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传媒与社会_文化发展

现代传媒与社会_文化发展

现代传媒与社会_文化发展
现代传媒与社会_文化发展

现代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

■ 单 波

【内容摘要】 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文化创造的历史,也是传播媒介的创造史和传播关系的发展史,在传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中,人的创造性、反思性是永恒的“调适器”。在现代性视野里建构的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注重的是媒介资本的扩张,而不是媒介的均衡发展和信息的双向流动;追求的是媒介的权力(power)及其对他种社会、文化的支配,而不是媒介的权利(right)所包含的对等、互利、相互尊重传播主权、广泛的参与等价值观念;推行的是传播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单向流动与单一控制,而非在文化间的协商、沟通、理解的基础上的全球化传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媒介的影响,以及媒介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作用,均不是直线过程,而是要通过权力关系体系起作用。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在现时代代表着三种发展观和三种力量,它们共存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框架内,它们之间的张力和搏击正是推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同时,也形成了建构媒介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关系的合力。

【关键词】 传媒;发展;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

传播与发展是存在于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对恒久关系范畴,但是,真正发现这一关系范畴还是在工业革命之后,因为正是从那时起,新闻传播作为现代性的合理性实践的一部分,越来越植根于人的普遍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需要之中,对社会文化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人们视传媒为社会变迁的工具。而到了20世纪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传播与发展则成了一个时代的命题。在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展政治学等“发展理论”成为潮流的同时,发展传播学(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也融入其中,成为“发展话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话语即是“有效的传播是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且在整个西方发展模式中,大众媒介被视为整体发展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①在中国,自19世纪末以来,中西文化碰撞带来的中国社会、文化变局,使一些知识分子瞩目于传播与发展的关系,从晚清的“去塞求通”、“广人才、保疆土、助变法、增学问、除舞弊、达民隐”,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闻救国”、“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之民意”,再到报刊的大众化时期的“新闻之变化,不外求适合于社会而已”、“现代的新闻纸,是社会群众恃以生存的精神食秣”,都表现了人们对传播与发展关系的关注。今天,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又一个转型期,在中国面临全球化、信息化挑战的关头,传播与发展的关系建构显得格外重要。

一、传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传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是每个人都可以直观到的现象,因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广泛传播的符号形式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并且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在一切社会中,符号形式(即语言的表达、手势、动作、艺术品等)的生产和交换现在是并且始终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特征。自资本主义的发展把人类推向现代社会以来,技术手段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使符号形式的生产、复制和传播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行,以致我们的日常生活与传媒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报刊、书籍、广播、广告、电视、录像机、网络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仅仅以电视为例,全球每天有35亿小时被用于收看电视,在一些发达国家,日平均收视每户419—513小时,每人3—318小时,这种明显的家庭化色彩,使得电视成为家庭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节目的编制与安排规定了家庭生活或至少某些人的家庭生活的模式和结构。②

从本质上讲,人类的生活是在传播过程中展开的创造活动,这种活动就是传播活动,它是人类生活中最富有代表性的特征,人类社会文化的全部发展都依赖于这种条件。威尔伯?施拉姆(W ilbur Schramm)曾对此作过这样的描述:“在学会语言后,人类便以农业取代了渔猎采集,由洞穴与游牧进入农村生活;为了满足群居的需要,政府及其他制度便应运而生。学会阅读后,人类具备了有效应用过去经验的能力;他们记录各项事件,创造市场、学校、城市以及科学与哲学的概念。印刷发明后,人类在探险中发现了更大的世界,在掌握充分资讯的基础上,以工业、商业为手段,向外征服开拓。”③

由此可见,人类塑造了传播媒介,同时,传播媒介也塑造了人类。人类社会发展史既是文化创造的历史,也是

传播媒介的创造史和传播关系的发展史,传播媒介不仅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而且与人类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传播媒介越发展,社会、文化就越开放,每一种新的传播方式与技术的兴起,都会带来人的感知方式的变化,方便共同体生活中的人的民主参与,从而带来社会、文化的变迁与日常生活的变化。当然,传播媒介越发展,人也可能会越来越被它所支配,形成媒介的社会、文化支配权力,这时,人就会越来越远离现实世界,而越来越依赖于媒介所构筑的世界,甚至融入媒介技术主宰的信息系统之中,造成人的异化与文化创造力的钝化。

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文化对传播又具有制约力,这是因为传播是人的文化活动,本身与社会文化相依存。有人据此从传播学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由特定传播媒介所负载、并由人们设计的传播结构加以维护、推行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以及由传播网络限定的社会行为模式。与此同时,又相应地把“传播”界定为: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通讯交流形式和文化的信息储存、放大、删减、封锁的活动机制。④这种界定并不完美,只是从特定角度分别对传播与文化作了说明,但有一点是非常客观的,即承认文化与传播的内在统一性。一方面,文化规定了传播的内容、方式、方法及传播方向、效果;另一方面,传播以符号化、意义化的方式呈现着文化,作为文化的活性机制而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呢?从人类学的角度看,人类有两套信息系统:一是与一般生物共同具备的基因信息系统,人类赖此繁衍生息;一是社会传承的文化信息系统,人类赖此发展进步。⑤前者可称为“自然人”信息系统,后者可称为“社会人”信息系统。当传播生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从而使人完成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后,传播便与文化合一了,并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从哲学的角度看,如卡西尔(Ernst Cassirer)所言,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生活的典型特征就在于他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从而创造出一个“符号的宇宙”———“人类文化的世界”,从此,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中,“他是如此地使自己被包围在语言的形式、艺术的想象、神话的符号以及宗教的仪式之中,以致除非凭借这些人为媒介物的中介,他就不可能看见或认识任何东西。”⑥虽然作为传播主体的人并不会完全溶化在“符号的宇宙”中,而失去自己的感性的、现实的存在,但他被包围在“符号的宇宙”的事实,已充分说明了文化对传播的制约以及文化与传播的同一性。

文化与传播的这种同一性关系是我们在传播过程中可随处体验到的,如民族语言是传播的工具,同时,民族语言又设定了传播的文化范围;社会成员间只有共享一种媒介文化、共存于同一文化情境,才能达成彼此间的传播。

当然,我们也可体验到,社会文化的偏见与成见、文

化中心主义、文化冲突等负面的东西也常常扭曲着传播,例如社会政治利益集团的文化倾向,常常使媒介沦为意识形态的工具;消费主义文化片面强调通过物质占有达到个人享乐和自我表现,常常使媒体过度营造消费的诱惑力,把公民变为消费者,将政治参与蜕变为购物的附带品。然而,人作为创造的主体,作为传播的主体,在传播活动与文化创造中具有反思性,即能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透过对情势的正确分析达到对自身的理性判断和把握,从而把人的传播活动和文化创造建立在人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之上。因此,在传播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中,人的创造性、反思性是永恒的“调适器”。

二、现代性视野中的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

一般说来,“发展”概念所关注的对象不是“任何事物、任何现象、任何系统”,而是仅仅指人为事物、社会现象和社会系统;不是与任何目标、价值无关的“一切变化”,而是仅仅与人的目标、价值有关的那种“变化”。二战以后的发展语境是,世界局势发生变化,一批原来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取得独立后,面对在发展程度上与西方工业化国家的巨大差距,一个普遍的问题同时摆到了在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方面差别很大的发展中国家面前,这就是发展的问题:能不能通过有意识的、有组织的努力,推动社会朝着确定的目标发展?尽管发展问题是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环境中产生的,但用以回答“发展问题”的“发展理论”无一不来自西方或以西方为参照。⑦这一方面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一方面又体现着现代性的评价方式。按照吉登斯(Anth ony G iddens)的解释,所谓现代性是大约17世纪开始在欧洲形成的各种社会生活或组织形式的总和。⑧也就是说,西方的社会制度、政治理念、经济观念、文化创造、生活方式等都成了评价发展的“标尺”。

起源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现代传媒乃是现代性的重要表征,在一些西方学者眼里,它的发展过程就是创造现代生活、创造现代人的过程,因此,在传播与发展的关系建构中亦贯通着现代性的评价话语。如美国社会学家勒纳(Daniel Lerner)对传播与发展之关系的核心表述就是:“各地都市化程度提升后,均能提高其人民的识字率;人民的识字率提高后,其媒介使用率便会增加;媒介使用率增加后,人们在经济与政治方面的参与程度随即扩大。”⑨加拿大学者斯迈兹(Dallas S mythe)则强调传播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传播不仅影响经济活动,而且本身已成为基本的经济活动之一,因此研究传播活动是理解经济的必要因素,而关注社会权力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对于理解传播也是必要的,因为传播过程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λυ心理学家海根(Everett Hagen)和麦克里兰(David McCleland)认为要达到发展的境界,首要任务是改变社会大众的人格,使其具有创新人格,而识字率、传播媒介、都市化以及民主

主义、民主自尊的出现,有助于创新人格的形成。 λ?英国文化社会学家默多克(G raham Murd ock)在论述20世纪末的传播与当代生活时,直接用现代性话语来说明媒介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

“首先,传播媒介本身也是重要的社会惯制构成,也是工业体系的延伸,与资本主义经济和现代政体,也就是公司和民主国家,有着复杂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次,传媒重新组织日常生活,教给人们新的社会交往方式,加强人们新近形成的日常礼节和习俗,为人们重建认同感和记忆提供新的素材。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组织和倡导新的相互竞争的意义体系及其再现方面,大众流行传媒对普通老百姓来讲,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大众传媒给人们提供各种话语、形象和解释框架,供他们在理解身在其中的社会变化时作参考,并帮助他们拿出个人的行动对策。” λω显然,上述关于传播与发展的理论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发展观上强调统一于现代性的发展,在传播观上倾向于表达传播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功能,或者说倾向于表达传媒作为工具对现代性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其实,他们在发展观上就难免忽视了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即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平衡。 λξ这种平衡对于社会、文化发展来说是基本的,没有多样性,社会、文化的各个部分就不能形成一个能够生长、发展、繁殖和创造的实体;没有整合,社会、文化的各种不同的成分就不能结合成为一个单一的能动结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整个系统的所有因素平等互利的整合中出现的,它只能补充而不是损害多样性。从某种意义上讲,统一于现代性的发展,甚至仅仅以国民生产总值为标准来衡量的发展,并不是真正的发展,与此相比较,发展过程的内涵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广泛得多,只有在多样性中实现的相互协调、平等参与、共同进步,才是真正的发展。同时,他们在传播观上过多地围绕现代性价值表述传播的功能化与工具化的意义,较少从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出发认识传播的价值理性———分享共同交流的意义,忽略传播过程中的国家传播主体、文化传播主体以及主体间的互动。这样一来,传播对于发展的意义仅仅是传播促进了现代性的实现,促进了信息的自由流动,促进了民主政治的运作,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运行,促进了社会的竞争与开放社会的形成,一句话,传播与发展的关系由现代性所主宰。从理论上讲,它既具有现代性的开放性,又呈现着现代性那种对传统的断裂性特点,即抛弃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历史,建立现代传媒制度和现代传播方式,以促进社会、文化的现代化转向。这种有明显缺陷的理论在现实中则设下了有利于媒介资本扩张的“棋局”。一个突出的案例是,在1946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届大会上,美国政府在媒介公司利益集团的推动下,使“信息自由流动”原则获得通过。结果,人们发现,美国媒介公司正是

打着“信息自由流动”的旗号向全球扩张,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世界信息传播领域,形成了一种不均衡的信息流动,即大量的媒介信息从少数几个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和英国)向全世界流动,同时,“信息自由流动”原则遇到了挑战,发展中国家受到了来自美、英等西方媒体公司的信息、新闻与文化控制,处于“信息自由流动”体系中心地带的国家或媒体公司利用其优势地位,极力控制并支配处于边缘地位的国家传播业,把边缘固定化,强化它对中心的依附性,发展中国家的媒体要么被拉进这个体系受挤压,要么被排斥在外受打压。于是,自20世纪7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发起建立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运动,试图打破这一不公正的体系,强调建立双向的信息流动,所有国家都应该有权使用各种信息,平等参与国际传播渠道的使用与控制,同时,根据民族国家的独立原则,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权决定什么样的信息可以出入其国家。眼看着媒介资本扩张的“棋局”要被破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反对新原则,并不惜以脱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要挟,迫使其回避建立世界信息与传播新秩序的问题。

显然,在现代性的视野里建构的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关系,注重的是媒介资本的扩张,而不是媒介的均衡发展和信息的双向流动;追求的是媒介的权力(P ower)及其对他种社会、文化的支配,而不是媒介的权利(Right)所包含的对等、互利、相互尊重传播主权、广泛的参与等价值观念;推行的是传播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的单向流动与单一控制,而非在文化间的协商、沟通、理解的基础上的全球化传播。到现在,这种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关系的设定所得到的结果是: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维亚康姆、新闻集团、索尼、T C L、日本广播公司(NHK)等全球媒体越来越支配着大众传媒市场。在这些传媒产业巨头的引导下,全球50家媒体娱乐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传媒产业市场,目前90%以上的新闻由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其中有70%是由跨国大公司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生产和制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市场调研表明:在全世界跨国流通的每100本书中,就有85本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在跨国流通的每100小时的音像制品中,就有74小时的制品是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 λψ这种不对称性的传播,现在已经构成对社会文化的多样性的威胁,加剧了价值体系的混乱与价值观的冲突,加快了文化同化或文化殖民的进程,加深了文化生态危机。实践证明,从现代性角度建构的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关系有如“罂粟花”,虽然是美丽的、诱人的,但却是有毒的。

三、权力关系体系中的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

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总是离不开“国家”与“市场”的双重介入,这种介入的结构导致的是“国家行为

的市场化”与“市场行为的国家化”等复杂现象。我们在观察媒体的时候常常简单地将两者对立起来,习惯于批评国家为了某种目的对媒介进行控制和利用,打压了媒介市场与意见的自由市场,反过来也批评商业媒介为了竞争而不惜损害公共利益,对国家的政治进程进行干预和操纵。其实,这些只不过是表象而已,真正的秘密在于,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阶级之间乃至性别之间形成的权力关系体系操纵着这一切。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媒介的影响,以及媒介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作用,均不是直线过程,而是要通过权力关系体系起作用,如相对自主的媒体在制作新闻以满足受众的需要时,它可能落入政府设定的议题框架中,而处于从属的地位,同时,受众的需要也可能早已隐含了有利于现有权力架构的意识形态,而使媒体成为意识形态表达的工具。因此,要从反思的角度重建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就得从根本上反思这种权力关系体系。

勒纳、施拉姆等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提出“传播与国家发展理论”、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现代化发展模式时,他们只是单向地认知媒介在促进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中的作用,线性化地构想西方现代化经验向发展中国家的移植,而忽略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权力关系结构,结果,这一理论并未预见这样的现实:发展中国家的媒体在所有权、结构、发行或传播、内容等方面受制于发达国家媒体利益的强大压力,其声音越来越弱小,不仅在国际范围内越来越丧失话语权,而且其对本国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力也受制于西方媒介。到20世纪70年代,一些西方学者和拉丁美洲学者开始以批判的眼光审视发展的问题,形成了诠释国家间权力关系体系的“依附理论”。这一理论有一个基本的思维逻辑,即由于市场关系的不平等导致不平等交换,不平等交换导致不平等发展;同时,也有一个基本的思维框架,即借用“中心—边缘”的观念,把世界经济结构描绘为“中心”与“边缘”国家间的“依存”关系。所谓“中心”是指经济高度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所谓“边缘”是指原来的殖民地或经济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这一理论认为,位于“中心”的西方国家勾结、收买落后的“边缘”国家的资产阶级为“同谋”,从“边缘”榨取经济利润,掠夺必要的原料,使资本和市场不断趋于集中或被垄断在“中心”国家,使国际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而独立后的原殖民地国家为实现工业化,依赖和受制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金,导致外债增加,支付逆差,形成“边缘”对“中心”的依附关系。事实证明,这一关系是导致媒介发展和信息交流不平衡的根本原因,比如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现代传媒的过程中,常常依附于西方国家的传播技术、媒介资本,进而在新闻报道、影视节目上依赖于西方媒体。有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新闻传媒中的非本地新闻有75%来自西方国家的新闻机构,以致发展中国家说,它们不得不以西方的视野来观察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新闻事件。 λζ反过来,这种发展状况的媒介又促进着“依附关系”的再生产,即通过制造一大批西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消费者,来保持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支配权。

显然,在这种依附关系体系下,媒介自身不仅不能获得健康的发展,而且反过来给社会、文化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要建立现代媒介与社会、文化发展的正常关系,必须时时反省并解构这种依附关系体系,使跨国传播建立在文化间的协商、沟通、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既尊重国家主权又信守全球新闻自由原则的基础上,大力推行跨国传播的非垄断化市场原则、传播技术均衡原则、信息流动平衡原则, λ{以开放、自由、独立、平衡、多元的国际传播新秩序,推动现代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

与国家一样,民族对于媒介市场的分割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具有共同语言、文化、历史并生活于同一社会的人群,组成了多元的文化社会,同时也构成了复杂多变的权力关系。一般说来,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地位上处于优势的民族往往对其他民族形成支配,控制着共同政体的运作与政策的制定。在传播领域,这类民族更多地拥有媒介的所有权、话语权,享有媒介的使用权、管理权,更多地成为媒介关注的中心。美国学者的研究表明,美国黑人往往被广告商看作是具有较低市场价值的群体,这使得许多媒介不以黑人为目标受众,再加上种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导致黑人受众长期被主流媒体忽视;而一些以黑人为目标受众的媒体,又很难得到广告商的青睐。 λ|表面上看,广告商支配着媒介市场,实质上是种族权力关系体系操纵着一切,同时,媒介也在市场化运作中加深、加固着种族权力关系体系。无疑,这将导致社会的不平衡发展,破坏民族文化生态,制造民族矛盾与冲突。改变媒介受种族权力关系体系支配的合理途径是回到平等多元、共同发展的思路上,尊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各民族的传播权与文化表达权,建立反映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媒介空间。

在媒介市场化发展的今天,对媒介与社会、文化关系最具影响力的要算阶级权力架构。按照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文化是一处斗争的场所,各个阶级和社会集团为争取文化领导权进行着持续不断的谈判、斗争和调停,那些能够再现自身和他人的人握有权力,而那些不能再现自身和他人的人则处于无权地位,只能听凭他人来再现自己,由于这个原因,总是存在着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受压迫、受排斥、受支配的社会群体反对文化霸权的斗争。媒介总是存在于这一“斗争场”中,成为阶级表达、阶级统治、阶级抗争的工具,再现着阶级权力关系。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的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中,仍然普遍存在着两极分化的阶级结构。在美国,94%的财富由社会上层的20%的人口所占有(48%的财富是由最上层的1%的人口所占有),

社会底层的80%的人口占有剩下的6%的财富。 λ}在这样一个阶级结构中,媒介所有权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媒介所有者把公民变成消费者,在生产需要的过程中消解其民主意识和自主精神,使其顺应资本家的媒介控制权。另一方面,由于媒介的使用越来越受经济因素的限制,造成不同群体在媒介使用上的差距越来越大,产生所谓“知识沟”、“信息沟”乃至“数码沟”现象,从而限制了社会底层人士参与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的机会。与此同时,媒介常常像划分阶级那样按收入来划分受众群体,以吸引广告商,并生产受众的身份认同,稳固现有的阶级权力关系。很明显,阶级权力关系主宰下的现代传媒与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是病态的,它除了符合资本的逻辑外,再也没有任何发展的意义。为了消除这种病态,我们还必须回到政治的逻辑、文化的逻辑、审美的逻辑、尊重弱势群体的逻辑上来,真正使媒介发展植根于人类的相互理解、沟通的需要中。

与阶级一样,性别也是社会权力关系的基础,因为社会既是阶级分化的,又是受性别角色规约的。阶级、性别层面的不平等,是社会不平等的基本表现。在现代社会,虽然女性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文化地位提高了,女性参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机会增加了,但是,男性与女性的权力关系架构没有改变,女性依然是被支配的社会群体。这种权力关系在现代传媒领域的反映就是,社会的媒体资源和媒介力量在媒体竞争中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男人手中,这使得主流媒体的女性报道更统一地表现出单一的男性视角;媒介从业人员以男性为主,而女记者通常被认为缺乏理性思维,其报道的客观冷静也遭到怀疑,这使女记者所拥有的版面通常被局限在生活类的版面。而女记者在表现自己能力的过程中,往往会落入以男性为主导的新闻价值判断之中,不自觉地接受男性视角的新闻观,放弃自己的女性视角。就像女性通常和大众文化联系在一起,而男性则被认为掌握着主流文化的特权那样,媒体将男性和政治、公共事务做了预设的联系,而女性则被预设为消费者,被区隔在私人的、家庭的、生活的、娱乐的“软新闻”领域,处于被观看、被性化的媒介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讲,媒介更多地演绎着既存的男性与女性的权力关系架构,确认着男性与女性的不平等状态,加大着男性与女性的不平衡发展。

在存在着固有性别差异的文明社会,女性的发展权、自主权、传播权显得尤为重要,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一步。媒体有责任克服消费主义倾向,把女性从被观看、被性化的处境中解救出来,更有责任秉持尊重弱势群体及落实社会多元化的理念,重视女性及其他社会的弱势族群的声音,使她们成为媒介权力主体的一部分。只有这样,媒介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原动力。

四、在多维视野中审视现代传媒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

从19世纪末到现在,中国社会文化一直处在转型期,社会文化产生着明显的危机与断裂,同时又进行着急遽的重组与更新。 λ~在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既有从传统社会转变为现代社会的问题,又有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从人治转向法治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因此,从宏观上讲,改革开放的中国面临着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大汇集、大冲撞、大综合。 μυ相应地,要解读现代传媒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关系,就必须进入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所构成的思维空间。

在社会、文化发展中,传统性是在时间上有某种连续性和同一性、在空间上有某种稳定性,存活在人的观念、习俗与行为中的东西。现代性勃兴于欧洲启蒙运动后的理性觉醒,它有着四种结构纬度,即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控系统和暴力手段,启蒙斩断了传统,使现代性表现为传统的断裂和社会发展的非连续性,现代性以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关系、契约关系和金钱关系取代亲情关系,同时也建构了市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理性、公平、信用、效率、风险、开放、平等等现代价值观念体系,呈现出社会发展的非稳定性和风险性;后现代性的内涵非常复杂,但在基本层面上突出的是反现代性,即反对现代性对于传统的否定态度,反对把经济利益当作关注的中心,反对工业化、都市化赤裸的现实,强调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多样性,消解中心论、一元化,寻找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如果说传统社会一般是地域性的、内向的,倾向于强调自己的特殊性,那么,现代性则意味着向外扩张,努力拓展生存空间和交往空间,把资本主义作为普遍性的东西到处扩散,而后现代性则是要超越地域性与全球性、特殊性与普遍性、一元性与多元性、封闭性与开放性等二元对立的困境。

尽管传统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是外来语,其表述也并不统一,但我们必须看到,它们在现时代代表着发展的时空结构,代表着三种发展观和三种力量,它们共存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框架内,它们之间的张力和搏击正是推动中国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契机,同时,也形成了建构媒介与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关系的合力。

中国媒介发展常常拖着传统的影子,对于这种传统,我们看到的多是负面的东西,如以言治罪,以言杀人,以言去言, μ?愚民化的舆论控制,知情权的剥夺,言论的等级传播,媒介权力的垄断与世袭,教化式传播,等等。在自然经济的社会条件下,这些东西曾经是社会的稳定与安全的保证,但是,在经济基础发生根本改变的当代中国社会,这些东西将使社会丧失自主监测、自主调节、抗御风险和广泛合作的能力,不仅有碍于社会民主和自由公正,最终也将丧失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μω这时,媒介的地域性发展呈现为封闭性的病态发展,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后滞力

量。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给中国社会吹进现代化的风,中国社会原来的发展进程被截断,被迫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形成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对话,中国在屈辱与自强、困顿与自救、保守与激进、封闭与开放相互交错的过程中探寻着发展道路。当中国早期报人看到了“去塞求通”对于国家富强的巨大作用后,随之建立了报业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故国愈强,其设报之数必愈溥,译报之事必愈详,传报之地必愈远,开报之人必愈众,治报之学必愈精,保报之力必愈大,掌报之权必愈尊,获报之益必愈溥。” μξ显然,人们当时已把国家发展与报纸的开放性、报纸发行网的建立、新闻传播内容和传播范围、新闻传播权及其保障、新闻传播效果以及报业研究一一联系起来,从而为报纸发展注入了现代性因素,从受制于皇权统治的边缘状态,进入引导中国文化转型的核心地带,成为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的中介环节。特别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报刊的现代性因素更多,如言论出版自由、监督政府理想转变为实践,制造舆论逐步为反映舆论、代表舆论所取代,更加强调客观、公正、独立以及读者意识和市场化运作,等等。随着官报独占格局的被打破、民间报刊的增多、民间印刷出版业的兴盛、民间发行网络的形成、新闻内容的社会化、读者对象的民众化,报刊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它改变了中国几千年人际间的经验化的文化传播形式,打破了封建正统文化和传统精英文化的垄断局面,促使都市文化迅速浮升,不断刺激人们对于文化知识和信息的普遍需求,并以巨大的魔力使得知识群体摆脱对专制皇权的依附状态和向心运动,重新确立社会良心载体的地位,营造出民众广泛参与、思想流派纷呈的社会文化环境,使发挥知情权和表达权成为约束政治权力的社会制衡机制,同时也把中国文化引向了面向世界的发展道路。

然而,传统性并未退去,一方面,专制的力量继续制约着媒介的发展,并且与经济力量合谋,消解着媒介的公共性质;与法律合谋,制造着更加细密的传播控制体系,扭曲着政府、公众与媒介的法律关系,使国家机器管理社会的效率和敏感度降低;与“主义”合谋,固守着媒介的宣传、教化功能,使思想的统治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士志于道”的精神传统与独立、自由、平等等现代价值观念结合,给媒介发展注入了道德理性,与政治经济权力形成一定的张力,而道德理性又与知识、信息一起,在对社会的监督制衡中建构着媒介权威。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在中国现代传媒的发展过程中,民主报人大多倾向于公众利益、社会利益和类似于“四不主义”的道德操守,反抗媒介的商业化、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或者至多把这种运作当作实现公众利益和社会利益以及经济独立的手段,而不愿把媒介权力置于经济利益的控制之下。这种情况的出现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反思资本主义、追求社会民主主义的背景相关联。第一次世界大战与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使人们看到,自由主义经济虽然承诺了个人的自由,并相信自然秩序是和谐的,但由于它以一种非道德的市场属性,无视社会结构的公共正义和人类福利,没有节制地追求个人私利,导致财富与权力的两极分化,使得社会的公共安全受到威胁。于是,中国知识界普遍远离资本主义,追求在个人自由的前提下实现广泛的社会经济平等,建立公正的社会秩序, μψ试图反抗专制与市场的双重影响。在一些报人眼里,报纸的资本主义化会使其成为私人牟利的机关,从而导致种种罪恶,为避免罪恶,必须使报纸建立在大众利益的基础上。 μζ这样,道德理性乘势而上,成为文化精英们行使媒介权力的良心依托。与此同时,由于远离自由主义经济,再加上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状况,其结果是,现代中国虽不乏私人媒体、主流媒体、权威媒体,却惟独缺少强势媒体,在整个格局上处于西方媒体的包围与控制之中。

1949年以后,中国逐步进入一个取消了市场、实行计划经济的社会,按照其自身的逻辑,社会生活的各种方面都要由国家管起来。相应地,报刊、广播、电影、电视、通讯社等都被纳入计划经济轨道,这时的媒介权力与政治权力开始合一,公众需要退隐到抽象的人民利益之后,媒介市场不复存在,媒介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被一元性所取代,总之,媒介不再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一种独立力量,很难监督社会、文化的发展,只是按某种指令呈现着社会、文化。媒介发展落入反传统性、反现代性的革命性的时空结构之中,而难以独立地发挥作用。

从1978年开始,中国的改革开放带来物质生活的丰富、政治经济的转型、精神气候的变化与文化观念的更新,同时也让媒介悄悄地恢复了自身的力量,如信息功能得以强化,舆论监督走向开放,媒介开始成为人民参政议政、文化创造的论坛,媒介的产业化、集团化、平民化、网络化乃至时尚化,使其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推动力量。特别是1992年以后,在对计划经济批判性的反思中,“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人们不知不觉地用“市场”置换了“理性”,使其成了又一个新的神话。在这种背景下,多样化的媒介竞争与媒介文化已经形成,媒介集团化浪潮席卷中国,媒介悄然走上“资本经营”之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广告收入平均增长率大大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μ{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维亚康姆、新闻集团、迪斯尼集团、贝塔斯曼集团等大型媒介集团拉开了进入中国传媒业、娱乐业的序幕。

目前的中国媒介发展一方面依然呈现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二元对立,如媒体的级别待遇与媒体的公平竞争的矛盾、行政指令与媒介的市场化经营冲突、媒介的“社会公

器”地位与媒介的“利润最大化”的对立、社会的稳定需要与媒介投资的政治经济风险的纠结、人情关系与独立的舆论监督的尴尬等。另一方面,它又进入到后现代的语境中,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多样性,消解中心论与一元化,寻找现代人的精神家园,成为时代的重要议题,与此相应的,媒介文化越来越表现出后现代的特性,甚至像“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这样的官方媒体语言也体现着后现代的味道。在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构成的三维时空中,中国媒介发展遭遇了空前的挑战,必须超越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二元对立,必须超越西方现代传媒的固定模式,在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之间建立一种超越性的协调关系,如更新传统道德传播内涵,使之与媒介法制恰当地统一起来;打破媒介管理的官僚体制,使政府干预与媒介市场化运作协调起来,服从于社会、文化发展目标;创造性地建构中国传媒的民族特色,维护国家传播主权,同时在信守国际新闻自由原则的基础上,展开国家间的媒介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只有这样,才会有中国媒介的未来,才能形成现代传媒与中国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

注释:

①③ [美]威尔伯?施拉姆著,游梓翔、吴韵仪译:《人类传播史》,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480页,第469页。

② [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等译:《电视与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第198页。

④ 吴予敏:《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的传统文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第205页。

⑤ 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页。

⑥ 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33页。

μυ 景天魁:《社会发展的时空结构》,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1-183页、第392页。

⑧ Anthony G iddens:The C onsequences of M odernity,Ox ford:P olity Press,1990,p11

⑨ Daniel Lerner:The Passing of T raditional S ociety,Chicag o:Free Press,19581转引自威尔伯?施拉姆著:《人类传播史》,第478页。

⑩ Thomas G uback(ed1):C ounterclockwise:Perspectives on C ommunication,Dallas Smyhte1Bould:W estview Press,1994,p431

λ? Everett F1Hagen:On The Theory of S ocial Change,Chicag o:D orsey,19621转引自威尔伯?施拉姆著:《人类传播史》,第476页。

λω [英]格雷厄姆?默多克:《媒体参与的现代性:本世纪末的传播与当代生活》,载马戎、周星主编:《二十一世纪:文化自觉与跨文化对话(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λξ [美]欧文?拉兹洛编,戴侃、辛未译:《多种文化的星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专家小组的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第1页。

λψ 孙旭培:《加入世贸与中国数字传媒的发展》,《新闻与传播评论》,2001年卷。

λζ John C1M erril ed1G lobal Journalism:Survey of International C ommunication,Longman Publishers,1999,p471

λ{ 单波:《跨文化新闻传播》,载钟期荣主编:《经济全球化与跨地区文化传播》,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λ| Oscar H1G andy,Jr:Race,E thnicity and Segmentation of M edia M arkets,in James Curran and M icheal G urevitch(ed1)M ass M edia and S oiety, London:Arnold Pub1C orp12000,p621

λ} M icheal Daws on and John Bellamy F oster:Virtual Capitalism:The P olitical Economy of The In formation Highway,in M onthly Review,July—August, 1996,p431

λ~ 汤一介:《论文化转型时期的文化合力》,《中国文化》,1994年第10期。

μ? 以言去言指用完全代表国家利益和君王意志的言论消除私家之言。

μω 吴予敏:《帝制中国的媒介权力》,《读书》,2001年第3期。

μξ 吴恒炜:《知新报缘起》,《知新报》,1897年2月22日。

μψ 许纪霖:《上半个世纪的自由主义》,《读书》,2000年第1期。

μζ 成舍我:《我们的宣言》,《立报》,1935年9月20日。

μ{ 喻国明:《中国传媒业发展模式与规则再造》,《时代传媒》,2002年第11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邮编:430072)

【责任编辑:胡智锋】

大众传媒对文学的影响

传媒对文学的影响 【摘要】文学作品的传播需求使得文学与传媒建立了一种关系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 传媒从中介和工具的地位转变为功能主体的建构性力量。文学与传媒的关系的转变对文学在当下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 从而寻找文学在传媒的作用下应该如何建构自身的成长。 【关键词】媒介文学影响 文学的发展面临几个绕不过的问题: 纯文学能否依然延续辉煌? 俗文学真的占据并控制了文学的主导话语权? 文学多元格局的建立除了自身的因素外, 外部的影响来自哪里? 文学自身的审美品格还能坚持多久? 在对问题的追问与研究中, 传媒作为不可忽视也无法忽视的因素, 对文学的发展起着无形与有形的影响。那么传媒到底是抹煞了文学的纯洁性、消解了文学的严肃性, 还是在影响文学自身的同时使得文学重构自身的成长? 一、印刷媒介促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变 媒体是文学的载体或物质基础。文学的发展要求媒体做出相应的变化与之适应,同时,一种新的媒体的产生也往往催生出新的文学样式。传媒技术的进步对文学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中国宋元明清时期叙事文学特别是通俗性叙述文学获得长足发展,与当时造纸术和印刷技术巨大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关系。大众传媒在文学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印刷媒介——现代报刊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在中国社会的历史性登场直接促使了古典文学向现代文学的演变。现代报刊促成了白话文的广泛应用, 形成了新文风。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这一历史性变革中,白话报刊是其鼓吹者和实绩的承载者。从20世纪初来说,现代报刊作为传输思想的工具,具有刊登“白话”的基础,两端连接的创作者与接受者都有运用易懂语言的工具需求,白话文的运用是普及教育、开启民智的工具。从19世纪末裘廷梁倡导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梁启超发起“三思革命”到20世纪初陈独秀、胡适等发起“文学革命”,白话文不仅作为文学变革的工具,而且作为新文学、新思想、新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统一体,最终取代了文言文统治中国文坛几千年的地位。据统计,仅1900年至1919年的长篇通俗小说就有500余部,白话短篇小说更多,而代表其成就的四大谴责小说全是白话小说。 二、影视传媒的发展使得影视文学产生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电视走入人们的生活,影视这一新的媒介,相比报刊业,拥有更加广泛的观众。影视传媒促成了文学的视觉化转向,促成了影视文学的产生,影视文学是指通过广播电视声画媒介,以听觉和视觉传达设计为着眼点,运用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结构情节、塑造形象、营造氛围、抒发感情,给受众以文学审美情趣的文学类型。它给人们的感官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因为不论是电视还是电影均给人一种逼真的感受,既有“读”的优势,又有“看”的优势,观众可以直接看直接听的视觉化了的文学。影视文学加盟中国现代文学,成为一个新的门类,迅速繁荣。在20世纪30、40年代,就有很多的电影名片,如,《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地位为电视所代替,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上海滩》等都是家喻户晓的。电影和电视对文学的另一贡献是对名著的改编,不少现当代作家和名著是通过电影和电视为民众了解和熟悉的,所以电影和电视为文学的大众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随着电视的发展进步,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相继出现,成为文学与其它技术结合的新的形式,使文学家、评论家和诗人也可以离读者这么近,读者不仅可以和从前一样通过其作品了解他们,而且可以从电视上观其人、听其言,了解他们的生活。所

文化传媒公司发展规划

公司业务组成 一、日常影视作品制作 二、日常婚礼视频录制 三、商业类其他服务 公司构成分解安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日常影视作品制作 近期发展方向: 多争取吸收电视台更多人脉,多吸收社会人脉,多接单子。 接单同时宣传公司新兴业务,多用经济公司自己的演员,多推广自己的演员服务。 A:常规性宣传片制作[包含:专题片微电影纪录片宣传片大型晚会等] 业务负责人:张佳彦廖雅莉 技术负责人:张佳彦 后期审核人:刘静胡文敬 财务统计:廖雅莉 B:公司日常业务业务[小型活动新闻资料录制小型实况] 业务负责人:刘静廖雅莉 技术负责人:张佳彦刘静 后期审核人:张佳彦胡文敬 财务统计:廖雅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日常婚礼视频录制 近期发展方向: 维持稳定多发展婚礼拍摄人员多用学生 业务负责人:廖雅莉 技术负责人:刘静 后期审核人:张佳彦胡文敬 财务统计:廖雅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商业类其他服务 发展思路:新的尝试利用影视方面人脉推广模特经济服务先用皮包中转公司做起。 A:演绎经济公司 业务负责人:张佳彦廖雅莉 模特队伍建设: 张佳彦负责,由宜宾学院和四川音乐学院为主要载体,利用学生资源。培训学生资源。为后台负责杂务,不出面管理业务。 演员模特业务推广: 廖雅丽负责,推广宣传模特业务。任公司总管。前台全面负责业务,利用自己手里资源和张 佳彦手里现有资源,先推5-10 个人。 近期尝试业务: 1.保安公司十周年庆祝 2.川红集团形象照拍摄 3.电视台微电影拍摄 4.唐杨各种专题片拍摄用人 5.国土局打点 6. 推广宣传片制作: 优秀模特三人组:王琼杜佳慧罗敏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给出的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把它选出来,并填在题中的括号里。错选或未选,该题无分。每小题1分,共20题,计20分): 1、1895年,严复在(B)上发表著名文章《原强》,引述了达尔文著《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学说,阐述了“物竞天生,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思想。 A、《新民丛报》 B、《直报》 C、《吕言报》 D、《强学报》 2、裘廷梁于1897年在《苏报》发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正式提出了(D)的口号。 A、“我手写我口” B、“打倒桐城妖孽” C、《定庵集》 D、“崇白话而废文言” 3、冯桂芬倡导散文改革的宣言是(B)一文。 A、《校邠庐抗议》 B、《复庄卫生书》 C、《定庵集》 D、《弢园文录外编》 4、梁启超于(B)年在日本东京创办我国第一个小说杂志《新小说》。 A、1987 B、1902 C、1900 D、1903 5、1911年,青年鲁迅创作了文言短篇小说(D)。 A、《狂人日记》 B、《呐喊》 C、《仿徨》 D、《怀旧》 6、梁启超倡导文学革新的理论核心是“新民说”,代表作是(A)。 A、《少年中国说》 B、《清代学术概论》 C、《夏威夷游记》 D、《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7、黄小配的《五日风声》是一篇反映“辛亥广州起义”事件的报告文学,也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中国最早的报告文学,于(D)年5月在《南越报》上连载。 A、1919 B、1912 C、1910 D、1911 8、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处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甲午战争期间,几乎是与(C)运动同步发展的。 A、维新 B、新文化 C、洋务 D、资本主义民族民主革命 9、随着近代西方哲学思潮大量涌入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明发生了全面的冲突和交汇,逐渐形成了以(A)为主线的中外思想杂糅的哲学氛围。 A、进化论 B、男女平权 C、阶级斗争 D、民主论 10、沐浴着“新世纪曙光”诞生的(C)杂志宣传文学革命,发表了李大钊、鲁迅等人的文章。 A、《新小说》 B、《清议报》 C、《新青年》 D、《瀛寰志略》 11、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得最为明确系统的,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文艺批评家(A)。 A、王国维 B、梁启超 C、康有为 D、章太炎

现代传媒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现代传媒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摘要:在当今社会,现代媒体已成为传播体育信息最重要的手段,现代传媒具有独特的宣传效果,传播了体育文化,优化了体育资源,同时推动了体育产业的快速兴起和发展。现代媒体与体育产业的走向是相辅相成的,体育产业既为现代传媒提供了新的挑战又为现代传媒迎来了新机遇,现代媒体在“新闻策划”理论的指导下,将更好地推动体育产业化的完善与发展。本文就现代媒体对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消极影响及关联效应进行综合系统研究。关键词: 现代传媒体育产业影响 Modern media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the modern media has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ports information, modern media has a unique advertising effects, spread the physical culture and sports resources to optimize the sports industry and promote the rapid growth and development. Modern media and the sports industry to complement each other, the sports industry is provided for the modern media and new challenges for the modern media ushered in the new opportunity, the modern media in the news planning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ory, will impel the perf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ialization. Based on modern media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and the associated effect of negative impact on integrated systems research. Keywords: Modern media Sports industry influence 前言: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完善,体育的魅力淋漓尽致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体育产业日益被融合到商品、交换和市场经济关系之中成为全球新的消费热点,而且也成为一个国家整体产业经济链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现代传媒具有独特的体育宣传效果,使体育无形资产不断增值。在现代传媒与体育产业的结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体育比赛为中心、以现代营销为手段的产业链。萨马兰奇指出:“体育项目只有在适应传媒的情况下才有机会发展”。 1 现代传媒与体育产业的涵义 现代传媒的涵义:指的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的传播媒介,即现代传播媒介。通常认为是大规模传递信息的载体:一是新闻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等);二是图书出版;三是广告文化公司(包括市场性的广告和广告设计等);四是传媒产品制作公司(包括电影制作公司、娱乐节目制作公司)等。[1] 体育产业的涵义:体育产业是指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其业务目前普遍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体育物质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包括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服装鞋帽、体育食品饮料等;二是体育服务的提供,包括体育赛事组织、体育广告宣传、电视广播传播、体育报刊、体育信息传递等。[2] 2 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体育产业被誉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成为近几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和经营为我国体育产业领域的不断拓宽提供了重要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稳定增长、体育社会化的拓展和体育人口的增加,体育产品开始成为消费热点,尤其是我国成功承办奥运会以来,体育消费得到了迅速发展,人们追求精神享受刺激了体育信息消费和体育劳务消费的增长。另一方面体育产业领域也不断拓宽,使体育产业的质量和产业效益逐步提高,在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社会体育消费需求迅速拓展,许多健身娱乐性体育项目很受大众欢迎,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促使更多的中小型企业把投资的热点投向群众参与性高的市场上来。其次我国体育产业的融资渠道也不断拓宽,财政拨款比重逐年下降,非财政收入来源比重不断增加,这是体育事业大力推行社会化、产业化、

传媒公司企业文化(1)

企业文化

企业使命: 传播优秀文化创造美好生活 企业宗旨: 顾客高度满意:我们以顾客的高度满意作为我们服务的标准,顾客满意的服务才是合格的服务。 公司稳健成长: 我们不断增强公司的实力,提高公司的效益,以此来满足客户和员工的需求,保证稳健的成长速度。 从业人员自我价值实现: 我们为员工提供发展自己才华的最佳平台,提供实现梦想和价值的最佳舞台。 与事业伙伴相互提携:我们致力于推动行业的发展,通过公司的快速发展带动事业伙伴成功,回报社会,成就自我。 企业愿景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企业经营理念 以情做人、以诚做事、以信经商。 团结实效诚信创新责任激情 企业发展理念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思路决定出路,机制决定动力,理念决定发展,人才决定成功。 企业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 凝聚英才、突显团队;营造非凡的工作氛围让员工尽显才华;塑造超群的职业团队使鸣企文化传媒尽显风范。 企业核心价值观 专业解决内地企业互联网络资源共享,为客户创值服务,与员工共创辉煌。 企业文化观 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为自身发展和自我提升而学习,倡导学习的速度决定发展的速度。 创业型团队:员工团结合作,努力创造集团事业的同时也成就自己的事业。 开放型文化:以前瞻性的智慧、水一样的韧性、海一样的胸怀聚天下贤士同发展,育行业英才共辉煌。 企业人才观 以发展来吸引人:通过公司的快速发展,为员工提供个人发展的空间和成就事业的平台;通过公司品牌实力、文化理念、人性化的制度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

以事业来凝聚人:有钱不一定有事业,有事业一定不缺钱,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事业将各方优秀人才凝聚在一起。员工依托公司强有力的平台,通过自身的努力,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以工作来培养人:“从基层做起、步步提升”与“破格提拔”相结合,让员工在工作中锻炼,不断进步,不断成长。 以结果来考核人:不谈借口和理由,注重员工实际的工作能力和所提供的结果。 企业用人原则 用人要疑,疑人要用;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从基层做起,步步高升;逐级管理与越级检查,逐级汇报与越级投诉相结合;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企业服务宣言 我们秉承“团结,实效,诚信,创新,责任,激情”的经营理念;我们坚持“真诚、热情、安全、周到、方便、快捷”的服务标准;我们追求专业化的品质,以客户的高度满意为使命;我们提供规范化的管理,与员工携手共创人生辉煌;我们相信沟通的魅力,随时倾听您的建议,了解您的需求;我们完善每一个细节,让您放心,省心是我们的承诺! 入职誓言 今天我选择挑战,道路充满艰辛,更有无限机遇。我要全力以赴,创

文化传媒公司项目投资分析可行性报告

文化传媒公司项目投资分析可行性报告

目录: 一、前言 (3) 二、文化传媒公司现状 (4) 三、项目建设及必要性 (5) 四、项目市场预测及建设规模 (6) 五、公司组织配备及劳动定员 (10) 六、项目投资估算 (12) 七、合作方式 (13) 八、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13)

一、前言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得到提高,在消费观念上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在满足了物质消费的基础上,已经朝精神需求方面发展,而在像镇原县平泉镇这样的副县级乡镇,消费观念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但是作为朝阳产业的文化传媒行业,虽行业市场庞大,但却未形成产业链,更谈不上规模经营和品牌服务,在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方面却存在很多的信任危机。目前在平泉,新城,中原的市场还是空白。婚庆行业门店个人也都规模不大,服务标准、收费标准参差不齐。同时,“传统”项目多,服务面窄,仅限于彩车、司仪、婚宴几个部分,难以满足当代青年追求的多元化、时尚化、个性化服务;广告策划宣传信息发布更是苦于没有渠道,许多商户,企业,学校,政府等只能依赖互联网,这样就有很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农村市场的需求。 1、市场调查: ● 婚礼庆典是中国婚礼80,90后所需求花费比例最高的项目, ● 广告策划宣传信息发布一直是每个商户,企做强做

大的基础所在。 2、项目背景 婚庆服务行业不仅是中国目前新兴的行业,而且是一个有着大片空白点且是中国青年人不可或缺的消费领域,同时随着人们对婚庆服务新的要求,服务种类将更加细化,服务内容将更加层出不穷,加上国民生活观念的日益转变,婚庆衍生服务也将成为新的时尚,影楼、婚纱、车队、礼仪、珠宝、餐饮酒业、旅游、房地产、居家装饰、家居用品、美容保健、计生等一切都令整个市场充满了无限商机和活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传媒产业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改革与扶持政策持续出台,文化消费市场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整个文化传媒产业稳步发展,并在发展中呈现出行业转型升级、多层次跨界整合、新媒体产品快速涌现等变化。在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诸如社区媒体、内容策划及渠道搭建等方面存在投资机会;而新媒体也在不断革新中探索更加成熟的商业模式,未来在垂直社区、大数据分析、移动视频等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 二、文化传媒公司现状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产品服务同质化,不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精选范文)

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脉络 中国的小说经历了一种从个人到大众,从庙堂到社会的锐变,小说不再成为人们消闲的工具,而是越来越成为反映社会现实,有益于民生的文学样式。这与五四以来的白话新文学的发展不无关系,正是白话文学的提倡,才使得人们从华丽辞藻,追求韵律的古典文学写作中解放出来,关注文学本身,关注“为人生”的文学,因此,现当代小说的发展时间并不长,确在这很短的时间中,诞生了众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一方面源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向前发展,为广大作家提供了广泛的创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另外一方面新时期以来,对“人”自身的发觉,也为作家表现人生,挖掘人性,提供了很好的意识导向。 总之,以五四为开端,中国的现当代小说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从最初的思想启蒙,到后来的战火硝烟,再到意识形态的强加,最后到了新时期这种百花齐放。中国现代小说积累了丰富了的作品与理论形态。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现代浪漫主义思潮是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领域的产物.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萌芽于20世纪初,到五四达到高潮。

五四运动时期: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思潮发生分化.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没有消失,而是在低谷中探索,它大致沿着两条途径发展:①是由五四浪漫主义蜕化出30年代的田园牧歌型的浪漫主义,;再到40年代浪漫主义,一度回归文坛中心,新时期则再次复兴,不久它就整体性地消失在80年代中期涌起的现代主义潮流中了;②是与政治结缘,由革命浪漫主义蜕变为文革时期的伪浪漫主义。 30年代后半期:在国内政治生活中提出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在文学方面则要求左翼文艺界以民族统一战线的立场调整文艺路线,其中包括重新评价“五四”文学,评估浪漫主义的地位和作用,以拓展文艺的社会基础。这时期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郭沫若 40年代:这个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回归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它作为一种因素融入现实主义,对现实主义思潮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代表是:胡风。还有一个以徐讠于、无名氏等为代表的“新浪漫派”,新浪漫派赞同创造社的文学观,坚持“情感表达的自由”,代表作有:徐讠于的《阿拉伯海的女神》。 30年代末到整个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从地域条件方面获得了回旋的空间。代表作家是:解放区的丁玲和孙犁,国统区的路翎。把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落实到创作中,转化成“人民底原始的强力”和流浪意

文化传媒公司发展

公司的组织结构 广告公司通常分为创意部(Creative)、客户服务部(AccountServicing)和媒介部(Media)。 创意部负责构思及执行广告创意。重点人物是执行创意总监(ECD),其下会视乎人手而分为若干组,每组由一至两位创意总监(CD)或副创意总监(ACD)带领,其中一位是文案出身,另一位是美术出身,但也有不少人身兼两职。其工作除构思广告外,也负责指导及培训下属。 创意总监下会有不同的小组,每小组由一位文案(CW)及一位美术指导(AD)组成。基本上两人会共同构思广告。由于美术指导的执行工作一般都较繁复,所以大都有一位助理美术指导(AAD)协助。有经验的文案及美术指导将会晋升为高级文案(SCW)及高级美术指导(SAD),但工作与以前大同小异。 创意部 电视制作(TVProduction)、平面制作(PrintProduction)、画房(Studio)及平面统筹(Traffic)4个小部门。电视制作部设有监制(Producer),负责电视广告的统筹,但实际上广告拍摄由广告制作公司负责。平面制作部设有平面制作经理(PrintProductionManager),主要负责跟进平面广告的印制工作。画房设有绘图员(Visualizer)、计算机绘图员(ComputerVisualizer)、正稿员(Artist)等职位。平面制作统筹(TrafficCoordinator)则负责统筹平面制作事宜。 客户服务部 主要工作是与客户联络及制定创意指导。重点人物是客户主管(DCS),其下按不同客户划分为不同的客户总监(AD)、副客户总监(AAD)、客户经理(AM)及客户主任(AE)。 媒介部 主要为客户建议合适的广告媒体(如电视、报章、杂志、海报、直销等),并为客户与媒体争取最合理的收费。重点人物是媒介主管(MediaDirector),下设媒介主任(MediaSupervisor)及媒介策划(MediaPlanner)等。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一)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一) 90年代以来,对中国20世纪文学和文化的重新认识成为众多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不过这些严肃的思考似乎又逐渐被淹没在各种西方“后现代”理论的引用与解释中,沉浸在传统的审美视角和单纯的作家和作品批评中。然而,与欧洲文明不同的是,当今中国的工业文明、现代化是在大众传播时代中进行的,是与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现代大众文化同步发展的。这种时代的到来,将使我们对文学未来兴衰的思考从文学作品本身向外的拓展显得格外重要。 其实,文学艺术是由创作行为和欣赏行为所共同构成的文化现象。文学的阅读或艺术的接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一部分,离开了特定的传播媒介,任何文学的接受都是不可能的,文学艺术的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特征其实都与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传播学理论家库利说:“传播的历史是所有历史的基础。”(注:转见丹尼尔·杰·切特罗姆:《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而不同时代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必然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精神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传播的角度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100年中,先后出现了报刊、广播、电视、因特网这四大媒体,以各种形式传播着文学作品。假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在几千年中如涓涓细水,弯弯曲曲地向前走,那么到了本世纪初至中叶就汇入了一条滔滔大河,而如今,这奔腾不息的大河又象突然面临深渊而不得不以加速度直奔而下,一泻千里!因此,所有传统的文学样式、文学传播方式、文学传播途径、文学作品的市场、文学作品的受众对象、文学作品的社会地位等等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化。 现代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一方面在影响着它们传播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使得文学作品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产生影响。传播使得文学的形式、小说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都产生了变化。毫不夸张地说,传播手段的发展与变化对今后文学(小说)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所特有的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产生的,它的众多特性取决于这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从西方吸收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思想的结果,同时,也与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背景、20世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等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王晓明在重评五四文学的传统——《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中曾经指出:“文本是文学现象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但是,它不是唯一的部分,在它身前身后,还围着一大群也佩戴‘文学’徽章的事物。它们有的面目清楚,比如出版机构,作家社团;有的却身无定形,飘飘忽忽,比如读者反应、文学规范。它们从各个方面围住文学文本,向它施加各种各样的影响”。(注:王晓明主编《批评空间的开创》,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7月第一版)因此,他从一份杂志(《新青年》)和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即从文学出版物和文学组织机构是如何出现、发展并共同构成文学机制及文学规范着手,来重新评价那些对后来的文学产生重要影响的五四文学传统。这真应了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体会改变一切。不管你是否愿意,它会消灭一种文化,引进另一种文化。”从这个角度看,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现代文学包括现代小说几乎是与现代传播同时形成并相互促进与成长的。没有现代传播技术的产生,也不可能有现代文学的诞生。 阿英也在《晚清小说史》中指出了晚清小说繁荣的原因,第一便是“印刷事业的发达,没有前此那样刻书的困难;由于新闻事业的发达,在应用上需要多量产生。”(注:阿英:《晚清小说史》,第1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正是印刷这一传播技术导致了传播活动和传播文化的繁荣。晚清文学与其他时代的文学在传播方式上的不同之一就是,以前大多是手抄或刻本(雕版或活字)的各种作品,而那时是作为报纸的副产品出现的。印刷技术的引进使得文化产品的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自然传播的面也就更广。 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他把小说称为“文学之最上乘”,又告诫为小说者,“名为小说,实则当以藏山之文,经世之笔行之”。

文化传媒行业发展概况

【文化传媒行业发展概况】 一、文化传媒企业改制上市的必要性 (一)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 1、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将文化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来认识 2、大型文化媒体集团通过上市,借助资本市场力量建立现代企业所必需的治理结构、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提升竞争力,这不仅是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是党和国家对文化传媒企业提出的最新要求,也是提高中国文化企业全球竞争力的有力保证 (二)有利于规范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 1、改制上市后成为公众公司,有利于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产业水平,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按《公司法》、《公司章程》和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运作,建立起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财务、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形成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体制。 2、上市后通过履行严格的信息披露程序,有利于提高财务和经营透明度,接受证券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促使深化治理结构改革,按照国际管理标准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质量和管理水平。 (三)有利于建立激励机制,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 1、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各行各业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也面临巨大挑战——人才竞争,尤其是管理人才和核心业务骨干的竞争,越来越成为现代企业必须应对的重要课题。 2、在市场化的环境下竞争,企业应逐步建立市场化的管理机制,包括薪酬激励机制。2006年10月《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办法》颁布以来,已有多家上市公司成功实施股权激励,从而使上市公司经营者获得公司股权,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通过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有利于吸引大批专业人才,使国有文化媒体行业真正成为人才的聚集地和制高点,有效抵御加入WTO后进入中国的境外媒体巨头以及民营媒体对人才的争夺。 (三)是国有文化媒体企业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应对新媒体的挑战的需要 1、目前国内文化媒体行业已经由增量增长发展到了存量整合的阶段,国内市场继续扩大的空间有限,行业内的并购整合与向区域外发展将成为主题,二者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上市融资是实现区域整合的重要手段。 2、近年来,以互联网、移动通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产业发展迅速。民营资本在新媒体产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其资本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国有传统媒体。通过改变体制、理顺机制、轻装上阵,适应媒体产业发展趋势,有效应对民营媒体的竞争,确保国有媒体的导向力和控制力,成为国有媒体单位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文化传媒企业资本运作现状及趋势 (一)新媒体发展现状 1、我国新媒体上市公司在市值上全面超越传统国有媒体 【目前我国新媒体上市公司发展迅速,仅腾讯公司的市值就已经超过14家国有传媒上市公司市值总和的两倍】 2、中国网络和移动新媒体将快速发展 1、据CNNIC发布第24次中国互联网报告,截止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3.38亿人,已经远远超过美国,位居世界首位。 2、目前网民平均上网时长是18.0小时/周,在主要的网络应用中,网络游戏的使用率达到

浅谈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现象

浅谈当今中国社会文化现象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文化也不断地得到了丰 富和升华。在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的当代文化中,我们能看到时代进步的脚步,也能感受到社会现实的残酷和悲凉。平心而论,我认为中国的发展速度在当代社会的确无人能及,就连超级强国也只能望而却步,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由于我们过分追求社会经济快速的发展,也使得我们的文化发展有些许的畸形。 首先是人们思想的物欲化!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时万万不能的。为了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人们秉着金钱至上的原则,不断地打破着自己的原则,违背自己的信念,甚至出卖自己的灵魂。这年头,教授摇唇鼓,为了赚钱;明星卖弄风骚,一系列的“门”事件发生,为了钱;新闻捕风捉影,随意夸大,引人们关注,为了赚钱。这已经成了一个张口闭口就是钱的社会。“财产纠葛”,“拜金女”,“分手费”等专有名词不断地出现,感情成为了利用的工具。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都免不了与钱扯上关系。 不仅是大人思想的物欲化,小孩子和青少年也是深受当今社会畸形文化腐蚀。由于网络的普及,缺乏辨别能力的小孩和青少年们被一股脑地灌输了不论好的,还是坏的思想,以被动的姿态过早地接受了他们不该接受的事情,青少年原本该积极向上的信念不断被荼毒,腐蚀。“非主流”“空虚”“颓废”“寂寞”等一系列的名词不断的出现,成为火爆名词。近几年来,超级女生、梦想中国等大型选秀活动造出了众多的星级人物。这在中学、大学里掀起了滔天的巨浪冲击着校园,引得不少学生试图放弃学业去参加选秀活动。“吃苦耐劳”的时代精神已经渐渐被遗忘了,人们越来越渴望一夜暴富。当今的青少年亦是如此,怕吃苦,怕努力,宁愿麻木也不选奋斗,让自己沉迷于网游,网络小说、玄幻小说,韩剧中,逃避生活。 再者是思想道德的滑坡!在当今市场经济社会里,不讲诚信、不顾责任、不凭良心的人和事屡见不鲜,整个社会充斥着物欲横流、见利忘义等思想,人们更是缺乏荣辱感、笃信潜规则,道德底线一再失守。如近期社会上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从苏丹红到三氯氰胺,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等关系到人民最基本吃饭的问题,再到老人倒地无人敢扶,冷漠人心的小悦悦事件等关

2021年文化传媒公司简介范文

文化传媒就是传媒业当中的一个延伸领域,用现代的传播手段,通过传媒来进行文化的传播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下面是文化传媒公司简介范文,欢迎参阅。 文化传媒公司简介范文1 上海耀客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具有前瞻性部署、专业化运作和规模化经营的新兴文化创意企业,总部位于上海,业务涉及影视剧创作、制作、演出经纪等多方领域。公司拥有一支年轻而富有创造力的核心团队,开发制作了电视剧《心术》《兰陵王》《离婚律师》《千金女贼》等影视作品,取得了优异的收视成绩及良好的社会反响;已有签约艺人张萌、魏千翔、贾景晖、田雷、陈欣予、李彧、孟丽、张雨剑、周宸佳、朱茵、姚安濂、臧洪娜等。除此以外,《三个奶爸》《女不强大天不容》《幻城》等多部重量级作品陆续制作中。 文化传媒公司简介范文2 北京文化传媒公司,1999年,一批在中央电视台工作过的深谙北京本土文化的优秀影视制作精英组建了影视制作团队,经过几年的努力于2xx年4月8日正式成立北京龙恩昌德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主要从事企业宣传片宣传片拍摄影视制作广告片拍摄广告片 制作风光片制作风光片拍摄动画制作,公司成立至今已为数十家大型企业上市公司金融机构策划拍摄编辑制作了宣传片广告片,专题片一经播出为客户提升企业形象助推业绩,制作精良的宣传片形象片广告片成为客户与同行拉开距离的催化剂! 2xx年2月5日,承蒙广大客户的厚爱与支持,公司规模扩大和创作团队得到优化,北京龙恩昌德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北京千影神韵文化艺术传媒有限公司。千影神韵拥有一流的前期拍摄后期编辑制作设备、专业的制作团队、电视台策划编导,新公司秉承客户为先为的原则,充满激情的继续服务于新老客户! 北京有千百家影视制作公司,但千影神韵只有一家。集影视前期策划、拍摄、后期制作、栏目包装为一体,作为专业的宣传片、专题片、风光片、广告片、电视栏目等的优质“智造商”,千影神韵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对动态市场的强大把控力,帮助一个个知名企业提升企业形象,推动着北京乃至更大范围内的文化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多年来,成就了一支视角独特,技术精湛,思路开阔,反应迅速的专业精英制作团队。千影神韵现有员工36人,其中导演、编导、影视策划、摄像师、剪辑师、动画设计师、音效师、化妆师等2余名专业人员,本着技术上追求卓越,服务上精益求精的宗旨,他们在每一个环节都尽心尽责,追求完美,以确保每个项目准确高效的达成。 文化传媒公司简介范文3 中国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热衷于中国的民族文化艺术,尤其民族音乐是其致力推广的主要对象。中国国际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是文化艺术的成功推广者,是沟通、运作中国和世界其它国家地区文化娱乐及影视项目的金色桥梁。携手诸多国内外名流艺术家给观众献上数不尽的饕餮盛宴,赢得无数的掌声和赞扬。中国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拥有经验丰富、优秀规模的策划执行团队;先进的制作设备、强大的海内外演员资源和整体运作能力,保障了各类大型项目策划执行的成功高效,在国际

文化传媒公司计划书

组建南通xx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计划书 一、公司描述 (一)公司名称:XX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二)公司性质: 集策划、创意、商演、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安装、咨询为一体的媒介性传媒公司。 (三)公司宗旨: 以帮助客户获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己任,旨在通过公司科学、专业、真诚的服务来建立客户与市场的最佳沟通渠道,把客户有限的资金进行最经济的策划和设计,让客户以最低的广告成本,达到最佳传播的效果。 (四)公司目标:打造长三角文化传媒界的专业品牌。 (五)经营范围:活动策划、广告设计制作、户外广告发布制作安装、大型商业演出、大型活动布展、网络媒介推广、城市亮化工程、报刊杂志发行等 (六)创业理念 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目前处于调查研究和起步的阶段,但是我们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即在起步之初积极探索发展模式和方向,走一条有自己特色的路子,通过有效的资本运作,从而在南通形成强有力的文化传媒公司,并逐渐向长三角发展。从最吸引小客户做起,以精益求精的务实态度与客户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逐步扩大自己的知名度,打出品牌,利用品牌效应,一点一点划分属于我们的“势力范围”。 我们将努力在每一个细节之中,都融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通过各种渠道分析

文化传媒发展的动态和趋势,从研究受众及市场出发,具体落实为我们的每一个客户提供科学化、专业化的服务。只有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这才是我们公司发展的关键。 二、市场调查 对南通大大小小传媒公司来说,无论是现在日子过得还算滋润的,还是靠吃老本聊以支撑的,又或是只能捞些边角废料勉强糊口的,活下去肯定是第一位的目标,与这些公司竭尽心智挣扎求生相对的是,一些曾经非常风光的知名公司包括几家大型传媒公司,却悄悄地偃旗息鼓、关门大吉了。 固然,消失的传媒公司未必是尽数死亡,——有些也许只是转向经营了,然而,对于那些仍想在媒体圈里混的大多数传媒公司来说,突破行业整体的闷局,突破自身生存的界限,吃得比别人稍多,跑得比别人稍快,活得比别人更长,是分分钟都在发愁的问题。而那些相对跑在行业第一方阵的公司,虽然还不能说已经由他们控制了“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们的先行经验和蕴涵在其行动背后的思想,无疑是值得那些挣扎求生者借鉴一二的。 要么专业化,要么组团 1、专业化:传媒公司今后越来越向专业化发展,决定了今后传媒公司今后的 人才储备也将越来越专业化。 2、整合化:对于广告传媒从业人士来说,“整合”的概念并不陌生,但是, 在南通,就缺的是“整合传播”,大型综合性的传媒公司几乎为零。但是从侧面讲,为我公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三、经营项目 主推业务: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与流变 引言 近几年来,中国文坛对于思想的不断呼唤,让我们不由得回忆起百年前的中国文坛,那是一个风云汇集,思想变化万千的年代。首先是政治与艺术的纠葛,其次是道与器的交会,文学不断寻找属于自身属性的真正文学性的坚韧与执着。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界定,我们一直从双重意义来归纳出其概念。首先,时间概念:从1917年到1949年;其次,价值归宿(根本属性):中国新文学,在另一方面是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50年代末期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换句话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指的是从1917年到1949年的中国新文学。而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学思潮,是站在众多社会思潮的前锋,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主流思潮,即中国新文学思潮,也被称为中国新文学内在的文学思潮系列。很多时候国内作家与文学理论家们都在讨论这一时期的文学思潮,分歧较为明显,而本文试图从现代文学思潮发展与演变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理性梳理总结,找出一些对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可供借鉴的东西。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起源 通过史料研究,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起源背景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西方外来思想蜂拥而至,这让中国的知识分子意识到传统封建思想对于中国人民的制约,因此综合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这场反侵略战争打破了清朝一直以来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器炸开了中国的大门。随着中西文学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国内逐渐形成了争相学习西方现代文明的潮流,出现了一大批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倡导学习西方文化的先驱。人们认为,要想改变中国封建落后的现状,就要从最基本的层面上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在1898年,一场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文件,改良政治教育体制的资产阶级政治维新改革戊戌变法登上历史舞台。这次戊戌变法的成就在于呼吁解放传统思想,创办学堂与报刊杂志,努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思想;在另一方面,戊戌变法对传统封建思想弊端直接揭露并进行猛烈抨击,有效促进了国民思想的觉醒,可以说是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启蒙运动。随着1911年辛亥革命的开始,它在推翻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思想得到普及的同时,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宰地位的传统文化产生猛烈地冲击。随着具有高尚政治权力的帝王制度消失,传统文化权威也消失不见,这使得国内知识分子在思想上得到解放的同时也产生了浓郁的焦虑感。一些相对完整而系统的具有新价值体系如自由主义、三民主义等承载中国知识分子新信仰的文学思潮开始萌发,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也因此开始崛起。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展历程 1 开拓期 这一阶段从1917年到1927年,此时西方民主共和观念早已进入国民内心,许多抨击反帝反封建的民主文化思想斗争不断出现。在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编撰的《青年杂志》创刊成功,并且将刊物第二卷改名为《新青年》。随后在1917年,胡适在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与《文学革命论》两篇文章,提倡应当为人生而艺术,这是第一次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接着,以《新青年》刊物与这一时期主张自由思想的北大联合,开始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封建文言、提倡现代白话,转变传统文学方向,反对传统文学、鼓励新文学的新时期文学革命运动。从1918年1月开始,以《新青年》为首的刊物开始采用白话文形式并运用标点符号。1918年5月,鲁迅将自己的小说《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上,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体现出中国现代新文学中彻底反封建的整体倾向,它的发表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础。 我们看到,新文化运动初期知识分子们以德先生与赛先生为口号,积极宣扬民主与文件,而这场运动实质是西方资产阶级新文化潮流与中国传统封建旧文化制度之间的斗争。在俄国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

文学作品与现代传媒 赵抗卫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90年代以来,对中国20世纪文学和文化的重新认识成为众多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不过这些严肃的思考似乎又逐渐被淹没在各种西方/后现代0理论的引用与解释中,沉浸在传统的审美视角和单纯的作家和作品批评中。然而,与欧洲文明不同的是,当今中国的工业文明、现代化是在大众传播时代中进行的,是与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现代大众文化同步发展的。这种时代的到来,将使我们对文学未来兴衰的思考从文学作品本身向外的拓展显得格外重要。 其实,文学艺术是由创作行为和欣赏行为所共同构成的文化现象。文学的阅读或艺术的接受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一部分,离开了特定的传播媒介,任何文学的接受都是不可能的,文学艺术的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特征其实都与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传播学理论家库利说: /传播的历史是所有历史的基础。01而不同时代传播媒介的不同特点必然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人类精神生活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从传播的角度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100年中,先后出现了报刊、广播、电视、因特网这四大媒体,以各种形式传播着文学作品。假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在几千年中如涓涓细水,弯弯曲曲地向前走,那么到了本世纪初至中叶就汇入了一条滔滔大河,而如今,这奔腾不息的大河又象突然面临深渊而不得不以加速度直奔而下,一泻千里!因此,所有传统的文学样式、文学传播方式、文学传播途径、文学作品的市场、文学作品的受众对象、文学作品的社会地位等等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变化。 现代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一方面在影响着它们传播的文化产品(包括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使得文学作品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传播、产生影响。传播使得文学的形式、小说的叙事内容和叙事方式都产生了变化。毫不夸张地说,传播手段的发展与变化对今后文学(小说)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20世纪的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所特有的和特定的社会背景产生的,它的众多特性取决于这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发展状况和从西方吸收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思想的结果,同时,也与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背景、20世纪现代化的传播手段等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也正因为如此,王晓明在重评五四文学的传统)))5一份杂志和 1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