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药复习重点

中药复习重点

中药复习重点
中药复习重点

中药学复习重点

1、中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2、配伍: 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者两味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3、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4、祛风湿药: 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治疗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5、止血药: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称为止血药。

6、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7、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8、煅: 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炮制方法。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

9、利水渗湿药: 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10、安神药: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的药物,叫安神药。

11、相反:两种药物同用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12、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13、理气药: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舒畅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1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轻或消除。

15、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气。

16、化痰药: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17、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水飞朱砂,炉甘石,雄黄。

18、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19、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0、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21、止咳平喘药:以缓解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功效,治疗咳嗽、喘证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22、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23、五味:指药物具有的辛、甘、苦、酸、咸五种基本味道。

24、补虚药: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正气虚衰为主要功效,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25、化湿药: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治疗湿阻脾胃证的药物,称化湿药。

26、道地药材 : 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材。

1、石膏与知母

2、生地与熟地

3、白芍与赤芍

4、苍术与白术

5、石决明与草决明

6、龙骨与牡蛎

7、半夏与陈皮

8、生姜与干姜

9、青皮与陈皮

10、肉桂与桂枝

11、茯苓与薏苡仁

12、银花与连翘

13、桑叶与菊花

14、麻黄与桂枝

15、牡蛎与鳖甲

16、石决明与决明子

17、生地与玄参

18、龟板与鳖甲

19、橘皮与半夏

20、羌活与独活

21、苍术与白术

22.生地黄与熟地黄

23、桑白皮与葶苈子

24、青皮与橘皮

1、应用收涩药时常配何类药同用,为什么?(2分)

答:收涩药其功效:收敛固涩,兼补虚之功。应用收涩药时常配配补虚药同用。

2、简述大黄的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3分)

答:【用法用量】煎服,5~15g。生用泻下力强,久煎则泻下力减弱,入汤剂应后下,或泡服。酒炙大黄偏于活血。大黄炭偏于止血。

【使用注意】①脾胃虚弱者慎用;②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或慎用。

③习惯性便秘多不用大黄,会致泻后便秘现象。

3、简述炮制目的是什么?(5分)

答:1. 增强药物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2. 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3. 改变药物的性能功效,扩大应用范围。

4. 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或制剂。

5. 纯净药材,以保证药材质量和称量准确。

6. 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4、应用化痰药时常配何类药同用?为什么?(2分)

答:化痰药性能特点:温性或寒性。味辛苦咸。主归脾肺经,与心肝有关。

配伍应用:①配健脾药②配行气药。

5、简述肉桂的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3分)

答:肉桂的【用法用量】煎服,1~5g,宜后下;研末冲服,每次1~2g。

【使用注意】①辛甘热,阴虚火旺、里有实热郁火、血热出血及孕妇忌用。②畏赤石脂。

6、大量应用凉血止血药时常配何类药同用,为什么?(2分)

答:大量应用凉血止血药或收敛止血药常配活血化瘀药,因其寒凉易于凉遏留瘀,防止止血留瘀。

7、简述甘草的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3分)

答:用法:生用:药性微寒,清热解毒。炙用:药性微温,补益心脾和祛痰止咳。用量:3~10克

使用注意:

①不宜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昆布同用。

②助湿壅气,湿盛胀满、水肿者不宜用。

③不宜大剂量长期使用(可致水钠潴留,引起浮肿)。

8、简述中药的性能包括哪些内容。(5分)

答:中药性能的基本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气。

五味,指药物具有的辛、甘、苦、酸、咸五种基本味道。涩附于酸,淡附

于甘。

升降浮沉,是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升: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向内收敛,趋向于内。归经,指药物对人体脏腑、经络等部位的选择性作用。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

脏腑经络的概称。

毒性,指一切药物的总称。药即毒也,毒即药也。指药物的偏性。

9、应用补血药时常配伍何类药同用,为什么?(2分)

答:补血药性能特点:甘温或甘平,兼辛酸之味,主归心肝经。多配补气、活血及健脾药同用。

10、简述附子的用量用法、使用注意。(3分)

答:【用法用量】煎服,3~15g。有毒,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使用注意】①辛热燥烈,易伤阴动火,热证、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②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③内服须炮制。④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11、简述中药配伍的主要形式。(6分)

答:中药配伍的主要形式: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如独参汤,清金散,都梁丸。相须: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如麻黄配桂枝;附子配干姜;全蝎配蜈蚣;槟榔配南瓜子。

相使: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可提高主药的功效。大黄配伍芒硝,黄芪配伍茯苓。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生半夏畏生姜;甘遂畏大枣;熟地畏砂仁;常山畏陈皮。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生姜杀生半夏毒。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人参恶莱菔子,生姜恶黄芩。相反:两种药物同用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12、简述甘遂的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2分)

答:甘遂入丸散,每次0.5~1g。有效成分难溶于

水,故不入煎剂。宜醋制减毒。虚弱者及孕妇忌用。反甘草。

13、试述开窍药的使用注意。(2分)

答:使用注意:1.忌用于脱证神昏。2.救急治标,不宜久用,中病即止。3.气味芳香,易于挥发,或有效成分不易溶于水,不宜入煎剂,多入丸散剂或其他新剂型,便于急救之用。4.孕妇忌用或慎用。

14、简述人参的功效及主治。(4分)

答:大补元气——元气虚脱证。

拯危救脱要药。如独参汤、参附汤、生脉散。补益脏气——肺脾心肾气虚证。补肺气要药,补脾气要药。补气生津——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安神益智——失眠多梦,健忘。

15、应用活血药时常配何类药同用?为什么?(2分)

答:活血药性能特点:多性温,少数偏寒凉。多味辛,兼苦味或咸味。多归心肝经。多配伍行气药同用。

16、简述朱砂的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2分)

答:【用法用量】内服不入煎剂,只宜入丸散或研末冲服,每次0.1~0.5g。【使用注意】①内服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以防汞中毒,久服令人痴呆。②孕妇及肝肾功能异常者慎用。③入药只宜生用,忌火煅。火煅则析出水银,有剧毒。

17、试述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有哪些。(3分)

答:1. 气味

辛甘,温热:多主升浮如麻黄黄芪苦酸咸,寒凉:多主沉降如大黄芒硝。

2.质地

花、叶、皮、枝: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多主沉降如苏子、牡蛎,特殊: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槐花、番泻叶也降;诸子皆降,苍耳子独升,蔓荆子、牛蒡子也升。双向性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白花蛇内走脏腑,外彻皮毛。

3.炮制

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如大黄泻下通便,酒炒清上焦火热。

4.配伍

少量沉降药配大量升浮药则升浮,多主升浮.少量升浮药配大量沉降药则沉降,多主沉降.桔梗载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

18、简述人参的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3分)

答:用法用量:补气:3~10g,文火另煎分次兑服,或泡服。

挽救虚脱:15~30g,文火另煎,频服或灌服。

使用注意:反藜芦;实证、热证、正气不虚禁用。

19、应用活血化瘀药时应配伍何类药物同用?为什么?(2分)

答:活血化瘀药性能特点:多性温,少数偏寒凉。多味辛,兼苦味或咸味。多归心肝经。多配伍行气药同用。

20、试述人参的性味、功效及主要适应证。(5分)

答:人参的性味甘微苦微温,脾肺心肾。功效及主要适应证一、大补元气——元气虚脱证。拯危救脱要药。如独参汤、参附汤、生脉散。二、补益脏气——肺脾心肾气虚证。补肺气要药,补脾气要药。三、【补气】生津——热病气虚津伤口渴及消渴证。四、安神益智——失眠多梦,健忘。

21、试述肉桂的功效及主要适应证。

答:肉桂辛甘热肾脾心肝

一、补火助阳——阳虚诸证。为补肾阳要药。

二、散寒止痛——寒凝诸痛证。

三、温经通脉——寒凝血瘀证。

四、引火归原——虚阳上浮。

五、鼓舞气血生长——用在补益气血方中。

22、试述附子的功效及主要适应证。

答:附子辛甘大热有毒心肾脾一、回阳救逆——亡阳证。为回阳救逆要药。如四逆汤,参附汤。二、补火助阳——阳虚诸证。三、散寒止痛——寒凝诸痛。止痛力强,治寒凝诸痛要药,兼风湿者尤宜,善治寒痹。

3、简述黄芩的性味、功效及主要适应证。(5分)

答:

3、述黄芪的功效主治。(5分)

答:

1、试述当归的功效及主治。(5分)

2、试述中药甘味的作用并举药物说明。(3分)

答:

3、试述中药苦味的作用并举药物说明。(3分)

“能泄、能收、能涩”既有补虚、和中

4、试述牛膝的功效及主要适应证。(5分)

5、请写出下列药物的正规处方用名:枣皮、淡大芸、二丑、金铃子。(2分)

6、苦味药有哪些作用,请举例说明之。(3分)

答:

7、请填写下列药物的用药部位:天花粉、黄柏、茯苓、石韦。(2分)

8、冰片、延胡索、木香、附子、蜈蚣均有止痛之功,其机理与适应证有何区别?答:

9、车前子、葛根、黄连、乌梅、附子均可治泻痢,其机理有何不同?(5分)答:

10、白术、桑寄生、艾叶、黄芩、紫苏均有安胎之功,其机理有何不同?

11、附子、桑寄生、防己、木瓜、全蝎均能治疗痹证,其机理与适应证有何不同?

12、黄连、大黄、白头翁、乌梅、车前子均能治疗泻痢,其机理有何不同?

13、延胡索、香附、川乌、全蝎、白芍均可以治疗痛证,其机理有何不同?

14、党参、当归、杜仲、麦冬、莲子均有补虚之功,其功效主治有何不同?

15、茯苓、附子、麻黄、甘遂、黄芪均能治水肿,其功效与适应证有何不同?

16、生姜、藿香、黄连、半夏、竹茹均能止呕,其功效机理有何不同?

17、麻黄、蛤蚧、地龙、磁石、桑白皮均能治喘证,其功效机理与适应证有何区别?

18、玄胡、甘草、肉桂、防风、当归均可治痛证,其止痛机理有何区别?

19、麻黄、桑白皮、磁石、紫苏子、蛤蚧均能治咳喘,其机理有何不同?

20、白头翁、大黄、乌梅、葛根、木香均可治泻痢,其功效主治有何不同?

21、试述行气、降气、补气、纳气、升举阳气各适用于什么病证?并举药物说明。

22、桑白皮、杏仁、地龙、磁石、麻黄均能平喘,其机理与适应证有何区别?

23、白及、小蓟、三七、艾叶、大黄均有止血之功,其机理与适应证有何区别?

24、紫苏、黄芩、桑寄生、艾叶、白术均能安胎,其机理和应用有何不同?

25、麻黄、葶苈子、厚朴、紫苏子、磁石均能平喘,其机理有何不同?

26、葛根、白头翁、黄连、大黄、乌梅均能治泻痢,机理和应用有何不同?

27、羌活、桑寄生、川乌、威灵仙、木瓜均能治痹痛,其适应证有何不同?

28、桑白皮、杏仁、瓜蒌、磁石、麻黄均能平喘,其机理和适应证有何不同?

中药炮制学(重要资料)

中药炮制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 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 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雷公炮炙论》刘宋南北朝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多用“修事”。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正文中设有“修制”专项。 《修事指南》张仲岩清朝以“修事”作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 3. 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此种分类方法基本能反映出炮制的特点, 但对饮片切制及切制前的洁净和软化处理等未包括其中。) 火制:煅、炮、炙、炒 水制:渍、泡、洗 水火共制:蒸、煮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 4. 制则(定义、举例) 1)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酒制大黄】 2)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资,有资助之意。【盐制知母】 3)相畏为制:指用某种辅料(含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生姜制半夏】 4)相恶为制:指炮制时可以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麸炒枳壳、煨木香】 5)相喜为制 5. 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 6. 炮制对重要毒性的影响:炮制对中药的影响是通过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 体的伤害,其主要途径: 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如:川乌、草乌等。 2)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如:巴豆、干漆等。 3)加入具解毒作用的辅料。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可降低毒性的辅料:甘草、生姜、醋、明矾、石灰、黑豆等。) 7. 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部位,如生诃子偏入肺经,长于清金敛肺利咽,用于治疗咽痛失音,肺虚久嗽。煨诃子炮制后使涩敛之性增强,专入大肠经,增强了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老人久泻久痢及脱肛症。 炮制可以调整某些药物的一药多经,使其作用专一。如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更好地治疗肝经疾病。小茴香、益智仁、橘核等经过盐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肾经,能更好地发挥治疗肾经疾病的作用。 第三章中药炮制对药物的影响

中药药剂学复习重点总结

一、绪论 1.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院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 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2.中药药剂学任务:学习、继承和整理有关药剂学的理论、技术和经验;吸收和应用现代 药学及相关学科中有关的理论、方法、技术、设备、仪器、方法等加速中药药剂的现代化;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中药新剂型,新制剂,并提高原有药剂的质量;积极寻找中药药剂的新辅料;加强中药药剂基本理论研究 3.中药药剂学地位作用:联系中医中药的桥梁,中药现代化的主要载体 4.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根据药物本身性质选择剂型; 根据五方便的要求选择剂型 5.三小三效五方便。三小:剂量小,毒性小,副作用小;三效:高效,速效,长效;五方 便:服用方便,携带方便,生产方便,运输方便,储存方便。 6.中药药剂学常用的术语: 1)药物与药品:凡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和药品。药品是 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2)制剂:根据药典或标准规定的处方,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 药品,称为制剂。 3)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目前 常用的有40多种。 4)方剂:根据医师临时处方,将药物或制剂经配制而成,标明具体使用对象,用法和用量 的制品。 5)成药:系指可以不经医师处方公开销售的制剂 7.中药药剂学发展的历史:夏禹时期已经发现曲,能酿酒和发现酒的作用;汤剂最早使用剂型,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记有药酒和汤剂:《五十二病方》记有丸剂;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为近代制剂工艺规程的雏形;唐《新修本草》(载药844,特点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最早的药典;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宋官方编写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制剂规范,设立专门生产成药和专门经营管理的机构 8. 质量控制分析法:显微鉴定法,理化鉴定法 9. 药剂分类:按物态分类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液体剂型和气体剂型。按制备方法分类 将主要工序采用同样方法制备的剂型列为一类。按分散系统分类真溶液型药剂、胶体溶液类剂型、乳浊液类剂型和混悬液类剂型、固体分散体剂型等。按给药途径和方法分类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和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10. 药典:是一个国家记载药品质量规格、标准的法典。 11.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即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指药品生产过程中, 用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条件和方法来保证生产优良药品的一套科学管理方法。GMP有国际性的、国家性的、和行业性的三种类型。GLP:指药品安全试验规范

中药方剂学复习题

中药方剂学考试范围 一、掌握各章节的第一味药的功效与应用第七章 第一节,发散风寒类 麻黄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应用:风寒感冒; 咳嗽气喘; 风水水肿。 第二节,发散风热类 薄荷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应用:风热感冒、温病初起; 头痛眩晕、目赤多泪,咽喉肿痛; 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肝郁气滞、胸闷胁痛。 第八章 第一节,清热泻火类 石膏功效: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敛疮生肌、收涩止血 应用:温热病气分实热证; 肺热喘咳证; 胃火、牙痛、消咳证; 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第二节,清热燥湿类 黄芩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湿温、暑湿、胸闷呕吐、湿热痞满、黄疸、泻痢; 肺热痈遏所致咳嗽痰稠; 血热吐衄; 痈肿疮毒; 胎动不安。 第三节,清热解毒类 金银花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痈肿疔疮; 外感风热、温病初起; 热毒血痢。 注意:疏散散风热、清泄里热以生品为佳;炒炭宜用于热毒血痢; 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第四节,清热凉血类 生地黄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应用: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 阴虚内热、骨蒸劳热; 津伤口渴之内热消渴,肠燥便秘 第九章

第一节,攻下类 大黄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应用:大便秘结、肠胃积滞; 火热内盛证; 瘀血证。 注意:攻下者宜生用,且入汤剂应后下,或开水泡服; 缓下者可用酒制大黄或大黄久煎; 活血祛瘀者应用酒制大黄; 止血者应用大黄炭。 第二节,润下类 火麻仁功效:润肠通便 应用:老人、产妇或久病体虚之津枯血少所致肠燥便秘。 第三节,峻下逐水类 甘遂功效:泄水逐饮,消肿散结 应用:身面浮肿、胸腹肿满; 治疗湿热肿毒,常单味研末,水调外涂。 第十章 第一节,祛风湿散寒类 独活功效:祛风湿、解痹痛、散寒解表 应用:风湿痹痛; 外感风寒兼湿证。 第二节,祛风湿清热类 秦艽功效:舒筋络、祛风湿、退虚热、清湿热 应用:风湿痹症; 骨蒸潮热、小儿疳热; 湿热黄疸。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类 五加皮功效:祛风湿、强筋骨、利水 应用:风湿痹症; 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水肿。 第十一章 第一节,化湿类 藿香功效:化湿、止呕、解暑 应用:湿阻中焦证; 呕吐;(本品山化湿和中止呕,为治湿浊中阻呕吐之佳品) 暑湿证及湿温证初起。 第十二章 第一节,利水消肿类 茯苓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安神 应用:水肿; 脾虚诸症; 失眠、心悸。 第二节,利水通淋类

中药鉴定学重点1

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2.走油: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物质。 3.显微化学反应:将药材的切片、粉末或浸出物等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某些化学试剂后产生沉淀或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形状和颜色进行鉴别的一种方法。 4.理化鉴别:利用中药中存在的某些化学成分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化学的、物理的或仪器分析方法,鉴定中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品质优劣的方法。 5.木间木栓:又称内涵周皮。即在次生木质部内形成木栓环带,通常由次生韧皮部的薄壁组织细胞栓化形成。如黄芩的老根中央可见木栓环。有的根中的木间木栓环包围一部分韧皮和木质部,把维管柱分隔成几个束,如甘松根。 5.内涵韧皮部:在次生木质部中包裹的次生韧皮部。这是形成层活动不规则产生的异常构造。在某段时间,形成层不仅向外也可向内生长韧皮部,但其后又恢复正常生长,致使次生韧皮部被包裹在次生木质部中。如黄芩,华山参,沉香 6.内生韧皮部:位于初生木质部内侧的初生韧皮部。 7.次生皮层:有些双子叶植物的根,次生构造不发达,表皮死亡脱落,栓内层的数列细胞中有的比较发达。 8.后生皮层:有些双子叶植物的根,次生构造不发达,由皮层的外部细胞木栓化起保护作用。9两面叶:常为一至数列长柱形的细胞栅栏组织,一般分布在上表皮下方,细胞内含大量叶绿体。 10等面叶:上下表皮内方有栅栏组织或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分层不清晰,形成等面叶。 11气孔指数:(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100)/(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同面积表皮细胞数) 12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平均栅栏细胞数目 13.脉岛数: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14.星点:大黄根茎横切面髓部由异型维管束形成的暗红色星芒状小点,排列成环,木质部在外,韧皮部在内,射线星状射出。 15.云锦花纹:何首乌块根横切面皮部由4~11个类圆形异型复合维管束形成的云朵状花纹。 16.罗盘纹:商陆根横切面的多轮环状凸起的花纹,木部隆起,是由同心环状异型维管束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 17.过桥:黄连根茎上的长而光滑,形如茎秆的节间。 18.铁线纹:人参根上紧密深陷的横状环纹。 19.珍珠疙瘩:人参须根上明显的疣状突起。 20.枣核艼:人参的不定根,较粗,形似枣核。 21.狮子盘头:某些根茎类药材顶端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膨大突起,状如狮子头,如党参,三七。 22.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23.马牙嘴:炉贝外面2枚鳞叶大小相近顶端较瘦尖,开口。 24.虎皮斑:炉贝表面黄白色,较粗糙,常有黄棕色斑块。 25.红小辫:天麻顶端残留的红棕色干枯芽苞,细长皱缩似瓣状。 26.鹦哥嘴:冬麻顶端留有的红棕色干枯芽孢,因头尖色为红棕色似鹦哥之喙而得名。 27.圆底盘:天麻底端圆脐形瘢痕,为母麻脱落的疤痕。 28.蛤蟆皮:天麻表面由潜伏芽排列而成的横环纹多轮,形似蛤蟆的外皮。 29. 车轮纹:根或茎类药材横切面上维管束与较宽的射线相间排列成稀疏整齐的放射状纹理,状如木制车轮。如木通等。

中药炮制学重点知识(学习相关)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 一、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三、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 ①《雷公炮炙论》南北朝刘宋时代雷 ②《炮炙大法》明代缪希雍 ③《修事指南》清代张仲岩 四、炮制的历代称谓。 炮制的历代称谓有炮炙、修治、修事、修制、合和、合药、制药、治制、制造。 五、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①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反制:栀子苦寒之性甚强,经过辛温的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即所谓以热制寒。 从制:以辛热的酒制仙茅,增强了仙茅的温肾壮阳作用。 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生地甘寒,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作用,制成熟地后,转为甘温之品,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一者性寒、主清,一者性温、主补。 ②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 酒炒升,姜汁散,醋炒敛,盐水炒则下行 ③炮制对归经的影响 心:童便、朱砂肝:醋、鳖鱼脾胃:姜、米、麦麸、土 肺:蜂蜜、姜汁胃:盐、黑豆汁、羊脂油 ④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毒的概念:①早期的“毒药”通常是药物的总称 ②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偏性 ③后世医药著作中所称“毒”则是具有一定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用之不当,可导致中毒,与现代“毒“的概念是一致的。 六、中药炮制的目的,各举2例说明。 ⑴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如乌头生品毒大,外用,水浸、蒸煮后降毒,供内服;巴豆去油制霜,降毒,缓和药性。 ⑵转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由寒转温,如生地黄与地黄;由温转凉,如天南星与制南星;缓和药性,如麻黄与蜜麻黄;产生新疗效,如生石膏与煅石膏。 ⑶增强药物疗效。如羊脂炙淫羊藿可以增强补肾壮阳;醋制延胡索可以增强活血止痛。 ⑷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趋向。如酒制升提—大黄生用治下焦实热,酒炙引药上行,清上焦实热;莱菔子—生用升散,涌吐风痰,炒制后主降,降气化痰,消食除胀。 ⑸改变药物作用等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醋制入肝,如柴胡、香附醋炙引药入肝;盐制入肾,如小茴香、砂仁盐制引药入肾。 ⑹便于调剂和制剂。体长的药材—紫苏、藿香;个大的药材—葛根、乌药;质地坚硬的药材—羚羊角、珍珠、磁石、自然铜、龟甲、鳖甲。 ⑺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药材常见杂质或非药用部位:根及根茎类—泥沙、杂药、芦头、

重点中药

重点中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发汗作用最猛,老人儿童慎用;辛温解表,宣肺利尿之要药。 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膀胱经;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防风: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止痒,消疮,止血。 白芷:辛,温;归胃,大肠,肺经;解表散寒,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紫苏叶:辛,温;归胃,脾经;解表散寒,理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不宜久煎。

生姜:辛,微温;归肺,脾,胃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呕家圣药;有健脾消食解毒作用;误食生半夏生南星都喉舌发麻及食鱼蟹中毒叶泄者,可用生姜汁冲服或煎汤内服。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 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去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兼滑肠通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止痒,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甘,苦,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润肺止咳,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清热解毒,能升能降。 柴胡:辛,苦,微寒;归肝,胆经;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治肝胆疾患及少阳证之要药。 葛根:干,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治项背强痛之要药。 石膏:辛,甘,大寒;归胃,肺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收敛生肌,收湿,止血);治气分实热和肺胃实火之要药。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清热泻火(既清实火又退虚火),滋阴润燥,甘润滋阴;善清上中下三焦(上能清肺润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阴降火)。

中药鉴定学重点整理

《中药鉴定学》复习总结 一、名词解释(白皮书的重点) 1.中药鉴定学: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 用学科。它是在继承中医药学遗产和传统鉴别经验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理化鉴别、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2.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 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 3.走油(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 出油样物质。 4.内涵韧皮部(又称木间韧皮部):为异常构造就是在次生木质部中包埋有次生韧皮部。 5.星点:是指大黄根茎中央的髓部有异常维管束散在或环列。 6.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断面皮部有4到11个异常维管束环列。 7.菊花心:药材断面维管束与较窄的射线相间排列成放射状,似菊花心。 8.过桥:味连节间表面平滑如茎秆。 9.晶鞘纤维:韧皮部及木质部纤维,周围薄壁细胞中含有草酸钙方晶。 10.芦头:根类药材顶端残留的根状茎。 11.芦碗:芦头上的数个圆形或半圆形凹窝状已枯茎痕。 12.艼:人参的不定根。 13.金井玉栏:指药材横切面皮部白色,木部黄色(桔梗) 14.蚯蚓头:防风根头部有明显密集的环纹。 15.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成凹下圆点状。 16.怀中抱月: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包小瓣,未包部分成新月形。 17.鹦哥嘴:天麻顶端具有红棕色至深棕色干枯芽胞。 18.气孔指数: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100\(单位面积上的气孔数+同面积的表皮细胞数) 19.栅表比:一个表皮细胞下平均栅栏细胞数目。 20.脉岛:叶脉中最微细的叶脉所包围的叶肉单位。 21.脉岛数:是指每平方毫米面积中脉岛的数目。 22.萌发孔:3孔沟(金银花);3个突起萌发孔(红花) 23.嵌晶纤维:纤维次生壁外层嵌有一些细小的草酸钙方晶或砂晶,如麻黄。 24.方胜纹:蕲蛇背部两侧各有黑褐色与浅棕色组成的“v”形斑纹17-25个。其“v”形的 两上端在背中线上相接。

中药复习重点(1)

中药学复习重点 1、中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2、配伍: 按照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或者两味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用。 3、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4、祛风湿药: 以祛风湿为主要功效,治疗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5、止血药:制止体内外出血,治疗各种出血病证的药,称为止血药。 6、中药学: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品种、来源、产地、采集、贮存、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7、相须: 两种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 8、煅: 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的炮制方法。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以充分发挥疗效。 9、利水渗湿药: 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10、安神药:以宁心安神为主要功效,治疗心神不宁病证为主的药物,叫安神药。 11、相反:两种药物同用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十八反,十九畏。 12、开窍药: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13、理气药:凡用以调理气分疾病,能舒畅气机,可使气行通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 1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轻或消除。 15、四气:指药物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为四气。 16、化痰药:以祛痰或消痰为主要功效,治疗痰证的药物,称为化痰药。 17、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如水飞朱砂,炉甘石,雄黄。 18、相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19、解表药: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0、利水渗湿药: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的药,称为利水渗湿药。 21、止咳平喘药:以缓解或制止咳嗽和喘息为主要功效,治疗咳嗽、喘证的药物,称为止咳平喘药。 22、相恶: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 23、五味:指药物具有的辛、甘、苦、酸、咸五种基本味道。 24、补虚药:补虚扶弱,纠正人体正气虚衰为主要功效,治疗虚证的药物,称为补虚药。 25、化湿药: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治疗湿阻脾胃证的药物,称化湿药。

中药学考试重点总结

中药考试重点总结 鉴别用药 白芍与赤芍: 在功效方面,白芍长于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平抑肝阳;赤芍则长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泄肝火。在应用方面,白芍主治血虚阴亏,肝阳偏亢诸证;赤芍主治血热、血瘀、肝火所致诸证。又白芍、赤芍皆能止痛,均可用治疼痛得病证。但白芍长于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主治肝阴不足,血虚肝旺,肝气不舒所致得胁肋疼痛、脘腹四肢拘挛作痛;而赤芍则长于活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滞诸痛证,因能清热凉血,故血热瘀滞者尤为适宜。 川贝母与浙贝母: 川、浙二贝之功,基本相同,但前者以甘味为主,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后者以苦味为主,性偏于泄,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至于清热散结之功,川、浙二贝共有,但以浙贝为胜。 龙骨与牡蛎: 龙骨与牡蛎均有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作用,均可用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阴虚阳亢、头晕目眩及各种滑脱证。然龙骨长于镇惊安神,且收敛固涩力优于牡蛎;牡蛎平肝潜阳功效显著,又有软坚散结之功。黄连、黄芩与黄柏: 黄芩、黄连、黄柏三药性味皆苦寒,而黄连为苦寒之最。三药均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要功效,用治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常相须为用。但黄芩偏泻上焦肺火,肺热咳嗽者多用;黄连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旺、高热心烦者多用;黄柏偏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桑叶与菊花: 桑叶与菊花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同可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得目赤肿痛,以及肝肾精血不足,目暗昏花等证。但桑叶疏散风热之力较强,又能清肺润燥,凉血止血。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较强,又能清热解毒。 鳖甲与龟甲: 龟甲与鳖甲,均能滋养肝肾之阴、平肝潜阳。均宜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亢旺之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及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等症。但龟甲长于滋肾,鳖甲长于退虚热。此外,龟甲还兼有健骨、补血、养心等功效,还常用肝肾不足,筋骨痿弱,腰膝酸软,妇女崩漏、月经过多及心血不足,失眠、健忘等证。鳖甲还兼软坚散结作用,还常于腹内癥瘕积聚。 重点药 人参 药性:甘、微苦,微温。归脾、肺、心、肾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应用:①体虚欲脱,肢冷脉微②脾虚食少,肺虚喘咳,阳痿宫冷③气虚津伤口渴,内热消渴④气血亏虚,久病虚羸⑤心气不足,惊悸失眠。 大黄 药性: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应用:①湿热积滞便秘②血热吐衄,目赤咽肿③痈肿疔疮,肠痈腹痛④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⑥烧烫伤。 桂枝 药性: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中药炮制学

第一讲讲稿 授课时间:2014-2-24,第1~2节。 教学内容: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目的: 一、知识要点:掌握中药炮制和中药炮制学的概念;了解中药炮制的特点和中药炮制学的任务;了解中药炮制学的起源和发展。 二、能力培养:提高阅读本草文献的能力;培养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增强法制意识;强调学科交叉的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为中药炮制的概念和特点;中药炮制学的概念和任务。难点为中药炮制的特点:独特性、古老性和合理性。 教学过程: 一、第一节概述 1、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 重点讲解:中药炮制和中药炮制学的概念。 2、中药炮制的特点 先讲中药使用的特点,再讲中药炮制的特点。 中药使用的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一药多用;需要调剂、制剂;需要炮制。 中药炮制的特点:独特性;古老性:起源、理论体系和生产方式都具古老性;合理性。 3、中药炮制学的任务 紧紧抓住中药炮制学的概念来逐项讲解。 炮制原理;炮制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发展方向。 二、第二节中药炮制的起源和发展 1、中药炮制的起源: ①中药炮制起源于中药发现和使用的实践,有了中药就有了中药炮制; ②中药炮制的产生与火的利用密切相关; ③中药炮制的产生与饮食相关; ④酒的发明促进了中药炮制的发展。 2、中药炮制的发展:

①春秋战国至宋代: 炮制技术的发展和积累阶段,技术出现—随方注脚—专章论述—专著出现—法定技术。(《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新修本草》、《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雷公炮炙论》)。 ②金元时期: 炮制理论的形成阶段,伴随着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中药炮制理论迅速发展。(《药类法象》、《汤液本草》)。生升熟降、生泻熟补等。 ③明清时期: 炮制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总结阶段。(《本草蒙筌》、《本草纲目》、《炮炙大法》、《修事指南》)。 ④现代时期: 振兴和发展时期。管理-生产-教育-科研-著作。

中药学重点药

中药学 第一章.解表药 第一节发散风寒药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桂枝: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逆。 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解鱼蟹毒。 生姜: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 香薷: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 荆芥:解表散风,透疹,消疮。 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羌活:解表散寒,祛风除湿,止痛。 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宣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 第二节发散风热药 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 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 蝉蜕: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解痉。 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 菊花: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葛根: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通经活络,解酒毒。第二章.清热药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泻,收湿敛疮。 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芦根: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天花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消肿排脓。 栀子:泻火除烦,清利湿热,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夏枯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 决明子: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 龙胆:清热燥湿,清肝泻火。 苦参: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第三节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 穿心莲: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燥湿。 大青叶: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贯众:清热解毒,止血,杀虫。 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 野菊花:清热解毒,泻火平肝。 大血藤: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方剂:是在辩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的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外科、皮肤科为主)、283首方,用药242种、记载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标志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载方13首、剂型较丰富:汤、饮、膏、丸、丹、酒、醴、提出方剂分类:“七方”说、提出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提出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两汉时期方剂学的形成和奠基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辨证论治,方中寓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配伍严密,药变方殊载方323首,使用药物270多味;剂型丰富,煎服有法;疗效卓著,流传千古。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重实用,略于理论 《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单方510首、复方494首;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论述简要,载录之药方“皆已试而后录。 隋唐时期大部头方书的出现 《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载方7500多首;病症类方,首列妇儿;专辑“食治”卷;收录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载方6800多首;保存许多散失方;按科、病分类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的全面发展 1.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 载方确有效验而实用;详列主治、组成外,尚详述药物的炮制和制剂;用药辛温香燥 2.专科方书问世:《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3.方论专着产生:《伤寒明理论》(成无已)--第一部专门用君臣佐使理论剖析方剂的专著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善用寒凉,为寒凉派,著《宣明论方》;张从正主张攻下,为攻下派,著《濡门事亲》;李东垣专补脾胃,为补土派,著《脾胃论》;朱震亨力倡滋阴,为滋阴派,著《丹溪心法》 明清时期方药共荣、由博返约 1.载方之巨,历史之最:《普济方》载方61739首--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2.方论专着,层出不穷:《医方考》、《医方集解》 3.专病专方,病证结合 《医林改错》(王清任)--主要针对瘀血病证 《温病条辨》(吴瑭)--针对温热病证 4、方剂分类,已具模型(1)功效分类方剂《医方集解》 (2)治法分类方剂《景岳全书》(张景岳) 《医学心悟》(程钟龄) 近现代时期继承整理与现代化研究 1、大量古代方书之校刊出版 2、方剂工具书的大量涌现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杰出代表 3、教材建设的不断更新 4、实验方剂学的雏形出现 5、中药新药的研究和生产 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法则。 治疗大法:针对某一类证候(病机)共性所确立的治法。

中药鉴定学笔记——考试重点

根茎类中药 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根茎的区别 双单 外表有木栓层无木栓层或薄 断面形成层的环纹内皮层的环纹 V.B . 环状排列散布 髓中央具髓中央无髓 狗脊 【性状】表面残留金黄色茸毛;近边缘处有1条棕黄色隆起的木质部环纹 细辛 大黄 何首乌 牛膝 商陆 银柴胡 太子参 【来源】毛茛科乌头干燥母根——川乌 北乌头的块根——草乌 乌头子根加工品——附子 【性状】 一、生川乌:形成层环纹呈多角形,味辛辣而麻舌 二、生草乌:具不定根残基(钉角),形成环多角形,味辛辣,麻舌 白芍 【产地】浙江产为杭白芍,为“浙八味” 【采收】刮去粗皮,入沸水略煮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 【性状】味微苦,酸。

赤芍 【性状】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味微苦、酸涩 黄连 【来源】毛茛科黄连的根茎——“味连” 三角叶黄连的根茎——“雅连” 云南黄连的根茎——“云连” 【性状】 1.味连:多分枝,集聚成簇,形如鸡爪,“鸡爪黄连”;部分节间平滑,习称“过桥”味极苦。雅连:多单枝,“过桥”较长 云连:多单枝,弯曲呈钩状,较细小 防己 延胡索 板蓝根 苦参 山豆根 北豆根 甘草 黄芪 【性状】皮部黄白色,木部黄色,称“金井玉栏”;显“菊花心”;气微,生豆腥气弄,味微甜。注:黄芪(色深)和甘草(色浅) 远志 【性状】皮部易与木部剥离;嚼之有刺喉感(甘草水煮) 人参 【来源】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园参”:栽培品 ◆“林下山参”、“籽海”:播于山林野生状态下自热生长 【产地】吉林,辽宁、黑龙江——“关药”

【性状】1.上部或全体有疏浅的粗横纹及明显纵皱纹,须根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2.根茎(芦头)具稀疏凹窝状茎痕(芦碗)及不定根(艼) 三七 【来源】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 【产地】云南东部(滇七) ;广西西部的田东、田阳等县(田七) 【采收】主根称“三七”,剪下的芦头、侧根、细根分别称为“剪口”、“筋条”、“绒根”【性状】表面灰黄色(铜皮)或灰褐色(铁皮),周围有瘤状突起,断面灰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味苦,后回甜。 白芷 【性状】皮孔样横向突起,习称“疙瘩丁”或排列成四纵行。形成层环近圆形(散生)或近方形(纵生) 南沙参 【来源】桔梗科轮叶沙参、杏叶沙参的根 【性状】体轻,质松泡 龙胆 【产地】东北,“关龙胆” 【性状】味甚苦 百前 【性状】质脆,断面中空,称“鹅管百前” 紫草 【产地】新疆、内蒙古

中药炮制学(本)复习过程

中药炮制学(本)

中药炮制学(本) 交卷时间:2019-12-03 12:36:42 一、单选题 1. (2分)欲清热除烦时,脾胃较虚弱者可选用() ? A. 栀子 ? B. 炒栀子 ? C. 焦栀子 ? D. 栀子炭 ? E. 麸炒栀子 得分:2 知识点:中药炮制学(本) 展开解析 答案C解析2. (2分)下列炮制品中属于“从制”的是() ? A. 酒炙黄连 ? B. 姜炙黄连 ? C. 吴萸炙黄连 ? D. 黄连炙吴萸 ? E. 胆汁炙黄连 得分:2 知识点:中药炮制学(本) 展开解析 答案E解析3. (2分)炮制西瓜霜的辅助性药物是( )

? A. 白矾 ? B. 芒硝 ? C. 甘草 ? D. 生姜 ? E. 石膏 得分:2 知识点:中药炮制学(本) 展开解析 答案B解析4. (2分)西瓜霜的功效是() ? A. 消肿清火 ? B. 泻热通便 ? C. 润燥软坚 ? D. 消导 ? E. 下气通便 得分:2 知识点:中药炮制学(本)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5. (2分)麸炒时,麦麸一般用量为每100公斤药物,用麦麸() ? A. 5公斤 ? B. 10~15公斤 ? C. 20~25公斤 ? D. 30公斤 ? E. 40公斤

得分:2 知识点:中药炮制学(本) 展开解析 答案B解析6. (2分)烘法的操作方法为() ? A. 药物置近火处,使内部水分蒸发 ? B. 药物置锅内,文火加热,使内部水分蒸发 ? C. 药物置锅内,文火加热,勤翻动,使内部水分蒸发 ? D. 药物置锅内,中火加热,使内部水分蒸发 ? E. 药物置锅内,中火加热,勤翻动,使内部水分蒸发得分:2 知识点:中药炮制学(本) 展开解析 答案A解析7. (2分)滑石粉炒适用于() ? A. 种子类药物 ? B. 腥味大的动物类药物 ? C. 质地坚硬的根类药物 ? D. 韧性较大的动物类药物 ? E. 骨骼类药物 得分:2 知识点:中药炮制学(本) 展开解析 答案D解析8. (2分)艾的加工方法是()

中药重点

1.简述中药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4)改变某些药物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5)纯净药材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2.药物的性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即四气(寒、热、温、凉、平)、五味(辛。甘、酸、苦、涩、咸、淡)、升降沉浮、归经、毒性等 3.举例说明中药苦味的作用。 能泄能燥、能坚阴,具体指是清泄(热邪),如栀子清热泻火;通泄(大便),如大黄通导大便;降泄(肺胃肝之气上逆),如杏仁止咳平喘。苦寒燥湿;苦寒燥湿,如苍术燥湿健脾。坚阴指的是泻肾火存阴,如黄柏 4.辛味药具有哪些作用?分别举例说明。 辛味有能散能行的作用,能发散风寒,如黄麻,发散风热,如薄荷;行气,如木香,行血如红花等作用。 5.试述妊娠用药禁忌的一般原则。 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在妊娠期治疗用药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妊娠禁忌,一般是大辛大热、破气破血、辛香走窜、芳香开窍、药性猛烈、毒性较大的药物。 6.应用退虚热药时常配何类药同用,为什么? 常配养阴药及清热凉血药同用。因引起的虚热原因的主要为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配养阴药同用,可以标本兼顾,另外温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已伤也可致虚热,此时单纯退虚热则邪热尚未尽,故配伍清热凉血药同用,既退虚热,又清湿热 7.大量应用凉血止血药时常须配伍何类药同用?为什么? 大量应用凉血止血药时,常须配伍活血药同用,以防止血留淤。 8.应用活血祛瘀药时常配伍何类药同用?为什么? 应用活血祛瘀药常配行气药用,因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行气药可加强活血药的作用。 9.应用化痰药时常配伍何类药同用?为什么? 应用化痰药时常配健脾药同用,因为脾为生痰之源,健脾则能减少痰的生成,为治痰之本;亦配行气药同用,因为气行则痰易化,故常配此两类药同用 10.应用补血药时,常配伍何类药同用?为什么? 常配补气药同用,因气能生血,配补气药同用,可加强补血之功。 11.应用收涩药时,常配伍何药同用?为什么? 常配补虚药同用,因为收涩药为滑脱证而设,偏治标,补虚药能治本,滑脱病证宜标本兼治,故配补虚药后能标本兼顾。 12.清热药分为哪几类,请分别叙述其适应证,并举药物说明。 清热药分五类:清热泻火药:用于热病邪热气分之高热、口渴,烦躁,脉洪大等湿热证以及脏腑火热证,如石膏等。清热燥湿药: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与方剂学基础知识 第二节中药性能的理论知识 1、简介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包换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病,是因其特性和效用,又称偏性。以药物的偏性,调理脏腑功能,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以达扶正袪邪,防治疾病的目的。 2、四气理论

3、五味理论 (一)定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等味。 (二)确定依据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药味既是药物的滋味,又超越了药物的滋味,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 (四)阴阳归属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五)气味配合 1.气与味配合的原则包括:a.任何气与任何味均可组配。b.一药中气只能有一,而味可以有一个,也可以有两个或多个。C.味越多,说明作用越广泛。 2.规律气味配合规律包括:a.气味均一。b.一气二味。C.一气多味。 升降浮沉理论 (一)定义:特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1.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 2.这种趋向与所治疾患的病位相同 3.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向外,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泻利等 4.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分别具有升阳发表,袪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5.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分别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 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作用。

(二)确定依据 1.质地质轻主升浮,如花类、叶类 质量主沉降,如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类 2.气薄(寒、凉)者降 气厚(热、温)者浮 味薄(辛、甘、微苦)者升 味厚(酸、苦、咸)者沉 3.性味 四气:温升、凉降热浮、寒沉 五味:辛、甘、淡主升,酸、苦、咸主降 4.临床疗效 病势:向上、向下、向内、向外。 病位:在上,在下,在里,在外。 药物:向上,向下,向里,向外的作用趋向。 (三)阴阳归属 升浮属阳,沉降属阴。 归经理论 (一)含义归:药物作用的归属;经:人体的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二)理论基础 1.脉象学说:论述人体脏腑经络。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 2.经络学说:研究人体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学 说。 毒性理论 (一)含义 “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1.狭义之毒:物之能害人即为毒 2.广义之毒:a.药物的总称,也就是说药是“毒”,“毒”即是药。b.药物的偏性, 也就是说药物之所以能治病,就在于其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毒”,其对 人体具有两面性,即既能治疗疾病,又能毒害人体,关键在如何应用。 (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品种混乱。 2.误服毒药。 3.用量过大。 4.炮制失度。 5.剂型失宜。 6.疗程过长。 7.配伍 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 (三)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量渐增法投药,切忌初用即给足量,以免中毒。 2.采制要严 格,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严格把住采制药各个环节,杜绝伪劣品。3.用药要合 理,杜绝乱滥投,孕妇、老幼及体弱者忌用或慎用毒烈之品。4.识别过敏者,及 早予以防治。 第三节中药功效与主治 功效的概念与分类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键体的作用。又称功能、 功能、效能、效用。 分类 1.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辩证的功效对应表里辩证:解表、发表、

中药炮制学_精华版(简答+大题+重点药)

中藥炮制學(加粗字體為重點)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名詞解釋)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名詞解釋) 一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净制①除去杂质②除去非药用部位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③除去一些外形相似的其他有毒药物 2.加工切制切制的目的是提高煎药质量或有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 3.加热炮制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和煅制应用最为广泛。 制药原则: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偏性或改变药性。如酒制大黄 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疗效。如盐制知母 相畏(或相杀)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杀半夏、南星毒 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如米泔水制苍术 二具体方法 制其形:改变外形、药用部位制其性:改变性能制其味:调整五味或矫正劣味制其质:改变质地和性质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四气:寒凉温热(平性)五味:辛、甘、酸、苦、咸(淡、涩)有三种情况: 一是―反制‖,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如姜栀子 二是―从制‖,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如胆黄连 三是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如生地为清营凉血之品,而制成熟地后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毒性和偏性(副作用),炮制能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中藥炮制的目的:毒去效存最主要的目的是减毒增效,满足临床需要。 1.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 2.改变或缓和药性 3.增强药物的疗效 4.改变或增强药物的作用趋向 5.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 6.便于调剂制剂 7.洁净药物,利于贮藏保管 8.利于服用 炮制对药物化學成分的影响 一、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的影响 1有效成分①性质稳定—可加热或用辅料处理,如醋元胡;②不耐热—生用,应避免或少加热,如石榴皮、山豆根; ③水溶性大—少泡多润,如槟榔、苦参; 2有毒成分通过炮制,转化成毒性较小的成分,如川乌 二、炮制对含苷类药物的影响 1有效成分:①破坏分解酶,如槐花、黄芩、苦杏仁;②避免醋制;③采用少泡多润的方法,如秦皮、大黄等;2非有效成分:通过水洗、在酸性条件下处理加以破坏。 三、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的影响 1有效成分:水处理不宜浸润、闷润,要抢水洗热处理时,最好在500C以下或以阴干为主。 2有毒成分:加热处理引起量变或质变,如苍术、荆芥。 本教材采用工艺与辅料相结合分类法这种分类方法 液体辅料(包括药汁) 1.酒黄酒,白酒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臭矫味、引药上行、增加溶出等 2.醋作用: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增加有效成分溶出等。

完整word版,中药重点

+ 中药重点 总论 一、简述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和基本原理。 基础作用:A祛除病邪,消除病因;B恢复脏腑经络的正常生理作用;C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 基础原理:以药物的偏性(各种药物本身各自具有的若干特性和作用)来纠正疾病所表现出来的阴阳气血偏盛偏衰。 二、中药的性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毒性 三、四气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各有何作用? 温热寒凉四种药性及平性药 寒凉药:减轻或消除热证,如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凉肝息风等。 温热药:减轻或消除寒证,如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通经络等 四、五味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各有何作用? 含义: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淡归于甘,涩归于酸) 实际意义:A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B表示药物作用的基本范围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涩属阴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活血作用,多用治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 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正气虚弱、食积不化、脘腹挛急疼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 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多用于自汗盗汗、肺虚久咳等滑脱不禁的病证。涩同酸。 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热泻火、降泄气逆、通泄大便、泻火存阴等作用,用于治疗火热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证。 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多用治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证。 淡:“能渗、能利”,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多用治水肿、脚气浮肿、小便不利之证。“淡附于甘” 五、简述升降沉浮的含义及影响因素。 内容:升降沉浮是表示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按顺序即向上、向下、向内、向外四种不同的作用趋向。是与疾病所表现的趋向性相对而言的。 影响因素:A性味,味属辛、甘,气属温、热的药物多升浮;味属苦、酸、咸,性属寒、凉的药物多沉降。B药物的质地轻重,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C炮制,有些药物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D配伍,一般来说升浮要在大队沉降药中能随之下降,反之,沉降药在大队升浮药中能随之上升。总之,升降沉浮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相互转化。“升降在物,亦在人也”。 六、归经的含义和形成的依据是什么? 含义:归经是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