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试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

试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

试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
试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

试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局

作者简介:高敏(1988.6-),男,籍贯:内蒙古赤峰市,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摘要:在中国的古典戏剧中,“团圆结局”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尤其是在中国的悲剧作品中,“团圆结局”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中国喜剧的“败笔”,认为它削弱了悲剧的氛围,故有的研究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是没有悲剧作品的。因此,关于如何认识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团圆结局”的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从悲剧冲突、悲剧人物以及悲剧氛围这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具体阐释,以求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团圆结局”。

关键词:古典悲剧;团圆结局;悲剧冲突;悲剧人物;悲剧氛围

中图分类号:1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

引言

“悲剧”一词本源于西方,亚里士多德可以说是西方悲剧理论的奠基人。他在《诗学》一书中将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能够“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情感得以陶冶”[1]。他认为悲剧应该是“一悲到底”的,悲剧的结局也应是悲惨的,从而能使作品表现出一种“严肃的主题”。因而,他反对在悲剧中表现出那种善恶有报的情节。如果我们以亚里士多

中国古典戏曲四大悲剧

中国古典戏曲四大悲剧 《窦娥冤》(《感天动地窦娥冤》)(作者:关汉卿) 楚州有一个贫苦女子窦娥,她从小死了母亲,父亲窦天章还不起债,又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费,把她卖给孤苦的蔡婆婆家做童养媳。到蔡家没两年,丈夫就害病死了,只剩了窦娥和她婆婆两人相依为命地过日子。 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跟他父亲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迫蔡婆婆嫁给张老儿。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 张驴儿怀恨在心。过几天,蔡婆婆害病,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张驴儿偷偷地在汤里下了毒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窦娥把羊肚汤端给蔡婆婆喝。蔡婆婆接过碗,忽然要呕吐,不想喝,让给张老儿喝了。张老儿中了毒,在地上翻滚了几下,就咽了气。 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父亲,把杀人的罪名,栽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 楚州知府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是她下的毒。窦娥受尽了百般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 知府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窦娥想到婆婆年纪老,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了供。 知府把窦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场去处死。窦娥眼看没有申冤的地方,她满腔悲愤地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在临刑的时候,她又向天发出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她的尸体;三要让楚州大旱三年。窦娥的誓愿居然感动了天地。那时候,正是六月大伏天气,窦娥被杀之后,一霎时天昏地暗,大雪纷飞;接下来,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后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窦娥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死刑,知府也得到应有的惩罚。 【主题】这个戏剧所写的未必是真人真事,六月飞雪,更是一种神话式的想象。但是它反映了在封建统治下,无数含冤受苦的百姓申冤报仇的强烈愿望。所以,千百年来,这出戏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赞赏,关汉卿也成为人民称颂的戏剧家。 《汉宫秋》(《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作者:马致远) 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宫人王嫱(昭君)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阏氏。这是一种政治联姻,它客观上对密切当时的民族关系起了促进作用。但是就王昭君个人来说,她在汉室和匈奴的遭遇都带有悲剧色彩。 汉元帝因后宫寂寞,听从毛延寿建议,让他到民间选美。王昭君美貌异常,但因不肯贿赂毛延寿,被他在美人图上点上破绽,因此入宫后独处冷宫。汉元帝深夜偶然听到昭君弹琵琶,爱其美色,将她封为明妃,又要将毛延寿斩首。毛延寿逃至匈奴,将昭君画像献给呼韩邪单于,让他向汉王索要昭君为妻。元帝舍不得昭君和番,但满朝文武怯懦自私,无力抵挡匈奴大军入侵,昭君为免刀兵之灾自愿前往,元帝忍痛送行。单于得到昭君后大喜,率兵北去,昭君不舍故国,在汉番交界的黑龙江里投水而死。单于为避免汉朝寻事,将毛延寿送还汉朝处治。汉元帝夜间梦见昭君而惊醒,又听到孤雁哀鸣,伤痛不已,后将毛延寿斩首以祭奠昭君。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解析

《牡丹亭》大团圆结局解析 学生姓名:李永前指导教师: 摘要: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的扛鼎之作《牡丹亭》问世以来备受青睐,明代及后世的改编、译注 和评论层出不穷。传统观点认为该剧作“奉旨团圆”的结局不过是作品的一条光亮的尾巴。本文笔者却 从西方神话原型的角度,认为这是汤显祖在高举“至情”的旗帜下谱写的一曲爱情神话的赞歌,并以此 为背景对剧作大团圆结局进行新的解析。汤显祖“奉旨团圆”结局的安排构成了神话原型中英雄历险与 救赎的完整模式。此外,笔者还从汤显祖的宗教意识和人文关怀以及明代中晚期市民阶层兴起和个性解 放思潮两方面进一步分析这种大团圆结局的成因。 关键词:牡丹亭;团圆结局;神话原型;人文关怀;个性解放 戏剧《牡丹亭》是明代伟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1] 《牡丹亭》问世以后引起了剧坛上的巨大风波,后世译注和论文阐释层出不穷,却大都是在汤显祖戏剧总论中涉及该作,或者是针对牡丹亭剧意鳞爪[2]、主题思想阐发和人物形象分析,或者是版本论述及国外流传情况。关于大团圆结局,则历来的研究不是很多,如《悲喜杂糅、哀乐圆融——从元杂剧婚恋剧的“大团圆”结局说起》[3]、《论中国古典悲剧的团圆结局》[4]、《中国传统悲剧“团圆”结局的人文阐述》[5]、《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评析——兼与西方悲剧比较》[6]和《古典戏曲大团圆现象新解》[7]等,却没有具体地针对《牡丹亭》的大团圆结局进行细致深入的解析和论述,或者认为这种大团圆结局是汤显祖赋予作品的理想色彩,不过是伟大作品的一条光亮的尾巴。但笔者企图从西方神话原型角度来对《牡丹亭》团圆结局作出新的阐释,杜丽娘的爱情探索历程在大团圆结局安排之下基本构成了神话原型中英雄历险与救赎的完整模式,此外还将眼光转回明代以便更深层次地对这种团圆结局的成因作出阐释。 一、团圆结局构成了神话原型的完整模式 杜丽娘的至情能量创造了《牡丹亭》超越生死的爱情神话,她的爱情之旅实质上是一种英雄的历险是她灵魂的冒险尝试。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开篇之初就赋予了杜丽娘这种巨大的至情能力。《牡丹亭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从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桂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8] 神话原是人通往内在生活、发现自我之钥,也是寻求自我与社会和谐的指南。这一题词鲜明地揭示出了“至情”的杜丽娘入梦、觉醒、留念、死亡、灵魂找寻、复活和回归的整个历程;另一方面,同时也显示出了与世俗的“情”相抵抗的封建专制的“理”之强大和在几乎“情”之荒原上生活的杜丽娘的成长危机,这就形成了“英雄”历险探索的现实背景。而这次的历险任务艰巨、意义更为重大,它还象征着她青春期的心理转化和精神的成长。杜丽娘在柳梦梅的帮助下还魂而生,并与之并肩来对抗社会礼教的巨大压制,且还通过“至情”来对礼教荒原进行救赎并带回挚爱的福音,以此来寻求对改变之后的社会的回归并与之和谐相处。因此,在“奉旨团圆”的结局安排之下,杜丽娘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成长使命和历险救赎的任务,也就构成了神话原型的完整模式。汤显祖高举“至情”的旗帜有力地谱写了一曲瑰丽而完美的爱情神话。 (一).逃出荒原与死亡 杜丽娘生活的社会现实是一个无边无际的情感荒原。那是一片在“存天理、灭人欲”的严酷声音笼罩之下黑暗汪洋,海面甚至透露不出一丝“情”的光亮。在这样的社会里,杜丽娘的处境比《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更加悲惨。莺莺身边陪伴着一个聪明伶俐、热情活泼的丫环红娘,关键时刻热心的红娘还为其出谋划策,传话

如何看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大团圆结局

中 国古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M 17 XIANDAI YUWEN 2006.01 中国许多古典文学作品的结尾往往有一个共同的模式:以男女主人公的大团圆收场。如《西厢记》中的张生,是在中了状元之后,才与崔莺莺“终成眷属”的;又如《牡丹亭》中的柳梦梅,也是在赶考成功后,才在皇帝的恩准下回乡与杜丽娘完婚的。据此,曾有人用这样三句话来概括我国许多古典爱情作品:“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金榜题名大团圆。”这是不无道理的。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这类“大团圆”结局一般都是以“夫贵妻荣”这种方式来团圆的。这种“大团圆”实际是为封建科举制度涂脂抹粉的,它实际成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从而,掩盖了封建礼教扼杀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事实。这类作品实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反封建锋芒,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般说来,中国人比较喜欢和谐完美,而不喜欢残缺不全,喜欢调和而不喜欢剧烈的冲突,对这种和谐、宁静、温情而美满的生活,抱有天真而固执的信念。这与西方作品的悲剧主题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西方美学思想中,悲剧文学一向占有很高的地位。在西方文论界一直有一种严格的传统,悲剧比喜剧更崇高,更富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更具有通过对真善美的摧残使人懂得真善美的价值。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里的忧郁王子,情感丰沛、思想缜密,然其犹豫不决的性格不仅延误了复仇的时机,并导引出更多的不幸;《奥赛罗》的悲剧源自于人心的猜忌与妒恨,美满姻缘因此破碎;《李尔王》谈的是刚愎固执与亲情的背叛,迟暮老人由此落难旷野,晚景无限凄凉;《麦克白》说的是“欲望”如何蛊惑人心,让人冀望非份的权禄,而终至毁人灭己的悲惨结局。四段故事,四场悲剧,道尽人性的脆弱与现实的冷酷,给所有读者一个悠悠的思想空间……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即是说悲剧的魅力在于毁灭美。 悲剧作品在中国的古典文艺中并不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悲剧正是对完美与和谐的破坏。这对一向喜欢完美的中国人来说,心理上很难接受。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中曾说过:“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点。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所以,即使是悲剧作品,他们也往往会在悲剧的结尾加上一个“曲笔”,来营造一个完美的结局。作品中的这种大团圆结局表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中国十大古典戏剧,除《桃花扇》之外,其余全都是大团圆结局,至少也有大团圆因素。如《赵氏孤儿》中的赵武,锄奸报仇,最后屠岸贾被处凌迟死罪,他则袭父祖之职为卿相;《清忠谱》的结局是周顺昌荣封三代,赠谥赐茔,立祠,魏忠贤被正法戮尸;《长生殿》的结局是唐明皇与杨贵妃中秋在月宫团圆;《精忠旗》中岳飞变神,秦桧冥诛;《窦娥冤》的窦娥获平冤昭雪,张驴儿处以极刑,正义终于战胜了邪恶;《汉宫秋》中毛延寿处斩,祭 献明妃;《琵琶记》的满门封赏;《雷锋塔》的祭塔佛圆。 再看元末明初的四大传奇,也全是团圆结局。《荆钗记》的王十朋升官,钱玉莲封为一品夫人;《白兔记》的刘知远与李三娘夫荣妻贵,合家团聚;《拜月亭记》的蒋世隆中状元,与王瑞兰重聚;《杀狗记》的兄弟重归于好。 有时,作品中的故事是以爱情悲剧收场的,但作者却以一种幻化的方式营造大团圆的结局来对悲剧的爱情作出补偿,如《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双双殉情之后合葬,墓上“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他们的精魂化为鸳鸯,生时离散,死后团聚,朝夕相伴,情意缠绵。这种“完美”的结局,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二人忠贞爱情的赞颂和对他们被迫害而死的无限同情,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再如《梁祝》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抗争无效殉情后,以双双“化蝶”而达到团圆;《长生殿》中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月宫相会,道出了“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哀婉缠绵的心声;《牡丹亭》写小姐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由梦生情,由情生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她在梦幻中的爱情最终在现实中如愿以偿;《白蛇传》中的白娘子和许仙被法海硬生生拆散,白娘子也被法海压在雷峰塔下,这已是一出人间的悲剧,但作者却安排了许仙的儿子也苦练成仙,最后打败了法海,救出了自己的母亲。 这类作品中的另类团圆之所以产生,是因为美满的生活在当时的那个时代没法实现,温情的理想在现实面前被撞得粉碎,善良纯朴的广大劳动人民只能在艺术作品中才能让它圆满,让这些在现实中没法实现的梦想在幻化中实现,这实际上是他们表达美好愿望的一种特殊方式。 另外,即使有些作品在初始阶段不是大团圆,也会被后人出于“补恨”的目的修改增补,最终达到大团圆。就连被王国维称为“彻头彻尾之悲剧”的《红楼梦》,在数十种续书中均被“补其缺陷,结以团圆”。 正如鲁迅所说,这些续作“非借尸还魂,即冥中另配,必令‘生旦当场团圆’,才肯放手者,乃是自欺欺人的瘾太大”。 那么,这类作品为什么非要以大团圆来结尾呢?究其根源,我认为这与封建社会的正统观念和封建文人的思想有关,与他们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的传统民族性格和心理特征有关。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中国古典悲剧大团圆结局可以宣泄痛苦的情感。大团圆是古人进行情感宣泄,达到自我调节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虽然,这实际上是一种虚幻的团圆,于现实并没有多大的实质性改变,但在心理上,可以减轻痛苦,达到心理平衡。用大团圆结局宣泄痛苦的否定性情感,是古人解除痛苦,变否定性情感为肯定性情感的积极方法之一。其次,古人从大团圆的胜利中产生认同的心理机制。分享了别人的胜利和幸福,便会暂时忘记自己的苦难,冲淡了心中的痛苦,找到了精神的避风港。认同心理机制,虽属望梅止渴,画饼充饥,但是能在心灵上得到慰藉和安宁。这如弗洛伊德之所谓“分享型投射”。再次,对非大团圆结局的否定,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观众对悲剧结局的否定,形成一股对大团圆结局心理期待的潮流,作家和艺人为了满足观众的要求,被观众期待欲所驱动,对悲剧结局进行翻案修改,这是对观众心理指向的顺应。于是反悲为喜,几乎所有的古典悲剧,都纳入大团圆的轨道。 (汪志彬,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安徽省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如何看待中国古典文学中的 大团圆结局 ○汪志彬

浅析中西古典悲剧的情节突转

浅析中西古典悲剧的情节突转 杨道州 (湖北大学文学院 湖北 武汉邮编:430062 )摘 要:情节突转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深深影响了西方后来 的悲剧创作,成为情节设置的常用技巧。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悲剧理论中虽无明确的“突 转” 概念出现,但与其实质相同的论述颇多,散见于诸家论著之中,同样体现出中国古典悲剧的伟大艺术成就。 关键词:悲剧情节突转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410(2010)03-0058-03 !!!!!!!!!!!!!!!!!!!!!!!!!!!!!!!!!!!!!!!!!!!! 2010年第3期 (总第107期)广西教育学院学报GUANGXIJIAOYUXUEYUANXUEBAO NO.3,2010(Serial NO.107)悲剧是人类古代艺术的高峰,其不朽的精神 营养哺育人类至今仍源源不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对悲剧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阐释的第一人,在其著作《诗学》中将悲剧作为最为重要的部分进行论述。他认为,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在情节中又尤以“突转”最为重要,“突转”是“指行动的发展从一个方向转至相反的方向”。[1]情节的突转可以使戏剧的发展富于变化,造成巨大的戏剧旋涡,产生强撼的感人力量。这一关于情节突转的理论深深影响了西方后来的悲剧创作,成为情节设置的常用技巧。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悲剧理论中虽无明确的“突转”概念出现,但与其实质相同的论述颇多,散见于诸家论著之中,同样体现出中国古典悲剧的伟大艺术成就。 1. 西方古典悲剧的突转 亚里士多德将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视为处理“突转”的典范。俄狄浦斯出生时,因神预言他会弑父娶母而被生父忒拜国王派人把他抛进深山,科林斯国王将其收为嗣子。他长大后得知这一预言,怕在科林斯应验杀父娶母,但在逃往忒拜的途中却误杀生父。由于猜出狮 面人身司芬克斯的谜语,除了大害,俄狄浦斯到忒拜被奉为国王,后又娶了并不认识的生母。科林斯 国王死后,报信人来迎他回科林斯为王,为解除他害怕娶科林斯王后之恐惧,告诉他出生时在忒拜遭遗弃的身世,这是“突转”,使其醒悟自己弑父娶母,骤然堕入极度恐惧与痛苦的深渊。王后羞愤自尽,俄狄浦斯刺瞎双眼,自我放逐。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又举出《伦丘斯》一例,阿耳戈斯国王达拉俄斯有五十个女儿,他的兄弟有五十个儿子欲娶她们为妻。达拉俄斯命令女儿们于新婚之夜尽杀新郎。惟有伦丘斯的新娘呼柏耳奈丝特拉手下留情,藏起夫婿,并为他生子阿巴斯。后来伦丘斯最终被发现,被带去处死,达那俄斯跟去执行时,结果,作为前事的结局,后者被杀,前者得救。这也是一个情节的“突转”。 西方后来的古代悲剧在组织情节时秉承亚氏“突转”理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回国奔丧,父王鬼魂诉冤,嘱其报仇。王子装疯,安排“戏中戏”,证实了新王杀兄的罪行。错杀大臣后,王子被打发出国,他洞察新王阴谋,中途折回。新王备下毒酒毒剑,挑唆大臣之子与王子决斗,欲置之于死 58——

浅析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原因

浅析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原因 【论文摘要】 “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普遍形态,“大团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中的一种传统的结构定式。本文试从民族精神、儒释道传统文化、封建制度、文学功能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的原因,“大团圆”结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古典戏剧“大团圆”结局原因 【Abstract】 Happy ending is the common form of Chinese classical theater. Happy ending is a unique Chinese aesthetic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a traditional structure in Chinese ancient narrative literature. This paper will try to analyse the reasons of Chinese classical treatre form national spirit,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onfucian, Taoism and Buddhism, the feudal system, and the function of literature. Happy ending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Classical theater, happy ending, reasons

盘点韩国十大悲情催泪电影

盘点韩国十大悲情催泪电影 凯伊亲自为洛琳挑选了结婚的礼服,带着留恋和真挚的祝福在教堂牵着她的手一步一步走到朱焕身边.最后没有任何遗憾的凯伊离开了人世,而事实上,故事,远比这里所写更悲伤...... 1、《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 点评:那个时候你知道吗?爱情不是用手而是用心来抚摸. 望着故事的一幕幕,这一切又真是哲奎安排好的吗,还是... 事实上,故事,远比这里所写的更悲伤...... 主演:权相宇/李凡秀/李宝英/郑爱延/李瀚伟/申贤俊 上映日期:2009-03-12 剧情简介:从小被父母遗弃的电台制作人凯伊(权相宇饰)和因交通事故痛失双亲的作词人洛琳(李宝英饰),两人似家人、朋友和恋人一样生活在一起,填补了彼此生活里的空席.但一场绝症让凯伊只剩下200多天生命,他不舍得留下洛琳一人决定隐瞒病情为她寻找一个可以托付终身的男人.事业有成、温柔体贴的牙医朱焕(李凡秀饰)适时的出现,凯伊决定让他成为照顾洛琳的最佳人选.首次见到洛琳的朱焕便对其一见钟情,不可自拔,而洛琳也似乎对他存有好感.一切都在凯伊的计划中,洛琳和朱焕顺利发展着感情,并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凯伊亲自为洛琳挑选了结婚的礼服,带着留恋和真挚的祝

福在教堂牵着她的手一步一步走到朱焕身边.最后没有任何遗憾的凯伊离开了人世,而事实上,故事,远比这里所写更悲伤...... 2、《哼唱》 点评:相逢,相爱,离别,下一站,是什么? 是永恒... 主演:李天熙/韩智慧/孙银舒 上映日期:2008-03-13 俊书和美妍是一对已经交往了6年多的恋人.虽然相恋多年,但美妍依然沉浸在热恋中,而俊书却慢慢地对这份感情感到了厌倦.在他们2000天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俊书决定为这份感情划上句号,不过6年的交往使他无法轻易对美妍提出分手,于是俊书决定报名参加去南极的科考活动,离开韩国一年,让时间慢慢磨灭这段感情.对于俊书的心思,美妍一无所知,虽然因为无法与俊书共度2000天纪念日而感到失望,不过依然尽心尽力地为俊书准备着行李. 出发前几天,俊书像往常一样为了躲避来到自己家的美妍,随便找了个借口溜了出来,然而当他走出家门不久后,俊书接到了电话被告知美妍昨天遭遇意外车祸,目前依然躺在医院仍在昏迷中.可是,自己明明刚刚还看到过美妍,俊书对这个消息半信半疑地来到了医院,在医院的病床上,看到了成为植物人的美妍,那么刚刚来到自己家的美妍又是谁呢…… 一直希望能和美妍分手的俊书,竟然以这种形式终于如愿了,不过俊书没有想到当美妍真的不在身边了,他才意识到了美妍对自己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并开始对以往对待美妍心不在焉的态度,感到追悔莫及.而在车祸之后来到自己家的美妍也让俊书一直挂怀,就算是自己的幻觉也好,无论如何也想再见到那个美妍,对她说声对不起.为了这个目的,俊书取消了南极科考之行,开始四处寻找另一个美妍,在追寻

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现象分析

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蕴 摘要中国戏曲艺术在结局的处理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共性,那就是对“大团圆”的结局青睐有加,喜欢营造出皆大欢喜的局面:坏人伏诛、好人得福、神灵显圣、天理昭彰、家人团聚、情人重圆……对于这一普遍性现象,人们早就注意到了并展开了讨论,或从国民性、或从悲喜剧的角度出发加以评判,或说其是毒瘤或者怪圈。而本文拟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论观、民族性格特征等角度去探究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结局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关键词中国戏曲大团圆结局传统文论观民族性格特征文化意蕴 引言 大团圆结局是中国戏剧艺术中一种普遍的现象。就其产生渊源而言,它和中华文化尚圆的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戏剧伴随着中华文化不断的发展,宋元时期趋于成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并延续至今。当然,中国疆域广大,一方有一方之风气,地域文化差异极大,再加上不时的政治分裂,也就导致了戏剧形制的差异,譬如南戏于杂剧。不过,在对结局的处理上,中国戏曲艺术表现出了极大的共性,那就是对“大团圆”的结局青睐有加,喜欢营造出皆大欢喜的局面:坏人伏诛、好人得福、神灵显圣、天理昭彰、家人团聚、情人重圆……对于这一普遍性现象,人们早就注意到了并展开了讨论,或从国民性、或从悲喜剧的角度出发加以评判,或说其是毒瘤或者怪圈。而本文拟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从传统文论观、民族文化心理等角度去探究中国古代戏曲中大团圆结局所蕴含的文化意蕴。 一、大团圆结局与传统文论观 戏曲离不开剧本,剧本的创作离不开文学。所以“大团圆”式结局与中国文学自身追求“中和”之美的美学风范和“文以载道”的文学创作态度有关。(一)中国文学强调和谐、平衡、统一的美,即“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儒家文化大力推崇的美学规范,是指符合适中原则的和谐之美。中和之美是中庸之道进入审美意识转化而成的,二者在意义之上是有联系的而且有相通之处。实际上中庸兼有中和之意。中庸之道的根本含义就是对立

史上十大著名悲情人物

史上十大著名悲情人物 隆美尔 如果暂时把战争的正义问题放在一边的话,隆美尔无疑是二战中最出色的军事指挥官之一,他在兵力、装备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在非洲打出了一片天地,几乎将英国这个老牌非洲殖民国家赶出了非洲大陆,英国人动用了可以动用的一切力量来对付德军的这支偏师。虽然在阿拉曼败给了蒙哥马利,但隆美尔出色的指挥让德军主力千里大撤退成功,保住了非洲军团的主干。但无论隆美尔的军事才华有多么的卓越,倒行逆师的纳粹德国还是节节败退。面对无力回天的形势,隆美尔产生了怀疑,这时一场未遂的暗杀让希特勒对他产生了怀疑,终于逼迫他服毒自杀。一代军神就这样悲惨的死在了自己主子的手里。岳飞自从岳母将“精忠报国”四个字刻在岳飞的身上就注定了他一生的命运,从一个普通的士兵到十万大军的统帅,岳飞无时无刻不记着母亲的嘱托,在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时刻,他指挥着如山岳般屹立不倒的军队把侵略者打得望风而逃,即使是朝中的昏君奸臣让他的部队成为一支孤军,他仍能不断的取得胜利,让百姓看到了光复河山的希望。但正如他的对手所说:“自古无朝中有权臣当道,大将可立功于外者!”刚毅如岳飞者也无法避免小人的暗算,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让这位统帅永远离开了他的士兵。八百

多年过去了,每看到这段历史,仍不禁使人想为忠臣大哭一场。项羽 破釜沉舟、楚河汉界、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再加上霸王别姬、乌江自刎,如果中国历史中没有出现过西楚霸王项羽这个人物,不可想象我们的文化会失去多少颜色。项羽只活了31岁,可他的一生却是无比的轰轰烈烈和哀婉悱恻。在巨鹿,他让数十万秦军顷刻瓦解,让天下诸侯都拜服在他的脚下。在彭城,他又让五十万汉军血染睢水。但是垓下一战,他却无力回天,只得慨叹:“虞姬,虞姬奈若何?”从纵横天下, 无人能与之征锋到最后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项羽可说是最具悲剧色彩的英雄了。武田信玄 日本的战国时代也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日本历史上的许多名将都出于这纷乱的一百五十年,武田信玄是他们中绝对的佼佼者。从一个不大的地方诸侯到令所有领主都胆寒的 强者,武田信玄成就了日本历史上的一段神话。他的风林火山曾经打败了无数的对手,兵锋指处所向披靡。武田信玄 一生的心愿就是能够兵进京都,挟天皇以号令天下诸侯,他也几乎将所有可能阻挡他的对手全都打败了,但是造化弄人,在人不能奈何他的情况下,无情的病魔却打垮了他,他最终死在了进军京都的路上,空留下一腔的壮志未酬。 列奥尼达

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的悲剧性精神内涵(1)

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的悲剧性精神内涵 语文教育专业2009级2班作者:陈燕微 摘要: 中国古典悲剧富有团圆之趣,始终表现为对社会实践中善与恶的伦理评判,寻求对现实缺憾的弥补。对于中国古典悲剧的观察,我们不能单凭大团圆结局的结构来抹杀中国悲剧的悲剧性精神内涵。只能说中国古典悲剧的创作深受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中和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这样中国悲剧呈现出美满的大团圆局势,大团圆结局就是调和矛盾、获得虚幻的精神满足的最佳方式。 关键词:悲剧;团圆结局;心理补偿;实现正义 中国古典悲剧富有团圆之趣,绝大多数悲剧极力追求善恶有报的圆满结局,几乎没有西方所崇尚的大悲大痛的“单一结构”,也没有把悲剧的答案留给观众去完成的无结束性结局,而是“一线到底”,转逆境为顺境,把剧情的底彻底留给观众,不让观众走出剧场还为剧中人物而揪心,而是带着一种轻松心情回家。如果用西方悲剧的尺度来衡量中国悲剧,那么,中国悲剧常常不是西方意义上那种纯粹的悲剧,即在巨大的毁灭中揭示出社会实践中某些无法逆转的必然性,显示出人性的尊严和力量可能达到的高度,追求人性的超越。中国古典悲剧体现的是对正统道德的肯定和宣扬,始终表现为对社会实践中善恶的伦理批评,寻求的是对现实的缺憾的弥补。它的价值存在于对现实人生的慰藉中,从而形成悲剧品味的世俗性、悲剧情感的中和性、悲剧结局的圆满性。 一、悲剧的团圆是不真实的 西方戏剧学者认为,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是不可能实现或者是心灵的纯真愿望最终破灭,只有毁灭或是牺牲才是悲剧,正如鲁迅所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艺术。”对于中国的大团圆现象,鲁迅又用他犀利的文字指出,“大团圆”模式的本质是瞒和骗是中国国名性弱点在艺术上的反映[1]。有学者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以为大团圆结构是中国国民不敢正视缺陷,自欺欺人,盲目乐观的结果,起了瞒和骗的消极作用,是一种虚假的行为。但是,又有学者认为,善恶有报的悲剧以顽强的抗争精神催人奋进,通过圆满的结局让人看到光明前途和胜利的希望,它体现了“中和之美”,是中华名族坚忍不拔、善良乐观、不愿屈服的优良品质的艺术体现。 应该说,大团圆的悲剧结局不是可以用绝对的好与坏去评定它,一方面它确实体现了一种乐观的精神,有鼓舞斗志,使人健康向上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很容易使人陷于自我麻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泥沼中,被虚幻的美丽蒙骗了双眼,看不到血淋淋的真相。这种欺骗主要是由于现实生活是很难找到这种大团圆的,它与现实、剧情不完全吻合,具有不真实的可疑性质。 (一)与社会现实不一致 中国戏曲悲剧的真实和西方古典悲剧所要求的真实是不相同的。西方古典悲剧以“摹仿”说为基石,把美与真结合起来,要求悲剧作品逼真地在现实生活,以帮助观众准确地认识生活的真实面目,这是西方古典悲剧的一个长处。[2]中国的的古典悲剧则是以“言志”说为基石,重在表现真实的思想感情,把美与丑结合起来,要求剧作家不要过分拘泥于真实生活。所以,中国古典悲剧所追求的不是生活形态的真实,而是道德感的善。现实的真相在中国戏剧舞台上被披上一层浓浓的理想色彩,现实明明是颠倒残酷,戏台上却是善恶分明、报应昭彰。鲁迅

浅谈关汉卿杂剧大团圆结局讲解

┊┊ ┊┊┊┊┊┊┊┊┊┊┊装┊┊┊┊┊订┊┊┊┊┊线┊┊┊┊┊┊┊┊┊┊┊┊┊ 前言: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而大团圆结局是我国古典文学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它大量的出现在我国的戏曲小说中。对于戏曲小说中的“大团圆”现象,其形成有着其深刻的原因。上至中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中尚圆思想的体现,中国“和”文化的影响等都对此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关汉卿的大团圆戏剧分析 关汉卿这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破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长期处于社会黑暗带来的压抑之中,他不仅愤世嫉俗,更充满了战斗精神。如人所说,他往往将一腔悲悯的情怀,倾洒在被压迫、受污辱的女性身上。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的《元剧之文章》中评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而论及其作品,《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都是其著名的作品,其塑造的窦娥、赵盼儿、杜蕊娘、王瑞兰、谭记儿、燕燕等大批性格鲜明的微贱女流,虽命运悲凉,却正直、善良、聪慧,颇具反抗精神,让人怜惜不已又难以忘怀。无沦主人公遭受多么大的痛苦和挫折,最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第一:借助明君、清官、伸冤昭雪,如关汉卿的《鲁斋郎》、《蝴蝶梦》;第二是借助鬼魂、转化为异类、梦境,以补现实之缺憾,如《窦娥冤》;第三是男主人公科举及第、奉旨完婚,例如《拜月亭》。 这些戏剧的共同之处在于,无论之前怎样的困难与挫折,最后总是给人希望与憧憬。所渭“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因者终于亨”[1],便是这种情节构建模式的精辟概括“大团圆”戏剧的结局模式。是一个民族深层的结构话语,是中国人民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也是所有华夏民族社会心理的共同体现。他的许多悲剧都酣畅淋漓地揭示了元代社会惊心动魄的人间惨象。在关汉卿的悲剧创作中,总是这样的形式:情绪从悲愤走向悲壮,剧情也是恶势力先占据上风,而后以团圆局面收场。而他的《窦娥冤》则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窦娥冤》以其巨大的悲剧魅力穿越了七

关于戏曲的资料

题目 1."什么叫戏曲"有多种说法,被普遍认可的是王国维说,他怎么说? 答案:王国维认为,戏曲是以歌舞演故事。 1、我国最早的一部戏曲史是什么? 答案:我国最早的一部戏曲史是王国维1902年写成的《宋元戏曲考》。 2、我国最早的戏曲演员是谁? 答案:我国最早的戏曲演员是春秋时楚国人优孟。 3、我国最早的戏曲剧目是什么? 答案:我国最早的戏曲剧目是汉代的《东海黄公》。 4、我国现存最古的剧本是哪一个? 答案:我国现存最古的剧本是南宋时的《张协状元》。 6、我国戏曲史上成就最突出的剧作家是谁?他一生写过多少个剧本? 答案:我国戏曲史上成就最突出的剧作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写了60多个剧本。 7、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戏曲理论著作是什么? 答案: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全面的戏曲理论著作是清代李渔所著的《闲情偶寄》。 8、我国最早的剧场是哪个? 答案:我国最早的剧场是东汉时期建在洛阳城西的"平乐观"。 9、我国最早的戏曲杂志是哪一种? 答案:我国最早的戏曲杂志是辛亥革命前夕的"上海大舞台丛报'编辑出版的《二十世纪大舞台》。 10、我国最大、流行最广的戏曲剧种是什么? 答案:我国最大、流行最广的戏曲剧种是京剧。 11、我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是指哪种形式?现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有多少种? 答案:我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一般认为是南宋时温州一带产生的戏文。据最新统计,现在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365种。 12、除《西厢记》之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还有哪几个? 答案:除《西厢记》之外,中国十大古典喜剧还有《救风尘》、《墙头马上》、《李逵负荆》、《看钱奴》、《幽闺记》、《中山狼》、《玉簪记》、《绿牡丹》、《风筝误》。(只须答出其中3个剧名即可) 13、《琵琶记》属于我国古典戏曲中的悲剧还是喜剧,为什么? 答案:《琵琶记》属于我国古典戏曲中的十大悲剧之一。《琵琶记》是封建社会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写的是悲剧性的矛盾,戏剧冲突在凄凉、悲惨的气氛中展开,给观众以悲愤的感受。 14、《琵琶记》之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还有哪几个? 答案:除《琵琶记》之外,中国十大古典悲剧还有《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精忠旗》、《娇红记》、《清忠谱》、《长生殿》、《桃花扇》、《雷峰塔》。(只须答出其中3个剧名即可) 15、哪四位艺术家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答案:京剧四大名旦是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 16、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哪四种传奇被称为"临川四梦"? 答案: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四种传奇《紫钗记》、《还魂记》(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被称为"临川四梦"。 17、元代有四个著名的杂剧作家被合称为"元曲四大家",请说出他们的名字。 答案:"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18、30年代以后,丑角使用过一种特殊声型叫什么声?你熟悉善唱此声型的名丑吗?请举出1-2名。 答案:痰火声。善唱此声型的名丑有阿倪、尼姑丑、郭石梅、李有存等。 19、剧演唱上的一句话叫"千斤白、四两唱",为什么? 答案:说明念白的重要性,演员在运用唱腔和念白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时,对于念白不可掉以轻心。 20、潮剧演唱时咬吐字方法的简称叫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案:分字拼唱法。(演员举例) 21、潮剧属高腔剧种,有帮唱,请你说出帮唱的几种形式并举例说明。 答案:潮剧帮唱有两种形式,一是与演唱者同步,为演唱者帮尾腔,如《扫窗会》高文举唱"举目云山飘渺","云山飘渺"加帮唱;一是作为剧中人为剧情帮唱;,如后台歌等。

三国演义中十大悲剧人物

三国演义中十大悲剧人物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以《三国志》为蓝本,运用小说艺术的叙事手法描写和记叙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至西晋初年统一三国之间大量风云激荡的故事,刻画了奸雄狡诈的曹操、机谋智巧的孔明、忠肝义胆的关羽、风流倜傥的周瑜等一大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小说在艺术性和可读性上都取得了巨大成功。 鲁迅先生曾说过:“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悲剧则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依据先生的悲剧定义和作者罗贯中维护汉室正统和弘扬义气的核心价值观念,我 们可以将以下十位三国人物列为《三国演义》里的十大悲剧人物。 第一号悲剧人物:汉献帝 这位本书中原本地位最为尊贵的人物自始至终都掌控在作者笔下的奸雄贼子手里,先是残暴威福的董卓,后是叛乱谋反的李榷和郭汜,接着是雄霸狡诈的阿瞒,最后是犯上作乱的曹丕,完全是一个可怜巴巴的傀儡皇帝;献帝似乎不是个愚蠢之辈,他的悲剧主要还是要归因于祖上胡来造成的时势混乱,因而他的无为是被动的。 第二号悲剧人物:刘禅 这是本书中另一位地位显赫但软弱无能的可怜虫,父辈千辛万苦打拼积累的基业全然不 知珍守,到最后成了亡国奴居然还心安理得地乐不思蜀。按理说阿斗不完全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长坂坡一战死里逃生可谓历经风险,看来他得腐败堕落既要归因于自 己愚痴不明,也要归因于刘备得教育无方。相对献帝而言,阿斗的无为是主动的。 第三号悲剧人物:刘备 刘玄德一生中大部分时光东奔西走,四处投靠,过饱了寄人篱下的日子;后来在孔明先生的辅佐下踏上了正轨,打拼下了一块梦寐以求的基业,做了一阵子皇帝;可惜好景不长,毕竟缺乏大智大勇,将兄弟义气高悬于国家利益之上,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仇没报到,反将自己搭了进去,落了个白帝托孤郁郁而终的结局。 第四号悲剧人物:袁绍 这位拥有“四世三公,门多故吏”家庭背景的乱世枭雄一度虎踞北方,傲视天下,有囊括四海之势,可惜真的如阿瞒所言“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兵多不会用之,将广不会遣之,贤臣谋士不会使之,种种悲剧人格在官渡之战中显露无遗,真可谓“凤毛鸡胆事难成”。 第五号悲剧人物:吕布 吕奉先勇武过人,堪称三国人物中头号战场杀手,但头脑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道德观念尤为淡薄,兼又贪好美色,是以难成气候。吕布在小说中给人最深的印象是见利忘义反复 无常,由此还被张飞讥为三姓家奴。吕布的遭遇使我们想起了孔子“小人勇而无义为乱”的 告诫。 第六号悲剧人物:周瑜 周公瑾是江东豪杰的优秀代表人物,家资丰厚,小乔相伴,儒雅风流。曹军南下之际,公瑾力主以暴制暴,赤壁之战中统领江东将士一战成名。可惜的是,肚小不能容人,争强好 胜过了头,最终在“既生瑜,何生亮”的长叹中陨落。

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命运

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剧命运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出自孔子的儒学,而是在春秋末期的这个大的文化氛围下,整个社会需要从动乱中走出并按照一定的秩序来运行。恰在这一时期,孔子通过借鉴和整合当时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齐鲁文化)提出了一整套治国规范与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以期实现社会的稳定。也就在这个时候,儒学的创始者意识到要真正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出来做官,辅佐君王并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于是,“学而优则仕”的观点便渗入到了文人们的基本信条中。同时也表现出了中国文人对国家、对社会责任的自觉。 虽然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在动乱中国并无任何实际上的意义,也并不为各国诸侯、大夫所欣赏,但他们毕竟代表传统的礼制,这在天生具有保守性质的中国士大夫的形而上领域里有着一股无法割舍的情节,

并在此情节的作用下使得孔子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够受到极高的尊重。可惜的是,孔子所希望的其个人抱负的施展与自我的实现并没有因为诸侯、大夫的礼遇而得以实现。在周游列国处处碰壁之后,圣人还是亮明一个正统文人在遭遇挫折之后的一个可以立为万世典范的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中国文化的源头并不能单纯地归结于儒学(齐鲁文化),应该说,它是由齐鲁文化与楚文化为主导,其他多个文化支派共同汇集起的一个巨大的华夏文明。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刚性规定既保证了中国文人的特殊利益,同时也为他们的言论自由提供了一定的保障。然而又正是将文人的地位捧得过高,在他们遭受一系列打击之后又难免不在精神上沉沦,走向另一个极端。屈原是楚国王室的旁支,在楚国享

受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并深得楚怀王的信赖。从对楚国的热情程度上来说,屈原不亚于任何楚国的九卿大夫。从《史记》中我们不能窥测到他针对当时楚国制定了一些变法的措施。令人遗憾的是,屈原终究是一个文人,同样犯了中国古代文人所特有的通病,即专心政务而不攻君主的性情、心计。因为在君权的社会里,只有控制了最高的统治者的意志才能真正施展自身的才干。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中国文人生命价值的所在,一旦他们丧失了这样一个权利,也就等于失去生存下去的意义。这也正是屈原在遭到冷遇,流放,继而接连听到君王、国家的噩耗后走向极端的一个原因所在。 战国晚期,荀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可以说已经开始意识到经纶与实际之间的差距,尤其是荀子的两个

西厢记大团圆结局

伟大的成功难免的缺失 ——《西厢记》大团圆结局的解析和改编 提要:《西厢记》第五本“大团圆”结局之优劣历来是学界争论的焦点,观点大致可分“去”、“留”两派,且皆入一难解的“二难命题”中,其实质是“事理”与“价值”间难以调和的矛盾。据此本文提出了以“张君瑞梦团圆”为结局的一种改编模式。 关键词:西厢记;大团圆;真实性;梦团圆 一 王实甫《西厢记》史推“天下夺魁”之作,又有“神品”之誉,然其第五本以张生一举状元、崔张喜结良缘的“大团圆”方式结局,斯优劣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金圣叹批改《西厢记》时就干脆把第五本一刀斩掉,以张生“惊梦”结剧。还有人断定第五本非出王实甫之手乃是关汉卿自作多情,“画蛇添足”之续作。[1]215王季思先生也说:杂剧第五本“把一个悲剧的结局改成团圆,是缺少现实根据的,因此,表现上也往往没有力量。《西厢记》杂剧第五本不如前四本精彩,这是一个主要原因。”[2]2-5段启明对此说得更为到家:“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可以写出真实可信感人肺腑的爱情,但却无法令人信服地解决崔张之爱情。《西厢记》的结局,毫无疑问是一种妥协,是王实甫为了实现‘有情的终成了眷属’的理想而不得不采取的妥协”,因为“这种理想不仅在王实甫的时代不能实现,即使在《西厢记》产生以后多少个世纪也还不能实现”,因此,“只好以妥协而结束那一切”。[3]66-67

也有人不赞同对第五本的否定。吴国钦就认为:“《西厢记》第五本是全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其他四本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团圆结尾并非勉强撮合,更不是强弩之末,而是合乎逻辑的收煞。”而后他从戏剧冲突的新发展、主要人物性格最终完成、主题思想的更好体现和抒情喜剧风格的一致性等角度佐证了自己的观点。[4]128-130 总言之,历来对《西厢记》第五本情节与“大团圆”结局的优劣品评大都不出以上两种主张的范围。我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其合理的因素但又有各自的偏颇失允。《西厢记》之于《会真记》是“伟大的成功,难免的缺失”:其“缺失”就在“大团圆”结局的处理上。这一结局正如王季思所言“缺少现实根据”,但第五本的情节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物性格在这一本中有新的发展。 二 其实论者在这个问题上大都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一个客观的“二难命题”中:“大团圆”的结局是个“妥协”,受到批判是应该的,第五本情节对全局是个“合乎逻辑的收煞”,给予充分的肯定又是必要的;而两者在事理上也是统一的:这一情节是这个结局的内在依据,这个结局又是这一情节的必然归宿。故否定前者就得非难后者,如金圣叹,然而后者又功不可没;肯定后者就须圆说前者,如吴国钦,然而前者又无法自圆。总之,两者在事理上的逻辑一致性与价值上的内在反对性之间有难以调和的矛盾。 倒是霍松林对该“矛盾”采取了中立的态度:《西厢记》第五本“仍然是前四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写得也不算坏,主要原因是作者合逻辑地发展了主要人物的性格,使有情人终成眷属。至于中状元大团圆的处理方法,当然有它的弱点。”[5]65霍先生看到了两者的矛盾并试图找到根源,但最终还是归咎于“历史局限性”。我想这不仅仅是个“历史局限性”的问题,同时还应该是一个艺术手法的多样性的问题。“大团圆”的结局之于第五本合逻辑的情节发展其实也就是文艺学中艺术真实的两个要素——“内蕴真实”与“假定真实”之间的关系问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 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 在世界剧坛上中国古典戏剧也占有独特的位置,它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 为“世界三大古剧”。 ● 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 奇、清代花部四种基本形式。 元代杂剧 ◆ 元杂剧:我国元代兴起的一种将歌曲、宾白、舞蹈诸要素结合起来的戏 曲形式,它有自身的的特点和较严格的体制 ,并形成了韵散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 杂剧的结构形式通常是 一本四折 ◆ ,之之外可以加 楔子 ◆ 。四折分别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 剧本由 曲词 ◆ 、 宾白 ◆ 、 科介 ◆ 三部分组成。 曲词:剧中人物的唱词 宾白:剧中人物的说白 科介:关于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的舞台指示。 ◆ 元杂剧角色大致可分为 、 、 、 四类。 元杂剧——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 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 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 本”或“旦本”。 ● 《窦娥冤》为“末本”还是“旦本”? ● 旦本 宫调 ● 我国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zh ǐ)、羽、变宫、变徵为七声,以其 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曲调。 元曲 散曲 杂剧 套曲 唱 (散曲+“科”+“白”) (一宫调数曲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