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王应麟的考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论王应麟的考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论王应麟的考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论王应麟的考据学成就——以《困学纪闻》为例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三字经王应麟拼音内容全

三字经-王应麟拼音版(内容全)

————————————————————————————————作者:————————————————————————————————日期:

1 三字经-王应麟拼音版(内容全) 2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3 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4 gǒu bú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yǐ zhuān 5 苟不教, 性乃迁。教之道, 贵以专。6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zǐ bù xuéduàn jī zhù 7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8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fang jiào wǔ zǐ míng jùyáng 9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10 yǎng bújiào fùzhī guòJiào bùyán shī zhī duò 11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2 zǐ bùxué fēi suǒ yíyòu bùxué lǎo héwéi 13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14 yùbùzhuóbùchéng qì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15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6 wè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qīn shīyǒu xí lǐ yí17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18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Xiào yúqīn suǒdāng zhí19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20 róng sìsuìnéng ràng lítìyúzhǎng yíxiān zhī21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22 Shǒu xiào tìcìjiàn wén zhī mǒu shùshímǒu wén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11级图专二班徐清致 学号2011302480065 考据又称考证、考正、考核、考信、考订、考鉴等,其初义是指对人或事物进行稽考据以取信。[1]考据学则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汉学、朴学或考证学,其主要的工作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比如归纳法、矛盾律等,对传统古文献进行考据,包括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对文献记载中有阙漏讹误者加以考订补正,或者对各种不同文献中对同一名物制度的不同解释进行厘清,去伪存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名物典制、天算、金石、地理、职官、避讳、乐律等学科门类。 而乾嘉时期,是中国封建统治繁荣鼎盛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逐渐走向衰亡的阶段。从学术史的角度看,

清代是中国学术的黄金时期,各种思想、学说汇集于此,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清代的学术史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积淀,终于集大成。有人说,清是中国学术的延续期[2]。不仅如此,,清代学术还是由传统学术逐渐向现代学术的转型期。而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凭借其独特的时代优势, 在清代学术史乃至中国学术史上充当着一位起承转合的摆渡者,研究者将它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以及宋明理学相并立,是研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近代以来的学者如梁启超更将其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对乾嘉考据学的理论和成就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梁启超曰:“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3] 那么,考据学为何在乾嘉时期成为时代主流学术思潮?又为何凌驾于其他学术之上呢?

顾炎武与清代考据学

顾炎武与清代考据学 王俊义 前辈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论述清代考据学的发展时曾指出:“自明清之际起,考据学曾是一种很发达的学问,顾炎武启其先行,戴震为其中坚,王国维集其大成,其间卓然名家者无虑数十人,统称其为乾嘉考据学派。”事实也是如此,追溯乾嘉考据学派的渊源,首先提到的正是顾炎武。本文拟对顾炎武的学术倾向、他与乾嘉学派的联系、区别等问题,试作分析和探讨。 一、倡导经世重视实证的学术思想 顾炎武学术思想的鲜明而突出的特色,主要是针对明末以来的空疏学风而重视实证与博学,倡导具有批判求实精神的经世致用之学,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以及“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等命题。这些思想和命题,既推动了明清之际经世思潮的发展,也促进了经学在清代的复兴和乾嘉考据学的形成。 自宋元以来,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至明中叶,王阳明的心学盛行,良知之说风靡海内。降至明末,王阳明的心性良知之学,又日趋颓废没落。流风所及,一些封建士子孜孜以求功名利禄,为求捷径,不读经书本文,只是捧着“语录”讨生活。充斥学术界的是“置四海穷困于不言,而终日讲危微精一之说”。然而,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社会变动,及“神州荡覆,宗社丘墟”的残酷现实,迫使一些学者和思想家,进行深刻的反省和总结。明末空谈心性的学风则被视为祸国误民的重要原因。在对之进行抨击的同时,他们积极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如朱之瑜提倡学术要“经邦弘化,康际时艰”;李颙主张“匡时要务”,“学贵实效”;颜元更大声疾呼:“救弊之道,在实学,不在空言。”这些思想主张,汇集成为明清之际的经世致用思潮。而顾炎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正是这一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空谈心性的学风,他尖锐指出:“刘石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遗其粗。未究其本而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工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谈,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因此,顾炎武提出自己的治学宗旨是“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希望通过学术研究“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所以,他研究探讨的问题,多是“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以及“六经之旨”、“当世之务”,举凡兵、农、财赋、典制、舆地等等。 为了改变明末以来弃经书于不读的空疏学风,顾炎武又提出了“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的命题,这是顾氏学术思想的重要方面,既涉及他的学术思想渊源,也反映了他对理学中不同流派的态度。在《与施愚山书》中他明确指出:“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就是说宋以前尚无“理学”。接着又说,“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今之理学,禅学也。”2换言之,也

王应麟青紫合剂治疗小儿湿疹经验

王应麟青紫合剂治疗小儿湿疹经验 发表时间:2015-10-12T10:33:31.617Z 来源:《中医学报》2015年6月第30卷供稿作者:陶洋[导读]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湿疹是婴幼儿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陶洋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 100010 【摘要】湿疹是婴幼儿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本文从病因病机、气血脏腑辨证、治疗方法等方面总结王应麟教授治疗小儿湿疹的临床经验。认为婴儿湿疹首要病因在母亲,多是出生前后从母体传带的,因母所致,其病因多为血分有热有毒史,治疗从“血”论治,以其家方“青紫合剂”为核心随证用药。用药特点咸寒甘淡,酌用苦寒,强调耐心服药,内服外用并重。 【关键词】小儿湿疹;青紫合剂;王应麟 【中图分类号】R758.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125-01 王应麟, 我国知名的儿科临床专家,为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至今已从医50余年,出身于中医世家,为京城“小儿王”第四代传人。本人有幸拜王老为师,侍诊抄方学习二年余获益甚多。现将老师治疗小儿湿疹经验简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湿疹是婴幼儿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诸病源候论》记载: “小儿五脏有热,熏发皮肤,外为风湿所折,湿热相搏身体,其疮初出甚小,后有脓汁浸淫渐大,故谓之浸淫疮也。”此病在中医文献中因皮疹形态不同、发疹部位不同,而有很多病名,古人称之为“浸淫疮”、“旋耳疮”、“栗疮”等等。”发生于1 岁以内的哺乳儿的婴儿湿疹,中医称之为“奶癣”。古代医家对本病认识较早亦较深刻。如《外科正宗?奶癣》记载: “奶癣因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滋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指出奶癣的发病与禀受胎温热毒密切相关。《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癣候》曰: “小儿面上,癣皮如甲错,起干燥,谓之乳癣。言儿饮奶,奶汁渍污儿面,变生此症。”《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 “胎疮,此症生婴儿头顶,或生眉端,又名乳癣,痒起白屑,形如癣疥,由胎中血热,落草受风缠绵,此系干; 有误用烫洗,皮肤起粟,搔痒无度,黄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湿。” 王老师在前人学术思想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小儿湿疹由先天禀赋热毒蕴于血分,后天饮食喂养不当,伤及脾胃,致使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又兼外受风邪,内邪外风相搏,浸淫血脉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久形成毒火,发于肌肤腠理之间,故皮肤疹出色红,瘙痒或津水流溢。湿疹病位虽在肌表,但与内脏病机密切相关。病理因素在于湿、热,湿热化毒化火,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之证,以标实为主。内因有素体本虚、心火、脾湿、肝风肝火等,外因则由风、湿、热三邪夹杂所致,内外两因相合,充于腠理,浸淫肌肤,血热肉湿发为本病。 2 临证体会 2.1从“血”论治 通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强调从“血”论治,多从血热、毒火、湿毒、风燥入手。应用“凉血清热,化湿解毒,除风止痒”的原则进行治疗,以其家方“青紫合剂”为核心随证用药。基本方药组成:青黛3克、紫草5克、草河车10克、土茯苓10克、白鲜皮10克、山慈菇6克。常用加减药如下:路路通、地肤子、白芷、防风、丹皮、地丁、赤芍。瘙痒尤甚加防风10克、地肤子10克;夜间痒甚,睡眠不安加钩藤10克、蝉蜕3克;皮损干燥、粗厚加路路通10克、赤芍10克。皮疹鲜红,瘙痒剧烈,渗出流水的皮损加白芷10克、丹皮10克、生地10克、地丁10克。“青紫合剂”全方凉血解毒,选药以入肝经之品为主,组成中除白鲜皮外,青黛、紫草、草河车、土茯苓、山慈菇,均入肝经为血分用药。而加减用药亦本乎此原则,如路路通、防风、丹皮、地丁、赤芍均为肝经用药,能出入血分。对于湿疹的外洗药物也选择活血、疏风、燥湿为法,以防风、生艾叶、透骨草、红花、白矾,加蒜辫子煎汤外洗。故不论内服外用王老均不离从血论治的根本。 2.2咸寒甘淡,酌用苦寒 湿疹病程既长,凉血清热,化湿解毒,祛风止痒又为常法,为免久服伤脾胃阳气,尽量选咸寒甘淡代替直折伤阳、败胃苦寒之品,如:青黛、紫草、白鲜皮,俱为咸寒之品,土茯苓为甘淡之品,山慈菇甘、微辛寒。仅草河车苦,微寒,故既不伤脾胃,服药治疗不影响食欲,又口感不苦。比之芩、连、柏、胆草、苦参,口感尚能接受,充分照顾到小儿服药的依从性。并且青紫合剂的加减选药,亦尽量选择甘平或辛,微寒的配伍用药。如:甘,寒地肤子;辛,微甘,温的白芷;味辛,甘,性微温防风;苦平的路路通;味苦、微辛地丁,苦微寒的赤芍。 如本人在成人湿疹治疗过程中,常以龙胆泻肝汤、皮炎汤、除湿胃苓汤为主,曾有湿疹患儿就医,余曾以之治疗,虽部分患儿亦能见效,但小儿服之每每多见食欲下降,反胃、呃逆,损伤脾胃的副作用,更有甚者去儿科医治脾胃炎症,并由此中断湿疹的治疗。 2.3耐心服药,内服外用并重 小儿湿疹为各种原因所触发,食物、外界环境、天气变化等。故湿疹多反复易复发,或久而迁延不愈,故治疗疗程均比较长,在坚持治疗、耐心服药及加用外用药的情况下,可以痊愈的。 王老师在湿疹患儿治疗过程中重视外用药的使用,但一般不提倡使用激素类药膏,外用药多选用润肤剂,或清热解毒的中药膏剂。对于红肿瘙痒剧烈的患儿选用中药煎汤外洗,外洗方以活血、疏风、燥湿为法,以防风、生艾叶、透骨草、红花、白矾,加蒜辫子煎汤外洗。疗效显著,对于服药实在困难的患儿,亦有不少单纯应用外洗汤剂治愈的病例。 3 小结 王老师的经验认为,婴儿湿疹首要病因在母亲,多是出生前后从母体传带的,因母所致,其病因多为血分有热有毒史,表现湿疹的疹、疮、流水疹痒等现象。湿疹当然与湿有关,但其表现皮肤的疮疹、红肿、黄水、瘙痒就绝非是湿毒可致了,一定是血分(营血)的毒火,毒热外溢现象。故治疗清热解毒、凉血泻火、除风止痒等药应为主要治疗内容。常用方剂在临床应用中,由青紫合剂化裁,青黛、白芷、土茯苓、白鲜皮必用。而紫草凉血解毒透疹良好,但其有一定的致敏作用,应适当减量应用。地丁、公英比草河车、山慈菇更适合小儿用。小儿湿疹治疗疗程比较长,小儿吃药有一定难度,最好有母奶的一同服药,奶中带药,奶中的余毒亦可清,是最有益的。参考文献 [1] 陈实功.外科正宗[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98.

考据学

考据学——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亦称汉学、朴学,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 又叫“乾嘉史学”或乾嘉学派。他们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考其真伪,正其讹误,辨其音读字义,校勘异同。治学严谨,不尚空谈,重视证据,消除了古代典籍在长期流传中产生的错漏、误解和故意的篡改。 《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代宗以后的变革)历代的典章制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 章学诚:字实斋,浙江绍兴人。生活于“乾嘉盛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乾隆七年中进士,任湖北应城知县,以疑狱失轻免官。后以为人幕僚、讲学、编志为生。一生穷困潦倒。其代表作为《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书中阐发了“六经皆史”的观点。主张史家要有“史德”,要求史家“善恶褒贬,务求公正”。提倡编写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类。主张把国史建筑在方志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撰修方志的主张和意见。“三通”: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通典》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三皇,下迄唐朝的历史。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华阳国志》:东晋常璩所著,共12卷。卷1至卷4,主要记载巴、蜀、汉中、南中的历史,详述各地的山川、交通、风土、特产、民俗、文化等;卷5至卷7记叙公孙述、刘焉、刘璋、刘备、刘禅事迹;卷8记载晋平蜀以后的蜀事。卷9记李氏成汉政权的历史;卷10至卷11,记载西汉以来贤人的生平事迹。卷12为本书的序言。是一部著名的地方史志。 《洛阳伽蓝记》:作者杨(阳)衒之,北魏北平人。该书共5卷,以记洛阳伽蓝(梵语佛寺)兴废沿革为线索,记载了洛阳城内外55所寺庙的情况、内容涉及到洛阳城市规模、外商来京贸易及各国风土人情,道里远近等情况。可算作是一部中国古代城市地理史。作者写洛阳佛寺的兴废,实际上反映了北魏王朝的兴衰。其中记载了高祖迁洛、女主临朝、胡太后佞佛、王公贪暴、官吏枉法、沙门侵渔民财以及外国商人的活动等,可补《魏书》、《北史》之缺。《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实录|——所谓实录就是按时间顺序专门记载某一皇帝大事的编年体史书,并附有该皇帝时期死去的大臣的人物传记。最早见于南朝梁。是“国史”的长编,史料价值极高。 崔浩史狱——北魏太武帝命崔浩撰著《国纪》。崔浩出身于北朝汉族门阀第一大族,在《国史》中贬低鲜卑拓跋部,美化汉族门阀士族。书刊刻后,鲜卑贵族以“暴扬国恶”罪名,把崔浩及其三个姻家皆夷族。反映的是汉族地主阶级和鲜卑贵族的矛盾,也说明了统治者对史学的重视。 正史——所谓正史就是最正规最重要的史书,是指由封建统治机构专门总结各朝各代治乱兴衰的、并经过皇帝批准的、以本纪和列传等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 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17世纪的科学成就

十七世纪的科学革命最伟大的科学成就 一、两个重要历史概念 1、近代科学:是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从现象深入本质,从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科学理论。 2、传统科学:基本属于现象的描述和经验的总结,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 二、天文学革命——近代科技革命的开端 1、天文学革命的背景 ①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思想基础:(前面3课我们学习了三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大家想一想是其中的哪一场运动给天文学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 ③主观原因:一批科学家的刻苦钻研。 2、代表人物 (1)哥白尼 ①思想产生的背景:基督教宣扬的地球中心说占据统治地位。 ②代表作:《天体运行论》 ③主张:太阳中心说 ④意义 积极:日心说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重大意义,所以人们才将日心说的提出称为“天文学革命”,“革命”指的是改变了认识呢?还是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呢?)

局限性:宇宙是无限的。 ⑤地位:是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 2、伽利略 (1)代表作:《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2)成就 ①创制了天文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论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②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简要提及:比萨斜塔的双球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主张) (3)评价与地位: ①被誉为“天上的哥伦布” ②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③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三、物理学革命——牛顿的经典力学 1、成就 ①物理学: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②数学上:创立了微积分(牛顿与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分别独立创立了微积分) ③天文学:后人用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发现了海王星 2、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用数学方法精确描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 3、影响:

顾颉刚对清代考据学的论辩

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史学大师顾颉刚先生的“古史辩”掀起了!"世纪!"—#"年代蔚为壮观的疑古史潮。从疑古史学思潮与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关系来看,人们一般都认为顾颉刚与康有为今文经学联系最为密切,却忽视了他与清代考据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事实上,顾颉刚先生对清代的考据学是持相当肯定态度的,或者说,他对考据学的评价,与一般贬低考据学的看法相比,要复杂得多,也中肯得多。 考据学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对于清代考据学,历来指责者多,赞赏者寡。从政治方面批评者,认为乾嘉考据之学虽也承袭了考据方法,但与顾炎武、黄宗羲风格迥异,既无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更无民主思想,只为考据而考据,粉饰太平而已;从学术角度指出其弊病者,认为在清代文字狱的高压政策下,学者不敢谈政治,研究范围限于古籍,故其精密虽超越顾炎武等人却无磅礴大气。故有章学诚笑其“工于擘缋补苴,如蚕食吐丝而不能成茧”的传言。 然而,顾颉刚却充分肯定清代考据学的价值,他认为绝不能低估考据学在中国学术文化上的地位,他在《清代学术的历史背景》一文中说:“我 是一向佩服清代考据学的,以为它一扫宋明哲学的空洞的主观主义而走入实证的道路,接近于唯物主义。它虽不能‘去粗取精’,却能‘去伪存真’,看呵,《古文尚书》、《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书不是全被搜出了伪证而推翻了吗?《左传》、《周官》、《仪礼》、《孝经》、《谷梁》这几部经典,不是已提出了许多可疑之点吗?它虽不能‘由表及里’,却能‘由此及彼’,看呵,他们不是利用了先秦诸子、金石文字、释典《道藏》,把许多古籍都校勘明白,又解释得合理了吗?这样的文化,在秦、汉以来二千年中是少有的,是中国走上科学的基础,是民族文化的精华。”这里,他强调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认为任何史料都有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过程,所以考据是获得科学认识的必经阶段,“去伪存真”、“由此及彼”,是考据学必做的工夫。因此考据学绝不是末流之学,它也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顾颉刚不但钦佩清代考据学者研究之精密,而且以扬州学派为例,说明考证与疑古是相关联的。他在《清代扬州学派》一文中认为,扬州学派虽不标明疑古,但所作“无不在破坏旧说,重行估价”,“且令笃旧者无从置喙,可谓革命中之稳健派”。他写道,“盖旧说之弊,在乎‘凿空之病与拘牵之 顾颉刚对清代考据学的论辩 华东师范大学龚咏梅博士 史海钩沉《探索与争鸣》!""$%# &!

三字经-王应麟拼音版(内容全)

三字经-王应麟拼音版(内容全) 1 ré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2 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3 gǒu bú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yǐ zhuān 4 苟不教, 性乃迁。教之道, 贵以专。5 xī mèng mǔ zé lín chǔzǐbùxuéduàn jī zhù6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7 dòu yān shān yǒu yìfang jiào wǔ zǐ míng jùyáng 8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9 yǎng bújiào fùzhī guòJiào bùyán shī zhī duò 10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1 zǐ bùxué fēi suǒ yíyòu bùxué lǎo héwéi 12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13 yùbùzhuóbùchéng qìrén bù xué bù zhī yì14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5 wèi rén zǐ fāng shào shíqīn shīyǒu xí lǐ yí16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17 Xiāng jiǔ líng néng wēn xí Xiào yúqīn suǒdāng zhí 18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19 róng sìsuìnéng ràng lítìyúzhǎng yíxiān zhī 20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21 Shǒu xiào tìcìjiàn wén zhī mǒu shùshímǒu wén 22

【资料】明朝科学成就年表

【资料】明朝科学成就年表 kelaxis 内容为一家收集,多有疏漏,请各路高人补充 -------------------------------------------------------------- 明朝科学成就年表 一、天文气象 十四世纪中叶的《白猿献三光图》载有132幅云图,并与天气变化联系起来,绝大部分与现代气象学原理相一致。(欧洲到1879年才出版只有十六幅的云图。) 1383年南京设京师观象台 1439年造浑天仪置北京 1442年北京设观象台。 1446年建晷影堂(位于北京古观象台西南侧) 1607年李之藻撰《浑盖通宪图说》刊行(介绍西方天文观阐释浑天说) 1617年张燮著《东西洋考》记载海洋占候等的详细资料。 1634年正式安装我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筩”(yong) 1643年出版《崇祯历书》。 二、数学物理篇 数学物理 1450年吴敬撰《九章算法比类大全》 1524年王文素著成54卷总计1500多问近50万字《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1584年朱载堉著《律吕精义》出版 1592年程大位撰《算法统宗》最早记载使用珠算方法开平方和开立方。 1606年徐光启与利玛窦开始合译《几何原本》。 1613年李之藻据西人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中国程大位《算法统宗》编译而成《同文算指》。 1637年,宋应星在《论气·气声》中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作出了合乎科学的解释,认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或急速运动冲击空气而产生的,并通过空气传播,同水波相类似。方以智在《物理小识》卷2中提出:“宙(时间)轮于宇(空间),则宇中有宙,宙中有宇。”提出了时间和空间不能彼此独立存在的时空观。在《物理小识》卷1中正确地解释了蒙气差(即大气折射)现象。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已佚)。 三、医学 1406年,朱棣等主持收集编成《普济方》(载方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个,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医方书。) 1567年在宁国府太平县试行中国人痘接种方法预防天花。(种痘预防天花是人工免疫法的开端,是医学史上的重大成就。十七世纪我国种痘技术已相当完善,并已推广到全国。我国种痘法于十七世纪初传入欧洲。) 1596年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在南京正式出版刊行同期问世的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

《三字经》宋朝·王应麟

《三字经》 宋朝·王应麟 ?原版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曰黄道,日所躔。曰赤道,当中权。赤道下,温暖极。我中华,在东北。曰江河,曰淮济。此四渎,水之纪。曰岱华,嵩恒衡。此五岳,山之名。曰士农,曰工商。此四民,国之良。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青赤黄,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当师叙,勿违背。斩齐衰,大小功。至缌麻,五服终。礼乐射,御书数。古六艺,今不具。惟书学,人共遵。既识字,讲说文。有古文,大小篆。隶草继,不可乱。若广学,惧其繁。但略说,能知原。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辞章之学

义理、辞章和考据之学的辨别 钱穆在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史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其中,关于义理、考据和辞章的思想是其中最核心和基本的。 他从民族文化保守主义出发,吸收继承了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相关思想成果,从学术分类和研究方法论两个层面对义理、考据和辞章的内涵和相互关系作了许多新的阐释,并以此对清代以来的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史作了全面评价。 他的这些思想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既有重要价值,也有不少局限。 钱穆、义理、考据、辞章 钱穆是著名的国学大师,在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史研究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则是他对义理、考据和辞章三者的内涵、相互关系和方法论意义作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并将这一认识贯穿于其整个学术研究中。 他说“虽不敢自谓於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皆能,但我至少於此三者皆已能有所涉猎。 ”钱穆有关义理、考据和辞章的思想不仅是他整个学术思想体系的核心和根本方法论,而且,也对清代学术史明确提出的这一重大学术命题作了重要发展,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学术界虽然对钱穆学术思想有一定研究,但对此却缺乏系统研究,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一义理、考据和辞章的涵义 钱穆对义理、考据和辞章这一学术命题的重要发展,首先表现在他分别从两个不同层面对三者的内涵作了更加具体的和新的阐述。 概括他的观点,主要包括二个层面首先,三者是不同的学问;其次,三者又是任何学术研究必须运用的三种不同、却又是有机联系的方法。 不过,由于钱穆本人并未对此作明确而集中地分析和论述,因此,在分析他的有关论述时,应当根据他阐述时文本的语境来作具体分析。

第一个层面,将义理、考据和辞章视为不同的学术或学科。 钱穆说,如果按照清代戴震和姚鼐对中国学问的分类,一切学术可分成三个部门,即,义理之学、考据之学和辞章之学,“文学院分文、史、哲三科,正与此三部门相应。 ”“我们也可说,在西方学问没有到中国来以前,中国近一千年来的学术上,有此汉学与宋学的两大分野,一是义理之学,一是考据之学,而同时又另有文章之学,学问就如此分成了三个部门。 ” 在这一层面上,义理、考据和辞章的内涵即是三门学科的内涵。 钱穆往往不将义理之学称为哲学,认为这是西方的传统和用法,而是称之为经学,或心之学。 关于考据之学,他将其对应为史学,也称治平之学。 。 他说,“我认为中国传统学术,可分为两大纲,一是心性之学,一是治平之学。 心性之学亦可说是德性之学,即正心诚意之学,此属人生修养性情陶冶人格方面的。 治平之学,亦可称为史学,这与心性之学同样是一种实践之学;但我们也可说心性学是属于修养的,史学与治平之学则是属于实践的。 ”又说“中国学术传统主要在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心学是做人大宗纲,史学则为做事大原本,我们要研究中国学术,此二者一内一外,最当注意。 ”也就是说,两者的研究对象和功能是不同的,“史事其变,经道其常。 ”而辞章之学,相当于传统四部分类中的集部,“集部,即辞章之学。 ”也就是文学。

罗炳良:乾嘉学派的学术理念

罗炳良:乾嘉学派的学术理念 清代的乾隆、嘉庆年间,我国学术史上出现一股以注疏、辑佚、辨析和考证历代经史子集为主要内容的大规模清理传统文化运动,史称乾嘉考据学,又名乾嘉朴学、乾嘉汉学。这种治学风气在当时风靡全国,臻于极盛。梁启超曾形容说:“乾嘉间之考证学,几乎独占学界势力,虽以素崇宋学之清室帝王,尚且从风而靡,其他更不必说了。所以稍为时髦一点的阔官乃至富商大贾,都要‘附庸风雅’,跟着这些大学者学几句考证的内行话。”(《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乾嘉考据学在清代各个学术领域都产生出众多的学者,形成一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即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的学者虽然在治学范围和治学风格上各有差异,但在学术宗旨上都一致继承汉代河间献王刘德对待历史文献“实事求是”的传统,把这个口号作为自己高悬的旗帜。钱大昕表示“惟有实事求是,护惜古人之苦心,可与海内共白”(《廿二史考异?序》);王鸣盛宣称“以校订之役,穿穴故纸堆中,实事求是”(《十七史商榷?序》);汪中声称“为考古之学,惟实事求是,不尚墨守”(《述

学?与巡抚毕侍郎书》);阮元阐明治学宗旨是“推明古训,实事求是”《揅经室集?自序》。可见“实事求是”观念并非乾嘉学派的个别学者所有,而是绝大多数学者的普遍共识。乾嘉学人不仅按照这个原则研治古代经史,而且用它来评骘古今学者的学术成就。如钱大昕一方面指出宋人沈括、吴曾、洪迈、程大昌、孙奕、王应麟诸人“穿穴经史,实事求是”(《潜研堂文集?严久能娱亲雅言序》);另一方面称赞时人戴震治学“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潜研堂文集?戴先生震传》),汪辉祖考史“自摅新得,实事求是”(《元史本证?序》)。洪亮吉赞誉邵晋涵治学“尤能推求本原,实事求是”(《卷施阁文甲集?邵学士家传》)。阮元评价钱大昕“持论必执其中,实事必求其是”(《十驾斋养新录?序》)。这类评价在乾嘉学派的著作中俯拾即是,不胜枚举,充分表明“实事求是”意识已经深深植根于乾嘉学者的头脑里,成为他们研治经史之学的指导思想。因此,它不单纯是乾嘉学派的治学特征和考据方法,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学术理念,应当属于理论与方法论的范畴。 乾嘉学派“实事求是”的经学理念重在追求儒家经典的文本之真,藉以求得儒家义理之道,目的是要自觉纠正汉唐“文以载道”和宋明“义理明道”理念的

中国古代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之 名词解释 《大札撒》札撒是古代蒙古部落对众人发布的命令。1219年确立,形成初步的成文法。它来源于蒙古社会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社会习惯或行为规范。为适应开疆拓土的需要,成吉思汗十分重视法律风纪的作用。《大札撤》即是成吉思汗召集制定的,其内容共65条,涉及国家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役税制度、军事法、行为法、诉讼法准则等。作为蒙古部族初创期的法律规范,它既不完备也不系统。(大札撒》的特点之一是刑罚严酷,大量使用死刑,二是具有原始性,生活习惯与迷信禁忌在法律中占有重要地位,三维护贵族特权,取得贵族广泛支持。《怯薛》蒙古、元朝禁卫军的称谓。突厥、蒙古语,汉译为「宿卫」。1204年秋,铁木真建立怯薛,成为他亲自控制的精锐部队。蒙古见过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元太祖)加强怯薛的地位和实力,将数量由550人增加到1万人,挑选万、千、百户长及白身人中有技能,身体强健者为怯薛,负责大汗的保卫工作,作为大汗亲率部队参战。怯薛长由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四杰)家族世袭。元朝建立后,仍保留怯薛制,重要官员多由怯薛出身的人充任。五卫亲军建立后,替代怯薛守卫皇城。《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是明代著名航海家,1405年,明成祖为了追踪建文帝下落,扩大明朝影响,同时为了发给西洋各国诏书,以完成他构建一个理想和谐的世界秩序,即“天朝礼制体系”,遂派遣郑和下西洋。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郑和庞大的舰队对沿海海盗进行打击,扫清了海上交通。郑和等人的著作如《航海图》等,记载了所到各国的概况,增进了中国对这些国家各个方面的了解,是研究中外关系史和远洋航海史的重要资料。但是,明政府实行“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体制,导致“中国未至费亦不资”《站赤》驿站的译称,蒙语音译,本意为司驿者,即管理驿站的人,兼指站官及站户。元代以前,中国早就有了驿站制度,成吉思汗时已在境内开始设驿站,元代在全国交通线上都设臵了站赤,以便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忽必烈定都大都后,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分陆路和水路。元政府为了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专门承担此役,站户固定在驿站上。乘驿凭证有圆牌(专为紧急军情用)、铺马圣旨和札子。元代了驿站制度对当时的波斯、俄罗斯、埃及和中亚、西亚诸国都产生了影响。 《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人称“阳明先生”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生活在明朝中期人心弊坏的时代,但程朱理学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于是王阳明创立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作为维护明王朝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挽救明王朝的政治危机。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学术渊源来自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故此一学术派别称为“陆王心学”。王守仁的思想有: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他认为“心之本体无

17世纪荷兰美术绘画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7世纪荷兰美术绘画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在绘画方面,17世纪的荷兰画派尤为重要。虽然在其他时期也有一些值得提起的画派和画家,可是唯独在17世纪,荷兰画派作为一个整体,才以其巨大的规模和成就,对整个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过意义深远的影响。 17世纪为荷兰绘画的黄金时代。革命的胜利促使经济和文化的欣欣向荣。这个新兴国家是当时欧洲先进思想中心之一。荷兰画家们怀着民族自豪感。用写实手法在作品中表现祖国的人民生活和自然风景等。绘画终于摆脱对宫廷贵族和天主教会的依附,开始为新兴的市民阶级服务。随着绘画市场和画商的出现,绘画成为市场上的商品。为满足市民的生活和审美需要,绘画的品种较之以往大为扩充。 除宗教历史画和肖像画外,风俗、风景、静物和动物画也发展为重要画种。17世纪荷兰最重要的画家为伦勃朗、F.哈尔斯、J.维米尔及J.van雷斯达尔。 当时,荷兰多数城市中绘画艺术均相当发达,其中最发达的为阿姆斯特丹、哈勒姆和代尔夫特。不过,就诸画派来说,地区之间的差异并不像品种之间的差异那样地来得明显。除前述4位画家以外,属于不同画种的还有许多艺术成就不等的画家,他们被称为荷兰小画派。 风俗画 17世纪荷兰风俗画不像文艺复兴时代画家那样地往往通过宗教题材来反映现实生活,而是直接地以非理想化的手法来如实地反映市民和农民的日常生活。这类风俗画大致包括两类内容:农民题材和反映市民生活的所谓时装题材。前者继承和发展了16世纪P.勃鲁盖尔的绘画传统。可能是哈尔斯的两个弟子A.布鲁威尔和 A.van奥斯塔德的作品,取材农民生活。布鲁威尔的油画幅面虽小,但由于注意整体关系和画面气氛,因而画中形体显得厚重而朴实。他生前先后活跃于荷兰和佛兰德斯两地,但主要是佛兰德斯画家。奥斯塔德的风俗画有类似长处,其画面情绪比较风趣和乐观,不像布鲁威尔的油画那样地往往带有悲怆感。从事时装画的有在莱顿工作的画家G.道。他在20~30年代从伦勃朗习画,后来形成自己的画风。其作品往往表现少数几个人物处身于室内,壁上有一扇窗子,并有布幔、书本、乐器等道具。这类作品幅面不大,但相当精致,并注意光线的表现,为精致画派的精品。N.马斯于40年代末至阿姆斯特丹受业于伦勃朗门下。他的那些表现老妪在祈祷或瞌睡的时装画,曾风行一时。G.梅曲活跃于莱顿和阿姆斯特丹,擅长于描绘中产者安逸而宁静的家庭生活。他的室内情景画在技法上相当细腻精巧,比较接近于维米尔的作品。G.泰博赫跟同时代其他许多荷兰画家不一样,曾在许多欧洲国家旅行,识多见广,不属于任何一个地方流派。所绘的那些反映市民阶级上层分子悠闲生活的时装画,生前很受买主欢迎。他尤其擅长于细腻地表现富裕人家妇女衣着的质感。J.斯滕则兼画农民题材油画和时装油画,是一位有成就的风俗画家。荷兰风俗画家中最杰出的,为代尔夫特的两位画家:维米尔和P.de霍赫。可是,维米尔生前却不像泰博赫和梅曲那样受市民们欢迎,由于卖不出画而在负债累累之中死去。他的风俗画富有生活情趣,并在艺术处理上显示出宏大的气派。霍赫自1653年起定居代尔夫特,在那儿完成了他的一些最佳作品。 二、荷兰 17世纪上半期,荷兰是一个经济贸易的强国,一个典型的商业资产阶级国家,这里既没有豪华的宫殿,也不修建雄伟的教堂,建筑与雕刻不发达,而为市民阶层服务的绘画艺术则特别受到重视。市民用绘画 装饰家庭成为一种时尚,绘画贸易特别发达,绘画和其他商品一样有行情有市场。艺术的商品化促使艺 术走向社会,也是绘画题材更加广泛,而且主要是世俗的生活。现实主义的艺术独树一帜,画家多采用 通俗的艺术语言,作画很少运用寓意和戏剧化的手段。荷兰的艺术是市民的艺术,荷兰画家也大都不去 意大利“朝圣”,他们有自己的审美观,认为自己的艺术是最完美的艺术。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浅谈乾嘉考据学成因 11级图专二班徐清致 学号2011302480065 考据又称考证、考正、考核、考信、考订、考鉴等,其初义是指对人或事物进行稽考据以取信。[1]考据学则是一种治学方法,又称汉学、朴学或考证学,其主要的工作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或者手段,比如归纳法、矛盾律等,对传统古文献进行考据,包括对传世古文献的整理、考订与研究,对文献记载中有阙漏讹误者加以考订补正,或者对各种不同文献中对同一名物制度的不同解释进行厘清,去伪存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学包括文字、音韵、训诂、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名物典制、天算、金石、地理、职官、避讳、乐律等学科门类。 而乾嘉时期,是中国封建统治繁荣鼎盛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逐渐走向衰亡的阶段。从学术史的角度看,清代是中国学术的黄金时期,各种思想、学说汇集于此,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清代的学术史经历了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的积淀,终于集大成。有人说,清是中国学术的延续期[2]。不仅如此,,清代学术还是由传统学术逐渐向现代学术的转型期。而乾嘉时期的考据学凭借其独特的时代优势, 在清代学术史乃至中国学术史上充当着一位起承转合的摆渡者,研究者将它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以及宋明理学相并立,是研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可逾越的一座高峰。近代以来的学者如梁启超更将其视为“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对乾嘉考据学的理论和成就作出了高度的评价。梁启超曰:“乾隆、嘉庆两朝,汉学思想正达于最高潮,学术界全部几乎都被他占领。”[3] 那么,考据学为何在乾嘉时期成为时代主流学术思潮?又为何凌驾于其他学术之上呢? 就笔者视野所及,目前涉及到乾嘉考据学形成原因的专著主要有清代皮锡瑞的《经学历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国学概论》,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余英时《历史与思想》,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与文化》,张国刚,乔治忠《中国学术史》,杨东莼《中国学术史讲话》,关长龙《中国学术史述论》,任嘉禾《考据学新探》等。而20年来专门探讨此问题的论文更是数不胜数。本文就乾嘉考据学形成的原因在以上著述的基础上作一粗浅的

宋代鸿儒王应麟_戴松岳

106 他是一个知识渊博、通今博古的鸿儒大家。其《玉海》二百卷,囊括当时科举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考据性笔记《困学纪闻》居宋代三大笔记(另有《梦溪笔谈》、《容斋随笔》)之首。他是一个伟大的儿童启蒙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儿童启蒙教育,著有《小学讽咏》(已佚)、《蒙训》(已佚)、《小学绀珠》、《姓氏急就篇》、《补注急就篇》和《三字经》等6部有关普及教育的专书。其中《三字经》风行中国700多年,清末流传海外众多国家,在当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为儿童道德教育教材。他又是一个慧眼识才的伯乐良师,在殿试试卷中一看到文天祥的试卷,便认定这是一个忠肝义胆的国之栋梁;而文天祥这位状元丞相也没辜负他的期望,以其凛然正气谱就了一曲正气之歌,为中华民族树立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他就是一代鸿儒,宋代杰出的学者,宁波文化名人王应麟。 一、王应麟的生平事迹 王应麟(1223-1296),字伯厚,又字厚斋,号深宁,庆元府鄞县人(今宁波市鄞州)。先世河南开封(浚仪), 后迁居鄞县。其父王 ,博洽多闻,性耿 介。曾任国史院编修宫、实录院检讨官等,预修四朝史,著《舆服志》六卷。王应麟与其弟王应凤均少年早慧,孜孜于学。王应麟于9岁时已通读经群,为宋代著名的神童。其父对兄弟俩寄予厚望,他曾应博学鸿词科而屡试不中,因此,决心让其二子能学业有成,曾特意向参知政事余天锡借来周益公等人攻读博学鸿词科考试的藏书,对两子非常严厉,每次授题后就坐在堂上督课,令兄弟俩答题,刻烛以待,稍微迟缓便叱骂责斥,两兄弟为此更加苦学,学业于是日进。王应麟在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考中进士,时年仅18岁。但他不以举业为荣,决心成为一个通晓典章制度的鸿儒硕士,以中博学鸿词科自勉,发愤遍读各类馆藏藏书。在 宋代鸿儒王应麟 摘党要:王应麟是一个知识渊博、通古博今的鸿儒大家,又是一个伟大的儿童启蒙教育家。其所撰《玉海》二百 卷,囊括当时科举考试所需的各类知识;考据性笔记《困学纪闻》以考证为特色,居宋代三大笔记之首;所撰《三字经》风行700多年,流传海外众多国家,是一部优秀的儿童道德教育教材。关键词:王应麟;宁波文化;文化名人中图分类号:B2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79(2007)05-0106-07 戴松岳 (宁波市鄞州区政协,浙江宁波315100) 收稿日期:2007-05-10作者简介:戴松岳,宁波市鄞州区政协文史委副主任。 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