析所

(一)最早的关公画像内容出于荆州

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22)云:“赵忠义者,德元子也。蜀王知忠义妙于鬼神屋木,

今人动称关公显圣,此虽根于小说,然不始于《三国演义》。隋世已于荆州玉泉寺见灵迹。五代时,蜀王令赵忠义画《关将军起玉泉寺图》(见《益州名画录》),知五代时已盛行

(二)关公最先显灵在荆州

关公显灵可以说是关公文化的一个最丰富的内容。关公惩恶扬善、显灵护军、保国安民的记录,史志、笔记无所不载,佛、道、儒三教无所不传,匹夫匹妇无所不信,穷荒遐裔无所不至,传播之广如大气之充于宇宙,影响之广可谓至矣、大矣!然其最先显灵之处却并不在其家乡山西运城,而是在荆州。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董"亻廷"《重修玉泉关庙记》(23)

陈光大中智"岂页"禅师者,自至天台,宴坐乔木之下,夜分忽与神遇,云愿舍此地为僧房,请师出山,以观其用。指期之夕,万壑震动,风号雷〖SX(B-*5〗〖SX(B-*5〗〖HT4.5,6.5〗小日小〖HT13.5〗"虎〖HZ)〗",前劈巨岭,下堙澄潭,良材丛仆,周匝其上;轮奂之

董"亻廷"此说是现知最早的关公玉泉山显灵的记载。“陈光大(567年-568年)中”即南朝陈废帝陈伯宗光大年间。光大是陈伯宗的年号,只有两年,那就是早在567年到568年的时候,关公就在玉泉山显灵了。而关公在家乡解州盐池显灵战蚩尤被封为崇宁真君,那已是宋徽宗崇宁(1102年-1106年)年间的事了。比起陈光大中显灵已晚出530余年!

(三)最早的关庙在荆州

关庙有的地方称关祠,或寺、宫。是关公文化的物质载体。“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可见关庙分布之广已远远超过了孔庙。据《三国演义辞典》(24),解州关庙始建于隋开皇九年即589年,而据陈光大(567年-568年)中,智"岂页"于荆州当阳玉泉见关公月夜显圣而建玉泉寺,则比解州关庙还早20余年!

(四)最早成佛在荆州

儒释道三教兴起有先后,虽有攻讦,但总体上又常常互相融合,故老百姓往往分不清也不愿分清三教的具体特点,大都把三教当作一体看待。尤其对和尚道士即佛道两教如此。成佛为神,得道为仙,而老百姓则合称之为神仙。关公如果不能成神,他就只是一个人间英雄,就不能上天入地,游于三界之外,就不能在春秋为伍子胥,在汉为关公,在唐为张巡,在宋为岳飞,就不能为儒、佛、道、耶、回五教教尊选举“为十八代玉皇大天尊玄灵高上帝”(25)。关公死后显灵为其成神创造了条件,由人到神是一次质的飞跃,如果没有这次质的飞跃,关公文化的内函将大打折扣,为什么“县县有文庙”而“村村有武庙”?应该说与孔子只是圣人而关公却是神仙也有一定关系,因为只有神仙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有求必应,故武庙的普及远远超过了文庙。然而最早完成这次飞跃的,也并不是在关公的家乡山西运城,而

据弘治本《三国演义》、《传灯录》和《历代神仙通鉴》等所载,唐高宗仪凤(676年-678年)年间,关公被封为玉泉寺“护法伽蓝”。《关圣帝君历朝封号》(26)更明确记载为“唐仪凤元年六祖建刹玉泉山,封为伽蓝神”。“护法伽蓝”属监察纪检性质,其权力比普通神大,也

(五)《桃园明圣经》最早出现在荆州

《桃园明圣经》(27)、《觉世真经》(28)、《戒淫经》(29)是关圣帝君最主要的几部经文,是关公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关公文化的形成和普及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关公文化所以能规范和造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几部经文的宣讲传播应是功不可没。而居于这几部经书之首的《桃园明圣经》却不是出于《三国演义》所谓刘、关、张结义之桃园,而是在荆州。该“经序第一”云:“汉汉寿亭侯,略节桃园经,书于玉泉寺,夜梦与凡人”。结尾又云:明圣经本系梦与玉泉寺僧,僧醒而传述。当时玉泉寺僧为智"岂页",俗姓陈,十八岁出家,即今之荆州市监利县人。这就是说,居于关公文化诸经之首的《桃园明圣经》,是荆州人在荆州

(六)帝王封谥始于荆州

历代帝王对关公加封是关公文化的支柱。无论关公如何受民间崇拜,如果没有历代帝王加封加谥,这种文化现象最终也只能是自生自灭。这应该是显而易见的。帝王封谥对关公文化如此重要,那么帝王加封的源头在哪里?

关公于建安五年夏四月刺颜良解白马之围,曹操表封关公为汉寿亭侯。然曹操的所谓“表封”远只是一个提名、一个建议,最终批准权还在汉献帝。据《关圣帝君历朝封号》:“汉献帝建安六年授封关公为汉寿亭侯。”《后汉书》:“列候,所食县为侯国。功大者食县,小者食乡、亭,得臣其所食吏民。”亭侯,是侯爵中最低的一等。汉寿在哪里呢?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云:“关公在曹时,操表封公为汉寿亭侯。汉寿本亭名,在犍为,即今叙州府也。”胡应麟在这里犯了两个错误,一是说汉寿本来是一个亭的名字,如此,则关公被封的是哪一级侯呢?二是说汉寿在犍为,即明代的叙州府,也就是现在的重庆宜宾一带。其实《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得很清楚:“汉寿属荆州武陵郡。”令人不解的是关公斩颜良于白马,何以不于此地封侯,却要将其封到南方的荆州?且刘备亦封宜城亭侯,也在荆州。是只想给关公、刘备一个虚名?还是一种天意,暗示他们将到荆州发展以继汉统?抑或有其它原因?不管

怎样,关公最早受皇帝册封于荆州则是事实。其次则是后主刘禅景耀三年(260年)追谥关公为壮缪侯。这个谥号明显是对关公董督荆州的评价,同时也表达了对关公殁于荆州的无限惋惜与深情。明代郎瑛《七修续稿》云:“谥法,壮为克乱不遂,穆为执义布德,此非神之行乎?”从关公殁后40年,刘禅所给的谥号看,似乎关公此时已著灵迹。这也是关公最早显灵

此后,隋封关公为忠惠公,由侯而公,又升了一级。唐仪凤元年封关公为伽蓝神,则已由人升华到了神,宋封“崇宁真君”,元封“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镇远天尊、关圣帝君”。清封“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尽管由侯而公,由公而王,由王而帝,不断加大对关公的封谥,但究其源头,都是在献帝封侯的基础上进行的。另一方面,由人到神则都是在后主刘禅追谥壮缪的基础上发展的。所以

(七)从戏剧小说反映的内容看,关公文化的源头在荆州

戏剧小说是关公文化的重要内容,为形成全民族的关公文化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关关公的戏如《古城会》、《捉放曹》、《借荆州》、《单刀会》、《走麦城》等,几乎都是写荆州的。清代学者俞樾在《茶香室四钞》卷二十三中,记载了一个

宋孔平仲《珩璜新论》云:京师有富家子,少孤专财,群无赖百方诱导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戏。每弄至斩关某,辄为泣下,属弄者且缓之。一日,弄者曰:“云长,古猛将,今斩之,其鬼或能为祟,请既斩而祭之。此子甚喜。弄者乃求酒肉之费,此子出银器数十。至日,斩罢,大陈饮食,如祭者群无赖聚享之。乃白此子,请遂散此器。此子不敢逆,于是共

《三国演义》120回,就有82回写到了荆州,占了全书三分之二强,而正面写山西运

(八)从谒解州关庙诗和各地重修关庙记铭看,大都写的是关公在荆州的柱天功勋

南开大学朱一玄教授等编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中,有关“关公文化”的资料,我们分类统计了一下,其中谒常平家庙和谒解州关庙的诗40余首,各地重修关庙的记、铭10余篇。无论诗、文、铭,均没有吟咏关公在家乡的活动,而浓墨重彩赞颂的则是关公董督荆州体现出来的以义为核心的忠勇业绩和崇高品格。很多诗名为谒解州关庙,而面对解州关庙所吟咏的却多是与解州无关的荆州事。譬如明代黄"王玄"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形,不能怪诗人们文不对题,而是我们在本文中一再提及的事实,关

总而言之,根据我们的研究,关公文化的源头不可能在关公的家乡山西运城,也不可能在涿郡、徐兖、冀豫、江淮,而只能在荆州。荆州,关公文化的源头,这就是我们的结论。

①引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475612702.html,/cmmac/

②⑥(25)(26)(27)(28)(29)引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475612702.html,/temple.html

③引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475612702.html,

④(22)转引自朱一玄、刘毓忱《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10月第1版,第744

⑤引自《中国文学参考资料小丛书》第二辑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⑦见陈寿《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斩

⑧见陈寿《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裴注引《蜀记》:“曹公与刘备围吕布于下邳,关羽启公,布使秦宜禄行求救,乞娶其妻,公许之。临破,又屡启于公,公疑其有异色,先遣迎

(10)(11)

(12)(13)(14)(21)(23)据清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576年刻本)

(15)

(16)

(17)

(18)《荆州三国传说》,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2月第1

(19)据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

(20)见葛兆光著《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9月第1版,第357页。

(24)见沈伯俊、谭良啸编著《三国演义辞典》,巴蜀出版社1989年6月第1版,第443页。

(本文转载于《江汉论坛》2000年11期)

第十八届关帝文化节活动策划的五个特色

第十八届关帝文化节活动策划的五个特色

关公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至少涉及关公文化的精神核心、形式、传播者和接受者。 关公文化的精神核心是关公的思想道德观念及精神气质,如忠、义、仁、信、礼、勇等。 关公文化的形式分类: 第一类关公生前活动及其身后传说中的遗迹、遗址、遗物等文物古迹;以及纪念关公的建筑。 第二类有关关公的各种著作、作品。其中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关公本人的少量著述;二是记述关公生平事迹的著作;三是关于关公的传说、故事、神话;四是研究、宣扬关公及其精神的著作、典籍,各种文学艺术作品,包括文章、诗、词、歌、赋、楹联、戏曲、书法、绘画、手工艺品、雕塑、影视、游戏、动漫、网页、视听节目等。 第三类祭拜关公的礼仪规定、祀典制度; 第四类关帝诞辰、忌日的祭祀活动,包括举办庙会、演出关公戏剧等;以及占卜、抽“ 关帝签” 等 第五类各种纪念、宣扬关公文化的活动。如关公文化节、关公庙会;各种研究、开发利用关公文化的座谈会、研讨会、论坛等; 第六类以关公命名的自然景观、公共建筑、街道、公园等,以及用关公命名的企业字号、商品或服务名称等。 关公文化的传播者有三类: 1.历代统治者; 2.提供各类关公文化产品的关公文化产业,以及用“ 关公” 命名其字号、商品或服务的企业; 3.以研究和弘扬关公文化为宗旨的各种协会、研究会、宗亲会、联谊会、网站等社会组织等。 关公节庆存在的问题 1、关公文化的主题不突出,持续性不强 2、“官办”模式,投入产出效率不高。

3、关公节庆“贵宾化”倾向,民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促进关公节庆的对策 1、关公节庆要搭关公文化台唱关公文化戏 有资料显示,海外有 70% 以上华人社团以祭拜关公为主神;一些国外政要专门到当地的关帝庙祈求竞选成功;而在欧美不同肤色人种聚居的地方,关公也有着不同的肤色,世界上四种肤色的人种,各有自己心目中关公的形象。关公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其影响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均不逊于任何历史名人。所以,在举办关公节庆的指导思想上,必须以弘扬关公文化为出发点,一定要唱好关公文化的戏。要打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想束缚,既要搭关公文化的台,又要唱关公文化的戏。在具体操作中,必须准确把握关公文化的核心精神,这样才能设计出丰富多彩,真正弘扬和传播关公文化的节庆活动。只有做好关公文化本身,才能增加关公节庆活动的吸引力,进而吸引大量的关公景仰者和观光游客。 2、引入竞办机制,提高产业化程度 国内外大量的节庆案例表明,民间主导,政府协助,市场化运作,是真正办好文化节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的办法。关公节庆应当由民间企业或社团主导,进行市场化运作,提高关公节庆的产业化程度。因为只有市场化运作才能处理好投入产出的关系,才能积累经验和资源,可持续发展。也只有非政府性的企业或社团才能够举办跨越国界的关公节庆,超越政治或民族的束缚。在规划和筹备关公节庆时,需要视野开阔,把海内外优秀的关公文化传播资源整合到关公节庆之中,不应该重复过去办得多办得滥的老路,应该创新一个少而精的关公节庆精品。对于关公文化接受者,不应局限于关庙所在地的民众和外来游客,应该将分布在全世界的所有关公景仰者和关公文化的潜在接受者均考虑在内。只有动员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关公文化的影响,才能使关公节庆担负起弘扬关公文化的重任。应成立一个民间的关公节庆组织或协调机构,其主要职能是:联络海内外著名关公文化产业机构和关公文化社团机构,研究关公节庆的组织、筹资、主题活动、项目设计等,积累举办关公节庆的经验与教训,直接组织或授权各地举办关公节庆。而在主办地的选择上,应当引入竞办机制。 3、活动设置应大众化、艺术化,突出主题 关公节庆的主题活动可以划为五大板块,即晚会活动、广场活动、论坛活动、展销活动和外围旅游活动。关公文化丰富的表现形式,决定着关公节庆的活动设置也应该丰富多彩,能够满足处于不同欣赏水平,不同消费水平的人们的需求。活动设计时,不仅要围绕关公的忠、义、仁、智、信、礼、勇精神核心,还要擅于设计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海内外拍摄的以关公为主要内容的电影和电视片有数十种之外,加上涉及关公的作品就更多。在举办关公节庆期间,可以在主办城市以“影视周”的形式播放关公影视作品;在论坛活动中,可以增加三国文化知识有奖竞答、三国人物辩论赛等;在展销活动中,应当组织海内外优秀的以及性价比较高的关公文化作品,以及

陆咸: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述

陆咸:吴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概述 中华文化起源是“多元一体”的。所谓“多元”,指的是起源是多方面的;黄河地区的半坡文化、仰韶文化,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吴越地区的良渚文化等,都是中华文化的源头。这些原始文化,在长期交流中互相影响,逐步形成统一的中华文化:统一的思维方式,统一的典章制度,统一的文字,大体相近的伦理观念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等。 虽然说中华文化是融合了各个地方文化的精华,在相互交流中形成的,但在中华文化形成的比较长的时间中,中原地区的文化显然起着中心的作用。被奉为中华民族祖先的黄帝,以及以后对中华文化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堯、舜、禹,活动的中心都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汉字的起源也在中原地区。春秋时期,孔子把中华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归纳,主要是整理中原地区的文化。这是因为,当时中原地区文化比较先进,为其它地区的人民所仰慕。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的文化也吸收了其它地区的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覆盖全中国的中华文化。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在大的统一方面的同时,也还存在因地方差异而形成的地方区域文化。虽然随着交通的发达,传媒手段的进步,地区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但不可能完全消失。 吴文化产生在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吴越文化,现在统称为“良渚文化”,主要从事农、渔生产,擅长开河、行船,在玉器雕琢和丝绸生产方面也有很大成就。据现在考古发现,在当时就和北方文化就有交流。到吴国建立以后,和其它地区的交流更为频繁。史书上说吴王寿梦时期“始通中国”,就是指吴国加大了和中原地区国家的交流。文化交流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派人出去学习是交流,外交活动是交流,打仗也是交流,战争往往可以向敌对方面学到很多东西。 吴地文化和其它地区的交流,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良渚文化阶段,属于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了对外交流,只是规模较小。第二阶段是吴王争霸时期,寿梦派小儿子季札出使中原各国,吴王夫差开邗沟,在战胜齐国后和中原各国会盟,都是吸收中原文化的过程。吴、越两国先后灭亡后,吴地被楚国占领,则大量吸收了楚文化。第三阶段是在汉代,由于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统治。从这一时期起,中华文化称为“汉文化”,中心地区仍在中原。武帝独尊儒学,儒学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吴地当然也受到儒家思想统治,从这一时期起,吴文化成为汉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朱卖臣。第四阶段是两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南北朝时期,北方是五胡乱华,大批中原地区贵族和士子过江来到南方,和南方贵族结合,带来了大量北方文化,促进了江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陶渊明的诗文,王羲之的书法、陆机的文论、顾恺之的画,他们的成就,开启了隋唐文化的兴旺,至今仍有重大影响。陆机和顾恺之都是吴地人。隋朝时,隋炀帝把邗沟延伸为京杭大运河,对以后吴地文化和北方文化的加速交流起了极大作用。第五阶段是两宋时期和元代。北宋把都城建立在开封,南宋时建都杭州,吴地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成为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苏杭地区被称为“天堂”,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中心地区之一。第六阶段是明、清时期,由于棉布和丝绸业的发展,吴地不仅是粮食生产基地,而且成为“衣被天下”的纺织品生产基地,商品经济有了极大发展。明清文化上出现了“吴风吴俗主天下雅俗”的局面。吴地的学术思想、文学作品、绘画、戏曲、建筑艺术等,都走在全国前列。

谈中国文化的特色

谈中国文化的特色.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谈中国文化的特色 五千年的色彩斑澜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立于世,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 大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环境基础;农业,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经济基础;儒学,是中国历史 文化的思想基础,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烈的大陆文化,农业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不同.西方历史文化主要沿地中海周边发展,重商重战, 本性开放,喜欢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则以大陆为基础,她的品质是内向的. 中国大陆的特点,一是面积巨大,二是边缘环境恶劣.她东面是大海,西面是戈壁,南面是 群山,北面是草原.比较起来,唯北面尚可发展,但又有游牧民族.于是自春秋开始,便在中原北 部修筑长城,以至绵延万里,使中原文化成为四面严防的独特文化. 上述特点,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墙文化”特征. 中国人喜欢墙,国家筑有长城,私宅修有院墙.真可谓无墙不成国家,无墙不成城镇.只不 过各种墙的规格不同罢了. 然而,中国的墙文化并不等于一味地主张封闭.确切地说,是对外封闭,而对内开放.这和 西方不一样,西方人的墙少,对外是开放的;但宅内部却是封闭的,即使父母要进孩子的房间, 也需要得到允许,否则便是失礼.中国的宅院虽对外封闭,其内部却到处有游廊窗阁相辖.那此 做家长的.,有权取消一切人等的个人隐私.特别是如同<红楼梦>中史太君那样的家长. 在人神关系的表现上,西方基督教文化承认上帝的绝对权威,认为人类是上帝的奴隶,人 类成员不分贵贱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同,在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威的往往 不是神灵,而是皇帝.如隋唐时代,三教并兴,唐太宗做皇帝,便以皇帝的身份给儒,道,佛排座次.因为本皇帝姓要,道教的创始人也姓李,因而就把道教排在第一位,所谓一道二儒三佛.后 来武则天做了皇帝,道教便也失宠,于是重新给儒首佛座次,,认为佛每儒第二,道第三.这样的 做法,在基督教文化那里是不可思议的,皇帝也是凡人,凡人怎么能给宗教崇拜的神明排座次呢?其实,他们殊不知更有甚者,中国皇帝不但可以给神明排座次,还具有为凡人灵魂授爵的爱好,皇帝尊重孔夫了,就可以敕封他为大成至圣先师,皇帝喜欢关云长,就可以敕封他为荡魔大 将帝.不但如此,连开堂地狱中的事情,皇帝也可以管得.京剧中不一出传统红<铡判官>,讲地 府中的判官行私枉法,阎君说:”阴间事不用你阳官来管”但包老爷更加理直气壮,声言:”宋 朝天子他封我阴阳二官”于是,阎君没有脾气. 正因为中国古来有这样的传统,所以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宗教性的国家,中国老百姓进寺院 烧香,就和传统的西方的基督教徒进教堂的含义不同一样了.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原罪, 进教堂的目的是去忏悔自己的行为,中国人不懂什么叫忏悔,在更多的情况下,好像在和神明 做生意.花几个钱,烧一柱香,便希望合家平安,便祈祷有美好的前程,或生个大胖儿子,或找一 门好婚事,或生意兴隆,日日发财.中国人似乎比神灵更精明,一方面,学习孔夫子”敬鬼神而远之”一方面亦希望鬼神能为已服务. 古代中国的皇权是高于一切的,但皇帝不能长命百岁.皇帝死了,便要根据其一生表现给 一个庙号.刘邦创立天下,便称高祖,刘恒,刘启做皇帝时天下大治,便称文帝,.武帝,刘彻八次 出兵,将匈奴逐出漠北,死后便尊为武帝.杨广昏庸暴虐,死于臣子手下,使称帝.此外还有哀帝,献帝,少帝之类,都是不祥之兆.这样看来,皇权虽大,但冥冥中还有一个高于皇权的力量, 这个力量就是道,开明的皇帝,便是有道,否则既是无道.中国文化中的道,不但可以管皇帝,而 且还可以世间的万物,也管天上的神仙和地下的鬼魂.以道衡量,中国的一切神仙都有缺点,故 而狐鬼神仙世界便也有了善恶,恶神善鬼,是中人智慧的表现,所以中国的许多妖狐鬼魅也是 最有人情味的,像<聊斋志异>中许多美丽的善良的鬼狐,谁个不喜欢.

基辛格《论中国》读后感--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从《论中国》中看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论中国》是基辛格先生晚年的一本巨作,本书对中国近2500年来的的外交和对外政策进行了解读,基辛格先生站在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给我们深刻的诠释了中国外交文化的变迁过程,同时也较为深刻地解读了中国的独特文化。全书文笔流畅,记叙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思考空间。 我有幸能够借着这次机会拜读了基辛格先生的力作,同时也得到了许多教诲,特别是在中国文化独特性这一方面收获颇多。所以我也想分享一下我的阅读体会,从而能够更加好的理解《论中国》的文化内涵。 在本书的第一章,基辛格先生就以生动文笔记叙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这里之所以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强调,我认为这是为了给后面写中国近代的外交埋下伏笔。第一章分了五个小节,第一节是总评,以后各节的主题分别是中国的强盛、儒家学说、国际关系观念、中国人的实力政策和《孙子兵法》。 在第一节中,作者阐述了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国文化难寻源头。其实刚看到这观点的时候,我是非常的奇怪,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我们总可以把我们中国的文化现象追溯到孔子以及和他差不多时代的思想大儒身上,但是当我们接着向下阅读时,就会惊讶的发现,其实孔夫子也说自己的思想并不是自己创造的,而是在他之前的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他只是想重振大同观念。另外,一位欧洲的传教士、旅行家也在他的日记中有相同的论述。由此可见,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是不无道理的。这种思想就决定了中国古人认为历史是衰弱与复兴的循环,或者用一句更加经典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西方人与中国人的历史观大相庭径,他们认为,历史是走向近代化的过程,是正义战胜邪恶的过程。我觉得古人的历史观也许在冥冥中注定了悲剧的发生。理解了这层意思,我们也许可以更好地理解在200年前,为什么当中国的统治者们看到马嘎尔尼使团访问中国时带来的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成果时表现得毫无兴趣。历史的车轮冷酷地从中华大地上碾过,当我们再次回顾那段历史时,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文化是没有绝对优秀的,一个民族要想永久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她必须时时刻刻吸收更加优秀的文化成果。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确实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走在世界的前列。基辛格先生在书中第一章中就着重描绘了中国古代的强

关羽文化

关羽文化 忠义的化身 关公是一种文化;也有人说,关公是一种精神。不然,在中国以至海外为何有这样多的关公庙。在国内所有的关庙建筑中,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有五六处:山西关羽故里常平关帝庙,河南洛阳关林,湖北当阳关陵,荆州关帝庙,河南许昌霸陵桥关帝庙等等。而规模最大、气势最为宏伟的,就是位于关羽的故里——山西省运城市解州城西的关帝庙了,它至今仍然完整地保留着一座全国最大关帝庙。庙内楼台殿阁共达三百余间,为游览胜地之一。堪称天下第一关庙。不仅如此,除了在华夏大地,在日本、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在拥有二千余万人口的台湾,关公信徒多达800万众,几乎各家各户都为关公设香案,立牌位,挂圣像。台湾的关公画像年销售量,远远超过了他们最崇奉的神祗妈祖。美国的“龙岗总会”是一个以拜关公为祖的民间组织,各地分会有140多个,遍布华人居住的世界各地。东南亚各国竞相立庙拜求关公,最盛者当数泰国。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关帝庙;前些年还新建了一座关庙,据称是海外建筑规模最大的关庙。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Davidk jordan(汉名焦大卫)先生曾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我尊敬你们的这一位大神,他应该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仁就是爱心,义就是信誉,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难。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们的关公一样,我们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这位美国学者的话是颇有见地的。凝聚在关羽身上而为万世共仰的忠、义、信、智、仁、勇,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渗透着儒学的春秋精义,并为释教、道教教义所趋同的人生价值观念,实质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不侍二主,鞠躬尽瘁,一心匡复汉室,是为忠。桃园结义,传唱千古,义之所趋,有所必为,华容道释曹操,义也。不斩马下黄忠,仁也。斩严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勇也。护皇嫂,千里走单骑,与兄团聚,不负玄德所托,信也。入曹营,上马金,下马银,拒之不受,廉也。月下读春秋,杀庞德,降于禁,水淹七军,智也。单刀赴宴,独闯江东,有请必来,礼也。故后人赞关帝古今第一人也!

弘扬关公文化打造诚信社会

提要: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忠义仁勇精神是关公文化的主要内涵和核心重点;诚实守信是关公文化在演绎发展过程中的一条红线和灵魂;打造诚信社会,铸锻诚信品质是弘扬关公文化的落脚点。 (一) 关公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三国以来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总和的一部分,是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关公文化根植于华夏大地,嬗变于沧桑历史,普及于黎民百姓,传播于五湖四海,它已经渗透到河洛文化、秦晋文化、燕赵文化、荆湘文化、南粤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和海外侨胞社团文化之中,它已经从中国走向了世界。 弘扬关公文化不能不提及关羽。作为一个自然人他已经离开我们1785年了。他的除暴安良、桃园结义、过关斩将、匡扶汉室、南征北战、千里单骑、义释曹公等英雄事迹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他身后所造就的关公形象、关公神像、关公现象、关公精神璀灿夺目,长盛不衰。“汉封候、宋封王、明封大帝”,历代皇帝对其封赐有加;“释称佛、儒称圣、道称天尊”,三大宗教争拉入伙。真可谓“贤臣良将敬其忠,武夫劲卒尚其勇,侠士豪杰慕其义、田夫野老敬其公、村姑慈妪崇其正”。在明清和民国初年时的许多地方,几乎是村村有关庙,家家敬关神,香火缭绕绵延不断,充分说明了关公的感染力和凝聚力。正如作家李存葆先生所说:“人们心目中的关公既是真实的又是艺术的,还是神化了的一尊复合型道德雕塑”。关公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品格,关公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厚积淀,早已凝结在华夏文明的骨髓中,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里。 国内如此,海外亦然。有资料显示,世界上有140多个国家崇拜关公,奉为东方之神。美国芝加哥大学人类学博士焦大卫说:“我尊重东方之神关羽,他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他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意义。上帝

三晋关公文化酒

“三晋关公文化酒” 概述: 三晋关公文化酒,是山西最有名的晋商将凝聚在关公身上的“忠、义、仁、勇、礼、智、信”诸多品格作为精神内核,以中国传统名酒“杏花村”酒为载体,形成集“文化内涵”、“质量内涵”、“价值内涵”、“精神内涵”为一体的文化产品。立志把关公的忠义精神、晋商的诚信之魂,融于世人的餐桌礼仪中、立身处世中、人际交往中。跨越地域,传扬世界关公;寄托精神,祭拜人类关公;穿越时空,引领时代关公。 品牌理念——传扬“忠义诚信”文化 从品牌理念而言,三晋关公文化酒比传统白酒品牌更注重消费者深层需求,它是一款有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涵的文化酒,设计别出心裁,用料十分考究,产品严选精密,无论从质量、价值和附加属性方面处处悄无声息的体现关公的“忠义仁勇礼智信等”品质和晋商的诚信价值观念。它以“忠义诚信”民族文化为主体,选用杏花村传统名酒为载体,是行业真正意义的文化酒。有情有义,关公文化酒!酒体之源——中国汾酒城“杏花村”名酒 在华夏的三晋腹地晋商故里,坐落着“诗酒天下第一村”,千年酒都杏花村,常年湿润凉爽的宜人气候,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生态体系,酿造出杏花村酒清澈透明、清香纯正、绵甜味长的独特品质。在中国文明几千年的风云际会、百舸争流中,见证了中国白酒文化的渊博与沧桑,华夏历史灿烂与辉煌。

关公文化酒产地——中国汾酒城 在杏花村500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矗立着气势磅礴的中国第一酒城,占地面积323万平方米,相当于两个平遥古城,总仿古建筑面积158万平方米,相当于十个北京故宫,建筑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的酿酒车间,近30万个发酵地缸,16条成装生产线,年产原酒6万6千吨,总体量居全国之首。巧夺天工的古建筑与现代产业功能区域,布局严谨、纵横有序,从种植、酿造、储藏、灌装、包装、物流、会展、旅游休闲,勾勒出当之无愧的中国白酒第一城。杏花村酒在执行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食品安全内控标准同时,从配料、蒸粮、糖化、发酵、蒸酒严格遵循汾酒非物质文化遗产,清香型汾酒酿造技艺,甄选无污染原产地粮食、优质矿泉水源、汾酒传统制曲工艺、小缸精酿、纯粮固态发酵,酿造出正宗杏花村酒。杏花村人以世界眼光和创新精神,创造出260亿元的品牌价值,衍生出一个百花齐放的白酒王国,勾画出今天中国白酒产业的新布局。无数杏花村先辈们紧握时代脉搏,充分释放杏花村的品牌张力和优质产能资源,打造最受大众喜欢的第一民酒品牌,屹立于时代前沿,铸造出中国酒魂新图腾,一杯杏花村,半部华夏史。

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吴越文化又称江浙文化,是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江浙的地域文化。下面给大家说说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供大家阅读! 吴越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吴越文化是江南文化的中心与代表。 今天不论研究吴越文化,还是海派文化,都必须将其置于长三角文明的大背景中。惟此方能历史地发展地把握其主体文脉与核心精神。长三角文化与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相承相继、一路走来,充分展现了归并和重塑传统优势的强大整合力。在当今新形势下,要使之得到应有的张扬和推进,再造长三角区域文化新的辉煌,对其深刻内涵与精神特质的充分把握就显得格外重要: 海纳百川 一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一方水土涵养一方人文,溯(长)江、环(太)湖、濒海的“山水形胜”,造就了吴越文化缔造者的文化习性与人文精神,注定了这一方文化与生俱来的开放胸怀。今天更要不断强化这种开放开拓的自觉意识,努力将长三角文化打造成“包孕吴越”、“汇通大海”的多元文化体。 聪慧机敏 二是,聪慧机敏、灵动睿智。吴越文化的创生和传承,既是优越地理环境的造化,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晶。吴越人民世代相袭的聪

明才智,非但赋予锦绣江南特有的柔和、秀美,而且熔铸出由这些精雅文化形式所体现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认同。重视教化、尊重人才,蔚然成风。长三角文化要不断提升自身的品位,理当对其予以充分吸纳并使之不断发扬光大。 经世致用 三是,经世致用、务实求真。吴越之地商品经济率先起步,市民阶层形成较早,实业传统、工商精神、务实个性和平民风格等,都是吴越文化包括海派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毫无疑义,大力弘扬崇真向善、淳朴平实、诚信守份的精神,正是如今思想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重任。长三角文化的繁荣发展,离不开求实、务实风格的延续。 敢为人先 四是,敢为人先、超越自我。善于创造、勇于创新是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共同的秉性,也是这一区域文化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内生动力。只有始终坚持这种永不止息的创新精神,增强突破意识,摆脱狭隘的视域和地域羁绊,才能进一步助推长三角区域的文化整合,在切实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中,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吴越文化的影响吴文化、越文化都起源于长三角地区,随着历史的演变,吴越文化所蕴涵的内容和精粹,不断丰富和促进长三角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研究吴越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与关注,对长三角地区乃至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

最能代表中国的七大文化

最能代表中国的七大文化 五千年浩瀚文明史,留下的不只是岁月的印迹,更多的是数不清的文化资源,在这些厚重又独特的文化资源中,我们还应该向世界推荐什么? ---------题记-------- 一种精神——茶道精神

君山银针、西湖龙井、安吉白茶、云南普洱茶……这些享誉海内外的"东方树叶"以其色、 香、味俱全的特质赢得了众多外国人的心。绿茶的清淡、红茶的幼滑、普洱的愈存愈香…… 品完之后回味无穷,清香留在唇齿间。这都是中国茶叶所独具的魅力。 除了舌尖的诱惑之外,饮茶所浓缩的中国人的处世态度和精神追求也具有不可忽视的魅力, 这就是茶道精神,值得中国向全世界推荐。 中国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其目的是借助饮茶艺术来修炼身心、体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 饮茶即道,是修道的结果,是悟道后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 顺其自然,无心而为,要饮则饮,从心所欲。不拘泥于饮茶的程序、礼法、规则,贵在朴素、简单,于自然的饮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一两好茶、一壶沸水、一套古韵犹存又契合茶叶特性的茶具,一个洒落阳光的午后, 煮一壶好茶,看茶叶在沸水间上下翻腾,最后静静沉落,凝练成最适宜的颜色,

清香溢满心间。 就像是看人生起伏,繁华过后见真淳。掬一杯好茶,满足味蕾,更体会中国人的智慧。 如此之魅力,如此之精神,怎能不向全世界展示? 一种音乐——中国传统民族音乐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出来的。十大古曲、各种传统乐器、各具特色的民族歌曲、民族舞蹈等等,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有着庞大的体系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民族音乐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岁月积淀和总结中形成了专属于 自己民族的音乐特色。从西周开始民间就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

解州关帝庙景区发展简史

解州关帝庙景区发展简史 解州关帝庙景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的物质载体,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十大著名旅游景区。是我国现存始建最早、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宇,被誉为“武庙之冠”,整个景区由关帝祖庙、关帝祖祠、关帝祖陵(又称“三关”)组成。景区内建筑宏伟,富丽堂皇,古木参天,藤萝披拂,是海内外游客观光朝圣、寻根谒祖之胜地。 解州关帝祖庙坐落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西北角.该镇是武圣关羽的故乡,位于运城市区西南20公里处,它南靠巍巍条山,北依粼粼硝池,东襟百里盐湖,西望风陵古渡,是运城市区通往南部永济、芮城、平陆的门户。解州镇境域内,历史上曾有仙洞桃花、静林夕照、石岩喷雪、横岭分云、龙潭春雨、汉宫桧柏、硝池烟柳、峨嵋绕翠八景。曾经是县治、州治所在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还是历朝历代重要的交通、政治、文化、军事重镇。尤其是在南北朝陈末隋初,当官府创建关帝庙后,遗留下来许多文明的烙印。现今该镇名胜古迹关帝庙、结义园、关帝祖祠、关帝祖陵等以关公文化为主题的重点文物旅游业正在蓬勃兴趣,国内外游人络绎不绝。形成了当地产业发展与文物旅游资源互补的双赢格局。 一、解州关帝祖庙简介 解州关帝祖庙坐北朝南,东邻盐湖,南望中条,北依硝池,水光山色,景色宜人。该庙创建于南北朝陈末隋初,自宋代至民国,历经30余次增建和重修,形成了由结义园、主

庙、寝宫、东西宫、文化广场、御花园六大部分为主体的宏大规模,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其庙宇的建筑装饰:琉璃、石雕、砖雕、木雕和彩绘装修等艺术精湛,号称“天下武庙之首”。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解州关帝祖庙总体布局 解州关帝祖庙是一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落,崇宁殿、春秋楼是重点要害部位。解州关帝祖庙前朝后寝、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结构十分严谨。整个建筑群殿宇耸峙、廊庑环列,垣墙围护,松柏参天,气势恢弘,环境幽雅,素有“关庙之祖、武庙之冠”的美誉。解州关帝祖庙不仅以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合理、结构严谨而著称,其建筑上采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砖雕、石雕、木雕和琉璃制品也是精华荟萃,美轮美奂,成为引人注目的一点亮点,被誉为“关庙四绝”. 2、解州关帝祖庙风格特色 解州关帝祖庙是中国现存关庙中最有典型代表意义 的范例,具有与其他关庙迥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其一,它带有浓郁的宗教建筑特色,又不同于一般的宗教建筑,所有殿堂楼阁均以崇祀关公及相关人物而建,不涉及其他任何宗教的神祇;其二,融宫廷式建筑与庙宇建筑风格于一体,既享有帝王宫阙的高等规制,又采纳了佛寺道观的布局方法;其三,保持了中国古代建筑优秀传统,又增添了历朝历代的创新,在布局、结构、造型、工艺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二、常平关帝祖祠简介 常平关帝祖祠距解州关帝祖庙9公里,距市区11公里。

关公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关公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上) 摘自赵波、侯学金、裴根长《关公文化大透视》 关公文化包括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丰富内容,而这些内容又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现的。所以关公文化具有既厚重又多彩的鲜明特点。探讨关公文化的内容及形式,是关公文化研究的中心任务之一。 一 关公物态文化 关公物态文化,即关公文化的物化形态,亦即关公文化的物质内容。 关公文化的结构有物质层次与精神层次,与此相对应,关公文化的内容也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大的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主要的、内在的,是关公文化的灵魂,物质内容是形象直观的、外在的,是关公精神的物质体现。二者虽有区别,但都是关公文化整体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任何一部分,都会造成关公文化的残缺不全。对关公文化的考察研究来说,不应忽视关公文化的物质层面,但更要注重对关公文化精神层面的认识和把握。否则就不可能深刻地体会和理解关公文化的精神实质,不可能真正体味关公文化的神韵及其对中国社会与人心的长时期的深刻影响。 关公文化的物质内容,主要包括关公生前生活、作战活动的遗物、遗址,如常平故居,反映关羽征战生涯的河南省许昌市灞陵桥、湖北省荆沙市得胜街、监利县的华容古道、襄樊市关羽水淹七军之地--罩口川、远安县关羽回马处等。后人祭拜关公的各种文物古迹,如玉泉山关公显圣处,遍布全国及海外的难以计数的关庙、碑刻、塑像。最著名的有全国四大关庙:解州关帝庙、关羽家乡祖祠--常平关帝庙、洛阳关林、当阳关陵。在台湾现在就有大小关帝庙近900座,其中台北234座,高雄118座,台南67座,云林65座,台中6l座,宜兰58座,苗栗50座,基隆47座,南投41座,桃园35座,屏东24座,嘉义23座,花莲19座,新竹18座,澎湖16座,台东15座。如果加上以关公为陪神的寺庙就更多得不可胜数了。台湾西北部青草湖附近的关公神像,高达50余米,被称为“恩主公大神像”。历史上的关羽早已逝去,但遍布中华大地的一处处关公遗迹、一座座庄严的关庙,世世代代都在向人们诉说着关公的故事,传扬着关公的精神,使关公文化历久不衰,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关公制度文化. 关公制度文化属于关公精神文化的范畴,关公精神文化即关公文化的精神内容,包括制度文化、民俗文化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关公文化中的制度内容主要包括庙制和祀典两部分。关公宗庙制度、祀典制度是中国古代宗庙祭祀制度延续和发展的体现。中国的宗庙祭祀制度历史悠久,它是宗法制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宗法制度产生于商代后期,到西周时,周公便创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尚书大传》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两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礼作乐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确立宗法制度,主要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等等。宗法制度是以血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因而十分重视尊祖敬宗。宗庙祭祀制度就是维护宗族团结的重要手段。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对维护以家族为核心的宗法制度和巩固奴隶制政权,发挥过重要作用。进入封建社会之后,这一传统制度被历代统治者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皇宫之前,左宗右社的制度,并一直延续到明清。北京故宫前左侧是明清

关公文化结题会申请报告修改稿

关公文化结题会申请报告修改稿

关于召开“山西旅游跨越发展”远见讲坛 暨首届“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 的申请报告 山西是中国的文物大省,据不确切统计现存的地面文物约占全国的76%。山西旅游资源丰富,然而旅游文化的开发却仍处在原始经营状态。浙江远见旅游发展机构袁建董事长来到山西考察后,发现了山西旅游资源的巨大潜力,经董事会决定,在省城太原成立了远见设计分公司,并于近期联合世界关公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共同举办山西旅游远见讲坛。 关公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符号之一。关公文化是千年民间记忆的沉淀,其“忠义仁智信勇”的文化内涵,不但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体现,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共通共融之处,具有上升为国家信仰的潜力。同时,其“契约精神”是一种普世价值观,具备有全球传播的能力;遍布全球的关帝庙和信众为关公文化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马横刀,驰骋疆场,征战群雄,辅佐刘备完成鼎立三分大业,谱写出一曲令人感慨万端的人生壮歌,被后人推举为“忠、义、仁、智、信、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并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士农工商广泛顶礼膜拜的神圣偶像。至明清时,关公被尊为「武圣」或「山西夫子」,已与官方所尊孔子的「文圣」和「山东夫子」的

地位同样崇高,而民间信仰则尤过之。在中国名目繁多的各种本土神祇中,唯有关公信仰圆融了佛道儒三教,并覆盖了社会全部阶层,成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大的价值符号,不愧为大中华“武财神”。 文化是一种战略资源,文化产业已经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为了打造新型文化产业,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探讨关公文化的国际传播途径,构建关公文化产业化空间架构,山西省科技厅软科学研究项目《试论关公文化的全球传播与产业化架构》(课题编号041063-04)课题组,将于9月20日在运城市举办“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课题结题会。 “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课题结题会的主要议题:关公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公文化与国家信仰、关公文化与政府行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与晋豫鄂通力打造关公文化品牌、关公文化与“契约精神”、关公文化全球传播、关公文化产业化架构、关公文化与全球经济危机等。 “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课题结题会拟邀请海内外知名专家和关公研究者(见附件)。组织及承办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最后,“关公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课题结题会还将就成立“晋豫鄂三省关公文化发展基金(私募)”启动筹备工作进行宣讲。

地方文化:关公文化民祀

民间祭祀关羽的活动是随着统治者的倡导而逐渐兴盛起来的,大致与官方的祭祀始于同一时期。据清嘉庆版《关帝圣迹图志全集》记载:“每岁四月八日传帝于是日受封,远近男女,皆刲击羊豕,伐鼓啸旗,徘优巫现,舞燕娱悦。秦、晋、燕、齐、汴、卫之人肩毂击,相与试枪棒、校拳勇,倾动半天下。""这段简短的文字,不仅记述了民间祭祀关帝的时间、所献礼品而且还实录了开展祭祀活动的地域及祭祀形式:在传为关羽受封的这天,男女乡民杀羊宰猪,击鼓吹箫,载歌载舞,前往关庙祭拜;各种戏剧艺人和专替人祈祷的巫师亦在关庙内演出祷告;会武术的教师相互比试枪棒练习拳勇,争相献技。参加祭祀活动的人很多,以至肩摩毂击。而且这种活动遍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几乎占了大半个中国。本区为关羽的生养之地,民间祭祀关帝活动比之全国各地更甚,明祟祯年间,解州民间每年祭祀关帝的活动多达4次。据祟祯二年(1629)《建关圣常平村祖茔祀田碑记》载:“四月初八日关圣受封之期,六月二十二日为诞辰,九月十三日为忌日,五月十三日为赛会”。在这4个时间里,乡民们都要前往解州关帝庙和常平村关圣家庙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运城地区民间祭祀关帝的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一村、一社或者一族(同姓者)为单位前往关庙祭拜,祭品或村社购买,或摊派制做;祭典由村长、社首、族长主持;锣鼓仪仗均经专门训练,敲打套数,排列秩序亦有讲究;献演的戏剧有的聘请专业班社,有的是本村社的“家戏""登台。乡民称这种祭祀为“公祭”。另一种是一家一户祭拜,由家长主持,所献祭品薄厚不一,量力而行,贵在诚心。这种“私祭”形式有的前往关庙,有的则在自家正屋神位悬挂关帝画像,焚表上香,顶礼膜拜,祈求关帝保佑,消灾避难,福寿安康。民间“祀关”活动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渐减少,特别是经过1958年的破除迷信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大破四旧”,基本绝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经济大气候的形成,清除了一些极左思潮的影响,政治环境宽松,人们信仰自由,民间祭祀关帝又有所恢复。庙会也是祭祀关帝的一种形式,它是由官祀演化而来。解州每年的四月八日均举办盛大庙会,把祭祀关帝、商贸活动、物资交流、文化娱乐溶为一体。一连数日关帝庙内香火不断,祭拜人流络绎不绝。农历四月临近麦收季节,人们祈祷关帝能赐予好的收成,并在庙会上购置农具和其它物品,为开镰收割作好准备。民国时期亦是这种情况。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解州农历四月八日祭祀关帝的庙会只是一种纯经贸活动,禁止人们进关帝庙搞祭拜。 [提供:导游基础知识,导游常用工具,导游在线题库,导游论坛]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题目:简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具有自己的显著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不仅对古代社会的文化建设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地考察对我们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树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特点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一)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 我国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的三个王朝夏、商、周,地域虽然不十分广大,政治上实行分封诸侯的分权制,但名义上毕竟是三个拥有“天下共主”的统一王朝。只是在东周后期才出现了诸侯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而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们所向往和追求的则是国家统一、法度一统的理想社会。这些大师无不主张国家统一,从而奠定了我国大一统的理论基础,并得到后世的广泛认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的国家,并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车同轨、书同文、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法令由一统,彻底改变了战国时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状况。并在思想文化上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极端措施,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承秦制。汉朝不仅继承了秦朝天下一统的局面,而且实行了秦始皇制定的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基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秦始皇开创的统一大业,到汉武帝时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发展。秦皇、汉武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

此受到子孙后代的崇敬。从秦汉时起直到现在,我国统一的时间大概在三分之二以上,分裂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它说明,在我国历史上,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暂时的。在统一时,多数政治家、思想家和广大人民都反对分裂;而在分裂时,人民又盼望统一,进步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们则为争取国家统一而奋斗不息。 (二)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 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将人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肯定天地之间人为贵,人为万物之灵,在人与物之间,人与鬼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也就是说,神本主义在中国不占统治地位,而人本主义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曾教导他的弟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又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在处理人事与天道的关系时,不少政治家与思想家,都主张要先尽人事,然后再考虑天道。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中国传统文化还强调人伦道德,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要求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兄友弟悌,朋友之间要讲义讲信,为人臣、人妻要守节,与一般人交往也要讲忠恕之道,要努力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家庭和睦、社会安定、君臣合力、朋友同心。在处理君与民的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强调君主专制,强调臣民要忠君,但同时也有不少政治思想家强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民贵君轻,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因此尊君重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的运行是刚健有力,生生不息的,人的活动也应该效法天,应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也就是说,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有一种奋斗拚搏精神、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孔子认为,人生在世一定要有独立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人格的尊严,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宁可牺牲生命,也不能苟且偷生。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认为,生命与道义都是可贵的,假如二者不能兼得,就应该舍生以取义。他认为,作为一个大丈夫,应该具备一种“富贵不能淫,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点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瑰宝,也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推动力。因此,应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未来栋梁,其传统文化素质如何,影响着未来我国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的中学,只有先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以及其具有的发展创新性、融合性、凝聚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两面性等特点,才能更好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特点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强大和团结的源泉,是国人心灵的活水,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推动力。中华传统文化历经艰辛,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已深深地融入全体华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因此,作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的中学,要想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教育,首先应廓清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概念,不仅是指“文化”,而是强调“文化”与“传统”的结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区别于动物,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本质特征,是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是人类生活的总和,包括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等极其广泛的方面。狭义的“文化”,则是排除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部分,即只包括精神创造及其成果,是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一般而言,我们通常使用和研究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和创造的文化,涵盖古今。所以,这里我们又要突出中国文化的传统性。“传统”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是历史延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规范、风俗习惯、宗教艺术乃至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总和,具有时间上的历史性、延续性以及空间上的拓展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将“传统”与“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过程中形成的,影响着民族发展进程的一切物质和精神,从纵向分析主要指我国传统社会的文化,到清朝晚期之前的文化。横向来看主要指中国传统社会中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和价值系统,除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学说外,还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如艺术、法律、哲学、道德等以及历史、地理、文物、书法、服饰、陵墓、医学、天文、农学等古籍文书。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可概括为“以中华民族为创作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点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我们应正确分析其精华和糟粕,在现实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用科学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旧赋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居中心地位的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一种以扬善抑恶、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政治型文化。“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它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政的文化,是带有一种民族的、独特的、重伦理价值取向的特色。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思想,不仅决定了中国古代人的文化人格,而且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征。除了伦理政治型文化这一总的特征之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创新性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已有了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