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唐代服饰

唐代服饰

一、女子
隋唐五代的妇女服装,变化多端,尤其以唐代最为历代之冠,为中国服装史留下
辉煌一页。
以襦来说,隋唐五代,襦的样式有所变化,除原来的大襟,更多地采用对襟,衣
襟敞开,不用钮扣,下束於裙内。衣袖则以窄袖为主,很少用大袖。袖子的长度
通常都在腕部,也有长过手腕,甚至可将双手藏於袖内。
至于衫子方面,南北朝以後,由于受胡服的影响,妇女衣衫又变为窄袖。直至盛
唐期间,妇女的服装仍以窄袖为主。到了晚唐五代,社会风气再度变迁,又将衣
袖裁制成宽博的样式。这时的衫子,大多用轻如雾縠、薄如蝉翼的纱罗为之,着
时里面不衬内衣,连肌肤都隐约可见。
唐代妇女,除穿着衫襦外,还有一种「半臂」的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穿
半臂者不多,直到隋代以後,才重新出现。最初为内官及女史所服,後传至民间,
成为一种常服。

另外袍服方面,唐代女袍初为圆领、大襟的样式,袍服的袖子开始时多用大袖,
就是在臂肘处做得十分宽大,形成圆弧,俗称为袂,或称牛胡,意思是说衣袖垂
下,如牛的颈垂。及至衣袖顶端,又有明显的收敛,并多缘以袖口,这种袖口古
时称袪。今观早期袍服,衣袖部分多作此式。两袖翩翩,在造型上虽然比较美观,
但对地处北地的少数民族来说,则不太适宜。于是,又出现了紧裹双臂的窄袖。
随着丝绸之路的通行,南北风习互相渗透,这种紧身、适体的袍服样式,也被汉
族人民所接受,曾在中原地区风靡一时的胡服,就属于这种服式。
唐代妇女穿着胡服,可说是一时风尚,多流行於贞观至开元年间,妇女均以胡服、
胡妆为美。如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刻中,就有穿胡服的妇女,她们着锦绣浑脱帽、
翻领窄袖袍、条纹小口裤和透空软锦靴,有的还佩有蹀躞带。另外,回鹘装亦是
胡服一种,亦有不少妇女喜爱穿着。盛唐之後,胡服的影响便逐渐减弱了。
说到裙子方面,隋代的短襦长裙,它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
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而唐代妇女的裙子,仍以长为美
外,也以宽博为尚,大多集六幅布帛而成。尤其在中唐後,服装渐趋宽大的特色,
十分明显,较隋末唐初宽松得多。隋唐以後,由於裙幅增加,摺褶也愈多,於是
也就出现了百褶裙的样式。
唐代的裙子无论是质料之贵、色彩之艳、式样之多、装饰之精,都大大超过前代
了。至於广大妇女的裙子,比较典型的有石榴裙,为
一种鲜艳的红裙,深受到中青年妇女的喜爱。
红裙虽艳,但只是单

色,除单色以外,还有晕色,俗谓晕裙。
另有一
种间裙,以两种或以上颜色的料子拼成,色彩相间,别有情趣,因而得名。

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隋唐襦裙、半臂穿戴。领套衫半臂及襦裙穿戴。
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及翻领窄袖女服穿戴。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披帛女服穿戴。
中晚唐回鹘女服梳回鹘髻、戴金凤冠、
穿回鹘装的晚唐贵妇及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鞋。
回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即现在的维吾尔族的前身,
在唐朝开元年间,回鹘曾一度是北方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
权。回鹘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相互
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来往从未间断。回鹘族的服装,对汉
族人民曾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在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
间广为流行。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
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
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
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
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
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
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
唐代妇女受西域风俗的影响,也喜穿裤。裤子的质料比较厚实,通常以具有波斯风
格的条纹锦或兽纹锦为主。在式样上,以紧窄为美,裤脚部分也有明显的收束。穿
这种裤子的妇女,上身多着胡服。
天宝年间,妇女中还曾流行穿着男装,不仅流行在民间,还一度影响宫内,贵族
妇女也喜爱男装。而官员的妻子亦要以夫服为本,这也是当时风尚比较开放的一
个表现。当时亦有不少女性为了摆脱社会的枷锁,因此穿上男装,更成了一种潮
流。唐代妇女服饰风气比较开放的另一表现,是女性形体美的显露,在艺术表现
上也好,在实际生活中也好,都比较前代大胆。如永泰公主墓壁画所绘侍女、懿
德太子墓石刻宫廷女官穿着的袒露装,都袒胸露乳,或特勾勒出胸部饱满的轮廓。
由此可知唐代妇女的服装,至少是居家所穿的,在薄、透、露的程度上,远比前
代开放。
古代妇女也有用披巾的习惯,披巾又称帔子,或简称为「帔」,长度一般为二米
以上,魏晋时已被采用,入隋以後,帔子的使用愈益广泛,不论是家居还是出行,
都喜欢在肩上搭一条帛巾,通常由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唐代披帛的
风习,亦是承袭前人的遗制。唐代妇女的披巾,大体有两种形制,一种披巾布幅
较宽,但长度较短,使用时披在肩上,形似披风。另一种披巾,布

幅此为窄,但
长度有所增加,多将其缠绕於双臂,走起路来,酷似两条飘带。
当时少女帔帛较
长,妇人的则较短,而且广泛地被使用五代妇女的披帛,也作成这种样式。

二、男子
唐代男子最典型的穿着就是头戴襆头纱帽,身穿圆领袍衫了。襆头是一种包住头
部的黑色帛布,系在头上以後,头部後面的带子会垂下来,远远看去就像背後有
两条飘带一样。一般的文人普遍都戴襆头。许多妇女也喜欢模仿男子戴襆头,这
在当时十分风行。也有身佩香囊和小银薰珠的习俗,香囊由男人佩戴。
纱帽本是朝廷官员用来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但在儒生和隐士中也广泛流行起
来,式样各有所好,以新奇为尚。
武则天在延载元年(公元694年),赐文官袍上绣禽,武官袍上绣兽。如宰相袍饰
以凤池,尚书袍饰以对雁,将军袍按等级饰以狮、麒麟、虎、豹、鹰等,诸亲王
饰以盘龙及鹿。
帕头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主要的变化在两脚上。
双脚轻薄、柔软下垂的称为「软脚帕头」;两脚或圆
或阔,犹如硬翅微微上翘的称为「硬脚帕头」。到了
唐朝末年完全变成了帽子。圆领袍衫除祭祀典礼
外,官员士庶都穿。官员的袍衫则以颜色来区分等
级,贞观年间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四品红色,
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
浅青。因为帝王用赤黄,所以臣民皆禁用此色。

三、男女通服(平民百姓)
大多穿(半臂),这是一件上衣,又名半袖类,似现今坎肩的服饰。这种背子是宫廷
中的礼服,顾记录不多,但可和秦代和明代的背子有相同的地方。

四、官员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礼服
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
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裆,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

五、皇帝
自古帝王将相上朝议政、祭祀天地与祖先都有不同的礼仪与礼服,礼节繁重服饰
奢华。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威震四方,衮服冕冠镶金坠玉,仪仗护卫千乘万骑,
其堂皇隆重无与伦比。後代帝王纷纷独出心裁竟效豪奢,上梁不正下梁歪,後魏、
北齐帝王及百官的车驾服饰到了奇纵诡异的地步。大唐贞观初年,唐太宗完全去
掉了这种奢靡的风气,每年只有元旦和冬至这两天受朝及大祭祀服用衮冕,平时
视朝听政都穿常服。太宗的常服包括一件赤黄袍衫、一顶折上头巾、一条九环腰
带、一双六合靴,仅此而已。渐渐的文武百官悄然仿傚,甚至连宫女和仕女也喜
爱上这

样的打扮。後来宫廷的风气传遍市井乡村,所以唐朝男子都以帕头、纱帽
和袍衫作为日常服饰。

唐五代皇帝冕服
冕冠

相关文档